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2024-09-06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共9篇)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篇1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刘士全)

当前,党和国家都十分关注腐败,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触及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看,腐败破坏国家与政府公信力,又不利于行政体制的发展和改革,更损于法律尊严和司法公正;从经济的角度看,腐败干预和破坏正常经济运行秩序,又腐败扰乱资源合理分配和流动;从社会的角度看,腐败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又腐败侵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平。因此说,腐败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完善道德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一、腐败产生的原因

腐败,一般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利谋取私利的行为。腐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反社会的、危及统治阶级正常秩序的行为,腐败将毁掉发展的努力。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体制下或体制转轨的阶段上,腐败作为公共权力滥用的具体表现方式,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深刻地认识腐败的根源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

1.体制原因。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监督的干部,容易导致犯罪。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加之历史的原因,造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在党政领导机关,甚至在某些个人身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党政、政企分开,权力高度集中的状况虽然有了一定改变,但由于受旧的体制和模式的影响,党政部门的权力仍然很大。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政策、法律滞后,一些干部手中依然掌握着资源配置、人事任免、宏观调控决策的“生杀予夺”的大权,一些投机经营者为牟取暴利,更是看重这一权力,想方设法利用这一权力。此外,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集中,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即使制定了一些监督制度,在执行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也往往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单位和部门党的民主生活制度淡化,民主集中制变成“一言堂”,“党委领导”变成了“少数人领导”,权力监督的失控,为腐败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权力的过分集中、以及这种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是促进权力拥有者走向腐败的体制根源。

2.社会原因。在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中,有种可怕正渐趋流行,这就是“唯经济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只要经济上去了,便什么都好说。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甚至制定了一些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政策,如用贿赂等方法去争项目、争资金、捞好处。这些“土政策”的出台,不仅扰乱了干部的思想,而且也污染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使请客送礼、贿赂之风公开化、普遍化、“合法化”。以此标准来衡量和考察干部,便出现了谁会吹,谁能当官,谁吹得越大越能当官的不正常现象,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不正之风、说假话的鼓励,使贪污贿赂犯罪更加肆无忌惮,社会导向偏差,风气不正,已成为众多干部走向腐败的催化剂,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根源。

3.思想原因。腐败分子不是在一天内就走向腐败的,在滑向腐败边缘的过程中,思想的退变尤为可怕。正如原山东省泰安市市委书记胡建学在他的认罪书中说:“我的犯罪绝不是偶然的,主要是我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缺乏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从近几年检察机关揭露出来的案件看,腐败分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放松了思想教育、党性的学习,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则。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一切向钱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价值观念,就成为一大批腐败分子走向腐败的思想根源。

二、腐败的特点及规律

由渐进改革所决定,这样的社会转型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新旧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由此决定的新旧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旧政治管理体制将会有相当长的共存时期,相互矛盾的双轨格局短时间内不会并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和制度、体制背景,决定了当代腐败问题的特殊性。

1.民主形式掩护下的公贿与贪污。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无非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演变为国家所有和单位所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就被“虚置”,本属“大家”的财产也就成了与个人无关的“公家”的东西。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对国有制的股份化改造,这种“虚置”局面表面看来有所改观。但由于相应措施的不完善和变形走样,“劳者有其股”的愿望并未如期实现。相反,职工代表大会失去作用,而新机制下的股东代表大会和监事会又尚未起到应有作用。造成股份公司主要管理者的权力过分集中,公有财产由原来的“虚置”演变成为现在的由董事长和总经理支配的私有财产。这样,就使得当代中国的腐败分子的公贿、贪污和监守自盗以更加“民主”和普遍的方式进行着。公贿不同于私贿的地方,在于它是典型的“以公谋私”,是拿公众的钱去捞取私利的“零成本”腐败,其社会影响无疑更为恶劣。

2.“集体共犯”式腐败。“集体共犯”就是在查处一个腐败案件时,发现的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一串腐败分子,一挖就是一窝,被人们称之集体腐败。集体腐败是指整个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公务人员,以单位或集体名义,用本单位、本系统的权力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腐败行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腐败人数多。腐败行为的主体,不是单个人,而是一个集体,往往是在一定组织的权力参与下完成。象“綦江虹桥垮塌林世元案,厦门远华走私案”等等,均是多人共同犯案;二是危害大,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更大,不是一般的“蛀虫”,可称得上“蛀虎”或“蛀牛”;三是牵涉面积大,案情复杂,查处困难。“集体共犯”既有体制性原因,又有其社会心理基础。体制性原因在于产权虚置为腐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3.带“双轨制”痕迹的腐败。“双轨制”,是当代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流时期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双轨格局中,经济管理的“双轨”并非始终是并行不悖的,而是经常发生交织甚至矛盾,时而会给经济运行造成阻碍。而且,在“双轨”格局中,政企不分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既当“球员”,又当“裁判”这种无视市场经济规则的无序做法,为政企合谋、垄断交易、贪污贿赂,提供了肥厚的土壤。现阶段中国所揭出的腐败案例,多有“政企不分”的体制背景。

4.干部提拔机制的弊端造成的“人事腐败”。多年来,干部任用实则是“钦定制”,由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落实,干部选拔中的弊端也就暴露出来。在获得提升的少数干部中,有伯乐“相”出来的,有“跑”出来的,有“磨”出来的,有的甚至是“买”出来的。因此,说明在干部选择中存在严重的人事腐败。

通过对腐败特点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具有共同性的现象。这些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般规律的具化体现,对它们的总结与概括其实就是在对一般性规律进行摸索的过程。虽然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历史阶段,腐败的具体表现会有所差异,但其发生和发展总是遵循了一定的规律。

1.腐败的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公共权力建设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从这个角度来看,腐败的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人作为有理性的社会人,具有生理性和社会性双重需求,有物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各方面的需要,这些都表现为具体的欲望。前文我们曾分析过,需要会形成动机,动机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利益驱动一方面会刺激某些人产生物质需求动机,另一方面会为这种动机的实现创造条件。尤其是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权力可以较为方便安全地转化为资本,并且犯罪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诱惑被成倍放大,因而诱发腐败的可能性也相应加大。

2.随着社会的发展,腐败的对象从对生活资料的占有转向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犯罪目的从对资金积累向个人资本积累转变。早期的贪污贿赂等腐败主要是通过对金钱或实物的占有,来达到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状况的目的,此时犯罪分子主要进行的是对财富的积累,其贪婪的欲望还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存需求上,表现得并不十分强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较为充足的保证,此时犯罪分子将目光从基本需求上升至发展需求,表现为渴望在获得财富的同时还能实现保值与增值。此时单纯占有生活资料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发展需求,于是犯罪人开始直接侵占资本、土地等生产资料,或者以赃款为资本投入生产经营以实现财富的增值。在这种情况下,贪婪的欲望已经近乎疯狂,成了无法满足的无底洞。比较典型的是在近年来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一些腐败分子看到了其中的价值,频繁伸手,利用手中的职权来变相侵占,或者低价购股份,或集体私分资产,有的甚至直接侵吞国有资产,通过非法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达到积累资本,实现资本增值和利益优化的目的。

3.随着体制转轨的进行,腐败热点领域不断扩展延伸。由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转轨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而中国加入WTO后,有很多现行的法律法规与WTO存在冲突和矛盾,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磨合才能慢慢达到统一。制度的漏洞和法律的缝隙,催生了新的腐败领域。我们知道,行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更大的效益,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供求的矛盾已经发生,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加速,这种矛盾冲突也会愈加激烈。资源的稀缺使得行贿者乐于主动出击,通过以钱易权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和空间。资产重组和国有企业并购领域、资金项目审批立项、配额分配,公司上市调配审批、房地产市场和工程建设发包、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甚至交通管理和行政执法领域都成为行贿受贿的热点领域。

4.政府职能结构不合理与权力的泛化导致腐败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和必然性。虽然我们一直在预防和控制腐败,不断研究和完善制度建设,但改革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政府职能改革与权力的建设也具有阶段性特点。我们一直在讨论政企分开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但究竟怎么才能科学的分开,分开到什么程度才是恰当的,这些都需要不断进行试验和摸索。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制度,国外的成功模式可以借鉴和学习,但并不是圣经宝典,一用就灵。由于我国长期存在权力泛化的现象,这种权力本位观念已经深入一代甚至几代人的骨髓,因此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一直在强调公平与民主,但在实践过程中,权力至上、“领导说的算”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投射到制度设计上就表现为岗位设置缺乏独立性,具有人身依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初衷良好的制度只能流于形式,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政府权力一直过大,缺少监督和制约的重要原因。而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因此,邓小平同志曾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搞多久,反腐败就要搞多久,整个改革开放过程都要反对腐败。从这个层面上讲,腐败还将必然存续很长时间,并且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在今后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仍将呈高发、多发状态。

5.腐败的发展呈现出起伏性和阶段性。腐败是权力相对集中与制度建设漏洞的产物,因而会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建设的发展而呈现出波段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腐败的蔓延并不是直线上升的,也不是平行发展的,而是根据社会发展特点不同而呈现出起伏性与阶段性。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般在国家工业化初期,腐败现象往往最为严重。从社会具体阶段看,腐败往往随着国内外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随着人们理想信念的确立或丧失而起伏。而犯罪实现的机会、几率和犯罪成本的高低也使得腐败呈现出起伏性特点。

三、防治腐败的对策

腐败的根源来自于因追求私利而导致的权力滥用。而反腐败的关键显然就是以防止和减少权力滥用为中心,展开制度创新,以限制权力、制约权力、净化权力。限制公共权力的作用范围,才是消除腐败产生最好的办法。限制公共权力的作用范围,就要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调整政企关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1.关于国家与社会之关系的调整。计划体制时代,公共权力体系庞大,权力脉络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的独立发展功能完全萎缩。可以说,国家取代了社会,公共权力完全占据了私人领域。虽然公共权力无限膨胀,并时有滥用,但腐败现象则少有发生。盖因公共领域完全侵占了私人领域,私欲失去了存在的要素,人们没有私利可以追求,也就不存在了腐败得以滋生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利益从一元走向多元,对私利的合法追求成为平常的事情。而且追求物质利益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由于制度建设跟不上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步伐,通过对公共权力的滥用来达到对私利的追求的不正常现象,也就司空见惯起来。因此,要控制对权力的滥用,必须根据市场的内在要求,明确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划分“私域”范围。同时,也使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通过对市场规则的运用,在“私域”范围得以实现,以减少腐败赖以产生的权力基础。

2.调整政企关系。在转型时期,政企不分现象仍广泛存在,并且为腐败提供了体制土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个人间的经济交往,是一种平等的合同关系,相互之间不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但如果政企不分,不正当的权力关系就会掺杂其中,合同关系就会为权力关系所笼罩甚至取代。一旦部门利益和个人私利浸入其中,对权力的滥用也就不可避免。因此,要铲除腐败的体制根源,必须实行政企分离,切断权力与经济的联系,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主动退出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参与,转而通过法律、政策服务于社会经济,并通过这种服务获取权益。

3.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人治社会的最大弊端是权力运行无边界和权力运行无规范。二者的共同结局是权力的滥用。这种对权力的滥用,当被用来谋取政治私利的时候,它是政治腐败;当被用来谋取物质私利时,它就是经济腐败。市场经济与人治相结合,就会结出“权力经济”的歪果;市场经济与法治相结合,就会修出法制经济的正果。当代中国身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体制的变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变革,人治因素尚未在干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权力经济”的影子时有闪现,“权力经济”不仅阻碍着市场经济的正常发育,而且还滋生着权力腐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国家的法治化进程,通过法律制度规范权力的运作,方能有效控制腐败。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篇2

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环境中,党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违和感党员队伍的纯洁。各级党委既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其长期性。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用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中央八项规定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始终做到清正廉洁,自觉地与各种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二、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分。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

三、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振兴的强大力量,对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保持党和国家政权永不变质具有重大意义。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为实现宏伟目标不懈奋斗。坚持艰苦奋斗,就是发扬不畏精神、奋力拼搏、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领导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办一切事情都有遵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原则,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讲求实际。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资金更好地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一些人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开始的,党员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焦裕禄》我曾多次被焦裕禄同志的动人事迹感动的热泪盈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焦裕禄同志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感动着兰考人民,他忍受着自身严重疾病的折磨,团结带领群众栽泡翻淤泥挖水渠,初步治理了压在兰考人民头上的三大自然灾害。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只工作了短短的一年零三个月就被病魔夺取了生命。他的离开,是我党的巨大损失,是兰考人民的一大损失,兰考人民永远怀念和感激他。焦裕禄同志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丰碑,愿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都能把焦裕禄当作一面镜子,做一名人民信赖信任的好干部!

四、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

立党为民、执政为公,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必须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个根本问题,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党员干部要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自觉抵制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最终得到了国家法律的制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剖析典型腐朽案件,进行警示教育,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管好自己,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管好分管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

五、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党的纪律,增强党员的纪律观念

“纪律不严明,革命无保证”,纪律严明是贯彻党的路线,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只有纪律严明,才能进一步地前进。纠正自身错误、解决党内矛盾、维护党的纪律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党光明磊落、富有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教育开门整风的经验值得借鉴,领导班子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开诚布公的谈心活动,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领导班子要经常听取群众对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的意见,接受群众评议,发展问题、及早提醒、及时纠正。作为党员要坚持党性原则,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反对明哲保身、怕得罪人的好人主义。党的各级组织要担负起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的政治责任,定期向上级党委报告执行纪律的情况。对有案不查、有法不依,甚至替违纪违法者说请开脱、袒护包庇的,要坚决纠正和查处。

六、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调查以“求实”,研究以“求是”,在求是的思维中把握“实事”,就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康熙微服私访记》这部电视剧我想大家都看过吧,他不辞辛苦到民间私访,查处了许多他深居皇宫不知晓的腐败官吏,为民除害,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和后人的称赞。如果现代的领导干部,也能来个“微服私访”,多当几回“便衣警察”,到基层到农村,察民意观民情,把早些早就有的不廉洁行为,但在考察干部时未能发现,结果导致其中一些人仍继续得到提拔和重用的“带病上岗”和“带病提职”的干部查出来,惩治和预防腐败一定会收到可观的效果。

七、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建立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我们党肩负着带领13亿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艰巨任务。在我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是由党员担任,从这个角度看,管党就是治吏、治权。党员领导干部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直接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动摇党的执政根基,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把干部考核作为日常管理重点工作严抓狠抓。就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使其在领导岗位上的同志们不敢腐,不想腐,无处可腐。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干干净净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

八、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首先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工作,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要求,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尤其要深入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分析矛盾、解决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给腐败分子生存的土壤上洒“消毒液”,让他们无栖身之地,无生存的空间。唐代诗人杜甫是“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典范,他写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感动着我们,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诗人他能为天下百姓着想,牺牲自己也满足的思想境界,令人钦佩和敬仰。现今许多领导干部队伍,享受着党和国家给予的优惠待遇,是不是更应该以古人为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民为重,心系百姓,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如果那样,我们的党一定会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九、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公正执法,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

惩治和预防腐败,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解释工作,提高行政执法、司法审判和监督能力和水平,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防止和纠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改革行政执法体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另外要认真抓好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及时组织核实调查,保证群众反映的问题查处及时,定性准确,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违反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及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和亲属谋取利益的案件。对领导干部有不作为,包庇纵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使腐败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

十、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树立正确的革命核心价值观,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

惩治和预防腐败,惩治并不是主要目的,预防教育最关键,各级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党纪政纪法规教育、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及时与领导干部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对在勤政廉洁,思想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领导干部进行警示教育谈话,指出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对已出现违纪行为,事实确凿要严肃处理,一查到底,绝不姑息。愿广大党员以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优秀党员为榜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围绕发展大局,以身作则,做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全党同志要不断增强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紧迫感,提高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好的工作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共创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扎扎实实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摘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谁能忘,三十多年前的那个春天,以为颇具设计的老人,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设计了一条宽广坦途——实行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移工作重心到经济建设上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功勋卓越。三十多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从农田到工厂、从森林到牧场,先进代替了落后,机械取代了人工,……,旧貌换新颜。我们体验了收复港澳的快慰,“一国两制”的成功、三峡工程建设的壮观、神舟飞船升天的壮举、西部开发的激情、“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和谐的社会主义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特色”。在庆祝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中国梦的同时,我们党更清醒的认识到,腐败是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力量,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没有盲区,不留死角,对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形成具大的震慑。提出了一系列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重点工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准确推断反腐倡廉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做出的重大决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仍然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政治任务,必须坚持不懈的搞下去。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篇3

全国国土资源领域职务犯罪呈现多发性、连续性、群体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但总体上可控。土地征用、审批,土地招拍挂,土地转让、矿业权出让,矿产资源监管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且窝案串案较多。也有政府工作人员借口“改革”、“发展”,以搞活经济和招商引资为幌子,利用权力或影响,直接出面或“打招呼”帮助打通关节,影响国土资源管理的公正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全国国土资源系统违法违纪还是处于可控范围。如2009年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处理违法违纪人员683人,2011年390人,下降43%。

国土资源领域项目发包中的商业贿赂案件,往往违法行为与渎职行为相互交织。一些不法商人为达到转换土地性质、减免出让费用、承接工程、协调关系等目的,往往采取不法手段以获取非法回报,出现人情工程、权钱交易工程,甚至擅自变更设计,追加工程量,增加工程投资,造成“工程黑洞”,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犯罪主体单位或部门“一把手”居多,但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及国土所愈来愈成为防范的重点。一把手对单位的大小事情均有决定权,给其创造了直接利用职权作案的便利条件。同时国土资源管理基层干部日益成为职务犯罪的重点。如2011年全国国土资源系统390名违法违纪人员中,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干部165人,占42%,乡镇国土所干部112人,占28%,两项之和占到70%多。

国土资源领域共同犯罪现象特点是延伸范围广。随着国土资源系统制度的完善,特别是取得土地、矿业权等都要经过逐级审批,渎职犯罪难以单独完成,往往是上下、左右甚至部门联手,“拔出萝卜带出泥”,窝案串案较多,且涉案人员并不局限于国土资源系统,规划、建设、房产等部门成为滋生职务犯罪的延伸环节。

国土资源领域职务犯罪的成因

一是对法律缺乏敬畏感,要么不懂法而犯法,要么虽然懂法,却想方设法打法律的“擦边球”而违法。一些干部虽然知道自己在干违法的事,也知道违法的法律后果,但总认为事情隐蔽,心存侥幸,骨子里对法律缺乏敬畏感而铤而走险。还有少数领导的政绩观、权力观出现偏差,为凸显政绩,把土地的开发利用当作刺激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助推剂,被动助推涉土渎职违法犯罪,甚至直接违法批地或占地搞开发;借发展经济之机,暗地里行职务犯罪之实,如借招拍挂出让之名,设置出让条件,行协议低价出让之实,甚至零地价招商等。也有的干部不懂法而犯法,如极个别单位一把手把划拨土地当作单位的“自留地”和私有财产,擅自改变划拨用途进行开发建设等。

二是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对权力的行使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是职务犯罪产生的关键因素。从部分发案单位来看,虽然已有了整套规章制度,但这些制度实际当中没有落实到位,尤其是对一些有审批权的重要部门、关键人员,还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纠错制度保障。

三是思想道德滑坡,反腐倡廉的防线不牢,以及巨额利益驱动是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诱因。土地、矿产使用是高投入和高收益的项目,开发商为了偷漏应缴纳的税费,压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取得土地使用权或者矿业权,往往采取种种不法手段贿赂当事人。在“糖衣炮弹”的袭击下,经办人员因思想道德滑坡,反腐倡廉的防线不牢,往往应声落马。

预防国土资源领域腐败与职务犯罪的对策

加强教育,增强廉洁自律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一要抓好正反典型教育。结合国土资源腐败案件,邀请检察院领导讲课,认真剖析职务犯罪的主客观原因,警醒公职人员打消贪念。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观看国土资源系统内的反腐倡廉电教片、到监狱参观等方式,提高干部职工预防职务犯罪的意识。并认真总结和大力宣传国土资源系统先进典型,开展示范教育,弘扬正气。二要抓好日常学习教育。每年都制定学习教育计划,采取集中辅导与自学、班子成员与业务骨干轮流授课等方式,切实加强日常学习教育。三要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围绕“创先争优”、“学习宁乡经验”等活动,组织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人民群众满意机关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

完善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首先,抓现行制度的落实。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树立依法、依程序行政的意识。其次,完善科学、合理、严密、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推动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建立行政审批网上监察系统,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全过程监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的有关规定,通过财产登记申报制等相配套的金融监控制度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严格执行土地、矿产网上招拍挂制度,发挥市场机制防范腐败的积极作用等等。第三,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如加强对征地补偿费用发放的监督;加强对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出让,地价确定,土地审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加强对土地执法监察、发证补证工作的监督,防患于未然。

深化改革,健全预防国土资源领域腐败和职务犯罪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与检察院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加强内部防范,预防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贪污受贿及职务犯罪的发生。二是健全和完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在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核准、备案阶段实行集体决策,严把用地预审关,防止违规操作;用地审批实行“三到场”,即选址、开工和竣工到场,对合法用地严格实行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制度。三是全面实施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出让网上招标拍卖挂牌制度,确保土地、矿业权交易公开、公平、公正。四是建立重要部门或岗位负责人定期轮岗机制,通过轮岗,使国土资源部门干部达到一岗多能,全面锻炼增长技能,增强内部工作活力,杜绝行业腐败行为。五是建立国土资源项目发包领域重要环节监督制约机制。在项目立项环节、项目发包环节、项目施工管理环节、项目验收环节建立起有效监督制约机制。

惩防并举,加大对国土资源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司法实践证明,运用法律武器是打击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国土资源领域职务犯罪问题,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尤其是着重查办领导干部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贪污案件和因权钱交易而干预插手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渎职、失职犯罪,以查促防。检察机关在打击职务犯罪的同时要积极与行政部门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关系,形成打击的合力,以有效震慑犯罪。

(作者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及原因剖析 篇4

一、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

(一)腐败类型增加。从腐败类型来看,个体腐败与群体腐败并存,串案、窝案和法人犯罪案件增多。违法违纪者往往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群体性、帮派性的特征更具明显。在一些大案、要案中,往往是带出一个个

串案、窝案。

(二)腐败主体蔓延。

从腐败行为主体来看,行为主体从基层向中层、高层领导干部蔓延,“一把手”腐败现象严重。自从进入90年代,党内高层干部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已由昔日的县处级向地厅级、省部级发展。在一些大案中“一把手”违纪违法较为突出。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

(三)腐败区域扩展。从腐败发生区域来看,腐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散到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就连新闻出版、学术教育界也未能幸免。管理党风廉政工作、查处腐败分子的机关也出现了腐败现象,近几年纪检监察干部贪赃枉法、徇情枉法,以及自身腐败、包庇腐败现象行为时有发生。

上述特点全景式地展示了目前我国腐败现象的现状。一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不谓不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为何仍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

(一)价值失范、道德约束乏力导致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虽然一再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是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在宣传教育、社会舆论、识人用人等方面,与无产阶级道德观念大有所悖,致使一些人产生了模糊观念和错误心态:认为廉政吃亏,等待观望;法不责众,随波逐流;你捞我捞大家捞,不捞白不捞。

(二)分配不公和公务员低薪导致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瞩目,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很大,国家工作人员工资低,且上下级之间又不统一。特别是分配不公中的不良暴富,对社会起了不良示范作用,一些意志薄弱者竞相效仿。原先的心理平衡被打垮,取而代之是一种“吃亏”、“补偿”心理。一些高官比大款,追享受,走向堕落。县乡基层干部攀行业、比部门,千方百计捞油摸水。这种“心理不平衡”是清官变贪官的“思想铺垫”,公仆变蛀虫的“精神基础”。

(三)对腐败行为打击惩治不力导致腐败。

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给腐败分子带来一种侥幸心理,有的自恃有老同乡、老亲戚、老同学、老同事掌权,碰碰高压线,搞点小动作,不会出事。一些司法人员徇情枉法、贪赃枉法,办“人情案”、“关系案”,使一些腐败分子得以漏网、逍遥法外。对于一些手握大权的人来说,任人唯亲、培植亲信、徇私舞弊等寻求支持。而对于被保护者来说,寻求庇护以谋取职位而被迫编织各种关系网、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为此,各种腐败现象也相伴而生。腐败的收益大于风险,使一些人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腐败的原因很多,党风不正和公民文化素质的低下也是滋生大量腐败现象产生的因素。公民文化不发达,压抑了人民群众对政治的参与和对国家的有效监督。只有深刻的探寻腐败产生及其蔓延的原因,才能确立有效的对策,这是当前严峻的反腐形势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过勇.经济转轨滋生腐败机会的微观机制研究——从594个腐败要案中得出的结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05)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篇5

08政本 郑素青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反腐败与廉政建设成为其重要的议题之

一。公报称,“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虽然在近5000字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关于反腐的内容仅有这200余字,但这200余字可谓是“字字千钧、振聋发聩”。深刻的表达了反腐败的重要性和党反腐败的决心。

腐败问题已经开始渐渐威胁到群众对党的信任、群众与党的紧密联系,甚至会渐渐的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在这个和平发展时期,党更应该正视自己的不足,居安思危解决已经出现的,或者将要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群众对党的信任度。

中国的官员与其他国家的官员相比是较为腐败的。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中国的官员腐败问题也是一种封建思想的残留,即官老爷的思想。而且,我们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其实是有群众基础的。举个例子吧,我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遇到事了,就会想着拿着钱、拿着烟,去找这个说情,去找那个托关系的。再比如说,像我们这样高喊“反腐倡廉”的人,真的让我们自己坐到那个位置上,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做到问心无愧呢?当大笔大笔的钱唾手可得,当大笔大笔的钱只要变个法子就能进的正大光明,我们能抵制住这样的诱惑吗?也许还是会有一些人仍然会坚定的说“是”。那好,你还能为你的亲人们打包票吗?你不收礼,他们就不会收吗?你不收钱,他们也能全部做到吗?还是你认为收了别人的钱,可以不为他们做事呢?

但是,我的意思不是说贪官们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原谅的。我只是想说,要做个清官,是远比我们想象的难的。而且,仅仅从官员入手来打击贪官是绝对不够的。官员的定力固然重要,不过如果能用相关法律或者是某些制度,让那些毒害官员的毒虫不能接近、不敢接近,那防腐工作不就会更事半功倍了吗?

其实我国有还是有很多防腐的政策的。诸如预防、惩治、监督、激励、教育等反腐环节相辅相连,从制度上看,应该是无可挑剔的,也应该收到很好的成效啊。可是近年来的腐败重案、大案的不断告破,在庆幸挑出这些中国的蛀虫的同时,也在想怎么会还有那么多官员腐败呢?怎么还有那么多官员会顶峰作案呢?可见,政策是政策,实施是实施,毕竟实施是要人的,而在中国有人的地方,总有办法“讲人情”。所以,我觉得,与其专注于如何把制度改得完美,不如更注意点如何确实实施,这样也许才能收到更大的成效。

前面有提到反腐的方法之一——教育。但是,这一系列的反腐倡廉教育主要对象似乎都是官员,我觉得这是不够的。官员是腐败的最后表现者,我们应该从源头开始防腐,哪里是源头呢?应该就是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在基础教育的时候,应该把这种防腐倡廉的思想深深植入孩子们的思想中。从小就作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之一,坚决摈弃成为送礼、送钱这样的走后门者。只有让群众的氛围变了,变得再没有遇事会去到处找关系,送礼、送钱的。那么官员怎么能不清廉呢?而且,我们从小教育他们防腐倡廉的思想,那些小孩长大后总有一些会成为官员,那么他们的思想是不是更坚定呢?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篇6

随着市委、市政府项目带动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区新建在建的重点项目逐年增多,积极探索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预防腐败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近期,我们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对重点项目建设预防腐败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做法,分析存在问题,探索提出对应措施。

一、问题与原因

城厢区现有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63个,总投资211.45亿元。近年来,我区注重从理顺监管体制、强化教育防范、规范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检查四个方面入手,对重点项目建设预防腐败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单位部门对重点项目建设预防腐败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足,有的认为预防腐败工作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与己无关,重权力、轻制约,重审批、轻监管;有的认为重点项目建设本来就有一整套规范管理程序,抓预防腐败工作是费时耗力的,会影响建设效率、耽误工期、增加成本;有的认为项目指挥部(领导小组)作为项目业主,项目监管就应该由它负责,职能部门不再承担相关责任,等等。由于这些错误认识,部分职能部门和业主单位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

合不够,工作合力没有形成。

(二)制度体系不健全。一是法制不统一。在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上,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而又明确的管理制度,各地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做法不一,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制度规定自成体系,缺乏系统性,管理上表现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管理”,阻碍了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二是配套不到位。一些工程项目建设法律法规的原则性与配套实施制度措施的操作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一些人挖空心思钻制度的空子,图个人的私利。如:目前涉及工程标后监管的配套制度还不完善,给实际操作增强难度,特别是采取低价中标后,一些施工单位与业主以各种理由,通过变更设计达到增加工程量的现象不断增多,有的甚至在设计环节就有意留下缺陷,待中标后以堂而皇之的理由变更设计、增加工程量,造成低价中标高价结算,容易导致腐败行为的产生。三是执行不严格。一方面由于一些已有制度的刚性不强,执行不力,致使各种违规操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纠正。如:对参与项目建设的咨询、评估、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管理方面,制度没有刚性的现象随处可见;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一些制度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如:个别项目建设临时机构,不执行资金管理的规定,财务管理不规范,开支随意性较大。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是内部监督乏力。目前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基本上是建设、管理、使用融为一体的“一次性业主”管理模式,即临时设立机构、临时调配人员、临时制订制度,由于

监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知识,难以行使有效管理和监督;有的行业主管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监督流于形式。二是社会监督缺失。由于重点项目建设管理环节复杂、技术性高、专业化强,加上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信息不公开、透明度不高,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期进度、资金安排等管理行为,社会各界和群众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督,很难判断存在的问题,起不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四)责任追究难落实。虽然近些年来各级对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了相应的责任制约机制,但从实践运作看,这些制约措施对重点项目建设失职渎职的责任追究规定不具体,对违规操作缺乏有力约束,往往是批评教育多、依法惩处少、违法违规成本低,使一些单位部门为所欲为,滥用权力。同时,对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的中介机构,没有纳入责任约束制度中,对这些机构出问题应负的责任、如何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追究的形式、处理的标准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加上受管理权限等制约,对一些中介机构违规行为,无法展开调查、实施追究责任。

二、思路与对策

重点项目建设预防腐败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下一步要围绕建立科学、有效、统一的保廉体系,创新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着力把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成“廉洁工程”。

(一)建立健全制度,构建规范的管理机制

从根本上消除重点项目建设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必须针

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使重点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一要要尽快出台《重点项目建设保廉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重点项目建设保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任务、总体要求和保障措施等,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有的放矢地进行制度设计和监督管理,实行全方位、分层次、多环节地预防和治理,着力解决监管部门职能交叉、监管缺位的问题,促进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有效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二要全面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在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方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可以通过投标方面,选择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项目管理公司代建,实行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分离,明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项目使用单位和代建单位各方职责,从制度上保障代建制健康发展。三要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制度。按照重点建设项目的流程、环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做到项目监管与项目建设环环相扣。在征地拆迁方面,要尽快出台《违反征地拆迁管理规定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范征迁行为。在招投标方面,要建立健全违法、违规行为预防和查处的部门联动机制,保证招标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招投标市场健康发展。在合同管理方面,要建立“双合同”管理制度,重点项目在签订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等合同的同时,签订《廉政合同》。在中介机构管理方面,要建立统一的中介机构和建筑市场信用制度,完善中介机构和建筑企业不良行为记录和公示制度。在项目资金管理方面,要全面推行财政建设资金国

库集中支付办法,坚决杜绝建设资金移用、挪用现象。同时,要探索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工程造价评审、竣工验收等制度,全面提高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二)创新监督方式,构建严密的约束机制

拓宽监督渠道,整合监督资源,建立内外结合、上下联动的监督制约体系。一要探索建立重点项目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把重点项目建设的全面管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结合起来,尽快开发重点项目管理专用软件,为项目建设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管理信息,实现项目建设全程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为重点项目廉政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二要加快建设电子监察系统。整合现有的电子政务资源,建立市、区两级联网的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项目审批、招投标等情况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实现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信息服务一体运作。三要实行重点建设项目联合稽察。要把主管部门的业务监督和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以及行政监察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制定出台《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对重点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稽察,对稽察中发现的问题依法查处,限期整改。要积极拓展社会监督渠道,聘请懂建筑、懂项目、懂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组织对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抽查,同时鼓励和支持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三)加强廉政教育,构建有效的防范机制

以廉政文化进项目活动为抓手,强化廉政教育,提高工程参建单位和人员的廉政意识。一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制订重

点项目建设廉政教育计划,涉及项目建设法规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课程,以重点项目建设临时机构的工作人员为重点,把工程建设中所发现的问题、查处的案件和政府出台的新规定作为主要教育内容,深入开展党性、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必须做,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把相关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人员列入教育对象,定期开展以法律法规、从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和警示教育。二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预防工作的宣传;采取通报、座谈会、专题报告会、观看电教片等形式,对有关工程建设业主单位进行反腐倡廉宣传;大力开展廉政文化进项目活动,通过举办廉政漫画展、廉政书画展、廉政格言警句创作等活动,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三要注重教育结果的有效性。结合重点项目建设临时机构的特点,对发现苗头问题,有针对性加强预防教育,及时找相关人员谈话,适时进行提醒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履行职责,增强廉政教育的效果。

(四)强化责任追究,构建严明的惩戒机制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确保各项制度严格执行。一要健全廉政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重点项目预防腐败工作的责任主体,把重点项目预防腐败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并列入党风廉政责任制和机关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评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重点依据。二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重点项目建设责任追究可操作性制度,结合重点项目建设管理的特点,明确责任追究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篇7

加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使权利人员不想腐败

反腐败要标本兼治,“本”在哪里呢?从一定意义上说,“本”就在人的心里。人欲壑难填就会贪。大量案例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等高级干部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上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以此为鉴,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防腐机制的建设,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则必须通过增强廉洁意识教育,提高行为人“管住自己”的能力。

一是“明算帐”。使权力人员充分认识到腐败成本是不可承受之重,“明算帐”可以使行为人通过算账对比、权衡得失,达到减弱腐败动机、促进廉洁意识形成,进而把廉洁从业变为自觉行动,实现由“要我廉”向“我要廉”的升华。大部分领导干部成长起来都不容易,不但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汗水,组织上给予了诸多关怀和培养,家人也做出了不少牺牲。

二是“讲亲情”。一要带着感情去了解、关心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帮助反映和解决工作上、生活中的实际闲难,使之没有后顾之忧;二要关注领导干部的配偶和子女,与之建立联系制度,实行廉政共建,开展创建“廉洁家庭”、评树“廉内助”活动;三要激励支持领导干部以民为本,深人民众,多到困难群众中走一走,多感受—些职工的苦乐与期待,多了解民情、民心与民意,使之明白“船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克服“不平衡之心”,增强为民之心。

三是“诫勉谈”。要推行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和警示谈话制度。对超越思想道德防线,有腐败苗头和轻微违规行为的党员干部,实行超前防范和动态监察,及时提醒,有效控制其少犯错或不犯大错,着力督导犯了错误的切实改正,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犯有一般性错误的党员干部。这道防线,可以使防腐体系更加完善。

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使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能腐败

(一)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要求个人在集体之中,而不是在集体之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自觉地避免搞家长制、一言堂,要正确地运用手中的权力,使个人之行为不超越组织所赋予的权限,坚持“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人事任免、大额度资金使用)制度。增加在人、财、物管理和决策制度上的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为”,根治“黑箱”作业,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二)建立责任与利益相平衡、收益和风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企业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较为普遍的是表现在职务消费方面,就其性质是低于违法违纪层面的,但其影响却因为面广人众而不可低估。虽然企业建立了差旅、交通、通讯、招待等费用包干、切块、审计等内控制度,但是,费用的开支总是与签批、核销、审批等权力相关,这就形成了职务消费的无底洞。如果根据领导干部的经营业绩,把职级相符的合理的职务消费列入酬薪,使职务消费货币化,或许能够减少权力腐败的空间。

(三)引入“问责制”。当企业领导干部的下级、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出现了违法乱纪行为,或所管辖的部门、单位出现重大事件、事故,造成一定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时,组织上即可对其实施问责,要求领导干部本人对相关事项进行剖析,就其有无责任、什么责任、责任大小等,向组织作出说明,党组织再据此作出相应处理。引入问责制就是要推行一种更直接、更有效的领导干部监督机制、质询机制和淘汰机制。

加强监督制约,形成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约束机制,使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敢腐败

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监督起着关键作用。

(一)必须明确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参与决策与监督的权限和程序。目前,一些企业的审计设在财务部门,纪检监察设在党委部门,董事会、监事会合署办公,监督资源分散,很难形成监督合力和独立执法执纪。监督体系不在管理系统体外运转,既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也不符合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必须加强对关键环节、主要程序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建立经营管理流程监督机制。投资决策、选人用人、财务管理、物资采购等,是企业领导人员权力运作的关键环节和监督重点。对此一是实施决策流程监督。建立事前调查、咨询、预警以及表决,事中通报、调查、追踪以及中止,事后报告和调查追究的流程监督机制;二是实施经营管理流程监督。对如物资采购等经济业务,按照招投标法的规定,制定招投标监督办法,按照招投标申请、审查、评标、签署等流程对物资采购进行全过程监督;三是实施财务流程监督。建立财务监督稽查员制度,成立财务监督室,整合审计部门和监察的力量,重点监督财务支出流程是否合法、合理,在建账、入账、申请、审批、权限、办理等流程中是否有违纪现象;四是实施人事工作流程监督。

(三)强化经常性监督。一是要积极开展巡察工作。加强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反馈。要建立巡察工作制度,完善巡察工作机制,逐步实现巡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二是对单位领导实行全面经济责任审计,实行内审与外审、任期审与任终审相结合。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察的内容和使用、奖惩的依据。

总之,三管齐下,多方约束,为国有企业构建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的经营环境。

(作者单位: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公司)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篇8

因。

一是放松政治学习,不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实施纲要》的出台,从教育、制度、监督多方面、多角度地建立起全方位的反腐败防线,全国上下各地也都制定了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和方案。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学习制度,各级党委、政府也都把理论学习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内容之一。但是在基层乡镇或部门学习中,往往都集中在班子中心组,而常常忽视了村级班子的理论学习。而村级班子和成员,也确实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的是群众,针尖大的事、芝麻小的事都需要他们去解决,即使偶尔来学习几次也是敷衍了事。这些“村官”们认为只有解决群众的实事,至于什么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那是上面的事,学习不学习,对他们这些“村官”来说都是“无从谈起”的事。所以政治学习不到位,引起这些“村官”们思想上修德律己的严重缺失,把自己看成一方“神圣”,或认为“山高皇帝远”,我就是“土皇帝”,谁也管不着。

二是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制度不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已经搞了好多年,经验也层出不穷,各地也出现了许多好的作法。如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公开,村里重大项目或开支由村民理财小组商量讨论,村级财务实行“双代管”等等。但这些制度虽然齐全,但在一些地方或单位只是走过场,搞形式,制度也是墙上挂挂而已。有些地方政务、村务公开栏内容常年不换,审批资金手续不健全,群众意见很大,以至于给少数思想不健康的村级干部钻了空子。

三是监督不能够到位。上级由于工作繁忙,多数注重事务性地布置工作,缺少经常性地开展对“村官”的谈心、谈话活动;既然村级财务实行“双代管”,但又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财务管起来,只是起到代帐保管的作用;一个村支书或村主任,有的地方实行任命,有的实行公开选举。之所以能竞上村干部这个岗位,一般来说他们也是某些主要领导的意中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领导的得力助手。只要你放开手去干,工作上即便有点失误,也是“情有可原”,上级注重的只是结果。基层工作本身就难搞,有些地方甚至使用一些在当地有一定势力,品德虽然有欠口碑,但能“镇”得住当地百姓的这种人。这样无形放纵了某些行为不端“村官”们膨胀的野心,使之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任其所为。看到“村官”们招来了商、引来资、吸来了税、当地百姓不无事生非,加之别有用心的“村官”们花言巧语,骗取了上级的信任。在这种毫无监督的状态下,“村官”们想不腐败也不能矣。

对于“村官”们的腐败也不是没有办法预防,一些地方好的措施值得我们学习,采取一些措施也十分必要。

一是要加强对“村官”们政治思想的教育。我们的“村官”们直接面对的是群众,小民百姓接触是就是这些朝夕相处的“村官”们,即:村级干部,他们是党和政府基础的基础。要让我们的“村官”们知道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干群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村官”们代表和影响着一方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着一个地方民风的好坏,群众也把他们当作党和政府的代言人。不要用世俗的看法,即:“乡下狮子乡下跳”,把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当成是基层工作特色。如果经常加强村干部的学习教育,利用农村农闲时候进行冬训班培训,通过廉政文化进农村等活动,对他们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确立正确的荣辱观,提高他们政治、工作水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牢记宗旨意识,认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为群众着想,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积极主动创造一种让群众和社会监督的氛围。

二是加大基层权力的阳光操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三公开”力度,在村级中把群众关心的财务、人事、宅基地审批、专项资金使用问题,严格按照公开要求进行公开;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制度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同时推行村民代表质询制,进一步保障对农村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发挥好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把村集体的钱和帐由乡(镇)真正管起来,使“村官”们欲“腐”不能矣。

三是抓好制度建设。构建惩防体系,要抓好制度配套建设。当前特别要抓好三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一是完善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村干部勤廉双述工作作为对村务公开的有力补充,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在公开栏内全景亮相。二是强化民主理财制度。民主理财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并将理财情况张榜公布,并作为村干部勤廉双述的重要依据,增加群众对勤廉双述的信任度。三是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村干部任期内要由镇组织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计经济工作目标完

成情况,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村财务收支情况,审计结果要向村民公开,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四是建立村官述廉、考评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村级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改变以前村级领导干部上面管不到,群众管不了这样一局面和监督体系的断层。

现在许多地方实行村官述廉,并针对“村官”执行廉洁自律情况建立一套考评机制。各村聘请一定数量的村民评议村干部代表,每季度由村民评议代表对村两委班子和成员开展一次评议,并针对问题进行整改。由镇纪委组织进行每年一次对“村官”的述职述廉和测评,并开展1—2次廉政谈话,针对当前农村存在或可能出现苗头性的问题进行提醒。当然这要根据当地的村官实际状况,结合地方经济实际,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这既要有利于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又要对村干部的廉洁自律进行严密的监督,使他们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和“领头羊”。由于农村情况复杂,群众素质参差不齐,对群众测评结果要辩证看待,既要尊重民意,也不能单一地以票取人。因此,对干部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把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综合评价,科学评价,使能干事、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肯定和重用,对那些德差才庸、无所作为的干部及时作出调整。

五是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充分发挥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和村民评议代表的作用,定期召开这三个小组成员会议,明确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通过他们的监督,提高村务公开的质量和对非生产性开支监督;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各级组织必须与下级或下属单位、部门的领导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状,根据这项要求上级部门可以一一对照检查,看是否执行到位,该整改的整改,该追究的追究,比如强化农村村级财务大检查、加大对村务公开的考核力度。如果制度执行规范到位,监督得力,广泛发扬民主集中制,“村官”们即使想要腐败也无隙可乘;加强对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由镇纪委组织,审计、经管、财政实施开展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和对村级财务进行“三堂会审”,同时与村民理财结合起来,让群众参与到审计中来,从而增加审计的公开和透明度,并把审计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上进行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明白。尤其是将调任新岗位的“村官”,在审计过关之后,才能就任,否则不能到新岗位任职。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篇9

和反腐倡廉理论研讨论文

关于基层领导干部

产生腐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调研

华聚能源公司鲍店矿电厂张鲁生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关键是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领导干部,直接与普通职工群众接触、直接服务于基层职工群众,直接决定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贯彻过程中是否走样,因此,加强基层领导干部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地位,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科学分析基层领导干部产生腐败的原因,研究预防腐败的对策,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此课题进行了调研。

一、基层领导干部产生腐败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基层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是“软指标”,没有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缺乏具体办法和有效措施,基本上放任不管;有的则认为基层组织权力小,抓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会出大问题,不会影响大局;少数干部综合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而疏于学习,工

1作常常搞“公私兼顾”,权钱交易,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

2.政治素质不高。放松了自身的政治学习,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原则认识不足或认识不端正,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反腐败斗争时紧时松、“一手软”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对腐败打击不力。致使部分领导干部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有些领导干部在职务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步形成了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少数人思想滑坡,利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竟而不择手段弄权捞钱。

3.制度监督体系不完善。一是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基层行都是相对独立的一级机构,基层行领导常常集领导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对其监督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个别基层行家长制作风严重,大小事情个人说了算,民主集体制受到破坏,内部的监督部门不敢监督,上级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二是职能监督不到位。对单位领导的监督个别流于形式,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三是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缺乏具体的途径而停留在表面。员工的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懂得干部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或违纪的,即使利益受到侵害也不告官,不愿或不敢告官,基层一些干部正是利用群众的这些弱点,肆意妄为、有恃无恐地进行经济违法犯罪活动。

4.监督机制作用乏力。监督的作用在于及时地发现和

解决“苗头”问题,“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如果经常性的监督到位、措施得力,不仅可以减少上级的调查工作量,而且可有效防止不廉洁行为发生。基层监督机关存在一种“上级太远、同级太弱,下级太难”的现象,使监督作用很乏力,另外就是基层单位分布点多、线长,所管干部人多量大,容易出现上级管得着、但不一定看得见,本单位看得见、但管不着的现象,实际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点”。

二、防治基层领导干部腐败的对策建议

一要狠抓政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要坚持教育在先,预防在前。一方面要强化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性质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警示教育,切实加强学习法纪条规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法制意识,提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另一方面要紧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发展形势,突出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理论创新,提高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思想认识。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工作中,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各种思想教育,切实做到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努力使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要全面加强基层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

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讲话精神,在工作中,要在基层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上级部署的工作落实下去;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和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和严肃性,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党和国家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上一篇:语言文字工作学校档案下一篇:公司公共财物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