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开放战略

2024-09-28

“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精选12篇)

“一带一路”开放战略 篇1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前两次基础上更大的开放,是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中国将把最好的东西拿出去。

中国经过了三次改革开放,第一次改革开放是邓小平提出的建设特区;第二次改革开放是加入WTO,这彻底改变了中国;第三次开放是“一带一路”战略,这是在前两次基础上更大的开放,是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中国将把最好的东西拿出去。

选择重点“驿站”做为支撑

酝酿近两年时间的“一带一路”指导性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终于出台,这就说明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很重视又很慎重,不像以往那样搞模式为先、规划在先的做法,而是根据不同特点对逐个国家、城市和项目进行探讨,不追求模式、时间、路径和项目上的一致,而是带有弹性的,带有共同愿望的。

接下来就是由我们各部门与各个国家推进落实,通过资金、政策、项目和规划进行落实,但不是统一推进,而是各国自己可以决定。也不一定从离得最近的国家开始谈,有可能是从很远的国家开始,成熟一个是一个,条件最具备的先行。

这个愿景规划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很好路线图。

第一,它把“一带一路”一些规划和愿景细化,从时间上进行细化,规定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什么项目。

第二,在程序上也很细化,争取尽快跟“一带一路”国家实行五通,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比如要尽快和“一带一路”有关国家签订双边和区域的FTA(国家或地区间的自贸区),加快FTA谈判,也要加快和有关国家的BIT(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还要加快和有些国家关于投资贸易保护协定的谈判。

愿景规划的发表还是有利于推动五通的具体落实,我们已经在路线图、时间表上做了细化,下一步就是落实。落实过程中我认为还是要突出重点,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13个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52个国家,这65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开展,所以我建议选择海上和陆上的驿站。未来选10到20个驿站作为“一带一路”的支撑点重点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园就很重要。

产业园是落地最好的平台

建设产业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好的平台。第一,产业园是两国政府签订的,在所在国里双方合作的、各种条件具备的、有利于企业和当地税收就业等政策落实的最好平台。有两国政府的保障,避免企业走出去单打独斗。第二,产业园基础设施完善,方便企业入驻并办理当地的各种手续,包括税收、签证的办理,还有交通、原材料供应等都是产业园可以做的。

这个产业园是针对当地的优势而建的,不是大杂烩。这是为当地量身定做、定向打造的适合当地优势的产业园,使得合作国家的基础工业、优势产业得到发展。

这绝对不同于十多年前我们在巴基斯坦搞的海尔鲁巴伊和非洲赞比亚谦比西铜矿那种大杂烩式的,而是要把园区打造成为当地的基础工业基地、高新技术基地、机械制造和设备基地以及当地的出口加工基地,最后打造科技研发基地。

对中国企业来讲,“一带一路”不像以往那样是个大杂烩,更不是企业一窝蜂到一个地方。为什么要搞支撑点、驿站,就是有资格有门槛,让我们公开、透明、合规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和当地企业进行合作。

我们之所以在墨西哥的高铁和斯里兰卡的港口项目上出问题,一方面是外国势力阻挠,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国外的企业对当地了解不够,应该更看重对当地的社会责任,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避免反对派和其他方面找到借口,这一点不克服,我们的项目永远走不出去。当然,不是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有这种问题。

应该再次强调,这次“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国企业走出去时,要彻底打消窝里斗和无序的价格竞争。这一点各部门,尤其是商务部、发改委、外交部等要做好这方面工作,我们的驻外部门,特别是使馆的经商参处要发挥作用。

“一带一路”重在共赢

中国经过了三次改革开放,第一次改革开放是邓小平提出的建设特区;第二次改革开放是加入WTO,这彻底改变了中国;第三次开放是“一带一路”战略,这是在前两次基础上更大的开放,是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中国将把最好的东西拿出去,不是像以前只拿一些中国不要的东西。所以这次改革开放在寻找新的市场的时候,一开始摒弃以前把淘汰的产能转移出去的观念。

在寻找新市场的时候,不要首先考虑中国企业的利益,不要考虑中国自己一家的得利,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始终贯彻合作共赢、多予少取等原则。

“一带一路”愿景规划很重要,愿景就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不能急功近利,这是长期打造的东西,让当地企业、百姓和国家得到好处,觉得中国是个可依靠的伙伴。

我以前在非洲工作,经常讲独家行走得快,同伴行走得远。“同伴”二字在对外关系中可能以后是关键词,我们不会打造同盟,永远是同伴关系,而不是像某些国家为一己私利不惜损害别国利益,“一带一路”愿景最终体现的是这个目标。

“一带一路”关键是取得经验逐步推广,把“一带一路”尽快打造成互利共赢的模式。“一带一路”最后能不能受到欢迎,能不能进行推广和进一步发展,最终考验要看是不是可以取得共赢。

一带一路”关键是取得经验逐步推广,把“一带一路”尽快打造成互利共赢的模式。“一带一路”最后能不能受到欢迎,能不能进行推广和进一步发展,最终考验要看是不是可以取得共赢。

“一带一路”开放战略 篇2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开放的,我们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专题导入】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媒体界、学术界和政策界占据压倒性的观点是认为该倡议将会造福沿线国家,相关国家也一定会欢迎该倡议并将采取积极的对接行动。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综合国内外媒体发布的新闻来看,沿线国家的政府、学界、媒体、企业和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态度是存在分歧的,有的分歧还很严重;而且不仅不同国家之间有分歧,即使同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党派、阶层、行业之间也有分歧。例如东欧地区对“一带一路”态度普遍比较积极,波兰尤其如此。渝新欧、义新欧等国际货运班列沿线的波兰港口城市是最大获益者,贸易量上升、就业机会增加,波兰人对这种经贸模式的创新相当认可,学界对“一带一路”的反应也颇为热烈,已经发表数篇学术文章,积极评价“一带一路”。而德国,由于经济结构更为复杂,中国企业数量更多,当地人对“一带一路”已经不觉得新鲜。德国人对身边日益增多的中国企业和华人已经习以为常,当然他们仍然十分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者。但是,“一带一路”在一些北欧国家受到的关注并不高,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新鲜的概念,而欧盟内部也没有足够关注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的倡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詹姆斯·雷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的新模式、新战略,“令人激动”,美国没有加入亚投行犯下一个“战略错误”,延误了自身的发展机遇。

总之,从经济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是一种互利合作的经济交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贸易和投资越多,双方获益越多,就会有越多的国家加入其中。

知识链接:

1.“一带一路”: 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中国全面阐述了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一路”规划,被认为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战略载体。

2.渝新欧: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国家海关总署及途经各国加强合作的高铁线路,是在原新欧亚大陆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运行路径从重庆始发,经达州、安康、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到达我国边境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转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的杜伊斯堡,全程11179公里。2012年这条国际大通道继续西进,从德国的杜伊斯堡西延至比利时的安德卫普——整整延长202公里,将欧盟总部所在国比利时与重庆直接相连。是重庆全球笔记本电脑基地产品、机电产品、汽车配件快速运往欧洲新的战略通道,该线路运行费比航空节 1 省、运到时限比海运缩短、安全性高、通关更便捷。

3.义新欧:义新欧铁路是一条连接中国与西班牙,目前(201年)世界上最长的货运火车路线。铁路线穿越7个国家,全长13000多公里,运行时间约21天。义新欧铁路在境外铁路进行3次换轨,分别在哈萨克斯坦、波兰、法国与西班牙交界的伊伦。该线路由浙江义乌出发,境内途径浙江、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境外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和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义新欧”班列是义乌市乃至浙江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为中国小商品出口欧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高效、便捷物流通道。它不仅可以降低商品的进出口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更让义乌的中国制造多了一条走向世界的便捷之路。

【热点呈现】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4月,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两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顺利,取得重要进展,正逐步由蓝图变为现实。

一是顶层设计顺利完成。经国务院授权,2015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全面完成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地方实施方案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工作,有序推进了各部门制定实施方案,编制了科技合作等一批专项规划。

二是合作共识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蒙古“草原之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等相互衔接。我国与土耳其、波兰等约30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全力打造“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推动中蒙俄、中国—中南半岛、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在习近平主席访巴期间签约项目达300亿美元。中印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效显著,雅万高铁作为标志性项目正式开工。

三是投资贸易蓬勃发展。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我国已同10个国家签署国际产能合作协议,中哈产能合作协议总投资超过230亿美元。中老铁路正式动工,中泰铁路举行项目 2 启动仪式,瓜达尔港等重大项目正协调推进。中白工业园、中印尼综合产业园、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及中老、中越、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也进展顺利。

四是国内各方积极行动。各部门普遍建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机制,制定了相应配套措施。海关“三互”大通关改革已覆盖全国。专项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10项税收政策、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出台。《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年)》印发实施。丝路基金全面启动运行,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在沿线业务进一步扩大,金融支撑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知识链接:

1.蒙古“草原之路”:是为了对接把握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机遇,蒙古国打造的中俄蒙经济走廊,被称为“草原之路”。“草原之路”计划由5个项目组成,总投资约500亿美元,项目包括连接中俄的997公里高速公路、1100公里电气化铁路、扩展跨蒙古国铁路以及天然气和石油管道等。

2.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2014年,哈萨克斯坦制定了“光明之路”计划,致力于在哈萨克斯坦国内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涉及交通、工业、能源、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哈萨克斯坦预计在2015到2017年期间投资90亿美元用于实施“光明之路”计划。“光明之路”与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高度契合,中国政府在多个场合给予了肯定与支持。

3.“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框架。主要指的是加强陆海通道建设。其中,“六廊”指的是六大经济走廊,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积极规划的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而“六路”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包括公路、铁路、空路、水路、管路、信息路;“多国多港”则指的是在海陆这两个方向上,选择一些重要国家和港口作为支撑点。

【热点解读】

一、“一带一路”的使命承载

如果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国内战略抓手的话,那么,“一带一路”则是延伸到国外市场的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寄托,它不仅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经济“走出去”的质量,也直接彰显与决定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提升本领与水平。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向与升级: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按照“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顶层设计计划,2014年7月,中国已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共同发起了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该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国平均出资。3个月后,由中国倡导发起,包括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共同组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久,印度尼西亚加入,成为亚投行第22个创始成员国。亚投行的总部设在北京,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资500亿美元,持股50%。2016年1月16至18日,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举行开业仪式。与此同时,中国还设立了一只规模达l千亿元(约合163亿美元)的基金,即 “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无论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还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或者是丝路基金,共同的目的就是通过支持所在区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公路、通信管网、港口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实现中国的资本输出。诚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一带一路”就是要再为中国这只大鹏插上两只腾飞的翅膀,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行得更高、更远。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的GDP已占到全球GDP的13%,同时拥有高达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走过了通过 3 出口为全球各国提供廉价消费品的一段漫长历程之后,中国对外贸易必然自动地发生转向与升级,即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外部市场旺盛的需求构成了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每年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需求约在1万亿美元左右,同时,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到2020年,亚太地区约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另据世界银行测算,从现在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要量是70万亿美元,平均每年4万亿美元。然而,这些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无一例外地存在资金短缺的困扰,同时,发达国家由于身陷主权债务的泥潭无法拉动全球增长,但中国高达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用来对外投资,支持相应国家的经济发展。据世界银行估计,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0%,GDP增长率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显然,“一带一路”在造福沿途各国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国资本输出的大动脉。

(二)“一带一路”下的资本输出特点:带动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双重出口。与传统的商品出口以制成品贸易出口为主要特征完全不同,“一带一路”下的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双重出口,从而有效化解中国过剩的产能。以高铁为例,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需建铁路总长为1万公里左右,而铁路行业的钢材需求量占钢铁需求总量的3%左右,修建一公里高铁需要钢材3000吨,是修建普通铁路的十倍,这样,高铁出口就可以帮助国内钢铁行业消耗一些过剩产能。除了带动国内企业加快“去产能”的脚步外,“一带一路”还能有效提升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如通过高铁输出,不仅可以拉动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制造、光电显示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出口,还能输出中国标准与技术,从而增大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

而且“一带一路”并不仅仅停留在资本输出层面,而是要以“一带一路”为纲,张自由贸易区之目,即“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资料显示,截止2015年3月,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均已实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8个,涉及23个国家。从已经在建和实施的自贸区看,无论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新加坡、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与冰岛,还是即将落地的中韩自贸区以及RCEP(10+6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都处于“一带一路”之上。从周边国家开始扩散,在“一带一路”上延伸,未来更多打上中国标签的自贸区会如同璀璨的群星遍布于世界经济浩大版图的各个方位。

(三)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4年12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2大贸易融资货币、第5大支付货币、第6大外汇交易货币。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的使用规模稳步上升。2014年,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金额1865.6亿元,同比增长117.9%;外商来华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金额8620.2亿元,同比增长92.4%。人民币开始成为中国政府部门涉外经济统计、核算、管理中的计价货币。

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也逐步扩大。截至2014年末,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银行的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2830亿元,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约19867亿元,人民币国际债券未偿余额5351.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4月末,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6667亿元。

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5月底,人民银行已经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的实质性动用明显增加;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等地,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

更为重要的是,首只规模为30亿元的人民币主权债券于2014年10月经过英国政府发 4 行,这也是首只由西方国家发行的人民币主权债券,同时是全球非中国发行的最大一笔人民币债券。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女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宣布,人民币将作为第五种货币,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起构成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一“历史性”的决定,是中国经济与金融实力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将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也将助推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系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有了国际化日渐提高的人民币这一战略资产保驾护航,“一带一路”的推进与施展自然就会变得更有底气与更富神韵。

知识链接:

1.RCEP:RCEP是英文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的缩写。它是东盟国家近年来首次提出,并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是成员国间相互开放市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RCEP的主要成员国计划包括与东盟已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即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东盟10国与这6个国家分别签署了5份自由协定,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共同与东盟签署的一份自贸协定。组建RCEP目前计划是这16个国家,东亚峰会另外两个成员国(美国、俄罗斯)因现没有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所以不在RCEP成员国计划范围之内。东盟计划待16个国家将RCEP建到一定程度后,再商谈美国、俄罗斯加入事宜。

RCEP的目标是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还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多领域,自由化程度将高于目前东盟与这6个国家已经达成的自贸协议。RCEP拥有占世界总人口约一半的人口,生产总值占全球年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2.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离岸市场,是指在中国境外经营人民币的存放款业务。离岸市场提供离岸金融业务:交易双方均为非居民的业务称为离岸金融业务。在人民币没有完全可兑换之前,流出境外的人民币有一个交易的市场,这样才能够促进、保证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发展。

3.特别提款权(SDR):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Paper Gold)”,最早发行于1970年。特别提款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帐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最初发行时每一单位等于0.888克黄金,与当时的美元等值。发行特别提款权旨在补充黄金及可自由兑换货币以保持外汇市场的稳定。特别提款权的价值由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这四种货币所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当期汇率确定,所占权重分别为48.2%、32.7%、11.8%和7.3%。北京时间 5 2015年12月1日,IMF宣布把人民币纳入SDR。

二、“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国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二)“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第一,地缘政治风险。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第二,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往往来自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与变化,比如美联储对量化宽松的退出和欧洲、日本央行对量化宽松的扩大就使得国际货币市场动荡不定、难以预测;许多国家的债务膨胀又高于GDP增长,债务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国际性的汇率波动及部分国家的债务增长都会给中国的对外投资与合作带来金融风险。

第三,其它非经济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在美欧等国家看来,“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也许不是互利共赢,而是新的竞争与威胁,并因这一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导致针对中亚市场的争夺与对抗。尤其是美国出于霸权心态的驱动,还会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的这一战略实施进行遏制,也会为“一带一路”的贸易畅通带来风险,从而对“一带一路”战略新格局的形成造成阻滞。

第四,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风险。事实上,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 6 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知识链接: 1.三、国际社会主要国家对亚投行的立场变化

(一)中国政府对亚投行的立场转变。

仔细考察2015年中国对亚投行立场的变化,可见如今的亚投行已迥异于当初中国设想的亚投行,中国创建亚投行的动机因受国际社会影响正在发生改变。这反映在一系列问题上,包括会员资格、出资金额、否决权和亚投行与中国自身经济目标的联系等问题。

首先,中国对亚投行会员资格的立场前后变化很大。最初,它并未计划让亚洲以外的国家加入。但是欧洲的热情令中国惊喜。中国政府迅速调整立场,欢迎欧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申请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国,以争取更大的国际支持。

其次,亚投行已成为多边开发银行,这与中国最初设想的大相径庭。中国政府最初认为,该银行要么是本国的援助机构,要么是负有某种政策职责的商业银行。但最终按照章程,亚投行将是多边开发银行,中国发挥重要、但非主导作用。这令亚投行成为不得不创造收益的“准商业银行”。

再次,对中国在亚投行否决权的担心一直在减缓。2014年首次签署谅解备忘录时,中国计划出资50%,许多人认为这将转化成绝对否决权。但随着更多国家加入,中国把出资比例减少到约30%,投票权降至26.06%。亚投行不能避免中国政府的特殊影响和特权,但国际监督压力及中国政府对声誉的爱惜和对国际承认的渴望,也会对亚投行的运作产生重大影响。

最后,中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亚投行推进自身利益。中国当初最具争议的目标之一——推动出口以吸收国内过剩产能遭到很多国家的质疑。现在,这种提法已经逐渐从政府声明和媒体报道中消失了。

(二)美国对亚投行的态度转变。

在如何对待中国牵头筹建的亚投行的问题上,美国至今没有“宽阔的太平洋可以容下中美两个大国”的胸怀,不仅持否定态度,也反对其盟国加入。2014年,为了阻止韩国和澳大利亚加入亚投行,美国不断游说两国政府,并牵强附会地将亚投行与地区安全保障体系联系起来,最终导致韩澳两国临阵变卦,没有参加2014年10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签署共同筹建亚投行备忘录的仪式。

美国政府官员多次以对亚投行内部管理机制、项目审核透明度以及投资项目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标准有疑虑为由,反对设立亚投行。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经不起推敲。亚投行当时还处于筹备中,内部管理章程草案还没出来,管理机制的问题从何谈起?亚投行还没有开业,更谈不上有任何项目了。凭空推断亚投行投资项目环境和社会评估可能不符合国际标准,也完全是没有事实依据先入为主的偏见。美国对亚投行持否定态度的真实原因,是要继续维持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治理构架,不愿看到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影响其一枝独秀的世界领导地位。

但是,随着关键盟友英国、德国和法国列队申请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亚投行可能增强新的联盟关系,弱化现有国际机构的地位成为美国政府的心头大患。为此,在盟友纷纷倒戈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之际,美国政府开始提议,亚投行与美国支持的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合作。美国之所提出合作,原因在于美国不希望亚投行成为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工具。2015年4月28日,奥巴马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称,美国“从来没有”反对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但是它需要高标准和透明度。这说明美国不得不重新调整对亚投行的立场。

(三)日本对亚投行的态度纠结。

据英国《金融时报》3月30日报道,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表示,他已经与日本商界人士达成一致,日本可能在6月前与中国签约,成为亚投行成员国。但话音刚落,日本外相岸田文雄马上对此予以否认,说日本驻华大使并未表示日本将加入亚投行。另据日本共同社3月31日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天在东京表示,日本“没必要着急加入”亚投行,对亚投行在组织运营及融资审查体制等方面仍存有疑虑,同时还表示“美国应该了解日本是可信赖的国家了吧”。

以上不难看出,日本的心态是纠结的:加入吧,美国都还没有加入,只是一个表态,将与亚投行进行合作。不加入吧,眼瞅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连昔日美国的“铁杆兄弟”英国等西方盟国都不听美国招呼,纷纷加入。日本心理委实也着急得很,但碍于面子,以及急于表白对美国的忠心,所以来个折中的说法“不着急加入”。客观地说,日本这个策略可进可退,现在不加入,不等于以后不加入,为以后加入留下了一个活口。

综合分析,日本加入亚投行恐怕是迟早的事,原因很简单,注重经济利益的日本,在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没有理由面对如此巨大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蛋糕”而无动于衷,况且,无论在技术、经验、资金等各个方面,日本的竞争优势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何时加入,这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美国因素,美国若加入,日本必紧随其后。二是日本自身因素,日本不得不防着美国一手,即像当年事先未和日本沟通,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突然访华,解冻对华关系,給日本外交造成巨大被动一样,日本迫切需要美国在亚投行问题上与其充分协商,因为倘若美国背着日本来个突然袭击,日本着实伤不起。三是中日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是日本安倍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各国密切关注着安倍的讲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倍讲话对历史观的反思程度可能影响着日本加入亚投行的进程。

四、亚投行助力“一带一路”

为什么众多欧洲国家不顾美国反对,加入中国主导的经济秩序里?首先应该是对中国的信任。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消费能力也极其强大。加强与这样一个大国的联系绝对有利无害。而另外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利益。英国首相卡梅伦也表示,英国决定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符合自身国家利益。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到2020年,亚太地区约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领下,这背后意味着有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盈利空间。

目前,“一带一路”已经有一些项目取得了突破。在东南亚,如中缅铁路、公路、皎漂港及特区、西哈努克港及开发区、中老泰铁路、印尼港口及开发区、泰国罗勇工业区。中亚方向有中吉乌铁路、中塔公路二期以及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D线。东北亚方向则包括中俄东线、西线天然气管道。南亚方向为中巴公路、核电厂、工业园区等。除此之外,“一带一路”将实现与中亚、西亚和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及战略通道合作。

英国,以及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加入到“亚投行”里来,无疑是从政治战略角度上看到了亚太互联互通所展现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建构更紧密、更互惠的双边与多边关系。而“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下的互联互通、金融等领域合作关系,其在经济、产业上所蕴含的的巨大战略价值,可以说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块最吸引人的“大蛋糕”了。当前,欧洲经济正在经历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欧洲经济相当低迷。而在此形势下,只有向外寻求出路,因此与亚洲国家合作绝对是个明智之举。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可以在“一带一路”中寻求机会,能够为欧洲企业创造机会,给欧洲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亚投行本身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更多的发达国家加入亚投行,有助于提高亚投行的内部治理水平,增强信用度和抗风险能力,更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全球金融体系建设。亚投行的设立及未来运作,将大大地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换个角度来说,中国“一带一路”这个大战略思维,其实质影响力已经在持续上升。在 8 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的理念下,“一带一路”带来的磁吸效应越来越强,并不断释放新的活力。一些发达国家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说明他们已经开始以一种更理性、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已确立并实施的“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并愿意通过深化金融合作,占有共同发展的先机。【问题思考】

1.试分析美国与日本是否会加入亚投行,并说明理由。2.亚投行+一带一路=? 【资料扩展】

1.张丽君,《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系列报道《一带一路共建繁荣》,央视新闻联播 3.视频《亚投行》

“一带一路”战略浅析 篇3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充分抓住这一机遇,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优势互补,也对我国过剩产能的转移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发展对策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背景

(一)国际背景

随着区域联系的不断加强,许多大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相关战略构想,如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和欧盟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等。面对丝绸之路战略竞争的加剧,我国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国家,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战略。此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可以为各方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国家的积极参与也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经济支撑。

(二)国内背景

面对我国国内产能过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实施这一战略可以实现我国部分过剩产能的转移,同时,加强西部地区与邻国的合作有助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缓解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我国对西部地区投入力度的加大,该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具备了相应的扩大开放的基础。近几年,我国与中亚所有国家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加之领导层的经常互访和人员交流频繁,这些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随着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域的扩大以及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经济支撑。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一)缓解我国产能过剩

由于我国传统的出口市场开拓空间较小,过剩产能的转移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因此,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可以有效的开拓国际新市场,激发区域合作潜力,转移我国部分过剩产能,同时也可以与周边国家形成优势互补,对各方均有利。

(二)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

“一带一路”的建设为西部地区向西扩大开放提供了机遇,有利于西部地区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也有利于推进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改变该地区占地面积广阔但人口稀少的现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改变了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障碍,这一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领域对西部地区倾斜力度加大,也可以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促进经贸合作往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扩大国际投资的范围和规模,还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属于新兴经济体,经济结构还较为单一,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掘各国的比较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为中国、俄罗斯和中亚,通过与周边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推动中国西部地区及泛中亚经济圈的经济增长,还可以形成横贯亚欧、繁荣发达的带状经济合作区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挑战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突出的区位优势,近些年来许多大国纷纷出台了与此相关的战略方针,这给“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的目的就是谋求其与中亚地区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便控制该地区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同时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同时,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也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带来了挑战。其次,俄罗斯实施的“欧亚经济联盟”也可以看出其把中亚地区视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一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极为相似,这也给我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此外,日本推行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的重点区域为中亚和高加索,谋求在该地区的主要控制权,以此在资源进口方面对我国形成障碍,降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可见,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我国还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机遇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一战略连接了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涵盖的地域范围广阔,开放规模较大,能够有力地推动国际经贸往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获得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参与与支持,同时为我国进一步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平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国家众多,这些国家有着不同的制度、种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摩擦,而“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政策沟通”为这些国家更加友好地进行经济文化贸易往来提供了机遇。

四、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五通”建设

为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要积极与周边国家签订相关贸易协定,为与周边国家更好地进行经贸往来和文化合作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帮助沿线国家展开基础设施规划,不仅在公路、铁路、航空、互联网等方面联通,还要简化通关手续。放宽“一带一路”沿线周边国家对华投资准入,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逐步改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此外,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的金融服务,以人民币国际化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扩大人民币业务范围。

(二)加快构建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网络

加快与周边国家自贸区协定的谈判及签署,推进与周边国家在服务业等领域的全面开放,完善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构建顺应世界贸易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在投资保护、贸易救济、技术壁垒、知识产权及争端解决等方面要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具体国情,打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市场效率,降低双方不必要的成本。

(三)全面调动国内参与的积极性

“一带一路”是我国一项宏伟的战略,需要各省市各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其中来,虽然目前许多省市都出台了各自的发展政策,但为了更好地协调与合作,国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各省市的功能定位,加快区域间产业的协同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转移过剩产能,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争取达到各省市共同发展。

五、 小结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提升我国的国际化水平,实现与沿线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达到互利共赢。(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韩永辉、邹建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J],国际贸易,2014(08).

[2]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经济纵横,2014(11).

“一带一路”开放战略 篇4

(一) “一带一路”基本含义

“一带一路”即习近平主席首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辐射范围很广, 涵盖中亚、南亚、西亚、东盟、欧洲和北非, 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 总人口约44亿, 分别占全球29%和63%。“一带一路”开放战略旨在于着力发展中国与周边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实现区域经济的友好和谐发展, 在此基础上与欧洲国家以及太平洋国家的经济相联系。

(二) “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要坚持共建、共商、共享原则, 积极推进沿线各国经济发展。首先, 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 “一带一路”进一步巩固、扩大中国与中亚、东南亚以及更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合作, 有利于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其次, 从对外投资的角度看, 中国的优势正好就是其他参与国的劣势, 他们缺资金、缺经验。中国可以利用外汇储备优势, 帮他们搞基础建设, 增加就业机会, 脱贫脱困, 基础设施建成之后, 可使贸易额迅速增长。最后, 从产能过剩的角度看, “一带一路”辐射范围非常广, 沿边国家巨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测算中国全部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 缺乏基础设施的国家恰恰需要性价比高的中国建设业务, 通过打造沿边国家的市场来消化剩余的35%的产能。

(三) “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比较积极活跃。国内很多学者, 从不同的角度纷纷提出了他们对于“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观点和看法。从内涵的角度来看, 袁新涛认为,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给原有的丝绸之路注入了新的内涵, 为中国全面向世界开放规划了新的蓝图, 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从边境口岸贸易来看, 王博提出, 边境口岸贸易在中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形式下已经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而相对于国内研究而言, 国外学者也提出了关于“一带一路”研究的观点, 大多从中国崛起的角度解读其内涵。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帕拉西奥从外交政策角度分析认为, 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 古丝绸之路成为文明沟通桥梁的代替名词, 不发生矛盾不对抗的独立外交政策是新丝绸之路的精华所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贾宁从经济版图方面认为, “一带一路”构想企图重新划分欧洲到太平洋的经济版图, 是遏制美国并将其赶到大西洋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对建设“一带一路”开放战略高度关注, 此“工程”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内蒙古“一带一路”建设的SWOT分析

(一) 内蒙古“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

1. 区位优越。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 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和主要产粮基地毗邻, 北部与资源丰富、经济落后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蒙古国为邻, 东北部与依赖自然资源层度高、进出口贸易不发达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土地面积大国俄罗斯交界。4221公里的边境线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内蒙古自治区在开放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

2. 资源优势。

内蒙古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一是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据2008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统计, 截至2007年年底, 内蒙古煤炭查明资源储量2981.53亿吨, 占中国煤炭查明资源总储量的24.94%, 主要集中在准格尔、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和东胜等地。二是稀土资源非常丰富, 稀土是内蒙古乃至中国最丰富的战略资源, 它是很多高精尖产业所必不可少的原料。内蒙古稀土资源主要集中在包头的白云鄂博, 这里拥有世界上第一大稀土矿, 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7%。三是畜牧产品丰富, 内蒙古天然草场辽阔而宽广, 总面积位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 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有历史悠久的游牧文化, 畜牧业非常的发达。

3. 文化优势。

内蒙古与蒙古国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历史和现实多元联系, 有与蒙古国保持良好沟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全国范围内, 内蒙古是草原旅游业发展最好的地方, 在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蒙古族, 蒙古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和平相处, 共同生活。蒙古族至今还用着自己的语言与蒙古国的兄弟们友好相处, 经济来往不断。这种语言上的优势, 给内蒙古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 与蒙古国共同生活在一个“草原经济带”, 有着共同的爱好、习惯和文化背景, 这对于内蒙古来说是与蒙古国搞好经济来往、经济合作发展的好机会。

(二) 内蒙古“一带一路”建设的劣势

1. 内蒙古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截至2013年, 内蒙古自治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通过近几年的各盟市的GDP比较发现, 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发展一直位列前茅, 通辽和赤峰市中间位置, 剩下盟市的经济发展缓慢, 表现出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2. 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

虽然近几年内蒙古的经济不断快速发展, 但是在基础建设方面还很欠缺, 比如供水、污水、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建设, 城市道路桥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城市电网建设等一系列的基础建设。内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的中西部, 主要沙漠有浑善达克沙地、巴丹吉林沙漠、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等。由于, 降水量逐年下降, 常常遭受沙尘暴的袭击, 生态环境一天不如一天, 变得越来越脆弱。

3. 重要节点口岸建设不健全。

满洲里口岸、二连口岸分别是全国第一和第四大陆路口岸, 每年对外贸易量非常的大。虽然是我国第一和第四大陆口岸, 但也存在着欠缺, 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 制约着口岸的发展, 口岸建设没有固定投资渠道, 口岸管理制度不严格, 缺乏对口岸设有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对当地口岸出入境人员、货物、交通工具的检查、检验、检疫和监管体制的不严格, 服务业务等不到位。

(三) “一带一路”建设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1.“一带一路”将加大内蒙古与俄蒙的贸易往来。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9月11日在出席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时说, 中方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 获得俄方和蒙方积极响应。可以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 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实际上就是“内蒙古、蒙古国和俄罗斯经济走廊”, 中国要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就要依靠内蒙古的区位优越和建通便利通过各个口岸的经济贸易来实现, 内蒙古处在关键边疆地区, 及时抓住机遇, 积极与蒙俄两国和平相处, 促进经济贸易往来。

2.“一带一路”将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发展模式向纵横方向延伸。

内蒙古一味地靠自己发展是不现实的, 必须与相邻的地区和国家进行互补, 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如果说, 中国以前的发展是点状、块状的发展模式, 要打破原来的发展模式, 对外开放, 推进进出口贸易, 横向 (东北三省和新疆等地) 和纵向 (蒙俄和陕西、山西等国家和省) 进一步延伸发展, 积极主动地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会。

3.“一带一路”建设将消化内蒙古的产能过剩。

内蒙古近几年经济增长迅速, 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内蒙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与蒙俄建立友好贸易关系, 通过各大口岸来打造欧洲市场, 向欧洲市场销售过剩产品来解决区内产能过剩问题。

(四) “一带一路”建设对内蒙古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对内蒙古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笔者认为,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风险挑战。

内蒙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会面临着很大风险, 在建设过程中, 内蒙古会不断地向外投资, 搞好基础建设, 若俄蒙两国不与内蒙古合作发展, 资金投进去了, 很难收回资金, 若俄蒙两国与内蒙古友好合作相处, 即使资金投资很大, 但也能很快收回来, 所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2. 开放性挑战。

随着内蒙古经济的迅速发展, 内蒙古与其他省市的来往越来越频繁, 甚至与俄蒙两国也越来越亲近, 从而内蒙古向国内和国外的开放程度明显提高, 开放程度越高。中国一直在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等一系列共同合作, 强调对所有国开放, 而在此向外开放的过程中, 忽视了自己。内蒙古也如此, 在与周边地区或国家开放自由的同时, 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发展。

综上所述, “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给内蒙古经济发展既有挑战又有机遇。

三、内蒙古顺应“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发展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可知,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 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对中国来说, 乳业和绒业的发展比俄蒙两国来说是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 而在中国乳业绒业最为发展的地区是内蒙古, 所以内蒙古利用比较优势与俄蒙两国加强贸易合作,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第一, 发展乳业。在全国, 内蒙古是最大的乳品生产地区。乳业是内蒙古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 伊利和蒙牛等著名乳品企业的产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 企业效益良好, 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 它们不断寻找外国市场, 销售自己的产品。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背景下, 内蒙古的两大乳品企业, 抓住机遇, 向国内的各个地方找到自己的销售市场, 与此同时努力打造俄蒙两国的大市场, 来销售自己的“绿色乳品”。

第二, 发展绒纺业。一提到绒纺业, 就会想到鄂尔多斯的羊绒, 的确如此, 鄂尔多斯在中国的羊绒行业当中遥遥领先, 打造中国时装行业的领军品牌。鄂尔多斯东胜区规划建设了现代羊绒产业园区, 依托“鄂尔多斯”品牌, 在大力发展绒纺产业的同时, 利用完善的服务体系及低成本优势, 寻求与各大知名服装品牌企业建立代生产合作关系, 力促“鄂尔多斯”品牌向多元化发展。

(二) 积极推进重要节点口岸的贸易区建设

一是, 重点建设二连浩特口岸和满洲里口岸。二连口岸分别是全国第一和第四大陆路口岸, 要打造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要节点, 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定位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加强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进出口资源综合加工示范区、边境经济合作区, 真正地发挥其功能作用, 让规划真正落地。

二是, 健全各个口岸的管理体系。健全各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口岸的管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健全口岸法律规定和政策, 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结合依法治国的政治背景, 通过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 必须落实到口岸的章程规则当中。

三是, 积极推进新的贸易政策。创新是国家一直以来注重强调的一个重要环节, 内蒙古鼓励企业或个人创新的贸易政策, 制定优惠的贸易新政策来鼓励单位或个人与外国做好经济合作来推动区内经济发展。

(三) 自主创建“新经济带”

以上图1是表示内蒙古地区各个重要口岸 (二连浩特、满洲里等) 与国内“一带一路”建设部分重要节点城市 (上海、郑州等) 和俄蒙两国重要口岸 (赤塔、扎门乌德等) 经济贸易来往图。

之前内蒙古主要以点和块为出发点向沿边省市和俄蒙两国互相交流互相合作, 这种合作方式只有助于对点和块为出发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所以笔者打破了原有的点和块为出发点的经济分作, 提出了以面为出发点来发展内蒙古经济增长。以下是经济贸易来往步骤分析。

第一步骤, 画经济平面。以上图的思路是:把内蒙古, 椭圆城市 (西宁、上海等) , 俄罗斯重要口岸, 蒙古重要口岸分别看成一个经济平面来进行分析。

第二步骤, 分析各个经济平面。内蒙古经济平面, 区位优势, 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有着垄断地位。椭圆城市 (西宁、上海等) 经济平面, 经济发展速度快,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聚拢地区。俄罗斯重要口岸经济平面, 主要与满洲里口岸进行贸易, 贸易种类单一。蒙古重要口岸经济平面, 主要与内蒙古的二连浩特、策克等口岸进行商品贸易, 经济来往内容也比较单一。

第三步骤, 画四大经济平面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图。见图2

第四步骤, 打破原来的点和块单方位经济贸易, 构建“经济平面”多方位经济贸易往来。

笔者认为,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由若干个“小经济带”构成, 所以认为自主创建“新经济带”是首要目标和任务, 实现经济“新常态”, 内蒙古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 自主创建“新经济带”达到这一宏伟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袁新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东南亚纵横, 2014 (08) .

[2]蒋希蘅, 程国强.国内外专家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N].中国经济时报, 2014, 8 (21) :5.

[3]姚铃.“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J].经济与贸易, 2015 (02) .

[4]王博.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进中的口岸建设问题[J].民族地区经济与现代化, 2015 (02) .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篇5

概念

“一带一路”,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最高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乎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繁荣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顶层设计”,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和海上“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大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共同/ 5

的发展机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时代背景

一、国内战略背景——统筹两个大局,消化过剩产能。

基于中国地域辽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经济条件,邓小平曾于1988年提出“两个大局”思想,即:率先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发展,然后以东部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然而,在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逐步扩大。虽然自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扶持,地区之间差距缩小。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备,对投资、人力资源吸引力不足以及交通物流成本较高等原因,区域差异依然较大。

“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中西部经济的增长更为依赖投资的驱动,相应地,消费和对外贸易却未同步发展,反映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扶持政策对于经济的结构化调整与升级的局限性。因此,当前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即是统筹两个大局,通过内陆的沿边开放,拓宽国内国外市场,促进中西部经济结构更为合理的发展,最终协调区域间的平衡发展,缩小区域贫富差距。

在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的情况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尤为重要。然而,中国原有的“以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金融危机时期的四万亿刺激措施更是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特别表现在钢铁行业。因此,扩大需求成为消化过剩产能的最优途径,而这就意味着需要拓宽现有的市场空间。“一带一路”战略即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向西开拓国际市场,以期消化国内过剩的工业产能。

二、国际战略背景——深化多边贸易,提升国际话语权。

中国的崛起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融入国际多边贸易,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拓展外部市场拉动外需、加强经济互利合作成为当前各国政府所寻求的措施。近年来,中国加速通过区域或者全球治理平台(例如,中国-东盟自贸区、上合组织等)即是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的信号。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重视对外合作还有另外一层缘由,即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体量逆势上升,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量更是居全球首位。与外部融合的加深导致外部经济体波动或者国际经济规则的调整都将对中国造成巨大影响,这促使中国必须寻求有利于自身发展或者至少是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5

这意味着经济体量巨大的中国已然无法回避经济实力向战略影响力的转化与实现。因此,作为大国,中国必然需要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向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提供公共产品。据此而言,对外投资将是大国深化国际合作的客观诉求。相对而言,中国对外投资的一大优势在于巨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对外的国民财富”这一性质决定了外汇储备只能用于对外经济活动。近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可以为海外投资提供可观的先期资本,而且也可以通过企业“走出去”在全球优化资源、技术的配置,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一带一路”战略的最终实施将完成中国利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而提升自身话语权的战略目标。

三、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对外开放面临调整转向,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的新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就是“三期”叠加。所谓 “三期”,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方略,重新定位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到常态平稳增长的“软着陆”,维持可持续发展和适度增长。这就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资源和市场,寻求新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和增长点。习近平亲自挂帅的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总揽全局的顶层设计决策机构的成立,足以表明中央再举改革开放大旗、应对国内国际挑战的决心和勇气。

四、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内的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国家增长乏力,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回落;世界工业生产收缩,制造业处于下行期;世界资本流动减速,金融资产增长缓慢,发达经济体对外投资一蹶不振,原先专注于资本输出的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使全球资本跨境流动大幅下挫,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资本市场动荡加剧,投资回报率普遍下降;经济增长的疲软严重拖累世界贸易的增长,世界贸易持续低迷,出口形势急剧恶化,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出口正在经历深度调整。

世界经济结构的这些变化和调整,呈现如下明显特征: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变化,过去几十年引领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发达经济体,受困于高额的政府债务、投资机会的缺乏、欧债危机的冲击、产业创新的缓慢、紧缩的货币环境、/ 5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等因素,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已经发生动摇,而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率,逐渐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世界工业生产格局出现分化,发达经济体工业增长减速,部分产业空心化,而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增长表现不俗,但作为工业增长引擎的制造业要想在全球工业生产格局中凸显领导力,仍尚待时日;三是世界资本流动格局发生逆转,原来的西方发达资本输出国大幅减少境外投资,美联储加息企图再次剪全世界的“羊毛”,加速全球资本的回流,恶化了发展中国家融资环境,偿还外债能力减弱,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加剧;四是世界贸易格局进一步分化,美国、欧盟、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商品出口增长较快,日本出口形势则急剧恶化,而在商品进口方面,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强劲,继续保持领先,美国和欧盟进口则持续乏力疲软。在此情形下,我国对外开放长期以来主要的对象西方发达经济体国家为主的格局,需要调整、转向,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周边的东盟、中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亟需通过合作活力激活发展动力。

五、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原油进口潜在的“马六甲之困”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形势加剧。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原油领域的竞争已经超过了纯商业的范围,甚至成了世界大国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近年来美俄因乌克兰局势而交恶掀起的原油价格较量,就是最新的明证。研究表明,自1996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量快速增长,原油进口依存度飙升,进口主要来源地愈趋集中。原油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国家、非洲的苏丹等地,原油进口来源地区比较集中。原油进口量的80%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对外依存度高达58%。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原油安全保障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国际原油市场深受国际政治的影响,使原油进口国的原油供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原油进口的安全性受到很大挑战。尤其是我国原油进口过度依赖中东地区和马六甲海峡,在中东局势动荡、美国插手南海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安全受到严重挑战,潜在威胁加剧。开辟新的原油供应国或地区,开通新的安全输送管道,实现原油进口的多元化,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六、中美战略博弈日益白热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抱有疑虑、担忧甚至戒备、敌意。

美国“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参与建构国际新秩序形成越来越激烈的/ 5

对冲。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推行所谓的“重返”亚洲再平衡策略,意图围堵中国的发展空间,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在外交、军事、安全、经贸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新举措。如推行“巧实力”外交,强化“美日安保”,企图拉拢日、韩、菲、澳等国缔结“小北约”,打造环绕中国东部的“三条岛链”,构建从日本东京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新月形”包围圈,明里暗里插手东海、南海问题,驻军澳大利亚、重返菲律宾,在APEC之外提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意欲继续主导亚太政治经济格局,遏制中国发展。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与此同时,凭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就和累积的国家综合实力,新兴的复兴中的中国积极参与建构国际新秩序,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机制,倡导成立了许多新的地区或国际组织。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多极化、倡导多边安全机制等前提下,新一届中国领导提出了亲诚惠容的睦邻政策,全新的亚洲安全观和亚洲梦,并首倡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同时,中国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对话渠道和合作机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G20、APEC等国际事务,参与协调地区事务如东盟10+

3、中日韩领导人峰会、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机制,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发起并主导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中欧论坛、中东欧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东盟10+

浅析“一带一路”外交战略 篇6

关键词:一带一路;背景;内涵;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33-01

一、“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最高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乎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繁荣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顶层设计”。

二、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建设“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文化交流为支撑,以互利共赢为宗旨的发展内涵,具体地说,就是坚持合作共赢,弘扬丝路文化精神;加强“五通”建设,推动互联互通;健全发展机制,促进区域间的精诚合作。

(一)坚持合作共赢,弘扬丝路精神。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讲话时指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阐述了丝路精神的基本内涵。

1.和平合作。中国将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到地区事务,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通过对话找到各个国家间的共赢因素,为解决地区焦点问题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全方位立体化合作。

2.互利共赢。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地惠及其他国家;通过扩大同相关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共迎挑战,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二)加强“五通”建设,推动互联互通。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可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先做起来:第一,加强政策沟通,即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第二,加强道路联通,即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第三,加强贸易畅通,即丝路国家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探索区域性自由贸易,推进跨境自由贸易园区建设。第四,加强货币流通,即推广中俄等国在本币结算方面开展良好合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

(三)健全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外交战略的实施需要在一定的机制下运行,这些机制包括实施的原则、方向、目标、步骤等。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双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世界人民,打造国家间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点线片依次推进,促进区域合作。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增进国家友谊。“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教育、经济、文化等人文交流。利用各种交流发展机制,举办丝路国家间友好交流活动;促进青年、智库、议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的友好交流和文化活动。鼓励青年学生赴对方国家留学交流;加强旅游、航空、新闻出版等领域合作;交流发展经验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文化交流机构互访,开展对口合作。

三、倡导“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一)探寻经济增长之道。“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实现全球化再平衡。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在“一带一路”鼓励和平衡下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

(三)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共建丝路经济带 打造利益共同体——汪洋在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2014/0902/c1024-25582779.html

[3]《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建设陆海丝绸之路” 分组会上的演讲》( 2014 年 3 月 22 日) ,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 / www. fmprc. gov. cn/mfa_chn/ziliao_611306 /zt_ 611380 / dnzt_ 611382 / ydyl_ 667839 / wjbxw_ 667920 / t1140481. shtml

“一带一路”开放战略 篇7

一、横向分析:产生背景--SWOT分析

1.内部优势

“一带一路”战略是由中国主导的国际性战略, 其范围覆盖整个欧亚大陆, 且因其开放性的特点未来仍可能进一步扩大, 中国能领导影响范围如此之广的战略, 原因之一即是本身的自有优势。这一自有优势包括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发展的经济奇迹, 也包括中国国际受认可度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具体来看, 一有中国强大的基建能力, 这一基建能力是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就积累起来的, 目前甚至有过剩的趋势, “一带一路”的重点之一就是对战略沿线国公共物品的供给给予支持, 这一方面可以化解一部分中国过剩的基建产能, 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国企发展方向向外, 从而为民营企业扩大国内市场, 削弱挤出效应, 可谓是一举两得。二有我国充裕的国民储蓄和巨额的外汇储备资源, 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所需资金, 减少因外汇储备的贬值而造成的我国资产缩水, 中国发起的亚投行截至15年4月已有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②, 也是“一带一路”战略资金支持的有力后盾。

2.内部劣势

中国巨大而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但经济总量程度并不代表经济发展程度。历史表明, 成为一个强国, 科技和金融实力至关重要。我国13年金融改革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自由化, 但金融衍生品匮乏、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都使得中国目前的金融实力仍很薄弱。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 近年我国居民储蓄率都高居50%左右③, 阻碍着资本市场的活跃, 亟待“唤醒”。“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促进跨国资金融通, 消除投资壁垒, 不仅活跃了国内外资金市场, 也有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外部优势

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世界经济的共赢合作、共同发展, 这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与世界各国广泛建立友好关系, 开展双边、多边合作, 扩大国际贸易范围, 全球化趋势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与此同时, 在古丝绸之路的沿线, 丝绸之路沿“路”国家由于常居内陆, 经济发展颇受阻碍。一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进程, 而工业化的起步则要求基础设施的完善。周边国家亟待建设的基础设施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一带一路”使我国可以向国外输出基建产能, 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同时利于今后与各国深入开展各方面的合作。最后, 古丝绸之路历史悠久, 沿线各国与我国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这将有利于各国合作共识的达成。

4.外部劣势

地缘政治和美国压制是外部劣势的主要因素。自二战后, 世界由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基本奠定, 各国战后重建的经济模式也都发展到了瓶颈时期, 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于目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利益与全球经济的利益都存在冲突。例如, 美国希望继续维持美元的主导货币地位, 但美国长期的贸易逆差导致的美元贬值使各国的外汇储备持续缩水, 必然导致各国不满;中国提出伟大复兴,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历史各时期经验都表明“世界第二”与“世界第一”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美国提出的“重返亚太”也给中国的对外开放施加了时间压力;俄罗斯“骑士经济”的性格使强硬的俄政府对于国防军事的重视甚至大过经济发展, 而由囚徒困境的理论可知军备竞赛的发展毕竟不利于世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欧盟经济模式问题频出, 希腊严重的债务危机影响整个欧元区汇率的稳定, 欧盟内许多“搭便车”的经济体活力长期无法激发, 而欧元区的汇率又势必会带来其他国家的经济波动④;还有日本政府严重的债务危机, 印度经济的极度不平衡, 拉美国家的“出口导向”战略的问题和“中等收入陷阱”等, 全球经济增速似乎都趋于放缓, 由欣欣向荣的高速增长时期走向瓶颈期。

经过SWOT分析, 可以发现“一带一路”战略的产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背景, 是我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而做出的伟大决策, 因其与当前世界形势的一致性, 抓住机遇顺利发展必然带来美好前景。

二、纵向分析:前景预测--发展与阻碍

1.发展

一, 促进西部崛起和东中西部的平衡发展, 创造“一体两翼”结构。古丝绸之路的地带使“一带一路”为西部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一直是国内结构性的重大问题, 长期的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效率并不高, 现值国内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带一路”的顺利发展将会改善地区经济的不平衡。

二, 深入与欧亚各国的全方位合作, 强化周边环境的安全性。“一带一路”包括与周边各国广泛的合作范围, 产业合作、金融合作、技术合作、物流联盟⑤等都将为中国逐渐放缓的经济增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化中国的对外开放。

三,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美元长期的主导地位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开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也使我国的经济利益在无形中向美国输送。“一带一路”顺利实现将有利于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 从而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 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阻碍

一, 大国的不认可与干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如何处理与大国的关系就成为难以忽视的问题与风险。中国一系列大范围国际合作战略的实施是对美国国际地位的挑战, 从“重返亚太”的提出就能看出美国的不满, 未来美国应对措施的不确定性很大, 这给“一带一路”的前景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另外, 处理与在“一带一路”关键地带的俄罗斯的关系也需充分考量, 不善的协调与应对也可能产生一些问题。

二, 合作创新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深入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也需要注重合作的风险性, 加强了经济联系就要应对他国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认识到可能带来的经济波动, 尤其是金融合作创新可能造成的连锁危机, 必须防患于未然。

三, 沿线国家政局的不稳定。“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局势长期处在不稳定的状态, 党派的纷争也频频影响经济。当局的不稳定可能造成合作政策的随时改变, 从而扩大违反契约带来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卢峰, 李昕, 李双双, 姜志霄, 张杰平, 杨业伟, 著.为什么是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J].国际经济评论, 2015 (3) .

浅析“一带一路”与中国向西开放 篇8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 是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 年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李克强总理2014 年3 月5 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当前,“一带一路”的倡议已从理论设计、总体框架到完成战略规划,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

2015 年10 月15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出席亚洲政党丝绸一路专题会议的外方主要代表,习近平强调中国将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合作,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实现共同发展。习近平说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中国将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合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向西开放,具有稳定中国的西部边疆,加强民族团结,打通中国与亚欧邻国贸易的快捷通道,实现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共同发展,对保障中国的能源通道的畅通具有现实意义。其将主要影响铁路、公路、通信、金融、农业、商贸流通、油气进出口等多个行业,对中国十三五计划目标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

二、“一带一路”亚欧贸易快捷通道

2014 年12 月17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贝尔格莱德访问时指出,欧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欧之间的贸易投资合作潜力巨大,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大力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是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的一剂良药。中方希望在中欧之间多建设几条快捷通道。

目前中国至欧洲的货物98%通过海运运输,在欧亚大陆的版图上,欧洲和亚洲通过天然的陆地相连接,陆路运输距离远小于海运距离,只是长期以来缺乏统一快捷的贸易通道。向西开放,就是要打通中国至欧洲的陆路快捷通道,沿着新疆一路向西,西北方向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最终可以到达发达的西欧,向西南方向通过中亚、伊朗、土耳其最终也可以到达欧洲。

“一带一路”贸易大通道提速大有可为,根据世界银行2015 年的统计,“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中新加坡的进口效率最高,进口一个集装箱仅需4 天,但其他几个贸易大国中国、印度、俄罗斯,中国21 天、印度21.1 天、俄罗斯19.4 天,而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则需要104 天,“一带一路”国家平均通关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连接欧亚大陆最便捷的陆路交通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而决定运输时效的主要客观因素还包括沿途各国的通关效率和欧亚邻国与独联体国家铁轨轨距不统一和运营管理问题。

“渝新欧”国际铁路和双西公路作为“一带一路”的早期工程,正在为将来的贸易通道建设提供了经验参照。2011 年3 月19 日“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正式运行。“渝新欧”班列的常态运行解决了六大问题:其一,成功解决了沿途各国的通关问题,实现了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线放行的便捷通关模式。其二,成功解决了宽轨、准轨之间转换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沿线各国铁路部门的责权利。其三,成功自主研发了电子锁,实现了“渝新欧”班列电子产品全程安全监控,在提高安全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运输价格。其四,成立了有德铁、俄铁、哈铁、中铁和重庆市政府共同组建的四国五方“渝新欧”(重庆)物流公司,建立了各国铁路的信息沟通机制和快速处理突发事故机制。其五,实现了全程统一运单,进一步节约了运行时间、简化了程序。其六,探索开行冬季运输集装箱全程测试班列的道路。

2009 年中俄哈三国决定,打造一条全新的西欧-中国西部国际运输走廊,简称“双西公路”,这条运输走廊东起中国的连云港,从新疆霍尔多斯出境,西至俄罗斯圣彼得堡最终将连接到西欧,途径中哈俄三国十多座大城市主要保障中国-哈萨克斯坦、中国-中亚、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西欧三条走向的公路运输。这条国际大通道建成后,将把中国西部到西欧的广阔地域连为一体,大大提高货运流转速度和降低运输成本。

三、“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投资便利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促进“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蛋糕”。

2015 年10 月中国商务部合作司司长周柳军指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依然持续向好,原因是“一带一路”引领作用突出,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推进。中国已经在47 个国家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有57 个国家有我们的承包工程项目。当前世界各国对自身经济发展提升产业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需求强烈,而中国在铁路、电力、通讯、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具有优势,中国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正好与相关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形成充分互补,在对外交往中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与中国发展产能合作充满期待,前三季度,中国产能合作增幅强劲,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额同比增加10%,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91 亿美元,同比增长85.7%,占同期对外投资额的10.4%。

从发展历程看,“一带一路”沿线辐射国家主要是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资本的稀缺程度较高,因此他们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依赖比较强。“一带一路”旨在通过帮助沿线国家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形成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形成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进一步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四、“一带一路”区域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这就意味着通过努力达成沿线国家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最终会整合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贸区,这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进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贸易、要素流动以及技术扩散等途径对成员国的经济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4 年中国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超过6000 亿美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成自由贸易区后,参与“一带一路”各国的GDP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均将不同程度提高。参与“一带一路”各国的贸易趋于平衡而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中国福利、贸易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

五、“一带一路”上能源的流动

近年来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需求的不断增加,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促进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是中国扩大向西开放的重要目标。

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石油储量的82%集中在中东九国,煤炭的60%集中在中俄两国,中亚、中东、俄罗斯储藏了这个区域91%的天然气,然而这个区域80%的人口,却恰巧躲开了这些富庶的能量之源,需求和供给之间勾勒出的是“一带一路”上能量的流动。

2013 年5 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打造“中巴经济走廊”,这是一条连接新疆喀什和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重要经济带,全长2000 多公里。

2015 年4 月19 日,在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双方要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中心,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作为四大重点,形成“1+4”合作布局,带动巴基斯坦各地区发展,让巴基斯坦广大民众得到实惠。

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工程,“中巴经济走廊”正在推进,建设重心是印度洋沿岸的瓜达尔港,因为临近霍尔木兹海峡,地理上靠近中东,未来将有配套油气码头和油气管道和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将会贯通瓜达尔港到新疆喀什,将西亚北非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油气资源输送到中国,这将大大缩短中国与油气输出国之间的海上运输距离。将来,中巴油气管道与中俄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共同担负保障中国的能源战略安全的使命。

六、“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与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2015 年3 月2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明确了“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基础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等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是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地区,也是资源比较密集的地区,区域合作首先是产能合作。“一带一路”沿线是经济正在增长的地区,基础设施有很庞大的需求、基础设施投资量大,中国的高铁和工程承包,这都是优势产业。与此同时,这些庞大的工程需要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而这些都是中国的富余产能,在当地建厂,实现优势产能合作。

过去10 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不论在产量还是出口方面,都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产品升级也处于良好的态势。但是这一产业趋于进口高价中间品,出口相对低价中间品,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仍然偏低。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呈现不断改进趋势,与2002 年相比,2011 年地位指数提高了约43%装备制造业正在经历结构性变化,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更加依赖从国内采购中间品。

摘要:向西开放,对打通中国与亚欧邻国贸易的快捷通道、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实现跨国产能合作与装备制造业升级、保障中国的能源通道的畅通具有现实意义。推进一带一路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中国将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合作,努力达成沿线国家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最终会整合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贸区,这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倒逼国内物流 篇9

“一带一路”战略彰显了中国顶层高屋建瓴的设计智慧。上溯至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随后的201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后的一年多来,国家高层领导甘当“推销员”,各个层面的资本输出和企业“走出去”战略已初现端倪。

“一带一路”战略开辟了崭新的开放思路。中国发展到如今的体量已经不可避免地会与世界各国有更深层次的互动。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必须融合到全球化发展的大棋局中来规划。“一带一路”无论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将促成沿海开放与内陆开放并进的局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内陆开放,使诸多中西部省份成为国际物流通道的节点,可为中西部地区带来更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以及产业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给东部地区带来的增量亦会非常

“一带一路”规划据悉已经获批,2015年将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延展铺开、做深做实的重要一年。情势紧迫,时不我待。笔者建言有三。

其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宜由国家层面拿捏尺度、统筹规划,成建制地“走出去”,应当形成一个声音一股合力一套标准。这既可防止相关部委的“九龙治水”与政出多门,又能避免

其二,着力构筑具有支撑与示范作用的国内现代物流架构,确保各级政府和相关政府部门最先一公里的政令畅通。日前,交通运输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提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立体化大交通等等。这是国家实施大部制时隔二十二个月,国人所听见的交通运输部大部制改革之后的第一声楼梯声响。姑且不论是形势所迫,抑或是些许顿悟,终究迈出了令国人欣慰的一步,值得国家相关部委积极跟进。

其三,建立健全对“一带一路”和“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责任单位行政效率的考核机制。基于历史教训,有必要实行逐月逐季逐年的有效督查,督查情况应见诸媒体。若干年来,中国物流业界鉴赏过各个层级的“坐而论道”,尤其是那个绝对重磅的“振兴规划”,让业界被吊起的胃口赫然风干了将近七个年头。但愿类似的闹剧不要在国家庙堂重演。

“一路一带”战略构想意义深远 篇10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以及去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 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不仅“一路一带”沿途的国家纷纷表态支持, 国内各省市更是积极行动起来, 可见其战略意义之深远, 不仅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注入了新的内容, 同时也为内陆和沿海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但“一路一带”伟大战略构想的实现, 并非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需要我们认真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深度谋划、科学推进、稳步取得实效。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 总体趋势仍对我有利。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经5年, 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欧美等国虽然表现出阶段性复苏迹象, 但总体仍未摆脱发展的困境, 要完成金融整治, 经济结构的调整, 重拾增长之路, 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与此同时, 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 已经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全球经济中心开始由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目前, 按照购买力平价指数计算,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0%。虽然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及诸多因素的影响, 自去年下半年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有所回落, 但相关数据显示, 2013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仍为6.3%, 依然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力量。

发达国家经济实力虽日渐衰落, 但在短期内其主导和影响世界经济的能力仍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仍是控制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及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 欧美日正在不断强化其在新一轮贸易规则中的话语权, 美国推动的TPP和TTIP谈判, 以高端开放为契机, 企图掌控和影响下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 这些对我国都将构成新的挑战和威胁。国际间和大国间的竞争和矛盾日趋激烈, 并不断产生新的变化, 我们要有长期与之和平共处的理念, 不断提高我国在应对国际市场方面的周旋能力。

国际经济的调整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对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做出了全面部署。随着改革举措的陆续推出, 改革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能及各种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将得到有效释放,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上升。上海自贸区的试验将进一步提供我国实行高标准开放的有效经验, 并将被不断复制, 中国整体对外开放的进程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快。但中国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 东部沿海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但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 对东亚及东南亚沿海各国的经贸合作和双边关系, 仍有拓展和巩固的空间, 海上之路的合作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由于起步较晚, 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而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及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而向西开放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可以有力促进内陆和沿边的对外开放, 加快推进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进程, 这也是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主要历史背景。

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基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通过发展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突破了理念上的禁锢。二是通过沿海14个城市的对外开放, 扩大了开放的领域, 形成了开放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三是延伸到长江沿线的开放, 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开放局面。这种按梯度分层次的开放节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其基本驱动力是先开放合资、后扩大出口, 通过对内深化改革激发增长活力。通过加入WTO, 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拓展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空间, 其结果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内需外需一起拉动, 形成了我国经济30多年的高增长局面。今天, 国际国内形势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吸收过去有效的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 需要我们调整发展思路, 以全新的理念推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目前, 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突破。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后, 欧美市场需求明显减弱, 中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结构性矛盾和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已形成了新的压力, 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耿耿于怀, 不断通过对贸易结构的调整及规则的重塑, 试图从多方面限制中国的发展。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 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 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 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同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 文化相通, 合作基础坚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 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互联互通,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共同受益, 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 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 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 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 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 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共建丝绸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 因为在已有的上合组织框架下, 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振兴势必会形成对阿拉伯和东欧国家的辐射作用, 其结果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对中国来说, 可以带动内陆沿边向西开放, 相当于扩大西部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 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 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 开放所到之处, 经济即进入活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形成于2000年之后, 同东部沿海相比起步较晚, 必须加快对外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内陆沿边开放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内容, 只要加快推动和落实, 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 结合我国周边外交的发展重点, 通过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性经济水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

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门——霍尔果斯口岸

第四, 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率先对外开放, 已形成了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目前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加快同东南亚的互联互通, 加快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东部省份应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 加大经贸合作力度, 以点带面, 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重点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 逐步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即以丝绸之路沿途的各经济体的发展为依托, 发挥各自经济的优势, 通过彼此相互开放, 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 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 调动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积极性, 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共同努力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只有通过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 赋予丝绸之路更丰富的内容, 才能真正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正像习近平主席强调的, “中国希望同中亚国家不断增进互信, 巩固友好, 加强合作, 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第三, 促进贸易畅通。2013年, 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总额已超过4000亿美元, 占我外贸总额的10%, 近年来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局面。中国企业对东盟各国的非金融类投资持续上升, 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企业在中亚各国承包工程营业额近350亿美元, 是我国主要的对外承包业务地区。中亚各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 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机会潜力巨大。各方面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 消除贸易壁垒, 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 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 实现互利共赢。第四, 加强货币流通。中国和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在本币结算方面已开展了良好的合作, 取得了可喜成果, 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这一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广。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目下逐步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 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 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提高本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第五, 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搞好上述领域合作, 必须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 必须加强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 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重点应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互通要求”为基本内涵, 逐步形成以点带线, 从线到片, 最终形成大区域大合作的发展格局, 所以应把解决互通问题放到重要的位置:首先, 要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充分交流, 本着求同存异原则, 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 在政策和法律上支持区域经济融合。其次, 加强道路连通。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 将打通我国太平洋沿岸连云港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 我们应同沿途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 逐步形成连接东南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 为各国经济发展

6.3%

虽然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及诸多因素的影响, 自去年下半年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有所回落, 但相关数据显示, 2013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仍为6.3%, 依然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力量。

4000亿美元

“一带一路”—大国发展战略 篇11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成为中国新一轮开放和“走出去”的战略重点。中国经济报告记者近日特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

“一带一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公共产品

中国经济报告:你曾说要从大国发展战略这个视角来思考“一带一路”。中国已经从一个经贸小国,变成一个贸易与投资大国,结合现阶段中国“新常态”来看,怎么样贯彻落实大国发展战略?

隆国强:要从大国发展战略这个视角来思考“一带一路”,否则很难理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在全世界贸易排名是第32位,人口众多,没有对外投资,也没有吸收外资,当时中国是一个封闭的经贸小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的经贸大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首先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竞争力有所提升。今天,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每年新增的GDP超过美国,为全球第一。2014年,中国是全球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最大的出口国,也是最大的贸易体。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里,中国既是贸易大国,也是投资大国。这背后体现出的是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和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在这个背景下再来思考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实行对外开放战略时要考虑的问题。

从建立新中国开始,我们的目标是推进工业化,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国,加速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推进工业化。所以,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其实都是围绕着怎么加速工业化来设计中国的发展战略。如今中国的工业化达到一个新阶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有人说中国已经到了工业化中后期,有人说还处在中期,还有一些人说已经到了后工业化时期,也就是说工业化已经结束了,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中后期这么一个判断。

工业化中后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可能不再是追求工业化的速度和规模,而是追求工业化的质量和效应,这是中国和以往相比的一个重大变化。特别是今天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在调整,结构要升级,增长动力要转换,这里面蕴含的内容是需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后,对开放战略会提出新的要求。以前为了推进工业化,开放战略就是要用好外部市场和资源来加速推进工业化;新的开放战略就需要考虑怎么利用外部的资源和市场,来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也就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这个目标。

中国经济报告:在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内外部环境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隆国强: 第一,作为大国,中国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有所增强。对于小国而言,我们经常会说捕捉机遇,判断清楚情况后去抢抓外部机遇,但对大国来说,则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来创造机遇。在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过程中,中国已经是影响全球经济很重要的一个变量,只要把这种影响力运用好,中国就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很多新的机遇;但如果用得不好,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形成挑战,这是需要尽量避免的。

第二,作为新兴大国,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空前复杂。从历史上来看,一个大国在它崛起的进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既有来自其他大国的各种疑虑,也有来自小国的担忧、期盼,所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机遇论”交织在一起,这就需要我们有超强的智慧来处理复杂的外部关系。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一带一路”战略是什么。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给世界提供的一个公共产品,它是一个通过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投资合作,来共享发展机遇的一个战略倡议。这个倡议的主要内容涵盖很多方面,习近平同志演讲时是用“五通”来概括的,即贸易通、道路通、货币通、政策通、民心通。贸易通是经贸合作;道路通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货币通是金融合作和开放;政策通是在政府层面的协调合作;民心通则是文化上的友好合作。所以,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涵盖从最基础的硬的基础设施到软的人心、文化的相通,但是,“五通”里经济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和重点。

“一带一路”所推进的地区有很多独特的地方,这60多个国家大部分是欠发达的国家,其中有最不发达的国家,也有相对收入高但总体来讲不发达的国家,所以整体上是南南合作。其中一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发展潜力很大。这些地区人口众多,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占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一。但是,也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很不完善,还有复杂的地缘政治的挑战。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缺钱,但是这个地区相对来说不缺钱,它占全世界主权财富的70%左右。因为,该地区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像中国这样,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还有一类是像很多中东的石油输出国,也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但是,这些资金因为缺乏区域性金融合作的机制和平台,被投放到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上去了,没有转化为这个地区自身发展的资金来源。

作为一个有潜力,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地区,这一区域各国发展愿望都很强烈,所以习近平同志提出这个倡议以后,国际社会的反响非常热烈。我们认为,这个地区要发展,首先是把基础设施建设好,然后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来进一步推动经济贸易合作。所以,基础设施是个突破口,也是个基础,而基础设施建设最缺的恰好是资金。

亚投行、丝路基金:区域金融合作新平台

中国经济报告:中央要求,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并以创新思维办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请介绍一下这种新的金融合作机制的性质、功能和意义。

隆国强:正如刚才所说,如果这个地区本身不缺资金,则最关键的实际上是一个机制,即怎么把资金通过某种金融合作的机制引导到本地区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政府提出要建立丝路基金,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AIIB现在已经吸引了不同区域内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有很多欧洲国家已经正式宣布要作为创始成员国参与。大家都认识到,这个地区的快速发展不仅让本地区的老百姓受益,也会成为全球未来一个新的增长极,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尤其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全世界都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一带一路”战略应运而生,是中国提出来的促进全球经济繁荣的公共产品。它并非要对抗美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发挥一个主要的倡导者、贡献者的力量,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倡议上。其实,关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希拉里也曾经提过,但提完后没有转化成行动,而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提出了倡议,而且采取了包括发展基础设施在内的一系列的行动。这表明中国人是很认真的,是要采取具体的行动来实践这个倡议的,而且率先准备在这个倡议实施过程中做贡献。不仅中国中央政府很积极,地方政府也很积极。

亚投行成立以后,将规范化。资金到账后,就要建立团队,找项目,开展运作。很多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只要觉得项目好就可以投资,不必等到AIIB运作才开始,它只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融资工具,并不是唯一的。区域的合作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一带一路”只是就区域层面而言,在企业层面和双边层面,其实很多项目都在谈判,并且逐渐落实。像“一带一路”这样跨越60多个国家的巨大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整体谋划、突出重点

中国经济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情况较复杂,环境差异大,恐怖组织也时有出没。很多国家的制造业及对外贸易都不发达,还有一些只出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一带一路”推行起来会碰到很多困难,怎样克服这些困难、落实这一战略呢?

隆国强: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所以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谋划和顶层设计。中国政府已经做了一些研究,下一步还需要和所有的成员国共同商讨,做好整个“一带一路”发展的规划。这个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二,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应该突出重点。一个几十年的规划同时齐步走是不现实的,突出重点应有两个层面:一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这是大家的共识。二是在国别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政治上比较稳定、发展基础比较好、潜力比较大的国家,优先开展国际合作,建立一些示范性的项目。

繁荣区域经济,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经济报告: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会给该地区带来什么?

隆国强:首先是带来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其次是这个地区发展会拉动全球的经济繁荣;第三,会深化区域内的经济贸易合作。对中国来说,首先是在全球范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其次,中国在其中也是受益的。这就叫做互利共赢,既利他也利我,彼此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和周边这些国家深化经贸合作,能够促成更多的投资和贸易机会,能够更好地保障中国的资源和能源安全,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倡议。

中国经济报告:如何消除人们对“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一些误解?

隆国强: “一带一路”合作绝不是五六十个国家和中国的双边合作,而是一个区域合作。除了中国和各国合作,还有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这一点,国内在传播上有一定偏差,以为“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和某个国家的关系,或者是把其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这种理解比较片面。中国的角色是要做一个主要的贡献者、引领者,但是成员国之间也要合作,否则就变成几十个双边合作,而非区域合作。国内的学者和政府官员,在区域合作方面讲得还不够,而讲中方要做什么则比较多,久而久之就给大家一个误解。

“一带一路”和 FTA

中国经济报告:有观点说,中国试图以FTA(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来化解美国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孤立中国的企图。最近,中国国内审批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这之间有何区别?

隆国强:这是两个概念。国内的叫自由贸易园区,英文是FTZ(Free Trade Zone),它是几十平方公里或几百平方公里的面积很小的范围,是在一国里面设定的一个特殊经济区;跨国自贸区FTA(Free Trade Aera)是跨境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关税区通过谈判而设立的自由贸易安排。

作为FTA来说,全世界在二战结束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推进全球化的平台是作为多边平台的关贸总协定。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因为机制上的变化,也就是关贸总协定变成WTO以后,它的成员国迅速增加,而且谈判方式是需要大家完全一致才能达成协议,所以多边谈判的效率越来越低。成员多了以后利益越来越不一致,导致通过多边谈判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特别缓慢,例如多哈回合谈判已经比原计划大大延迟。

在多边谈判有种种障碍,进程比较缓慢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开始找志同道合者,率先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所以,过去20年,区域贸易自由化推进特别快,已经在全球形成了几百个区域贸易自由化协定。FTA有不同的成员,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率先推进贸易自由化。中国也一样,贸易投资自由化带来巨大利益和机遇,所以,中国一方面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同时,在加入WTO的当年,又和东盟开展自贸区谈判。后来达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自贸区协定。迄今中国已谈成了十几个自贸区协定。最新的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已经结束,今年就要签署完整的协议。在“一带一路”里面也有一些自贸安排,有的是交叉的,有的则完全在“一带一路”的覆盖范围内,比如已经开始激活谈判的中国和海湾合作委员会自贸安排。

中国在政府文件里明确提出来要推行自由贸易区战略,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以便更好地创造和分享贸易投资自由化带来的好处。

中国经济报告:自贸区合作包含哪些内容?会面临哪些挑战和风险?

隆国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这是自贸区的标准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叠加其他的经济合作,比如人才交流等。

在自贸区谈判中,中国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实际上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面对不同的谈判对象,困难和挑战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及澳大利亚谈判时,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在农产品领域,因为这些国家农业比较发达,农产品品质、价格比中国有竞争力;如果是日韩等国,中国面临的挑战则主要在制造业领域,因为日韩是制造业大国,尤其是在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比如汽车、钢铁、石化。中国国内产业相应需要较长的过渡时期来调整适应这些不同的挑战,所以不能笼统假设具体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一定要结合对象。

总体而言,在谈判对手比你弱的领域,这在它是挑战,对你而言则是优势;反之,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挑战。贸易自由化其实就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要让自己有竞争力的领域在更大范围内拥有市场机会,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没有优势的领域,让别人进来,最终的目的是逼迫和激励自己增强竞争力。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只是因为当下多边谈判很困难,所以要搞区域自贸协定,但区域合作不是最优安排,最优安排仍是多边合作。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经济报告:有观点认为,“一路一带”将有助于钢材、水泥、煤炭等国内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转移和消化产能,你认为呢?

隆国强:我们转移出去的不是过剩产能,而是优势产能。比如纺织、服装、钢铁、水泥,都具有非常强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最高性价比,称之为过剩产能不符合事实。正如德国人把汽车工厂建到中国来,有人说是转移过剩产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其实全球各国的汽车业都存在过剩产能,但转出去的产能不能称之为过剩产能,而是优势产能。

“一带一路”是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给世界人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旨在开展区域合作。“一带一路”是利他的,是大国担当责任的一种体现。就像习近平同志说的,先予后取、多予少取、只予不取,即这件事是中国为人类做的贡献,在此过程中,中国力争互利共赢,而不是自私自利。

“一带一路”是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一个突破口,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最缺资金,所以要从建立融资机制入手。中国搞的丝路基金、AIIB都开局良好。“一带一路”所涉地区本身是一个人口众多、面积广袤、经济发展资源丰富的具有潜力的地区,有很强的经济活力,所以,深化地区间的合作,前景会很好。

中国一直强调开放包容,“一带一路”合作是经济贸易的合作,是大家在合作中创造机遇、分享机遇,所以叫做共建共享,不涉及政治、安全事宜。为了经济合作,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要协调经贸政策等,但其归根结底是一个经贸合作产品。

中国经济报告:如果转移出去的不是过剩产能,而是一些优势企业,那你觉得中国企业未来“走出去”的重点应该是哪些地方呢?

隆国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在全球的投资有着诸多诉求,对外投资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不同的产业和企业,有不同的重点。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它们的投资领域可能重点就是找资源及其相关投资;还有大量的企业都到海外建贸易公司,推销自己的产品;一些高科技企业则要到海外去通过并购获取技术。所以,中国的对外投资动机是多元的,作为一个大国,并没有绝对的重点和非重点,上述这些都是重点,这些都是有利于企业和国家的,都是可以支持的。

中国经济报告:“一带一路”对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会有哪些帮助和促进?

隆国强: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了政府之间的倡议,就会在“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创造更多的投资和贸易机会,并会额外地创造出一些新的机会。比如在“一带一路”要共建基础设施,中国企业从总包、设计、施工到设备都有优势,对相关企业来说就会有很多机会。无论是国际工程承包,还是提供相关设备,可以把我们的交通、发电、移动通讯设备等带出去,获得新的市场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SWOT分析 篇12

1 S ( Strengths) “一带一路” 建设的优势分析

1. 1“一带一路” 战略提倡共同发展,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利益

“一带一路”建设线路与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基本吻合,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以其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征服了沿线各国人民,其兼容并包的理念更是惠泽四方。古老的丝路为 “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目前,已有五十多个沿线国家表态支持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提出 “一带一路”建设,突出国际合作新思路,实施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强调构建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强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一带一路”战略将大幅度放宽中国与沿线国家相互间的外资准入限制,推进相互间在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程度,加快人员、物资、信息之间的交流往来,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1. 2“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对发展的渴望,中国人民感同身受,因此双方的合作可以更加深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这些国家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瓶颈: 工业化程度普遍较低、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短缺、生产技术低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这些诸多因素制约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速度举世震惊,但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这些痛苦阶段,在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方面,中国的发展经历可以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同时,长期以来,中国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交往模式。在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上,中国充分利用各种援助手段,平等的与各国发展贸易,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沿线国家对发展的渴望,中国感同身受。“一带一路”战略强调道路畅通和贸易畅通,鼓励中国企业同沿线国家在贸易、交通、投资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市场广阔的中国与资源丰富的许多沿线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有着良好的互补性,这样双方就有了共同合作的天然动力,因此,沿线各国人民都期待着“一带一路”战略早日实现。

1. 3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溢出效应强烈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积累了庞大的经济储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国有了建设 “一带一路”的物质基础。然而,“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经济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增速放缓将成为新常态”[1]。中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不断向内陆地区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部沿边省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往来。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西部省份市场需求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释放口。因此,中央倡导的 “一带一路”战略可谓是顺应民心之举,积极鼓励西部沿边省份有竞争力的企业加入到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建设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路建设要尽快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战略首先要做好 “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 “货币流通”、 “民心相通”五通建设, “近期目标则是道路连通和贸易畅通”[2]。因此,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迎来一个巨大的需求期。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依托于港口、公路建设等的建筑企业积极投身于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助于国内相关行业对过剩产能的消化。

1. 4 中国推出多渠道融资手段,助力 “一带一路” 建设

2013 年10 月2 日,习近平主席在雅加达同印尼总统举行会谈时,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以下简称亚投行) ,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建设,向包括东盟在内的本地区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支持。该倡议得到世界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截至2015 年4 月15 日,有57 个国家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成员遍及五大洲。

2014 年11 月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 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11 月9 日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表示丝路基金将为 “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相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银行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最初注册资金为50 亿人民币。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的筹建已引起多个国家的重视,目前多个东盟国家表示,将参与该银行的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银行通过市场化的运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一带一路”的建设。

一带一路倡导互联互通,其中道路畅通是 “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丝路沿线国家限于国内经济状况,对交通、电力、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亚投行、丝路基金、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的成立将为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建设提供投融资支持,“与目前的世界银行、亚开行形成相互补充,增加资金供给量”[3],保证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顺利建设。

1. 5“一带一路” 建设可以规避我国海洋运输风险,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海洋运输是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运输方式之一,每年大约2 /3 以上的国际贸易是通过海洋运输来完成的,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这个比例更是高达90%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能源进口方面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油气进口国。在中国原油进口国中排名前十的依次为: 沙特阿拉伯、安哥拉、阿曼、俄罗斯、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等。从名单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我国必须通过海洋运输的方式将原油运回国内,其中沙特、阿曼、伊拉克、伊朗、阿联酋、科威特等国又刚好分布在中国规划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在其他矿产资源进口中,中国通常也是靠远洋运输实现的。

固然海洋运输在运量与运价方面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远洋运输也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在航运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要受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约束,还要受沿岸国家政治、法律的制约。同时,海洋运输还承载着极端恶劣天气和海盗袭扰的风险,在我国常用航线中,马六甲海峡、亚丁湾等地海盗猖獗,为运输船只的航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最后,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也深刻地影响着航路的通畅,例如美国马六甲海峡樟宜基地的驻军对我国能源运输和国家安全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威胁。

我国提倡能源进口多元化,不仅要求进口地区的多样化,还要谋划运输方式的多元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打通我国西部陆上通道,避免对海洋运输的过度依赖。西部通道的开通获利的不仅仅是能源进口,还有对外贸易,中国西部沿边省份由内陆转变为对外贸易的前沿阵地,直接与广阔的中亚市场互通有无。“一带一路”建设水陆并举,不仅可以缓解国家战略安全的压力,还将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2 W ( Weakness) “一带一路”建设的劣势分析

2. 1 由于国家制度的差异,中国的发展走向受到许多国家的疑虑

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彼此间政治互信薄弱,致使区域内一体化进程缓慢。再加上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抹黑似的宣传,四处散布中国威胁论,将中国在他国合法的经济投资活动政治化,造成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极大的疑虑。如对于中国在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的港口建设就被西方媒体赋予军事政治色彩,攻击中国政府是在对印度的围堵,建设所谓的 “珍珠链战略”,挑拨中印之间的正常关系。同时,一些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拉拢其盟国及伙伴国,抵制中国参与大通道建设。年初的亚投行建设,美国极力打压英、德、日等国,拒绝参与中国倡导的亚投行建设,一度引发世界关注。

“一带一路”参与国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同中国的差异也深刻影响到双边在丝路建设过程中的项目立项,衔接、协调等工作,这就需要各国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这些挑战。如何处理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关系,缓解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成为中国政府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 2 美、日、俄在中亚地区经营多年,中国作为后来进入者必将对现有政治格局带来冲击

自20 世纪中期以来,美、日、俄在中亚地区相继推出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战略,力图主导该地区的事务。

第一,美国 “新丝绸之路战略”。“2011 年10 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有关国家的大使馆发出电报,要求将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统一命名为 ‘新丝绸之路战略’[4],这标志着 ‘新丝绸之路’成为美国的正式官方政策”。他的目标是以阿富汗为中心,把中亚和南亚连接起来,进行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的建设。软件建设有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完善管理制度、加速通关过程、改善投资环境等。硬件建设指修建连接中亚、阿富汗和南亚的铁路、公路、电网、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

第二,俄罗斯的 “欧亚经济联盟”。由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内经济一体化项目欧亚经济联盟自2015 年1 月1 日起正式启动。目前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主要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他的目标是在2025 年之前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

第三,日本 “新丝绸之路外交”战略。“1997 年日本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 ‘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将中亚及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4]。日本推行丝绸之路外交战略的主要意图在于,培养亲日国家,谋求在当地站稳脚跟,牵制中国在中亚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进口,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2. 3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经验不足

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走出国门,对外投资方面明显存在经验不足,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人才。“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不同国家的不同领域,因此需要大量相关的专门性人才。而我国企业多年来受传统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人才流失严重。许多对外投资企业往往由于缺乏高素质人才而不得不面临国外投资中的风险。

第二,相关信息匮乏。沿线国家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不同,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对所在国经济、政治、法律、市场等信息的全面了解,导致在对外投资方面多出现问题。

第三,缺乏核心技术。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还存在着技术严重不足、创新力度不高、自主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

另外,市场经营方面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特别是中亚和西亚的一些国家,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监管能力较弱,无形中增加了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企业的市场风险”[5]。

3 O ( Opportunity) “一带一路”建设的机会分析

3. 1 世界产业格局的变动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各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达国家开始接受 “对虚拟经济过度追求”的教训,纷纷提出 “再制造”战略,试图提高其在传统比较优势产业上的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新兴经济体国家则试图打破传统国际产业分工的限制,通过对外投资、产业升级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价值链重构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震荡,在此情况下,各国政府寻求加入或组建新的自由贸易协议,培育区域间组合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招商引资,吸引了大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国外公司 “投资于中国,主要实行的是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结合,通过产业的隔代或梯度转移,将其母国的夕阳产业和淘汰技术转移至中国”[6],使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外资主导型的加工贸易格局。经过多年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面临着环境污染、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上升等现实问题,而中西部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有能力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一带一路”战略抓住国际危机后全球产业新一轮大转移,以及中国经济战略调整的机遇,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务实合作,促进各国经济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

3. 2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全面提升 “一带一路” 战略发展水平

西方世界在经历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 年的欧债危机之后,各国经济大都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其国内投资环境恶化,人民生活成本升高。反观中国经济,不仅顶住了金融海啸的压力,还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随着中国经济力量向全球各个角落的辐射,人民币开始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一国经济的相对实力是决定其货币地位的基础,截至目前已有26 个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下正在进行五年一次特别提款权( SDR) 的评审,据悉,这次SDR篮子货币币种和权重的调整将再次决定人民币能否进入SDR。若人民币能加入SDR货币篮子,将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

“一带一路”建设承担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载体,可以促进人民币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推动沿线国家的合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鼓励沿线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减少因货币兑换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成本,使各国间的贸易更加便利。同时沿线国家可以更好地利用中国资本,进行本国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各国间的互联互通的程度。

3. 3 为打破美国的遏制,降低中国发展风险, “一带一路”建设势在必行

受伊拉克战争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GDP增速减缓,国际影响力下降。而中国自2001 年加入WTO以后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阶段,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强。 “美国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为全球失控和中国搭便车,使美国没有获得预期的全球化红利,并开始将中国作为挑战其经济霸权的竞争对手”[6]。为此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加强其在亚洲的存在感。在军事上,美国拉拢韩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增强在第一岛链的军事存在,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站台选边,为日本撑腰,在南海方向挑动南海岛争,联合日、菲、越等国向中国发难。经济上美国主导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 ,联合中国周边国家或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企图建立一个将中国完全排除出去的新的国际贸易组织。

中国适时提出 “一带一路”战略,倡导互利合作,摒弃零和游戏规则,寻找新的突破口,将发展目光投向市场潜力巨大的亚欧大陆,通过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降低我国的发展风险,使国家安全得以保障。

3. 4“哑铃” 状的亚欧大陆经济格局,为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了资源优化的整合与合作空间

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位于亚欧大陆两端,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两大经济圈,都有着灿烂的历史,在世界地缘政治结构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中国—中亚地区之间,却存在着一个狭长的经济凹陷带,是整个丝路建设中经济塌陷最严重的区域,该地区能否振兴并顺利连接两端经济圈,成为决定亚欧大陆地缘经济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

整个亚欧大陆形成了 “哑铃” 状的经济格局,位于“哑铃”两端的是欧洲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这两大经济圈之间联系十分紧密,贸易体系高度发达,互为对方的主要贸易伙伴。然而他们的发展过程中,却都面临着产能过剩、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中国西部地区以及中亚、西亚位于“哑铃”的中间部位,相对分量最轻,但是却能带动整个哑铃的运转。该区域国家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但他们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土地、自然、能源、矿产和旅游等资源。

中国政府牵头倡导 “一带一路”战略,将带动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通过为相关国家提供资金、技术、人员支持,解决互联互通建设中的技术和劳动力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沿线国家的开放发展开启新的机遇窗口。

4 T ( Threats) “一带一路” 建设的威胁分析

4. 1 域外国家插手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内部事务,频频挑起事端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促发展,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的精神,倡导共同发展。然而,一些域外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频频挑起事端,为 “一带一路”建设人为制造障碍,较突出的有美、日等大国。

随着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领域的全面崛起,美国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中美关系面临着严峻考验,美国日趋把中国看成是其在全球主导权的一个威胁。美国社会普遍对中国存在着极大的误解,近期中国倡导的金砖国家银行、亚投行以及 “一带一路”战略等都被美国认为是对其霸权的挑战,是在向国际现有格局的挑战。

同时美国打着反恐旗号,在全球建立多个军事基地,不断插手他国内政,输出颜色革命,造成多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西亚、北非如今的紧张局势,背后都有着美国人的影子。所以美国因素是 “一带一路”建设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日本,作为在地区和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也深刻影响着 “一带一路”的建设。战后日本经济曾一度辉煌,但近年来日本国内消费不振,出口疲软,经济陷入低迷状态。伴随经济形势的恶化,日本国内右倾势力膨胀,他们歪曲历史,美化侵略。面对中国倡导的 “一带一路”建设,日本抱着极大的抵制心理,极力消除中国逐渐上升的地区影响力。

美、日因素成为 “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认真对待的因素,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政治智慧。

4. 2“一带一路” 沿线多国之间存在着宗教、民族、文化等复杂问题,区域合作政治风险较大

“一带一路”建设东起太平洋,西至大西洋,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区域内部形势复杂,矛盾重重,国家间、民族间因边界、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冲突不断,区域合作政治风险突出,对 “一带一路”建设极为不利。

中亚五国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各国独立后地区宗教活动得到发展,穆斯林人数、伊斯兰教团体和清真寺数量激增,宗教活动渗透到了国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近年来,一些极端宗教势力不断插手世俗政权,严重影响着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随伊斯兰教的复兴,中亚涌起了一股 “泛伊斯兰主义”的思潮,企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大 “哈里发帝国”,传播 “纯正” 伊斯兰思想,鼓励人们参加 “圣战”,给当地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南亚地区,较突出的是印巴关系问题。印巴冲突的核心是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历史上整个南亚次大陆被英国殖民统治,1947 年印巴分治英国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以教定土”,即按照一个地区大多数居民的宗教信仰来确定该地区领土的归属,据此,77% 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克什米尔地区就应该归属巴基斯坦。然而,英国 《印度独立法案》又规定允许土邦有权决定加入哪个国家,这样克什米尔王公选择加入印度也是合法的。由此,由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引发的争议成为印巴冲突的矛盾集合点,并导致了印巴历史上的多次冲突与对立。直到现在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巴仍然摩擦不断。

在西亚和中东地区,千百年来深受宗教、领土、淡水、石油等问题的困扰,是世界上纷争最多,矛盾最复杂的地区。西亚和中东地区位于 “五湖三洲”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且该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该地区降水十分稀少,水资源极度匮乏,水源之争成为地区国家间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却是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建国问题牵动了世界的神经,以色列自1948 年建立犹太国家起,便在英美等大国的支持下先后进行四次中东战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大片领土,使当地长期处于动荡之中。阿拉伯地区的宗教纷争也威胁着西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什叶派与逊尼派冲突愈演愈烈,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就是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夹杂了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以及大国在当地的博弈势力,越发使地区前景黯淡。ISIS以及伊朗核问题也是该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结构性战略构想,承载着沿线国家发展繁荣的梦想,但是我们不能回避建设中所涉及的复杂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整体工程,沿线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是构成丝绸之路整体链条的重要一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丝绸之路的通畅。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建设任重而道远。

4. 3 沿线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复杂的地理条件,加重“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成本

陆上丝绸之路途径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荒漠广布,较有名的如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海东部卡拉库姆沙漠、伊朗的卡维尔沙漠等。除了广袤的戈壁、荒漠外,在我国西部及中亚地区横亘着号称 “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分别延续出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天山、喀喇昆仑山等山脉。这些荒漠或山脉阻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为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另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涉及道路与通信系统、贸易网络和能源通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涉及矿产资源、能源等原材料的开发利用,人类的经济活动必然会给当地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4. 4 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影响着 “一带一路” 建设的进程

“一带一路”建设途经的许多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起步或加速阶段,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国家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影响了 “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

第一,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分工基础。受历史和现实条件影响,沿线各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完备的生产体系和适合现代化发展的多元化的成品制造体系[7],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第二,内部产业相似度高,缺乏经济互补性。这些国家国内经济结构单一,国际贸易主要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相似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导致区域内国家间竞争激烈。

5“一带一路” 建设的应对策略分析

5. 1 S + 0 优势+ 机会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政府规划的宏伟战略,北线丝绸之路经济带从陆上连接了中国至欧洲的广大经济体,而南线海上丝绸之路则从我国东部沿海出发经马六甲海峡,穿越印度洋,直达欧洲、非洲。南北两条丝绸之路涵盖了亚、欧、非三大洲,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状圈,将三大洲经济整合,拉近区域内国家的地缘关系。中国要同沿线国家尽快建立相关合作机制,通过政府间对话消除彼此间在政治上的分歧,说明各自发展意图,协调各方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全方位的地缘合作关系,打消沿线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

第二,中国要加强同沿线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放宽对华投资准入。习近平总书记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了“五通”的要求,货币流通便是其中的一项要求。我们要“搭建起服务中资企业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供应链”[6],拓宽双方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贷款、托管,国际结算等领域的合作渠道,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强调互联互通建设,但互联互通不仅要求交通、油气管道、电信光缆等物理意义上的联通,还要求在通关、物流、制度等方面的互相连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认真考虑每一项系统要素,各国要建立高效的多边参与的产权及投资保护机制,“以完善大通关制度为突破口,通过简化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手续,降低关税,推进资金流、物流、人流的相互往来”[8]。

5. 2 S + T优势+ 威胁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要求各国政府要加强政治互信,减少猜忌,促进国家间、民族间的人文交流和往来。不可忽视经济交往对增进民间感情的重要作用,通过创造当地的就业机会、加大贸易往来带动与企业所在地人民的沟通交流,从而增强彼此间包容和理解,消除不必要的隔阂。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差异的显著性,这就决定了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能像欧盟那样建立一套单一的准则,而是要放眼未来,搁置争议,建立多国参与的多边合作框架。

第二,针对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同他们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其发展愿景和切身需求,以 “先易后难、层层铺开”为指导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各国的务实合作。我国在 “一带一路”建设时,要深入的对沿线国家进行研究和分析,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承受力,避免建设规划过程中出台的政策措施脱离各国实际。

第三,在 “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过程中要创新合作模式,改变原有对外贸易结构,强调商品进出口与投资开发相结合,鼓励有能力的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设厂,带动沿线国家的就业水平。通过从双边到多边,从一国到多国,逐渐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到互联互通建设中去。中国要尊重当地国家的法律规则和风俗习惯,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理念,使各国人民都能感受到中国求和平、促发展的诚意,并且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铲除滋生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沃土,维护沿线国家安定团结的国内秩序。

第四,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工业生产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然而,近年来我国在劳动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却在逐渐地丧失。面对产业链调整这一需求,我国要以 “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通过建立边境经贸合作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产业链的延伸,释放我国过剩的经济产能。鼓励国内企业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园区的优势,以合作或合资等灵活手段,与沿线国家合作,建立产业园区、经贸合作区等产业合作园等。

5. 3 O + W劣势+ 机会

第一,要处理好我国与地区大国间的关系,避免与美、日、俄等势力的抗衡,突出我国 “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营造势力范围”的政治主张,减缓其对中国的防范与遏制,消除彼此隔阂与误解,加强政治互信,寻找共同利益的契合点。同时,要建立应急机制,避免突发事件的出现而措手不及。要 “多做少说”,使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博弈中取得优势地位,从而获得各国对 “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我国企业在走出国门,参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之前,要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调查沿线各国的政治法律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可行性的战略方案。企业还要向专门投资机构咨询,获取不同国家的投资规模,市场容量等方面的资料,对目标国家的情况做到尽可能详细的了解。

第三,我国政府和媒体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使沿线各国明白 “一带一路”战略强调各国间的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享利益,“一带一路”战略是沿线各国的大战略,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在打造我国与沿线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时,要从长远着眼,从基础做起,坚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使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 “一带一路”建设带给他们的好处,改善我国与沿线各国的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

5. 4 T + W劣势+ 威胁

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发挥政府的管理服务功能,又要发挥好市场的调节和资源配置作用,从而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动能,使企业成为推动 “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格局。促进沿线国家中小企业的合作,创新合作方式,以企业为纽带,将各国利益捆绑在一起,逐步实现市场一体化。

第二,中亚以及西亚地区生态脆弱,地形复杂,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然而这里却埋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无形中加剧了当地本就脆弱的环境破坏程度。中亚、西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是 “一带一路”建设绕不开的关键环节。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就必然决定了诸多大型项目的实施,这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面对这一困境,我们要利用中国与这些国家在能源领域的互补性,建立中亚国际能源合作示范区,大力研发绿色、环保、节能技术,提高资源开采效率,扩大双方的能源合作。中国要以务实的态度加强在中亚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经贸合作区和开发区,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链。

第三,中国 “一带一路”建设在安全议题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周边国家,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领土、岛屿争端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紧密合作的重大障碍因素。对此,中国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照顾区域内相关国家的利益关切,具体而言,作为领土、岛屿争端当事国,中国应继续坚持 “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通过和平协商、对话的途径解决南海划界问题; 面对区域内相关国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问题时,我国政府要坚持 “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积极发挥地区大国的建设性作用,推动相关各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维护地区稳定。

上一篇:和谐图书馆的建立下一篇:PC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