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2024-10-25

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精选8篇)

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篇1

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2004年9月23至24日,市委副秘书长李凤德一行6人组成社区建设工作学习考察组,赴浙江省杭州市学习考察。考察组认真听取了杭州市民政局的介绍,深入社区实地察看并与区民政局、街道以及社区居委会同志交流。考察组一致认为杭州之行很受启发。现报告如下:

一、杭州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一)社区组织体系到位。

坚持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为龙头,组建社区居委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同时注意积极培育各类中介组织。首先把党组织建设好,对拥有100名以上党员的社区建立社区党委,市里配两名专职党务干部(党委书记和专职委员)。社区成员代表按每50户一个代表的比例安排,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听取社区工作汇报,决定社区重大事项;社区居委会按照每400户左右有一名社区工作者的要求配备社区工作人员;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制度,会同杭州师院举办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大专学历班。现在30%的社区居委会成员由社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选举产生,30%由户代表选举产生,40%由社区成员代表选举产生。

(二)社区功能到位。

制定相关文件明确赋予社区管理协调、便民服务、卫生计生、文教体育、环境绿化、治安调解和社会保障等7大功能。社区各项功能的实施,由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的7个组,分头抓落实。各小组分别由有关部门牵头负责。

(三)社区保障措施到位

一是注重完善社区建设的法制环境。市委、市政府两办先后批转了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意见(试行)》、共青团杭州市委《关于社区志愿者工作实施意见》、市计生委和民政局《关于加强社区计生工作的意见》。市委组织部制定了《社区党组织工作职责》、市公安局下发了《社区警务实施意见》、市综治委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治保调解组织建设的意见》。

二是加强社区硬件建设。市对社区硬件设施建设作出明确规定,按每百户30平方米的标准配备办公、活动和社区服务用房,要求社区配套设施要与新建小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规定,社区硬件设施要按“五室三站二栏一校一场所”(五室:党建活动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青少年活动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三站:社区服务站、社区保障站、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二栏:宣传栏、居务公开栏;一校:市民学校;一场所:健身娱乐活动场所)配置,2003年市、区两政府各拿出3000万元,以“以奖代拨”的形式专门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的资金问题。

四是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政治待遇。他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把社区建成为培养干部的摇篮”的批示,规定凡拟提拔的干部都要有到社区挂职锻炼的经历,社区居委会干部在公开招聘或提拔时,作为正科级干部的条件来对待。

(四)建立社区准入制度

为减轻社区行政化倾向,2002年杭州市市委、市政府两办转发了《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的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有13项基本职能,界定了社区居委会与有关政府机构之间的职责。把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承担的48项工作职能,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是部门承担还是社区承担,是部门指导还是社区协助,都一一列表进行了明确。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属社区承担的工作职能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履行,政府部门负责进行指导、协调和督促。属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能必须由政府部门独立履行,不得转嫁给社区。需社区协助的事项,在征得社区同意的前提下协商办事,但对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的行政事务或临时性工作,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转”的原则,给予社区相应的工作经费或补贴。

(五)建立社区工作者经济待遇保障体系

二、杭州市所辖区的社区建设经验与做法

考察组小组还深入杭州市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的万家花园社区、闸弄口街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敬老院进行了参观学习。

(一)在服务设施方面。该街道的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都在300平方米以上,万家花园社区办公、活动用房660平方米。全街道有社区服务网点200多个,15条社区服务长廊,2个敬老院,有文体设施、文化中心、健身设施14处。今年9月,已建立了信息化的社区办公系统,实现了市、区、街、居四级联网。

(三)在居民自治方面。该街道的社区都拥有独立的人权、财权和事权。他们改革了由原由上而下对社区进行考核的方式,改为由下而上由社区居民对社区进行评价。12个社区已有8个进行了直选,参与率90%以上,直选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向社区自治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该街道的社区主任和书记都是“一肩挑”。

(四)在社区特色方面。一是设立街道“小巷总理”论坛,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给社区工作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邀请省委宣传部、党校和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点评,社区群众积级参与,效果显著。二是他们建立了社区服务小分队,提出“人生旅途,全程服务”的口号,对社区内的居民从生到死都能进行服务。三是他们建设了闸弄口街道的社区服务一条街。将原先一个管理比较混乱的小市场改建为一个集劳动保障、就业再就业、计生医疗、流动人口管理、帮扶救助、便民利民、文体设施、快餐服务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长廊,居民在这里,就能就近找到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服务项目,非常方便和快捷。

三、对我市下一步社区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要在我市社区“四有”建设工作(有人办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已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制定下发我市进一步加快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我市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为实现两个“率先”打造良好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平台。

(二)要明确界定我市社区居委会的基本职能,建立社区准入制度,缓解社区不断增强的行政化倾向。对不属于社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又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解决的,由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把关,做到“一个漏斗进入”,并实行“费随事转、人随职转、权随责转”,切实解决目前我市实际存在的社区负担过重的问题。

(三)要建立市、区两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稳定投入机制。每年都有一定的与我市社区发展相适应的社区建设经费列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建立对社区的奖励制度,用“以奖代补”方式,加大对社区的投入,确保我市社区建设在全省的领先位置。

(四)要淡化全市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统一性,增强各区、各个街道在社区建设上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区级党委、政府和街道对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各区和各个街道创建自己的特色,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社区建设模式。在全市社区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打造一批“精品”社区,形成我市社区建设的梯级布局,进一步提高我市社区建设的档次。

逐步提升我市社区自治的功能,增加和扩大社区直接选举的方式和范围。改革社区工作的考评机制,改变目前由街道对社区进行由上对下的考核办法,建立由街道与社区居民考核相结合并逐步扩大居民考核权重的考核办法,增强社区工作者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意识。

(五)为稳定我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和吸引较高素质的人才到社区工作,需要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自然增长机制,保障社区工作者也能同步享受我市经济发展的成果,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建设和发展工作中去。将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纳入我市各级党校的培训计划,通过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我市社区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区建设工作的需要。

(赴杭州考察学习社区建设小组

执笔黄世山)

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篇2

1 赣饲料企业面貌

一是务实的饲料企业文化, 有力地促进企业发展。所到学习考察的饲料企业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他们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人文精神以及企业发展史、发展规划。通过这些文化的引领, 企业员工都能找到自己的位子, 找到自己所作的贡献, 深知自己的发展是与公司紧密相连的。如:全国饲料界前十位的知名企业———双胞胎、正邦等公司文化“把小公司做成大公司, 把大公司做成大家的公司”很是具有号召力的。

二是找准切入点。贴身服务养殖企业的经营模式, 壮大自身发展。如:格力特饲料公司专攻养猪饲料的“420 (2+4) ”1和“6625母仔联用”2等套餐模式十分贴切而且实用效果好, 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拥护。这些良好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格力特饲料公司的大发展, 他们公司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型饲料加工厂通过5年多的努力, 一跃成为一个年产近30万t饲料的大中型饲料公司。

三是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人才团队, 共谋自身发展。如已获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中国饲料工业10强企业———正邦公司的“以人为本、以正兴邦”具有一个重视人才的灵魂在感召他的团队。所到的赣大型饲料企业内部设有人才培训学院 (校) , 而且十分注重自身人才的培养。员工入职前在自己的技术学院 (校) 去培训后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拔使用机会。

四是合理定位公司中长远发展战略规划, 实现倍增发展。我们所学习考察的饲料企业都有一个比较科学、详实的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而且基本都是在一步一步去实现, 这方面十分让人敬佩。如:柯恩公司规划用5年时间连续发展6个分公司, 现已发展投产4个, 实现公司总产量86万t。其规划精细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到位, 去落实, 并能实现当年盈利实为罕见。

五是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和客户的积极性, 人人都能在公司得到发展。让利养殖户以及稀释股本由公司员工入股公司并分红, 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如果认真予以落实, 那么这个公司将具有巨大的发展动力。

六是十分注重产品质量安全, 把重视产品质量安全与公司发展同步运行。饲料企业能够得到发展壮大, 饲料质量安全就是准绳, 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安全做保障, 饲料企业根本无从发展, 只有具备过硬的饲料质量才能拥有忠实的客户, 公司才能发展壮大。赣饲料企业在其检验室的仪器设备配备上都是使用国内外先进的产品, 而且建有博士站, 拥有大批的技术人才作支撑。

2 鄂饲料企业下步拟借他山之石来为我所用, 特提出如下几点发展意见

第一要理顺公司发展思路, 用企业文化去引领公司宏图发展, 要像董文忠主任在交流会上强调的, 我们湖北饲料企业要树立“先卖文化, 再卖产品”的工作思路去谋求企业的发展。

第二要有务实的发展战略规划, 而且对公司的定位要恰当。发展既要量力而行, 同时也要借力而行。如走股份制改造、多种形式的联合、跨区域抱团等方式进行发展。

第三要因地制宜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首先是公司的主线业务在哪个方面, 要找准基点再去调整。如微生态、生物发酵、酶制剂等可否网在一起抱团去发展, 用整合式的思路去把添加剂系列产品进一步做宽做精做优。如有实力的公司也可走正邦之路, 走多元化发展的模式去扩大企业规模, 延伸产业, 去做大做优做强。

第四要着力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竞争力, 要有先进技术作支撑去做大做优做强。一个企业如没有自己的优质产品、核心技术竞争力, 其发展之路是不会长久的。

第五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企业团队的建设, 除了培训技术, 同时还要运用激励机制去巩固团队的建设, 搭建平台激励人才的成长, 稳定队伍, 做实发展。

第六要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安全, 做到质量与效益成正比。质量好效益才能好, 质量好才有忠实的客户, 才有企业的再发展, 才是真正为社会作贡献, 否则其企业做不长。

在考察团小结会上, 李汉州会长再三强调, 学习了江西饲料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先进经验, 也了解了他们做好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那么我们回去后, 要辩证地看, 务实地干, 力争在近一二年内有突破性的发展变化, 让这次赣南赣北之行务实成效在鄂大地开花结硕果。

注释

11、“420 (2+4) ”套餐模式是由2个饲养阶段、4个料种组成。第1个饲养阶段称为乳猪阶段, 先用4 kg格力特人工乳, 接着喂20 kg格力特乳猪保育料, 用料24 kg, 乳猪长到25 kg;第2个饲养阶段为25 kg开始的生长猪阶段, 使用格力物 (2+4) 快长套餐, 先用2包格力特小猪料, 再用4包格力特强化大猪料。出栏日龄在180日龄左右, 出栏体重120 kg, 全程需饲料264 kg, 净长猪113 kg, 全程料肉比2.30∶1, 全程价肉比4.0∶1左右。

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篇3

一、基本情况

按照部署和安排,研究班在德国期间,共计完成了32个单元的培训任务。我们系统学习了德国社会和经济体系概况,德国的教育体制概况及其法律背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政府、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作用,职业培训教师的培养,德国品牌声誉和高技能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高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企业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模式等,专题讲座共64个课时;研究班一行先后访问了柏林州政府教育、青年与科技部,柏林职业教育新科目鉴定机构(ASIIN),杜塞尔多夫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等3个政府部门,以及德国手工业技能发展中心(ZWH)和杜塞尔多夫-勒沃库森工商会等2个行业协会;先后实地考察了柏林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柏林经济和法律应用技术大学、Martin Wagner职业学校、德国铁路(DB)培训学院、柏林工程应用科技大学、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等6所学校,以及德国技术信息、工业电子和能源管理能力培养中心,柏林手工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德国供暖空调手工业联合会(SHK)柏林分会培训中心等3个培训中心;同时,研究班学员还与德国的官方代表及职业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在省委组织部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班做到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管理严格,学习扎实,圆满完成了学习考察任务。

二、主要收获

德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世界公认的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和“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两个培训主体,即企业和职业学校;两种教学内容,在企业主要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两种教材,即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两种实施方式,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来组织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两类教师,即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在德国学习考察期间,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收获:

1.深刻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在德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德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占40~50%。德国把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作为立国富民的“秘密武器”。在德国,从总理到一般百姓,无不重视职业教育,能工巧匠备受尊重。据了解,德国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都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2.熟悉了德国的教育,特别是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政府视职业教育为一种类型教育,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灵活开放、层次分明和针对性强的特征,被称为“有多个入口和出口,没有死胡同”,充分发挥了沟通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德国高中阶段的职业类学校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就业导向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另一类是“立交桥”式的专科高中,职业或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类学校也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典型的应用型高校——专科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另一类是典型的职业型高校——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的延伸。德国的各类教育之间可灵活互通,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都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

3.了解了德国政府、行会和企业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和作用

德国的政府、企业与行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工作。一是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负责建立和规范职业教育的法律框架,授权给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和政府机构,将职业教育纳入到中等义务教育范畴,在公立职业学校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等。二是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从职业教育的招生到受教育者的培训,从职业培训岗位数目到培训计划直至培训的物质设备的配备等,基本上都由企业负责,企业直接决定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三是行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监督、管理和协调作用。行会负责为教育企业提供咨询,为教育企业的教师提供培训,对企业和企业教师进行评估、认证,监督企业开展教育,为企业招收受教育者提供支持,组织中期考试和最终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调解受教育者与企业间的纠纷等。

4.认识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德国是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为成功的国家。德国的主要行会机构有300多家,各个行会基本都设立了职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管理本协会辖区范围内与职业教育有关的重大事项,以此建立了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德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双元制”模式实现的:企业依据教育合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基于工作的实践训练,并支付给学生生活津贴;职业学校依据《义务教育法》,为学生免费提供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教学;州政府为公立职业学校提供财政支持。

5.体会到了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推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与其拥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教师遴选、入职、晋升、培养、培训制度,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兼职、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等方面都作了严格规定。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德国很重视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应聘教师经过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

6.认识到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是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相当完善,在立法体制方面有《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劳动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在为学徒工提供合法培训条件方面有《青年劳动保护法》;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有《企业基本法》和《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有《培训员资格条例》等。德国通过实施严格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各阶层和学校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局面。二是建立了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德国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由公共财政和企业共同资助。三是建立了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类行会负责组织和实施本行业职业培训的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共涉及国家承认的376个职业培训工种。四是建立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践训练制度。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职业学校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操作实践技能,30%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

7.感受到了德国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德国人严谨认真、遵守纪律、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成就了“德国制造”的高品质。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德国很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时,企业不仅注重技能的培养,还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学校既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理论教育,也开展职业意识和素养教育,并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中德不同的工业背景和文化土壤,我们学习借鉴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不能不经选择地移植,而是应取其精华。结合这次学习考察的体会和我省职业教育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1.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教育工作的呼唤和期盼,更是助推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特别是对我们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省来说,职业教育更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真正解决我省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强省转变,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经济强省转变的迫切需要。因此,应当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2.把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举措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借鉴德国的经验,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健全省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等工作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建议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企业办学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建议省政府出台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激励政策,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府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行业组织应履行发布行业人才需求的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3.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议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应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要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等得力措施,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使中职学校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二是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三是加快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等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内部贯通。

4.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议建立健全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严格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5.加快推进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建议加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力度,并将其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并在经费投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要调整普通本科招生规模,扩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招生计划。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要制订有效措施,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6.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议修订《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制订《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二是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经费投入制度。各级财政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长,逐步提高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三是加快推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四是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7.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建议加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境)外的先进经验,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二是支持职业院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举办职业教育机构和实施办学项目。三是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培训。聘请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到我省任教。

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篇4

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

江城工业园区建设专题调研组

(2009年4月)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我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3月30日至4月2日,在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劲东同志的率领下,区工业园区建设专题调研组分别考察了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苏州昆山民营科技产业园等三个工业园区。通过此次考察学习,大家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更加坚定了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的信心和决心。学习考察情况如下:

一、所考察园区的基本情况

(一)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该园区位于萧山区东北部,地处钱塘江南岸,组建于2003年3月,总规划面积74.31平方公里,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是杭州市重点建设的沿江“十大新城”之一。园区环境优美,园区道路、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配套日趋完善,已累计投入5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道路8.7公里,桥梁11座,日收集能力为30万吨的污水收集泵站及应急处理设备各1座,110千伏长征变电站一个。日处理能力10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投入运行。正在开工建设的有12条道路、12个基建项目,总投资达12.58亿元。日供水100万吨的自来水厂正在建设。该园区产业集聚成效明显,已有富丽达纤维、富丽达热电、汇丽印染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新中纺、桥南织造、科利化工等9个项目在建。该园区的优势产业是纺织印染服装、机械汽配汽车、新型建材、环保型精细化工。

(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该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位于苏州古城东侧,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户籍人口31.5万(常住人口61万)。园区周边有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与中国和世界的各主要城市相连。园区先进产业高度集聚,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26个项目,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0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并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十多年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含海关收入),引进合同外资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注册内资135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1万个。2008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其中出口311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30.2亿美元,到帐外资18亿美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市3.4%和5%,SO2和COD排放总量分别占1%和2%,但完成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则占全市的15%左右,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25%左右,已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昆山民营科技工业园。该园区位于昆山市玉山镇,始创于1997年10月,园区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民营投资创业园之一。经过十年的努力,该园区建立了国家火炬计划昆山模具产业基地、原创企业基地、中国节能(昆山)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密集区、昆山国际模具城、工业邻里中心等功能性投资创业载体和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吸引来自沪、浙、粤等18个省市上千家企业落户,总投资超180亿元,形成了精密机械、电子资讯、机电一体化、民生用品为主的四大产业,先后被评为“全国乡

镇企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工业小区”。其中国家火炬计划昆山模具产业基地已成为研发、设计、制造、展示、交易、培训等功能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成为我国模具行业中产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基地之一,产品销售列全国26家模具集群之首。

二、所考察园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所考察的三大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惊奇的业绩,他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始终坚持思想解放、更新观念。三大园区之所以发展的规模大、膨胀的速度快,成为全国知名园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着力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形成了先发优势。从他们介绍情况看,不论是确定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还是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机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具有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他们已经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整个园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三大园区建设之初,他们就以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视野,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跟踪世界最前沿的发展动向,瞄准的国际一流的水准,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全球发展的大潮之中,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敢于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争论,不动摇,只发展,而且每次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都能够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先人一步,从而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头。正是有了一流的开发观念,才有了园区开发的一流举措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

(二)始终坚持发挥优势、谋划长远。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他们都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依托大城市,将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相融合,依托旧城,建设新城,又结合各自的人文地理风貌,形成了各自的园区建设风格。苏州工业园区选址于苏州古城东郊、金鸡湖畔,与旧城自然相接、连为一体。他们依托古城,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融新加坡国际化理念与苏州文化底蕴于一体,注重工业、交通、商贸、人口、生活的协调发展,园区内既有学校、医院、娱乐中心和居民区,又突出了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具有完备的城市功能。位于钱塘江南岸的萧山临江工业园和地处阳澄湖畔的昆山民营科技工业园,则分别依托杭州和苏州两个大城市,并紧依所在萧山区和昆山市区,突出江南水乡特色,园区内道路纵横交错,厂房错落有致,处处是鲜花绿草、碧水蓝天,一个园区就是一座园林化绿色城市。二是规划先行、建设超前。三大园区一开始就按照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区的国际化标准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规划管理,确保了园区建设高档次、高水平。其中,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中新双方专家联合编制了先进科学的园区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高标准地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同时,认真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经验,适度超前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客户进入和项目开工投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始终坚持市场运作、创新模式。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园区开发,是他们又一成功经验。他们以战略家的胆魄,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采取经营城市的办法,面向市场,通过市场运作,滚动开发,加快推进园区的各项建设,有效突破了资金瓶颈。三大园区都立足当地实际,在把握总的原则和大方向的基础上,切实做活、做足了土地开发的文章,采取政府拔一块启动资金和银行贷一块、土地收益中留一块的办法,搞好土地储备,实现供地可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试行国有土地制度改革,向国内外投资者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并实行土地一级垄断、二级转让、三级搞活的办法,搞活了土地经营。苏州工业园采用“公司化运作机制”,通过土地拍卖获得大量资金,一方面具备了补贴工业用土地的资金实力,一方面积累了发展园区其他事业和解决农民安置等现实问题的资金。

(四)始终坚持扩大开放、强化招商。三大园区都把发展定位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上,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形成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大格局,这是几大园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首选之路。萧山区始终不渝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提出了“项目就是生命、就是生产力”的观念,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招商引资,重点组织实施了“人力向招商集中、领导精力向招商集中、自主权向招商集中”的“三集中”和“明确责任抓招商、主动登门抓招商、全程服务抓招商、委托中介抓招商、特色园区抓招商”的五大招商举措,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投入、产出大的规模型大项目。昆山市招商引资的秘诀有两点:一是靠感情投入,提出了“关系也是资源”的理念,强调文化的融合,着力于招商引资的长期性与后发优势;二是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提出了“外向强,一强百强;外向好,一好百好;外向优,一优百优”的口号,全市上下形成了“一把手带头招、机关干部一起招、人民群众齐动员”的大招商格局。

(五)始终坚持政策领先、优化环境。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园区快速膨胀,他们结合实际,致力于营造投资优惠政策的洼地,始终保持优惠政策领先的位次。三大园区内的投资者除了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有的还享有一些类似特区的优惠政策。一是实行税外无费或低费制。对辖区内企业实行了统一扎口收费,并对外资企业实行行政事业性费用零收费制度。二是实行税收减免政策。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被国家赋予了“不特有特,特中有特”的优惠政策,投资者可享受优惠的所得税率和“两免三减半、两免六减半”等优惠;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对外方投资上一定规模的项目实行“五免五减半”的优惠;昆山民营科技工业园享受出口加工区有关出口、税收及加工贸易等方面的优惠。另外,三大园区为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入驻,在减免有关税费外,还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返还和奖励的办法。

(六)始终坚持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管理就是服务,服务是管理的更高层次。所考察的几大园区不但实现了管理与服务观念的重大转变,而且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模式,始终保持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实行现代化的宏观管理。三大园区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起了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苏州工业园区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权负责,园区开发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萧山临江工业园由园区管委会代表政府负责管理,开发则由园区开发公司负责,两大园区都实行了园区管理与投资开发的有效分离,管委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为园区的发展构筑起飞的平台。二是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办事程序和高效率的服务运行机制。实行“小政府、大服务”,放下架子办实事,以精简的机构、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努力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萧山临江工业园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对投资者实行“一门受理,一站式协办”,同时实行当场办理制、督促协办制、跟踪服务制,为投资者提供周到的服务。昆山民营科技工业园做到“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建立了审批时一条龙服务、建设时全方位服务、投产后经常性服务的“三服务体系”,对外商“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马上办”,并专门成立了“马上办办公室”,着力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招商引资服务品牌。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推出了“一对一”特色服务,投资者只要进管委会一个大门,只需在一个窗口面对一名工作人员,就能办妥全部手续,同时也可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手续。

三、我区工业园区建设与先进地区的主要差距

一是解放思想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超前意识不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缺乏“大思路、大规划、大发展”的气魄,还存在以前陈旧的“小打小闹”意识,眼界不够开阔,缺乏预见性,未能积极谋划、主动谋划和超前谋划园区建设。其二,创新精神不足。仍然拘泥于固有的框框,办起事来怕字当前、难字当头、畏首畏尾,观念比较陈旧,思维比较呆板,工作缺乏创造性,思想比较保守,面对江城发展园区经济存在诸多困难制约

显得束手无策。三是干事创业氛围不浓。对发展园区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狭隘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至上的不良思想,没有把干劲和精力全部投入园区建设工作中,在全区上下还没有完全形成想干事、创大业、求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规划滞后于建设。银岭科技产业园、环保工业城的总体规划,控制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尚未出台,园区规划范围界定不够明确,布局分散,入园企业多按先后次序安排地块,存在布局不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失衡、个别项目建设存在盲目性等现象,难以适应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少数入驻项目建设缓慢、进展不快,存在屯地现象,影响了园区规划建设。

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虽然我区提出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也初步制定了有关招商引资的办法机制,但个别部门对招商工作重视不够,抢抓招商机遇的意识不强,招商目标不明确,招商手段单一。同时,由于对有关招商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大,招商责任意识不浓,尚未形成全区上下共抓招商引资工作的浓厚招商氛围,导致入园建设企业不多,银岭科技产业园和环保工业城仅有40多家企业购地,已投产及动工建设的企业还不够一半,而且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项目,缺少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大项目,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四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银岭科技产业园和环保工业城的初期开发全靠开发商投资,多元化投资格局尚未形成,投资总额不大,加上园区自主经营乏力,自身造血功能欠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银岭科技产业园至今未能用上自来水,排水、排污和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环保工业城的污水处理厂在建未投入使用,主要交通道路旧江闸公路曲折狭窄,连通园区与江港公路的道路未开始建设,园区内主干道硬底化、水电、绿化设施等都未完善。同时,用地指标难求,征地工作难度大,这些也成为加快园区发展的瓶颈。五是管理和运行体制不顺。经市批准,我区成立了银岭管委会,并赋予了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但园区管理办法及细则等未完善,与区直部门尤其是与市直部门衔接机制未建立,有关管理职责关系未理顺,致使园区运转不畅,效率不高。同时,由于市场运作、自主经营和滚动开发机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开发的速度和质量。

四、加快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思想认识上实现新突破。

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园区经济的大发展。所考察的三大园区之所以经济快速发展,固然有其区位、资源和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客观优势,但与之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还是差在思想观念上。当前,我区的银岭科技产业园和埠场环保工业城得到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加快发展的机遇条件前所未有,实现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要结合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牢牢把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个精髓,更新观念。首先,要有一种认识。工业园区发展状况不仅关系江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水平,且决定在未来区域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而银岭科技产业园和环保工业城是我区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全区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资源向工业园区配置,政策向工业园区倾斜,精力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共识,迅速掀起新一轮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热潮。二要有一种勇气。以我们园区现在的基础,赶超先进,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发展速度,必须是跨跃式前进、超常规增长,这需要我们有一种眼光放远、把目标定高、把位置定准、把步子迈大、敢于跳跃发展的勇气和胆略,坚持“大思路、大规划、大发展”,以“超常规思维”创造“超常规”发展。三要有一种氛围。坚决摒弃畏难发愁思想和唯条件论,破除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增强全区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树立振兴江城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全区形成人人服务园区发展的浓厚氛围,努力营造干事创业、共促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在园区规划上实现新突破。

规划是龙头。科学的规划能有效地指导园区开发建设,为园区的有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尽快做好银岭科技产业园和环保工业城的总体规划和详细性规划。要按照适度超前,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确立至少20年不落后的目标,处理好园区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与规划的前瞻性、长效性的关系,进一步修编、扩大园区规划,使园区容量和承载力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园区规划要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银岭科技产业园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来谋划,把园区规划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城区。同时,要尽快完善好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征地工作力度,保障园区规划的长远发展。二要强力执行园区规划。这对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的原则,切实抓好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确保应有的档次和水平。园内每一个新上项目,都要严格督查,确保执行园区规划,形成园区统一、协调的品格,从而把园区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要加强与原开发商的沟通协调,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园区各项建设,确保园区规划的切实施行,保证园区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和总体布局的合理性。

(三)要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

只有大开放、大招商,才能促进大发展,这是加快园区建设的重要经验。要坚持构建江城招商大格局不动摇,持之以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抢抓招商机遇。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少有实力企业利用其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行低成本逆势扩张,希望到欠发达地区办企业、搞生产。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选准招商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积极与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接触,努力引进品牌企业和大型企业,发挥集聚效应,促进园区产业聚集。二是转变招商引资方式。积极采取项目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方式,不断延伸商引资经贸合作的触角。要积极适应当前信息高速化发展的时代背景,突出加强对现代招商手段的研究和探索,积极推进网络招商,拓宽领域、降低成本,促进园区和投资商快速接洽合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建立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完善出台《江城区招商引资实施方案》。建立完善招商引资有关奖励政策,尽快出台《关于贯彻阳江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的实施细则》,加大奖励力度,坚决兑现奖励,充分鼓励和调动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力量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

(四)要创新模式、加大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对我区而言,单一的政府投资显然无能为力。我们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的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机制,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一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创新园区开发模式。要坚持采取政府筹资储备土地自主开发、引进大型国有企业联合开发、区镇(街道)联动开发等多种模式,加快园区的各项开发和建设。要突出抓好土地经营,严格控制好土地,千方百计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通过实施房地产、商贸设施开发,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园区滚动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增值效应。同时,要加快园区闲置用地的清理力度,坚决依法收回囤积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要创新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方式。要在建立扶持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用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方法举措,用好用活扶持资金,扩大资金使用效应。创造条件,科学运作,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用扶持资金贴息融资,力争贷到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比如以园区内道路路灯广告权、冠名权等方式吸引民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用项目的产业化步伐。加大《江城银岭科技产业园鼓励企业加快投资建厂的实施办法》宣传力度,通过兑现政策,落实补助,发挥“四两拨千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投资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要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按照“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的要求,落实包干

责任制,加快园区道路、电力、供水、电信等方面基础设施,提高园区基础建设档次。当前,要突出抓好银岭科技产业园自来水管网和环保工业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为入园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要加大改革、创新机制,在园区管理上实现新突破。

体制机制是园区发展的生命所在,体制机制越优越的园区发展越有活力。我们要创新银岭科技产业园的园区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一是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区银岭科技产业园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做好园区开发建设的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按照责、权、利统一原则,赋予银岭管委会、开发建设公司相应的管理职权,明确与领导小组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实行园区有限“自治”,防止相互“越位”、“错位”现象发生,提高工作效能。银岭管委会要制订银岭科技产业园管理办法和管理细则,建立健全银岭管委会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园区管理效率。二是创新与市直部门、区直部门协调机制。设立专门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区内部门协调,尤其要加强与市直部门协调,争取市直部门支持,形成了上下协调、条块协调的工作格局,更好促进园区开发建设。

(六)要强化服务、提高效能,在环境优化上实现新突破。

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篇5

按照长春市拟在德惠市万宝镇建设化工园区的工作的安排,在德惠市副市长张小宁带领下由长春市工信局、安监局、市委政研室、德惠市安监局、万宝镇政府和相关专家等11人组成的考察团4月8日—15日,到泉港石化工业区、杭州化工园区、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学工业园进行了考察学习。围绕着化工园区如何起步,化工项目如何承接,如何处理好化工园区同安全环保的关系等几个大问题进行了考察了解。现就有关的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化工园区基本情况

泉港石化工为业区是2007年9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为湄洲湾石化基地先导区,2008年4月命名为“中国石油化工(泉港)园区,占地10.5平方公里,入驻石化企业28家,总投资54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亿元),以炼油2600-3000万吨/年、乙烯210万吨/年为龙头企业,以树脂、橡胶、合成纤维为特色的国家级大型化工生产基地。

杭州萧山临江化工园区建于2003年3月,2006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临江通过审核正式成为省级工 业园区。占地12.3平方公里,现有化工企业34家,其中有杭州电化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龙山化工有限公司、杭州油脂化工有限公司、杭州庆丰农药有限公司等六户企业从城区迁入,开发初期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1212”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即建设12条道路、12个基建项目,总投资达12.58亿元。其中,12条道路总长41.8公里;12个基建项目是一个安置小区、一个公园、一批管网、二个泵站、三个园区入口、四条绿化带,其中安置房14万平方米,排污管道38公里,供电线路53公里,绿化73公顷。

上海化学工业区:上海化学工业区位于杭州湾北岸,规划面积为29.4平方公里,是“十五”期间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之一,第一期项目总投资将达150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专业开发区,同时也是上海四大产业基地的南块中心。化工区建成后工业产值可达1000亿元人民币,被誉为“上海工业腾飞的新翅膀”。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引入了世界级大型化工区的“一体化”先进理念,通过对区内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整合,为进区投资者提供最佳的投资环境。目前,英国石油化工、德国巴斯夫、拜耳、德固赛、美国亨斯迈、日本三菱瓦斯化学、三井等跨国公司以及苏伊士集团、荷兰孚宝、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美国普莱克斯等世界著名公用工程公司已落户区内,项目投资总额已达到88.2亿美元。化工区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亚洲最大、最集中、水平最高的世界一流石化基地之一。

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京化学工业园区距南京市区30公里。园区依托长江以北深水岸线而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区位交通优势突出,化工产业基础雄厚,中国石化总公司在南京地区的多家大型骨干企业均分布在园区内及周边紧邻。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是我国重要的现代石化产业基地,主要发展石油与天然气化工、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生命医药、新型化工材料六大领域的系列产品。园区按照“资源整合、深度加工、布局调整、环境优化”的发展战略要求,坚持“产业发展、公用设施、物流输送、环保安全、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的开发方针,积极吸引国内外,尤其是国际跨国企业投资,建设国际一流的化工园区。南 京化学工业园区是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南京工业发展重点扶持区域。按照国家计委批复的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坚持区域、产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园区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石化生产基地、物流中心和化工研发基地。

二、几个化工园区的主要经验及问题

我们这次考察的几个化工园区,都已跨过了起步阶段,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共同特点是产业规划思路明确,基础设施配套趋于完善,他们的主要特点:一是高点规划。由上海市政府委托国内知名专家,专门作了园区重点发展规 划,确定以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公司大项目为园区的发展龙头企业,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二是推动城区内老化工企业退城进区,宽严相济,推拉结合,对城区内的化工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和政府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各相规定,不符合条件的一律停止生产经营行为,对进入园区的企业除享受相关政策外,加强指导和服务,在先期进入园区的企业在选址地点,基础设施的使用上给予优先考虑。三是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政府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其余全部委托投资有限公司负责配套,采取的方式是实施“土地空转”,资金贷款(园区的土地租给投资公司→资金交到园区国土资源局→财政局作为政府投资→返还公司),解决了政府投资效率低和不考虑投资回报率等问题。银行给予了93亿元信誉贷款额度,贷款20亿元,重点进行了基础设施投资,热电厂、道路、污水处理、土地、管廊等。国家宏观调控后,贷款必须采取物质抵押和担保方式取得贷款,成立了有限公司(与管委会一套班子,两个牌子,主要以对外洽谈、合作主体身份出现)运作实体,园区的基础设施采取市场化运作,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对原来属于园区基础设施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抵押贷款,目前管委会已建成的办公楼,管廊带等有形的资产已全部抵押出去,用于滚动发展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四是搞好区域经济发展定位,明确园区发展的行业产品产业 链,重点推出去招商,重点做好园区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并形成具有说服力的文本材料,积极为走出去招商提供良好的宣传平台。五是园区起步规格较高,如南京化学工业区:2001年化工园区管委会成立,为副厅级单位,南京市副市长李琦兼任化工园书记、主任。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园区建设,五是实行园区的一体化建设,主要思路是“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减少了消耗,提高了原料和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投资和生产成本,提高了区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投资回报率高;保证了化工区的安全和环境保护,达到生产与生态的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和谐;营造良好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和项目。园区一体化包括: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

考察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的不利因素:沿江发展石化工业园区虽然有市场、技术、人才、资金以及有环境优势和大项目带动等诸多优势,但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土地指标紧张,不得不采取围海造园,“腾笼换鸟”方式,改善土地紧张局面;二是资源供应问题。沿江石化园区都面临着电力紧张、淡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三是环保问题。各类化工园区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受到产业政策的限制,不得不斥巨资进行环保改 造处理。

三、我市化工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市化工企业现状

我市现有危化生产企业三十户,其中长春市城区十三户(长春鑫海集团、巨洋气体、吉达化工、三合化工、三化实业、长春艾士德涂料、华日化工、兴达乙炔、宏盛化工、大成金宝特化工、米高化工、长春燃气公司、振邦化工),有储存设施的危化经营企业24户、其他经营企业九十九户,在现有十三户危化生产企业中有八户企业是为一汽和轨道客车配套的油漆涂料和工业气体企业。另外在我市城区中还有汉高、德固赛、巴斯夫德等给一汽配套的普通化工企业和吉林大学制药厂,修正药业及长春生物制品所等医药企业。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城市的发展,有些化工企业已被新建的居民小区包围,安全环保问题非常突出,如艾士德涂料有限公司(原美国杜邦公司)位于经开区生态大街与会展大街之间的昆山路上,周边已被新建小区包围;二是德国汉高、德固赛、巴斯夫德也准备积极的投资准备扩大规模及品种,而厂内已没有建设用地;三是我市有一百多户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目前我市没有专用的危险化学品仓库,(如中东大市场、中东瑞家等经营民用油漆和一些经营化学试剂的企业)虽经营场所不允许摆放实物,但由于我市没有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违法非法存放的问题非常突出。

四、我市化工园区建设的建议

1、我市化工园区的选址

初步定为德惠市万宝镇,万宝镇位于长春市的东北部,德惠市的西南部,距长春市25公里,距德惠市65公里。北面与农安县相邻,东部、南部、西部与米沙子镇相接壤。全镇人口35000人,幅员面积150平方公里,16个行政村,142个社,一个街道办事处。

1)交通便利,长鲍公里、哈大、哈大高速、高铁路从镇内穿过,距哈大高速米沙子出口仅3公里,距102国道9公里,距吉林物资储备管理局二三八处铁路专用线货场1公里。

2)万宝镇位于长春市的下风向,从气象和环保角度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3)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基础,现正在建设变电设施,供电能力为6.3万KVA,现征地已完成,引松入德米沙子净水场距万宝八公里,4)德惠市万宝石油化工园区规划面积起步区300万平方米,目前已为工业用地。

2、政府主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立园区领导机 成立长春市化工园区建设机构,全面推进化构和工作机制,工园区建设,筹建长春市危险化学品园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长春市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规划,必须结合长春市发展的长期规划统筹考虑,因此应成立由市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建设开发公司,具体推进化工园区建设。

我们建议这项工作应由长春市政府牵头,发改委、安监局、工信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公用局、建委、民政局、税务局、地震局、气象局、工商局、质监局、财政局、消防大队等部门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对建设长春市危险化学品园区工作统一领导。

3、园区建设规划

化工园区规划是化工园区的基础与重要保障,是化工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指南针。因此,超前合理的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原则:在建危险化学品产业园区之初,要超前规划制定好危险化学品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定位。确立建设项目分区,将园区定位生态型经济园区。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原则。按照建设一流园区的标准,综合考虑污水处理、集中供热、风险应急、节能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完善配套设施。三是坚持高质量招商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绿色招商,提高项目档次。注重项目的先进性和环保性。入驻企业要突出高新技术和适度经济规模,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选择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实现资源节约和减少排放。

4、基础设施建设

借鉴上海等化工园区的经验,园区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讯、垃圾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政府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创造条件,其余全部委托园区的投资有限公司负责配套,采取的方式是实施“土地空转”,资金贷款(园区的土 地租给投资公司→资金交到园区国土资源局→财政局作为政府投资→返还公司),解决了政府投资效率低和不考虑投资回报率等问题,园区应首先建设集约使用的公用辅助设施,以便于招商引资。

5、园区产业定位,根据长春市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我市的化工园区产业定位应主要是:清洁能源、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生物化工项目。一是依托万宝气田天然气储量丰富,总量达50亿立方米,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已在此建成气井80余口,日开采天然气30万立方米。二是将长春市城区主要为汽车和客车配套的化工企业迁入园区(长春鑫海集团、巨洋气体、吉达化工、三合化工、三化实业、长春艾士德涂料、华日化工、兴达乙炔、宏盛化工)。三是我市目前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汉高、德固赛、巴斯夫德等世界知名企业在积极的投资准备扩大规模、产能及品种,在厂内以没有建设用地,园区建成后这些企业均可搬迁至化工园区内,四是引入符合园区产业政策的新型化工、新型材料的高新技术精细化工企业。

6、实行安全一体化管理。建立统一的安全管理及应急中心平台,强化园区的安全工作,在园区内建立由安全、消防、环保等部门组成的应急联动机制,实行一体化管理,采取全天候、全时制的运行模式,承担公共安全、消防、环境保护、化学救援、医疗救护、防灾减灾和市政抢险等七大功能,最 大限度地满足了化工园区对突发事件的要求,提高园区企业在遭遇灾害和事故后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企业自救能力。

赴江浙化工园区考察小组

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篇6

一、日照市基本情况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1985年3月撤县建市,1989年6月升为地级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现辖东港区、五莲县、莒县,设置岚山办事处、日照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面积5310平方公里,人口276万,2003年GDp亿元,财政收入亿元。日照市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段,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北邻青岛,南接江苏连云港,西通中国内陆诸省区。处于环太平洋经济圈和环黄(渤)海经济圈,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和生产力布局的沿海主轴线与新亚欧大陆桥的交汇处。

二、日照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日照大学科技园位于日照市区东北部,控制面积25平方公里,是日照市为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而设立的专门园区,成立于2001年7月。目前,已与近30所大学建立了密切联系,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日照校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大学已经进园,设计在校生规模8万名,2003—2004学年在校生2万人。日照大学科技园发展迅速,成功的因素很多,但与日照的整体环境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是分不开的。一是生态环境良好,适宜人居、研发和创业。日照市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大气质量、近海水质、城市饮用水均保持在国家一级(类)标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拥有“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环境优势,既是避暑、度假、疗养、发展旅游和海上运动的胜地,又是人居、研发、创业的理想之地。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之所以落户日照,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是主要因素。可以说,这是日照与高校合作的主要“兴奋点”。二是区位条件优越,海陆交通便捷。日照位于我国沿海主轴线与陆桥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重要的国际开发价值;日照又处于我国经济发达的环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结合部,便于接受京津沪宁等中心城市的辐射。日照—侯马—西安复线铁路、日照—东明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与100多个国家通航的日照港港、岚山港,奠定了日照在全国海陆交通、铁路交通、高速公路交通中的枢纽地位,拉近了与高校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武汉等大城市的距离。同时,日照北与青岛机场、南与连云港机场相距分别为160、120公里。这些,都为大学及科研机构来日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和必要的交通支撑。三是城市依托较好,开发空间广阔。日照海滨陆域开阔,城市规划区近30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3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多万,进入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的阶段;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通信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电力网络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城市道路、供水、供暖、供气等条件大大改善,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载体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托。大学科技园一带地势平缓,地质条件良好,环境优美,地价相对较低,是布设大学及研发基地的理想选地。四是启动建设较早,政策优惠到位。早在2001年11月,日照市委、市政府就制定出台了《关于积极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意见》,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土地政策上,兴办高等教育以划拨方式供地;建设科技中心、研发基地和高科技公司以出让方式供地;在收费政策上,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建设规费在市权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减免;在财政政策上,根据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给予适当扶持。

三、日照大学科技园建设基本运作模式日照大学科技园建设采取以下运作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日照市委、市政府将大学科技园建设作为该市发展的战略重点摆到突出位置,确立了“态度积极、步子稳妥、工作扎实、务求实效”的方针,成立了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分管领导参加的大学科技园工委、管委,一位市委副秘书长专职担任管委会主任,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对外联络处、规划建设处、后勤管理处等机构,工作人员多达100余人(其中12人为财政拨款,其余自收自支),具体负责科技园建设中的各项协调、服务和日常工作,同时还作出了“只要大学进园,一切手续我办”的服务承诺。二是自主办学。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政府创造环境、引进高校办学。引进的高校自主确定办学规模、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收费政策。三是后勤社会化。按照“学校搞教学、社会办后勤”的市校合作办学模式,高校学生生活区由大学科技园统一组织社会各方投资建设,不用学校出资,不用政府拿钱,运用市场机制,完全实现社会化。在建设过程中,把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帮助农民转轨就业增收结合起来,组织被占用耕地的村民利用征地补偿金投资建设学生公寓,围绕高校后勤发展服务业,有效解决了土地被征用后农民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实现了大学、群众、政府的“多赢”。四是产业化。日照市在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同时,依托科技园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最突出的成果是教授花园建设。教授花园位于科技园东滨海部分,一、二期占地余亩,建成别墅套,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首都高校和山东省内高校的教授前来购房,房价由建设初期的每平方1800元涨到每平方5000多元。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起到引进智慧、促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要作用。两年来,日照市在引进大学、建设大学科技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增加了日照的人气、商气和文气,对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科技含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建设宿迁高教园区的对策建议招引高校、兴办

高教园区,借助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科技力量,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提升城市综合素质,促进城市与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选择,它对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结合宿迁市情,根据省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实践,特别是借鉴日照市兴办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明确发展定位。以引高校、兴办高等教育为核心,通过引进大学来我市办教育、搞科研;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来我市投资建设科技中心、研发基地和校办产业兴办高科技公司;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努力将宿迁高教园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二是建立办事机构。依托宿迁学院董事会和建设指挥部,成立骆马湖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教园区建设协调小组,宿迁学院、骆马湖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市教育、国土、规划和宿豫县、宿城区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并抽调专门人员,组建中共宿迁市委高教园区工作委员会、宿迁市人民政府高教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建设、管理高教园区的决策机构,研究决定落户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项目审批和高教园区的建设规划、用地管理、社区服务等事宜。工作委员会(管委会)办公室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高教园区建设中的各项协调服务和日常工作,提出区域规划建议和项目引进意见,协助办理进入高教园区单位的有关手续和相关事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在高教园区内兴办高等教育的,以划拔方式供地;建设科技中心、研发基地的,以出让方式供地,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部分将根据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酌情给予优惠。具体用地面积,根据项目的内容、规模和国家供地标准,以及投资者的开发能力和实际需要,由市、校(院、所)双方协商确定;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招标由市有关部门根据规定予以组织和协调,建设、管理等具体事宜以建设单位为主确定。对有关行政性收费属市级收入支配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照顾;对有关事业性收费属市级收入支配的,根据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按一定比例予以照顾;对有经营性收入的,市政府将根据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给予适当扶持。四是明确招引方向。按照“立足市情、主攻省属、突出两北、放眼全国”的工作思路,明确招引方向,立足市情,即依托我市的资源优势,重点招引林业、农业、水利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主攻省属,即利用省委、省政府扶持宿迁发展的机遇,重点招引省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突出两北(西北、东北),即主动接受区域资源梯度转移,突出招引西北和东北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放眼全国,即按照“靠大、靠外、靠强”的思路,努力实现与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和交流。五是实现部门联动。对各有关县区、部门下达高教园区招引任务。同时,各县区、部门引进项目落户高教园区的,视同工业项目对待;按照“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落户高教园区,并为其配套建设的,被引进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可以在引进单位注册、纳税。当前,有关部门要研究确定具体优惠政策;规划部门要抓紧做好高教园区近、远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有关部门要迅速启动高教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排污等“七通一平”建设。建设资金投入上,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三资”开发为主体。政府投入的重点一个是土地、一个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示范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以后随着示范区的发展壮大,要逐步收回,最后国有资产要全部退出。

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篇7

江南实验中学的黄校长在介绍他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时, 特别谈到初中开设了跆拳道选修课, 跆拳道文化已经影响到学生的礼仪文化, 学生见到师长会深深的鞠个躬;杭州二中让每一个孩子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 让孩子在体育课中树立规则意识。充分体现了音体美课程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审美能力以及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

杭州江南实验中学注重学生专长的发展和学校的学科特色建设, 开设了个性特长类课程和素质拓展类课程, 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条件, 使每个学生有可能自由地发展他的才能和爱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朱永新在《新教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怎样区别于别人, 一个人怎样做得更优秀, 个性是很重要的。个性张扬的人能在此基础上做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针对我校美术学科开设选修课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拓展美术课程, 开设各类美术选修课, 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 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升校园艺术教育品质。

1.结合我校美术教师的专业特点和课程的可操作性, 在高一、二年级可开设鉴赏类、绘画类、书法类、设计类、工艺美术类、特长类专业类等课程, 可以由美术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选修课程, 也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开设有特色的选修课。

2. 选修课的内容设置要体现美术学科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并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艺术表现能力、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学生普遍不具备专业基础, 因此教学内容设计要适应学生, 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每一课要设计针对性的美术活动, 有完整的作品呈现;在作业评价上以学生的创意和表达的含义上作为评价重点, 在绘画造型方面可适当降低要求。

3. 结合我校美术教育资源条件, 每门选修课程可尝试招收30 人左右, 由学生自由选择美术选修课程;由于美术选修课的开设需要大量的工具材料和固定的教学用具, 所以应当提供专门的美术工作室, 由学生走班进行选修学习。

4. 定期进行选修课程学生作品的汇报展, 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也能够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完善;并选择优秀

作品装裱布置在我校的教学楼内。

5. 美术选修课的开设也为特长生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使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中及早地发现自己的专长;我们美术组多年来把很多精力投入在特长生的训练中, 忽略了拓展美术课程, 忽略了培养整体高中生的艺术修养方面。

我认为在我校开设美术选修课程, 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本身, 选修课的开展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 需要什么工具材料?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最后呈现什么样的作品?这都需要我们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设计, 其实, 对我们教师个人成长、专业发展也能够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

三、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1. 美术社团活动

组织美术社团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通过社团活动既可以引导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 又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08、09 年我在咱们学校团委工作, 曾组织学生绘制迎新晚会、运动会、演讲赛等主题海报, 这些活动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 而且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2. 校园画展

校园画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是美术教育功能的一种立体呈现。我们走在四所名校的校园里除了感受江南的园林艺术之外, 我们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 楼道里、长廊里随处可见师生的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过去我们美术组也组织过迎新、五四、特长生汇报展, 但是没有把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很好的整理装裱, 这是我们需要进行学习和改进的,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当逐步完善校园的美术作品展览, 为校园增添丰富的审美文化。

在此, 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 让我解读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获得了许多教育改革的信息, 也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的鞭策。我在今后的工作中, 要多学习先进经验, 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 力争使自己做的更好!

摘要:2015年11月22日, 在沁源县教育局和沁源一中领导的统一组织下, 我有幸参加了赴上海、杭州的观摩学习活动,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建平中学、杭州二中、杭州江南实验中学这四所名校的校容校貌、办学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我感触颇深, 特别是在高中美术选修课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下面我结合美术学科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这次考察学习的一点体会和一些想法。

关键词:个性,美术选修课,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伊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2004年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年.

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篇8

1.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做法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总人口9041万人,居全国第二,其中农业人口占60.8%,是典型的农业大省。2006年以来,山东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思路,推动新农村建设开创崭新局面。他们的主要做法:

1.1着力建设设施完备、清新宜人的居住环境山东省按照全国领先、科技时尚、现代特色、国际标准的要求,启动了新村庄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启动了新一轮城乡一体化规划,对城区以外的乡镇不仅进行总体规划,还进行了控制性、修建性详规和专项规划,按照工业向园区、农民向城镇、居住向社区和中心村“三个集中”的思路,合理布局定点,形成县乡村三级规划相互衔接、一体联动的格局。分层次推进。总的原则是政策引导、因村制宜、多种模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村庄建设大体上可分以别墅式住宅为主的新村、以“城中村”改造为主的集中居住新村、以建设小康楼为主的新村、以平房改旧建新为主的村等四个类型。突出环境整治。诸城打造新环境,重点抓河道清理、村庄清洁和家园美化,改厕、改灶、改圈,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建立一部管理公约、一支保洁队伍、一处垃圾集中场、一条街一名卫生保洁员的卫生管理机制。

1.2强力打造符合本地实际、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山东省善于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走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归纳起来,主要有5种模式。

1.2.1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龙型”产业链模式。分两种类型:一种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如:诸城市外贸集团公司,经过十几年发展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个集团与周围多个村镇建立了紧密联结关系,带起了7000多个饲养场。总资产38亿多元,主要经营肉鸡、淀粉和天然色素等,产品畅销日、韩等多个周边国家。另一种是市场流通龙头企业带动型。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以“买全国、卖全国”、“没有买不到的菜,没有卖不出的菜”为经营理念。每天进入市场的有5万多人次,3000多辆运输车,蔬菜来自20多个省市区,交易品种达200多个。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蔬菜网上市场交易成交额突破200亿元。

1.2.2租赁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主要是以蔬菜、禽类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出口企业,企业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自建高标准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农户进场承包种养业,企业对基地实行统一管理。如:烟台市姜疃镇濯村,将8000亩土地租赁给新加坡、美国、台湾3户企业,建设黄金梨、美国红提、花卉等果品园林基地,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农民不仅可以从土地出租中得到收入,而且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从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工资。

1.2.3村企合一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龙头企业,一般为村办集体企业或者是由村办集体企业演变而来,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统筹企业与村内的各种资源,对所在村进行全面改造。滕州市张汪镇大宗村筹办的山东大宗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村企合一的企业集团,有控股、参股企业18家,形成了热电、生物化工、铁路运输、煤炭煤焦、塑料纺织、机械加工制造、淀粉、房产等10大系列,拥有固定资产6亿元,去年销售收入12亿元,被评为枣庄市“经济强村”之首。集团从1996年起,对大宗村进行了总体规划,先后建起人均65平方米的欧式小康楼960余栋、别墅60余栋,农民全部搬入新居。同时,还规划建成了商业带1000余米、商业房300余套,建成了占地9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一处,村里还成立了绿化队、治安队和便民服务队,使村民享受上了城市居民的待遇。

1.2.4城乡一体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城中村或城郊村改造,使农民变市民,就业、居住、社区管理、社会保障统一纳入城市建设和管理。滕州市善国苑位于滕州经济开发区,2003年实施了村庄整合工程,也是“城中村”改造的一个重要项目。将四个村庄共789户2700余人整体搬迁,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由开发商建成拥有31幢住宅楼,占地160亩的居住小区,小区内设有幼儿园、会馆、老年公寓等公共设施,整合出的400多亩土地由企业经营,加快了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居住环境大为改观。

1.2.5股份合作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企业,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目的,与所在村或基地形成利益共同体。如滕州盈泰集团,探索建立“公司+养殖公司”的模式,按照股份合作的方式,由农民自发组织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自筹30%的资本金,70%的资金向信用联社贷款,由盈泰集团担保。鸡场建成后,产权归属投资者,由盈泰集团租赁经营。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64处、鸡棚508栋,年可出栏商品肉鸡6000万只。

1.3探索完善行之有效、充满活力的村级经济发展措施山东省的村集体经济基础普遍比较好,多数乡村都有较高的集体收入。泰安市在2005年有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已高达3000万元,90%的经济薄弱村实现了集体收入“零”的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村庄建设能力。主要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资源开发增收。二是“绿色”银行增收。三是社会化服务增收。四是盘活资产增收。五是特色产业增收。六是借助区位优势增收。在节流方面,泰安市全面推行村级财务由乡镇“双代管”,大量减少人员和成本。

1.4建立一整套灵活创新、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一个村的发展壮大,必须有一套好的制度来保障。诸城市创造性地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把区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选择一个发展潜力大的村庄为中心村,配套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由社区服务中心承接和延伸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与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创造了为农民提供近距离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

2.借鉴和启示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启发了我们的思路,有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2.1始终坚持超前创新的发展理念山东省的发展首先得益于观念超前和创新精神,醒得早,见事先,动得快,善于灵活运用国家的政策。一些地区灵活应用了“依法、自愿、有偿”的规定,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产业组织。企业租赁经营农民的土地,實行农场化的管理,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更提高了农民素质,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2.2始终坚持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着力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仅从我们参观的几户工业企业看,南山集团是由村办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行列;潍坊的福田雷沃重工集团是从小农机厂发展到生产收割机械连续六年全国第一;像寿光这样的县级市更是把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发展的主导战略。在寿光、诸城很难分清城乡界限,这些地区都是以推进工业化为龙头,带动城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快速发展。

2.3始终坚持合力共建的发展机制各级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注意充分发挥其在制定政策、资源配置、建设投资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在工业反哺能力还较弱的情况下,要更多地争取中央和省里的资金投入,坚持把各类支农资金和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大见成效。

2.4始终坚持规划引领的发展方式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树立县域一体的发展理念,实行“城市向农村延伸、农村向城市聚集”,坚持科学性、功能性、实用性、创新性、前瞻性、可持续性和严肃性为一体的原则,实现村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显、公共设施完善、资源利用高效、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舒适。

2.5始终坚持支部建设的发展理念“农村要致富,必须建设好支部”,“支援钱、支援物,还要建设好支部”,这是20世纪80年代山东各地提出的响亮口号。山东省三元朱村王乐义等一大批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也充分说明了带头人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诸城市要求干部要“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这实际是整个山东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的写照。

借鉴山东省经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吉林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做好新阶段的农村工作,需要从思路和措施上有根本转变:从追求产量到追求效益、从增产增收到多举致富、从经验型到科技型、从行政推动到市场拉动、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工作者的境界更高、着眼更宽、手段更活、思路更新。

第二,把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应立足于促进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农业与工业良性互动、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坚持以“工业立村、产业富民、三产兴业”为重点,不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带动农民致富,拉动新农村建设,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第三,把健全制度、创新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区股份合作制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的新路子,改革和创新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证。

上一篇:学习书法心得体会的下一篇: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