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活动案例

2024-07-11

拓展课活动案例(共8篇)

拓展课活动案例 篇1

拓展课《趣味英语》教学案例

易小红

一、背景

高桥东陆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学生大部分都是就近入学,学生之间学习英语的基础和能力都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待提高,为此,我校以课程菜单的形式开设了《趣味英语》的拓展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在预备班起始年级开设此课。

二、方法

本课程采取欣赏原版英文片,学唱英文歌曲和短剧表演的方法。分别利用拓展课的各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欣赏原版英文片、学唱英文歌曲、进行编排短剧。向学生传递各种相关的信息。拓宽他们的见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获得美的享受。激发爱国情感。

三、时间

本课程时间长度为一个学期,大约需要十五周的时间。主要以拓展课的形式展开教学。

四、案例经过:

就在课程进行到第十四周星期五的那一天,预备三班名叫赵周勇的同学突发水痘,因为水痘是传染性的疾病,需要进行全班性的隔离。时间必须为两周,而我上趣味英语拓展课的地点正是在预备三班教室,我又是预备三班的班主任,事情报告到学校教导处,教导处就作了临时的调整:我上的趣味英语拓展课暂停,也就是说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拓展课暂停,到十七周恢复正常上课。到了周五下午上拓展课的时间,我必须带着预备三班的全体同学,呆在预备三班的教室里。

在这短短的两周时间里,有两件事情给了我心灵的触动.第一件事:

第十四周周五当天下午,预备三班全体同学都不能参加他们各自的拓展课,必须留在教室里上自习课,对他们来说,他们心里有多么地不舍呀,因为拓展课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周学习下来的放松课。当时全班大部分同学都一致要求我给他们上趣味英语拓展课,那时我体力上也已经觉得很累,心里想:就把音乐之声的影象材料放给他们看好了。没料到当时全班同学是那么地认真在看,在欣赏。他们特别是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看得是如此地专注,甚至还要求以后拓展课时间就给他们上趣味英语拓展课。

第二件事: 还是第十四周周五当天下午,原来别的班级上英语拓展课的同学,纷纷跑到预备三班教室门口,询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再上英语拓展课,当我告诉他们必须等到第十七周周五时,他们的神情告诉我:他们非常失望。因为当时短剧编排还刚进行到一半,他们非常想一口气把短剧编排完,然后好进行排练,迎接校英语节中第十六周的课本剧及短剧的演出。尽管短剧的编排我在课余帮助他们完成了,但每到周五的下午他们都要过来跟我说说话,希望能够尽快恢复上课。

五、案例反思:

通过这两件事情,我在想:学生对于课本以外的英语知识是多么地渴求呀,而我们英语老师平时忙于指定教材的教学,忙于批改作业,忙于讲解教材中出现的语言点,更重要的是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为了求得一个更好的分数,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怎样更好地利用课本之外的资源来向学生输送英语知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变要他们学为他们要学。我希望国家教育的主管部门能够改善现有的教育评价体制,不唯分数论,解放老师,同时也解放学生,解放家长,让学生不一定要在拓展课的时间才能学到课本以外的英语知识。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拓展课活动案例 篇2

课例一

1.小组合作探究

师: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生: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师:哦,也就是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完成这个任务.(课前每个小组都发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

2.小组汇报结果

师: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生1:180°.

生2:175°.生3:182°.……

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1:有.

生2: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师:怎样才能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呢?

生:把它们剪下来放在一起.

师:很好,请用不同的三角形来验证.师:小组内完成,仍然先分工,看怎样才能很快完成任务,开始吧.(学生操作)

师:先验证锐角三角形,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生1: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2: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生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看是不是跟你们得到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

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课例二

师出示一正方形纸,问: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4个角,这4个角在数学里,我们给它一个名称,把它叫做正方形的内角,而且每个内角都是直角,那么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为什么?

生: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因为每个内角都是90°,有4个内角,就是4个90°,也就是360°.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后会怎样呢?(师演示,并指导生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剪一剪)

生: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这样沿对角线剪开后,得到了2个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谁来猜想一下其中的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为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沿对角线剪开后,等于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也就是把360°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80°,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我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为沿正方形对角线剪开后,等于把正方形原来的直角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45°,两个45°加上90°就得到180°,所以我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生:验证.

师:对,需要经过验证.(学生分小组对三角形进行验证)

生1:我们用量角器对3个角进行了测量,再分别把3个角的度数相加,得出了内角和为180°.

生2:我们将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用量角器测量,把两个锐角相加是90°,再加上直角的度数,这样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3:我们小组将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直角,再把另一个直角拿来拼在一起,这样组成了平角,证实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4:我们是先将一个角折过来,使它的顶点落在底边上,再把另外两个角也折过来,这样三个角正好拼成一个平角,所以我们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拓展课活动案例 篇3

【关键词】微课 案例 课外拓展 运用

【分类号】G633.2;G434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时间一般在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而笔者展示的《春酒》的微课教学是对原文教材的课外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同样具备内容短小精悍、主题突出、类型多样、交互性强的特点,尤其注重了对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和训练。

一、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春酒》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作者琦君,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可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品出这段话的深情,从而感受作为游子的琦君那如春酒般淳厚的乡情。

作为拓展课,重点在于将知识、情感进行迁移,即将课内作者思乡的情感,拓展到课外——用贴近生活的各地风味美食图片,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寻找自己对故乡的记忆;通过仿写“家乡,就是春酒甘甜醇美的味道。家乡,就是杏仁糊香甜柔滑的味道”这样的句式,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最后通过布置作业,模仿《春酒》一文,在课后完成一篇借物抒情的作文,以达到训练单元写作的目的。这样一来,在十分钟的微课堂里,既巩固了对课文内容主旨的理解,也触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同时还为写有关“思乡(乡愁)——借物抒情”的作文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着手点。

(二)学生分析

因地处两市交界,相当多的学生不是本地人,从小就跟随父母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生活,偶尔才回去一两趟,对家乡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可能也会有难忘的感觉;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长大之后,离开现在这个童年或少年生活的地方时,会有哪些东西让自己难忘、留恋……而当这些感受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时,学生的感觉还是很模糊的,不知从何谈起。这可以通过展示各地美食或街头小巷小吃的图片,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留意身边生活的热情,去发现、领略生活的诗意,寻找各种关于故乡的记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品味句子,深入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2)通过仿写,提高语言运用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揣摩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作者思乡的深情——惆怅、遗憾、惋惜。

(2)合作探究法。展示各地风味小吃,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互相讨论,合作探究。

(3)示例仿寫法。仿写“家乡,就是春酒甘甜醇美的味道。家乡,就是杏仁糊香甜柔滑的味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丰富学生对家乡的情怀,提升他们的境界。

二、主题

通过引导朗读,感受游子的思乡之情;通过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为后续的堂上作文——巧借物抒真情,作铺垫。

三、微课堂实录

师导入:同学们,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更是旅美作者琦君最美好的回忆。请你们打开课本148页,在《春酒》这篇课文里,琦君,通过春酒写了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

师: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生:文章最后一段。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作者离开故乡之后还能品尝到地道家乡味的春酒吗?

生:品尝不到了,因为她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师:再不能品尝到地道家乡味的春酒,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惆怅、遗憾、惋惜……

师:“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读这句话?(泡不出家醅的遗憾,尝不到家乡味的惆怅)。你能读出那惆怅、惋惜以及淡淡的忧伤吗?

一分种时间让学生在座位上练习,练习结束后,分别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读,再全体齐读。

上课进行到这里,学生已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感受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接下去就应该将课内作者的情感拓展到课外去,激发学生去寻找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感情。

师:如果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怀念家乡哪些曾经让你垂涎三尺的家乡风味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跟随着老师一起去走走我们的大街小巷,看看我们曾吃过的美食。

投影展示各地风味美食图片。(展示的图片有牛杂、顺德双皮奶、佛山盲公饼、西樵大饼、潮汕手打牛肉丸、兰州拉面、重庆酸辣粉、长沙臭豆腐、新疆羊肉串等,看着这些图片,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并很有兴趣地谈论那些美食)

师:看到这些美食,是否勾起你们对家乡的回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找找我们各自的家乡味吧?再给一分钟时间给同学们,自己在底下互相交流一下,先介绍一下自己是来自哪里的,然后仿照投影幕上句子,说说自己的家乡味道。

家乡,就是春酒甘甜醇美的味道。

家乡,就是杏仁糊香甜柔滑的味道。

家乡,就是_______(某种食物)的_______(形容味道的词语)的味道。

一分钟让学生继续讨论,同桌间互相谈论。

生1:我是来自潮汕的。家乡,就是牛肉丸鲜香的味道。

生2:我是来自肇庆的。家乡,就是粽子回味无穷的味道。

生3:我是来自黑龙江的。家乡,就是蘑菇炖小鸡醇香浓郁的味道。

……

师小结(投影朦胧的月夜图,配上轻柔抒情的《小夜曲》,然后进行充满深情的总结):刚才同学们都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家乡。确实,想起家乡,是甜蜜的、兴奋的,如果远离家乡,又是忧伤的。而在善感的游子们心里,乡愁是水塘中的明月,无法触及,却勾人心魂;乡愁是脚下前行的路,没有尽头。同学们,也许少年还不识愁滋味,也许只有当我们长大了,远离了父母,远离这个我们童年时或者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才能读懂这浓浓的或者淡淡的乡愁啊。愿我们不论走多远,走多久,都不要忘记我们的家乡!

布置作业:下一节堂上作文课,模仿《春酒》一文,完成一篇习作。要求通过描写故乡的人和事,借具体的一种风味小吃,表达对故乡或者亲人们的怀念之情。

四、结果

本节微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多,尤其对借物抒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发现原来留心身边的事物,能为写作找到很好的题材和抒发情感的突破点。这在后续的堂上习作证明了这一点。

五、案例反思

拓展课活动案例 篇4

(一)一、依据和意义:

《献给母亲的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结合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在学习名人关于母爱文章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活动感触亲情,进而写出优秀作品。

二、指导教师:王建花

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目标:

1.多侧面认识母亲,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得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

1.多侧面认识母亲,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六、教学难点: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得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七、教学实施设想:

学生准备:(学生自由组合成五个大组,课前利用近一周的时间,分组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大组的学生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第二大组的学生搜集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第三大组的学生搜集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第四大组的学生搜集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

第五大组的学生搜集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学生还要准备几张母亲的照片

教师准备:

1、恰当布置教室,在黑板上书写主题《献给母亲的歌》并作好装饰。

2、第三大组关于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资料比较难找,教师要准备几则资料来补充。

3、要选好几首关于母爱的歌曲供上课使用。

活动要求:

1、课前利用近一周的时间,观察并记录母亲为你所做的一切,在日常生活小事中,逐步走进母亲的生活,认识母亲平凡背后的伟大。

2、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更深入地了解人类世界乃至动物世界中伟大母亲的壮举,逐步理解母亲,激发对母亲由衷的敬爱之情。

3、通过课堂展示进行成果交流,充分表达对母亲的理解感激之情,并在 后续活动中以实际行动回报母亲。能写出成功的有关母爱的作品。

4、本课时以全体师生为主要人物(演员),以歌颂母亲为线索,通过多样的形式将课堂构建成一个展示母亲平凡、伟大形象的舞台。

课时安排(展示阶段):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多媒体播放阎维文的《母亲》)

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的最紧密的人。当我们思乡想家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就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托。现在,让我们再次融入这种人类美好的感情中,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二)、利用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三)、1、“道不尽的母爱”

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或用文字,或用音乐,或用画笔,或用镜头„„ 虽然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那温柔深挚的感情却是一致的。

(师生展示相关资料,多侧面认识母亲,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第一大组的学生朗诵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由于时间关系,小说散文各自朗诵一篇,篇幅不宜过长)

第二大组的学生朗读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第三大组的学生朗读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教师补充“班羚飞渡”的故事,老鹰折翅训小鹰的故事。)

第四大组的学生展示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可以邀请本组同学演唱关于母亲的歌曲)

第五大组的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小结:动物也罢,人类也好,惟有父母之爱是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生死攸关的时候,他们总是义无反顾地舍弃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代。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母爱是深沉的,母爱是细腻的,母爱也是无私而伟大的!

2、“剪不断的‘脐带’” 虽然刚出生时,我们的那根连接母体的脐带已经被剪断,可是,与母亲精神上的血缘关系而终身难以割断。十几年来,也许你与母亲朝夕相处,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你,但是,沐浴在母爱中的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 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照片,敞开心扉讲一讲你

和妈妈的故事吧。(在这一环节播放背景音乐《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通过讲述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的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3、“多角度看母爱”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但是,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的差异,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从下面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在班上与同学交流。(大屏幕出示:1举几件倾注母亲关爱的小事,谈你的感受;2狐狸的母亲在孩子长大后把它赶出去,让它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3你对自己的母亲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4、“报得三春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动物尚懂感恩,更何况我们人呢? 沐浴着母爱的阳光,相信大家已深深被感动.面对着母亲,一定会有千万句感激的话和千万种感激的举动。下面就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为母亲编辑几则感恩的短信吧。

(四)拓展延伸:除了亲生母亲,我们通常还把谁称作母亲?(党、祖国)欣赏歌曲《党啊,亲爱的妈妈》《祖国,慈祥的母亲》

(五)布置作业:刚才我们谈了许多,也听了看了许多,如果把刚才所谈所想的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将会成为永久的回忆,请大家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为母亲写一篇小传,力求全面反映母亲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可以附上母亲的照片和其他相关资料。

2、以“妈妈,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六)结束语:现在,我们真正了解到: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人世间至尊至圣的感情。可是,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们对母亲的深厚感情,那么就让我们永远传唱献给母亲的歌吧!(投影)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永远幸福(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九、教学活动总结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课前,同学们按要求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有文学作品,图片,照片,格言,俗语 电影等,提高了同学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课上,通过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小组交流,既锻炼了交流者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训练了收听者的听话能力、分析能力。编辑短信的环节和课后的作文训练,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3、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 音乐的穿插既渲染了气氛又陶冶了情操;课程内容由母爱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热爱,学生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多种多样的展示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

5、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一些学生与家长的距离越来越远,宁可在网络中找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倾诉心中的烦恼、分享生活的乐趣,也不愿与父母多说一句话。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摒弃了对母亲的厌恶与反感,消除了对母亲 的误解与偏见,促进了与母亲的交流与沟通,激发了对母亲的理解与热爱,在孩子与母亲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心灵之桥。活动完成后,学生纷纷表示今后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的深情。

(二)不足之处

1、由于搜集的有关母亲、母爱的材料太多,有的学生在选取材料时就显得无所适从,只知道采用撒网的方法,大包大揽,不善于围绕主题选材,因此学生围绕主题选材的能力有待加强。教师在布置任务要时多加指导,引导他们合理准确的搜集和整理材料。

2、小组交流的形式,使个别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组长在前面发言,自己竟变为旁观者,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对这些学习被动的同学,教师在平时应多多关注,在心理上给予尽可能多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也能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真正意义。

拓展生命空间教学案例 篇5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浦江路小学 袁明霞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青岛市小学地方课程《生命教育》教材中“生命与自然”单元的第四课。主要内容是在学生认识生命之“我”所在的大千世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走出地球家园,去探寻宇宙空间的奥秘,引导学生关注与人类相关的宇宙,并激发探索宇宙空间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过程。

2、激发学生关注生命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欲望,让学生体会并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创造未来家园的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

1、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2、未来的家园设计纸。

学具准备:

1、水彩笔

2、教师布置的让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程序:

一、神秘的宇宙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和银河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地球虽大却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星球,而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又显得很渺小。银河系在宇宙中更是沧海一粟!感受宇宙的神奇与博大,从而激发探索的欲望。]

问题引导:同学们,每当晴朗的夜晚来临,点点繁星布满无边无际的天穹,仰望星光灿烂的夜空,你都会想些什么?(课件同时演示迷人的夜空,学生都会想到关于自己对神秘宇宙的遐想,个别学生提到:“我会想,地球以外有没有外星人呢?”)[夜空总是会引起我们尤其是孩子们的无限遐想]

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浩瀚的宇宙,感受它的神奇与博大。

1、地球

课件:显示宇宙中正在自转的美丽地球并展示地球上各种美丽的风光,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人类温暖而又美丽的家园。

问题:地球大吗?有多大?[这两个问题为引出太阳系做好铺垫,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地球之大。]

2.太阳系

课件演示:地球缩小后退的同时出现在太阳系之中,太阳系出现在屏幕上。

问题:这是什么地方?你还能找到地球在那儿吗?[让学生感受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渺小。同时让学生大体了解一下太阳系里的行星、星云、流星和彗星,教师用学生喜欢的口气配合有关讲解:把太阳系比作大家族,流星和彗星比作小姐妹,地球比作大哥哥。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3.银河系

课件演示:太阳系缩小后退的同时出现在银河系中,用与刚才同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银河系的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让学生感受地球在银河系中显得更加渺小。]

教师拓展提问:宇宙中除了这些,你还知道有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宇宙的兴趣非常浓厚,平日也愿意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最后通过欣赏几幅宇宙风光图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二、人类的生命空间探索之路

[这部分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尤其是中国探索宇宙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参与探索,并为祖国作贡献的的积极性。]

课件展示: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几幅动画图片,让学生体会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梦想。激发学生兴趣的谈话内容:你们看谁来了?噢!是孙悟空!他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腾云驾雾。”)羡慕他吗?是啊,连老师也想拥有孙悟空的本领,在天空中踩着美丽的云朵想飞到哪就飞到哪,多好!从古到今,我们人类就有这样的梦想,比如,我国明朝有一个人,他对月亮充满了好奇,非常想到月亮上去看看,想不想听听他的故事呢?(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1、探索失败的事例

课件:伴着图片播放教师课前录制好的自己富有感情的讲述:“万虎探月”的故事。启发性问题:万虎想实现奔月的梦想,也大胆的作了尝试,可为什么失败了呢? [通

过思考回答使学生意识到智慧与科技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回答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因为科技不发达、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有限等原因,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2、探索成功的事例

问题过渡:虽然探索宇宙会遇到种种困难,可是我们人类会放弃探索的梦想吗?教师总结:当然不会,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胆尝试,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课件:图片展示人类探索宇宙成功的几个重要事例。

启发性问题:他们为什么成功了呢?(学生讨论:“人类越来越聪明了”“科技进步了”“人类因为坚持所以成功了”„„)[充分体会这是人类智慧不断提高和科技不断发展的成果]

拓展性问题:你还知道有哪些?[对于知识面广的学生及时给与表扬,并趁机鼓励学生多读书用知识武装头脑。]

3、中国的探索之路

问题过渡:谁能说出我们中国在探索宇宙方面有哪些成就?(通过回答发现学生知道的很多,尤其是近几年的都能说到)

课件展示:中国的运载火箭、“东方红一号”、神

5、神

6、嫦娥一号发射的图片并配以激昂的音乐和教师自己录制的富有激情的讲述,重点让学生体会国外走了五六十年的航天路,中国只用了二三十年就赶上来了。我们中国正在由航天大国向着航天强国的目标奋进!(达到了师生激情澎湃的效果!)

教师总结提问:看到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你想说什么?(学生的回答很令人欣慰:“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中国真了不起!”“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制造出更先进的航天火箭!”„„)[通过说感受激发学生探索进取的欲望]

4.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

问题过渡:我们人类这样不停的探索宇宙,有什么意义?先讨论,然后个别学生回答。(不少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能想到万一地球哪一天真的会有不可避免的灾难,我们人类可以转移到其他能居住的星球上 ;个别学生能想出可以开发有利的资源,提高我们人类的生活质量!)

课件:出示一组判断对错题,让学生判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大意义。

三、未来的家园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辩论未来家园是否存在和设计未来的家园两个内容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拓展生命空间的重任以后将会落到我们肩上。]

1、辩论:人类的生命空间可以拓展吗?

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分两组展开辩论。

课件:屏幕提醒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①人类要居住必须要有什么?②你知道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吗?③其他星球可能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吗?(学生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的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寻求辩辞,有的学生表现出了丰富的知识面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课件:辩论后让学生看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屏幕出现月球城堡的遐想图、火星——未来的家园图,配合解说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认为月球和火星有可能在将来成为我们家园的理由。

2、设计我们的未来家园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我们未来的家园,之后展示并交流各自的想法。[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参与的快乐,增强主人翁意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令人刮目相看)

课堂总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指导学生如何理顺、归纳、概括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感悟]

爱心叮咛:明天探索宇宙奥秘、拓展生命空间的重任会落到我们肩上,让我们从现在起做好准备吧!

附: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使本来就对宇宙充满好奇的学生更增加了探索宇宙的兴趣,上完这节课后,许多学生手

里都有关于神秘宇宙的书,而且课间经常会听到关于探索宇宙方面的谈论和激烈的争论,还有的学生把自己认为重大的发现告诉老师„„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动起来了,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究,我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成功。

受到的启发:

1、课堂中教师问题的设计非常的重要,要注意“有效提问”,尽可能避免“无效提问”,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有效的课堂,才能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2、要精心钻研教材,不能只浮于表面,要挖掘其中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并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才会使学生真正受益。

3、在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打动学生非常的重要,尤其是生命教育课更应该达到师生共同享受过程、共同感悟生命的境界。

今后的改进设想:

1、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2、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作者地址: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九华山支路6号黄浦江路小学袁明霞 邮政编码:266555

联系电话:***

拓展课教案 篇6

第1次

试音、分声部、学习发声练习

1、分出高声部、低声部。

2、学会唱音阶7个音发声练习的口型和音量的控制。

第2次

1、发声练习的巩固。

2、练习歌曲《欢乐颂》第一声部。

3、基本训练: 气息、发声方法、听音训练等,努力提高合唱队员的表现能力。解决用声上的响而不噪,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做到合唱声音上的谐调,平衡统一。

第3次

1、复习巩固上周学习的内容。

2、继续练习歌曲《欢乐颂》第一声部。

3、合唱的音准训练。有效控制地歌唱:起声后应立即进行保持上面的头声高位置和深呼吸气息的支持状态,丝毫不能松懈,以保持合唱这门集体艺术的“共性”特点。

第4次

1、复习巩固上周学习的内容。

2、练习歌曲《欢乐颂》第二声部。

3、合唱的协调训练。恰当处理合唱层次关系:合唱艺术是多声部的艺术,作品中必然存在层次问题,不同歌曲中各声部担任不同的角色。具有正确的层次关系才能让听众听起来协调悦耳。

第5次

1、复习巩固上周学习的内容。

2、继续练习歌曲《欢乐颂》第二声部。

3、合唱的对比训练。合唱的对比训练是合唱技巧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织部分。起、伏、强、弱、快、慢六种力度与速度的对比手段训练,以求逐步掌握这些对比性用声的方法,这是提高合唱训练水平必不可少的手段。

第6次

1、复习巩固上周学习的内容。

2、完整练习歌曲《欢乐颂》二声部合唱。

3、合唱的咬字吐字训练。吐字指单字的韵母,“Z”是声母字头,“u”是韵母宁腹,咬字时(声母)必须按“五音”的着力部位咬正确,而且必须发音短促有力。字腹(韵母)必须“四呼”的着力点将字吐出来,并保持一定的口型,直到音符的最后瞬间归韵,就是将复韵中韵母的音素结合为一体,而韵尾必须到音符的最后才收声。

第7次

1、复习巩固上周学习的内容。

2、继续完整练习歌曲《欢乐颂》二声部合唱。

3、上下管道成一条直线。上下管道成一直线,是一种很抽象的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理解到,要通过师范和理论结合使学生明白老师的要求,并在练习中自然放松下巴,从张口发声作到最自然。

第8次

1、复习巩固上周学习的内容

2、新歌练习(第一声部)。

3、声音的亮点练习。

训练发声注意要求有声音的亮点,头腔亮点,注意运用气息,声音共鸣到达头腔,找到这种感觉并保持这种感觉。

第9次

1、复习巩固上周学习的内容

2、新歌练习(第二声部)。

3、处理歌曲、音准、节奏练习。

1、对学生的音准、节奏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安排简单的音准练习,节奏练习,打好基础。

2、处理歌曲 理解歌曲的内容,歌曲的要求,学生对歌曲有了全面的了解后对歌曲的处理在情绪上加以注意就能使歌曲情绪表现更淋漓尽致。

第10次

1、复习巩固上周学习的内容

2、新歌练习(二声部合唱)。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由于在合唱训练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第11次:

(一)、合唱训练

1、姿势巩固训练:上身保持直立,胸部保持吸气时的状态,提眉,面部略带微笑,队员的姿势要统一。合唱中统一姿势,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精神抖擞、整齐美观,它是合唱中诸方面统一的第一步。实际上统一合唱姿势不仅使合唱队具有整齐美观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整个合唱队的发声状态,所有合唱队员的身体器官只有尽可能地保持状态一致,才能使所有合唱队员的发声”乐器”处于相对统一的工作状态中,从而获得比较完美的音响效果。这是合唱追求的目标,而统一的姿势就是做到这一点的有力保障,另外,良好的姿势还有助于在合唱排练中减少疲劳,从而提高排练效率。

2、呼吸巩固训练:口鼻同时吸气,吸气不宜有声响亦不宜太深。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也是共鸣、音准,咬字吐字等的基础。在合唱中,没有合理统一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和统一的合唱发声,也就不可能自然、流畅而整齐地完成演唱。特别是在换气较明显或很多特殊换气的地方,如果对全体队员没有统一谐调的呼吸要求,就不可能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因而影响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因此,我们在训练中,一定要力求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使每个人的呼吸趋于合理;在合唱表演中,呼吸换气的地方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合唱队整体达到呼吸的统一。

3、发声训练:模仿老师的发声方法和音色,让所有学生的声音往老师的音色上靠,边唱边听,力求音色和谐、统一。

(二)作品训练《When I Close My eyes》《童心向往的世界》 难点训练:

1、第四乐句从第三乐句的最后一拍开始,乐句也略有变化

2、轻声唱谱,注意乐句间准确呼吸。

3、分别用“啦、咯、噜”进行哼鸣练习,可以打开喉咙,冲击头腔和鼻腔。

(三)总结本次训练情况 第12次:童声声乐基础的训练 1. 呼吸训练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后,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我们在训练合唱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一般用两种呼吸方法训练。①舒起练习。吸气时,根据指挥手势,口鼻一起缓缓吸气,吸后停留瞬间,用轻柔的“嘶——”声,有控制地慢慢呼出。

②突起练习。缓吸后停一会儿,用跳音“嘶、嘶、嘶、嘶”将气呼出。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便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持,并能逐步运用到歌唱中来。

2、气息的基本练习:1.调动情绪——让同学们站立,两手叉腰(用手感觉腹部是否扩涨),象只蜜蜂飞到花丛里,看!美丽的鲜花,多么香啊!2.“闻花”——用闻花香味的体会,用鼻子和口同时快速吸气(大约用2 /1秒完成)。3.保持——吸气后随之憋气,保持四拍(4秒钟)。

4.放气——气从牙缝里发“咝”的声音,慢慢放出,开始一口气数六拍(6秒钟),继而八拍或到十拍。通过上述练习,让同学们体会深呼吸,要保持(气息控制),慢呼吸(气息的运用)等各个环节的作用。接下来是“叹气”练习,让同学们在深吸气之后,连声叹息(很深的),去体会气息的深度———感觉是在胸口以下———实际上是歌唱时所用的气息支点。然后是“弹气”,练习,在快速吸气之后,连声喊出具有弹性和力度的“咳!咳!......”直至气息没了。可以发现每喊一声“咳”,同时腹部、腰部(在腰带周围)是向外扩涨一次。

二、用哼鸣所学歌曲的旋律哼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鼻腔共鸣以及气息的稳定,因此必须长期坚持练习,利用熟悉的旋律练习哼鸣能更好地让学生有兴趣做好每次训练。在发声训练中注意了结合咬字吐字进行练习,我们要求学生将不太容易读的字用汉语拼音标好,每首歌词都用普遍话正确朗读,随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咬字吐字,结合发声训练用,对准同声母、韵母的正确口形,逐步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当咬字唱词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们才进行合唱训练。

附训练内容:练声曲:

一、连音练习,要求持续不变的连贯。按由易到难的程度可选择以下几条: 1.5 5 5 || 5-----‖ La le li lo l 2.1 1 | 5 3 1 ‖ Lu 3.5 3 1 | 5 3 1 ‖

Mi mi mi ma ma ma

四、总结培训内容第13次: 介绍优质的合唱队伍

(一)介绍合唱队的特征

合唱队里有所需的声部,有足够数量的人以及在组织上有特定的体裁,这些还不能使这个集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合唱团。合唱团应拥有一个艺术演唱集体所具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一般称之为合唱音响成分。

首先,全体合唱人员要善于同时唱,也就是说,所有人要象一个人那样开始和结束一首歌曲的演唱。唱时,在同一时间发出一个词的音,在指定的地方吸气,完成由快到慢和由慢到快的过渡。合唱音响的这一成分称之为节奏齐。同样必要的是,每一个声部和整个合唱团的合唱人员在作品内容要求的地方能够以同样大声或同样小声来演唱。这种个别人在众人中不突出的本领可保证整个合唱团音响力度的平衡。合唱音响的这一成分称之为力度齐。合唱团的全体成员应准确地演唱自己的声部,正确地演唱自己的旋律,音调纯正,不跑调。每一个人都善于纯正地演唱,就可保证整个合唱团音调的纯正。这个合唱音响成分称之为音准。在合唱曲中,文学的词具有很大的意义。合唱团人员如果词读得不清晰,会妨碍听众对歌词内容的理解。词与曲在一首歌中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合唱人员应特别注意所唱作品的词,发音准确和清楚。合唱音响的这一成分称之为吐字。对作品进行卓越而富有表现力的演唱,事先要拟订个别地方的不同力度、不同音响色调,亦即色调变化。合唱的上述特征——齐(节奏齐和力度齐),音准,吐字,色调变化——只有在其总和中才能造就一个名副其实的合唱团。

(二)、呼吸训练:首先应该让学生在歌唱之前上身保持直立姿势,两眼平视前方,双肩放松,挺胸收腹。其次再用口鼻慢慢地平稳地吸气,缓缓地用口呼气。在训练过程中可形象地去启发学生在吸气时如在闻花香或在用麦管吸水;吐气时让学生想象是在缓缓地用嘴吹蜡烛上的火苗,让它晃动而不息灭,让学生学会有控制地吸气和呼气来锻炼横膈膜的自控气息能力。练习方法:吸气——控制——吐气(每次各10秒)

(三)、发声练习: 1、2/4 5 4︱3 2︱1——‖

“u”短音

练习声带闭合“u”长音“O”短音“O”长音

2、和声练习第一声部 ⅰ第二声部 5第三声部 3第四声部 1

3、做哼鸣练习:m(a)位置高,穿过眼睛唱出来,多做几个,先看手势,逐个声部加入,然后试着四个声部同时发声,位置要高,声音要轻。

(四)、排练歌曲《在山间》

1、分声部唱旋律。

2、用“u”模唱,寻找“头声”的感觉。

3、两个声部合起来。

4、填词。

5、合唱。

6、感情处理,注意看指挥的手势,起声和收声要整齐。

第14次: 合唱声音处理

1、介绍适合合唱作品的音量。

很多作品都要通过小而弱的音量来表现内容,造成力度的对比音量大的歌手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歌声,以免破坏整个声响效果。弱声时要求更集中、更有力、更有紧张度。因此,队员应该掌握半声、轻声、抑制声的唱法;学会随时调整力度,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使演唱符合整个色调的变化要求。

1、音色 通过对共鸣的泛音的调节,使音色有灵敏而多样的变化能力,或浓或淡,或明或暗,能高亢激越,能深沉委婉,有极大的适应性,能根据音乐内容而作出变化,这些变化又统 一在色调处理之中。

2、发声歌唱的声音有音质、音高和音量的要求,还有色调处理的起伏变化,要调动所有与发 声有关的器官参加工作,而且正确灵活地配合动作,才能实现演唱的发声。

(1)起声——有“激起”和“舒起”两种,唱歌时主要用“激起”,这种发声需要声带靠拢,意识中想好了音色,音高和音量的要求、把韵母和共鸣器官的位置都准备好,用符合情绪要求的恰如其分的气流突然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起声要求音头准确、整齐而有弹性,干净清脆,不能带有“舒起”所特有的沙哑声,防止臃肿无力的起声。半声、轻声和抑制声都属于弱的音响,但是方法和效果是不同的。半声指演唱时较少使用本嗓,通过饱满而有弹性的气息支持,均匀节制而富于流动感地控 制声音。这种音色的穿透力很强,凝聚并有良好的共鸣,使较远距离的观众也能清晰地听 到柔美的倾诉,常常刻划诗意、神秘、梦幻的意境;轻声指使用正常唱法减少音量的技巧,属于色调处理中的力度对比,优美而含蓄;抑制声更侧重于表情意义,用有力的气息支 持着短个唱词的始终,与半声唱法相比较,显得多用本嗓而不过于强调共鸣,往往表现悲 伤、愤怒、痛苦这类情感。成熟的合唱队能默契地运用这些技巧,并且与咬字吐字等其他 技术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音乐内容。

(2)共鸣——歌唱的时候,人体的喉腔、咽腔、鼻控、口腔、胸腔、头腔(包括前额和 两颧)都起着共鸣作用,由声带产生的基音p通过这些共鸣可以增大音量,改变音色,使演 唱不太费力而达到很好的效果。其中喉腔、咽腔和口腔都是可以灵活调节约。头和身体的 姿势也影响着共鸣。通过训练,合唱队员可以随着不同的音量、音色要求,随时把共鸣调 整到最佳状态,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艺术,很多声乐艺术家毕生探索声乐的奥秘。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合唱队员都是歌唱家,但是一些基本知识还是应该掌握的。指挥在排练合唱 时应该结合一些基本技术要素来使其统一,以取得良好的合唱共鸣。

3、学唱《在山间》(1)、第一、二声部分别学唱谱。(2)、第一、二声部合唱歌谱。(3)、钢琴分别弹奏第一、二声部,二声部试着合唱歌谱。

4、声部平衡和谐练习

第15次: 教学内容

1、介绍“轻、柔、美、高”原则

2、合唱中不提倡“波动”

3、发声练习

4、细排《在山间》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合唱区别于独唱,不适合使用波动,合唱讲究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

2、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轻、柔、美、高”原则是高水准合唱队必须具备的。教学准备:

1、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1)、关于波动 波动是合唱的忌讳,尽可能不要使用,因为波动的幅度大小或波动太快都会破坏合唱的音响。合唱追求的是共性、统一,这种演唱形式有别于独唱中极富个性化的演唱技巧的发挥。

(2)、合唱中需要把握的“轻、柔、美、高”原则

近年来在合唱艺术中,表现的倾向是“轻、柔、美、高”,即音量轻,音响柔和,音色美,共鸣位置高。采用积极的轻声作为基本力度,在表现需要时才偶用强声。用抒情性女高音的音色感觉作为统一的基础,其他声部与之靠拢,在取得共性的前提下发挥各声部的表现特长。这种趋势使合唱音色亲切热情,声部之间融合,容易取得音准协和,高位置共鸣使低声部不再笨拙,整个合唱节奏鲜明、灵巧而富于变化,从而扩大了刻画音乐形象的能力,更便于深刻细腻地抒发感情。这体现了现代人审美标准的变化我们应该掌握这个动向,使合唱艺术更加科学化。

2、发声练习(1)、连音练习(2)、跳音练习(3)、齐唱连声曲《A MA NI 》

3、排练《编花篮》(1)、二个声部分别跟琴唱一遍歌谱。(2)、钢琴错开一个声部分别与另一声部合练。(3)、二个声部分别不加伴奏唱谱。(4)、抽查部分同学的唱谱情况,给予及时的纠正。(5)、布置各声部长课后逐一检查。

1、初步了解合唱中的审美艺术体验

2、了解合唱中要求统一的目的3、注重头声训练

4、分声部练唱歌曲《在山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合唱统一要求的了解,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人在合唱队中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有团队意识。

2、通过呼吸训练,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地使用气息歌唱。

3、通过发声练习,用“u”或 “lu”来练唱,以此训练学生的头声。

4、两声部合唱,先唱乐谱,后填词。做到声音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教学准备:

1、教学图片

2、教学录像

3、钢琴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1、向学生介绍合唱中的审美艺术体验。当我们投身到合唱活动之中时应保持一种最兴奋、最积极、最崇高的精神状态,全神贯注、排除杂念,整个身心都化入音乐表现之中,这就是演唱时的审美艺术体验。人们得以在其中陶冶情操“铸造高尚” 的灵魂和锤炼健全的人格。当处于合唱状态中时,人的整个精神状态都是积极的,都是对艺术极富表现力的。

2、提出合唱统一的目的。合唱的统一要求是为了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在演唱中我们应尽量做到强而不炸,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统一得越好,合唱队的演唱水平就越高。让我们在演唱实践中把理论转化为对作品的艺术处理。

3、发声练习

4、排练《在山间》(1)、分声部唱谱(2)、分别用“Lu”模唱各声部的旋律(3)、分别用“啊”模唱各声部的旋律(4)、用“啊”合唱二声部(5)、强调声部的和谐、统一,声部之间互相听并互相靠拢,二声部尽量往第一声部靠拢。(6)、试着用轻声唱来表现,在控制音量的同时状态还需保持积极。(7)、分声部轻声唱词。第16次:

1、发声练习

2、排练《在山间》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合唱统一要求的了解,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人在合唱队中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有团队意识。

2、通过呼吸训练,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地使用气息歌唱。

3、通过发声练习,用“u”或 “lu”来练唱,以此训练学生的头声。

4、训练学生对指挥手势的敏感性。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发声练习(1)音域扩展练习(2)头声练习(3)哼鸣练习:调整音色、音量、音高,适当控制,哼鸣的位置高,穿过眼睛唱出来。

拓展课活动案例 篇7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设定的“学生研究计划” (Student Research Program, SRP) , 鼓励和倡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特长, 开展探索性研究工作。该项目完成后, 出现了三组针对不同行业的商务礼品设计, 三位同学都达到了从商业角度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结合的要求, 从设计产品的风格定位、功能内涵出发, 结合工艺材质、加工方法进行综合考虑, 平衡了设计的形式美和商业产品的成本控制, 甚至能产生传播文化的作用。

一、引言

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这就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形式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实验内容由单一转变为综合, 实验方案的实施由机械重复转变为创新设计, 由预定实验结果转变为探索和研究, 最终实现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意识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1]。针对这个要求,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设定“学生研究计划” (Student Research Program, SRP) , 鼓励和倡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特长, 开展探索性研究工作。笔者将学生研究计划的性质理解为一种社会应用型实验, 即将所学理论知识在社会相关领域中推广应用的实验设计, 或针对社会存在问题进行的科学研究。社会应用性实验是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向社会应用的延伸, 是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应用能力的一种深化[2]。目前, SRP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的学生开展, 可以使学生在项目的开展实施中强化专业理论和专业动手能力。

二、教学案例的设定与选择

在本次SRP项目中, 指导老师根据项目中3位同学的专业, 设定以商务礼品实例设计为题目的横向延伸案例。此类题目的设定旨在培养学生从纸面绘图到实际生产制作再到后续研发的能力, 训练学生从实际生产的角度完成设计的主题, 最终实现以商务礼品为着眼点的设计实例“落地”。为了使该项目具有一定的特色, 指导老师在本次的研发中以传统金属工艺中的“花丝”工艺作为技术载体, 同时在具有一定商业约束的语境中进行案例模拟。

三、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

SRP项目的实施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时长为1年。指导教师根据项目设定的目标, 对1年时间进行若干单元和节点的划分, 从而保证工作开展的有序性和计划性。按照既定题目, 本项目中有三个难点:其一是花丝工艺的掌握, 花丝工艺又称为“细金工艺”或者“累丝工艺”, 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 以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工艺摆件或者首饰配件;第二是能够针对设定的对象进行市场定位分析, 设计出具有明显特征的商务礼品, 本次项目设定的研发对象是广州某企业旗下的各个产业, 具有非常清晰的对应性;第三是能够将前面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 即设计出符合企业特征, 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现代花丝工艺礼品。最后一点是本项目中的难点和重点, 也是能够体现出项目组成员水平的亮点。

一年的研究期限总体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熟悉工艺阶段, 耗时大约8周。在此期间, 指导老师以工艺为切入点, 指导学生先从熟悉与掌握花丝工艺入手, 从易到难, 以周为单位先后完成了拉丝、搓丝、掐丝、垒丝等花丝工艺的基本操作。以实作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指定的小物件练习, 在此阶段无需涉及创意层面。在这个过程中, 始终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 同学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第二阶段, 品牌调研分析阶段, 耗时大约4周。前两周以实地考察配合网络资料查找的形式, 带领学生调研已经筛选好的著名品牌及这些品牌所推出的商务礼品。后面两周, 指导小组成员围绕拟定的公司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公司销售市场和服务人群的特征, 开发与设定对象相吻合的礼品类型。

第三阶段, 设计梳理与调整阶段, 耗时8周。结合学生前期获得的信息和对花丝工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指导老师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创作的多向性, 并帮助他们选择相应的方向进行细化和整理, 让学生初步形成想法——作品——产品的连贯思维[3]。

第四阶段, 作品的制作与调整, 耗时大约20周。学生根据前期获得的工艺方法和设定好的产品形象进行绘图和实物制作, 最终使纸面上的设计形象“落地”。在最后一个阶段, 不再要求所谓的“产品效果图或是创意草图”是检验创意好与坏的唯一标准, 而是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与练习中求得进步。在这个阶段中, 会出现一些反复, 即学生的创意草图和后续实践操作无法衔接的情况, 这就使学生被迫倒退调整第三阶段的设计想法, 反复进行“试错”。整个过程中指导老师不评价学生的设计是否美观、是否正确, 在不断地引导中让学生逐步完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项目的成果分析

该项目完成后, 出现了三组针对不同行业的商务礼品设计:

第一组是针对本项目中学生所在的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量身定制的一组名片盒设计 (图1) , 其设计是利用花丝工艺中的搓丝和掐丝两项基本技法, 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进行的复现。具有较为强烈的校园文化特征, 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对外交流作品, 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和展示作用。

图1设计及制作者黄俊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珠宝学院指导老师:郝琦, 高震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珠宝学院

第二组设计是针对一所四星级酒店——云峰大酒店设计的一套餐具礼品套盒 (图2) 。根据酒店的性质, 该组同学针对酒店的服务群体和对象进行研发, 根据中国古代姜子牙以筷转运、名垂千古的故事, 为本套设计作品取名为“好运筷至”。

本套设计主要致力于文化的挖掘, 根据筷子所代表的“百年好合”、“筷生贵子”、“出双入对”、“好事成双”的寓意, 进行一种高端精神层面的商业推广。

图2设计及制作者邝俊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珠宝学院指导老师:郝琦, 高震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珠宝学院

其设计以花丝工艺为载体, 利用纯银的银丝进行搓、掐、填的基本操作, 再组成中国传统的回云纹、祥云纹等图案, 使整套作品具有浓郁的吉祥寓意和人文色彩。

第三组设计是针对一所文化馆——云峰翡翠梦想馆设计的一件花丝结合玉石雕刻的吊坠 (图3) 。首先, 作者使用的设计手法比较单纯, 以云峰翡翠梦想馆的标志作为视觉的中心, 以翡翠和银丝为主要材质, 材质的色彩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其次在工艺上, 使用花丝工艺的技法, 运用金属丝的粗、细、光、花和玉石材质形成对比, 使得作品典雅大方、造型秀美、结构严谨、纹样清晰、玲珑剔透。整件作品近观效果极好, 比较适合在观光者游览云峰翡翠梦想馆后, 选购留念。

图3设计及制作者朱小薇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珠宝学院指导老师:郝琦, 高震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珠宝学院

五、结语

整个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使来自教学中的各种理论和技法与实际生产进行结合, 由指导老师设定三个对象让学生对其进行“量身定制”, 完成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商务礼品设计。

通过这次横向课题的参与, 三位同学都达到了从商业角度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结合的要求, 从设计产品的风格定位、功能内涵出发, 结合工艺材质、加工方法进行综合考虑, 平衡了设计的形式美和商业产品的成本控制, 甚至能产生传播文化的作用。

此轮的SRP暂时告一段落, 但对于教学和设计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希望能够以此引发大家对此类教学方式的探索和思考, 进一步完善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其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创新意识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求得更大的进步。

注释

1[1]吴林根.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 2004 (06)

2[2]付庆玖, 韩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06)

拓展课活动案例 篇8

关键词:拓展案例;案例教学;中图版

地理案例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代表某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同时,案例又是具体、独特的,都有一定局限性,不能涵盖地理原理所蕴涵的全部内容。为减少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局限性,学生需在主要案例学习后,通过同一主题的拓展案例,对主要案例中的原理、方法、技能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在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除主要案例外,为每一学习主题均提供拓展案例。本文即以这部分拓展案例为样本,对教科书中拓展案例的编写进行探讨。

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拓展案例编制情况

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教师和教科书编写者应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3中“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编写教科书内容,对于课程标准中5个学习主题分别设计一个主要案例和一个拓展案例,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拓展案例分析

1. 拓展案例的位置与篇幅

课文系列与探究系列相结合的双系列编写方式是中图版教科书的核心特色。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拓展案例的编排也巧妙利用这种双系列结构模式来处理主要案例与拓展案例的关系。教科书在课文正文中为学生提供学习该主题的主要案例,拓展案例则安排在正文之后的“案例研究”栏目中。也就是说,拓展案例与主要案例是分开和独立的,两者没有教科书编排上的交叉,这样的处理方式保证了每一个案例的整体性,确保学生能够完整、连贯地进行主要案例的分析、学习之后,再通过拓展案例进行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从篇幅看,5个拓展案例的篇幅均在一页半到两页半之间,与主要案例四页到七页左右的篇幅相比,拓展案例的篇幅约为主要案例的1/3。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科书编写者在拓展案例部分采用与主要案例不同的叙述方式。二是主要案例的编写中除用文字描述案例外,还使用较多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等形式,成为主要案例中陈述案例事实的重要方式。拓展案例中,同样使用地图和图片、示意图等,但图像部分所占比重小于主要案例,教科书编写者只选用案例分析所需的最重要图像。三是主要案例中穿插一些与该案例分析相关的活动,用设问或对图像的解读分析等,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事实归纳地理原理。而拓展案例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地理原理后,因此拓展案例中穿插的活动很少,为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留下更大空间,这一做法考虑了学生在主要案例学习前后在知识和方法掌握情况等方面的差异。

2. 拓展案例的选取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对于拓展案例的选择来说,所选案例与学习主题的适切性,以及拓展案例与主要案例的关系是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中图版教科书中所选的5个拓展案例均为多年来地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较好地承载了该学习主题所包含的地理原理,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在区域尺度、区域分布等方面,中图版教科书中拓展案例的选取充分考虑与主要案例的关系。在课程标准中,对于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所选案例的区域大小并未作出要求。为分析教科书在案例区域尺度上的倾向性,笔者将区域划分为省内区域、省级区域、跨省区域三个尺度等级。通过分析发现,包括中图版在内的现行四套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者不约而同地将案例的着眼点放在大中尺度的区域上。但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而言,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洲,小到一个市、一个县,甚至是城市中的某个区域,都可用以讨论可持续发展。中图版教科书的拓展案例解决了这一问题。在5个拓展案例中,省内区域3个,省级区域1个,跨省区域1个。这种大小区域相结合的案例选择方式,可帮助学生学习在不同尺度区域范围内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表现和研究方法。从案例的分布来看,拓展案例与主要案例兼顾国内和国外的区域,在区域分布上形成互补。

3. 拓展案例的叙述方式

在中图版教科书的拓展案例中,案例的呈现顺序多为地理背景—成因分析—整治措施—整治效果,这与主要案例的叙述逻辑一致。但在处理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的关系方面,拓展案例与主要案例却有很大不同。从案例的叙述方式看,中图版教科书的拓展案例中少有对原理的概述或对案例分析方法的提示,而以对案例区域的客观描述为主,即案例提供的是某一区域的客观事实。这种案例编写方式更接近案例的本质——案例是以事实为素材,对实际情景的客观描述。这样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生成地理原理的空间。学生拿到的仅仅是一个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故事”,需要通过分析案例形成地理原理。这种以提供事实为主的拓展案例有助于学生将在主要案例中学习的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在新案例中实践和应用,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而在主要案例的学习之后进行这样的拓展案例学习,教师和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具体案例的学习提升到认识一般原理的高度,而不会忽略案例学习中地理原理的重要性。

三、 教科书中拓展案例编制的几点建议

1. 增加拓展案例内容

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推进,案例教学逐步成为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但对很多教师来说,案例教学的应用尚在摸索之中,使用中还存在很多误区;案例的编选难度大,还需要依靠教科书所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教学。从教师的时间安排来看,案例教学花费的时间较多,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我国高中班额普遍较大,地理教师人员不足,教师工作强度偏大,并且常常跨年级授课。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搜集、整理案例。因此,教科书有必要提供较丰富的拓展案例教学资源,以便教师完成案例教学。

2.多种形式编写案例

综观四套高中地理教科书,无论必修还是选修,无论专题式还是案例式,每一版本的七册教科书都具有统一的编写方式和体例结构。从教科书的编者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十分必要,不但有利于形成某一版本教科书的独特风格,也便于教科书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可以熟悉和更高效使用该版本教科书。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教科书,也承袭了其它专题式内容的编写方式,即以编写者角度描述案例,请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但这种做法也存在一定弊端——忽略了案例式内容的特点和特殊性。因此,在拓展案例的编写中,采用更加灵活的案例编写方式,可帮助学生接触更多样的学习框架和思路。拓展案例可通过地图、数据、图片、当事者描述等多种形式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案例,这些来自于现实的第一手资料,可增加案例的情境感,增强学生处理生活中地理信息的能力,也弥补了主要案例编写方式的不足。

3. 丰富反省取向案例

案例依其性质和功能可分为实例取向的案例和反省取向的案例。实例取向的案例多为成功事例,学生通过分析、总结案例主角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为什么等来获取隐藏在案例事实背后的原理。反省取向的案例则为失败或者值得商榷的案例,强调反省和建构的过程,鼓励学生批判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接受和学习原理,也有助于学生建构概念、形成策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通过对中图版教科书中拓展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在案例类型上,拓展案例与主要案例类型大致相同,均以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中某成功地区作为案例主体。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到前人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但事实上,各地区在面临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时,也有过不少失败案例和正在争论中的问题,这些不成功的案例同样能作为拓展案例供学生分析。因此,在成功案例之后,拓展案例以反省取向的案例为内容,或许可以拓展学生在所学原理上的思路,丰富教学方法,从而增加学生对案例探究的兴趣。

综上所述,地理教科书中的拓展案例为学生通过地理案例学习原理提供了扩展和迁移的平台,中图版地理教科书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可供参考的范本。在拓展案例的编制思路方面,笔者认为,不应拘泥于现有形式,可选择和尝试更多编写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第3册[M].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我的摄影心得作文下一篇:2022学年第二学期英语教研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