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心得体会的

2024-10-25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的(共14篇)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的 篇1

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能写好字,这是职业所要求的!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我区开展来了学习书法的培训。很幸运我有这次书法培训的机会。

从学习书法开始,我的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字写的更漂亮。写软笔字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并且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我的个人素养,很有帮助。这一周我可以说收获颇丰,我是如何学习的呢?

1.每天九点到十一点按时到班级学习。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不断的揣摩并且大量的练习。

2.老师说:“字最怕的就是练”我每天回家都认真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第一天上课老师展示作业时我心里还真是难受,因为别的同事都写得太好了,看看自己的字,心里还真不是滋味。可是想到老师这句话我回到家勤加练习,虽然我写的不是最好的,但是我每天都有进步。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3.我认为学习书法不仅要勤练习,还贵在坚持,书法没有什么捷径,我相信只要坚持努力,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当然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书法的知识,书法它也是一门艺术。也有 很高深的境界在里面,我虽然现在还达不到这种至高的境界,但是我会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前行的。

可以说这一周学习软笔的过程中应该既是轻松而愉悦的又是精彩充实的一周。

感恩老师们的指导,领导的关爱。

2014年3月8日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的 篇2

一、“准备”阶段

在学习书法的第一课中, 教师首先会告诉学生写字所需的基本用具, 以及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等, 然后, 进行示范。笔者在指导实习生的第一课中, 通常也是首先告诉他们做一名合格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常规素质, 如体育教学对器材、服装、态度、激情等的要求;其次, 让他们阅读教师的备课本;第三, 要求他们听课 (一般听4节~6节课) , 在这个过程中, 让他们逐步进入状态, 同时回答他们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各类问题, 满足他们将要初为人师的好奇心,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 排解他们心中的不安和疑惑, 帮助他们树立走进课堂执教的信心。

二、“临摹”阶段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 掌握了基本常识之后, 就要进入临摹阶段。在指导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实习时, 也需经历类似书法的临摹的环节。在该环节中, 要求实习生在听课后模仿指导教师上课, 也即执行与指导教师相同的教学过程, 一般地讲, 在六个平行班的教学中, 教师讲授两次课, 其余四次课由实习生讲授。需要注意的是, 在该阶段中, 教师听课的重点是课堂常规、语言组织、讲解示范、队伍组织调动、学生课堂管理等内容, 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指导, 使实习生达到做一名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每次听课之后都应与实习生进行一次交流, 在对他们给予肯定的同时, 提出需要改进的层面及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此外, 要求实习生每天要写出授课体会、总结、反思 (通常是检讨书式的) , 第二天交给指导教师。临摹阶段时间的长短视实习生的进步程度和时间安排情况而定, 通常该环节要安排两周时间, 然后进入第三个阶段。

三、“创作”阶段

书法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之后, 就可以尝试创作, 然后拿自己的作品与别人的作品做比较, 从中获得进步。在指导实习生时, 可以要求实习生独立备课, 当他们备课完毕后, 要将备课稿交给指导教师“过滤”把关, 之后直接进入课堂进行新教材的教学, 指导教师听课并协助完成教学。在此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一课一指导、一课一反思。笔者在六个平行班的教学中, 会将自己讲授的某次课安排在六次课中间的某一次进行 (实习生听课) , 以通过这种同课异构、互听互学的方式让实习生“速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一般地讲, 这个环节需要三周时间完成。

四、“完善”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之后, 书法学习者要争取机会与同行们多做交流, 并多参与一些书法活动。在指导实习生时, 指导教师可带着实习生参与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上级举办的各种教学研讨活动, 让他们跟随自己一起听课、评课, 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提高。同时, 指导教师应要求实习生在每次活动后写出总结、体会和反思。在整个实习过程中, 要尽量让实习生参与学校的所有体育活动, 如课间操管理、课外活动管理、各类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 以及学校教师之间的体育锻炼与交流等。通过让实习生参与这些活动, 使他们感受、体验全部的学校体育工作。

五、“提升”阶段

学习书法的苦与乐 篇3

随后,父亲把唐代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递到我面前,这是我临的第一本帖。他教我颜字的用笔和结字特点,循序渐进,一日一课。喜欢父亲在我的习课上用红墨水画圈圈,那是一种褒奖,如果今天获五个红圈圈,明天我一定会争取得八个红圈圈,写毛笔字成了我喜欢的一件事。

但是“好景不长”,父亲又教我临写小楷《黄庭经》,每天50个大字、100个小字是必须完成的功课,看着别的孩子课后能尽情地玩耍,而我只能不分寒暑坐在桌前临着枯燥的古帖,我有了反抗的情绪,不认真,偷懒、敷衍。四年级时,学校推荐我参加全市少儿书法比赛,得了一等奖,老师同学祝贺我,学校大会表扬我,父母很高兴,问我有什么感想,我只回答了两个字“苦恼”,这是一个十岁孩子对心中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的一种泄愤。

考入南京一中后,校风纯朴,治学严谨,语文教学中包含每天一张书法作业,我的作业常被老师画满了红圈圈,学校还为我办了个人书法展览。这激起了我学习书法的兴趣,调动了我学习书法的积极性,转被动为主动。我临习了颜、柳、欧的楷书,临习了《曹全碑》《礼器碑》等汉碑,临习了《峄山碑》《石鼓文》等篆书,沉浸在书法学习的乐趣中。

文革期间,我中断了书法学习,在去农村插队的前夕,父亲把藏在邻居家鸡窝里幸存的字帖放在我的行李里,叮嘱我有时间就读一读,临一临。当时插队的条件很艰苦,日出即行日落才归的田间劳动,除了一身泥一身汗,就是疲惫,但晚上我还是会坐在昏暗的煤油灯前,享受着书法给我带来的快乐。

文革后,江苏省举办了首届书画展览,我的一张隶书作品被扬州地区选送参展,当时参展的都是大名家,都是书画界的前辈,在此期间我认识了何乐之先生,由何先生介绍,先后拜萧娴、林散之先生为师。先生教我“多读书,书能治俗,求字外功,博采众长”,先生教我“以心作书,以情动人”。由于老师的谆谆教导,才使我能在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端木丽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参加全国老年大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教材《中国书法》的编辑工作,任篆隶部分主编。)

书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两天的培训时光,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犹如白驹过隙般短暂,但我却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此次培训不仅使我对书法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新的认识,而且也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对书法传承的重要性所在。

在培训中,各位老师都耐心的讲解。尤其是临沂市兰山小学王效宗老师“皿”字底的教学让我记忆犹新。课堂上他通过“皿”字底的书写,反复让学生细致观察“皿”字底在不同字的下面的形状、写法和作用。从而让学生对字的结构、布局、书写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展示欧阳询和颜真卿的碑帖,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书法课的兴趣。我过去一直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字写得好,就是书法学得好。我对于书法的爱好,仅仅停留在兴趣和爱好层面。而现在才知道那是狭隘的认识,是单

一、片面的认识。

滨州第二实验小学陈晓昀老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用象形法娓娓动听的讲到了“燕”字的由来。上为头,左右为翅,下为尾。通过多

媒体演示展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他引用了印度前总理对中国汉字的赞颂:“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他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书法是中国的瑰宝,课堂上老师要教育学生写端端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这是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普遍所达成的共识。所以,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爱好书法的教师,平时要坚持练字,掌握这一专业技能,不仅仅是一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承祖国书法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而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而目前随着电脑、手机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书写方式面临着电子商品的空前挑战,汉字书写水平的群体化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新技术的冲击并非导致人们书写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在崇尚快节奏和新鲜感的现代时尚生活中,人们开始越来越淡化古老汉字所蕴藏的丰富艺术价值,也逐渐钝化了对汉字独特美感的审视能力,对传统汉字文化缺少一种心底的珍视和敬畏。

针对“汉字危机”,教育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小学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普通高中设置书法选修课程。2011版的课程标准中对“识字写字”部分做了一些调整,明

确要求加强写字教学,第一学段规定“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第三学段“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对广大小学生而言,书法课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对于国家而言,书法课不仅是提升国民素质的要求,更有着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滋养子孙的现实意义。所以,大家一致认为书法教育从娃娃抓起。学生的书法教育是和老师分不开的,要想“书法进课堂”顺利开展,在学校里开设书法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不足,山东省小学教研室充分利用滨城区第一小学的教学经验,举办了山东省小学书法研讨培训。我想这也许就是开办此次教师书法培训的根源所在。

同时,此次培训得到了滨州市教育局和滨城区第一小学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参加培训的老师的充分肯定。在培训的两天里,一位附近小学的老师放弃自己休息的时间到培训会旁听,并不时用笔认真记录,用相机拍下一个个精彩的镜头。最近几年,我所在的冠县武训希望小学在王校长的领导下对书法常抓不懈。并专门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通过每周两节课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书法的爱好。并在县里组织的多次书法大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书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我们桂林与柳州的作品放在一起,在数量上我们超过他们很多很多,但在精、深、专、扎实、力度等方面都还不够,这是我们应看到的弱项。

我们只有出去学习别人优秀的先进的东西,才能够开阔眼界和改变观念。我们要不断地反省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管什么丑书,要坚定我们的理念,看别人是如何成功的。

书法创作总是个人化的,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在手上才能有表现,坚守自己的理念,往一个方向深入,要考虑自己做得怎么样,深入地做下去,以后再拓展就好办了。

我们会一种书体就可以,专一了,细微的东西也就会关注到,功夫下足了,就会在自由自在悠闲的程度下抒情达意。

还有我们做得不到位不精,只学个大概是不行的,观念和方法很重要。

书法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为期5天的书法班培训学习结束了。在培训中,通过书法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此次培训,时间虽短,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第一天是xx老师的讲座,xx老师分析了当前书法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练习书法要从楷书入手。x老师特别推崇褚遂良的楷书,认为其方整圆润,潇洒清远,有古意。具有端庄而秀丽、流畅而凝重、直率而多姿的特点。虽师承欧阳询,却一改欧体的刚硬瘦劲而变得顾盼多姿。接下来的半天时间,x老师认真指导了每个学员的书法练习。

第二天给我们讲座的xx教授,x教授重点讲的是行草书,指导我们临习了《圣教序》和《丧乱帖》,这两个帖都是以王羲之笔法为核心。x老师授课非常细心,每个笔画、每个笔法,都讲得很细致。下午和晚上的时间,x老师指导学员进行创作,指导学员把临习应用到创作中。老师们热情高涨,效果显著,每人创作了一副条幅和一副对联。晚上,x老师对参训教师作品进行逐一点评,并予以充分的鼓励。鼓励老师们继续努力,老师们的实力可以参加省展、国展,还有几位老师的可以获奖,老师们听得热血沸腾!

第三天给我们讲座的是xxx老师。x老师带领我们欣赏殷商甲骨、战国简牍帛书、敦煌残纸等文物图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重点给我们讲了篆书、隶书的发展史,通过聆听x老师的讲座,我们了解到汉字有甲骨文、金文、篆、隶等古文字“隶变”为草、行、楷的演变过程,体会到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xxx老师的师范中体会到,写一个字,都要进行认真分析,将每个字的结构每一个笔触都进行进一步分析。印象特别深刻的是x老师在指导临习时强调:临写要注意把握整体,要注意行气和章法,切忌把每个部分孤立起来。x老师具有丰富的书法培训经验,语言生动幽默,教室中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爽朗的笑声。

第四天,给我们讲座的是xx老师,主要讲述汉简文化以及金塔汉简文化遗产。金塔汉简书法是研究汉字书法变化的重要一环,已成为中国书法中一处不可错过的风景,我们为自己家乡有这样的文化遗产振奋不已,练习的热情自然高涨。xx老师细心地带我们解读汉简书法上的个别字的结构,笔画,转折等进行详细解说,参训的老师听得都很认真。因xx老师是简牍书法方面很有造诣,跟我邻座的敦煌大哥是特意远道而来学习汉简的。上完课,我们方兴未艾,又坚持练习临写,并将自己的作品请x老师点评,x老师很细致地对学员作品给予指导,说我们提高很快。

几天的学习使我受益颇深。从我个人身上来说,学到了很多笔墨知识,使我得到了很多启发。一是学习了中国书法史,对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体会到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二是增强了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和审美情趣。在书法艺术的熏陶下,使我对书法进一步增强了浓厚的兴趣和无比的热爱,愿以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致力于书法艺术的探究。三是提高了认识,重新审视了书法艺术对人类的重要影响。四是领悟了一些书写技法。

从今后不断提高自己的方面来讲,我觉得,练习书法,要喜欢和热爱书法,以高度的学习激情投入到练习中去。练习书法,要懂得创新,不能一味模仿,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练习书法,还要有一颗坚持的心,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到底,才会有收获。

从开展书法教学上来说,我认识到,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要选好教材、书写工具,要指导好基本笔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书写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我要把本次学习的经验和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书写技能得到提高发展,培育更多的书法人才。

同时,我也觉得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师培训只是为更好地开展书法教学开了个头,我县书法师资力量和教学能力离做好书法教学还有一定差距。另外,社会、家长对书法的重视还很不够,甚至学校对书法教学的认识也不到位,这都制约了书法教学的开展。再者,农村学生家长对学生艺术教育的支持似乎也不够,培训班期间就听到几位专业教师说到自己在学校搞艺术教育时家长的各种否定,有思想认识上的,有材料投入上的等等。由此看来,我们要做好书法教育,特别是弘扬金塔汉简这一文化瑰宝,真的还需努力努力再努力。

论学习书法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篇7

从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学习书法理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学习理论,能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书法。书法艺术在它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各不相同的艺术形态,乃至每一种审美时尚,每一种风格,每一种技法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时代内涵。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用狭隘的、 “道德”的眼光,凭个人的好恶去任意否定某种风格或简单地肯定某种风格;才能从历史的发展中去正确认识某些书家某些流派的得失功过,从而在追摹临习他们书迹的时候能自觉地扬长避短。

历史上有些书家,一面被奉为圭臬,一面又遭到 “俗书恶札”的严酷非难,如柳公权和赵孟頫。这都是因为没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具体的书家和书法现象。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好恶为转移的。书法发展到唐代,呼唤完备的法度,于是有一代“尚法”的书风;唐之法度历欧、虞、褚、颜而有未尽,于是有柳公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柳体” 并不是柳公权个人的产物,而是社会时代使然。赵孟頫等等也是一样。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看问题的高度提高了许多,对于很多事物,很多现象在整个书法艺术史中所居的位置也看得更清楚了。

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书法历来有一种观点:今人不如古人,近古又不如远古,1700年前的王羲之,已经达到了书法艺术的峰巅,后世的书家谁也无法超过他。这种看法发展到极端,有人甚至认为书体也是越古老越好;真行不如隶分,隶分不如篆籀,如此等等。这种看法就缺乏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启功先生曾说过: “文字递演,其书写之法,自然不同,虽有时代之异, 然非前必优后必劣也。”当然,王羲之书法之所以被后世奉为圭臬,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然而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书法艺术是不断进步而不是不断退步的,书法史是进步史而不是退步史。

第二,学习书法理论可以增加艺术创造的自觉。 书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它是中国特有的、以文字造型为载体,以情感抒发为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世界上国家民族可谓多矣,而很多国家,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然而他们的文字却没有发展成中国式的书法艺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和中国(汉民族)的思维习惯、民族心理、审美习尚等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在看待书法艺术本质的一些问题时,就时时离不开这个前提。

中国的书法艺术,既有着几千年绵绵不绝的统绪,同时又永远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动不居的;它既有鲜明的、确定的点画形质,和严格的操作技法,可它又绝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而永远以表达感情为最终的创作旨归。这些看来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方面构成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我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就时时要受到这种固有本质的规范,比如探索的、创新的作品,最终不能脱离传统的制约,换言之,任何创新都必须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而不能脱离传统的随心所欲。书法创作活动中感情的表达离不开对技法的掌握和调遣运用,不言而喻,排除感情因素,把书法变成纯粹玩弄技巧的形式,也就无异于取消书法艺术。

对中小学学生学习书法的评价 篇8

摘 要: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运用一种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的评价目标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结果(学生的作业)之上,而要结果和过程并重。评价的权杖也不能仅仅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而应要更多的主体参与到评价当中。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评价

1.关注学生在书法学习活动中情感体验的过程性评价

教材还应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儿童的审美观和成年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教材编写者和美术编辑应结合儿童的审美情趣,配上大量的卡通形象和色彩鲜明的图片,使书籍装帧符合儿童的审美习惯,不但能使教材能符合儿童的接受习惯,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

从小学生恒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情凭兴趣等突出特点出发,要提高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在教材中应充分体现趣味性。而要体现书法教学的趣味,关键在于能否从丰富的书法文化资源中,在教学中设计一些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达到丰富小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让他们在边玩边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书法学习的无穷乐趣。

2.对于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自评、互评、他评

新的书法教育评价应该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在这种新的评价理念下,学生的学是中心,不管是教还是评,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而进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发展。表现性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致力于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它因为学生提供了清晰可行的学习目标、有意义的表现性任务、有效的学习反馈及带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清晰可行的学习目标

表现性评价的两个关键因素是: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表现性任务和清晰明确的表现性准则。表现性任务代表了教学的内容和要开展的活动,即“教/学什么”和“评什么”。表现性准则指明了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水平,即“教/学成什么样子”和“根据什么评”。表现性评价代表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指向评价本身,而是指向评价所代表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有意义的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比较有意义的任务,评价针对过程也针对结果。完成表现性任务是一个生成过程,而不只是选择一个答案。一般来说,表现性任务有六种类型:结构性表现任务、口头表达、模拟表现性任务、做实验或调查、创作作品、完成研究项目。

3、学生的积极参与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而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获得知识,不断进步。表现性评价的转变之一就是由过去的教学和评价中教师一人说了算到学生和相关人员一起参与进来,其中学生的参与尤其得到了强调。只有真正参与进来,学生才能满腔热情、充满自信的去学习,表现出极高的主动性。

4、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

评价应该向所有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反馈,而且也能确实地评价对反馈的使用程度。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只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一个简单的分数或等级能提供给学生的反馈是微乎其微的,而且由于其与教学过程相分离,并且无法重新进行,能给出的反馈对学生改进学习的作用也是极小的。

表现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伴随教学过程始终,而且可以反复进行。学生也许会花数天在一项写作任务上,他们有很多机会来修改它,根据老师的反馈或者自己的反馈进行调整、改写或重写,直至写出比较满意的文章。这个过程能给予学生许多机会来证实他们的学习,完成它可以代表对知识整体的精通与掌握。

3.作业评价方式多元化,精细化

1、结课环节(课内)进行的作业评价

这种评价环节为人多数教师所采用,但方法总是欠妥。我认为,应当及时地关注课内环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课内环节评价需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设计开放而有针对性的评价要求;二是评价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自主评价,但老师的引导也不可或缺。

2、课后进行的作业评价

在课后,教师主要采用面批与背批相结合的评价方式。1、单独面批:单独面批可使学生感受教师对他们的爱护与关怀,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座谈式面批:这种形式比较亲切,营造了一个近距离的温馨氛围。3。背批:背批有以卜优点:一方面可使评价活动全面、快捷,在各自的评价中能体现出客观、公正,并能涉及到学生们内心的想法、意念、情感及个性化、创造性等方面难以测评的因素;另一方面可节省评价时问,提高评价效益。美术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带有自评、他评、师评的表格一这种“背批”式作业评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较全面了解,还可让学生有了整体的自我反思。

4.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制订书法教学评价标准

第一,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安排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儿童的小肌肉运动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还处于发展期。一些教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对于7、10岁的儿童来说,要他们用毛笔准确表达出较为细微的用笔动作,把握相对复杂的结构特征,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来安排难度适宜的内容,体现难易变化的阶梯性。

第二,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来设计教学活动。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看,低年级儿童仍以形象思维来认识事物为主。西方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就认为,5、6岁的儿童还不能形成对空间位置与数量之间关系的准确认识;到7、11岁时,其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大小、距离、方向、角度、平行和长度等几何问题,但仍处在不完善的阶段。所以,教材编写时应根据小学生对点画特征、结构疏密、字形正斜、章法布局尚不具备良好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的这一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多设计一些有诸如量一量、比一比、画字形外框、九宫格找点、添补笔画等直观体验性强的教学活动,来加深他们对書法的理解。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来看,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教材应充分考虑便于教学的原则,尽量不要让儿童整堂课都在练字或都在听教师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应充分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各种感官,让小学书法教学做到听、说、看、练、思的结合。(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 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学习曹全碑书法心得体会 篇9

我走进了中书汇书法课堂,学习《标准草书》已近半年,谈下心得,盼一吐为快。

在学习之前,我对草的认识几乎为零。虽在书写方面略有所长,但也仅仅只学行书一种书体,对《草书》的学习,完全是一种新尝试。一直以来,从读书认字以来,我都很喜欢书法。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角度来说,我认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始终是多姿多彩的。书法之美,同样如此,对《草书》的学习,有机会让我开拓视野,有机会让我追思古人。

《草书》的章法自然随意,古雅顺畅,笔笔精到。任何一个文人墨客,任何一个书家学者,完全没有不喜爱的理由,更何况是书法爱好者?现总结如下:

1.要认真读贴,每课视频讲解必看。写字和书法都讲究眼力,直接临贴。写前要仔细读贴,在心中临写一遍,感受笔画、力度、字型,写完一个字,对照字贴范字检查有那些不错误和不足,只有能发现错误不足才能有进步。

2.要宁精勿多,每周作业必写。写完后,对自己的字进行点评,找出写的好的字。不要贪多。写硬笔字一样,每天不用写很多字,写一两行都可以了,但一定要对贴临写,力求写好每一笔,每一个字。3.不能全靠老师指导。老师的指点固然重要,但要自己悟。能坚持,一字一字的对照反复练习找出自己的毛病所在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总之,对书法的学习,不仅是对字的学习,更是对人生,对文化的一次洗练和传承。也是对自己情怀的抒发。对书法学习学习的同时,了解了书法大家的故事,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有这么大的收获我还得要感谢中书汇的老师和广大书友的帮助。

书法学习心得 篇10

三天的培训时光,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犹如白驹过隙般短暂,但我却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在培训中,通过书法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此次培训,时间虽短,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年轻的美术教师,此次培训不仅使我对书法专业知识有了较系统了解和新的认识,而且也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对书法传承的重要性所在。

在培训中,指导老师的耐心讲解,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崭新的认识。过去一直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字写得好,就是书法学得好。我对于书法的爱好,平时也就是凭兴趣写写画画,照猫画虎。而现在才知道那是狭隘的认识,是单

一、片面的认识,是非常好错误的认识。

鲁讯曾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是门艺术,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有规律的组合线条作用于纸上而形成的。不是简简单单地能写好字就是学好了书法,是需要用“心”去学,花时间去学的艺术。要想在书法上有些成绩,首先得会观察,观察将直接影响到写字的准确度,只有全身心的“进入”字帖才能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做到了,要会读贴,读贴要读到字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要读出每一笔画的特点,读出笔画的律动和节奏。读贴读准了,就可以临帖了,当然,这里的临帖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尽量准确地还原古人的用笔,临帖的时候要入贴、入骨,这样写出来的字才“筋”“骨”“肉”俱在,才不会和古人的字看似两张皮。观察、读贴、临帖之后进行仿作,仿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可进行加进自己的风格进行创作。

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这是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普遍所达成的共识。所以,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平时要坚持练字,掌握这一专业技能,不仅仅是一次

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承祖国书法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而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我觉得学习书法有很多益处,它可以培养我们的艺术修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可以逐步养成细致耐心、自觉认真的良好习惯,同时还有益于意志的锻炼;可以学到文字、文学、历史等各种知识;可以受到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继承书法这一传统,我们有责任将它向全世界传播,让大家都了解这门优秀的艺术。

通过学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临为先;会写字不等于掌握了书法艺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书法的技法和知识,才能从一般实用写字提高到以观赏为主的书法艺术创作高度。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书法首先是从临帖开始。既要临古人帖,拜古人为师,也要临现代人的帖。但是,为主的应临古帖、名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纵向取古,横向取今”。在这方面先贤和当代大师们都论述得很清楚,我们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照着做就行了。例如,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沈酣其中,务使笔笔俏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启功大师在给书法爱好者的信中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也不知道是谁的话,因为他有理,就得听他的。因为咱们如果共同学习一些古代高手,岂不更好。学现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写帖主要抓结构,结构对了,点划的姿态即使全都删除,人家也会说象某家、似某帖。”启功先生对临古、临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临帖还有个“入帖”和“出帖”的问题。《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竞似古人,何处着我。”应该说,临帖只是学习书法的前提和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一旦过了河,就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老停留在“桥”和“船”上。帖临的象了,即“入帖”了,怎样才能“出帖”呢?个人体会到,在“入帖”的基础上,多选几家名帖进行临习研究,取其长去其短,为我所用,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这就是“出帖”了。

二、以勤为径;学习书法有“苦”、有“乐”,是苦中求乐。清人“书山

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比较形象深刻地说出了勤学苦练的道理。传统宝库里的外财最丰富,这个宝库对谁都是敞开大门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还是许多件,是拿一次还是经常拿。人,不从别人那里拿来宝物是富不了的!由此看来,只有把人的天赋和好学、善学的刻苦钻研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才华而不浅尝辄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废寝忘食的苦练,“退笔成山”的毅力,博学深思的悟性,才能在书法艺术方面才思敏捷,得心应手,刚柔相济,创作出气势恢弘,潇洒神飞,具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好作品来。

三、以情为基;对书法艺术的喜欢和爱好,是学好书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一种好的书法碑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常常是百看不厌,百练不厌,爱不释手,看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练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这就是感情所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没有这种爱好和感情,是无法学好书法艺术的。我从开始练字一直看的是褚遂良贴觉得喜欢他的字所以百写不厌,只有自己喜欢才有耐心,心静坐下来仔细写,由于我学的时间短字体不太好,以后我多加练习希望更进一步。

而目前随着电脑、手机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书写方式面临着电子商品的空前挑战,汉字书写水平的群体化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新技术的冲击并非导致人们书写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在崇尚快节奏和新鲜感的现代文化中,人们开始越来越忽略古老汉字所蕴藏的丰富艺术价值,也逐渐钝化了对汉字独特美感的审视能力,对传统汉字文化缺少一种心底的珍视和敬畏。针对“汉字危机”,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小学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普通高中设置书法选修课程。根据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对“识字写字”部分做了一些调整,明确要求加强写字教学,第一学段规定“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第三学段“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对中小学生而言,书法课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对于国家而言,书法课不仅提升国民素质的要求,更有着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滋养子孙的现实意义。所以,大家一致认为书法教育从娃娃抓起。学生的书法教育是和

老师分不开的,要想“书法进课堂”顺利开展,在学校里开设书法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不足,市教育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青海省书法协会开办了西宁市首届书法教师培训班。我想这也许就是开办此次教师书法培训班的根源所在。

学习书法 重在临帖 篇11

一、要择帖得当。学书必须由“法”入。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是临摹碑帖。碑帖是无言的老师。择帖如择师。择帖得当就能少走弯路,提高学书法的兴趣和效果。楷书宜选《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隶书宜选《曹全碑》《张迁碑》,行书宜选《兰亭序帖》,草书宜选《书谱》,小楷宜选‘《灵飞经》《乐毅论》《黄庭经》。方法论以选用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为佳。临帖建议先以小楷人手,一年以后再练大楷。

二、要重视读帖。临帖必须与读帖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书者的书法水平。读帖是一个用眼与脑观察、分析的过程,不仅要读其“形”,而且要读其“神”。为什么有的书法作品线条劲直挺拔,有的却一波三折?有的隽永有味,有的却索然寡淡?书者是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的?这都需要学书法者仔细地读帖,认真地揣摩。学书法尤贵多读帖。读帖便于学书法者从理性、规律上认识书法帖的特点,避免生搬硬套地“抄帖”。细致的读帖,可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提高自己在理解、鉴别、欣赏等各方面的能力,对提高书法修养有潜移默化之功。临帖采用的方法有对临、背临、意临、心临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大家可以在读帖时细心揣摩,临帖时酌情选用。

三、要贵在坚持。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古今书法大家,都是从临摹入手的,不少大师甚至终生临摹。欲临碑帖。必先摹之数百遍。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学习书法贵在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且必须专心致志,放下一切琐事杂念。学习书法是艰苦之事。下大功夫才会有收获。心领神会到什么境界,造诣就能到什么程度。书者要循序渐进,喜新厌旧经常换帖乃学书法者之大忌。

四、要注重参悟。“学书浑似以参禅,面壁留影不计年。只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挥洒亦超然。”这就是说,学书要在“气”与“韵”两方面同时下功夫,才能提高自己在书技、书识、书养等方面的书艺成就,达到较深的书境。仅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尚未人书门:只有到了山非山、水非水时。书者始知笔墨之所在,心意之所指,这才人书法门了。

左利者是否应该用左手学习书法 篇12

随着书法教育的开展,左利者如何学习书法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又在于,他们究竟应该用右手,还是左手?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硬笔的日常书写上,基于书法立场的讨论很少。书法与日常硬笔字毕竟不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它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本文试从这一规律出发,对左利者书法学习中左右手的选择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古代左手书法观念、书家的启示

中国传统观念一向反对用左手写字,古人习书除非右手病残一般不会选择用左手。

《管子》中曾说:“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所谓“左书右息”,就是让右手停下来,而用左手写字。唐房玄龄注(一说尹知章)云:“息,止也。左手为书,右手从而止之,则无时成书矣。”明刘绩补注:“人右手能书,而左手不能书也。今反用左手书而右手息而不动,倒行逆施之譬。”用左手写字一直被认为是“不明书理”,“倒行逆施”的表现。这不是像西方人那样视左手为“邪恶”来源于一种歧视性的偏见,而是来源于中国人对书法的规律性认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对“左”的过度排斥,“左”也并非一直处于被贬低的位置,相反,许多技艺还推崇左右并举,如射艺中的“左右开弓”,武术中的“双锏”、“双刀”等。而书法却向来不崇尚左手,因为书写正字的书法不是适合左手或双手同时的活动,它崇尚自然顺性,而不以形式奇特、花哨为追求。这种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以至于一个被扳矫过的左利者成年后,在做与上肢有关的活动时依然有可能无意识地使用左手,而唯独写字不会。

中国历史上用左手写字的书家极少,以左笔成名者更是稀如麟角。据笔者所知,不外乎元代的郑元祐,清代的钱坫、高凤翰,以及近现代的费新我等几位。

郑元祐(1292—1364)字明德,遂昌人,侨居吴中三四十载。郑氏生于儒学世家,诗文学问俱佳,善左笔楷书,显名于时。苏大年《遂昌先生郑君墓志铭》云:“君儿时,乳妪提携,右臂脱骱,以左手写楷书,规矩备尽,世称一绝。又自名为‘尚左生’。”(李修生2004:284)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胶州人,书画篆刻家。55岁时右手病废,以左手作书画,治印。《扬州画舫录》评高凤翰,称其“工诗画,善书法,称三绝。……病痹,右臂不仁,作书用左手,号‘尚左生’,又号‘丁巳残人’。”(李斗2001:271—272)

钱坫(1744一1806),字献之,号十兰,嘉定人。生平精研训诂及舆地之学,精于篆书。《国朝先正事略》云:“献之工小篆,不在李阳冰、徐铉下。晚年右体偏枯,左手作篆尤精绝。”(马宗霍1984:221)

费新我(1903—1992),原名斯恩,字省吾,30岁前改名“新我”。近现代书画家。1958年右手患病,不能握管,遂以左手作书三十余年,以行草居多。

通过以上书家的信息我们能看出,他们并不是因为自己是左撇子而选择用左手写字,而是由于右手病残不得已而为之。郑元祐之外,高凤翰、钱坫、费新我都是在具有了深厚的右手习字的基础之后,才改用左手的,他们书法风格的形成固然与左手有很大的关系,但更多的是依靠右手的经验。就艺术成就而言,郑元祐、高凤翰已经是历史上左笔书法的极限,但依然难与一流书家相提并论,说这些书家不足为法或许太过,但他们不在后学取法首选之列则是毫无疑问的。

许多人热衷于以这些书家为例论证“左手同样可以写好书法”的观点,其实并没有说服力。相反,这更进一步的说明,在右手没有伤残的情况下,书家是不会用左手习书的,更没有成功的范例可供参考。

二、书法的技法体系与左手相悖

科学研究显示,人类百分之九十是右利手,左利手约百分之十,中国人左利手的比例更小,据说仅为百分之零点二三(孙晔等1999:188)。毫无疑问,人类大多数的工具、设施都是根据右手的习惯创造、制作或建设的。文字作为用手书写的交流工具也在此例,无论汉字还是拼音文字。

汉字中右手习惯的最明显迹象反映在隶变后的楷隶行草等今体文字系统中。这些书体的各种形态复杂的笔画,无论横竖、撇捺、钩点,都是在右手的习惯下产生的。具体而论,隶书蚕头式的起笔、雁尾形的波发收笔,楷书中方形笔画起笔或转折处切口的方向,行草书中的各种笔画的连带等,无一不是右手生理作用下的典型痕迹。在笔画的延伸方向上,自左向右是最基本的规律,今文各体中几乎没有向左、左上、上方行进的,因为这三种运笔方向相对于右手是逆的、反的,是不顺的。要顺应右手的生理,只能是右、下、右上、右下、左下五个方向中的一种,王凤阳先生称之为笔画书写的“反逆性原则”(王凤阳1989:228—230)。“反逆性原则”是今体文字改造篆书中不适应右手生理成分的结果。篆书虽然也是有右手创造的,但是其字形以象形为基础,笔画仅仅是直线的简单曲直伸缩,主要屈从于其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而不是手的生理习惯。手以腕关节或肘关节为支点的运笔特点体现在右手上,就决定了今体文字笔画延伸的这种规律,也就进一步的决定了今文各体总体向右上倾斜的字形结构。另外,书法学习首重执笔,执笔之法千差万别,而右手握管则是各种执笔之法共同默认的前提。

总之,今体文字笔画起收的形态、行笔的方向、字形结构、执笔方法等都是建立在右手的生理基础之上的,而与左手相悖。对一个左右手健全的人来说,书法学习中舍右手用左手则意味着他必须用左手去完成本来应由右手完成的任务,这就会使一些本来自然而然的书写效果,成为一种被刻意追求,甚至一种遥不可及的目标。我们并不否认特殊的用笔方式可以产生一种新的风格类型,但是任何新的风格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法度之上的,即使那些不拘法度,以“楚调自歌”著称的“逸品”书家或书作,也必须以“不谬风雅”为前提,这种“不拘法度”是精熟于法的基础上的从心所欲。如果一个人只能用左手作书,那么基本法度的获取可能会大打折扣。

三、左手写字是一种误导

在中国古代,用哪只手写字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右手写字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一贯是理所当然的,这一观念开始动摇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事情。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强行改变左利手儿童使用左手的习惯可能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如口吃、跑调,甚至脑损伤等。(皮埃尔·米歇尔·贝尔特朗2006:105—114)而生活中左利手的孩子被扳矫最多的领域是写字,因此,强迫左利手孩子用右手写字也被认为是造成“扳矫后遗症”的罪魁祸首。以至于1949年,法国心理学家维拉·科瓦斯基在《语聋和被迫使用右手的左撇子》一文中明确的提出:“家庭、学校、工作、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左撇子在所有日常活动中,特别是在书写方面,自由地使用有支配能力的左手,以及在体育活动和运动中自由地使用左脚的不可侵犯的权利。”(皮埃尔·米歇尔·贝尔特朗2006:162)这种观念以尊重左利者的生理个性、身心健康,甚至“不可侵犯的权利”为依托,主张左利者用右手写字,博得了广泛的支持和社会影响。

其实,仔细考虑不难发现,这些学者是把左利手孩子用右手写字直接和口吃等不良影响对应了起来,而事实上并非是右手写字直接导致了口吃、跑调等病症,而是那种强迫式的、粗暴的矫正方式。这种对应与西方中世纪人们将左手与邪恶直接相连没有什么两样。许多人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允许孩子用左手写字,甚至以“左撇子更聪明”引以为傲,难免显得盲目。

允许左利手孩子用左手写字只是在写字的第一步上顺从了他们的天性,而把整个写字的过程推向了一种或无人指导,或“瞎指挥”的境地,因为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成熟的指导左利手孩子用左手写正字的方法。左手在以与右手相反的顺序书写相对于正字的镜像字时,才是顺应左手生理的,1880年瑞士人卡尔·沃格特《从生理学观念看书写》的研究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后来许多西方人的研究都曾得出反写“对左手来说是正常的书写”的结论。(皮埃尔·米歇尔·贝尔特朗2006:199,248—249)。正常的拼音文字尚且违背左手的生理,更何况在右手习惯下形成的具有更多变的笔画形态、更复杂的字形结构汉字!长期的违背生理的运动是否同样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是一个问题。

没有万能的“上帝之手”,人的手之所以有不同的左右两只,就是因为两者有各自所适合的领域。对于左利手的孩子来说,在某些方面引导他们使用右手还是必要的,这并不等于压抑他们左利的天性。对右手的依赖是中国书法的特殊规律,这种规律与左手的生理相悖,在右手健全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选择左手。左利者用右手习书既是对书法特殊规律的顺应,也是对右手能力的开发。

参考文献

李修生2004《全元文》第三十九册,凤凰出版社。

李斗2001《扬州画舫录》,山东友谊出版社。

马宗霍1984《书林藻鉴·书林纪事》,文物出版社。

孙晔等1999《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本·心理学I》,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王凤阳1989《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

学习书法鉴赏之体会 篇13

《书法鉴赏》是一门人文素质选修课,当然不会有多高的要求,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偶尔光顾一些,凑凑学分罢了,但我们不能这样对待,这课程旨在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水平,而且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确实有待提高,很多人连汉字都不能写的工整好看,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听这类人文素质课,在学习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做人的境界。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说出了书法鉴赏的精髓,强调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书法审美观念。

赏析书法要把握作品的宏观特征,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真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如颜真卿楷书是向相美,用包围的手法,显示出博大、气派,有“大度能忍,忍天下能忍之事”的胸怀,故有学书必学颜的说法。柳公权楷书是向背美,用放射的手法,显示出紧奏、精巧,有“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感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古人还把他们联系到一块,故有“颜筋柳骨”之说,展示出完全相反的艺术风格。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情感的抒发。在鉴赏书法的时候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是大有裨益的。书法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情感,我认为那就是中国书法艺术和书法鉴赏艺术的灵魂,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王羲之的飘逸自然,张旭的洒脱无拘,颜真卿的刚劲有力。无一不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真谛。书法的工巧,若汉隶《曹全碑》;书法的天真,若苏轼《丰乐亭记》;书法的自然,若《兰亭序》;书法的方正、丰润、紧接、宽博、雄浑.....千年前的唐太宗就收集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并最终将其带入自己的帝王墓。由此可知,从书法名品在现在的价值应该也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物质价值,只有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一字千金”。

吴广崇:学习书法之体会 篇14

中国的文化和书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世界上少有的以文字书写形式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中国书法是把中国特有文字通过一定的法度来发挥表现的,简单的点画线饱含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学习书法必须以深厚的国学基础为根底,从学习中国的文字起源和演变入手。纵观汉字的发展史,从汉字的初创发展到今天的简体字,书法艺术离不开文字,换句话说,书法艺术的起源亦与文字的起源分不开。《书概》开篇就指出了这一点:“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但文学的起源并不等同于书法艺术的起源,文字是记载的语言,交流情感的符号,并不等同于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而书法则是汉字的灵魂与中华艺术的精髓。

中国文字书法发展的脉络是:五千年前陶刻画符号——殷商时代甲骨文——西周金文——东周青铜器铭文(属大篆)战国末期隶书的萌芽——秦代小篆(以西周大篆为基础)——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时通用小篆、隶书,官方正式文字书和重要仪典的书写用小篆,一般文书与其它用隶书或有章书(由汉隶发展而来的章草);东汉时以隶书为主,“草圣”张芝就是代表人物,“章草”一词据说是根据史游作《急就章》的字体而得名。东汉末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字往来时趋频繁,书写的实用性越来越重要,为此书写更简单更容易的字体产生了,楷书开始萌芽,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至魏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钟繇、卫瓘、卫烁、“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至隋唐五代,是多书体并存和草书大发展时期,这也深深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宋金时期,宋代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大多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画家,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等。至元代,号称元代诗词四大家的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他们都是大书法家,赵孟頫更是鼎名,“荣际五朝、名满四海”。至明代,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和普及是明代的大贡献。行书、草书在明代占重要地位。明代帖字兴盛,丛帖汇刻成风,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寅、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清代是帖字和碑字交相辉映的时代,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大书法家,他们的推崇,大大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明代的“台阁体”到了清代演变成了“馆阁体”。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被称为“乾隆四家”,官本位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近现代书法大家都熟知就不介绍了。

通过对书法的发展与中国文字的发展简述,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的书法是从书写功能逐步升华到了一门艺术。特别是今天书写的实用作用已大大削弱,而作为独特的艺术却越来越突出,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弘扬。所以我们今天重点是研究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作为艺术必须感染人,要达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的境界。王羲之说:“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是说书法的“玄妙”之处在于书法家要赋予点画线条以无尽的表现力,表现万千物象生动的意象。而这些,绝不仅仅是靠笔冢墨池的刻苦能获得的,更要靠灵心通透的启悟。中国书法之妙,就在于气的翕辟开阖,氤氲流转。这种笔墨间的虚灵之气,正是人的精神意志自由状态的表达。有青年同志问我为什么总是写不好字。不是说字无百日工吗?原因也可能在于此。另有人常问我书法是正书好还是行草书好,其实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文字的表达与形式合为一体从而达到入境绝伦。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各书体尽可信手只是以心情和环境而定。书法之“契妙”,契于无为也。对于一个真正成熟的艺术家来说,一切传统的艺术定义和技法规则对他都不适用的,因为他的目的乃如梵高所说的,“创造一个世界,而不是重复一个现成的或已为别人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欧阳中石先生说:“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初学书法者,建议从碑或帖入手,颜柳欧赵,可依个人

兴趣任选,我个人推荐柳公权《玄秘塔》帖,通过临帖、脱帖、背帖达到熟能生巧,所谓拙巧、巧拙形成特色。

中国书法是笔、墨、纸、砚的整合,通过有序的点画线的灵动而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中国字特有的结构和排列布局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书法者首先要通过潜心练习才能控制住笔墨和纸砚,让其自如结合。这时我们就要细心体味中国文字的结构了,中国的文字分上中下和左中右及十字花,它蕴含着哲理,是乾坤阴阳和谐的体现,为此须“意在笔尖”、“力透纸背”才能够妙笔生辉。习字如做人,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提高全民的素质,提高素质就要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这是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的特色。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们就是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矛盾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但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矛盾各方通过相互作用、磨合,最终达到了统一,因而就不断地推动发展。大家知道要写好中国字,必须要搭好结构,左右避让,上下结合才能一体,而我们处理日常社会问题同样应加强整合,当前社会矛盾应是分化有余、整合不足,这就是我们要时时把握的一个原则。只要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找准定位,方法有效,锲而不舍,必将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春华

上一篇:《小鱼逃走了》教案下一篇: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