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之路

2024-09-08

《名师之路(共8篇)

《名师之路 篇1

有感于“名师之路”

马岭镇中心小学-----张 强

3月23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西部六省第二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共听了12节课和4个报告。短暂三天的聆听观摩,让我豁然开朗,十几节异彩纷呈的生态课堂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永正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我有幸观摩了于老师的《爱如茉莉》一课。于永正老师虽然白发苍苍,但他的精气神如一位听课老师所评:老顽童的心态,二十岁人的机敏,五十岁人的厚重,七十岁人的智慧。

开课伊始,于老师为孩子们板书课题的姿势及范读课题富有磁性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我。记得小时候我的老师写板书的时候也像于老师那样,始终保持写板书的手高过头顶,那时的我并没有考虑过是为什么,但是今天我明白了,这样做是为了不遮挡孩子们的视线,让他们看清楚每一笔每一画。临时黑板的高度明显比教室要低一些,于老师用弓箭步的姿势控制着身体的高度,这对于一个七旬老人是何等的不易啊!

于老师教学中对于“眸子”一词的解析更是深入骨髓。他不仅让孩子们找到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让孩子们在语境中理解“眸”的本意是瞳孔,顺势拓展瞳孔又可以叫做瞳仁,接着继续引导瞳仁的“仁”还可以写成哪个字?这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都不甚清晰,可竟然有一个

孩子说出了答案,是“人民”的“人”,大家都一头雾水。这时候只见于老师不慌不忙的请出了两个孩子,相对而立,要求他们告诉大家你从对方的瞳孔中看到了什么?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瞳孔中可以映出人影,所以才有“瞳人”一词。大师不愧为大师啊,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到这里对于“眸子”的解析并没有结束,于老师又要求孩子们用“眸”来扩词,当有孩子说到“回眸”时,又引出了“回眸一笑”的出处,因为知道的孩子并不多,所以于老师要求大家多读书、多积累。对于“回眸一笑”的运用,于老师则和一位女孩子进行了表演,继而强调这个词只能用在女性身上。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说,对于“眸”这个词的解析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是终身难忘了!

教学中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反复寻味。课后的讲座中于老师对大家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些什么?他以自己为例分析说,几百篇课文的内容大多数忘记了,老师的分析讲解忘记了,可他的语文老师为他留下了语言、留下了情感、留下了能力,而这些正是使他终身受益的。同时它也送给孩子们三句话: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平实质朴的语言却道出了于老师这么多年醉心语文教学的真谛。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想没有收获都难吧?

这次学习我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动于他们对教学的热爱,也感动于他们一腔热血为了孩子们,更感动于他们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的这个急速成长的专业平台„„面对年轻的教师的同课异构,专家的课堂展示,我有颇多的感慨,感慨于他们 的教育艺术,感慨于他们扎实而灵动的课堂,感慨于他们深厚的文化功底„„

《名师之路 篇2

中职教师校本研究的实践重点

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以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研究应倡导“立足课堂,回归实践,行为跟进”的理念。

立足课堂:凸显教师为研究主体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华东师范大学顾泠沅教授曾说: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调查问卷“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教师们选择最多的是: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占72.4%)。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近年来,随着中职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学生差异日益突出。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质量低下,这是目前各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但由于未能深入扎根课堂,难以凸显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作用,因此研究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自我反思流于形式,同伴进入课堂情非所愿,专家进入课堂来去匆匆。而相对于专业研究人员,一线教师更了解课堂,更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刻的体验。“回归课堂,关注课堂,研究课堂”,这是校本研究的基点。校本研究只有立足于课堂,解决目前中职课堂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回归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专业发展依靠实践性知识作保障。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及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行动性、情境性、反思性与个体化等特征,其主要内容包括自我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等。教师作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者,实践性研究理应是其校本研究的主要方向。部分教师并不能清晰认识中职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好高骛远,跨界进入本该属于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而忽视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放弃了丰富的实践研究资源。校本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教师的亲身实践和亲历体验,中职教师既要置身于教学实践情境中,又要注入职业教育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要求,以实践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中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把教学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以及在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

行为跟进: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教师是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不同的回应学习及工作环境的行动方式是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关键性区别。问卷调查“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统计结果显示,教师选择最多的是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再听课、评课、指导改进(占57.7%)。目前,中职教师在职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经历培训后,尽管掌握了一定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并对教学改革有着强烈的探索愿望,但一到课堂,教学改革就力不从心、无从下手。由此可见,如何运用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教学行为上,仍是许多中职教师的困惑,这也是中职教师在职教育的现实诉求。校本研究正是立足于中职一线教师的内在需求,着力解决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落差。要实现从理念的认同到教学行为的改进,把职教新理念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教师“行为跟进”的全程反思,要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差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差距、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差距。

中职教师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如图1所示。

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名师的成长离不开深度的自我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 J Posner)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从自己的经历、学生的反馈、同事的评价以及理论文献的解读中对自己的理念、知识、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使自己的专业成长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才得以真正的落实和实施。自我反思贯穿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各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以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具有监控性,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自我反思的形式有:课堂观察(包括自我的课堂观察与他人的课堂观察)、与同行或专家的深度访谈、案例分析(包括成功的、失败的或困惑的案例)、教学摄像、学生反馈、教学日记、阅读教育文献等。自我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如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方法及策略、课堂文化等)、学生发展(如兴趣及爱好、知识及技能、策略及方法、心理及人格等)、教师发展(如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人格魅力与自我形象等)等方方面面。

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校本研究是围绕各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进行的,但它不能仅依靠校内的力量,还要依靠校外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由于中职的扩招,大多数中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终日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并且,各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院校的职前培养,因而导致教育理论知识匮乏,以至在教研科研过程中往往仅凭个人兴趣、习惯或固有经验进行,这既影响了教研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限制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对于中职学校的一线教师而言,专业研究人员有更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及更丰富的教研科研实践经验,因而专业引领就是既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专业引领包括课堂层面的合作和科研层面的合作,主要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课题研究指导等。通过课堂研究合作,促进一线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跟进,为一线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提供专业帮助。通过科研合作,专业研究人员能给一线教师以课题研究策略、方法、过程等深入指导,促使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学会思考、主动反思,实现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对话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能力。

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同伴互助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孤独”或“孤立”的。教师的工作特点及工作环境,使绝大多数教师常是孤军作战,很少有相互交流分享、相互切磋的机会。尽管各中职学校普遍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但教师们的参与往往是出于行政压力或功利诱惑,普遍存在拒绝合作、表面合作、不合而作等“合作性缺失”现象,使教研活动失去了其专业价值。校本研究尤其强调集体智慧,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加强相互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互动互促、成果共享、共同发展。只有建立教师同行组成的专业合作共同体,校本研究的同伴互助才成为可能。专业合作共同体的合作不是形式上的合作,而是基于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等四元素的真实合作。教师的教学际遇、困惑、得意和迷茫,通过同伴互助才得以相互分享;专业合作共同体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对话、实践反思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行动教育合作研究,校本研究才能变得更充实而富有意义。

中职教师校本研究的实践形式

校本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课例研究、课题研究、集体叙事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实践形式,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课例研究:促进理念与行为的重构 课例是校本研究中教师学习及反思的“支架”,也是教师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课例研究能够为教师创设一个安全、可信任、允许“犯错”的氛围,围绕课例,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将教师的情感、态度等不可观察的因素视为重要资源。实践智慧大多数是默会的,存贮于个人经验里,镶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而课例能将实践智慧显性化、具体化。课例研究贯穿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各个环节,重点在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课例的选择可基于三点:一是关系师生成长且又难以处理的“教学事件”或“教学困境”;二是符合专业合作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追求;三是适合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准备状态,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课例研究可以采取“一个课例,三次观课,四次会议”的方式。具体实施可分四个步骤进行:课前会议(讨论)———原行为阶段观课及课后会议(讨论新课设计)———新设计阶段观课及课后会议(讨论教学行为改进)———新行为阶段观课及课后会议(分析比较三阶段课堂教学的差异和变化)。教师借助课例,能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在专业合作共同体的相互对话中,不断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设计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促进理念与行为的重构,实现理念的更新与行为的改进。

课题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课题研究是名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路径。当前,中职学校教师课题研究往往存在思想不重视、时间不允许、能力不支持、方法不得当等现实问题。即便部分教师有参与课题研究的强烈愿望,但“如何选题”、“如何研究”、“成果如何转化”等问题仍困扰着他们。由此可见,提高中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已是当务之急,而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问题即课题”,中职教师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教师自己的、个性化的、真实的教学问题。因此,中职教师需要“自下而上提出问题”,但在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还需要有相关教育理论的支持,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还要善于“自上而下输入学理”,力图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沟通融合。因此,中职教师,一方面,要细心观察身边的教育教学工作现象,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逐步积累,善于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有一定理论或实践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课题研究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中职教师只有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才能提高自身素质,逐渐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乃至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集体叙事:实现认知到情感的升华 教育叙事是记录教师职业生涯及成长历程的重要方式。集体教育叙事可理解为“我们一起讲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师的生活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故事构成,这些故事发生在教育中,是“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当事人的真实生活。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认为:教育叙事基本特征是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教师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集体教育叙事可按照下列路径进行:进入特定情境(确定叙事主题)———分别叙述故事(自我表达观点)———归纳共性问题(再现叙事主题)———重新讲述故事(重新组合编码)———形成叙事文本(确认评估研究)。教育叙事聚焦于教师个体经历,表述个体经验,以人文研究为取向,以自我反思为媒介,并且参与者全程合作。教师通过再现教育故事而交流经验、表达困惑、相互支持、彼此分享,从而将教育研究回归到鲜活的教育情境中。教师通过对自己讲述的或他人讲述的故事进行再评论和解释,在叙述教育故事过程中对个人的认知及情感进行反思、梳理,对个人的理念及行为进行解构、重构,从而实现认知的优化及情感的升华。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主完善的过程,成长的路径有很多,但个性化的校本研究是促进中职名师成长的根本支撑和内在动力,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校本研究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教师只有立足课堂、回归实践,在专业引领及同伴互助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研究才能成长为教学名师。

摘要:中职名师是中职学校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培养科研型、专家型教学名师是中职学校发展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校本研究是促进中职名师成长的根本支撑和内在动力,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在校本研究中,教师的实践反思是关键,专业引领及同伴互助是重要支持条件,应通过课例研究、课题研究以及集体叙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认知到情感的升华,以促进名师的快速成长。

关键词:校本研究,中职名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参考文献

[1]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J].全球教育展望,2003(1).

[2]陈向明,等.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

通往名师之路:阻碍与方向 篇3

问题何在

经验成就教师,但经验积累阻碍成为名师。教学就和游泳一样,不能只是在岸上讲理论,非得你亲自到游泳池里游几圈或者游几年,亲自到课堂中去上几节课或者上几年课,否则你对教学实践没有感觉,对教学理论更没有感觉。不管是怎么上好课,还是上课讲什么东西,都是需要教学经验来支撑的,在这个层面上,经验是成就教师的,没有经验就很难说是一个好教师。但是,经验不容易更新,极其容易老化,一旦课程变化了,考纲变化了,学生变化了,经验就迅速被淘汰,与经验浑然一体的教师也就面临着老化或者淘汰的危险,经验的反作用就会阻碍教师转变为名师。

学科成就教师,但学科归宿阻碍成为名师。要当数学教师,就意味着你得在数学系学上几年,可如果你真的在数学系学了几年之后,你就会忘记你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当教师,你不再把自己归宿于教学专业人员,而是把自己归属于数学专业人员。当数学教师上课搞不定学生的时候,就会用学科来搞定学生,比如说你怎么上课不听课,难道你都听懂了,这道题你会做吗,不会做还不听,真不像话。其实不是学生自己不想学,关键是他想不想向你学,还有就是你讲的方式是不是他愿意听的,这些和数学没有关系,和学科没有关系,和教育教学有关系。数学让我们成为了数学教师,但如果我们把数学置于学生之上,数学就阻碍数学教师成为数学名师。

教学语言和教育思维的缺失阻碍成为名师。在中小学中,教了多年书后,大家还是不缺想法的,你真的和教师们聊起学科教学和教育教学来,会觉得他们就是一个名师,他们的想法充满了智慧。可当我说,你能不能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呀,他们就说讲讲还是可以的,但真要写成论文,那就太艰难了。为什么教师写论文会那么艰难呢?因为教师们的工作语言要么来自学科术语,要么来自口头语言,他们并没有对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进行学术表达的教学语言。比如,教师们会说我是教化学的,但不会说我是化学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们会说我很受学生喜欢,但不会说我把师生关系搞得很好;教师们会说我这次考得特别好,而不会说我在教学评价中得到一个优。当教师们没有这些教学语言时,就很难把教化学和化学考得好联系起来,其实这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关系;就很难把学生喜欢他和学生考得好联系起来,其实这是师生关系和课程落实之间的关系。没有教学语言,就很难形成教育思维,这就成了阻碍名师形成的重要原因。

原因何在

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科学习而轻视教育训练。在教师培养过程中,都知道应该让教师同时习得学科和教学的知识,这表现在很多师范院校中既有数学教育专业,还有数学应用专业,目的就在于突出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性。但是,在大学生活中,要师范生同时兼顾两个专业的学习是不现实的,他们能够学好一个专业就不容易了。当数学和教育两个专业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选择哪一个呢?数学容易上手,在不需要经验积累的情况下,也可以学习数学;数学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把数学学好了,就有了当数学教师的资本。教育学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在没有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学生无法领悟教学的道理,更无法把教育教学理念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思考,这就注定了没有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肯定学不好教育学,即使学好了教育学也只是在理论上的纸上谈兵而已。

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结果而轻视教学过程。当教师参加工作后,最直接的评价并不是看这位教师有多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是看他在学科教学中是不是能够获得理想的成绩。有人会说,能够获得理想的成绩,难道他的教育教学水平还会低吗?理想的成绩和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时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教育教学水平的发挥来获得成绩就会受到限制,于是通过一些并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比如尽可能多的操练而非有机的讲解,更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即使教师们通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来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他也不需要把这些教育教学做法提炼出来,只要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谁还认为有必要把这些做法和方法总结出来呢?于是,教师们获得理想成绩的做法和方法,要么是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要么是经验化的教育教学做法,很难达到教育教学理论或者思想的境界。

专业发展过程中重视努力工作而轻视能力提升。在道德层面上,当说教师是否对得起学生时,主要是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否努力;当说教师是否对得起自己时,主要是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于是,在普遍的 “情愿天下人负我,不愿我负天下人”的道德氛围内,教师们努力工作是会得到他人表扬的,自己在道义上也会觉得安心。正因为这样,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为了工作而牺牲自己的教师,而且我们往往把这些教师称为好教师;但却很少看到执着于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对于后者来说,不但在道义上觉得有愧于学生。而且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本身还是一件艰辛的事,一件需要智慧与方法的事,一件异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事。

出路何在

系统掌握教育教学概念与术语。假设物理教师想告诉化学教师如何把学生教好,我想这肯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化学教师听到的东西,肯定也是一些说教式的东西,比如教师要如何如何地爱学生,要如何如何地把课备好,要如何如何地研究考纲。虽然物理教师是教师,化学教师也是教师,但他们之间除了生活化的日常用语之外,由于学科专业术语的不统一,导致教育教学经验无法分享。

因此,不管是想与别人分享教育教学经验,还是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炼出来,都需要教师用一套属于教育教学自己的概念体系或者术语体系,而且这套概念体系或者术语体系并不是原来的学科体系,而是教育学科体系。在法律中,如果有人说,我要到法院告你,那就证明这个人并不是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但如果有人说,我要到法院起诉你,那你就得当心了,表明这人是法律专业人员。这儿并不是要求教师用专业术语来唬人,而是有了这些通用的、专业的概念与术语,才可能避免教师因为教学情境的不同而误解大家的日常说法和做法。

用教育教学概念来提炼和思考。学生不想学习或者学生不愿意学习,这是教师们经常碰到的问题。可是教师面对不想学习的学生又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们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在于,那些找到方法的教师,自然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那些没有找到方法的教师,估计这个问题就难以解决了。在教育学中,学生不想学习,是指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动机来讲,就可以造就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效能感着手;从外在动机来讲,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赢得大家的表扬,能够让学生看到学习可能为自己或远或近带来的一些收益。虽然这些抽象的概念与术语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具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变得想学习起来的方法,但却为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明了方向。

形成学科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不管教师教出了多么有名的学生,如果讲不清楚这名学生是怎么教出来的,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出来的,我们都很难承认这位名学生是这位不出名的名教师培养出来的。教师把学生培养好了,有可能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成就学生的,但这样的教师并没有可持续性,最后会落到牺牲自己并强压学生的状态之中;教师把学生培养好了,有可能通过把学生培养好的这个过程,也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了所教学科相关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当下教师之所以这么忙,而且忙得没有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计划性,处于一事一议,一课一备的境状;但如果要求教师有自己的教学计划,这就不只是写一个纸面计划那么简单了,还真需要教师先得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然后结合学科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可能做出一个科学的教学计划出来。当教师自己没有学科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时,那又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学习和借鉴别人用教育教学术语和概念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在这儿需要提醒的是,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做法虽然更鲜活,但却难以直接借鉴和沿用。

名师之路 篇4

王家楼小学 丁 腾

在2014年的12月6日至7日连续两天,我参加了“名师之路”走进榆阳---小学教学语文研讨活动。本次培训的内容非常周全:从优秀示范课到教学常规管理,从互动交流到合格教师的素质,从教师教学工作,到开展课题的研究,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在各方面对我们加以培训。北京、深圳、榆林的名师和骨干教师们的精彩讲座为我将来的努力初步地指明了方向。通过两天的培训,我获益颇多,也对教师这个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听完谢业莉老师的古诗授课,不仅深深的影响了我对课堂的教学,也让我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的沉重责任。面对我们大部分刚刚上岗不久的新教师,赵志祥老师诙谐幽默的讲课让我们树立起了认真备课、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里发展。教师应规范教学过程,将知识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关爱他们。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在培训期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赵志祥老师说的:其实不论什么职业都要求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人们常说“教师是良心活“。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而言,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作为一名老师,你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眼中的就是榜样和标准。在某种年龄阶段,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其的形象之高大甚至超过他们的父母。所以,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品德发展。老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觉得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就是教师的责任感。作为教师,为人师表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负责任的意识。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我们才会敬业、乐业,也才能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责任,是教师之本职。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的基本任务。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几十双渴望的眼睛时,教师要有把他们教育成才的责任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师必须牢牢地树立起责任意识。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性感,“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

为了传授知识,我们有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经常阅读专业书籍,积极参加研修活动,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光有责任感还是不够的,教师不应只成为学生的导师,更应该做学生的朋友。所以关心、爱护学生是一个好教师最起码的道德,是强烈责任感的体现和升华。师爱,是教师之灵魂。这种爱要求是一种崇高的爱。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也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关爱学生首先应当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以公平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不能以偏见、片面的态度对待他们。我们要把学生装在心里:生病时嘘寒问暖,困惑时解疑答惑,颓丧时鼓舞激励,迷茫时指点方向……引导他们向着积极、乐观、上进的方向发展。

名师成长之路 篇5

一、机制——搭建名师成长平台

名师的成长、培养和管理,需要有好的外部环境,也就是有好的机制。在我们龙南县,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关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这样一个文件,文件以决定的方式规划了龙南县今后五至十年学科名师的培养和管理办法,构建了名师的评价考核机制。我坚信,县里这么好的机制一定可以使名师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强,名师队伍不断壮大;也可以促进名师群体的自我专业发展;还可以使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要想出名师,我觉得还必须要有一个能促进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培训基地,因为它是名师成长的摇篮。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名师培养基地”场所、设施、设备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建设,打造一支专职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名师培养队伍,让“名师培养基地”真正成为名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同时,以基地为平台,定期组织名师沙龙,开展名师交流活动,引导他们就某既定专题互通有无,开拓视野,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要建立 “名师工作站”,以名师为龙头,以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参与教科研活动。而作为学校层面,则要在机制上从三个方面去做工作:一是多形式树名师。名师的出名不仅需要老师本身的努力,还需要崭露头角的机会。学校要提供多种形式的舞台,让名师上台唱戏。可以举办“某老师教学艺术展示周”、“教学经验报告会”、“课堂教学观摩课”、“教师素质风采展”、“送教下乡”等活动,介绍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展示教学风格。每学年要让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研究课和专题讲座课,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一大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二是全方位推名师。名师不仅要树,还要靠推。学校要让有一定水平的教师走出去,在与外地教师竞争、学习、交流中得到锻炼,提高水平。同时,要落实名师承担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让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科研水平,推广研究成果,提高学术研究的知名度。三是多层次育名师。比如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推荐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骨干教师研修班和业务培训活动,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学成归来后,再通过汇报会、摩仿课、嫁接课等形式介绍外地经验,展示学习成果;邀请名师来校开展讲座交流活动;举办教学大比武活动,选拔好苗子等等。

二、学习——夯实名师成长基础

名师的成长,还跟教师自身的努力学习密不可分。没有政治修养和理论素养、没有强烈的责任使命、没有扎实的学科智慧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师不能成为名师。而成为了名师,不加强学习,也会被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所淘汰。

勤奋钻研,虚心好学,才能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要成长为一个名师,首先必须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特别是近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加深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充实自己的教育理念。其次必须学习新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知识,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加强对教材结构和教材横向纵向知识的运用。第三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树立生本教育的思想。第四必须学习教学论文和科研文章,研读教育科研杂志,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别人的科研成果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教学学习是教师生存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也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学习的方式有阅读书籍、参加培训、网上学习和同伴互学等。在多样化的教师学习方式中,我们认为任务导向型的学习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它融学习于任务之中、融理念于实践之中、融反思于活动之中,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互动、交流、合作、体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能让教师体会到学习的幸福与愉悦。

三、坚守——激发名师成长动力

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兆正坚守的人生信念:“我是一只蜗牛,虽生于田野,却志向远大!我是一只蜗牛,虽行动缓慢,却始终保持爬行的姿态!”是啊,要成为名师,只有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追求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为学生播撒爱的种子,保持一颗向上、向善的心态,你才能拥有成就名师的动力。

课文《百合花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百合花永不放弃、坚守目标的精神不正值得我们欣赏和赞美吗?

我们经常说:“行动能改变现状。”是啊,只要我们确定目标,建立自己心中的灯塔,努力增加自己的强度和高度,让自己不平庸,从平凡走向优秀直至卓越。当然,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抱怨环境,不抱怨社会,更不抱怨他人,不停留自己成长的脚步,不满足于一时的荣耀,用一种进取的精神,成就自己名师的梦想。

四、反思——加快名师成长步伐

近年来,反思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要成长为名师更离不开反思。可以说,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成长的新起点。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把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等方面。我们认为,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和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它可以分为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德育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反思能力和生活反思能力等等。拥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可以加快教师成为名师的步伐。具备了对教育教学中多个领域的反思能力,教师就会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不断地进行矫正,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教师要熟悉反思过程,掌握反思方法,并形成职业活动中的反思习惯,在反思中探索教育规律,在反思中提高教学效率,在反思中完善自我,培养教育科研能力。我们认为,反思要有深度追问,反思要有个性张扬。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有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我以前„„,我现在„„”;“我过去„„,但是我意识到„„,所以现在我„„,因为„„”;“我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最喜欢的方法是„„,我想作出的改变是„„”梳理自己的思维脉络,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

《名师之路 篇6

铭记专家教导,追寻名师之路

——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8月6日---11日,我有幸参加了阳信县三名工程培养对象的集中培训。六天的学习与参观,紧张着,劳累着,快乐着,收获着……

听了诸位专家的报告,感觉豁然开朗,我被他们的睿智、幽默所感染。我敬佩他们乐观、进取的态度;敬佩他们平和的心态;敬佩他们独特的教育观念与方法。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和专家们相比,不由地感到心中惭愧。这次学习,时间虽短,但组织十分紧凑,收获的确不少,让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培训归来,内心一直波澜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反复翻阅笔记,不时闪现精彩瞬间。本次专家教授的讲座不是站在仰望星空的角度,而是站在脚踏实地的角度向我们娓娓道来,显得真实而又贴切,和我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结合自己的生活状态及教育现状,我愈发感觉自己的浅薄。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作为本次培训感受的总结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在学习期间,一共听了六位专家的报告,感触最大的就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这几位专家中,我找到了共同点, 一是幽默感, 二是渊博的知识。说实话,培训前,我就在想,听报告而已,有什么好听的呢? 肯定又是照本宣科的东西。但是没想到, 事实绝非如此!整个的报告,我都很认真地听他们解读人生,也很认真地做笔记。感觉他们的过人之处就是他们用抑扬顿挫的声音,用生动的事例, 把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向我们娓娓道来,而且他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乏幽默感,让我们在哈哈大笑中还体会到一些生活的真理(尤其是高金英老师,62岁高龄,胸中似乎有永也说不完的幽默,侃侃而谈,幽默中启迪人生)。但是想想自己的课, 课堂气氛,我觉得自己最缺乏的就是幽默感,我要在这方面好好地努力,争取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坚持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

任何人想发展都离不开书,读书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书籍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哲进行精神对话。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几乎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尤其窦桂梅老师更是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反复告诉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读书,一定要无条件热爱学习。是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还要博览群书。不读书,如何更加深入地教学,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如何与时俱进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技巧?在培训中,我深感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我深感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博览群书,授课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是照本宣科、索然无味。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刷新, 而不是复制。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同时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需要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理论。我们都知道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可以成为我们的指路明星。特别是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而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多读书是不可缺少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一个博览群书的教师一定是受学生尊敬的教师,一个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教师一定是学生乐于接近的教师。读书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因此,以后要坚持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内涵,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专业成长离不开激情与创新。

通过此次培训,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 通过与各学员的相互交流, 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贫乏。我觉得自己太安于现状、自满自足多,紧迫感、危机感少;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缚,惰性大,闯劲少;课堂上展示自己才华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少。通过培训,我清醒地认识到:激情和创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师的必要因素。

团结协作,同伴互助共同成长。我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团结协作可以取长补短,可以得到同伴的支持和帮助。众多名师的成长经历启迪我们:要想使自己得到较快的提高和发展,一定要融入一个集体,要有自己的协作组,有自己的研究共同体。教学,不应是孤军奋战,教育研究更不应该是单纯的个人努力。再者,合作创造和谐。教学是一个需要奉献的事业,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业。一个人的孤军奋战难免会产生落寞感,势必会影响自己前进的步伐。悲伤需要有人安慰,成功需要有人喝彩,困惑时,需要有人点拨,困难时,需要有人拉一把。把自己融入一个集体,为他人的成功祝福,为自己的成长欢呼,体会合作带来的和谐与幸福,共享研究成果,一起思索问题的解决策略,共同行进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前途一定无限光明。

六天的学习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班主任、全国著名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高金英老师,一个看起来很慈祥、很普通的女老师。她从她坎坷的经历讲起,从河北农村的知青,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此处她还讲了一个让人恶心而又好笑但很实际的生活例子,农村房东小孩拉在了炕上,房东慌乱中用一只碗扣上,而到第二天吃早饭时望着黄澄澄的玉米粥怎么也无法下咽,因为谁也无法确认这只碗是不是就是昨天扣小孩屎的那只),到北京的重新开始,教学成绩的不凡,再到担任“宏志班”的第一届班主任,期间的酸甜苦辣可以想象。从她的著作《阳光下的味道》和《没有音乐照样跳舞》,可以读出高老师不平凡的教师经历,为了自己的学生,节假日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也放弃了,没时间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她的故事让我知道“如何做平凡的事,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也使我感受到当好一个“教书匠”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教得不仅仅是书,而更重要的是学会育人。今天的教师既是工作者,又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是具有这三种身份的专家。三个小时的培训课,感觉特别短暂,她用诙谐生动、简洁易懂的语言,把当老师的真谛讲得淋漓尽致。高老师讲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收益的是学生,而最终收益的是教师自己。从如何教书,到当班主任的技巧和语言艺术;从调整老师的心态,到老师应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她的一句“把学生看做魔鬼,您会生活在地狱里;把学生看做天使,您就会生活在天堂中!”,真正体现了我们老师在对待学生上,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太多了,我不能一一写出来,总之我不可能达到高老师那样的高度,但我会好好体会他的理念和心得,慢慢的融入我的课堂我的人生。

考察学习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教给学生什么?这次学习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教给学生什么?毫无疑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教给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取得好的成绩,是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东西,对我们学校来说,成绩是我们生存的资本,是我们的生命。

但是作为学校这个特殊的场所,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这真的需要我们深层次地、理性地思考。

这次培训,听了6位专家的报告,考察了5处学校,使我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教给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应大力开展以“尊重、公平、自由、责任、正直、尽心尽力、关爱与同情、宽容与包容、诚实与诚信”为核心的价值教育。让人们(在学校里我们至少让我们的老师、学生)知道如何行为才是正当的、好的、对的、或高尚的,进而培养正直的、真正的、有良好品格的人。

针对当前整个社会道德滑坡、物欲横流、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以经济为中心、自私心越来越重、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现状;针对部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师生的责任感教育,更有必要加强师生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午餐后教室里盆盘狼藉,周围遍布菜汁饭粒,走廊过道内纸屑塑料袋随处可见,负责值日的学生不知去向,其余的学生也熟视无睹,各自忙着做自己的事情……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相信每个校长、每个老师,都可以举出类似的许多例子,为什么他们面对脏乱环境无动于衷习以为常?为什么个别学生做操无精打采敷衍了事?为何师厌教生厌学?缺乏责任感造成的呀!不认真做操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班集体的不负责、对父母的不负责;师厌教是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对学校的不负责、对社会的不负责;生厌学是学生对自己的不负责、对父母的不负责、对社会的不负责!

讲座中有一专家提到一点令人震惊,令国人蒙羞:现在,戴高乐机场厕所的墙壁上用汉语贴着“中国人,请你便后冲水”的牌子;夏威夷的宾馆里也常见到汉语的“请丢垃圾入桶”标语;歌剧院、电影院里的“请保持安静”;……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狗与华人不得入内”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扩大到国际范围内,成为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笑柄!

“便后冲水”、“请丢垃圾入桶”、“不随地吐痰”、“公共场所保持安静”这好像应该是很自然、不用专门提醒咱中国人的了呀?是些小事情呀?否!是大事情!是牵扯到中国人脸面的事情!是牵扯到国人素质的大事情!是牵扯到能否让外国人瞧得起咱中国人的大事情!我们学校的师生可否做到了这几点?培养师生的责任感,我们是否感到了任重而道远?作为三名工程培养对象的我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又是否做好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备?

培训已经结束了,狼吞虎咽下的知识还来不及“反刍”,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细细的咀嚼,争取将此次培训的丝丝营养化为自己成长的动力!

《名师之路 篇7

(一) 政策理论的指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中指出:要提升教师素质,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 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以教师发展为本, 以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的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也为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明确了方向。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我园成立于2012年2月, 是汉阳区教育局直属幼儿园, 现有正式教职工10人,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30人, 其中教师16人, 她们的平均年龄23岁左右, 大专以上学历占92% (其中本科学历占60%) 。幼儿园有一支朝气蓬勃、善学好问、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的青年教师, 她们具有一定的弹、唱、跳、画等基本技能, 但因年龄的关系, 教育教学的经验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理论指导、实践经验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仍需夯实。老师们迫切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快速地成长起来, 成为幼教第一线的生力军。

(三) 名师优秀课例的感召

2014年12月, 我从南京参加完成了国培计划 (2014) ———湖北省幼儿园园长高端培训, 回来后我和全园教师分享了培训的经验和成果, 并组织教师们观看了音乐教育大师许卓娅组织的音乐活动。年轻的教师们都很兴奋, 她们都被授课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折服!她们热烈地讨论着:同样的内容如果我来上会怎么样?这样的教学设计我怎么就想不到呢?

于是, 我们萌生了一个念头:向名师学习, 以优秀课例为载体, 让我们的青年教师从“课堂教学模仿秀”起步, 开启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我们认为, 给新教师提供大量的优秀课例录像与教学设计, 让他们通过认真观看并模仿, 从中感悟名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驾驭课堂的艺术, 能有效弥补新教师实践性经验不足的缺陷。这种广泛而高层次的观摩与学习有助于开拓教师的视野, 让青年教师们能够站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开启自己的教育教学提升之路。

二、活动开展

(一) 前期准备

1.提供优秀课例。我园除了订购小、中、大班的优秀课评比录像光碟供教师借阅外, 也鼓励教师们自购录像课光碟或在网上下载名师优秀课例观看, 我们还提倡教师们通过幼儿园开设的“在线微课堂”, 学习里面优秀的课例。

2.明确学习任务。2015年上半年, 我园要求近三年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每人观摩全国、省市优质录像课15节次以上, 并在观摩学习的基础上, 每位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上一节模仿课。模仿课可以是完全模仿 (相同内容、相同教学流程、相同教学方法) , 但我们更鼓励教师在模仿的基础上有创新、有改进。

3.上传视频资料。模仿名师上课的老师会提前一个星期将要模仿的优秀课例上传到幼儿园群共享里, 方便老师们有时间提前观看和自学优秀课例, 以便在教研组组织研讨活动时做到心中有数, 有感而发。

(二) 具体活动

1.教研组教学研讨

开学初, 教研组长会安排好本学期名师模仿课的时间、人员 (一般每月有两次名师模仿课) 。为了使每位青年教师都有学习交流的机会, 也为了减轻园本教研活动的工作量, 模仿课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中研讨。集中研讨注重的是“研”与“探”。为了保证交流不流于形式, 保证交流的深入, 教师可以不拘形式, 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 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 还可以求同存异、百家争鸣。集中研讨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流程, 还可以讨论教具准备、教具制作以及拓展训练, 也可以就教师个体目标制定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等共同讨论。

2.优秀模仿课展示

每位教师在自己所属的教研组中上一节课, 在开展听评课活动之后, 教研组推选一节优课参加展示。2015年5月26日, 我园开展了语言领域“感悟优秀课例, 促进专业成长”暨教师课堂教学“模仿秀”活动, 由新教师杨怡诗、年轻教师秦纤为大家展示了《小猫的生日》《小老鼠学画画》等特级教师优秀课例的模仿教学。她们一个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 一个是参加工作近三年的年轻教师, 但在教学中却已展示出惊人的模仿能力及较强的基本功。课后, 骨干教师和园领导为新教师作了教学点评, 肯定了年轻教师的闪光点, 也提出了今后有待提高之处。作为教学园长, 我也鼓励教师们继续努力, 由模仿到创新, 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一课三研

我们在前期“名师模仿课”的基础上, 不断拓展教研内容。2015年9月15日至10月20日, 我园深入开展“一课三研”的教研活动, 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舞台。

这里的一课三研是指教研组针对同一活动内容, 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实践研究的活动, 以求通过滚动式教研, 促进教师教育行为的跟进。一课三研的第一研称为“靶子课”, 由一位涉教未深的职初教师执教;一课三研的第二研称为“示范课”, 观看学习名师优秀课例;一课三研的第三研称为“实践课”, 由有近三年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执教。

课例:大班语言活动“吃掉黑暗的怪兽”

教学目标:

一是感受故事的美好, 体会用乐观的心态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克服畏惧心理的满足感。

二是理解故事内容, 知道白天和黑夜对人类、动物等都很重要。

三是能仔细观察画面, 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研究的专题:教师的提问与有效教学。

研究的假设: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常用手段, 幼儿有效的学习决定于教师有质量的提问, 教师有质量的问题关系到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

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研:实践反思, 发现问题

一研 (教研活动) 的流程:选择活动主题研究的专题→集体讨论、设计 (形成原设计) →职初教师执教→集体看课、全程拍摄→分析诊断, 寻找核心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 讨论克服的方法→调整原设计, 形成新方案。

一研活动执教者:职初教师。

一研收获:“第一研”从职初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找到了问题、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研预告:如何更好地以问题促使师生、生生互动?如何将情感的激发融入到提问设计与回应策略之中?

第二研:同伴合作, 名师引领

二研 (教研活动) 的流程:观看名师, 优秀课例→仔细观察对应的细节→分析研讨, 提炼经验→汲取成功经验, 再次完善设计方案。

二研活动为学习名师优秀课例录像, 执教者:上海特级教师蒋静。

教研组长小结:深入思考, 精心设计提问;以点带面, 层层推进式的提问;多种形式的互动调节 (以儿童化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手势等活跃教学活动气氛) ;有感情色彩的小结语, 在幼儿表述与情感之间建立联系, 使师生间的互动更加充分。

三研预告:是否学习、内化了成功经验;是否能有效迁移;是否实现了教学的突破与拓展。

第三研:群体实践, 共同建构

三研 (教研活动) 的流程:青年教师按完善的方案执教→集体看课, 全程拍摄 (现场观察对应的细节) →实践后反思, 分享经验, 提出困惑→分析研讨, 交流迁移方法→全园教师实践跟进。

三研活动执教者:青年教师。

“名师模仿, 一课三研”我们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注课例, 精选课例, 注重精选而非量化, 注重深析而非过场;二是关注跟进, 关注教师行为跟进中的实践智慧 (个体→群体→个体回复式成长) 。

“名师模仿, 一课三研”的教研过程真正提高了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质量, 使“研”的氛围日趋浓厚。教师们通过“靶子课”“示范课”“实践课”的层层反思, 不断解读自己与名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 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 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课三研”的研究方式, 为教师之间的互动、伙伴式的合作以及教师互相切磋教学技能营造了氛围, 为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 为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沃土, 夯实了基础。此活动历时1个月的时间, 有效地调动了每位老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 突出了研讨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合作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它使教师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更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三、活动感悟

(一) “磨”字当头, 培养追根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双边活动, 它能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创造美。上模仿课让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既能看得远, 又能少走弯路。如何让青年教师看清优秀课例的实质, 理解名师或有经验的教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 通过点、拨、引、导等多种手段化难为易, 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呢?这是艺术, 需要教师们细细地“品”, 慢慢地“磨”!我园郑捷琳老师在武汉市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 聆听了一堂极具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回来后她就摩拳擦掌进行模仿教学。但遗憾的是, 第一次上模仿课就上砸了, 满腔热情的她依样画葫芦地加以复制, 教具、活动流程、教学过渡语言似乎都一一模仿像了, 可课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课后研讨中, 大家一起分析, 帮助她寻找问题所在。其实, 名师设计的每一个精彩的教育环节, 看似轻轻松松就能点石成金, 其实背后是有强大理论支持的, 这点青年教师往往很难悟到, 课堂上往往过多关注形式, 却视而不见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这样的模仿, 是不可能有效果的。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 思考, 再思考。”模仿课要从“磨”字开始, 多思考, 并力争做到举一反三, 活学活用。之后经过大家的评析和自己的认真反思而成功模课的郑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地说:“上模仿课不能只关注其招式, 教学其实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过程。即使是名师上课, 也会存在因为教学条件、环境、幼儿等客观因素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生成, 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二) “练”字为本, 增强实践能力

我园要求青年教师在“磨”透名师教学后, 一定要自己亲身实践, 实践才有体会, 实践才有真知。记得汪婷老师在试上失败后感慨地说:“我好像都已经看明白了, 每一个教学层次也清晰了, 但真的一上, 发现问题很多, 小朋友的回答千变万化, 我都有点不知道怎么总结了……”实践的体会, 让她深深感悟到教学一定要关注孩子, 一定要明白名师在这时进行引导的根本原因和本质所在。真实的课堂操练, 让青年教师进一步注重实践, 注重在实践中思考模仿而来的理论, 反思自己如何融会贯通, 真正学有所获。不断的课堂实练, 也促使青年教师思考名师在设计每一个环节时, 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背后的真正意图, 并不断追问、思考“如果是我来上课, 这样设计行吗?我班内的幼儿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逼着青年教师学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才可能正确理解名师的设计意图, 才可能做到面对幼儿的不同情形做出合理的调整与生成。

(三) “创”字为魂, 追求创新能力才能是有效的。”所以, 作为青年教师, 模仿固然重要, 创新却是灵魂。只有学习没有创新, 就会扼杀青年教师自身的生命力, 就不能形成适合青年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模式, 更不可能出现“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 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 对一般性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 它江后浪推前浪”的教学改革。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活动中, 老师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并学说“××有多×, 我就有多爱你”。我园的一位青年教师在另一位青年教师模仿成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她根据幼儿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结合自己擅长的电子白板教学, 制作了精美的PPT课件, 用白板操作点亮了活动中的操作环节。小小的创新带来了大大的惊喜,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同时, 老师激励性的话语, 让幼儿的思维范围逐渐变得广阔。这样的创新环节, 让孩子们的体验更加深刻, 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

(四) “写”字为根, 提升反思能力

在经历了“磨”“练”“创”三步后, 每个青年教师都有很多感慨, 但如果不及时梳理出来, 这笔宝贵的财富很快也就流失了。记得武汉市学前教育专家陈红梅博士来我园指导时曾用“小木匠”的故事为例, 启发大家明白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 “今天的态度决定明天的品质”, 表达的就是——“草根也能做研究”。所以, 我们倡导教师进行行动研究, 就是每个青年教师在模仿课结束后, 一定要静下心来梳理课堂实录, 梳理同事对自己的点评, 梳理自己经历的变化。同时, 听评课的老师也会从同伴的身上得到启发, 产生共鸣。老师们在实践中把行动和研究相结合, 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及时落笔、及时反思, 就是为了以后能触类旁通, 充分汲取养料, 让模仿课真正成为专业成长的动力站。

青年教师模仿课的“磨、练、创、写”四步曲谱写的过程, 有泪水、有汗水, 更有收获的喜悦和甜蜜。我们引导青年教师学习名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风格, 更鼓励教师要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 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的改进, 力求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 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欣喜地发现很多青年教师通过这样的模仿课在飞快成长, 品尝着用自己的汗水培育出的每一分甘甜!

四、活动思考

我们的园本教研坚持从幼儿园实际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 以人为本, 实施人性化管理, 使之进入了一种新的研究状态:教师的问题意识增强, 自主研究需求增多, 自发研究频率提高, 逐渐形成了我们玫瑰二幼的园本教研文化。如:“牵着手教育、蹲下来倾听、抱起来交流”, “成长无法代替, 发展必须主动”等等, 以此引领全园教职工将愿景逐步内化为自觉行动, 进而推动幼儿园文化建设, 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当然,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要不断思考这样的问题:从名师模仿课起步, 如何引领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如何通过合作学习来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呢?

《名师之路 篇8

在此我也略谈我的一点理解.和建议: 首先我要解释一下,我所认为的何为名师,名师者,不但在传道授业上高于别人,有新颖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方法;而且在思想上、品格、行为上也能成为别人的表率楷模,这样的老师才能称之为名师,两者不可缺一。面对缘何“名而不能长鸣”现象,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有些地方职能教育部门和学校忽视了对那些在教学上很突出的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很长时间都滞留在农村偏远的地方,在改革大潮中,这些教师不能很好及时跟上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学条件跟不上,思想闭塞,理念方法逐渐落后,这样在大潮中逐渐被大浪淘沙一样陶掉。再无声迹。

第二:投入与结果差距大。在生活中没有能给这些教师适当的优越待遇,在本来就不是很高的工资下,天天努力钻研教材、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可是待遇最终和别的老师一样,甚至有的学校在评比中还没有一般的有关系老师待遇好,心中怎能平衡。正如人所说的会教的不如会说的受青睐,在行的不如外行的提的快,敬业的不如忽悠的受宠爱。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真正地投入与得到的不成正比,怎能不让很多老师泄气,只好在人情世故的大潮中随波逐流,而被改革的大潮所淹没。

第三:没有先进的科学评比制度。对每年的评比、提拔、奖励、优待,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有的学校所评比出来的名师不是靠真正的本领,而是论资排辈,讲的是人情,靠的是作假,所以那些所谓的名师”只能是昙花一现,一鸣后而不能再鸣啦。

第四:受到社会的影响:在生活中教师的待遇还不如一个初中毕业的学生打工挣的钱多很多人下海做生意,我干了15年现在的工资实际每个月拿到的工资还没有1300元,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看到别人的挣钱自己怎么能没有想法呢?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在教书上下功夫。

第五:老师的个人因素。个人的思想、品格、理想、目的、追求,也是导致有的名师“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原因。有的人成名时是为了升迁,一但自己成名就脱离了第一线,摇身成了领导,从此只专研政治。有的人努力成名是为了名利,一但看到自己的努力还不如别人不努力来的有名有利,就放弃了原来的雄心勃勃的理想和追求,剩下的就是不满和牢骚,自然心不能安静,自暴自弃。有的人是为了一劳永逸,一但成名了、得利了就睡在名利中生活,去享受了,不思进取。而有的人能“永鸣”不但在教书上能一直追求着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教育方法,而在思想上也一直在人生的追求上没有因外界的诱惑而发生变化、变质,因为他们的目的不是追求一时的名利,而是人生的事业和自己的理想,不管在设么样的社会环境中都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之道,不被名利所累,没被权利迷惑,没被世故所缠绕,而是默默的追求着、探寻着。这样的老师不管什么样的环境都遮挡不住他的锐利的光芒,这样的老师才不愧为真正的名师,才是我们的表率和楷模。

所以,我想:要想成为名师,且“名师永鸣”,主要是两点:一是主要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二是自己能否把一切名利荣辱放下,放下思想负担,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真正的名师。

根据以上的原因我想提出我的建议:

第一作为我们为人师者要清楚我们的理想追求是什么?是求财求利,还是求官、求名,还是求事业,我们必须清楚。

第二作为教育机构及学校要端正对名师培养和评选,建立科学的管理激励机制,关心那些名师的生活及了解名师的心理

第三要及时对偏远的落后的地方的教师及时充电,让他们能跟上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

第四要改变地方学校的某些坏风气,好让那些名师心中能安静、能放下。

【《名师之路】推荐阅读:

教改之路希望之路05-23

名师07-17

名师团队06-22

中学名师07-13

名师培养08-10

名师速写09-01

体育名师09-14

访名师06-07

亲近名师08-14

高考名师08-21

上一篇:珍爱自然下一篇:小学安全生产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