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保障房(通用8篇)
青岛市保障房 篇1
青岛保障房申请条件
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1】
青岛市财政局
关于调整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申请条件和保障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
青土资房字〔〕119号
各区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财政局:
根据(青政办字〔2016〕55号)文件精神,将我市市区范围内户籍家庭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申请条件和保障标准适当调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租赁补贴申请条件
将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保障的收入条件由现行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810元(含)调整为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1380元(含),其他条件不变。
二、租赁补贴保障标准
(一)保障面积标准。将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的保障面积标准调整为:2人及以下家庭的保障面积标准为建筑面积30平方米;3人家庭的保障面积标准为建筑面积45平方米;4人及以上家庭的保障面积标准为建筑面积60平方米。
(二)租赁补贴标准。将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的补贴标准调整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范围内低保家庭每月每平方米20元、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低保标准低于810元(含)家庭每月每平方米18元,其他家庭每月每平方米16元。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高新区范围内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的补贴标准由区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区财政部门统筹辖区内商品住宅市场租金水平和被保障家庭收入水平合理确定。
三、本通知自6月1日起施行。
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青岛市财政局
青岛市保障性住房申请资格审核实施细则 【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以及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以下简称保障性住房)申请人住房、收入、财产等状况审核工作,根据《青岛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政府令第197号)、《青岛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政府令第199号)、《山东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鲁民〔〕68号)、(青政办字〔2009〕146号)和《青岛市保障性住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方案》(青政办字〔〕12号)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以下简称市内四区)行政区域内的保障性住房申请资格审核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审核工作应当坚持部门联动、信息交换,依法客观、公开公正,保护申请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第四条 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资格审核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协调、指导、检查各有关部门和各区的相关工作。
市房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申请人申请资格的审核管理工作。市、区住房保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申请人房屋状况的具体审核工作。
民政、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税务、工商、金融、保险、证券、监察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机构根据职责分工,配合做好申请人相关信息的审核、核对工作。
第二章 审核方式和途径
第五条 保障性住房申请资格审核工作可以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以及调取政府相关部门信息等方式开展工作。
第六条 经济状况审核可按照下列途径组织实施:
(一)工资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就业和劳动报酬、各种福利收入,以及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情况等得出;
(二)经营性净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工商登记、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等得出;
(三)财产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利息、股息与红利、保险收益、出租房屋收入以及知识产权的收益情况等得出;
(四)转移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社会救济金、住房公积金的领取情况,以及获得赠与、补偿、赔偿的情况等得出;
(五)实物财产可以通过调查房产、车辆等有较大价值实物的拥有情况等得出;
(六)货币财产可以通过调查存款、有价证券持有情况、债权债务情况等得出。
第七条 除第六条规定的核对内容外,被审核申请人的支出与其提供的收入状况明显不符的,或者对其经济状况有明显影响的,审核部门可以对相应支出情况进行调查。
第八条 被审核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供个人或者家庭婚姻、房产、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不得隐瞒和虚报。
被审核申请人应当积极配合调查工作。
第九条 被审核申请人成员的工作单位及其户籍地或者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相关组织应当协助做好审核工作。
第十条 房屋管理、民政、户籍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管理、税务、工商管理等部门应当提供下列与被审核申请人有关的信息:
(一)拥有或承租的房产、房产交易等情况;
(二)婚姻登记以及享受社会救助、优抚、抚恤及补助等情况;
(三)户籍登记、拥有车辆等情况;
(四)就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领取社会保险待遇等情况;
(五)住房公积金缴纳和提取等情况;
(六)个人、个体工商户的所得额及个人所得税申报缴纳情况;
(七)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生产经营等情况;
(八)应当提供的其他情况。
第三章 审核程序
第十一条 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组织进行资料审查,对申请人的房屋、收入及财产状况进行调查,经评议、公示(公示期为5日)后提出初审意见,报区住房保障机构。
第十二条 区住房保障机构应当自收到初审资料之日起10日内,对申请人房屋状况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家庭,由区住房保障机构将初审资料转至区民政部门。经申请收入核定的家庭授权,区民政部门进行审核。区住房保障机构在进行审核时,出具协助核查函及其名单送公安部门核对户籍信息。公安部门应当自收到区住房保障机构出具的户籍协查材料5日内,完成核查工作并反馈。申请人涉及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房屋状况的.,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房屋管理部门应自收到市内四区住房保障机构出具的协助核查函及其名单后5日内,完成核查工作并反馈。
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初审资料之日起20日内,完成收入、财产、婚姻状况核查工作。区民政部门可出具协助核查函,由公安、住房公积金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税务、工商等部门配合实施信息核对。
(一)车辆信息核对。公安部门应当自收到协查材料之日起10日内,完成核查工作并反馈。
(二)住房公积金信息核对。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协查材料之日起10日内,完成核查工作并反馈。
(三)社保缴费信息核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自收到协查材料之日起10日内,完成核查工作并反馈。
(四)收入信息核对。税务、工商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协查材料之日起10日内,完成核查工作并反馈。
区民政部门根据相关部门的核对、评估情况,对申请人的收入、财产等状况进行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和资料转至区住房保障机构。区住房保障机构应当对经审核符合条件的予以公示,公示期为15日。对公示无异议或有异议经查证不成立的,报市住房保障机构。
第十三条 市住房保障机构应当自收到复审资料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备案,并书面通知区住房保障机构予以登记,由区住房保障机构发给申请人准予登记通知书。对不符合条件的,由区住房保障机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应于5日内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向区住房保障机构申诉,涉及低收入家庭核定的,由区民政部门做出书面说明后,由区住房保障机构统一答复申请人,申请人未提交资料或提交资料不能证明审核结果错误的,不予准入登记。
第十四条 相关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对被审核申请人相关信息进行核对,并向审核部门出具书面证明。书面证明作为出具审核决定的依据。
第十五条 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可直接认定为城市低收入家庭,不再重复进行家庭收入核定。
第十六条 各部门应建立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的低收入家庭住房、收入、财产状况核对机制,并通过部门系统信息比对的方式实现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和经济状况审查核对工作。
第四章 相关责任
第十七条 审核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在审核过程中获得的涉及被审核申请人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向与审核工作无关的组织或者个人泄露。
第十八条 审核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青岛市保障房 篇2
住有所居, 是公众的迫切愿望。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涉及大众切身利益, 关系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年初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表示, 保障住房对稳定有重大意义, 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他强调, 确保分配公平是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生命线”。
各地保障房建设全面展开
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 各地的保障房建设早已全面展开。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1~8月, 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实物开工868万套, 开工率86%。前7个月, 辽宁和陕西已经超额完成了今年的开工建设任务。
截至9月20日, 北京市保障房开工数量已经超过18万套, 达到预定全年任务的90%以上。根据计划, 今年北京保障性住房将实现“两个60%”:即新开工建设、收购保障性住房20万套, 占全市新开工住宅套数60%以上;其中公开配租配售的保障性住房10万套中, 公租房占60%以上。同时, 力争全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0万套, 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占全市住宅工地的50%以上。北京市住建委负责人表示, 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启动5000余套公租房配租工作后, 朝阳、海淀两区也已制定了公租房配租方案, 近3000套房源计划三季度开始配租, 今年全市力争配租1万套以上。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 给出了2011年上海保障房建设的目标: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500万平方米、22万套 (间) , 供应1150万平方米、17万套 (间) 左右。截至7月底, 上海保障性住房新开工和筹措面积为866万平方米, 完成全年计划的57.73%;供应面积为697.1万平方米, 完成全年计划的60.62%。
山东省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为32.82万套, 明年与今年基本持平。今明两年, 山东保障房建设将超过60万套, 其中公共租赁住房是山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济南和沿海城市及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为重点区域。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会同该省发改委、监察、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 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督察考核, 一月一调度, 一季一通报。对资金和土地不到位、政策不落实、建设进度滞后的市县, 约谈其政府负责人;对未能如期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的, 问责相关负责人。
目前, 全国各省区已经全面展开推进保障房建设的工作。保障房建设也成为证券交易市场上热炒的题材。然而, 对于保障房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争论仍然在继续。
土地、资金与生产能力的瓶颈
任志强认为, 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目标很难完成。他说, 这一目标受制于土地、资金和生产能力的约束。
从土地方面来说, 保证保障房的土地供给的确是一个难题。大量增加土地供给是不现实的, 至少18亿亩的耕地红线即为约束条件。在用地总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 保障房用地一定会挤压商品房用地, 但商品房用地可以公开拍卖, 因此征地和拆迁时的成本可以得到充分的补偿, 并产生客观的卖地收入, 而保障房用地难以高价拍卖。单看这一点, 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房的动力也不足——如果保障房用地挤占商品房用地, 会造成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上的巨大损失。学者估算认为, 由于建保障性住房带来的土地出让金损失, 各地方政府总计大约会损失3000亿元。
据住建部测算, 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安支出约为1.3万亿元。而2010年全国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为2.7万亿元, 即是说, 今年的保障房建设要把去年土地收入的一半用掉。据称, 这1.3万亿元中约8000亿元由社会筹集, 即用卖房的方式收回投资, 如经济适用房、两限房、棚户区改造的置换等;约5000亿元要地方政府支出, 如廉租房、公租房和棚户区中的困难户, 中央补贴1043亿元, 地方需要支付4000亿元。
分析认为, 考虑到地方政府受困于“土地财政”, 以及已经存在的巨额地方债, 这4000亿元其实很难筹措。
有消息称, 很多地方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融资困境。如陕西省成立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司, 以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该公司由陕西省财政和大型国有企业延长石油集团共同注资组建, 其中陕西省财政出资10亿元、延长石油集团出资30亿元。这家公司将直接进行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划拨、回笼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并将采取市场融资的方式帮助市县政府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目前保障房建设的融资渠道包括短融、中票、私募债、企业债等。保险资金也参与到保障房的建设中来, 包括太保、国寿、平安在内的7家险资计划联合参与投资北京保障房建设, 资金规模在300 500亿元。政府部门表示, 公租房资产打包上市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 , 可提前收回建设资金。但是, 这些融资方式仍然有限, 不能完全缓解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压力。
在生产能力方面, 完成建设目标的难度更大。以2010年全国住宅竣工量作为参考, 8.34亿平方米创造了房改以来的最高记录。其中商品住宅竣工量达到6.12亿平方米。如果今年建设的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计算为新增项目, 按照平均每套房70平方米计算, 大约要新增7亿平方米的竣工总量, 竣工面积从8.34亿平方米提高至15.34亿平方米, 增长超过180%。即使土地和资金问题能够解决, 那么, 建设这些工程所需的劳动力、管理能力、机械生产能力、监管能力该从何而来?
保障房“大跃进”的争论与献策
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的增量无疑是巨大的。这一数字在2009年是260万套, 2010年是580万套, 2011年是1000万套, 几乎连年翻番。有人称之为保障房建设“大跃进”。
赵晓表示, 保障房建设不存在“大跃进”, 这是中国目前房地产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商品房市场迅速发展, 但保障房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比如从经济适用房的面积占整个住房面积来看, 早些年能达20%以上, 后来降到不到10%, 目前所占的比重大概不到3%。所以, 我国的住房市场忽视了保障房的发展, 现在“转个弯”, 而且这个弯转得有些大, 但是并不能说是“大跃进”。与新加坡以及一些欧美国家相比, 我们国家的保障房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
不论如何看待保障房建设的巨大增量, 实际上, 建设的结果却并不乐观。2010年开工590万套, 但只完成了370万套, 完工率约为63%。但这一数字落实到地方, 就更要打折扣。2010年深圳市规划的是16.9万套, 结果只完成了2万套, 完工率约为12%。上海在2010年的情况也差不多, 估算结果大约也是10%左右。因此, 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 2011年宏伟的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 究竟能完成多少实在不乐观。中房协会副会长朱中一也表示, 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难度比较大。
《人民日报》在8月刊文指出, “片面讲速度, 忽视工程质量, 会引发混乱, 甚至导致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为了确保建设质量, 各地纷纷出台各种政策。上海保障房安全质量监管执行“黑名单”制度, 即将监督检查中发现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或存在质量问题的建设工程企业、建材企业和建设单位, 列入“黑名单”。上了“黑名单”的企业, 1年内限制企业承接任务和资质升级、增项, 建设单位3年内限制或禁止承担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
有专家担心, 地方政府在批准保障房建设的时候, 可能存在权力寻租, 而如何分配也可能出现权力寻租。9月中旬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规范准入审核, 严格租售管理, 加强使用管理, 健全退出机制, 切实防范并严厉查处骗购骗租保障性住房、变相福利分房和以权谋私行为, 切实纠正将保障性住房违规出售、转借、出租或转租、闲置、改变用途等行为。建立公众监督机制, 落实信息公开,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特别是分配问题, 做到公平分配被认为是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生命线”。
青岛市保障房 篇3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廉租房与公租房并轨可能引起的问题,为租赁型保障房的后续完善提供政策建议。运用情景模拟方法,文章从资源配置效率、制度运行成本、财政压力、公共治理等视角对两房并轨政策自身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剖析。研究发现,尽管有不少优点,但两房并轨可能存在帕累托改进难度大、保障对象信息甄别成本增加、财政负担加重、总房源供应监督难、公众信任度弱化等问题。文章还为租赁型保障房的完善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保障房并轨;租赁型保障房;政策完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将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点,提出“逐步实现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行”的发展方向。随后并轨试点工作在一些地方逐步展开。《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3〕20号)要求“有序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并轨”。《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建保[2013]178号)正式规定从2014年起,廉租住房并入公共租赁住房(简称“两房并轨”),改革落地。
“两房并轨”的后续改革面临许多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每一步决策都将面临一定风险。行为经济学研究认为,“宽框架”(Broad Framing)比“窄框架”(Narrow Framing)更适合风险决策,为了做出更合理的决策,需要将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可能的选择进行整体考虑(Kahneman D,2011)。由于改革前对改革的积极意义探讨较多而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有限,而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本文将侧重于从对立面分析改革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提供政策参考。
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两房并轨”的原因与意义,然后详细探讨了两房并轨可能遇到的几个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 保障房并轨:目的与意义
之所以进行两房并轨改革,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廉租房和公租房都是非产权式保障房,其功能、运行机制等方面比较接近;二是两类保障房并行运行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有:
其一,两类保障房之间不易调剂。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行时,房源是分开的,之间很难调剂余缺。在某一特定时期,当某一类房源有余而另一类不足时,会导致房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其二,申请不便。由于两类保障房性质接近,往往造成申请人的混淆,造成申请不便。
其三,动态管理难。当保障对象收入变化时,不再满足廉租房条件的家庭需要先退出廉租房,再重新申请公租房,费时费力。
其四,制度不衔接,管理成本高。两类保障房在土地供应、中央投资补助等方面有差别,造成行政管理成本较高。通过“两房并轨”改革,希望能解决上述问题,达到方便群众、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
二、 保障房并轨:问题与成因
1. 并轨与帕累托改进。分析发现,将廉租房并入公租房,既可能损失效率又可能伤害公平,故难以做到帕累托改进。
一方面,“轮候排序”可能增加排队成本。表1中,n1、n2、N分别表示相应的窗口数量,表中的A、B分别表示申请两类保障房的个体,此处假设廉租房和原公租房的申请人分别有2人和3人,办理一个申请的耗时为15分钟。则廉租房窗口和原公租房窗口的等待时间分别为15分钟和45分钟(15分钟+30分钟)。将廉租房并入公租房后,设置的窗口数量有三种可能情形:
情形一:N 情形二:N=n1+n2。此时新公租房窗口数恰好等于原来的两类之和,申请人的等待时间将等于原来的总耗时,即合并未损失效率。 情形三:N>n1+n2。此时新公租房窗口数大于原来的两类之和,申请人的等待时间由于窗口的增加必定小于原来的总耗时,即合并后导致申请人花费更少的时间排队,提高了效率。 综上,两房并轨后轮候的效率最终取决于合并后公租房窗口设置的数量,只有在N>=n1+n2即不减少受理窗口的情况下,申请等待时间才不会增加,效率才不会受损。而在实际中受行政管理传统的影响,出现概率最高的情况是N<=n1+n2,这意味着效率受损的可能性较大。 另一方面,“两房并轨”有可能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表2中,第二行的数字为假定的房源套数,并假定并轨后保持原有供给规模。情形1至8的数字代表假定的申请家庭数量,并假定并轨前后需求规模不变。最后一列中的“中”和“低”分别代表申请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家庭,括号中的数字代表受影响的家庭数量。 情形1中,并轨前房源充足,并轨后的房源依然充足,能实现应保尽保,并轨对中、低收入家庭均无影响。情形2中,廉租房房源充足(余4=10-6)而公租房不足(缺口为2=22-20),且总房源充足(2=30-28),并轨后不能承租公租房的2个家庭将可以获得新公租房,因此并轨有利于中等收入家庭。情形3中,廉租房恰好满足低收入家庭的需求,但公租房不足(缺口为2=22-20),并轨后原来不能获得公租房的家庭依然不能得到满足,即并轨对中、低收入家庭均无影响。情形4中,廉租房不足(缺口2=12-10)而公租房充足(余10=20-10),且总房源充足(8=30-22),并轨后承租不到廉租房的2个家庭将能获得新公租房,并轨有利于低收入家庭同时不影响中等收入家庭。情形5中,两种保障房均短缺(廉租房缺1=11-10,公租房缺2=22-20),并轨后依然短缺(3=33-30),但按照并轨后优先保障廉租房对象的要求,原来得不到廉租房的1个家庭将能得到新公租房,结果挤掉1个中等收入家庭,因此并轨有利于低收入家庭而不利于中等收入家庭。情形6中,廉租房房源充足(余4=10-6)而公租房严重不足(缺口为11=31-20),但总房源不足(7=30-37),并轨后原来得不到公租房的4个家庭将能得到新公租房,因此并轨在不影响低收入家庭的情况下,有利中等收入家庭。情形7中,廉租房不足(缺口5=15-10)而公租房充足(余2=20-18),但总房源不足(3=33-30),并轨后承租不到廉租房的5个家庭将能获得新公租房,却挤出本来可以获得原公租房的3个中等收入家庭,因此并轨有利于低收入家庭而不利于中等收入家庭。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近年来中央政府持续扩大保障房建设规模,表明政府已经认识到保障房短缺的现实,即房源充足(情形1)目前很难满足,但由于统计数据欠缺,很难准确估计保障房的短缺数量。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截至2014年9月底,约有450万户城镇低保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解决,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即廉租房恰好满足低收入家庭(情形3)或有富余(情形2、6)。如果此估计可靠,则并轨至少不会影响任何一类家庭的利益,还有可能实现帕累托改进。然而如果适当扩大目前偏低的廉租房保障范围,则很有可能出现廉租房和总房源不足(情形5、7)的情况,此时的并轨则非帕累托改进。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发现,将廉租房并入公租房很有可能不是帕累托改进,即使构成帕累托改进,若并轨后的新公租房服务窗口减少,“轮候排序”仍可能增加排队成本。可见,改善住房保障的关键在于增加房源,尤其是在基本实现城镇低保家庭应保尽保之后,扩大新公租房建设规模应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2. 并轨与信息甄别成本。“两房并轨”将增加对保障对象信息的甄别成本。按照保障房申请程序,申请人提交收入等申请材料后,主管部门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在保证信息真实的情况下评定申请人是否具有资格。并轨之前廉租房和公租房的保障对象是分别申请的,两个收入层次的申请人自然分离,减少了一次甄别,可以节省成本。并轨之后两类申请人则混在一起,信息甄别成本会增加。
设N为并轨后总的申请人数量,并假设并轨前廉租房和公租房的申请人数量均为N/2。由于并轨后申请人数量N很大,单位甄别成本a也大,而并轨前两类申请人数量小,单位甄别成本a1和a2也小,有a>a1且a>a2。设并轨后信息甄别的总成本为C,并轨前两类申请人信息甄别的总成本分别为C1和C2。则有:C=a*N,C1=a1*N/2,C2=a2*N/2, C1+C2=[(a1+a2)/2]*N。
这里计算的是保障房准入环节的信息甄别成本,在退出环节也会发生类似情况。因此,总的来看,两房并轨在准入和退出环节都会导致信息甄别成本的增加。
3. 并轨与财政负担。一方面,两房并轨可能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导致建设成本增加。住建部2009年出台的《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规定,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201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规定,成套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单套建筑面积要严格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廉租房并入公租房后,其上限将和新公租房相同,也提高到6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增加势必增加建筑成本。用c表示单位建筑成本,SL和SG分别表示廉租房和公租房的建筑面积,有SL 并轨前的总成本为:CL+CG=c*(SL+SG)。 并轨后原廉租房面积和公租房相同,故总成本为:CL+CG=c*(SG+SG)。 显然c*(SG+SG)>c*(SL+SG),即并轨后新公租房开发成本会比原来增加。 另一方面,两房并轨可能增加租金补贴总额。从各地的一般情况看,廉租房租金通常约是公租房租金的1/5左右。廉租房的划拨土地是能够维持低租金的原因之一,并入公租房之后,新公租房用地将转为“出让、租赁或作价入股等有偿方式”,这势必导致开发成本进而租金水平的增加。尽管考虑到原廉租房对象的支付能力,政府将对其增加补贴,但这却会加大政府的租金补贴支出。 保障房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建设规模的瓶颈,两房并轨造成开发成本和补贴金额提高,将加重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更是火上浇油,可能挫伤地方政府本来就不高的积极性。 4. 并轨与房源供应。并轨之前,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计划是分列的,各自建设规模一目了然,也方便和以前对比,房源供应增减情况容易受到公众监督。并轨之后,房源数量的混合使得公众不易分清增减情况,即表面看新公租房房源有增加,但要弄清楚其相对于原廉租房和公租房之和是否有增加则会变得有难度。因此,在信息透明度下降时,两房并轨有可能造成新公租房总房源的减少。 5. 并轨与公众态度。两房并轨确定的“轮候排序”规则有可能缺乏公众信任而降低公平感。 公租房分配的公平性问题是比较棘手的,绝对的公平很难实现。从理论上来看,最公平的分配方式应该按住房困难程度大小排序,最困难的家庭应当优先得到保障,然而这种方式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不易实施。目前各地采用的轮候排序主要是按资格证编号,即取得资格的时间,实质上是先到先得。这种方式由于透明度较低,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因而难以得到公众信任。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住房发展研究中心在2014年11月对重庆市公租房的调研,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摇号”比“排队”公平。 三、 保障房并轨:政策启示
两房并轨之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房分离的弊端和问题,争论推动了两房并轨改革。并轨的积极意义不容质疑,然而并轨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之后还会出现新问题。因此,换一个角度重新审思两房并轨的另一面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侧重于分析并轨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将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使进行宽框架评估成为可能。宽框架评估有利于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两房并轨改革,为后续改革及保障房制度完善提供思路和建议。
基于本文的分析,廉租房并入公租房以后,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1. 并轨后保证申请服务窗口数量不减少才能方便公众,提高效率。既然采用“轮候”分配规则,排队成本的损失就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政府可以采取增加服务窗口的办法尽量减少等待时间,尽可能节省排队成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申请,以节省时间。
2. 重视房源开发才能促进两房并轨改革效率的实现。分析表明,充足的房源可以避免并轨引起的挤出效应,更有可能实现帕累托改进。“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准确调研保障对象的需求才更科学的,毕竟房源过剩还可能冲击市场。
3. 科学设计申请表格,降低信息甄别成本。例如可以将申请人按收入状况分为A、B、C三类,要求分类填写,并规定弄虚作假导致类别不符将不能自动进入另一类,这样就将信息筛选的第一环节交由申请人完成,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信息甄别成本。轮候排序也按类别进行,收入最低的优先,能尽量保证公平。
4. 重视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这里应至少做到六公开:建设计划公开、分配房源公开、保障资格公开、分配进度公开、分配结果公开、退出房源公开。还要建立投诉反馈机制,对公众发现的各类问题尤其是分配舞弊问题及时反馈解决。
参考文献:
[1] Kahneman D.Thinking, fast and slow[M].Macmillan,2011.
[2] 严荣.改善上海保障房社区的运行[J].现代管理科学,2014,(7):34-36.
[3] 邓宏乾,王贤磊,陈峰.我国保障住房供给体系并轨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9-37.
[4] 葛扬,贾春梅.廉租房供给不足的事实、根源与突破路径[J].经济学家,2011,(8).
[5] 贾春梅.保障房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J].现代管理科学,2013,(12).
经济适用房保障房 篇4
是我国住房市场化改革突破阶段,这一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中要求全国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通知中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设定的供应对象是中低收入者。
根据当时建设部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划分,保障范围实际覆盖了约80%的家庭。
由于当时居民收入普遍不高,商品房价格显得高不可攀,经济适用房不但是作为取消实物分房后主要的住房保障形式,还担负着启动房地产市场、拉动内需的责任。
至是经济适用房的高速发展时期,这期间经济适用住房累计竣工面积4.77亿平方米,解决了600多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20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件)里,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经济适用房由“住房供应主体”转变为“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在18号文件中,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对象虽然还没有明文调整,但其主体地位开始让位于商品房。
至此,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开始大幅度萎缩,而房地产市场则得到了快速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虽然要求“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但其目的已变为“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
20以后,我国的住房保障政策再一次有了明显的转变,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经济适用房被要求规范发展,保障性住房的主体转移到更加符合市场化机制的公租房和廉租房上。
促进转变的原因之一是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实施中越来越凸显的问题和矛盾。
随着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之间价格差异的加大,巨大套利空间和对稀缺资源的争夺造就了寻租、朽败现象。
在价格“双轨制”下,高收入阶层和权利阶层显然比低收入家庭更具寻租能力,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将不可避免。
从保障房制度的政策演变上也可看出,以提供非产权性住房、满足居民基本居住需求的保障体系是未来的趋势,而经济适用房应当逐步退出保障市场。
但是近年来,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又在很多地方悄然兴起,只不过其存在的形式有所不同。
事实上经济适用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开向社会销售的,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经济适用房,这是一般公众所接触和了解的形式。
但依据设定的收入和住房门槛,很多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的员工就被排除在了政策之外。
这就出现了第二类经济适用房,即“允许”一些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在“自有用地”或以其他方式取得的土地上建设经济适用房。
能够享受到这一福利的为单位的内部成员或者相关利益者。
如果说前一种经济适用房还在一定时期发挥了部分保障的职能,后一种则完全演变为福利性住房。
是手中握有资源和权力的部门为自己本部门谋取的私利,使有机会购买这类住房的.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也产生了寻租朽败的空间。
这种形式的存在体现了对所谓“自有用地”的曲解。
根据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城市土地是国家所有,而非任何个人或单位的“自有”。
用地者只拥有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并且使用权是区分用途的。
不同用途的土地价格相差巨大,一般来说,价格最低的是公用事业用地,可以无偿划拨,商服用地价格是最高的,其次是住宅用地,而工业用地因为可以为政府带来税收,政府给予的土地价格相对较低。
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的数据显示,,全国住宅用地的地价水平为4620元/平米,而工业用地仅为670元/平米,住宅土地价格是工业土地的7倍。
在一些大城市两者之间的价格水平差距更大,北京、上海、深圳住宅土地价格为14124元/平米、25335元/平米和29132元/平米,分别约为本地工业地价的9倍、15倍、11倍。
可以看出,土地用途转换就将造成土地价格的巨大变化,所以国家对于土地用途转换是严格控制的。
并且作为国有资产,土地因为转换用途而形成的增值应该归全民所有。
能够拥有“自有用地”的主要是国家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
这些土地本来的性质分别是公共用地、工业用地、教育用地等,取得方式有划拨也有出让,但地价都较住宅用地要低很多。
且不说其中已经存在部分工业用地的地租缺失问题,在“特殊”政策的支持下,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将这些所谓“自有用地”转换为住宅用地,仅需象征性地补交一定的土地出让金,取得成本与周边同等土地相比价格差别巨大,则是土地租金的又一次缺失。
相当于无偿或低价占有全民资源服务于少数团体利益,并且成为部分部门将国有资源转化为私人财产的“合法”渠道。
土地变换用途而产生的收益本可以用于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但利用“自有用地”建设经济适用房的规定将土地转换用途形成的巨大价差化公为私。
这种“保障”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收入差距,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社会不公平。
因此从土地制度上应规范保障性住房用地秩序,取消非正常供地方式。
对于已有的非住宅用地性质的“自有用地”要转换用地性质的,应按照相关规定和市场价格补交土地出让金,或者由国家按照相应用途土地的市场价格收回后公开拍卖。
保障房验收 篇5
一、综合检查要求
1、所有工程量按图纸设计(包括设计变更内容)要求完成;
2、节能、幕墙、钢结构等专项验收已通过,验收时发现的问题已整改;
3、规划、环保、消防、防雷、室外道排工程等专项验收合格,城建档案初验合格;电梯验收合格
4、分户验收及要求
分户验收前建设、监理、施工单位等应提前制定进度计划、方案并通报我站,方案应明确参加验收人员、验收方法、进度安排、常见问题的整改措施、复查等内容,分户验收工作应在综合检查前一周完成且发现的问题已整改。
分户验收严格按照省住宅工程分户验收细则执行,实行“渗”“漏”一票否决。
参加分户验收人员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相关质量、技术人员组成。有分包单位的,分包单位负责人及专业技术有关人员应参加分包项目的质量分户验收。已经实施前期物业管理的,物业公司应当派人参加分户验收。已摇号确定为保障性住房中签户的,由中签户选出一名住户代表参加分户验收;
5、建设单位(或代建单位)、监理单位、总包单位、设计单位、住户代表联合检查且问题已整改;
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前组织住户或住户代表、区主管部门、属地社居委及相关利益单位应参加,设计单位应有建筑、水、电等专业的设计人员参加,6、综合检查要求单独报书面申请 要求建设 监理 施工 设计院(有必要的话相关检测机构参加)各单位盖章签字 然后再进行综合检查;
7、正式供水、供电应验收合格
二、时间要求
1、综合检查必须在竣工验收20天以前进行;
2、竣工验收必须在交房前不少于10天进行
三、现场准备
1、工程资料 ①分户验收表 ②施工许可证、规划许可证、规划验收核实证、环保、消防、防雷验收验收合格证、城建档案预验合格证、精装修工程室内环境检测报告;
③幕墙图纸核查;二次深化设计应经原设计单位认可且应经审查合格; 玻璃幕墙工程所用各种材料、五金配件、构件及组件的产品合格证书、性能检测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和复验报告;结构胶的邵氏硬度、标准条件拉伸粘结强度、相容性试验;
石材用密封胶的耐污性试验报告、后置埋件的现场拉拔强度检测报告、防雷装置测试记录; 石材弯曲强度、室内用花岗石的放射性、石材用结构胶的粘结强度、复试记录
铝塑复合板的剥离强度报告;硅酮结构胶相容性的剥离粘结性试验报告; 幕墙性能检测报告(抗风压、空气渗透、雨水渗漏及平面内变形性能检测报告)及结构胶相容性报告;
④节能工程
节能设计计算书、简表、专项审查意见;节能设计变更、审查意见、重大变更备案记录;新型外墙保温体系专家论证方案、意见;
外墙保温体系型式检验报告、备案证明文件、保温隔热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及进场复验报告;
保温砂浆的同条件试块实验报告;
外墙保温现场拉拔试验报告;钻芯取样检测报告;
面砖饰面的面砖、勾缝剂、粘接剂合格证、复试报告、拉拔实验报告 ⑤门窗工程
门窗性能检测报告(水密性、气密性、抗风压、传热系数、中空玻璃露点、可见光透射比、遮阳系数)、现场气密性检测、淋水实验记录
进户门合格证、复试报告,进户门的性能应符合设计及回迁合同要求 ⑥装饰、安装工程
墙地面饰面砖的合格证、复试报告;
电线、电缆、开关插座合格证、进场复试报告(截面积、电阻值); 进户门合格证、进场见证取样检测复试报告,应与设计文件、购房合同一致,相关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防水材料的合格证、进场见证取样检测复试报告、厨卫间、屋面蓄水检验记录; 烟气道合格证、进场见证取样检测复试报告
卫生洁具(包括马桶、洗面盆、拖把池、淋浴设施等)、洗菜池合格证、复试报告
室外排水系统窨井盖合格证、专项验收记录
2、现场要求
①房间几何尺寸测量必须进行原位标注(标注测量位置及测量数据),检查复测数据必须与标注数据一致,否则全部分户验收重做;
②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必须在综合检查或竣工验收前蓄水不少于24小时,蓄水深度不小于20mm;
③上人屋面排烟、排气管道出屋面高度不应小于2.0M,天沟、檐沟、檐口、泛水、水落口、变形缝、伸出屋面管道的防水构造完善、雨水篦子安装完整
④厨、卫与相连地面标高差、防滑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墙面防水高度不小于1.8m;冷热水管安装位置正确,防溅开关插座符合规定;厨房和卫生间的排水立管应分别设置;
⑤门窗应开关灵活、五金配件安装完善,安全玻璃使用必须符合规定;窗台高度小于90cm的应加设防护栏杆
⑥牵涉到安全防护的楼梯扶手、护栏、窗台等高度、立杆间隙、防攀爬措施应符合规定,楼梯平台宽度大于0.5m时,防护栏杆高度不小于1.05m,其余处栏杆高度不小于0.9m,梯段净宽不小于1.05m,平台净宽不小于1.2m ⑦室外走廊、平台等应有排水坡度、设置排水口,变形缝应采取防水措施,无障碍设施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规定
⑧室外道排系统排水检查井、化粪池的底板及进、出水管的标高符合设计要求;井盖的选用符合我站要求
⑨所有墙地砖铺贴不得有空鼓脱落现象;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抹灰、水泥砂浆地面不得有空鼓、开裂、起砂现象
保障房信息 篇6
今年需完成一万套“硬任务” 截至5月已开工20%
【编者的话】据估算,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总计资金需求约1.3万亿元,在银行惜贷、财政投入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保障房如何破解“钱紧”尴尬?
来自住建部5月底的数据显示,全国保障性住房已开工340万套,占计划的34%,下半年660万套任务相当艰巨,能否完成?房地产企业对保障房建设的积极性并不乐观,为吸引民间资金涌向保障房建设,目前密集发布的金融政策给市场提供了无限遐想,但是,面对回报率低的保障房,民间资本是否会绕道而行?公务员“抢食”保障房,保障房成福利分房,负面消息不绝于耳,公众最关心的是保障房能否公平分配?
本期专题关注保障房建设。
拥有常住人口1400多万的深圳,户籍市民却只有200多万人。而这个移民城市的本地户籍人士中,80%以上已经拥有自有住房。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来说,深圳保障性建设住房意义有多大?今年将建多少?都是些什么人能享受?它的建设情况又如何呢?记者近日对深圳保障性住房做了一番了解。
一万套“硬任务”年内竣工
据了解,深圳2011年保障性住房已全部开工。深圳一官员表示,政府部门这次是“动真格的”,今年深圳的1万套保障房竣工目标已经成为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如今,深圳保障房和商品房“双轨并行”发展,属于不同的市场需求。截至5月,深圳全市已有6个项目、约1.5万套保障房开工,完成年度计划的20%。根据项目进度预安排,全市要确保今年6月底之前开工建设3万套以上保障性住房,9月底以前再开工建设4万套以上保障性住房,为确保今年开工任务完成提供有力保证。
据业内人士透露,其他一些保障房项目也正在陆续开工。目前年内要竣工的1万套房源虽然还没有明确落实到底是哪些项目,但他分析认为,1万套指的是综合起来的一个数量,各个项目年内竣工套数加起来的一个总量,有些项目是2012年、2013年全部交付,但今年可能首期会竣工一部分。
前不久,深圳今年首次通过了“双限”方式出让保障房用地。此次出让地块应在今年10月底前开工,预计两年左右交房,销售均价相当于周边商品房一半。根据规划,今年深圳新供应建设用地中,保障性住房用地占40公顷,比去年多3公顷,增幅为8%,另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可供应保障房用地7公顷。截至目前,深圳保障房的建设进展到底如何?记者日前到深圳龙华——也就是我国首个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居住区实地探访,看到该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在每个楼盘的工地上,都标有着“安全生产**天”的字样。而松坪山三期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将于9月封顶、明年竣工,2013年交付使用。深圳平湖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已于4月份提前开工,整个项目计划于2013年12月竣工,届时,可提供2124套保障性住房。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保障房的规划套数比“十一五”增加了70%,面积相当于“十一五”期间全市商品住房竣工面积总量;实现开、竣工保障性住房21万套,比“十一五”期间增加近十倍,相当于特区建设前25年政策性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已建成保障房与商品住房套数的比率将由25%提高到35%,基本形成保障房和商品房“双轨并行”的住房体系。
建保障房利润只有4%
“尚景经富园”小区是深圳龙岗的一个保障房项目,2月份之前,它还属于深圳尚模地产,如今被龙岗区政府超低价收入囊中。
“上个月刚与开发商签订了回购协议,总价1.2亿元,单价在3000多元/平方米。”“3000多元/平方米还是3年前洽谈的价格,到现在政府还坚持这一价格,我们的利润非常少。”尚模地产一名内部人士说。据其测算,此楼盘的建安成本约2500元/平方米上下,加上几百元/平方米的拿地成本,合计成本就接近3000多元/平方米,留给开发商的盈利空间的确不多。
“尚模地产扎根龙岗十多年了,以往获得了区政府不少支持,今后还需要得到政府多方面支持,此项目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是为让政府完成保障房建设指标。”尚模一名管理层人士表示。
事实上,开发商对开发保障房普遍心存疑虑。万科总裁郁亮表示,为尽到行业领跑者的责任,万科愿意参与保障房建设,参与的原则是不影响股东利益,意即不亏钱。至于靠保障房来赚钱,万科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据悉,万科在深圳龙华区域开工了一个21万平方米大型保障房项目,建成后可提供4000套住房,自称利润只有4%。
政府投入资金缺口上百亿
一深圳市政协委员曾在提案中呼吁,政府应该在保障房建设上增加投入,被指责为素以财政富裕闻名的深圳市,在保障房建设上却显得太“小气”了。记者从2010年,深圳市财政委发布的一份关于保障房建设的报告中获悉,2009年深圳计划保障性住房方面的土地出让支出为4.77亿元,但完成很不理想,实际支出仅为2.78亿元,不到计划的六成。按照国家关于保障性住房资金的规定,应严格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用于补充城市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而实际情况是,2010年深圳市土地出让计划收入239.04亿元,其中安排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6.94亿元,还不到土地出让金总额的3%。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深圳市计划新增安排筹划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建筑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这需要几百亿资金来支持才能完成。而这需要的很多资源来配套,财政没有这个能力。2010年深圳地方财政收入1106.8亿元。深圳住建局内部人士称,去年全市用于保障房的资金估计不足100亿元。一政府人士认为,保障房投入资金未达计划的重要原因在于土地整备耗时较长,影响了资金投入。
普通市民能享受到多少?
保障房是巨大的蛋糕,每个人都想从中获利。为了让保障房分配更显公平,深圳制定了极为繁琐的“三审”、“九查”制度,而且所有审核与查证过程住建局均在网上公示。对比国内各大城市的保障房分配办法,深圳设定的制度几乎是最为严格与公开。
尽管如此,深圳骗取保障性住房行为不断发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在民众要求严惩骗购者的呼声日益强烈的背景下,深圳修改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以加大惩罚力度。深圳骗购保障房罚款20万元、终身禁申请购房补贴。世联地产市场研究部首席分析师王海斌认为,此前,深圳市出现的保障房丑闻使得舆论哗然。其后,深圳市加大了对骗购者的处罚力度,但依然有开着宝马的公务员申请保障房。深圳的保障房属于福利性质,只是作为奖励人才的福利分房,并非要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正是由于这一政策性漏洞,令投机者抓住了空隙,导致保障房乱象丛生。事实上,由于深圳保障房价格仅有市场价格的约三分之一,再加上深圳市对利用虚假申报材料骗购保障房的“百万富豪”处罚太轻,导致深圳市出现大量企图通过保障房上市交易投机牟利的骗购者。
津沪:保障房筹集资金渠道多样
彰显一线城市金融创新优势
保障性安居工程也是天津近年来最大的一项政府工作。
2009年,天津市成立了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危陋房屋拆迁和安置房建设投融资,并开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吸引各方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近年来,天津市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签署协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以信托产品的形式,为天津市提供30亿元贷款,专项用于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建设;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分行牵头与15家商业银行共同组建200亿元银团,以此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市政府利用约20亿元公积金贷款建设保障性住房;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发放120.3亿元支持29个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
201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等7部委将天津等28个城市被列为试点城市,可以尝试利用公积金贷款建设保障性住房。今年初,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的计划表明,上海今年要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500万平方米(约22万套),供应1150万平方米(约17万套)。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近期发布的信息显示,2011年1-5月,上海市动迁安置房已开工461万平方米(约5.8万套),已超过全年计划的一半;但经济适用住房开工124万平方米(约两万套),仅完成全年计划的1/4。由于非动迁安置房项目的建设进度缓慢,上海前5个月保障房建设计划完成尚不到四成,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今年上海保障性住房的计划到年底理应完成。
从进度看,有分析师认为,保障房的开工进度每年都相似,上半年主要做准备工作,筹资金、找土地、落实开发企业,下半年才是集中开工期。
同样,作为获批试点公积金投入公租房建设的城市,上海在新江湾城的公租房项目新江湾城尚景苑中已经成功试点,主要是用公积金的增值部分进行投资。此外,保险资金也已经进入到上海保障房领域。今年5月,上海城投与中国平安推出7年期“平安-城投控股保障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上海在金融创新方面存在一定优势,这或将成为保障房资金来源的解决之道。
市场需求旺盛 20年可收回投资
青岛:民营资本瞄准保障房商机
前不久,位于青岛开发区的辛安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开工建设,这一今年以来全国开工的最大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设计建设3600套,面向辖区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配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总投资8.4亿元的保障房项目中,两家民营企业投资额达到6.3亿元。民营资本进军公租房,这在青岛公租房建设中还是第一次。
民营企业为何加入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这一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建设?据记者了解,两家民营企业通过调查,看好了市场需求。辛安工业园内150多家工业企业中,有租房需求的企业占七成,仅海尔、海信、上汽通用五菱等大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就达6万人。这6万人中,绝大多数需住单位集体宿舍或租房。据开发区城建局住宅发展中心副主任程梅平介绍,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对企业参与公租房项目是一个强有力的吸引。按目前辛安区域内商业网点每平方米每天至少1元的租赁价格计算,20年有望收回投资。
在保障房的建设中,资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民营资本的积极参与无疑给青岛保障房建设的资金问题带来了曙光。而青岛向来一直重视土地和资金这两个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在土地问题上,青岛市采取配建制度保证了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的供应。青岛市明确规定,凡是规划为住宅的房地产项目,都要按照比例配建一定数量的保障性住房。比如,新增建设用地规划为住宅的,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配建;一般搬迁企业用地规划为住宅的按照45%的比例实施配建。今年3月份,青岛市公共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这一投资中心将作为青岛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融资平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融资支持。日前,青岛市住房保障中心副主任王育生在线网谈时介绍,今年是青岛实施第二个住房保障发展规划的第一年,今年计划开工保障性住房两万套,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9000套。截至目前,两万套保障性住房已在青岛七区39个项目中全部落实,将于6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9000套配租配售房源也基本落实,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配租工作将于年底前开展,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按照青岛市今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将于6月底和12月底各组织一次公开销售工作。
尽管青岛市的保障房建设进行得有声有色,但最近也爆出了一些诸如房屋质量、配售其他产品等负面消息。针对这个情况,青岛市市长夏耕对全市保障性住房年度计划落实情况和部分重点项目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夏耕一再强调保障房建设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硬任务,保障性住房建设必须确保工程质量。夏耕的这一举动无疑给青岛保障房建设出现的问题敲响了警钟。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为防止保障房申购中出现骗购的情况,青岛将进一步加大保障房申请环节的把关力度,由包括国土房管、民政、公安等在内的6个部门联手把关,受理申请的审核时间需75个工作日。根据青岛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的有关规定,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廉租住房保障的,由区住房保障部门取消保障资格,同时计入不良信用记录,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住房保障,所骗取的租赁住房补贴由区住房保障部门依法追回。
江苏:保障房建设进展遥遥领先
江苏省保障性安居工程今年规划建设45万套,目前开工率已经超过四成。这是记者日前获知的消息。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全国保障房建设最大的难题是“很差钱”和土地问题,江苏也不例外。
据了解,今年,江苏省在保障房领域需筹备两万亩土地以及多达500亿元的资金。虽然国家对江苏的资金支持力度比以往大,目前到位的资金也仅有15亿元。江苏省级财政也比往年大幅增加了预算安排,但完成今年任务所需的大量建设资金,主要还是靠市县政府筹集。
深圳保障房到底保障了谁? 篇7
深圳保障房复审屡现“零资产”“豪宅户”
11月初, 深圳市第二次保障性住房复审工作完成并公布。然而, 在通过复审的申请者资料中, 初审中被爆出“零资产”、“隐瞒资产”、“住豪宅申请保障性住房”等情况仍存在。
在发布会上, 住宅售房管理服务中心潘副主任介绍, 深圳市第二次保障性住房复审不合格共计1472份, 其中申请家庭总资产超限的221份, 申请家庭人均收入条件不合格的285份, 申请家庭有房地产或曾交易记录的474份, 出现包括计生、婚姻、年龄、户籍、家庭组成、低保户、工资与社保、主动放弃、材料不齐等问题的申请者有492份。
在第二批保障性住房的初审阶段, 很多申请者被曝光财产申报不实, 很多申请者零资产的情况赫然出现。而在复审阶段, 虽然一再对零资产进行追究, 但是在公示名单上, 依然出现37户“零资产”的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 深圳保障性住房方面曾经出现过多起负面事件。此前不久, 深圳桃源村三期爆出“质量门”、“豪车门”、“出租门”等事件, 随后在今年深圳保障性住房第二次申请受理中又出现众多乱象, 保障性住房的资格审核问题广受诟病。
何时实现零的突破?
深圳是全国较早开展住房制度改革的城市。当年的住房制度改革, 是从计划分配向市场配置过渡, 而当前的住房制度改革, 则是从过度的市场化向以民生保障为中心转变, 把有限的土地和住房资源用在民生保障上。
目前, 深圳常住人口超过1400万, 230万户籍人口的住房问题已基本解决, 保障房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深圳超过800万的非户籍人口。有关资料显示, 深圳2009年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入达139亿元, 但在保障房建设方面却进度迟缓。据《关于深圳市2009年度土地出让收支情况及2010年土地出让收支计划的报告》, 2009年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实际支出仅为2.78亿元, 相比土地出让金收入简直是杯水车薪。按1400万深圳人口数计算, 人均支出约20元。更不可思议的是, 2009年深圳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实际供应量为零。
今年深圳计划安排20亿元用于保障房建设, 建成5万套住房, 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但直到现在一年已过去了10个多月, 竟还没有一个保障房项目面向市场公开。不仅如此, 深圳2006年-2010年“十一五”规划中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4万套, 至今才仅完成了1万套, 不足总量一成。
与完成量的冷清相对应的另一面, “零资产”、“富豪户”, 各种“门”带来的反复资格审查却如火如荼。
“政策漏洞说”能圆其说否?
在深圳市第二次保障性住房复审工作公布现场, 面对记者对于弄虚作假申请者如何处置的问题, 潘副主任回应, 目前主管部门正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分类整理, 将在终审环节对弄虚作假行为进行认定, 一经查实, 主管部门将在终审公示名单。
复审公示15天后, 迎来保障性住房三级审核体系的最后也是最重要一关, 即市级终审。市住建局强调, 将动用全国各大城市罕见的联合性终审, 即联合民政部门, 并在市公安、规划、国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地税以及金融办、信息办、人民银行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下, 对申请家庭户籍、车辆、住房、保险、个税、存贷款、证券、残疾等级及优抚对象等情况进行审查核实, 此即“九查九核”。
住建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初审、复审中的弄虚作假是没有办法处罚的, 终审确定的弄虚作假则肯定会严格处罚。“实际上违法的成本很低, 但是情况是在变化的, 政策本身也有很多漏洞, 我们希望尽可能把事情做到实处”。
“政策漏洞”为何迟迟不补?
面对将很多问题都被归结为“现行政策的漏洞”, 公众的很多疑问并未得到很好的回答。譬如引发巨大争议的零资产问题, 并不仅仅是因为部分审核人员工作不细、把关不严, 而是由于根据现行制度, 零资产申报是合乎规范的行为。
如果说保障房申请材料公示是第一次, 以“现行政策漏洞”作为说辞尚情有可原, 那么深圳已经进行过多次公示, 而且诸如零资产等问题一再出现, 并引发市民强烈不满, 为何直到现在依然不查漏补缺, 还在拿“政策漏洞”说事?这究竟是懒政所致, 还是因为别有隐情而迟迟不愿堵住“后门”?
眼下看来, 要堵住保障房申请漏洞, 一是需全面梳理现行政策, 堵住制度“后门”;二是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对于违规申请者和把关不严者予以严厉追责, 严重的甚至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三是应尽量弱化保障房的利益色彩, 效仿一些地方的先进做法, 禁止保障房上市交易, 或者政府拥有优先收购权, 即使出售保障房, 也需补齐差价。此外, 保障房分配完毕, 也不是就此万事大吉, 还应进行不定期抽查, 看看有没有诸如“住经适房开豪车”等情况, 如果发现问题, 依然要严惩不贷。
十二五建保障房将定房价或地价
在11月4日召开的第26次全国特大城市建设发展协作会上, 深圳市副市长张文表示:深圳正在推进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 今后要把公共住房政策上升至城市长远发展战略, 明确住房的居住属性, 突出住房保障的核心地位。“十二五”期间, 深圳将安排建设保障房26万套, 住房保障比例由6.23%提高到15%, 并最终形成保障房与商品房“两轨并行”的稳定结构。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深圳今后将全面采用“定房价、竞地价”或“定地价、竞房价”等方式, 引入代建制、交钥匙等建设模式, 吸引有实力的开发商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据介绍, 2010年深圳新增安排建设保障房5万套, 新开工不少于5万套, 竣工不少于1万套, 向社会提供不少于1万套, 另外提供货币补贴5千户。
青岛市保障房 篇8
现一期工程的15栋高楼已拔地而起,不仅主体已全部封顶,而且室内外装修也已完工,现代化小区的面貌已初显。“目前各楼座已进入了单体验收阶段,同时小区的地下管线铺设工程也已展开,近期完工,接着就要铺设地面,年底前就可交付,明年开春我们还要进行绿化景观的建设。”青岛滨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亮介绍。
项目配建的30个班的小学,目前正在做地下基础施工,计划明年建成,另外还将开建两所幼儿园。紧邻着一期工程的二期工程正在实施主体建设,计划年内实现主体封顶,明年年底具备交付条件。为了推进洛阳路保障房的建设,在项目还不具备报批条件的情况下,市规划局主动联系项目建设相关单位和部门,建立项目调度工作机制,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参与规划建筑方案前期论证及优化工作,并安排主任担任项目联络员。
洛阳路片区保障房集中建设项目总投资16.5亿元,占地面积225亩,规划建筑面积53.48万平方米,由32座9至32层的楼座组成,共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5919套,包括廉租房818套、公租房1314套、经适房3717套。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80亩,共计15个楼座,规划建筑面积26.17万平方米,含廉租房888套和经适房2378套共3266套。经适房部分于去年10月启动公开销售,均价3793元/平方米。二期工程占地面积145亩,共计17个楼座,规划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含廉租房70套、公租房1314套、经适房1339套。
“虽然这片儿都是保障性住房,但规划设计是一流的。”市规划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洛阳路保障房片区的保障房建筑面积以37平方米至65平方米为主,能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为给居民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保障房小区将建完善的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