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培养

2024-08-10

名师培养(精选12篇)

名师培养 篇1

第一环, 专业愿景培训。全面提升培训对象的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校本培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努力促使培训对象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教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 成为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中小学骨干教师。

第二环, 实践教学培训。以课堂教学为专业发展主阵地, 使教师培训回归教育教学实践, 在实践教学中完成名师培养任务。

第三环, 名师示范培训。依托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名师”课堂, 让“名师工程”学员有机会现场观摩全国各地名师的经典课堂教学艺术。

第四环, 课堂模仿培训。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 研究其外在的教育形态和技能、内在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实现自身教育理念的提升及教育技能的发展与改进, 这是一种跟进性的行为, 是一种从渐进走向根本性变革的教育创新过程。

第五环, 同伴互助培训。以两个或三个及以上教师自愿参与为原则, 以平等的对话方式展开活动, 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同伴互助过程中, 教师分享知识、交流经验、反馈意见, 为提高技能、解决问题而互相支持、相互帮助。

第六环, 展示突破培训。把握并利用教学展示的机会, 充分发挥并展示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与技艺, 既突破自身的原有水平与教学状态, 又使自己在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 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创造美好的前景。

第七环, 反思提高培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 对照培训初期的“专业愿景”, 结合理论、实践、科研等方面的所学所得, 对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反思, 力求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这个环节, “反思”是手段, “提高”则是目的。

摘自《浙江教育科学》

名师培养 篇2

名校培养名师,名师支撑名校。为了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实现学校争创名校,特制定此名师培养计划。实施《名师培养计划》的意义,可归结为“三个需要”,即:

1、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效。教师素质包含教师的①品德、人格,主要指职业道德,核心是“爱生”。②智能结构,主要指开放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③心理素质,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教师素质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力”,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短期的,也有深远的;既有单一的,也有多重的;所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名师出高徒,正是对这种影响力的一种归纳。因而,树立一支能模范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名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不仅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教育观念、事业水平、课程设置、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代化均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队伍的现代化较紧迫的任务主要有:①教师的教育观念现代化,如具有现代化的人才观、学生观、智育观、质量观等。②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会收集和利用各种教育信息。塑造现代化的名师队伍正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要求。

3、是谱写学校发展新篇章的需要。通过验收是学校发展的新起点,由此学校进入了新的阶段。正在积极向“四星”级示范初中迈进。在新阶段,要实现学校在更高层次上的良性循环,我们需要在教学质量、班级文化建设、校园“四化”等方面有一个持续性的优化和提升。这种优化和提升正是以名师队伍量地扩大和质的提升为前提和基础的。“名校培育名师,名师支撑名校”。学校化大力气培养出一批名师来,可以带动全校教师素质地大幅度提高,从而促使学校总体教学质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学校有一批名师,也能形成名师效应,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的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于名师培养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成立名师计划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负责计划的实施和协调,每学期专题研究1—2次名师计划落实情况。

二、建立名师梯队。培养名师是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应建立起名师梯队,以使名师不断涌现,名师队伍不断壮大。

1、在近年内培养出3-5名在县内某学科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如县级学科带头人、县优秀青年教师等,这些教师应取得县级以上奖励或称号。

2、每门学科应有1—3名总校级名师,如总校级学科带头人、总校级优秀青年教师等。这些教师应在总校内有一定知名度,取得总校级以上奖励或称号。

3、每门学科有1—3名校优秀青年教师。他们应在本学科教学成绩居领先地位,教育效果优良,并取得校级以上先进或在校级赛课中取得好的名次。

三、建立名师档案

在每位教师的业务档案的基础上,建立更详实、具体的名师档案,记载这些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项成绩与具体事迹,以准确记载下名师成长的轨迹,并在推出名师之际有据可查。

四、制定培训计划

对确定为推出的名师,学校应提供成长条件,并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培训目标(短期的与长期的目标);培训人员(指定由谁负责实施培训计划);针对其强、弱项(如上课、科研、讲座、获奖等情况)提出相应计划,发挥其长处,弥补其弱项;鼓励教师争取市、县有关的奖励与称号;组织向校外名师对口学习,以期迅速提高,并请有关专家到校进行指导。

五、制定名师推出计划:学校应创造条件推出名师。

1、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学校为教师的推出创设条件,积极主动联系,动员有关教师外出参加市、县公开课等各类活动。

2、有计划指导教师进行教科研活动,向省市区有关学会推荐其科研论文。

3、要求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能处于领先地位。

整合资源 促进名师培养 篇3

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多的名师来引领和带动。名师是在本学科、本领域有名望、有影响力的教师,其特点:一是有卓越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三是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与风格,四是在一定范围内能发挥辐射引领示范作用。名师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研究”的循环之中、在不断地对自身的否定与超越之中形成的。

由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饶又明老师牵头的“特级教师饶又明工作室”和“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术工作站”,一直致力于对基础教育名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多年来充分利用名师工作室、学术工作站、教科研机构、学校四个资源,建立起立体化、多维度的“四位一体、五个专题”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平台,产生了“1+1+1+1>4”的名师培养效果。

一、充分利用各方教育资源,构建立体化、多维度的“四位一体”名师培养模式

“四位一体”是指充分利用名师工作室、学术工作站、教科研机构、学校4个平台资源,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形成“1+1+1+1>4”的名师培养效果。

各教育平台的优势、不足分析:

构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优化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优化多种资源,不断推动教师转型升级,形成适合每一位学员成长的态势,使得学校、教科研机构、名师工作室、学术工作站呈现出开放式多主体协调互动的良性循环局面。

二、建立培养方案,制定成长规划,加强工作管理,为培养工作提供科学、可操作的制度保证

名师是具有独立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培养工作中要注重发展学员个性特色,营造能够平等交流、民主对话、和谐研讨的培养氛围,本着“宣传有纪律,学术无禁区”的原则,相互尊重彼此独立的学术品格,鼓励不同思想碰撞、观点争鸣、见解交锋、成果展示,在共同的工作、活动、研究中发展进步。

在培养工作开始之前,要选好苗子,选拔热爱教育事业、有进一步提高愿望和潜力的教师作为培养对象。所以在培养之初,要根据不同学员的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做个性化成长规划(包括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发展计划),明确其发展方向、途径与具体措施,同时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等。为保障各项培养目标和计划的顺利实施,还必须制定培养方案、管理办法、量化考核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员在教学、研究的进步和考勤、奖惩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例如,在本培养基地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要求学员每月、每学期、每年各做到“四个一”:每月写1篇教育教学随笔,完成1份可供其他教师借鉴的教学设计和1份教学反思;每学期要精读1本教育理论书籍、1本学科经典著作,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完成1篇读书心得,撰写1篇教育教学论文(以上物化成果均上传到工作室网页,使广大教师能共享教学资源);每学年至少上1节研究课(在名师指导下工作室集体进行课例研究),在公开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教育教学论文,主持或参与1个市级以上的课题(4年必须独立主持完成1个课题),参与1本学科教材教辅的编写。

三、发挥各平台优势,用“五大专题”来培养教学卓越、科研突出、个性鲜明、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

“五大专题”是指理论研修专题、课例实践专题、课题研究专题、引领示范专题、同伴互助专题。以“五大专题”为载体,全面开展培养工作。

(一)发挥教科研部门及工作室优势,开展以理论研修为专题的培训。通过带领学员外出学习,观摩全国课赛、开展“好书推荐”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在我们的培养工作中,积极组织学员到上海、北京、珠海、广州、长春等地的高校和名师工作室、名校学习考察。例如,2011年我们联合昆明市两个名师工作室,请华东师大为我们定制了有针对性的课程,包括理论研修和学校考察,并且与当地名师工作室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研讨。2013年我们又请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昆做了高端培训。学员通过聆听学习,开展讨论,不断拓宽视野,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同时开展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集体学习和自己学习相结合的读书学习活动。4年来学员们认真研读了《论语》《爱弥儿》《教育诗》等传统教育经典,阅读了《新教育风暴》《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现代教育教学书籍,每学期都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各自展示并推荐读到的好书,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畅谈理论运用的结果和感受。还组织学员到学校观摩学习了近百节优秀教师的课,丰厚了学员实践性知识。

(二)发挥学校优势和教科研部门教研员的作用,开展以课例实践为主题的活动。例如,我们组织学员先后到3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研究课”“竞赛课”“示范课”的课例实践与研讨,以提高学员课堂教学水平。注意选取学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通过课堂教学检验研究成果。在每一次研究课的呈现之前,工作室的教师都要对这些课进行反复的磨砺,虽然课最终是由一位老师呈现,但全体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获得了提高。同时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竞赛和专业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在竞赛中使团队的业务水平获得提高。在各类竞赛中,共获得全国、省、市课赛一、二等奖励12项,多名学员被评为省、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竞赛中获奖级别高的课,推荐给学科教研员,把其放到县、区、全市等更高更广的平台做示范,一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用更高标准和要求促进学员课堂教学能力提高。

(三)发挥教科研机构和工作站的优势,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专题的培训工作。例如,利用昆明市教科院拥有理论研究室研究人员和学科教研员的优势,协助饶又明老师对培养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做课题、上研究课、示范课等指导。既开展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一体化的通识培养,又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发展其个性特长。一方面,将教育教学问题课题化,有的放矢地开展课题研究,如高中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转化问题学生的研究等,并在实践中应用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利用学术工作站这个平台,强化“学术性”要求,营造宽松、民主的研究氛围,做到人人有课题,每位教师既是自己课题的负责人,又是他人课题的参与者。在课题研究中,关注自身教学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同时,引导有潜力的学员关注教育教学较为宏观的问题,尝试做较深度的破解,如工作室(站)的梁珍刚老师参与了昆明市教育局《昆明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获昆明市决策咨询研究优秀成果奖;何元老师参与的《高校师范类专业“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云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四)发挥4个平台的优势,开展以引领示范和同伴互助为专题的培养活动。通过承担电视教学讲座、答疑活动,开展学术讲座、完成“订单式”送课(研)下乡等,充分发挥团队的辐射作用。建立团队QQ群、组织“沙龙”研讨、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利用好平台,实现“同伴互助”。

名师风采的培养途径 篇4

丰富的知识

丰富的知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和广泛的人文知识。

学科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 “授业、解惑”就是针对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而言的。为了培养某个专业的人才, 教师必须掌握该专业丰富的知识, 并要对其进行精心加工和整理, 然后以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从事该专业所必备的知识财富。

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青少年具有主观能动性, 而且是千差万别的。教师面对的是他们的成长, 是体力和脑力的发展, 是知识的获取, 是智慧的增长、品德的养成。而这个过程每个人都不一样, 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才, 如果不研究学生成长规律, 不懂得教育的规律, 不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是很难做到的。

对教师来说, 应该具备渊博的人文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广度及兴趣专长在学校里往往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体现则是教师对文化底蕴的领会和把握, 以及对文化知识的领悟。

爱岗敬业的精神

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无形之中会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相反, 一个拖拖拉拉、马马虎虎、没有上进心、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教师往往会泯灭学生的学习热情, 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爱岗敬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戏剧界常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在上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一般情况下, 如果一节课的时间是50分钟, 要备好这50分钟的课, 可能要用5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备课除了要备好要讲授的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2. 服装得体, 仪表端庄

在课堂上教师服装得体, 注重仪表, 既是对学生的尊重, 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一种表现。一个不修边幅, 外表邋遢的老师很难提起学生听课的兴趣。

教师服装要与职业相匹配, 应该以正装为主。服装颜色的搭配, 一定要注重视觉效果, 可采用同类色、对比色、互补色、流行色等配色方法, 力求庄重朴实、高雅大方。女教师的着装应作时尚的选择, 得体入时, 扬美避丑, 但不能过于花哨。休闲服装, 不能登大雅之堂, 更不能进入课堂。

美容化妆是社会时尚的一种礼貌行为, 自然妆是教师行业的最佳选择。教师装扮要做到美观又不夺人耳目, 漂亮又不失教师身份, 引导学生审美, 又不分散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重情态美。讲课要富有激情, 目光炯炯有神, 动作优雅得体, 面带微笑。这种恰到好处的情态给学生一种亲和力和向心力, 使师生心灵相通, 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3.善待学生,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 他们需要关怀、赞美和保护。教师对学生的爱, 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负责任和严格要求, 还表现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真诚交流。每个学生, 不管成绩好坏, 不管家境如何, 他们对老师的情感有着共同的期待。因此, 教师要善待每个同学, 和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平等的交流。在课堂上,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能够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目光要扫射到每个同学, 认真记录每个学生的发言, 给每一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机会。

精彩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核心, 教师除了要具有敬业精神外, 还要懂得教学艺术, 具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对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风趣易懂

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 获得知识。教师除了要有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很强的表达能力外, 还要能够轻松幽默, 生动有趣地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在教学中要多引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 中间穿插一些幽默的小故事。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志不在于他教的知识的深奥, 而在于他能否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讲清楚。

2. 师生互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问题, 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互动式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是提问。“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设置疑点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设疑要多曲问, 少直问, 还要多提浅中见深的问题, 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去思考的目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

3. 学生主体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就是, 在授课时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喜好取向, 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安排教学, 做到因材施教;第二个方面就是, 在课堂上,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参与者, 教师要组织好教学内容, 组织好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 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完善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一个人的个性、气质、知识、修养、道德标准等方面的综合。古往今来, 对教师这一职业都具有双重的要求, 即“教书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要“身正垂范”。因为, 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高尚情操、人格魅力等因素将会对学生起着终身的影响。

总之,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要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爱岗敬业的精神感染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课堂风格吸引学生;用完善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一个好的老师, 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还要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 成为学生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摘要:本文从教师职业重要性入手, 分析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 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名师风采的培养途径, 即丰富的知识、爱岗敬业的精神、精彩的课堂教学和完善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职业素养,爱岗敬业,教学艺术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6) .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1) .

[3]刘英茹.新世纪教师形象设计[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9) .

[4]杨海林.当代教师形象设计探析[J].教育探索, 2005 (4) .

名师培养计划综述(推荐) 篇5

(2014-2017)

新世纪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而这最终取决于教育的主体力量——教师及其素质结构,一流的教育就需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加速培养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教育骨干,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同时为了给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以“高度重视,积极参与,重在过程,全面提升”为培养理念,注重“名师工程”的全员性、自主性和实效性,有系统,成系列,分阶段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一线发挥重要作用的名牌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能够保证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和高层次实现学生全面、和谐、有个性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培养目标

总目标:名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2014年起逐步建成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能够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敬业精神、高尚职业道德、较强学力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教师梯队。在全部达到胜任水平的基础上,乡级骨干教师占总人数的30%以上,学科带头人10%以上;县级骨干教师占总人数的5%以上,学科带头人1%以上;努力培养市级、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014—2017工作周期的具体目标:

1、“名师系列”培养目标 第一层级:胜任教师的培养

胜任教师:能适应并胜任我乡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力争在三年内,(使除了见习教师、试用期教师外的)所有教师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若三年内达不到胜任教师的水准,则表明该教师不适合教学工作。

第二层级:教坛新秀的培养。

在本计划中,我们要在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教坛新秀。力争在三年中使占青年教师总数50%的人享受这一荣誉。

第三层级:骨干教师的培养

骨干教师,即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优良的教育教学业绩的教师。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在具有三年以上教龄的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教学骨干,使占教师总数30%的教师享有这一称号。

第四层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学科带头人,即学有专攻,教有专长,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成绩优异的教师。他们是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验的核心力量。要在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教师中培养一部分学科带头人,使其数量占教师总数的10%以上。

第五层级:名师的培养

名师,即在县内外学科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和知名度,能够把握课程与教学改革方向,在学校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理论建设中能当重任的教师。他们是我校教师队伍整体形象的杰出代表。要精心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在中、高级教师中培养在县内外颇负盛名的教师,争取达到校内教师总数的1—5%。

三、实施原则

1、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对于“名师培养计划”,学校本着“以教师发展为本和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发展思想,在注意教师个人进行自我发展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总体策划,提出总体目标,实施策略和办法。同时,从学校工作实际出发,按“名师培养计划”的分阶段目标要求,分步实施,做出与学校三年规划实施同步并以此为一个培训工作周期,期间表现作为每一年评定的主题和依据的安排,体现“名师培养计划”系统操作的连续性和“名师培养计划”分步实施的阶段性。

2、广泛发动与严格评选相结合

认真组织宣传发动工作,使全体教师对“名师培养计划”实施的意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了解“名师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自信心和自强心,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名师培养计划的” 具体实施上来。同时,组织专门、有权威的评审队伍,严格标准和程序,体现考核评选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做到宁缺勿滥,绝不走过场。

3、滚动选拔和动态管理相结合

名师系列每年申报和评选一次,一旦考核通过,会获得相应的“名师系列称号”及待遇,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任务。

评审小组每年将对已获得名师系列称号的教师进行一次职责和任务履行情况的审查。若通过审查,则继续保留原有的名师系列称号。

未通过名师系列和特色教师考核的教师可以继续申报下一年度的考评,已获得名师系列称号的教师可以参加高一层次名师系列的评选。

根据形势的变化,学校还要不断对名师系列教师标准赋予新的内容,使名师系列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4、机制激励与积极培养相结合 学校采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争当名师的积极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培训与研究活动,在激励、引导、保障教师主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不断成长。

5、统一要求与关注特长相结合

“名师培养计划”设定“名师系列”,既体现对教师发展的“统一要求”与“关注特长”两方面的同等重视,也是从根本上为了保证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和谐、有个性发展。因此,坚持“统一要求”与“关注特长”相结合,还应明确:在名师系列的培养考核过程中,既注意按统一标准要求,同时也应关注教师的学科特点和自身特长发展,引导教师通过个性展示,向高层次的全面发展迈进。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方案制定与宣传发动阶段

学校制定名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下发讨论,征集修改意见,然后召开动员大会,使全体教师理解和接受“名师培养计划”的意义,了解“名师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

第二阶段:教师争创与申报阶段

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学校名师系列的评定标准,进行自我设计,申报可行的自我发展计划。学校在教师申报的基础上为每个教师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对申报争创名师系列的教师登记备案。

第三阶段:培养提高阶段

学校认真组织各种理论学习、专题培训与教学研究和教学竞赛活动,为参与争创名师系列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支持教师争创成功。每位教师要立足岗位,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第四阶段:评选验收与整理资料阶段

学校培养评审小组根据《学校名师工程系列评定标准》和定额,在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申报教师逐一进行评定,通过后在校内公示。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名师培养系列领导小组和培养评审小组,从组织上保证名师工程的顺利实施。

学校名师培养领导小组 组 长:王秀华 副组长:梅益钢

组 员:罗国林、陈怀安、朱平原、陈正林、洪述龙、虞晓春。学校名师培养评审小组 组 长:梅益钢 副组长:朱平原

组 员:朱青霞、朱成林、苏咏菊、邓飞虎。

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名师培养计划评定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教学、教研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名师工程的实施,并对学校教师进行科学定位,积极培养,帮助申报的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推动此工程的顺利实施。培养评审小组负责制定和落实年度教师培养计划,对各层级教师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对申报骨干以上层级(含骨干)的教师拿出评审意见。

领导小组根据培养评审小组意见负责最终审批。凡培养评审小组的成员,如申报名师系列的,则实行回避原则,另选相关教师替代。

2、制度保障

建立各项相关工作制度,保障“名师培养计划”顺利健康实施。(1)实行“名师工程”专项计划、总结制度。结合实际对“名师工程”的实施制定出专项工作计划,每一学年年底在师训工作总结中详细对“名师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2)实行“名师工程”工作定期总结。学校每学期听取一次教学、教研部门“名师工程”实施情况的汇报,将“名师工程”实施纳入学校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年终进行评估。

(3)实行“名师工程”工作专档制度。对申报争创名师系列的教师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及时注意收集反映教师活动与成绩的各种资料,要建立“名师工程”工作资料档案。

(4)实行对名师系列的专项奖励制度。

对通过考核并公示后确定的名师系列给予以下待遇:

凡被评为胜任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教师,其荣誉称号将被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县级以上的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必须从校内的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中选拔产生。

在年终评优及今后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晋升、外出考察学习、学位学习和讲(赛)课、学科竞赛优先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和已申报的教师。

3、专业发展保障

学校将根据教师的申报情况,分层要求,分类培训,努力提供和创设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营造出一个和谐、宽松、民主、活跃的学术氛围,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加系统的完善自我、培训提高的机会。

4、经费保障

学校对“名师工程”实施过程所需经费纳入年初经费预算,保证整个“名师培养计划工程”实施过程的必要经费支出。提供给名师系列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空。

六、申报、评选程序及办法

1、由个人填写《学校名师系列申报表》一式三份,申请时间定在每学年的9-10月份,提出申请后于次年5月份向名师系列培养工程领导小组送名师系列考核标准中规定的所有材料。评选于次年7—8月份进行,以后每届评选以此类推。

2、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最多允许申报名师系列中的一个层级。

3、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申报和评选等工作,教研组拿出初评意见后,上报“名师工程培养评审小组”,培养评审小组经投票选举和业绩考核后拿出评审意见,领导小组根据培养评审小组意见最终审定。

(1)《教育教学目标》效绩分:上一年度获优胜奖班级或进步奖班级加2分,两项可累计加分。

(2)教师评价:一票为1分

(3)教育科研效果:a。本年度(上一年度)学校选派的县以上级别的教师学科竞赛、讲(赛)课一等奖:省级;6分、市级:4分、县级:2分;二等奖:省级;5分、市级:3分、县级:1分;三等奖:省级;4分、市级:2分、县级:0.5分;无等级奖不加分;b。本年度(上一年度)学校确定并申报的实验课题已结题验收的证书和正在承担实验任务的课题:国家级10分、省级:8分、市级:6分、县级:4分、校级:2分;c。本年度(上一年度)学校确定并逐级推荐的参评的课件、教学设计等证书:国家级5分、省级4分;市级3分、县级2分、(2等奖降1分,三等或无等级证书无效)。(同类证书选最高级别)

4、名师系列教师评选结果将向全校教师公示,公示期为一周,公示结束,获得认可者,即分别获得“名师系列称号”相应级格称号,最后张榜公布名单。

5、被授予学校名师系列的,方可参加上一层级的申报。

6、具有以下情形者,取消“名师系列称号”申报资格:(1)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向学生传播不健康和错误的思想,或宣扬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或参与、支持非法组织的集会或活动。

(2)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

(3)利用教师身份徇私舞弊,收受家长的贿赂, 要求家长办私事,谋私利。或以牟利为目的向学生摊派学习资料,或违反考纪考规。

(4)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他人的学术、科研成果。

(5)不履行岗位职责,无故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学校或师生中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6)不尊重学生和家长人格,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指责训斥家长,损害学生和家长的身心健康,造成恶劣影响。

培养一支和谐奋进的名师队伍 篇6

从实然的角度而言,不同的层面,对校长的使命又有不同的看法。从政府的角度看,希望校长办学要稳定有序,不要总是惹出麻烦;从教育局长的角度看,除稳定有序外,还要有较高的办学质量;从家长的角度看,希望能给孩子以更多锻炼的机会,提高其综合素质;从教师的角度看,期盼能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的平台,能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有人说,校长的使命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面装。此言不虚,在现实中,校长所须承担的使命,必须面临的问题真的为数不少。学校的管理、政策的执行、思想的引领、理念的倡导、文化的影响、事务的决策、矛盾的排解、改革的践行、学习的表率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校长也是凡夫俗子,没有三头六臂,也不是万能的永动机。因而,面对如此纷繁芜杂的使命,我认为,校长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校长不需要履行行政官员的使命、企业家的使命、外交使者的使命,校长也不是学校的教务主任、总务主任、政教主任,而应有所侧重,“为其所当为”,应将主要精力专注于其最需履行的使命上,不能颠倒主次,因小失大;也不能面面俱到,顾此失彼。

我认为,校长的最重要的使命,应是校长的文化使命。校长的文化使命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培养一支和谐奋进的优秀教师队伍、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个富于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创设一个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这几项使命能保质保量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然会节节攀升。

而校长的这些文化使命中,最为重要的又是培养一支和谐奋进的名师队伍。教育界有句名言:办学校靠校长。这句话初听起来,好像总有点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意味。其实,校长的使命,靠校长一个人单枪匹马是绝对办不好的。聪明的校长,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集众人的智慧于一体。所以,办学校靠教师,创建名师队伍是办学的永恒主题,始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

怎样的教师才是名师?如何打造一支名师队伍?

名师应是优质教育的助推器。21世纪的教育将由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名师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学校就有了更高的立足点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优质教育的实践就有了巨大的推动力。

名师应是学科领袖。对一所学校而言,人人都成为校长是不可能的,但必须要有人人争当名师的勇气,打造人人争当本专业、本学科领袖的氛围。当学校打造培养出了一批名师。其他教师就会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他们,来重新审视对方,也同时审视自己。通过对自己身边名师的相互比较,就会形成对名师的再认识,并自觉地向名师看齐,查找自己落伍的原因,努力迎头赶上。这种人人争当名师、学科领袖的气候的形成,使学校有了一股奋发向上的正气、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一种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名师应是好导演。套用一下企业管理的概念,学校的“终端产品”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所以,教师只能是一个导演,为学生搭建体验成功情绪的舞台,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不能替代学生的角色。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创造的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信、培养学生的兴趣、正确评价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变“主导”为“指导”、视“求学”为“就学”、变“提问”为“设问”、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青岛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 篇7

青岛六中的教导主任王先军与其他59名青岛市的中小学教师作为“青岛名师”的候选人, 于2009年11月16日登上了该市教育局的“公示榜”。有关人士称, 公示通过后, 这60名候选人将进入长达5年的培养周期, 每人将获得5万元的培养经费。

据介绍, 青岛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从2009年10月开始实施。其中“青岛名师”的评选条件是:要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学校正职领导不参评;副职领导与中层干部必须兼课, 课时量应分别不少于同学科周课时标准时数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另外, “青岛名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思想, 在本学科教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对所教学科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教学业绩突出;有自己独创的教育教学方法, 并在市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据悉, 这60位“青岛名师”候选人还将获得其选所在区市及学校在教学条件、科研项目、培训进修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培养周期结束、经考核合格后, 将正式被命名为“青岛名师”。

职业学校体育名师培养路径探析 篇8

众所周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笔者认为“职业学校,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名师的打造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意义重大。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总是游离在专业建设之外,相对于专业课教师和语、数、外教师,体育教师的作用趋于“边缘化”。如何在这种边缘化的形势下,体育教师成长为名师呢?笔者认为:要赢得三方的认可。

1 站稳课堂——赢得学生的认可

站稳课堂:就是要上“好”课。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平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他的“根”是在课堂。既然选择了体育教师这个岗位,那就要把“课”上好。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课堂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为此,职业学校的体育“好”课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实现以下目标。

(1)增强体能。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体能是将来从事劳动和技能服务的基础,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所以,职业学校的每节体育课都应该安排与职业相关的体能训练。

(2)职业素质。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师应安排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赢得学生的认可:职业学校“好”课的最终评价标准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是教师

服务的主要对象,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课有最直接的感受,学生的认可能够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当前,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大部分实行“选项”教学,体育教师的课如果得到学生的认可,这位体育教师的“名气”就大,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他的课。

2 取得成绩——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

取得成绩:就是体育教师在立足教学岗位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体育教学竞赛和体育运动竞赛。

(1)坚持参加教学竞赛——争取外出学习机会,积极参加教学竞赛。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体育教学竞赛。培训和竞赛是教学业务提高的最佳手段,也只有参加培训和竞赛才可能促使自己研究教学业务。现在,职业学校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比较多,省、市、学校都会组织,特别是在教研组进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更是业务提高的难得机会。

如果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能够参加教学竞赛那更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江苏省教科院组织的“两课”评比,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是体育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水平的一个良好平台。因为在参赛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2)坚持带队训练——名体育教师不能够带好一支运动队,不是一个“名”教师。

体育教师教育工作的另外一个主要任务是:做好运动队的训练工作。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做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原因是运动队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有时候,短时间内的训练是出不了好成绩的。他们恰恰犯了训练学中的常识性错误,那就是训练学中要求的系统性、不间断性原则,对于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来讲,做训练工作确实是对他们考验,而只有经受过这种考验,才能够积累丰富的训练经验,取得更好的体育运动竞赛成绩。

江苏省教育厅联合省体育局每年定期举办省职业学校篮球、健美操、田径等传统比赛。在参赛的过程中,是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一次全面的检验,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教师能够获得体育同行的认可和赞誉。

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就是通过自己在教学竞赛和体育运动竞赛中脱颖而出,取得比体育同行更好地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把自己的参赛经验毫无保留的传递给自己的同行,并对体育同行的参赛起到指导作用,带领大家共同进步。

3 读书写作——赢得专家的认可

赢得学生、体育同行的认可,是体育教师操作层面的,但是体育教师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实现由体育教学操作层面向体育教学理论层面这样一个质的飞跃。

读书写作:这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基本途径。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好当,但是当好一个有文化的体育教师难当。体育教师在文化学习上的“先天不足”,是阻碍体育教师实现质的飞跃的瓶颈,突破瓶颈的唯一方法是体育教师要坚持读书和写作。原因在于以下方面。

首先,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来自于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但是,进入职业学校以后,面临着许多与普通教育不同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两课”评比中发现,许多的体育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明显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必须要更新,体育教师必须能够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就要多读书。

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何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遗憾的是:在第一、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中,我们都没有看到与体育教学相关的课题,甚至在市一级的课题申报中,也罕见体育相关课题。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经验体会,只有在不断的总结中,才会积累起来。因此,做一个“有文化”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学习善于总结,勤于笔耕,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高质量的文章。

最后,在职业教育领域,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建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理论基本沿袭普通教育的理论,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教材由普通高校的人员编写,按照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编写,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的不同性,必然要求运动项目的不同性。因此,根据学生的专业开发体育教材是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增强职业体能、防止职业病”目标的必然趋势。

赢得专家的认可:在由操作层面向理论层面转换的过程中。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利用时机,大胆地向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自己的体育教学领域,针对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理论,职业教育体育教材编写等理论观点。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再由教师向名师的成长过程中,赢得多数学生的认可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师课堂面对众多的学生,“学生的口碑”是名师成长的引擎: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是教师工作能力的有力证明,“同行的认可”是名师成长的助推器;赢得专家的认可是体育教师的升华,是一次质的飞跃。只要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同样能够成为江苏职业教育的“名师”。

摘要:本文针对“打造江苏职业教育名师”的要求,探讨了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如何成长为“名师”。研究认为,职业学校的体育名师培养路径为:站稳课堂:(1)赢得学生的认可;(2)取得成绩: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3)读书写作:赢得专家的认可。三方的认可,是职业学校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路径。

新时代教学名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篇9

福建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 随着国家做出“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和全国最早对外开放地的福建泉州,正全力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桥头堡,迎接又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批新时代的高层次教师人才,泉州市教育局于2013年启动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泉州名师培养工程以省内高校为依托,充分对接省级名师培养工程,按照福建省教学名师的“模型” 来铸造培养对象,走出了一条协同创新的优秀师资培养新途径。

我们把教学名师三年培养工作的目标定位为:帮助培养对象反思、剖析、总结已有的教学经验,指导他们提炼教学主张,促进他们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最终使他们都具有名师的“模型”,也就是具有以下名师特征。

有自己的教学信条:每位名师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看法、价值判断以格言(座右铭)的形式来表达,即各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人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每位名师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思考”“经验”“招数”“做法”升华、提炼为教学主张,即明确本学科应该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

有自己的教学模式:每位名师有一套有效实现自己教学主张的教学程序(操作模式),含教学结构、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要素、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

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位名师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以自己独有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教学活动“烙上”自己的个性,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有突出的教学业绩:每位名师能上一些 “名课”(较成功的市级公开课),撰写几篇 “名文章”(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得到同行和领导的认可,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

在培养方式上,主要采取了制定个人发展规划、高级理论研修、个人课题研究、 参加学术交流、跟岗学习历练等方式,导师个性化指导贯穿培养的全过程。

个人发展规划:在高校理论专家的指导下,每位名师培养对象进行自我剖析,依据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成长规划。 成长规划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自身条件分析、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途径等,并在培养期间按照所定发展规划进行研修。

高级理论研修:邀请省内外高校教育理论专家开设有关名师价值追求、名师专业成长、名师素养等专题讲座,使每位名师培养对象明确自己的教育人生定位和成长的目标。

个人课题研究:每位名师在高校理论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以实现自己的“名师模型”为目的的课题研究。这种研究属于个人课题,即通过研究,要达到提炼和概括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构建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撰写高水平的、有价值的教学论文和课例报告的程度。

导师个性化指导:为每位培养对象配备教育理论导师和教学实践导师。教育理论导师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理论专家,实践导师为省级教学名师。两位导师合作指导,针对培养对象的个性特点展开指导, 协助培养对象提炼教学主张和教学模式, 促进他们尽快形成“名师模型”。

现场教学指导:高校理论专家和实践导师定期或不定期到培养对象所在学校听课,分析、研究培养对象的教学特点,帮助他们提炼教学主张,促进形成教学风格。

跟岗学习历练:安排每位培训对象到一位省级教学名师团队跟岗学习,并作为省级名师团队的成员之一,参与省级名师工作室开展的系列活动,如教学研讨、观摩、送教等。

参加学术活动:组织培养对象参加省内外高端教育学术研讨会。

名师培养总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专家团队帮助培养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深入剖析每位培养对象的优劣势,指导他们制订个性化的三年个人成长规划。第二,指导培养对象修订并完善个人成长规划,指导他们初步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并结合教学主张,选定个人研究课题。第三,指导每位培养对象确立自己的教学主张,并开展个人课题研究, 逐步构建实现教学主张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第四,对培养对象的教学主张、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进行优化,为部分名师模型较成熟的培养对象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分学科举办名师展示会,每位培养对象都要展示自己的“名课”“名文”。

泉州小学名师培养工作坚持从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实际出发, 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尤其注重在“教学主张”引导下的实践教学历练,在实践中学习,并在实践中丰富、 完善和建构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育思想, 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培养期间,所有名师培养对象的课题获得省级专项课题立项。 在理论上,形成了一系列有分量、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数十篇论文在各级报纸杂志上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外,还出版了一批名师个人学术专著。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教学主张明确、 教学风格鲜明、教学质量优异的小学名师及其团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他们在所在学校和地区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教学改革的真正引领者。他们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在青年教师培养、送教下乡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名师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和全国各地的名师同台交流,拓宽了培养对象的视野, 提升了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也进一步扩大了泉州名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名师培养 篇10

两年后, 一轮基地培训活动即将结束, 作为基地主持人, 我对照培养目标, 反思三个问题:基地两年的培训, 给课堂到底带来了什么?给教研到底带来了什么?给学员到底带来了什么?

一、深入研究“教材空间”———让课堂更有效

《整体与部分》 (三年级第二学期) 是我们基地学员研究的第一堂课。“一句话、三组图, 这就是教材?”有老师说, “5分钟就能教完的内容, 却要花上35分钟, 教材留出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了!”“哪壶不开提哪壶”, 我们的学员还真的喜欢“就提那壶不开的”。“如何面对教材留出的空间”成了我们研究的主题。

新教材为什么要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增加“整体与部分”这一内容?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通过教学, 学生将得到哪些发展?对此, 我们深入思考, 充分讨论, 并走进课堂。相对于能“正确地说出哪是整体、哪是部分”而言, 让学生“体会到整体与部分是相对的”才是更本质、更有价值的。大家隐隐约约地感到, 教材空间好像不是指教材内容的多少, 它是深藏在教材背后的东西。

教材空间, 到底是指什么?如果开始时是因《整体与部分》教材内容编写而引起对教材空间的简单思考的话, 那么, 在对《元角分———用小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一个个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实践研究之后, 学员们对于教材空间的认识由模糊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教材上的知识存在着两种形式:显性知识 (包括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 和隐性知识 (包括数学思维、思想方法、探究策略等) , 这些隐性知识就是教材空间。它往往隐藏在教材的背后, 需要教师去挖掘。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思考,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文字计算题”, 教材空间在哪里?经过交流讨论, 学员们达成了共识:教学不仅让学生会列出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文字题, 而且从文字计算题的问题出发, 用逆推的思想来分析文字题的结构, 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找到了教材空间, 意味着有了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学员们比较自信。然而, 我们把课上得很糟糕。失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所提的问题, 其实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根本不是问题。为此, 我们对问题进行了重新设计, 进行了第二次的课堂教学实践。课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思维活跃:从问题出发进行逆推, 来分析文字题的结构。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在这过程中得到锻炼。

两种不同教学的比较, 认识得到了提升:教材空间不等于问题空间, 发掘教材空间是前提, 而关键在于设计问题空间。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空间?我们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在问题空间的设计上。

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们认为:让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这是教材所呈现的显性知识, 而其隐性知识 (即教材空间) 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探究发现圆的特征, 形成圆的概念, 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为此, (1) 在学生举例说足球是圆的时候, 教师提问: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圆与数学中的圆, 是不是一样的呢? (2) 在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失败时, 教师提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连接不上, 出现叉口的呢? (3) 在学生富有创意地想到用绳子等工具可以在操场上画一个大的圆后, 教师提问:为什么所用的工具不同, 但画出的图形都是圆呢? (4) 当学生画出了圆的一条半径后, 教师提问:还能继续画吗?既然还能画, 那你为什么只画一条呢? (5) 在学生已经掌握圆半径的性质后, 教师提问:我们都知道, 自行车的车轮是圆的, 可是, 有谁知道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 (6) 最后, 教师提问:你理解古人“圆, 一中同长也”的意思吗?此话能否反过来说“一中同长, 圆也”, 能举例说明吗?整个课堂教学由这6个问题构成一条主线, 在问题的驱动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材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发现教材空间—认识教材空间—聚焦问题空间—巧设问题空间, 我们的研究因问题而起, 我们的认识因研究而变得深刻:关注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 必须让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情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而问题解决的过程自然地将知识、思维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如何设计合适的问题空间, 如何在小学数学四个领域的知识教学中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 还有待我们深入地实践研究。

二、逐步改进研讨方式———让教研更高效

立足课堂, 在课堂教学的实战中,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提升教学理念和实践智慧, 这是基地活动的主要目的。然而, 怎样才能使每次活动效果得以最大化?探究高效教研模式, 成了基地活动的又一重要课题。

记得第一次的课堂实战, 上课内容是《整体与部分》, 研究主题是“如何发掘教材空间”。活动顺序是:先由两位教师进行上课, 再由执教老师说课, 然后学员议课, 最后由专家组导师进行点评。通过对活动的反思, 我们发现:由于听课学员对于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 课前未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因此, 课后的即兴发言, 话题比较分散, 就事论事的多, 就事论理的少。为了能在课后交流中有思想的碰撞, 能给人带来启迪和思考, 我们对教研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流程为:确定内容—独立备课—网上交流—同课异构—说课反思—学员议课—专家点评。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们发现:有“备”而来的教研, 特别是“网上交流”后, 研讨时的话题更加集中, 看问题也比较深刻。但存在的问题是, 对“同课异构”有点难以控制:课前是两位执教老师按照自己的思想设计教学 (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 课后虽有学员议课后的集体意见, 但往往失去了再到课堂实践验证的机会。有时, 碰到课上得不怎么样, 不仅执教老师心理压力很大, 其他学员也会感到非常遗憾, 好不容易的一次基地活动, 时间就这样在“同课异构”中溜走了。

“同课异构”, 通过比较异构的课堂教学, 来发现、分析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同课异构”的本质是什么?由于是“同课”, 其教学内容、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目标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因为是“异构”, 其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同课异构”首先要关注“同课”, 然后关注“异构”, 即先要钻研教材, 发掘教材空间, 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设计实施目标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为此, 我们对“同课异构”进行了改进, 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是:确定内容—独立备课—网上交流—说课答辩—课堂实践—相互议课—再进课堂—反思引领。

比较前后两个教研流程, 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一是增加了“说课答辩”;二是将“同课异构”发展成为“同课重构”。

说课答辩, 说课到底说什么?一说, 要研究的主题 (该主题是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情的了解, 基于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二说, 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三说,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四说,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五说, 教学过程的逻辑框架;六说, 教学过程 (文字描述) ;七说, 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八说, 教学设计的亮点。而答辩, 就像是论文答辩似的, 我们10位学员进行分工:5位学员精心制作PPT演示稿进行说课, 另5位学员作评委, 学员间进行提问答辩。看是简单的形式和流程, 然而, 在答辩中不断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研究的主题也渐渐清晰起来, 教学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 教学理念得到生动具体的体现, 学情分析更加全面透彻, 教学过程设计更具逻辑性。我们的体会是:说课, 是以实践经验作基础的, 有理论作指导的, 是一种有理念、有预设的教学实践, 或者是最接近教学实践的一种规划。说课, 能在互动中产生新思想;说课, 能提升经验使思考更具理性;说课, 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同课重构, 从活动流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那是在对第一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讨论修改后的再一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重构的, 是基地团队的所有成员, 而再进课堂的执教老师, 可以是先前上课的老师, 也可以是其他学员, 导师当然也能亲自跟进。因为我们是在探究同一个教学问题, 我们是在对设计方案进行比对, 我们是在验证新方案的可行性。我们一同接受着挑战, 享受着快乐。相对于先前的“同课异构”, 它能避免课堂研究的随意性, 使研究的问题更加集中、目标更加明确, 同时, 给了学员对修改方案的可行性及时进行实证的机会, 提高了研究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我们的学员说课说得很辛苦, 经常是用加倍的时间做活动前的准备;我们的学员很受挑战, 不仅在说课时要接受学员专家的拷问, 而且要马上调整教案、修改课件走进课堂。如此教研, 过程是辛苦的, 节奏是紧张的, 难度是一般人所难以接受的, 但收获也是颇丰的。我们的学员在这中间接受着挑战和锻炼, 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地说:“在我们这帮人面前, 没有上不好的课!”

三、专业引领反思总结———让学员快速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就是要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研究回归到鲜活的现实之中, 使教育教学理论回归到思想的故里。它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为了使这个过程不会徘徊在同一个水平上, 我们既注重为教师搭建“教学实践、同伴互助”的学习平台, 还注重为教师搭建“专业引领、反思总结”的提升平台。

1. 专业引领

两年里的理论学习, 除了学员的自主读书外, 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有计划地请专家、教授面对面地进行指导。一是请基地专家组导师为教师作现场教学引领, 二是通过视频或请相关专家、教授作专题报告。两年中, 全体基地学员聆听了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北师大周玉仁教授、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华师大孔企平教授、上海师大杨庆余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孙笑天教授、中科院心理所张梅玲、中央教科所李嘉诚、教育部刘坚教授、人教社小学数学室主任王永春和周小川等专家的报告。每次报告, 学员们对主要观点进行了认真记录。如, “小学数学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在众多习惯中, 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 最好的办法是与学生一起思考。”……这些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不仅被学员记在本子上, 更是记在头脑中并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还组织了学员去北京考察学习, 观摩“北京市2009年小学教师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 共观摩了一百多节课, 参观了北京小学, 还与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工作站的学员进行了零距离的交流活动。

上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研活动, 看似平常、平凡, 但它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对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帮助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顺畅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基地学员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思总结, 学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在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 更重要的是学员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两年来, 学员们不但点点滴滴地、真实地记录下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忘事件, 更可贵的是记录下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如, “在这近两年的学习中, 我们专挑平实的、有难度的、老师们平常不太进行公开教学的课来研究。每次总是从觉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到朦朦胧胧、犹抱琵琶半遮面, 直到最后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学员也如学生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探索的乐趣……”

“基地两年多来的‘揭示本质、发展思维’的磨课方式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名师基地的一名学员, 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培训机会感到万分荣幸!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 带动教研组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带着一个团队共同进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两年来, 从未有过的奔忙:宝山、浦东、杨浦、嘉定、崇明……一次次的活动, 总能满载而回, 身体的忙碌换来了内心的充实, 于是, 我是那么快乐地行走在学习的大路上, 虽然感觉到很忙碌、艰辛, 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欣喜、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

“潘老师对教学研究的执着和热情深深打动了我们, 他带领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 注重在实践中学习, 不断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其间有来自专家高屋建瓴的引领和来自学员的思维碰撞, 使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我在不断的感悟中有了收获, 在收获中不断成长……”

两年的基地培训活动, 着实提高了学员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能力, 培养了学员勤奋敬业的职业精神。

名师培养 篇11

近年来,山东省平原县小学数学在省、市级的优质课、教学能手、基本功大赛评选时屡屡取得优异成绩,大大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高兴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到巨大的压力。因为随着教师队伍的调整,大量青年教师为我们小学数学团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毕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子们教学经验不足。如何使这些教学中的新生力量尽快成为我县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运用我县优质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力求打造出一支结构层次化、实践专业化、发展可持续化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继续保持我县在全市小学数学的优势地位,超越自我,不断冲击省课堂,向国家级课堂进军。为此,县教研室率先启动小学数学名师培养工程!

一、 名师大课堂,为青年教师树立身边的榜样

为展现我县优秀教师的教学风彩,充分发挥优秀教师榜样示范的作用,激励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快速向骨干教师转变。2012年4月,县教研室举办名师大课堂活动,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一是名师授课。由山东省第六届教学能手获得者执教《圆的周长》,德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工作仅两年的青年教师)执教《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是课后,省教学能手就课的设计意图展开详细说明。此环节的引入,意在让青年教师不仅明确一节数学课该怎么上,而且明确为什么要这么上。三是青年教师介绍自己的成长经验,让青年教师感受到学习的榜样就在我们身边。四是县教研室教研员就我县小学数学名师培养工程系列活动进行说明,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在我县争创全省教育示范县的大好形势下,尽快成长为一代名师!名师大课堂,不仅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明确了方向,大大提高了我县的教研品味。而且让青年教师切实看到身边触手可及的榜样,名师距离我们很近,就看我们如何走进名师。

二、重在跟进式培养,

为选拔出的优秀青年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

青年优质课展评活动目的是选拔“名师培养对象”,此次活动依据科学公正、注重青年教师素质的原则,经评委会认真评选,公平公正地打分,多维度选拔“名师”培养对象。最终确定陈万爽、满志强、胡涛、李雯、张伟、张红芳6名青年教师为第一梯队培养对象。以房丽娟老师为代表的其他13名教师为第二梯队培养对象。

名师培养工程层次化确定后,第一梯队全体成员和第二梯队代表房丽娟参加了2012年4月23-24日的省级“名师大课堂”的研讨学习。2012年6月,我县教师代表德州市参加山东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并执教公开课。第一次在学校磨课时,县教研员集中了第一梯队的全部成员和第二梯队的部分人员参加磨课,当时30多人,每个人轮流发言,研讨氛围异常热烈。2012年9月23-29日,县教研员又派第一梯队全体成员和第二梯队的王坤和孙双金参加山东省优质课的听课学习活动。这一系列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使得我县的参评教师在这次德州市优质课评选中脱颖而出!如此好的成绩,也表明我县小学数学名师培养工程初见成效。

三、青年教师与县名师结对拜师

我县名师培养工程是以建立名师工作室和青蓝工程为主要内容,其主要特点是充分运用县域内优质资源,打破校际壁垒,把我县培养对象与县名师(五位市级以上教学能手)结对拜师。

1.校外导师制。县教研室通过宏观调控,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对这个小群体组合,我们实行捆绑式管理,在对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估中,将师徒的师德情况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合并计算,努力促使这个组合的师徒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这样不仅能有效打破校际壁垒,而且更有利于全县小学数学团队建设。

师徒结对或导师制模式是大部分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传统方法,但除了在名师人数上受到限制外,在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方法上也具有明显的“同质性”( 教研小气候),经常会出现同一个学科形成同一个教学风格的现象。事实证明,校外导师制能有效地克服上述问题。

2.名师培养工作室正式启动。名师培养工作室的建立,意在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使该工作室成为我县数学教研的资源生成站和成果辐射源。分别设有课件、教案设计、试卷中心、课题研究、信息报道、听课评价、教学反思、读书笔记等栏目。网络时代,教研员应努力改变传统教研模式,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新模式。鼓励广大教师凭借“名师培养工作室”这个平台,多交流、多思考,生成优质教育资源,以点带面,逐步拓宽辐射面积,使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教师的益友”。

四、深入课题研究,实现从“名师培养对象”

到“名师”的蜕变

为进一步推动名师培养工程深入开展,踏踏实实地引领青年教师做好数学教学研究,以实现从“名师培养对象”到“名师”的蜕变。县教研室于2013年8月审报课题《小学数学教学标准建设的研究》,这项课题研究不仅为我县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为引领青年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为这项课题以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认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反思,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总结研究成果,力图在我县形成“集体备课—付诸实施—课后评价—形成资料”的研究模式,切实引领青年教师做好教学研究。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标准建设的研究》能有效促进小学课堂教学的转型,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催生崭新的课堂教学的创造,促使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还有助于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促进教师更好的反思与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终实现从“名师培养对象”到“名师”的蜕变。

平原县教育局秉承“以感恩之心办人民满意教育,以父母之心教一切孩子成才”的理念,遵循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力军,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保障名师培养工程的有序进行,不断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聘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来我县进行业务培训,同时也为我县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事实证明,我县自2012年4月开展小学数学名师培养工程以来取得可喜成绩,这充分说明全面启动平原县小学数学名师培养工程,是加强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也是关注教师群体成长共性,又关注教师发展个性的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名师培养 篇12

技工院校名教师 (下称名师) 评审制度从1999年实施至今, 激励着技工院校的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名师条件为目标, 不断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发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朝着名师的目标奋进。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和内因对名师的培养都起着重要作用。外因是学校应实施名师工程战略, 制定合理的、有效的《名师评比办法》的激励机制, 设立名师、优秀教师专项奖励和津贴。根据按需设岗、严格考核、择优聘用的原则, 引入竞争机制, 对教师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考核, 竞争上岗, 五年一聘, 实行动态管理, 采取“能者上, 庸者让, 无能者下”的管理机制。内因是由于名师评审条件高, 既要名副其实———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丰硕的教研成果, 又要知名度高, 真正起到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实现名师这一目标, 并非短期之功可得, 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8~10年的磨砺或较长时间的勤奋努力和拼搏。为实现这一目标, 技工院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可行的名师培养模式。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简介

采用科学先进的PDCA循环法培养名师, 将更加有序、高效地提高广大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使他们尽快迈入名师之列。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运用科学的PDCA循环法建立名师培养模式, 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 不断持续改进。 (2) 以打造“名师”为目标, 将名师的各项评审条件和要求作为子目标, 并视为重要成果项目, 完成重要成果项目也就实现了子目标, 最终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3) 采用系统化、规范化且操作简便的方法, 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培养名师PDCA循环模式的过程设计

根据PDCA循环法则, 名师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策划 (P) 、实施 (D) 、检查 (C) 、改进 (A) 四部分, 形成逐步朝更高目标循环的过程。主要内容设计如下:

(一) 名师培养计划的策划 (P阶段)

子目标的设计设计子目标 (即重要成果项目) 是名师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具有促进“向前推进并提升”的作用, 能带来“达成干劲、导向重点、集中精力”的效果, 能使“解决问题”成为可能, 有培养“能干的人”的功能, 其目的就是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实力。设计子目标就是编制《名师目标的实施表》 (如表1所示) , 编制应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突出业绩成果与考评指标。表1中最左端“重要成果项目”, 填入期望达成的成果并作为建立的一项子目标。表1第二列为“现有情况”, 教师本人应考虑目前的情况如何, 自己应达到什么水平, 设定的目标一定要符合实际。表1第三列为“考评指标”, 包括时间、数量、质量等指标。第四列“完成时间”, 是明确目标实现的期限并为制定学年个人目标实施计划提供依据。第五列“目标实现综合评价”, 是对重要成果项目实施结果的检查和确认。

学校名称:××高级技校编制人:×××编制时间:2009年7月

制定子目标学年实施计划制定学年实施计划就是编制《名师培养的学年实施计划表》 (如表2所示) , 要对应表1的“重要成果项目”, 围绕每个重要成果项目实现的期限分段实施, 详细、合理地逐件列出本学年内计划做的事情。计划表的设计一般包括“重要成果项目”、“实施项目/内容”、“实施手段”、“进度”及学年“效果评价”五项。其中“效果评价”应按照“实施项目/内容”标明的“进度”, 到期实现后随即做出评价。

(二) 名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D阶段)

计划实施过程是名师的条件和要求得以实现的关键, 是培养模式中直接起增值作用的重要环节, 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执行实施计划有计划不实施, 计划书就如废纸。因此, 应以行动为焦点, 自觉做好实施计划中的每一件事。在各子项目实施过程中, 按照表2“实施项目/内容”的“进度”, 会出现同一时段内应完成多个事项的矛盾, 应结合具体实际, 合理安排各实施项目的进程, 均衡有序地实现目标。

对实践行动进行“效率自查”为确保计划实施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应推动自己投入到行动中去, 以实际行动追求效率。为对实施计划的行动做到有效自查、约束、警示、控制, 须编制《实现名师目标每日行动效率自查表》, 如表3所示。

做好计划实施的翔实记录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每天花点时间对当天计划实施的情况做好翔实记录, 有利于提醒自己, 继续朝原先设定的目标前进;有利于提高思维力、记忆力、分析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记录检查计划实施过程, 分析计划的实施效果。应依据《名师培养的学年实施计划表》并对照《实现名师目标每日行动效率自查表》进行相关内容的记录, 以下四个项目应列入必要内容进行记录: (1) 做对了的事和开心事, (2) 应完成而未完成的事, (3) 做不到和做差的事, (4) 明天要做的重点事。

学校名称:××高级技校编制人:×××编制时间:2009年7月

编制人:×××编制日期:年月日

(三) 名师培养计划实施的分析、检查 (C阶段)

计划实施的分析、检查是名师培养模式的必要环节, 目的是检查名师培养目标各项计划执行的效果如何, 各项实践行动是否紧紧围绕着设定的重要成果项目来执行。

检查的方式:一是按照《名师培养的学年实施计划表》每学年末进行“效果评价”, 结合相应的记录, 将实施项目逐一分析审查, 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和自我检查;二是在《实现名师目标每日行动效率自查表》的“效果评价”栏中打“√”进行“优、良、中、差”自评。

检查方式的另一项工作是对学年实施计划的“效果评价”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将评价结果为“优与良”的事项, 作为工作实绩, 用红色符号记录起来, 作为“名师实力的增长”, 进行自我激励, 培养成就感。次年又接着记录新一轮评价;对评价为“中与差”的事项, 应认真分析, 把存在应改进的问题列入整改范围, 将应改进的事项作为改进过程 (A) 的输入。

(四) 名师培养计划的改进 (A阶段)

改进是确保实现名师培养目标, 持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名师实力的重要环节。

改进的方式, 一是日常整改, 即对个人记录存在的问题, 认真反思, 及时改进, 确保实践行动有利于目标计划的实现。二是对学年末检查结果评价为“中与差”效果的输入事项, 视为不符合名师条件和要求, 应进行认真分析和分类:对可以列入马上整改的事项、应重视及时纠正;对需要继续增加实施时间的事项, 以及本人无能力做到的事项, 列为下年《名师培养的学年实施计划表》的输入, 在制定计划时进行调整;对需要同事帮助才能实现的事项, 要主动联系, 寻求帮助。检查“中与差”事项的改进是否有效, 主要看成为名师的各“重点成果项目”能否如期实现。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构成

根据PDCA方法对名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按PDCA设计的各管理环节, 具有互相促进的特点, 有利于个人不断进步。为此,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构成如图1所示。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构成图有以下要点: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由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过程组成;这四个过程彼此相连, 最后通过持续改进增强名师实力;在这四个过程中, 实施过程是基本过程, 它直接产生增值作用, 其他过程是支持性过程, 只能通过基本过程产生增值作用;以技工院校名师评审条件、要求, 作为实施过程的输入, 实施过程的输出是个人的“素质提高”;应依据技工院校名师评审条件、要求, 策划个人目标和学年实施计划, 同时应根据评价改进的需要适时调整个人的目标和实施计划;通过学年实施效果检查、评价、汇总个人成果、实力, 不断增强成为名师的恒心, 将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体现了PDCA循环的特色和优势。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对照名师的评审要求, 条件虽高, 但广大技工院校教师如能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勇于挑战自我, 按照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积极行动, 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 用聚沙成塔的心态, 持之以恒, 就一定能使自己成为名师, 从而更好地为技工教育事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义雄.ISO9000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2]《北大清华学得到》编写组.追求效率的赢家[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9.

[3]杰佛瑞J梅尔 (美国) .天天都是丰收日新时代成功7法[M].华经,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尹秀艳.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5]黄金夫.内部审核策划与实施[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景区环境下一篇:老街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