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公开课

2025-01-12

什么是周长公开课(共7篇)

什么是周长公开课 篇1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老师演示、学生观察了解周长,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周长。

2、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掌握测量的技巧与方法,计算物体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通过具体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周长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的测量和计算具体事物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通过不同活动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具:树叶、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学具:直尺、绳子。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1、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很好。

金秋时节,金黄呈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片片飘舞的树叶,犹如秋的精灵,散落大地。老师忍不住捡了其中的几片回家制作成了标本,借此机会特拿来与大家一起欣赏。(出示树叶标本)

2、师:我记得画笔大师曾说过,一笔可以画出许多美丽的图形,现在,我想我其中最喜欢的一片叶子画下来。(师画树叶)

3、提问:刚才有谁认真观察到老师是怎样画的? 生1:沿树叶的边线画了一圈,也就是说从一点开始到这点结束。生2:略。

4、谁能照我的方法画出其余的树叶图形。

要求:上面同学我喊开始在画,画完站回原位。下面同学打开课本44页描出树叶边线,描完举手示意我。时间为一分钟。开始。

5、检验:我们来看黑板上同学们画的图形。(合格顺利通过的回座位,不合格的说明错在哪里)

小结:看来不管是从哪里开始,我们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

二、初步认识周长。

看到同学们这么认真的学习,为了表示奖励,老师请同学观看比赛:

1、观看蚂蚁跑步比赛(课件出示)。

2、提问:为什么三号蚂蚁犯规了呢?生:因为它没有跑够一圈。

3、谁来把刚才一号和二号蚂蚁的跑步路线描一遍。谁来帮助三号蚂蚁顺利通过。(生上黑板演示描的过程。)

4、蚂蚁博士引出周长的定义。(课件出示)

5、同样这是一个正方形,我沿着它的边线绕一周回到起点结束,这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三、找一找,摸一摸。下面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周长

1、首先,从我们最熟悉的朋友数学书开始,仔细观察它有六个面,我们先找到它的封面,然后从任意一点开始,沿着封面的边线再回到起点,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在来摸摸我们的课桌面,你们能找到桌面的周长吗?(生摸桌面的周长。)

3、窗户的周长,黑板的周长等。。

4、其实,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应用广泛,比如:我们做裤子的时候,裁缝要量一量我们的腰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腰围。

5、现在请你们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多少厘米?(生:七嘴八舌,答案不同。)

6、到底准不准呢?我们来测量一下,可是今天老师没带米尺,谁能帮老师想一个办法。(生:先用绳子测量,在用尺子测量绳子的长度。实际测量。)

7、今天老师也让你们准备了绳子和尺子,赶快拿起来测量下你们的腰围吧。时间为2分钟开始。(生测量汇报)

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真是的善于观察,爱动脑筋。那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呢?

8、出示不同的图形找周长。(课间出示)小结: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四、计算周长,探究方法。

1、测量并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

2、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绳子帮忙,滚动法等)

五、巩固提高,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六、知识博览,开拓视野。(课件出示)

七、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什么是周长公开课 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 通过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 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 建立周长的概念, 认识测量工具.

(2)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图形的周长.

(3) 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 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 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3.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周长, 理解周长的含义, 发展空间观念.会利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物体.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 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 为他们创建一个感知、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运用了课件辅助教学, 使课堂生动、有趣.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事物的特征, 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探究、创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 我在课前准备了课件, 收集稀奇或有颜色的树叶, 卷尺、直尺、皮尺、测绳等测量工具 (若干, 供学生活动使用) , 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 为更好地学习知识做好了充分的硬件准备.

三、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首先运用CAI课件演示秋天美景)

同学们, 美丽的秋天到了,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秋天的景色吧!“霜叶红于二月花”, 是杜牧对红叶的吟诵, 它那胭脂般的醉红, 像火一样炽热.这缤纷的落叶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 随风摇曳款款而下.啊!多美啊!一只可爱的小蚂蚁爬上一片落叶, 又犹如一叶扁舟随波飘荡.啊!真是太美了!我要把这美丽的落叶画下来, 带给妈妈看, 把这美丽的秋天留住.大家一起为小蚂蚁加油吧!你们觉得小蚂蚁画得怎么样?你能用手比画出小蚂蚁画的过程吗?能用一句话说说小蚂蚁画的路线吗?

师小结:它是从哪里开始描, 又到哪里结束的?

小蚂蚁围着落叶绕了一圈, 把落叶的外部轮廓描绘下来, 这一圈的长度我们就叫叶子的周长.

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周长”.

(二) 实践探索, 理解新知

1. 描一描, 说一说

同学们, 老师为每名同学都带来一份秋天的礼物———稀奇或有颜色的树叶.

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把这美丽的落叶画下来, 带给妈妈看, 把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呢?把这美丽的秋天留住.请大家用彩笔沿着红叶的边线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谁愿意把你描绘的过程说一说?

小结:看来, 不管从哪里开始, 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圈又回到开始的地方, 这一周的长度, 我们就叫周长.

2. 摸一摸, 说一说

平面上的图形都有周长, 刚才我们学会画物体的周长, 现在请你用手摸一摸书本封面的周长、课桌面的周长, 感觉怎么样?你能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有周长?请用手摸一摸, 再说一说. (文具盒、笔、黑板、教室)

3. 想一想, 说一说 (介绍测量工具)

如果让你量出树叶的长度, 你会用什么方法来量?请先与你的同伴说说你的方法. (让我们来看看小蚂蚁选择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

今天, 我来介绍一种测量工具, 平常我们叫它软尺, 这种软尺可以缠绕物体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同学们在哪里可以看到? (裁缝店、医院) 医生也喜欢用软尺来量量你们的腰围和胸围, 以此来检查你们的生长情况, 你们想不想也来量一量自己的腰围、胸围或者其他的地方? (教师依次介绍卷尺、皮尺的功用)

(三) 操作实践, 巩固新知

老师还给每个组准备了几个活动项目[树叶, 课桌, 胸围 (头围) , 黑板], 你们想测量它们的周长吗?每个活动小组上台选择活动项目.

活动要求:1.先在组内说一说你们准备怎么测量;2.组内先做好分工, 两人测量, 一人做记录, 一人准备汇报;3.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4.记录测量结果及方法并算出周长. (为节省时间, 方法可以简写, 只要能在汇报时表达清楚就行了) 生分组活动, 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

(四) 归纳总结, 完善认识

这节课, 你们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 通过提示性的引导, 让学生连贯地概括出什么是周长, 补充板书, 完善内容, 揭示课题.

什么是“周长” 篇3

此次教学的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对单位制的理解和使用常用测量工具的能力;检验他们是怎样使用测量工具——特别是在被测量物体的长度远远大于测量工具的最大尺度时;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以及多位数连续相加的进位技巧。

我将4~5个学生组成一个合作性小组,以此培养和鼓励他们在数学上的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互相交流他们的数学思想。

教学任务是测出黑板、练习本以及教室的周长,要求他们标出每一个物体的尺寸,并用数学知识解释相关的问题。这些被测量的物体都是长方形的,但是其中一个非常大,我为他们提供了米尺、卷尺和测量胶带等常用测量工具。这节测量课要求都用米制,但是我故意给了他们一些别的单位制的测量工具,这就要求学生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必须懂得区分,有时候还要求他们用别的测量工具进行重复测量。

这样,学生们开始了工作。当然他们的进度会各不相同。当他们在测量物体的时候,我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区分清楚厘米和米的区别。因为这是一个小组实验活动,所以我鼓励他们相互讨论,这样遇到问题的同学就可以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另外,除了在我讲解测量工具时有些学生使用过测量工具外,还有一些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测量工具。那些缺乏使用经验的学生在把尺子的一端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时显得没有耐性。这时,同组中使用过测量工具的学生会指导他们:“一定要把两端对齐,否则测量结果不准确。”

当测量诸如黑板、教室等大物体的周长时,他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一个小组把5根米尺一根一根接起来,然后再把取下的第一根放在第五根的末端,照此办法一直测量下去。还有一组只使用了一根米尺,他们用粉笔在每一次测量的米尺末端处做个记号,然后再从记号处量起,这样连续测量,直到测完为止。而有的学生是用手指来标记测量到什么地方的,还有一些学生用卷尺来测量整个教室的周长,所以他们的结果是厘米而不是米。另外,我还记录下了他们对各种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

这次教学评估的范围很广,所以我将重点放在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上。第一个问题是测量方法问题,主要是考察学生们的测量结果是否合理且相对准确。大部分学生能够测出相对准确的结果,但是也有极个别的学生测量得不是很准确。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一个学生把“99厘米”加了好多次最后才得出周长。他用的是一个100厘米的尺子,但尺子上标记的最后一个数字是99,最后一个刻度旁没有数字。他的问题就在于没能准确使用测量工具。当我问他一米等于多少厘米时,他回答得很正确。但当仔细观察了所使用的尺子时,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有少数学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搞混了,把测量的短边误当作了长边。但是他们明白了周长的意义。他们的问题在于没有完全理解怎样利用图形把长度尺寸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物体联系起来。

第二个要关注的是测量中的概念性问题。这里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了他们对周长概念的不完全理解。例如,一个学生测量了四个边的长度,但是他把其中一个边的长度当做了周长。这说明他没有理解周长是指一个物体的所有外围长度的总和。还有一个学生测量的黑板周长明显要比教室的周长还长,这说明她没有想一想实际的情况,只是依据书本知识按部就班地去测量,而没有深入理解教师所介绍的数学公式。

这次测量所反映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计算问题。令我高兴的是在这方面学生犯的错误不多。但是刚刚给学生们介绍了进位这一概念,我还是打算认真地检查一下。果然,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相加时没有把位数对齐,结果计算错了。这说明他们在位的概念和连加上还有缺陷。有一位学生在计算教室周长时表现出了一个三年级学生具有的高超的运算能力。他把长和宽加了一次,然后再把这个结果累加一次就得出了周长。这不仅说明他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还说明他可以抽象地理解周长的数学含义。我以前并没有给他们讲过这些内容,这是他自己体会出来的。所以通过这次评估也让我发现了学生身上具备的潜能。

我检查了他们的报告后要求他们自己再检查一遍。我这么做是因为这一步也是一次有效的学习过程,同时又是给学生们第二次机会来完成的过程学习任务,并以此来减轻他们对考试和数学学习的焦虑感,这也是我的一个评估目标。我并没有发现学生们因为有第二次机会而在第一次做的过程中就不认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最终目的是正确地完成学习任务。我要把两次完成情况进行比较,并记录下哪一部分他们完成得最好。

让学生们记录一些关于数学学习的心得,也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于是,我要求学生写下三个有关周长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他们说明周长的定义,第二个问题要求他们描述周长的测量过程,第三个问题要求他们介绍周长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回答比较好的学生当中,一个学生回答道:

什么是周长?

“任何物体的外围长度。”

你是怎样得出一个物体的周长的?

“测量物体每一边的长度,并把它们相加。”

什么时候你需要知道一个地方的周长是多少?

“当你打算把你家的篱笆扎起来的时候,要知道需要多长的篱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学生的回答:

什么是周长?

“长方形院子。”

你是怎样得出一个物体的周长的?

“把所有的数字加起来,然后写在纸上。”

什么时候你需要知道一个地方的周长是多少?

“要知道一间房子或者一幢楼有多长时。”

比较这两张答卷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那位回答得好的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他解释了测量物体周长的过程,并举出了实际生活中一个需要利用周长概念的例子(围着院子做篱笆)。他甚至还指出这样可以告诉他人需要买多长的篱笆。从那位回答较差的学生的试卷中可以看出,他根本没有理解周长的数学含义,他对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把测量周长的过程也仅仅局限于把几个数字加在一起,于是他对周长概念的应用就更加浮浅了。从这张试卷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位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很差,需要从头再教。幸运的是,在我的班上这种水平的学生几乎没有。通过这种动手写一写的评估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会怎样使用数学语言与别人交流。同时这也是发现错误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我可以知道采用何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幸福是什么的公开课教案 篇4

执教者:徐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了解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3.情感目标: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习了《巨人的花园》一课,让我们明白了巨人因为学会了和大家分享快乐而感到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我们能从故事中找到什么样的答案。

2.板书课题:《10幸福是什么》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三位青年终于在 年后弄明白。

3、是谁总结了幸福的含义?它的含义是什么?

4、这三位青年是怎样弄明白的呢?分别在哪些段落?

三、学习课文:

(一)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

1. 自由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 师生表演医生给病人治病,然后师采访医生:当病人对你千恩万谢的时候,你什么感觉?读出你的这种感觉来。(一老奶奶腰痛,启发孩子主动热情为病人服务。)3.指导感情读文。

(二)我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事。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1.“勤勤恳恳”是什么意思?(勤劳踏实)2.你能想像得到他在火车上,轮船上都是怎样勤勤恳恳的工作吗?如果你是第二位青年,你为别人服务的时候,什么感觉?读出这种感觉来。

3.如果咱们班里有同学对班干部说,你天天为班里操心,多累人呀!这时,你也可以对他说──

(三)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1.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觉得这位青年说这话时,用什么语气说的?那你就读出来吧!

2. 你觉得这位青年还可能会用什么语气来说呢?

(四)1、三个青年在十年前有过幸福的感觉吗?什么时候呢?(4、5自然段)

2、师:在疏通泉眼时,他们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幸福。十年后,他们又来到了小井旁边,那颗幸福的种子已经结出了幸福的果实。

(出示句子,齐读)清澈的泉水仍旧那样静静地流着。小井周围的树苗已经长成枝叶茂密的大树。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路上还看得见人的脚印,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在周围的沙地上有小鸟的爪印,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三个青年快乐地看着这一切。他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3、师:你看到的幸福的果实是怎样的呢?和十年前一样吗?

出示句子:树林里有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泉口上堆满了枯枝败叶。

A、喝水或打水的人们、动物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B、最终感受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4、师:这时他们终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了,就如智慧女儿所说的------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设计意图:运用前后对比来感受幸福,明白幸福的含义。

(五)1、什么叫“义务”?能举个例子说明么?在学校,学生的义务是什么?在家里你的义务是什么?

3.“有益的事情”指的是什么事情?在我们周围或从书上电视上,你看到谁做的什么事是有益的事情呢?

(六)体会身边的幸福

1.三个青年经过十年的时间,终于弄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我想问同学们,假如第一个和第二个青年不到外面工作,他们能不能找到幸福?

2.师小结:幸福不一定要走很远的路去寻找,也不一定要花很长时间去追寻,只要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做出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让别人感到幸福,那么自己也就会感到幸福的。

(六)童话的特点

1.故事中是谁让三个青年十年后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呢?(智慧的女儿)

2.你觉得,在文中她的智慧表现在哪里?(不直接说幸福是什么,而是引导青年自己寻找,这样更能体会的幸福的真正含义。)这很像懂教育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将来你做了父母,要学习这一点呦!

3.师:在这个童话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正是童话的一个特点。喜欢读童话故事么?哪些童话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看,我也喜欢读)

4.师小结:这些童话除了人物奇特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特点?(童话的想象非常丰富,故事性强,容易吸引读者,每个童话都讲了一个道理。)今后,我们在编童话的时候,如果借鉴这些特点,你写的童话会更吸引人。刚才有同学讲了,每一个童话还会向我们讲述一个道理。

(七)师总结:(指板书)今天这篇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幸福要靠劳动,尽义务,做益事,让别人得到幸福自己就幸福了。

三、拓展延伸

1.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孩子们,你们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什么是周长公开课 篇5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苏教版义务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测量及计算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正确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2.使学生在认识周长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拓展学生想象的思维。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组织有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说一说下面图形其他边的长度。

2 4厘米2厘米

(一)创设情境,认识周长

1、认识边线

(1)谈话:秋高气爽,小兔子们准备进行一场跑步比赛呢。

引导:比赛的规则是草地的边线跑一周,最先跑完的获奖。(板书:边线一周)这里的一周是什么意思?边线又是指什么?

师:同学们,仔细看,比赛开始了!

(比赛规则:每只小兔沿着草地的边线跑一周,最先跑完的获奖)

提问:看清楚了吗?哪只小兔子能得奖呢?为什么?

指出:第三只小兔子能得奖。第一只跑的慢,第二只跑的路线不符合规则,而第三只从这一点出发,沿着边线跑,又回到了这一点,这才是沿边线跑了一周。它跑过的路线,就是草地一周的边线。(板书成:一周边线)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一周边线。

(2)丰富感知

让学生了解“想想做做”第一题题意

要求同桌相互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边线,并说说要怎样指。

交流:指名学生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边线。(注意指导学生指正确,说明白)

说明:(比划演示)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边线,要从边线上一点开始,沿着封面的边线绕一圈再回到这一点,经过的路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边线。

让学生依次指一指课桌面和三角尺的一周边线。

交流:指名学生分别指一指课桌面、三角尺的一周边线。

2、认识周长

(1)描述概念

出示三张书签

引导: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的一周边线吗?

让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一周边线。

指名学生(演示)指一指书签的一周边线。

追问:刚才大家指的都是书签的什么?(一周边线)

指出:一周边线有长有短,这里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

(板书:一周边线的长=周长)

(2)深化认识

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描出一周边线。

交流:展示学生描的一周边线,检查一周边线描得是否正确。

追问:这里每个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是它的什么?

强调: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补充: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周长)

互动:请你在题里任意选一个图形,把它的周长指给同桌看一看。

(二)测量计算,加深认识

1、出示例2的三角形和四边形,你能知道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吗?请你想办法解决,算出周长写在图形下面。

学生测量、计算。

交流: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你又是怎样知道四边形的周长的,是多少?

提问:算图形的周长,为什么要先测量每条边的长,再相加?

小结:周长是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所以把一个平面图形每边的长相加所得的长,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树叶。

引导: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呢?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看看哪位同学最先想到办法。

交流: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围一围,量一量)

师:请同学们用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测量出你们手中树叶的周长,并把周长写下来。(学

生操作)

师:你们树叶的周长是多少?为什么这样测量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紧沿边线围号,正好一周,拉直再量)

师:我们围一围,量一量得到的长度,就是围成树叶一周边线的长,是树叶的周长。

3、小结:学到现在,你知道周长指的是什么了吗?要知道一个平面图形或者物体面的周长,你有哪些办法?

指出:通过指一指、量一量、算一算。我们知道了周长是指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要知道周长,可以把围成图形每条边的长相加,也可以用线围一围、量一量。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能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计算时想想可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学生独立计算周长。

交流:每个图形的周长是怎样算的,周长是多少?

注:板书算式,注意比较不同的算法,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计算周长,就是求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计算时,可以根据每条边长度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灵活地计算。

2“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每个图形的周长指的什么?同桌的小朋友互相指一指。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多少?能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小朋友独立想一想。

让学生计算周长,分别指定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图形。

交流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周长的。(引导说明怎样想的)

指出,根据条件灵活的计算周长,可以使计算简便。小朋友以后解决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想,图国有更合理的方法,尽量采用。

3 思考题

一片长方形草地被分成A、B两部分,小鼹鼠和大象要分别绕A、B两块草地跑一圈,他们跑的路谁长呢?

师:觉得小鼹鼠跑的路长的举手,觉得大象跑得路长的举手?

提问,小鼹鼠和大象跑的路线分别是什么?他们的路线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他们跑得路谁长呢?

(四)全课小结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什么是周长 篇6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课堂上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就是小蚂 蚁。勤奋的小蚂蚁经常锻炼身体,今天,它就要在它家的小花园——一片树叶上跑步。

2、播放课件,仔细观察:小蚂蚁是怎么跑的?它跑了多远的路程?

3、显示小蚂蚁跑过一周的路线,我们来听听小蚂蚁是怎么说的。

4、听了小蚂蚁的话,你能猜到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老师也带来了两片叶子,认识它们吗?想不想描一描它们的边 线?不过,老师要给你们加大难度,要像小蚂蚁那样一笔描出树叶的边线,能做到吗?

2、谁愿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 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的。

3、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 一周,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

4、同样的道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指名用笔画白 鸽的周长

5、老师也带来了3个图形,你能用笔描出它们的周长吗?指名展 示自己画了哪个图形的周长

6、我们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有它们的周长,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 的物品,找到它的一个面,摸摸它们的周长。

7、谁来说说你们找的结果,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8、师:大家找到了很多,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 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载缝做裤子时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说的腰围。

指一名学生上前,估计一下他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9、老师现在要实际量一量,给老师提个醒,在量的时候要注意什 么问题?谁来帮帮我?

10、根据这个结果,估一估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同桌间合作量 一量。汇报

三、巩固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所以想请你们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有兴趣吗?

第一关:判断红线是不是封闭图形的周长。一齐出示,说出哪些是,哪些不是,为什么?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篇7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五、说教学设计:

这部分我分为四个流程:

(一)创设情境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看一看、指一指和指数学书封面一周两个环节,意在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初步感知一周的概念为理解周长打下基础。

(二)操作实践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描一描 让学生用彩笔画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画好后,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 小组活动:说一说 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周长,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思考、讨论。 出示:“月牙形““<”有周长吗?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能从一点出发绕一周一回到这一点的图形才有周长。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依据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量一量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先说说打算怎么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再说说怎样量树叶的周长,然后动手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并用出示测量注意的问题,及时反馈量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来这个环节要量数学书封面和树叶的周长,由于时间问题,把量规则图形数学书封面省略了,只量不规则图形树叶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感觉练习的味道已经很淡,只有练习数一数的内容,其他练习已经穿插在新课中。练习后面还有一个生活中的周长,意在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四)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内容——《什么是周长》。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生、目标、方法、过程、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有: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周长的含义,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计划一课时进行教学。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课教材有以下编写特点:首先通过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又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课教材体现了“转化”“平移”等数学思想。

“转化”方法是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思考方法,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把未知变为已知,把复杂变为简单的思维方法。课后的练习3向学生渗透了平移的数学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力争做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二、学生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生活中会用“边线、一周”等词进行表达和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到周长的生活原形,利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四、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五、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创设了这样情境:图形家族的三角形、长方形、梯形一直在为“谁的周长长”争吵不停,这时问学生“同学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想帮它们解决必须有一个问题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周长”自然导入本节课。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说一说,感知树叶的周长

首先利用描树叶的情境,在描、说的过程中体会什么是图形的一周;再问学生:“为什么有的同学描的快,有的同学还没有描完呢?”让学生体会长度并初步感知树叶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刚获得对树叶周长的体验来做裁判,判断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爬过的长度是它们所爬树叶的周长呢?不仅让学生体会一周是从起点开始还要回到起点,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感知周长的概念

在前面的基础上,提问:“图形有周长吗?”此时学生的心里也有了一个小小的问号,这时,我就告诉学生什么是三角形的周长,然后紧接着问:“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梯形的周长呢?”接着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初步感知周长后,请学生观察简笔画,哪个图形所有线条的长度正好是图形的周长?让学生体会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对周长的含义得到完整的认识。

3、量一量,理解周长的意义

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后,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谁的周长长?”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另外,及时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多次体验,感悟周长的概念,体现学生认识的过程。在试讲时,这部分最成功的是让学生汇报不同的测量方法,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体会到同一图形可能测量方法不同。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找一找、摸一摸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再与学生一起演示,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这样,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量、估腰围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已经感受到很多图形和物体表面都有周长。这时告诉学生,周长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腰围。教师首先示范测量的方法,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使学生在反复估计、测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估计的能力。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估计不是乱猜,要有据可循,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提高练习、巩固新知

利用“图形家族出难题”的情境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题是用两根一样长的铁丝围成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判断它们的周长一样吗?第二题是有两根铁丝围成的图形,(P45 3(1))它们的周长一样吗?让学生明确图形形状不同,周长却有可能相同,使学生会用转化、平移的方法来解决较难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从课堂走向课外,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反思

在教学设计和试讲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本教学设计和其他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有:一方面是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和其他教学设计有所创新的地方有:整体设计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创设图形家族争吵谁的周长长,利用学生爱帮助别人的特点,引出问题“什么是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方式,并交流测量结果和体会;布置作业为: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

以上是我对《什么是周长一课》的理解。请各位不吝赐教。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五、说教学设计:

这部分我分为四个流程:

(一)创设情境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看一看、指一指和指数学书封面一周两个环节,意在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初步感知一周的概念为理解周长打下基础。

(二)操作实践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描一描让学生用彩笔画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画好后,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小组活动:说一说课桌面的边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周长,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思考、讨论。课件出示:“月牙形““<”有周长吗?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能从一点出发绕一周一回到这一点的图形才有周长。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依据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量一量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先说说打算怎么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再说说怎样量树叶的周长,然后动手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并用课件出示测量注意的问题,及时反馈量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来这个环节要量数学书封面和树叶的周长,由于时间问题,把量规则图形数学书封面省略了,只量不规则图形树叶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感觉练习的味道已经很淡,只有练习数一数的内容,其他练习已经穿插在新课中。练习后面还有一个生活中的周长,意在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四)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根据大纲的要求和这节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力目标: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事物和图形,表述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设计的教法主要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知识。因此,在教法设计上,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主要是: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

四、说教程: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组织活动,探索新知;下面具体的说一说: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小蚂蚁跑的动画情节引入新课。这个环节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树叶的一周”的含义,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为下面学习什么是周长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识。这个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描一描,引出周长的含义。“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从你收集到的树叶中选出一片,在一张纸上用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行吗?”在学生独立活动之后,我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在描树叶边线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活动二:摸一摸,理解周长。在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让学生懂得:平面图形都有周长。

活动三、量一量,测量周长。在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周长的基础上,如何求得图形的周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教师进行巡堂加以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方法。

(三)、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课外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5

【说课内容】

《什么是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课本的44、4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重点难点】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

认识周长,会测量并计算基本图形的周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与学法教法设计】

为了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我综合运用“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则是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法主要体现如下两大特色:

1、教学过程体现“两全、三动、一参与”:那就是让全班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

2、体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设境激趣,导入新课——操作探究,构建新知——运用知识,深化认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

借着08奥运会的契机,上课一开始,我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同学们,08奥运会在我国举行,动物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瞧,一只蚂蚁正在练习跑步呢。

生动有趣的画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我趁机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这只蚂蚁是沿着树叶的什么跑的:引导他们发现从起点起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走,又回到了起点,跑的是树叶的一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树叶一周”的含义,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为下面学习什么是周长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描一描,说一说

“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从收集到的树叶中挑一片,在一张纸上用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行吗?”

在学生独立活动之后,我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是怎样描的”。学生在描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起点,这时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明确:不管从哪里开始描,最后都要回到起点。从而渗透“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的含义,教师小结并板书: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然后让学生描一描课后练习题第一题中的图形。

在学生经历了上述活动后,让学生在看、描、说等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平面图形周长的描述性概念。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什么是周长”,而且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让他们从生活中找一个物体,或者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什么是周长”,例如: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并用手去摸一摸他们,让学生切实感受周长的存在,理解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从物体表面的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紧接着教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还可以让他们明白不仅我们身边有周长,就连我们身上也有周长,引导学生认识腰围,头围“商店有大、中、小码三种型号的裤子,陈老师想买一条,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我适合穿什么码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要量腰围。要结合生活实际,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因此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互相合作,量出同桌的腰围。同时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三)运用知识,深化认识

创设“闯关”情境,激发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没闯过一关就会得到相应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胜利者”

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小组中与同学合作,测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学会量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几何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第二关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上两个练习。

第三关:为了让学生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判断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先作出自己的判断,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在班级发言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平移边线的过程,直观地让学生看出第一组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不一样,第二题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

整个闯关游戏由易到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为了可把本节所学的知识、技能及思维方法进行归纳梳理我设计如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②有关周长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2、拓展延伸:课后找一片自己最喜欢的树叶测量它的周长。【设计意图:这样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限延伸。】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课题,从树叶和一个图形入手,再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生活中的物体或具体的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这样从个别到一般地深化学生对“什么是周长”的认识,从而扎扎实实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什么是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包括:周长的认识,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交通与数学。而《什么是周长》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感知、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事物的特征,去发现事物的规律,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探究、创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中,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加强教具演示及学具操作,让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周长的含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在课前准备了直尺、皮尺、测绳等测量工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测绳(或卷尺)、彩笔、直尺。为更好地学习知识作好了充分的硬件准备。

三、教学程序

(一)描一描,说一说

1、同学们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树叶也不断地从飘落下来,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漂亮的树叶是吗?你们能不能把你漂亮的树叶的形状描下来?好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树叶。

请两个学生上台演示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再请一两个人说说学生到讲台前边指边说。

3、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上课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找一找摸一摸

1、师:谁还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物体来说说什么是周长?

生可能说到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课桌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

让学生边摸边说,引导说出xxx一周的长度,是xxx的周长。)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片树叶,谁来说说它的周长?

师:刚才大家在指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时,都沿着哪里指?

生:沿着边。

师板演:①沿边线指

师:而且大家在摸边线时,都是从哪里出发,又回到了——

生:回到一开始的地方。

师:也就是回到了起点。(板演:②又回到起点)

从而得出: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出示一个角。

师:这是以前我们学过的角,谁来说说他的周长?

生跑上前来指一指,说一说。

师:有不同意见吗?

部分学生会结合着刚才小结的:②又回到起点提出质疑。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不封闭的图形说周长引起的争论,使学生体会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三)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是吗?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先说说腰围怎么测量,再进行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样结果,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

这一环节的量:在量腰围、头围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并在小组交流中说一说测量的过程。活动形式也灵活多样,可以一个人单独操作,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只要能测得结果,都给予肯定,而且测量的内容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最后,完善认知,统一方法。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但只能描一周,巩固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4、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想参加吗

(四)闯关训练,深化新知。

第一关: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

第二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1、想: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三角形要量几条边?”“四边形要量几条边?”“为什么?”逐渐使学生初步了解求一般三角形、四边形周长的方法。

2、算: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第三关: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课件中的两组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汇报,结合学生的想法,在黑板上演示边线的移动过程,直观地比较出两组图形的周长,从而深化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闯关练习的设计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本节课的练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7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 1

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三只小蚂蚁赛跑的故事作为开头,投学生之所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整节课起了一个好头。通过观看三只小蚂蚁爬树叶的过程,学生清晰的辨析出什么才是完整的一周,为后面理解周长作了有利的铺垫。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学到的陈述性知识有:图形的一周是指图形边线的起点与终点的重合。程序性知识是:看蚂蚁爬的路线,用手指蚂蚁爬的路线。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描一描

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描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摸一摸

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平面图形的一周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一周,让学生充分体验“边缘”“一周”,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周长”这一数学模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一周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建立新知(小结周长的定义)

根据小蚂蚁的话:(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可桌面的周长,而可桌面的形状就是长方形,进而推导出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的物体抽象出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像,在这样的基础上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周长”,对“什么是周长”的理解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观的知识,结合具体事物陈述什么是树叶(数学书封面,课桌面,黑板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第二次是由具体到抽象,什么是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揭示周长的定义,建构新知识。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个环节教师组织学习同桌,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形成陈述性知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四)巩固练习,解释应用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个环节我采用一个智力大比拼的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积极性强的心理,强化所学习的知识,我设计了三个闯关的练习

第一关:辩一辩,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关: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周长是否一样,强调平移方法,讲解测量计算图形的周长,这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周长的含义,就是一周的长度;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关: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回顾总结,建构体系。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过程,更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同时师生,生生间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续学习的信心。

(六)实践任务

1.回家量一量爸爸妈妈的胸围,腰围和臀围。 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三级年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什么是周长》。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

平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小蚂蚁的话来告诉同学们:它跑了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从而引出新课。通过实践这一环节,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画一画

让学生用彩笔画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画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小组活动:找一找,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周长,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思考、讨论。

课件出示:”<”有周长吗?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依据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先估计老师的腰围,然后动手量一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量。首先用课件出示测量注意的问题,接着学生互相量腰围,及时反馈量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个时候,我向同学们灌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思想,让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5。拓展联系,深化新知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练习

第一题:课后练习1:描出不同图形(不规则)的边线这是为了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第二题:课后练习2: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三题:出示练习3:比较几个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7、布置作业

(1)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9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一课《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描一描摸一摸等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等活动,探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参与活动过程,学会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图形家族的几个人一直在争吵不停,三角形说:我的这条边最长,我的周长长。长方形不服气的说:我有4条边,比你多一条,我的周长最长了。梯形更不服输,说:我的这条边也很长,而且我也有四条边,周长应该我最长。他们在争吵什么?

生:谁的周长长?

师:同学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生:愿意。

师: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先弄明白?(板书: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个问题,再来帮助它们解决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说一说,感知树叶的周长

⑴描一描

师:课外大家收集了一些飘落的树叶,想不想把这美丽的形状画在纸上,那我们就来描一描把它的形状画出来。要求:在本上用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

(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⑵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生:我是从这一点开始描,然后沿着边一直描,到这一点结束。

师:你是从起点开始又回到了起点。谁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生:我是从树叶的尖这一点开始,沿着边描,又到这点结束。

……

师:看来,大家都是从起点出发,沿图形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起点,这就是图形的一周。(板书:一周)

⑶树叶的周长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描的快,有的同学还没有描完呢?

生1:边不一样长。

生2:一周的长度不一样。(板书:长度)

师:其实,树叶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做树叶的周长。

⑷做裁判

师: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爬过的长度是它们所爬树叶的周长呢?

生:乐乐。

师:为什么不选豆豆呢?

生:豆豆不是沿着边线爬的。

师:贝贝呢?

生:贝贝沿着边线爬没有回到起点,不到一周。

师:看来,只有小蚂蚁乐乐是由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乐乐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2、感知周长的概念

⑴说周长

师: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周长吗?比如说: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梯形的周长呢?

生:梯形一周的长度就是梯形的周长。

⑵总结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图形的周长,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自己把它读两遍停下来。

⑶辨一辨

师:老师画了一些简笔画,请你来看一看,哪个图形所有线条的长度正好是图形的周长?

(出示小兔子)

生:是。

师:汽车

生:不是,周长不包括车轮里边的线。

师:蘑菇

生:不是,蘑菇没有封口,线条的长度不到一周。

生:其它的图形都是封闭的,这个蘑菇不封闭。

师:非常感谢这几位小老师,他告诉我们原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啊。

3、量一量,理解周长的意义

⑴量一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并理解了什么是周长,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吧。谁的周长长?怎么解决呢?

生:量一量。

师:每个同学面前有一个图形,请你想办法量一量,算一算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测量)

⑵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怎么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生1:我的是长方形,我测量了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生2:我的也是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我只测量了相邻的两条边,分别乘2在相加,周长也是--。

生3:我的是三角形,我测量了3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周长是-

……

⑶小结

师:刚才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出图形的周长,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是先测量了图形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⑷解决问题

师:这几个图形谁的周长长,答案已经揭晓了,谁呢?

生:三角形。

师:它们听了同学们的评判后,心服口服,还为大家鼓掌呢。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找一找、摸一摸

师: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周长,还有什么物体的面有周长?你能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生1:黑板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

生2:窗户一周的长度就是窗户面的周长。

生3:镜框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镜框面的周长。

……

师:请同学们拿起课本摸一摸封面的边线,感受一下封面的周长。

(生摸)

师:再请同学们摸一摸桌面的边线,感受一下桌面的周长。

(生摸)

师:摸完坐直。

2.量、估腰围

师: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你们知道测量的方法吗?

师:测量腰围时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可以贴着里面的衣服来围皮尺,从0刻度开始,沿着腰围一周,皮尺要围得平平的不能打卷,还要松紧适当,看0刻度和哪个刻度重合,老师的腰围是XXCM。

生:65CM。

师:请你也估计一下你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1: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54厘米。

生2: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60厘米。

生3: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50厘米。

……

师:这些都是估计的结果,我们就来具体量一量腰围,听清要求我说开始再行动:同桌合作,互相测量,并要监督测量的方法对不对,开始。

(学生测量)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的测量结果。

生1:我的腰围是60厘米。

生2:我的腰围是63厘米。

生3:我的腰围是56厘米。

……

师:刚才谁估计的最准确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厘米。

(四)提高练习、巩固新知

师:刚才我们在活动中掌握了许多本领,图形家族的朋友们想知道我们同学谁的本领大,它给我们出了道难题,有信心解决吗?

生:有。

⑴师:这有两根铁丝,谁长?

生:一样长。

师:用这两根铁丝围成两个三角形,(师围)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生:一样。

师:为什么?

生:因为原来的两根铁丝一样长,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也一样。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⑵师:这里有两根铁丝围成的图形,(P45 3(1))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学生独立思考)

师:利用你小组内的图形卡片,小组同学动脑筋想一想它们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哪一组来说一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组认为不一样。因为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

生2:我们组认为一样。因为把这两条边向外移,就和另一个一样了。

师:其他同学认为谁的想法对呢?现在,都同意第二位同学的想法了,看来,认为不一样的同学也认同他的想法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演示教具)

师: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两个图形不一样,周长有可能一样。

师:你总结的真好。

(五)课堂小结

师:连这道题都没有难住大家,看来同学们的本领真的很大,谁愿意跟老师同学们说一说,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

生2:我知道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生3:我知道了图形不一样,周长有可能一样。

(六)布置作业

上一篇:党团知识题库下一篇:妇女主任个人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