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改革落地生根感想

2024-05-23

让改革落地生根感想(通用12篇)

让改革落地生根感想 篇1

让改革落地生根心得体会

通过对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展开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入新时代的改革果敢抉择、指引方向。为系统总结和展示改革的进展和成就,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河南电视台组织拍摄了九集电视政论片《让改革落地生根》,9月3日—9月11日晚在河南新闻联播时间播出,河南省粮食局党组和中原粮食集团党委高度重视,把学习观看《让改革落地生根》作为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一项重点任务,确保学习取得成效。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扎实部署。组织召开全体工作人员收看《让改革落地生根》专题会议,学习上级文件精神,部署收看时间节点和措施,要求各科室每天观看结束后交流学习感受,全部9集内容观看结束后,撰写心得体会,由综合科负责存档备案。专题片立足河南改革发展全局,首次以政论片的形式,对河南五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不平凡历程进行权威的梳理,以五年为跨度,展现党中央顶层改革部署在河南的实施。要求以学习讨论激励改革,展现全体同志务实重干、扎实工作,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积极贡献。二是结合“两学一做”开展讨论。将收看电视专题片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进一步增强改革决心,进一步深化改革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补齐改革短板,以更有效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决策部署,切实抓好当前各项改革工作。

三是坚定改革信念砥砺奋进。通过学习讨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定改革信念,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家决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心协力、砥砺奋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该片着力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河南的特色实践,从各领域改革中的典型事例破题,讲述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河南故事”,全景展现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如何在河南落地生根。同时,该片突出一个“落点”,深刻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如何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河南紧跟中央,已经点燃起“创新驱动”这个腾飞的“新引擎”。改革,往往从最紧迫的环节改起。为拆除阻碍创新的制度藩篱,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围绕科技体制改革,克难攻坚,相关改革措施密集出台。事实证明,伴随着一些措施的推出,河南省创新能量不断释放,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3年前,总书记两次亲临河南,为河南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要求河南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这“四张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

通过机关党支部集体领学、讨论、观看政论片,我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与勇气,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牢记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的责任与担当;坚定跟着党中央令旗走的信念,努力踏实工作;要以此为契机,把专题讨论与自身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与服务大局结合起来,用扎实的工作作风,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及河南省粮食局和集团公司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此次通过认真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必须有先行先试的理念、勇于担当的精神,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用创新的劲头加快推进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用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形成制度制定下来,再形成文化传承下去。公司的硬件和软件也要跟上,必须的条件要提供。只有这样,才能够落地生根,而不是随便说说!

大型政论片《让改革落地生根》传递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大业的强大正能量,极大地激发了我们河南省和顺裕州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改革的热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信心和改革自觉,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部署,坚定不移与党中央及河南省粮食局和集团公司保持高度一致,让更多改革举措落地生根,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让改革落地生根感想 篇2

1. 掌握词汇,规范语言。

儿童最初的语言积累主要是口头语言的积累,其他方面的积累在日后学习中不断得以提高和加强。儿童学习语言的方法主要靠模仿习得。在学龄前,他们学习的语言是在和成人交往中实现的,学到的大多是口头语言。入学后,除了通过社交继续学习口头语言,更重要的是在语文课上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相比较,书面语言更加规范,表达方法比较严谨,形式也更为精彩。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采取最佳手段,使学生把当堂学过的词语融入自己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之中,这样才能扩大词汇量,丰富规范学生的语言。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词串”教学,这些词串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同时也激活了学生无尽的想象。如第三册的“识字1”中安排了四组关于描写秋天词语的词串: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每一组词串都描绘出不同的画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识字,边读边记忆,边读边想象:“烟雾弥漫的金秋水乡;荷塘边随风摇摆的芦苇,荷塘里的老菱、藕及一个个莲蓬;夕阳西下归来的一叶叶扁舟;火红的枫叶,组成了迷人的秋景。”这四组词语反映了江南水乡秋天独有的景物。学生借助图画诵读不仅能使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而且能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形象地感知秋天水乡的美丽。小学许多课文都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这样既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语言中感受生活中多彩的画面,又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规范语言。目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均安排一组组的“积累·运用”,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背诵的要求。通过有目标的背诵积累,学生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比如,带有比喻的对偶句,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对联,关于治学、立业的古诗名句,珍惜时间的谚语,贴近生活实际、跟历史典故有关的歇后语,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词语,人们游览观赏大自然美景时的行为表现的词语,以及日出日落时自然景物的描写词组,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的名联等。通过体验这些富于想象的写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随之增强,也为日后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2. 制定目标,帮助学生逐步积累。

语言积累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没有这个“表达的基础”就谈不上“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语言在语文实践中正确运用的不多,因此,有目的地采用一些手段,制定目标,帮助学生逐步积累已是当务之急。就一篇课文来说,所学到的词语、接触到的句式很多,教师应确定本课的积累目标,再教给积累方法。比如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的《火烧云》一课,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的词语很多,要求学生理解、熟读后,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如,金灿灿、红通通、半紫半黄、半灰半白、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接着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颜色词,归纳其方法,再通过练习帮助学生从少到多、从课内到课外逐步积累。积累句子的方法也一样。教学中,教师应把目光放在发掘课文中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没有的或者不常出现的句式上,寻找出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之处。通过教学,学生通过课文语言的学习,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语言储备”。这个教学过程正是学生“语言积累、生活积累以及人生阅历积累”的整合,也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3. 形式多变,激发学生积累兴趣。

利用课堂资源,变化形式让学生积累不同的话言,从而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语言积累活动中。如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摘录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类写好规定的句数,分目标进行,一周一个方向。也可以结合一些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如:快到新年了,该准备哪些祝福语送给同学、家长呢?要求用“一到十”的数字写成语或者写句子。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查资料、询问长辈、与同学交流等,然后把自己准备的“礼物”(写好的)进行“包装”(装饰图案)、展示、评选。当然,理解语言最常用的方法是反复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还可以复述课文,这是一种模仿性的运用语言的训练。

二、拓展教育渠道,养成读书习惯

1. 不动笔墨不读书。

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要充分发挥书本的作用,提出每篇文章学习都要积累词句的要求,以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句的良好习惯。我采用了“阅读三步曲”:默读圈圈点点———讨论交流朗读———书面摘录仿写。默读圈圈点点,就是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文章中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词句或好的段落。经常这样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读时自觉地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语言营养”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对学生语言学习将会起到积极作用。讨论交流朗读,就是交流自己积累的语句或语段好在哪里。这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判断能力的举措。相互交流会促进学生取长补短,之后由我带头朗读,既鼓励学生又促进学生将语言材料存入自己的语言仓库之中。书面摘录仿写,就是将圈点交流后的内容进行摘抄归类,给所录用的内容进行装饰,形成有个性的“好词佳句”的“成长记录袋”。同时,定期检查摘录或背诵的情况,评选“读书之星”,使学生提高兴趣,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 挽起手臂,齐头并进。

让教育公平落地生根 篇3

一、建立公平教育的管理体系

制度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将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和对各类人员的要求条理化、系统化,并具体规定为遵守的条文。我园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新增了与课题相对应的制度,从而维护了幼儿园正常有序的工作,提高了幼儿园的管理效率,同时也保证了我园教科工作的有效实施,是课题开展的有效保证。

1.教育理念体现先进性。

公平教育是指任何一个受教育者(包括特殊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而且是相同的。我园的公平教育的对象是所有进入我们幼儿园就读的孩子,包括在园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他们提供同等待遇、参与同等活动、得到同等关注等等。公平教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映照自我、认识自我,它又是一种求真务实、表里如一的科学态度,它更是一种关注,是对孩子的当下幸福、一生发展的关注,它能使我们在培养目标的视野里无歧视孩子之憾和本末倒置之过。它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逐渐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并将自己的价值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敬业、奉献、爱岗、爱幼的优秀教师。

2.机制确立体现现实性。

外来孩子入园就读的人数近年来直线增长,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我园努力在班额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吸纳在乘航办事处各企业且五证齐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入学,分插在各班,并不收一分赞助费,在园享受与本地孩子一样的所有待遇,接受同样的教育。对经济上特别困难的外来孩子,我们给予延缓交费时间,并减免部分管保费,为他们尽快解决入学就读问题。同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一系列措施,满足孩子的需要。如在对新入园的外来孩子的语言发展调查后,我们采取了“用简单方言呼唤外来孩子的昵称”,让他们有亲近感;在全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中发现外来孩子的独立性比较强,但行为习惯比较差、好动等,我们采取了“互助共赢”的举措;在外来孩子家庭藏书情况的调查后,我园向家长开放了阅览室等,使课题的研究得到很好的保证。

3.管理制度体现公平性。

为使这个课题管理的全程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课题研究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作用。我园根据幼儿园的实际制定了外来孩子入学优惠制度、早早班和晚晚班制度(免费)、外出大型活动集体参与制度、新入园外来孩子的管理制度、行政领导常规检查制度(及时反馈教师的日常行为情况是否规范)、幼儿园公开课活动制度等相应的制度,并加强机制与经费的保障,使我园课题管理制度更具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规范性和全面性,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

4.教师行为体现规范性。

无论多么优惠的政策、人性化的制度、优厚的教育资源,都要通过教师的行为来实施。为了使老师们的教学行为更规范,我园对教师出台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如教师日常行为十要十不要、教师一日活动组织要求、教师每日必读、教师文明语、教师七心要求等。我们要求老师必须每天与每一个外来孩子至少亲密接触一次,让老师们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规范并优化自己的行为,促进孩子的发展,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的幸福。

二、营造公平教育的环境氛围

透过环境这个窗口,不仅可以看到幼儿园的容貌,更可以体现幼儿园的内部管理和文化底蕴。我园坚持“让每位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位家长放心满意”的教育理念,树立大教育观,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规划,积极营造公平的、轻松快乐的氛围,使孩子们在与环境的融合、对话、探索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孩子整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1.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应是孩子的家园、乐园、花园,在物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我们从孩子的视角入手,为幼儿创设了孩子乐园、特色长廊、班级环境等,并处处突出公平、充满童趣、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息的环境。

(1)融入环境,产生归属感。

我园536个孩子的笑脸张贴在门口大厅的墙上,并附有一行醒目的文字:每个孩子都很棒,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一群孩子就像一个小社会,所有个体都享有公平机会、关怀、快乐和成功。照片后的寓意是:每天孩子们一进入幼儿园,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自己灿烂的微笑,从而带给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并产生“我是幼儿园的一员”、“我很快乐”、“幼儿园就像我的家”,这种积极的情感会引导着孩子自信、主动、快乐、健康地发展。另外老师们还根据孩子地域的不同,创设了“我的家乡”风俗版,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有关自己家乡的特色、景点、特产等布置到这个版块中,让各地域的孩子绘声绘色的、充满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家乡,让全园孩子互相了解,共享全国各地美丽的家乡风光,让外来孩子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幼儿园的一分子,是班级小家庭的一员,从而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的快乐。

(2)装点环境,体现参与性。

特色长廊是我园美术特色的魅力缩影,是老师、家长、孩子共同创设的、与公平教育相适应的、与发展相统一的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如家园共制的作品,有科技小制作、有废旧材料制作、有泥工造型等;墙壁上是各班幼儿的各种作品:有美丽的装饰画、诗意的水墨画、多彩的水粉画、创意线贴画、奇妙的版画、流畅的线描画等;横梁上悬挂的是幼儿的水粉画作品,经过巧妙的装饰而成的。各班的老师还根据孩子的能力差异、地域差异、个性差异等,为孩子们提供了足量的、可操作的、有层次的、能变化的各种富有挑战的材料,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

2.营造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

nlc202309011241

精神环境是一种隐性环境,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情绪情感、社会性、个性品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幼儿园能否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精神环境是关键。因此,目前我园以“让每位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位家长放心满意”为教育理念,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外地孩子的到来,给老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为了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老师们都心甘情愿地说:能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就值得。于是各班老师与每一个外来孩子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每天与每一个孩子至少亲密接触一次(小班采取抱一抱、中班拉拉手、大班摸摸头等),并蹲下身来微笑着用柔和的语气和他们交流,倾听他们诉苦,与他们分享快乐,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需要,体悟他们的一举一动,爱护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错,体谅和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让他们生活在没有顾虑、没有压抑的宽松环境中,有话敢说敢讲,遇事敢想敢做,从而使他们建立自信心,在同伴、老师、成人面前获得自信。

(2)建立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

对于刚入园的外来孩子,他们对我们的幼儿园、班级、周围的环境不熟悉,班级常规不了解,于是我们开展了外来孩子和本地孩子手拉手活动。根据班级本地孩子与外来孩子的数量灵活结对,可以是一对一或两对一牵手等自由结对,带他们一起上盥洗室,一起做游戏,根据孩子意愿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集体外出散步等,让外来孩子感受到温暖,驱除陌生感,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尽快融入到班级集体生活中来,形成幼儿间的友好相处、相互合作,共同享有良好的集体氛围。同时班级里还开展小手拉小手的“献爱心”活动,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好吃的零食、漂亮的衣服等捐给部分特别贫困的外来孩子,让他们享受同伴间的爱心,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

3.指导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为了了解外来孩子的家长对创设家庭环境的重视程度及目前的家庭环境状况,我们于2009年9月20日,向全园133位外来孩子家长发放了一份有关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创设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庭环境创设的认识是模糊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不能正确认识,而且存在小部分的家长与幼儿园的工作不配合或不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幼儿园开展了多种活动来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创设良好而有序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证。

(1)让家长积极主动地接受家教指导。

家教指导是纷繁复杂的工作,因为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家长,他们的文化学历层次不同,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同等,这些给我们的家教指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让这些家长积极主动地接受家教指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的老师能克服困难,与家长建立相互信任、尊重、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亲密的感情,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喜爱和关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尽心尽职,并感受到教师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尊重自己的意愿,从而产生信任感,消除心理距离,乐意与教师接近,愿意与教师沟通与配合,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家长座谈会、观摩自主区域活动、开放图书阅览室、进行个别家庭访谈等多种活动,并采用个别指导、集体指导等形式,指导家长进行家庭环境的良好创设。

(2)让家长力所能及地创设家庭环境。

通过系列的活动和灵活的指导,这些外来家长在家庭环境创设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如: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几位外来家长对我们的家教工作不能配合,对待孩子的态度极为简单粗暴。为此,我们老师专门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家庭访谈。在访谈中,我们让家长冷静地听取我们的意见,使家长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不当行为,从而慢慢改变态度。另外根据家庭藏书的调查结果,我们向家长开放了幼儿园的图书室,学习科学的家教知识。在家庭环境创设过程中,能根据实际经济能力购买相应的图书、玩具等,同时能加强家庭氛围的营造,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安定、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让革命落地生根观后感 篇4

——万和小学薛佳佳

大型政论专题片《让改革落地生根》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扶贫攻坚战来取得的显著成效,内容很具体,也很深刻。在扶贫攻坚上,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要抓住精准识别、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等工作重点。推进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要选准配强第一书记、村干部,用好带头人,带领一方百姓过上好日子。要尊重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要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着力点在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要在对贫困人口摸底建档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责任到人,扶真贫、真扶贫,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着眼长远,加大帮扶力度,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大型政论专题片《让改革落地生根》,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改革,一个中国快速发展离不开的词语,创造出了“中国奇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四梁八柱”蓝图已经备齐,正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更深刻的革命,与以往改革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政府要自我革命。要真心改革,就要下狠心去除私心杂念,肯于俯下身子、涉险碰硬,一句话就是要“知行合一”。不仅要真心去认识我们党面临的“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用真心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要义,而且要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真行动、真干劲推动改革。唯有真正把“知”与“行”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之中,各项改革方案和改革举措才能落地生根,全面改革的“四梁八柱”才能筑牢,由此支撑起来的“现代化”的制度大厦才能屹立不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具魅力。

让改革落地生根感想 篇5

一、转变思想为改革的推进不竭动力和源泉。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篇著名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指导改革开放的有力思想武器。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得解放思想这就是辩证统一。

连队两委认真学习兵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按照49团党委的要求,破除原先僵化、传统的思维模式,按照改革的路线图,从取消“五统一”的措施开始,传统僵化的思想不是一日形成的,改革的到来思想的转变更不可能一步到位,灯不点不亮,理不争不明每日的早晨会、晚研判、两委会议、有时候两委为连队改革的思路争的脸红脖子粗,大家在改革中思考,如何贯彻落实改革措施的思想交锋,背后层次更是由原先工作清飘飘到现在改革过程压力和动力互相交织作用过程。从原先的连队由管理向职工服务逐步转变的过程,在背后的力量是连队的两委的工作习惯改变、思维的转变、心态的转变、需要不断学习的转变、从陌生向融会贯通的改变。通过改革各项措施的不断推进完善,两委对于在连队该干什么、如何干都要开动脑筋去思考,在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办事流程、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在优化、再改造、再提升。

二、两委作用提升明显、为改革成效提供不竭动力。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连队两委成员选举实现了民主,连队管理实现破立并举,改革以来,“破”连队管理人员由上级委任、连队管理“一言堂”、都在管最后都不管、党支部软弱涣散。“立”树立连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连队管理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机制、两委成员要进行选举年度考核,强化履职尽责、深化问责追究机制、压实工作责任。

通过两委在阿拉尔党校的轮训、到每周四49团党委雷打不动的两委培训、师市星期天党校培训着力加强学习、切实解放思想,不断建设学习型的两委。为坚定不移全面做好向南发展各项工作启发了新思路、拓展了新视野,思想的升华要靠深入学、经常学、干中学,两委进一步加深了兵团改革的政策、向南发展的战略部署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加深了对如何更好履行兵团职责使命的思考和认识,进一步增加了敢于担当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三、释放改革红利,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国已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论断。“五统一”本身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使用“五统一”的政策与市场经济的体制是不相应,必然产生推动作用,反而会产生阻碍的作用,取消“五统一”就是改变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中不相适应的部分,更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事实证明取消“五统一”给职工不仅带来收益、更主要是给了职工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地怎么种,农作物卖给谁,职工群众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兵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中,人们发现改革始终是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让改革落地生根感想 篇6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本报北京10月27日电 综合本报驻外记者报道:24日至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外国专家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习近平的讲话富有新意,目标远,立足点高,充分体现出中国一贯坚持的睦邻友好、互惠互利的外交理念。中国与周边国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有利于实现地区国家的共同繁荣。

将中国周边外交工作提到新的高度

泰国《亚洲日报》副社长钱丰表示,习近平的讲话是对中国周边外交的政策性、纲领性讲话,非常精炼,富有新意,目标远,立足点高,非常正面和具有善意。习近平将中国周边外交工作提到一个更新、更重要的高度。中国必须让自己的邻国真正感受到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诚意和善意,感受到中国的大国胸怀。正如习近平所说,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应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同呼吸、共命运。这种不分政治信仰、社会制度、国家大小、贫富差距的共同体,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韩国中国政经文化研究院理事长李映周表示,中国领导人今年访问了多个周边国家,从习近平的讲话可以看出,中国十分重视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所谓中国强大就会威胁周边国家和世界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完全不了解中国。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基本方针,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一贯坚持的睦邻友好、互惠互利的外交理念。韩国总统朴槿惠今年访问中国时,双方签署声明积极推进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民间交流等领域的合作,相信未来两国关系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朴炳光表示,在中国的外交战略格局中,周边是首要。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非常重视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这样的外交方向十分正确。中国在东北亚及整个亚太地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将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韩国总统朴槿惠非常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两国关系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

日本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江原规由表示,从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中可以读出:中国将继续致力于继承并发扬此前与周边国家之间形成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要在与周边国家业已形成的共赢关系基础上,建设现代“丝绸之路”,相信此次重要讲话中相关内容将在周边各国引起巨大共鸣。

在英国伦敦出版的阿拉伯语《中东报》评论说,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国现在推行的周边外交政策,将会构筑一个更加和平与稳定的大环境,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辅相成马来西亚前总理政治秘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逸山表示,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相辅相成,为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如果做得好,就能够带动本地区的繁荣,周边国家也将会对中国在地区内的影响力更加心悦诚服。

胡逸山表示,过去一年多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出访周边国家,东南亚国家对此非常欢迎。人民与人民的往来更加频繁,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东南亚国家希望与中国展开更多民间交流。希望中国高等院校能提供更多机会,让周边国家的学生到中国读书。中国学生也可以更多地走出国门,到东南亚的学校读书。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说:“这正是东南亚国家政府和人民所期盼的。有些东南亚国家害怕中国崛起后会影响他们的利益,习近平的讲话给周边国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和东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东南亚国家都希望和中国巩固睦邻友好的关系,借助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列车,带动本国和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顾清扬表示,习近平提议积极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和外交领域制定的新战略,将实实在在地为周边国家带来经济上的好处。为把该倡议落到实处,应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需求,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东南亚的金融安全和投资原本立足于欧美的金融体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将有利于中国帮助东南亚建立起新的金融安全和投资体系。

泰国开泰银行第一副总裁蔡伟才说,中国提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充分考虑到了东盟国家的实际需要,有助于减少东盟国家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增强对经济风暴的免疫力,也将为中国在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投资发挥引导作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不振,东南亚国家都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列车,把本国梦融入中国积极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共同发展,一起受益,这对维持地区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暨佩娟、施晓慧、马菲、刘军国、黄培昭)

让教育家的“种子”落地生根 篇7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古今中外无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承和发展着人类文明。他们有许多思想集大成者成为教育家,璨若繁星,交相辉映,他们与历史上其他知识分子、劳动群众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推动历史前进。正如朱熹对孔子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对教育家的赞颂,同时也看出教育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

一、 教育家“种子”落地三“要素”

⒈阳光——时代呼唤教育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特色的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教育改革发展之大势和专家建议,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要“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并于2006、200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已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意志。

⒉土壤——区域期待教育家

2014年初夏 , 我们跟随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谢巍局长的脚步来到了青岛———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未来教育家成长联盟”系列主题活动。从这位担任教育局长两年以来, 从未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却选择一个纯学术的学会活动,立足于规划区域教育人才发展布局谋篇的研究行动,我们振奋地感受到了我们的领头人谢巍局长所传递的信息———加入未来教育家成长联盟,积极探寻教育家成长机制,研究探索教育家成长规律和特点, 营造教育家成长的有利环境,为未来教育家成长提供保障支持。

⒊空气——信仰成就教育家

5月8日晚上, 谢巍局长带领我们一同拜访了中国教育学会刘堂江副会长,在这位白发皓首的专家面前,我们的局长从湖湘文化的起源谈到了天心教育的发展历史:愉快教育、说授评、创造教育,这些品牌彰显了天心教育注重教育研究的优良传统。“把校长培养成教育家, 让教育家校长办学, 太重要了! ”谢巍局长的言谈得到了刘堂江副会长的嘉许,他既为年轻的教育局长有如此决心而喝彩, 又为天心未来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而欣慰。同时,他也勉励会谈的各位校长:“教育家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所以,我们要有教育家成长的职业自觉和实践行动,明晰教育家成长的职业路径和特质,让未来教育家在天心区生根落地。

二、 教育家“种子”生根三“叩问”

(一)第一问:什么是教育家?

教育家要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在教育学术领域有一定的成就,在教育实践中有突出贡献,在教育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所立下的丰功伟绩永远为世人敬仰。凸显以下四个特征:

1.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晏阳初先生被称为教育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对中国社会“愚、穷、弱、私”的“见”,更是因为他以“农民化”而去“化农民”,以身体力行“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而著称。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认为,无论外界“风向”如何,校长还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以学生发展为本,顶得住方方面面的压力。这样,才能朝着教育家的目标迈进。闸北八中不按学生成绩分班,这个做法坚持了20年。刘京海不改初衷:“我们培养学生不是和人家比分数,而是比人生。”教育家精神就是懂得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着眼学生长远发展。

2.教育家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

赫尔巴特被称为教育家, 是因为他强调了教师、课堂和教材。杜威之所以是教育家,是因为他强调了学生、活动和经验。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这说明墨子已经看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可以说,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大家熟知的谭迪敖老师,他的名字被刘堂江会长多次提及,也是源于他在创造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成果。

3.教育家是改革创新的探路者

未来教育家要能够与时俱进, 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善于捕捉新机遇,采取新措施,建立新机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深刻反思自己学生观的渐变过程,是一个在无数次错误和失败中摸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大师对话, 从阅读中汲取养分的过程。正是一颗好学又善于深思的心灵,让他一步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自己的学生观中。他眼中的学生是天真可爱的,有灵性、有梦想的一群;他们会常常犯错,常常摔跟头,但在错误中成长、在摔倒后爬起来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 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认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 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种子。为此,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

4.教育家是教师团队的精神领袖

教育家是一个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是能够提出学校发展愿景目标的设计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办学成就的领跑人。在确立学校办学宗旨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强调“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

(二)第二问:为什么要培养未来的教育家?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强调:“要倡导教育家办学”“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因为他们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家能认识并达到使受教育者沿着正面方向全方位发展的目的,而“教书匠”仅仅以用某些手段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为目的。教育家眼中看到的和心中想着的是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仅仅是他育人的一个手段,而“教书匠”眼中看到的和心中想着的是知识,学生仅仅是他传授知识时所需要的对象。

(三)第三问:哪些人能够成为教育家?

早在1919年, 陶行知曾对教育家进行过分类,在他看来,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两种也都不是最高尚者。”而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三、 未来教育家生长三“过程”

⒈人格品行的修炼过程

“教”字的本义是效法,说文解字的解释:“教者效也, 上所施下所效”。师者,不仅要成为经师,更应是人师,要以人格的力量时刻影响学生。教育家的理想人格内涵到底有哪些呢? 可以这样描述:天下为公的终极关切;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责任感。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教育史上提倡“爱”的教育最早的代表,所有的教育实验均以“爱”为原则和灵魂。他在条件极为艰苦的阿尔卑斯山主持一所孤儿院, 除一位女佣外没有其他助手,一人负责近八十名孤儿的养护和教育工作。裴斯泰洛齐日夜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以赤诚的爱滋润着孤儿的心,探索合乎心理学规律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裴斯泰洛齐把自己的一生虔诚地奉献给自己钟爱的事业, 充满人性的光辉,不求回报,他的大家情怀感人至深。

⒉坚守一线的耕耘过程

教师以传递人类文化、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劳动成果主要凝结在成百上千学生的素质之中,短时期内难以充分显现。因此教育家的成长过程就是奉献自己、埋头耕耘的过程。要坚守教育第一线,甚至坚守一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26年校长期间所展示的教育观念,简直就是一部成功的校长工作指南。

1956年,霍懋征被评为我国首批特级教师,之后多家单位希望调她过去任职,有许多“高升”的机会,但她拒绝或只答应借调,最终没有离开小学课堂和孩子们。教育家们大多终身服务于一所学校, 将办好学校当作毕生的事业追求,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正所谓“甘坐板凳十年冷”,坚守,还需要耐得住寂寞。以数十年甚至终身努力, 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教育财富。

⒊思想成熟的充盈过程

教育家与一般教育工作者显著的区别在于:教育家能提出有价值或有完备体系的教育思想,如“学学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做中学”等,今天这些思想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对现实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 抑或在教育改革、办学中做出突出贡献, 如蔡元培接手北大,力挽狂澜,大力改革,大胆地“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实行教授治校,倡导进步社团活动, 使学校形成生动活泼的“思想自由”之风。教育家冯恩洪认为 :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自己,发展教育。如果按照投票来说,发展教育应该是重中之重,这四个“发展”是未来教育家成长的轨迹。如果不能发展教育,“教育家”永远要加“未来”两个字。

回眸历史,教育家成长之路,正是其人格、精神、贡献形成的过程。历史上许多人行走在通往教育家的路上,但最终没有成为教育家,大多因为“条件的欠缺”或“人性的弱点”,“不是山顶上容不下,而是许多人到达不了山顶”。让我们在寓言的哲理中慢慢领悟吧!

创建品牌 让预防文化落地生根 篇8

“让检察官进校园,让预防文化进课堂”,这是该院创建“预防文化”品牌的主题内容。为此,该院建立了两个基地和一个示范点,即在县一中设立的“预防文化启蒙教育基地”,在县委党校设立的“職务犯罪预防警示教育基地”,在王集乡杨沟村设立的“预防文化教育示范点”。通过这些基地和示范点,坚持每周开展一次预防教育活动,让预防文化教育常态化,已开展不同类型的预防文化教育活动120余次,累计受教育一万余人次。同时,不断扩展教育覆盖面,目前已覆盖辖区19个乡镇,全县在职党员领导干部均普遍接受了“预防文化”专题教育。

为确保教育质量,该院先后制定了教学质量管理、培训、备课、授课等多项制度,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对教学语言、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差异化设计,并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开展宣讲团成员培训、组织听课反馈等形式强化活动效果。该院组织拍摄的专题纪录片以及检察微电影《身边的妈妈》,在检察开放日活动中,受到人大代表们的一致好评。(文/徐后先 丁杰)

落地生根作文 篇9

从光枯的树干到树干上萌发的新芽,再到树上茂密的树叶,已看不到那土黄色的大树,慢慢地绿叶枯萎了,变成了黄色,也代表着已到了深秋,接着这些树叶掉落在地上,脆生生的,行走在路上的人们从来都不曾注意到落叶,随意的践踏,而这些落叶却承受了莫大的痛苦――被分解……它们却不在意,因为它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生根。

当落叶被分解时,如果它们落到了土地里,它们则会以慢速度融入土地,长了新根,继续行使着那个周期。

我爱落叶,爱它给他人奉献的精神――每当三伏盛夏,火烈的太阳当空照,一向耐热的我也坚持不下去,以T恤短裤为重点着衣对象。正当我们一声声大喊“太热太热”时,大树也长成形,已从春天的嫩芽长成茂绿的大叶子,我们走在树下无一不感到阵阵凉风袭来,而树上的叶子正是落叶的青春年华。

我爱落叶,爱它蓬勃向上的活力――就几月时间树已经从幼芽变成密叶,它以无人能敌的活力,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叹为观止。落叶正是它的化身。

当落叶真落下时,我为它伤心也为它高兴,伤心是因为它再也不是当时那蓬勃向上的绿叶了,高兴是因为它终于又重获新生,待到那下一年春天,它又是一番风采。

希望,落叶终有一天变成大树!

落地生根的作文 篇10

“落地生根”十分碧绿,绿得翠,绿得嫩,绿得野。叶子呈椭圆状,厚薄均匀,叶脉若隐若现,周围长了一圈锯齿,似乎是用来防备敌人的。“落地生根”好似亭亭玉立的翡翠仙女,站在远处眺望,一团绿色簇拥在一起。一阵微风吹来,细长的叶子随风飘动,仿佛在向我们招手。长大后的“落地生根”叶子周围的锯齿尖上会长出一个个小小的、花一样的小芽子,过不了多久又会长出许多小小的根系,这就是它的果实。

所谓“落地生根”,就是一碰到泥地就会在那里扎根长大。这也确实不假,用手摇一摇它的叶子,叶子上的果实——种子就会落下来,落进土里。把土稍稍撒一点在它上面,过不了几天,一片片新叶子就会迅速长大,焕然一新。若你要去出差、旅游,十天半个月不一定回来,没办法浇水了,没关系!“落地生根”最喜欢干燥的`环境了。如果你浇特别多的水,那它可不喜欢。

“落地生根”就是这样:外形美观,可做室内的观赏植物:还有着旺盛又顽强的生命力,不禁让人顿生钦佩之心。

让说理在现实中落地生根 篇11

由个别细微的迹象窥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或者全貌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写人就是要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着力,抓取其中某个点加以集中描摹或延伸放大,最终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其精神品质、性格特征、价值取向。

【满分运用片段】

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象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于是全卷意蕴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南宋马致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而宋前的山水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出来,远见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布满画纸的山水,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怪石嶙峋,强烈的视觉冲击满足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要求。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但马致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如此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而缺少了“马一角”“夏半边”。

(节选自学生习作《我言秋日胜春朝》)

【精彩点拨】

该文字首先形象而直观地诠释留白的定义,突出重点物象,其余一笔带过。接着介绍宋前山水画师事无巨细,反衬出马致远与夏圭别具一格的处理方式,名副其实的“马一角”“夏半边”,简简单单六个字却道出其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难能可贵的是例后还有原因分析,说理有例有析,有血有肉。

二、反思中见真实

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说每日都要自觉地检视自我行为有无不妥,在自查自纠中我们才能看清真实的自我和社会现实,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而迅速成长。自省自悟是最智慧的纠错方式,但当今社会,有些人面对别人批评往往不接受,自己又不肯大刀阔斧地自我解剖,却整日活在自我膨胀的虚假中,久而久之,人性就可能变形、扭曲,因此,让人性回归真善美是反思的最终归宿。

【满分运用片段】

且看那鲁迅先生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发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东方的睡狮。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王开岭先生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心发现无词无曲。”喧嚣匆忙的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声音。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冷漠的沉寂,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的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抑或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唯有亮剑无声处,方能无愧于己。

唯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

(节选自学生习作《亮剑无声处》)

【精彩点拨】

该文字首先赞扬了鲁迅唤醒民众麻木不仁的声音,然后用“然而”引出对当下社会要打破冷漠的沉寂,要敢于发声的疾呼,接着作者写到亮出真知灼见需要勇气、坚持和激情,这里没有空洞的说理,而是用事例与观点融合的形式,有理有据地说理,引人深思。该文字联系现实中人们的心态,激励人们要勇敢地站起来,体现了说理的针对性,使得文章更加严密。

三、延伸中见丰厚

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有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意思是说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文章如果单调复沓、平面滑行,是索然无味的,真正的好文章必须有立体感、层次感,在内容上层层递进,写作的角度要不断求变,充分展示作者的思维魅力,这样文章才有厚重感和可读性。

【满分运用片段】

诚然,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与家长对孩子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的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吗?古代便有“为己之学”,以修养完满人格为目标,而不是以取得官位为目的。而今,社会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君不见今年的校园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虽分数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注目分数浮动,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木?

(节选自学生习作《巴掌之吻,教育之痛》)

【精彩点拨】

该段文字不断延伸探究人们关注考试分数的原因,首先作者承认了激励的竞争环境和传统的重视教育的原因,接着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将原因掘进更深层次的评价标准的原因,避免了绝对化,具有思辨性,对问题剖析更加全面。接着连续追问,评价标准不科学的问题本质暴露无遗,结尾反问回应开头,句式又略作变化。全文文气涌动,文脉清晰,皆赖于精益求精的拓展之功。

四、剥笋中见缜密

有人认为说理如抽丝剥茧,的确,道理之肌理得一根根抽、一步步理、一层层析,朱光潜先生在《艺文杂谈·谈对话体》中说:“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發,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诚哉斯言,事物可谓千头万绪,心浮气躁去说理只会越理越乱,越说越累,唯有平心静气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我们彰幽显微,步步为营,周密分析,唯有抓住肌理的核心,我们才能做到析理势如破竹、舒展自如。

【满分运用片段】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深深地折服于这位伟人的智慧,他把欲得而未得的痛苦和已得而失去追求的无聊这双重悲剧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后来又有人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比起萧伯纳,后者似乎更推陈出新,它所达到的思想高度,也是值得景仰的。

曾经以为,我对生活的评价是无懈可击的评价。但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若再来反复推敲后,便觉得自己好像宇宙空间里失重状态下的宇航员,总那么轻飘飘的,甚至很难守住自己心灵的大树。

所以,我不否定自己为名副其实的“理想主义者”,正如泰戈尔诗里叹息的人——“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事实上,一直以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须伸出手臂,便能掂出它的厚重,不是吗?

当梦想照进现实,幸福便开始蔓延……

(节选自学生习作《梦想照进现实》)

【精彩点拨】

该文字从萧伯纳关于悲剧的认识到后来有人反其意而行之的观点,再到作者切实感悟,说理之门次第打开,在层层推进下顿悟“幸福就在对岸”之理,分析事物如剥笋,层层剥开,最终见到庐山真面目。作者还善于引用引用说理,无论是萧伯纳还是泰戈尔的话,都引用得恰到好处,站在巨人肩上说理,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

让改革落地生根感想 篇12

然而, 现实多少有些令人扫兴。尽管我们为此努力了很多年, 我们的学生还是不会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 尽管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不错, 但他们并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也没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我们的学生不会创新, 无后劲! 难道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 真的无解吗?

审视课改以来的课堂变化, 我们不难发现, 我们的数学课堂只是变得更精致、更细腻、更流畅了, 但这些变化, 只能说对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数学知识是有帮助的, 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却收效甚微。因为与数感、符号意识、 空间观念等核心概念不同,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不仅关乎“教什么”, 更涉及“怎么教”的问题。 长期的研究也让我们发现, 不是我们的老师没有看到当前数学课堂的弊端, 也不是他们没有改革课堂的热情与勇气, 而是在课堂改革的探索中, 我们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因为, 我们一直是盯着知识在设计教学的, 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是需要依据人的发展来重构我们的课堂的。

唯知识的教学, 最大的问题是“目中无人”。教师试图用一统的教学方式覆盖每个个体并不相同的学习 方式, 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教师所设定的同一目标。殊不知, 逼着所有学生趋同, 就是漠视学生的丰富性、多样性, 就是扼杀学生自主性、创造性。要知道, 一切教育的落脚点都是在人的发展上的, 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求我们的课堂, 要实现从以知识为目标的教学, 到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华丽转身。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课堂, 就必须承认, 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教学所应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帮助、促进、催生, 而不是替代;就必须承认, 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兴趣和好奇心、方法与能力对学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就必须承认, 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累积, 更是自我的完善与创造。只有会自学、会思考、会探索, 爱提问、爱沟通、爱合作, 善交流、善辩论、善反思, 学生的灵性才能得到舒展, 智慧才能绽放, 创新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 我们从2010年起, 提出并开展了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实验。通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 现已显现出成效, 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多家杂志刊登了研究成果。目前, 接待前来观摩的老师2000多人次, 参与实验的学校已遍及国内十几个省市。那么, 小学数学“助学课堂”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课堂呢?

“助学课堂”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 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作为理念, 意在强调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的作用在于帮助、促进与催生这一行为的发生。作为方式, “助学课堂”强调“三助”:一是“自助”, 倡导先学后教, 通过“助学单”的引领,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互助”, 设置适宜的任务驱动情景, 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成果, 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 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得以互配实施;三是“师助”, 老师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式的授课方式, 以学定教, 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 删繁就简, 合理用力, 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 并腾出时间和精力, 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上下工夫,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助学课堂”的核心是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 从以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 转变成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取向, 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 改变学生依附、顺从的地位, 把课堂转变为“学堂”, 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 现就小学数学“助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内在机理做一分析。

机理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 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种植了生长的基因

“助学课堂”是倡导先学后教的。我们通常所见的“先学”方式, 是在开课后, 教师亮出教学目标, 辅之以“导学单”“预习题”等材料, 让学生课中“先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目的。但我们发现, 课中的“先学”, 由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制约, 因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受到影响。加之学习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学习的自由度不够, 导致接受的成分大于创新的成分, 效率意识高于质量意识。

与此不同, 我们将“先学”活动移至课前, 与传统的部分作业时间进行置换, 并研制出与之相匹配的“一探二学三生疑”的自学指导策略。“探”是避免把自学等同于看书的简单做 法, 因为这会使得学生的预备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模仿。所以, 我们一般先安排一道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 在探而不得或是探而不明的时候, 再安排看书、操作、实验或是收集资料等活动, 这样可让学生的探究学习贯穿预习的始终。“学”是在探究之后的行动, 因人而异, 这时的学, 可能是对“探得”后的进一步“确定”, 也可能是“探不得”后的“充电”。总之, 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 不是索然无味的、可有可无的学, 而是某种带有揭秘欲望并伴随着心理预期的学习。“生疑”是更深层次学习的体现, 是学后的反思、质疑与追问, 疑问的深度, 反映了预习和思考的深度。学生把疑问带到学校, 使得后续的学习变得动力强劲。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先学”的内容和方式都会有相应的调整, 如新授类的会增加探究的成分, 复习类的会增加整理的成分, 体验类的会增加观察、实验的成分, 实践类的会增加操作、制作的成分。为此, 我们研制出六种基本形态的“助学单”, 分别是探学式、做学式、练学式、学思式、评析式、综合活动式。比如, 围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助学单。

学习了“圆”这一单元后, 复习课可以设计这样的助学单。

教学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 教师安排了形成性单元练习, 为方便学生进行自我检查与自我反思, 可设计这样的“助学单”。

这样的“自助”学习, 便呈现出开放的态势:一是时间开放,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钻研自己喜爱的内容;二是任务开放, 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将学生的预习向广度和深度引领;三是资源开放, 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可用足身边的学习材料, 可与家长共同完成某些任务, 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得到了有效加强和激活;四是学习方式的开放, 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进行预习, 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 富有弹性的、开放的助学内容, 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调动学生“先学”的积极性, 我们常在助学单中嵌入这样的提示:把预习的成果讲给爸妈听听, 找一道好题明天与同学交流, 能画个图、举个例子、做个实验证明你的想法吗?有什么疑问需要老师或同伴帮忙的? 除了书上介绍的, 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同伴注意的?等等。实验中我们看到, 在极富弹性空间的“助学单”的引领下, 学生的“先学”充满了个性和创意, 完全不像以往完成作业那样去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每天都能出现令人惊喜甚至让人叹服的成果, 而这些色彩斑斓的相异性思维成果, 第二天又能为全班同学所共享, 反过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 碰撞出更多样、更创新的想法奠定了基础。

机理二:为课堂营造一种合作互利的氛围,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放松的警惕状态”, 不仅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也为学生的“再创造”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课改以来, 我们对学生互助学习的方式探讨得并不少, 但是老师们普遍认为, 现在的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图热闹、浮于表面的, “纯粹是浪费时间”。为什么“善之花”却结出了“恶之果”呢? 当我们把互助学习作为专门研究的课题时, 我们探索到了其中内在的机理。

真正意义上的同伴合作, 离不开几个必要条件的支撑: 需要有目标, 知道合作干什么;需要有动力, 知道为什么合作;需要有方法, 知道怎么合作;还需要有准备, 因为对于临时性的任务, 学生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进行深度的交流合作与经验共享的。

“助学课堂”从机理上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预习之后, 产生一种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冲动, 一种与别人分享经验的欲望, 教学便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在试验中, 我们也逐步摸索出一些展示的技巧: 先小组后全班, 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也使得后续的组际交流更深入、讨论更激烈 ;先“差生”后优生 , 确保每一个都 能在原有 的基础上 得到合适的发展;有集体有个体 , 根据内容特点和难度大小, 选择相匹配的交流方式。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我们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具体形式是, 提问: 对方没讲明白时;补充:对方没讲全面时; 质疑: 对方观点有漏洞时;辩论:对方模棱两可时;反驳:对方观点错误时。当以上元素介入交流时, 课堂就会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态:教师适度隐退, 讲台让给学生, 学生像小老师一样在前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别的孩子进行评价、补充、修正, 台上与台下的学生聚焦问题, 进行激烈的交流与辩论。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上被动听讲的状况, 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 思维处于一种“放松的警惕状态”, 不仅仔细分辨别人观点中的亮点与漏洞, 还融合进自己的观点, 进行积极的回应。这情形就像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活动, 课堂成为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这样的合作学习, 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和土壤, 让课堂涌动着生成、充满着创造。请看“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段。

师出示预习作业一: 比较3/5和4/9的大小。通过预习, 你学到了哪些比较方法?

生1:我向大家介绍两种方法。一是画图的方法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画两根同样长的线段, 先把第一根平均分成5份, 取其中的3份;再把第二根平均分成9份, 取其中的4份。这样我们就能直接看出, 4/9比3/5要短, 所以, 3/5 >4/9。还有一种是通分的方法: 先找到5和9的最小公倍数45, 这样可以把3/5改写成 (27) / (45) , 4/9可以改写成 (20) / (45) , 我们可以比较出 (27) / (45) > (20) / (45) ,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3/5 > 4/9。我的介绍完了, 谁继续与我交流?

生2:我想补充一下。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分数分别与1/2进行比较, 由于3/5 >1/2 , 而4/9 <1/2 , 所以, 3/5 >4/9。

生1: 你采用了一种我没有想到的办法, 谢谢你的补充。谁还有补充?

生3: 我觉得生2应该说清楚, 怎么知道3/5 >1/2 , 而4/9 <1/2呢?

生2: 大家跟我一起来观察一下3/5和4/9的分子和分母, 3/5的分子比分母的一半要大, 而4/9的分子比分母的一半要小, 可以知道, 它们一个大于1/2 , 一个小于1/2。

学生鼓掌。

生4: 我觉得你这种方法有局限性, 如果遇到两个分数都大于1/2 , 或者两个分数都小于1/2的时候, 你的方法就不适用了。

生2:对, 遇到这种情况用1/2来比较就会很麻烦。但是我想, 不用1/2 , 我们还可以找其他的数来比较啊。

生1:我也同意你的看法, 不过我觉得有时可能不容易找。

……

有目标、有动力、有准备、有方法, 这就使得合作学习变得扎实而高效, 差异资源在“助学课堂”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当然, 在过去的讲授式的课堂中也是有差异的, 只不过那种差异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差异, 而学生同伴间的差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师生间的差异是单一的而不是丰富的, 是生硬的而不是活泼的。而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 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 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 基于这一平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 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 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 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机理三:给学生提供迫切需要的帮助, 让认知呈现出“网状结构”, 不仅利于知识迁移, 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滋补了阳光和养分

学生的预习、个体与组际间的合作, 并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 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水平所决定, 学生课前预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 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 亦即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 让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 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还以“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段为例。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 说明我们的预习很有成效。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 刚才介绍的主要有哪几种方法呢?

生:第一种是画图法, 第二种是通分法, 第三种是与1/2进行比较。

师分别板书。

师:对于这三种方法,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1:我发现, 用画图的方法和用通分的方法是有联系的。只要把两条线段分得再多一些, 都平均分成45份, 也就是通分的方法了。

生2:我想说的是它们的不同, 画图法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进行比较的, 而通分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比较的。

生3: 我觉得画图法也是有局限性的, 如果分数的分母很大, 画图比较就很不方便了。还有找中间数的方法, 也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适用。所以我比较赞成通分的方法。

师:总结得很好。关于通分的方法, 老师想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呢?

生1:因为它们的分母不同, 我们直接说3/5有3个1/5 , 4/9有4个1/9 , 别人还是不懂。通分后, 分母变得一样了, 我们就知道3/5里有27个1/ (45) , 4/9里有20个1/ (45) , 我们就知 道3/5更大了。

学生鼓掌。

师:这种方法也就是比较有多少个相同的计数单位。请看 (教师板书: 5○3) , 5和3谁大?

生 (齐) :5大。

师:为什么5比3大?

生1: 因为它们的计数单位都是1, 一个有5个计数单位, 一个有3个计数单位, 所以5大于3。

教师板书:0.8○0.6, 谁大?

生 (齐) :0.8大。

师:为什么0.8大于0.6呢?

生2:因为0.8里有8个0.1, 0.6里有6个0.1。

师: 现在我们来观察这几组整数、小数、分数的大小比较, 你有什么想法?

生3:在计数单位相同的情况下, 哪个数的计数单位多, 哪个数就大。所以, 我们要把它们先转化成计数单位相同的数, 再比较就方便了。

……

学生通过预习, 自己能够达到的只是停留于解题层面的认知, 而教师要做的, 却是在这一基础上, 将整数、小数、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打通联系, 引领学生编织起知识的网络结构, 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这种结构化的处理不仅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稳固, 而且更具有迁移功能。

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 助学课堂中的“教”, 是以学定教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是教师带着设定的教学任务过来, 不管学生的认知差别, 用统一的方式把知识塞给学生。而现在, 教师得准确地为学生的学情“把脉”, 根据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到达程度, 再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点拨。这样, 教师就把教学的力量用在重心处和关键处, 在学生思而不得、言而不清、探而不明时, 教师再确定需要讲什么、怎么讲。同时, 还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引领学生“织网”和“爬高”, 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事实上, 只有当我们清楚地知道学生在哪里、学生的认知障碍是什么、我们应将学生引领到哪里, 这样的教学才会具有针对性, 我们也才能说, 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从学生出发的。不难看出, 基于学生需要的教师指导,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格, 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滋补了阳光和养分。

上一篇:二组新闻稿下一篇:向市政府提交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