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汉乐府的古诗(精选9篇)
长歌行汉乐府的古诗 篇1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长歌行汉乐府古诗,希望能帮到你!
《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表达的哲理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长歌行①
(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②,朝露③待日晞⑨。
阳春④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⑤至,焜黄⑥华叶衰。
百川⑦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⑩不努力,老大徒⑧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汉乐府曲牌名。
②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
④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⑤秋节:秋季。
⑥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同“花”读音同“花”。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但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读shuaī)
⑦百川:大河流。少:年轻。老:老年。
⑧徒:白白地。
⑨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⑩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年老。(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此句话指到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了。)
译文
菜园里长绿色的的葵菜,晨露待到阳光一照就干了。春天的阳光向万物散布着恩惠,万物充满着生机和光泽。时常让我担心是秋天来得太快,花和叶就要枯黄和衰败。成百上千的河流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再向西回流?如果少壮年华时不发奋努力,到了年老时只能徒然哀伤叹息。
创作背景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又被称为乐府双壁。)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小学五年级下课本中《长歌行》节选自这首诗的后四句。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品论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长歌行汉乐府的古诗 篇2
一、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不同之处
“古诗和乐府除了在音乐意义上有所区别外, 实际是二而一的东西。现在乐府古词中, 假如哪一篇失去了当时合乐的标题, 无所归类, 则我们也不得不泛称之为古诗;同样, 现存古诗中, 假如某一篇被我们发现了原来和乐的标题, 则它马上又会变成乐府歌词了”。[1]由此可见, 有无合乐的标题是古诗和乐府诗的区别之一。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 其中汉乐府的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中, “相和曲”有“丝竹更相和”之意, 是流行于北方的民歌;“鼓吹曲”是当时北方的乐曲, 主要用于军乐。“绕歌十八曲”一部分歌词为西汉民歌, 也就是说“音乐是汉乐府的灵魂”。[2]虽然如此,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 因此两者除了在有无合乐的标题上有区别外, 还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一) 创作主体不同
《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者大都是充满羁旅情怀的游子。关于其作者,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证, 首先是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分析。这和当时的游宦制度有很大关系。当时大批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就是到政治中心洛阳猎取富贵功名。“《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乐府民歌不同, 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 为了寻求出路, 不得不远离乡里, 奔走权门, 或游京师, 或谒州郡, 以博一官半职。这些人就是诗中所谓‘游子’和‘荡子’。他们热衷仕宦, 追求建功立业, 对此, 诗人反复予以申诉”。[3]其次可以分析古诗的内容及其表现的情感和成熟的写作技巧。《青青陵上柏》中“驱车策驽马, 游戏宛与洛”中的“宛与洛”说明作者当时处于东都洛阳, “策驽马”则说明作者以迟钝的马游宦于洛阳的不易和艰辛。“何不策高足, 先居要路津”中“要路津”直接表明了其政治抱负,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则是对妻子的思念。为何会和妻子分离?最大的原因不外乎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功名利禄。“东城高且长, 逶迤自相属”、“驱车上东门, 遥望郭北墓”、“荡子行不归, 空床独难守”等诗句中, 或抒发怀才不遇之悲, 或感叹生命易逝功名难求之感, 或倾诉经常远行不能和妻子相守之哀, 这些古诗中都有追求功名富贵的内容, 也都有离家之悲, 这些线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暗示, 作者极有可能是由于当时的游宦制度而离家求取功名的知识分子。从诗的形式来看, 严谨的五言体, 抒情时的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等手法的运用, “朝露”、“古柏”、“浮云”等意象的巧妙运用,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说明了作者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两汉乐府诗则是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乐府诗歌有两大类;一类是专供朝廷祀祖燕享用的郊庙歌辞, 歌功颂德, 华丽典雅, 如司马相如所作《郊祀歌》;另一类即是采自全国各地的‘俗乐’, 他们是乐府诗的精华”。[4]因此乐府诗的作者群包括不同阶级的人, 有专职朝廷乐府系统的官员, 有对现实不满的普通百姓, 也有一些缘事而发的知识分子。关于乐府诗的作者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其一是诗的形式, 乐府诗中有很多杂言, 也有工整的五言, 这说明作者群体中极有可能既有知识分子, 又有可能有普通平民, 他们的作品是缘事而发所作, 因此不过于注重诗歌的形式。其二是诗的内容, 乐府诗的内容丰富多彩, 描写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 这不是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凭借本阶级的生活经验可以做到的, 因此进一步论证了其作者的多样性, 关于乐府诗的内容会在下文提及。
(二) 在内容上存在差别
乐府诗充满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其中有表现普通百姓生活疾苦的诗作, 也不乏描写富贵之家的作品, 还有的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恨作了大胆的袒露和表白。如作品《战城南》中通过描写阵亡将士的尸体来表明战争的残酷性:“战城南, 死郭北, 野死不葬乌可食。”乌鸦争相吃阵亡将士的尸体, 可见战争的血腥。《上邪》则表现了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这其中的一项成为事实尚且不可能, 更何况是五项一起实现, 可见作者对爱情的忠贞。《上山采蘼芜》揭示了故夫被迫离异的心理。“新人虽言好, 未若故人姝”表现了对故人的不舍;“新人不如故人”更进一步揭示了故夫被迫抛弃妻子的痛苦, 让人不禁想起《孔雀东南飞》。它鞭挞的不是抛弃妻子的故夫, 而是整个封建社会婚姻不能自主的现实。“《陌上桑》反映的正是西汉的外戚霍光、东汉外戚窦氏和梁氏的罪行, 它以秦罗敷的据婚这一富有喜剧色彩的情节狠狠鞭挞了上流贵族社会无耻的品格”。[5]可见乐府诗中也不乏抨击上层社会的作品。通过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作品按照创作者来归类。“这些作品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为帝王贵族歌功颂德的郊庙歌辞、燕射歌辞、舞曲歌辞, 如郊祀歌《安世房中歌》等;二是在少数民族和汉族民间流传的鼓吹曲辞、横吹曲辞, 如《铙歌十八曲》;三是采自民间和无名文人所作的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 如《江南可采莲》、《白头吟》等”。[6]因此, 汉乐府诗歌的内容十分广泛。下至平民百姓, 上到贵族世家, 若不是有来自与各个阶层的创作主体, 又怎么会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与乐府诗相比,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就相对狭窄一些, 主要写思妇和游子。“综括起来, 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 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十九首》的语言, 篇篇都表现出文人诗的特色, 思妇词不可能是本人所做, 也还是出于游子的虚拟, 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 通过自身感受, 设想到家室的离思, 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 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7]在《西北有高楼》一首中, 游子听到远处传来的歌声不禁感叹:“愿为双鸿鹄, 愤翅起高飞。”是听者对歌者的同情, 也是对自己羁旅他乡, 不能和妻子重逢的同情。《冉冉孤生竹》以女子口吻写丈夫离家后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信任:“君亮执高洁, 贱妾亦何为?”表现了女子要为丈夫守节不移。《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及《客从远方来》等多首古诗, 都是或从游子或从妇人的口吻表达了羁旅的游子归乡心切, 但是又没有取得功名的矛盾心理。由此可见, 《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是表现游子仕途的不顺, 进而引发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对故乡的思念, 主要集中在个人时运不济的感叹上, 而较少涉及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的题材。
(三) 叙事和抒情的侧重不同
乐府诗中有很多篇幅比较长的作品, 比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这些作品以叙事为主, 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相比之下, 《孔雀东南飞》的叙事更加复杂, 它主要有两条线索叙事, 一条是刘兰芝与焦母的冲突, 另一条则是刘兰芝被其兄逼迫着改嫁, 可见乐府诗叙事的成熟。乐府诗通过故事情节暗含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古诗十九首》则以抒情为主。“在思想表达上, 诗歌不再只作为叙述, ‘言志’的艺术手段的外显, 逐渐侧重了对内心感情的彰显”。[8]《古诗十九首》的言志充分表现了游子内心的不满和对故土的思念, 作者不再借助于叙事来抒情, 而是通过直白的语言把内心的愤懑表现出来。“抒情性的加强是其与汉乐府诗的最大区别。古诗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那种单纯而优美的抒情性格, 这是深化了的抒情主体在最敏感的题材上实现再现和表现的高度和谐”。[9]虽然如此, 但并不意味着《古诗十九首》是纯粹的抒情, 其抒情经常用的方法是融情入景, 寓景于情。如“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秋蝉鸣树间, 玄鸟逝安适”、“回顾何茫茫, 东风摇百草”等, 都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而表现作者或对妻子的思念, 或离家之苦, 或身世飘零之悲。而且《古诗十九首》的篇幅都比较短小, 因此要在短小的篇幅内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较为困难, 而且直接抒情更有助于长期羁旅在外的游子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便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于是以抒情为主, 对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况也只是一笔带过, 转而将内心中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身世飘零的悲哀喷射出来。“这种高度的概括性, 是由于诗人在丰富的生活感受里让他的全部情感发酵、酝酿, 这样, 从他心底所流出的诗的语言, 也就像从槽床注出来的美酒一样, 量越是少, 质越是纯”。[10]
(四) 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不同
“汉乐府形式自由多样, 整散不拘, 长短随意, 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它虽然以五言为主, 但辅以杂言, 短的可以短到一字、二字”。[11]刘宋何承天《饶歌诗序》评《饶歌十八曲》中曾说:“其声音抑扬, 精妙瑰伟, 亦不易言矣”。“饶歌曲调对歌辞的要求比较高。为了适应音乐迅疾跃动的节奏, 每一曲的歌词都由字数不等、长短不同的各种句式杂构而成。”[12]一方面由于音乐的要求, 另一方面则由于五言诗体尚未成熟, 因此乐府诗的形式是自由多样的。
相比较而言, 《古诗十九首》的篇幅都比较短, 而且都是整齐的五言诗。可见, 《古诗十九首》是在乐府诗上进行了改进。“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生活中, 在汉乐府诗歌的影响下, 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 其代表作品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 社会的乱离, 抒发着人生的艰辛和对命运的悲叹。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13]班固的《咏史诗》和张衡的《同声诗》都只是五言诗的尝试, 直到被誉为“实五言之冠冕也”的《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五言诗才成熟。我们不妨说汉乐府是古诗十九首的前奏, 汉乐府不断发展, 羁旅的游子都受到过较高的教育, 比较注重诗的韵律和形式, 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 四言已经不能满足文人表达内心感受需求, 于是由杂言发展成为固定的五言诗体, 为五言诗体的成熟作出了很大贡献。
二、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相似性
若要说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本质上的相似性, 则要通过具体的作品进行对比。汉乐府作品《饮马长城窟行》和《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有很大的相似性。
首先, 两者都是通过妇人的口吻表达对游子的思念。可以分别从“呼儿烹鲤鱼”和“与君生别离”看出, 都是在家中的妇人等待着游宦在外的游子。一个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家书, 另一个则是直接表明自己的处境, 即虽然和夫君同在阳世, 却不能相守。
其次, 此首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一样, 是整齐的五言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在汉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规整的五言诗。《饮马长城窟行》不仅仅是五言, 还运用了典型的顶真的艺术手法。两首诗在形式上是一样的。
最后, 两篇作品的结尾更有惊人的相似性。乐府诗为“上言加餐食, 下言长相忆”, 《古诗十九首》则是“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 都是劝自己关心的人要注意饮食, 保重身体。“‘加餐饭’是当时习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安慰别人的成语”, [14]可见两首诗的创作年代相隔的也并不久远。
当然, 两首诗在抒情和叙事的侧重方面有一定的区别。《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妇人即使在梦中也没有忘记远行在外的丈夫, 忽然醒来, 却发现梦中人仍未归来。在夜中“辗转”难眠, 不知远方的游子生活如何, 仕途是否顺利。在第二节中写了远方来客捎回丈夫家书的过程, 通过思妇收到家书后的一系列动作, 表明了对游子的思念。也就是说《饮马长城窟行》中叙事比较多, 有妇人收信前后由于思念游子而做出的一系列行为。《行行重行行》则通篇抒情, 直接表达对游子的思念。“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则更是直接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
通过以上的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 《饮马长城窟行》和《行行重行行》在形式、语言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 就更加证明了马茂源先生的理论, 即两者是“合二而一”的。以上只是对《古诗十九首》和乐府诗中的一首进行比较, 其实它们其中还有很多首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比如《伤歌行》与《古诗十九首》中《明月皎夜光》及《明月何皎皎》。
在比较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时, 我们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就是古诗。古诗和乐府诗相比, 并没有合乐的曲调;和《古诗十九首》相比, 写作手法远不及《古诗十九首》成熟。因此, 古诗是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综合以上的论述, 我们不难总结出, 西汉时五言诗已经在民间大量产生, 首先学习它的就是乐府的乐师, 之后为宫中有文化的人接受, 最后文人接受了这一新的诗歌形式, 就在文人竞相学习写作五言诗的时代, 产生了《古诗十九首》。正因为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有前后相继的关系, 所以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之处;又因为所处时代不同, 《古诗十九首》在乐府诗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改进, 由此也有相异之处。它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摘要: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由于创作年代相近, 作品有很大的相似处, 因此一直受到后人的追捧。比较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在创作年代、作者、写作手法与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异同, 有助于我们了解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更加深入地了解汉代文化, 以及六朝和盛唐时期等中国其他朝代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相异,相似
参考文献
[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2.
[2][12]贾晓燕.汉乐府饶歌的杂言结构及修辞特色.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12, VOL24, (12) .
[3]李保华.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艺术特征的异同.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VOL27, (1) .
[4]孙立, 师飚.先秦两汉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240.
[5]孙立, 师飚.先秦两汉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242.
[6]庚伟.论汉乐府的艺术风格及其影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9, (6) .
[7]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18.
[8][9]黄敏, 肖伟.论古诗十九首之过渡性.湖北社会科学, 人文视野.
[10]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28.
[11]孙立, 师飚.先秦两汉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249.
[13]张柏娟.《古诗十九首》感伤情怀之阐述.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3) .
汉乐府《长歌行》 篇3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2.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3.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4.“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5.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样子。 华(huā):同“花”。
6.百川:大河流。
7.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8.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诗歌赏析: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换,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乐府诗《长歌行》鉴赏 篇4
长歌行
作者:乐府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译文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解题
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乐府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乐府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乐府诗;
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乐府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乐府诗选自《乐府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乐府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乐府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乐府诗》(《新乐府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简析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乐府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乐府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
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乐府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乐府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同学们可循着乐府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
调动同学们思考,无疑比代替同学们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乐府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古诗长歌行翻译 篇5
陆机
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
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
年往迅劲矢,时来亮急弦。
远期鲜克及,盈数固希全。
容华夙夜零,体泽坐自捐。
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
俛仰逝将过,倏忽几何间。
慷慨亦焉诉,天道良自然。
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
迨及岁未暮,长歌乘我闲。
译文
太阳每天由东到西运行,时间日益流逝。河川日夜流逝,一去不返,真是可悲。短短的光阴从不停留,尺寸的波浪怎能够自动回流?岁月的逝去和到来犹如弓箭那样迅速。久远的生命很少人能够达到,能活到百岁的本来就很少。人的容颜每天都在凋谢,人的体力和精神也无缘无故地自动消耗着。生命本就难以停留,寿命本就难以延长,人活在人世间,不过是瞬间而逝的事情。即使对此怨愤不平也无济于事,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只恨我还没有建立功名,不能留名史册。趁着年岁还没有到晚年的时候,唱一曲长歌来表达自己的情志。
注释
①逝矣经天日:是说每天太阳由东到西运行,使时间日益流逝。
②悲哉带地川:是说河川日夜流逝,一去不返,所以可悲。
③晷(ɡuǐ):日影,此处指时间。
④矢:弓箭。
⑤远期:久远的生命。
⑥鲜克及:很少能够达到。
⑦盈数:这里指人生百岁。
⑧体泽:体力和精神。
⑨俛(miǎn)仰:同“俯仰”,比喻时间短暂。
《长歌行 》古诗和翻译 篇6
长歌行
唐代:李白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乐府,建功立业,理想
译文及注释
桃李花得日而开,花朵缤纷,装点新春。
东风已经复苏万物,草木皆似欣欣欲语。
枯枝上发出了美丽的新叶,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机。
造化运转着天地,太阳乘着日车不停地飞奔。
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写上您的名字?
桃李须待春天,但谁能使春日永驻不逝?
时不我待,富贵与神仙两者皆会错肩而过。
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
我深深地畏俱日月如梭而逝,因此才欢歌纵酒,强以为欢。
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间,老之将至,身已衰矣!
注释
⑴长歌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列于《相和歌辞·平调曲》,属乐府相和歌平调七曲之一。题解云:《乐府解题》曰:“古辞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魏改奏文帝所赋曲“西山一何高”,言仙道茫茫不可识,如王乔、赤松,皆空言虚词,迂怪难言,当观圣道而已。若陆机“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则复言人运短促,当乘间长歌,与古文合也。《长歌行》古曲今不传,惟留歌辞近十首,李白这首为其中之一。
⑵待:一作“得”。
⑶荣华:草木茂盛、开花。《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⑷东风:春风。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百物:犹万物。《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脩之。”
⑸“枯枝”句:谓枯枝生新叶,皆可爱也。
⑹羲(xī)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⑺竹帛(bó):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乘。《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⑻务:需要。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⑼贳(shì):出借,赊欠。
⑽蹉(cuō)跎(tuó):失意;虚度光阴。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
⑾销铄(shuò):熔化,消磨。汉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⑿欢:一作“饮”。
⒀倏(shū)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吕氏春秋·决胜》:“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蒲与柳都早落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早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赏读: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长歌行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7
长歌行
作者: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早晨,园中有碧绿葵菜,晶莹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早晨亭亭玉立,青青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少年。诗人由园中葵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东西──青春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无能为力,青春凋谢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更替联想到宇宙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轨迹,用自己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过程;自然界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人生说教,使最后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心。句末中“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那段关于人生命应该如何度过名言。“人最宝贵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事业——为人类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
论汉乐府诗歌 篇8
略论汉代乐府诗
一、汉乐府的发展
汉乐府,是设立于两汉之际的音乐机构——乐府机关搜集、保存,因而流传的民间歌谣。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是“始立乐府”的人。乐府机关的主要工作是:定制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这个机关最鼎盛时期,人数多达八百余人,其中设立的官吏职位也是各司其职,层级分明。
乐府的设立并不是统治者的一时兴起,而是具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班固的《两都赋序》这样写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结合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长达六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此时的汉武帝,在国力渐强,开疆辟土的同时,也让中国文化与西北外族有了进一步的交流,西北外邦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入了中国,这些音乐,形式新颖独特,得到了统治阶层和王公贵族的热烈欢迎。而另一方面,汉武帝推崇儒术,以森严的等级观念进一步巩固统治,“礼乐制度”具有其需求必然性。乐府便在统治需求和物质基础的双重支持下,诞生了。
《汉书·礼乐志》中有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由此我们可知,汉乐府诗便是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叙事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闪耀的明珠。武帝通过设立乐府,得以“兴乐教”、“观风俗”,时至今日的我们,通过汉乐府,也可以还原出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和当时社会的风貌。
然而,乐府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汉哀帝 “罢乐府”使乐府民歌有所失散,而到了魏晋,乐府机关虽然没有被废除,却没有了采诗的制度,只沿袭了已有的乐府歌辞,乐府诗的创作和搜集收到了阻碍,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使已有的两汉民歌诗辞得以推广和传播。
南朝是新声杂曲大量产生的时代,细读歌辞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代歌辞的搜集仅限于城市,而内容又无外乎是恋情,其规模和内容的丰富性都是不能和汉朝的采诗相提并论的。
综上所述,汉乐府诗的主要搜集和保存,是依靠政府的乐府机关,然而,传唱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则得力于民间歌人和百姓的口头传唱。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顾亭林《日知录》卷二十八曰:“乐府是官署之名„„后人乃以乐府所采之诗,即名之曰乐府。”随着乐府的发展和乐府歌辞的不断丰富,“乐府”从机关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其定义也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乐府是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集自民间的;而广义的乐府则连词曲也包括在内。此外,更为广义的乐府则又包罗了并未入乐只是沿袭了乐府旧题或是模仿乐府体裁的歌辞作品。
了解了乐府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乐府诗是取材于民间,传播于百姓,彰显其时代风貌的叙事作品,由此我们也将对汉乐府诗的叙事性特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在中国叙事诗的发展历程中,想要讨论汉乐府诗,我们不得不先对《诗经》中的叙事诗进行分析,并与汉乐府诗的叙事性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汉乐府诗对于我国叙事诗的贡献和影响。
二、对《诗经》的叙事性进行探讨
在我国浩瀚的是个历史上,远在汉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带有叙事成分的诗歌,如远古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记述了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又如,《击缶歌》中有:“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完整地展现了原始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些原始歌谣中,虽然初步具备了叙事的轮廓,但是只专于记载,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以不能称作是叙事作品。
《诗经》作为保留完整的中国早期诗歌总集,在中国叙事诗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诗经》中的叙事诗从内容上划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的民间吟唱,这些内容多保存于《国风》之中;另一种是讲述先民历史的“史诗性断片”,多保存于《雅》、《颂》之中。内容上的不同,也决定了这两种内容有各自的叙事特色。
《诗经》中的民间吟唱在叙事模式上多为第一人称视角,且叙事多是依附于抒情,为抒情服务。如著名的篇目《卫风·氓》讲述了一位女子从恋爱到婚后被遗弃的过程,但我们不难看出,全诗与其说是女子被抛弃这件事本身,但不如说是女子在叙述这件事时所表达的哀怨凄怆、伤心欲绝。钱钟书对《卫风·氓》有“层次分明,工于叙事”的八字评价,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氓》的第三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这是女子在自身经历了悲惨遭遇和情感伤害的基础上,对世 间女子提出的沉痛告诫和对男子负心的悲切控诉。感情在叙事中得到渗透,甚至不惜打断叙事,直抒胸臆,使得在《国风》之中出现了我国较早的“感事”性叙事诗。
另一方面,从叙事内容上看,民间吟唱的歌辞中,多描述的是短小的生活片段或生活横截面的记录,在《国风》的叙事中,由于情感的抒发,把叙事阶段成了一个个短小的画面,在情节的完整性上,稍有逊色。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有相对缺失的方面。诗经中的人物往往是以“类”的方式出现的,而在汉乐府诗中,则出现了具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诗经》中的庙堂鸿音则另有特色,在这些诗篇中,往往在情节上注有奇幻的想象和充实连贯的情节,这些诗歌在当时多用于祭祀,出于对先祖的崇敬和赞颂,在叙事过程中,便使他们有了奇幻的人生经历,具有了“史诗”的性质。另一方面,这类是个在叙事过程中,则往往在侧重于总体上的宏观描述,不失对细节的微观雕刻。如在《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记录了自发明农耕至牧野之战的历史重大事件,还原了历史风貌,既具备了生活情趣,又精准的叙述了历史事实。
三、汉乐府的叙事视角分析
在两汉乐府中,保存着大量的叙事诗作品。不得不说的是,相较于《诗经》的第一人称截面叙事方法,两汉乐府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强烈现实主义精神。
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两汉乐府诗的叙事视角有所增加。叙事角度在叙事诗中的灵活运用,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阅读审美效果。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最突出的特征表现是:叙述者多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出于作品的中心位置,叙述者通过自己的视角,来描写环境、叙述人物、讲述故事,他和自己所描述的世界史同质的。这一视角有其表达真情切意的优势,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第一人称视角对作品的展现还是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的。以《有所思》为例:“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它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呔,兄嫂当知之。妃呼唏,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以为痴情的女子在遭遇爱情的波折后内心忧郁而又果决的情感变化,内容质朴自然,情感表达真切,情绪变化耐人回味。再如《长歌行》一诗:“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搅芝获赤幢。来到主人 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
“长歌”并不是如诗中所言是长寿之歌,也不是按照歌辞体律的长短,而是有“助长、鼓励”之意。全诗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在仙人的指引下,登上太华,撷取灵芝和赤幢,制成仙药后献给主人,主人服用仙药后,身体日渐强壮,白发变成了黑发益寿延年的故事。在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下,故事内容生动形象,富有传奇色彩,也拉进了读者和故事之间的距离。
除第一人称视角外,第三人称视角作为两汉乐府中最基本的叙事视角,客服了第一人称视角的局限性。在这些第三人称视角的两汉乐府诗中,叙述者以第三人称提及故事人物,这样的叙事所产生的是一个全知全能型的叙述者,不但可以全面详尽的讲述故事,还可以对人物和情节进行评论和情感的抒发。
如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壁”的唱片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是第三人称视角下的优秀作品。《孔雀东南飞》主要记叙了刘兰芝嫁到焦家后,焦母不能接受她,将她送回娘家,后刘兰芝的兄长逼其改嫁他人。新婚之夜,兰芝满怀着对爱情的忠诚投水自尽,焦仲卿后殉情而死。情节曲折动人,扣人心弦。我们应该注意到,这首叙事长诗的一大成就是多条叙事主线共同进行。线索一便是建立在刘家河焦家这桩不“令人满意”的婚姻关系上的。焦仲卿长跪求母,是母子二人的首次情感冲突;刘兰芝盛装辞婆是兰芝的反抗与焦母的蛮横之间形成的第二次情感冲突;刘兰芝拒绝改嫁,是刘兰芝坚守爱情和兄长武断专横的第三次情感冲突;焦仲卿拜别焦母,是母子二人的第四次情感冲突。在这连续四次的情感冲突中,看似是独立的小片段,实际上则是冲突双方的不断摩擦,致使焦仲卿和刘兰芝最终走向了双双殉情的悲剧。
线索二是围绕着焦仲卿和刘兰芝坚贞不渝的爱情而展开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条线所并不是独立于故事之外的,而是建立在线索一所构架的激烈矛盾之上的。两条线索交替进行,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的宏大故事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两汉乐府与《诗经》叙事诗相比较,除却叙事视角的丰富,其叙事内容,也不再是简单的生活片段,而是发展为完整、立体的故事。
四、汉乐府的叙事艺术特征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全诗长353句,1765字,有“古今第一长诗”之称,是汉乐府民歌中故事完整,情节生动的佳作。不难看出,两汉乐府民歌的一大叙事特点是:故事性和戏剧性的增强。《孔雀东南飞》中两条主线交叉进行,跌宕起伏,极富故事性和戏剧性,在叙事诗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明代王世贞赞曰:“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盛也。”
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两汉乐府民歌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除了完整的故事外,更多是丰满于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和灵活的心理活动,并加以社会环境的烘托。试以《陌上桑》为例:“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的聪明勇敢是在和愚笨的太守之间的对话体现的。面对使君的诱诈调戏,罗敷虽无力逃脱却依旧不肯束手就擒,急中生智以夸耀自己丈夫的方式,智斗使君,最终胜利。在罗敷美丽的外表下,填充进了聪慧的内涵,是罗敷这一“秦氏有好女”的形象得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所谓的“言为心声”大抵就是如此。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由多重叙事视角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构建的叙事诗骨架下,细节是叙事诗的血肉,使叙事诗为人传颂,感人肺腑。如在《陌上桑》中对罗敷的外貌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正面描写了罗敷的外貌细节,一个古典美女的形象跃然纸上,更可贵的是,在本诗中,侧面描写的运用,为罗敷的美貌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不仅烘托了罗敷的美貌,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给读者以美妙新颖的审美享受。
五、后世对乐府歌辞的继承和发展
前文中我们曾提到,《诗经》中多是服务于抒情的叙事,而随着汉乐府的发展,叙事诗中叙事和抒情逐渐独立,并产生了主叙事兼抒情、夹叙夹议的行文特 点。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长河中,仅有这一阶段的诗歌具有主叙事兼抒情的主要特点,到了诗歌最为繁盛的唐代,一大部分诗歌基本上已经和叙事无关,作者在篇幅和词律的规则下仅通过意向抒发情感了。
我们想要探讨乐府这一诗歌体裁的继承和发展,就不得不说到一位诗人——杜甫。杜甫“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即所谓‘即事名篇’,或者说‘因事命题’的作法,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2。
杜甫的新题乐府,在继承了汉魏晋古乐府的基础上,其题材选取和叙事特色都有所区别和发展。相较于汉魏晋乐府歌辞多记述百姓生活场景的诗歌内容,杜甫多选取能反应民间疾苦的社会生活片段,通过百姓生活疾苦的片段,高度概括地反应社会的无情和统治者的昏庸。杜甫多采取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全面的叙述自己的见闻,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对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借鉴和继承。乐府歌辞因多为生活截面描写,所以在时代代表性上稍有逊色;新题乐府在以其高度概括的宏观视角,是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代表性。
在对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创新上,新题乐府克服了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叙事单一性,立体多面的从宏观角度出发,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和抒情性。如《新安吏》中诗人首先极力渲染了儿子征兵入伍,母子别离之悲凉,后又以过客的身份直接出面解劝,安慰中透着无奈,怜悯中透着心酸, 又隐含着对时局的忧虑。借母子离别之小悲,感百姓疾苦之大痛。杜甫创作新题乐府, 不仅是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内容的需要, 也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两汉乐府诗歌,这些民间歌谣在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上都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明显区别于西方国家古典诗歌的叙事诗,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二册。
参考文献:
陌上桑(汉乐府诗) 篇9
陌上桑属于《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的美貌与操守,以及反映了汉代社会制度即春兴季节太守出行劝课农桑。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本诗一直以来被误解为太守调戏罗敷,而被罗敷义正言辞地回绝,其实这是误读。这首诗其实是汉代社会制度的一个缩影,太守作为地方最高长官,在春季时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从诗文中可以看出,秦罗敷显然是一个贵妇人形象,太守因其美貌和疏忽了礼节上的不合理,罗敷明确地指出,表现出高尚的操守和知礼节的大家女子。
作品名称《陌上桑》作品别名《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创作年代东汉末年作品出处乐府诗集文学体裁五言古诗主人公秦罗敷
目录
1作品原文2注释译文▪注释▪译文3作品鉴赏▪欣赏旨要▪结构赏析▪意境赏析4出处介绍5意见分歧6相关故事作品原文
陌上桑⑴
日出东南隅⑵,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善)蚕桑⑶,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⑷,桂枝为笼钩⑸。头上倭堕髻⑹,耳中明月珠。缃绮⑺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⑼见罗敷,脱帽著帩头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⑽观罗敷。
使君⑾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⑿?“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⒀罗敷:“宁可共载不⒁?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⒂。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⒃,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⒄,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⒅公府步,冉冉⒆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释译文 ⑴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
⑵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⑶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
⑷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⑸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⑹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⑺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⑻帩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⑼少年:古义(10-20岁)男 ⑽但:只是。坐:因为,由于。⑾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⑿姝:美丽的女子。
⒀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⒁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⒂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⒃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⒄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⒅盈盈:仪态端庄美好。⒆冉冉:走路缓慢。[2] 译文陌上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作品鉴赏 欣赏旨要
《陌上桑》是汉乐府诗歌中的名篇,属“相合歌辞”一类。它叙述了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个好色的“使君”的故事。“陌上桑”是大路边的桑树,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这里。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秦罗敷正在路边采桑,却被轻狂的“使君”打扰,面对权贵,秦罗敷机智应对,以盛赞自己夫君才貌的方式回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秦罗敷身上体现了传统女性的坚贞、睿智的品质,几千年来,成了人们心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陌上桑》之所以被看作乐府名篇还因为它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一是这首诗有着完整的结构,首尾相接,一气呵成。二是这首诗以叙事为主,把抒情、描写、叙述融为一体。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或浓墨重彩,富丽有加;或水墨轻扫,微妙传神。特别是用侧面描写烘托罗敷的美,对后世影响很大。三是通篇五言,气韵流畅,语言质朴。[2] 结构赏析
第一段,写秦罗敷的美貌。首先写环境美和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她的外表美,铺衬下文的心灵美;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马徘徊不前,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写使君的语言行为步步深入。
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无理。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仪赫赫、仕途通达、品貌兼优。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与权势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意境赏析 《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
罗敷夸夫的内容也应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出处介绍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由郭茂倩(1041年-1099年)编著。郭茂倩,字德粲,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一零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裒之孙,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详。”《乐府诗集》上署为太原郭茂倩,是以通例指郡望而言。
意见分歧
诗中“使君”这个人物形象描写的是太守还是刺史,是有些矛盾的。“太守”这个形象是主流解释,因为汉代太守职务,在春兴季节,要巡视县邑,劝课农桑,这是符合诗文所描写的。但是有人提出,汉代“使君”是用来称呼刺史的,太守被称为“府君”,而称呼太守为“使君”要在宋朝才出现,这一点确实符合史书的记载和描述。然而,对于刺史的职务,后汉书记载,“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这无疑与诗中所说矛盾。
相关故事
【长歌行汉乐府的古诗】推荐阅读:
长歌行汉乐府读后感05-28
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12-09
长歌行古诗译文及赏析12-10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同步精选课时作业【2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07-24
汉乐府诗歌10-30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篇10-28
汉乐府两首教学设计06-12
长歌行教学设计07-10
“长歌行”原文及翻译11-14
小学生长歌行古诗朗诵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