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说课稿(精选10篇)
我是什么说课稿 篇1
《我是什么》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我是什么》是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常识性精读课文,作者根据水的特点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水的三态变化。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作者抓住“水会变”这一显著特点,围绕“变”字展开,用第一人称“我”代替水,对水的变化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其中运用了如“我在天空漂浮着,有时候穿白衣服,有时候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常常把红纱披在身上”以此来形容水变成云后的不同色彩。而云遇冷又变成了雨、雹子、雪。课文分别用“小水珠”、“小硬球”、“小白花”来描述雨、雹、雪的形态;用“落”、“打”、“飘”三个动词来描述雨、雹、雪落到地面时的情景,描写形象、确切、得体。水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动态,课文选用了“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等拟人手法,写出了水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动态,最后,写了水与人类的关系。全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把知识性、科学性融于趣味性之中。
(二)、教材的特点和地位: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结构新颖。通读本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景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本文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自然常识渗透,进行热爱大自然环保教育 好范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知道水的形态变化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的形态变化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说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说教法】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三种教法:
1.直观演示法。
通过生生互动演示、师生互动演示,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读懂课文的词句。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是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3.鼓励欣赏法。
在小组中、班集体中的点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将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三种学法指导:
(一)、读中感悟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本节课,我将采取自读、小组合作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喜爱朗读,并在读中悟理,读中悟情。
(二)、质疑问难法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质疑解难,找出不理解的词、句,不明白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和习惯。
(三)、自由合作探究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朗读,讨论问题,既能让学生得到进步、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三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猜猜“我”。
1.巧设悬念 上课开始,我板书课题30.《我是什么》,读课题后,巧设悬念,说:“我是一个小小魔术师,会变很多很多的东西,我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你们能猜出我是谁吗?”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迫切地想知道谜底。紧接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猜出谜底就是“水”。
2.复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先指名读,再让学生齐读,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参
与到学习中来。
(二)、教学新课, 读读“我”
1、找形态。要求:
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句子读通顺。②划出不懂的词、句,不明白的问题。③找一找我会变什么?
让学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边读边找边勾画,就能说出“我”会变成“汽、云、雨、雪、雹”。
2.读形态。
(1).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练读,再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里读给小伙伴听。让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达到生生互动。
(2).在学生汇报读的过程中,我将引导鼓励,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并解决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
第一段:当学生读到描写汽的句子时,我让学生想象湿衣服被太 阳晒后变干的情况,再让学生朗读,评议后再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水遇热会变成汽。水还会变成云,指导朗读,让学生质疑。第二段:我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段后,出示一道填空 题让学生填空,并让学生说说:“雨、雪、雹都是天空中落下来的,为什么不都用落呢?”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对“落、打、飘”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接龙读、比赛读、挑战读这段话。
小结一、二段:我让学生在黑板上排出水的变化过程,并让学生 说说这样排的理由。通过这一环节突破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第三段:边出示课件边范读第三段,再指导朗读、指名读、全班 有感情地朗读。利用课件充分创设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用他们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3、说利弊
“孩子们,我们小水珠的脾气实在有点怪,在课文里找找我们的 脾气怪在哪?”学生通过朗读第四段就能找出水有时“温和”有时“暴躁”,“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们有时温和有时暴躁?”引出 做的好事和坏事。
4、拓展练习,说说“我”。
出示问题: 1.你还知道我干过哪些好事和坏事呢?用“水能„„水还能„„”的句式说出来。
2.你有什么妙计让水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讨论后,我相机引导学生要爱护水、珍惜水,管住水,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此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既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环保教育,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5、布置作业,亲近“我”
我将出示三项作业,让学生任选其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2.把自己今天的收获说给家长或朋友听。
3.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把它画下来,并在每幅画下面写一个词语或一句话。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此选择性作业涉及到“读”、“说”、“画”、“写”四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进行选择,面向全体又关注有困难的学生。【说效果】
按照上述教学方法施教,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则需通过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来解决。【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我板书设计很简单,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自己总结出的水的形态变化,二是水对人类的利弊。它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突出教学重难点,更是学生思维的升华和感悟。
板书设计:
雨(落)
水——汽——云 —— 雹(打)
雪(飘)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和一些想法,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我是猫》说课稿 篇2
《我是猫》是语文出版版社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五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天窗》、《我是猫》、《武松打虎》和略读课文《杨子荣借题发挥》、《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这五篇课文都选自文学名著,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优美,描写精彩,„
这篇课文的语言风趣幽默,学生读起来会兴趣盎然;故事情节简单,线索单一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这毕竟是一篇与我们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的作品,由于学生相关知识背景的缺乏、品读文学精品经验的不足,要让学生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来体会和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解决好这组矛盾,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抓住以下三点展开的:
一、结合本课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幽默的语言,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这种兴趣有效的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必要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和品味位文学作品的语言;
三、注意感情的迁移,并通过了解作品及作者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准确的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是我具体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学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提高在读中感悟作品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
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猫吃年糕的经过,了解猫在吃年糕的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漠的不满和愤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漠的不满和愤恨。
2、难点:在读懂作者描写的每个场景的基础上,理解感悟三条“真理”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有关作品、作者的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法学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也将贯穿整个课堂。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 营造氛围
课堂气氛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我的谈话内容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我带了一张他的照片,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猫的照片)——认识吗?(猫)这可不是一只一般的猫,据小说描写此猫博学多识、通晓天地古今,尤其善于辞辩,可以说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乃是一只圣猫、灵猫、神猫!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和他交个朋友?用这种幽默风趣的
语言与学生进行谈话,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与整篇课文的行文风格一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读后的感受,这时学生会感到这是一篇很好笑的文章,紧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读出来和别人分享。在这里,我请学生交流信息,既增强学生对文中主人公的感性认识,架设起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交流完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一说这只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经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反应和表现,得到必要的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三、质疑探究 理解内容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也是创新学习的开端。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感知后,我请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本课值得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归乃为两个方面:
1、猫是怎样发现那三条真理的?
2、课文的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之后,我会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回到文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究。最
后,一定要重视交流汇报的过程,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感悟,这是对不同生命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经过这个环节后,学生会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地理解,也为后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品味语言 体会感情
语言的风趣幽默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但作者写这篇作品绝不仅仅是为了要引我们发笑,而是要让读者站在猫的立场上,用猫眼观察世界,并通过猫的一系列可笑的行径、滑稽的言谈来感受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表达内心深处那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以及对弱者的极大地同情。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还是以文本为中心,让学生人者阅读最后两个自然段,采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站在这只猫的立场上来感受,比设计了以下几个具体问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
1、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年糕粘住了牙齿,已想尽一切办法可却依然无济于事,因而倍感无奈、无助甚至是可怜的猫,此刻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2、可他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现实呢?此时,他的心情又会如何呢?
3、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4、从最后一段猫的心声中你读出了什么?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学生的感情便会逐渐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时,我会给学生介绍作者夏目漱石以及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状况的简单背景资料,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理解了文章 的主题之后,我会再让学生读读刚上课时自己画出的那些让自己发笑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笑声背后所蕴藏的那种对社会人情的不满、愤怒以及对弱者的深深同情之心。
五、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对本课的总结,我设计了两个方面:
1、对课文内容的总结,主要是帮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结合实际进行德育的渗透。
2、学法的总结,主要是帮助学生归纳和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我是中国人》说课稿 篇3
大家好!
我参赛执教的课题是《我是中国人》。下面我将从理念与目标、内容与资源、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并就课堂实际呈现的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理念与目标
《我是中国人》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国人了不起》的第一个主题的第一课时,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勇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要求选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结合本课活动主题,我将本课教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了解中国人的外貌特征,知道炎黄子孙的故事。认识中国版图,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祖国的标志。学会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从教育对象实际来说,刚刚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加之祖父两代“六位”家长的悉心呵护,使他们在生活中很少能体验到挫折和困苦,缺乏与他人沟通、合作、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更没有机会体会今天与过去的变化,对于古代中国人所取得的举世惊人的成就更是知道甚少。结合学情,我将本课教学行为与习惯目标确定为: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乐于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学会运用调查、访问、查资料等多种途径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为达成以上目标,我将本课教学活动的重难点确定为:了解祖先,欣赏河山,感受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内容与资源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强课堂实效性。
本课教材介绍了四种不同肤色的儿童头像,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上的人有不同的人种,课本中还有关于古代中国人的各种传说故事和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的典型事例。但对于中国的版图、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当代中国人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等没有介绍,如果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仅仅停留在老祖先昔日的辉煌和几千年积淀的文化遗产上,那么今天的中国人难道就是些平庸之辈吗?考虑到这些因素,我适时增添了赏祖国大好河山和了解当代中国人的伟大成就环节,并大胆调整本单元教学,将第三个主题活动《我们的骄傲与希望》中有关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内容穿插进本课教学。
2、努力开发课外资源,让课堂回归生活。
课标中指出:课程内容要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感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这样有弹性地延展,给了老师极大的发展空间。执教本课是在5月,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可以说聚焦了世界的目光,中国人又一次以大气磅礴的姿态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我及时将这样鲜活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紧跟时代步伐。我想,如果今年再来执教本课,中国广州亚运会、中国西安世园会这些身边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也将是我课外资源的宝库。
本课教学内容多而杂,广而深,考查的是教师是否具备统揽全局的意识和丰厚的文化素养。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我阅览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努力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三、过程与方法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有资料调查、讨论交流、创设情境、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体验、讲述故事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去了解,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在活动中,有目的地把学生引进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中,吸取知识,避免空洞的说教和道德的灌输。这些教学方法无论是课前调查、课上交流,还是课后实践,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陶冶学生美好情操。
本课教学具体流程从以下四个环节层层展开:
(一)图片导入 我是中国人
首先,我出示了地球的图片,并以这样的`导语进入教学:“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有一个金鸡一样的版图,她就是可爱的中国。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我们都是中国人。”随即板书课题。这样的开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整堂课的学习做好了情感的铺垫。课伊始,趣已生,情已动。
接着,再出示黑种人、白种人、棕种人以及黄种人图片,重点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方法,从肤色、头发、眼睛等方面发现中外小朋友长相的不同,从而更清楚、直观地了解中国人的外貌特点。此时,引出儿歌,黄皮肤,黑头发,我们都是中国娃。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并就其中的“炎”和“黄”进行质疑:他们分别指的是谁?巧妙自然地衔接下一环节,可谓一举两得。
(二)追溯先祖 赞灿烂文化
本环节从聆听炎黄的故事切入,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祖先故事,再到考考你的小测试,充分挖掘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游戏中考察学生对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丝绸之路、龙的传人等常识的了解,达到“学者无心,教者有意”的目的。有句话这样说:知之深,爱之切。在全面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后,学生内心产生了一种美好而震撼心灵的力量,那便是: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三)话说版图 赏大好河山
本环节先让学生认识了中国的版图,再欣赏祖国的壮美河山,这里有自然风光,也有人文景观,有古代的奇迹,也有现代的杰作。我们的祖国真的是幅员辽阔、人杰地灵呀!色彩明丽的图片,配以悠扬的音乐,学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四)铭记中国 抒爱国情怀
国旗国徽国歌是祖国的标志,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要牢记的,作为一名小学生,更要铭记于心。当《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音乐响起,一幕幕中国人站在世界之巅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大家个个激动不已。一次次世界级的盛会选中中国,尤其是当中国北京奥运会、中国上海世博会这些儿童身边的生活内容走进课堂,学生一下子兴奋不已,这也是本课一大亮点。此环节让学生把对祖国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这时学生的爱国热情犹如波涛澎湃的潮水,需要一吐为快。我适时安排了“祖国,我想对你说……”环节,让学生将积蓄已久的赤子之情在笔尖流淌。扬国威,抒情怀,立誓言。可谓水到渠成。
四、说教学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老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保证目标的实现。针对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教学中尽量用描述性评语和结果判断性评语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就进行及时的鼓励。评价语言努力做到准确机智、独特创新。“你很会思考!”“你的知识真丰富!”“你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未来的科学家也许就有你!”……教学中这样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充满了整个课堂。课堂一以贯之地体现德育的灵魂――尊重。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片掌声,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笑脸”的小徽章及时鼓励,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
五、板书设计
我是汽车设计师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是汽车设计师》,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是汽车设计师》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课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2、教学目标: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汽车发展历史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汽车的组成部分和结构。
2.设计出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并用绘画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联想和想象,与同学讨论交流,互相启发,在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在创作中体验设计汽车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增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趋势后设计出有新意的汽车。难点:通过想像设计出功能和造型独特的汽车并用绘画表现出来。
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抽象知识学生难于用直观形象的符号表达出来,所以我定此为重难点。
4、教学准备:收集汽车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制作的ppt课件,绘画工具彩色笔或蜡笔、绘画纸等。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激趣、提问、观看汽车图片、分析造型、色彩,启迪创新思维,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法——侧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路。
3、讲述法——通过讲解、陈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4、启发联想式教学法——通过事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大胆地动笔创作。
三、说学法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思考分析、合作交流,再进行构思设计,主要用了“直观感受法”、“模仿迁移法” “小组讨论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动画片——汽车总动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首先看动画片汽车总动员,学生被动画片里各种各样的汽车吸引,调动他们的好奇心。然后讲动画,师:这部动画片里的角色都是什么呀?生:都是小汽车。师:想不想拥有自己的有个性的小汽车?(在学生的期盼下导出新课——我是汽车设计师)。
(二)、欣赏感悟,启发构思。
1、通过了解世界上的第一辆汽车让学生们追溯汽车的历史,开阔学生眼界。师再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汽车?(目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寻找汽车的影子。)带领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汽车归纳学生的回答。
2、在欣赏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汽车有哪几部份构成?(分析汽车结构,为后面的创作打基础。)
3、汽车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坏境和生态。)
4、概念车和创意车。(了解汽车用途的多样性,分析汽车设计的创新——造型与色彩。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变幻的主要元素。)
(三)、教师示范,突破难点。
设计课在四个学习领域中是一个难点,在这里我设计了教师示范这个环节。在一只鞋子造型的汽车上进行想象创造。在演示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明白自己设计时该从哪里入手。
(四)、大胆想象,自由实践。
1、欣赏学生作品。(让学生开阔思路)
2、师提问:如果让你来设计一辆汽车,你有什么样得得想法,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设计?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让学生在学会交流与合作的同时,理清设计的根本思路及表达方式。)
3、出示作业要求,学生开始创作。(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
(五)、展示品评,借鉴提高。把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1、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学生互评)
2、作者介绍自己的汽车。(自评)
3、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适时点评。(师评)
通过展评活动使学生体验创造美的乐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六)、拓展思维,造就未来。课后拓展—可用多种表现方式来表达形象的变幻(如: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立体的新颖汽车)【材料表达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最后是教师结束语,对学生作一个未来的期望,希望他们成为汽车设计师后,保护我们的环境,让中国成为汽车强国。(情感教育)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
1、课题《我是汽车设计师》;
2、汽车的基本结构;
我是什么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内容是《我是少年阿凡提》,本课选自人民版四年级第七册音乐教材第五单元第三课,
教材分析:
《我是少年阿凡提》是具有新疆风格的歌曲。曲调诙谐、欢快,生动的赞扬了少年阿凡提保护环境的优良行为。歌曲为2/4拍子,2段结构。第一段刻画了风趣的阿凡提形象以及对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的愤恨之情。第二段以连续的节奏性出现,配以新疆民俗特色的衬词“啦啦啦”、“来来来”更鲜明的表现了主人公活泼向上的精神面貌。唱出了阿凡提骄傲、自豪的心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感受新一代少年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2、掌握升记号的唱法。
3、通过学习歌曲,发挥想象力,即兴表演歌曲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切分音的掌握。
2、创编活动的应用。
设计思路:
我认为,面对学生,我们不但要传授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感知、创造、合作、交流、欣赏等综合能力,
空洞的灌输知识是不够现实的,兴趣对于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应该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由此展开教学。本课首先从新疆舞蹈与阿凡提的故事入手,通过了解特色新疆和阿凡提这一幽默的人物,激发孩子的兴趣。加上创编活动,调动了学生对课堂的热情。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体验与感受—探究|—聆听—表现—创造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步感受
教学预设:通过聆听,初步感受新疆歌曲的体裁风格、了解阿凡提的故事。
《我是什么》评课稿 篇6
这是一节在课题(《以“动笔”为载体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力之研究》)引领下的研究课,教学环节凸显了课题的研究点,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引领学生动笔
在“品读课文”教学环节中,周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第1、2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圈:我会变成什么?巡视中关注学生动笔的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帮助。特别是在交流时,周老师非常关注学生动笔的有效性:
1。方法指导细致入微。如学生在圈 云 时,文中是云字上有引号,像【“云”】,周老师利用学生的课本展示时提醒道:“这个小朋友圈的好,圈字时不圈边上的标点。”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在课本上圈圈划划时有些随心所欲,以致好好的文章被圈划的一塌糊涂,周老师的提醒会让学生养成整洁的好习惯。
2。纠错方式值得提倡。在交流中,有学生在圈 雹子 时,把 小硬球 也圈出来了,周老师没有简单地纠正,而是问学生:“雹子、小硬球是两个吗?那为什么叫小硬球呢?”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得出:应该圈 雹子 。继而周老师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还有没有像“小硬球”这样的写法?与学生一起交流“小水珠、小花朵”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的教学真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力着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师示范动笔
在课文第2自然段对于“云变成雨、雹子、雪花”的教学中,周老师抓三个动词“落、打、飘”,让学生到黑板前对应着贴一贴,再说说这么贴的理由。
生:雪轻轻地,用“飘”;小硬球重重的,用“打”下来;雨是不轻不重的,用“落”。教师顺势说:“这三个词用得好,我们可以在书上做记号。”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演示,用“△”,学生学着在书上做记号。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发现值得学生动笔的文本亮点,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课题的研究点之一,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力逐步得到提升。
整堂课中,周老师的字词教学独具匠心,令人眼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主要体现在:
一、识字做到“触类旁通”
如“雹、袍”的学习,周老师在学生正音、会读、比较不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说说带“包”的字。学生说到:跑、泡、抱,周老师再出示相关的字,并引导学生记忆:有脚就会“跑”,有水就是“泡”……既形象有很生动,对学生的识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类似还有“躁”的学生,也让学生说说带“喿”的字,如“操、澡、燥”,并利用偏旁进行儿歌式的记忆。可见,对于识字教学周老师不仅关注学生是否学会,还重视积累、运用,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二、词语做到“层层深入”
如“淹没、灌溉”的教学,周老师从“淹没”入手,知道“没”是多音字,这里念“mò”,读准“淹没”这个词,然后出示“淹没庄稼”让学生读正确,接着出示文中的句子“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让学生读正确。而后,再让学生观察“灌溉、淹没”这四个字,有什么发现?(跟水有关)这样的教学真的印证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理念,促使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从学会到运用,亦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辨析做到“教学无痕”
如“飘浮、漂浮”这两个词语的辨析和运用在《词语手册》上有,课堂上学生讲到了“飘浮”一词,但第一个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他说:“树叶落到水上,就是飘浮。”周老师就引导学生辨析,第二个学生说:“这是在天上飘呀飘呀。”于是,周老师出示了《词语手册》中辨析的两句话让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得出:在空中飘,有个“风”,树叶在水上漂,有个“氵”。周老师适时小结:汉字真丰富,偏旁也会告诉我们……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化有痕为无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周老师的课明快、节奏感强,带给学生们的是愉悦和收获,带给老师们的是学习和思考。
《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篇7
梁晓婷
2016.10
《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于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中外童话”为专题,旨在让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体会童话的魅力”。本篇文章《幸福是什么》为略读课文,其地位和作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了解内容、理解道理、树立正确的幸福观。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读通全文,品味重点词句;了解童话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b.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正确的幸福观。
3.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理解智慧的女儿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通过本单元精读文章《巨人的花园》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童话故事的特点,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结构。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基于学情,如何突出重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是本课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破文本限制——将“十年前”与“十年后”的部分倒置来进行授课。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新课标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并且要求小学中段掌握默读这一阅读能力。基于此我进行如下课堂设计: 环节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课前热身:《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旨在激发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紧张情绪,进而引出主题并初步思考。
环节
二、走进文本,自读自悟——略读文章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读文解文,所以我先给出阅读导航,明确初步读文的要求;在学生交流之后,师出示内容进行总结;接着引导学生初读了解“三位青年对幸福阐述”,并展开想象,还原经过(补白)——“青年医生是怎么细心地给病人治病的,第二个青年在哪里工作,他是怎么做的,留在村子里的青年是怎样耕种的呢”,进而深入体会三位青年的幸福,再读理解语句。【设计理念:给予学生具体方法指导:重点字词句勾画、批注,让其学会读书;在读中思、思中悟。由此突破教学重点,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环节
三、深入品读、重点突破——我遵照“学生补白——师生品析——回顾语句——联系实际”这一模式引导学生理解三个青年所说的幸福。紧接着,出示智慧女神对三位青年的总结,也是本课的中心句: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结合文中三位青年的经历和现实生活,理解“劳动”、“尽义务”、“做益事”。在此基础上,设置情境,已达到重点句的强化记忆。最后,回过头品读“十年前”,使学生认识到“幸福就在身边,让别人幸福是真正的幸福”。【设计理念:读写结合,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走出文本、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要回归实践,指导实际生活。由此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环节
四、拓展延伸、回归自我——给出不同身份的人(警察、农民、雷锋、老师)对幸福的不同认识,抛砖引玉,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幸福的理解。【设计理念:升华主题,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环节
五、课堂总结、快乐作业——
1、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写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编写一首小诗,记叙一件小事,表达一段感悟等;
《我是什么》的评课稿 篇8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今天李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楚,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精神。利用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一边学课文,又一边观察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理解的事物。
本堂课有3个大亮点
1. 谜语导入:首先李老师带领孩子猜谜语,这样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就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导入课文时先问学生:“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说:“喜欢”。接着老师说与课文有关的四则谜语。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扩大学生思路,自然导入新课文。
2. 重视识字:本堂课重视知识和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写字,对于二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识字写字仍然是教学重点。非常重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生字。比如:引导学生用形旁表义发,联想法的方法来学习。李老师有意识的安排用巩固字来学词,这样有助于词语学习实际积累。
3. 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在学习课文方面体现指导朗读和运用其他方法来理解课文。初读课文时问学生“我”变成了什么?孩子们理解了我变成了云、雨、雪、雹子,再进一步指导孩子读课文,运用摆教具、排顺序,说变化的方法,在玩中做到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又帮助孩子理清课文叙说顺序。用多种形式读,自由读、老师范读、带着头饰读、集体读等。李老师把读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可喜的是抓课文语言。比如:第2段写雪用“飘”、写雨用“落”、写“雹子”用打。让孩子体会落、打、飘。一方面学习怎么样正确表示动作词,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体会形态不同,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
《他发明了什么》说课稿 篇9
课文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定了生产合同。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 上”的深刻道理。
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一个简单易懂的故事说明什么是标准化方法及影响。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抓住惠特尼的做法体会什么叫标准化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认识分号对掌握要点的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
3.提升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讲了什么?
二、引读4―5段,回忆惠特尼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明了标准化方法。
三、细读课文,体会什么叫标准化方法,惠特尼是怎么做的。
1、自读7、8段,勾画惠特尼的做法,体会为什么这样做。
引导学生抓住“按顺序”“指导”体会统一组装成成品的过程; 抓住“分别制造”和“形状大小都一样”体会成批生产标准化零件。之后,抓住“原来”“事先”引导学生体会成批生产标准化零件的好处。
2、标准化的做法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3、谁来当当惠特尼,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说标准化的做法。
4、合作探究对比之前制造毛瑟枪的做法,体会标准化做法的先进之处。
四、读书体会标准化的影响。说说我们的生活中那些物品是通过标准化方法生产的。
五、比较惠特尼的发明和爱迪生等人的发明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启发吗?
读课文最后一句,抓住“不只…还…”,体会科学的“方法”比有形的物品更重要。
六、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效的方法?
教学方式与策略:
一、抓住关键词语品读。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在这周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抓住“按顺序”“指导”体会统一组装成成品的过程;抓住“分别制造”和“形状大小都一样”体会成批生产标准化零件。之后,抓住“原来”“事先”引导学生体会成批生产标准化零件的好处。
二、合作探究,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学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说课稿 篇10
各位老师晚上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本文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在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此文使高一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本文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本文是表达人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事实的控诉,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篇新闻稿,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新闻稿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及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通过采用学生高度参与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主探究奥斯维辛背后的故事。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既应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抓住文中语言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感情,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外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
(2)、小组通过阅读、讨论,揣摩文章字句,学会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体会战争的残酷,培养爱国情操;(2)、培养爱好和平的品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教学重点:学会以乐景衬悲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关键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应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知识掌握上:这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篇新闻稿,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高中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本细读能力,利于本节课学习。
(3)动机和兴趣上:学生对战争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老师应该通过明确的学习目的,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程序
(一)播放影片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简短画面,再现战争残酷的场面,让学生讨论战争所带来的危害,自由回答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受害人的同情从而导入课文。影片直观而形象,让学生更易体会战争的残酷,与文本语言相互融合,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起学生共鸣。
(二)质疑课题 激发兴趣
由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学生质疑的问题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则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章。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做上记号,把想到的问题写下来。学生对课题质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探讨。读书思考能提高读书效率,增加对文本的了解。
(三)走进奥斯维辛 体会作者情感(重点)
1、交流对奥斯维辛的认识
⑴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奥斯维辛的资料,谈谈看法,之后请小组代表上讲台前向大家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学生分组交流,有利于培养其合作精神,学生通过交流可
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够取长补短。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更能深入了解战争带来的罪恶。⑵课件展示: 展示一首来自奥斯维辛的诗《蝴蝶》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让学生通过这首诗歌来简单体会一下奥斯维辛的悲凉,这首诗和文章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景渲染悲凉气氛。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集中营的残酷。
2、自主学习,内容探究 ⑴让学生当“导游”,老师做“游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做好“导游”解说词,同时进行文章分段,别的同学加以评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⑵文本细读
1、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是作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某种意义”指什么?
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3、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4、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5、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以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为主线,使得文章学习清晰有条理。学生总结“毒气室”、“焚尸炉”、“雏菊花”、“怒放”所代表的含义,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老师引导学生深度探究问题,对于这些有意的问题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学会通过时现象看本质,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3、深度探究: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报道,请在原文中找出来,为什么?是不是矛盾?
2、这篇新闻的题目为什么叫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它与一般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老师引导学生深度探究问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学会通过时现象看本质,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4、课外拓展
课件展示有关纪念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的报道,让学生了解世界人民对纪念奥斯维辛解放的态度,从而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助于呼吁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认识到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重要性。
5、布置作业
1、写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500字以上。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本文主要是呼唤读者情感,学生在学完本课后,让他们写读后感,能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所想到的东西通过读后感写出来,能加深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续写文章,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六、说板书设计
1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 奥 焚尸室
斯 女监房 维------->试验室=====>愤怒、控诉------>辛 纪念墙 绞刑室
【我是什么说课稿】推荐阅读:
《他发明了什么》说课稿09-10
《我是什么 》 教学实录06-16
我是什么教案模板08-01
《我是什么》观课报告10-03
假如我是什么小学作文06-26
2我是什么教学设计07-11
假如我是什么话题作文10-09
语文《我是什么》教学方案设计06-14
我是你遇见最什么的人08-13
部编版我是什么教学反思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