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改造

2024-08-10

老街改造(共5篇)

老街改造 篇1

在世界建筑历史长河中, 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因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建造造型和审美文化, 在建筑文化的殿堂中留下了绚丽灿烂的作品, 并深刻地影响了周围许多国家的建筑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 中国传统的木作建筑早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 建筑作品逐渐多元化, 对于很多老街的改造, 不仅要求建筑师把目光转向寻找本土根脉和文化上来, 同时更要不断思索和实践地域文化和中式风格建筑的继承和创新。

而嘉定别墅项目给了我一个实践和表达的机会。通过本项目的实践, 我认为, 只有真正尊重当地本土根脉和文化, 视环境而创造建筑才真正具有鲜活而长久的生命力。

嘉定与嘉定别墅项目

嘉定历史悠久, 春秋时属吴越, 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历史名城, 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嘉定区水秀地灵, 名胜古迹遍布, 法华塔、州桥皆创建于宋代, 是当年县治练祁市的中心。观其今貌, 小桥流水, 粉墙黛瓦, 民居街巷犹不失古镇风韵、水乡情致。改革开放以来, 嘉定区利用其区位优势, 实施以市兴区的战略, 老城区内新建了一批现代化商业设施, 为嘉定作为上海西北新城商业窗口的繁荣树立了新形象。嘉定城市商业服务中心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嘉定别墅项目在州桥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内, 东临横沥河, 南接沈家弄, 西至南大街, 北为法华塔景区。嘉定别墅项目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氛围浓厚, 空间形态独特, 北有嘉定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法华塔, 东有横沥河的水景韵致, 西有南大街的老街商业氛围, 不仅在其已有功能上极有发展优势, 在各种现代新兴旅游服务功能及地区特色产业上, 也有很多发展空间。

建筑设计理念和构思

嘉定别墅项目沿街界面的处理, 旨在保持州桥地区的原有肌理, 延续孔庙——法华塔的轴线, 延续南大街沿街建筑的明清风貌, 本案定位为明清风貌以求获得南大街的界面连续性, 同时适当放开, 形成紫藤花园, 作为该地块的标志性特色。

嘉定别墅项目滨河面为两层明清民居风貌建筑, 采用点状分布, 较为通透, 使得沿河景观能够较好地渗入项目, 并且与对面的博乐广场形成较好的对话关系。

建筑内部形成院落式空间布局, 秉持江南园林曲折婉转的风格, 勾勒出江南的柔婉韵致。室内空间重新整合, 以适应新的功能要求, 内部装修以典雅的风格为主, 适当体现古朴素雅的韵味, 局部适当辅以现代简洁明快的风格以显其新兴活力。

立面形式处理上, 采用丰富的古建语汇, 传承嘉定特有的卧鸡脊的应用, 对桥盘顶、窗眉等很多细部传承与简化, 以及体形上的进退, 配合具有江南建筑特色的青砖顶口、灰瓦坡屋面和“粉墙黛瓦”的外立面色彩方式, 体现出“贵和中庸”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依照“规则中求变化, 典雅中显韵味”的设计理念, 使建筑典雅而不失活泼。

老街改造 篇2

2009年4月 12日,历经15个月改造完成的劈柴院开街,已沉寂多年的劈柴院再一次聚齐了人气。

1992年5月3日,青岛市发出《加快东部开发建设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决定带头东迁,受之影响,百年历史老街中山路开始人气下滑。与此同时,对中山路的改造也提上日程。1996年,青岛市政府提出全面打造中山路,要建中山路步行街,砍掉了行道树法国梧桐。2004年3月15日,随着一声巨响,36.5米高的青岛饭店东楼轰然倒塌,拆除青岛饭店东楼是中山路教堂区拆迁的最后一笔,也是最重的一笔。

此前,有着83年历史的红星电影院已永远告别了岛城观众。青岛饭店迁移之后,中山路天主教堂广场区改造将作为中山路改造率先启动的项目,立即进入工程施工阶段。2006年6月,中山路天主教堂周围的100多户居民告别了生活多年的中山路。

作为一项受到全社会关注的重大工程,从那时起,中山路改造一直被推在舆论的前台。最初中山路改造是由青岛市政府主抓,还专门成立了由政府直接领导的开发公司“中山置业”。后来在实施改造过程中遇到很多具体困难,比如资金问题,以及各职能部门协调不到位等等。2005年8月,按照“责任到区,政策到位”的原则,青岛市政府决定将改造权限下放至市南区政府。2006年7月底,“中山路整体改造计划”全面付诸实施。

2009年4月12日,历经15个月改造完成的劈柴院隆重开街,当天有5万市民“捧场”。已经沉寂多年的劈柴院,再一次聚齐了人气。

2010年初,市南区召开中山路改造重点项目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了“中山路改造问政于民”系列活动。按照计划,2010年至2011年两年内,市南区将斥资约25亿元,将中山路老城区打造成为集休闲、商业、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精品商业街区和国家4A 级景区,使其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街区、都市的休闲中心和青岛人的情感家园。

陆慕老街改造发展SWOT分析 篇3

陆慕老街地处现江苏省苏州城北的陆慕古镇 ( 今属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 , 位于相城区南部, 与苏州古城相连。位于苏州市区的北大门, 是相城区中心城区位置, 相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吴文化发源地之一。老街的房屋较早都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1860年遭遇兵灾后, 大多民居都为后来新建的, 现存最早的有同治年间的房屋。老街上现存的古迹也大多消亡, 仅剩下南桥、悟真道院、中桥等4处文保遗址。时至今日, 陆慕老街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老街昔日的繁荣光景已不复存在, 商铺也仅剩无几。陆慕老街像一个被暂时遗忘在角落的老人, 已显示出与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格格不入, 在现代化建设浪潮中, 面临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陆慕老街, 急需启动修缮保护陆慕老街、改造发展陆慕老街的重建任务。

2 陆慕老街改造发展优势

2. 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先决条件

陆慕老街所在的元和街道, 位于相城区中心主城区, 苏州古城以北, 与古城区无缝对接。地处长江三角洲掌心, 是长三角地区最具交通资源优势的街道。京沪铁路、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横贯东西; 苏嘉杭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205省道、苏虞张一级公路、苏州绕城高速公路纵贯南北; 苏州古城主干道人民路、临顿路、广济路向北延伸贯穿元和; 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接通元和, 2号线已建成通车; 京沪高铁苏州站原设在元和, 现因规划调整而划入新设的苏州高铁新城。便捷而畅通的交通优势, 塑造了相城区的建设腾飞和元和的经济发展, 也使得相城区元和街道备受瞩目;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也为陆慕老街改造发展项目得以成功提供保障。

2. 2 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发展基础

素有江南水乡之风韵的陆慕自古就吸引了诸多名人骚客在此定居, 千年古镇留下了许多古冢、古井、古桥、宅地、寺庙、园林等历史古迹。陆慕老街所展现出的市镇街景别具一格, 文物古迹众多, 旧时陆慕素有“三多”之称: 寺庙多、桥多、米行多。老街从南往北, 共有10座各类石桥; 上塘老街自南往北, 有十口古井, 故又称“十泉街”; 古墓冢有唐朝宰相陆贽的墓, 早先的陆墓也正是由此而来; 有记载的寺庙道院众多, 且都规模宏伟。历史上陆墓老街文物古迹多,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重建古镇, 恢复老街历史风貌, 为陆慕老街改造及其发展赋予了较高的文化价值。

2. 3 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是发展动力

相城是苏州古城最早的建城选址地, 2500年前, 春秋吴国大臣伍子胥在此“相土尝水, 象天法地”, 相城因此而得名; 相城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以沈周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在相城开山且自成一派, 影响深远。传承吴地工艺传统, 相城自古多有能工巧匠, 御窑金砖、元和缂丝、陆墓泥盆、渭塘珍珠、相城琴弓、九龙砖雕、太平船模、黄桥铜器、水乡草编、阳澄渔歌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发扬光大, 形成了现代的“相城十绝”; 御窑金砖、元和缂丝、蟋蟀盆和虾鳝笼被誉为“陆墓四宝”; 相城区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2项、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13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项, 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6人、区级传承人39人, 民间传统技艺的“宝贵财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

3 陆慕老街改造发展劣势

3. 1 后入市场劣势

老街古镇的改造发展目前已进入相对成熟的时期, 纵观各地开发与经营的模式发展至今, 陷入了“单一模式”的怪圈, “拷贝”现象普遍, 相对地创意较少、创新不足。古镇老街改造发展, 大多主打旅游开发为主, 做旅游经济、旅游商业的文章, 一方面无外乎是传统的景观设计改造, 名人故居、博物院馆等文物景点的重建改造, 收益方式为景区门票收入、景区内旅游项目收入; 另一方面是景区商业经济的收益, 包括各类商业物业的出租与出售、餐饮娱乐等商业经营收入。主要针对的就是人们到古镇老街来游览、餐饮、住宿等需求, 使得“古镇”、“老街”这一名字在人们的印象中形成了既成概念, 改造发展陆慕老街, 在当前来讲一方面时期较晚, 没有抢占市场先机的优势; 另一方面, 要打破人们对“古镇”、“老街”的这种固有印象, 创造优势吸引市场才能取得成功, 为此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3. 2 居民动迁难题

陆慕老街现状基本上是一个市镇老居民集中居住区, 以及外来人口的租住区, 老市镇社区房屋属性又较复杂。要对老街进行整体开发, 并作为一个文化旅游项目整体实施, 必然也必须会涉及对老街居民的动迁问题。如何进行安置补偿, 需要积极研究政策, 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因此, 陆慕老街的开发改造, 必须要由政府层面来主导, 也会付出较多的居民动迁成本。

3. 3 老街房屋年久失修, 存在私搭乱建与危房

陆慕古镇历史悠久, 明清时期更为昌盛。清朝时, 陆墓“瓦屋鳞比, 商舶辐辏……称巨镇焉”。直至1860年咸丰年间遭遇兵变, 古镇几乎片甲不留, 所以现存的老街大多是战后重建的。随着岁月的变迁和屋主的交替更迭, 有的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有的因屋主乱搭乱建, 随意翻修, 破坏了建筑的原始风貌。老街内现存最早的民宅建筑是同治年间修建的, 在动乱的岁月中, 很多上百年的建筑受到破坏, 已经破败不堪甚至成了危房。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至今, 特别是建区以来, 相城区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 而陆慕老街则被遗忘在了人们的视线之外。老街保护不够重视, 老街的管理保护措施不到位, 加上房屋大多年代较久, 得不到较好保护与修缮, 破损严重, 也破坏了老街的历史价值。

4 陆慕老街改造发展机遇

4. 1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早在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就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4年7月2日, 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确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提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 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对于扩就业、增收入, 推动中西部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 意义重大。要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使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 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 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 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机遇。而作为全国旅游城市的苏州, 2013年全市5A、4A级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达7282. 74万人次, 同比增长17. 8% , 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4. 2 相城区内抢占先机

纵观苏州大市范围内, 实施古镇历史老街开发与改造的县级市昆山有千灯、周庄、锦溪古镇, 太仓有沙溪古镇, 常熟有古里古镇文昌古街区改造, 张家港有凤凰古镇; 行政区中吴中区有甪直、木渎古镇, 苏州工业园区有斜塘老街。相城区拥有的历史古镇资源有黄埭古镇、陆慕古镇, 但均尚未进行规划改造, 率先规划陆慕老街改造发展, 一方面对全相城区具有示范效应作用, 更有利于集中各类资源, 打造好相城区“第一个”古镇老街改造发展项目。

4. 3 相城区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近年来相城区在建设中心城区, 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同时, 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以提高城市文化水平, 增强文化软实力, 提升城市形象, 早在2011年就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相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 试行) 》。元和街道地处中心主城区, 肩负着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的重任, 以文化产业高经济附加值带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以文化带动旅游, 全面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同时, 发展旅游经济。相城区先后建成了阳澄湖国家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元和文化创意产业园两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打造婚庆文化创意产业园, 计划打造婚礼中心;启动了原址修建御窑与金砖博物馆, 保护御窑与金砖制作技艺“双遗产”等等文化项目; 陆慕老街改造也自2010年即提上了议程。

5 陆慕老街改造发展面对的威胁

首先, 市场趋于饱和, 同业竞争严重。古镇老街的开发改造以及古镇旅游开发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 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后, 纵观全国, 仅江南地区, 已开发并取得成功的古镇就已很多, 这些古镇开发时间早、起点高, 已经在国内外游客心中树立了牢固的认知感和品牌特色。改造陆慕老街, 存在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当前, 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计6批528个, 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52个,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76个; 江苏省内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7个, 占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10. 7% ; 其次, 认知刻板效应对古镇老街改造的负面影响。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各种改造与发展后, 古镇开发热潮带来的是过度开发, 诸如仿古建筑过度开发、商业氛围过浓、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部分古镇居民与旅游者矛盾冲突等问题日益显露, 社会大众对古镇老街改造的认识定型为修建仿古建筑、重建历史古迹、引进发展商业商铺、以旅游收入和商业消费作为经济收益主要手段的固有认识, 降低了古镇老街改造在社会公众认知中的认可度, 不利于陆慕老街改造的实施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蕾.屯溪老街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2008:25-29.

[2]任远.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与特点[J].中国区域人民与发展研究, 2003 (2) :23-28.

老街改造 篇4

1. 我国城市老街区的生存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城市的建设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城市建筑的更迭速度开始加剧, 大量的老街区都被拆除, 其中许多都富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近年来, 人们开始重视对这些城市老街区进行保护, 对于一些有价值的街区进行改造, 使其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国现阶段对于城市老街区改造与保护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即“修旧如新”与“修旧如旧”, 这两种方式都是对老街区拆旧建新, 赋予街区全新的外观和功能, 这样做虽然在外观上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但却把很多珍贵的东西破坏掉了, 没有达到保护的目的。

(1) 修旧如新

全新的街道, 全新的建筑风格, 全新的功能, 在老街区被拆除后, 建立起全新的街道, 这就是“修旧如新”, 在我国很多城市都不乏这样的案例, 从北京的前门大街, 到广州的北京路商业街;从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 到上海的城隍庙街道。这些街道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 却因城市功能的需要和自身的残损被无情的拆除, 如今能够见到的都是相似风格的新街道, 只能通过墙上的老照片才能依稀找到以前老街的影子。

(2) 修旧如旧

另一些街区被拆除后, 在其原址上按照原有的模样重新修建起了新的街区, 无论是建筑的风格, 街道的样式都参照原来的街区进行修建, 比如重庆的瓷器口古街, 广州的上下九商业街;这种改造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街区的原始风貌, 但是就像古物与赝品一样, 假的终究是假的, 新修建的东西是不能够代替原有的街区的。

二、“补丁”改造方法

“补丁”改造方法是通过“打补丁”的方式对街道进行保护和改造, 首先对街道元素进行分类, 保存完整的, 修补损坏的, 重建缺失的, 在外观上尽量的保持街区的原始风貌, 在功能上填补缺失功能, 用“缝补”来保存老街区中的城市记忆和文化遗产。

1.“补丁”改造方法的实际运用

(1) 英国伦敦老街区的改造实例

英国的伦敦建立于两千多年以前, 自从十八世纪起一直是英国的首都, 商业中心, 也是全球四大国际性都市之一。伦敦城历史悠久, 在城市的街道中随处可见古老的建筑和道路, 十九世纪初, 英国人就开始对于这些珍贵的遗产进行保护。他们保护的方式多采用“打补丁”, 既哪里缺损修哪里, 不刻意的拆除或新建街区内的建筑和道路, 保存街区的传统, 将现代城市所需要的一些功能区域都重新规划一块地区进行修建。

伦敦老城区的街道, 随处都可以看见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排古旧的楼房中间夹杂着几栋新建的楼房, 或者是一栋旧楼的屋顶、阳台是新安装上去的。这种现象就是”补丁”的保护方法——用旧的材料 (或与原材料相同的新材料) 重新修补破损的建筑, 街道。

(2) 日本京都老街区的改造实例

京都是日本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被称为千年古都, 日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历来都非常的重视。在日本, 建筑和土地属于私人的财产, 很多老建筑和建筑前的街道都是世代相传的, 这些珍贵的遗产虽然属于私人, 但所有者也不能随意的拆除他们, 并且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和修缮, 所以在京都的老街区中, 随处可见打着“补丁”的建筑和街道。

2.“补丁”式改造方法的意义

(1) 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我们试想, 博物馆中保存的一件古老的瓷器, 它纵有一些瑕疵或则破损, 但却极富历史文化价值, 我们会对他进行修补后原封不动的展示给观众, 而不会复制一个新的放在展柜里展出。这是一种尊重历史, 尊重文化的表现。对于城市中的老街区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在保护和改造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其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采用”补丁”的保护方法对老街区进行改造就好比对文物进行修补, 修缮其残破之处, 把保存完好的部分充分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发挥“博物馆“效应, 让人们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历史, 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2) 对于城市记忆的意义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经历, 无论是从最初的村庄到城镇在到城市, 或是从要塞到城塞最后演变为城市, 每一次的转变都会在城市里产生痕迹, 就是所谓的城市记忆, 这种记忆体现在实体层面上就是在城市街道中, 一条道路, 一栋建筑, 甚至于一棵树, 都在向人们述说着这个城市的变化。只有这些记忆的存在, 才能使一座城市拥有自己独立的气质, 从而演变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补丁”的保护方法不会破坏城市街区, 并且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街区中原有的物品和环境风貌, 从而达到保护城市记忆的效果

(3) 对于城市经济的意义

近年来旅游经济和文化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改造旧街区为商业街, 步行街已经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实施, 它不仅为人们在闲暇时间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场所, 也有利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提升当地文化旅游经济。

现阶段许多地方都是把老街区全部拆除, 然后重新修建街道中的道路和建筑。这样一来不仅会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前期投资, 还会破坏街道原有的风貌, 不利于城市文化的打造和旅游经济的发展。采用”补丁”的方法来改造旧街区, 可以保留街区的整体框架和一部分建筑, 只用对破损部分进行修补, 对街区进行整治, 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 提升原街区的利用价值。

(4) 对于城市功能的意义

“补丁”的改造方法对于城市功能的意义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方面来看, 一座城市是由许多功能元素所组成的, 街区就是这些功能元素中的一种, 每一条街道都有一种或几种功能, 比如居住、餐饮、商业等等, 我们在城市功能规划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补丁”的方式, 既缺什么补什么, 以求达到整体功能的平衡;

从微观方面来看, 每一条街道中不同区域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有的区域适合用居住, 而有的适合进行商业活动。我们可以对一条街区中不同功能区域进行“补丁”, 补上最适合的功能。

三、结论:用“补丁”改造方法让老街区绝处“缝”生

我国有许多城市都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许多街区也非常富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变迁等问题, 有许多的老街已经从城市中消失, 对这些珍贵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然而, 我们在对老街区进行保护的时候必须要注意保护的方式, 采用”补丁”的方法对其进行保护, 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其原汁原味的风格, 发挥出老街的“室外博物馆“效应, 把老街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 用缝缝补补让老街区绝处“缝”生。

参考文献

[1]阮仪三, 王惠林, 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则[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2]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七分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魏闽.复兴“义品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1

老街改造 篇5

1普洱市老街改造商业设计方案

1.1项目概况

(1)地理位置:普洱市复兴(老街)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建设用地位于普洱市思茅区五一步行街南侧;总用地为20491平方米。

(2)周边环境:该建设用地位于普洱市的中心地带,交通条件优越,周围城市基础设施齐全,用地地形平整,商业氛围浓厚,交通便利,建设条件较好,是建设商业综合体的理想用地。

(3)交通情况:项目建成后,将为人民医院与珠市街提高一个新出入口,方便医患人员出入。项目拟建有600个机械停车位,在靠近珠市街正对医院新入口处设有机动车入口,项目建成后,车库对外开放,既能为本项目的停车需求,也将有效解决医院停车难的问题,同时还能解决五一步行街购物及工作人员的无处停车的窘境。

(4)气候及气象条件:本工程位于普洱市思茅区,气候区划图中为夏热冬暖地区。思茅区地处北纬22°42',东经100°59';海拔高1302米。属亚热带气候,最高气温35.7℃,最低气温3.4℃,年均气温17.7℃。年无霜期352天,年均日照2159.7小时。年均降雨量1535.4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如春。

(5)水文与地质条件:项目选址用地内无河流通过。

———公用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水源由市政给水管网供给;供电电源由市政变电所引两路10 k V高压电源作项目供电,采用双回路供电。供电有保障,不会引起停电事故。

(6)地震设防要求:本工程各栋号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抗震设防为丙类,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1.2规划布局及单体设计

(1)总平面布局构思:具体的规划根据普洱市控规条件,项目的主入口设置在东北侧,直接出入到五一步行街;临近珠市街设有两个人员入口,一个地下室车库出入口,项目内部道路环通。与珠市街相连的两处出口处设置4米宽步行商业街,起到对人员的引导作用,提升内部商铺的商业价值并设置消防车道满足紧急消防使用,在一定情况下保证商场的人气。项目利用场地高差关系,三个出入口分别进入到商场的首层、负一层、负二层,营造出层层首层的氛围。商场前设大型多功能绿化广场,提供人流集散与休闲的开阔空间,既满足了商场的功能需求,又形成了较大的气势和商业气氛。广场的道路、绿化采用自由的灵活方式设置,使商场区内的景观做到步移景异,增加了商场区内环境的灵气。在中心商业街设置了穿过式中庭提供休息的场所,汇聚人气提升商业气氛;也设有全面的配套设施—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物管等,为顾客及工作人员生活提供方便。

(2)交通系统:项目的车道出入口分别设置在五一路上面和珠市街上,内部共有停车位600个,可为人民医院及五一步行街提供停车便利。本项目采用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布置在地下四层,采用汽车提升机进出车库,驾乘人员只需要在地面将车辆停放入汽车提升机内即可,极大的提高停车效率。

(3)功能设计:必须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标准层在做大空间办公室时应考虑交通走廊及办公室各部分空间的隔声、视线遮挡等措施以使各部可独立使用、互不干扰。水平和垂直交通的设置必须满足疏散和防火要求。

(4)立面设计:立面墙体凹凸有致,层次丰富,采用传统建筑三段式和两段式表现手法,穿插咬合,与屋面融为一体。同时,注重建筑造型细部处理,特别是在檐口、转角、边角处都采取了挑、勾、尧的表现手法,使建筑物形神兼备,生机昂然,充满活力。

1.3环保节能设计

本工程位于普洱市城区,气候区划图中为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布置主要朝向为座南朝北,是本地区较好朝向,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有利于自然通风。本工程建筑体形主要为点式,外形简洁规整,有利于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窗选用铝合金或塑钢净白玻璃窗,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30%,直接通风。屋顶设陶粒混凝土保温隔热层。

1.4结构设计

商业综合楼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等级为二级、剪力墙等级均为一级。利用电梯井、楼梯间布置混凝土墙形成中间筒体,与周边现浇混凝土框架组成一个既满足空间要求,又保证结构稳定、传力明确的结构体系;楼面采用现浇砼梁、板结构体系。竖向体型规则、均匀,结构的侧向刚度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满足规范要求。

1.5消防设计

(1)建筑物周围设有环形消防车道。登高面设于建筑的周边四面,并满足消防登高面要求,消防登高操作距离大于5 m,小于10 m,消防车首转弯半径12 m,路面坡度8%,荷载按30 T/m设计,登高面的作业面的道路面坡度3%。操作面均满足规范要求的车道宽度,坡度,转弯半径和承载力。建筑物同周围的建筑物间距均满足防火要求。

(2)本项目由商业建筑组成。临街商铺独立为每栋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商场每层面积均不超过10000 m2,每层设置三个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4000 m2,其防火分区安全疏散出口设置符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疏散楼梯的形式采用封闭楼梯。

(3)本项目消防电梯分别设于每个消防分区内,层层到达。

(4)进入前室的门和进入疏散楼梯间的门均采用乙级防火门。地下、地上所有设备用房的门均采用甲级防火门。

(5)本项目设置消防控制中心,并设置自动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以及室内外消防栓箱,正压送风系统等消防设施。

1.6建筑设计

该项目由于其商住性质和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先决条件,强调其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成为建筑设计中不可避免的使命。建筑外轮廓因地制宜,建筑体量适中,建筑空间、平面布局都受当地传统建筑文脉的影响。其与周边的建筑取得良好的协调平衡关系,成为沿普洱市的一个重要的城市构图元素。整个建筑造型现现代商业的繁华和快速发展,同时在细节的处理上彰显普洱市当地的民族特色,体现建筑的社会性特点又不失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2结语

提起传统建筑文化和各种大型商场其实很难连接的起来,就要寻求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的衔接点,并将其结合,缔造新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形式,作为一名当代建筑师不仅仅应该对于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有所负责,还应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所负责。

参考文献

[1]李允稣.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名师培养下一篇:大体积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