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中信读后感

2024-09-18

瓶中信读后感(精选4篇)

瓶中信读后感 篇1

瓶中信

亦山亦水文

《瓶中信》是美国作家纯爱小说天王尼古拉斯.斯帕克思的小说,瓶中信读后感。本来只是偶尔在书城看到随意买的一本小说,没想到一看就欲罢不能,从早上看到晚上,就没放手。垃圾桶里塞满了我擦拭眼泪鼻涕的纸巾。我被书中美丽而动人的爱情故事感动着。

我上学时是八十年代,正是琼瑶小说最盛行的时期,那时候周末在宿舍一边嗑瓜子一边看小说,一下午就能把宿舍的地板铺上一层厚厚的香瓜籽壳,宿舍里弥漫着温馨的香气…

十八九岁的年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都渴望着爱情的降临,不管“白马”还是“黑马”,只要是心中的王子。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爱情是人生的主题,慢慢长路有了爱情的相伴,人生才不会孤独。

世上有许多浪漫的故事,《瓶中信》的故事情节虽然非常简单,但优美的语言和浪漫的爱情让人荡气回肠,令人唏嘘不已。

特丽莎是个报纸专栏作家,因丈夫的出轨结束了自己的婚姻生活,还带着十二岁的儿子。尽管生活中有许多做不完的事,但她依然在孤独中体味着酸涩。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海边度假时拾到了一个密封的瓶子,瓶中有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是一个叫盖瑞特的男子写给凯瑟琳的信,信中的语言美得让人震撼,看到的人都忍不住想要认识这个写信的人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此纯情的男人只怕世上少有…

以下是盖瑞特的信(节选自《瓶中信》):

我最亲爱的凯瑟琳:

亲爱的,我一如既往地想你,但是今天想得尤其难受,因为大海在对我歌唱,唱着我们一起生活的歌。当我写这封信时你仿佛就在我身边,我能闻到野花的香气,它总是让我想起你。但在此刻,这些美好的东西没有给我带来快乐。你来看我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身体里最重要的灵魂都已经慢慢远离我了。

我一直在思念你。夜深人静,孤枕难眠时,我呼唤你,每当我的痛苦到达顶点时,你似乎总能找到一种方式回到我身边。昨晚,在我的梦中,我看到你站在赖茨维尔海滩附近的码头上,风吹过你的秀发,夕阳的余晖在你的双眸流转。当我看见你倚靠在栏杆上时被深深震住了。你好美,我怔怔凝望着你,心里想,我在任何人身上再也看不到那样震慑人心的美了,读后感《瓶中信读后感》。我开始慢慢朝你走去,当你终于转身面向我时,我注意到其他人也在注视着你。“你认识她吗”你冲我嫣然一笑时他们用嫉妒的语气小声问我,我只能如实相告:“比我自己的心更了解。”

我降落到人世间就为了爱你,为了将你紧紧搂在怀里,为了保护你。我来这里是为了学着去爱你,并且接受你的爱。我来到这里是因为只能是在这里,除此之外,我别无他去。

但就在这时,就像往常一样,当我们彼此相拥而立时,开始起雾了。是从遥远的地平线升起的雾气,它越来越近,我开始害怕。它慢慢地爬了过来,笼罩了我们周围的世界,好像防止我们会逃跑一样将我们包围得严丝合缝。像一团滚动的云朵,它吞噬了一切,直到什么都没留下,除了我们俩。

我开始感到喉咙哽咽,我的眼里蓄满了泪水,因为我知道你该走了。那一刻你看我的眼神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我感受到了你的悲伤和自己的孤独,我心中锥心地痛,它只平息了片刻,当你离去时变得更加强烈了,让我痛彻心扉。这时你张开手臂,走进了雾中,因为那是你的归属,而不是我的。我多想和你一起走,但是你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不可能。

我伤心欲绝,眼睁睁地看着你渐渐远去。我拼命想记住这一刻这一切。很快,总是很快,你的样子就会消失不见,浓雾滚回了遥远的地方,剩下我独自站在码头,不理会别人怎么看我,我低头不停地痛哭…痛哭…

盖瑞特

特丽莎正是拾到了这封信,而改变了她自己的生活!

故事从这封瓶中信开始,报社的编辑读了这封信后也很感动,认为如果以匿名的方式发表在报上,应该是一个挺动人的故事。于是,信发表后,特里莎收到了另外2个和她一样捡到瓶中信的人的电话,于是,瓶中信成了特里莎寻找信的主人的有力线索。通过努力,特里莎找到了盖瑞特和他的意外号帆船。盖瑞特是个潜水教练,在赖茨维尔海滩经营着自己的“岛上潜水”商店,年轻而有魅力。正如特里莎想象的一样。两颗心由此结缘。

其实盖瑞特信中的凯瑟琳是他的妻子,一次意外的车祸让凯瑟琳和她的孩子离开了他,盖瑞特沉浸在过去里无法自拔,深深思念着他的妻子,一直单身过着孤独的日子,于是在他思念和矛盾的时候,他就开着他的意外号,把瓶中信抛向大海,以此寄托他对妻子的思念。直到特里莎的出现,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但凯瑟琳的影子一直在盖瑞特眼前挥之不去,这也影响了他和特里莎的生活。尽管两人沉浸在浪漫的爱情里,但距离的差异,过去的影子,现实把他们的距离越拉越远。明明相爱,却在过去的影子里百般挣扎和无奈。一次剧烈的争吵之后,特里莎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迹,两个人却日夜相思,万般痛苦。直到一年后,盖瑞特写了2封信,一封是和凯瑟琳真正告别,一封以邮件的方式寄给特里莎,他想请求特里莎的原谅,回到特里莎的身边重新生活。但上帝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盖瑞特在海上遭遇了大风大雨,最终没能回到岸上,大海吞噬了盖瑞特和他的意外号帆船,也许这也是盖瑞特在矛盾中最终的决定…特里莎接到盖瑞特的死讯,才理解了真爱原来是如此的痛彻心扉,至死不忘。她又像盖瑞特那样沉浸在过去的思念和悔恨里,在孤独中日夜煎熬…

读了小说,不由得大大感概:要学会怎么去爱人和接受别人的爱,也是一门艺术。珍惜眼前人,缘分才不会昙花一现。生活在继续,爱情却在日夜煎熬。来到这个世界一遭,是多么地不容易啊!要在这个世界活出精彩,那更是难上加难!也许人生中精彩的故事并不多见,但小说给了我们太多的感概。爱情并不仅仅停留在卿卿你我,更在心理上暗示,每个人都有过去,我们应该为过去庆幸,但不要让过去成为你继续生活的羁绊,那样才是你人生的不幸。爱情是幸福的开始,请你牢记:刻骨铭心,至死不渝。

瓶中信渊源 篇2

Although no one knows for sure when the first message in a bottle was released,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5)Theophrastus is the first known person to release a message in a bottle. Theophrastus launched his messages in bottles around 310 BC, to himself, in order to prove that the Atlantic flowed into the Mediterranean Sea. The success of his experiment was quite likely the inspiration for Benjamin Franklin to6)replicate it and create his charts of 7)sea currents (in particular the 8)Gulf Stream) in the mid-1700s.

In the days of early explorers, traveling by ship—and shipwrecks—were common. Once, when 9)Christopher Columbus was caught up in a severe storm, he wrote a report of his discoveries, along with a note asking that his report be passed on to the Queen of Spain. His hope was that his report would be received, even if he did not survive the storm. Columbus survived, but to this day, no one knows what came of his message in a bottle.

Although we think of discovering a message in a bottle as an exciting experience, in the 16th century, discovering a message in a bottle and opening it could result in the death penalty. The English Navy used messages in bottles to send information about enemy positions and other intelligence reports. After finding out that a boatman at 10)Dover had opened a bottle containing an intelligence report, Queen Elizabeth I created a new job position: “11)Uncorker of Ocean Bottles.” The Uncorker of Ocean Bottles was the only one permitted to open found bottles. All others who found—and opened bottles—would be put to death.

Most people who consider the actual message in a bottle will picture a 12)Robinson-Crusoe type figure, shipwrecked on a remote island and sending messages for help. Putting a message in a bottle is a most unreliable way to summon help, but shouldn’t be 13)ruled out altogether. In 2005, a group of 88 migrants, consisting mostly of teenagers, were abandoned by people-smugglers off the coast of 14)Costa Rica. When they were abandoned and their vessel 15)stripped of radio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they resorted to the age-old message-in-a-bottle 16)ploy. Their ingenuity paid off when their bottle was found by local fishermen and passed to the only inhabitants of a small island that is a World Heritage Site. The marine protection group who read the message, which simply said “Please help us”, immediately alerted their headquarters. And they were rescued finally. Most other shipwrecked people who resort to sending messages in bottles do not have such a fortunate ending. For example, in 1748, Japanese seaman, Chunosuke Matsuyama who was shipwrecked along with 44 shipmates carved a message on a piece of wood and placed it in a bottle. It was not found until 150 years later. They obviously all starved to death long before the message in the bottle was ever found.

If you ever find yourself lost at sea, it won’t hurt to put a message in a bottle and pray for the best. Unfortunately, the odds of a message in a bottle leading to your rescue are slim. It is impossible to predict where a message in a bottle will end up or how long it will take to get there. For example, two bottles were dropp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ame place of the coast of Brazil. One bottle made its way east and after 130 days was found on a beach in Africa. The other bottle took 190 days to arrive in 17)Nicaragua. The speed which a bottle travels is dependent on wind and 18)current. A bottle may almost 19)stay put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but it is possible for a bottle to travel as much as 100 miles in one day.

Today, the term “message in a bottle” has been used by many businesses to describe their service of message delivery, from the straightforward romantic message card to the message drifting through cyberspace. For the romantics among us, the novel Message in a Bottle by Nicholas Sparks was 20)dramatized in a movie starring 21)Kevin Costner and 22)Robin Wright Penn in 1999. Not a 23)blockbuster, perhaps, but worth a watch on a rainy Saturday evening.

By far the most travelled “messages in bottles”, however, have to be the Voyager 1 and 2 24)space probes. These probes, launched in the 1970s, are now the furthest man-made objects from Earth. Each has an attached golden disc, containing information from Earth, including ambient sounds and images and greetings from the then-American President 25)Jimmy Carter and the UN Secretary-General26)Kurt Waldheim. The probes will perhaps someday wash up on a planet far from home and deliver our “message in a bottle”.

还有什么比一封瓶中信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呢?如果你把信息放进瓶中,然后投入大海,瓶子被人发现的几率有多大?它将在何地结束漂泊,而在此前它又将要漂泊多久?谁是这世上最先想到瓶中信这个点子的?这些都是最近我看到一条新闻时脑中涌现的问题,据报道,阿拉斯加人默尔·布兰德尔在流连海滩时捡到了一个由四年级学生艾米丽·黄在1986年投出的瓶子。那个瓶子花了近21年的时间从西雅图漂行了1735英里(约2792公里)后到达阿拉斯加。我决定就瓶中信做些许调查,以满足我的好奇心。以下就是我的发现。

虽然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第一封瓶中信是在何时投出的,但人们一般认为古希腊哲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是第一个投出瓶中信的人。泰奥弗拉斯托斯大约是在公元前310年向自己投出了多封瓶中信,目的在于证明大西洋的海水会流入地中海。他的试验取得了成功,这很可能是激发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灵感所在——复制其做法,于18世纪中叶绘制出他那幅海流图(特别是墨西哥湾流那部分)。

在早期的探险家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乘船出行以及船只失事是常事。有一次,当克里斯多佛·哥伦布遭遇猛烈风暴时,他就其发现写了一份报告,里面还附了一条信息,请求将他的报告递交给西班牙女王。他希望有人能收到他的报告,即使他没能在那场风暴中幸免于难。结果,哥伦布活了下来,但直到今天,都没有人知道他那封瓶中信的下落。

尽管我们会觉得发现瓶中信是一种令人兴奋的经历,然而在16世纪,人们则可能会因发现并打开瓶中信而被判以死刑。英国海军曾经用瓶中信来传递关于敌军位置及其他情报信息。当发现多佛的一名船夫打开了一个装有情报的瓶子后,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设立了一种新的工作岗位——“漂流瓶开启者”。漂流瓶开启者是唯一获准打开漂流瓶的人。其他发现并打开瓶中信的人将会被处死。

大多数细看瓶中真实信息的人都会构想出一个鲁宾逊·克鲁索这类的人 物——遭遇海难,被困遥远孤岛,正发出信息求救。将信息放进瓶中是最不可靠的求助方式之一,但又不该完全排除其可能性。在2005年,有88个偷渡客,其中大部分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被人贩子抛弃在哥斯达黎加海岸外。船只上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已被拆除,他们采取了投出瓶中信这一古老的策略。他们的机智灵招奏效了;瓶子被当地渔民发现,之后交给了驻扎在那个世界遗址小岛上仅有的居民——海上保卫队。海上保卫队读到那条只是简单写着“请帮帮我们”的信息后,立刻向其指挥部报警。最终,他们获救了。其他大多数遇上海难时采取投出瓶中信这一做法的人并没这么走运。例如,1748年,日本水手松山俊辅和44名同船船员遭遇海难后,他在一块木头上刻了一条信息,并将木头放入一个瓶中。直到150年后,这个瓶子才被人发现。显然,在那封瓶中信被人发现以前,他们早就全都饿死了。

如果你在某个时候发现自己在海上迷失了方向,不妨把一条信息放进瓶中,并祈祷最好的情况发生。不幸的是,一封瓶中信使你获救的几率微乎其微。我们根本不可能预知一封瓶中信将在何地结束漂泊,或者要过多久才会到达那儿。例如,在巴西海岸以外的同一个地点同时把两个瓶子投进海里。一个瓶子向东漂流了130天后在非洲的一个沙滩上被发现。另一个瓶子则漂了190天后到达尼加拉瓜。瓶子的漂流速度取决于风力和水流,它可能会长时间几乎一动也不动,也可能会在一天内漂流了100英里(约161公里)。

今天,“瓶中信”这一短语已被许多商业人士用来描述他们传递信息的服务,从坦率浪漫的留言卡到电脑网络空间里漂流的各种信息。对于我们当中的那些浪漫主义者来说,那部于1999年上映,由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创作的小说《瓶中信》(编者注:CR2010年2月号“地道英文”刊登过该小说的节选)改编而成,凯文·科斯特纳和罗宾·莱特·潘主演的电影,或许并不是什么热门大片,但却值得在一个下着雨的周六夜晚看一看。

《音乐漂流瓶》读后感 篇3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李斯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爸爸非常喜欢弹钢琴,因为条件不允许,他家只有一台风琴,风琴上除了一些曲谱,还有一张贝多芬的肖像画。后来,小李斯特也爱上了弹钢琴,而且学得非常快,看几遍谱子就基本上可以视谱演奏了,渐渐地,爸爸也发现李斯特非常有天赋,就带着他去维也纳找贝多芬,当然,除了行李外,还有那张贝多芬肖像画,来到维也纳,李斯特和爸爸并没有找到贝多芬,只找到了贝多芬的得意门生——车尔尼。

李斯特的爸爸再三要求,车尔尼才让小李斯特视谱演奏了一曲,车尔尼并不喜欢这样的琴声,可又不愿浪费李斯特这块好料子于是收下了他,在车尔尼的细心教导下,李斯特在维也纳开了两场音乐会,都办得非常成功。第一场唯一遗憾的是贝多芬没有来;但是第二场的时候,贝多芬拖着病重的身体来到了现场。虽然他听不见,可伴随着小李斯特那细长的手指在钢琴上龙飞凤舞地跳着,仿佛美妙的音乐在心田回荡!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如果你对一件事物感兴趣,就要坚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虽然成功的里面有天赋,但是更多的是锲而不舍的追求,才能向着自己的目标慢慢靠近!

《音乐漂流瓶》读后感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特长,像我就喜欢音乐。也许你是幸运的,像书里的音乐家一样,不但拥有一份音乐的天分,还遇到了一位你喜欢的老师,这位老师像音乐一样带给你心灵的欢愉,你的生命之树生长在音乐的河畔,根深叶茂,你将和音乐结缘一生。也许你没那么幸运,在你还不知道音乐是什么时候,你的父母就把它强加给你,他们说这样做是为了是你的未来更佳美好,但事实上你却因此失去了幸福的童年,但音乐总是美好的,只是你在遇到他的时候被别人贴错了标签。

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巴赫。他被称为音乐之父,谁又会想到,他的音乐之路是多么的坎坷,十岁的巴赫只能偷偷地借着月光,抄写乐谱,十五岁时步行十多天,走了七百里路到达吕内堡,开始了独立生活。为了聆听大师的音乐,他可以天蒙蒙亮时出发,步行六十里到达汉堡,听完了音乐会,还要再步行六十里回到吕内堡。而当时,巴赫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但是,音乐让巴赫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他只觉得满脑子都是音符天使般款款飞翔,音乐让苦难的生活始终充满着希望和欢悦。

舒伯特是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之一。他追求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他能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他的音乐富有大自然的和谐与生命力的鲜活。听着他的音乐,品味如世外桃源般的感觉,你绝对想不到舒伯特一生穷困潦倒,最终让疾病和贫穷在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过早地夺去了生命。对音乐的狂热丰厚了他短暂的生命。

无论生活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欢乐还是悲伤,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将生活变得美好,在音乐里寻求诗意的栖居,更能让音乐诗化众人的人生。当你栖息在音乐中时你会品味到音乐家们人生的诗意,更能品味到音乐如同感觉春日繁花似锦的绚烂,夏日绿树荫浓的惬意,秋日云淡风轻的舒爽,冬日阳光普照的温暖。

《音乐漂流瓶》读后感

音乐,可以让人兴奋,可以让人快乐,也可以让人伤心和悲哀。

当我读完《音乐漂流瓶》这本书,知道了音乐是来源于伟大的人。书中介绍了许多音乐大师,还有音乐是怎么来的。对于喜欢音乐的人来说,他们那些音乐只是为音乐付出了灵魂的傀儡,但不一样的,他们不只是纯粹为了世界做贡献,还有一种微妙的决心在鼓舞他们对音乐抱有不放弃、忠诚、突破的心态,甚至要为音乐改变自己。

上帝没有规定他们一定要有一双好耳朵,也没有必要赋予他们音乐天赋,他们只是喜欢音乐,为音乐付出。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音乐,只是没有去真正了解音乐。我不否认他们绝大部分是有天赋的,但我可以肯定,他们每个了解音乐的人都会为自己有音乐细胞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自己悠闲的时候,就随手翻阅一下《音乐漂流瓶》,这会让自己听清楚音乐,更能像走到他们面前一样重温当时他们对音乐的热情。

《音乐漂流瓶》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音乐漂流瓶》。

其中巴赫的《鲱鱼头》让我印象最深。巴赫在九岁丧母,十岁丧父只能靠大哥抚养,他知道大哥的抽屉里,有许许多多的管风琴曲谱,他十分想看,但大哥并不让他看,大哥越不让他看他越想看,他每在月圆的时候,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抄写,第二天就开始练起来,直到有一次被他大哥知道了,就把他有六个月辛辛苦苦抄下来的乐谱个撕了,在他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翅膀长硬了,终于自己一个人可以生活了,就到了吕内堡,在教堂里当唱诗班,每年都可以赚到十二个金币,虽然赖因肯老了,音乐会也不多了,但是他仍就把赖因肯的每次的音乐会看得十分重要,每次非去不可,后来他向赖因肯学习了管风琴,并且学会了作曲,就在第二年大哥去世了,他就写了一首曲子献给他大哥。

巴赫是偷偷的学,而且十分下苦功。而我现在条件这么好,每次都在空调房间弹钢琴,是多么舒服啊!但我却不像巴赫那样下苦功、持之以恒,有的时候累了就叫得很厉害,有的时候烦了就说,不弹了。其实看到他这么苦,却还是坚持,我想:那我呢?现在,我都自觉的弹钢琴,每次,都是我自己自觉地弹,没等妈妈叫我就开始弹了,这本书让我从此改变了对钢琴的看法,从此爱上了钢琴,从此总是自觉弹琴。

瓶花谱一品九命读后感 篇4

肖琪

张谦德的《瓶花谱》按篇幅计算共计一千九百余字,品瓶一节占总篇幅的17%,而且置于本书首位,花器选择的重要性略见一斑。“品”子隐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选择,二是鉴赏。这两层意思也是这一章节的两条主线。

首先,花器乃花之金屋、精舍,它与花卉映照互衬联袂成一个审美整体,所以,一件好的插花作品必赖精当花器与之相匹配。花器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由此展开,以季节、地点、材质、尺寸、年代、风格、产地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技艺层面的内容在此不再敖述,章节中都有详尽的叙述,而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花器的选择,乃至插花艺术风格的形成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明朝中叶,由于士人阶层“锐复三代”、“慕古王政”的政治理想主义和伦理道德意识,他们把虚构的远古盛世当成奋斗目标,以圣贤自期,鄙视平庸苟且的生活,在文学上发起了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同时,士人阶层的生活观念和思想情趣在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激荡下,发生了变化,娱乐主义盛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文化复古理念与娱乐休闲美学奇特而合理地结合了,由此诞生了“清雅”的美学观——瓶花生活之美学旨趣的高度概括。按照这一审美情趣,在瓶器材质选择上,文人雅士“贵磁、铜,贱金、银”;在器物中,铜器必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瓷器必推宋代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器,尤以天青色的瓷器最受欢迎,古青铜瓶器、仿古瓷瓶及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来充当花器,正好体现了崇古理念与休闲美学的最佳结合,体现了“清雅”风格。由此看出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花器选择、插花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其次,由于明朝崇古理念和尚古之风盛行,加之经宋元的发展,金石之学到明代兴盛,文人阶层崇古摹古,赏玩夏、商、周三代器物,浙成风尚,他们品位、意趣接近,不是金石书画,便是唐宋古瓷,夏商周青铜礼器,有人返朴归真,便有人投其所好,甚至投机获利、仿古造假,在一真一假之中,就存在去伪存真的辨识过程,虽然《品瓶》原文没有详细叙述,但是隐含其中,而在文后的点评中有详尽叙述。所以品瓶,还有品味、鉴定、鉴赏的意味。

因此,“品瓶”的“品”意味深长,不仅有选择,还有鉴定和鉴赏。

上一篇:房地产合作框架协议书下一篇:降本增效成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