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训练题(通用8篇)
古诗词训练题 篇1
古诗词鉴赏训练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6分)
咏 柳 咏柳
贺知章曾 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诗题完全相同,但作者对“柳”的态度完全不同。请根据诗意作简要说明。
贺诗着重表现“柳”的形象美,表现了诗人赞美、欣赏的态度;曾诗“倚”“狂”等词表现作者的愤怒、嘲讽、憎恶的感情。
(2)咏物诗,有的有“寄托”(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方式,常常借物象言人事,寓事理),有的无“寄托”。上面两首《咏柳》诗,哪一首有“寄托”?这“寄托”的内涵是什么?
曾诗有寄托,以“柳”比喻小人,表现他们得意忘形的丑态,用“日月”“清霜”比喻正义和清明,形象地揭示出这样的小人必将受到惩罚的规律。
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劳 劳 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遣:使,令
李白的这首诗,与李商隐的诗《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又由杨柳想到春风,写春风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深怀同情。可以说从同一目的出发,但他们对柳条的结论却完全相反。请分析它们的不同点。李白的诗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情景,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的诗则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际折柳以表达情意,而不惜让柳条被人攀折。(参考答案)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定**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作,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词。”
(1)请从词中找出两个能够表现作者对待风雨态度的词语。(2分)①“莫听”②“何妨”③“谁怕”④“任平生”。1
(2)作者在另一首题为《独觉》的诗中写道:“(xia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
两句与题中词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4分)
作者所以特别喜爱之两句诗,在于它映现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诗人
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然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销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了。经过阵风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作者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早雁 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④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回纥贵族南侵,大肆掳掠,难民内逃,诗人因作词诗。②金河:河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③仙掌:西汉长
安建章宫有铜仙人,掌托承露盘。词与“长门”一样泛指长安宫殿。④菰米:一
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茎为茭白,果实为菰米,与“莓苔”均指鸟类食物。
(1)首句中“ 秋半”一词点名了入侵的时间,第二句表面写大雁的“惊飞四散”,实质上要表达的意思是(2分)
写出北地边民因兵灾向内地逃难的凄惨景象。
(2)请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表达技巧作简要分析。(4分)
采用象征手法,以早雁象征边地难民。通过写它们受胡人侵扰南非的情景,表达
诗人对西北民族进犯中原,给边地居民造成灾难的深深的忧虑,形象传神,充分表现了灾民的惊恐、离散及思归。或:
三、四两联都采用了直接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劝说中流露着深深的无奈,表达了对难民的同情关怀及对战争的谴责,真切感人。
5、阅读下面一首绝句,回答问题。(6分)
绝句
杜甫
急鱼捎溪足,斜晖转树腰。
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1)结合具体诗句,说说前两句中动词运用的妙处。
“捎”是“拂掠”的意思,表现了“急雨”之快;“转”是“滚动”的意思,表现了阳光斜照,已近黄昏。这两个动词,不仅符合景物特点,而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忽雨忽晴的天气变化过程。
(2)简要分析这首绝句四句话的组织技巧。
前两句展现由雨到晴的过程,第三句“黄鸟”直承第二句的“树”,第四句“藻”
“鱼”呼应首句的“溪”,形成完整的画面结构。这种组织技巧,既符合自然变化规律,也顺应了诗人观景的顺序。
6、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苦寒吟夜雪
刘驾白居易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两首诗抒发的都是孤独寂寞的感情。
(2)简答:结合诗句分析:这两首诗分别用怎样的手法描写雪夜的寒冷?
《苦寒吟》用的是拟人:泉水因寒冷而冰冻,好像在呜咽。《夜雪》用的是侧面
描写,人因寒冷不能入睡,故能看见“窗户明”,听见“折竹声”。
(3)简答:这两首诗各自描写了夜雪怎样的特点?
《苦寒吟》描写的夜雪是小而轻盈,不为人知;《夜雪》描写的夜雪大而猛,铺天盖地。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曦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空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曦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天色已晚,下起细雨。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
盼好友来到的期待,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具体细节: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或坐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
响声,正要出门迎接,哪知是自己弄错了。
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
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①。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
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鹭起,画图难足:长江白鹭飞起,再美的画也画不出。②门外楼头:
用典,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陈叔宝)和宠妃张丽华仍在结绮楼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
刻含义。
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
饰太平,寻欢作乐。
(2)综合分析《桂枝香 金陵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
古》三首怀古词,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
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诗中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香”字不仅写出了柳花之香、店内酒香,还写出了店外各种扑鼻之香,营造了
温馨热烈的氛围,使诗人流连忘返。
(2)试分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运用反问(反诘)、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李白的愁之深、愁之长。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从军行塞上听吹笛
王昌龄高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指乐曲《关山月》。②梅花:指乐曲《梅花落》。
(1)填空:王昌龄和高适都是唐代边塞诗人(填派别),这两首诗都写了
乐曲声和 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两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便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
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
合的手法。)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望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我家襄水曲: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人,这一代是古代楚国的地域。曲,即水道
迂曲的地方。
(1)分析这首诗起句“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的表达作用。“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二句,对全诗来说有两个作用:一是开门见山,点
出“早寒江上”的题意;一是为全诗营造气氛。“木落”呈现萧条之意,“雁南渡”
引发思乡之意,“北风”展示 悲凉之意。开篇即将怅惘、迷茫、悲怆的情绪表现出来,构成了全诗的总基调。
(2)结句“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表达了怎样的意味?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是说“想问一问出路在哪里,但水天漫漫不知所往”。
这两句诗将漂泊的旅人的孤独、辛酸,找不到归宿,不知道归期的凄惶心绪表现得颇具感染力。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雪雪
柳宗元罗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从内容、写法两个角度评析这两首同题诗各自的特色。内容:柳诗中所描绘的纯洁空灵、纤尘不染的白雪世界,正是诗人内心向往的、与浑浊现实对照的理想世界,也是诗人超然脱俗、奇峭幽深的感情世界的投影。罗诗虽以“雪”为题,但实际上并非咏雪,而是借题发挥,别寓深意地由“瑞雪
兆丰年”引出自己的见解:为瑞不宜多。写法:两首诗构思有别: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罗诗由雪而理,重在议理。两首诗都用铺垫:柳诗以雪为背景铺垫,突出人的斗寒傲雪的精神;罗诗以“雪中贫者”铺垫,使“为瑞不宜多”的议论言之有据。
1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
李白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
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等。
(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
崔颢李白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又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这两首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从内容和表达手法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两首诗。《黄鹤楼》诗首联、颔联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表达了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写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颈联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前两联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颈联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托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回应前文。《登金陵凤凰台》诗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连用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唯有江水流动,自然永恒。颔联进一步抒写“凤去台空”的感慨:昔日繁华的吴宫已经荒芜,东晋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经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煊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颈联写“三山半落”“一水中分”的景象,气象壮丽,对仗工整。尾联转回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寄寓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意在言外,饶有趣味。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但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犹为深远。
古诗词训练题 篇2
一.读诗须扣题, 有注莫放过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体式, 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因此, 我们在赏析诗歌之时, 要留心诗歌标题, 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 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例如唐诗《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和《西塞山怀古》, 由题目可知, 两首诗词均为怀古诗。怀古的作品往往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目的。通过分析题目我们把握了诗歌的体式, 在进一步的鉴赏时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再如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春夜喜雨》, 两首诗标题中的“愤”字和“喜”字, 鲜明地透露了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我们所鉴赏的诗歌大都带有注释, 充分地利用注释对我们鉴赏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词的注释交代了诗歌的诞生背景, 它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结合注释我们很容易回答出来: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解诗从字始, 披文而入情
诗歌无不包含着作家们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这正如刘勰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这就启示我们, 诗歌的情感因素并不都是外现在文字表面, 而是玉陷石间, 珠匿鱼腹, 只有经过用心深思, 字斟句酌, 特别要注意诗词的关键词———“诗眼”, 才能心领神达。
其次, 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文学知识储备。如果所鉴赏的诗歌作者是熟悉的诗人, 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大都表达了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欣赏陆游的诗作, 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还应具有一些史学知识储备。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着某种共同性, 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种不同之处, 因为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 联系史学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 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 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基础的诗歌理论知识也是鉴赏诗歌时要用到的。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 最主要的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 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勤于积累、勤于归纳、勤于总结。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学诗还是赏诗, 功夫都在诗外, 在平时。
三.文学即人学, 景语皆情语
“文学即人学”是高尔基提出的一个文学见解。以此思想移植到诗歌鉴赏中就有了新的意义。诗歌的表达无不借助于意象, 因此积累一些特殊的意象, 领悟其象征意义, 对解答诗歌赏析题目尤其重要。
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有以下几种:
景观类如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 渲染悲寂氛围。如“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斜阳, 多表现昏黄曙色中愁思万千, 如“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植物类如杨柳, 芳草多含离别之情, 如“杨柳依依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 多为思恋他人, 发泄心中忧闷之意。如宋人蔡伸《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 波面双双彩鸳戏”, 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吹奏笛、笙等, 多暗含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箫声咽, 秦峨梦断秦楼月” (李白《忆秦娥》) 。
学生形成一些认识, 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 把握意境, 更加顺畅地赏析诗词。
古诗词鉴赏达标训练题 篇3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女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②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②时世,当代。俭,通“险”,怪异。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1)请概括出本诗所塑造的贫女的形象特点。
(2)古人认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际上抒写的是作者的另一种情怀。你认为作者借写贫女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内心亲近大自然的乐趣。问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南徐①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①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镇江)。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类]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歌一二句中最值得品味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1)第一支曲所叙三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诗人怎样表现这些古人的结局?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2)两支曲子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蟹诗①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②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③,皮里春秋④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⑤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⑥空馀未黍香。
[注]①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薛宝钗之口吟出的一首诗。
②长安涎口:京都里的馋嘴。佳节吃蟹是豪门贵族的习好,故举长安为说。
③眼前道路无经纬:蟹横行,所以眼前的道路是直是横,它是不管的。经纬,原指织机上的直线与横线,此处指道路的纵横。
④皮里春秋:多用以说人心机诡深,而不动声色。空黑黄,就是花样多也徒劳的意思,因蟹不免被人煮食。
⑤性防积冷:蟹陛寒,食之须防积冷。
⑥月浦:有月光的水边,指蟹原来生长处。诗中常以“月”点秋季。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的颔联写出了螃蟹什么样的形象?
(2)诗的尾联“于今落釜成何益”句包含了宝钗对“蟹”怎样的观点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薛宝钗什么样的个性特点?试谈谈你的看法。
[语言类]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檞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②梦,凫雁满回塘③。
[注]①征铎(duó):装在车马上的铃。②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③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所所作。
(1)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阑风静榖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注]①“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哪些意象写出了山村的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闲看中庭栀子花”的“閑”字,不仅是全句也是全诗之“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开放探究类]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11、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赦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
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①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②胡尘。
可怜无定河③边骨,犹是深闺④梦里人。
[注]①《陇西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②貂锦:这里指战士。③元定河:黄河支流,在陕西北部。④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明代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认同前人的看法吗?为什么?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①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灞橋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期达标强训答案]
《关羽传》
1.B(壮:敬佩)
2.D(A连词“和”/介词“和”“与”;B介词“到”/介词“向”;C表转折“却”/表递进;D介词“用”)
3.C(②⑤⑥表现了关羽的军事才能,其中⑥是指关羽善于广结党羽。①表现关羽对刘备忠心。③表现关羽的勇气。④表现关羽的威名。)
4.B(关羽并未诛文丑)
5.(1)先主(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
(2)关羽全部封存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书告辞,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3)关羽出兵征战,麋芳、士仁当供应军需物资,但不是全力救援。关羽说:“回师后,一定要惩治他们!”
《与吴质书》
1.C(图:料想。)
2.B(④是叹年华易逝,表现自己内心的凄苦,并非“对友人一片深隋”,排除A、D。⑤是以比喻的手法自谦“德才不足”,也不合题干要求,可排除。)
3.D(“消极的感情”不合原文。由“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可知。)
4.(1)这些人只是有些还不及古人,也算一代优秀人才,现在活着的人,已没有人能比得上的了。
(2)年轻人的确应当努力,年龄一旦过去,时光怎么能留得住,古人想夜里拿着蜡烛游玩,确实很有道理啊。
《秋湖觞芰图序》
1.C(已:停止)
2.D(①表明应该去游玩,②交代游玩时的天气情况,④介绍高咏楼,都不属于作者所谓“胜游”的内容)
3.D(并非“给诗集作的序文”,应是“题画序”)
4.(1)绿水涨着茱萸湾,清风吹着绿杨城郭。
(2)只有这大江南北,天时调和,年岁丰熟,政简刑清。
《梓人传》
1.D(房屋)
2.B
3.A(原文没有吹嘘之意)
4.(1)如果到私家工作,我拿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2)木匠师傅左手拿着计算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站在中间。
《潮州韩文公庙碑》
1.D(审:清楚,明白)
2.A(③表现韩公不能“屈从人事”受到排挤,⑤是写韩公受到百姓的敬奉,⑥与文题无关)
3.C(“韩文公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说法错误)
4.(1)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
(2)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确实不错啊!
[张华传]
1.A(过:拜访)
2.B(“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表现斑狐之才;“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表现斑狐之貌;其他几项中的①是表现斑狐之才,但②不能表现斑狐之貌)
3.D(此说于文中无据。张华识破斑狐的依据是天下不会有这样才高的少年。)
4.(1)您应当尊重贤士,容纳众人,嘉奖人才而同情能力差的人。怎么能够嫉恨别人有学问!
古诗词训练题 篇4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曲江①对雨②
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③,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②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③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B.“林花著雨胭脂湿”景中含情,既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C.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D.本诗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E.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答案:AE(A项,“雨”是全诗的诗眼,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标题中的“雨”字;后两联写“对雨”之思,触景生情;E项,“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理解错误,尾联写出了作者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怀抱,令人伤感。)
2.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案:首联颔联动静结合,移情于景,表达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以景物表达出诗人那种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颈联和尾联委婉表达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的忠君忧国之心和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期盼之情,颈联讲龙武禁军今日龙辇已废,芙蓉殿里殿门深锁,无人焚香,一派荒凉景象。尾联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作者巧妙地用“何时”一词表现出自己的期盼。(诗歌的前三联写景,作者借景抒情,解题时首先要明确景物的特点,颈联是追忆与现实的对比,昔盛今衰的现实令人叹息,从而表现出一个爱国诗人对国家、君王的忧念之情;尾联用“何时”表达期盼,期盼的是皇上下诏赐宴,群臣聚会,歌舞升平。由此,作者的情感不言自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3.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5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答案:B,E(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4.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答案: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1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唐)岑参①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答案:BD(B 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不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D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
6.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答案: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5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答案:C、E(C选项中”雨里”一作”雾里“,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故“雾”和“雨”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E选项中“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境,而是真是的写照,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8.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第一问(2分):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第二问(4分):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11分)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鹃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呜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额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到愤慨,戛然而止,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答案:A,E(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晚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E项,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可奈何的叹息。在时间上,则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 5
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情感脉络不准确。)10.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案:(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11分)
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 爇(ruò):焚烧。② 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B.首句中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也写出诗人的感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C.“雁默线烹”引用了典故,不鸣叫者先被杀,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D.“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E.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体现了白诗一贯的风格。答案:B.C(B:“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错,C“比喻有才能的人 因遭到妒忌而先被淘汰”错,应是“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盛年不再的感叹:时光易逝,年老多病,青春不再。②有才无法施展的喟叹、愤懑:积极施展才能而引火烧身,不积极表现又被打压。③命运无常的愁苦、无奈:面对祸福,不能掌控,只好借酒浇愁。)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蠢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B.额联“名归范鑫五湖上”指的是范暴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领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答案:C D(C项中“想象”错,许久无人路过的香幽小径,落叶层层,新叶尚小,破败的长廊只有空空的回声和清冷的明月;D项中“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错,在政事上不得志,也有对朝廷政治统治不思进取的不满,寻不到志同道合的人。)
1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2)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②运用典/ 5
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B项说法错误。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防止因声音而发生泄密事件,所以在这里是指环境的庄严肃静。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作者在自谦。)
16.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7.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18.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课后训练题 篇5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松柏冢()垒垒()狗窦()
雉()舂谷()羹()贻()
2.解释下列词语。
始:冢:窦:旅葵:
羹:贻:雉:舂谷:
3.下列选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B.一、二句以明月,关塞起笔,看似写景,都写出了自秦汉以来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事实。
C.三、四句点明主旨,希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军戍守边疆,讥朝廷用人不当。
D.诗人表达了对戍边士卒极大的同情,并希望象“飞将军”一样杀敌立功。
4.对理解《十五从军征》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五从军征》描写一个服役65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况的悲剧境遇。
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人的凄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从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古诗词训练题 篇6
七年级(上)古诗文背诵默写训练题
班级姓名
一、《论语》十二章:
1.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
2.表明了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3.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4.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5.《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7.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8.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9.《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
10.《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
将人的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语句是:,11.《<论语>十二章》中,表示既要广博的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当
前的事情的语句是:,12.《<论语>十二章》中,表达对颜回高度称赞的语句是:,。
1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的语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其中表示达到“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最高境界的语句是:。14.,可以为师矣。
二、古代诗歌四首: 1.曹操的《观沧海》: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勾勒海岛草木茂盛,给人以生机勃勃感受的诗句是:。描写大海风急浪涌,惊涛拍岸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水何澹澹。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表现江面开阔,帆船飞速直前的长江景致的句子是:,。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表现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是:?。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借鸟儿的活动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花和草都是常见之物,但在《钱塘湖春行》中被诗人刻画得十分精致和生动,不单纯是对景物作客观描述,也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这两句诗是:。
表达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的句子是:。4.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以萧索凄凉之景衬托游子内心之悲苦,其中最为典型的两句是:
http:/// http:///
和;与之形成对比,构成一幅清新、恬静景象的诗句是:。
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三、课外古诗词背诵: 1.曹操的《龟虽寿》:
反映诗人虽然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
2.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表现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形容农家劳动生活的诗句是:。
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诗句是:。3.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表现禅院环境幽静的诗句是:。
形容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诗句是:。
4.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借月抒怀,表达对即将远去的友人关怀惦念之情的句子是:。
以景写哀,衬托作者听到友人被贬迁的消息后的伤感的句子是:。
5.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写归家无期,雨夜愁思的句子是:。
想象日后相见情景,暗含着今日思念之深的名句是:。6.杜牧的《泊秦淮》:
写迷雾冷清之景,点明停泊之地的诗句是:。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7.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表现“行人”“下岭”时心情的诗句是:。用形象的比喻讲述“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道理的诗句是:。
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
8.朱熹的《观书有感》:
诗中“?。”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清,就要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天光云影共徘徊。9.晏殊的《浣溪沙》:
《浣溪沙》中追忆郊游的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句子是:。
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10.李清照的《如梦令》:
追忆郊游的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句子是:。
形容作者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的情景的句子是:。
四、文言文:
1.《咏雪》一文中用“”和“”来比拟大雪纷纷。2.日中不至,;对子骂父。3.知不足,;知困。4.凡河中失石。如其言。
古诗词训练题 篇7
然而,学生在做高考诗歌鉴赏题时,有三个难点———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而“读不懂”居于首位。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诗意都无法明了,那么也就谈不上对作品进行深入地鉴赏,围绕设问进行合理地答题,得分自然也就不高。且读诗如读人,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想一想,如何做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 笔者经过数十年高中语文教学,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以供学生参考,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作好高考古诗词阅读第一步。
一、看标题
在考场上进行古诗鉴赏,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1. 标题表达作者写作缘由、写作目的。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从标题便知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歌极力描写了一番暮雨时分的场景,为送别营造了气氛; 再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张水部: 即诗人张藉,曾任水部员外郎) ,从标题便可知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 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朱因而得名。
2. 标题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标题便告知读者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标题明白如话;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直接告诉我们写作对象是庐山瀑布,从而也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景诗。
3. 标题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标题中一个“喜”透露出作者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此诗更成为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看作者
我们知道,每一个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这些都会影响他们,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诗文。如王维———清新自然、凝炼朴素,白居易———雅俗共赏,陶渊明———平淡自然、质朴纯真,李白———豪放飘逸、愤世嫉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李贺———奇诡变幻,杜牧———清丽俊逸,李商隐———含蓄绰约。而这样的风格特点便会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表现,如果我们平时多体会各类诗人的风格特点,考场上,根据作者,也能够对其诗歌内容体会几分。
三、看意象
“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几个重要意象———杨花、子规、明月。令人伤怀的暮春时节,杨花落尽,杜鹃悲啼,衬出李白对挚友的遭贬表达无尽的伤感,愁心寄予明月,借她来传达自己的同情与抚慰之情。可以说,正是运用了这些具有约定俗成含义的意象,此诗便更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悲情。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懂诗歌情感的时候,必须关注诗歌的意象语言,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的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四、看关键字
中国古典诗歌的篇幅大都很短小,其语言凝练而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著名作家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是绝对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特别重要地是抓住关键诗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如杜甫的一首《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这种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五、看注解
在高考诗歌阅读中,如果有注解,它一般有两个作用: ( 1) 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 ( 2) 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如2013年重庆卷《鹧鸪天·酬孝峙》的“注”———“1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2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3熏风:东南风。”――就包括介绍了疑难词语“罾”“熏风”; 同时在作者的简介“明末文学家”中又暗示了本诗的思想情感,试想,明末清初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诗人大多会有借口和托辞,从而表现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这样的注解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正是有这了“五看”,考生如果能从前到后、从头到尾,按照如此顺序,沉下心来,深入进行思考,反复咀嚼,学会方法,运用方法,我想,便可走进诗歌、走近诗歌,让古诗词鉴赏不再成为难题。正如青年歌手满文军在《懂你》中所唱“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解答技巧 篇8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也是考生们最感困难的考点之一。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解答这类题呢?考生只要具备一定的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读懂——审清——找,准——答全”的具体方法,解答还是不难的。
一,读懂
我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语言的结晶,它语言凝炼,意蕴深远。语言结构独特,考生阅读的难度大,如果连诗词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要想解答鉴赏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赏析先得读懂。
1读标题,明确诗歌的类型,确定赏析的方向。
诗歌的题材不同,其表现方法就不同,表现方法不同,赏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赏析前要先明确诗歌的类型,以确定赏析的方向。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主要有写景、咏物、怀古三类,这三类诗词的表现特点各异:写景诗借景抒情,咏物诗托物言志,怀古诗借古讽今。诗词的标题往往就能显示出诗歌的题材类型。《秋夜》(2004年福建卷),《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江苏卷),《冰芙蓉》《窗前木芙蓉》(2008年广东卷),《题李世南画扇》(2008年宁夏卷),这些题目显示的诗歌类型很清楚,它们分别是写景、怀古、咏物、题画(题画诗多为写景诗)诗。
2读作者,读诗人的经历、思想倾向及其诗歌风格,读诗作的时代背景。
“诗言志”,言诗人之“志”;“歌诗合为时而作”,作时代之“诗”。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兮”、“扈”、“汩”、“侘傺”等楚方言,他的每首诗几乎都是以楚声谱写出的“地方戏”;李白性格豪迈率真,感情奔放,思维活跃,他的诗歌显示出了豪放飘逸清新明朗的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杜甫一生布衣,又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时代,开元盛世、玄宗征边、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阶段和事件无不在他的诗歌中显现,透过他的诗可以探究到唐的兴衰史,其诗不愧为“诗史”;陆游一生积极投身于抗金复国的洪流之中,至老“尚思为国戍轮台”,临终还望“王师北定中原日”,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
诗的“志”、诗的“格”、诗的“言”,诗的“风”都不是一律的。诗意会因人、因时、因境而异。读诗就得要先读诗人,读诗时,读诗境。而后才能悟诗意。
3读诗句,把握基本内容,感悟思想情感,弄清主要写法。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在前两“读”的基础上要逐句读诗词,整体理解其意。古诗词讲究格律,每一种体式一般都有句数、句式、字数、平仄、押韵、对仗以及用字用词等方面的限制,加之它语言凝练含蓄。读诗句特别要注意其几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绿”性一变,静态的绿色转换成了在春风吹拂下。万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视觉形象,诗的感染力大增;语序颠倒,“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将词序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词意就贯通明白了;词语省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补上省略的应为“(漫天)黄沙(中)(我)(身经)百战(磨)穿(了)金(铠)甲,(如果)不破楼兰(我)终不还(乡)”,语句连贯完整后,诗意也好理解了。
掌握古诗词的这些表达规律,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将诗词拟成散文,把握诗词的整体内容,就能吃透诗意,弄清主要写法。
二审清
高考诗歌鉴赏题命制的角度多: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练字;单角度鉴赏,多角度鉴赏;单项赏析,对比赏折;一项一问,多项多问。解答前应审清题意,理解命题意图,明确答题方向和条项。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07年江苏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就规定的两旬进行赏析。两个问题。前一个问思想感情,后一个问表现手法,“哪种”是要求考生回答出一种手法。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吴西逸《[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2008年四川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就诗歌具体内容的角度命制的,特别强调的“归隐”是解答的中心。题目考查的是情节内容的赏析。
鉴赏的类别要求不同,解答的角度和方法就不同,考生要把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看清楚。题目千差万异,要求各有侧重,审不清,解答就会出差错。
三找准
古诗词鉴赏的角度很多,要能准确完整地解答其题日,必须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找准鉴赏点和答题的对应点并以此作为解答的依据。有的题目说得很清楚是就某一个字、某一句话、某一联、某一片,还是整首诗词的哪个方面的赏析;有的却没有言明,要考生根据题干的提示到具体的诗词中去找出赏析点。
黄氏延绿轩商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瞄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人”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007年天津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要求赏析的点说得非常清楚,前一个是两个叠词,后一个是一个诗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可以在诗中直接找出赏析点,然后结合诗中的对应点以及全诗进行分析,这两个题目的解答要点就清楚了。[正官]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自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2008年辽宁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要求对“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结合的方面作分析,题干中并没有言明什么景(赏析点),要解答这个题目,先得找出曲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然后再理清顺序和分辨动景和静景进行赏析。曲中描写的景是“长江”、“淮山”、“江帆”、“山泉”、“晚云”、“夜露”、“新月”、“塞鸿”。分析可见“江山”是远景,“帆泉”是近景;“江山”是静态,“帆泉”是动态;前四句写白天,后四句写夜晚。这样找出赏析的对应点进行分析,一解答起来就清楚了。
四答全
诗歌鉴赏题解答要坚持用必要的术语、结合诗句分条具体作答的原则。答规范,答全面。
诗歌赏析题的命题角度不外乎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炼字等,每种题目的命题都有其规律,解答也有一定的规范。考生要把
握规律,按照规范逐点解答。
情节内容主要指意象、意境、情景、情境、事件、细节等具体内容,这类题目解答的要领:找出诗歌中具体的情节内容,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分析其作用。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004年江苏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都是就情节内容命制的,根据题目的指向,在诗中可以找出“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表示边塞地名的词;“三春白雪”是边塞的气候特点,“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描写的是征人们频繁被调动、时时忙练兵的艰苦的戍边生活,每个情节中都蕴含了“征人”之“怨”。通过分析可以这样答:
(1)诗中涉到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地名都是边塞地名,诗中写的内容都是征人们的戍边生活。
(2)征人们怨年年岁岁的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的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景色单调,通篇都充满了“怨情”。
“诗言志”。“志”者思想感情也。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这类题目的解答要领:熟悉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和诗作的背景,找出作者情感的具体载体(情节内容),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昊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②张罗地,指门前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2008年全国高考卷二)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的分析。注解说得很清楚,作者是南宋的官吏,因主战,触怒秦桧等投降派被削职。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落职失势闲居在家时所写。题为“春日即事”,说明这是因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的写景抒怀诗。前两句描写的是春残日暮的景象——天近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清冷凄苦的景色;后两旬描写的是冷寂的闲居生活——门可罗雀,归鸟声声,自己掩门——空寂落寞的处境。仔细探究这两幅哀景,可以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悲哀之情:前者表现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空寂寂寞愁绪,后者表达的是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叹。通过这样逐步的分析,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这首诗通过对春残日暮的景象和冷寂闲居生活境遇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读懂——审清——找准——答全”是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好方法,考生不妨一试。
【古诗词训练题】推荐阅读:
小升初必考古诗词训练题12-29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课后训练题08-31
古诗词对比阅读训练07-08
中考古诗词赏析训练11-16
古诗词鉴赏题解题策略09-08
古诗词鉴赏题解答策略01-01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08-03
古诗词三首预习题10-24
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