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素质认定修改

2024-10-08

双师素质认定修改(通用5篇)

双师素质认定修改 篇1

xx大学关于“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条件的修订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认定“双师”素质教师:

1、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且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务(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2、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且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

3、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且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4、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且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采用,效益良好。

5、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且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6、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且在近五年中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带学生到企业第一线指导学生实习或深入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工作累计八十周以上。

7、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且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能部门颁发的考评员证书(中级以上)者。

8、具有中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企业一线人员调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并受聘讲师(或以上)教师技术职务者。

9、社科类教师到社区、兼职学生辅导员或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年,师范类教师到中小学任教、支教或指导学生见习时间累计不小于两年。

“双师”素质教师认定程序

1、凡申报我校“双师”素质教师者,需个人如实填写《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双师素质教师认定申请表》,写明符合的具体条件及能够承担哪个专业的哪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实践指导课,由所在院系部审查后签署意见。

2、所在学院系部将其本人申请表、讲师及以上职称资格证书、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证书等实践证明材料的原件、复印件,交组织人事部审核。由组织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批。

3、对于审批通过的人员,经公示无异议后,由组织人事部备案,学校颁发证书。

4、“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进行一次,“双师素质”教师称号有效期为三年。

申请人需提供的实践证明材料。

1、符合“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第二条者,需出示到企业一线进修或工作的原始申请、经所在企业鉴定的进修报告或工作总结并经企业行政负责人签字、盖章,同时出示所在学院系部负责人签字、盖章的证明。

2、符合“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第三条者,需出示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的总结。

3、符合“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第四条者,需出示原始研究材料、技术鉴定证书、经企业技术管理部门有关领导签字盖章证明企业采用成果的时间、效果。

4、符合“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第五条者,需出示原始的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的可行性技术论证,有关部门验收报告、使用单位评价意见、水平鉴定结论。

5、符合“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第六条者,需出示指导学生实习或参加实践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并经企业有关负责人签字、盖章。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执行,由组织人事部和教务处组织实施并负责解释。

二OO九年三月

双师素质认定修改 篇2

自改革开放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 始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 认为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时期都强调,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 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对适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 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要搞好职业教育, 使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是要建设一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高质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1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2010至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也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 完成这一重任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 而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等方面的特点决定它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对高职院校来说, 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重要指标之一, 其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评价指标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的为合格等次,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70%以上的为优秀等次, 对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 也有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要求。这种评价体系成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导向性的指标, 职业院校必须创造条件, 努力改善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 优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 搞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对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服务, 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2 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条件的几种观点

在职业教育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培养社会适用型技术人才等因素作用下, 全国各类职业院校掀起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热潮, 相继出台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办法, 开展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工作, 抓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以加强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服务, 达到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

目前国内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办法比较通行的观点有以下六种: (2) 一是“双证”说, 认为凡是持有“双证” (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 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 (双素质) ”说, 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又具有技师 (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 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 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叠加”说, 它强调的是“双证十双能”;四是“双职称”说, 认为“双师型”教师应既具有讲师的职称, 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五是“双层次”说, 认为所谓职业院校教师就是各级各类大中专职业院校中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 其第一层次为能力之师, 即:经师 (经典专业知识) +技师 (精湛专业技术) :第二层次为素质之师, 即:人师 (价值引导) +事师 (职业指导) ;六是“特定”说, 认为“双师型”的提法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以上认定条件的几种观点, 对处于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3 贫困地区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条件探索

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抢占教育资源 (尤其是生源) 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如果能加大教师队伍建设, 尤其是加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 增强抢占教育资源的优势。因此, 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应大力坚强师资队伍建设, 尤其应该大力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虽然, 对以上几种认定办法, 众多专家褒贬不一, 孰优孰劣到目前为止还在争论不休, 但对地域上处于边远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将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照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的做法, 笔者认为, 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在专任教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情况下, 可以给予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 (下转第115页) (上接第106页)

(1) 有从事教学的教师资格证, 又有与所从事专业教学相关的职业技能证者。

(2) 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又具有技师 (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 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者。

(3) 有从事教学的教师资格证, 经考核具有技师 (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 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者。

(4) 有所从事专业教学相关的职业技能证, 又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者。

(5) 能讲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者。

(6) 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 ;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4)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以上认定条件的依据:第一个条件采用“双证”说;第二个条件采用“双能”说;第三、四个条件是对“双证”说和“双能”说的延伸理解;第五个条件其实就是对双师素质教师最基本条件的理解;第六个条件是《高职高专评估指标分点诠释表》中对双师素质素质教师条件的注释, 是对“双职称”说的扩展, 其实也是职业院校“产、学、研”办学思路的基本要求。

总的来说, 双师素质教师首先应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具备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是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基本条件之一。其次, 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与所教专业相近其他知识和能力, 有较强的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的技能和一定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

4 结束语

对于贫困地区来说, 如果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条件要求过高, 由于受所处环境条件的限制, 会大大抑制教师往双师素质教师方向发展。因此, 贫困地区在组织教师进行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定时, 应该认真领会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与外延, 根据本院校的具体情况, 制定符合本校特点且不与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对双师素质教师条件要求相去甚远的认定条件, 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尧.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中国职业教育30年综述[N].中国教育报, 2008-12-15.

工伤认定条款修改建议 篇3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第三章有关工伤认定条款,在原劳动部制定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26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的基础上,针对实践中难以界定的问题作了调整与补充,但个别条款不甚妥当。对未参保企业的工伤认定,由于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以致很难操作。笔者不揣冒昧,根据个人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修改时参考。

一、认定工伤标准条款

(一)《条例》第十四条对工伤保险承保范围作了规定,也是认定为工伤的法定标准。其中第(三)项对履行职责受到伤害的规定,与《试行办法》第(五)项相比,增加了“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的限制条件。但因履行职责遭受伺机报复的,大多发生在下班之后,工作场所之外。若据此不能认定为工伤,则显失公平,不如原先规定更切合实际而简明妥当,建议修改时删除限制条件。

该条第(五)项中的 “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不宜归入工伤范围。既然下落不明,可见无法查清。尽管发生在因工外出期间,但造成失踪的各种可能性都存在。如果遭到歹徒谋财害命,则发生的结果与因工出差没有直接因果关系。这种情况类似《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列举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的情形,因此,宜将它列入第十五条视同工伤条款。

该条第(六)项规定,从严格意义上说,也不应归入工伤。因为“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本身已说明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是发生车祸,并且不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尽管与工作有一定关系,但造成伤害的结果并非直接出于工作原因,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工伤认定三要素中,是否出于工作原因,这是认定是否为工伤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若非工作原因致伤,即使发生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也不能认定为工伤。因此,在上下班途中或因工外出期间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只能列入视同工伤。

(二)《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规定,“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在实际执行中引起的争议颇多。

《条例》颁布实施时,无证驾驶机动车造成伤亡的,不得认定为工伤,依据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项规定,但它随着《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即已废止。而《治安管理处罚

法》对无证驾驶机动车的违法行为,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因为已将有关处罚条款内容,归入《道路交通安全法》。如果以此替代原先有关规定,则应作出明确解释。否则,违法依据发生了变化,而这项规定却未改变,遇到上述情况则很难定性。因此,有必要予以修改。

因该条制定时采用列举方法,却没有囊括(或称兜底)条款,以致某些人产生误解,以为排除列举的几种情形外,其他都可以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但现实中发生的许多非因工受伤的情况,不可能列举穷尽。因此,修改时末尾应增添囊括条款,则较完善妥当。

二、申请工伤认定条款

(一)《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了申请主体和申请时效。但对申请主体应当区分义务申请人、权利申请人及辅助申请人。否则,权利申请人自愿与用人单位调解,而辅助申请人却要求工伤认定,是否应予受理呢?同时,只有权利申请人因特殊原因无法申请时,辅助申请人才以法定代理人身份升格为权利申请人。否则,没有直接申请资格。因此,在修改时应予以补充,以免引起误解。

该条同时对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的申请期限作了规定,但用人单位遇到特殊情况,经报批同意后可以适当延长。至于延长到何时,没有明确规定。由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提出申请,则不能超出一年时限。为了做到公平合理,建议修改为“申请人遇到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无法及时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申请时限应当自不可抗力等因素消除之日起计算”。

(二)《条例》第十八条对申请工伤认定应当提交的材料作了规定,但没有要求申请人提供身份证明及特殊情况需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却将统一制定的工伤认定申请表列为第(一)项,实在不妥。

申请工伤认定,一般应由受伤职工本人提出。不用写申请书,自然要填申请表,也不会不提交。如果因特殊情况由直系亲属提出申请,还需提交受伤害职工与直系亲属关系证明。因为受理时首先必须核实申请人身份。否则,怎么能确定申请人资格呢?何况审核受理时发现某些人身份证姓名与病历不符,移花接木、冒名顶替的情况屡屡发生。因此,申请工伤认定时必须提供身份证明。

如果遇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或因履行职责致伤等特殊情况,还应提供交通事故认定书或法院判决书等证明材料。要求申请人提交,目的是为了核实其受伤事实。如果都要经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查证确认,则需配备足够人员,提供必要保障。不然,面对接连不断的工伤认定

投诉案件,仅凭几个经办人员,怎么能做到呢?因此,修改时除了要求申请人提供身份证明外,末尾应增添“遇到特殊情况,还需提交其他相关证明材料”作为囊括条款,才算完美无缺。

该条第(二)项规定,要求申请人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这对已参保的用人单位来说,理应如此。但对未参保的职工来说,则不够公平。因为许多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大多掌握在用人单位。即使告知其补正,也往往难以提供。若以此为由不予受理,将受伤职工挡在申请工伤大门之外,则违背了《条例》保护弱者的立法宗旨。因此,建议修改时做出明确规定,对未依法参保的用人单位,如果不履行申报义务,由受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提出申请的,除了职工本人搜集保存的证据外,其他有关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应当由用人单位提供,并由其承担举证责任。

三、审核受理补正条款

《条例》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这款规定表面看比较明确,但仔细推究,没有告知补正期限。如果告知后超出申请期限仍无法补正,该怎么办?《条例》对此没有规定,并且补正后是否应当受理,取决于所补材料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如果受理认定经办人在审核中发现疑点,告知后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补正材料,证实当事人不符合受理条件,难道也要受理?

笔者认为,该条第三款是对受理认定主体审核材料提出要求,在工伤认定中属于审核受理程序;而前两款是对申请人提交所需材料提出要求,属于申报登记程序。前后对象不同,内容各别,故不宜混合在一起。如果单独列为一条,则条理更清晰,眉目更清楚。

四、调查核实告知条款

(一)《条例》第十八条除了补正材料告知外,没有规定其他应当告知的程序。主要原因是《条例》制订时以建立劳动关系并参加工伤保险为前提,没有全面考虑到未参保的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情况,结果所制定的工伤认定条款,只能适用参保企业,而对未参保企业则不太合适。因为未参保职工因工受伤后要由所在单位承担工伤补偿,所以某些用人单位大多不愿履行申报与协助调查义务,也不愿按《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与标准给予补偿。因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认为工伤后,某些用人单位往往寻找各种理由,提起行政复议

或行政诉讼。如果认定之前,没有明确告知用人单位申辩权利和举证责任,做出认定之后,原告不服,一旦提起复议或诉讼,作为被告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即陷入被动,无法补救。

针对现实中发生的这种情况,《条例》修改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告知程序,以防止程序违法而承担败诉后果。

(二)《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显然,这款规定也只能适用参保企业。发生工伤事故后,已参保的用人单位往往主动申报,并提供相关证据,积极配合工伤认定经办人调查核实。若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证据充分,足以证明工伤事实,经审核后无须调查,就可直接做出认定结论。而对未参保申请工伤认定的,则非做调查不可。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个体私营企业雇佣的外来务工者,上岗前未签订劳动合同,与所在单位因工伤补偿发生争议后才提出申请,但往往不能提供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如果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仅凭受伤职工本人提交的部分证据,轻率做出认定结论,原告一旦提起复议或诉讼,行政复议机关或法院往往以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为由予以撤销,并责令重新做出认定,使工伤认定经办人员十分尴尬。即使想再查证,也很难取得相关证据。

根据《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因此,对工伤认定调查,某些未参保的用人单位往往存有抵触情绪,自然不肯配合协助,更不会主动提供有利于受伤职工的证据。即使告知其举证,也往往无动于衷,置之不理。

在调查核实过程中,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有的隐瞒事实,故意回避;有的矢口否认,拒绝询问;有的弄虚作假,提供伪证„„调查取证难度之大,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得到。

鉴于上述情况,《条例》修改时应当根据“谁占有,谁举证”的原则,公平合理地分配用人单位与职工的举证责任。若书面告知后用人单位拒绝答辩举证,则视为对工伤事实无异议而自愿放弃陈述权利与举证责任。由此发生争议后,即使在司法诉讼程序中,也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对某些本身违法却滥用诉讼权利的行政相对人,应当制定羁束条款,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否则,这类牵累许多人的争议诉讼,将一再重演,无法遏制。

(三)《条例》对调查核实中遇到的某些需要中止或终止的特殊情况,也没有做出相应的处理规定,不能不说是个缺陷。

譬如重大伤亡事故,需要对该事故责任人做出的处理结论作为认定依据,而有关部门一时不能做出结论的,应当中止工伤认定。

如果双方就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确认申请,处于依法审理期间,也应该有中止程序。

受理工伤认定后,经深入调查发现不符合受理条件,应当撤销原受理决定,终止工伤认定,并告知申请人转送其他有关部门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中止或终止决定后,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在通知书中说明事实与理由。中止原因消除后,应当恢复工伤认定程序,中止时间不应计算在认定时效内。对终止决定不服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在工伤认定中,如果遇到申请人无法提供证据,工伤认定主体又难以查证,不能在法定时限内做出认定结论,工伤认定经办人必然会左右为难,坐立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若缺乏证据,轻率做出认定,则存有被撤销的极大风险;若久拖不决,超过认定期限,则有可能承担行政不作为的败诉后果。所以,必须要有这样的规定。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程序合法。即使发生争议后被推上被告席,也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针对实践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建议修改时参照民事诉讼有关规定予以填补。不然,无法可依,各行其是,则容易引起争议。

(四)值得赞许肯定的是,《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对举证责任作了明确规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这条规定破解了工伤认定调查取证难题,在工伤争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依据。运用得妙,威力无穷,可迫使那些既不愿参保,又不想赔钱,却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提起诉讼的行政相对人,在庭审质证中理屈词穷,无法狡辩,最后只能垂头丧气地承担败诉后果。

该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调查核实时,事先书面告知其举证后拒不答辩举证,事后又不顾事实、滥用诉讼权利的某些人,没有规定应负的法律责任。

(五)《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

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该款规定十分明确,但受理起点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从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计算,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工伤认定经办人收到申请材料后,受理前首先必须进行审核。否则,不知道是否需要告知申请人补正。从工伤认定程序上说,应该是先申报登记,经审核后再决定是否应当受理。因此,该款认定时限应当“自确定受理(即受理通知书签发)之日起60日内做出工伤认定结论”,则较为明确妥当。送达对象需增补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同级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和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该条第二款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笔者认为,不宜与第一款合并在一起,因为做出工伤认定结论后还谈什么“回避”呢?因此,宜将它放在第十九条规定的工伤认定调查核实条款比较合适。

五、其他相关条款

《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突破了《劳动法》适用范围的局限,扩大了劳动争议受理范围,但在实施过程中引起不少争议。主要问题是对非法用工造成的事故伤害,是否需要进行工伤认定?双方当事人因补偿数额发生争议后,是直接向劳动仲裁申诉,还是以民事伤害由法院处理?根据《劳动法》有关规定,这类争议不属其调整范围。因此,在实际执行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以用工主体不合法为由不予受理认定;劳动仲裁机构往往以主体不适格为由,让申诉人转送法院处理;而法院根据仲裁前置原则,未经劳动仲裁审理,也不会直接受理,导致当事人来回奔波,不知道到底应该向谁申诉。为了防止相互推诿,建议修改时做出明确规定。否则,虽有法规明文规定,但与至今尚未修改的《劳动法》相悖,使这条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一孔之见,难免浅薄疏漏;所提的修改建议是否恰当,敬请行家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双师素质认定修改 篇4

刘艳丽 李新艺 胡秀雪

指导老师:路丽娜 刘腊梅

【摘要】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科、医学、预防保健知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护理专业也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一个专业,要求护理人员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要培养这样一批护理人才来满足时代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建设一支能够培养新型护理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其必备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本文以我国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研究为切入点,探讨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培养“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护理专业;双师型;素质和能力

护理是我国医疗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和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护理教育水平[1,2]。因此,建设一支能够培养新型护理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刻不容缓。近年来,很多研究者[3,4]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全面的阐述,但是双师型教师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还鲜有报道,这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限制。鉴于此,本文以我国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研究为切入点,探讨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培养“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提供参考和建议。1 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1.1 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教育层次

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无论是教育层次还是素质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据桂莉[5]和余风英[6]等人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护理教师中硕士25.64%,本科71.80%,专科2.56%,约47%的教师是讲师,其中从教年数为8年。95.15%的教师参与了本科护理教学,在英国83.33%的教师为讲师和高级讲师,而中国63%的教师为讲师和副教授。在最高学历上,只有8.2%的中国护理教师取得了博士学位,远低于英国教师28.81%的比例。毕业后直接任教比例为61.54%,长年聘请的兼职教师比例为20.51%,从卫生单位调入比例为17.95%。“双师型”教师职称以中级为主,具有初级职称的将近30%,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到30%,而且以副职称居多,具体为高级28.21%,中级42.30%,初级9.49%。

1.2 护理教师来源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护理本科师资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临床护士经挑选和培训成为护理师资,她们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动手能力,但学历层次较低,系统的理论知识不够,教育学专业知识缺乏;另一种是由临床医生担任护理教员,他们虽精于医学理论,但不懂护理,护理专业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另外,还有少部分护理教师是从护理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护理教育,她们往往缺乏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护理师资的这几种来源决定了护理师资队伍的薄弱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尚缺乏能医、懂医具有教育学专业知识的与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相匹 配的双师型护理教育人才[7]。

2.护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2.1护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护理“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因此必须具备护理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8]:(1)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双师型”教师引领学生发展,与时俱进的品质不可或缺,唯此方能造就高质量的护理人才。(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职教事业,热爱学生,对待病人一视同仁,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师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感情、优良的道德行为是教学活动运作的润滑剂和能源。(3)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应掌握高等前沿的教育规律、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法,如教育心理、课堂管理、培养护生积极情感及其仪表风态等。教学方法要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既注重知识的讲解,更重视能力训练,要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育为主转为实践性教学等方法。专业教师既能讲,又能做到“知行合一”,教学场景是“教学做合一”[9]。(4)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等。为了保证教师双重职能的有效发挥,必须确保其观念、临床能力和教学能力能够适应当前护理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求[10]。2.2护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2.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护理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理论授课中引入临床的实际病例,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地了解和熟悉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新发展、新方法,学习临床护理新仪器设备的使用、新护理技术的应用[11],将这些动态的变化与教学结合起来,既防止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2行业、职业能力 “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10]。护理教师既是理论课的授予者,又是临床实践的指导者,其职业素养的高低,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对高等护理合格人才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10]。在高等护理教育中,临床教学既是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通过专业实习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专业服务意识、确立专业思想信念的关键过程。临床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护理院校向社会输入的护理人才是否合格的问题,而临床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临床教师质量[12]。

2.2.3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 护理“双师型”教师不仅要与本行业从业人员、病患及其家属交流沟通,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所以“双师型”护理教师的整体行为[13,14,15,16]对护生的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在理论教学中尤其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对护理专业的了解、认知状况方能全方位的教授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2.4创新和适应能力 在医疗卫生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具备较高的核心能力[17,18,19,20],尤其是创新和适应能力,即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发展的需求;具备良好的创新的精神、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一般机理,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2.2.5处理和解决职业问题及矛盾的能力 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病人用法律衡量医疗行为和结果及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21]。教学中由于实习生护理知识和经验的欠缺,护理技术不熟练,病人对实习生往往极不信任,而且临床护理教师和学生法律观念淡漠[22],临床教学与病人权利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减少,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效结合,淡化了临床实践教学的意义。为避免或减少冲突发生,保证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带头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知晓病人权利,明确法律责任,提高法律意识,坚持依法带教,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本职工作与病人切身利益问题。小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具备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双师型”护理教师对高素质护生的培养以及护理行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护理专业教师的教育层次以及护理教师的现状来看,护理教师亟待全面提高理论和实践能力及素质,因此护理教师应努力具备“双师型”护理教师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护理团队。

[参考文献]

[1] 向国春.新形势下军队临床护理教师队伍建设[J]医学教育,2007 36(10).[2] 马晓伟.立足国情加强建设开创我国护理工作发展新局面[N].卫生政务通报,2005(21).[3]吴友凤,沈军.护理“双师型”压力源分析[J].医学教育,2010,39(8).[4] 陈立红,张海燕.双师型师资在护理高职教学中优势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5,5(1):60.[5] 桂莉.中英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比较及原因模型研究[D].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2008.论文.[6] 余风英,衡艳林.护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7]罗羽 ,王仙园, 周娟.护理本科师资的现状与培养对策[J].护理学与医疗保健.[8]金瑞华,栗洁婷.我国临床护理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建设[J].2007(12).[9]晓兰,刘乾惠,石娟.双师型教师对临床护生素质培养的调查分析[J].[10]沈勤,高菲菲.高等护理临床教师职业素养现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J].护理教育,2006,6(3).[11]查道德.论高职护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N].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刘红卫.护理临床教学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4,18(10A):1705-1706.[13] Salsali M.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nursing education:AnIranian perspective[J].BMC Med Educ,2005,5(29):29—31.

[14] Fitzpatrick JJ.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J].Nurs Educ Perspect,2004,25(3):109.

[15] Nahas VL,Yam BM.Hong Kong nursing student perceptions of effective clinical teachers[J ].J.Nurs Educ,2001,40(5):233—237.

[16] 李秋萍,陈佩珍,蒋玉宇,李金平,徐静娟,邱玉宇.护理教师行为与护生的护士行为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11).[17] 任海燕,闰红艳,陈雪霞,赵妤聪.双师素质护理教师核心能力现状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7A).[18] 谢战锋.新形势下教师核心能力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

导刊,2007(7):39—41. [19] 侯晓静,朱 丹,乔 莉.临床护理教师核心能力评价指

标体系的探索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1):79—82. [20] 侯晓静.临床护理教师核心能力评价模型的建构研究

双师素质认定修改 篇5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水平较高,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省教育厅组织实施了高职高专教师“双师素质”培训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今年暑假就在沈阳师范大学组织开展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培训工作。而自己有幸得到了这次学习机会,受益匪浅,现将本次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内容、学时数

本次学习的课程主要有:《饭店服务与管理理论前沿与实践》、《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理论与实务》、《旅游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酒水基础知识与调酒师服务技能》、《茶叶鉴赏与茶事服务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听取了《世园会效应分析》、《生态旅游规划实证分析》、《会展经济的发展趋势》、《美国旅游业与旅游教育》等四个专题报告,共计160个学时。

二、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各科老师授课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授课为辅的方式进行培训,整个培训时间都在实训室里进行,大量的实物教具让我们感到轻松,指导老师生动的讲解、娴熟的操作令我们耳目一新,如同在观看一场精彩的表演,让我们有一种跃跃欲试之感,所以我们这些教师都转换好了角色,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学生,用心听课,不懂就问,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也很高;这次学习既增长了自己对学习方式的见识,又开阔了我们办学思路的视野,也提高我们个人学习思维能力。沈阳师范大学有着良好的软硬件学习环境,在较短的时间里让我们全面接触到了本专业领域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解决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一直未能搞清楚的问题,特别是实践操作技能大大提高,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对面向社会、面向实际的敏感性,同时也增进校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两点思考

我们专任教师大部分是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研究生,在学校主要接受的是学科体系教育,基本具备专业知识理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所学知识理论学科体系强,实践应用了解少等问题;缺乏行业职业技术岗位实践经历和经验,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缺乏将教育教学系统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操作机会;另外中、高级职称的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具有一定教学经验,但存在专业知识理论老化、教学工作量大、生产实践参与少、实际动手能力弱等问题。那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1、走校企合作途径,派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

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一条捷径。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期间分别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学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形成学习能力;在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承担具体工作,进行专业技能、企业管理文化、职业道德、社会工作能力等岗位能力的训练、形成。目前我们旅游专业意识到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还没能拿出成型的合作意见来,一些企业对我们的学生挑挑拣拣,挑拣剩下的学生怎么办,尤其是饭店业市场广阔,人才需求量大,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我们的学生再找不到工作,就是我们办学人的问题了。把专任教师有计划的派到企业去,实实在在地做好这方面工作,就不愁建立不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因这些教师具备了专业理论,到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就能迅速提高自己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学生也就符合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就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就实现了。

2、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

专任教师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之余,还要拿出一定的时间,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还要为企业承担一些应用技术科研工作任务,既能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又能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研发一些新项目,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另外,企业负责学生顶岗工作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双方互利互惠,共同发展。通过参加培训,我们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受益,也更加认识到“双师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后应努力提高自己,为社会培养出大量合格人才。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

上一篇:关于开展员工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卫生监督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