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七年级教案设计)

2024-10-10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七年级教案设计)(共10篇)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1

一、教学思路:

注重引导学生从初读、解读、诵读、建构四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探究,主要围绕“理文意、品人物、悟情理、说心语”的教学思路开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章意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课文,能当堂成诵。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法学会分析夸父形象和理解文章主题,提高概括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夸父精神,并将其用于学习、生活之中。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诵读课文。

2、教学难点: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流程:

(一)视频导入,设疑激趣:

1、设疑导入:艳阳如血,日出日落,永无止息,火辣辣的太阳爷爷够神奇吧!可世上还有一位更神奇的男子,他日夜不停地去追赶太阳,谁有这胆量呢,他究竟是个怎样的神人?欲知详情,请看影片。(播放欣赏《夸父逐日》)

由疑引题:这个神奇故事叫什么?要找到这个故事,应查找哪本书呢?(简介《山海经》)。

2、“神话故事知多少”,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神奇故事呢?(演示5个神话故事图片,概括神话特点)。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朗读感知:你们知道学习文言文最有效,最高效的方法是什么?(朗读)①录音范读,读准音节。②学生齐读,检查纠正。③个人试读,读出情味。

2、自主学习:学生圈点出有疑问的重点字词,并与同桌合作解决,并试着翻译出全文。(呵呵,谁有胆来翻译一下?看看谁能拿下“翻译王”称号),先逐个明确重点字词,后请一生翻译全文,其他人点评。

(三)、探究品味,深化主题

1、合作探讨,品人物:夸父究竟是个怎样的神人?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夸父,探讨以下两个问题:①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你能看出夸父怎样的精神?②你心中的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待他?

2、体验反思,悟情理:夸父,这位传说中的英雄虽已逝去,但他却能赋予我们神力,激励我们勇于探索,勇于追求,下面的三个问题,或许会勾起你人生路上的许多感慨:①从夸父身上,你能感悟到我们中华民族先人们怎样的精神品质?②从夸父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3、心灵互动,说心语:夸父虽去,掩卷沉思,感慨良多,面对夸父,你心底里定有千言万语和他诉说,请把你的心里话对着夸父,大声地喊出来吧!(请一生上来说说)。

(四)、比较积累,拓展延伸

正是有了像夸父这些先人们坚强勇敢、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征服,我们今天的中华儿女,才能自豪地以神舟七号实现飞天梦想,以嫦娥一号圆奔月愿望。下面我们再来共赏另一则精彩神话(多媒体显示《精卫填海》文本)

思考:

1、谁来翻译一下这个精彩神话故事给大家听听?

2、以上神话故事的名字()。

3、这个神话与《夸父逐日》在内容上都写了()。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2

湖南益阳市六中初中部 刘鸽

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文言短文,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理解神话故事的主旨内涵

教学重点

1、学会自主阅读文言短文,积累文言词语

2 、多角度理解神话故事的主旨内涵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短文的内涵

教学设想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小就听过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在脑海中也一定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神话人物,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山海经》,其中就有奔月的嫦娥、射日的后羿等,另有一位“珥两黄蛇,手把两黄蛇”善于奔跑的巨人夸父(出示简笔人物形象挂图),他敢于逐日探索!(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短文,一起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面对不解的自然现象艰苦探求的精神。

二、自主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个别同学朗读

3、六人小组讨论,逐句翻译

4、全班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问题

5、复述课文故事

6、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背诵

三、自主合作探究、品位文章内涵

1、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竞走”,以及怎样评价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

② 对“其弃杖,化为邓林”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你改写一个简单的结尾。

③有人认为夸父自不量力,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2、全班讨论,确定两位小主持人,每组推出代表上台抽题回答以上①②题

3、以正、反方的`辩论形式探讨③题

4、教师总结归纳

四、迁移训练

出示《女娲补天》原文,要求学生先自主探究讨论、然后分析两则神话主旨的相同点。

五、作业

创新、扩展《夸父逐日》的故事,要求在原文的基础上有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

《社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3

课题:社戏(鲁迅)

教学目标:1、通过小说故事了解美好的童年往事和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2、学习有详有略的叙事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讲述、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过去,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候,好些地方都有请戏班子演戏的习惯。“社”原指土地神,“社戏”就是每年祭土地神活动中所演的戏。由于这种活动经常进行,渐渐就失去了祭神的意义。活动上演的大都是地方的剧种,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氛。可以想象,这种演出对当时文化生活并不丰富孩子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鲁迅向我们描绘的正是孩子们这样的生活和感受。

二、阅读主场

(一)听课文录音,并根据老师的提示确定情节的位置。

1、盼看社戏

2、去看社戏

⑴看社戏的波折和转机⑵月夜航船前往看戏

⑶看社戏⑷看戏归途,偷吃罗汉果

3、怀念社戏

(二)合作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小组学习整理波折和转机的具体内容,在班上交流。

波折之一:叫不到船

波折之二:不准和别人一同去

转机之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转机之二: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

转机之三:双喜写保票保证不出事

2、诵读写看戏途中见闻感受的段落,指导学生对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理解分析交流。

多角度写景物:

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的朦胧月色、淡黑起伏的连山、星光点点的渔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触觉--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吹来

听觉--婉转悠扬的歌吹

多角度写心情:

间接表现--“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连山……远远的向船尾跑去”(表面写行船之快,实际写急迫心情)

直接表现--“是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3、诵读看社戏的段落,提醒学生注意捕捉描写戏台、演戏时空间位置的变化的文字,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远处--“模糊在远处的月色中”“仙境”

稍近--“红红绿绿的动”

近处--“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

4、学习小组学习整理对偷吃罗汉果一事上孩子们特点的认识,在班上进行交流。

桂生--机灵

双喜--考虑问题周到,聪明、机灵、能干

阿发--淳朴、无私、憨厚

(整个摘豆、生火、剥豆、吃豆的过程和对付八公公的议论,都充满了童心和野趣)

(三)问题讨论

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提醒学生讨论中要注意联系在课文学习中已获得的认识)

⑴在这里能“得到优待”(感受淳朴、好客)。⑵在这里“可以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不受深奥难懂的教育)⑶这里可以钓虾、放牛(享受无拘无束自由愉快的生活)⑷能看到社戏(满足“我”的第一盼望)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在语句积累本上)

撺掇凫水弥散家眷喃喃

皎洁缥缈向午纠葛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

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

(四)背诵“两岸的豆麦……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五)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或句子,把自己对这些描写的感受讲给家长听,以“童年,美好的童年”为题,写一段文字。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4

叶超群

《吆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老北京的吆喝。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搜集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情感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2.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课件展示图片《那些属于80后的童年记忆》)

虽然逝去的童年已不可追回,但是这些事物却唤回了我们对于过去时光的美好记忆。[板书:记忆] 那么一座城市的记忆又可以留存在哪里呢?比如说北京这座有着悠久的岁月积淀的城市,你可以从哪些东西中找到这座城市的记忆,读到它的历史?(北京胡同、故宫、长城、四合院、京白……)是的,正是这一块块秦砖汉瓦,这一座座小院胡同共同构筑起北京这座城市的记忆,让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萧乾,去聆听发自北京这座城市记忆深处的声音--吆喝。[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什么是吆喝?(叫卖的声音)这篇课文选自《北京城杂忆》。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为什么萧乾要选择吆喝这么平凡的甚至可以说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来展现他记忆中的北京城呢?我们能够从吆喝声中读到一个怎样的北京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① 现在,让我们自由地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看看以前老北京城里有哪些物品可以通过吆喝来叫卖的?

(馄饨、饽饽、乞丐、柿子、秋海棠、糖葫芦、烤白薯、炸豆腐、小玩具、萝卜、荷叶糕、山里红、烧卖……)

②大家找得很快哦。看来在老北京的吆喝还真不少,哪行哪业都能吆喝。据老人们说啊,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在课文中作者也用了一个精辟的比喻来描绘北京人的这种生活场景,大家找到了吗?需要老师的提示吗?

生找:“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齐读)

作者这个形象的比喻,让你从中读到了一幅老北京人怎样的生活场景?

③这么多的吆喝可怎么介绍得过来呢?作者是怎么安排的呢?大家有没有找到提示的语句?(第四段)看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而且“一年四季”、“从早到晚”说明了什么?(齐读)

说明吆喝与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老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啊,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这一声声的吆喝带我们走进了老北京人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读吆喝就是读生活[板书:市井生活]。所以它又怎能不勾起每一个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最真实的感动与回忆呢?

屏幕展示:“读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70年前的北京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冰心”, 师读。

3、读课文、赏吆喝

①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A、现在,就让我们也一起来品一品、读一读这老北京的吆喝吧。刚才同学们说到吆喝的目的是什么?(吸引顾客)那么大家觉得哪一句吆喝,让你觉得最形象生动,听了就忍不住要去光顾他的生意?

(结合课堂实际,从语言、声调变化、合辙押韵等角度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并辅以朗读指导,再现北京吆喝。)

B、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唱出来的!)可不,想唱好还真不容易,他们是怎么唱的?

C、现在,就让我们试着来“原音重现”,在吆喝中感受老北京浓浓的京味儿!(播放老北京吆喝“卖金鱼儿”)

--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声乐的艺术)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像舞台上的艺术家一样高雅,可是却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民俗风情。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板书:民俗风情] 正是这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北京有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气质与面貌。

②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

A、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又是一群什么样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

(生活艰辛)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收入微薄)

B、他们从大清早到深夜,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日,走街串巷,肩挑背扛。用心的吆喝也就是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吆喝就是他们苦乐生计的`承载。可以说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然而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段这个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

这是作者写的最详细的一个人物,我们一齐朗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齐读第六段)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从“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

是啊,面对如此艰辛的生活,他们不失诚信,把吆喝声喊得那么嘹亮动听,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乐观。)

--在这些底层生意人中,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决不只是一个人,你看卖柿人自得其乐,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儿、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决不失了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投递的目光决不单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齐读)

--品读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民俗风情,更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 [板书:生活态度]正是这一切共同筑就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所以说这平凡的吆喝正是老北京最鲜活的记忆!

4、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①然而,我们说什么是“记忆”?(是渐行渐远的往事,是已经消逝的过往)所以我们在提及“记忆”这个词的时候,内心总会温暖又略带感伤。曾如此鲜活地飘荡在老北京城胡同院落里的吆喝,如今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②齐读最后一段“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你从中读出了作者回想这记忆中的吆喝声时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怀念)

师读:“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萧乾《北京城杂忆》

仅仅只是怀念吗?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吆喝这种北京记忆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近来我又想:一个城市要赶上时代,有些东西就得忍痛牺牲掉。什刹海吃不着河鲜了 ,七月节也不再放荷灯。要现代化,就得扔掉些东西。然而也不能全扔光了啊! ”

--萧乾《北京城杂忆》

③为什么不能“全扔光了”?

是啊,记忆是我们的感情的根系,灵魂的家园。把这座城市的记忆全扔光了,我们再从何处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故土呢?让我们把这些城市的记忆留存下来吧,让它们成为我们对文化最温情的顾盼回眸。(板书:文化,并勾画连线)

5、追寻属于我们自己的城市/地方记忆:你觉得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上留存着温州这座城市的记忆/平阳这片土地的记忆?

(南戏、集市、各种当地民风习俗、风味小说……)

四、布置作业:

①搜集、记录我们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

②感受老北京吆喝(heritage.news.tom.com/ zhuanti/yaohe/ )

③推荐阅读:萧乾《北京城杂忆》

板书设计:

吆  喝

萧乾

文  化

市井生活      记  忆      生活态度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5

来宾市金秀县桐木中学郭炳余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记事简练、以对话为主的文言文,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要求能当堂背诵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难点。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的对话的内容,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特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准确了解文章的内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前预习指导。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吴下阿蒙:(愿意指的是吴县的阿蒙,后用来形容发生巨大变化前的样子。)

涉猎:(粗略阅读,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人分别了一段时间,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书名的含义是,吸收历史由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

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学习重点及学习方法的提示。

1、在朗读中,体会对话中的人物心理神态。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的启示。

(二)、新课教学

[朗读指导]一、朗读课文。注意恰当的句读停顿。

提示:卿今当涂掌事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朗读指导]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

提示:要注意人物的身份以及对话中出现的语气词。

首先,孙权是吴国的君主,而吕蒙则是孙权手下的一员大将,两者有上下级的关系。但同时两者的关系又比较朋友化,孙权的语气应是劝说勉励式的语气,而非命令。

其次,注意对话中使用的语气词及表语气的标点。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此句可以看出孙权在用吕蒙如今的身份、责任去强调学习的必要性,读时要把重音放在“不可不”上。语气严肃,语调郑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其中“耶”字。读作“Yé”,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其中“耳”,表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而已”。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出鲁肃的`惊叹之情。要读出惊奇之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字表现出吕蒙自豪得意的心情,放在句末,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要读出自豪感。

[朗读课文]放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设计理念: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如此,因此,我要求学生按照人物的口吻、神态、心理,去朗读课文,以至当堂成诵,其义自见。为下面的疏通文意奠定基础。

(三)疏通文意,教师略加点拨。

[讨论]一、讨论整篇文章的文意,注意疏通难词难句。

明确:难词。初:当初,用于追述往事时。当涂:当道、当权。辞:推辞。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过:到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二、1、指导学生逐句翻译。

2、重点语句的翻译。A、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你不在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望。(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3、重点语气词的翻译。

A、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B、耳:表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C、乎: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设计理念:字词的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字词的基本功,,正如俗话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品读课文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四)、问题探究。

1、该短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归纳层意。

(可分两层:…..蒙乃就学.......第一层:孙权与其劝学的对象吕蒙的谈话。第二层:鲁肃与吕蒙的谈话。)

2、孙权给吕蒙的读书目标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的爱护、器重和充满希望的一句话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鲁肃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吕肃为吕蒙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才略的惊人的长进。

设计理念: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按照设定的人物关系,和口吻、神态去品读文章,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迁移与激励教育

1、试就本文与《伤仲永》作比较,谈一谈你的看法。

(提示;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少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2、学习了本文,你受到了那些启发?或这一故事包含着什么深刻的意义?

(虚心受教,刻苦学习,可以增长才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勤奋,多挤时间学,不能找借口偷懒。)

3、假如现在你是“仲永”或是“吕蒙”,你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迎接时代的挑战。(让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声中结束本课。)

设计理念:通过激励教学,激发学生对仲永由“天资聪慧”到“泯然众人”的哀伤,再由吕蒙年老而不放弃,终学有所成,通过两相对比,和自身的情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努力学习。

(六)、作业设计

1、试用“吴下啊蒙”“刮目相看”各说一句话。

2、文中的“”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说明吕蒙是一位一点就破的人;“”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手法。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的某一回,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分享。

(七)、板书设计(一)

一、力陈必要: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士

孙权劝学 别

(善劝)现身说法:孤常读书,大有所益。 三

先作托词:军中多务 当

吕蒙就学 刮

(一点就破)后发奋读书:乃始就学 目

鲁肃赞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待

(敬才、爱才)

二、板书设计(二)

吕蒙无下阿蒙乃始就学才干、谋略有惊人长进 后非

天常

(年老) 学重

仲永天资聪慧 不使学 泯然众人习要

七年级数学《整式》教案设计 篇6

1.认识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阅读课本P53,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问题1: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行驶时间,这三个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

问题2:用S表示圆的面积,C表示圆的周长,r表示圆的半径,用含r的式子表示S和C.

问题3:a和b表示两个有理数,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问题4:全班共有学生x人,其中女生人数占54%,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分别是多少?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合作交流以上问题、思考:

(1)字母可以表示什么?

(2)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3.总结归纳:用字母表示数,字母和数一样可以参与运算,可以用式子把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

4.课本P54例1、P55例2.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有困难的学生组内讨论帮助.

二、反馈练习

1.课本P56练习第1~4题.

2.能力提升练习.

(1)一段水渠的横截面是梯形,上口宽a m,下底宽b m,渠深0.8 m,若这段水渠长为l m,修这条水渠需要挖土石方 .?

(2)一种袋装瓜子,其质量x(g)与售价c(元)之间有关数据如下表:

瓜子质量(x g) 售价c(元) 100 2.4+0.5 200 4.8+0.5 300 7.2+0.5 400 9.6+0.5 500 12+0.5 … …

用含字母x的式子表示售价c是 .?

第2课时 单项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1)若正方体的边长为a,则正方体的面积是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体的棱长,则正方体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作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

(1) ;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

3.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的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的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1)x+1; (2); (3)πr2; (4)-a2b.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1)-7xy2的系数是7;

(2)-x2y3与x3没有系数;

(3)-ab3c2的次数是0+3+2;

(4)-a3的系数是-1;

《马说》学案(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7

一、学案目标

1、熟练诵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意。

2、把握作者情感,理解“托物寓意”写法

3、培养学生敢质疑,会质疑精神。

二、学案导入。

以学生评点和教师讲故事的形式进入新课的学习。

1、你能评点一下自己班级内一两名同学的个性吗?

2、老师讲故事……

三、学习程序。

1、积累知识,丰富语文素养

(1)、我们学过“说”这种古文体的课文吗?__________________

(2)、“说”在古文章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吗?

温馨小提示:要再多读几遍文章的`前提下和同学合作完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4)、食()马者

(5)、不外见()(6)、其真无马邪()?

3、你能比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吗?

朗读小建议:一篇文章要读出感情,需要注意:语句停顿适当,语速疾缓的适中,语调高低的讲究。(本文是些千里马悲惨遭遇的,所以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

朗读比拼方式:小组内比赛朗读后,选取朗读比较具有感情的学生,被选取的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段落与其他小组学生比拼。看看那一个小组选出的学生读的准,读的感情丰富。

4、互动合作,解释本文重点词义,并区别一词多义现象。

动手能力大比拼:哪一个小组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下列词义准确的解释出来,就是本环节优胜小组。

(1)、虽虽有千里只能()故虽有名马()

(2)、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4)、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5)、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

(6)、之、 虽有千里之能( ) 执策而临之 ( )

(7)、或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8)、是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9)、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10)、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11)、见 才没不外见 ()

(12)、材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13)、邪 其真无马邪 ()

5、赏析段落,与作者产生共鸣。

试试小建议: 以 “这一段写了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我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句,与作者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共同情感”的格式来完成。

6、我探究,我收获。

温馨小提示: 本文论述了千里马悲惨的命运,刻画并讽刺了食马之人的无知与狂妄。可见作者用意并不在马的身上,而是寄托内心深刻的思想感情。

(1)、千里马,食马之人,伯乐分别代指那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把作者深刻思想感情寄托于具体形象事务身上的写法称之为:托物寓意“。本文是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结合赏析段落内容回答)

7、我争论,我快乐。

对于作者在文章中一味强调人才被埋没,是因为世上缺少像伯乐这样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你有不同看法吗?请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知识点:1、本文导入结合学生实际评点学生个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积极性和善于发现同学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习惯,这是语文课标的内在要求。

散步(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8

《散步》导学案

教师寄语:

1、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

2、机会是均等的,但常常是有限的。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感悟本文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3、领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写字:fēn qí( )   xìn fú( )   chāi sàn( )霎( )时

水波粼粼( )  熬( )过      嫩(   )芽

2、解释词语:各得其所                   熬               委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全文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轻松温暖的气氛,平常事现真情。注意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语气的把握)读后思考:

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课文写了哪些人?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温情提示:先自主思考,再小组合作)

(1)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为什么这样说?

(2)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学法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五、拓展延伸   从下列内容中选一个进行说话练习:

1、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吧!

2、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达 标 检 测

孝 心 无 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远无法偿还的心情。 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 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作者对无视家庭困境,一心追求高学历的“苦孩”;不顾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赤诚忠厚,打算功成名就再“从容尽孝”的孩子;各持什么态度?

2、就“尽孝”而言,作者的主张是什么?

3、时下有些孩子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如意还要发点小脾气。其实拥有父母之爱,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你打算用什么具体行动来报答父母,力尽孝心?

课下作业、亲情再现--感受“美”

请大家打开记忆的大门,写一写你经历过的难以忘怀的亲情故事。

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流畅的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侧面描写手段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比喻、夸张以及侧面描写等在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批注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战台风》曲激发学生的探讨、了解大风雨的情状。和学生一起谈大风暴的危害,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的脆弱渺小。

作家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现为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其作品有:《商州》、《废都》、《高老庄》等。

2.逐段讲解课文内容

(1)第一段:写树林全貌。以树林的各种不同的姿态,突出风的狂暴。把树林比作面团,树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就像揉面团一样真是新奇的想象。“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一切都在旋”把风的强劲、肆虐、无所不在凸显无疑。树叶不同的姿态把风的强完全讲了出来。生字词:偌(ruo、)大、房舍(she、)

第二段:柳条的不同动态,一下抛举空中,一下扑撒下来。这些动态将风由小到大,展现出来。如此一来,就把原来无生命的物变成有生命的了。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样。杨叶变换模样,也把风的来回反向展现无遗。一个“插”、一个“响”身形具备,未见风,却把风的声响已入耳旁。生字词:刹(cha、)那

(3)第三段:羊的跑、撑、撞、滑、跌倒形象的写出断牵绳的羊在风中的一连串的表现。“在院子里旋转”展现女孩的无奈、“两步远”、“长时间”的对比令人寻味,让人身临其境。栅栏

(4)第四段:攀附不住,把狂风肆虐的状态表现出来,使狂风大作枝蔓摇曳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像一条死蛇形象的刻画出葡萄蔓被风刮落的情状。

生字词:攀附;蜷曲

第五段:飞不下来、飘、斜、颤、、翻、旋、停、掉这些动词生动的写出了鸟在大风中由起飞到被垂落的过程。无以风字,而风无处不在。 倏忽

第六段:精湿的猫,一精湿,将雨浸湿的万物情状,表现出来。废纸、猫、瓦片等则侧面刻画疯狂雨骤的情形。

第七段:“凸起来,再凸起来”生动的表现出浮萍因为水的暴涨而急剧向上凸起的状况。“几条鱼儿在岸边的草窝里蹦跳”鱼因为水的暴涨而被冲出水里,也侧面表现了雨的狂暴。

第八段:“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灯还是点不着”这形成强烈的对比,说明风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这一简短的话语,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表达了对孩子天真的无尽赞颂。此处也从侧面看出屋外的雨如瓢泼般下来,漫进了屋里。

3.课文结构解析

树林

柳条、杨叶、芦苇 疯狂雨的

第一部分前 断了牵绳的羊、穿红衫子的女孩 肆虐

五段,狂风 葡萄蔓、苍蝇

肆虐 鸟 孩子天的

风雨 赞美、歌

废纸、湿猫、瓦片

第二部分 浮萍、鱼儿

6——8断

油灯、老头、孩子、纸船

前一部分写狂风肆虐。通过五段,对不同对象的描写,来侧面烘托风的肆虐,风的无处不在。各种对象都有不同的状态。都以对象来写风。对象的状态因前已有述,在此不做赘述。

第二部分写暴雨的打击。后几段都写了不同的状态,侧面描写狂风暴雨打击下的大自然。但在不同的在雨中各物中,其他的对象都在风雨中无可奈何,小孩子却在大雨中很欢快活泼。这正是对孩子活泼的赤子之心的热忱赞美。

课文修辞的作用

(1)比喻,作者的比喻新奇,想象丰富。(具体事例略)

(2)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使人更加轻松的理解课文的内涵,也可以让文章的更加形象生动。(具体事例略)

侧面描写,不正面写所要写的对象,通过写其他对象来写。文中无以笔写此物,而出处写此物。本文正是用这样的手段。

5.课文主旨

(1)赞美孩子天性。

(2)突出自然的强大、宇宙的威严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10

二.语言目标:掌握以下句型

1.When is your birthday ? My birthday is November 11th .

2.How old are you ? I’m thirteen years old .

3.What events do you have at your school ?

We have an Art Festival each year .

4.Do you have a pop concert ?Sorry ,I don’t know .

5.When is the school trip ? It’s in April .

6.When were you born ? I was born in ….

三.学习策略:

角色扮演

自我评价

四.课时安排:

课时1: p47-p48 2c

课时2: p482d-p49

课时3: p50 Section B-p51 3b

课时4: p51 (4) groupwork-p52 selfcheck

五.教学步骤:

Period One

1. Showing the students a large calendar.

Teaching the words : when , January , February , March , April , May , June , July , August , September ,October , November , December.. birthday.

2. T: When is your birthday ?

S1: My birthday is -----

T: When is his /her birthday ?

S2: His /Her birthday is ----

Teaching : first , second , third , fourth , fifth , sixth , seventh , eighth , ninth , tenth , … , twentieth , thirtieth,twenty-first -----

3. Training the ordinal numbers together .

4. Listening to the tape recorder of 1a . The students try to remember the words of the months .

5. Listening to 2b conversations and number them 1-3.

6. Pairwork : Practise the conversations “When is your/his /her birthday ?” “…”

7. 2a. Listen to the recorder several times and repeat them.

8. Ss try to find the rule of the ordinal numbers and the teacher writes them on the Bb.

9. 2b,2c : Listen and match the names , months , days.

10. Homework: Workbook , Copy new words and setences.

Period Two

1. Duty report,

Review words of the months and the ordinal numbers .

2. T: When is your birthday ?---When were you born ?

S: My birthday is …. ---I was born in /on …

3.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festivals of the year .

The students discuss them while the teacher write some of them on the Bb .

4. Pairs work : Practise “ When is your birthday ? / When were you born ? ’ How old are you ?…

5. 3a : Point out the conversations and read with students , practise“How old are you ?”

Point to the three ID cards ask questions about them .

6. 3b: Pairwork

First students make their own ID cards . Then pairs ask and answer.

7. Dictate the sentences .

8. Homework : Workbook , 评价手册 ,让学生制作家人生日卡。

9. If there is time , the whole class play games about birthday , age , name one by one.

Period Three

1. Let the students say out their family members’ names, birthdays , ages ,

2. Section B

Match the pictures and the events :

1. speech contest d

2. party c

3. school trip b

4. basketball game a

Teaching new words : speech , contest , party , school trip , basketball games , event, art , festival , pop , concert , chorus , lecture , music .

3. Listen and check the events above 1.

4. 2b : Listen again , fill in Joe’s calendar

Write 2b conversation on the Bb . Point to the calendar and show the September and October dates . Students listen to the recorder several times

And fill in Joe’s calendar

5. 2c :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

Students pairs do .

6. 3a Pair work

Ask students to do in pairs . Look at p51 3a and p97 , complete the schedule .

7. 3b : Practise the dialogue like the model : School Days , Art Festivals , Chorus Competition , Lecture , English Party .

Yes No I don’t

Know Month Do you like it?

School Day

Art Festival

Chorus

Competition

Lecture

Music Festival

English Party

8. Ask the students in small groups .

9.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lists to the class .

10. Let the students copy these in their notebook .

11. Homework .

Period Four

1. P51 4 Group work : Write five things about yourself on a piece of paper . Another student will read to the class .

2. Have the students guess who the student is .

3. Self check

1.) Students remember the words

2.) Dictate the words

4. Write the words in the vocabulary builder by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

5.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amous people . Help the students to find their names and their birthdays

上一篇:城关二小校园安全自查整改情况及安全工作安排下一篇:一切以员工为中心有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