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三年级上册复习(通用7篇)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复习 篇1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孔子(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主张“仁”、“爱”。
二、理解默写
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了《<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心情。
2.当另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六则》中论述终身学生的效果的句子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论语>六则》“三人行,心有我师焉”来表示。
7.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而借鉴的意思(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成语
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2.随意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3.不亦乐乎:原意为“不也是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达到过甚的程度 4.择善而从:挑选好的,并加依从。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肯定有作我老师的。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6、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7、四十不惑: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四、字形字音
不人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â)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不逾矩(jǔ)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六、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 古:可以凭借(这一点)今:能够 ..
七、一词多义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理解).而: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承)....
八、词性活用
1.温故而知新(新: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2.学而时习之(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九、句式归纳
1.温故而新知,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固定句式,不亦„„乎?古代委婉反问的句式。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十、重点问题
1.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 关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学习的正确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心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各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学习的正确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可用于思想修养。2.下面这句话与文中哪句话意思接近?请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不患不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人不知而不愠。启示做人应该宽容。
22.《世说新语》二则
一、《世说新语》与刘义庆
1.《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本书故事以短小精悍为主。写法上直叙其事,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2.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二、字形字音
歆(xīn)辄(zhã)尊君在不(fǒu)
三、重点实词 日中(正午)..下车引之(牵引,拉). 3
相委而去(相,偏指友人).
四、通假字
1.尊君在不?“不”通“否” .2.
宁可以急相弃邪?“邪”通“耶”,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
五、古今异义
1.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 古:„„的原因 今:因果关系连词)2.与人期行。(期 古:约定 今:日期)3.相委而去。(委 古:丢下,抛弃 今:委托)4.元方入门不顾。(顾 古:回头看 今:照顾)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 古:离开 今:到)六、一词多义
时: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学而时习之(时常,常常)以: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根据)宁可以急相弃邪(因为)可以为师(凭借这一点)可:何为不可(肯,同意)
宁可以急相弃耶(能,可以)
七、词性活用
歆辄难之(难: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为难).
八、翻译句子
1.幸尚宽,何为不可? 译:(船里)恰好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2.
宁可以急相弃邪?译: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九、重点问题
1.《<世说新语>二则》中《期行》与《乘船》虽然都谈到了“诚信”的问题,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说明。
《期行》侧重于要守信明礼,《乘船》侧重于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2.《乘船》中华歆和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做法:华歆的做法是犹豫不决,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王朗则很轻易接受了他人的请求。后来作乱的人追来,华歆却能急人所难,始终如一;王朗则轻诺寡信,只为自己。评价: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金,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的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3.《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你认为文中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对: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还出言不逊,“无信”“无礼”在先,我们不能对七岁的小孩子求全责备。
不对:父亲的朋友“下车此之”已经是悔过了,应该原谅他,而元方仍“入门不顾”,显得不礼貌。(言之成理即可)
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4.请写出两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5.划分层次(见书本)
24. 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壁”。
2.乐府:古代一种诗体。原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可汗(kâ hán)鞍鞯(jiān)辔头(pâi)燕山(yān)......戎机(rónɡ)朔气(shuò)金柝(tuò)著我旧时裳(zhuó)阿姊(zǐ).....
三、理解默写
1.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4.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6.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7.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8.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1.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2.《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3.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成语
“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五、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粘贴。2.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3.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六、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2.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副词 今义:转折连词 4.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5.赏赐百千强。强:古义:有余 今义:强壮,强大 七、一词多义
市 东市买鞍马。(集市,市场). 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买。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帖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粘贴). 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户 木兰当户织(门). 当户理红妆(窗).
八、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愿为市鞍马。
省略句。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2.问女何所思?
倒装句。“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译: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九、指出一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十、重点问题
1、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五部分,各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第一部分(1-2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3段)征途思亲。第三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四部分(第5段)获胜辞官。第五部分(第6段)归家团聚。结尾附文
2.这首诗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木兰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爱国也爱亲人的品质,与“木兰是女郎”的形象相吻合,突出本诗的中心。
3.将下列句子填空完整,品味叠词的表达效果。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④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品味:这些叠词使诗句具有节奏美,还加强了声音的质感,体现了民歌质朴的风格。4.归纳诗歌主题:
通过记叙木兰代父从军,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木兰这一爱国爱家的巾帼英雄形象,赞颂了木兰勤劳善良、深明大义、勇敢机智、纯朴孝顺、坚忍不拔和不贪图利禄的精神。
25.《诗五首》
一、文学常识
1.贺知章: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性情放诞,善长诗歌,擅长草隶,“吴中四士”之一。代表作《咏柳》《采莲曲》
2.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代表作有《登乐游原》等。8
有《李义山诗集》。与杜牧并“小李杜”。
3.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诗作有《云台集》
4.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著作《王子安集》。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5.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诗集有《刘宾客集》。
二、理解填空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本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毕业了,你和你的好友将天各一方,彼此也许有些伤感,但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对彼此最好的劝慰。虽然现代社会通讯便捷、快速,但分别时,不妨还是用苏轼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对彼此的衷心祝福吧。
4.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本诗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引用典故表现诗人复杂心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回顾贬谪生活,表达不满愤懑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涵哲理一致的诗句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夜雨寄北》借景物描写表达诗人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诗人奇特的想象美好的憧憬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回乡偶书》中写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的诗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三、主题
1.《回乡偶书》:通过对诗人初来乍到故乡之时的情景描写,表达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2.《夜雨寄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3.《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对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但并不甘心沉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26、卖油翁
1、欧阳修,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重点字词:(1)、徐以杓酌油沥之
“杓”通“勺”
(2)、以:①因为:以此自矜②凭:以我酌油知之③用:以钱覆其口/以杓酌油沥之。
(3)、自矜:自夸。
释:放下。
睨:斜着眼睛看。,但:只是。
颔:点头。之:补足音节,不译。
忿然:恼怒的样子。
乃:于是,就。
置:放。
遣:打发。
3、翻译:(1)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别的,只是手法熟练而已。)(2)尔安敢轻吾射?(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呢)(3)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懂得了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往葫芦里倒
4、本文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
5、课文分析:第一段写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而卖油翁对此不屑一顾:“睨之”“但微颔之”,为下文两人的碰撞埋下伏笔。本段主要以动作描写为主。第二段主要是对话描写,对过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陈尧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言语之中不乏轻蔑和质问之意。卖油翁答道:“无他,惟手熟尔。”流露出藐视之意,并亲自酌油,用事实说明了这个道理。
6、文中塑造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人物,你认为哪一个才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27、三峡
1、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选自《水经注》。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1)、通假字:略无阙处
“阙”通“缺”,缺口(2)、一词多义:绝:①断:沿溯阻绝
②极高的:绝yan多生怪柏
③断绝,消失:哀转久绝
(3)、其它重点词:自:在。
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飞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下草木茂盛。
良:确实,实在。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3、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迅疾。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4、原文填空:
(1)、本文先写山势,突出其“连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和“高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特点。继写水势,“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之盛;“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之速。不仅如此,还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来烘托,更加写出水之盛与水之速。这样的描写我们会联系到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
朽诗篇。
(2)、写春冬之景的句子,秋季景色的句子,写猿声的句子。5、欣赏:
(1)、引用渔歌的作用:反衬出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气氛。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的感伤程度;描写三峡春冬之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形象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或王命„„不以疾也”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特点。)6、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词复习
一、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1、《杂诗》以 白描 的手写来,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2、这首诗开篇连用两个“故乡”有什么作用?“应知”有什么妙用?
答: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3、所谓“故乡事”包括宗族家眷、邻里乡情、风物民俗等等,应该很多很多,可诗中只问:“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为什么“我”唯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
答:人的思乡之情怀,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使“我”想起家人朝夕相处的亲情,想起友人围炉夜话时的温馨„„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 的客观事物了,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一个意象。诗人正是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了。
4、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语言质朴、平淡,却又意味无穷。
二、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的对未来的欢乐的憧憬。这首诗中“期”字两见,“巴山夜雨”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妙。
1.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诗人。这首诗是(体裁)七言绝句。
2、“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了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而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描绘:我什么时候才能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②写法:这两句是虚写,想象回家后与亲友团聚时的情景。③抒情:抒发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三、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这一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虽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这 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一联即景生情,“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的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心境,颇具典型意义。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写得十分壮阔,十分工整。
2、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写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3、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是相知如己,即使天涯海角,也像邻居那样近在咫尺,意思是亲密无间。这是惜别之意,也是宽慰的话,道出彼此情意之深,为下句作了铺垫。
4、尾联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互勉。王勃这道送别诗,一洗酸楚的情调,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一首酬答诗,是诗人刘禹锡回赠给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的。
2、“情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通过用典(哪两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表现了诗人颇具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含义: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情酒长精神”。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这首诗写得起伏跌宕,沉郁中 见豪放,是酬答诗中的优秀之作。
25课各诗主旨
1、《杂诗》表面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夜雨寄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3、《淮上与友人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双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和同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托月寄情,使明月成为诗人的化身,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于贬谪之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关切、思念之情。
七、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中“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据传说,这座山是从天上飞来的,自然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山的高耸自不必说,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登临之处的高耸,为下句伏笔。不仅山高,而且时值破晓,雄鸡高唱,红日喷薄,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又为下句蓄势。这两句表面上看是写景,实际上是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的消极事物。这首诗,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前者为后者铺垫,后者为前进升华。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通过写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 的隐逸情怀。整首诗以“静”字贯之。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时分,万物尚未醒来,诗人已登山入寺。旭日东升,照耀着高山上的树林。首联既点题,又突出一个“静”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已暗含“静”意,通往的又是幽深的后院,禅房则坐落在花从树林的深处。这是何等幽深静谧的环境!诗人惊叹、陶醉、艳羡之情跃然纸上。
3、“山光悦鸟性,潭景空人心”。青山映着朝阳的光彩,使鸟儿欢跃不已、放声歌唱。诗人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正所谓“鸟鸣山更幽”。这里表面写鸟写山,实则写人。诗人赋予鸟儿的情感,借助鸟儿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幽谷清潭令人摈弃了尘世的喧嚣和一切世俗杂念,超然物外,心中唯有清净空灵。此联承接上联,又递进一步;幽静的环境净化了人心,物我合一,连心底也“静”了。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全诗至此,这“静”也达到了绝顶境界;山静、林静、潭静、寺静,万物静、人心静,简直是无物无我。
5、简析全诗如何体现“静”字?
答、清晨时分万物尚睡,诗人已登山入寺,突出“静”;“曲径”已暗含“静”,“禅房”深藏花木从中,环境幽深静谧;“山光悦鸟性,潭景空人心”以动衬静,映衬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九、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岳》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见的泰山的景物: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望岳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句设问,总(望)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此句运用拟人手法,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表现出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气势。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这是由远观而近看,诗人仍然在望,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写出泰山雄伟高俊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这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的心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用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生发出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30课各诗主旨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2、《登飞来峰》作者登塔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情。
3、《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写游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4、《望岳》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观沧海》通过写大海之景象,表现了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伟大的气概。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复习 篇2
1. 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 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回顾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 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 进行片段修改, 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 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 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 教师制作复习课件, 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 巩固字词练习
(一) 字词过关
1. 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 读准生字, 读对词语。
(2) 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 完成复习单1、2小题 , 并校对。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
(2) 看拼音, 写词语。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 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 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 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 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 词语运用
1. 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 联系童话人物, 用好这些词语。
3. 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 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 并选择一个造句, 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 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 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 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 同桌互相评价, 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创设语境, 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 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 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 理解童话特点
1. 围绕自主复习单, 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 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 围绕童话人物, 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 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 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 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 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 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 再次出示童话故事, 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 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1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2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 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 以童话人物为线索, 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 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 互相评价
1. 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 填写表格。
2. 对照童话特点, 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 语句通顺 ( ) 好词佳句 ( )
想象丰富 ( ) 情节精彩 ( ) 有所启示 ( )
3. 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 伙伴评价, 教师点评。
修改1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 :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复习 篇3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复习 篇4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有的放矢
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
二、积土成山 1.丰富的字词
(1)生字:亨 砚 羼 蘸 舀 绽 皲 捺 锲 赳 臼 黠 咂 捋 戳 窘 惘 忐忑 矜 侃 腼腆 吁拗 恬 舐 嚏 擤 瘪 瞟 盅 卤 熠(2)词语:
阔绰 不屑置辩 颓唐 笔砚 附和 惋惜 分辩 间或 惩罚 皲裂 吝惜 挑剔 脱臼 雄赳赳 纤长温文尔雅允诺 借花献佛 窘迫 忧郁 忙不迭 矜持 检点 温馨 勃然大怒 战战兢兢 锲而不舍 释然 湛凉 声色俱厉 斩钉截铁 秉公 脱臼 兀自 狡黠 斑驳 内疚 冥思苦想拘谨 彬彬有礼刁难 哽咽 谩骂
第 1 页 哀兵必胜 侃侃而谈 腼腆 气喘吁吁 执拗 恬淡 谄媚 霹雳 战栗 忌讳 热衷 光彩熠熠 呵叱 乖觉 嘀咕 哆嗦 2.精彩的句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赏析:“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他“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赏析:“窃”与“偷”本是同义词,所不同的一是文言,一是白话,可孔乙己却认为不能相提并论。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人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人一等了。其实这是强词夺理,是自我解嘲。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迂腐可笑、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形象。
(3)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赏析:把目光比喻成“柔软的蚕丝”,随着儿子的身影或长或短。目光中包含着一个母亲所有的爱、快乐和欣慰,像蚕
第 2 页 丝那样绵绵不绝,这样的比喻多么独特而有韵味啊。(4)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赏析:这个结尾很令人感动,主人公一切的努力只是要孩子明白:妈妈没有错。一个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不由赞叹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么美的一些句子,你不想自己也试一试吗?请做仿写练习:
(1)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母亲或父亲的特点。
我的母亲(或父亲)是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人。(2)模仿第(3)句话,描写一个人物的神态和语言,要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或内心世界。
(3)第(4)句话把母亲的目光比喻成“柔软的蚕丝”,母亲的目光还能比喻成什么?请完成下面的仿写。
母亲的目光像柔软的蚕丝,随着儿子的身影越抽越长;母亲的目光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的目光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多彩的语文常识(1)会晤作者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出生于新疆。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
第 3 页 200万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昆仑殇》、《血玲珑》等。(2)了解历史 ①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② 古代科举制度
是古代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自隋朝行科举制。以下各朝或继承或变化。大凡参加科考的,一般必需经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程序。其中,童试合格后叫做“进学”俗称“秀才”,通过童试才能参加乡试。乡试考取者称为举人,进了举人才能参加会试。会试中试者叫做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成为贡士以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考中后成为进士。
凡具有乡试以上功名者,皆具备了做官资格,且成为乡里士绅。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Section targeting
三、点击中考
第 4 页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小说选段,完成问题。(2018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着火,也须穿上棉祆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啦!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
第 5 页 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大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请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
(2)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二人境况不同,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是:,众邻居对范进的态度是:。
(3)孔乙己被摧残的直接原因是,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造成二人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是:。
(4)甲段文字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
乙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
第 6 页 度是:。
(5)(甲)(乙)两段文字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请从上边两段文字中摘抄一例你最为欣赏的动作或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题型解析] 这道阅读理解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第一题要求概括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考查的是整体感知能力,阅读文段可知,甲段主要记述了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事,乙段描述了范进喜极发疯的事,表述时把人物及其事件交代清楚即可。第二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先细读课文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即重点语句),然后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最后归纳出人们对两个人的不同态度。第三题也需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去探究悲剧的原因。甲段由人们的谈话中可知,孔乙己的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乙段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中举。结合背景和原文内容可知,范进和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造成的。第四题要求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甲段悲凉的气氛暗示我们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滑稽可笑的讽刺性场面则表明作者对范进的讽刺批判态度。最后一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能力,开放性很强。要注意选择那些精彩的动作描写或语言描写进行赏析,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的用语之妙。
第 7 页 参考答案:1.(甲)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乙)范进因中举而发疯。2.冷嘲热讽(冷漠无情);趋炎附势(阿谀奉承)3.偷东西被打;因中举而喜极发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文化的毒害,封建社会的毒害等)4.既批判又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尖锐的讽刺,无情的嘲弄。5.例如: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语言描写,表现了孔乙己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迂腐可笑的性格特点。又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二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范进热衷功名,利欲熏心的性格特点。(举一例即可)
四、口语交际: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 训练目标:
1. 能围绕一个观点,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地进行阐述,并能结合自身体会、自身实例,以增强说服力。2. 辩论时要做到有理有节。
3. 发言时要注意口齿清楚,条理分明,观点鲜明。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复习 篇5
(语文版)
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二单元
第《北京喜获XX年奥运会主办权》
一、文学常识
⒈《北京喜获XX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体裁是消息。选自XX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⒉文体知识:新闻通过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对当前的政治事和社会生活进行报道。其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它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通讯、报告文学等。
⒊消息的要素及结构特点
消息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的结构: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不可或缺的。
二、字词拼音
矜(īn)持风度翩翩(piān)噙(qín)大阪(bǎn)
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
三、思想内容
这则消息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悦,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兴奋的心情。
四、写作特点
⒈语言简洁明了:“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的“该”字,就写出了无限的感慨。
⒉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写刘淇对记者说,“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要永远保存下去”的细节,说明了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五、重要问题
⒈分析的标题、副标题、导语的特点,并谈谈用一系列数字有何作用?
这是一篇消息。正标题是“北京喜获XX年奥运会主办权”,下面的一行字是副标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正标题概括了报道的中心申奥成功事,用一个“喜”字贯穿全文;副标题突出了中国得票数之多,充满自豪。开始作者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中国人申奥成功后的无比喜悦和无比激动之情,又用一组确凿的数据展示中国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接下来是各界的反应。
第6《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文学常识
⒈《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周婷、杨兴是著名记者。本文选自《通讯名作100篇1949—1999》。
⒉特写及其特点:特写也叫新闻速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它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二、字词拼音
凝(nínɡ)重掩(ǎn)映瞩(zhǔ)目易帜(zhì)冉冉(rǎn)丧权辱(rǔ)国
三、思想内容
这篇特写,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四、写作特点:
⒈语言庄重,对比鲜明,耐人寻味。
如英国降下国旗时写道:“一百五十六年前……升起……降下米字旗”。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⒉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资料。
穿插了背景材料,如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升降英国国旗等,在现实与历史的交错中,感受历史的深刻演变,使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五、重点问题
⒈选择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第二个场景:晚6点1分举行英国管治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下降,五星红旗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王子和港督登船离港。
⒉体会语言含蓄而庄重的特点。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中国人民的屈辱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
(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作者郑重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表达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3)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意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第7《生命之舟》
一、文学常识
《生命之舟》》是一篇电视新闻,作者梁家新等。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二、字词拼音
率先(shuài)肆虐(sìnüè)簰(pái)
三、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第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谭士珍,著名记者。通讯也叫通讯报道。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事实说话,它是一种以写典型人物、典型事为主的新闻体裁。通讯与消息比,不仅要六个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不仅要写事,还往往要写人;不仅要用叙述的方式,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
二、字词拼音
籼(xiān)稻黔(qián)阳衣钵(bō)鉴(iàn)于夜不能寐(èi)矢(shǐ)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功成名就: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三、思想内容:
本文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四、写作特色:
⒈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⒉生动的细节描写。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勾勒出来。
⒊用数字说话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复习 篇6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顺序;(二)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优美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了解写景的顺序。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领略了朱自清描绘的春景之美,欣赏过老舍济南冬天的诗情画意,走进那闲适、安静的竹林深处人家,大自然神奇的美通过作家的生花妙笔,涓涓滴滴沁入我们的心田,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俄国杰出作家屠格涅夫也是写景高手,他擅长于描写自然风景,今天我们就来读读他的《树林和草原》,去看看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二)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简介。
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杰出作家。一生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诗歌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为俄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他因此被放逐。课文节选自《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
2朗读全文,体会文中写景的特色。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正音:榛(zhēn)树
穹(qióng)隆
蕴(yùn)蓄
蘑(mó)菇)(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要谈自己阅读后的整体感受)3回顾所学课文,总结写景文章的基本特点。
(特征突出、顺序清楚、描摹生动、情景交融)(由学生归纳概括,教师板书)4引导学生就写景文章的表现特点,结合本文谈自己的认识。
1(引导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角度、表达意见的语言)(特征、顺序、语言、情感等方面)5朗读全文。
(注意朗读技巧的运用:停顿、重音、速度)(三)具体感知
1根据对全文思路的把握,要求学生明确本文写景顺序。
时间顺序
(要求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句——语言标志)(列表)2结合“思考与练习二”,体会作者善于抓住特征描写大自然的特点。
表示时间的语句
景物
特点
黎明时候
(草))
(清新、湿润)
(树枝)
在阳光底下
(空气)
(虽然凉爽,但炎热
(橡树林„„红光)
已经逼近)太阳越升越高
(草、空气、橡树、水
(空气新鲜清爽,泡、丛林四周的一切)
景物欢快明亮)黄昏来临了
(晚霞、雾气、树木、(景色变换,丛林、干草垛、星)
空气清新)夜幕降临了
(丛林、月亮、灯火)
(温馨)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并从中概括出景物特点,训练其理解概括能力。3朗读文章1、4小节,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景致的美感。(四)课堂小结
屠格涅夫擅长描写自然风景。本文按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了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通过极富表现力的描写,细致入微地凸现景物特征,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再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用正楷抄录自己所喜欢的语句。
2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板书设计
树林和草原
〔俄罗斯〕屠格涅夫
抓住景物特征
理清写景顺序
表示时间的语句
景 物
特 点
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导入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对文章的理解)(二)讨论“思考与练习三”
(该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省略号的含义,发挥想象力,补充省略的内容)1作者省略的是雨后阳光下除了清新的空气、芬芳的草莓和蘑菇之外,其他“愉快地闪耀着亮光”的景物。可以联系前文的景物描写,想想这些景物在阳光下会是怎样的情态,并请学生尝试描述。
2这里作者省略的是对“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具体景色的描绘,这种闪光是怎样的呢?你能不能想象一下,进行一番描述?这种情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由学生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评)(三)结合对“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体味本文蕴涵的感情
(由学生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作者已经陶醉于夏日草原的美景之中,同时作者也在向我们传达着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的关系是多么美好的理念。
(教师结合本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情景交融是写景文章的重要特点)屠格涅夫描写的自然风景无不显得诗意盎然,情味无穷。托尔斯泰赞叹他的景物描写说:“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就会冒出芬芳。”屠格涅夫对自然的描写不是冷漠的、纯客观的,而是融入了主观的情感,使自然也染上了浓浓的情感色彩,做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要将景物描写得美,决不是词藻华丽就可以的,而必须要渗透作者自己丰富的情感,寓情于景,以情动人,这样的景物描写方有强的感染力。
(请学生再找几个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体味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四)课堂小结
1齐读课文。
2请学生归纳本文特点:
①抓住景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
②以时间为顺序,层次清楚,条理井然。
③语言朴实而富有变化,简洁而又很细腻,描写准确生动,清新流畅,极富表现力。
④情景交融。朴实的描写中散发着浓郁的诗意,意境优美,充满了生活的喜悦、蓬勃的活力。文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俄罗斯草原的气息和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诗意。3联系前面所学的几篇课文,请学生谈谈如何赏析写景文章。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从写景文章的特点出发,多角度去考虑)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或印发材料)下面我推荐大家阅读一篇写景散文,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赏析此文。(附文)4如果我们进行景物描写,要想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优美感人,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一单元的学习给你哪些启迪?(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总结概括)①观察景物要仔细,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
②要注意观察顺序,或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可由点到面,可由正面到侧面,等等。
③语言要注意表现力,注意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要注意准确生动。
④一定要注意渗透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以情动人。(五)布置作业
1找一篇你最喜欢的写景文章推荐给大家。
2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标题含“秋”的写景散文。板书设计
树林和草原 〔俄罗斯〕屠格涅夫
抓住特征
注意顺序
描写景物: 讲究语言
高中语文版教材的误编与误读例析 篇7
关键词:语文版教材,误编,误读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误读经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产生误读的原因很多, 有经典文本内容丰富性与不定性的一面, 阅读主体的差异性, 当前文化多元化影响等等, 这些方面已有学者研究过。但是由于教材误编导致的学生误读的因素, 至今仍鲜有研究。本文就当前高中语文教材文选编排存在的一些错误, 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学生误读的现象加以分析。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册 (2006年7月第三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 ) 第二单元第5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中的《死水》, 其中第二节诗:“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这里的第三句“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易被误读为“笑声”变成“大珠”, 经过与原文对照, 方知是“小珠们笑一声变成大珠”, 这个失误又出现在2009年与2010年出版的教材中, 可谓“一误相承”, 不知何时能改过来。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册 (2009年12月第三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 第27页) 选了李清照的《声声慢》, 下阙中: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其中“有谁堪摘”被注释为:有什么可摘的呢?谁, 何, 什么。堪, 能够, 可以。如此处理会被误读为词人还有打扮的想法, 只是苦于花儿“憔悴损”。她如此处境, 如此心情, “一个愁字”不能“了得”之时, 看到满地堆积, “憔悴损”的黄花, 怎会有兴致找花来戴, 更不会忍心采摘这样的黄花。所以, 笔者认为“有谁堪摘”应注释为:有谁忍心采摘呢?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册 (2009年6月第四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 第105页) 《崔杼弑其君》一课第二段:“庄公通焉, 骤如崔氏, 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 其无冠乎?’崔子因是, 又以其间伐晋也, 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 而不获间。”其中“欲弑公以说于晋”一句中“说于晋”, 课文注释为“向晋国解释”。笔者认为该种解释极为牵强, 是一种误读。因为庄公不仅与崔杼的妻子私通, 还把崔杼的帽子赐给别人, 这让崔杼感到忍无可忍, 顿起弑君之心。又因庄公“间伐晋”, 崔杼认为“晋必将报”, 为取得晋的谅解与支持, 他“欲弑公”来“说于晋”, 此处的“说”作“悦”的通假解释岂不更好。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复习】推荐阅读: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复习09-28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课件07-23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目录01-06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语文版)01-11
语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05-10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06-28
四年级语文版上册课件08-08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复习10-04
《古文》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