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合作重点编辑

2024-09-19

”一带一路“合作重点编辑(精选8篇)

”一带一路“合作重点编辑 篇1

合作重点编辑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政策沟通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设施联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贸易畅通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条件,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创新贸易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磋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

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推动区域服务业加快发展。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

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以及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充分发挥政党、议会交往的桥梁作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立法机构、主要党派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突出务实合作,形成更多鲜活的合作范例。欢迎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等。

加强沿线国家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重点面向基层民众,广泛开展教育[29]、医疗、减贫开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强文化传媒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

”一带一路“合作重点编辑 篇2

一、“一带一路”的探索历程

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倡议;同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也明确表示,中国愿与东盟国家结成友好海上协作关系,通过区域互联互通建设的推进,达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的愿景。直到201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这个独特的地缘经济合作建设方式被正式提出,并将它作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政治、金融等领域的重要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综合倡议。通过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含义,表达中国秉持开放包容态度,传承以往商贸交流并实行新的合作方式,以实现和平、共赢、共发展的目标,积极主动地与沿线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贸易合作以及先进技术学习交流,为亚欧大陆相关国家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与合作机遇,通过双多边机制更快更好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建设。

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拥有充裕的能源资源,在这样先天资源禀赋差异条件下,区域经济建设就需要能源合作的大力推动。我国作为能源需求大国,超过50%的能源依赖进口满足需求,市场巨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能源进口约4.7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了9.3%,年均增长3%,但需求庞大的中国市场却在国际能源市场上饱受不平等待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能让经济带上能源差异分配得到优化,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对于能源储量充裕的国家也能实现出口多元化目标,达到经济带上共赢期望。

金融支持是能源合作开展的基础,同时能源自身的稀缺性也成为众多金融投资者竞争的投资行业领域,可是能源建设项目具有资金量需求大、回收期长、投资国市场不完善等特点,需要政府支持的开发性金融作为先导启动能源合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金融支持的实施不仅推动了沿线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能源配置的优化,为各国增加了潜在发展空间,同时基于中国对原油天然气的高度依存和高昂的进口成本,此次能源合作战略不仅保障了油气安全,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及亚洲国家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

三、不同能源合作领域金融需求的表现

亚洲及欧洲和非洲部分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途经地,能源合作不仅带动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还将优先带动为能源合作提供条件的交通运输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在国内需求持续低迷的压力下,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交通运输业的金融需求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运输条件是贸易的基础和先行条件,因此要优先发展铁路、公路、管道、港口、物流等跨境通道领域,通过经济带间运输的互联互通,实现能源合作高效化、便捷化。

无论是处于国际运输行业核心地位的连云港还是中国将打造的新型综合交通方式(如澜沧江-湄公河河道建设、昆曼公路等)都是资金量需求大、建设周期和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对金融支持具有巨大需求,尤其是开发性金融需求。同时随着“一带一路”的成功推进,跨境运输项目建设热潮还在持续,后续的一系列口岸建设、铁路联运需求有增不减,这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国际承包商,通过“一带一路”的政策建设拓展业务范围和经营布局,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积极进行业务转型升级和新的发展,以合作实现助力各类建筑企业、公司的金融需求,这为亚投行、丝路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资本带来巨大发展空间。不论是政府主导的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支持还是创新的各类民间金融条件,都会带动各大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资本以及港口企业等“走出去”,通过与国外的分行、分公司或者子公司联手合作,因地制宜的为经济带上的各类需求提供便利、有效的金融服务。

管道是能源贸易合作的基础,对我国来说,这些通道的建设不仅能提高能源进口多元化,带动了大量金融支持需求,同时加强我国能源安全。

港口方面如中国在斯里兰卡的汉班托特建设的大型港口,该港口现已承载了全世界相当一部分石油贸易,成为合作的重要航道,项目建设中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当一部分资金同时带领大批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还有价值460亿美元的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计划,以加强巴基斯坦瓜德尔的货运中转站作用,一方面高效实现能源贸易合作往来,另一方面加速企业“走出去”战略,更好地完成国际间交通运输建设。

对于国内交通建设而言,重庆规划也是响应国际能源贸易的要件。它利用重庆处于通道交汇处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不但能够成为长江经济带西部枢纽、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战略支撑地,而且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全面辐射的枢纽作用,其背后的金融需求是无限的。

根据2015年6月澳门“第六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资料显示,“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其中预计2015年至2024年,全球建筑业总产值将超过6万亿美元,其中仅亚洲市场就占全球40%,高达2.8万亿美2016年第9期下旬刊元,这主要源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推动。

(二)能源合作贸易的金融需求

“一带一路”横跨中亚、俄罗斯等地区,矿产、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作为经济带上的能源充裕供给大国,借助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条件,与需求方开展能源合作,形成经济互补,加速资源在经济带上的优化配置,建设新型能源合作经济圈,形成稳定、持久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加强能源安全问题,同时提高亚洲国家在能源资源的话语权与定价权,保障国民利益安全,是区域经济带上供需双方共赢的要件。

1.俄罗斯。俄罗斯国土广阔,自然资源储量大且种类繁多。矿产资源中,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居世界第3位,因此被称为“世界加油站”。一直一来,俄罗斯能源的主要消费市场是欧洲,但由于乌克兰事件的调整,欧洲减少了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俄罗斯方面将主要投放市场年转变为亚洲地区。

在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中,俄罗斯作为充足的能源供给方,很好地缓和了经济带沿线国家能源短缺的压力。在美国“页岩气”的冲击下,给沿线国家一个更好、更便利的选择。我国通过与俄罗斯签署的《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既帮助俄罗斯实现能源出口战略转型,也大大缓解了我国天然气短缺的压力。

2.中亚。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其能源储量丰富,开采潜力大,是“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圈的能源基地。

我国抓住机遇,不仅开展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计划,同时建设中哈原油管道、各瓜达尔港等通道,加速能源合作,从陆路、海陆方面有效降低成本,达到更优的经济效应。

其实,我国能源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但由于开采成本大,资源要素分配不均,造成能源浪费严重,需求日益攀升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根据2016年4月《世界能源展望(2016年版)》中显示,中国预计将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5%。高速的需求增长使“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成为不可缺少的经济合作建设。

与俄罗斯、中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开展,有利于我国能源进口向多样化转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通过已建设的各种互联互通路线,能有效降低进口成本,同时加强与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发挥我国大国形象,多元化出口战略。资金量需求大的能源合作,需要金融的必要支持,才能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国开行为先率,开展国际央行较低抵押物的大额授信业务,大力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助力能源合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国开行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据国际商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国开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承诺贷款近1900亿美元,占全行国际业务余额的三分之一。

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金融需求的特点

(一)跨境人民币业务集中度较高

金融支持的业务中大多集中在能源开采、管道建设等领域,能源合作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涉及不是特别广泛,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也大多集中于能源本身领域,这容易造成业务过于集中,加大了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同时,受认可度较高的也大多是传统的投融资业务,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不足,市场认可度不高。

(二)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量需求大,多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为主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能源丰富、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的国家,因此在能源和交通运输业发展中,我国金融计划是以开发性金融为主导,带动民间资本的战略布局计划。尤其是开发性金融支持中的国开行,旨在服务于政府战略,提供了大量国际间投融资服务,加快了各国能源合作的顺利开展。蒋志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支持主导作用》中认为这种项目本身特点决定了绝大部分需要采取“先期扶持再长期获益”的理念,因此与这些国家开展经济金融合作,既要注重开发性投资的特点,同时也要避免陷入简单扶贫的陷阱,这样才能保障金融的可持续性。

(三)金融业务存在较高政治风险

经济带上各国社会制度上差异较大,对金融支持产品认可度不一,容易产生地缘政治风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金融机构打开国际市场的步伐。

(四)风险管理不一致阻碍能源合作发展

不同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决定了不同的风险管理标准。沿线国家大多金融市场比较欠发达,对于风险的认识不够完善,同时较为支持欧美地区的风险管理,经济带上各国对于我国提供的金融支持不同态度,可能减缓甚至阻碍能源合作的发展。

五、结论

作为区域经济走廊的建设重点,“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项目激发了贸易、交通运输领域一系列潜在庞大的金融需求,通过提供的金融服务,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转型机遇,拓展经营业务,进一步提高其国际上的影响力,正如胡浩在《“一带一路”建设与大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中所说,一带一路将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银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大量机遇,同时能源合作下的交通运输金融支持助力民营建筑公司“走出去”,树立企业形象,发展稳定、长远、可持续的经济合作。

对我国来说,能源经济圈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我国能源安全,维护国家稳定,同时加大了我国对中亚、俄罗斯的进口需求,促进进口渠道多元化转型,进一步提高我国在能源市场的话语权地位,转被动为主动,降低不必要支出,倡导公平贸易。通过不同领域的金融需求带动亚投行、丝路基金、保险、PPP等金融支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能源合作,加快实现共赢共发展目标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新常态下的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供良好机会;对于经济带上能源资源充裕的国家来说,“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建设也给贸易也带来空前利好,帮助他们拓宽出口渠道,同时改善国内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能源合作的展开,金融支持的推动,进一步实现“一带一路”经济带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互联互通,为沿线各国带来多种形式的发展机遇与经济增长点,助力各国综合全面发展。这个以我国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充分体现了愿与周边国家协作共发展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健,周轩千.“一带一路”投资风生水起[N].上海金融报,2015-11-17.

[2]胡浩.“一带一路”建设与大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金融论坛,2015.

[3]胡怀邦.以开发性金融服务“一带一路”战略[J].2015.

[4]黄赫.“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油气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J].江苏商论,2015.

重点关注“一带一路”主题基金 篇3

博鳌亚洲论坛落下帷幕,会议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一顶层设计规划使“一带一路”这一概念落到实处,为2015年深入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指明方向。二级市场上,构成直接利好的基础建设、交通运输、机械设备等板块集体走高。

据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目前,各地方“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元。考虑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一般为2至4年,2015年国内“一带一路”投资金额或在3000亿至4000亿元左右;而海外项目(合计524亿,每年约170亿美元)基建投资中,假设1/3在国内,2015年由“一带一路”拉动的投资规模或在4000亿元左右。

根据基金2014年四季度报告,在建筑业、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这四大行业持股占净值比例超20%的主动股混型基金达到18只。其中,海富通旗下5只基金均重点布局了这四大领域。海富通国策向导股票、海富通内需热点股票、海富通中小盘股票、海富通风格优势股票、海富通养老收益混合的合计持股占净值比例分别为33.98%、29.39%、25.14%、24.18%,、22.28%。另外,易方达资源股票和银华领先策略股票配置比例均超30%,集中度较高。

从“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内容来看,港口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有望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的突破点。文件明确重点布局15个港口,A股市场港口类板块有望率先受益,重仓配置港口股的基金在短期内或有较好表现。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宁波港和唐山港分别获得华富基金和工银瑞信基金旗下4只主动股混型基金重仓配置。上港集团获得泰信基金旗下2只基金重配。盐田港和北部港湾分别获得长信双利优选混合和申万菱信量化小盘股票(LOF)青睐。另外,肮空股中,分别被6只和1只基金重仓持有的南方航空和东方肮空也值得关注。华泰柏瑞积极成长和信诚精萃成长持有南方肮空比例居前。

“大基建”概念股中,获得基金重点布局的企业主要为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类公司,如受益于“走出去”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企业中工国际和受益于高铁出海的中国中铁。20只基金均在去年四季度入驻中工国际,中银基金旗下的中银美丽中国、中银增长、中银中国持有该股占净值比例居前。海富通国策导向股票和海富通风格优势股票大比例持有中国中铁。

与“大基建”概念股相关联的设备及配套类制造业公司同样潜力巨大。中联重科、柳工、三一重工、安徽合力分别获得16只、14只、13只、5只基金重仓配置。

”一带一路“合作重点编辑 篇4

方案

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总书记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并将于15日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

自XX年总书记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以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丝路基金的设立和壮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设立、与沿线国家在多个领域合作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等使“一带一路”倡议正成为解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难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也正以自己独特方式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19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利用黑奴贸易和鸦片交易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凭借工业革命技术优势利用坚船利炮敲开各国大门,靠与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政治上经济上巨大利益,实现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进入21世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高举普世主义价值观,奉行干涉主义,大肆推行西方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四处煽动颜色革命,造成世界持续动荡不安,也造成自身发展受损,影响力下降。实践证明西式发展道路、全球化解决方案已落伍和过时。

”一带一路“合作重点编辑 篇5

他是在当日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张向晨表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积极支持和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实际行动为亚太乃至全球提供公共产品。自“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目前中国已和30多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批示范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同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与全球其他区域的互利合作,2015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76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48亿美元;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8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4亿美元。

张向晨称,“十三五”时期,我们将与相关国家共同推进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这意味着双边和多边基础设施项目合作面临广阔的机遇。

张向晨指出,当前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旺盛,但又都普遍存在建设资金筹措难的问题,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产融结合创新商业合作模式,一直是各国政府努力倡导和推动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项优惠贷款、成立专项基金、倡议设立金融机构等方式对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创新融资模式,打通建设资金瓶颈。同时,中国承包商越来越重视产融结合对其投资业务的促进作用,通过产融结合参与海外项目投资与建设,完善海外市场和全球化布局,实现自身经营战略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产融结合逐渐成为国际承包商实现自身多元化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带一路“合作重点编辑 篇6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事业编考试基础知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讲话要点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带着对世界形势和人类命运的观察思考,同与会各方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这一讲话的内容将会是事业单位考试时政部分的重要考点,现将具体要点汇总如下:

一、丝路精神核心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二、当前世界形势

历史维度: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

现实维度: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三、一带一路过去4年成绩单

(一)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二)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四、下一步建设目标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五、中国承诺要做这些大事

(一)同有关国家的铁路部门签署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二)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

(三)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

(四)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五)未来5年内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5000人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运行50家联合实验室。

(六)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七)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八)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九)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六、一带一路合作范围:

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

练习题:

(多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中强调的丝路精神为()。A和平合作 B 开放包容 C互学互鉴 D 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合作重点编辑 篇7

加强与沿线国家工作对接

习近平同志指出, “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 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 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 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素禀赋差异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愿望强烈, 普遍制定了面向未来的发展规划, 以开放谋发展、以合作促繁荣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可以将“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与沿线国家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推动各自市场、产业、项目有效对接, 充分发挥各方比较优势, 培育合作新支柱, 打造合作新亮点, 构筑合作新平台, 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国与大多数沿线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双边经贸联 (混) 委会等合作机制。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机制, 加强与沿线国家沟通协商, 与有意愿的国家共同编制双边经贸合作规划和产业合作专项规划。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宜加强与沿线各国贸易投资促进机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的交流合作, 建立健全合作机制, 为双方企业创造更多合作机会。我国驻沿线国家使领馆经济商务机构在协助做好政府间沟通协商的同时, 应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力度, 及时解决“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提升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

习近平同志指出,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 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 消除贸易壁垒, 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丝绸之路首先是贸易之路。近年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领域逐步拓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但也面临通关、运输、物流“通而不畅”、壁垒较多等问题。我们将与沿线国家一道, 加强海关、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方面的合作和政策交流, 改善口岸通关设施条件, 深化区域通关一体化合作, 增强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 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开展贸易投资促进活动, 发挥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广交会、厦门投洽会等综合性展会的作用, 为沿线国家企业参展提供更多便利, 促进更多沿线国家企业来华参展。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在沿线国家举办的各类国际或区域性展会。鼓励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型外贸企业向沿线国家拓展业务范围。优化贸易结构, 在提升货物贸易档次的同时,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宜把沿线国家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方向, 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及一系列自贸区谈判, 与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自由贸易关系, 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提升双向投资水平

贸易与投资密不可分。投资作为一种经济合作形式愈来愈重要, 对于东道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愈来愈明显。当前我国已进入走出去快速发展阶段, 与“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欢迎外来投资、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高度契合。沿线一些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 宜引导我国轻工、纺织、服装、建材等企业到这些国家投资设厂, 实现本土化生产, 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 帮助相关国家增加就业和税收、提升工业化水平。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宜引导企业通过承包工程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建立物流基地、售后服务和维修中心。加强与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和农业合作开发, 扩大深加工合作, 延伸产业链。在有条件、有意愿的沿线国家共建一批经贸合作园区, 吸引各国企业入园投资, 形成各国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海上合作和共同开发, 以农业渔业、互联互通、海洋环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灾减灾等领域为重点, 合作建立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合作园和海洋人才培训基地。在引进来方面, 应发挥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平台作用, 吸引沿线国家企业到我国投资兴业。推动与沿线国家商签或修订双边投资协定, 加快与有关国家签订或修订签证、领事保护、司法协助、人员往来便利化等政府间条约和协定, 为企业境外投资创造有利环境。共建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先进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 帮助提升相关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基础设施网络

习近平同志指出, 要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总体来说,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比较滞后, 多数骨干通道存在缺失路段, 不少通道等级低、路况差、安全隐患大, 一些国家之间铁路技术标准不统一, 运输周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 海上航道安全问题频发, 海上运输信息合作水平不高。这种滞后状态既是“一带一路”发展的瓶颈, 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和重要内容。宜抓住关键通道、关键节点, 打通缺失路段, 畅通瓶颈路段, 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加快构建紧密衔接、通畅便捷、安全高效的互联互通网络, 促进“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加强与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交通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 共同推进跨区域骨干通道建设。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 改善口岸基础设施条件, 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畅通陆水联运通道, 推进港口合作建设, 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 提高海上航运信息化水平。

发挥金融助推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 扩大金融合作是促进区域经济融合的重要内容。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不断扩大, 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势必进一步增长。宜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到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 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宜积极探索以境外股权、资产等为抵押提供贷款, 加大对沿线国家投资的贷款支持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境外股权投资基金, 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用于沿线国家项目投资。推动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机构加大对境外投资的支持力度。中外金融机构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加强全方位金融合作大有空间。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 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 扩大与沿线国家货币互换、本币结算的规模和范围。加强与沿线国家金融监管合作, 逐步建立区域内高效监管协调机制, 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形成地方参与建设的合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 着力点之一就是以更完善、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国际合作, 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汇合、互利共赢。当前, 国内各省区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热情甚高, 纷纷提出了各有特点的思路。地方宜结合自身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 发挥各自优势, 实现错位发展、良性竞争。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地理相邻, 语言文字相通, 民间交往频繁, 宜积极建设辐射周边的出口加工基地、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跨境旅游业, 扩大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领域和规模,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好门户作用。内陆地区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产业体系比较完备, 工业开发承载能力较强, 宜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与沿海、沿边省区市口岸通关合作, 建设沟通内外、连接东中西的物流运输体系,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好腹地支撑作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 经济实力强, 辐射带动作用大, 要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 加快向沿线国家走出去步伐, 率先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发挥好早期收获成果的示范带动作用

习近平同志强调, “一带一路”建设越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就越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我们既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以点带面、从线到片, 也要找准重点、集中突破, 取得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早期收获成果。认真梳理正在实施的项目, 抓紧推进实施, 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已签署合作协议的项目和已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 分析项目实施条件, 研究项目实施方式和途径, 落实资金来源, 为尽快启动实施创造条件。加强与相关国家沟通协商, 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合作、园区和产业投资合作、贸易及成套设备出口、自贸区建设等领域, 遴选一批各方有需求、有共识、基础好、见效快的项目, 列入双方合作项目储备库, 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 推动签订合作意向、协议, 形成项目合作梯队。

促进沿线国家的民间交流合作

“一带一路”与国际农业合作 篇8

开展农业合作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常重要的领域。2016年11月12日,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年鉴社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闭门会议上,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主持,马丁·邓恩、法布里斯·德雷弗斯、欧晓理、张陆彪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并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农业合作、“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粮食与食品安全、构建农业创新机制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农业合作

中国经济报告:“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发展战略对接、政策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贸易合作、文化交流、金融合作等。农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一带一路”会给多边国家的农业合作带来什么新机遇?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把这些合作机遇变成现实成果?

欧晓理:“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大批重大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中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方向(波罗的海方向、波斯湾方向、印度洋方向)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两大方向(印度洋方向、南太平洋方向),这五大方向都有一批项目正在推进,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资源开发以及农业合作等。其中,农业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领域,包括农业的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

法布里斯·德雷弗斯:“一带一路”能够加强国家间的技术交流,从而更好地加强国际农业合作,帮助更多国家实现其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以及G20峰会上做出的承诺。

现在全球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应对社会、健康、环境等领域的挑战。我认为应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所有利益相关的国家都应该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各国需要保持高度信任。为此,在“一带一路”的路线图内,应当实现标准的统一,使得所有国家都能够参与进来。

一方面,需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有各种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包括私营部门的标准以及公共部门的标准。我认为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关于农业生产投入的产品,以及禁止或允许投入的物质的标准。全球应当协调和统一相关标准。这些方案的施行有利于实现环境友好的“一带一路”倡议。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区域标准。此外,也可以通过成立国际组织开展协作。

马丁·邓恩:新西兰致力于通过多边及双边层面与中国加强合作。在我看来,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实现粮食和食品安全的目标。因此,各国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国际农业合作。中国是全球应对农业温室气体联合行动的成员之一,要降低农业对环境、气候变化、能源的影响,需要我们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发展农业必须对人力进行投资,通过共同开发、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相关的技能、技术、市场营销能力。

各国应尽可能地减少粮食浪费,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这不仅能够降低粮食损耗和浪费,同时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监管,应对不断上升的消费需求。农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获得投资回报,并尽可能地减少投资成本。我们可以帮助农业企业和农民以有利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来实现投资回报。

张陆彪:中国农业部正在牵头制定《“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农业合作愿景与行动》以及《农业对外合作规划》,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进一步推进农业发展。这些愿景、行动和规划都是按照国际化的做法来制定的。

农业合作是国际合作的新亮点和增长点。沿线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都表现出了广泛的积极性。我们对沿线国家做了一些模型测算,这些国家都有较大的粮食生产潜力,而中国在农业技术、农业物资、农业装备、相关人才储备以及国际发展经验等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因此,“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沿线国家融入国际和区域产业链的诉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农业合作有利于形成全球农业合作新格局,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全球粮农制度。我认为推进农业合作要做到四点:一是务实,二是高效,三是双赢,四是互利。

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农业合作是一个新命题,中国愿意与各国、国际组织以及私人部门共同推动农业合作走向深入,实现多赢。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粮食与食品安全

中国经济报告:在全球化时代,如何通过国际农业合作来保障全球的粮食与食品安全?包括中国、新西兰在内的农业大国是如何做的?

马丁·邓恩: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所以需要一些经济政策来帮助我们应对经济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从而满足相关需求。

新西兰气候温和、自然禀赋丰富,所以我们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天然优势。尽管如此,新西兰也存在粮食安全方面的风险与挑战。新西兰可以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同时进口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种植的农作物。为了使得这样的体制能够顺利运行,我们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及消费者和农民等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

欧晓理:“一带一路”的大框架可以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式,我们应当由强调产量安全转变为强调生产能力安全。目前,国际市场的粮价比中国市场的粮价便宜,尤其是很多周边国家的农业生产条件比中国好,中国可以适当进口国外产品,同时,积极推动中国的农业企业走出去。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考虑粮食安全的问题,国内的一些耕地可以实行休耕,到国外承包一些耕地,为此,一些政策也应该做出调整。另外,中国有很多惠农政策,这些惠农政策是否能够延伸到走出去的农业企业,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构建农业创新机制

中国经济报告:目前,世界各国农业更加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应当如何提高农业创新能力?各国应如何加强农业创新合作?

法布里斯·德雷弗斯:我们应当在国家层面制定一体化的政策来实现农业变革。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创新的相关机制,以应对粮食安全的挑战。法国当时采用的方式是家庭农场,我们改变了农业运作方式,实现了农民和协会之间的共同管理。

创新取决于研发能力,要创新仅仅依靠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改变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一些做法。我们设立了职业培训机构,地方农业协会和工会与这些机构、网站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农民有大量的顾问,包括政府的顾问和私人机构的顾问,同时,供应侧和下游企业也有很多顾问,这就可以有效帮助农民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实现粮食生产、农业生产方面的重要目标。

农业不仅涉及到粮食安全,也涉及到环境和社会问题。因此,国家政策不仅要关注农民的能力和收入,还要上升到供应链环节,同时,也包括提供特殊的贷款给相关行业企业,让他们采用更加现代化的设备,更多地投资于研究、研发和高等教育,加强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农业创新政策应当具有两大特点。第一,高度重视对农民或农民组织的支持。农民组织是指以创新社区的形式存在的农民联合体,可以在农民组织内推进具体的农业创新项目。第二,考虑供应商或供应链对于农民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减少农民对农药、化肥的投入,应当对供应商采用与农药使用有关的认证制度,以鼓励环境友好型农业供应链的发展。

上一篇:公司工会工作调研报告下一篇:面面垂直习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