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规律和特点

2024-09-11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通用8篇)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 篇1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但什么是课改课,什么是传统课仍然在争论不休。我认为一节好的课改课要具备两个特点:既要反映学科特点,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就历史课而言,新课改既要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要反映新课程理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模式)。

一、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因为史料教学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1)历史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无法还原,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历史无法还原,而历史教学又要尽可能去还原历史,这就必须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史料。(2)中考历史的需要。(3)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的需要。史证意识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多少论据说多少话,没有论据不说话,一切结论要来源于史料。

史料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史料要进行甄别。历史教学讲究的是求真,真实的史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虚假的史料,只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二是史料的选择。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剪短,文字要浅显,要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史料。三是史料的使用。要形成证据链,因为孤证不立,也就是要尽可能选择一组史料来说明一个问题。要先有史料,引到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感悟历史,而不能先给出观点,然后拿史料去证明观点。四是虚拟试料。要符合当时、当地、当人的历史情境。

2、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是历史学的又一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求异思维是针对常规定向思维而言的反向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中考命题的客观要求。

3、注重历史认识的升华。历史学具有前瞻性,学习历史绝不是仅仅增加点只是而已,而是要以史为鉴,服务现实,服务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总结历史,认识历史的规律,使之服务于现实和未来。这既是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考历史的要求。

4、注重时空观念的培养。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学习历史要扩大视野,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

5、历史教学要有趣味性,揭示其复杂性。

6、加强问题教学。一要和情景教学相联系,从情境中引出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情出发,设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链,便于学生理解。

二、历史学科新课改理念

1、教学目标之比较。传统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其中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整体设计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总体目标。

2、教学手段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以粉笔、黑板、图表、插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教具为主,教学信息大都是静态的,且信息量少,信息渠道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手段,在对传统教学手段继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历史教学结构、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3、学习方式之比较。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过分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而忽略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过分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而放弃社会实践活动,过分注重学习的量与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质与过程。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体验性、问题性、合作性,并将这些视为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4、课程资源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将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课程资源的全部。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它分属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个层面,包括教参、课外读物、直观教具、视听材料、多媒体资料库、互联网、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历史遗址与遗物、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等,新课改课程资源较之传统教学课程资源丰富了不少。

5、学科能力之比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定位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这一能力目标空泛,缺乏可操作的层次。新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一般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特殊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又分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项能力,这四项能力贯穿历史学习的始终。历史学科特殊能力又可根据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挂钩。新课程的能力目标,较之传统目标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 篇2

传播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兴起为我们研究语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角,本文的研究视角源自传播语言学中的符号学派。齐沪扬的《传播语言学》书中给传播过程中的符号分为三种:1.语言符号:广义上,包括书面语、态势语……2.非语言符号:距离、面部表情、服装、声音、图像、商标、徽章、发式……3.专业符号语言:化学、物理、数学公式……

那么汉字在符号的定义中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

一、汉字在符号系统分类中的位置及作用

(一)汉字作为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文字媒介的出现,大大加速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使用文字,人类能够用视觉来接受信息,使信息能够有效的地传承下来;就同一地域、同一时间文字的使用也缩短了人类交往的距离,所以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我们都必须承认,文字作为语言符号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口口相传的缺点。那么汉字作为文字的一种,也具有这种特性,这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这一必然角色是分不开的,也是每一种文字必须承担起来的任务。活字印刷术大量使用也使文字的传播更具有广泛和精确的传播效果。以隋唐后期出版书籍为界,我国古代的图书发行量居世界之首,发行量巨大的背后是汉字信息传播的高效率、高精准度,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汉字所记录的信息量的极大传播。

而且,科学地说,汉字作为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能使用到今天,对中华文明的继承、民族统一、汉文化的海外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文字所不能匹敌的作用。汉字在全国范围的使用,有力地削弱了方言对民族共同语的分化趋势,使报纸、公文等大众传媒方式可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越不同的方言区,从而起到贯通全国,乃至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作用。汉字的这一功能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相信这也是汉字功能比其他表音文字强大的原因之一。

(二)汉字作为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如前所述,非语言符号包括商标、徽章、表情、声音、图像等,“有学者曾作过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在面对面的传播过程中,语言符号所带来的信息不超过35%,也就是说,有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齐沪扬2000)。所以,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行为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另外,多通道传达使非语言符号信息更加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常常会有“一目了然”的感觉。

汉字作为非语言符号主要是指在商标和徽章设计上的应用。下面以实例来说明:

1. 汉字作为商标的设计

在以上两个商标中,都由汉字作为构形主体:“红十字”是医护的标志,这家美容整形医院别出心裁,用带有飘逸的四笔画组成了汉字“米”,与它的名字一致,又带有了不是一般医护的性质,而且在我们的印象中“米字旗”就是英国的象征,这个商标的设计又吸取了这一形体特点,又由汉字作为主体,可谓是多形、多义于一身。“鸿”又与商标的主题红色相配合,原始的吉祥云图案显示出“鸿”这一主题,旗帜鲜明。设计者都把汉字构形的图案特点,按照构图原理和美学原则,在字形、结构、笔画上加以夸张、变形、装饰,以丰富的想象力重新构成字形,既加强文字的特征,又丰富文字的内涵,使原本就具有图案性的汉字具有装饰性,并根据品牌或企业经营性质,使其达到加强文字的精神含义和富有感染力的目的。

2. 汉字作为徽章、会徽的设计

鲁迅先生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主体“北大”现于中心,选用篆刻适圆而变,结构严谨、整齐协调、浑然一体,充分体现北京大学的民族性和文化学术性;中国银行的标志,吸收了中国古代钱币外圆内方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人古朴的自然主义思想:天圆地方,人居中央,钱币中心是一个“中”字,义指“中国银行”,形、义浑然一体;上海世博会的标志以三口之家的“世”字为基本形,“世”字不仅是世博会的,也代表了“世界”这一主题。

从以上分析来看,汉字作为商标、会徽、徽章的设计,设计者都利用了汉字自身的字形规律,并准确把握其原有含义,达到以形传神和以意造境的创造和交流。另外,汉字的高冗余度的优势也使信息得到广泛的传播,因为冗余具有认同的作用,而且,它能加强某种文化意识,群体意识的作用,还具有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作用。从艺术角度看,凡是高习俗化的艺术,都容易被广大群体所接受。以上的商标、会徽,利用汉字冗余度这一特点,可以提高设计的认同度,又增加了汉字在象形之外的美感。

通过以上两部分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汉字作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不同功能:语言符号是主要传播事实与知识,而非语言符号主要传播人为的意象(齐沪扬,2000)。

既然汉字在传播方式上有着比其他方式更加广阔的利用空间,他所传播的信息熵值就应该相对较高,那么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怎么样呢?

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汉字用字情况

(一)北京奥运会会徽

2008年奥运会会徽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篆印艺术。其构思为汉字的“京”字,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这个载歌载舞中的人,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整体外形饱满,古朴厚重,体现中国韵味。Beijing及2008字样采用汉字竹简文字的风格,自然简洁,色彩鲜明,与会徽图形、奥运五环浑然一体。整个标志采用了“中国字”和“中国印”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元素,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

(二)汉字纹身.标识

与一种官方代表的会徽不同,汉字纹身、标识在奥运会流行代表的是一种大众的认可和参与,运动员身体上的草书纹身、“義”字、“精忠報國”等艺术汉字的符号化应用,利用的正是汉字的字义与字形相结合,凸显了中华文化历史的沉淀。

(三)开幕式上“和”字的多面含义

汉字的发展历经五千年,字形的演化过程就是这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开幕式的表演让人们亲历了汉字“和”的字形演化过程、经历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大气磅礴,展现了东方古国的深厚底蕴。中国“和”文化正是人文奥运理念的精神之源,而开幕式“和”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与人文奥运交相辉映,达到了良性共振的效果。在奥运会这个全球性媒介事件的良好展示平台上,将我们的“和”文化公之于众,很好地传达了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美好、善良的理想和信念,体现了中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同时也树立了“知礼尚和”的良好的国人形象。(孙琦,2009)

(四)开幕式进场顺序

开幕式的入场顺序是按照国家和地区简化汉字笔画顺序排列,这也是奥运史上第一次使用简体字作为官方文字安排出场顺序,因而独具特色:不仅如此,运动员的引导牌,其造型是一幅中国开卷画,中英文国家和地区的名字用毛笔字体书写,尽显中国文化韵味。(汪磊,2009)

通过对北京奥运会汉字应用的几个典型事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作为世界上惟一幸存的象形文字,汉字强有力地展示了绵延千年、厚积薄发的中国历史,这是对古老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和”字,向世界表明了正在崛起的中国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明确的政治立场;借助奥运会这个平台,我们打造了汉文化的时尚元素,使东方的神秘与时代色彩深入人心,大大提升了中国人民的亲和力。

通过上述对汉字作为符号使用情况的多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汉字并不只是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而存在,它的使用会因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其独特的象形特点而越来越展现出其他文字所不能匹敌的优势,特别是它作为非语言符号的艺术创造,是有待于我们开发和利用的。

参考文献

[1]齐沪扬.传播语言学[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孙琦.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和”字文化传播及其影响[J].东南传播,2009,(1).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 篇3

关键词:日本汉字音;声母m;声母n;规律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76-01

一、m声母与n声母

中国唐末时期,《韵学残卷》中记载,僧守温所制声母为30个。现36个声母是由僧守温所制的30个声母再加之宋人增制的6个声母所构成。按照发音方法,m声母与n声母同属于鼻音声母。按照发音部位m声母属于唇音,n声母属于舌音。

三十六声母中,m声母在《切韵》系统中重唇音称为明母,清唇音称为微母。属唇音帮组,次浊声母。

三十六声母中,n声母属舌音中的舌头音,端组,次浊声母。该声母在韵图中与娘母互补。

m声母汉字和n声母汉字与日本汉字音的对应有其特有的规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明母汉字所对应的日本汉字音音读都是在マ行、バ行上,属于吴音汉音的异行问题。m声母汉字与日本汉字音的对应中一般在汉音上是浊音,也就是说バ行音。n声母汉字对应日语的ナ行、ガ行以及ダ行上,其中产生多种对应的原因是吴音及汉音的区别,在汉语n声母与日本汉字音的对应中,日语ナ行、ガ行的对应占大多数。除ナ行、ダ行、ガ行以外还包括タ行、ザ行的对应。

二、 m声母汉字在日语中的发音

在《切韵》中,吴音反应的是清浊,汉音反应的是唐代的长安音,并不包含清浊的区别。吴音在《切韵》中译为マ行音,汉音反映的是长安音中的非鼻音化现象,译为バ行音。m声母汉字与日本汉字音的对应中,吴音对应マ行,汉音对应バ行。例如:骂(ma):吴メ 汉バ 迈(mai):吴メ 汉バイ 目(mu):吴モク 汉ボク 米(mi):吴マイ 汉ベイ 蔑(mie):吴メチ 汉ベツ 俛(mian):吴メン 汉ベン 棉(mian):吴メン 汉ベン等。

现在的西安市在唐代时属于长安市,因为流行共通语,现在已经看不到非鼻音化现象。但是在陕西省北部地区以及其附近的山西省西部,像‘马’这个汉字还残留着[mba]这样的音。所谓的鼻音化是指汉音不是浊音的[m]声母汉字,例如:盲(mang)吴ミョウ 汉モウ 盟(meng)吴ミョウ 汉メイ 冥(meng)吴ミョウ 汉メイ 明(ming)吴ミョウ 汉メイ 命(ming)吴ミョウ 汉メイ 鸣(ming)吴ミョウ 汉メイ 名(ming)吴ミョウ 汉メイ等。其原因是指m声母汉字并没有发生非鼻音化,从中古的前期到中期直至今天都尚未发生变化,在日语中吴音及汉音都使用 マ行音。

三、n声母汉字在日语中的发音

中古时期,声母n对应吴音ナ行、汉音ダ行,例如:那(na)吴ナ 汉ダ 奈(nai)吴ナイ 汉ダイ 南(nan)吴ナン 汉ダン 馁(nei)吴ナイ 汉ダイ 男(nan)吴ナン 汉ダン 难(nan)吴ナン 汉ダン 乃(nai)吴ナイ 汉ダイ 内(nei)吴ナイ 汉ダイ 泥(ni)ナイデイ 暖(nuan)吴ナン 汉ダン等。

在日本汉字音中存在着对汉语音的选择与舍弃,造成不同汉语声母字音与日本汉字音对应时出现的个别特殊对应现象。日本汉字音是指把汉语音融入到日语音韵体系中所成立的音,而在转化的过程中,对于汉语音韵体系与日语音韵体系之间存在的差别内容是应该舍弃还是保留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筛选最后定着下来。声母n除对应ナ行、ダ行外还对应タ行、ザ行、ガ行音。

像鸟这个字,吴音汉音都是タ行,汉字的音在日语发音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对音的发音部位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发音的方便,以及将难以发出的音调整到与其相近的音或是便于发声的音,渐渐形成了规律ナ行的音→サ行→ タ行。而且这个鸟字它从属于端母字,所以自然对应的吴音汉音都是タ行音。

鸟:niao (diao)吴汉同音(チョウ、テウ)

在中古音中存在着齿头音·齿上音·正齿音,在汉字音中这种细微的区别完全被舍弃,成为サ/ザ行音。在发音的演变过程中,n声母汉字有一部分是完整的保留原来的发音,而另一部分的发音是被汉音所替代,ナ行的音→サ行→ザ。

尼:ni吴音(ニ)汉音(ジ/ヂ) 怩:ni吴音(ニ) 汉音(ジ/ヂ)

昵 :ni 吴音(ニチ) 汉音(ジツ/ヂツ)聶 :nie 吴音(ニョウ/ネフ)汉音(ジョウ/デフ)

现代的声母n包含由上古、中古、近代n、现代n的转变过程。在上古时期及中古时期是,而且,吴音与汉音都对应的是日本汉字音中的ガ行音。

虐:nue 吴汉同音(ギャク) 逆:ni 吴音(ギャク) 汉音(ゲキ) 瘧:nue 吴音(ガク) 汉音(ギャク) 牛:niu 吴音(グ) 汉音(ギュウ/ギウ)

惯用音(ゴ)

四、 总结

声母m与声母n与日本汉字音的对应来看其汉字在日语发音的规律,得出的结论是:在《切韵》中,所有的m声母的汉字对应的日本汉字音吴音是マ行,汉音中大部分是バ行音,是一种非鼻音化现象,属于长安音。声母m还存在鼻音化现象,吴音及汉音都使用 マ行音。而声母n在中古时期所属的声母不同产生了其在日语中不同的发音,还包含日语本身对汉语发音的取舍。从中我们要了解,现在常用的日本汉字的音是汉音,与其形成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语言的运用与国家的地理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岩波講座.日本語音韻[M].岩波書店,1977

[2]高松政雄.日本漢字音概論[M].風間書房,1986

[3]沼本克明.日本漢字音の歴史[M].東京堂,1987

[4]森田武.音韻の変遷[M].岩波書店,1977

[5]藤堂明保 松本昭 竹田晃.汉字源[Z].学习研究社

项目编号:YJSCX2015-036HLJU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 篇4

1、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太会用文字表达思想。

2、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3、二年级学生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

4、二年级学生已经能产生集体荣誉感。例如:活动比赛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

5、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教师让做一件事时,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做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学习心理特点:

1、在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时,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领有其独特之处。

2、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对贪玩的孩子应该加强管教,同时注意过分的放任与过分的管教都失之偏颇。

3、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逆反心理)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所以,对二年级孩子的学习依然像一年级一样需要家长投入更多的指导与监督。

◆说谎心理特点:

汉字的读音起源与规律 篇5

一位年近70岁的技术专家,拖着半身几乎瘫痪的身体,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汉字读音的起源与规律,撰写了70余万字的《远古的呼唤----汉字读音起源与规律》,从而结束了汉字没有读音起源的历史,并以此规律重新释译了老子的著作,撰写了《重解老子----彻底颠覆通行释译》,约120万字,纠正了通行释译中的错误百余出,真实地再现了老子思想的精髓。

这些研究成果的主人名叫顾广瑞,男,今年69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我国著名的波纹管技术专家和国内闻名的波纹管换热器发明人,曾经荣获第42届尤里卡发明博览会金奖及军官勋章、第11届美国发明博览会金奖及远东最佳发明奖,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优秀专家,中共党员。2003年患闹梗,半身几乎瘫痪。多年前,顾广瑞在无意中得知,国外人曾经讽刺中国汉字的读音没有起源,他对此非常震惊,觉得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汉字不可能没有起源,人类从不会说话到可以用声音表达各种不同的含义,其中一定有一个飞跃,而这个飞跃的最开始方式其实就应当是汉字读音的起源。于是他暗自决定,一定要找出这个秘密。后来,他因为想探索自己办企业受到挫折的原因,反复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想从中找到答案。但是,读到深处后他却发现通行的解释矛盾百出,文理混乱,甚至张冠李戴,严重歪曲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社会主张,并且将老子的思想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色彩,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这样一个伟大的古代经典望而生畏。为了探究这些错误的原因,他不得不研究老子著作中的汉字,以图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但是,当他翻阅了大量的字典后才发现,在老子时代,还没有统一的字典,而通行释译中对这些字的解释则多是按照比老子晚了几百年的字典,这些字典则是按照此前的通行解释而解释的。可见,字典参照通行解释,通行解释又参照字典,这是相互参照错误。

于是,他不得不研究这些汉字的真正含义。这时候,他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学生不堪老师的羞辱,决心要考考老师,问老师,为什么“飞机”的“飞”与“非常”的“非”的读音一样?甚至“废物”的“废”、“心肺”的“肺”、“土匪”的“匪”、“沸腾”的“沸”等也有同样的基本读音(不考虑声调)?老师无语。

这个故事引起了顾广瑞的极大兴趣,他觉得,这里面一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汉字读音规律。经过对几乎所有汉字读音的考证、比较、分析,他终于发现,汉字的不考虑声调的基本读音有这样一个规律,即,相同的基本读音必定有一个共同的含义,简称“同音共义律”。如“飞”、“非”、“费”、“肺”、“匪”、“沸”等汉字的基本读音都是“fei”,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即“空”。如:“飞”是在“空”中行动;“非”是目标落“空”;“废”是功能已经“空”了;“肺”是具有“空”隙、可以储存“空” 气的器官;“沸”是热水生成“空”气泡的

现象等等。

按照这个规律,顾广瑞将所有汉字读音都找到了共同的含义。这时他又考虑到,既然同音有共义,必定有一个事物是最开始读这个音的,而这个最开始的读音应当就是这个读音的起源,以后凡含有这个共同含义的事物就可以也读同样或基本读音相同的声音,它们的进一步区别则依靠声调或后来的字型来区别。于是,他详细地推敲所有读音最初所代表的事物后,发现了所有读音的起源都是“象声”的,如:“fei”的读音其实就是飞鸟扇动翅膀的声音。再如“皮肤”的“皮”的读音则是用手摩擦皮肤的声音,“头”的读音其实就是用手敲击头顶的声音等等。这就是说,汉字的读音其实就是起源于古猿人生活、劳动、玩耍以及指示事物中发出声音。

有了汉字读音起源与“同音共义律”,老子著作中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就可以根据其读音校正其含义,也可以根据其含义校正其读音,这比靠后来的字典要可靠得多了。如老子著作第一章中的“玄”,通行解释都是“玄妙,微妙”,如把“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解释为“无和有两者,同出于一个本原本体,只不过称谓不同,同样可以说是含义深远幽昧微妙”,把“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解释为“从深渊幽昧微妙推向深渊幽昧微妙,那就是一切玄妙的总门”。这样的解释把这个“玄”解释得越来越玄,越来越糊涂。其实,按照顾广瑞发现的汉字“同音共义律”,基本读音为“xuan”的汉字共同含义是“来回行为”,如“选”是“来回挑”,“旋”是“来回转”,“宣”是“来回说”,“悬”是“来回摆动的结构”,“眩”是“眼中的东西来回动”,“轩”是“有来回的长廊”,“癣”是“来回挠的皮肤病”等等,这样,“玄”应当是“来回变化”的意思,即使从字型看,“玄”是一条细绳下有两个珠子,也是一个悬起来可以“来回摆动”的结构,具有“来回变化”的意思。

按照这样的解释,老子的“玄”其实就是对宇宙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来回变化、周而复始的描述,而这种变化的思想就是理解宇宙万物变化的总纲。

再如对“道可道,非常(恒)道”的解释,通行解释为“大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是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这样的解释把老子的“道”神秘到了极点,让人们搞不清楚“道”到底什么何方神仙,怎么说都说不清楚?连老子自己都说一旦说出来,就不是“道”了,我们这些俗人怎么可以搞明白?这样,再加上“从深渊幽昧微妙推向深渊幽昧微妙”的“玄妙”,人们还怎么去拜读这样奇妙的文章? 其实,将第二个“道”解释为“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按照“同音共义律”,“道”的读音的共义为“狭窄”,可以延伸为“狭小”,如“刀”是刃口“狭窄”的工具,“岛”是海洋中“狭小”的陆地,“倒”是从“狭窄”的口中倾出,“盗”是从“狭窄”的空隙里偷去东西,“捣”是在“狭小”的空间里冲击,“导”是在“狭小”的路线上引等等,“道”的普通含义是“狭窄”的路,在用于精神范畴则是允许尺度“狭小”的准则。而“说”的含义里无论如何也没有“狭窄”或“狭小”的含义,因此,“道”不可能有“说”的含义。

把“道”赋予“说”的含义是汉朝以后的事情。汉朝的开国皇帝得天下得益于老子的“道”的思想,因此,历代汉帝都是尊道的,经常向有学问的贤臣隐士问“道”,即询问老子思想。后来,逐渐把问“道”逐渐演变成问,凡提问一律说成“问道”。这里的“道”也逐渐演变成了“说”。

但是,老子是汉以前的人,根本不会把“道”当作“说”来用。其实,“道可道,非常(恒)道”的含义是“我的道可以借用道理的道来描述,但是,道理的道并不是我的表示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永恒的道”,这里的道理是指当时社会上已经流行的各种做人做事的准则。这样,一开头老子既提出了“道”的概念,又指出了描述的方法,还提出了道的永恒性以及与通行的道的区别,六个字,四层含义,可谓一字千金。但是,经过通行那样的解释,老子这部著作的开头却成了吓唬读者的咒语,让人敬而远之,望而却步。

可以想象,通行本对老子思想核心的“道”和它的“玄”的核心思想都解释错误,还怎么谈得上准确解释其全部巨著?所以,顾广瑞认为,对老子著作的通行解释必须彻底颠覆。他用了五年的时间,三移其稿,终于撰写成了长达120余万字的《重解老子----彻底颠覆通行释译》。这部著作,不但纠正了通行释译中的百余处错误,还从中发现了老子的非同寻常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及有此延伸出来的大量的做人、做事、治国的准则,以及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儒家思想的严厉批判,再现了老子思想的光辉。

顾广瑞的这些研究成果意义非凡。汉字读音起源与“同音共义律”不但填补了汉字读音起源的空白,还发现了用汉字读音规律考证、校订古籍的可靠方法,对国学研究、典籍整理、古典哲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即使对当前的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抗击金融和经济危机也都具有现实意义。顾广瑞自己运用这一成果对老子著作的成功研究已经看出这一成果的价值。但是,遗憾的是,自2008年以来,顾广瑞虽然与多家出版社和研究机构有过联系,在互联网上通过论坛、博克等途径不停地宣传,也没有引起过各方面的注意。他以为,社会对他的这样重大的文化成果如此冷淡,是整个文化界的悲哀,这样重要的成果不能与世人见面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如果能有伯乐出现,把这一重大成果推向社会,推向世界,那将是社会之幸,人类之幸,世界之幸。有意者请给他的电子信箱ggr2006@sina.com发邮件。

汉字的特点 篇6

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 袁晓东

汉字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表意功能强、表音功能弱的文字。识字的重点在字形,研究汉字的构造有助于识字教学。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突出注重汉字结构知识的教学.诸如汉字的笔画和笔顺、汉字的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只有打牢这些汉字结构知识的基础,才能加速识字、写字教学的进程,保证教学质量。

一、汉字是历史悠久的文字

(一)汉字的源起

根据考古资料,五六千年前的不少石器、陶器等器皿上契刻或绘有较为抽象的符号和图形。这些符号和图形不同于图画,带有表意性质。因此,人们认为这些图形符号已具有了原始文字的性质,很可能是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的形体在长期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化。甲骨文象形意味很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化,笔画可以增减。

到了西周春秋时的金文,字体的大小比较一致,排列整齐,增加了大量的形声字。

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和泰国的大篆都从金文发展而来,大篆的字形,结构基本保持了金文的写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要求“书同文”,统一文字,史称小篆。小篆的推行是对汉字的第一次规范,结构、偏旁、笔画都基本固定,异体字减少,象形意味削弱,字形呈长圆形,整齐美观。

大约在秦代时,民间就流传着一种篆书的简率写法—一隶书。之后,汉字又经历了“楷化”.出现了楷书。我们今天称汉字是方块文字,就来源于此。楷书进一步简化了汉字的写法,变成了完全由笔画组合而成的方块型符号文字,使汉字基本上定型了。

(三)汉字的表意、表音特点

考察汉字的历史和现在,我们应该说:汉字是一种表意功能强.表音功能弱的文字。

最初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字具有明显的表意功能,如:摘果实。

汉字发展到今天,字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其中80%是形声字,我们今天说(山)象山峰,(田)象田地,(采)象一只手在树上汉字表意功能强,主要指的是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形声字的形旁,主要由象形、指示、会意字充当的。如:柳、杨、松、柏、槐、椿等,见形旁“木”就可知它们都与树木有关,是一类事物。见到“趴、跃、跳、跌、跨等,便知都与“足”有关,属同一类字。这是形旁的类化作用。汉字的表意功能对于我们学习汉字非常重要。

汉字的表音功能也主要体现在形声字的声旁上。形声宇的声旁只是一种间接的表音功能,学习者首先需要知道声旁的读音。如“清、情、请、靖、鲭等,只有认识”青”这个字的音,这个声旁才有表音功能。

二、汉字构造研究方法

介绍一种汉字构造研究的方法。

古代研究汉字构造的方法—一六书说

关于汉字构造方法的研究,有久远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总结汉字构造方法的“六书”之说,并且将六书说运用到识字教学之中。到了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小篆字系,为“六书”作了明确的界说,成为关于汉字构造方法的最具权威性的说法,仍然影响着今天的汉字构造研究。

所谓“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中,真正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转注一般认为是使用汉字的方法。

1.象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也就是对照事物的形体,通过描画事物的形状造字的方法。

如: ——日 ——牛(牛头)

——火 ——水

象形字虽然描摩事物的形状,但毕竟不是图画,不可能描画具体事物的表象,而是概括一类事物的共有特征或普遍特征。

2指事:(说文解字·叙》说,“指事者,槐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是一种用抽象的符号组成,或在象形符号上加上指事符号的造字方法。如:

指事字是为了弥补象形字造字功能的不足,通过加一些指事符号来表意的造字方法。这种方法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因此数量也不多。《说文解字》共收一百多个。

3.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会合成字的造字方法。一种是同体会意:同一形体的字符组合,标志一种新意。

另一种是不同的字符组合,表示一个新意思。

汉字中的会意字与前两种比相对较多,相对于象形、指事的造字方法,它要自由得多,可以表示抽象的事物,增强了汉字的表达功能。《说文解字》共收会意字一千一百多个。

4形声:形声是由一个表意的字符和一个表音的字符组合成新字。

形声字的表意字符称形旁,表音字符称声旁。到现代,形声字已占到了全部汉字总数的80%。现代出于应用的需要,造字时,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形声的造字方法。

三、汉字的笔画和笔顺

(一)笔画 1.笔画的分类

汉字的笔画有分为八种和分为五种两个分类法。

(l)八种笔画

八种笔画是指: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古代书法家根据 据“永”字大致含有这八种笔画,主张初习书法者要通过对“永”字的练习,掌握“永字八法”,进而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这八种笔画,单一笔画在汉字的不同位置或不同的偏旁中,为满足汉字方块形的需要,会有各种不同的变形。例如点有左点、长点的变形(办的第三笔、刈的第二笔),撇有平撇、竖撇的变形(禾、月的起笔),捺有平捺的变形(之的末笔)等。

复合笔画种类繁多,而且各家意见不尽相同。下面列出25种,可作参考。

横折 日的第2笔

横撇 又的第1笔

横钩 写的第2笔

横折钩 刀字第1笔

横折提 说的第2笔

横折弯 朵的第2笔

横折斜钩 风的第2笔,横折弯钓 九的第2笔

横搬弯钩 阵的第1笔

横折折撇 廷的第5笔

横折折折钩 杨的第5笔

横折折折 凸的第4笔 竖提 以的第1笔

竖折 母的第1笔

竖钩 小的第1笔

竖弯 四的第4笔

竖弯钩 儿的第2笔

竖折撇 专的第3笔

竖折折 鼎的第6笔 竖折折钩 马的第2笔

撇点 女的第1笔

撇折 公的第3笔

斜钩 戈的第2笔

弯钩 家的第6笔

卧钩 心的第2笔

要注意指导学生将上述笔画练习写正确,并准确地叫出各自名称。特别要强调这些笔画各是一笔(即一画).书写和查字典时必须留神。

(2)五种笔画

196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

横、竖、撇、点、折

这是将八种笔画归并所成。八种笔画中的捺归入点,提归入横,竖钩归为竖,各种折笔的复合笔画全部归为折。

文件同时还规定了这五种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的排列顺序,即为标准顺序。这样,依照笔画给汉字排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例如“对”“让”“务”“冉”“灭”五个字均为五画,按照国家规定的五种笔画次序来排列应为:“灭”“冉”“务”“让”“对”。

在汉字笔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不要写错笔画,也不可多写或少写笔画。例如:

①容易写错笔画的:

杂:下部不可写成“木”,“杀”“亲”“余”“茶”“寨”等下部都不可写成“木”。朵:下部不可写成“木”,另如“采”“粟”“案”“集”“荣”“保”同此。赏:上都中间是一竖,勿写成两点。

幻:左边不要写成 “纟”,右边不要写成“力”。吉:上边不是“土”,而是“士”。②容易写多笔面的:

区:此字4画,半包围结构。第四笔是一笔——竖折,如写成两笔,即成5画。

比:此字4画,第二画是一笔——竖提,若写成两笔——竖、提,即成5画。步:7画。右下方加。点”,即成8画。

沛;7画。右部中间是一“竖”贯穿上下,若将这竖断成“点、竖”,即成8画。

荒:9画。中部不要写成。“云”。③容易写少笔画的:

去:5画。若将“竖”与“撇折”建成一笔,即成4画,字写错了。底:8画。不要丢了最下边的“点”。修:9域。不要丢掉中间的“短竖”。

粱:1l画。右上部“刀”的两边各有一“点”,如果丢掉,此字为9画,成了错字。

2.笔画间的关系

“一个汉字的构造就是一种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在写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所学每个字笔画之间的关系,防止马虎从事,写错字。例如:

冒:上部里边的两横与左右的“竖”,是相离关系,切不可写成相接关系,即上部不能写成“曰”。

刃:这个字的“点”与“撇”是相离关系,不可写成相接或相交。凡:内部的“点”与第一笔“撇”是相接关系,不是相交或相离的关系。

(二)笔顺

1.笔顺规则

笔顺的基本规则,可以概括为以下10条:(1)从左到右。如“川”:

(2)从上到下。如“与”:横、竖折折钩、横。

(3)先横后竖。横、竖笔画相交一般先横后竖,如“丰¨“于”

但应注意,多笔横与竖画相接或相交,最后一横与竖画的次序应为先竖后横,如“王”

(4)先撇后捺。撇与捺无论是相离、相接还是相交,只要这两个笔画组合,都应先撇后捺。如“八”“天”。在合体字中捺变成点时,也应先撇后点,如“机”的“木”旁,“刘”左半部的“文”字。

(5)先撇后折。由撇和折组合的字或部件,一般应先撇后折。如“ “九”“句”“欠”。但“刀”“方”“皮”“女”“发”等字是先折后撇。(6)先外后内。大部分独体字,两面、三面包围的字,书写时

一般应先外后内。

(7)先上后内再包围。缺口在右面的三面包围字,要写上面的横画,再写内部的笔画,最后再写竖折,如“区”“匹”“巨”“医”。

(8)先外后内再封口。全包围结构的字,都是先写上三框,再写内部成分,最后封口。所谓“先进人后关门”。如“团”“国”“围”。

(9)先中间后两边。如“小”“水”“办”。但“火”“脊”“爽”和竖心旁等是先两边后中间。

(10)先主体后写点。包容在主体内的点最后写,如“太”“夕”“瓦”“兔”;一个字右上角的点最后写,如“戈”“犬”“求”等。

而有的字习惯上先写点后主体,如“义”“斗”等。2笔顺的规范

1997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它把现代汉语7000个通用字逐一规定了笔顺。

四、汉字偏旁部首及形音义联系

(一)偏旁

汉字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独体字和合体字。

一般地说,象形字和指事字属于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属于合体字。合体字可以分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单位,构字的基本单位叫做 “偏旁”。

形声字一般可以分为“形旁”(又叫“意符”)和声旁(又叫“音符”)两类。形旁表示该字的意义类别,声旁则表示该字的大致读音。会意字的两个偏旁都有意义,例如“休”“取”“明”“涉”等。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偏旁是有限的11834个汉字共有单一偏旁648个。

(二)部首

1.部首:按照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位,作为查字依据,分部排列,其相同部位,称部首。

部首是东汉人许慎创建的,部首与偏旁不是一回事。《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设189部,即部首为189个;而前面已谈到,汉字偏旁则有648个之多。二者的关系是:部首一般地说即是偏旁,而偏旁却不一定是部首。

作为汉字结构重要范畴之一的部首与字的义、音有怎样的关系呢?概括说来.有三种情况。

(1)表义。绝大多数部首都有表示该字意义类别的作用。如“山”都的“岛、屿、岗、峦、峰、岭、峻、峭’崇、峙”等字,字义都跟山有关;“灬”(火字的变形)部的“热、烈、烹、煎、熬、煮、熟、焦”都跟火有关。

(2)表音。有些部中的少数字,部首可能作声旁,如《新华字典》“门”部的“问、闷、闻”等,其部首起到了表音的作用。

(3)不表义、音。在《新华字典》、《辞海》等字书中,“”等单笔画部首既不表义,也不表音。

2.部首名称

结构部位名称有五组八种:

(1)旁/边: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部位定名为“旁”,右边为“边”。(2)头/底:上下结构的字,上_边为”头”,下边为“底”。

(3)框/心:垒包围结构和三面包围结构的字,外边部位定名为“框”,里边部位为“心”。

(4)腰: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部位定名为“腰”。(5)角:字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部位定名为“角”。

明确了汉字结构部位名称,部首名称就容易表述了。在汉字教学中,经常要称说部首名称,学生记忆.书写汉字、查字典也离不开部首名称。特别是汉字信息处理,更离不开它。为此,应该要求学生尽快熟练地掌握。

下面是一个部首名称表:

(三)汉字形音义的联系

语言是音义的结合体。表音文字长于语音信息的表达,表意文字长于语义信息的表达。从汉字这一本质属性出发,在汉字教学中应不断探索并充分利用汉字的表意作用。正因为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反复强调,要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规律识字,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并在三者之间建立联系。

1.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形音义

古代的象形字描绘事物的形状,近于图画,但同图画有本质的区别。象形字用字形来记录一个词的声音和意义,如人们一看古象形字

就能了解这个词的意义,并能发出声音yue,而图画不表示语言中的词,不能用来记录词的声音,没有词的意义。

有些古象形字演变至今还有点像原物的样子,如“田、井、雨、网”等,教这些字学生易于理解,形音义很自然地建立了联系。而像“牛、马、鱼、鸟”等现行汉字,教师就应写出其对应的古象形字,以帮助学生掌握字形,了解字义,会读字音。汉字中象形字虽然不多,但它们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好多会意字、形声字是由象形字组成的。掌握了象形字,就基本上掌握了绝大多数汉字的基本构件。

指事字是用象征性符号表示某个词,或是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比如看见,人们先能知道这是刀形,待仔细辨察之后就知道并非指整把的刀,而是只指其刃。因为语言的产生大大早于文字,人们在口头语言中老早就有“刃”这个词了,后来某一天见到了这个指事字,就不但辨察出其意义,而且也能发出它的字音了。今天来看“上、本、朱、甘、寸、亦”等字,学生不易看出其指事的意图,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适当地介绍、描摹这些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眼观字形,头脑中辨察其指事的用意,同时读出字音,就能牢牢记住它们。汉字里指事字比象形字还少。后起的指事字极少。“卡”(qih)是“上、下”共用一横,“乒、乓”是近音字“兵”减去一画,可以看作特殊指事字。

会意字是合体字,至少要由两个字组成。如“武”,它在古代的写法为:上面是戈,下是人脚,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由此可知,会意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或实物形体符号汇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学生学习会意字是很有兴趣的。教师描摹出“休、取、明、涉、益、从、森、北、炎、晶”等古代会意字写法之后,学生很快就能揣摩出它们的意思,并读出字音,如“人在树下”为“休”,“手去拿耳”为“取”,“日月”为“明”,“步水”为“涉”等。当然有些古代会意字演变至今写成了“弄、祭、集、香”等形状,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多想一些办法。后起的会意字数量较少,但学生容易理解,如“小土”为“尘”,“目水”为“泪”,“出米”为“粜”,“竹毛”为“笔”,“不用”为“甭”。这个“甭”字,构成它的“不”和”用”两个构件,台起来既表意义,又表读音,可谓形、音、义融为一体。

2.形声字的形音义。

根据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室统计,在7000个现代汉语通用字范围内,形声字有5500个左右,基本上达到80%。可以说,形声字的特点就代表了汉字的特点。正因为这样,人们普遍认为:汉字的构造既有意的表征,又有音的示读,既讲法则又体现艺术。(l)形旁表义功能及利用。

形声字的形旁具有一定的表义功能,或者表明字义的类属(如“铜”,“钅”表示“铜”属于金属),或者表明字义的范围(如“打,扔、扶、抢、投”等,“扌”旁表示这些字的字义都和手的动作有关系).或者表明与字意有关的事物(如“驿”,驿站,旧日供传递政府文书的骑马差役休息的地方,故从马)。由于一个字的形旁有着这样的作用,人们可以从形旁中获得一些笼统、不太确定的信息,再加上特定的上下文的暗示,就能够推测出那个字的大概意思。不过由于客观事物或字形、字义的发展变化,有一些常用的形声字,其形旁早已失去表义作用。例如“骄、验、驳、骗、骤”等字的字义与其形旁“马”的意义今天已经脱钩,当然谈不上利用“马”这个形旁来推测字义了。

虽然汉字形旁表义作用是有限的,但是在进行识字、写字和词语教学时,我们仍然要尽量充分利用那些还有表义作用的形旁。例如:

第一,分析归纳形旁的意义类别,使人们深入了解字义、牢记字形。如作为形旁“口”的义类可分为4条:

“口”旁表示与“口”有关的器官或事物:唇,嘴、咽、喉、哨

②“口”旁表示与“口”有关的动作:吃,喝、吸、吐、咬、唱、叫、问„„ ③“口”旁表示语气和感叹(多为语气词、叹词):吗、啊、呢、哎、哦、啦„„

④“口”旁表示对声音的模拟(多为象声词):叭、呜、哈、啪„„ 第二,比较分析易混形旁,以纠正或减少错别字。例如:比较形旁“目”和“月”,前者与眼睛有关,后者与肉有关,从而辨析“盲——肓”“睑——脸”“瞠——膛”各对字。“贝”与货币、财物有关,从而分辨“眨——贬”“睹——赌”“瞻——赡”各对字。

第三,按形旁集中形声字,帮助识字与写字。在日常汉字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定期将学过的形声字依形旁分别集中,既有利于记忆,又能加深对字义的理解,防止写错字。例如按照“足”旁将形声字集中起来,则有“跳、跑、踩、踏、跟、踮、蹦、蹲、踞”等字。并可推而广之,深化对“跷、跛”“踉跄”等字词的理解,有利于记忆和正确书写。

(2)声旁表音功能及利用。

《现代汉字形声字字汇》收5990个形声字,统计结果,字音与声旁的声、韵、调全部相同的只有26.3%,只要求声母、韵母相同,而不计声调是否相同,统计结果,现代汉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只有39%。由此可知,通过声旁去推测形声字的读音其准确率是不高的。下面分全表音、半表音、不表音三种类型分别探讨。①全表音 由全表音声旁构成的形声字,其读音与声旁的声、韵、调完全相同。只要认识声旁,那么它所组成的形声字也就认识了。例如以下13个声旁,即可由声旁读音类推形声字的读音。它们是:

代——岱 贷 袋 玳 黛 奂——换 唤 痪 焕 涣 厉——励 砺 蛎 粝 农——浓 脓 侬 哝 秾 醲 式——试 轼 拭 弑 唐——糖 塘 搪 希——稀 烯 郗 唏 酯 段——锻 缎 椴 煅 皇——煌 凰 蝗 惶 隍 徨 历——沥 苈 呖 枥 雳 疬 窖——榕 蓉 熔 溶 斯——嘶 厮 撕 澌 析——晰 蜥 淅

②半表音 半表音声旁指在由它组成形声字的一部分字中能准确表音,而在另一部分字中不能表音或只能表近似音的声旁。例如:声旁“垂”:在“睡、捶、锤”中能准确表音,而在“睡”中只能表近似音,在“唾”中根本不表音。声旁“非”:在“扉、啡、霏、蜚”中能准确表音,在“匪、诽、斐、翡”中只能表近似音,而在“排、徘”中不表音。应注意不可用半表音声旁,直接类推其形声字的读音,而只能供猜测、试读的参考。

③不表音 指声旁不能准确表示该字的读音。例如:

声旁“出”:在由它组成“拙、茁、咄、屈”等形声字中均不能准确表音。声旁“寺”:在“持,诗、侍、恃、痔、特、待、等”这些形声字中都不能准确表音。例如,“寺”,读si,而“侍、恃”却读shi。对待不表音声旁构成的形声字一定要持慎重的态度,若采用“秀才识字读半边”的办法,就会把字读错了。

有了上面的客观分析作基础,我们就可以利用声旁的一些特点来帮助了解形声字的读音以及写法:

第一,利用声旁去试读生僻字。经研究发现,越是常用字,声旁的表音率越低。而在生僻字中,声旁的表音率却比较高。利用声旁去类推生僻字的字音,有时能帮助识读。例如:加(jia)——类推“伽、珈、笳、痂,跏、枷、迦、枷”皆读jia。但我们已经知道形声宇的声旁表音率其占26.3%.所以为谨严起见,还应查阅字、词典来最后确认。

第二,利用声旁类推法纠正方音。有的方言n、l不分,只要记住n读音声旁代表字、l读音声旁代表字,那么由它们各自组成的形声字的读音即可分清。如:

尼(ni)——“泥、怩,铌”皆读ni 利(1i)——“俐、痢、莉、猁”读li,“梨、犁、蜊”读li。

第三,由声旁推求字形,避免写错部件。例如由声旁“仓”读音 cang,可以推知读ang韵的“沧、苍、舱”其声旁应是“仓”,而非“仑”;而由“仑”读音lun可推知读uen韵的“轮、论、伦、沦、抡”其声旁应该是“仑”,而非’仓”。

五、汉字的间架结构

间架结构,原指房屋的结构形式,后借指汉字书写的笔画结构,也就是指一个汉字各组成部分比例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穿插、衔接、避让、疏密等结构技巧。

一个汉字就是一座美的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写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写字实践去探讨并体会汉字间架结构的规律,并进而运用这些规律指导自己的汉字书写。独体字结构比较简单,但也要留心笔画的长短、走向及相互间的搭配关系;合体字结构复杂,尤其要注意它的间架结构。下面将合体字作为重点来讨论、研究。

(一)间架结构的类型 1.左右结构:找、休、到、好 2.左中右结构:街、辫、椒、湖 3.上下结构:音、花、昏、尖 4.上中下结构:意、蓝、鼻、高 5.品字结构:品、磊、晶、森 6.全包围结构:田、团、因、暖 7.半包围结构:

两面包围:(1)左上包围:席、庄、屋、辰(2)左下包围:送、建、旭、题(3)右上包围:习、匈、司、氧

三面包围:(1)上包围:风、同、闪、网(2)下包围:凶、函、击、画(3)左包围:区、医、巨、匹

在书写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汉字的笔画、部件的结构类型,并非如此单

一、平板,而常常是3个或更多的部件搭配、组合,形成种种复杂结构关系。如“阔”,从整体看,这是个三面包围的上包围字,从“门”里的“活”看,又是个左右结构字,其右半部的“舌”,还是个上下结构字。画出图形表示,则如右圈。

下面列举由3个部件搭配、组合而成的18种间架结构图,供教学参考(图见下页):

(二)间架结构技巧

独体字的结构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匀称结构:笔画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均匀一致,如“言、月、白”等字 2.平衡结构:左右对称.平衡谐调,重心居中,如:“小、中、水”等字。3随形结构:字本身自有高长、矮宽的形态,书写时应因字立形,不可强求统一。如:“月、骨”任其瘦长;“日、四”任其矮宽;斜形的自当体斜,但重心需持正,如“夕、飞、勿、母”等字。

独体字是由最小的构字单位——笔画组成,这类字构造简单,笔画较少,但写独体字很见功力。无论笔域的长短、疏密.走向,还是结字的规律、技巧,都须在反复实践中逐渐理解和掌握。惟有写好独体字,才能为练习合体字打下坚实基础。

合体字的结构规律可以按其不同类型分别探求。

1左右结构字因其由左右两个部件构成,故从左边下第一笔开始,就要为右边部件留下适当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左右各占一半。如“相、找、科、好、站”。两部分大小基本保持均匀,但应稍微收左强右,笔画宜匀称,注意呼应避让。“木、禾”等部件作左偏旁,其最后一笔应变捺为点,“好”的“女”字旁第三笔变横为斜挑,而且勿出头,只有这样,整个字才能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2)左窄右宽。如“低、呼、峻、磷、挖”要做到主次分明,抑左扬右。象“口、山”等短矮之字作左旁,应将其向上移,即上齐下不齐。

(3)右窄左宽。如“到、勒、形、都、引”。应抑右扬左,以保主攻分明。“口”字作右偏旁如“如、扣”应将“口”写得偏低一些。象“林、从”等字左右部件相同,书写不可同样大小,应抑左而让右,将左边的“人”“木”捺变点。

2左中右结构字 若左中右三部分均衡,如“彻、仰、树、狮、椒”,原则上应中间略缩两边伸张;若左边笔画少,中间、右边笔画较多如“懈、澎、撇”,则应使中右两部分适当伸展。3上下结构字须注意的有两种情况:

(1)上盖下——“天覆”。如“全、春、斧、背”,上部多有长撇、长捺,“背”字虽无撇撩,但其“北”字显然比“月”宽。这类字上面笔画应向宽伸展务必盖住下面,下面写得略窄小些为好。

(2)下托上——“地载”。如“至、坐、孟、轰”等字,下面笔画多有长横,或者是个左右结构。这类字下面笔画要展得开,有宽度,以承载上面部分。特殊情况,如“夺”与“奇”,二字上部同是“大”字,当然都有撇捺;中部又都有一横,但应告诉学生这二字间架结构截然不同:“夺”字属于“天覆”类,必须上盖下;而“奇”字属于“中担”类,应该用中间一横,托上而盖下。

4.上中下结构字 此类与左中右结构大致相同,应注意三部分疏密均匀,穿插有序,突出主要部件、主要笔画。像“壹、曼、英、琴、塞、著”等字,中间部分宜左右伸展,使之承上盖下。而象“赢”字,因下部系左中右结构,笔画繁多,应给下部l/2位置,中部“口”则宜适当收缩。

5.品字结构字 如“品、森,磊、众”,总体要求三部分比例要适当,上部要居中,下部左右揖让呼应。手写体楷书则要求,上部横向伸展,统领下面,左下部宜收,其“人”“木”的捺变点,占位宜略小,而右下部宜放,整个字应坚实稳定,写出气势。

6.全包围结构字 如“国、园、囚、团”等宇,要求外框要正,左右两竖相对峙,内部的构件要写得饱满,笔画清晰、均匀,位置居中。手写体楷书还要求全包围字应比其他结构字写得略小些,因为若写得同样大,则显得全包围字就大了。

7.半包围结构字

(1)左上包围:左上包围圈宜收缩,以使里面部分得以展现。如“庙、厌、度、房”等字。

(2)左下包围:像“道、连、建、廷、题、毯”,共同特点是最下面的捺或竖弯钩为此类字的主笔,这笔要写好,可稍长些包住上部.注意走之底与建字底之不同。另外,为防止呆板,如“送、这”,内部构件最后一笔“捺”,都要变成长点,以避免一字中出现两捺。

(3)右上包围:如“司、可、武、载、勾”等字,其右上部的包围圈为主笔,要用心练好,其内部构件应适当向左移,以保持重心平稳、揖让有度。

(4)上包围:“周、间、闯、同、风”一类字,其左上右所成包围圈是主笔,要写得端正、有力,其内部构件,一般要略向上靠,使下方留有一定余地,这样写出的字有精神,不臃肿。

(5)下包围:如“山、画、凶、幽”一类字,主笔是左下右所成的包围圈,但切记此部件勿写过高,以防遮挡内部;而内部构件应贴下框居中,不可悬空。

浅议表演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篇7

一、表演艺术的本质规律和特点

许多艺术家和学者对于表演艺术的规律和特点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体系》中指出,“不提供任何成为伟大演员或扮演某个角色的药方”。托尔斯泰则认为“艺术是生活的镜子”。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提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这些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表演艺术的本质规律和特点。笔者综合了这些观点,总结出了表演艺术的若干规律。

1、表演艺术植根于现实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家喻户晓的名言。这句话生动地诠释出了表演艺术的本质性规律之一。无论是哪种艺术表演形式,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的再现。表演艺术根植于现实生活,一方面指艺术创作的题材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果缺少了生活的真实,表演艺术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的魅力更是无从展现。另一方面,艺术表演的方式和方法都来要源于现实生活,演员在艺术表演过程中的各种动作、造型、体态等等,都用于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等等,因此这些动作造型必须是生活化的,要让观众能够完全地理解和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艺术表演作品的题材并不是完全反映现实生活,例如科幻、童话等类型的艺术作品,直观上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类型的作品似乎没有现实生活的参照,但是通过分析作品背后蕴藏的信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类作品依然取材于现实生活,虚拟化的人物和剧情背后所折射出的仍然是创作者自身对于现实生活本真化的理解和认识。

2、决定表演成败的关键是演员对于情感的把握。

在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演员对于所塑造的角色和人物情感的把握和传递。要让观众获得艺术的享受和对演员表演的高度的认可,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准确地把握情感沟通和传递的技巧,使得观众和演员之间形成深度地情感化的共鸣。艺术表演过程中演员情感的表达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在艺术表演过程中,许多矛盾和冲突都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地展现在舞台或荧幕之上,因此对于演员的情感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演员必须要准确把握角色人物的情感特征。在表演之前,演员必须要对所塑造的角色和人物的特征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和了解,结合自身对表演艺术的理解,对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全面而深刻地剖析和解读。其次,演员必须具备表达情感的准确方式。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表达情感需要有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既不能超越艺术表演的范畴和领域,又要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肢体动作、神态、语言等等都是演员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最后,演员还要善于捕捉观众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对于话剧等舞台表演艺术来说,演员必须要在表演的过程中时刻注意捕捉到观众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并根据观众的反应来随时调整表演方式和感情表达方式,始终保持情感表达的自然、充沛。

3、表演艺术追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表演艺术具有不同的种类和方式,但是都要强调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例如影视剧表演具有独特的技术性优势,就可以更多地追求表演过程中的本质化和生活化的统一,但是舞台表演等形式则受到表演场地、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更多地需要追求艺术化的真实。虽然艺术表演的种类不同,但是都需要在表演过程中追求生活化的真实和艺术化真实的有机统一。

二、对于演员艺术表演水平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1、要始终坚持深入生活的原则。

为了保持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无论是演员还是艺术作品创作人员都必须要坚持深入实际生活的原则。要将现实生活视为启迪创作灵感和学习表演技巧的宝库,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抽取大量反映时代发展变迁的鲜活素材,提炼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作为演员要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观察各行业各领域和各种性格特点的人物言谈举止和情感表现方式,积累大量的表演素材,才能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生动鲜活。

2、要准确把握情感表现技巧。

演员在艺术表演过程中必须要准确把握和使用情感表现技巧,情感的表现方式不仅受到演员塑造的人物性格特点所决定,还要受制于表演环境等因素。为了提高情感表达方式的运用技巧,演员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善于总结,在表演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3、要准确理解表演艺术的真实性。

正如前文所述,不同门类的表演艺术的表演方式和辅助手段不同,对于真实性的追求和偏重成分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演员来说,必须要根据表演的种类和特点决定对于表演真实性的理解和认识。影视剧演员更多地需要通过表演加强作品的生活真实性,而舞台表演的演员则需要通过自身的表演强化现场表演的艺术真实性。

摘要: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表演这种艺术形式,将艺术的感染力传递给观众。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表演必须要遵循自身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对于演员来说,艺术表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其运用表演规律向观众展现艺术作品本质及作品创作意图。在本文中,作者结合各门类表演艺术的总体特点,总结和梳理出了一些表演艺术的本质性规律,并就如何提高演员艺术表演的水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表演艺术,特点,规律

参考文献

[1]林洪桐,编著.表演艺术教程丛书[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试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规律 文化强国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文化产业也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可循。但凡文化产业强国,无论美国、日本,还是韩国,纵观各自的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许多内在的规律是相通的。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腾飞的经济大国,朝着朝阳产业正在大步迈进,必须借鉴和遵循这些发展规律,保证中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冲破旧观念,尊重社会价值取向是前提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要谋求发展尤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很多干部思想僵硬守旧,将文化机械地局限在意识形态领域之内,注重的仅仅是文化的宣传功能,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有的人看不到文化的双重属性,自然也想不到文化产业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甚至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人一提到文化产业,就认为是那种只投入、无产出,需要政府无偿资助的赔钱事业;有的人分不清公益性文化和商业性文化的区别,认为文化建设就是纯公益性的,政府是单一投资主体;还有的人甚至怀念计划经济时代,文化产品无论好坏,都统购包销,大家都能吃上“大锅饭”……这些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现象,恰恰是错误的旧观念在作怪。新时期,我们要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深化体制改革,正确认识文化的双重属性、双重功能,肯定经济与文化能相互促进、交融、一体化发展。从陈旧腐朽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坚决革除一切错误思想,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充分尊重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高度集中的管理和行政导向相一致,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单一的高度政治化特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一经济基础领域的自我转变,促进我们的价值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化。”①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了多元,从务虚走向了务实。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和重视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变革,尊重当前社会多元的价值取向,使文化产业发展与这种价值取向相适应。

二、遵循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根本

马克思指出:“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②文化产业生产的是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旦放到市场上就成为一种商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必须接受文化资源配置、文化市场供给与需求,以及投资、价格、成本、回报率等一系列市场杠杆的调节,简言之,文化产业的生产要遵循价值规律,接受价值规律的调节。”③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走的是一条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行政指令性管理、按计划生产和服务的道路,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也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

既然将适于市场化、产业化操作的文化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那么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否则,将违背此行业的操作规律而招致失败,同时,也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事实证明,社会生产率越高,经济越发达,人们的休闲娱乐时光越充裕,精神需求也越大,对文化产业的消费能力也越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生产力低下,相应的文化市场也不繁荣。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纷纷迈向了小康,文化消费开始旺盛,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存在很大空间。发展文化产业就应该迅速抓住机遇,生产出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丰富的、健康的、向上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立足传统文化积淀,面向国际化推介是方向

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以说,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是祖先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馈赠,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精神富矿,我们不仅要守住它,还要懂得开发和利用它,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不仅要立足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还要有敢于面向国际的文化自信,具有国际化的文化视野,大胆制定文化输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了这一战略方针。

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在各种文化冲突与融合中谋求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共同趋向和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需求。许多发达国家都将文化产业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如世界公认的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美国,其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年生产总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3。又如英国,它是世界上艺术和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每年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年平均产值接近600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等发展战略。④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西方的文化输出,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霸权正在处心积虑地企图“和平演变”中国。而坐拥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人民,只有将本民族文化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向世界推介,勇于面对世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才能在文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才能真正保护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

四、源源不斷的思维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核心

文化产业是“以创造性思想为核心的向外延伸与扩大,是‘创造’为核心与其它各种投人相结合而组成各类文化产品。”⑤可见,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性的产业,其核心价值在于文化创意的生成,以此才能具备和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文化的独特性。赚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卖的就是创意。美国的迪斯尼乐园风靡全球,它将人们喜爱和向往的一个个童话故事、童话人物从幻想变为了现实实体,这依靠的就是创意。在“迪斯尼”这个强大品牌的号召下,旗下一系列相关产业如动画产业、文化用品产业等都发展甚好。英国也是一个注重创意的国家,1997年,英国成立了“创意工业特别工作组”,英国首相布莱尔亲自担任主席。2000年英国的“创意工业”就已经创造了GDP的7.9%,成为拉动英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而文化创意说到底是一种思维的创新。创新思维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进行思维的革新,才能赶上甚至引领时代的步伐。创新思维在文化产业中主要体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意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上。因此,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的动力。

五、良好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

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七项基本内容,即(1)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2)培植大型文化企业;(3)充分发挥各地区和各民族文化特色;(4)规范文化市场政策;(5)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6)制定扶植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7)推动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⑥然而,这些政策在指导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显得比较粗放。学者杨吉华在其博士论文《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中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形象地概括为6个字,即“缺、弱、变、散、乱、粗”。所谓“缺”就是政策的缺失;“弱”就是政策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政策措施偏软;“变”就是政策多变,缺乏必要的稳定性;“散”,就是政策重点不突出,政策针对性不强;“乱”就是政策不统一,缺乏必要的协调性;“粗”就是政策过于粗线条,可操作性不强。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产业政策,因为,可行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不仅能保障文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文化市场秩序,还能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有效地保障文化产业的良性运营。

此外,健全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又一重要外部保障。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相对落后,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真正走向世界的步伐。

六、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吸纳是关键

发展文化产业,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科技是动力。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开办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学科专业的高校已达到50多所,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今后教育部还将适当扩大招生规模,适度增加开办学校的数量,以满足社会对这方面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纵观当前文化产业的高等教育,可以说方兴未艾的同时,其办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几乎没有统一的学科标准和教学规范。许多高校是根据市场的热度来增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势必缺乏必要的师资和准备。有的文化产业专业被挂靠在管理学门下,有的挂靠在中文系,有的则依托新闻传播学师资来办学,文化产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也随之五花八门。一方面市场奇缺真正懂得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學校又缺乏文化产业的师资力量。

文化产业是一门集文学、艺术、美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专业,注定了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也必定是既有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又懂得经营管理之道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中国,文化人不擅长经营,经营者不懂得文化艺术是比较突出的问题。重视培养和吸纳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我们不仅要办好文化产业教育,同时也需要广纳贤才,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充分调动和利用好一切人才资源,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扫清人才障碍。

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是目标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些人过分追求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于是,各种暴力、色情文化垃圾涌入文化市场,许多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成为这些文化垃圾的消费者,长此以往,将极大地损害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形象和审美情趣。发展文化产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经济效益是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证,社会效益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然而,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也常常会发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兼顾的情况。此时,就必须以社会效益为第一原则。正如邓小平所说:“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原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注释

①《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 唐任伍 赵莉 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P10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 第42卷,1979年版P121

③《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孙安民 著,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P32

④《金陵瞭望》(2006-05-22) 张莉华,《国内外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⑤《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王慧炯,2002年6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⑥《文化产业概论》 胡惠林 主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P209-P219

上一篇:8号地块首层钢筋验收验收会议纪要下一篇:绣球花的养殖方法有哪些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