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

2024-08-28

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精选10篇)

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 篇1

辽宁省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

辽宁省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

1993年11月26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11月29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辽宁省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4年6月30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辽宁省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06年1月13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辽宁省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和活跃商品市场,规范市场行为,维护正常交易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城乡集贸市场(以下简称集贸市场),是指经营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以及其他民用物品的各种专业性、综合性的批发、零售市场。

第三条 凡在我省境内集贸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集贸市场行政管理的主管机关。

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依法对集贸市场的有关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县、乡人民政府在集贸市场组织以工商管理部门为主,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市场管理和建设中的问题。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在市场参与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第二章 集贸市场建设

第六条 集贸市场建设应当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多方兴办,注重实效,以场养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档次和水平。

第七条 政府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公民个人以土地、房屋、资金等形式投资兴建、扩建的各类集贸市场,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市场建设投资者享有收益分配的权利和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八条 兴建集贸市场应当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到当地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和土地部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九条 集贸市场应当建立健全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防火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集贸市场应当设立公平秤、公平尺,实行信誉卡销售制度。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拆迁、占有集贸市场场地、建筑物和其他财产。

第三章 集贸市场管理与监督

第十一条 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按照集贸市场划定的地点亮照经营。

从事专营、专卖品和特业经营的商品,以及其他实行国家许可证的商品交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从事自产自销活动的农民和出售自用旧物的居民,可以凭居民身份证进行销售活动。

第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可以从事代购、代销、代储、代运和信息、咨询以及中介服务,但必须办理营业执照。

第十三条 集贸市场的商品价格和经营性服务收费,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交易双方议定,随行就市。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治安管理的需要,在大型集贸市场设立市场公安派出所或公安执勤室。

其他市场的治安管理由市场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负责。

第十五条 集贸市场应当保持环境卫生。集贸市场产生的废弃物应当由市场主办单位或者委托环卫部门及时运除,不得积存。

第十六条 集贸市场禁止出售下列物品:

(一)危害人身健康的变质商品;

(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及其产品;

(三)法律、法规规定不准出售的野生动物、植物及其产品;

(四)国家规定不准出售的文物和古生物化石;

(五)反动、淫秽出版物及其他非法出版物;

(六)国家规定必须进入特定场所进行交易的物品;

(七)法律、法规禁止出售的其他物品。

集贸市场可以出售中药材,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集贸市场不得出售中药材以外的药品,持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的除外。

第十七条 集贸市场禁止下列行为:

(一)欺行霸市,强买强卖,骗买骗卖;

(二)掺杂、掺假,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三)倒卖各种票据;

(四)使用未经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销售商品短尺少秤;

(五)伤风败俗、野蛮恐怖、摧残演员身心健康的卖艺活动;

(六)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八条 出售旧机动车船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场所进行,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验证盖章。

第十九条 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纳税,并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交纳市场管理费。

市场管理费收费标准按照成交额计算:

(一)日用工业品和大牲畜不得超过1%,其他商品和经营性服务收费不得超过2%;

(二)个体工商户在乡镇及乡镇以下集贸市场经营农副产品的,不得超过1%。

农民经营自产自销农副产品和居民出售自用旧物的,免交市场管理费。

第二十一条 租用集贸市场摊床或者其他设施,应当交纳设施租赁费。租赁费由当事人双方商定。

政府投资新建集贸市场的摊床,应当采取招标方式出租。

第二十二条 公民、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投资兴建的集贸市场转让他人时,应当按照房地产管理和市场登记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转让手续。

第二十三条 集贸市场实行下列公开办事制度:

(一)市场管理人员姓名、职务、职责公开;

(二)市场管理制度公开;

(三)摊位及其他设施的安排、租赁费收费标准公开;

(四)市场管理费收费标准公开;

(五)举报电话号码公开;

(六)违法案件处理结果公开。

第二十四条 在集贸市场依法执行职务的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着国家制式服装或者佩带统一标志。

第二十五条 依法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者对违法者进行处罚,应当出具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和罚没票据。收费票据和罚没票据不得互相代替,不准使用非法票据。

第二十六条 除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设立收费项目或者提高收费标准。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七条 对促进集贸市场发展、维护市场秩序以及模范执行本条例做出突出贡献的,由政府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十二条规定,无照经营的,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并可对个人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的,按照《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防疫法》、《文物保护法》、《城乡集贸市场管理办法》、《出版管理条例》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一)出售危害人身健康变质商品的;

(二)出售未经检疫或经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及其产品的;

(三)出售法律、法规规定不准出售的野生动物、植物及其产品的;

(四)出售国家规定不准出售的文物和古生物化石的;

(五)出售反动、淫秽出版物和其他非法出版物的;

(六)出售国家规定在特定场所进行交易的商品的;

(七)欺行霸市、强买强卖、骗买骗卖的;

(八)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的;

(九)掺杂、掺假,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

(十)倒卖票据的;

(十一)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或者销售商品短尺少秤的;

(十二)从事伤风败俗、野蛮恐怖、摧残演员身心健康的卖艺活动的;

(十三)出售法律、法规禁止出售的其他物品和实施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的。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未依法纳税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使用非法票据、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妨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以及其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四条 罚没收入必须上缴同级财政。罚没的物品应当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提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的执法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秉公办事。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及其执行人员,因违法行为给当事人造成人身、财产损害或者损失的,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承担补尝、赔偿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城市街面交易活动,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政府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协助下,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实施管理。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 篇2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市场化改革,城乡规划管理

我国长期处在社会转型发展时期, 现在已经向着经济发展阶段进行转型, 这样能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让其陷入到中等收入水平阶段。政府在深化改革过程中, 能将市场活力释放出来, 从而使政府的管理体制有所改变, 让政府所具有的公共职能更加完善, 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也让政府向全方面发展建设, 充分发挥出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我国政府已经在各个城镇进行了管理权限的调整, 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让城乡规划管理也走向的改革的浪潮。

一、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发展

1 必然性转型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 一直都是以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主要的经济发展动力, 还相继出现了集体经济模式、个体经济模式以及外资企业模式, 从这些经济模式中可以看出来我国政府在所有经济模式中都呈现出主导地位, 政府在土地组织上和生产资料的筹备上都占据一定的主导性, 有的政府直接兴办企业, 这背后其实都是政府在主导, 干预性非常强。长期下来, 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也就更加突出, 号召力比较强, 加上行动快, 还不用大量的投资成本, 这确实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 但也有一定的弊端, 就是政府和企业之间并没有明确的产权制度, 多方面不足因素也都组建体现出现。多数的乡镇企业都承担着过大的经济压力, 这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要是在企业经营中出现差错, 政府也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补贴, 这也使政府背负过重的财政压力, 完全不能将企业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过分依仗政府, 所以政府实现转型是必然的。

2 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我国在2005年就已经正式指出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并从多个方面完成建设的目标, 既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效率, 还有公众的参与, 以公开型的政务。这主要是将人民放在的服务目标的首位, 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民主服务指导理念, 将政府的服务宗旨和服务责任都明确出来, 全心全意为人民所服务, 权衡公民的所需, 去协调多方服务主体, 建立透明化的管理方式, 也让公民参与进来, 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管理原则。

3 对城乡规划管理带来的影响

城市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进行城乡规划, 以往的计划体制管理模式, 限制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 现在是服务型政府, 其服务理念和服务职能上有了新的模式, 这对于城乡规划管理来说, 将其政策性管理模式和公共性服务特征都进行了转变, 真正成为自主发展。在城乡规划管理中, 服务型政府为其提供更好的制度管理模式, 让管理机制更具法制性, 还为城乡规划提供更多的公共性服务, 完善了服务政策, 将社会公共利益看得更加重要, 也不在是政府一家独大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方式。也是公共管理方式发生了改变, 让城乡规划管理不再是的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 而是向着多方协调管理和监督为主的主要管理方式, 让其有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

二、城乡规划管理的问题

1 政府审批管理扼杀了市场力量

我国在城乡规划中一直都是看中权利归属, 通常都是用最直接最有成效的行政管理手段, 根本没有将具有宏观特点和间接特点的经济法律管理手段应用在其中, 政府完全实行全覆盖的控制管理模式, 市场经济并没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这对城乡规划来说, 完全没有权威性可言。如今是市场经济经济发展体制, 城乡规划必然要做出的对政府独裁式的控制和权责行为进行转变, 让市场力量走向更合理的发展态势, 这也正式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解决的问题。

2 规划体系的决策趋于形式化

在城乡规划中, 说好的公众有直接参与规划编制权, 但在实际的规划中, 公众并没有参与到其中, 对于多数的民众来说, 那些繁杂的规划图纸更像天数一样, 完全没有参与到其中的机会, 有的政府人员会对公民进行讲解, 但碍于文化环境的限制, 群众所关注的各类补偿问题并不有得到有效解决, 相关的利益单位也都对群众没有较高的关注度。而且群众的参政氛围并不浓厚, 缺乏相应的协调机构, 使得公众参与决策一直都处在形式化的体系中。

三、城乡规划管理的市场化改革

服务型政府下的城乡规划管理以制度供给、公共政策、公共产品与间接管理为主要特征, 规划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必须顺应这一趋势, 突出我国特色, 理清城乡规划中政府与市场的管理界限, 强调政府对公共空间的管理, 将非公共城市资源交予市场竞争调配, 以市场化改革推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转型。如果要求市场经济主体—企业注重公平, 必然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因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经济关系而不是行政关系。

结语

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已经从传统的行政专制管理模式向着市场经济模式进行转变, 改善了政府的专制管理模式, 让所有的规划管理模式都更趋向开放式管理, 政府也在其中秉承着服务的原则, 协调城乡发展的主要机制, 确保其规划管理模式更加合理, 也更趋向与人性化。我国现阶段的规划管理任务, 还处在对现有管理制度的超越上, 从而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这项任务是我国政府应该首要完成的, 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 政府更应该将社会的各种资源给统筹在一起, 摸索出更适合城乡规划管理的市场化途径, 并进行不断地创新, 让服务型政府在市场化改革和城乡规划中发挥出主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戚路辉, 肖大威, 杨思声.城市规划管理中政府与市场职责划分的探讨[J].华中建筑, 2012.

[2]杨友仁.金融化、城市规划与双向运动:台北版都市更新的冲突探析[J].国际城市规划, 2013.

共同市场 融汇城乡经济 篇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不断扩大的:一是从动态上看,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要大于农村(基尼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0.1806、0.2124提高到2003年的0.3732、0.3763),但从静态上看,农村的收入差距仍然要大于城市;二是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合并分析后,全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从1978年的0.298提高到2003年的0.460)始终大于按城乡分别计算的差距,甚至突破了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0.40的安全标准。

这种收入差距危险的突破,主要源于不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而收入差异的背后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通过新农村建设来调节非均衡,将会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这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

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离不开政府一定力度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以此改善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改善经济环境来促使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并改善他们的生活。从具体措施看,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优先解决农村仍然存在的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改善贫困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取得了人类在消灭贫困方面最大的成就。但我们也要看到,彻底消除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显示,在北京和天津周围,依然环绕着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

这说明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的改善仍然是分离的。消除贫困最根本的手段是发展经济,但对那些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地区,仍然有必要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衡量一个发展中国家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更应关注最贫困人群的生活,这正是我们强调改善弱势群体收入的重要原因。

二是要减轻农民负担和促进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取消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得到了现实的好处,这是缩小城乡差别的起点。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减轻农民负担是必要的,却还不能根本解决收入低的问题。

缩小城乡差距不能仅仅依靠发展农业生产,由于农业本身的生产性质,其增长率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产品的价格弹性较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短期内以实物量计算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会增加农民收入,但长期却可能导致“谷贱伤农”。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必须通过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向农村的扩展。

三是要通过体制创新消除对农村的制度歧视。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城市的工业发展是建立在农村和农业“剪刀差”基础上的,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间从分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等各方面的利益分享都是不对称的。改革开放后,这种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但城乡政策分离的情况仍然存在。在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农村仍得不到政策的倾斜。因此,要改善农村收入水平和发展经济,就必须通过体制创新消除对农村的制度歧视。

四是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城乡间的产业交流,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将是非农产业的发展,通过农民进城、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来实现。从长远看,这是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使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趋于公平的最终道路。

要启动和加速上述过程,要重视三方面的问题:一要整体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二要加强交通、通信、信息、能源、金融服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要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政策,促进农村和城市间的经济交流,尤其是要通过城乡间共同市场的建立,为城市经济向农村的延伸和扩展创造条件。

农村的经济要真正获得发展,要通过与城市的优势互补来谋求经济的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有一个城乡间的共同市场作为联系的纽带,而各级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对于这一纽带的建立和维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 篇4

施行日期

2010-08-23 根据2010年8月21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2010年8月23日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7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的《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规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加快城乡集市贸易市场(以下简称集贸市场)建设,发展城乡集市贸易,促进商品流通,维护商品交易秩序,规范商品交易行为,促进商品流通,维护商品交易秩序,规范商品交易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集贸市场,是指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参加,以集中、公开方式,在固定场所依法进行商品交易的各类专业性市场、综合性市场、租赁经营商场以及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临时性商品交易场所。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集贸市场建设、监督管理和商品交易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集市贸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集市贸易监督管理应当依法、公正、文明、规范。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集贸市场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物价、技术监督、税务、公安、卫生、计划、建设、交通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对集贸市场的有关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 集贸市场建设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集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按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商投资建设集贸市场。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将集贸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和乡镇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繁荣经济、方便群众生活、节约用地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第八条 开办市场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城市和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市场建设的要求;

(二)具备相应的场地、设施;

(三)上市交易的商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

(五)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开办集贸市场,开办者应当向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企业登记注册手续。需要办理建设、用地等其他审批手续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

需设立交易所(行)的,应到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第十条 兴建集贸市场不得占用城乡道路,妨碍交通。第十一条 集贸市场开办者的职责是:

(一)建立健全市场日常管理组织和制度,责任到人;

(二)逐步实现市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

(三)建立切实可行的防火、防盗、卫生、治安等措施和制度,确保市场安全有序;

(四)建立保证公平交易的有效制度,设立公平秤等计量复检器具;

(五)遵守和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六)按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各类商品的成交额、成交量等有关资料,填写企业年检报告书。第十二条 集贸市场的场地、设施和其他财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侵占、破坏。因国家建设需要征用、拆迁集贸市场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办理征地、拆迁手续,并按规定给予补偿。第三章 集贸市场交易

第十三条 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均可进入集贸市场从事商品交易活动。法律、法规规定经营者应领取证照的,经营者必须持有并亮证照经营。

第十四条 凡是国家放开经营的商品均可上市,不受品种、数量、行政区域的限制。

第十五条 依法允许交易的旧机动车船、旧农机具等旧机械设备,凭有关牌证在指定场所交易。第十六条 集市贸易应在规定的场所进行,不得场外交易。第十七条 禁止下列物品上市:

(一)走私物品;

(二)伪劣商品、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以及过期失效的商品;

(三)炸药、雷管、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四)枪支、弹药、仿真武器、管制刀具、电击、强光、催泪等器械;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禁止在集贸市场上经营的药品;

(六)反动、淫秽的书刊、画片、音像制品以及其他非法出版物;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禁止经营的食品;

(八)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及其制品;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不准经营的其他物品。

第十八条 经营者应遵守国家的价格管理规定,实行明码标价。国家有规定价格的,按规定执行;国家没有规定价格的,由买卖双方议定。第十九条 禁止下列行为:

(一)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掺杂使假;

(二)垄断货源,垄断价格;

(三)强买强卖,骗买骗卖,期行霸市;

(四)克斤扣两,短尺少秤,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破坏计量器具的准确度;

(五)赌博、算命等有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行为;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集贸市场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集贸市场的主要职责:

(一)宣传贯彻有关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指导市场开办者制定市场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三)审查确认经营者的主体资格,并对其交易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四)监督管理经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五)收集、公布市场信息;

(六)依法查处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章行为,维护交易秩序;

(七)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市场活动;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集贸市场管理,在较大集贸市场设置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组织工商、物价、公安、税务、卫生、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参加,组建市场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部门工作,统一管理市场。

第二十二条 集贸市场的治安工作,由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负责,依法进行管理。

第二十三条 畜牧检疫、卫生防疫机构负责集贸市场的检疫、检验工作。依照有关规定应检疫、检验的商品,未经检疫、检验的不得上市。

检疫机构应当按国家规定收取检疫费。未检疫的,不得收取费用。

第二十四条 集贸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公开下列事项,接受经营者、消费者监督:

(一)市场监督管理人员的姓名、职务、职责;

(二)市场监督管理制度;

(三)市场设施的所有人及其出租、转让方式;

(四)市场管理费和其他法定收费标准;

(五)违法违章行为处理依据、处罚标准;

(六)其他应当在市场上公开的事项。

第二十五条 集贸市场内应当设立监督台,设置意见箱,受理消费者、经营者投诉。

第二十六条 集贸市场应当保持环境卫生,场内的污水、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由市场开办者负责清除。第二十七条 集贸市场监督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出示执行证件,国家规定着装的应当着装。第二十八条 集贸市场监督管理人员应当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廉洁奉公,不得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收受贿赂,不得打骂、刁难、勒索经营者、消费者,不得乱收费,乱处罚。

第二十九条 经营者必须依法纳税。

第三十条 除按法律、法规规定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收费项目及其标准收费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设立集市贸易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对乱收费、乱摊派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予制止,经营者有权拒付。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本条例规定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 非法侵占、破坏集贸市场场地、设施或其他财产的,责令改正,赔偿损失,并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销售禁止上市物品的,由有关部门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三十四条 有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行为的,没收非法物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有第二项、第三项行为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第四项行为的,责令补足短少部分,没收计量器具和全部违法所得,可并处500至2000元的罚款;有第五项行为的,责令其停止不法行为。对于算命等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非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于赌博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

上述违法行为情节严重,需要给予其他处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三十条、三十一条,乱涨价、乱收费的,由物价部门依法查处。第三十六条 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八条 拒绝、阻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集贸市场监督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违反本条例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

(二)对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规定的行为未及时查处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

集贸市场监督管理人员不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给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应依法赔偿。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城乡OTC市场消费特征对比分析 篇5

1、人均药品消费量差异较大。目前我国约有13亿人口,其中36.09%为城镇居民,也就是说有4.5亿城镇人口,而且城镇人口有快速上升的趋势。从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2253元,城镇人口收入是农村人口收入的三倍。在用于药品的实际消费上的开支,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人均药品消费水平相差很大。据统计,,全国人均药品消费水平为180元,其中城市人口人均消费398.35元,农村人口约为78.5元,仅占城市消费水平的19.7%。

2、消费环境差异较大。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OTC消费环境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享受医疗保障的比例上,城市市场医疗服务发达,消费者三分之二均享受医疗保险,覆盖率高。而农村市场医疗服务水平低,享受医疗保障比例也很低。据零点调查20对我国7个省份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只有20.6%的人享有医疗保障,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消费环境的差异还表现在,城市OTC市场人口密集,交通方便,信息畅达,流通渠道顺畅发达,而农村OTC市场,人口居住分散,用药知识匮乏,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渠道单一,配送成本高昂等方面。

3、消费习惯差异较大。由于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消费者用于医疗保健的可支配收入、消费环境的差异,使得两个OTC市场消费习惯有很大差别,具体表现在购买行为上,城市患者比较认同品牌药,疗效和安全是第一位,而农村患者大部分是自费购买药,对价格敏感度高,但对品牌概念模糊。

城乡市场的显著性差异,决定了两个市场消费特征的差异,而对准备开发农村市场的企业来说,研究两个市场消费特征的异同,对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和战术至关重要,

OTC 药品是一个特殊的商品,既有消费品的特征,消费者可以自主决策和购买,又有药品的特征,价格弹性需求不大,购买行为高度理性,参与性和不安全感较高,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OTC消费特征共同之处表现在:

(1)购买行为高度理性

OTC不同于一般消费品,虽然品种较多,消费者选购较自由,但消费者有需要时才选择购买,因此起购买行为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冲动性消费行为比较少见。另外,药品是特殊商品,价格敏感度低,属部分弹性需求,影响消费者购买药品行为的因素中,疗效和适应症问题是第一位。

(2)医生推荐至关重要

OTC 药品尽管不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但其毕竟用来治病救人 并且药品知识专业性较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医生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时,会十分关注医生的意见,且很多OTC的首次购买即产生于医生处方,据美国 Scott-Levin医疗保键咨询公司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约有50%的病人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 OTC。而在国内,这一比例更高,在我们的调查样本当中,约有80.2% 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其购买和使用OTC前,医生的推荐对其影响很大。

(3)对在药店购买药品的认知度高

随着医院看病贵,看病难现象的突出,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大病进医院,小病进药店”的消费习惯,对一些家庭常用药,如感冒,上火,皮肤外用,肠胃等药品,均能根据自身用药知识和经验,自行购买,所以,这些药也是零售市场上销量最大的类别。同时,还有“医院开处方到药店买”的习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比如湖北常发病肝炎,患者在医院多次购买后,一般都会选择到药店咨询,因为药店销售的药便宜。

(4)购买心理复杂

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 篇6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继续加大对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全年共对3家涉及安全事故责任的企业处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的行政处罚,对10名涉及安全事故责任的注册人员处以吊销注册证书、停业整顿的行政处罚,对提供虚假材料骗取资质资格的6家企业和3名注册人员撤回资质证书或撤销注册执业资格,对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资质资格的75家企业和141名注册人员处以警告或通报批评。上述企业和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已经记入其诚信档案,并公布在住房城乡建设部诚信信息平台上。

自2013年以来,为加强建筑市场动态监管、整顿建筑市场秩序,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加大了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对建设工程企业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罚,特别是北京、山西、河北、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区查处力度较大。2013年,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共查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建设工程企业18219家,共查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注册执业人员1645人,进一步规范了建筑市场秩序。

浅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 篇7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现状

(一) 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受阻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首先表现在人口很难在城乡间实现自由流动, 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时存在较大障碍。

一方面,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劳动力力剩余, 转移力度不足, 一般经验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约有1.5~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另一方面, 部分东南沿海地区却出现了“民工荒”, 城市劳动力局部供给短缺。“民工荒”的直接原因是短期内劳动力市场供小于求, 而根本原因却是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使得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流动到需求较大的地方。

(二) 城乡劳动力分属不同的劳动力市场

据Doeringer和Piore的理论, 劳动力市场可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与二级劳动力市场。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较高, 工作稳定性强, 失业风险低, 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要求较高;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较低, 工作的流动性大, 失业风险高, 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要求较低。

我国的城镇劳动力大部分属于一级劳动力市场, 而农村转移劳动力则大部分属于二级劳动力市场。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决定了不同的报酬, 农村转移劳动力由于大多从事低附加值的体力劳动, 因而工资水平较低, 并且, 由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非正规部门就业, 工作流动性大, 在福利待遇上更是远不及城市劳动力。

二、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成因

(一) 制度障碍直接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在传统的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下, 以户籍制度为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把劳动力市场分割成了城市和农村两部分, 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户籍制度几经改革, 虽然放宽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 但较高的落户门槛和较低的福利水平仍然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

此外, 我国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着城乡分割。农民转成城镇户口后将失去土地, 而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 土地已成为农民生存的最终保障。因此, 失去土地所带来的较高成本将使农民不愿轻易放弃农村户口, 这便进一步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

(二)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根本原因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城市化与工业化不相协调, 这是导致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根本原因。

首先, 我国目前的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 产业化程度低、乡镇企业数量有限、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自我吸收能力有限。因此, 大量剩余劳动力面临转移压力, 就业形势严峻。

同时, 我国传统的工业化没有带动就业结构的转变,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非均衡发展造成城市资源紧张、就业机会有限。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则进一步阻碍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使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三) 农民较低的人力资本是造成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关键

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地向城市转移除了制度上与经济上的限制外, 主要还与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有。城市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技能和文化水平要求较高, 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无法胜任。较低的人力资本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转移时面临困难, 而已经转移出的劳动力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流入二级劳动力市场。

另外, 农村劳动力往往还会陷入“低人力资本——较少的就业机会——放弃努力——更低的人力资本——更少的就业机会——更低的人力资本”的低水平循环陷阱, 这进一步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

三、打破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政策建议

(一) 继续推进制度改革, 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分割

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 首先应从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入手。一是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进一步降低大中城市的落户门槛;逐步剥离附着于户籍之上的社会福利, 使之由全体公民共享。二是完善土地承包与社会保障制度, 资产化土地使用权, 建立承包土地与户口福利之间的利益联动制度, 保证农民放弃土地后可以得到与原有市民平等的福利待遇。三是改革劳动就业体系,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 消除户籍歧视与地方保护主义, 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平等。

(二) 着力发展城乡经济, 从根本上促进城乡融合

大力发展经济,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打破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根本途径。首先, 应重点发展农村经济,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 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其次, 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减轻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再次, 城市化要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工业化的同时要注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 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 (三)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

中央及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不断提高农村基础教育与义务教育水平, 使农民的后代得到较好的人力资本积累。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 提高其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此外, 应切实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增加教育拨款, 提供教育资源, 使农民工子女能和城市居民子女享受同等的义务教育待遇。

总之, 转移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我们应从改革制度、发展经济与提升农民人力资本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 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秀华、陈雪松, 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 当代经济科学, 2008 (7)

[2]、李明宗、孔祥云, “新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 2007 (2)

[3]、田家官,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家, 2003 (4)

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 篇8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土地产权;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D9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17-02

我国自1987年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后,国有土地使用权逐步进入市场进行流转,城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已经建立。相较于国有建设用地,农村土地使用权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如《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经济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直接进行流转,必须先经过国家予以征收,再由政府推向市场。

一、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国家征地行为的强制性以及对征收补偿机制的主导性使我国土地一级市场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地方政府竞争出现的零地价、低地价行为的产生,可以看成是垄断所造成的消费者剩余,对农民不合理的征收补偿则可以视为垄断所带来的生产者剩余。“国家垄断一级市场通过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造成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①同时市场结构呈分割状态,在产权,用途,市场,价格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二元特征,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场垄断和市场割裂并存,一方面排除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农地非农化过快过渡;另一方面驱使地方政府过度征地和逐利,形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紧缺、农村建设用地浪费的畸形局面。

从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出现了两种运作模式:(1)法律框架内“转、征、供”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2)集体建设用地自发地、直接地进入市场流转,形成“非法的、隐形的”的市场。②在第一种运作模式下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产属性无法显现,农民的收益却只能停留在最初依据农业用途进行补偿部分,无权参与土地发展权增值的分配,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权益;而在第二种运作模式下巨大的潜在利益、相关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地方政府对流转的纵容,使得隐形流转盛行,严重干扰我国土地市场正常秩序。

二对策与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土地政策的转变,通过实施严格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建立统一市场的步伐,已成为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1.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城乡建设用地土地权利,但在农村建设用地市场上交易对象并不明晰,其表现在农村建设用地权属不明,财产权利不完整等方面。从上述问题出发,解决统一市场交易对象问题首先是应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民集体应该拥有与城市国有土地产权相一致的完整土地财产权利,这样才能保证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促进其平等合理流动。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交易主体同交易客体一样相对明晰,但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交易主体,特别是供给主体,即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是模糊的。虽然《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都明确规定了农村土地(含建设用地)所有权主体为“农民集体”,但现实中很难对“农民集体”做出明确界定。目前在我国农村,农村集体集体入地已基本上分给村民小组,所有权证一般是以村民小组为地域基础进行载明,村民小组的成员也长期作为本小组土地的经营人与管理人,因而将村民小组明确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实至名归;此外还要赋予生产小组完整的权利,只有村民小组及其成员完整拥有土地权利视为才能视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真正主体。

2.健全土地税法体系

为了促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必须对现行法律相关条款进行修订,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提供法律保障。首先,要修改《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第六十三条等相关规定,取消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的硬性规定,逐步允许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依法进入建设用地市场。其次,应改变我国物权法轻权力重管理、以债权替物权的思路,鼓励和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对各项土地权力的发挥。

建立统一市场还应有与之配套的税收体系,应在借鉴国有土地税收征管的基础上,在保证农村集体应有收益的基础上,与社会分享土地发展的效益,充分发挥土地税收在土地增值分配方面的作用。

3.统一城乡利用规划和地价体系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需要各级政府站在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并对未来态势作出科学预测分析的基础上统一编制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规划,其重点应放在将符合规划用于建设用途的土地进行造册登记,明确划定进入建设用地市场交易的土地范围。

在科学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后,也应建立同城市建设用地类似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体系,科学地确定农村建设用地不同区域的地价水平、不同使用类型的基准价格,以及建立相应的流转标定地价体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统一的城乡地价体系。

注释:

①刘祥琪,陈耀东.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的思考-基于公平与效率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

②倪维秋,俞滨洋.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J].商业研究,2010.10(402).

[1]李凌.建设用地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2]倪维秋,俞滨洋.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J].商业研究,2010.10(402).

[3]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7.02.

[4]刘祥琪,陈耀东.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的思考-基于公平与效率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

作者简介:

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 篇9

为认真吸取郑州市“11.4”较大亡人火灾事故教训,进一步巩固消防安全大排查整治成效,确保全办火灾形势持续稳定,根据濮防安

【2013】29号文件要求,办事处决定,自2013年12月22日至2014年2月20日,在全办范围内持续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近期关于加强消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以降低火灾总量、减少火灾亡人数量、维护火灾形势持续稳定为目标,切实加强辖区消防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全面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全面排查、集中整治火灾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事故,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强化安全工作责任意识,提升办事处辖区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政府今明春火灾防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动员社区工作人员、居民等,集中排查“九小场所”“三合一”出租房屋等场所,制定切实有效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各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领导,明确辖区范围内的消防安全情况;建立和完善辖区安全体系,制定辖区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及自防自救能力;深入排查辖区火灾隐患状况,加大整治力度,完善各种消 1

防安全设施,强化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实行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为一体的防范格局,彻底杜绝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消防安全严查整治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必要性,正确处理消防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切实把专项行动纳入辖区安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周密谋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辖区行政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检查、指导和督促辖区有关人员开展火灾隐患的自查、整改,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把专项行动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严格执法,落实责任。专项行动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惩消防违法违规行为。对于专项行动期间发生的每一起火灾事故都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认真梳理隐患内容,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确保整改质量;建立和完善辖区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按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范围,规范其他责任人的相应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责;按照消防预案的责任分工和群防群治的原则,不断完善消防安全的巡查制度和报警制度;按照预防为主的要求,设立规范的消防疏散场地、设置合格的消防器材和设施设备,明确用火、用电、用气的安全规程,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严格考评。

(三)强化宣传,把握导向。以开展辖区消防安全严查整治专项行动为契机,以“提示公众所在场所火灾危险性;提示公众所在场所安全逃生路线、安全出口的具体位置,遇到火灾等紧急情况如何正确逃生、自救;提示公众所在场所内应急灯、灭火器等灭火、逃生设备器材具体放置位置和使用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三提示”主题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班会、集体活动、广播、板报报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防范能力、自护自救能力,防范于未然。

(四)加强信息反馈工作。要加强信息反馈工作,指定专人收集整理有关辖区消防安全严查整治专项行动开展的情况,并及时上报。

四、治理标准

(一)建立消防组织、完善消防设施。建立多种形式应急救援队伍,并定期开展灭火疏散演练等自防自救工作。

(二)畅通消防通道、规范安全疏散。各类市场的主干道必须保持消防车通道畅通,消防车通道宽度和净空高度不小于4米,营业摊位要划经营,不得占用消防车通道。

(三)排查火灾隐患、配备消防器材。要开展全面系统的排查,对于屋内违法生产易燃易爆的出租屋,要依法予以严厉查处,严禁私自设置液化气充装点,烟花爆竹等储存性质的场所。同时对于门面房、出租屋及各类市场要按照标准配备灭火器、“消防红水桶”;3层以上(含3层)经营场所及居民可配备安全绳、防烟面罩、手电筒等逃生工具。

(四)积极宣传培训、组织开展演练。各社区居委会要组织开展宣传培训活动,对各类市场出租屋业主、经营场所从业人员进行消防教育和培训,张贴、悬挂消防安全宣传标识,帮助其具备检查消除火灾隐患、扑救初起火灾、组织疏散逃生和宣传教育等基本技能。

五、措施步骤

认真开展消防严查整治专项行动,做好自查整改,按时上报各种报表。

辖区消防严查整治专项行动的时间为2013年12月20日至2014年2月20日,按组织动员部署、摸底调查和排查整治、自查整改总结验收等三个步骤进行。

(一)组织动员部署(2013年12月27日前)。各社区、各类市场,及时组织召开辖区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认识,周密部署,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层层签订责任书,确定分包责任人。要通过张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通告、悬挂消防安全标识等形式,广泛宣传。

(二)全面排查治理阶段(2013年12月28日至2014年1月30日)。各区及时组织行政人员对辖区各类市场、机构等消防安全情况安照治理标准备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并整理消防档案资料,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同时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对专项行动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强调、讲解,抓好相关工作落实。

(三)自查整改(2014年1月31日至2月20日)。结合实际,认真开展自查整改,对部署、排查等情况进行总结。专项治理工作结

江苏省城乡供水管理条例(定稿) 篇10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4号

《江苏省城乡供水管理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10年11月1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0年11月19日

江苏省城乡供水管理条例

(2010年11月19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现城乡供水统筹发展,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用水以及其他用水需求,保障居民饮用水质量和安全,维护供水单位和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节约用水,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城乡供水活动和使用城乡供水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城乡供水应当推进农村与城市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

城乡供水应当遵循开发水源与节约用水相结合、保障供水与确保水质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城乡供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城乡供水政府责任制,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实施区域供水,加强水源保护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

第五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本省行政区域内城镇供水、节约用水工作。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导本省行政区域内水利行业供水、乡镇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负责全省节约用水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城乡供水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供水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乡供水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供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制定城乡供水应急预案,规范突发城乡供水事件应对活动,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城乡供水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

第七条 在城乡供水工作中,应当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保障饮用水水质,促进节约用水。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城乡供水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全社会节约用水、保护供水设施的意识。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九条 省城乡供水规划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卫生等有关部门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相关供水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供水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省城乡供水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以及水资源综合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城乡供水专项规划,经上一级城乡供水主管部门组织技术论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有水源条件的地区应当建设两个以上相对独立控制取水的饮用水源地;不具备双水源条件的地区,应当依法建设地下水或者与相邻地区联网供水等应急供水水源。应急供水水量、水质应当符合城乡供水应急预案规定的要求。

第十二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供水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乡供水专 2 项规划,按照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标准,编制城镇供水主干管道和镇村管网等输配水设施建设及其改造的年度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覆盖区域内,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限期关闭乡(镇)村水厂,制定处置计划并组织实施。

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未覆盖区域内,乡(镇)村水厂应当加强管理,规范运行,保证供水水质。

第十四条 供水单位新建、改建、扩建供水工程项目,应当符合卫生要求,选址和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应当通知卫生、城乡供水主管部门参加。

用水单位自行投资建设与城乡公共供水管道连接的户外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其设计方案需经城乡供水主管部门组织技术性审查。工程竣工后,经供水单位参与验收合格后,方可与公共供水管网连接使用。

第十五条 新建居民住宅供水设施按照一户一表、水表出户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

第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对水压要求超过城乡供水管网正常服务压力的,建设单位应当配套建设二次供水设施。二次供水设施应当与建筑物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

第十七条 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

居民用户的二次供水设施,经建设单位组织验收合格后,由供水单位负责运行、维护和管理。

第十八条 供水单位在接收二次供水设施时,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指导性收费标准,与供水单位协商承担的具体费用。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指导性收费标准,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城乡供水主管部门制定。

对已经建成的居民住宅的输配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及户表工程需要改造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城乡供水等相关部门编制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改造后的输配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及户表,由供水单位负责运行、维护和管理。

第三章 水源保护与水质管理

第十九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的划定和保护,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控制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措施,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乡供水水源水质监测预警机制。环境保护、水利主管部门发现城乡供水水源水质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并告知城乡供水主管部门。

供水单位发现原水水质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应当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报告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供水、环境保护、卫生和水利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城乡供水水质应当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城乡供水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质监测制度,加强对城乡供水水质的日常监测,每半年公布一次城乡供水水质情况。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测,建立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信息发布制度。

在发生可能影响城乡供水水质的突发事件时,城乡供水、环境保护、卫生等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并加强跟踪监测,将监测结果报当地人民政府。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将监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二条 供水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制度,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省有关规定确定的水质检测项目、频次、方法,开展水质自检工作。

供水单位应当具备微生物检测自检能力,其他自检项目达不到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应当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第二十三条 用于城乡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或者经改造的原有设备、管网,应当进行清洗、消毒,经具备法定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检验水质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四条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者应当加强对供水设施的管理,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每半年至少一次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保证二次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四章 设施管理与维护

第二十五条 供水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负责最终用户户外供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城乡供水设施的安全、正常运行。最终用户户内管道等用水设施由最终用户负责管理。

第二十六条 供水单位应当根据城乡供水主管部门确定的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对城乡供水主干管道及其相关设施设立明显保护标志。

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擅自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埋设线杆,禁止从事挖坑取土、种植树木等危害城乡供水主干管道及其相关设施的活动。

第二十七条 供水单位应当根据供水管道材质和使用情况,对陈旧、破损的供水管道制定更新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从事下列活动:

(一)在取水口、沉淀池、贮水池保护范围内设置排污管道和有毒有害场所;

(二)将产生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用水管网与城乡公共供水管网直接连接;

(三)擅自挖掘、占压、拆移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

(四)损坏城乡供水设施;

(五)其他危害城乡供水设施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九条 建设工程施工影响供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与供水设施产权人或者管理者商定供水设施保护措施或者迁移、重置方案,由建设单位或者委托产权人、管理者实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第三十条 公共消防用水设施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监督和使用,其建设和维护管理由供水单位负责,所需资金由当地人民政府承担。

公共消火栓实行专用制度,除灭火救援和绿化、市容等公共用水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绿化、市容等公共用水应当计量交费,并在指定消火栓取水。供水单位应当分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指定消火栓,并设置显著标志。

供水单位应当保障灭火救援用水,灭火救援用水损耗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偿。

第五章 经营服务与节水管理

第三十一条 供水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依法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和取水许可证、卫生许可证;

(二)有符合标准要求的供水水源和制水、输配水设施;

(三)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四)有符合规定的水质检验室,并能够开展与供水规模相适应的原水和供水水质自检;

(五)从事生产和水质检测的人员,应当经体检和专业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六)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向社会公布符合前款条件的供水单位。

第三十二条 供水单位应当与用户签订供用水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服务标准向用户提供供水服务,实行抄表到户。

第三十三条 供水单位应当使用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的净水剂、消毒剂等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并按照卫生规范要求定期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

第三十四条 供水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供水管网测压点,做好水压监测,保证城乡供水管网的压力符合规定的标准。

第三十五条 供水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供水水压标准,保持不间断供水或者按照供水合同分时段供水。

因工程施工、设备维修等确需停止供水或者降压供水的,经城乡供水主管部门批准后,供水单位应当提前二十四小时通知用户;因发生灾害或者紧急事故不能提前通知的,供水单位应当在抢修的同时通知用户,尽快恢复正常供水,并向城乡供水主管部门报 6 告。影响消防灭火的,应当告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连续超过二十四小时不能正常供水的,供水单位应当向城乡供水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应急供水措施,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用水的需要。

第三十六条 供水单位应当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城乡供水主管部门备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三十七条 供水单位应当建立经营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公开水质、水价等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供水单位应当建立投诉、查询专线和投诉处理机制,及时答复、处理用户反映的供水问题。

第三十八条 城乡供水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分类管理,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价格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城乡供水价格的确定,应当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促进节水、公平负担的原则,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将与城乡供水无关的费用纳入水价。

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和调整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应当依法组织听证,并向社会公布水价构成。

第三十九条 供水单位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确定的城乡供水价格收取水费,并使用统一的收费凭证。

用户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供水单位交纳水费,不得拖欠和拒交。

第四十条 供水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为用户安装结算水表。

结算水表应当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经检测不合格的,应当予以更换。

第四十一条 用户发现结算水表损坏的,应当及时告知供水单位,供水单位应当在接到通知后三日内予以修复或者更换。结算水表损坏不能计量的,供水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估算水费;没有合同约定的,按照前十二个月平均月用水量估算水费。

第四十二条 结算水表需要分设、移表、增容、变更的,用户应当到供水单位办理相关手续,由供水单位负责实施。用户不得擅自转供城乡公共供水或者将居民生活饮用水改作其他用水。

第四十三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

(一)未经供水单位同意,擅自在城乡公共供水管网系统上直接取水;

(二)除消防需要外,擅自开启消火栓和消防防险装置取水;

(三)绕过结算水表接管取水;

(四)拆除、伪造、开启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加封的结算水表或者设施封印;

(五)私装、改装、毁坏结算水表或者干扰结算水表正常计量;

(六)其他影响正常计量的行为。

有前款行为的,按照取水管道口径公称流量和实际用水时间计算取水量。实际用水时间无法确定的,按照十二个月的行业或者个人平均用水时间计算。

第四十四条 供水设备、供水管材和用水器具应当符合国家、行业或者地方标准、规范。禁止使用不符合标准、规范的供水设备、供水管材和用水器具。

第四十五条 对单位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制度。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或者省颁布的定额,核定计划用水单位的年度和月度用水计划指标,并按月进行考核。供水单位应当按月向主管部门报送计划用水户月实际用水量报表。

第四十六条 推行居民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

实行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加价的地区,可以在合理核定各级水量基数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各级水量间的差价,促进节约用水。

第四十七条 使用城乡供水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应当配套建设节约用水设施。节约用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配套建设的节约用水设施,应当使用节水型工艺、设备和器具,并经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工艺、设备和器具。

第四十八条 居民住宅小区、单位的景观环境用水,有条件使用雨水或者再生水的,不得使用城乡供水。

市政、绿化、景观、环卫等用水,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水和地表水。

规划用地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供水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乡供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

(二)在正常供水情况下,供水水压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

(三)未按照规定检修供水设施或者在供水设施发生故障后未及时抢修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的;

(五)违反规定擅自停止供水或者未履行停止供水通知义务的;

(六)未按照规定开展水质检测工作的。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者未按照规定对其供水设施清洗、消毒,或者未按照规定管理导致二次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由城乡供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城乡供水主干管道及其相关设施的保护范围内,擅自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埋设线杆,或者从事挖坑取土、种植树木等危害城乡供水主干管道及其相关设施活动的,由城乡供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乡供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沉淀池、贮水池保护范围内设置排污管道或者有毒有害场所的;

(二)将产生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用水管网与城乡公共供水管网直接连接的;

(三)擅自将自建的供水设施与城乡公共供水管道连接的。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乡供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挖掘、占压、拆移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

(二)用户擅自转供城乡公共供水或者将居民生活饮用水改作其他用水的。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乡供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对单位处以三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在城乡公共供水管网系统上直接取水的;

(二)擅自开启消火栓和消防防险装置取水的;

(三)绕过结算水表接管取水的;

(四)拆除、伪造、开启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加封的结算水表或者设施封印的;

(五)私装、改装、毁坏结算水表或者干扰结算水表正常计量的。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乡供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配套建设节约用水设施的;

(二)配套建设的节约用水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仍投入使用的。

第五十六条 城乡供水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所称城乡供水,包括城乡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公共供水是指自来水供水企业以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单位和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用水;自建设施供水是指用水单位以其自行建设的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主要向本单位 10 的生活、生产提供用水,但不包括专门用于生产用水的自建设施供水。

本条例所称供水单位,包括自来水供水企业和自建设施供水企业。

本条例所称二次供水,是指对超过城乡供水管网正常服务压力要求的建筑物,在入户前再次通过储存、加压等设施向用户提供用水的方式。

上一篇:总体转序申请下一篇:社团成立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