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2025-01-16

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共11篇)

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篇1

海宁市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摘 要] 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来到我市就业、生活,外来务工青年已成为我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我们海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们海宁有将近十五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其中绝大部分为青年,因此,为了解和掌握新时期海宁外来务工青年群体的基本情况:他们目前的素质状况如何,有哪些学习需求?为能在提升外来务工青年朋友综合素质做点什么,以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我于2012年3月上旬,对海宁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动向,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关键词]外来务工青年 学习需求 建议

一、引 言

(一)调查意义

我国现有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两亿多。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而农村乡镇企业正在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时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显著减弱,再加上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农村青年普遍希望到城市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求得发展,想到城市这一崭新的环境中见世面、学本领、谋发展。于是这支庞大的队伍成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来源;外来务工青年作为推动社会新时期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既是促进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力军,又是决定社会未来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根本力量。因此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农村,而且影响全局;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影响未来。因此外来务工青年的发展状况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素质能力的决定因素,全面掌握外来务工青年教育水平发展状况,对新时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对象 被调查的4名外来务工青年主要来自郊区、农村等地,年龄35岁左右,基本上是通过自荐或企业直招找到目前的工作,月收入在2500—3000元。调查表明,整合社会资源、广开就业门路、切实维护权益、,是促进我市外来务工青年安心工作的有效手段。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市农村青年的学习需求作随机调查。

二、调查结果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徐海涛,已婚,33岁,初中毕业,群众,家庭人口3人,在海宁市从事驾驶员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想参加中专的学习,学习管理学,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竞争能力。

刘张,男,36岁,已婚,初中毕业,群众,家庭人口3人,在海宁市从事驾驶员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想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加中专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安乐,男,34岁,已婚有子女,高中毕业,家庭人口3人,在海宁市从事驾驶员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想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交通运输方面技术。

何志敏,男,33岁,初中毕业,群众,已婚,家庭人口3人,在海宁市从事驾驶员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想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交通运输方面技术。

(二)继续学习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对学习的热情较高,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课程”。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管理、经济、市场营销等学习热情较高,而只有个别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对学术性有较强的感兴趣;三是由于上班导致学习时间不足,且学习机会少。

(三)学习需求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数据,100%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认为电大组织的学习是最适合的学习方式。

(四)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自从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青年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三、目前关心的问题

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最关心的问题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和子女上学,部分城市外来务工青年最关心的是改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调查还显示,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所以城市外来务工青年都希望能通过继续学习以更好提高自身素质,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而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状况。

四、看法和建议

外来务工青年是一种影响极大的社会力量,也是海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青年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对外来务工青年教育、管理、服务将直接关系到海宁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不得不予以正视。必须针对新时期广大外来务工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和不同需求,采取积极的措施。

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优化外来务工青年就业环境。

政府要从促进海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对外来务工青年就业、劳动安全、工资发放、权益保护、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创业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制定公平的就业政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的城乡关系。

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外来务工青年的积极作用,引导城市居民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外来务工青年对海宁的贡献,完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优秀外来务工青年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并给予实质性奖励,激励广大外来务工青年树立荣誉感和使命感,为海宁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要为外来务工青年提供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技能,更新观念

三、加强外来务工青年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建立由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外来务工青年管理机构,构建管理网络、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要突出抓好就业后的教育、组织和管理,并将其纳入社会教育序列,纳入政府行为。同时,要为外来务工青年的学习创造条件,如对工时作一些适当限制,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素养。

四、是加强外来务工青年的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成为知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劳动者。同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通过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保障外来务工青年不受歧视,与本地务工人员同工同酬、平等对待。

五、塑造健康向上的打工文化,丰富外来务工青年业余生活。要因地制宜建立青年文化广场、打工之家等文化宣传阵地,组建文学社、读书俱乐部等,把有文学、艺术、体育等专长的外来务工青年组织起来,定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发展兴趣爱好。通过开展外来务工青年书画大赛、外来务工青年文化活动月和社区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进友谊和联系,展示富有时代特征的打工文化和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六、营造尊重外来务工青年的浓厚氛围,强化对外来务工青年的文化亲合力。社会各界都要下功夫培养、关心外来务工青年,使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伦理素质,逐步养成遵纪守法,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城市设施等良好行为。外来务工青年的犯罪率之所以比较高,究其原因,除了法制观念淡漠而外,也与他们缺少市民意识有很大关系。所以,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培养他们热爱海宁、建设海宁的市民意识。尤其重要的是,全社会应该树立 4 尊重外来务工青年的浓厚氛围,用“新海宁人”、等理念教育,引导外来务工青年,使他们把自己当作海宁的主人和城市建设的创造者,把海宁当作自己的家乡。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9.[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75.[3]吴威先.2000年湖北省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7.[4]魏杰.社会文化与教育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5]约翰.科特(美).现代教育的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刘松主.中国教育现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篇2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而农村青年作为当前我国农民的主体, 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对发展农村经济, 稳定农村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准确真实地掌握农村青年基本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青年工作, 农村青年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希望。然而, 在农村青年的培养中, 我们的教育制度, 社会机制出了哪些问题?如何加强对农村青年的保障?如何去解决?为了更好地了解上述的问题, 笔者以天津的郊区为例, 运用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 结合统计局的最新数据, 分析出原因, 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结果

(一) 受教育程度。在接受随机调查的人群中, 我们选取了4 名代表进行了一对一访谈, 男青年2 人, 占50%, 女青年2人, 占50%, 均为大专 (高职) 学历。调查表明, 现今农村青年学历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仍不理想, 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较低的工作。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限制, 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

(二) 对教育需求程度。在调查对象中都明确表示, 有40%的农村青年不愿再接受进一步学习培训, 想尽快进入工作轨道赚钱养家糊口, 但还是有60%的青年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 并获得一技之长。其中, 75%的农村青年希望通过业余学习方式攻读相应的学历, 利用学校机构的载体, 主要为:广播电视大学、其他成人高校。调查表明, 农村青年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学习意识和学习愿望比较强烈;另一部分青年思想封闭, 眼光狭隘, 缺乏科学的教育指导。

(三) 获取自身技能途径。由前些年天津市举办的农村万名青年人才培训工程的资料可以看出 (注:首届660 名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顺利完成学业, 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学历文凭) , 大部分农村青年响应宣传号召积极参与政府联合培训机构开展的技术培训课程, 并取得圆满结果。

(四) 农村青年家庭收入情况。从农村青年家庭收入调查表中可以看出, 年收入在1 万到3 万之间的占70%, 家庭年收入高于3 万元的占30%。另外, 据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2010 年本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293 元, 比上年增长13.5%;人均消费性支出16, 562元, 比上年增长11.9%。由此说明, 城乡差别的存在, 农村青年家庭生活水平仍不算高, 农业和农村工作仍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五) 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在调查对象中最为关切的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子女升学问题、农民权益保障问题, 其次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家庭生计的其他问题。调查显示, 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 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

(六) 农村青年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在4 名调查对象中, 都有一个共识, 就是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 通过相关培训, 学习文化知识, 掌握先进技能, 学有所用, 以技致富, 对社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 充分体现了农村青年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大, 都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 思路清, 有逻辑的人生目标。

三、分析及建议

(一) 影响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原因, 导致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较慢、生产水平低, 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 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 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失, 这就是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据统计, 60%的有为青年被迫继承老一辈产业, 能力无处发挥。

2、心理压力的增大。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 使农村青年的压力不断增大。农村青年大都踏实肯干, 一些情绪无法宣泄从而自我颓废。农村青年心理压力处理方式的选择多种多样, 据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提出, 由于怕受歧视, 不被理解, 80%的青年选择自我调整, 13%的群体选择与朋友交谈、倾诉、运动或寻求他人精神物质支持, 但仍有少数的7%人群选择逃避甚至发生惨案, 令人看了十分遗憾。

3、农村传统思想禁锢。首先, 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 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导致农村青年性别文化水平的失衡。2011年普查局公布:中国男女比例120∶100, 可见不久的将来我国光棍比例将上涨13%, 各大名校男女比例也一度失衡;其次, 农村对教育的不重视也是一个瓶颈, 只顾在家种田, 愚昧思想蛊惑人心。

4、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据调查, 99%的农村青年表明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 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普遍缺少职业技能, 法律意识淡薄, 从而导致青年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5、国家教育制度的限制。现如今成人高考看似公平合理, 但是据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显示:偏远地区的学生想考入名校, 分数线往往高于城市学生近100 分, 这一现象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失, 在如今这个看重学历的年代, 不是名校出来、没有人脉, 找工作便难上加难, 工作没有保证, 生活便没有依靠。

(二) 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建议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要通过政府行为调整教育政策, 追求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支持经济落后地区, 特别是农村地区发展基础教育,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确保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更新教育理念, 积极构建适应农业发展需求和青年务工需要的“农业现代化教育模式”,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2、鼓励自主创业学习。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经济资源并能够提供优惠的政策、容易获得的贷款、真实及时的市场信息、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和实用的科技知识。

3、强化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技术人才为目的, 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建设, 让农村青年掌握一技之长, 学有所用, 以技致富。切实按照农村经济和个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展职业教育, 从而不断地增强农村青年科技种田的能力以及进城务工的能力。

4、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农村青年的理想教育、现代文明意识教育、科技兴农教育、现代农业意识教育为重点, 针对青少年群体各成长阶段的特点, 进行分层教育, 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内容和方法, 努力做到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5、深化农村社会改革与建设。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事农产品深加工, 缩小城乡差距。同时, 加大对农村低收入户的支持力度,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农村青年选择影响他们一生的再学习、再教育, 而不是为了家庭生活过早的从事一些体力劳动。

参考文献

[1]侍建敏.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 2006.1.

[2]崔国富.学习型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社区化发展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 2011.6.

[3]冯广兰.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及解决对策——国际比较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 2007.1.

[4]薛亮.新时期开放教育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与应对[J].教育与职业, 2012.2.

[5]冯谦, 闵香.关于新疆博州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3.

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

一、概述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决定了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是英语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Corder曾说:“只要有学习动机,就都能学会一门语言。”然而,一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直至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意愿。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仅学习中需要动机,教学中也需要有学生学习动机的参与,使课堂生态和谐向上。英语学习的作用和地位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对于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很高。英语学习中动机缺失现象给英语的教与学都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重视教育程度和管教方式的差异,动机缺失现象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出现的较多。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动机缺失现象的调查能让我们管窥“英语学习动机是如何缺失的?”这个

问题。

二、动机缺失研究综述

在二语习得领域,对于动机缺失的概念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动机缺失的概念是由 Deci & Ryan(1985)最先提出的。他们认为动机缺失是由学习者面对学习产生的无助感而引起的。D.rnyei(2001)认为动机缺失指使人们正在进行的学习行为或行为倾向减少或消失的力量。朱晓红(2011)指出学习动机缺失是指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由于对学习任务和自己的消极认识与消极体验从而表现出在学习上的消极意向和低投入行为。纵观国内外,动机缺失的实证研究数量并不多。较有名的有Gotham和Christophel(1992)做的关于308位大学生动机缺失现象的问卷调查以及D.rnyei对于50名中专学生进行的面谈调查。国内的研究则从2007年一篇研究高中生体育学习动机缺失的博士论文开始。由于此项研究在教育领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国内外相关研究尚不深入,所以对于动机缺失的研究需要更多学者的加入来丰富。

三、调查方式与结果

本研究采取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办法,随机选取初二年

段80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研究小组《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并针对英语学习进行了少许改动。同时,笔者与初二年段5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询问其关于学生动机缺失原因的看法。

四、结果分析与对策

从学生问卷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动机缺失现象突出表

现为:认为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每天很少花时间学习英语;很少听课;自己很懒惰;不知道怎么学习。从对老师的访谈来看,他们普遍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原因是导致其动机缺失的主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阶段大多在农村老家或私立学校就读,缺乏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学习基础薄弱。另外,他们的父母一般养育子女多、生存压力大,对子女学习的关注相对较少,管教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其次,就学生个人因素来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其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又一主要原因。一些教师反映,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没有预习、复习、听课的习惯,在缺少自我管理能力和家长监管的影响下,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在学习遇到困难与问题时,往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聪明,也害怕找老师同学询问。综合来看,在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诸多因素中,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家庭氛围三个方面的欠缺最突出。

结合两项调查结果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培养英语学习动机。

1.课下攻心,策略传授。“亲其师,信其道”。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动机的培养,首先应该多与他们进行深入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知道学习英语的目的与意义,了解学习英语的诸多策略,从而逐步建立起学习动机。

2.教学分层,激励为主。“跳一跳,摘个桃”。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课堂活动与作业应体现分层思想,坚持“少即是多”的原则,先让学生燃起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自主投入英语学习中,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语言能力。

3.家校联合,营造氛围。“非圣书,屏勿视”。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管教子女,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在笔者多次通过电话、QQ、微信与家长的交流后,在全班发起了清除“智慧垃圾”行动,家校联合,拒绝给孩子购买那些不适宜观看的书籍、游戏、影音产品,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尽量创设优良的学习氛围。

本研究通过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动机缺失问题的学生问卷及教师访谈,总结了导致动机缺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教学实践中的三条可行性建议。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功不可没,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学习的子女也将成为城市里注入的新鲜血液继续留在城市发展。面对这群基础不同、背景各异、失去英语学习动机的初中生,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付出时间来研究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克服动机缺失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春林,张大均.学习动机研究的特点、问题及走向[J].教育研究,2007:71-77.

[2]苏煜.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对高中生体育学习缺乏动机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郭连峰.初中生学习动力确实的心理学探析[J].教育探索,2009(02):122-123.

[4]朱晓红.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编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篇4

学校: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西城校区

专业:

学号: 111100120040

3姓名:罗云

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居民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以北京外来务工人员为例

城市外来务工者对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城市外来务工者学习需求问题产生及其特点,提出了完善城市外来务工者学习需求的建议。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有所增强。目前我国城市外来务工者数量已超过4亿人,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外来务工者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对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起了推动作用,也为解决“三农”问题起了一定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各方对城市外来务工者问题认识不足,对如何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严重影响建设社会和谐的步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城市外来务工者问题,这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据了解,现在远郊的村民或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因为需要谋生,每天都奔波于繁忙的工作,很少有获取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从而造成文化素养、技能水平一直保持在原有状态,无法追随社会、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研究城市外来务工者学习需求问题产生及其特点,对于解决城市外来务工者学习需求问题,提高城市外来务工者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为了解居民对学习需求的欲望,希望以何种方式提高职业技能,学习哪一方面的知识,以及对学习的兴趣等,在此我对北京城郊居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安排

调查时间:本人于2013年3月1日—2013年3月15日

历时两周,进行相关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市昌平区地铁口附近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二)调查对象

我此次调查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北京地区的城市外来务工者,在对附近地区调查的同时,我也在网上发帖,拜托该地区的居民配合我的调查工作。所以,此次调查的范围比较广,反应的情况也相对全面,得到的数据也比较具体。

(三)调查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和网上发帖的形式,对北京昌平区及附近地区居住的城市外来务工者学习需求展开调查和咨询。通过统计、分析来探了解城市外来务工者学习需求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

(一)调查内容

1、个人基本情况

2、学习需求

3、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4、希望和要求等内容

(二)北京市昌平区外来务工者个人基本情况

1、本次调查中:男有17人,女有18人;

年龄:18—20岁有2人,21—25岁有25人,26—30岁有4人,31—35岁有3人,35岁以上有1人;

户籍:农业户口30人,非农业户口5人;

现有的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2 人,初中的10人,高中(职高)的有13人,大专的4人,本科6人;

是否愿意接受有针对的培训学习:愿意接受有33人;

婚姻状况:未婚20,已婚无子女的8,已婚有子女7;

现在工作单位:事业单位3人,国有企业2人,民营企业12人,个体企业15人,其它3人

您现在税后月收入: 1400—2000元的有2人⑤2001—2500元的有11人,2501—3000元的有10 人,3001—3500元的有8人,3500元以上的有4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35份,其中有效问卷3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男50%,女50% ;年龄在21-25岁71%,26-30岁11%;农业户口85%,非农业户口占比例15%;高中学历37%,大专11%;愿意再学习94%,未婚57%,已婚无子女22%;工作单位在事业单位8%,个体企业42%,民营企业34%,其它8%,以上可以较全面反映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情况。

2、城市外来务工者就业渠道

有的城市外来务工者是通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也有的城市外来务工者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据调查,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28%,由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21%,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占16%。另外,还有部分城市外来务工者是通过自主就业,招工广告,包工头、老板招募。

3、城市外来务工者职业分析

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公司职员、建筑工人、工厂临时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城市环卫工人等。有29.19%的城市外来务工者居住在集体宿舍里,有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7.88%的人居住在工作地点,6.45%的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还有12.54%的城市外来务工者在城里没有住所,而且城市外来务工者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有些甚至工作环境极为恶劣,是城市居民所不愿从事的工作。多数人没有休息日、工作超时、没有加班补贴。

4、城市外来务工者工作现状

对城市外来务工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合同情况的调查发现,由于政府部门加大了建筑行业、加工制造业等城市外来务工者相对比较集中的企业的监督管理,现在签订劳动合同、临时雇佣合同的比例大大提高了。但还是有不签合同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打短工、由熟人介绍工作、以及在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打工的城市外来务工者身上。有的是因为不知道有订合同这回事,有的是根本不

把签合同当回事,还有的则是因为老板根本不理会这种要求。

5、城市外来务工者收入状况

城市外来务工者工作报酬的计酬方式主要为计件制和计时制,计时制有按小时和按日两种。城市外来务工者的平均月工资按工作的强度、技术要求、个人能力等有较大差别,从1400元到4000元不等。但是一般都没有奖金、公积金、社会福利、医疗保险等。

(四)调查结果分析

城市外来务工者承担了城市中大部分城市人不愿干的累活、脏活,却只拿着微薄的工资,过着艰难的生活,而且还时常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城市外来务工者的工资报酬相比与他们工作的强度是很低,城市外来务工者在其他应享有的基本待遇上仍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即使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对其中明显不合理、不合法、差别对待的霸王条款也无可奈何。他们已经普遍习惯了没有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没有休息日和假期,长期的超时工作却没有加班补贴的不公平待遇。如今背井离乡的城市外来务工者已成为城市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现状,与他们做出的贡献形成巨大反差。如果放任这种不公正持续下去,致使城市外来务工者不满情绪上升,是大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

城市外来务工者之所以会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城市外来务工者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受到侵害也不会维护自己利益,使侵害他们权利的人和准备侵害他们利益的人有恃无恐、趁虚而入;第二、城市外来务工者缺乏能够维护自己权力的组织,城市外来务工者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身单力薄,处于劣势地位。由于经济状况、地理条件等原因,城市外来务工者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法律意识普遍淡薄。而且,由于来城市打工的农民来自五湖四海,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没有一个有力、团结的组织来保护他们的权益。

(五)对策建议

针对外来务工人群存在的种种问题,我建议:

(一)、搭建良好的培训平台

加强我市居民基础教育建设,强化职业教育,政府应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支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为我市居民和外来打工人员寻找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挖掘可以学习的机会和途径。使得他们能从中学习到真正的技术,并能应用到现实的工作中去,确实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依靠社会,依靠政府,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去给那些想学习,需要技术的城市外来务工者创造学习的机会,拓宽学习的渠道,加强教育培训的改革力度,使他们真正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为城市外来务工者的学习需求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城市外来务工者维权法律法规,加大城市外来务工者维权力度,发挥工会在城市外来务工者维权中的作用,加大对城市外来务工者的法律援助,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有关司法制度,加强城市外来务工者用工管理问题,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工资支付保证制度,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为城市外来务工者的学习需求提供制度保障。

(六)调查体会

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篇5

杨俊琛09714003

3现今随着城市不断的扩大,学历的高低关系着你是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特别是农村青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青年占国家青年的大部分,我党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青年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农村青年的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农村青年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除学习之外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作了深入的调查,经分析后给与以下的总结。

一、调查内容

1、受教育程度

在本次的所以调查对象中,高中(含职高)学历的占66%,大专学历的占33%.在这些农村青年中,2人从事个体企业,1人在乡镇企业工作、1人在外资企业工作。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学历层次,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收入。

2、对教育需求的程度

在调查对象中100%表求,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100%表示希望通过业余的时间来学习,他们希望学习的机构为:广播电视大学,高等职业学校。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对学历的高低有了新的认识,都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获取自身技能途径及内容

在对农村青年获取自身技能调查中发现有66%希望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取技能,33%希望通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组织的培训获取相关技能,培训内容分别为:市场营销、管理、建材、会计。

4、农村青年家庭收入情况

从农村青年家庭收入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年收入3-5万的占66%,8-10万的占33%,说明农村青年家庭生活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只有高收入才有高的家庭生活水平。

5、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家庭生计问题,其次是子女升学和就业问题,及农民养老问题。调查显示,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

6、农村青年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

在受调查的对象中,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通过相关培训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学有所用,以技致富,对社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充份体现了农村青年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大,都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思路清楚,有一定的人生目标。

二、影响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以长期以来的历史,地理环境及国家政策原因,直接导致农村教育滞后,农村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失,这就是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三、农村青年学习需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孩子是我国款来的建设者,只有真正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将对未来农村的建设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四、调查结论

农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 篇6

作者:常娜 学校:渤海电大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0912001457812 指导老师:赵雪玲 2011年4月30日

目录

内容摘要----------------------------2页

正文

一、调差对象及内容-----------------------------3页

二、现状分析----4页

三、结论与意见-------------------5页

参考文献--------6页

内容摘要

青年生存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农村青年作为当前我国青年的主体,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更对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农村青年兴,则中国农村兴;农村青年衰,则中国衰矣。本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主要考察农村青年的受教育现状及问题所在,并就存在问题相关结论和体会。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青年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农业,才能更好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农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

青年生存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农村青年作为当前我国青年的主体,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更对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农村青年兴,则中国农村兴;农村青年衰,则中国衰矣。本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主要考察农村青年的受教育现状及问题所在,并就存在问题相关结论和体会。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在被调查的4名农村青年中,学历层次偏低,最高学历为高中毕业,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

在调查对象中都明确表示,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取技能,或通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组织的培训获取相关技能,表明农村青年对技能培训的认识增强,想通过高效能低成本的方式成才,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通过相关培训,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学有所用,以技致富,对社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农村青年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大。都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思路清,有逻辑的人生目标。二.现状分析

造成农村青年普遍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原因,导致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较慢, 生产水平低,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 ,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 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原因失, 这就是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2、农村传统思想锢禁

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 ,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导致农村青年性别文化水平的失衡 ,再者对教育的不重视也是一个瓶颈。

3、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普遍缺少职业技能 ,法律意思淡薄 ,从而导致青年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贫困生就业问题,更加牵动社会各界的关注。最近,笔者组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生活和就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需要各界予以帮助。

4、精神生活匮乏

现在农村中的文盲现象正因乡村社会文化建设的荒废和文化氛围荒漠化而加剧,城市中常见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剧院、书店等在农村都付诸阙如,一切被城里人视为必要的精神享受对农村人来说都是奢望。近20年来在中国的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农村的文化荒漠化现象却在加剧。这样的数亿文盲、半文盲被隔离于现代文明之外,远离智慧、创造、理性、正义和文明,他们对制度和秩序等外在压力

抱有恐惧心态,也因为害怕和不解而产生出盲目的仇恨并转化为破坏现代文明的内在冲动。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农村青年学习需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 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强化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技术人才为目的, 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建设, 让农村青年掌握一技之长, 学有所用, 以技致富。

3、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让农村青年树立良好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努力学习知识技能,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推动农村青年建设的健康发展。

4、深化农村社会障改革。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缩小城乡差。

总之,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青年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农业,才能更好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可以说,新农村要求农村教育不仅要培养农村需要的人才,还要培养城市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培养农业需要的人才,还要培养工业、服务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邢哲:农村青年闲暇生活的状况与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4)2.苏士红,张翔,王磊:排斥在现代之外的农村青年,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9)3.胡丰顺:贫困地区农村青年的学习与成才,中国青年研究,2006(6)

4.梁英:农村青年接受继续教育的影响因素,成人教育,2010(1)总第276 期

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8年12月对在沙井街道步涌居委会的526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有关院前急救知识的调查。其中男性201人,占38.21%,女性325人,占61.79%;<20岁18人,占3.42%,20~30岁214人,占40.68%,30~40岁236人,占44.87%,>40岁58人,占11.03%;小学96人,占18.25%,中学318人,占60.46%,大中专102人,占19.39%,本科以上10人,占1.9%。

1.2 调查方法

由笔者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3个方面: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院前急救知识及其技能的认知掌握情况,共14项,采用是、否二级评价,单项选择;院前急救知识获得来源共5项,视获得途径进行选择。遵循自愿原则,在外来工就诊、预防接种、家访时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53份,收回有效问卷526份,有效回收率95.12%。

2 结果

在调查对象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急救中心的电话是120;有51%的人听说过院前急救,有23%的人参加过院前急救培训;98%的人遇到过需要院前急救的事件;93%的人认为院前急救技术能挽救生命;知道“海氏腹部冲击法”的人有3%,但是没有人使用过;62%的人知道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口唇和皮肤的颜色是樱桃红色的;会检查颈动脉搏动的人有17%;能正确判断意识是否清醒的人有26%;能准确说出心脏胸外按压部位的人有9%;手部大出血时,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指压止血法,知道的人有36%;浓硫酸液溅在手背上时,最好的方法是马上用自来水冲洗正确率为81%;了解骨折固定技术的人有27%;怀疑脊柱受伤的患者,知道正确搬运方法的人有21%;有57%的人能清理和包扎一般伤口。获得院前急救知识的途径:社区、企业宣传42.5%,广播电视17.2%,学校9.6%,报刊杂志16.8%,医院板报13.9%。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仍有社区居民对现场急救认识比较深刻,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急救电话是120,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但知识面比较窄。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需要现场急救的时候,大多数人知道院前急救技术的重要性,但是能够正确处理的人不多。对急危重伤病患者的处理方法如心肺复苏、支气管异物、烧伤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相关文献报道相比较,这几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获得院前急救知识的途径方面,院外急救知识获得来源最多的是社区和企业的宣传,与文献报道不同;获得来源最少的是学校,与文献报道相同,这与我社区的人口结构特点有关。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能积极参与,并要求我们进行讲解和演示,并能够提出一些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来自大中型企业的员工回答正确率比较高,这些企业每年都会举办急救知识讲座,但员工的实习操作机会很少。提示小型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急救技能的培训,同时向员工提供相关的科教书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各项院外知识认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对此,各级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作为该社区的健康服务中心,今后应该将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2 社区急救的重要性

社区是城市院前急救医疗的重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急救建设,是建立健全区域性连续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的基础。在深圳基本实现了“一社区一社康中心”,其提供的服务已不再局限于常见疾病的诊疗,而将承担更多的社区急救工作。其中危重症病人的先期救治是否及时到位成了衡量一个社区医疗水平的标准。事发现场的最初目击者往往是病人家属、同事、同学和群众,而不是医务人员。垂危濒死伤病人员在发病现场几分钟、是“救命的黄金时刻”。在此时间内,抢救及时、正确,生命有可能被挽救,反之,则造成伤残甚至死亡。所以,“第一目击者”的基本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至关重要。全科医生在社区里通过对“第一目击者”人群实施正规的初级CPR训练,这样就有可以使病人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正规现场急救或由他们参与的以全科医生为主角的综合性社康中心院前急救。

3.3 社区院前急救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

急救的健康教育可以是多样性的。在日常诊疗中把急救知识传授给每位就诊者,是近距离、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学习效果较好,可以传授简单的急救概念和操作手法,同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使他们对急救知识有更直观的了解;对社区居民,利用社区资源,得到居委会和企业的支持,采用讲座和宣传栏的形式,主要讲解一些常见的急救知识和技术,这些技能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居民学习的积极性高;对一些特殊人群,如警察,保安员,驾驶员等,由于他们的工作活动面广,遇到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大,接受培训后有可能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并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传授作用,所以应重点进行教育,至少要包括五项基本技术,即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以及心肺复苏术,这些需要得到医院、政府部门的支持;另外,跟新闻媒体通力合作,定时在新闻媒体播放急救知识公益广告,可以影响到千家万户,普及范围广,更易为公众所接受,是传播急救知识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实践证明,院前急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社区急救的重要性,普及社区急救知识,对社区居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及教育,才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摘要:目的 了解步涌社区外来劳务工对现场急救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现状,探索普及现场急救培训的有效途径。方法 对步涌社区553位劳务工进行了有关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随机抽样调查,自编问卷,采用excell软件统计。结果 院前急救培训活动少,劳务工的院前急救知识面较窄,不能满足院前急救的需要。结论 需多方合作,广泛开展群众性院前急救培训,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外来工,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万立东.院前急救概论[J].继续医学教育,20(24):20~21.

[2]冉杭燕.浅析院前急救[J].实用医技杂志,2006,6(13):1889~1990.

[3]邹晓平,秦红.社区居民现场急救的态度、知识、行为现状调查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404~2405.

[4]房蔚霞,郑文静,卢月珍.急诊患者家属院外急救知识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21):64~66.

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促进学习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37

我们学校是一所挨近市区的农村初中,就读于本校的学生大都是非施教范围之内的学生,都是外来工子弟。这些学生英语水准普遍较差,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压力较大,作为教师需多进行这方面的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合作,能比较好地促进外来务工子女的有效英语学习。现拙于笔端的是自身利用小组合作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的研究,权且抛砖引玉。

一、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需组合优化

合作学习应当说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理念,从平时的英语教学实践看,光有学生的主动学习,没有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实现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乃至高效的。从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形看,则更需要教师去加强学生的合作。而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的合作,也不仅仅是所谓的一对一的简单组合,应当是比较甚至是相当优化的组合。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的小组组合的优化,需要考虑初中学生身心特征,需要考虑学生的性别特性。譬如初中女生一般比较细心,倾听能力比较强,容易通过倾听去辨别所读音标存在的问题。应当说外来务工子女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方言口音都特别浓厚,不用说是英语音标,就是汉语拼音也不可能掌握得那么准确,而且矫正起来也显得极为困难。由此,我们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需组合的优化。因此,为了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在合作小组的组合上坚持挑选比较细心的学生担任组长,坚持每小组都配有音标学习高水准的学生去担任小老师,坚持让每个外来工子女都有一个能够进行对其辅导音标朗读甚至矫正拼音的伙伴,坚持做好合作小组双方乃至多方的思想工作,让每个人都比较乐意地参与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的学习活动中。音标中的双元音唇形的变化和方言卷舌音对辅音发音的影响,是外来务工子女较难掌握的,鼻音的发音位置、辨清齿音和齿龈音他们掌握得也是极具困难的,让学生在合作中兵教兵,兵与兵之间配合练习,能起到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需诱导及时

初中学生具有其所特有的心理特征,不同区域学生的心理也具有不同特征。初中学生虽然已经跨入中学的大门,但人际关系的处理乃至交往还缺少比较正确的方法。因此,我们所能够经常看到的现实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有开端没有结局,有的虽然有比较良好的开端,却也不可能出现理想的结局。为什么?多是因为学生之间合作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人为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根本就不存有利害冲突。多半是出现矛盾后学生不会比较妥善地处理好这些矛盾,导致合作双方之间矛盾的激化。而这些看似已经激化了的矛盾,根本不是什么严重的矛盾,但有时学生之间还是老死不相往来。小组合作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有时也经常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都知道,音标是记录音素的书面符号,本来学生看到音标就可以想到某个相应的音,音标的作用相当于对声音的提示,音标不仅可以用来教授读音,还可以用来教授连读、失爆、弱读等方面的技巧。但合作学习中,外来务工子女和我们当地学生的合作双方,也经常会因此产生诸多摩擦,我们当地学生会以为外来务工子女就是朽木不可雕,外来务工子女也会以为对方就是故意挑剔。

三、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需实践正常

平时学生之间的合作,我们都以为有时就是些表面的形式,因为,我们都持有这样的想法,合作仅仅就是磨洋工,并没有多少实质方面的意义;对于初始之间学生的合作,有时解决不了比较根本性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形,一般的策略是干脆将合作予以斩断。其实,秉承如此理念和做法的当属完全意义上的错误。小组合作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说得不好听就如同娃娃学语,但只要坚持,肯定会发生实质的变化。所以,我们应当得出的结论是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需实践正常。这比较正常意义上的实践,首先应当是合作空间的广泛,如果我们能够将学生之间的合作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这不仅仅是一种爱的传递,而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团队精神的发扬光大。其次应当就是实现比较理想的团队精神的弘扬,应当说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的小组合作其组际之间也会存有一定差异,合作会逐渐形成正能量,驱使其合作的正常和可持续的开展,相反则会完全不能。

合作学习是一种理念,小组合作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研究,虽然获取着阶段性的成果,但需要研究的内容还比较广泛。作为呈动态发展趋势的小组合作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有效学习音标研究,还需要做出更为深刻的研究。

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篇9

关于农村实用语文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为能提升中专涉农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做点什么,以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力图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与电大教育事业发展间架起一座桥梁。教育是素质能力的决定因素,全面掌握农村青年教育水平发展状况,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2011年12月对望都镇农村中青年的学习需求作随机调查,调查对象为均在40周岁以下的农村中青年。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和访谈相结合方式进行。

三、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了望都镇农村中青年15名,其中男的8名,女的7名。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1、受教育程度

文化程度:农村青年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

2、对教育需求程度

被调查的人愿意继续学习,希望在原有的学历基础上加以提升,学习的类别以实用科学技术,希望自己有一技之长为主,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业余学习。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获取自身技能的途径

有4人希望参加短期培训,学习的内容有养殖、种植、等,选择的学习方式以电大或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居多。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对技能培训的认识增强,并希望通过交效、低成本的方式成才。

4、家庭收入情况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有1名,3人家庭年收入高于1万元,说明城乡差别拉大,农村青年家庭生活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5、农村青年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

在调查四名调查对象中有一个共识,就是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通过相关培训,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学有所用,以技至富。都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思考,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五、影响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土地大量被政府出售,直接导致农村经济落后,教育发展滞后。农村中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失。

六、农村中青年学习需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强化职业需求教育,以培育人才为目的,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建设,让农村青年掌握一技之长,学有所用,以技致富。

3、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让农村青年树立良好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努力学习知识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农村青年建设的健康发展。

外来务工青年生活状况考察报告 篇10

1.调查测评的对象:截止20xx年12月18日共有68人参与调查,其中:男43人,女25人;20-29岁25人,30-39岁27人,40-49岁12人,50岁以上4人;小学文化以下3人,初中文化18人,高中以及中专、中技15人,大专16人,本科及以上14人;未婚:15人,已婚48人,离婚5人。

2.调查测评的主要内容:调查主要围绕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支出、养老、住房等问题进行重点调查,共计16个问题。

二、在线调查的主要结果

1.个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3人,占比4%;1001-20xx元4人,占比5%;20xx-3000元26人,占比38%;3001-4000元15人,占比23%;4001-6000元15人,占比23%;6000元以上5人,占比7%

2.现住房状况:租住集体宿舍12人,占比18%;租借私房33人,占比48%;租住职工公寓6人,占比9%;自有私房17人,占比25%。

3.住房意愿:租住公共租赁住房13人,占比20%;职工公寓4人,占比6%;购买住房24人,占比38%;经济适用住房13人,占比20%;普通商品住房10人,占比16%。

4.家属生活工作情况:留守在家15人,占比22%;与您一起生活,并有自己的工作35人,占比51%;与您一起生活,但无收入6人,占比9%;配偶与您在一起,小孩留守在家12人,占比18%。

5.外出务工的目的:养家糊口36人,占比47%;换个环境1人,占比1%;施展才干,发展自己23人,占比31%;到城里学点本事,回家乡好发展8人,占比10%;跟着他人一起出来,没有什么目的4人,占比5%;其他5人,占比6%。

6.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建筑、装修等7人,占比10%;个体工商零售业3人,占比4%;it技术等4人,占比6%;生产一线工作21人,占比32%;餐饮、酒店服务人员3人,占比4%;销售业务等6人,占比9%;企业行政人员11人,占比16%;医务工作人员2人,占比3%;零散用工11人,占比16%。

7.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以下13人,占比19%;8-10小时41人,占比61%;10-12小时10人,占比15%;12小时以上3人,占比5%。

8.每月的休息日:8天12人,占比18%;4天33人,占比48%;1-2天6人,占比9%,基本不休息17人,占比25%。

9.除了基本生活支出外,收入主要用于:朋友交往应酬等费用8人,占比11%;电话费、上网费4人,占比5%;寄回老家16人,占比21%;旅游休闲等费用5人,占比7%;存入银行28人,占比37%;股票基金等投资1人,占比1%;参加教育培训等1人,占比1%;其他12人,占比17%。

10.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的理由:费率太高,承担不起12人,占比20%;如果缴社保,不知道以后会怎样14人,占比24%;所在单位不给缴纳14人,占比24%;已经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3人,占比5%;不知道异地转移或接续不方便10人,占比17% ;对社保政策不了解6人,占比10%。

11.采取的养老措施:在老家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8人,占比13%;在打工的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19人,占比30%;购买了商业保险5人,占比8%;定期存钱养老9人,占比14%;养儿防老6人,占比9%;目前没考虑,等老了再说16人,占比25%;其他1人,占比1%。

12.进城务工后最大的困惑是:工作及生活条件恶劣9人,占比15%;遭本地人歧视排挤5人,占比8%;没有社会保障生病没钱医治3人,占比5%;小孩入托入学难2人,占比3%;工资待遇低,生活费用高22人,占比37%;怕失业找不到工作7人,占比12%;工资被拖欠或者克扣3人,占比5%;缺少朋友,感情孤独5人,占比8%;其他4人,占比7%。

三、通过调查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市人员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二是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外来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外来务工人员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

三是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外来务工人员,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

外来务工子女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篇11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 孤独感 成因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二元制城乡结构中户籍限制的逐步放松,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乡村的土地进入城市谋求发展,不少外出务工人员举家外迁,并由此带给城市人口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外来务工子女。他们由于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在城市生活中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等等原因,常常会出现苦闷、胆怯、猜疑、孤独等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反应,影响自身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其中,孤独感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待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一般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令他满意的程度低于他的期望时,孤独感就产生了,它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我们认为,孤独感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第一,孤独感源自于人际关系缺陷,它是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以在众人环绕中深感孤独;第三,孤独感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通常是人际关系的结果变量,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虽然轻微的、短暂的孤独感不会导致心理与行为的紊乱,但长期的或严重的孤独感则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年龄越小,危害可能越大,给以后的矫正也就可能带来更大的困难。为了便于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以部分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务工子女为调查对象,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

1.被试的选择。本研究中的被试都是南京市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一半为南京市外来务工子女,另一半为南京市本地的学生。最后得到有效被试146名。其中,外来务工子女80名,本地小学生66名,平均年龄12岁。

2.测量程序与研究工具。测量程序:将孤独感量表题目编排于试卷上,构成调查问卷,被试人手一份。量表前附有指导语(见附录),引导学生看清指导语后逐项填写完成。进行测量时,由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应用心理专业的四年级大学生完成施测工作。完成时间为2008年3月。

主要测量工具:《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调查问卷》(见附录),该问卷是参考了Asher、Hymel和Renshaw于1984年编制的《UCLA孤独量表》、Russell等人于1978年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a)》及美国心理学家Piers及Harris于1969年编制的《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的部分项目编制,共46题。其中,第1、3、5、7、9、12、15、18、25、28、32、33、38、41、43、46题为儿童孤独感量表题目,共16个;第2、4、6、8、11、13、14、17、20、22、23、26、29、30、34、36、37、40、42、45为UCLA孤独量表题目,共20个;第10、16、19、21、24、27、31、35、39、44题为幸福感量表题目,共10个。

为了保证量表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性,我们对调查统计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儿童孤独量表16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92,UCLA孤独量表的20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57,幸福和满足感分量表8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672。说明三个量表均有较好的信度。(2)儿童孤独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的测试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3,幸福和满足感分量表与儿童孤独量表、UCLA孤独量表测试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9、–0.618,相关程度较高,从而证实了我们的预期,即幸福和满足感可以作为分析孤独感的佐证,说明三个量表具有较好的相容效度,同时也表明我们编制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数据的处理与统计方法。调查结束后,全部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两个学校高年级学生孤独感和幸福感测验结果比较

注:* P<0.05,** P<0.01

1.外来务工子女与城市本地学生孤独感对比分析。小学生孤独感在城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儿童孤独量表项目上,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孤独感远远高于城市本地学生,外来务工子女小学的孤独感平均数明显高于城市本地小学;在UCLA孤独量表的项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外来务工子女小学的孤独感平均数远远高出城市本地小学;而且,在幸福和满足感的项目中可以看出差距同样显著。由于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分析得知,三个量表具有比较好的相容效度。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可以说明,外来务工子女小学生与城市本地小学生的社会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外来务工子女不仅在社会孤独感方面明显地高于城市本地学生,而且,幸福感也明显低于城市本地学生。

2.外来务工子女孤独感现状分析。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在城市中长大的小学生更容易适应城市环境,与同学交往、与学校老师交流等方面也都比较主动和自如,适应性问题少;相反,来自农村的小学生,身处一个与以往生活环境差距较大的环境中,对于一般人际、生活事件的处理相对比较为难,容易出现社交困难及各种人际适应不良现象,极易引发孤独感。同样地道理,从幸福感的研究结果来看,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多是随父母来到城市,虽然有父母在身边,但是,由于父母整天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和精神生活,使得他们对陌生的城市环境充满了距离感;再加上缺乏与同学间、老师间的必要感情交流,许多刚来的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忧郁寡欢,很难产生幸福感。

四、讨论与建议

(一)外来务工子女孤独感的成因

1.父母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调查发现,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大多是打工或类似做早点一类的小个体,平时工作时间较长,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很少顾及子女的情绪情感变化,对孩子学习上的帮助也很小。结果,导致外来务工子女与自己父母之间较少交流和沟通,难以享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社会孤独感。

2.学校教育因素。近几年,党和政府为解决城市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然而,由于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的户口不在当地,而我国义务教育的经费与户籍挂钩,因此,当地教育部门从地方利益考虑而不愿承担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费用,所以,虽然中央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做好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但地方上的执行力度不大,使得城市外来务工子女享受不到与当地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3.环境的因素。人的心理状态往往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孤单的环境、陌生的环境、突变的环境等情境很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城市的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是刚从异地或农村转学而来,这些学生初来乍到,面对的是一个既新奇又陌生的环境,生活习惯、学习方法、语言环境、人际关系的差异都使他们难以调适。由于对这种陌生的城市环境充满了疑虑,又缺乏与同学间、老师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结果许多刚来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无所适从、郁郁寡欢。这种现象在许多城市外来务工子女中都普遍存在。

4.自身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他们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Margalit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在各种社会情境中儿童的孤独感经常是和同伴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这样,他们会将自己隐藏起来。

(二)防止和降低外来务工子女孤独感的对策

1.外来务工人员应承担其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又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要跟上时代步伐,每个人都应加强自身学习。外来务工人员本来就属于低知识群体,其基本素养对教育孩子来说本来就不够,所以更应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涵养,以便在孩子们心目中树立自己为人父母的形象,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外来务工人员首先应该学会做父母,尽可能地在工作之余多跟子女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每天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给他们实际的关怀,及时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应该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明确办学宗旨,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尽可能地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同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而不是将学校看作外来务工子女的收容所。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特别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老师明白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尽职尽责,不断学习,提高各方面的修养,以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

3.外来务工子女应该做到自尊、自立、自信和自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除了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外来务工子女首先需要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把自己同别人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敢于竞争,不要退缩。其次,善于把外界的环境压力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学会取舍,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再次,外来务工子女与城市子女相比虽然有不少劣势,但并不是没有值得称赞的优点,比如:诚实、俭朴、勤劳、刻苦等等。外来务工子女完全可以拿出勇气来表现自己所具有的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将之发扬光大,融入整个社会的主旋律中。

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的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已是社会公认的事实,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却得不到社会应有的理解和关心,这也应当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作为第二代农民移民,不应当让他们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因素而输在了起跑线上。因此,消除阻碍外来务工子女城市生活适应的各种社会因素,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有利于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我们整个城市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伟.浅析青少年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3 (1):19.

[2]黄洁华.人本主义对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 (1),92.

[3]罗敏.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4(1):24-25.

[4]肖洁.城市暂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健康教育对策[I].中国健康教育,1998(11),21.

上一篇:培训超常实验班初中物理竞赛的心得下一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