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三年级上册课件

2024-07-23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课件(共6篇)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课件 篇1

《纸 船》 教 学 案 例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这首诗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二. 学生分析

初一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进行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三. 设计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 性这一学科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本文,提高文学修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营造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很好的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五.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可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泰戈尔生平的有关资料。多朗读,理解诗的大意。练习写一首诗,充分发挥想象,把你的梦想写出来,然后用行楷字写在白纸上。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教师拿出纸船)大家都放过吗?很好,那么你们回忆一下放纸船的经历。把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甚至放的招式都可以向大家介绍。(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看到这纸船,就会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那种感觉特美好。今天老师就来帮你们找回那种美好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纸船》,看看能否从这首诗中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2、了解作者。

让学生拿出自己在课前搜集和整理的泰戈尔资料,先以五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源共享。选出优秀作业,然后派代表,全班讨论,最后教师再作整理,用屏幕显示泰戈尔的重要资料。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励他们力争上游,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泰戈尔的了解,可谓一石二鸟] 3. 指导阅读,初步感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先自由朗读

第二步:教师范读(放伴奏带)

完后,让学生谈谈朗读这首诗要注意哪些问题?(比如节奏、语调等等)再由学生自由挑选一两句示范朗读。第三步:学生一起朗读

[重在朗读,感悟诗歌语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深入探究奠定基础,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较好的效果] 4. 赏读美文,体会感情。用屏幕出示问题:

(1)诗人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创作此诗的,诗中的“我”在放纸船时想到了什么?你觉得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把朗读穿插进去,进一步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

(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边赏边读,使学生掌握“读懂-——读好”一体化的学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歌的精神实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加以肯定,并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入与明晰。]

5.迁移训练,拓展提高。

屏幕显示相关内容:

(1)这首诗借纸船来寄托诗人的情思,这种写法叫什么?

(2)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有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请举例说明。

与冰心的《纸船》比较异同。(投影打出冰心的《纸船》)

(3)同学们也不妨写一首诗,最好运用这种写法,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你的梦想写出来。(让学生把课前写好的诗再作修改,然后拿上来用投影放出来,并自己朗读。)

[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希望点燃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火花,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将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出来,真正把学和用结合在一起。]

精彩片段

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童真童趣,在开始导入时就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绪,打开回忆的盒子。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 生(一起回答):纸船。师:大家放过纸船吗? 生:放过。

师:放过的举手。(学生几乎举了手)

师:很好,那么你们回忆一下放纸船的经历,把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甚至放的招式等都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

(这时学生活跃起来,很多举了手。)

生1:我是在家里的浴缸里放的,当时心情很忧伤,希望船能

带走我的悲伤。

师:哦,是在浴缸放的,(这时学生们都笑了)很特别。也能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

生2:我是在下雨天放的,在家附近的一个大水坑里,几个人一起放纸船比赛,当

时很开心。嘻嘻。

(同学们听到他笑也跟着大笑起来。)

师:哎,说得挺好的,有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还有放的形式。你瞧他一说起往

事自己偷着乐了。

生3:我是在大雨过后放的,当时把船放在小溪流中,然后跟着纸船跑,看谁跑得

快。

师: 这位同学是在练体力,难怪他现在长得那么壮。

(学生们听后又大笑起来。)不过他介绍的方法也很特别,值得推广。

生4:我家是在大海的附近,我喜欢把纸船放到大海里,随风飘荡,希望它能带

着我的美好祝愿慢慢飘去,也实现我的梦想。

师:说得太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你们喜欢哪个同学的放法?(学

生们各抒己见,很多较喜欢第二或第三)

师:那么这几位同学的经历有没有和我们今天学的《纸船》这首诗的内容有相似的呢?

生:有,放船比赛,还有就是第三个同学说的把船放在海里,带着美好的祝愿飘

去。

师:好,这些经历和泰戈尔笔下的较为相似,但泰戈尔是怎么样把那种感觉写出

来,等下我们再慢慢体会。

师(拿着纸船):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谈起往事时都很激动。看到这纸船,会让

我们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那种感觉特美好,好,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看看能否从这首诗中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教学反思

课后,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新课程中,要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节课便充分突出了这方面的特点,例如在导入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放纸船的经历,谈谈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进行自由自在的感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在理解内容上,学生的认识角度很独特,也很深刻。这些是教参书所没有提到的,更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真正做了一次“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来特”的开放性鉴赏,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们的确是课程改革的受益者。在这节课中,让学生把读诗和写诗结合在一起,放飞他们的思绪。从学生写诗的情况来看,虽然没有较高的水平,但那的确是他们通过学习得来的成果。当学生们拿着自己写的诗都抢着让我帮修改时,我被学生们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面对那一双双神采飞扬的眼睛,一颗颗青春荡漾的心,我想,那种禁锢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手脚的灌输式教育真的应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合作小组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充分展现,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点评: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是深广的,作为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学生主动 3 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张老师能够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另外也注重了学生这个课程资源的利用,实现了学生之间有效信息的共享,这点做得较好。此外,从学生们展示的诗来看,实际上就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当然,这节课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比如在指导比较阅读时可以再放开点。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课件 篇2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课件 篇3

http://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

一、作家作品:

(1)《纪念白求恩》的作者是,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矛盾论》、《实践论》等等。毛泽东的诗词也很有名,例如:《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卜算子 咏梅》、《长征 七律》等。白求恩是(国籍)医生,他是 战争爆发后来到中国的。(2)《谈语言》的作者 是中国著名的 家。

(3)《最苦与最乐》作者 是近代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4)《懒惰的智慧》作者是美国作家

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了正是懒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我们能不能也举出这样的几个事例呢?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殉职 热忱 狭隘 ....鄙薄 不足道 费解 ..推敲 斟酌 文雅 ...逻辑 时髦 规范 ..圩堤 失意 恩惠 .训诫 诞生 亲躬 ...捷径 裨益 ..

2、多音字:

3、成语积累(注意成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3、成语积累(注意成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字音字形)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拈轻怕重 ...麻木不仁 漠不关心 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 七月流火 不假思索 ...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头头是道 娓娓动听平易近人 ....不以为然 满不在乎 筋疲力尽 ...如释重负 海阔天空 心安理得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 ...小心翼翼 循规蹈矩 疲惫不堪 ....

三、单元解读

(一)、要求: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3.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二)、阅读方法 A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⑪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⑫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收篇。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B论据(用什么证明)

⑪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⑫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⑬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⑭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⑮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C论证(怎样证明)⑪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④喻证法 比喻 ⑫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⑬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⑭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D议论文的结构

⑪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⑫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②递进式。E议论文的语言 ⑪严密

(体现在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⑫生动

(体现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⑬词序

(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⑭句序

(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一、《纪念白求恩》

▲主要内容:

这篇议论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

中心论点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这一论点有三个分论点:

1.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本段对比论证的作用:从品德、修养的角度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同时批评了我们队伍中的不良现象,进一步强调学习白求恩的必要。)

3.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三个分论点是并列的,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社会政治态度来分析的,第二个分论点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分析的,第三个分论点是从职业的角度分析的,三者互相配合,构成了白求恩精神的立体形象。这三个分论点又是互相联系的,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必然具有高尚的人生态度,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必然具有很好的职业修养,以自己的专业为他人为社会造福。▲写作特色

1.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是议论文,叙议为主,叙议结合。一、三、四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这样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他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习。......................................... 2.对比的写法。

二、三两段里面都有对比,第二段正反对比鲜明;第三段的对比,笔法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灵活。通过对比,能更加突出白求恩的高贵品质。...................▲品析语言

1、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品析:这里,“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写志趣,“有益于人民”写人生价值。语义丰满,五彩缤纷,热情洋溢,气势磅礴,如同赞美诗一般。

2、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品析:一个设问,既启发读者的思考,引起人们对下文评价的关注,又把文章从对白求恩事迹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文意鲜明,文势顺畅。

二、最苦与最乐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论点是: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3)论点是: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点是:人生当勇于负责,不能逃避责任。

关系:前两个论点谈“是什么”的问题,从两个方面谈责任对于人的意义,第三个论点谈“怎么办”的问题,在前两个论点基础上加深论述。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写作特色

1.论点的姊妹命题。

以联言命题做文章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回答最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回答最乐)。

2.文章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品析语言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品析:开头就运用了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品析:反问句起强调作用,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增强语言论证力。

3、采用多种论证方法。

就论证方法而言,第1自然段用的是演绎论证方法中的选言证法,第2自然段用的是归纳论证,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证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重点语句分析

1.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分析:这是个句式灵活的排比,在第二个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第三个句子中加了“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这样使句子的表述更准确,更形象。同时,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这里用了三个“凡”来表示这些情况的普遍与广泛,同时也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加以仔细的分类,可见作者对这个大问题的谈论多么审慎。

2.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分析:这一句虽然很短,但却有三层意思:a.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b.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与前面所说的“痛苦之后是快乐”似乎不一致;c.为什么这样呢? 3.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分析:这句话中的“这个”指的是什么呢?根据上文看,前面说了“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所以这里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疑难解析:

1.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答: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答:“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5.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答:作者认为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看待:我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五、名言典故

(一)、名言典故

(1)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2)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3)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二)名人名言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六、阅读题突破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1.对上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是()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2.对下面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A.“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B.“其实不是”、“至少不能算”、“纯粹”等词语的运用,使表达更严密。C.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D.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3.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叙述白求恩的情况时,有正面介绍,也有侧面介绍。

B.选文共分三个层次,正确的划分方法应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选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D.文中用了三个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强调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

4.这段文字批判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同白求恩同志________鲜明对照;批判不少人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同白求恩同志________鲜明对照。这种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叫正反对比论证。对比使是非更加明显,使论证更加鲜明深刻。5.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一句好些?为什么?

原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改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答:

答案简析;

1、D

2、C 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主要目的是为了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3、B 正确的分法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4、极端的负责任 极端的热忱

5、原句好。原句是双重否定句,比改句更能强调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

亿库教育网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改写戏剧片段,加深对戏剧这一文学样式的了解。(重点)2.改写时借助联想与想象,丰富戏剧人物的表现力。(难点)【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第一课时情景导入(2分钟);自学互研(43分钟);限时写作(20分钟);第二课时交流展示(35分钟);检测反馈(10分钟)。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戏剧,是一门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冲突的舞台艺术。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我们已经品尝生活并仍在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正在感受着社会,走近社会。如果我们把这些生活的经历、生活的体验,用文字的形式,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出来,也许就是一个成功的戏剧剧本。如果我们觉得生活经历还不够丰富,缺乏合适的戏剧创作素材,不妨先尝试将其他文体的作品改编成戏剧剧本,从中体会戏剧创作带来的快乐吧!今天的作文课就教大家如何写戏剧片段,从中去体会戏剧创作带来的快乐。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明确戏剧改编的方法和步骤。在改编戏剧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选材。戏剧讲究矛盾冲突和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因此,选取的剧本最好情节生动,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所以叙事类文章是我们的首选。

第二,立意。既然是改编,不扭曲原著自然是基本要求,改写时要注意人物性格和有关情节要与原作保持一致,当然,忠实于原著,不等于把作品原有的意思全部体现出来,要依据剧本的规模而有所取舍。如长篇巨著,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组或几组片段来进行编写。

第三,情节。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改写时可借助联想和想象,可以补充某些情节,丰富人物的表现力。

第四,语言。戏剧语言应具有四个特点:个性鲜明;富有动作,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精练,有潜台词,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和涵义,言简意赅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动听上口,浅显易懂,符合人物的不同身份。

第五,舞台提示。舞台提示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提示起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的发展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写得简练、扼要、明确。

知识板块二 结合例文,指导技法。1.明确内容。

在所学的课文或《语文读本》等读物中,选择一篇情节较为生动、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的作品,将其中部分内容改写成戏剧片段,字数不限。

2.提出要求。

(1)要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展现戏剧冲突;

(3)自由创作:选取发生在身边的矛盾冲突(学校、生活、家庭)写成话剧或电视剧,题目自拟。3.例文导航。

众酒客二戏孔乙己

人 物:孔乙己、众酒客 地 点:咸亨酒店

布 景:一家普通酒店,挂有“咸亨酒店”的招牌,店内摆一张曲尺形的大柜台,柜台里面有账桌、酒坛和供温酒用的热水等。

[幕启:柜外一群短衣帮站着喝酒,店面隔壁的房间里,有两三桌坐着喝酒的长衣主顾。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踱进酒店。众酒客哄笑起来。] 众酒客(七嘴八舌)孔乙己,你又有钱了?是抄书挣来的钱?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孔乙己不搭理,靠近柜台。] 孔乙己(面向柜里)掌柜的,给温两碗酒,还要一碟茴香豆。(孔乙己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九文大钱,排在柜台上。)众酒客(故意地、高声地)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读书人怎会„„

一酒客(打断话头)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一酒客(看孔的伤疤,附和)那你脸上的伤疤„„嘻,还想赖账?

孔乙己(青白脸色涨红,额上青筋条条绽出,结结巴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窃书者,能算偷乎„„

众酒客(哄笑)哈哈哈„„

[孔乙己不再理会,伸手从碟子里拣起一颗茴香豆,很斯文的模样,只顾喝酒。] 一酒客(见孔乙己脸色渐渐复了原)孔乙己,你当真读过书?真的认识字么? [孔乙己看了那人一眼,转过脸,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只顾喝酒。] 一酒客 读过书?那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颓唐不安,脸色变灰,自言自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众酒客(哄笑)哈哈哈„„ ——幕落

【名师点评】此剧本改写忠于原作。其结构符合戏剧特点,人物对白符合人物性格。4.限时写作。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评讲作文: 1.限时批改。

这次写作训练要求我们大胆地尝试一下剧本编写。请同学们修改时注意以下几点:(1)改写时人物性格和有关情节是否与原作保持一致?(2)改写时是否发挥了联想和想象,丰富了人物的表现力?(3)人物语言是否富于动作性,是否富于个性化? 2.佳作推荐。3.美文共赏。(1)作者朗读。

(2)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3)自由评: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4)自评:围绕以下四方面自评。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表现的人物性格是________;我写作本文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最大的失误是________;经过本次写作,我在下次作文中一定做到________。

(5)老师评:如果学生点评不到位,老师补充。4.小结。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修改习作:修改自己的本次习作并打成电子稿,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稿上传到班级QQ空间,供大家分享。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篇5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撰.文(zhuàn)天罡.(gāng)脚注.(zhù)无病呻.吟(shēn)B、滑稽.(jī)泯.然(mǐn)军帖.(tiě)煞.费苦心(shà)C、寂寥.(liáo)戏谑.(xuâ)陶冶.(yě)猝.不及防(cù)D、瑟.缩(sâ)伶.仃(líng)冗.长(rǒng)言简意赅.(hài)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笸箩 悬念 所然无味 人情世故 B、虐杀 荡漾 风花雪月 微不足道 C、嫌恶 嘈杂 苦心孤诣 趾高气杨 D、奸笑 诽傍 恍然大悟 若有所失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们要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不要怨天尤人....。

B、我早想制作一个航空模型,但多次努力均告失败,只能趋之如归....了。C、你我萍水相逢....,怎么好意思麻烦你呢? D、做任何事情我们都不能一时心血来潮....,而要三思而后行。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1)为了__________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那袋麦子搬到屋外晒晒太阳。(2)今年粮食__________不错,家家麦囤里堆的满满的。

(3)夜幕__________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4)明天,我和爸爸要去体育馆__________一场足球比赛。A、防止 收成 降临 观看 B、阻止 收成 降临 观赏 C、防止 收获 降临 观赏 D、阻止 收成 降落 观看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英语口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B、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C、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D、只要有勤奋、肯吃苦的决心,什么样的问题都难不倒你。

6、走近名著。(2分)①《三国演义》、《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两部,另外两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童年》的作者是_________,作品主要讲述主人公______从3岁到10岁之间的童年生活。

7、仿写句子(2分)

如果没有想象,思维就像花儿失去了营养;如果没有想象,思维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如果没有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文填空(6分)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

(3)数声风笛离亭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来日绮窗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永恒的,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12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①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③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④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⑤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选自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李元礼:即李膺,东汉末年的名士,当时的“八俊”之一。②司隶校尉:官名。负责察举百官。③俊才:才智出众的人。清称:有名望的人。④前:进见。⑤伯阳:老子字“伯阳”。⑥师资之尊: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问礼的典故。⑦奕世:累世。⑧了了:聪明伶俐。⑨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下车引.之(4)入门不顾.(5)诣.门者(6)人以其语语. 之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1)尊君在不?(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1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12、从选文可以看出孔融与元方两位少年共同的性格特征是什么?(2分)

(二)风筝(节选)(13分)

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②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14、找出文中“我”毁坏小兄弟风筝的三个动词,并分析这一连串的动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15、请在下面横线上各填一个字,概括“小兄弟”和“我”对待风筝不同的态度和做法。(3分)“小兄弟”_____风筝,“我”_____风筝;“小兄弟”_____风筝,“我”_____风筝。由此可见两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

16、课文选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对小兄弟进行描写的?试分析文字中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5分)

(三)那些卑微的母亲(15分)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檫一遍。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17.概括文章第③④的主要内空。(不超过30字)(2分)

18.文章第①段“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3分)

19.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4分)

20.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品析。(4分)

(1)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品析加点词,2分)2)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从修辞角度品析句,2分)

21.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卑微的母亲”?(2分)

三、写作:(40分)

请以“记我 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

1、把事情说清楚,句子通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字数600字左右。

答案 1.D 2.B 3.B 4.A 5.D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 篇6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孔子(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主张“仁”、“爱”。

二、理解默写

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了《<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心情。

2.当另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六则》中论述终身学生的效果的句子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论语>六则》“三人行,心有我师焉”来表示。

7.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而借鉴的意思(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成语

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2.随意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3.不亦乐乎:原意为“不也是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达到过甚的程度 4.择善而从:挑选好的,并加依从。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肯定有作我老师的。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6、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7、四十不惑: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四、字形字音

不人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â)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不逾矩(jǔ)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六、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 古:可以凭借(这一点)今:能够 ..

七、一词多义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理解).而: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承)....

八、词性活用

1.温故而知新(新: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2.学而时习之(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九、句式归纳

1.温故而新知,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固定句式,不亦„„乎?古代委婉反问的句式。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十、重点问题

1.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 关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学习的正确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心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各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学习的正确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可用于思想修养。2.下面这句话与文中哪句话意思接近?请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不患不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人不知而不愠。启示做人应该宽容。

22.《世说新语》二则

一、《世说新语》与刘义庆

1.《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本书故事以短小精悍为主。写法上直叙其事,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2.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二、字形字音

歆(xīn)辄(zhã)尊君在不(fǒu)

三、重点实词 日中(正午)..下车引之(牵引,拉). 3

相委而去(相,偏指友人).

四、通假字

1.尊君在不?“不”通“否” .2.

宁可以急相弃邪?“邪”通“耶”,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

五、古今异义

1.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 古:„„的原因 今:因果关系连词)2.与人期行。(期 古:约定 今:日期)3.相委而去。(委 古:丢下,抛弃 今:委托)4.元方入门不顾。(顾 古:回头看 今:照顾)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 古:离开 今:到)六、一词多义

时: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学而时习之(时常,常常)以: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根据)宁可以急相弃邪(因为)可以为师(凭借这一点)可:何为不可(肯,同意)

宁可以急相弃耶(能,可以)

七、词性活用

歆辄难之(难: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为难).

八、翻译句子

1.幸尚宽,何为不可? 译:(船里)恰好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2.

宁可以急相弃邪?译: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九、重点问题

1.《<世说新语>二则》中《期行》与《乘船》虽然都谈到了“诚信”的问题,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说明。

《期行》侧重于要守信明礼,《乘船》侧重于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2.《乘船》中华歆和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做法:华歆的做法是犹豫不决,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王朗则很轻易接受了他人的请求。后来作乱的人追来,华歆却能急人所难,始终如一;王朗则轻诺寡信,只为自己。评价: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金,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的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3.《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你认为文中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对: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还出言不逊,“无信”“无礼”在先,我们不能对七岁的小孩子求全责备。

不对:父亲的朋友“下车此之”已经是悔过了,应该原谅他,而元方仍“入门不顾”,显得不礼貌。(言之成理即可)

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4.请写出两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5.划分层次(见书本)

24. 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壁”。

2.乐府:古代一种诗体。原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可汗(kâ hán)鞍鞯(jiān)辔头(pâi)燕山(yān)......戎机(rónɡ)朔气(shuò)金柝(tuò)著我旧时裳(zhuó)阿姊(zǐ).....

三、理解默写

1.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4.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6.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7.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8.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1.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2.《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3.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成语

“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五、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粘贴。2.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3.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六、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2.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副词 今义:转折连词 4.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5.赏赐百千强。强:古义:有余 今义:强壮,强大 七、一词多义

市 东市买鞍马。(集市,市场). 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买。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帖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粘贴). 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户 木兰当户织(门). 当户理红妆(窗).

八、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愿为市鞍马。

省略句。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2.问女何所思?

倒装句。“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译: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九、指出一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十、重点问题

1、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五部分,各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第一部分(1-2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3段)征途思亲。第三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四部分(第5段)获胜辞官。第五部分(第6段)归家团聚。结尾附文

2.这首诗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木兰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爱国也爱亲人的品质,与“木兰是女郎”的形象相吻合,突出本诗的中心。

3.将下列句子填空完整,品味叠词的表达效果。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④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品味:这些叠词使诗句具有节奏美,还加强了声音的质感,体现了民歌质朴的风格。4.归纳诗歌主题:

通过记叙木兰代父从军,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木兰这一爱国爱家的巾帼英雄形象,赞颂了木兰勤劳善良、深明大义、勇敢机智、纯朴孝顺、坚忍不拔和不贪图利禄的精神。

25.《诗五首》

一、文学常识

1.贺知章: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性情放诞,善长诗歌,擅长草隶,“吴中四士”之一。代表作《咏柳》《采莲曲》

2.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代表作有《登乐游原》等。8

有《李义山诗集》。与杜牧并“小李杜”。

3.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诗作有《云台集》

4.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著作《王子安集》。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5.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诗集有《刘宾客集》。

二、理解填空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本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毕业了,你和你的好友将天各一方,彼此也许有些伤感,但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对彼此最好的劝慰。虽然现代社会通讯便捷、快速,但分别时,不妨还是用苏轼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对彼此的衷心祝福吧。

4.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本诗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引用典故表现诗人复杂心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回顾贬谪生活,表达不满愤懑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涵哲理一致的诗句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夜雨寄北》借景物描写表达诗人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诗人奇特的想象美好的憧憬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回乡偶书》中写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的诗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三、主题

1.《回乡偶书》:通过对诗人初来乍到故乡之时的情景描写,表达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2.《夜雨寄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3.《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对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但并不甘心沉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26、卖油翁

1、欧阳修,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重点字词:(1)、徐以杓酌油沥之

“杓”通“勺”

(2)、以:①因为:以此自矜②凭:以我酌油知之③用:以钱覆其口/以杓酌油沥之。

(3)、自矜:自夸。

释:放下。

睨:斜着眼睛看。,但:只是。

颔:点头。之:补足音节,不译。

忿然:恼怒的样子。

乃:于是,就。

置:放。

遣:打发。

3、翻译:(1)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别的,只是手法熟练而已。)(2)尔安敢轻吾射?(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呢)(3)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懂得了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往葫芦里倒

4、本文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

5、课文分析:第一段写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而卖油翁对此不屑一顾:“睨之”“但微颔之”,为下文两人的碰撞埋下伏笔。本段主要以动作描写为主。第二段主要是对话描写,对过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陈尧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言语之中不乏轻蔑和质问之意。卖油翁答道:“无他,惟手熟尔。”流露出藐视之意,并亲自酌油,用事实说明了这个道理。

6、文中塑造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人物,你认为哪一个才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27、三峡

1、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选自《水经注》。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1)、通假字:略无阙处

“阙”通“缺”,缺口(2)、一词多义:绝:①断:沿溯阻绝

②极高的:绝yan多生怪柏

③断绝,消失:哀转久绝

(3)、其它重点词:自:在。

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飞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下草木茂盛。

良:确实,实在。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3、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迅疾。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4、原文填空:

(1)、本文先写山势,突出其“连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和“高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特点。继写水势,“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之盛;“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之速。不仅如此,还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来烘托,更加写出水之盛与水之速。这样的描写我们会联系到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

朽诗篇。

(2)、写春冬之景的句子,秋季景色的句子,写猿声的句子。5、欣赏:

(1)、引用渔歌的作用:反衬出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气氛。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的感伤程度;描写三峡春冬之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形象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或王命„„不以疾也”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特点。)6、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词复习

一、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1、《杂诗》以 白描 的手写来,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2、这首诗开篇连用两个“故乡”有什么作用?“应知”有什么妙用?

答: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3、所谓“故乡事”包括宗族家眷、邻里乡情、风物民俗等等,应该很多很多,可诗中只问:“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为什么“我”唯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

答:人的思乡之情怀,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使“我”想起家人朝夕相处的亲情,想起友人围炉夜话时的温馨„„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 的客观事物了,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一个意象。诗人正是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了。

4、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语言质朴、平淡,却又意味无穷。

二、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的对未来的欢乐的憧憬。这首诗中“期”字两见,“巴山夜雨”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妙。

1.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诗人。这首诗是(体裁)七言绝句。

2、“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了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而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描绘:我什么时候才能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②写法:这两句是虚写,想象回家后与亲友团聚时的情景。③抒情:抒发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三、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这一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虽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这 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一联即景生情,“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的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心境,颇具典型意义。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写得十分壮阔,十分工整。

2、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写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3、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是相知如己,即使天涯海角,也像邻居那样近在咫尺,意思是亲密无间。这是惜别之意,也是宽慰的话,道出彼此情意之深,为下句作了铺垫。

4、尾联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互勉。王勃这道送别诗,一洗酸楚的情调,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一首酬答诗,是诗人刘禹锡回赠给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的。

2、“情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通过用典(哪两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表现了诗人颇具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含义: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情酒长精神”。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这首诗写得起伏跌宕,沉郁中 见豪放,是酬答诗中的优秀之作。

25课各诗主旨

1、《杂诗》表面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夜雨寄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3、《淮上与友人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双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和同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托月寄情,使明月成为诗人的化身,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于贬谪之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关切、思念之情。

七、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中“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据传说,这座山是从天上飞来的,自然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山的高耸自不必说,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登临之处的高耸,为下句伏笔。不仅山高,而且时值破晓,雄鸡高唱,红日喷薄,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又为下句蓄势。这两句表面上看是写景,实际上是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的消极事物。这首诗,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前者为后者铺垫,后者为前进升华。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通过写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 的隐逸情怀。整首诗以“静”字贯之。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时分,万物尚未醒来,诗人已登山入寺。旭日东升,照耀着高山上的树林。首联既点题,又突出一个“静”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已暗含“静”意,通往的又是幽深的后院,禅房则坐落在花从树林的深处。这是何等幽深静谧的环境!诗人惊叹、陶醉、艳羡之情跃然纸上。

3、“山光悦鸟性,潭景空人心”。青山映着朝阳的光彩,使鸟儿欢跃不已、放声歌唱。诗人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正所谓“鸟鸣山更幽”。这里表面写鸟写山,实则写人。诗人赋予鸟儿的情感,借助鸟儿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幽谷清潭令人摈弃了尘世的喧嚣和一切世俗杂念,超然物外,心中唯有清净空灵。此联承接上联,又递进一步;幽静的环境净化了人心,物我合一,连心底也“静”了。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全诗至此,这“静”也达到了绝顶境界;山静、林静、潭静、寺静,万物静、人心静,简直是无物无我。

5、简析全诗如何体现“静”字?

答、清晨时分万物尚睡,诗人已登山入寺,突出“静”;“曲径”已暗含“静”,“禅房”深藏花木从中,环境幽深静谧;“山光悦鸟性,潭景空人心”以动衬静,映衬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九、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岳》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见的泰山的景物: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望岳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句设问,总(望)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此句运用拟人手法,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表现出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气势。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这是由远观而近看,诗人仍然在望,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写出泰山雄伟高俊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这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的心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用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生发出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30课各诗主旨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2、《登飞来峰》作者登塔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情。

3、《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写游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4、《望岳》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上一篇: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下一篇:货物及售后服务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