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招生政策解读(通用8篇)
博士招生政策解读 篇1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年博士生学术学位招生目录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11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①2202材料物理2207半导体物理②1101英语③3318材料热力学3321物理化学(二(2202、2207选一(3318、3321选一
01新型碳材料02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03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04二维量子纳米材料与器件05 新型固体电解质材料与离子器件
080502材料学①2216金属材料学2217陶瓷材料学2218高分子化学(二②1101英语③3318材料热力学3321物理化学(二(2216、2217、2218选一(3318、3321选一
01表面科学与工程
02新型块体非晶材料及纳米材料03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04电子封装技术05 核材料以及生物材料
080503材料加工工程①2208先进材料成形技术与理论②1101英语 ③3319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3320金属材料冶金学(3319、3320选一 01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02精密塑性成型技术03先进连接技术04现代模具技术
05 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0805Z1纳米科学与技术①2216金属材料学2217陶瓷材料学2218高分子化学(二②1101英语③3318材料热力学3321物理化学(二(2216、2217、2218选一(3318、3321选一
01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02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03纳米生物材料04纳米陶瓷材料05 封装技术与器件
0805Z2数字化材料成形①2208先进材料成形技术与理论②1101英语 ③3319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01材料成形的计算机辅助技术02 材料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考试科目
03材料成形过程数值模拟04数值化模具技术05材料虚拟成形系统06 快速原型技术与快速制模
★0805Z3电子封装①2208先进材料成形技术与理论2216金属材料学 2314先进电子封装技术及理论②1101英语
③3319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3321物理化学(二3558微纳制造技术(2208、2216、2314选一(3319、3321、3558选一
01先进电子制造02电子工艺与功能材料03电子制造装备与自动化04微纳制造技术05新型器件与封装06 封装模拟与可靠性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考试科目研究方向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旗下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网
博士招生政策解读 篇2
在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读书榜“开卷好书奖”到2009年已经连续举办20届, 在刚刚出炉的“2009开卷好书奖”5个榜单中, 龙应台的新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及内地两位实力作家苏童和毕飞宇的近作《河岸》和《推拿》分别入选分量最重的华文原创图书榜“中文创作类”获奖图书。值得注意的是, 两位内地实力作家苏童和毕飞宇分别凭借近作《河岸》和《推拿》入选“中文创作类”。尤其是毕飞宇的《推拿》, 获评审全票通过, 评委认为书中描写盲人推拿师的众生相, 笔调内敛沉稳, 幽默中带有人文关怀, 是“比《玉米》进步的好看小说。人物鲜活、语言流畅, 书写盲人爱情, 浪漫不滥情、精到不犬儒。然对于残疾人可能遭受的社会横逆, 倾向淡写轻描, 有种好莱坞式的天真, 是小遗憾。”评委贺淑玮点评说。对于苏童的《河岸》, “开卷好书奖”评审团的意见是, 《河岸》显示苏童的创作水准依旧, 但却未突破他过去的写作成绩。评委贺淑玮点评说, “不算苏童最好的作品, 但仍是他的典型:线条清楚的人物、精细生动的情感、高潮迭起的斗争。‘文革’冷饭重新热炒, 依然色香味俱全, 但苏童绝不只如此——他值得更深更高的期待。”2009
完善博士招生体制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博士 招生体制 完善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博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直接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现行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体系
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程序主要有三个环节:报名及提交申请材料、初试和复试。每年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审批下达年度招生计划,各高校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初试及复试的相关内容,通常各招生单位在招生过程中会组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博士研究生招生全过程实施领导监控,以确保招生质量及选拔结果的公正公平。
1.报名及提交申请材料
根据国家文件的规定,在报名时除了要审查考生一些必备的学历、学位证明等相关信息外,还需要考生在报名材料中写明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想致力研究的问题和设想的陈述书等,应该是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同时,需要提交由两名专家提供的推荐书。
2.初试
根据国家文件的规定,初试一般要求测试3门科目,即外国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同等学力的考生还需加试政治科目。初试旨在体现考生对本专业基本知识的考察,看考生是否有足够的理解力来完成博士考试,每科考试满分为100分,时间为3个小时。
3.复试
复试一般在初试后不久进行,旨在加深导师对考生的了解,复试在博士招生的权重各个学校有所不同,不同专业也有所区别,以辽宁大学为例,复试权重占30%,各学校复试权重最高不会超过50%。
二、现行博士研究生招生中的问题
1.生源上“近亲繁殖”现象普遍存在
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不利于开展学术争鸣,这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是不利的,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相适应。而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之所以普遍存在,有其客观原因:其一,本校学生熟悉本校的学科、导师的情况,有的考生报考的导师就是其硕士导师,选择的目标性较强;其二,对本校考试科目的内容及重点较为熟悉,又便于找老师答疑,因而容易得高分;其三,录取工作中,对于许多导师而言,情感的砝码会自觉不自觉的倾向于自己的毕业生,从而导致本校考生录取比率较大。
2.招生程序的规范与否尚无相关部门的监督
在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导师的自主权比较大,如果遇到有关投诉,并没有专门接受投诉的部门,也没有处理相关事件的制度可供参考,现行通用的做法是,由研究生院转到相关院系来处理,其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这样的结果容易导致考生心灰意冷,更有甚者对某些导师乃至学校的声誉产生不良影响。
3.招生环节与培养模式不匹配
目前,博士生招生报名部分院校仍然是以报考专业为主,导师在复试、录取等环节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也仍然保留着“欧式学徒制”的风格。以“美式招生制度”来决定复杂的招生程序,招生结果主要由“欧式招生制”来决定,这样,就可能会产生漏洞。如此产生的招生环节与培养模式的不匹配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4.学历泡沫导致生源质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学历之风的不断扩张,部分人将目标转向高校,其报考的目的不是为了学术而是为了获得实现个人利益的跳板,加上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认可这个标签。因此,造成了对博士的虚假需求,形成了某种程度上学历泡沫经济,从而导致招收部分基础较弱的考生,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
三、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防止弊端发生
1.优化生源结构,多渠道吸引优秀生源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观念的支配,长期以来,高校的博士招生工作还停留在等待考生前来报考的阶段。为了招收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各高校应当广泛宣传自身的优势专业,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招生范围,以保证生源的充分性。
根据国家文件规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除了公开招考的方式外,还有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的选拔方式,各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国家的宏观政策,把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生源选拔出来,这样有利于激发考生们的报考积极性,同时,提前攻博也有利于课题的深入研究,早出成果,这些入学方式都是开拓生源、吸引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2.建立投诉和处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我国对于处理招生过程中出现的投诉现象,尚无专门有效的机构进行监管,且在制度建设上这一领域也是空白,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及时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在美国,如果哪位考生对录取过程的公正性表示怀疑,并且言之有据,可以提出申诉,如果对学校的处理依然不满,还可以诉诸法律。我们不能因为国内此类事件的鲜有而忽视制度的约束。应该设立一个仲裁机关专门负责处理各种投诉。根据投诉和处理制度,对所投诉的时间做出反应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
3.招生培养协调机制
博士生招生质量是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博士生培养、导师队伍建设等环节相协调、相匹配。这种协调与匹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机制。当前,招生单位虽然在招生工作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但是招生与培养工作的理念并不一致,致使考生、导师、招生单位间经常出现各种误解。应当尽快统一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理念,以避免在不同理念指导下产生的制度性摩擦与障碍。近年来,各招生单位逐步实施包括博士生在内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因此,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机制的协调在操作层面上更显得重要。将导师科研经费、资助能力、培养质量、学科特征以及发展需求与研究生招生机制相结合是各招生单位的普遍做法。培养机制的变化必然导致考生与导师的不同利益诉求,这需要招生单位深入思考、稳妥操作。
4.完善用人制度,防范学历泡沫
改变这种名为学术人才,实为想获得个人利益的现象,关键在于改革目前现有的用人制度,取消或限制博士在企事业单位中的特权,做到既看重学历,也要看重能力,从根源上使得博士培养转变成为真正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科研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强,广大有志人士报考博士研究生的人员会日益增多,博士生招生工作将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努力探索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积极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深化招生改革,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和培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也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欧阳丹.面向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教论坛,2008.
四川大学博士招生简章 篇4
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2012年预计招收博士研究生1100名。各学科专业招生人数为预计招生人数(包括硕博连读),实际招生人数待国家下达我校2012年招生计划后综合考生报考情况、考试情况方能确定。2012年我校继续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具体要求按学校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全日制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博士生分段完成学业,但博士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毕业的硕士生(最迟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非学历教育在读研究生须获得硕士学位后方能报考。
4、同等学力考生,①必须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该专业或相近相关专业工作6年或6年以上;②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含两篇)与所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文章;③必须有修读过四门以上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硕士学位必修课程成绩证明;④外语要求六级通过或通过在职人员申请授予硕士学位外语考试;⑤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必须加试两门所报考学科专业的硕士专业主干课程;⑥同等学力考生当年不得同时报考我校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的研究生。
5、报考非定向博士生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考生年龄不限。
6、身体健康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7、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四、2012年我校在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同时招收具备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等相关背景的硕士学位获得者攻读医学博士科学学位,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的高级研究人员。详见专业目录。
五、目录中,注有★号的学科专业为经国务院学位办备案后,我校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专业;注有*的导师为校外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导师原则上招收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
六、2012年我校博士招生报名考试只招一次,仍采取网上报名,详细情况请关注2011年11月研究生院主页发布的《四川大学2012年博士生报考网上报名须知》。
七、现场确认时间为2012年2月14日至15日,2012年3月24日至25日日考试。
八、报考人员需在现场确认时送交下列材料(确因特殊情况不能来校进行现场确认的可将相关材料提前寄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1、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报名时由网上下载);(博士报考登记表中单位意见栏以下人员必须由单位签署意见和盖章:①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②拟报考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考生;③现在履行合同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④我校在学研究生申请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学生,除上述条件外,必须经我校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审查并签章。其余人员可不签意见。)
2、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学位证书在入学前补提供;复试时查验学位证、学生证原件);
3、专家推荐书(报名时由网上下载,需两名专家推荐);
4、同等学力考生还需出具外语六级或在职人员申请授硕士学位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和发表的论文原件、交复印件。
5、硕士学位课程成绩单及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书(评议书由已获硕士学位考生提供)。
6、身份证复印件。
九、参加入学考试后,在我校校医院参加体检。
十、考试地点:四川大学(考试的具体时间、地点见准考证,准考证由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自网上打印)。
十一、考试课程:
1、政治理论课(应届毕业硕士生和已获硕士学位者免试)。
2、外国语(初试不考听力)。
3、业务课两门(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初试结束后,部分院系(室、所)将组织学科点的导师对考生进行面试,面试的科目、时间地点、方式等由相关单位安排,同等学力考生面试时须另加试(笔试)两门相关硕士学位专业主干课程。
十二、录取:根据初试和复试综合评分成绩,参考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择优录取。
十三、学习期间的生活待遇:学校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十四、就业:统招和自筹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就业。定向和委托培养博士生必须回定向、委托单位工作。
十五、有关专业方面的问题,考生可直接与相关院系(室、所)联系。
十六、研招办联系地址:成都市 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610065。联系人:何老师(文理工学科),付老师(医学学科)
咨询电话:(028)85403337、85403008、85404219
有关招生信息将在我校校园网公布:http://gs.scu.edu.cn/
四川大学医学院
2012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
单位代码:10610 地址:成都市磨子桥 邮政编码:610065 联系部门:研究生招办 电话:028-85404219 联 系 人:何国宪、付安妮 学科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指导教招生考试科目 备注 及研究方向 师姓名 人数 402 临床医学院 150 本学院只招收硕士毕业生 071003 生理学 ①1001 英语 01 抗耐药菌/真菌/病毒/肿瘤丘小庆 ②2301 医学分子生物学
蛋白质分子机器 ③3301 生理学(专业)
02 小分子抗体模拟物的构建 丘小庆 071007 遗传学 ①1001 英语 01 疾病基因组学 张思仲 ②2301 医学分子生物学 02 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疾病相马用信 ③3321 医学遗传学 关基因与小RNA的克
03 心血管及代谢病的基因异常苏智广 及治疗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1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分子发马志贵 ①1001 英语 病机制 ②2302 医学分子生物学(专业)02 感染与免疫性疾病 李虹 ③3302 细胞生物学 涂文伟 03 妇科肿瘤/产前诊断 刘珊玲 王和 04 生物医学超声 于廷和 05 分子肿瘤学 林勇 06 肿瘤与免疫 胡怀忠 07 人类疾病的相关基因(心脑白怀 血管疾病/妊娠相 08 人类疾病的相关基因(神经鲁青 干细胞与脑肿瘤的 09 神经发育的分子和细胞生物李华顺 学机制 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01 乳腺病理 步宏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02 肿瘤病理学 李甘地 ②2301 医学分子生物学 或 03 肿瘤分子病理诊断与研究 刘卫平2305 免疫学 04 肿瘤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 周桥 ③3322 病理学(专业)100201 内科学
01 胃肠多肽 唐承薇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02 消化微创介入治疗 李肖 ②2311 病理学
03 炎症性肠病及肠道肿瘤 甘华田
③3324 内科学 04 心律失常 黄德嘉 05 结构性心脏病基础与临床 曾智 06 心律失常、房颤 杨杰孚
07 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 刘小菁 08 高血压、新药临床研究 陈晓平09 心肌病的基础与临床、心脏饶莉 功能超声评价 10 呼吸疾病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文富强 治疗研究 11 肺癌的基础与临床早期诊断 李为民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动脉程德云 高压 13 急性肺损伤感染与炎症机制范红
研究
支气管哮喘的基础与临床 刘春涛 15 造血干细胞基础与临床 刘霆 16 呼吸衰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梁宗安 17 人胚胎干细胞造血机制的研牛挺 究 18 血液肿瘤治疗基础与临床研贾永前 究 19 血液肿瘤分子发病与诊断 龚玉萍 20 肾脏纤维化、糖尿病肾病、付平血液净化 21 糖尿病肾病 黄颂敏 22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及肝唐红 病的基础与临床)23 传染病学(感染性疾病的基吕晓菊 础与临床)范昕建* 24 糖尿病及脂代谢紊乱 田浩明 25 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血管病余叶蓉 变的发病机制 26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童南伟 27 脊柱关节病发病机制及与刘毅 VDR关系的研究 28 免疫调控与自身免疫 石桂秀 100202 儿科学 01 新生儿疾病 母得志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攻
02 小儿神经发育与疾病 母得志 ②2311 病理学
读科学学位,03 小儿感染性疾病 万朝敏 ③3330 儿科学 医院将给予 04 小儿感染与免疫 涂文伟 一定的津贴,05 小儿消化性疾病 万朝敏 咨询电话: 06 循证儿科实践 万朝敏 028-8550245 07 小儿肾脏疾病 王峥 4 08 小儿呼吸疾病 王峥 09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毛萌 10 儿童保健 毛萌 11 早期发育与疾病 毛萌 12 小儿血液肿瘤性疾病 李强 马志贵 何志旭* 13 小儿心血管疾病 李强 100203 老年医学 01 衰老与疾病健康 董碧蓉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02 老年胃肠肿瘤与胃肠动力障甘华田 ②2311 病理学 碍 ③3331 老年医学 03 老年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肖恒怡 04 衰老与肿瘤的发生机理与防王修杰 治 100204 神经病学
01 脑血管疾病 何俐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刘鸣 ②2311 病理学 02 癫痫 周东 ③3332 神经病学 03 神经遗传与变性疾病 商慧芳
彭蓉
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科学学位,可 01 认知神经科学 杨彦春 ①1001 英语 招收非临床
02 生物精神病学、心身疾病与孙学礼
②2303 生理学 心身医学 ③3333 精神病学 背景考生 03 生物精神病学 李涛 David Collier 04 时间生物学与精神疾病 王正荣 05 精神疾病的影像学研究 龚启勇
06 睡眠与睡眠呼吸障碍 唐向东 07 儿童少年精神病及精神卫生郭兰婷
学
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 01 医学真菌学(临床和实验研冉玉平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究)②2311 病理学 02 皮肤医学美容和化妆品 李利 ③3334 皮肤性病学 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01 分子影像诊断 郜发宝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02 心胸部影像诊断 杨志刚 ②2311 病理学 03 腹部影像诊断 宋彬 ③3335 影像诊断学 04 神经影像诊断 龚启勇 05 消化介入治疗 李肖 06 分子核医学 匡安仁 ①1001 英语 07 肿瘤核医学 李云春 ②2301 医学分子生物学 08 放射性核素治疗 邓侯富 ③3336 核医学 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 01 移植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王兰兰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的细胞免疫调节机 ②2301 医学分子生物学 或
02 药物基因组学/炎性因子基王兰兰 2350 生物化学
因多态性与器官移 ③3351 临床检验诊断学 03 血液病的实验诊断 贾永前 04 病毒感染的分子基础和临床唐红 研究 05 冠心病发病分子基础与临床曾智 研究 06 感染性疾病的分子基础与临冯玉麟 床研究 07 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分子方定志 基础与临床研究
100209 护理学 01 护理管理 李继平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02 护理教育、临床护理 汪国成 ②2316 护理学 03 临床护理、灾害护理 蒋晓莲 ③3366 卫生统计学 04 老年护理、灾害护理 胡秀英 100210 外科学 01 胰腺外科疾病及胰岛移植 张肇达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02 肝脏外科、肝移植 严律南 ②2307 局部解剖学 李波 ③3337 外科学 03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理及周总光 微创治疗,腹腔镜 04 消化道肿瘤发病机制、营养伍晓汀 治疗和器官移植(05 腹主动脉瘤基础与临床研究 赵纪春 06 肝胆胰外科 曾勇 07 肝移植临床与基础、肝再生、徐明清 肝癌基因干预 08 肝脏移植肝脏外科门脉高压文天夫 症外科 09 肝胆疾病基础与临床 程南生 10 胃肠外科疾病基础与临床研胡建昆 究 11 胰腺外科疾病 刘续宝 田伯乐 12 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 石应康 13 胸外科 赵雍凡 14 心脏瓣膜病及房颤的基础及肖锡俊 临床研究 15 食道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陈龙奇 16 关节重建外科 裴福兴 沈彬 17 脊柱外科 刘浩 宋跃明 18 骨与软骨缺损的组织工程 项舟 19 骨肿瘤与骨创伤修复 屠重棋 20 骨材料与移植免疫 程惊秋 21 骨生物材料及功能材料 严永刚 22 组织工程与干细胞 解慧琪 秦廷武 23 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游潮 24 颅底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姜曙 25 神经肿瘤基础研究 王廷华
泌尿系修复重建、前列腺疾李虹 病、泌尿系结石
肾移植、男科学、泌尿系肿卢一平瘤 28 尿路结石、微创泌尿 王佳
泌尿系修复重建、泌尿系结王坤杰
石 30 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统肿瘤、魏强 泌尿腹腔镜 31 小儿消化外科基础与临床研李园 究 32 小儿胚胎发育相关性肿瘤的李园
临床与基础研究
创面愈合、瘢痕防治、体表岑瑛 肿瘤的治疗 100211 妇产科学 01 妇科肿瘤(基础与临床治疗)赵霞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02 妇科肿瘤(临床基础诊治研郄明蓉 ②2307 局部解剖学 究)③3344 妇产科学 03 生殖内分泌 黄薇 许良智 04 围产医学 周容 05 妇科肿瘤/产前诊断 王和 06 妇科肿瘤 刘珊玲 高国兰 07 妇科肿瘤(发病机制及治疗林勇 基础研究)08 妇科肿瘤(基础研究)于廷和 100212 眼科学 01 青光眼 陈晓明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刘旭阳
②2311 病理学
02 眼底病 张军军 ③3345 眼科学 张康 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 01 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鼻窦刘世喜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炎 ②2311 病理学 02 听力学及听觉言语康复 刘世喜 ③3346 耳鼻咽喉科学
03 耳鼻喉疾病的临床基础 唐玥玓
100214 肿瘤学 01 肿瘤生物治疗基础与临床 魏于全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罗锋
②2311 病理学
02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基础与郑鸿 ③3347 肿瘤学 临床 林苹 毕锋 姜愚 刘继彦 03 肿瘤生物放疗的基础与临床 卢铀 04 肿瘤内科综合治疗 易成 05 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及杨莉 应用 邓洪新 陈俐娟 朱文 100215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01 退行性骨关节病康复治疗的何成奇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基础与临床 ②2307 局部解剖学
③3326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100216 运动医学 01 骨与关节损伤 杨天府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②2307 局部解剖学
③3337 外科学
100217 麻醉学 01 麻醉药理学和新药研发及神刘进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经科学转化研究 ②2317 麻醉学
左云霞
③3327 临床药理学 陈向东 02 重症医学 刘进 03 人体基本生命功能监控及新左云霞 技术研发 朱涛 04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与重要脏王儒蓉 器保护的研究 刘斌 朱涛 05 疼痛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调控 左云霞 100218 急诊医学 01 心肺复苏基础与临床 曾智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②2315 急诊医学 ③3311 病理生理学 100220 ★循证医学
01 循证决策与管理 李幼平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02 循证临床实践 董碧蓉 ②2312 循证医学 刘鸣 ③3366 卫生统计学 万朝敏 许良智 100221 ★移植科学与工程学 01 慢性移植物失功能机理与干李幼平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预 ②2301 医学分子生物学 或 02 移植免疫排斥的分子机制 程惊秋 2303 生理学 或 2305 免疫学
03 免疫病理学 步宏 或 2350 生物化学 04 抗体模拟物与靶向性生物大卢晓风 ③3321 医学遗传学 或 3323 移分子 植免疫生物学 100222 ★临床药物与器械评价科 学 01 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王莉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02 药物毒理学 岑小波 ②2303 生理学 李宏霞 ③3348 药物评价 100223 ★眼视光学 01近视眼/双眼视 叶健雄*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与②2318 生理光学
香港理工大③3349 视光学基础 学联合培养 100224 ★临床遗传学 01 人类疾病基因组学 张思仲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02 基本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马用信
②2301 医学分子生物学
研究 ③3321 医学遗传学 03 遗传病的分子机理与基因诊马用信
断 100226 ★母婴医学 01 儿童肿瘤的发病机制 马志贵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02 妇儿感染与免疫 李虹 ②2301 医学分子生物学 或 涂文伟 2350 生物化学 03 产前诊断 刘珊玲 ③3302 细胞生物学 王和 04 妊娠医学 胡怀忠 白怀 林勇 05 出生缺陷(神经发育与疾病鲁青 发生)100227 ★医学信息学 01 医院ERP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石应康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02 临床数据挖掘与临床指南 曾智 ②2319 医学信息学 ③3311 病理生理学 或 3366 卫生统计学
03 医学图象处理、识别与远程刘东权 ①1001 英语 传输 ②2032 高级程序设计 04 医学图象三维重建与虚拟现何小海 ③3102 数字图象处理 或 3128 实技术研究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01 中药药理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吴晓华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黄文 ②2303 生理学 或 2311 病理学
02 中药化学与分析 黄文 ③3355 中西医结合基础
03 急腹症的中药治疗学机理、唐文富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
04 支气管哮喘免疫表现遗传机王刚
制研究
100602 中西医结合临床 01 重症急性胰腺炎与急腹症 夏庆 ①1001 英语 科学学位 唐文富 ②2303 生理学 或 2311 病理学 02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毛兵
③3354 中西医结合临床 病
王刚 105101 内科学 01 胃肠多肽 唐承薇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02 消化微创介入治疗 李肖 ②2311 病理学 03 炎症性肠病及肠道肿瘤 甘华田
③3324 内科学
04 心律失常 黄德嘉 05 结构性心脏病基础与临床 曾智 06 心律失常、房颤 杨杰孚 07 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 刘小菁 08 高血压、新药临床研究 陈晓平
09 心肌病的基础与临床、心脏饶莉
功能超声评价 10 呼吸疾病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文富强 治疗研究 11 肺癌的基础与临床早期诊断 李为民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动脉程德云 高压 13 急性肺损伤感染与炎症机制范红 研究 14 支气管哮喘的基础与临床 刘春涛 15 造血干细胞基础与临床 刘霆 16 呼吸衰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梁宗安 17 人胚胎干细胞造血机制的研牛挺 究 18 血液肿瘤治疗基础与临床研贾永前 究 19 血液肿瘤分子发病与诊断 龚玉萍 20 肾脏纤维化、糖尿病肾病、付平血液净化 21 糖尿病肾病 黄颂敏 22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及肝唐红 病的基础与临床)23 传染病学(感染性疾病的基范昕建* 础与临床)吕晓菊 24 糖尿病及脂代谢紊乱 田浩明 25 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血管病余叶蓉
变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童南伟 27 脊柱关节病发病机制及与刘毅 VDR关系的研究 28 免疫调控与自身免疫 石桂秀 105102 儿科学 01 新生儿疾病 母得志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02 小儿神经发育与疾病 母得志 ②2311 病理学 03 小儿感染性疾病 万朝敏 ③3330 儿科学 04 小儿感染与免疫 涂文伟 05 小儿消化性疾病 万朝敏 06 循证儿科实践 万朝敏 07 小儿肾脏疾病 王峥 08 小儿呼吸疾病 王峥 09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毛萌 10 儿童保健 毛萌 11 早期发育与疾病 毛萌 12 小儿血液肿瘤性疾病 李强 马志贵 何志旭* 13 小儿心血管疾病 李强 105103 老年医学 01 衰老与疾病健康 董碧蓉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02 老年胃肠肿瘤与胃肠动力障甘华田 ②2311 病理学 碍 ③3331 老年医学 03 老年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肖恒怡 04 衰老与肿瘤的发生机理与防王修杰 治 105104 神经病学 01 脑血管疾病 何俐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刘鸣 ②2311 病理学 02 癫痫 周东 ③3332 神经病学 03 神经遗传与变性疾病 商慧芳 彭蓉 1051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01 认知神经科学 杨彦春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02 生物精神病学、心身疾病与孙学礼 ②2303 生理学 心身医学 ③3333 精神病学 03 生物精神病学 李涛 David Collier 04 时间生物学与精神疾病 王正荣
05 精神疾病的影像学研究 龚启勇 06 睡眠与睡眠呼吸障碍 唐向东 07 儿童少年精神病及精神卫生郭兰婷 学 105106 皮肤病与性病学 01 医学真菌学(临床和实验研冉玉平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究)②2311 病理学 02 皮肤医学美容和化妆品 李利 ③3334 皮肤性病学 1051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01 分子影像诊断 郜发宝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02 心胸部影像诊断 杨志刚 ②2311 病理学 03 腹部影像诊断 宋彬 ③3335 影像诊断学 04 神经影像诊断 龚启勇 05 消化介入治疗 李肖 06 分子核医学 匡安仁 ①1001 英语 07 肿瘤核医学 李云春 ②2301 医学分子生物学 08 放射性核素治疗 邓侯富 ③3336 核医学 105109 外科学 01 胰腺外科疾病及胰岛移植 张肇达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02 肝脏外科、肝移植 李波
②2307 局部解剖学
严律南
③3337 外科学 03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理及周总光 微创治疗,腹腔镜 04 消化道肿瘤发病机制、营养伍晓汀 治疗和器官移植(05 腹主动脉瘤基础与临床研究 赵纪春 06 肝胆胰外科 曾勇 07 肝移植临床与基础、肝再生、徐明清 肝癌基因干预 08 肝脏移植肝脏外科门脉高压文天夫 症外科 09 肝胆疾病基础与临床 程南生 10 胃肠外科疾病基础与临床研胡建昆 究 11 胰腺外科疾病 刘续宝 田伯乐 12 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 石应康 13 胸外科 赵雍凡 14 心脏瓣膜病及房颤的基础及肖锡俊 临床研究 15 食道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陈龙奇 16 关节重建外科 裴福兴 沈彬 17 脊柱外科 刘浩 宋跃明 18 骨与软骨缺损的组织工程
项舟 19 骨肿瘤与骨创伤修复 屠重棋 20 骨材料与移植免疫 程惊秋 21 骨生物材料及功能材料 严永刚 22 组织工程与干细胞 解慧琪 秦廷武 23 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游潮 24 颅底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姜曙 25 神经肿瘤基础研究 王廷华 26 泌尿系修复重建、前列腺疾李虹 病、泌尿系结石 27 肾移植、男科学、泌尿系肿卢一平瘤 28 尿路结石、微创泌尿 王佳 29 泌尿系修复重建、泌尿系结王坤杰 石 30 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统肿瘤、魏强 泌尿腹腔镜 31 小儿消化外科基础与临床研李园 究 32 小儿胚胎发育相关性肿瘤的李园 临床与基础研究 33 创面愈合、瘢痕防治、体表岑瑛 肿瘤的治疗 105110 妇产科学 01 妇科肿瘤(基础与临床治疗)赵霞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02 妇科肿瘤(临床基础诊治研郄明蓉 ②2307 局部解剖学 究)③3344 妇产科学 03 生殖内分泌 黄薇 许良智 04 围产医学 周容 05 妇科肿瘤/产前诊断 王和 06 妇科肿瘤 刘珊玲 高国兰 07 妇科肿瘤(发病机制及治疗林勇 基础研究)08 妇科肿瘤(基础研究)于廷和 105111 眼科学 01 青光眼 陈晓明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刘旭阳 ②2311 病理学 02 眼底病 张军军 ③3345 眼科学 张康
105112 耳鼻咽喉科学 01 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鼻窦刘世喜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炎 ②2311 病理学 02 听力学及听觉言语康复 刘世喜 ③3346 耳鼻咽喉科学 03 耳鼻喉疾病的临床基础 唐玥玓 105113 肿瘤学 01 肿瘤生物治疗基础与临床 魏于全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罗锋 ②2311 病理学 02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基础与毕锋 ③3347 肿瘤学 临床 郑鸿 林苹 毕锋 姜愚 刘继彦 03 肿瘤生物放疗的基础与临床 卢铀 04 肿瘤内科综合治疗 易成 05 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及杨莉 应用 邓洪新 陈俐娟 朱文 105114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01 退行性骨关节病康复治疗的何成奇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基础与临床 ②2307 局部解剖学 ③3326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105115 运动医学 01 骨与关节损伤 杨天府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②2307 局部解剖学 ③3337 外科学 105116 麻醉学 01 麻醉药理学和新药研发及神刘进 ①1001 英语 专业学位 经科学转化研究 ②2317 麻醉学 左云霞 ③3327 临床药理学 陈向东 02 重症医学 刘进 03 人体基本生命功能监控及新左云霞 技术研发 朱涛 04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与重要脏王儒蓉
器保护的研究
刘斌 朱涛 05 疼痛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调控 左云霞
105117 急诊医学
01 心肺复苏基础与临床 曾智
博士招生政策解读 篇5
石河子大学位于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最佳范例迪拜奖”的新疆石河子市。学校有着63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现由国家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以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为副组长单位,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为成员单位的高校团队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建校最早的原石河子医学院前身诞生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1996年4月,学校由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学校发展,多次提出加大对石河子大学的支持力度。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贺龙副总理、王震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学校视察;近年来,李岚清、刘延东、陈至立、周济、袁贵仁等领导相继视察学校,学校的发展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成为植根祖国西北边疆的一颗璀璨明珠。
石河子大学始终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留学生教育,构建了“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培养各类毕业生近10万人,为兵团和全国农垦系统培训各类管理和专业人才近20万人。学校成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了拥有“百姓教授”称号的全国模范教师代江生教授和被胡锦涛总书记誉为“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教授(北大支教老师)。
石河子大学拥有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学校下设21个学院,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2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0个相关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种专业学位类型,44个领域(专业)。78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成立了国际教育中心,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孔子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3个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农业部培训基地1个,农业部工程中心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和兵团重点文科研究基地4个,是兵团和自治区重点科研基地。
石河子大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在“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与生态、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新疆农产品高效贮藏与深加工、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与开发、化工绿色工艺及新型材料技术、新疆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学校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4项,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738项,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目前,学校公开出版发行《石河子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科技核心期刊)和社会科学版)、《新疆农垦经济》、《农垦医学》、《兵团教育学院学报》五种学术刊物。
学校现有教职工2568人,专任教师1585人,其中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
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绿洲学者”13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171人,副教授518人,获国家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4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33250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23736人,国防生5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009人。同时,先后从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14个国家招收留学生500余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等荣誉称号。
石河子大学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校园面积183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12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6万平方米。拥有设施完善的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田径馆、标准体育场、会堂、综合教学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有附属医院4个,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床位数4200个,职工4741人。图书馆藏书290万册,有万方、维普、CKNI、SpringerLINK、SDOS、NSTL等中外文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等数字资源30余种,珍藏有《四库全书》、《传世藏书》、《中华再造善本》等多部珍贵文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藏书点,省级科技查新单位。学校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43%,荣获了国家级“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绿化模范单位”、自治区级“卫生红旗单位、绿色大学”、兵团级“平安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自1998年以来学校连续五届荣膺“自治区文明单位”,2009年1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石河子大学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国家3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学校积极拓展校际、校地、校企交流合作,先后与国内20余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新疆兵团八师石河子市、九师、沙湾县等兵团、自治区多家单位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新疆天业、天富、伊力特、神奇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乘着西部大开发和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春风,石河子大学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要求:要提高石河子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石河子大学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正朝着建设“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
石河子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技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行端正,遵纪守法。
2.考生的条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同等学力人员报名要求: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或6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到博士入学之日,以2013年9月1日计算),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①有较好学术成就,已取得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②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至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学术论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主持编纂并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考生发表的学术论文,以期刊出版当年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准。);③获得所报考相关学科省级及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一等奖排名前五,二等奖排名前四,三等奖排名前三)。
3.身心健康;年龄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4.有两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三、报名 报名时间:分两个阶段(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
网上报名时间: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21日(网址:http://scyz.sceea.cn/)。现场报名时间:2013年4月24日-2013年4月26日;石河子、乌鲁木齐地区以外考生可函报,函报邮寄报考材料时间为2013年4月26日前,以邮戳为准,过时无效。
报考人员网上报名注意事项及需在现场确认时提交的相关材料,请登录石河子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仔细阅读《石河子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报名须知》(网址:http://yz.shzu.edu.cn/)。
四、考试:
1.考试时间:2013年5月18日-2013年5月19日,复试及体检时间、地点在公布初试考场时通知。
2.考试科目及方式:考试分初试及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科目为:英语(含听力,按20%计入总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初试还须参加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试须加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3.考试地点:石河子大学,具体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注:①英语将在听力、词汇、阅读、完型填空、翻译、写作等几大类型中出题。
②石河子大学有关研究生招生信息会及时在石河子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登出,请注意浏览,网址:http://yz.shzu.edu.cn/。
③简章备索(含部分科目的参考书目录)。
五、录取
我校2013年拟招收100名博士研究生,具体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指标为准。2013年秋季入学。根据初试、复试成绩,结合素质审核结果,综合评估考生各方面的表现,择优确定,录取名单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公示。
录取类别:计划内非定向、计划内定向、委托培养、自筹经费培养四种。委培、定向需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提出书面要求,并在录取时签订协议书。
六、招生咨询
(一)招生学院
学院代码 学院名称 联系人 电话
002 政法学院 李愿来 0093-2057531 电子信箱 liyuanlai1989326@163.com
003 生命科学学院 肖守德 0993-2057262 1217501747@qq.com
004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赵丽 0993-2058082 Zhaoli0711@shzu.edu.cn
005 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李华 0993-2058080 Lh_mac@shzu.edu.cn
007 农学院 程诚 0993-2058383 Chc_agr@shzu.edu.cn
006 食品学院 吴超 0993-2057399 Wuchao@shzu.edu.cn
008 动物科技学院
009 医学院 刘军 杨霞 0993-2057805 yxshz@shzu.edu.cn 0993-2057083 Liujun1980@shzu.edu.cn
623172787@qq.com
wenjf@shzu.edu.cn 011 经济与管理学院 赵 捷 0993-2057328 018 化学化工学院 文俊方 0993-2055030
(二)石河子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832003
联系电话:(0993)2058582
传真:(0993)2058582 2036010
电子信箱: shzuyzb@126.com
博士招生政策解读 篇6
贵州:高校社科繁荣计划 力争社科博士招生资格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上获悉,《贵州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出台,我省将重点支持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建设一批填补贵州空白的学科、扶持一批急需的`弱势学科。到20,争取2-3所高校取得哲学社会科学博士招生和博士学位授权资格。
同时,教育厅和高校每年设立不同类别的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每三年开展一次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检查评估,力争在以前实现我省高校教育部重点社科研究基地零的突破。
大学网考研频道。博士招生政策解读 篇7
关键词:博士后,博士后政策,政策制定,渐进主义分析
美国是博士后政策的发源地, 1985年在李政道先生倡导下, 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建立我国博士后制度。我国博士后政策实施近30年来, 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优秀人才, 产生很多优秀科研成果,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综观我国博士后政策制定过程, 由于缺乏经验, “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主义是其总基调。“从某种重要意义上讲, 一切决策都是某种折衷。最终选定的行动方案, 决不会尽善尽美地实现目标;它只可能是在当时条件下可以利用的最好办法。我们所处的环境, 必然限制着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备选方案, 从而划定了目标实现程度的上限。”[1]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看, 渐进主义作为一种比较稳妥的政策制定方法, 契合了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推进的总体战略和博士后政策的实际需求, 对我国博士后工作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作为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博士后政策, 当初的一些政策优势逐渐消解, “博士后建立之初, 政府为该制度提供了两项公共产品:制度流动性和‘指标人头费’。随着转型期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 这两种公共产品所依赖的社会条件不断‘解构’, 其优势已不仅为博士后制度所独有。”[2]同时, 一些弊端日益凸显, 很多政策举措已落后于国家整体改革进程, 游离于国家现行政策体系之外。因此, 我国博士后政策将进入一个重大调整期, 渐进主义策略应作适时的调整和修正, 以加快推动博士后改革和发展进程。
一、渐进决策:理性主义的现实
我国博士后政策从创立开始, “人才特区”的性质就非常明显。在长期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人才难以流动、高层次人才缺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障碍, 实施博士后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突破旧体制的束缚, 开辟出一条新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道路。因而, 尽管我国博士后政策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但是在渐进发展中不断追求变革和创新是其总的宗旨。
(一) 博士后渐进决策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渐进主义分析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 渐进主义分析建立在对理性主义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林德布洛姆认为, 采用理性—综合决策模式不可避免会遭遇到8个方面的困境, 这8个困境具体可概括如下:①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②决策所需的信息是不充分的;③决策分析成本高昂;④难以形成令人满意的决策评估方法;⑤决策中的事实和价值这两个要素之间关系密切, 难以区分;⑥决策所涉及的有关变量所构成的变量系统的开放性程度;⑦分析者所需要的分析步骤的策略次序难以确定;⑧政策问题实际上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3]。
理性主义是政策制定的理想模型, 它是每一个政策制定者都追求的“应然”状态, 由于现实社会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政策制定实际上处于受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的“实然”状态, 与理性主义相比, 渐进主义更接近于政策制定过程。我国博士后政策制定初期, 由于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博士后政策对绝大多数的政策制定者来说, 都是一个新生事物, 缺少有效认知, 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迫使国家高层领导必须尽快作出决策, 因为人才问题涉及整个国家宏观发展的大局, 贻误时机, 就会错失发展机遇, 影响改革开放全局, 因而博士后政策只能采取在发展中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的政策思路, 渐进决策、稳步前进是我国博士后政策制定所采用的主要策略。
(二) 博士后渐进决策与我国改革开放所处的特定阶段有紧密关联
我国博士后政策所遵循的渐进主义策略与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紧密联系。“中国所走的是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寻, 政策制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在实践中不断对现已作出的决策进行补充和修正。”[4]通常, 人们对渐进主义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见, “渐进方式并不一定保守, 并且不一定很慢。大而快的方式往往反而弄砸了。中国历代许多大改革绝少成功便是这个道理。”[5]从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左”的思想根深蒂固, 渐进主义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右”的表现, 结果在“左”比“右”好的思想推动下, 整个国家和社会常常处于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的大幅摇摆中, 引起社会比较大的动荡, 带来很多不应有的发展内耗。博士后政策吸取了我国以往激进改革的教训, 采取走小步、走快步、不断有进步的发展思路, 始终沿着一条比较稳健的发展道路在前进。从总体上讲, 我国博士后政策能有今天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渐进主义的发展策略密不可分。
二、渐进递增:博士后政策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
受政策认知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 我国博士后政策采取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相一致的渐进发展方式, 不断扩大资助经费、设站方式、招收形式、学科范围和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调整范围。
(一) 资助经费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 我国博士后资助经费分阶段逐步提高。1985年, 规划博士后研究人员日常所需科研经费加上生活费用每人每年8000元。1985年7月16日经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批准, 博士后日常费用由每人每年8000元增至12000元。随着科研需求和物价上涨等因素, 1988年7月1日起博士后研究人员日常经费提高到每人每年1.5万元。1994年1月1日起博士后研究人员日常经费提高到每人每年2万元。2001年l月1日起博士后研究人员日常经费提高到每人每年3万元。2006年1月1日起博士后日常经费提高到每人每年5万元。
(二) 设站方式
我国博士后设站方式经历了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在形式上从试点到推广、从联合招收到单独招收、从单个企业到开发区、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断扩大的渐进发展过程。1985年只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规划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4年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 设站单位可与一些工程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相结合, 培养招收博士后[6]。1994年在宝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开启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2001年对具有独立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力的工作站, 经批准可以单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7]。1999年北京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 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实现从单个企业到开发区的跨越。2001年4月, 微软中国研究院作为第一家独立外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2001年12月, 国家人事部批准广东顺德鸿昌公司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这是博士后工作站首次入驻我国民营企业。目前, 民营企业比较发达的浙江省, 有75%以上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在民营企业。
(三) 招收形式
我国博士后在招收形式上, 经历了由国家统一资助向项目博士后、自筹经费博士后、外籍博士后和地方博士后等模式转变的多元化发展过程。1985年我国博士后在招收形式上只有国家资助模式, 名额按学科和单位统一划分。1995年一些设站较多的单位可灵活地调剂使用计划名额,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进行试点。1998年起国家只下达各设站单位国家资助名额总数, 各设站单位制定本单位各流动站的国家资助名额分配方案。1994年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提出, 逐步推行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招收博士后的模式。1988年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允许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完成国家批准的招收名额后, 自筹经费招收博士后[8]。从1996年开始, 自筹经费博士后已逐步放开, 如不超过往年实际自筹经费招收人数, 可直接实施[9]。博士后政策出台初期, 不接受外籍人员进站做博士后研究[10]。1988年国家开始允许少数条件具备的建站单位在原批准的名额内招收少量外国籍博士进站做博士后, 全国招收人数控制在博士后总名额的5%以内。2001年中国加入WTO, 博士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开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 有重点有目的地招收外籍博士来华做博士后, 开拓利用国际人才参与我国经济建设的局面[11]。2006年, 政策要求积极吸引优秀外籍博士来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2]。2012年, 为进一步提高博士后国际化水平, 《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开始实施[13]。受招收名额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 国家层面的博士后招收模式已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开始积极建设省市级层面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8年江苏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简称省级博士后工作站) 创建工作[14]。
(四) 学科范围
1985年申请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学科包括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相关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含农、医方面的基础研究) 、地学、数学和天文学、技术科学。1990年可申请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领域, 主要是理、工、农、医四个门类, 按一级学科申请设站[15]。1991年设站学科扩大到理、工、农、医、法学五大门类的42个一级学科[16]。1992年开始在社会科学领域开展博士后工作, 设立少量博士后流动站进行试点。在社会科学领域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以经济学为主, 加上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和历史学, 共五个一级学科[17]。2007年申请学科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12个学科门类的88个一级学科, 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18]。目前, 我国博士后招收申请学科实现了与国家博士学位体系的重合, 基本覆盖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无缝对接。
(五) 管理体制改革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主导, 我国博士后管理体制改革采取逐步下放权力的渐进发展态势。早期博士后管理, 带有高度集权的特点, 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实行高度扁平式的两级管理, 顶层是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 (简称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或博管会) 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直接同最基层的招收单位进行直线联系。随着博士后招收人数的增加, 指标审核、进站审批等大量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占用了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大量精力, 疲于应付。1990年在吉林省进行博士后管理体制改革试点。1992年辽宁、黑龙江、上海、广东、湖北进行博士后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01年博士后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拓展至江苏、四川、山东、陕西、重庆、天津、浙江、湖南等省市。三级管理体制经过多年试点, 成效显著, 获得广泛认同, 逐步形成国家统一部署, 人事部门组织牵头, 相关部门积极参与, 设站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的协调合作机制,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将三级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三、渐进递减:博士后政策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骤相一致
从我国博士后政策总体发展进程看, 在规模持续扩张的驱动下, 政策调整的对象基本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 因而渐进递增是常态,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全能政府逐渐让位于有限政府, 政府在博士后政策事务上大包大揽的做法已经过时, 博士后配偶和子女安置等政策也需要适时松绑, 改革应运而生。
(一)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 博士后政策覆盖范围无限延伸
博士后政策实行初期, 政策制定者对博士后配偶和子女安置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1985年, 《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规定:“博士后研究人员流动期间, 其配偶及其未成年的子女可以随本人流动。配偶如属国家正式职工, 则由建站单位按借调人员安排适当工作, 并照原工资标准发给工资。建站单位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对博士后本人常住户口应准予落在建站单位, 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则落暂住户口;博士后流动期满安排固定工作后, 配偶的工作由用人单位负责安置, 如有困难, 由当地劳动人事部门协助安排。”1986年, 《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指出:随博士后流动的配偶如系国家正式职工, 应由建站单位按借调人员安排适当工作, 按照原工资等级标准发给工资, 生活福利及奖金等则享受建站单位职工的同等待遇。1987年,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子女属农村户口者生活补助问题的通知》规定:少数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配偶、子女属农村户口, 给予博士后的配偶、子女属农村户口者每月15元人民币的生活补助, 用于购买议价粮、油和作为副食补贴费用。我国早期博士后政策对博士后配偶和子女的安排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 在博士后人数很少且政府拥有高度权力的情况下容易操作,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些规定已明显超出政府的职责和能力所能承载的范围, 很多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二)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博士后政策直接调整的范围越来越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定位, 为我国博士后政策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 逐步引入市场要素, 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 充分发挥人才市场调节作用, 市场能解决的问题让位于市场, 政府集中精力做好市场解决不了的、社会公共职能范畴内的事情。
在确立市场导向的改革目标后, 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利益调节逐渐成为博士后政策解决博士后配偶和子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举措。1992年, 《人事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借调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博士后配偶如系国家正式职工, 由设站单位按借调人员安排适当工作, 并按照原工资等级标准发给工资, 生活福利及奖金等享受设站单位职工的同等待遇。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在借调期间, 其工资晋升、职称评定等问题仍由原工作单位负责解决, 并将工资晋升、职称评定的结果书面通知借调单位。凡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不随博士后研究人员流动, 博士后研究人员每月可以享受50元两地分居生活补贴, 其费用从博士后日常经费中支出”。1994年, 《人事部、劳动部、公安部关于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流动期间工作安置等问题的通知》指出:各设站单位在安置博士后配偶工作时, 如有经费困难, 可从博士后日常经费中每月提取不超过200元, 作为安置配偶工作的补贴;如果设站单位没有条件安置配偶的工作, 或其配偶由于某种原因不随博士后流动, 设站单位可将上述每月不超过200元用作安置配偶工作的补贴, 酌情发给该博士后及其配偶。2000年以后, 我国博士后政策对博士后配偶和子女的优惠和照顾已大为减少, 逐步退守于户口和上学问题, 政策成本支付大大减少。现行政策规定:“博士后人员进站报到后, 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其流动, 按有关规定到当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暂住手续。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 可以凭人事部博士后管理部门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的介绍信, 在其子女暂住户口所在地办理入幼儿园、上小学和初中, 报考 (转入) 高中以及报考高等院校或中等专业学校等事宜, 享受当地常住户口居民的同等待遇。”[19]经过多年渐进式改革, 博士后配偶和子女安置逐步得到妥善处理, 尤其是配偶安置问题, 政策本身已基本不作考虑, 从而彻底放下历史包袱, 轻装上阵。
四、渐进变革:对渐进主义决策的反思
近年来, 以渐进主义为导向的博士后政策在取得显著效益的同时, 自身发展面临一些困境, 受到较多的社会责难。追根溯源, 其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的政策主导模式。政策主导充分体现在:从国家到地方, 凡是涉及博士后工作, 政策上一路绿灯。正是有了特殊政策的保驾护航, 我国博士后工作才能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使高层次人才流动和培养成为可能。从政策制定流程来看, 我国博士后政策是在特殊时间、特殊环境, 由特殊人物推动和促成的特殊政策。正可谓“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我国博士后政策的起步和发展依赖于“政策特区”, 同样博士后政策当前面临的很多问题也来源于“政策特区”。
(一) 我国博士后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在思想认识上, 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培养为主, 还是以使用为主, 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尽管政策层面人们对于“培养和使用相结合, 在使用中培养, 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人才”没有歧义, 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一直受到质疑。对博士后究竟属于什么性质, 政策规定和现实认知差异较大, 通常认为它不是一种学位, 只是一段工作和学习经历, 但在具体实践中, 博士后常常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人才培养、科研资助和社会评价等方面享有特殊待遇, 一些单位基本上将它当作一种比博士更高层次的隐性文凭和学位来看待。博士后招收过程中呈现出的行政化和功利化倾向引起一些学者较多关注和忧虑。
2.在培养质量上, 博士后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 理应成为社会栋梁和知识精英, 但博士后滞站、就业难和下岗一度成为关注度较高的社会新闻, 缺少社会保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某种程度上竟沦为社会弱势群体。在校企合作招收博士后过程中, 一些企业对博士后满意度比当初设想要低, 企业需求与高校及博士后本人需求有时存在较大反差。国外一些学者认为, 博士后缺乏高于博士学位水平的数据, 除了在美国[20]。
3.在政策层面上, 我国博士后及其相关制度还没有脱离“特区”色彩, 一直处在相对封闭和独立的政策空间。作为一种自国外引进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 在政策运行初期, 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加速其运行和成长, 有比较强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但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 还要采取与整个社会体制相脱节的政策体系, 一些做法值得探讨。如毛寿龙教授认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市场应是对所有人都开放的, 公共政策也不应有所歧视。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定措施吸引人才, 如‘海归’派是对的, 而长期普遍的政策应是给所有人一个自由流动的空间, 把大家的利益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是不对的, 正是这一点, 给一些人提供了利用政策‘钻空子’、同时又规避了法律的机会”[21]。
4.在权力运行上, 政府管理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仍不时发生。权力过分集中使政府干了许多自己不应该干的事情, 而自己的本职工作却没有做好。博士后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政策执行梗阻是一个较大问题。基层设站单位管理自主权不足与权力行使无序时常交织在一起, 一方面缺少相应权限, 导致很多事情无法开展, 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基层权力评估和监督出现真空, 责、权、利三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离, 在部门和地方本位主义的利益驱动下, 权力滥用现象屡见不鲜。
(二) 我国博士后政策的改革思路
实际上, 人们对渐进主义的认识有一定的误区, 渐进主义不是“慢腾腾”的代名词。随着时过境迁, 渐进主义的政策制定并不排除政策会发生重大的变化[22]。也许, 目前我国博士后政策正处于需要“发生重大变化”的节点上。
1. 以国际化为导向, 加大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国梦”的提出, 我国博士后政策要服从国家重大战略的转变, 面临一个从保守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 它不仅是一个吸引华人学术精英的载体, 也是集聚全世界英才的重要平台。为此, 我们要积极创造包容、大气的学术文化, 运用国际通行的博士后政策体系和学术语境, 强化同一种评价标准, 淡化“土”、“洋”身份, 注重能力、科研水平和业绩, 同时增加资助力度, 建立我国的“洪堡基金”, 增强我国博士后政策的吸引力。
2. 以权力下放为导向, 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
我国博士后政策经过近30年的运行, 基层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很多事情基层组织能够解决的就一定要将权力下放, 如博士后建站能否减少上级审批, 博士后招收人数、年龄能否放开, 等等。对于年龄问题, 现行博士后政策规定博士后小于40岁, 但我国现行政策对博士没有年龄要求, 因此两者有一定的政策冲突。
3. 以社会化为导向,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五险一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 相继进行的企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及养老、医疗、失业和住房等社会体制改革, 使得有关博士后社会保障政策与国家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相脱节, 博士后设站单位很难将博士后纳入同单位正式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障方式。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双因素激励理论, 博士后政策有保障和激励两种功效, 在目前形势下, 其保障功能已部分丧失, 激励功效也显著下降。为此, 国家应加强博士后社会保障政策的顶层设计, 取消博士后“国家正式职工”身份困境, 将其纳入国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4. 以学术化为导向, 造就学术精英。
博士招生政策解读 篇8
牦牛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使生活在雪域高原的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20多年来,一位瘦弱的女博士长期奔波在高原之上,解读牦牛的“生命密码”。
她,就是姬秋梅,一名土生土长的“老西藏”的第二代。
艰难起步的科研之路
姬秋梅出生在拉萨市当雄县的草原牧区。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全县面积10036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1050万亩,平均海拔4200米,西藏第一大湖纳木错,45%在当雄县境内,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当雄县河湖密布,牧草丰盛,环境优美,草原风光独特,是藏牦牛的天然牧场。
姬秋梅在当雄牧区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很多时候,她会跟着牦牛,看牦牛吃草,然后带牦牛回家。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她就知道牦牛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对牦牛有着特殊的感情。到10岁那年,父母把她送到了小学,她开始了自己的求知之路。
1988年,姬秋梅以优异的成绩从西藏民族学院农牧系毕业,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科所从事对牦牛的研究工作。为了解第一手资料,她主动要求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羊八井切玛乡畜牧草原综合实验点,担任农科院在该乡实施的“草场、畜医综合服务项目”执行人。那时间,姬秋梅是实验点唯一的女性,两年时间里,姬秋梅经常骑上自行车,走村串组,跟游牧民一起,实地了解畜牧饲料的枯荣,牦牛的生长过程,帮助当地牧民转变牲畜病了求神不求医的观念,写下了几十万字的笔记,为她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期间,姬秋梅撰写了几篇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逐渐在西藏研究牦牛学术界崭露头角,并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永福教授的赏识。1990年,陈教授主动资助姬秋梅到中国农业大学进修一年,学习转基因技术。在陈教授的指导下,她结合自己的研究,撰写了《转基因牦牛基因文库的构建及生长激素基因的分离》一文,系统的讲述了用生物技术,对牦牛进行转基因研究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在1994年兰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牦牛学术研讨会上,姬秋梅的这篇论文得到了与会中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该文被收入这届研讨会的论文集;同年,这篇论文还获得了西藏首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那段青春岁月中,姬秋梅与畜科院的其它科研人员一道,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对全藏区的牦牛进行了系统普查,基本摸清了目前西藏牦牛总数量、分布情况及各地牦牛的基本性能。他们深入万里羌唐草原无人区,实地考察世界珍稀动物野牦牛的活动规律、生活习性。
自1997年第二届国际牦牛学术研讨会决定下届研讨会在拉萨举办以来,姬秋梅加快了对雪域高原牦牛的研究,与其它几位科研人员合作,于1997、1998年9至11月份,对西藏帕里、嘉黎、斯布三个优良类群的牦牛进行研究,分析了各类群牦牛的产肉性能和不同部位肌肉的营养成分,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含量,产毛、产乳特点等,先后撰写了《西藏三大优良类群牦牛的产肉性能及肉品质分析》、《西藏嘉黎牦牛产肉性能及肉品质的分析》、《西藏三大优良类群牦牛产乳性能及乳品质分析》、《帕里牦牛生产性能的研究》、《西藏三大优良类群牦牛产毛性能及毛绒主要物理性能研究》等学术论文。
在2000年拉萨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牦牛学术研讨会上,姬秋梅与人合作,共为大会提供论文7篇,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2000年9月5日下午,姬秋梅在大会上交流了《西藏牦牛资源现状及生产性能退化分析》一文,她介绍说,这个项目是在了解目前西藏牦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牦牛畜群结构、生长发育状况、产肉、产乳、产毛、繁殖等生产性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测试和分析,弄清了各类群的品质特征,资源优势,产品质量,分析了西藏牦牛生产性能退化的幅度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止退化措施,为西藏牦牛和草地等可更新资源充分利用和协调发展,发挥高寒牧区自然资源生产潜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牦牛业及草地畜牧业提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牦牛资源奠定了基础。姬秋梅的精彩发言,博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
姬秋梅刻苦好学的精神,以及她在牦牛研究学术领域的成绩不仅得到西藏自治区的肯定,也得到了一些国际友好组织的赞赏。尼泊尔加德满都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等三个国际组织无偿资助她到秘鲁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9月10日,姬秋梅在北京参加硕士论文答辩后,直飞秘鲁,在那里的一个高海拔家畜生产系统拟态模型里,在秘鲁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主攻牦牛专业。
在秘鲁期间,先后有三位导师指导过姬秋梅的学业,她的导师都是高原家畜生态体系领域的世界级大师,在全球学术界都非常著名。其中一位导师还是南美动物营养学会的主席,世界银行的农业顾问。导师尽管声名赫赫,但特别热衷于社区工作,经常组织一些慈善活动,姬秋梅也经常应邀,为当地的青少年讲述中国西藏的故事,讲述喜马拉雅山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受到了当地人的称赞。三位老师从不同的学术领域,系统全面地对姬秋梅进行了培养,极大地开阔了她的事业,拓宽了她的研究领域。同时,姬秋梅在参加大量社区活动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社会交流能力,培养了自己对世界、对人类的爱心。
把论文写在雪域高原上
学成回国后,姬秋梅的牦牛研究之旅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能让西藏农牧民过上一天比一天好的日子,让他们的笑容更加灿烂,姬秋梅把自己的办公室设在了广阔的西藏牧区,而且20多年来从未改变过。现在,在西藏的牧民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利用人工饲养牦牛“借腹生子”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将全部精力都花费在了牦牛身上的姬秋梅。她带领着一个科研小组,把经过精心培育的健康母牦牛的胚胎移植到了人工饲养牦牛(受体母牛)的子宫内,结果,通过胚胎移植的4头牦牛顺利产下了牦牛幼崽。这在科技界可是件大事,因为,胚胎移植技术在牦牛领域的应用还是一个空白!
牦牛耐寒、耐苦、耐饥渴,然而,牦牛对各种恶劣自然环境无与伦比的耐受力,其实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被逼无奈”的结果。从生产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优点。遇到自然条件持续发生恶劣的变化,牦牛的生产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随着西藏地区牦牛饲养从集体放牧逐渐发展为分户散养,牦牛数量持续增加,草畜矛盾日趋凸显,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牦牛生产性能的退化。
姬秋梅和她的团队的工作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
要解决牦牛品种退化的问题,繁育技术是很好的选择。在国际上一些科研机构相继开展牦牛胚胎移植的研究之时,姬秋梅的团队在牦牛的故乡也开始了此项研究,并率先取得了突破。他们选取优良的母牦牛供体,进行超排处理后,获得的胚胎移植到经过精心挑选的无繁殖机能疾病、无传染性疾病等健康的母牦牛的子宫内,通过“借腹怀胎”来培育具有优良性能的牦牛类群。这是西藏科研人员在牦牛研究领域的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虽然该项研究还没有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但研究成果仍然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推动了牦牛繁殖学科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科学放牧的重大问题,姬秋梅带领研究团队在西藏牦牛选育、高效养殖、牦牛半舍饲技术、放牧系统和生物能量分流等方面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对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中,牦牛本品种选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西藏全区的牦牛选育,牦牛半舍饲技术和高效育肥正在西藏的部分试点地区进行示范推广,为农牧民增收和牧业增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多年野外作业,高海拔地区的长途跋涉,高山缺氧的严酷环境,对本来心脏就不好的姬秋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长期超负荷地从事研究工作,致使心脏严重受损,最近两年,她迫不得已做了两次心脏手术,术后的她全然不顾医生的劝告,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无怨无悔地努力地从事着牦牛研究,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长期的辛苦努力,姬秋梅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的称赞。2011年1月11日,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评审委员会给予姬秋梅的评语是:姬秋梅研究员在西藏20年进行牦牛的资源调查,品种选育、转基因文库构建及牦牛胚胎移植,并应用草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起牦牛生产系统管理、动态监测与舍饲技术,成果显著。
在颁奖典礼上,姬秋梅发表了演讲,她深情地把自己长期研究牦牛的真实想法进行了表达。她说,牦牛既是青藏高原的象征,又是藏族牧业的象征,同时也是西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牦牛藏语称“诺尔”,意为“财富”或“宝贝”。藏族之所以称牦牛为“宝贝”,是由于牦牛为传统的藏族社会提供了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任何地方都没有像在西藏对牦牛那么重视,现在牦牛是唯一一种能够把海拔4500米以上的光、热、水转化成畜产品提供给人类,只有牦牛才能做到。在西藏,没有牦牛就没有西藏特色的畜牧业。
搞科研的姬秋梅,她心中想的始终是西藏人民,她把科研论文写在了雪域高原上。
甘当炭火的藏族女儿
姬秋梅的父亲名叫姬纯礼,1954年5月11日,他跟随慕生忠将军,与其他1000多名工兵和10辆卡车一起,向着“生命禁区”世界屋脊进发,参加青藏公路的攻坚战。7个月零4天后,1954年12月15日,公路穿越喀喇昆仑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经过无边的草原,跨越长江源头和唐古拉山,终于修到了拉萨。后来,姬纯礼遇到了姬秋梅的母亲,一位纯洁善良的藏族女子,来自两个民族的年轻人组成了一个新家庭。
爸爸非常开明,在教育孩子方面也非常民主,经常鼓励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姬秋梅非常喜欢牦牛,而且从开始选择专业到现在的20多年间,一直在坚持做。她常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非常幸福。
因为热爱牦牛研究事业,姬秋梅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1998年,姬秋梅考入中科院读硕士,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每门功课的学分都达到要求,可申请读博士,于是她要求攻读博士。姬秋梅说:“我们班里有许多人是清华、北大毕业生,他们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可我呢,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姬秋梅第一年每个晚上只睡5个小时,其它时间全用于学习和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12月学成归来。跟她同班的许多同学,那时才开始考博士。
谈起她取得的成绩时,她很谦虚,说这都是因为机遇好,自己的成绩是大家帮助的结果,她常常心怀感恩,对自己遇到的导师,对长期关怀自己的西藏农科院领导,对默默无闻支持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对一直鼓励自己的母亲,她都充满感激之情。2000年,姬秋梅得到了到国外学习的机会。当时姬秋梅不是很愿意去,因为她的母亲已是60多岁,儿子才4岁,院领导党委书记洛桑旦达和尼玛扎西副院长知道了她的困难后,组织出面将她的妹妹从那曲调到了自治区农科院,为她解决了后顾之忧。她的丈夫叫张永清,是18军的后代,长期在西藏工作,对西藏也充满感情,对姬秋梅工作在改变牧区面貌方面的重要性认识更深,他全力支持自己的妻子,几次手术,他都陪在妻子身边守护。
回顾20多年牦牛科研工作,姬秋梅说她遇上了搞科研的黄金阶段。以前,因投资不够、研究手段与设备相对落后,科研难以正常开展。2004年后,国家加大了对牦牛研究的投入,这为从事牦牛研究的科研人员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牦牛研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西藏牦牛研究研究起步晚,底子薄,没有可参考依据;牦牛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从事研究的科技人员少,但这些没有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不懈努力,2004年,他们的“西藏牦牛资源现状及生产性能退化分析”成果获得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西藏牦牛繁育综合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获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的研究成果牦牛半舍饲技术在拉萨、那曲地区的多个县进行示范推广效益显著,仅牦牛育肥一项2008-2009年农牧民实现增加产值1200多万元,为西藏牧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5月,姬秋梅因为心脏病情加重,又一次住进了医院,这次,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要她一定静心卧床休息。5月份的一天,姬秋梅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住院治疗和休养中,她对自己20多年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反思,感觉自己需要静下心来,让这些年的研究成果沉淀,把那些浮在上面的和真正能够推进西藏牧业发展的真知灼见分离,出版一些关于牦牛研究的专著,争取取得科研的新突破和新进展。姬秋梅说,下一步,他们团队的牦牛研究要创新思路,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把正在从事的“牦牛遗传多样性研究”项目,从牦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本品种选育、尝试用野牦牛提纯复壮家牦牛、牦牛繁殖技术研究、牦牛营养研究、气候变化与产业相关研究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力争多出成果。
【博士招生政策解读】推荐阅读:
天津大学博士招生目录06-05
2023天津大学博士招生简章10-05
广西大学2019年博士招生简章06-13
南开大学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办法08-24
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07-05
2010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及相关要求08-28
1261379874943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08-22
河北省军区招生办解读国防生招生政策05-26
招生优惠政策07-03
五校自主招生解读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