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分类管理规定

2024-05-09

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精选8篇)

药品分类管理规定 篇1

药品编码:将各种药品特征信息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用一组代码来表示的过程和形式,用于计算机系统识别和处理,实现药品信息的交换和资源共享。药品编码是药品管理与信息化的生命之码,它必须具有科学的分类方法。

药品编码分为三类:标识型代码,分类型代码,描述型代码。标识型代码:药品的唯一代号,要求保证编码的唯一性。发展过程:1973年,北美统一代码委员会(UCC)的UPC代码(12位);1977年,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EAN13位条形码,药品编码9位;1981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中国物品编码协会1991年加入GS1)

分类型代码:主要用于对物品统计、分析,对分类目录要求保持唯一性,但对物品分类并不要求唯一性。例如一个药品有多种功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目录下重复出现。一个分类目录下也可以包含多个药品。

分类型代码:国际:国际医学统计协会的AC代码,世界卫生组织的ACT代码

国内:没有明确采用WHO的药品分类代码ACT。北京协和医院的药品编码;北京军区总医院的药品编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YY0252 描述性代码,又称特征型代码,主要是对物品的某些属性(特征)进行描述,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多。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简称ATC(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系统,是世界卫生组织对药品的官方分类系统。

ATC系统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Drug Statistics Methodology)所制定,第一版在1976年发布。1996年,ATC系统成为国际标准。现在ATC系统已经发布2006版。

ATC代码共有7位,其中第1、4、5位为字母,第2、3、6、7位为数字。ATC系统将药物分为5个级别

第一级

ATC代码第一级为一位字母,表示解剖学上的分类,共有14个组别。

A:消化系统B:血液系统C:心血管系统D:皮肤科用药G:泌尿生殖系统及性激素

H:体激素J:抗感染药L:抗肿瘤药及免疫用药M:肌骨骼系统N:神经系统

P:抗寄生虫药R:呼吸系统S:感觉器V:其它 第二级

ATC代码第二级为两位数字,表示治疗学上的分类。第三级

ATC代码第三级为一位字母,表示药理学上的分类。第四级 ATC代码第四级为一位字母,表示化学上的分类。第五级

ATC代码第五级为两位数字,表示化合物上的分类。

所有分类系统都有缺点,没有一个编码系统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ATC的优点如下:

(1)它确定了一个药物产品,包括有效物质、用药途径和相关的剂量。

(2)既面向治疗,又面向化学药品,这个特征是大多数其他系统所缺乏的。

(3)其分级结构允许逻辑分组。

(4)已作为WHO药物应用研究的国际标准。

ATC的缺点是:它没有包含复合产品、皮肤病制剂和局部用的复方制剂。

有些国家的国家药物数据库中的每个药物产品都有ATC代码,可让药物信息系统在多种药物中进行选择,也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检查药物配伍反应、重复用药和剂量控制的信息。

中国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已经采用了WHO的疾病分类代码ICD,但没有明确采用WHO的药品分类代码ATC。

目前,国内超过80%的医院都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局域网,建设了自己的医院信息系统(HIS)。许多医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自建立了适合医院药品管理的药品编码方案。

目前,在药品的流通和使用单位还没有一套完全统一的药品分类方法。

药品编码的未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于2003年进行了《国家药品编码系统基础研究》的课题项目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I.坚持药品代码与药品条码、药品防伪码的一致关联性,实现与药品监管部门的标准化建设和医药企业ERP系统建设相结合

II.国家药品编码坚持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接轨,保证兼容性。III.药品代码是唯一标识药品基本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工具。

IV.建议药品编码包括药品基本代码和药品扩展码,药品基本代码用于解决共性问题,扩展码用于解决部门个性问题,并通过基本代码实现关联。

V.药品代码必须保持长期稳定性。

ATC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内别详细、便于扩充,因此可借鉴ATC分类,采用“药物+剂型+产地+厂家+规格”的分段编码结构,不仅能满足编码唯一性的要求,而且便于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裁断码位,进行不同的信息处理。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为国际贸易与交流实现双向接轨,建立了桥梁。

便于产品的出口

按照GSP的规定,药品要求分类管理。

一、药品在陈列时:

1.首先药品与非药品要分开存列。(挂非药品区绿牌)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要分开陈列。(挂处方药区绿牌和非处方药区绿牌)

3.(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这两大块中再分)口服药与外用药要分开,注射剂要分开。以上药品分类陈列以后还要按剂型或用途分柜或分层存放。(各柜台用绿色及时贴标示如:抗菌消炎药、消化系统药、妇科用药、儿科用药、等等)

4.易串味药要有专用柜台。(用绿色及时贴标明:易窜味柜)5.拆零药品要集中放于拆零专柜或抽屉。(用绿色及时贴标明拆零专柜)并保留原包装的标签。

6.危险品不能陈列,必须陈列时应该用空包装。

7.中药饮片装斗前应做质量复核,不得错斗、串斗、防止混药、饮片斗钱应写正名正字。(挂绿色牌:中药饮片区)

8.需要冷藏或阴凉处储存的药品要陈放在2—10度的冰柜里。9.还要在一个比较隐蔽的角落设不合格药品柜。(贴红色不合格药品柜及时贴)。

10.大型零售企业,验收一时半会验不完,应该设一处待验区,挂黄色牌。小型零售企业一般进货就验收完毕,一般不设待验区。

二、在销售药品时:

1.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处方必须由驻店执业药师审方后方可调配发药。

2.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3、处方药不可开架销售。非处方药可以开架,消费者可以自行选购。

药品分类管理规定 篇2

关键词:药品,分类管理,问题及思考

1 药品分类管理的发展背景

世界上最早实行OTC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工会于1951年通过一项修正案, 规定了处方药与OTC的分类标准, 创建了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美国对处方药的销售管理非常严格, 处方药通常专门陈列于一个房间内, 消费者一般是看不到药品的。凡是处方药, 都必须由生产厂家在药品标签上印上“Rx only”字样, 同时也方便对处方药加强管理。对与非处方药, 管理则较为宽松。

2 我国药品分类管理的发展情况

80年代末, 我国医药管理部门开始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这一管理模式作为药品政策立法议题;1995年5月原卫生部药政局委托中国药学会进行有关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技术工作;到了2005年底, 药品分类更加规范。全部药店销售的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

3 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取得的成就

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已将近7个年头了, 在这短暂的几年里, 我们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 初步建立了药品分类管理的法规体系, 构筑了药品分类管理的基本框架; (2) 在上市药品中进行了非处方药的遴选, 初步对药品进行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 改变了以往除特殊药品 (毒、麻、精、放) 均可在零售药店销售的状况; (3) 大力开展了宣传培训, 向群众普及药品分类管理知识,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知识培训, 法规宣传, 使各方面的认识有了提高。总的来说, 通过我们的努力, 人民群众对药品分类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政策法规, 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药品分类管理》, 《执业药师法》尚未出台, 这就给药监部门在执行监督管理职能时造成困难。

4.2 处方的管理尚不规范

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 医疗保险制度导致医药难分家, 大部分医疗机构“医药养医”使得处方很少能够流向药店。

4.3 零售执业药师的数量不够, “角色错位”现象严重

按中国现有人口计算, 我国需要执业药师80多万才能满足市场需要, 因此应该大力改革现有的执业药师的考试制度和管理制度, 加大培养力度和执业药师的认定制度。

4.4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标签, 摆放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我国对非处方药, 必须要求生产厂商在其标签, 包装上印有显著的非处方标识, 即“O T C”样标识。

5 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时代意义

实施药品分类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所作出的这项决定, 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深化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完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 降低国家和个人医疗费用的实际需要、是推动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增强人们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 满足人们在不同层次上对医疗保健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 是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与药品资源, 实现了我国到200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的重要保证, 是加快医药行业产品结构调整, 提高药品质量, 促进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6 药品分类管理对一些部门的影响

6.1 对生产企业的影响

对企业而言, 实行OTC管理制度后, 国内制药企业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来自国外大型制药公司及国内三流企业的竞争, OTC药是一个高度竞争市场, 特别在入世以后, 许多国外公司也对中国市场表现出了极大兴趣, 纷纷抢占中国市场, 然而, 国内企业尚未认识和把握这一机会。

6.2 对经营企业 (零售药店) 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 80%以上的处方药是由医院药房售出的, 而医药不分业的现状使处方不能外购, 造成零售药店无处方来源, 严重挫伤了其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积极性。

6.3 对医院药房的影响

(1) 医院药师分流明显。药品分类管理后, 社区大药房将会逐渐普及, 医院门诊药房转为零售企业药店, 医院制剂室也会逐步萎缩, 这将极大加速医院药师分流。 (2) 医院药师的服务模式转变。科技含量增大, 医院药师的重心将转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科研教学、信息咨询、新剂型开发、药物经济学评价、药物配伍实验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中去。

6.4 对医院药学发展的影响

6.4.1 有利于开展药学监护工作, 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药师人数约19.

5万人, 其中94.2%在医院工作。OTC制度实施后, 随着社会药房和药店的增加, 医院的门诊量将减少, 可使医院药师从繁重的事务型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6.4.2 有利于促进药师增强社会责任感, 充分掌握药品信息和

专业知识, 以指导合理用药和提供药疗学服务, 提高医院药师工作的社会效益。

6.4.3 有利于拓展医院药师的职责范围, 随着OTC使用量增加, 病人需要更多的药品信息帮助他们选择药品并安全有效地使用。

参考文献

[1]芦柏震.我国药品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现状浅析[J].海峡药学, 2005, 5.

药品分类管理对药店的影响 篇3

【关键词】药品 分类管理 药店 影响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61-01

药品分类管理的概念最早是从美国引进的,这一制度实行以来,有效提高了药品管理的水平,随着这项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其发挥的效用价值越来越高,而且对药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国引进这一管理理念后,对药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提高了药店的服务水平。加强药品分类管理,可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可以促进药店行为更加规范,可以提高药店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技能水平,是保证药店经营转型的有效措施。

一药品分类管理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药品分类管理是一项新的制度,这一概念是从美国引进的,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其应用的经验。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人们购药的观念发生了改变,而且用药的习惯也出现了较大变化,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持处方在药店自行购买药品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对药品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药店购药时,难免会向工作人员进行咨询,如果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医药知识,可能会对购买者造成错误的引导。加强药品分类管理,可以使工作人员更好的了解每种药品的特性以及功能,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而且通过同类药物的对比,可以更加清楚其差别,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最适合的药品。所以,加强药品分类管理,可以提高用药的效果以及安全性。药店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提高药品分类管理的水平,才能提高药店自身的竞争力。

二药品分类管理可以促进药店行为的规范性

药店分类管理是国际通行的规章制度,我国加入WTO后,各项各业管理越来越规范,而且管理水平以及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加强药品分类管理,可以提高我国药店的国际竞争力,可以使我国药店行为更加规范。

首先,药品分类管理要求药品的陈列必须满足一定原则,可将药品按照处方以及非处方两类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改变以往松散的管理方式,还可以清除的了解同类药品的销量情况。我国非处方药一般都有标识,这为分类管理以及消费者选购药品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在一些药品中还标有警示语,可以使购买者清楚的药品的药效以及注意事项。其次,如果药店销售处方药或者甲级非处方药品,必须配有专业的药学技术人员。再次,在销售处方药时,需要专业医师审核,并确定药方的配制合乎标准,对药方不能擅自修改,对于超剂量的处方,需要明确告知购买者不能销售。另外,药店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好处方的保管工作,最少需要保留2年,以备查找。最后,零售药店要承担消费者用药安全的责任。在实行药品分类管理以前,私自购药者因为无医师或药师误导造成生命危险的,往往由患者自己承担。而现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消费者的用药安全由药店来负责把关。即消费者在药店购药,若药店没有提供必要指导,由此导致消费者用药不良后果的,消费者可直接向藥店索赔,甚至向司法机关提出刑事诉讼。这种负责说到底是由药店里的药师负责的。可见,药师的责任空前重大。

三加强药品分类管理可以提高药店药师及工作人员的素质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建立,确立了执业药师在零售药店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对执业药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要求来看,执业药师成了药品流向患者的最终把关者,是关键岗位的执行人。对老百姓而言,药师就是医院围墙外面的医生。由于处方是一种具有返还性且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所以处方药品只有靠医药学专业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技术精良,知法守法的执业药师审核处方并签字后方可调配,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面对消费者的直接服务的这种义务和责任,就成了新世纪执业药师体现自身价值的挑战。但由于我国传统的药学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药学技术人员,在零售药店面对顾客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医学问题,往往难以圆满回答,深感欠缺临床知识。随着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全国零售连锁的迅猛发展,执业药师还将在药店的经营管理上扮演主要角色。因此,执业药师不仅必须掌握药学基本知识,还要加大对临床医学、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成为复合型人才,接高综合素质,才能适应零售药店要求。同样,对于零售药店的一般药学技术人员及营业员来说,也面临着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因为当患者在药店直接购药的时候,药店里的技术人员或营业员就成了广大顾客的主心骨。有关专家认为: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后,零售药店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了药店面临的最大挑战。从当前来看,随着我国连锁药店的兴起以及跨地区连锁经营的风起云涌,零售药店的品牌营销越来越受重视。零售药店品牌已逐步由地方品牌走向全国业界品牌,有的甚至由零售品牌延伸为产品品牌,竞争愈演愈烈之势。

四加强药品分类管理可以有效提升药店的服务水平,促进药店的经营转型

随着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零售药店的经营定位已由过去的保障供给型转为现在的服务参与型,从面向药品转为面向消费者。其经营定位不再是单纯的卖药赚钱,更重要的是为病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和健康服务,包括如何保证消费者经济、合理地使用药品,提供正确的健康知识来预防疾病。从欧美发达的医药零售业来看,在竞争激烈,消费成熟的市场环境下,零售药店专业、优质的健康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如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CVS的广告语是:我们提供全面的健康护理服务。在美国,药房尤其是社区药房越来越关注消费者的健康。当患者有用药及医药健康护理方面的需求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药房。从国内来看,如首批GSP认证零售企业之一,合肥大药房在围绕“零售药店———您身边的家庭药师与健康顾问”这一新的定位上,也有其成功之举。为了更好地提升服务,创新服务,体现“以服务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某市大药房于2012年元月成立了“关爱健康中心”,提出了“真诚回报社会,关爱从心灵开始”的服务理念,首批向该市二环以内居民发放了1万张“健康卡”。消费者凭健康卡可享受购药优惠,电话预约、免费送药上门,市外免费邮寄,定期免费量血压、测血糖,定期开展专家专题健康知识讲座,开通执业药师健康咨询和用药指导热线,建立顾客健康档案,对特殊患者作定期回访等优质服务。此举获得了圆满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结语

药品管理是医药行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药品管理,可以将相同功能的药物集中整理在一起,可以为购买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加强药品分类管理,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使其更加全面的了解药品的特性以及差异性,更好的为购买者进行专业性指导。总之,药品分类管理是提高药店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只有做好药品的分类管理工作,才能使购买者买到最适合的药品,从而更早的恢复身体。

参考文献

[1] 李惠新.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 管理观察. 2008(24)

[2] 侯晓丽,李珍兰. 施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势在必行[J]. 实用医技. 2001(02)

[3] 孙加清. 农村药品分类管理实施的现状及监管对策[J]. 齐鲁药事. 2006(09)

药品分类管理规定 篇4

我国在1999年启动药品分类管理工作,之后全面展开。为促进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国家局于2004-2005年连续发布了《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04-2005年工作计划》和《关于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的通知》,同时,于近期先后召开了两次药品分类工作会议,国家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决心可见一斑。

推进药品分类管理有利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处方药的严格使用,可以减少滥用带来的许多不良反应和机体耐受性及耐受性带来的治疗困难,非处方药的合理使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促进我国“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有利于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接轨,有利于国际间合理用药的学术交流,提高用药水平。

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市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现状和问题

**市局一直把药品分类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通过几年来的规范管理,全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逐渐完成阶段性目标,实现了三个转变。

1、药品陈列转变

100%的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陈列由原来的混放转变为如今的把药品与非药品、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内服与外用、功效或剂型相同进行分开摆放的方式,各摆放区都配有相应的标识。

2、药品的销售转变

现在的药品经营者把药品的销售分为两大部分:非处方药销售和处方药销售。处方药的销售经历了直售式、询售式、凭售式三个阶段的转变,同时非处方药销售也随着由利润驱动到信誉驱动的观念变化向疗效合理性转变。

3、药品的咨用转变

药品经营企业的用药咨询的变化较快,由原来的50%药店只配有一名兼职药士到现在100%的药店都配备了专职的药师、从业药师、执业药师作为驻店药师,药品零售企业的审核处方、指导合理用药的工作有的长足进展。

通过对市区百余家的药品零售企业的现场调查,我们发现药品分类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概括为三个不能。

1、驻店药师不能保证始终在岗

调查的120家药店,12%驻店药师长期不在岗;40%的驻店药师由于各种原因离岗;36家药店未挂停售处方药的标志;29家药店药师不在岗继续销售处方药。

2、处方药不能完全凭医师处方销售

在40%的驻店药师在岗的药品经营企业中,有近三成未能尽到审核处方的职责,形同虚设,有的不看处方,只盖章;有的只指导,不审核;甚者不闻不问。

3、分类摆放不能做到完全分开

60%的被调查的药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未能完全分开,个别药品混放,具体表现在没有标识的非处方药混放在处方药区;处方药存放不集中,与非处方药交叉存放;个别非药品混放于药品中。

二、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问题分析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分别从处方来源、人员素质、顾客心态、监管措施等几个方面做以调查和分析。

(一)处方来源缺乏

从处方方式的调查情况看,许多医院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患者挂号时先买卡,医生在计算机上开处方,患者拿着卡去交款、取药,根本看不到处方。有的医院没有条件上电脑,居然给药品编号,医生开处方不写药名写编号。小规模的诊所普遍采取“先扎针、后开方”的做法,有的甚至扎完针也不开方。

医院大多是公立性的,药品收入是医院的主营收入,所以医院不愿意让处方流向社会药店。据卫生部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总收入达4000多亿元,其中42%是药品收入,利润至少达500亿元,而商业流通领域利润率只有0.5%~0.7%。虽然药品收入所中比例已出现逐年递减的状况,但医疗机构和药店之间药品价格差距还很大,因此,医疗机构控制处方外流的原因不言自明。

(二)消费人群意识淡薄

广大消费者对凭处方销售处方药不理解、不习惯。在调查时遇到一位正在药店购药的老者,他说,注射一个疗程的精制刺五加,在药店买,到社区诊所注射,300元钱就够了;如果到医院注射一个疗程,800元也下不来,药价低而且质量也不差。但当药店向他索要医生处方时,他不但不给,还拄着棍子大发脾气。消费者对药品分类管理的意义不懂,产生抵触情绪,客观上也促使药店顺水推舟违法销售处方药。

尽管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很快,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本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就医和用药需求。在不少医院尤其是医疗水平很高的医院,人满为患、医生服务不到位、病人折腾半天依然看不上病,买不上药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很多病人只要不是大病,一般不愿去医院就医,而却愿意选择就近的药店购药。

消费者已经习惯到药店买药不凭处方的方式,如果凭借处方意味着还得走医院程序。此外,广大消费人群对处方药滥用的危害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头痛脑热,就吃抗菌素、打点滴的情况已成自然,殊不知药品的不良反应、习惯性的耐药可能危及生命。

(三)某些医疗机构责任差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抗菌药物的消费85%发生在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菌药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就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目前,滥用抗菌药物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联合应用抗菌药不当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二是有不少医生给患者看病不做药敏试验,光凭经验就使用抗菌药;三是少数医生受利益驱动,不顾病情需要,大量使用价贵、先进的抗菌药;四是有的医生缺乏专业知识,不管需不需要使用抗菌药。在医生开出的抗生素中,不合理的处方就占四至五成左右。滥用抗菌药物,不仅给病人增添了额外的经济负担,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更严重的是加快了人体内耐药菌的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医生习惯性应用则会因势利导,患者则把应用抗菌素当成必要。

(四)药品咨用人员素质差

许多药店在人员责质、管理制度、设备设施等软硬件建设上还不能适应药品分类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在人员素质方面,差距更大。实施药品分类管理要求药店配备驻店执业药师。我国的执业药师数量本来严重不足,还多数在管理岗位上,不可能担任驻店执业药师。即使配备驻店药师,人数也不能满足要求。更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药师对药品知识的熟悉程度和审方能力尚未达到驻店药师的要求。

(五)规范措施不尽完善

现行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摆放原则是偏重把非处方要单独存放,即“OTC”标识的药品标志清晰、分柜摆放。这样摆放给消费者的印象好象是非处方药作为一种需要特别管理的药品,而不是处方药,相反,无标识的处方药和暂无标识的非处方较难分开。

因此,可以想到我们规范管理过程的许多亟待完善各项工作。例如:如何鉴别处方的真伪的管理方法等。

三、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解决措施

1、加强药品零售企业处方审核人员驻店注册、培训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药学技术人员用药指导作用

加强药师的队伍建设。为解决执业药师数量不足的矛盾,药监部门要采取有效方式,在保证人员素质的前提下,促进扩大了执业药师的数量,同时为弥补执业药师数量不足,加强对从业药师的再教育工作。要积极促进本地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从政策上鼓励从药人员进行再教育,从措施上完善从药人员的再培训。提高人员数量和质量,确保指导用药水平得到提高,满足本地区需求。

加强药师的在岗情况的检查。一是严把审查关。对新开办药品零售企业进行现场检查验收时,对药师的资格、实际水平、是否兼职、外地人员能否保证在药店行使职责等进行严格把关。二是实行值班药师签到制。要求企业提前做好值班药师的工作安排,药师上班必须签到,保证药师在职在岗,充分履行对顾客购药咨询、用药指导、处方审核、质量把关等工作职责。三是要求挂牌明示。药师在营业时间上岗时,应佩带标明其姓名、技术职称、岗位等内容的胸卡,便于群众监督。如药师临时不在岗,应在凭处方销售药品专柜明显处,摆放“药师不在岗暂停处方药销售”的告示牌。四是开展药师在岗专项检查。加强对药师在职在岗监督检查,对连续多次检查发现药师不在职在岗的,将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进行处罚。

2、积极开展药品分类的宣传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改变用药习惯和正确使用药品

首先,要通过科学的宣传教育,逐步增加公众合理用药知识,改变公众传统的用药习惯。要通过对加快推进药品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让公众了解有关药品分类管理的相关政策性规定以及药品分类管理阶段性目标的主要内容,从思想上意识到药物滥用的危害。同时,还要加大对一些常见病的基本判断常识和推荐用药范围、常用非处方药的适应证等知识的宣传,采用媒体宣传与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方式,着力解决公众在使用非处方药进行自我诊疗时所面临的合理用药知识缺陷,增加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养成合理用药的习惯。

其次,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引导药品零售企业积极开展药学服务。零售药店及其从业人员是执行药品分类管理的最终端环节,只有把握住终端出口,药品分类管理的阶段性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因而药品监管部门要通过广泛宣传,让药品零售企业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通过高质量的药学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认真执行分类管理的相关要求与规定。

第三,在宣传手段上应注重贴近性和多样性。通过手机短信向社会广作宣传;与媒体联动,将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公之于众,都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要不拘形式,避免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公众合理用药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分类管理的宣传也不能停留在“一阵风”的阶段,而应探索长效的、持久的、深度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并充分发挥相关协会、学会在推进药品分类管理方面的宣传、培训和正面推动作用。

3、大力加强药品分类管理的监管和规范工作,积极稳妥促进药品分类

对药店的监管。一是加强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柜摆放情况和专有标识规范情况的检查,积极促进药品零售企业达到药品分类管理的要求。二是加强驻店执业药师配备及在岗情况,以及处方审核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结合GSp认证工作,进一步完善驻店执业药师配备制度和处方审核制度。三是对已明确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的药品,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规经营的,按《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四是对已明确必须凭处方销售的药品,要加强对药品零售企业执行凭处方销售规定情况的检查。对药品零售企业违规销售处方药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并根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给予警告处罚;情节严重或经警告后仍违规销售的,除给予警告外,还应并处罚款。五是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医疗和药品广告整顿工作,加强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广告的监督和检查,特别要加大处方药在大众媒体违规发布广告和非处方药在大众媒体扩大宣传的检查力度。六是把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要求与零售药店的审批、变更、认证及监督检查有机结合,对达不到分类管理要求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促进合理用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药监、卫生、工商等部门的共同监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推进合理用药的进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制止滥用抗菌药的关键是从源头抓,用制度来规范。相关部门应制定一个明确的制度,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首先,抓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其次,医院药剂师可以参与临床医生查房,指导临床用药;三是建立健全规范用药、合理用药制度;四是真正发挥药品招标采购的作用,纠正从使用药品中获取利益的行为。

四、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初步设想

1、推进自我药疗计划,有步骤的引导群众习惯性使用非处方药品

顾名思义,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是在没有医生或其他医务工作者指导的情况下,恰当地使用非处方药物,用以缓解轻度的、短期的症状及不适,或者用以治疗轻微的疾病。由此可见,自我药疗是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我保健和自我药疗古已有之,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经济、文化、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8年提出“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结合国情,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0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与此同时,WHO还提出“人们有权利也有责任以个体和集体的方式参与他们的卫生保健的计划和实施”。我国政府也提出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应以国家、集体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由上可知,现代卫生保健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由过去单纯依赖国家转变为“是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自我保健和自我药疗成为社会和个人共同关注的事业。

非处方药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自我药疗的发展,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注重对自我药疗的宣传,引导群众自觉使用非处方药,远离药物滥用,推行自我保健。

2、探求解决处方来源的有效方法,促进处方的有序流动

药品分类管理规定 篇5

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征求意见稿)

一、化学药品注册分类

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分为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仿制药、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化学药品,具体分为如下5个类别:

1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指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

2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药。指在已知活性成份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

2.1含有用拆分或者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活性成份的光学异构体,或者对已知活性成份成酯,或者对已知活性成份成盐(包括含有氢键或配位键的盐),或者改变已知盐类活性成份的酸根、碱基或金属元素,或者形成其他非共价键衍生物(如络合物、螯合物或包合物),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

2.2含有已知活性成份的新剂型(包括新的给药系统)、新处方工艺、新给药途径,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

2.3含有已知活性成份的新复方制剂,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

2.4含有已知活性成份的新适应症的药品。

3类:境内申请人仿制境外上市但境内未上市原研药品的药品。该类药品应与参比制剂的质量和疗效一致。

4类:境内申请人仿制已在境内上市原研药品的药品。该类药品应与参比制剂的质量和疗效一致。

5类:境外上市的药品申请在境内上市。

5.1境外上市的原研药品和改良型药品申请在境内上市。改良型药品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

5.2境外上市的仿制药申请在境内上市。

原研药品是指境内外首个获准上市,且具有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作为上市依据的药品。

参比制剂是指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评估确认的仿制药研制使用的对照药品。

二、相关注册管理要求

(一)化学药品1类为创新药,应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临床价值,不包括改良型新药中2.1类的药品。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的新复方制剂,应按照化学药品1类申报。

(二)化学药品2类为改良型新药,在已知活性成份基础上进行优化,应比改良前具有明显临床优势。已知活性成份指境内或境外已上市药品的活性成份。该类药品同时符合多个情形要求的,须在申报时一并予以说明。

(三)化学药品3类为境内生产的仿制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原研药品的药品,具有与参比制剂相同的活性成份、剂型、规格、适应症、给药途径和用法用量,并证明质量和疗效与参比制剂一致。

有充分研究数据证明合理性的情况下,规格和用法用量可以与参比制剂不一致。

(四)化学药品4类为境内生产的仿制境内已上市原研药品的药品,具有与参比制剂相同的活性成份、剂型、规格、适应症、给药途径和用法用量,并证明质量和疗效与参比制剂一致。

(五)化学药品5类为境外上市的药品申请在中国境内上市。其中化学药品5.1类为原研药品和改良型药品,改良型药品在已知活性成份基础上进行优化,应比改良前具有明显临床优势;化学药品5.2类为仿制药,仿制药应与参比制剂质量和疗效一致。境内外同步研发的境外生产仿制药,应按照化学药品5.2类申报,如申报临床试验,不要求提供允许药品上市销售证明文件。

(六)境内生产的药品增加境外已批准境内未批准的适应症应按照化学药品3类申报。已在境内上市的境外原研药品增加境外已批准境内未批准的适应症按照化学药品5.1类申报。

(七)药品上市申请审评审批期间,药品注册分类和技术要求不因相同活性成份的制剂在境内外获准上市而发生变化。

三、申报资料要求

(一)申请人提出药物临床试验、药品上市注册及化学原料药申请,应按照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公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的有关要求开展研究,并按照现行版《M4:人用药物注册申请通用技术文档(CTD)》(以下简称CTD)格式编号及项目顺序整理并提交申报资料。不适用的项目可合理缺项,但应标明不适用并说明理由。

(二)申请人在完成临床试验提出药品上市注册申请时,应在CTD基础上以光盘形式提交临床试验数据库。数据库格式以及相关文件等具体要求见临床试验数据递交相关指导原则。

药品分类管理规定 篇6

1.目的和适用范围

目的:用于规范住院药房的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管理。适用范围:适用于住院药房。2.管理内容

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在管理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的过程中,执行“五专”,即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2.1 药品请领

2.1.1麻醉、一类精神药品入库验收必须货到即验,至少双人开箱验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验收记录双人签字。

2.1.2入库验收应采用专簿记录,内容包括:日期、凭证号、品名、剂型、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情况、验收结论、验收和保管人员签字。2.2存储管理

2.2.1储存麻醉、精神药品实行专人负责、专库(柜)加锁。对进出专库(柜)的麻醉、精神药品建立专用帐册,进出逐笔记录,内容包括:日期、凭证号、领用部门、品名、剂型、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发药人、复核人和领用人签字,做到帐、物、批号相符。

2.2.2根据需要设置专用周转库(柜),库存数量保持在1个月用量以内,周转库(柜)麻醉、精神药品按日做消耗统计。

2.2.3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储存保管各环节应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交接班应有记录。负责麻醉药品的人员调换时,应进行麻醉药品移交登记,在麻醉药品清单上双方签名,并保存备查。2.3药品发放 2.3.1处方审核

2.3.1.1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应使用专用处方。处方调配人、核对人应当仔细核对处方,签名并进行登记,对不符合规定的处方,应当拒绝发药。审方时应检查开方医师是否有麻醉处方权,不得调配未经医院考核合格不具备使用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资格的医生处方。同时核对医生的签名字样与医院留底是否一致。对冒充医生签字的处方,住院药房有权拒绝调配并报告上级领导。处方单独存放,按月汇总。

2.3.2发放住院患者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应仔细审核处方剂量,注射液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为1日常用量;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处方为一次常用量。2.3.2调配发放

2.3.2.1调配时应仔细核对药品名称、规格、剂量、厂家,发放时应登记药品批号。

2.3.2.2发放麻醉药品注射剂、贴剂及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注射剂时,应回收空安瓿或用过的贴剂,并记录回收批号。空安瓿及废贴由专人负责计数、两人监督销毁,并作记录及双签名。

2.3.2.3不得为患者办理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退药。患者不再使用麻醉、精神药品时,应将剩余麻醉、精神药品无偿交回医疗机构,由医疗机构按规定销毁。2.3.3处方登记

2.3.3.1麻醉药品专用处方应当专册登记。专册登记内容包括:患者(代办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明编号、病历号、疾病名称、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处方医师、处方编号、处方日期、发药人、复核人。专用帐册保存应当在药品有效期满后不少于2年,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处方保存不少于3年,超过保存期销毁时,须在医务部、政治部相关人员在场的情况进行。2.4销毁处理

再谈药品分类管理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药品,分类管理,安全用药

我国在实施药品分类管理之前, 除毒、麻、精、放和戒毒药品实行特殊管理外, 其它药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是, 2009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5万多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 处方药不良反应的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7.4%, 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显著超过非处方药, 威胁着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从2000年已经全面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对维护广大民众用药的合法权益, 保证用药安全具有一定的意义。这项制度的核心是有效加强对处方药的监管, 规范非处方药的管理, 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防止消费者因自我行为不当导致药物的滥用、误用, 消除安全用药的隐患, 切实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1 我国药品分类管理现状及相关规定

药品分类管理就是根据药品品种、规格、剂型、适应证、剂量及给药途径的不同, 对药品储存和陈列等分别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分类的管理。而实施药品分类管理是为了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方便, 同时也是药品经营企业通过GSP认证的重要一步。

我国从1995年起才开始探索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起步较晚。1997年1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国家要建立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 1999年6月18日, 国家药监局印发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试行) , 并于200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逐步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分类管理。接着, 从2000年4月1日, 要求凭处方销售大容量注射液、粉针剂类药品;从2001年10月1日, 必须凭处方销售所有注射剂和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抗菌药物。国家药监局还发布了《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通知, 要求积极推进零售药店的分类管理, 促进零售企业达到国家对药品分类管理要求。对符合药品分类管理要求的零售药店, 可以继续销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发给处方药定点销售标志;达不到药品分类管理要求的零售药店, 只能销售甲类和乙类非处方药, 或只能销售乙类非处方药, 到2005年底, 全国药店内销售的所有处方药都须凭医师处方购买。同时, 按照GSP的分类要求, 药品与非药品分开,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 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 易串味药与一般药品分开。

药品分类管理的重大意义在于: (1) 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促进我国“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 推动医药卫生制度改革, 增强人们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为医药行业调整产品结构, 促进医药工业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2) 有利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药品有一个合理使用问题, 否则不仅浪费药品资源, 还会给消费者带来许多不良反应, 甚至危及生命, 有的还会产生机体耐药性或耐受性而导致以后治疗的困难。 (3) 有利于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接轨, 有利于国际间合理用药的学术交流, 提高用药水平。

2 药品分类管理实施中抗生素的管理问题

近年来, 医院及药店对药品分类管理有所忽视, 尤其是抗菌药物滥用非常严重。药店随便可以买到抗菌药物, 医院少数医师为追求效益为患者盲目使用贵重抗生素, 给广大患者造成极大经济负担。目前我院抗菌药物几十种, 绝大多数医师能够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正确使用抗生素, 但与国家相关规定还存在很多问题。

对于抗生素类药品除很少一部分为非处方药, 绝大部分都必须通过医师处方才能使用, 因此, 国家规定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抗菌药物必须凭处方销售。抗生素在临床用药中使用频率较高, 在预防各种感染性的疾病应用中, 越来越广泛。但临床少数医师滥用现象比较突出, 以致在严重感染应用抗生素时效果差, 甚至导致耐药菌株播散、致病菌发生改变和医院内感染率增大等问题的出现。为加强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2.1 加强对全民用药基本常识的宣传, 患者是药品的最终消费者, 也是抵御滥用药物的最后一道防线, 只有使其具备基本的用药常识, 才可能有效地遏制药物滥用现象。

2.2 及早全面实施医药分业要从根本上铲除利益驱动力, 必须及早实施医药分业。

2.3 改变药师的观念和地位, 医院药师应跨出药房, 深入临床, 对临床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等做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临床药师应参与临床治疗的全过程, 担负起临床治疗中指导用药的职责。

2.4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督管理。

2.5 改善业务素质, 提高职业道德。提高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学的教师队伍和教材水平;加强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 使医药人员不断更新合理使用抗生素 (包括新药及耐药性检测) 的知识;定期考核医药人员临床用药知识;引进药物流行病学和药物经济学专业人才, 进行抗生素的药物利用研究等药物流行病学调研工作,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6 加强医院内的管理措施, 建立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保障体系。

3 充分发挥执业药师的作用

目前, 我国规定的执业药师的职责主要包括[1]: (1) 执业药师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国家有关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的各项法规及政策。执业药师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有关法规的行为或决定, 由责任提出劝告、制止、拒绝执行并向上级报告。 (2) 执业药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忠于职守, 以对药品质量负责、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为基本准则。 (3) 执业药师在执业范围内负责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及管理, 参与制定、实施药品全面质量管理及对本单位违反规定的处理。 (4) 执业药师负责处方的审核及监督调配, 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 指导合理用药, 开展治疗药物的监测及药品疗效的评价等临床药学工作。

但是, 执业药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重医轻药”的现象长期存在, 选择药物,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师的经验或药品广告与商家的促销, 而掌握丰富的药物理论的临床药师不能参与用药决策。随着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推行和逐步实施, 执业药师的配备和合理使用, 执业药师将在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将有力推动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良好实施。

药品分类管理是国际通行的管理办法。加强处方药的监管, 规范非处方药的监管, 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 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引导广大消费者正确合理使用药品, 逐步遏制过去不合理的行为;必须从广大消费者对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出发, 通过实施药品分类管理, 使人民群众正确认识这项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充分体现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健康保护和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健水平的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麻醉药品管理探讨 篇8

【关键词】麻醉;麻醉药品;管理

麻醉药品不同与麻醉药,麻醉药是指被吸收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功能受到广泛抑制,引起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及骨骼肌松弛的药物。麻醉药品顾名思义就是麻醉性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选择性地减轻或缓解疼痛感觉,但不影响意识、触觉、听觉等,同时可缓解因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的不愉快情绪,连续应用会致药物依赖性。

WHO对药物依赖性作出定义:由药物与机体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或定期用藥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去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其中包括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

麻醉药品的管理是医院药剂科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以来卫生部相继颁布了《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根据这些法律法规,针对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完善了麻醉药品的管理,保证麻醉药品的安全与合理使用。现就有关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如下。

1 麻醉药品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临床科室麻醉药品没有按规定配备专用保险柜,没有配备报警装置,甚至有的科室把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存放在同一个抽屉。手术室、肿瘤科现存药品账物不符,存在药品流失的隐患。个别医生把关不严,门诊、急诊患者的处方信息填写不全,处方登记健全有难度。

1.2 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科室处方登记逐日消耗,登记信息不全,无空安瓿回收、销毁记录,使用后剩余的药品未及时回收和销毁。临床用药观念滞后,用药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杜冷丁几乎成为我医院医师治疗癌症疼痛和慢性疼痛的“唯一”选择,使患者受到“成瘾”恐惧症的困扰,导致止痛效果佳、不良反应小的吗啡等其他麻醉药品用量偏低,造成癌症用药种类偏一。

1.3 复诊和随诊记录不全对办理“专用病历”的患者,未及时建立随诊和复诊制度,造成药品的流失,《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要求使用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患者每4个月复诊或者随诊1次,这是防范杜绝麻醉药品非法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2麻醉药品使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 完善相关制度根据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的要求,各医院应成立专管业务的小组,分管负责人负责,把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列入医院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专项检查制度,并定期组织医教科、药剂科、护理部和保卫科参与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且要求药学部门承担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发放、调配、使用、报残损、销毁、丢失及被盗案件报告、值班巡查等制度。对参与以上工作的应挑选工作责任强、业务熟悉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并对这些药学、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

2.2 麻醉药品的管理 各医院实行药库、药房、临床科室药柜三级管理。药房和各临床科室根据实际情况核定保留基数。麻醉药品设专库、专柜保管、双锁双人专管。保险柜规定一人拿钥匙,另一人保管密码。麻醉药品专库外有保安24h巡逻,保险专柜设有红外线报警装置,建立了麻醉药品失窃应急预案。建立了空安瓿管理制度,做好空安瓿回收登记。空安瓿销毁时须有药剂科主任、保卫科长、药品管理员、药品采购员共同在场,填写销毁登记表并签字。

2.3 麻醉药品的使用医院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在门诊、急诊、住院等药房设置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周转库(柜),库存不得超过本机构规定的数量,周转库(柜)应当每天结算。执业医师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后,对门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确实需要长期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必须使用专用处方,处方格式及单张处方最大限量按照《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执行。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仔细核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签名并进行登记,内容包括:患者(代办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明编号、病历号、疾病名称、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处方医师、处方编号、处方日期、发药人、复核人;对不符合规定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拒绝发药。

3 结论

在麻醉药品的管理中,严格执行了《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要求的专用处方、专册登记专用账册、专人负责、专库或专柜五专管理,并且实行专库专柜双人双锁管理,符合了麻醉药品管理的新要求[1]。现在许多省市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已经全面实现网络化及动态监控,建议医院进一步完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最终达到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监控“一针一片”流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兴才,邵伯,尹洪波。医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管理商榷。中国药师,2007,10(11):1145

上一篇:形容春天的鸟的诗句下一篇:肯定成绩 坚定信心 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