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物流配送中仓储经营模式和信息管理

2024-10-25

浅议物流配送中仓储经营模式和信息管理(共3篇)

浅议物流配送中仓储经营模式和信息管理 篇1

目前,物流中心的业务大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使用效果却各不相同,有的主要用于文秘、统计业务,有的用于柜台业务和财务管理,有的用于辅助经营决策,制定投资和经营计划等。

近年来物流行业兴起中心仓储业务,物流中心的仓储系统一般包括收货、存货、取货、配货、发货等环节。物流的中心仓储的目的就是实现有效的物流管理,整合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使之能够达到最佳的组合,起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信息化处理发生在物流存储这方面的一切信息,像货物的出入库及在库管理操作,以及仓储存储空间的划分以及分配,物流仓储系统的很多环节都选择使用计算机来完成管理工作,具体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进出库数据的采集

为了使整个系统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准确可靠,应在货物进出库时采集数据。入库数据主要来自收货的单证,这些信息必须经过入库时的实物核对。出库信息则通过出库凭证获得。货物进出库信息的采集必须及时,每天定时进行采集和数据的输入,也可以借助于条形码技术实现进出库业务的即时数据采集。这样就能保证系统数据的动态变化,保证存储数据的准确性。信息采集时,应包含的项目有:货物名称、数量、重量(毛重和净重)、价格、货主名、出入库时间、货损货差、交接双方的责任人、仓储货位以及保管等级和特殊要求等。

二、数据统计分析

仓库货物管理部门在对数据进行采集后必然要对零散的数据进行管理,通过一些统计和分析运算来满足各相关部门对数据的不同要求。因此,系统一般应具备以下功能:

1.货物进出库单据的生成,

2.货物分类查询。

3.按期统计(由于处理量较大,可采用分批处理方式)功能。统计表有进出库报表、库存货物日变动表、过期无人认领的货物统计表、按ABC分类方法得出的统计报表以及短缺货物明细表等。

4.库存货物进出库动态变化计算与分析功能。

5、仓库存货发展预测计算与分析功能等。

三、库场盘点

在系统中,盘点工作前分为协助选出应盘点的货物和协助处理盘点数据。系统使用人员可通过一些关键词来确定需清点的货物,如可用货物的编号、库存地点、ABC类型、存货批量、货主以及这些项的某种组合。应用信息化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连续盘点”的现代化盘点方式。在选出需盘点的货物后,系统可输出包含有计划库存数据和供填写实际库存的空格,当采集到实际库存数据后,系统将对实际数据和计划库存数据进行核查,并提供偏差结果,通过簿记功能来消除偏差。

信息化管理物流仓储技术的优势在于将处理工作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上去执行,这样就减少了网络传输的工作量,从而合理地利用了资源,提高了应用开发的效率。

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为仓储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条件,也是物流业实现科学管理必备条件,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组织、指挥、调度、监督物资的入库、出库、储存、装卸、搬运、计量、保管、财务、安全保卫等仓储的各项活动,才能达到高质量、高效率,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库房温湿度自动检测系统的应用。有些仓库的温、湿度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可安装温、湿度巡检仪,分别检测库内主要点位的温、湿度数据,各点的测量数据传送到信息化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和显示,当测量值超出规定范围时,会发出警示信息,提醒管理人员进行处置,最大利益的避免仓储货品受损。

由于信息化处理中心的运算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加上信息可以在网络上传输,所以在仓储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化处理中心局域网络,这个网络通过远程网与外部相连,内部要实现对物资的入库、出库、储存、计划、统计、财务、仓容、设备车辆、基建、保卫、人事、文档等主要环节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综合查询、分析以及通讯管理功能。计算机可以对物资的需求量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制定出配送的优化方案,供决策者参考,对经营决策发挥“支持”作用,成为经营决策的有效工具。

浅议物流配送中仓储经营模式和信息管理 篇2

关键词:仓储,经营模式,信息化,物流

企业仓储管理是对企业内商品的入库、出库、储存等仓储业务进行计划、控制、监督和核算等活动。企业的仓储管理对企业管理水平、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有非常大的影响, 有效的仓储管理有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库存水平, 提升企业材料和产品的管理水平, 有效地控制生产流程, 提升产品生产的稳定性和质量;反之, 如果仓储管理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则企业的资金将得不到良好的运用, 企业的库存将会出现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 不利于企业生产的稳定, 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市场占有额, 这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盈利和收入的稳定性。因此, 良好的企业仓储管理非常重要, 需要企业管理层加以重视。

一、企业仓储管理的主要模式和方法

仓储管理在国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有了多种管理经营模式, 目前较为流行的企业仓储管理模式和方法主要有ABC方法、MR P、MR PⅡ、ER P等。下面本文将简要介绍下这些方法和模式。

(一) ABC分类法及其管理的要点

ABC分类法是仓储管理较早应用的方法, 它属于较为简单实用的方法。它是将物资分为A、B、C三类, 分别对这三类物资规定不同的控制方法。其中, A类物资的品种占库存品种的10%左右, 但是年消耗额占了全部物资总消耗金额的70%左右, B类物资品种占全部品种的20%左右, 而消耗金额也占了总消耗金额的20%左右, C类物资的品种数则占了总库存物资品种数的70%, 但是其年消耗金额则占了全部物资的10%左右。这种方法突出重点, 对不同的物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ABC分类法运用好的时候可以压缩企业的库存量, 节约资金并优化库存结构。其管理方法主要是:对A类物资要尽可能降低订购批量, 将库存压缩至合理的最低水平, 这需要对A类物资进行严格控制和精细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盘存制度, 了解它收、发情况, 计算经济订购批量、保险储备量等;对B类物资需要计算出其经济批量和保险储备量, 不需要像A类如此严格, 一般将若干物品一并订购;对于C类物资, 则采取较为简单的方法进行控制, 减少日常的管理工作。

(二) MRP及MRPⅡ管理方法及其管理的要点

MR P是根据产品特点提出的, 用以精确地确定产品的零部件需求数量和时间, 它的基本原理是由主生产计划、产品库存文件、主产品结构文件等逐一求出主产品所有零部件的生产时间和生产的数量。其中如果零部件是可以内部生产的, 则根据生产时间长短安排投产时间;如果零部件是外购的, 则制定合理的订货时间和数量, 形成采购计划。MRP力求实现所有零部件的出产和采购能够满足产品的交货期要求。

MR PⅡ则是认为企业仓储管理仅仅是一个环节, 但是这个环节会受到财务、销售、供应等的影响, 它将这些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系统, 成为了制造资源计划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了基础数据管理、库存管理、经营计划管理、主生产计划管理、物料管理、车间作业计划管理、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等, 它和MRP基本管理要点一致, 主要是将整个企业管理系统集合在制造资源计划系统中, 并运用于仓储管理的系统化。

(三) ERP管理方法及其管理的要点

ER P方法是在前几个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注重产品的供应链管理, 将经营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 如供应商、客户、分销商、制造商等纳入这个系统中。ERP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 实现供应商、客户、分销商、厂商的相互协同, 并规划出人力、市场、售后、生产、质控、财务等多个系统, 它和MRP等方法的差别在于它将外部的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均纳入了解和监视中。为了实现自动化管理, 它还需要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流程的管理, 以加强企业间的合作等。

二、企业仓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 仓储管理已经在我国的大型企业管理中凸显出较为明显的作用, 但是实际上我国企业的仓储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据调查, 截至2008年底, 只有39%的物流企业使用了物流软件, 而在企业仓储管理中, 这种信息化应用水平更低。我国的企业仓储管理问题较多, 在信息化建设中落后于国外企业较多, 例如, 信息技术和设施操作人员的数量少、培训少、维修人员少等, 这些都会影响我国企业仓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下面, 本文将主要探讨我国企业仓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一) 企业仓储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内容和流程

企业仓储管理涉及到收货、入库、储位管理、运输等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 产品在收货的时候就会有唯一的条形码标签, 通过射频技术、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实现产品的联网操作, 保证产品在入库后即可导入标准化的数据库中进行管理。仓储管理信息化还可以用货位管理技术对所有货位进行编码, 使系统可以追踪至商品所处的位置, 以便于分配合适的货位并利于优化货物的配送, 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从这些描述可知, 发达的信息化建设一般都需要使用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 (RFID) 以提高库存和产品信息的采集效率和准确性;使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等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输送, 实现订单处理、跟踪等的电子化;使用仓库管理系统 (WMS) 和运输管理系统实现运输和仓储速度的提升。

信息化后的业务流程主要是收货、入库、储位管理、拣货、盘点、器具回收等。收货是仓储中心在接收到货物后即在包装箱上贴条形码, 并进行扫描, 将信息传至WMS中;入库则是由RF系统告知物品的入库信息, WMS则将应该存放的位置反馈至RF系统中, 由工作人员完成入库;储位管理是工作人员用RF系统对商品的位置进行扫描, 确定商品的最终位置;拣货是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 RF技术根据订单生成发货计划, 自动生成拣货信息, 并实现准确的数据录入;盘点也是利用RF技术进行扫描实现实地盘点, 并将数据传送至WMS, 自动生成盘盈和盘亏的信息;器具回收则是在出库的时候待运货员回来后用RF系统进行扫描, 确认回收的器具数量。

(二) 企业仓储管理信息化建立的意义

2011年第9期中旬刊 (总第456期) Times一般, 目前企业仓储的信息化管理需要涵盖基础资料的管理、企业内外客户的管理、收货发货管理、仓储管理、系统维护管理、结算管理、作业管理、预警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维护等多项功能。通过这些功能, 企业可以实现以下的目的:

1. 提升仓储管理效率, 保证物资安全:

仓储管理实现信息化, 企业将可以通过系统中的信息化控制, 对仓储的流程进行再造, 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通过单据的监控实现对人员物资的调配、协调、管理等, 这也提升了物资的管理效率;由于信息化的应用, 企业通过仓库货位管理系统和图片扫描功能加强物资的现场管理控制, 保证库存安全, 而各岗位人员之间的监督也增强了职工的质量意识, 降低差错率, 提升物资安全保障力度。

2. 提升经济效益:

企业的仓储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高效的物流配送和仓位管理等提升配送效率和速度, 并通过射频技术等的应用提升流程运转的速度, 这就提升了企业在仓储管理中的效益;同时信息化的应用可以让企业通过使用财务自动结算, 减少资金的损失, 提高资金数据的动态化, 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3. 改善服务环境:

企业仓储如果实现信息化管理, 则企业的内部其他部门和外部的客户均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实现公司内外客户的远程查询, 这就有利于提升内外部使用者对仓储信息的了解程度;而企业仓储在和内外部使用者的沟通中也提高储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而有利于提升仓储服务的质量。

(三) 企业仓储管理的建设措施

1. 高层重视, 加强业绩考核和部门间沟通:

企业仓储的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仓储的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企业在竞争中提升竞争实力的必然需要, 需要高层的重视以全力推动信息化建设。企业的高层要能够在资金调配和支持、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系统的检查和考核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信息化建设需要业务部门提供需求、开发商提供软件、信息部门负责维护, 部门间的分工要明确有效, 沟通要及时, 企业的高层要协调这些部门的沟通工作, 系统在运行时碰上故障也需要部门间积极配合以促使系统的高效运行。在系统的检查和考核上, 管理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 加大考核力度,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通报纠正, 将考核和工资、职称、晋升等挂钩,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2. 加强技术改造, 开发合适的平台和技术:

仓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非常复杂, 涉及到基础平台和运用技术等的开发和运用, 需要对企业的流程进行较为彻底的再造, 同时对供应链每个环节的信息化金融inance NO.9, 2011 (Cumulativety NO.456) 进行改造。具体而言, 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基础功能的改造, 信息化建设要以基础系统建设为起点, 建设先进、合理的应用系统基础平台, 同时完善仓储管理中的产品信息等基础数据;其次是供应链环节的接口改造, 防止出现信息孤岛,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 提升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广泛性、真实和有效性, 推动应用系统的建设, 重点推行以信息采集技术、传输和交换技术为主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 加强信息的共享;再次, 加强整体的规划和协调, 保证RFID技术、条形码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等的利用, 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内外部的网络, 加强和其他部门、企业外客户的信息共享, 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协调和规划。

3. 完善人员配置, 加强业务培训:

企业要将有责任心、文化程度较高、懂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安排到保管员等岗位, 在招聘的环节也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设置一定的招聘条件, 让符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员进入仓储管理中。在培训中企业也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保证员工能够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操作, 保证每个动作都清楚, 提升人员的专业素养, 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当企业还没有足够人才的时候, 可以加强企业和学校等研究机构的合作, 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得以结合, 加快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促进企业仓储管理的发展。

本文以企业仓储管理的相关方法模式和信息化建设为探讨对象, 重点在探讨如何以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仓储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和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黄中鼎, 林慧丹.仓储管理[M].华东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念.仓储配送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3]郭成.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趋势[J].中国储运, 2007 (3) :97-99.

[4]任颖洁.借鉴国外仓储管理经验、完善我国仓储管理的信息化[J].中国商贸, 2011年06期:77.

[5]郑洁, 赵敏.现代仓储管理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 2007 (9) :55-56

[6]卢苇, 宋瑞敏.物流配送中仓储经营模式和信息管理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 2010年第5期:8.

浅议物流配送中仓储经营模式和信息管理 篇3

(仓储管理信息化集成与共享部分)

一、仓储管理信息化集成

2012年3月20日据国外媒体报道,亚马逊宣布以7.7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仓库配送中心自动化技术供应商Kiva systems。

亚马逊收购Kiva systems后获得了2大优势:

1.提高了工作效率:Kiva systems 采用BLACKFIN的智能机器人,用于仓库导航有效地使系统性能比以前提高了8倍。

2.节省了人力成本:Kiva systems 开发的机器人能在仓库中到处移动,抓取和移动装满产品的货架和集装箱。这个技术能帮助零售商以较少的人力更迅速地完成在线订单。

3.加快订单处理:Kiva systems 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开发的仓库机器人能够流畅快速地在仓库中进行移动并抓取仓库中的货物,同时还能够按照订单进行第一时间的货物分派,这样亚马逊的订单就能够很快地完成。

亚马逊近年来对其仓库管理业务非常重视,并于2011年增加了17个新的厂房,用地数百万平方英尺。截止2011年末,亚马逊共拥有仓库69家。不可否认,亚马逊是全世界电子商务企业中仓储管理最为优秀的公司,其仓库的管理以及货架的合理安排,产品的合理科学化管理是我们国内公司所需要学习的。

亚马逊补货方式的货位系统,其构成要素有二:

(1)检货区与存货区分离,从表面上看,检货员的检货路径缩短了,而存货区可以使用立体存储方式,存储密度提高,有着明显的好处,但这也导致了系统逻辑复杂,尤其是补货逻辑极为复杂,难以操作。

(2)而货位与库存数量绑定,则有着明显的好处,如果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极致,则会自然而然地出现本篇将要介绍的货位系统,不如称其为库存货位绑定的货位系统,简称为Bin系统,这也就是亚马逊公司的仓库管理系统。

Bin系统操作流程

1.收货: 收货时实际是将采购订单看作一个货位,运货车看作另外一个货位,收货员将货品逐个从采购订单的货位转移到运货车的货位上去。这样的操作精度高,而且效率也相当的高。

2.上架:上架实际上也是货品从待上架的货位(运货车)中的货品转移到存储用的货位上的过程。上架操作按批次进行,每一个运货车作为一个批次,一个批次中包含了多次的上架操作。每一次的上架操作只涉及一个SKU,在操作时,需要输入系统的信息为:上架SKU,目标货位,上架数量(批次号中已经包含了运货车货位的信息)。

在Bin系统下,由于货位和货品数量相绑定,因此在上架操作时,也不要求将一个SKU一次性放到同一个货位上,而是可以根据货架的实际剩余究竟情况灵活安排到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货位上。

由此可以看到,在Bin系统下,上架员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看到哪里有空隙,就可以将货品放到哪里。这样的库房,虽然在看起来会很凌乱,货架上放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杂乱无章,但实际上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货位系统中,任何需要都可以随时满足。

3.盘点:

在Bin系统下,每一个存储货位中,分别有几个SKU,每个SKU有多少数量,这些信息都是在货位系统存储的。并且,由于每一次库存实物操作都与在系统中相对应,所以实物与系统是同步更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盘点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货位操作。即时,在盘点的同时进行上架、检货等操作,对于盘点精度也完全没有影响。这是其他的任何系统都无法做到的。

4.检货:在Bin系统中,由于货位与货品数量绑定,因此在生成检货批次的同时,可以指定检货库位,只有被指定的有检货需求的货位会被路径规划系统所考虑。例如,订单中需要10个SKU A,而当前可用库存共计有23个SKU A,这23个货分别位于Location A,B,C上,分别有8个,9个,6个,则系统使用其中的10个,例如从Location A,B上分别占用8个,2个,则Location A上的8个以及Location B上的2个库存属性会设置为“订单占用库存”。

检货时,根据所有已占用库存货位的位置,自动规划出检货路径。检货时,只能检出“订单占用库存”,而不能检出普通库存。检货时检出的货品,放在检货容器中,同样也是一种特殊的货位。

5.出货:出货时,订单中包含的货品,从检货容器中转移到包裹,包裹号一样可以追踪。综上所述,Bin系统将货品、货位、数量的绑定关系做到了极致。这样做的好处可以有目共睹,Amazon所使用的货位系统原理上与上述一致,支持起了每年40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并且完全可以支持到更大的规模。

但是也必须清醒地到,Bin系统可以实现库存的精密化管理,但是成本非常高。首先,Bin系统数据库虽然结构较简单相对较简单,但是数据量很大,任何的库存转移的操作都必须与系统同步,造成了数据库的读写负荷极大,对数据库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的要求很高;其次,所有库存转移的操作与系统同步都需要设备,这些设备必须具有移动能力,相当于每个操作人员都必须配备,这一投资也是非常巨大的。以最为常用的Symbol的RF移动扫描枪为例,一台就要将近8000元,每个操作员工一台的话,设备投放是非常大的。

Bin系统的要点

1.将整个库房,所有用于放货的物理空间都标记为container(其实就是货位),container与货品,货品库存数量绑定。

以收货过程为例,在Bin系统中,操作人员在收采购订单后,收得的实物往往放在运货车(托盘或者小车)上,这时运货车就是一个容器。运货车有自己的编号(即相当于货位编号),在此运货车上的所有货品及其数量都绑定起来。

运货车和采购订单是多对多的关系,也就是说,若采购订单比较大,其货品可以放在多个运货车上,而采购订单较小时,也可以将多个采购订单放在一个运货车上。

在使用Bin系统后,明显可以看到两个好处:

A.以前收货时,往往是清点确认数量后,再在系统中确认收货数量;而采用Bin系统后,可以认为采购订单为一个货位,而收货动作就是将货品从采购订单的货位中转移到运货车的货位上。因此,收货操作时可以采用一边扫描一边收货的方式。这样做,将收货和点数结合起来,效率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逐个扫描的方式实际是系统点数,收货人员可以将精力放在检查货品是否合格,提高了收货质量。

B.收货后,由于运货车上的货品及其数量在系统中有记录,则上架员可以直接上架。上架时直接按照运货车的数据即可,而不用去匹配采购订单数据。这样有利于上架员工作量的平衡,也提高了精确度。

2.不同的container(货位),有不同的属性,对应于不同的操作任务。

货品在库房中,实际是处于不断流转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操作有:收货、上架、存储、检货、发货,其中检货、发货都可能是由于订单、调拨、退货的需求而发起。各个操作环节时涉及到的容器(货位),设置为不同的属性,只能由相对应的操作对应使用。

这也就是说,收货使用的容器只能用于收货以及其相关的操作,例如是上架,而不能用于检货;退货检货时使用的容器也只能用于退货检货,而不能用于订单检货。这样的规定后,某一容器只能用于与其属性相关联的操作中,而不能滥用,减少了操作中的错误。例如,收货完成后,收到的货品只能放到收货处的运货车上,而不能放到检货使用的运货车中,这样不会发生错乱。

3.数据结构设计,SKU与Location是多对多的关系,某一SKU可以存放于多个Location,某一个Location也可以存放多个SKU。

每一个SKU在每一个Location的数量都作了记录。另外,还需要再引入当前库存属性的概念。库存数量即对应于库存结构中所指的几种分类。

4.任何货位变更的操作,都必须与系统同步。

例如,在移货(货品从一个货位上移动到另外的货位)操作中,需要输入系统的参数有:移动货品SKU编号,移动货品数量,源货位,目标货位。例如,在某一个SKU O从Location A向Location B移动N个,在移货操作前后,相关货位的数据记录分别如下:

再例如,在检货时,若检起一件货品的实物,需要在系统中输入货品所在货位,货品的SKU号,货品的数量。在实际的检货操作中,往往是系统指定了货位,操作人员是按照系统的提示走到某个货位,取下货品,扫描SKU即可完成检货操作。

二、仓储管理信息化共享

“乱”的逻辑

根据网络调查,我们发现,亚马逊上货架的商品并不是分门别类的摆放,而是各种类型的商品杂乱地摆在一起,比如塑料餐盒旁边塞着个毛绒玩具,儿童书包可能和厨房用品放在一起。

对于亚马逊的库房来说,理货员所需要的数据只有货物的长、宽、高和重量这些要素。”货物随机摆放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也能使理货员将这一段流程的效率最大化。他们不需要判断货物本身是什么,只需要按照长、宽、高等空间要素将货物放上货架即可。这些理货员每个人手持一个终端扫描设备,在摆放货物的同时,通过扫描货物的条形码和货架条形码,以定位每件商品的位置。

在货架空间中穿梭往来的,除了理货员,还有配货员。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个手持终端,里面的数据是根据系统里的订单自动编排的。手持终端会告诉配货员:他手上的订单所有的货物在什么位置,他以什么样的行进路线进行取货。按照手持终端的指令,配货员会以最短的路线和最经济的时间将货物配齐。

在这种情况下,每张订单平均比原先节约3分钟时间。在每天处理数以万件商品的运营中心,每个订单节约3分钟,整个运营效率就提高了3~4倍。

由系统来匹配最佳仓库

全国任何一个角落的消费者下了订单该由哪个仓库送货?消费者付费的加急订单,需要在什么时间送出而不会耽误消费者的收货?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亚马逊的供应链管理水平。

亚马逊的员工称,有明显的红色标识的订单属于加急订单。系统在消费者下单时,就自动识别这部分订单并打出红色标识,而配货员会优先处理这样的订单。

上一篇:经理书记接待日制度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汇报:思修课上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