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分改造

2024-07-08

林分改造(精选5篇)

林分改造 篇1

1 油茶林低产的诱因

1.1 管理不善, 生长环境恶劣

在实际生产中, 由于农户认识上的不足及资金缺口, 导致管理不善, 杂草丛生、灌木争肥, 处于半荒芜状态, 通风环境恶劣, 病虫害严重, 大小年现象明显, 而且没有做好垦复、施肥、中耕除草及修剪等工作。

1.2 品种混杂, 影响植株发育

长期实生栽培及异花授粉, 使得油茶林分品种出现混杂的情况, 劣质单株所占比重大, 单株产量差异也较为明显, 并且花期不一致, 植株抗性差异大, 容易出现落花、落果及病虫害现象。

1.3 养分不足, 树体加速衰老

由于养分不足, 无法满足树体生长发育需要, 导致新梢生长量下降, 花芽分化减少, 枯死枝越来越多, 冠幅变小。最后, 由于树势衰退而导致地衣、苔藓及桑寄生等植物攀附树体。

1.4 政策脱节, 资金缺口巨大

在实际生产中, 普通农户往往无法承担造林前期一次性的大额投入, 而地方政府又缺乏持续有效的政策保障,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2.1 垦复林地, 改善土壤

(1) 垦复的原则:树冠外深内浅;大树、壮树深, 幼树浅;荒山深、熟山浅。 (2) 垦复的方式:地势平、坡度小的林地宜全垦;坡度约30°的林地宜带垦;坡度大于30°或油茶稀少的混交林地宜穴垦。

2.2 清理混株, 补植纯种

与冬季深挖垦复结合起来, 及时清除林内灌丛、杂草、老残病虫株及其它混生树种, 同时补植优良油茶品种。实践证明, 良种油茶产量比普通品种高出6~10倍。

2.3 挖竹节沟, 蓄水保土

开挖沟底宽50cm、深40cm的竹节沟, 开挖时要注意沿着环山水平线。沟距根据林地坡度来决定, 15°以上定沟距为8~9m, 15°以下则定沟距为12~15m。如果坡度较大, 地形分散, 不适合沿环山水平线开挖竹节沟, 就从实地情况出发, 开挖鱼鳞坑或采用其它方式蓄水保土留肥。

2.4 追加肥料, 增强肥力

(1) 利用茶枯和茶壳堆肥。于树冠投影内侧开挖辐射状沟或环状断沟, 深30~40cm即可, 施肥量以667m2茶枯30kg、茶壳100kg为标准, 与底土均匀搅拌后方可覆土。其后每年需变换施肥沟位置, 并适当调整宽度和深度。 (2) 使用化学肥料。在上坡位沿树冠投影外侧开挖环状沟或条沟, 深约25cm、宽20~30cm即可, 施肥量以每m2施钾肥15~30g、磷肥60~90g、碳铵45~60g、尿素30~45g为宜, 条件允许亦可向叶面追肥, 通常保持1%~2%的浓度。

2.5 间密补疏, 优化林密

采取间密补疏的方法, 保持80~100株/667m2的林分密度, 调整单株的疏密分布状况, 在空地补植良种。过于稠密的林分应间伐一部份过密的弱株, 移除林下受压小树, 伐除结构不合理或结果不理想的单株, 使林相整齐, 并将覆盖度控制在70%~80%左右, 以保持较好的透光度。

2.6 取优补劣, 嫁接换冠

对于品种结构的改善, 可采用嫁接换冠的办法。嫁接换冠的时间在每年5月上旬~6月下旬为宜, 具体做法是针对个别劣株用发育良好树木的油茶穗条进行撕皮嵌合嫁接改良。

2.7 适时修剪, 去劣存优

在冬季, 与深挖垦复相结合, 对大枝干进行修剪, 有利于新枝生长, 更换树冠, 防治病虫害。在夏季, 与中耕疏土相结合, 对徒长枝、寄生枝、重叠枝、脚枝、枯枝等进行修剪, 保持林内通风透光度良好。树体修剪形状以“自然开心型”或“自然圆头型”最佳, 保持其高度低于或等于3.5m, 叶面积指数在5~6的水平。

2.8 双管齐下, 防治病虫

物理手段主要措施有: (1) 整修植株, 保持通风透光, 减少病虫害。 (2) 每667m2林地适当间种1~2棵花期不同的板栗树, 使板栗树在开花时节可以将大量昆虫引诱到一起捕杀;每667m2林地种植5~10棵山苍子, 其挥发物有毒杀煤污病菌之功效;以5hm2为单位设置1~2盏频振式杀虫灯, 用以诱杀昆虫。化学手段主要措施有: (1) 对于炭疽病、软腐病的预防, 要在2月底和5月底使用1:1:100的波尔多液对全树进行喷洒, 对于发病初期的植株需要使用30%的爱苗1000倍液对叶面进行喷洒。 (2) 对于蓝翅天牛的防治, 可用20%康宽50~200倍液或4%氟铃脲水剂原液浸涂产卵痕及早期为害槽。

2.9 昆虫授粉, 催花受孕

油茶为异花授粉植物, 常有自花不孕或可孕率较低的情况出现。可在每年9~12月的油茶开花期间, 利用蜜蜂、蝴蝶、苍蝇等昆虫作为授粉媒介, 以进一步提高油茶受孕率, 增加产量。

摘要:油茶是一种重要的木本油料, 在富宁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 因而低产林面积较大, 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经过深入实地调查, 本文充分了解了油茶林出现低产现象的诱因及主导因素, 并提出一些改进油茶低产林的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油茶,低产林,改造

参考文献

[1]张火旺.莲都区油茶低产林改造及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4)

林分改造 篇2

Main understory community landscape assessment and forest stand rebuilding strategies for the scenic spot in Wutong Mountain, Shenzhen

乔红1 蔡如2 崔少伟3 周厚高2,*

(1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3 第三作者的单位?)

QIAO Hong1,CAI Ru2,CUI Shao-wei3,ZHOU Hou-gao2,*

(1.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College, Guangzhou 510925,China;2.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225,China;3.第三作者的单位英文?)

摘要: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和研究目的,确定植物景观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建立城市森林公园林下景观的评价模型。采用AHP法对深圳梧桐山风景区林下典型群落进行了评价,最后得到景观美景度值,就平均得分在6分以下的指标提出相应的改造对策,为森林公园的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AHP法;林下景观;评价;林分改造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

收稿日期:2013-05-28

修回日期:2013-07-18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bject properties and research purposes, the plant landscape evaluation factors and their weights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Urban Forest Park forest landscape evaluation mode was also established. Understory typical communities investigated of the Wutongshan in Shen Zhen were evaluated by AHP method, and finally the value of landscape beauty was gotten. The transformation measures on forest park construction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indexes with average scores less than 6 points.

Key words: AHP;Undergrowth landscape;Evaluation; Stand conversion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期提出的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的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同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对比[1]。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其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以及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迅速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在风景资源景观评价方面也应用较多[2]。

1研究的目的、意义

梧桐山地处深圳市东南部,始建于1980年,原名深圳沙头角海山森林公园,后更名为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目前是深圳市的最高山峰,是新安的八景之一。1993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名胜风景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成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第一个森林公园。主要植被有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短序润楠Machilus breviflora、毛棉杜鹃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短序润楠Machilus breviflora、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黄花风铃木Tabebuia chrysantha、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银柴Aporusa dioica、鼠刺Itea chinensis、越南叶下珠Phyllanthus cochinchinensis、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等。

目前,风景区内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大多数为人工次生林,观赏价值大大降低,无法满足森林旅游发展的需求。从总体上看主要有3个问题:其一,管理不到位,整个景区几乎处于无人看管状态,游人可以随意破坏植被,以致于景区风景欠佳;其二,林下植物景观质量不高,群落结构简单,有相当多的林地林下植被少,有些甚至是裸岩,森林植物配置在规模、结构、美化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三,忽视适地适树的原则,错误地把“森林公园”变成“森林花园”,以引种杜鹃花科Ericaceae为例,纵观整个景区,大多数杜鹃花呈现出枯萎的面貌,观赏价值有待提高,引种不是成功种活这么简单,城市森林公园植物配置也不是一味的求同存异,要考虑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植物的建种群落,否则不仅有损美观,而且削弱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因此,对该景区植物景观进行改造已迫在眉睫。

2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对深圳梧桐山风景区保存相对较好的3个植物群落5个样地进行全面调查。在样地的选择中,以植被量相对丰富的群落为基础,以典型景观为依据,采用样地法调查群落植被。样地面积10×10 m2,对样地内的上层乔木作每木调查,记载种名、株数、盖度、胸径、高度、花色、果色、主要观赏部位等;灌木层亦对每木进行调查,记载种名、株数、盖度、高度、花色、果色、主要观赏部位等;草本层和藤本植物每株调查,记录种名、盖度、花色、果色、主要观赏部位等。

胸径指树木的胸高直径,即在距地面1.3 m~1.5 m处的树干直径。但胸径小于5 cm的则不测量,当断面畸形时,测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值。参照欧阳志云[3]的方法,把植株高度大于4 m的植物划为乔木层,4 m以下的划为灌木层或草本层(根据植物的木质化程度划分)。即便同一个种类,也以4 m为分界点,大于4 m则归于乔木层,小于4m则归于灌木层。根据重要值来确定群落的名称。木荷+黧蒴Castanopsis fissa-九节Psychotria rubra-东方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群落记为Q1,黧蒴-九节-东方乌毛蕨群落记为Q2,浙江润楠-短序润楠-芒Miscanthus sinensis群落记为Q3,浙江润楠+红花荷-毛冬青Ilex pubescens-芒群落记为Q4,浙江润楠+毛棉杜鹃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九节-东方乌毛蕨群落记为Q5。

2.2研究方法

2.2.1城市森林公园林下景观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森林公园的评价研究,首先确立指标体系的框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方式初步确立城市森林公园林下景观评价指标,并根据本论文研究的目的进行补充、调整,提出城市森林公园群落林下景观评价模型,如图1:

2.2.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是整个评价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权重的分配是否合理,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准确。

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一般用1~9极其倒数的标度方法(表1),即1、3、5、7、9,分别表示2个因素相比,其中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同样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 2、4、6、8分别表示1和3,3和5, 5和7,7和9的中值,对不同情况的评比结果给予数量标度[4]。组织学生、专家对各因子之间的重要度进行评价。其中学生90人(园林专业45人,非园林专业45人) ,园林植物、生态、园林规划方面的专家10人,总共100人。如果是按小组进行AHP分析时, 1对比较值为组内每个判定值的几何平均[5]。每一项一级指标再细分成若干二级指标,同理可依据AHP标度法确定每一项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每一项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由一级指标的权重乘以二级指标的权重可得到二级指标(实际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根据此方法得到的各指标权重系数(表1~5)。

2.2.3评分标准的确定(括号内是相应条件下的得分值)

样地的平均得分为6.29,浙江润楠+毛棉杜鹃-九节-东方乌毛蕨群落得分最高,为6.59分,浙江润楠-短序润楠-芒群落得分最低,为6.02分。有4个评价指标得分超过8分,分别是:林下物种生物多样性,得分为0.947;草本层重要值和丰富多物种数得分均比较高,都是8分。3个指标得分在5~8分之间,5个指标低于5分。

笔者所选的样地相对保存较好,在梧桐山很多群落,乔木层物种比较丰富,长势也比较好,但林下植物稀少,甚至有些群落几乎无林下植被。说明深圳梧桐山林下群落景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评价结果来看:①最突出的问题是草本层植物覆盖率低和草本层重要值物种数少,平均得分分别为2分和4分,J.T.Curtis和R.P.Mcintosh(1951)在森林群落分析中提出的植物种类的重要值的数值大小可作为群落中植物优势度的一个量度,层间植物不丰富,说明梧桐山的草本层占绝对优势的植物不多;②植物观赏多样性差,平均得分4分;③生活型多样性差,平均得分4.27分;④林分郁闭度偏高,平均得分4.4分;⑤灌木层覆盖率普遍偏高,平均得分为4.8分。

3 林下景观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造措施

本文只针对指标的平均得分在6分以下的提出改造意见。植物景观规划在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 坚持因地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和植被多样化的原则,通过林分结构的改造与配置,构成林海翠绿、枝繁叶茂、疏密相间、季相丰富的群落植物景观效果。景点美化主次分明,通过合理疏伐、补植等技术措施,突出功能分区的植物景观特色,并适当增加花果、色叶、芳香类等植物,进行美化和香化,使园内植物景色宜人,森林景观丰富多彩。通过林相改造和林下景观的美化,重点突出林相、季相、林层、林缘线、林冠线和整体结构的景观效果,提供多姿多彩的植被群落景观,达到提高整体森林景观质量的目的。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的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观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合理地选择和配置景观植物,成功地组织和建立园景,塑造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是植物景观改造建设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一个城市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中,景观植物的栽培决不是简单罗列、任意拼凑, 而是要从景观植物的审美和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景观植物的观赏功能和生态特性,把景观植物布置得主次分明,构成一幅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晦明变化的美丽图景,在构图上能与各种环境条件相适应、相调和,使游客感到美观大方、合情合理,不致产生生硬做作、枯寂无味的感觉。所以在具体林分改造上应遵循以下原则:1)林分改造树种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乡土树种,也可适当引进一些观赏价值比较高的物种;2)改造后的林分应有合理的结构,层次清晰,季相明显;3)要遵循景观美学的原理,使改造后的林分具有最佳的景观效果。

3.1存在的主要问题

评分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偏高:草本植物丰富度低;草本植物覆盖率低,有裸地现象;层间植物不丰富;植物生活型多样性偏低;灌木层覆盖度偏高;乔灌草比例协调度差。

3.2改造措施

针对林分郁闭度偏高问题,应对上层林木进行部分疏除,营造适合多数林下植物的生长环境。草本植物丰富度和草本植物覆盖率低的问题,可以补种一些耐荫性比较强的物种,如东方乌毛蕨、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 speluncae、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分叉漏兜pandanus furcatus、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等,在林窗处可以种一些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芒、止血马唐Digitaria ischaemum等。其中东方乌毛蕨、华山姜、华南鳞盖蕨、分叉漏兜、芒萁、止血马唐都是易成群生长的。层间植物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于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藤本植物主要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生长发育,而不是普遍存在于所有群落之中,但它们可以起到丰富群落结构的作用,且生态结构更稳定,具体改造措施:可以在隐蔽处补种锡叶藤、曲轴海金沙Lygodium flexuosum、链珠藤Alyxia sinensis、白花酸藤子Embelia laeta、扭肚藤Jasminum elongatum等,在光斑处和林缘地带可以考虑菝葜科Smilacaceae、山鸡血藤Millettia dielsiana、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粪箕笃Stephania longa等物种。植物生活型多样性偏低主要因为落叶植物少,应补种一些落叶树种,如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毛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山乌桕Sapium discolor、苦楝Melia azedarach、木油桐Vernicia montana、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等,其次是针叶树种所占的比例也小,针叶树种在广东地区的分布比较少,需要时可套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对于群落中灌木层覆盖度偏高的问题,应首先间伐生长不良的被压木、小径木、病虫木和株型欠佳的树种,但可以保留具有景观效果的弯曲木和色叶树种,其次间伐观赏效果差的树种,经过以上处理如果还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可以间伐一些影响群落层次美观的树种。针对某些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层次混乱、分层不明显这一问题的改造措施,首先选定保留木,然后伐除保留木之间没有观赏价值的林木,采伐时应注意,保留丛状分布和团状分布的林木,这种林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对于乔木层、灌木层或草本层不完整的问题,可以采取封山育林或者人工补种措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焕臣.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市: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81-82.

[2]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56-261.

[3]吴章文,陈序泽.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M].北京市: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77.

[4]惠刚盈,[德]克劳斯冯佳多.德国现代森林经营技术[M ].北京市: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

省级生态林林分改造技术措施 篇3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是科学发展广东现代林业, 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的重要途径, 是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广东省森林生态质量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某林场改造的实践及调查, 望能为广大林业工作者提供帮助。

1 技术措施

运用森林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兼顾长远的原则, 通过低效林改造抚育施肥的措施, 大力推广种植乡土阔叶树种, 促进森林植被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1.1 林地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在2010年3月进行。林地清理不容许炼山或全垦, 采用水平带状清理的方法, 清理带宽为1m。由于上层林木已被清除, 林地清理工作主要是铲除带内杂草、杂灌, 以方便挖穴和栽植, 但要保留原有乡土乔木树种相邻种植带之间设立保留带, 保留带上的植被不能清除。清理的杂草等可在带间堆沤让其自然腐烂分解, 以改善土壤性状。

1.2 整地

采用明穴整地。挖穴时把穴土挖出置于穴的两旁, 以方便回穴。挖穴应在造林前的冬季进行, 让清出的穴土有一段自然风化、熟化的时间, 有利于杀死有害的病虫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的肥力。植穴规格均为50cm×50cm×40cm。

植穴原则上按照水平布设, 上、下2行植穴呈“品”字形分布, 部分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 (如避开原有树木、石头等) 局部位移, 采取不规则式随机布设, 不强调严格的横直成行, 但要求保证单位面积密度和适当的株行距。

1.3 造林密度

根据林地植被现状以及立地条件, 设计密度全部为840株/hm2。

1.4 回土与基肥

在春季造林前1个月即要回穴, 回土要打碎及清除石块树根, 先回表土后回心土, 当回土至50%左右时, 施放基肥, 并与穴土充分混匀后继续回土至平穴备栽。施基肥是保障所栽苗木快速生长的重要措施。根据立地条件, 设计造林类型全部为低效林改造, 补植1665株/hm2, 施放基肥标准为:施放复合肥0.2kg/穴。

1.5 树种选择与配比

(1) 树种选择:结合造林地立地条件及当地苗木储备情况,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取松树、香樟、黄花梨、柚木、红椎、格木6种树种进行造林。 (2) 树种配比:各作业小班选取4种树种, 根据不同作业类型进行树种配比。

1.6 造林类型

该林场2010年林分改造建设工程造林地均为低效林林地, 前期已经完成了对原有林地的清理, 因此, 对133.3hm2造林地均采用低效林改造措施进行造林。结合造林地立地条件和植被状况, 用4种类型种植改造。

1.7 苗木要求

采用半年生营养袋苗、高40cm以上、无病虫害的一级容器苗, 要求在种植前3个月苗木不能施肥, 苗木要求通直粗壮、根系发达、顶芽无损。

1.8 混交方式

按照生态功能优选、筛法自然的原则, 结合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采用株间混交方式, 要求相邻的同一种原则上不超过4株。

1.9 栽植

栽植应在早春雨透后的阴雨天进行, 要求在3月底前完成。栽植时先在植穴中央挖1个比苗木泥头稍大稍深的栽植孔, 去掉苗木的包扎材料或营养袋后, 带土轻放于栽植孔中, 扶正苗木适当深栽, 然后在苗木四周回填细土, 回填时用手把回填土压实, 使苗木与原土紧密接触。继续回土至穴面, 压实后再回松土呈馒头状, 以减少水分蒸发。

1.1 0 抚育与追肥

抚育是促进苗木生长, 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保存率的重要措施。设计当年抚育1次, 即第1年秋季抚育1次, 秋季抚育在5~9月份。抚育工作内容主要是除草、松土、培土、追肥、补植, 除草要求铲除以植株为中心1m2范围内的杂草。补植在抚育时进行, 应全面检查植株的成活状况, 发现死株及时进行补苗。

栽植后追肥1次, 在第1年抚育时进行追肥1次, 施复合肥0.1kg/穴, 具体施肥方法是在除草、松土、培土等工序完成后, 沿树冠垂直投影线方向两侧各开挖深5~10cm的浅沟, 将肥料均匀施放于沟内, 然后用土覆盖, 以防肥料流失, 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

1.1 1 日常保护

主要做好告示牌, 提示森林防火信息;进行护林巡逻, 预防山火和人畜破坏等。同时, 做好病虫害防治日常工作, 通过日常管护来保护造林效果。

2 验收标准

验收包括当年验收抚育验收和竣工验收3部分。抓好验收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 对未达到验收标准的, 要求进行整改, 达标后再次验收, 直至合格。

(1) 当年验收标准在造林当年的秋、冬季进行, 主要是对造林面积、造林成活率、林木长势、树种选择、混交林等进行验收, 要求当年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林木长势良好、树种配置、树种混交符合要求, 否则必须补植后第2年再验收。

(2) 抚育验收标准在幼林抚育结束后1个月内进行验收, 验收内容包括抚育面积、林木保存率、林木长势、抚育措施、抚育质量等, 要求按照作业设计进行幼林抚育, 抚育率达100%, 保存率达95%以上。

3 结语

根据树种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通过人工措施 (如:疏伐种植抚育等措施) 创造适于林木生长环境, 适时栽植 (一般在3月份进行) , 加强抚育管理, 将大大提升生态效能, 更大地发挥生态公益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文娟, 姚云峰, 秦富仓等.赤峰市敖汉旗五种林分改造模式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1)

林分改造 篇4

1 低质低效林分的划分对象

幼龄林郁闭度在0.4以下, 中龄林在0.5以下的林分;

有林地与灌丛地、宜林地镶嵌分布的林分;

虽然是乔木树种, 但生长在土壤瘠薄或稀疏林冠下, 树干矮生, 表现为灌木或者灌丛状态的天然林分;

多代萌生, 已经成为灌丛状态的栎类次生林分;

遭受轻度病虫害、火灾、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 (受害株率在25%以内) 的林分。

2 低质低效林的成林原因

2.1 天然次生林的固有属性

天然次生林镶嵌性非常明显, 次生林的镶嵌性:同一地段上群落的不一致性, 不同群落相互间隔的现象, 也称为群落的复合性, 甚至形成交错群落的现象。

2.2 树种特性

天然次生林建群树种主要为栎类, 栎类林的特点是幼年生长较慢, 易生徒长枝, 但在深厚肥沃土壤上, 生长良好, 在土壤瘠薄或稀疏林冠下, 虽能适应, 但生长不良, 树干矮生, 甚至呈灌丛状。萌生能力很强, 既“次生性”很强。

2.3 立地条件差

小陇山林区在甘肃省立地分类系统中多为“石质山地区”, 土层薄, 大部分地区土壤厚度不足30厘米, 这类地区虽然分布着大量的乔木树种, 但始终表现为灌木或者灌丛状态。

3 低质低效林的现状

生长缓慢, 每公顷年生长率仅为2.63%。个别地段林木生长演替已呈现出逆向演替的趋势, 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下降,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 既严重影响了林木正常生长, 又带来了发生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的隐患, 火险等级提高, 引发灾害的因素加剧, 影响了森林多种功能的正常发挥。

4 技术改造的几种措施

由于低质低效林固有的复杂性, 在具体进行改造时, 不是采用单一的措施, 而应对各种营林措施综合运用。改造不受强度的限制, 取决于林分的状况和进行改造的要求, 旨在提高低产林分的生产力, 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

4.1 全部伐除, 全面造林

这种方法适用于非目的树种占优势, 而无培育前途的残破林分, 林木绝大多数为弯曲、多杈, 受病虫危害, 难以培育成材的林分。目的在于改变主要组成树种与整个林分状况。实施时, 首先伐除全部树木, 但对目的树种的幼树应当保留。然后在采伐迹地上选用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地势平坦或植被恢复快的地方。

4.2 清理活地植被, 林冠下造林

这种方法是先清除稀疏林冠下的灌木、杂草, 然后进行小块整地、造林。在林冠下进行人工造林, 一般用植苗造林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森林环境变化小, 苗木易成活, 杂草与萌条受抑制, 可以减少幼林抚育次数。

4.3 抚育采伐, 伐孔造林

这是一种将抚育采伐与空隙地造林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郁闭度大, 但其组成树种有一半以上属经济价值低劣, 而目的树种不能占优势或处于被压状态的中、幼龄树;也常用于屡遭人为或自然灾害破坏、造成林相残破、树种多样、疏密不均但尚有一定优良目的的树种的劣质低产林分。

4.4 带状采伐, 引入珍贵树种

此法主要应用于立地条件好, 但由非目的树种形成的低价值次生林。这种改造方式, 是在被改造的林地上间隔一定距离, 呈带状地伐除带上的全部乔灌木, 然后秋季整地春季造林, 待幼苗在林墙 (保留带) 的庇护下成长起来后, 根据幼树对环境的需要, 逐次将保留带上的林木全部伐除, 最终形成针阔混交林或针叶纯林。

4.5 局部造林, 提高密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目的树种符合要求, 但林分密度较小 (郁闭度在0.5以下) , 甚至为疏林或疏密不均的次生林。主要措施是在稀疏处或林中空地进行补播、补植的方式, 来提高林分的密度。通常用块状法进行局部造林。当然还得考虑立地条件, 如果采用的树种与立地条件不相适应, 生长很慢, 则会在以后被原有林木所压, 达不到补植的目的。

4.6 封山育林, 育改结合

封山育林是对疏林地与具有一定数量的伐根萌芽、具有根蘖更新能力和天然下种母树条件的地区, 实行不同形式的封禁, 并借助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与辅以抚育管理措施, 来逐渐恢复和改造次生林的一种有效手段。

摘要:通过对小陇山林区森林资源的调查, 分析了低质低效次生林的成林原因及林分质量, 针对不同林分状况, 提出了改造的几种技术措施。

关键词:天然次生林,林分,低质低效林,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林分改造 篇5

1 工程区“小老树”杨树现状

工程区“小老树”杨树是在晋北风沙区通过压条造林形成的防护林, 经过多年的生长, 加之气候条件干旱、立地条件恶劣, 形成干梢、枯死等大面积的退化林分, 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栽植的防风固沙林中出现了较大面积的退化现象。据统计, 工程区退化林分 (即“小老树”杨树) 面积为26.67万hm2。

1.1 退化林分分布情况

退化林分“小老树”杨树总面积26.67万hm2, 主要分布在朔州市的右玉县、平鲁区、应县、怀仁县、山阴县、朔城区和大同市的南郊区、左云县、新荣区、大同县、阳高县、天镇县等县 (区) 和省直杨树林局, 在广灵县和忻州市的部分县 (区) 也有少部分分布。

1.2 退化林分现状

工程区退化林分主要表现出干梢、枯死。“小老树”杨树大面积死亡的有6 667hm2, 干梢濒死的有26.67万hm2。

1.3 退化林分权属情况

退化“小老树”杨树, 2.0万hm2属于集体所有, 约6.67万hm2为国有, 已承包到户的有3 334hm2。

2 杨树林分退化原因

退化林分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过熟、立地条件差、气候条件差、树种选择、造林技术和人为干预失当等原因。

2.1 生理过熟导致的林分退化

工程区的退化“小老树”杨树,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营造的防风固沙主要造林树种, 它在20 a为成熟龄, 25a为过熟龄期, 所以工程区的杨树林龄多在30a以上, 已进入自然成熟期, 林木老化, 生理机能衰退, 在5年前就开始出现逐渐枯老死亡现象。

2.2 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及密度导致林分退化

杨树是喜阳性乔木树种, 树木需水量大, 立地差, 降水少, 退化快。造林技术也是造成防护林衰退的重要因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采用插条和压条造林, 在当时切实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表现出后期生长乏力, 树干扭曲, 形成“小老树”现象。栽植时密度较大, 每公顷3 300株, 有的甚至9 990株, 出现严重的水分、养分竞争现象, 导致干稍、枯死。加之营造纯林, 林分结构不稳定, 不能进行自我修复, 也是林分退化的一个原因。

2.3 立地条件不良导致林分退化

立地条件导致的林分退化在各地区非常普遍, 山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多为沙土, 非常瘠薄, 多年来降水量持续下降, 严重干旱, 是林分生长退化的外界原因。

2.4 水分是导致林分退化的关键因子

由于山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属于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 部分县 (区) 每年降水量只有200mm多, 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9月份, 并且强度大, 形成的有效降水少, 可吸收利用的水分更少。工程区还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开采区, 多年来的地下开采, 导致了地下水层断裂。树木在这个区域只能依靠降水来满足自身生长需要, 就像是空中悬浮物, 严重缺水。不是采空区的地区, 由于近年来地下水位的下降, 已经超出了树木根系可达范围, 树木也是不能利用到地下水。

2.5 抚育管护是又一影响林分退化的重要因子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为了增加植被, 改善风沙肆虐的沙尘暴恶劣天气而启动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经过10多年的规模治理成效显著, 但是国家的投资为补助性投资, 没有专项补植与抚育资金, 后期抚育工作跟不上, 客观上加大了退化林分的形成。

2.6 病虫害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是林分退化的原因

严重的森林病虫害使一部分小叶杨长势衰弱, 变成“小老树”, 并及早枯死。主要是青杨天牛危害严重, 危害率几乎达到60%, 使受害林木生长受到影响, 枯梢率一般为60%, 严重的达80%以上, 这也是变成“小老树”的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比如火灾和滥砍乱伐、盗伐和滥牧等现象的发生, 也是林分退化的主要原因。

3 杨树林分修复改造措施

退化林分是受到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外界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形成的, 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才能减缓退化速度, 进而达到修复的目的。应采取全面栽植适宜树种、混交栽植、抚育管护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

3.1 全面栽植适宜树种

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针对“小老树”杨树的情况, 选择乡土树种, 如栽植樟子松、油松、杏、柠条、沙棘、山杏等树种, 逐年进行, 达到新树种取代旧树种的目的。

3.2 带状造林改造

按照带状模式营造樟子松、油松, 形成乔灌混交林, 促进林分稳定, 恢复林分自我修复功能。

3.3 混交稳定林分结构

按照乔灌混交、针阔混交的模式, 在退化林分中, 因地制宜栽植相应的树种, 形成多树种混交, 实现生物多样性, 提高林分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可持续稳定性。

3.4 抚育管护修复林分

对于轻度、中度退化林分, 加强抚育管护, 采取封山育林、人工促进措施等方式, 加强防火防虫, 减缓退化, 进而实现修复。

3.5 国家应该给退化林分区增列采伐限额

在林分改造的过程中, 需要把已经死亡或者濒临死亡的“小老树”杨树采伐掉, 这就需要增加森林采伐限额指标。

4 杨树林分修复改造效益分析

上一篇: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下一篇: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