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纪处分范文

2024-10-01

违纪处分范文(精选7篇)

违纪处分范文 篇1

员工违纪违规处分规定 总则

1.1 为加强公司内部管理,严肃公司纪律,规范员工行为,严惩违法乱纪,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特制定本规定。

1.2 对员工违纪违规的处理原则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区别情节,分类对待;纪律规定面前人人平等;教育与惩戒相结合。调查处理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1.3 员工对公司的处分决定享有陈述、申辩的权利。

1.4 本规定所称违纪违规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依据本办法应当受到处理的行为。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全体干部员工。3 处分种类

处分种类从轻到重依次分为七档,分别为: 3.1 通报批评

原则上可同时给予不高于1个月标准绩效工资的经济处罚,如有专项处分管理规定的,可按相关规定的处分标准执行。

3.2 警告 3.2.1 根据具体情况,须同时给予扣发1—3个月标准绩效工资的经济处罚。

3.2.2 自警告处分下达之日起,原则上3个月内不允许进行职务调升及管理级别晋升。

3.3 记过

3.3.1 根据具体情况,须同时给予扣发3—6个月标准绩效工资的经济处罚。

3.3.2 自记过处分下达之日起,原则上6个月内不允许进行职务调升及管理级别晋升,1年内不得入选集团人才库及人才选拔类项目。

3.4 降职/降级

3.4.1 受到降职处分人员薪酬标准按照降职后的岗位薪酬区间下限确定,其他薪酬福利按照降职后对应的标准发放,情节特别严重者,可酌情按照降职后重新核定的绩效标准同时给予扣发3—6个月标准绩效工资的经济处罚。

3.4.2 受到降级处分人员各类福利按照降级后的对应标准发放,须同时给予扣发3—6个月标准绩效工资的经济处罚。

3.4.3同时受到降职、降级处分人员,须按照降职后重新核定的绩效标准同时给予扣发3—6个月标准绩效工资的经济处罚。

3.5 免职/撤职/停职 3.5.1 免职/撤职

3.5.1.1受处分期间,管理干部各类薪酬福利按照《管理干部不在职期间管理办法》执行;撤职员工实际工资发放数额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 准执行(具体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政策执行),可继续享受过节费等福利项目。

3.5.1.2 受免职/撤职处分人员原则上应同步免去其管理级别,并予以安排不少于3个月的脱岗学习。

3.5.1.3 免职/撤职处分期满后考核合格可予以受处分人员重新任职定岗,原则上应参照原职级予以降职降级降薪使用,且1年内不允许进行职务调升及管理级别晋升。

3.5.1.4 自免职/撤职处分下达之日起,1年内不允许参与集团任何个人奖项评选并不得入选集团人才库及人才选拔类项目。

3.5.2 停职

3.5.2.1 停职期间,相关干部员工暂停履行职务,保留管理级别;管理干部各类薪酬福利按照《管理干部不在职期间管理办法》执行;停职员工实际工资发放数额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具体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政策执行);停职人员不允许参与集团任何个人奖项评选,并不得入选集团人才库及人才选拔类项目。

3.5.2.2 后续停职人员若查实违纪违规行为,按照与调查事实相对应的处分执行后续相关事宜;若查实无违纪违规行为,可安排恢复原职务或参照原职务重新安排同职级工作岗位,按停职前薪资标准补发停职期间薪资差额。

3.6 留用察看

3.6.1 留用察看期间须免去原职务及管理级别,由所在单位安排临时工作;管理干部各类薪酬福利按照《直管干部不在职期间管理办法》 执行,撤职员工实际工资发放数额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具体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政策执行)。

3.6.2 留用察看期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不超过24个月。

3.6.3 留用察看期满,若考核合格可予以受处分人员重新任职定岗,原则上应降职降级降薪使用,且1年内不允许进行职务调升及管理级别晋升。

3.6.4 留用察看期满,若考核不合格则解除劳动合同。

3.6.5 自留用察看处分下达之日起,2年内不得参与集团任何奖项评选,不得入选集团人才库及人才选拔类项目。

3.7 解除劳动合同

凡是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处分的干部员工,今后不得再通过任何方式录用。违纪违规行为及适用处分

4.1 违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行为

违反社会公德和职业操守,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降职/降级、免职/撤职/停职、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

4.1.1 个人生活作风败坏、品行不端,不孝敬父母、不尊重长辈、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拒不承担抚养教育义务或赡养义务的。

4.1.2 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泄露公司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内幕消息以及其他公司机密或需要承担保密义务的其他信息,向供应商或其他无关人员泄露采购关键信息,诋毁公司声誉、侵犯他人 知识产权、窥探散布个人隐私,待人处事不公平不公正,严重违反《管理干部价值准则及行为规范》等规定的行为。

4.2 违反公司工作纪律及工作作风不端正的行为

违反公司工作纪律及工作作风不端正,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降职/降级、免职/撤职/停职、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

4.2.1 迟到早退、无故旷工、擅自脱岗、擅自离岗休假,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事情的。

4.2.2 拒绝执行或擅自改变上级企业依法依规作出的决定和工作部署,严重影响工作或对企业造成损失的。

4.2.3 在生产或工作岗位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聚众赌博,影响生产或工作正常进行的。

4.2.4 公务消费大手大脚,违反公司规定使用公款支付超标准高消费活动,提供或接受超过规定标准的接待,违反规定长期租用办公用房、用车的。

4.2.5 违反公司工作规定或服务规范,工作、服务态度恶劣,损害公司形象的。

4.2.6 工作倦怠、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慢作为、不作为,推诿扯皮,执行力低下,缺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

4.2.7 对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坚持原则,不维护企业利益,和稀泥、粉饰太平,只当和事佬的。4.2.8 缺乏大局观念、团队意识,自以为是、搞小圈子、搬弄是非、散布小道消息,破坏团结;自私自利,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与他人合作精神的。

4.2.9 汇报工作避重就轻,隐瞒真实经营状况,报喜不报忧,虚报业绩,骗取奖励,重大问题蒙混过关的。

4.2.10 其他违反公司工作纪律及工作作风不端正的行为。4.3 违反人力资源管理规定的行为

违反人力资源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降职/降级、免职/撤职/停职、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

4.3.1 违反公司人事管理规定,降低标准引进人员的。

4.3.2 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和程序,或在干部任用考察中隐瞒事实真相的。

4.3.3 利用职权,工作之便,要求或指使提拔亲友或关系密切的个人,或对他人打击报复的。

4.3.4 利用职权,违反规定,为他人谋取不合规的培训机会,或在培训过程和结业考核中弄虚作假的。

4.3.5 利用职权,根据个人好恶,违反规定确定他人考核成绩,或违反规定确定他人奖惩事项的。

4.3.6 采用违规手段,为本人或他人谋取荣誉、职务、职称、待遇的。

4.3.7 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 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所在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4.3.8 其他违反人力资源管理规定的行为。4.4 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行为

违反财务预算、核算、资金、资产、税务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降职/降级、免职/撤职/停职、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

4.4.1 不依法设置会计账薄或私设会计账簿的。

4.4.2 不按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记账的。

4.4.3 故意隐匿、毁坏、销毁会计凭证、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的。

4.4.4 隐瞒、截留公司收入,私设小金库、账外账,或隐瞒资产不入账,造成账外资产的。

4.4.5 不按规定进行成本核算,随意核销费用,乱挤乱摊成本的。4.4.6 擅自对外投资、融资、参股、借贷、提供担保的。4.4.7 违反规定在国(境)外金融机构存款或变相存款,或者未经批准在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或变相存款的。

4.4.8 违反规定进行委托贷款、理财、股票、债券、外汇和期货(权)及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业务等。

4.4.9 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产权登记和资产处置,导致资产流失的。4.4.10 违反知识产权、无形资产保护的有关规定,擅自泄露和转让专利、科研成果、技术工艺、工艺图纸等,或擅自许可、转让注册商标等,造成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流失的。

4.4.11 违反规定个人借用公款不按规定归还,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或擅自以企业的名义开设银行账户的。

4.4.12 其他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行为。4.5 违反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行为

违反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降职/降级、免职/撤职/停职、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

4.5.1 不执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上级机关、主管部门有关决定、命令、指示的。

4.5.2 未取得行业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及相关证照或不具备安全环保条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4.5.3 使用国家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或者产品的。

4.5.4 对存在的重大安全环保隐患,未采取有效措施等。4.5.5 安全事故发生后,不及时组织抢救工作或擅离职守的。4.5.6 对发生的安全事故瞒报、谎报、拖延不报,组织或参与破坏事故现场、出具伪证或者隐匿、转移、篡改、毁灭有关证据,阻挠事故调查处理的。

4.5.7 不执行或者不正确执行对事故责任者作出的处理决定,或擅 自改变上级机关批复的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的。

4.5.8 其他违反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行为。4.6 违反经营管理制度的行为

违反公司工程项目建设、物资采购、产品销售、招投标活动、合同管理和审计工作等经营管理相关制度的,情节较轻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降职/降级、免职/撤职/停职、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

4.6.1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上述相关处分。

4.6.1.1 项目未经集团批准立项擅自开工建设的。

4.6.1.2 违反审批程序或未经审核擅自修改工程设计方案或技术标准的。

4.6.1.3 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和认证的。

4.6.1.4 向参建单位介绍本人或本人配偶、子女及其他家属参与同发包方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有关的设备、材料、工程分包、劳务等经济活动的。

4.6.1.5 要求、暗示和接受参建单位和相关单位为个人支付报销费用、提供物品、及为工作无关事项提供方便的。

4.6.1.6 利用知悉和掌握的公司内幕消息谋取利益,泄露项目工程管理工作中应当保密的信息和资料的。

4.6.1.7 工程签证以少签多、高估冒算、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4.6.1.8 项目实施交付后,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工程结算,造成公司利益受损害的。

4.6.1.9 其他违反工程建设管理规定的行为。

4.6.2 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上述相关处分。

4.6.2.1 将不满足公司要求的单位选择为合格供应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

4.6.2.2 要求供应商虚开发票,提高金额,少付多报的。4.6.2.3 违反采购审批程序,擅自决定购买物资以及指定购买物资的,或者擅自变更采购计划和采购物资规格型号的。

4.6.2.4 违反集团集中采购目录要求,未提报集中采购计划,未经批准擅自组织自行采购的。

4.6.2.5 采购不符合行业标准或假冒伪劣物资,或者财务物资价格明显高于当地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

4.6.2.6 弄虚作假,办理虚假出、入库手续的。4.6.2.7 其他违反物资采购规定的行为。

4.6.3 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上述相关处分。

4.6.3.1 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从事产品交易、营销活动,被国家行政执法机关查处的。

4.6.3.2 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

4.6.3.3 违反国家物价政策和公司有关规定,采取人为低价或其他 不合理销售方式销售产品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4.6.3.4 违反规定赊销或擅自确定价格、折扣、折价的。4.6.3.5 其他违反公司产品销售管理规定的行为。

4.6.4 在招投标活动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上述相关处分。

4.6.4.1 采取化整为零等方式,或以各种借口规避招标、直接发包的。

4.6.4.2 违反审批程序进行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的,或擅自改变已经审批的事项的。

4.6.4.3 采取公开或暗示方式以各种手段拒绝潜在合格投标人投标的。

4.6.4.4 与投标商串通,损害公司利益的。

4.6.4.5 招标文件中列入歧视性、倾向性条款,使用未公开的评标办法,有明显不公正行为的。

4.6.4.6 利用职权影响或干预招标过程和结果,或擅自改变中标人、中标方案的。

4.6.4.7 泄露国家法规或公司规章制度规定应该保密的招投标资料和信息的。

4.6.4.8 不按规定收集、整理、保存招投标过程资料的。4.6.4.9 捏造事实,扰乱招标工作秩序的。

4.6.4.10 其他违反招投标法律法规和公司招投标监督管理规定的。4.6.4.11 对投标人应具备招标项目需要的各种资质、证书不事先尽 职调查,让该投标人进入投标的行为。

4.6.5 在合同管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上述相关处分。

4.6.5.1 违反合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受到国家行政执法机关查处的。

4.6.5.2 未按规定审核对方资信情况,签订有重大缺陷或无效合同,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4.6.5.3 未经批准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未签订合同即预付款项,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4.6.5.4 未经授权或批准擅自超越权限签订合同的。

4.6.5.5 工作不负责任,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被对方追究违约责任的;或合同纠纷或风险发生后,隐瞒不报或不及时采取措施,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4.6.5.6 发现对方违约给集团造成危害不及时采取有效纠正、制止、补救措施或擅自放弃追究权利的。

4.6.5.7 提供虚假资料、隐瞒或遗漏重要资料信息;出具有关法律文本未按规定程序审核或无正当理由不采纳审核意见;或丢失、损毁合同文本及相关文件的。

4.6.5.8 与合同对方或第三人恶意串通或收受贿赂的。4.6.5.9 违反合同用章管理规定的。4.6.5.10 其他违反合同管理规定的。

4.6.6 在案件管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将视情节轻重,给予 上述相关处分。

4.6.6.1 案件发生后,未按规定及时通报并办理案件移交手续的。4.6.6.2 案发单位、案件总协调人、协办人未履行协调或协助职责,造成案件调处工作陷于被动的。

4.6.6.3 案发单位领导、涉案员工、协助调查员工不配合案件调处部门办理案件,存在干扰、阻碍办案或隐匿、损毁重要证据的。

4.6.6.4 泄漏案件调处方案及其他保密信息、资料的。4.6.6.5 拒不执行案件调处部门整改意见或法律意见的。4.6.6.6 其他违反案件管理规定的。

4.6.7 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上述相关处分。

4.6.7.1 发现被审对象存在重大问题不如实报告的。

4.6.7.2 被审对象不按审计要求提供审计资料或提供虚假资料或销毁审计资料的。

4.6.7.3 被审单位(人员)不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干扰、阻碍、拒绝审计的。

4.6.7.4 拒不执行审计决定或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审计建议的。4.6.7.5 报复陷害内部审计人员的。4.6.7.6 其他违反审计管理规定的。4.7 工作失职的行为

对于工作失职,疏于管理的行为,有下列情况之一,情节较轻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降职/降级、免职 /撤职/停职、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

4.7.1 不尽职尽责,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应尽的职责,在签订、履行合同或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失误,或者购进假冒伪劣商品,致使公司财物被侵占、挪用、盗窃、诈骗或者物资丢失、损坏、变质的。

4.7.2 对存在问题不认真解决,致使矛盾激化造成不良后果的。4.7.3 对发生的重大事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造成不良后果和较大损失的。

4.7.4 对遗留问题置之不理,任其发展,不予解决的。4.7.5 其他工作失职的行为。

4.8 违反廉洁自律规定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违反廉洁自律规定损害公司利益,有下列情况之一,情节较轻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降职/降级、免职/撤职/停职、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

4.8.1 利用职务之便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司财物的;违反规定,以单位名义将企业资产私分给个人的;将履行工作职责以外的费用列入工作职务消费的。

4.8.2 利用工作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收受、变相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利用各种名义收取回扣、手续费的。

4.8.3 利用职务便利或通过其他人员的职务便利,收受请托人提供的干股的,或通过赌博方式或其他形式收受、变相收受请托人财物的。

4.8.4 利用工作及职务便利,挪用公司资金的。

4.8.5 在与公司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投资入股,未向组织报告的。4.8.6 将工程、采购项目、盈利业务或下属经济实体,以分包、转包、承包、委托、租赁、转卖等方式给亲友或关系密切的个人经营或与其合作联营的。

4.8.7 将公司资产私自委托、租赁、承包给亲友或关系密切的个人经营,或无偿提供给其经商办企业使用的。

4.8.8 为亲友或关系密切的个人经商办企业挪用、拆借资金,提供贷款抵押、质押、担保的。

4.8.9 以低于市场价格向亲友或关系密切的个人批售或授意批售本企业物资、产成品,或提供加工产品、备品,或批购其推销的原材料及产品的。

4.8.10 在处理物资设备、发行股票和企业内部债券等业务中,向亲友或关系密切的个人提供便利与优惠条件的。

4.8.11 为亲友或关系密切的个人提供商标、品牌、专利、非公开信息、客户市场等方面便利的。

4.8.12 其他违反廉洁自律规定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4.9 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

对于提供虚假或伪造离职证明、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学历证明、体检证明、考试成绩等严重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原则上一律给予有关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处分。

4.10 违法犯罪的行为

4.10.1 被人民法院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一律给予有关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处分。4.10.2 其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处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降职/降级、免职/撤职/停职、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

4.11 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

对于叛党(党员)、叛国,组织或参加各类反党、反华、反社会主义、邪教组织,申请政治避难等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原则上一律给予有关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处分,对不明真相被裹挟参加,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从轻或免予处分。违纪违规处分运用规则

5.1 违纪违规行为应追究管理责任的,比照对直接责任人的处分降低一档处理。管理责任是指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应承担的责任。

5.2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分:

主动交代本人违纪违规问题的,主动检举同案人或者其他人的违纪违规问题经查证属实的,主动上交违纪违规所得或者赔偿损失的,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有其他立功表现的。

员工在处分期间因重大立功行为受到政府部门或公司表彰的,可提前解除或减轻处分。

5.3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重或加重处分: 拒不退还违纪违规所得或者拒绝赔偿损失的,强迫、唆使他人违纪违法的,串供或伪造、销毁、隐匿证据的,阻止他人揭发检举、提供证据材料的,包庇同案人员或打击报复批评人、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人员的,以及有其他干扰、妨碍组织审查行为的。

5.4 一人犯有两种以上(含两种)应当受到处分的违纪违规行为的,应当合并处理,从重予以处分。

5.5 在给予上述处理的同时,因员工违纪违规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追究员工民事赔偿责任或要求员工采取合理措施弥补不良影响。

5.6 两人以上(含两人)共同违纪违规应当给予处分的,根据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分别给予处分。

5.7有违纪违规行为,但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经批评教育后改正的,或者具有本规定中其他免予处分情节的,可免予处分。

5.8 当内累计受本规定处分3次(含)以上的,则加重处罚,直至解除劳动合同。违纪违规处分权限及程序 6.1处分权限

对员工发生违纪违规行为的处分,由人力按照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权限上报审批确定。对员工发生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可由上级企业有关部门直接调查处理。集团风控部门及其派驻机构在审计、合同、案件、合规等业务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员工违纪违规行为,可独立调查提出责任认定意见。6.2 处分程序

6.2.1 对员工发生违纪违规行为的,由人力、风控部门等有关部门对需要调查处理事项进行初步核实。

6.2.2 经初步核实,认为存在违纪违规事实,按照规定应给予处分的,办理立案手续。

6.2.3 对被调查人员违纪违规事实做进一步调查,包括收集、查证有关证据材料,并形成案件调查报告。

6.2.4 将调查认定的违纪违规事实告知被调查人,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6.2.5人力根据案件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后公文呈报公司领导审批。处理意见为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提前征求风控部门意见,同时将事由通知公司工会,并研究工会意见,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6.2.6 公文审批结束时间为处分生效时间,由人力将处分决定以书面形式送达有关部门和受处分人,并在一定范围内宣布。涉及解除劳动合同的处分决定应由受处分人签收确认。

6.2.7 在对违纪违规员工下达处分决定后,受处分人如对处分决定不服,可在接到书面处分决定后3个工作日内向人力或公司劳动争议调解机构提出书面申诉,相关部门在接到申诉后15个工作日内给予申诉员工答复。申诉员工如对答复仍有异议的,可向人力资源分管领导提出申诉,由分管领导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复核。超出申诉期未正式提出申诉的,视为对处分无异议。

6.2.8 调查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三个月,特殊情况经领导批准可以适 当延长。

6.2.9 将处分决定等有关资料存入受处分人人事档案。

6.2.10 员工对违纪违规处分持有异议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被申请仲裁单位在收到员工仲裁受理通知之日起一个工作日内应当向风控部门移交案件。

6.2.11 上级企业有权责令下级企业对作出的错误处分进行纠正,也可以直接纠正。附则

7.1 违纪违规情节主要是指违纪违规的动机、手段、时间、地点、环境和侵害对象;违纪违规造成的损失、影响和危害程度;违纪违规人员责任大小、认识态度、挽回损失和退回违纪违规所得等行为和事实。

7.2 违反本规定受处分的员工是党员的,由人力将处分决定以书面形式通告党员所在党组织,由党组织按规定进行相应处理。党组织要求移送审查的,原调查部门应当办理移送。

7.3 违纪违规员工涉嫌犯罪的,人力及其他调查部门应及时移交公司风控部门,由公司风控部门负责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7.4 因处分被安排赴深圳弘法寺学习人员原则上应免去所有职务及管理级别。

7.5 员工实际工资发放数额为企业扣除所代缴个人所得税、应由劳动者个人所承担的各项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费用后的部分。

7.6 公司各业务体系对员工违纪违规行为有详细处分规定的,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其中与本规定有冲突或遗漏的,应当按照本规定修订 并重新下发。

7.7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负责解释。

违纪处分范文 篇2

一、实现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实体正义

(一) 完善涉及学生处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校规

法治的核心, 首先应当是在建立起一套严谨、科学的规范体系。针对目前教育立法的不足, 立法者有责任为高校提供一个相对符合现实状况的法律环境, 尽可能使所有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及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和运作规范。进一步明确国家立法与学校制定校纪校规的法律关系, 从而使高校拥有的行政职权应有明确的授权。应制定《学生法》, 明确规定保护学生权益, 将学生的每一受教育阶段的权利以及该权利受到侵害后的保障机制具体明确。应根据具体学生管理行为的特点, 制定配套的程序性法律规定, 明确管理程序的步骤、顺序、方式以及时限。教育部可从法律上明确高校内部规章的制定原则、制定程序和制定范围, 规范和约束学校内部规章的制定权, 限制高校违纪处分权的权限, 将该权利的范围逐步细化。对学校违纪处分权的对象应该将其具体化, 明确“违法、违规、违纪”具体达到什么程度才给予违纪处分。校规作为内部管理规范, 是一种自治规则, 在合法的前提下, 可认为是对法律规范的一种补充或完善。校规在其立改中必须坚决贯彻以下几点:1.校规的制定以国家法律规章为基础和主要依据, 必须是高校自主办学范围内的事项, 无权超越法律的规定对学生作出更重的处分, 更不能加强学生的义务, 不能侵害学生的尊严、自由和其他基本人权;2.要密切关注国家立法动态, 保持与法俱进, 提高校规的应变力;3.学生的具体权利在校规中要有充分的体现;4.把简明、标准、规范、可操作作为准则, 尽量克服处分制度相关用语的模糊性, 多用倡导性条款、少用禁止性条款、慎用惩罚性条款。

(二) 创新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执行机构

根据程序公正原则和相对人参与原则, 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纪律处分机构代表学校行使部分违纪处分权, 负责对学生违纪事件开展调查并作出是否处理的初步意见。该机构的组成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 由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老师、普通授课老师、学生代表按均等比例组成, 实行逐年换届选举制度, 且选举过程本身应该透明化、公开化。该机构应当制作详尽的纪律处分规则与流程, 并对每届选举进入该机构的人进行培训, 强化他们的程序意识。可以配备一批独立于学校行政单位, 具有法律精神的、处于中立地位的专职人员。这批人员中应保证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学生和法学教育的教师参与, 并且使其成为学生处分制度运作中的主导力量, 这样有利于机构成员在分析问题、解决纠纷时的高效性和合理性。

二、实现学生违纪处分程序的合法合理

(一) 完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制定程序

处分制度作为一项与学生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规章制度, 为确保立法内容的合法性和妥当性, 应逐步完善学生参与的制度。学校制定或修改违纪处分制度可以遵循下列程序:首先公布规则草案, 在学生代表参加下举行听证会, 通过认真采纳学生意见、吸收学生参与制定, 经过学生的合议而形成。高校还应当对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解释和适用范围进行规范, 保障规章制度真正得以实施;加强制度的清理工作, 以保持制度的生命力。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的学生违纪处分规章列为行政和司法审查的范围, 从基础和本源上对学校管理加以规范。要以审查学校内部规章的制定权为重心, 作好预防性监督。对《学校章程》应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方能生效。对高校制定的条例性规章可进行程度不等的合法性或合理性审查, 可视具体规章对相对人权益的影响程度的轻重采取备案、核定、核准等方式。对教育行政部门经审查被认定违反国家法律的学校内部规章, 可要求学校直接进行修正或者予以撤消。

(二) 建立处分行为实施程序的规则

尽快出台有关学生纪律处分程序的法规是实现高校学生处分程序的法治化的一种现实选择。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对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提醒和约束。凡学生的行为已有触犯校纪校规倾向, 并有可能向被处分方向发展的, 应进行预先警示。某一类型的违纪违规行为在达到每一等级的处分之前, 在程度还较轻的阶段进行预先警示。预警用书面告知的方式进行, 并应成为给予处分的前置条件。当学校认为学生的行为违反了规章制度应该给予纪律处分时, 学校应该以处分意见书的形式告知学生, 给学生一个表达意见和为自己陈述、申辩的机会, 充分考虑其合理的要求和意见。高校作出处分决定后, 应当将处分决定送达学生, 学生有权了解自己所受处分有关的情况, 包括处分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并被告知依法享有的申诉、复议的权利。决定书应当由学生本人签字接收, 若学生拒绝签收的采用留置送达方式进行, 缺少该项程序的视为决定书没有送达, 不对学生产生任何效力。学校对受处分学生及其监护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认真复核, 学校不得因受处分学生及其监护人申辩而加重处分。

(三) 建立和完善处分过程中几项重要制度

1. 建立听证制度。

听证是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听取被处分学生的陈述、申辩和质证的制度。学生处分听证制度虽然还未在我国高校正式建立, 但个别高校已经对此进行了尝试, 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1]。高校学生违纪处分的听证制度的具体实施应遵循符合公开性的规范。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听证细则, 而其中听证范围的界定、听证程序的设定以及听证原则的框定是有效构建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的关键所在。应当注意, 涉及开除学籍或留校察看这些比较严重的处分决定, 都应当采取正式的听证程序;记过以下的处分决定可以保障公正、正确的前提下, 采用简易化的非正式听证程序。

2. 建立处分先例制度。

高校学生纪律处分“一事不同罚”的案例引起了强烈关注。在各个高校处理考试作弊的事情上, 其处理结果差距很大;更有甚者, 在同一学校, 对考试作弊处理的结果也会出现本质的区别。实际上, 学生违纪情况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处分先例”是在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现行体制的框架内加强对高校行使处分权者的规范[2]。如学校已对其中一位同学因夹带纸条作弊而处以警告的处分, 学校则不应对其他当事人作出大相径庭的处分。高校在行使处分权过程中, 应当遵循先例, 以增进高校规范的确定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处分先例”制度具有补充条文不足的价值。各高校作为处分先例的确认主体, 可以汇集一定时间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处分个案汇编。各教育部门在处理申诉案件后, 应及时的汇集、整理处理结果, 将处分先例以文件的方式公布于各高等院校。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将处分先例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高校在作出处分决定时应将是否遵循先例以及理由写入, 以便学生行使知情权。

3. 完善证据制度。

高校处分权的运用要受证据规则的约束。对学生的处分是其依授权主动作出的, 在作出处分决定前必须主动收集证据。收集证据要全面、客观、及时, 不仅要收集直接证据, 也要收集间接证据;不仅要注意收集正面证据, 也要收集反证。坚持“学校承担举证责任”的举证原则, 不能要求学生自证其罪。高校不仅要有提供证据的责任, 也有权说明责任。只有把举证责任压在学校身上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学校与学生的权力剪刀差, 才能体现“程序正义”的要求。单纯的口头证言在处分过程当中一般不能作为定性的依据, 还要结合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证据形式, 以便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证据链条, 如在学生考试舞弊的查处过程中, 通过监控所获得的论据一般优先于口头证言的效力。高校获得的证据在定案前, 学生有权获悉证据的内容, 并给予学生质证的机会和权利。未经质证的证据不得成为做出处分决定的依据, 并允许学生举出对他有利的证据。如果学生违纪行为并不能被充足的证据确证, 则处分违法。高校可借鉴《行政诉讼法》中关于采用不同的证据保存规则。

三、完善处分后的权利救济制度

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权利的保障作为基础和中心环节。在依法治国的语境中, 应当构建完善的学生个体权利救济机制, 使学生在受到纪律处分之后, 可以诉求于相应救济途径。

首先, 建立处分后的教育评议制度。处分后的教育评议制度是处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往往又是目前高校所缺少的。要用建立悔过机制的方式激励大学生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从法律层面确立目前部分高校施行的处分解除制度, 既可以严格维护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真正发挥学生处分制度的育人功能, 又能给受处分学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可谓化解高校学生纪律处分实践中尴尬处境的良方[3]。“处分解除”是指受处分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如符合相关要求, 学校即对其作出的处分予以解除, 解除后恢复处分前的状态。解除是对学生所受处分之后表现的一种肯定, 是维护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真正发挥学生处分制度的育人功能的有效机制。纪律处分解除的方式应由受处分学生申请提出, 学校主管部门审核, 对符合条件的由学校作出解除处分决定书。学生处分解除后则不再具有效力, 但解除学生处分不是撤销原处分, 对于原处分材料、解除学生处分的决定书、学生处分解除申请表等相关材料, 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的文书档案和学生本人档案。为了有效地激励学生改过, 可以按处分后的不同表现给予不予解除与提前解除。针对不同种类的处分, 制定宽严不同且宽严适中的解除条件。

其次, 完善两级行政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的实行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还应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要把高校学生申诉制度落到实处, 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及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运作机制。建议国家教育部下达统一的行政命令, 要求各高校必须根据各自校情制定《学生申诉条例》, 基本内容应当由教育部统一规定, 学校不能作原则性的修改。结合司法实践及国外高校的作法, 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应建立制度与机构相结合、制度合理、机构多元的内容体系。首先要保证申诉程序的建立和完善, 做到申诉制度运作过程中的公正透明, 避免申诉机构因具有行政性特点而出现“一边倒”倾向, 申诉委员会应独立于处分决定机构, 应明确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问题。在处理学生的重大权益问题申诉的时候,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吸纳法律专门人士、校外知名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申诉处理;防止学校管理层人员占多数为了维护学校权威以多数压倒少数的结果使得学生申诉制度形同虚设。

应该对目前规定的第二重申诉即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诉的制度进行修改完善。首先, 申诉受理机关不应当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担任, 建议由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个专门处分评价委员会, 各省设立分会, 专门受理学生申诉案件, 该委员会独立于当地行政机关、高校, 其资金、人事等关系由教育部直接管理, 直接对教育部负责, 委员会的成员应该由专业人员担任, 如法律工作者、教育专家、社会学者等。该委员会其独立性高, 在进行处理申诉中立性、专业性更强, 申诉处理结果的公正性更高。二重申诉不应仅限于书面审核, 应当吸纳当事人参与, 听取意见, 最后由委员会综合评议, 作出书面申诉结论。从法律上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申述处理决定的法律效力, 该申诉结论对学校有强制执行力。如果学生的复议申请符合条件的, 复议机关就应该受理并尽快进入复议程序, 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进行复议。

最后, 完善司法救济制度扩大学生权益的救济途径。当学生穷尽了所有的行政救济途径, 其合法权益依然得不到充分的救济时, 司法救济就成为保护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得以实现其权利的最后也是最有利的途径。因此, 应该将高校行使违纪处分权纳入司法审查范畴, 赋予学生在不服申诉决定或复议决定的行政诉讼权, 使司法适当介入到高校的管理行为中来, 作为对高校管理权力有效的外部监督和保护学生权益的最有力的方式。我国行政诉讼法并没有明确将高校管理权引起的纠纷排除出其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根据法无明文排除即可诉的原则, 高校违纪处分权纠纷是具有可诉性的。违纪处分权具有被审性, 应当被依法纳入司法审查范畴。希望在《行政诉讼法》的修正中能弥补这一缺陷, 从而统一理论上的争议和实践中的不一致。完善司法救济注意把握有限审查原则。如果纪律处分直接影响教育权, 就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反之则否。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处分尚不至于改变学生身份, 对受教育权尚未构成重大影响, 故不宜成为司法审查对象。但是, 开除学籍已改变学生身份, 对受教育者构成重大影响, 则应成为司法审查的对象。在将司法审查引入高校学生纪律处分争议时, 笔者建议设立申诉/复议前置制度, 并将之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规定在教育行政诉讼程序中。学生对学校纪律处分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而应当首先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及教育部处分评价委员会申诉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复议, 只有经过双重申诉或者复议后仍然不服的, 方可提起行政诉讼。坚持申诉前置原则, 有利于尊重高校的管理自主权, 避免司法权过早干预学校行政事务。教育行政部门本来即负有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监督义务, 通过处理学生的申诉, 也为教育行政部门监督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条渠道。

参考文献

[1]胡大伟, 晋国群.论学生处分听证制度在高校管理中的构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4) .

[2]牛翔.论“处分先例”在高校学生处分制度中的构建[J].丽水学院学报, 2007, (3) .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篇3

关键词: 处分;申诉;复议;诉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43

一、高校学生处分权的概念及性质

《教育法》规定,学校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有权对受教育者进行处分。《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赋予高校校长对学生进行处分的权利。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对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高校对于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制定正是源于国家有关教育法律规范对高校的授权,为了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利,对有违纪(也包括违法、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处罚(包括五种形式: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权是高校基于维护正常的管理需要,对违反学校纪律性管理规定的学生处以相应惩罚的管理权力。

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权性质上属于行政权力。原因有三:(1)高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是在《教育法》等法律规范的明确授权下行使对学生的处分权的;(2)高校在行使学生处分权时是代表国家履行教育管理的职能,处分目的是希望最终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3)在处分学生时,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等的法律地位,处分具有单方意志性和强制性。以上均符合行政权力的特点,因此此权力应属于行政权力。

二、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现状

目前,各高校现有的违纪处分制度问题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越权制定、以下犯上、责惩失当、救济不畅。

(一)越权制定

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惟有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才有权对基本权利加以限制。违纪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其中,开除学籍显而易见是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属于基本权利范畴。对于开除学籍的处分应由立法机关立法,各高校违纪处分制度应严格按照法律内容和精神,进行详细规定。目前,对于开除学籍这类处分的依据从立法层面来说是缺失的。

(二)以下犯上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低位阶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不得与高位阶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相抵触。作为高校内部规则,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明显属于低位阶的规范性文件。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与《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相比,明显加重了处分程度,甚至有少数高校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内容以外,巧立名目处分学生。

(三)责惩失当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与学生违纪行为的程度相适应。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应按照上位法合理行使其在受权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权,学生因违纪行为承担的责任与处分应该相适应。但现存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仅以《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第17条中规定为例,“学生不能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未经批准而缺席者,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根据此规定,对于同样的旷课学时数,各高校的规定却是五花八门,最为轻微的是不处分,只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最严重的则是开除学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救济不畅

关于权利救济,《教育法》提及了申诉和诉讼,《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申诉。尽管申诉和诉讼是出现在明文里面的,但诉讼属于何种诉讼,则不得知。实践中,因为高校法律主体地位的不明确,在受案范围方面还存在着争议,各司法机关或者不予受理,或者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间来回踢皮球。这就意味着,目前明确的对于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救济的仅仅只有一种形式,即申诉,包括校内申诉和校外申诉。前者是向高校提出,后者是向高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行政法的传统理论是,对于行政行为不服,有三种救济途径: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学生对学校的违纪处分行政行为不服,也可以寻求以上三个途径进行权利救济。显然,目前的救济渠道是单一的、不畅通的。

三、完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内容

完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内容,应该遵循法律保留原则、位阶原则、比例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①“凡属于国家的重要事项,特别是涉及人民基本利的实现与行使的事项,必须由法律规定”。②对于高校来说,开除学籍影响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只能由法律做出规定。我们应在《高等教育法》中对开除学籍的法定情形、实施程序、监督机制、救济渠道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根据其内容和精神进行细化,但绝对不可创设。

位阶原则是指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应遵循层级效力,低位阶的不得与高位阶的内容和精神相矛盾或抵触。应努力逐步完善教育立法,依据《立法法》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予以整理,将违反上位法内容和精神的下位法修改或废除,尽可能地避免冲突,进一步形成一个层级分明、逻辑严谨、科学完整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高校所制定的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不应该与比它位阶高的法律规范相冲突,更不能损害大学生的合法权利。高校在制定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时应严格依据宪法、各部门法、教育法、教育部门规章制度以及高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的其他相关法律规定。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使目标与手段之间处于适度的比例之中”。③行政主体在所有能够实现合法的行政目的的方式中应该选择对行政相对人权利影响最小、损害最轻的方法。高校对学生行使违纪处分权时,应该坚定地牢记育人的初衷,充分考虑育人目的与处分方式之间的合适比例,不能因小过而重罚,应实事求是,责惩相称。另外,对于一些可量化的处分,比如旷课时数等,应该由《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按照比例原则作出统一规定,各高校违纪处分制度严格落实,避免出现以前不同的高校之间学生错误相同而处分结果却大不同的现象。

四、扩展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救济渠道

学者林莉红认为:“对行政行为实施的救济,应形成一个系统。对不同的行为应相应设置不同的救济途径、方式和方法。反之,救济途径、方式和方法亦应与被救济的行为相适应,应根据被救济行为的不同特性设置具有与被救济行为相适应的程序和制度。”④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救济渠道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目前,《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校内申诉就是行政申诉,是学生认为高校在违纪处分过程中的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法向高校提出重新处理的制度。

“行政复议是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⑤学生认为高校在违纪处分过程中的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法向高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起审查请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该违纪处分进行审查,并做出相应处理,这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却被称为向教育行政部门的申诉。对照行政复议的定义,此申诉很明显实质上就是行政复议。可见目前《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没有名文规定行政复议制度,却实际实施了行政复议制度。为了让该行政行为名副其实,再加上我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九款早已明确将保护受教育权和保护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一样纳入到了行政复议的受理范围,于理于法都应该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这类申诉修改为“行政复议”。

司法是救济的最后环节。在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救济的程序问题上,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四种处分因对学生影响较小,考虑到诉讼经济成本、精力成本和社会影响,不必进入司法程序,可以按照行政申诉、行政复议顺序逐级进行。凡是因开除学籍而引起的纠纷,因剥夺学生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利,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即学生认为高校开除其学籍严重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对高校的处分行为进行审理和裁决。开除学籍可以按照“穷尽行政救济原则”最后进入司法程序,即按照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顺序逐级进行。

注释:

① 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47.

② 马怀德.行政法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49.

③ 尹晓敏.高校处分权的行使与比例原则的适用[J].高教探索,2005(3):45-47.

④ 林莉红.行政救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1999(1):41-49.

⑤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79.

违纪学生处分条例 篇4

为贯彻学校从严治校的管理方针,加强校风建设,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对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纪律散漫、行为不良、屡教不改的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在调查研究和证据确凿的基础上,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现根据《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条 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视情节轻重,给予以下等级之一处分:

1、警告;

2、严重警告;

3、记过;

4、留校察看;

第二条 对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受到国法或公安部门处罚者可相应给予以下处分:

1、被处以治安警告或罚款者,根据情节,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2、被处以治安拘留者,根据情节,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3、凡被劳动教养、逮捕或判刑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第三条 对结伙斗殴、殴打或侵犯人身权益者,除作经济赔偿外,可给予以下处分:

1、动手打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2、虽未动手打人,但挑起争端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以上处分;促使打架事态扩大者,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3、殴打他人,致他人受伤者,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4、对能主动承认错误并揭发他人者,可适当考虑降级处分;

5、对结伙斗殴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其为首策划者,寻衅滋事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6、隐瞒打架事实,或作伪证的,如本人未参与打架,给予严重警告以上处分,本人参与打架的,按上述条款加重处理。

第四条 偷窃、敲诈、诈骗或破坏公共财物者,除追回脏款、赃物或赔偿经济损失外,给予以下处分:

1、价值不满一百元者,根据情节和后果,给予严重警告以上处分;价值超过一百元者,根据情节和后果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2、凡属撬窃等情节严重者,不论遂否,可根据情节,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3、利用计算机犯罪作案者,根据情节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第五条 以现金或其它物品为赌注,进行赌博或变相赌博者,给予以下处分:

1、初次参与赌博者,视情节轻重给予严重警告以上处分;

2、屡次参与赌博者,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

3、为赌博者提供条件者,视情节轻重给予严重警告以上处分。

第六条 对有行为不轨者,给予警告以上处分。有下列行为者分别给予:

1、有流氓行为者,根据情节,给予严重警告以上处分;

2、凡在学生宿舍留宿异性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3、男女同学发生不正当性行为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第七条 收看、复制、传播淫秽录象物品者,给予以下处分:

1、凡参与观看淫书、淫画、淫秽录象片等淫秽物品,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

2、复制、传播淫秽物品或隐匿不交者,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

第八条 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反动言论和行为者,组织和煽动闹事,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安定团结,侮辱和诽谤他人而坚持不改者,给予以下处分:

1、情节轻微,经教育尚能改正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2、情节严重或经教育坚持不改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第九条 有下列行为,情节较轻微,但造成一定影响者,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严重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1、在校内或其它公共场所,有吸烟、酗酒、哄闹或咂烧物品等扰乱公共秩序行为;

2、夜不归宿、上网吧的;

3、在校内私自使用电炉等电热器;

4、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或学校管理人员依法或依校规定执行任务的;

5、隐匿、毁弃或私拆他人邮件的;

6、有提供伪证、伪造证明、涂改证件等弄虚作假行为的;

7、在校内进行搓麻将活动的;

8、擅自在公共场所乱涂乱写,张贴大小字报的;

9、破坏学校的公共设施的;

10、违反学校规定,在不准进行打球、踢球、溜冰、跳舞等活动的区域进行这类活动,又不听劝阻的;

11、因学习、就业或其他原因对教师或学校寻衅滋事的;

12、其他严重违反学校规定的。

第十条 考试、考查、测验作弊者,按考试、考场规则,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以上处分。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从重或加重处分:

1、违纪后,认错态度不好的;

2、对检举人、证人进行威胁或打击报复的;

3、屡犯不改或第二次违纪处分的;

4、三次违纪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第十二条 违纪处分决定的报批和通告程序:

1、对学生处以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的,由学生处提出意见,经主管领导同意,公布处分;

2、对学生处以留校察看以上处分,由学生处提出意见,经主管领导同意,并将有关材料提交校务会讨论并通过,公布处分;

3、学生受违纪处分的决定,学校在三天内通知学生家长。第十三条 允许违纪学生对处分决定提出申辩、申诉和保留不同意见,违纪处分决定书下达之前应先通知被处分的学生,被处分的学生如有不服,在接到通知后向学生处提出书面申诉,由学生处负责复审,并给予答复。第十四条 学生撤销处分的有关规定

1、学生受违纪处分后,表现良好、有明显进步的,可在考察期满后向学生处申请撤销处分;

2、撤销处分的考察期限一般为三个月至一年,留校察看的限期为一年;

3、学生在考察期内有立功表现,可提前减轻或撤销处分;

4、学生撤销处分,应向班主任递交书面申请,经班主任同意后,到学生处领取《撤销处分申请表》,在三天内填好表格,递交学生处。学生处经过调查了解,认为有条件撤销处分的,将作出撤销处分的决定。

5、作出撤销处分决定后,即通知本人,并向全校公布,遂将撤销处分的结论记入有关文书档案。

第十五条 学生处分撤销前的有关规定

1、受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当学期的德育分成绩只能评为“及格”或“不及格”;

2、不能评为“文明学生”、“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不具有优先推荐资格;

3、不能享受国家资助和政策性免学费资格;

4、毕业前不能撤销处分的,将作肄业处理或延长考察期。第十六条 受处分学生的档案处理

1、学生受处分后,不管处分轻重都要记入学校内部档案和学生成绩报告单,但暂不记入学生个人档案,待毕业前夕由学生处会同班主任综合情况,区别对待,将该记入的记入学生个人档案;

2、原则上警告一类处分,撤销后一般不记入个人档案,但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要考虑记入:(1)处分后重犯过去错误或其他严重错误,再次受处分;

(2)受处分后,虽未再次受处分,但问题很多,至毕业仍不能撤销处分的。

3、受记过一级以上处分原则上要记入个人档案,但有以下情况可考虑不记入:(1)受处分后进步显著,撤销处分后力求上进,老师同学印象深刻;(2)受处分后表现良好,某些方面有立功表现。

学生违纪处分条例 篇5

第一条 为维护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加强校风纪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全而发展,根据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处分违纪学生必须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在错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的情况己下执行处分;必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耐心、热情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帮助违纪学生认识、改正错误。

第三条 对学生的违纪处分分为:1警告,2、记过,3、留校察看,4、勒令退学,5、开除学籍。

第四条 处分界限与幅度

第1款 从事或组织危害国家安全活动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第2款 成立非法组织,举行非法游行、集会,书写、印刷、张贴危害国家安全的传单等文字材料,组织煽动闹事,扰乱社会秩序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第3款 扰乱学校正常秩序者,视其情节和认识态度,分别给介下列处分。

(一)情节和危害较轻,认识态度好,给予警告处分。

(二)情节和危害比较严重,认识态度好,给予记过或留校察处分。

(三)认识差、态度恶劣或情节和危害十分严重,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第4款 违反国家法律、法令、法规,受到司法部门或公安机关处罚者,分别给予下列处分。

(一)被判处管制、拘役、徒刑或送劳动教养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二)被行政拘留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受到治安警告或治安罚款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第5款 偷窃、诈骗财物者,除追缴赃款、赃物或赔偿损失外,视其作案情节和案情,分别给予下列处分。

(一)作案价值在200元以下者,可给予记过以下处分。

(二)作案价值在200元以上、尚不够刑事处罚或治安拘留者可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

(三)作案两次以上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四)作案手段恶劣,造成很坏影响者,合伙作案的为首者,勾结校外不法分子的作案者,应予从重或加重一级处分。

(五)经公安部门或保卫处确认,行窃而未窃得财物者,应视其情节和未遂

原因,参照本款

(一)、(四)之规定,予以处理。

第6款 故意损坏国家、集体和个人财物者,除赔偿经济损失外,视其情节和后果,分别给予下列处分。

(一)损坏物品价值在200元以下,情节较轻者,可给予警告处分。

(二)损坏物品价值在200元以上,或者手段恶劣、造成很坏影响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直至诉诸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7款 违反有关规定,私接电源,声音使用各种电器或明火者,视情节和后果,分别给予下列处分。

(一)使用电热器具,私接乱接电源线,尚未酿成事故者,除按有关规定予以罚款外,给予记过处分。其中有破坏行为者,给予加重处分。

(二)擅自在学生宿舍内点蜡烛者,给予记过以下处分。

(三)因上述行为造成事故并产生严重后果者,除按规定赔偿损失外,给予留校察看以下处分,直至诉诸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8款 打架斗殴者,侵犯人身权利事件的当事人,视其情节和后果,分别给予下列处分。

(一)打架斗殴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其中致人受伤者从重处分。

(二)聚众斗殴者、持械行凶者,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

(三)对上述两项的组织策划者,致人重伤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四)勾结校外人员到校肇事者,若本人是打架事件的参与行,视后果加重一级处分,直至开除学籍。本人未参与,可比照参与者给予处分。

(五)虽未直接参与打架斗殴,但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可视同参与者给予处分。

1、违纪后不听劝阻,蛮横无理,引起矛盾激化者。

2、以侮辱、挑衅性的语言、手势引发事端,扩大事态者。

3、在不良氛围中,以各种方式触及他人挑起争端者。

4、为他人提供凶器者。

5、以“劝架”为名,偏袒一方,促使事态发展者。

(六)受到不法侵犯,未能正确对待,参与打架,未造成严重后果者,应予从轻处理。

(七)打人至伤者,应按有关规定,赔偿受害者合理的医药费、营养费、护理费、交通费、亲属探视误工费等费用。有能力而拒不不赔偿者,予以加重处分。

第9款 一学期内旷课(旷课学时以实际课时计)达到10学时以上者,分别给予下列处分。

(一)累计达10学时,给予警告处分。

(二)累计达20学时,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三)累计达30学时,给予记过处分。

(四)累计达40学时,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五)累计达60学时,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六)因旷课受到处分后,当学期内继续旷课,前后旷课学时应一并计算,按累计学时数给予相应处分。

第10款 考试、考勤作弊者,违反考场纪律者,除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处理外,视其情节,给予下列处分。

(一)考试(考查)中有下列作弊作为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闭卷考试时偷看他人试卷,使用随身携带的书籍、资料、纸条等各种与考试有关的文字材料;考前在课桌桌面或其它部位书写、刻划与考试内容有关的文字或符号;两人以言语或传递文字材料交流考试内容;向他人投扔文字材料;为他人提供偷看考卷的机会;利用计算器存贮有利于考试的内容;利用离开考场的机会获取有利于考试的各种信息;课桌内藏有书籍、作业本等文字材料,东张西望,有偷看嫌疑,经监考教师警告后仍不改正者。经教务处和监考教师共同认定为考试作弊的行为,认定为作弊。

上述行为中的双向性行为,双方均以作弊论处。

(二)有预谋的冒名顶替代考作弊者,给予双方勒令退学处分。

第11款

第12款

第13款

第14款 在男女交往过程中,造成不良影响者,视其情节给予警告以上处在校期间未经批准结婚者,给予勒令退学处分。住校学生未经许可夜不归宿或在校外租房居住者,给予警告以上以现金或其它物品为赌注进行赌博者,为赌博提供条件者,分别分。其中非法同居或发生性关系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处分。其中经教育不改,给予记过以上处分。给予下列处分。

(一)在校园内赌博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二)参与赌博和为赌博提供条件者,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

(三)聚众赌博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四)上述行为的屡次参与者和经教育拒不改正者,加重处分直至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第15款

第16款

第17款 酗酒滋事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记过警告以上处分,非法出版、复印、传播和观看黄色书刊、网站及淫秽物品者,尚有下列侮辱或妨碍他人行为,造成一定影响者,分别给予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不够追究刑事责任或行政拘留的,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一)扰乱餐厅、宿舍、教室、会场、影居场等公共场所秩序,妨碍他人工作、学习、生活者,按第四条第3款处理。

(二)侮辱、诽谤、诬告、殴打或威胁他人者,视其情节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三)隐匿、毁弃或私拆他人邮件,撬拆校内信箱等妨碍他人通讯自由,但尚未构成刑事责任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四)伪造证件,欺骗组织,包庇坏人,尚未构成刑事责任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五)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或学校管理人依法或依校规执行公务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六)上述行为者认识态度差,手段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

第18款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从重或加重处分:

(一)违纪后拒不承认错误事实,受处分后无理纠缠、情节恶劣者。

(二)重犯已受处分者。

(三)受处分一年内又有违纪行为者。

(四)对检举人、证人、办案人员进行威胁或打击报复者。

(五)提供伪证,防碍调查处理者。(无理取闹,情节恶劣者)

(六)第三次受违纪处分,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第19款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从轻处理。

(一)有本条例所述违纪行为(除第四条第1款、第2款外),情节轻微,认识态度较好者,经学生工作处与有关部门审定,可予以从轻或减轻处分。

(二)违纪后至处理期间,有立功表现者,经学生工作处审定,可予以从轻、减轻或免于处分。

第20款 受处分者,取消当学年各项评优资格;当学年已获{浮荣誉称号和奖学金者,撤消其荣誉称号,追回证书及奖学金。

第五条 本条例没有列举的违纪行为,确应给予处分的,可比照最相近条款给予处理。

第六条 审批程序及权限

第1款 凡给学生违纪处分,须经行政会议讨论并提出意见,填妥《处分登记表》,备齐材料,予以处理。

第2款 违纪处分涉及治安问题和学籍处理,应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共同审核。

第3款 警告记过处分,由各专业部审批;留校察看处分由学生工作处审批,报主管校长备案,给予学生勒令退学及以上处分,由校长行政会议批准。

第4款 对有第四条第1、第2款所列行为的学生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须报省教育厅审批。

第七条 学生申诉

第1款 受处分学生对处分依据的事实持有异议,职能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

及时复查核实。允许受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申辩、申诉和保留不同意见。向主管部门或领导机关的申诉应在接到处分决定起3日内提出。接到申诉后,学校应在30天内给予复议,并将复议情况及时转告收受申诉的主管部门和申诉人。申诉或复议期间,应当执行处分,受处分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停止处分的执行。

第八条 处分的执行及后续工作

第1款 受处分学生应在《处分登记表》上签名,签署对所受处分的意见。如有不服或异议,可按第七条规定申辩、申诉或提出异议。

第2款 违纪学生的处分决定(通知),应按审批权限分别在校或专业部范围内公布,同时通知学生家长或有关单位。处分决定和有关材料由学生家长签字,并存放学生档案。对学生的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受处分学生在正常期间,仍不能正常撤销处分,其毕业证书缓发。

第3款 毕业班学生当学年受到留校察看处分,毕业时作结业处理。其工作一年后,经本人申请,所在单位证明其确已改正错误,可给予换发毕业证书。其中悔改表现突出,在校期间察看期超过半年者,可由本人提出申请,经评议,可提前解除察看。

第4款 受处分学生临近毕业前或受处分一年后,可提出评议申请。学生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其表现进行审议,按批准处分和程序,决定是否给予评议。评议材料存入学生档案。

第5款 学生留校察看期为一年。对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要定期进行考察,及时帮助教育。留校察看期间有显著进步或突出事迹者,经批准可提前解除察看;对错误有深刻认识并有进步表现后,可提请解除察看处分;无进步表现,应延长其察看(延长期一般为半年)不改正错误或又有违纪行为者,可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第6款 勒令退学者,可发给其学业证明书。开除学籍者,不予学业证明。

第7款 凡被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学生其户口一律迁回其入学前户粮所在地。

第8款 受处分学生自受处分之日起,定期上交思想汇报。

第二条 处分的撤销

第1款 为有利于受处分学生认识错误,吸取教训,鼓励他们改正错误,积极向上,实行处分撤销制度。

第2款 学生因违反校规校纪受到的处分(不包括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司法部门或公安部门的处罚后学校给予的处分)经批准可以以撤销。

第3款 学生受处分后,能切实认识、改正错误,各方面表现良好,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学校可提前给予撤销处分的评议和审核。

(一)因表现突出受到校级以上表彰奖励的;

(二)见义勇为,同坏人坏事作斗争有突出表现的;

(三)在省级各种竞赛、比赛中成绩优异,为学校争得荣誉的;

第4款 毕业班学生当学年违纪所受处分参照第八条第三款,第4款。

第5款 撤销处分的审批程序

(一)受处分学生本人提出要求撤销处分的书面申请。

(二)对照撤销处分的条件,所在班级组织班民主评议,并在民主评议和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书面意见,由处分单位办理撤销处分的手续。

教师违规违纪处分办法 篇6

(试行)

为加强我校教师队伍管理,突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促进教育形象建设活动的开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参照《国家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榆阳区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细则》、《榆阳区教师文明礼仪规范》、《榆阳区教师“八要” “八忌” “八做到”》、《榆阳区教学常规要求》和《榆阳区教师违规违纪处罚办法》等有关要求和法律法规,并结合学校实际,经校委会研究决定,特制定本条例。,第一条:本办法指所有中学在职在岗教师。

第二条 :违规违纪处分种类为:通报批评、警告、记过、记大过、开除。

处分期分别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第三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经批评教育劝起谈话仍不改正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警告处分:

(一)不按时上下班,经常迟到、早退、不遵守工作纪律的。

(二)在课堂上抽烟或使用通讯工具的。

(三)不认真备课、上课、不批改作业、不辅导学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

(四)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

(五)不尊重学生,讽刺、挖苦学生,造成影响的。

(六)擅自剥夺学生在校学习和参加活动的权利、擅自组织学生进行校外集体活动的。

(七)训斥或无故指责学生家长,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谋取私利的。

(八)擅自向学生、家长推销书籍、刊物或其他商品的。

(九)语言、举止不文明,服饰不得体,有失教师礼仪、有损教师形象的。

(十)学校组织考试过程中,在试题保密、监考、评卷、登统等环节中,有违规违纪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

(十一)不按学校规定开齐开足课程,随意挤占挪用体育和艺术等课时,随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惩罚大量机械性的作业。

(十二)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差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第四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劝起谈话仍不改正的,给予记过处分:

(一)经常无教案上课,不批改学生作业,不完成教学任务的。

(二)擅自停课、放假、办私事的。

(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履行教师职责不到位,出现学生人身安全伤害事故的。

(四)在工作日及工作场所搓麻将、打扑克、上网聊天、炒股、网上交易或购物、玩电脑游戏的。

(五)违反有关规定在校外有偿兼课、办班或补课的;从事或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的。

(六)在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审中,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的。

第五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劝起谈话仍不改正的,给予记大过处分:

(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

(二)向学生或家长索要财物的。

(三)有偿家教经查实的。

(四)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履行岗位职责,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五)经常无故旷工、擅自离岗,经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的。

(六)无事生非、无理取闹、聚众闹事;散布流言蜚语、造谣惑众、恶意中伤、诽谤他人,给单位或个人造成不良影响的。

(七)在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内酒后闹事或寻衅滋事的;

(八)拒不服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安排的。

(九)参与或者支持色情、赌博、迷信等活动的;

(十)严重违背公民道德,损害师表形象,搞婚外情,影响本人或他人家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十一)被司法机关行政拘留的。

第六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报教育局给予开除处分:

(一)公开诋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言论的,经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的。

(二)有偿家教造成恶劣影响的,经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的。

(三)对学生实施性侵害的。

(四)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违反有关规定受到记大过处分,无悔改表现的;

(六)一年内连续旷工10个工作日或累计超过20个工作日的。

(七)造成学生伤亡等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八)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被依法判处刑罚的。

第七条:对本《办法》未列举的违规违纪行为,可视具体情节,参照本《办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八条:教师在各类考试中的违纪行为,依照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执行。

第九条:警告、记过处分,由学校作出处理结果,并报区教育局监察室备案;记大过、开除处分,由学校提出建议,报区教育局审核并作出处分决定。第十条:教师在受到处分期间,不得参与评优树模、晋级,其中,受到警告处分的,当年及下一不得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当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受到记过处分的,当年及下一起2年内不得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当考核定为基本合格。受到记大过处分的,降低一个岗位等级聘用,当年及下一起2年内不得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当考核定为不合格,不得晋级、评优树模。受到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学校签订的聘用合同,从受处分次月起停发工资。

第十一条:教师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规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校委会研究决定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影响。教师在受处分期间无明显改正或仍旧屡犯的,可适当延长处分期限或加重处分等级。

第十二条:对教师的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教师违规违纪,学校与教育局监察部门对教师违规违纪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认定的事实以及拟给予处分告知教师本人。教师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处分决定机关认为对教师应当给予处分的,要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作出处分决定。处分决定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教师本人,并存入个人档案。第十三条:被处分人对处分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分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处分部门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行政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由接受申诉部门按规定程序给予答复。

第十四条:教育行政部门有权复查并作出撤销或更改学校作出的处分决定。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补浪河中学校委会解释。第十六条:本《办法》从

2013年8月起执行。

2013.8

教师违规违纪处罚办法

补 浪 河 中 学

违纪处分范文 篇7

王丽是某三星酒店员工,2013年11月,她在单位工作到凌晨1点多才下班,想到自己第二天一早又要上班,王丽没向领导汇报,自行开了一间客房,在客房里睡了5个多小时。

第二天,酒店发现客房被人打开过,随后进行了调查。在领导的多次询问下,王丽一开始不承认自己开房休息,随后又承认自己私下开了房间,并向单位书面提交了情况说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检讨。

酒店调查后将王丽私开客房行为定性为“隐瞒严重危害酒店利益的行为”,开除了王丽。王丽不同意酒店的开除决定,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恢复劳动关系。

裁审结果

在申请劳动仲裁被驳回后,王丽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审理认为,王丽擅自开客房休息确实违反了酒店管理规定,但她的行为尚未达到“严重危害酒店利益”的程度,更不符合“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开除条件。酒店将王丽解雇的行为违法,应当支付经济赔偿金。根据王丽的工作年限,法院最终判令酒店赔偿7.2万元。

案件分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员工王丽的违纪违规行为是否达到严重程度。

第一,王丽擅自开客房休息的行为经查实只发生了这一次,其违纪违规行为尚属首次,系初犯。

第二,按照市场价格,该三星级酒店客房一晚的消费价格大约为300-400元左右。假设员工王丽确实因占用酒店的客房导致酒店损失了300-400元的收入,仍然属于较轻微的损失,尚未达到“重大损害”的程度。而事实上当晚王丽占用的是空客房,并未造成酒店营业额损失(充其量增加了酒店轻微的运营成本,如换洗床被、打扫卫生、更换易耗品)。

第三,王丽下班的时候已经是凌晨,无法立即向领导汇报申请客房一事,情有可原,故将其定性为“故意隐瞒”未必成立。

第四,王丽并没有经常性实施此行为,也没有以此谋求个人私利,而是为了方便个人休息,其行为与“严重危害酒店利益”相距甚远。

综上所述,王丽确实存在违纪违规行为,但尚未达到“严重程度”,法院最后判决酒店败诉并无不妥。

建议

用人单位在行使管理职权时,应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在处分或解雇违纪违规员工时,应具备充分的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

法律依据既包括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也包括用人单位内部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依法制定”是指,(1)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应合法合规、公平合理、符合公序良俗。企业在撰写违纪违规条款时应根据公平合理原则明确哪些情形属于较轻的范围(如上班睡觉),哪些情形属于较重的范围(如辱骂领导),哪些情形属于严重的范围(如打架斗殴)。本案中,酒店将王丽的行为定性为“严重危害酒店利益”,明显不符合公平合理原则。(2)制定程序应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关于“共同讨论、共同确定、公示或告知”之规定,否则规章制度原则上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事实依据是指员工不承认违纪违规事实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举证证明员工确实实施了违纪违规的行为。如果用人单位证据不充分,那么往往会被认定缺乏事实依据,进而要承担败诉等不利后果。

综上,在依法治国、依法治企的今天,用人单位在处分或解雇违纪违规员工时,若缺乏法律依据或事实依据,均很可能被认定非法解除劳动关系。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毕业后职业规划下一篇:居里夫人传摘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