借鉴的雁门关旅游点导游词

2024-10-18

借鉴的雁门关旅游点导游词(精选7篇)

借鉴的雁门关旅游点导游词 篇1

雁门关乡位于代县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与原平、山阴、朔州相毗邻,208国道南北贯穿,大运高速公路就在界内,交通十分便利,全乡现有2198户,7505口人,总土地面积166.8平方公里,占全县的十分之一。

境内有驰名中外的国家级文物雁门关和明朝内长城,还有-和阎锡山谈判窑洞和李闯王试刀石等众多文物景点,旅游优势较为明显。

近五年来,全乡坚持“基地兴农、开发兴农、科技兴农、产业兴农”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发展的精神,始终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推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首先狠抓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新打深井8眼,维修恢复机井15眼,埋设节水管13000米,新修灌溉渠道1米,新增和改善水浇地2600亩, 水保初治2000亩,改造中低产田1650亩,秋机耕1.13万亩,南口、陈家庄、王庄三村1403口人,285头大牲畜解决了饮水问题。其次在道路建设 方面,涉及16村90公里的通村路,也已全部硬化,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任务。

在特色农业种植方面,重点推广农业新技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以上田为中心,发展玉米制种2000亩;二是以西五村为中心,发展优种谷子3000 亩;三是以白草口、柳林为中心,发展红芸豆1000亩。另外,推广地膜覆盖4500亩,优种推广26000亩,推广配方施肥新技术15000亩,全乡玉米 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6000亩以上,产量占到粮食总产量的35%以上。与此同时,还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面积达到2350亩。另外,猪、羊大畜的饲养 量逐年上升,畜牧业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30%,“林、草、畜”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雁门关乡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关乡辖:上田村、殿上村、陈家庄村、西段村、新庄村、野庄村、北王庄村、张家河村、西瓦窑头村、黑石头沟村、牛大沟村、城上村、前腰铺村、南口村、太和岭口村、试刀石村、白草口村、秦庄村、王庄村、小沟村、东水泉村、赵庄村、麻布袋沟村、罗庄村、后腰铺村、阜家坪村、高二沟村、雁门关村、大峪沟村、柳林村、老杏沟村等。

借鉴的雁门关旅游点导游词 篇2

1 乡村旅游发展

1.1 国际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 起初, 乡村旅游发展并不火热。主要以英国、法国最早出现, 法国主要以“工人菜园”式的形式发展乡村旅游, 让人们亲近自然, 回归田园。19世纪中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猛阶段, 国家、城市在发展的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和内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苦闷, 人们向往着轻松愉悦, 回归乡村的思绪, 此时, 乡村旅游得以产生。20世纪60年代, 西班牙受到欧洲的影响, 也逐渐开始发展乡村旅游, 吸引游客。20世纪80年代后, 欧美的发达国家, 也参与到大规模发展乡村旅游的思潮中, 日本北海道一带通过人们参与“务农”的形式开展了初级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也成为日本发展旅游的主要项目之一;波兰截至1996年底, 广泛建立生态农业旅游区总面积达4000hm2;美国1997年已有1800万人参与乡村旅游度假观光。

1.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尽管, 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晚, 但发展依旧迅速。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 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但是, 回顾历史, 中国人早有郊外出游的习俗踪迹。如《管子·小问》中有记载:“桓公放春三月观野。”就记录了齐桓公到郊外出游享受大自然、回归乡村的描述。据史料记载, 当时人们外出踏青多使用牛、马车、住旅店等方式, 这种踏青活动具有现代乡村旅游的特性, 也可称之为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德国学者JURGEN.H.HOHNHOLZ曾说过, 乡村旅游这个名词是新创的, 但它同样也是旧的旅游形式的一个部分, 是在旧的旅游形式的基础上建立的。可见乡村旅游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 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 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 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和成绩。1998年, 首届国际乡村旅游研讨会在西班牙埃斯特城举行, 讨论了深入开发乡村旅游文化的问题, 此次研讨会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国家旅游局在1998年把该年的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 从而掀起了我国乡村旅游的热潮。

2 国内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同时, 忽视对生态的保护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 国内更加关注的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对带动当地相关行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而国外则更加重视在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 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国内的相关学者, 如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我国主要在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是良好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前提。1994年, 《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可见乡村旅游额开端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新旅游模式。无论是乡村旅游还是各种形式的旅游, 旅游可持续发展依旧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问题。所以, 政府面对生态破坏问题可通过在当地建立生态资源保护基地等方式, 在开发的同时监督并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2.2 乡村旅游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

乡村旅游开设在农村, 多以当地居民自行开设为基础进行运营, 在经营途中常会出现资金运营困难、基础设施不完善、破坏周围环境等问题, 政府应规范乡村旅游经营的准入条件, 面对经济落后的开发地区和发展迅速的乡村旅游基地, 予以优惠政策和财政拨款, 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凶猛, 国家和相关的旅游机构部门应抓住时机, 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 夸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同时对缩小城乡差距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2.3 乡村旅游产品品种少, 营销渠道单一

国内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主导, 以北京的民俗村和成都的农家乐最为典型, 尽管“农家乐”的开设数量没有进行专门的统计, 但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体系, “农家乐”一般位于大城市周边地区, 提供观赏、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体验等服务。主要通过“住农家屋, 吃农家饭, 享农家乐”的消费模式。但因资金、生产规模、经营者对产品开发的认识程度等因素的局限, 导致商品包装简陋, 对消费者吸引力较低, 消费欲望降低。因地理位置因素, 营销渠道多以直销形式。应加大产品与网络之间的嫁接, 增加产品文化内涵等形式扩宽销售渠道;建立自主品牌, 作响广告, 加大宣传力度, 与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景点组成“一帮一”的模式, 增加产品推广程度。

2.4 缺乏对乡村旅游管理者和服务、技术人员的培训

无论是对于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前和开发后, 优秀的管理者和服务技术人员都有利于其长远发展。乡村旅游相比其他的旅游模式, 并不需要有较高层次的管理者的要求, 而是需要一个懂得当地乡村发展, 了解乡村和城市生活发展状况的人来带领。如今, 乡村旅游的管理者多数由村民自身身担重任。也因为村民的文化素质、服务意识等因素影响, 成为了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3.1 建立生态有机农场等经营模式

生态有机农场, 顾名思义, 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无公害、无化肥, 以纯天然为目的的农场农业生产模式。作为中国的邻国韩国, 通过Hyungsuk Choo和Tazim Jamal的数据调查, 韩国乡村旅游主要以小规模的生态有机农场为主。韩国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十分注重以生态、有机、可持续的开发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在进行农业耕作和生产的同时, 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给村民们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 而且遵循了对生态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政府监督、规范乡村旅游经营

旅游活动经营成功不仅依靠特色的旅游产品、领导者的领导、服务人员的优质服务, 同时政府的监督和规范也有利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经营。例如, 在商品生产中对商品的流水线卫生和质量状况, 要设立统一的标准;客房的等级要求要有明确的规定, 不能仅仅停留在舒适的层面, 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特点, 给游客“第二个家”的亲切感;《旅游法》的颁布只是对整个旅游行业进行了较系统的规范化, 但对于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细化依旧欠缺。每个村镇政府机构可定期对本地的乡村旅游场所进行问题调查, 并将调查结果及时上报上级政府, 推动相关“乡村旅游法”的出台。保障乡村旅游规范化、合理化发展。

3.3 多元化发展乡村旅游, 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

如今多以“农家院”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已逐渐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2009年11月1日, 北京市旅游局在对全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深入调研基础上, 总结推出了八种全新乡村旅游业态, 分别是: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 并制定了《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此标准的颁布, 为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乡村旅游过程中产品的销售不应单纯停留在卖出去的阶段, 应将当地产品与当地乡村文化进行有机的嫁接。让游客买的不仅仅是农家地地道道的商品, 同时也带走了当地的乡村文化和人文气息。

3.4 建立人才培养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优秀的管理者的领导和优质的服务人员相当于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左膀右臂。当地政府, 可定期对管理者进行培训, 时刻了解游客的需求, 调整自身旅游发展的模式和路线;作为管理者在贯彻总发展模式方针的前提下, 也应加强对服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 予以游客优质舒适的服务。聘请专业人员或优秀毕业生参与乡村旅游产品的研究, 合理利用人才, 培养新颖的农作物品种, 不再局限于赏桃、摘梨的阶段。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性化服务博得顾客喜爱。

4 结论

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界、政府、国际机构的关注, 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都将乡村旅游作为振兴、维护传统生态农业, 减少农村贫困的重要策略。国内外乡村旅游在发展上也有不同的侧重。国外乡村旅游发展侧重:环境保护、政策规范、产品多元化;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侧重:开发数量多、亲民性强、乡村地域文化宣传。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也因起步较晚, 主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为目的, 在生态保护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上有所欠缺, 产品较单一。但是,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需要乡村旅游的开发者通过不同角度, 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深化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颖的旅游方式在中国发展火热, 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今已有了质的飞跃, 受到了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广泛关注。在中国, 乡村旅游的发展相比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在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与实践的基础上, 剖析国内乡村旅游产生的问题, 并对国外乡村旅游优秀管理经营模式予以总结归纳, 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从而促进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借鉴,启示

参考文献

[1]确阎锋.观光农业旅游—旅游百花园中的一枝新秀[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2) :91-95.

[2]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01) .

[3]HURGEN.H.HOHNHOLZ.Agritourism a New Sector of Rural Integrator Develpment[J].Applied 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 1994 (44) :41-56.

[4]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反战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01) .

[5]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05) .

[6]Sharpley R.Roberts L.Rural tourism-10 years 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J].2004, 6 (3) :119-124.

雁门关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江南龙门湾景区观光游览,我是景区的讲解员,姓×,希望今天各位在我的导游讲解下,能够玩得开心,游得尽兴。相信今天的游览也定会使你们不虚此行。

现在展现我们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关城楼了,天下第一关城楼也叫镇东楼,俗称箭楼。楼高13.7米,分上下两层,地层西面为对开的红漆木质大门,上层为木制的隔扇门窗,其余的北东南三面为共开设68孔箭窗,这些箭窗平时关闭,战时开启,是战时射箭之用。它是坐东面西,其建筑形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天下第一关的建筑形式采用了九脊歇山式重檐顶,这种建筑形式的等级较高,是仅次与皇宫和庙宇的建筑格式。现在大家看,在天下第一关城楼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会说就是这块天下第一关巨匾了,天下第一关匾长5.8米,宽1.55米,其中的一个一字就长1.09米,繁写的关字右边的一竖就长1.45米。您看着一字虽有一笔却不显单薄,关字右边的一竖笔画虽多却不显臃肿,五个大字安放合理,与这座建筑浑然一体。

前方就是中国最长的高等级公路隧道――雁门关隧道。车过雁门关隧道,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短短5分钟,我们已经从塞外驶入了塞内,这在昭君出塞和文姬归汉那个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借鉴的雁门关旅游点导游词 篇4

4/9/2012 3:38:10 PM 添加人:HUMIN 点击数:

28次

在山西风光旅游规划研究院成立十周年之际,院长李江生邀我回忆一下《雁门关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的历程。

代县旅游局于1997 年7 月成立后,在县委政府领导下,着手整合代县旅游资源,首先组织了赵杲观、杨忠武祠、杨七郎陵、白人岩等景区的一期开发,投入达1 个亿。同时,分管领导和旅游局描准雁门关这一沉睡了两千多年、待保护利用的边塞古战旅游区,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几番翻越了雁门山136平方公里的面积,徒步考察出了雁门关“ 双关四隘口六大防御体系72 处古遗迹”。随即邀请山西风光旅游规划院编制《雁门关旅游区总体规划》。李江生院长组织中国社科院和省内著名专家对县领导旅游局考察出的雁门关72 处的旅游资源又进行了一次次深入细致的考察的论证,李镇西、王进、靳生禾、谢鸿喜、陶正刚等30 多位专家学者、涉及到旅游学、旅游文化、旅游经济学、文物学、地上文物学、地下文物学、美学、林业学、水利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新闻等18 个领域和学科的知名人士,先后110 人次深一步的考察后,编制出了《雁门关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整个规划分为概况、旅游资源、总体规划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分项规划、建设分期、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八大章,并附图表34 幅。规划决定遵循宏观规划为主,微观规划并重的原则;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并重的原则;雁门文化为主,长城文化并重的原则;品位优势为主,区位优势并重的原则;行游娱为主,食住购并重的原则的六条原则,为实施雁门关旅游开发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方向。

代县旅游局将该规划文本呈送罗哲文老专家后,罗老百忙之中回复了《关于雁门关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意见》,对此规划给予高度评价。罗哲文认为,此一规划的内容很丰富,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地质地理、生态环境、历史沿革……等等方面都做了实地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然后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对旅游资源的评估、旅游发展目标、旅游市场的开拓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的开发特别是提出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他认为都是很好的。此外,他还提出三点建议:雁门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在文物保护规划上进行,以免与文物保护发生矛盾,希望与省、市、县文物主管部门共同研究;一些文物点的维修、修复、复建项目,须按照文物法的规定,制作专项的规划设计,按规定程序报批;一些新建项目设计,力求与环境协调不要突出,在保护范围内也应按规定申报。

他说,总的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旅游规划,建议在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和有关部门意见后,进行修改完善,按规定程序上报。

期间参与雁门关旅游规划编制组的刘燕芳同志写了论文《见证雁门关—— 中华第一关》一文,全面论证了雁门关是中华第一关。李江生院长及30 多位专家经过认真研究和论证,非常认可刘燕芳的这一文化论点,在《雁门关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响亮地叫响了这一论点。罗哲文老先生很赞成刘燕芳的这一文化论点,专门题词了“ 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予以肯定。罗老在刘燕芳主编出版的《雁门关》一书中题词:“ 雁门关,北扼朔漠、南控中原,形势极为险要。在历代长城上千座雄关中历史悠久而又绵延不断者,首推雁门。„ 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在雁门关关门上保存着一副明代的石刻对联,这副对联正说明了雁门关形势险要和历史悠久的情况。称之为中华第一关,当之无愧。”

玉林鬼门关导游词 篇5

鬼门关又桂门关,位于玉林市博白县浪平乡浪平村桂门关队,距离博白县城9公里。此关始建于汉代,设关卡于界上,以稽查行旅。。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皇帝诏令将“鬼门关”敕改为“桂门关”。该关形势险要,虎踞三千峰,山横百二重,烟护羊肠道,云开鸟道通。集古代军事遗迹,自然生态风光与山寨风情于一体,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关隘,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也是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接点,其知名度之高素与天涯海角齐名。

这是一条美丽神奇的古代驿路,至今还保存着古代修建的关隘石路,拱形石桥,铺石栈道,横架小溪两岸的英台木树桥等。明代嘉靖年间广西佥事、任博白知县的金辂在《兴业过白州道中》一诗云:“官道穿崎峡,篮舆衬晚晴。水鸣如有谓,山曲更多情。野鸟迎人语,林花映日明。”至今,浪平乡浪平村桂门关队不仅保留了关名、地名和村名,而且仍然保存着古代修建的关隘石路、拱形石桥、铺石栈道、横架小溪两岸的举世无双的英台树桥—奈何桥等,是研究“鬼门关”文化和绿珠文化的重要景点之一。

据权威科研机构测定,山里负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米21万个,可以称得上为天然森林氧吧。桂门关给人的印象是古、幽、秀、奇,极具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借鉴的雁门关旅游点导游词 篇6

近年来来旅游业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 具逐步呈现出由集聚向集群发展的趋势。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产物。学者Donald等人根据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来定义旅游产业集群, 认为旅游集群是由有效的旅游供给链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 其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由于产业集群在物质、信息、知识等方面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 相对于独立分散地发展方式, 集群化的旅游产业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游客, 增加游客的消费水平, 也有利于地区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

由此可知, 一方面旅游产业集群能够极大地提升旅游区的综合竞争力, 是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大量旅游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不仅能降低群内企业的经营成本, 实现规模效应, 还有利于群内企业技术创新, 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 发挥资源共享效应, 形成区域旅游品牌, 促进资本集聚, 扩大区域旅游产业规模等。另一方面, 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产业的相对集中和绝对集中, 形成了旅游城镇、旅游开发园区等多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在欧美国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国际村镇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案例分析

(一) 英国东苏塞克斯 (East Sussex) :以健康旅游方式为主题的旅游产业集群

东苏塞克斯郡 (East Sussex) 位于英国的东南部地区, 该地区有3个著名的旅游小镇 (见图1) :伊斯特本 (Eastbourne) 是一个海边胜地, 主要以老年游客为主,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决定移居或造访这个小镇 (见图2) 纽黑文 (Newhaven) 是一个过路景点 (见图3) , 作为游客通往布莱顿 (Brighton) 及其周边地区的通道, 来自法国迪耶普 (Dieppe) 的游客首先进入纽黑文 (Newhaven) 港口然后再进入布莱顿 (Brighton) ;刘易斯 (Lewes) 是一个历史小城 (见图4) , 附近的South Downs田野风光优美, 也是度假、品尝美食、传统酒酿的理想地方。这三个小镇联合在一起, 结合自身优势, 建立了符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以健康旅游方式为主题的旅游产业集群。

健康旅游方式集群为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和创新的视野。通过整合的不同内容例如住宿、餐饮、城市、乡村、沿海室内和室外活动的供应商、零售商、景点、运输、有机及传统产品的生产者、运动及娱乐活动的操作者、当地政府等, 加强已有的网络之间的协同, 提高中小企业的合作和生产力, 促进知识转移、生产的创新服务、加强就业等, 并在一个共同的主题—“健康的旅游方式”下联合营销, 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个集群具有产品创新、古典工艺创新、信息处理的过程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变革创新性等 (见表1) , 这是它成功的主要原因。

健康旅游方式不仅增加了盈利, 而且通过健康旅游方式概念增进地区的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更新再生 (见图5) 。

三、我国名村名镇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一) 集群化发展的两大模式

从东苏塞克斯和尼亚加拉小镇的集群化发展, 揭示了村镇旅游集群化发展的两种模式:

1. 区域联盟。

村镇旅游的区域联盟是多个空间上相对集中的名镇名村为形成区域性旅游品牌而形成的相互竞争又相互联合的区域联盟。每个村镇通常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特征, 集合每个村镇的特色性以及相互之间产业的互补性形成联盟。这正是东苏塞克斯旅游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

2. 特色产业的极化发展与集群化模式。

依托名村名镇特色性产业 (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现代工业、教育等各个方面) 并围绕特色产业进行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 整合产业链中的各个经营实体, 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从而形成集群化发展。尼亚加拉小站就是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典型, 形成葡萄酒文化旅游的独特产业模式。

(二) 旅游产业转型:发展主题旅游产业集群

名镇名村的主题旅游往往是凝聚集群化资源的重要发展方式。由于村镇规模较小, 结合自身特色的主题旅游往往具有特点突出, 规模适当, 大众意见容易整合, 产业组织比较简单, 操作过程简便等特点, 成为村镇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目前我国的名镇名村大都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类同的问题;同时既不做区域联盟, 产业极化发展也不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名镇名村旅游的发展。

(三) 村镇产品特色:依靠集群内旅游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从我国发展的现状来看, 名村名镇旅游多陷入旅游产品雷同的怪圈。例如江南古镇旅游, 大多是看看“小河古桥石板路”, 参观若干名人故居;河上是可供泛舟的小船, 沿街是破墙开店的商铺, 叫卖的都是糕点、状元蹄、丝绸和工艺品等, 从江南水乡的发展可以映射出我国名镇名村旅游的业态形式。集群化发展客观上要求产业链上的实体分别处在不同的产业环节, 形成了联合大于竞争的格局。主要就需要集群内旅游企业必须具备持续创新能力, 找出企业的差异化经营的模式。创新是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等一系列活动, 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 既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 也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要构建一个由各有关部门和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 它对集聚区内企业拥有和保持创新能力、促进区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村镇集体平台: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村镇集体不仅要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更要为集聚区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相当重要的产业环境。1.挖掘村镇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产业优势、人才优势等发展资源, 充分论证村镇旅游集群化发展的优势资源, 并充分取得村镇居民的认同;2.发挥政府、集体经常性服务职能。与大中城市比较来看, 村镇很难给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评级、贷款担保等服务, 只能充分发挥自有资金和提供优惠的政策吸引投资商加入到集群化的产业链条中;3.对村镇旅游集群化发展制定完整系统的发展规划, 其中包括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旅游村镇建设规划、旅游村镇集群化发展用地规划;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协调好村镇旅游集群化发展中的土地利用规模和合理布局;4.村镇旅游集群化发展的关键是采用依托优势农业资源和农业产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与名人轶事、工业产业与工业积累等附加旅游价值提升的低成本发展之路。5.加强对集聚区的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包括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创造宽松的人才流动政策, 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到集聚区内创业和工作等。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始至今我国名村名镇旅游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 但名镇名村旅游产业发展依旧保持着起步时的发展格局, 旅游业态缺乏创新, 经营理念创新不足, 经营模式陈旧, 成为制约我国名镇名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寻求变革和创新成为现今名村名镇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立足于国际名镇名村旅游发展的经验, 以国际名镇名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为核心, 借鉴英国东南部地区东苏塞克斯地区旅游镇产业集群和加拿大尼亚加拉小镇葡萄酒旅游集群化发展的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探讨适合于我国名镇名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推动我国名镇名村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规划学刊, 2006, 21 (2) :36-40.

[2]Donald F.Hawkins.A protected areas ecotourism competitive clusters approach to catalys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economic growth in Bulgaria[J].Journals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4, 12 (3) :219-244.

[3]Marina Novelli, Birte Schmitz, Trisha Spencer.Networks,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in tourism:A UK experience.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 .1141-1152.

[4]Hjalager, A.M.Innovation patterns in sustainable tourism:ananalytical typology.Tourism Management, 1997, 18 (1) , 35–41.

[5]Ewen J Michael, Laila Gibson, et al.Micro-clusters and networks:the growth of tourism.Oxford, England:Elsevier, 2007.

[6]Colin Michael Hall;et al.Food tourism around the world: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markets.Amsterdam;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 2003.

[7]David J.Telfer, Strategic alliances along the Niagara Wine Route, Tourism Management, 2001, 22 (1) :21-30.

借鉴的雁门关旅游点导游词 篇7

自从2001年山西省委正式出台《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意见》的那一刻起, 我市下大力气、精心安排并组建“忻州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我市结合畜牧业发展现状, 牢固树立转型跨越发展的理念, 用现代手段装备畜牧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 用工业化理念引领畜牧业, 以规模健康养殖为着力点, 抓住规模养殖场、区、户建设三大重点, 拓展八大基地, 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健康养殖的路子。通过这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 我市已建设成了多品种、上规模、广基地、优效益的雁门关区域发展布局。在今后的雁门关生态畜牧区建设中, 我市将充分利用“14个县 (市、区) 全部列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有利契机, 紧紧抓住我省畜牧业振兴的大好机遇, 把我市建设成全省的生态畜牧强市、京津地区的畜产品供给大市, 华北地区的种畜禽供应基地而不懈努力。

1 我市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2001年11月28日, 山西省政府正式以“中共山西省委晋发 (2001) 46号文件”, 发布《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意见》。随着这一文件的出台, 忻州市委、忻州市农业局、忻州市畜牧兽医局紧紧围绕上级文件精神, 精心安排并组建“忻州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通过这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 我市已建设成了多品种、上规模、广基地、优效益的雁门关区域发展布局。

1.1 饲草料资源现状

忻州市是一个农牧交错区, 既是一个农业大市, 又是一个畜牧大市, 境内有耕地面积1058.8万亩, 有天然草地1048万亩, “四边”草地178万亩, 25度以上的坡耕地184万亩, 年产玉米秸杆200多万t。

1.2 品种现状

截至2010年忻州市主要畜禽品种结构为: (1) 猪:杂交瘦肉型商品猪65.3%, 本地猪34.7%; (2) 禽类:商品蛋鸡89.3%, 商品肉鸡9%, 肉蛋兼用土种鸡1.6%, 其他禽类0.1%; (3) 奶牛:荷斯坦改良奶牛93.1%、西门塔尔改良奶牛6.9%; (4) 肉牛:以西门塔尔改良肉用牛为主; (5) 羊:山羊57.7% (其中绒山羊44.4%, 其他山羊13.3%) , 绵羊42.3% (其中细毛羊5.5%, 半细毛羊6.4%, 其他绵羊30.4%) ; (6) 兔:以獭兔为主。

1.3 区域分布发展现状

忻州市畜禽养殖主要以生猪、绒山羊、肉羊、奶牛、肉牛、蛋鸡为主, 辅以獭兔、肉驴、肉鸡等。我市的畜牧养殖区域布局如下:肉牛生产基地县:五台、代县、繁峙、宁武、静乐、神池县、五寨。奶牛生产基地县: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五台、代县、繁峙、河曲。肉羊生产基地县:忻府区、原平、五台、代县、繁峙、神池县、五寨、偏关。绒山羊生产基地县:岢岚县、宁武县、静乐县、保德县、河曲县。生猪生产基地县:忻府区、原平、定襄。蛋鸡生产基地县: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獭兔生产基地县:代县、繁峙、静乐、五台。肉鸡生产基地县:忻府区、定襄、原平、代县、繁峙、五寨。

1.4 畜牧业生产规模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 我市生猪规模户数82个, 蛋鸡规模户635个, 肉鸡规模户129个, 奶牛规模户81个, 肉牛规模户607个, 羊规模户12201个。

1.5 畜产品产量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 我市猪肉产量7.08万t, 鸡蛋产量5.44万t, 鸡肉产量0.22万t, 牛奶产量10.6万t, 牛肉产量1.6万t, 羊绒产量0.053万t, 羊肉产量2.86万t, 兔肉产量0.062万t。

2 我市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发展优势及发展潜力

2.1 发展优势

2.1.1 区位及交通优势

我市邻近京津市场, 加之近年来交通建设突飞猛进, 忻保高速、忻阜高速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 为我市开拓京津畜产品市场提供了难得机遇。

2.1.2 生态及环境优势

我市地处晋西北农牧交错区, 饲草料资源丰富, 境内有丰富的天然草地资源。

2.1.3 政策环境优势

山西省将启动畜牧业振兴规划, 并将重点建设“雁门关区”。忻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建设生态畜牧强市的意见》、《忻州市扶持奶牛业发展的意见》等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 并连续3年投入6千万元畜牧业以奖代补资金, 极大的推动了我市畜牧业发展, 为我市畜牧业转型跨越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2 发展潜力

随着今年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三县市进入雁门关生态畜牧区, 我市14个县市区全部纳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 这给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即畜牧业的春天来到了。2012年全市申报雁门关生态畜牧建设项目13类172个, 获得批准建设项目104个。共争取雁门关生态建设项目投资1388万元, 占全省近1/3, 创历年投资最高。

3 我市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经验分析

3.1 发展农村经济应当因地制宜, 统筹安排

雁门关区发展成就的取得, 其首要因素在于我市很清晰地认识到了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畜牧经济成为审时度势的理性选择。发展农村经济还需要进行统筹安排。只有对畜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相关政策才能延续, 畜牧业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3.2 扶贫开发应当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我市的贫困地区往往又是生态脆弱地区, 如何将脱贫致富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成为扶贫开发的难点。雁门关区把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产业, 不仅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 拉长了产业链, 增加了就业, 解决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问题。

3.3 忻州雁门关生态畜牧区建设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成功实践和有益经验

雁门关生态畜牧业打绿色品牌, 以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载体, 实行畜禽良种化, 同时加强了兽医等基层防疫服务体系建设, 大大地提高了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同时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结合起来, 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我市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远景展望

4.1 发展定位

我市是京津地区绿色畜禽产品供应基地、华北地区的种畜禽供应基地、我省的畜禽产品加工和流通中心。在今后雁门关区的发展中, 我市要充分利用忻州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土地、环境资源等有利条件, 生产绿色畜禽产品, 发展生态畜牧产业, 全力打造忻州畜禽产品走向高端市场的“绿色通道”, 发展成为京津地区绿色畜产品供应基地及我省畜禽产品加工和流通中心。利用我市在绒山羊、奶牛等优势品种方面积累的优势打造华北地区种畜禽供应基地。

4.2 总体思路

根据忻州市畜牧业生产基础和要求, 确定本规划总体思路为:围绕一个目标, 突出三个重点, 完善四大体系, 建设七大基地。即, (1) 围绕一个目标, 以优化区域布局, 规范与提升现代生态畜牧业为总目标。 (2) 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以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 搞好生态畜牧产业化经营和链接;二是以规模化养殖场区建设为重点, 提升我市畜牧业规模化水平;三是以品种改良、良种引进为重点, 加快我市畜禽良种化进程。 (3) 完善四大体系, 一是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安全生产体系、三是良种繁育体系、四是信息服务体系; (4) 建设七大基地, 建设肉牛、奶牛、肉羊、绒山羊、瘦肉型猪、集约化养鸡和獭兔七大基地。

4.3 发展目标

按照“区域布局科学化、养殖技术生态化、畜产品质量优质化”的原则, 发展畜产品加工流通业, 推进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建设, 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转变畜牧业发展模式, 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高效、健康、可持续的畜牧业发展。

根据我市生态畜牧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到2015年预计全市退耕种草180万亩, 耕地种草300万亩, 改良草地80万亩, 建成相对集中连片的生猪、蛋鸡、绒山羊、肉用羊、肉牛、奶牛和獭兔七大畜产品生产基地。适度规模养殖户达到3.5万户, 建设1500个规模养殖场, 5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 舍饲养殖占到饲养量的75%以上。建设种畜禽场60个, 扶持发展饲草料加工企业30个, 畜产品加工企业30个。

上一篇:幼儿园学期保教计划下一篇:年村居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