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厂厂长的工作职责和范围(通用7篇)
服装厂厂长的工作职责和范围 篇1
服装厂厂长的工作职责和范围
地点主要在车间,主要管理生产流水线、或成件生产。具体说来,服装生产就是从设计开始,到打样,确定生产,排料裁剪,组织流水生产,质检,包装,入库。
一、均衡生产,调度有序
⒈根据厂部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结合本部的生产实力,具体组织生产计划的实施工作。⒉负责实施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贯彻落实致班组。
⒊制定和执行现场作业标准及工艺流程,从而使生产的产品,按照客户的需要进行,保证进度和质量。⒋实现全面均衡有节奏的同步生产,使最终的生产便于包装及装箱。
二、产品质量控制有力
⒈生产厂长接单后,先组织各组现场管理人员,分析该款标准样衣的工艺特点,仔细阅读工艺单的制作要求。
⒉对标准样衣的各个部位协商制定质量标准,制定工艺流程。
⒊新款上线前务必督促有关现场管理员制作产前样、对一线生产员工缝制辅导到位,要求组长、质检人员进行巡检和半成品抽检。
⒋严格要求并督促各组员工按工艺标准进行缝制,并及时向业务部门提供大货样。
⒌各款在上线生产前即将生产时,有关现场管理人员应组织本班组员工开生产例会或早会,对该款做详细的说明,并将技术部提供的样衣、工艺单及质量标准标准书面通知,公布于众。
⒍生产厂长必须组织督促各现场管理员将质量问题解决于车位之上,处理于成品之前,以保降低成品的返工率,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三、定员定额、先进合理
⒈生产厂长可根据厂部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归类所下单中各款式的性质,根据客户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水平,结合自身对车间各班的了解情况,进行合理的分配到位,并固定人员生产,督促日产进度及现场收尾工作。
⒉因公司分类为不同档次的产品,并且各个客户对品质要求水准不同,针对此类情况,结合厂部目前的生产实力,为促进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①现将车间缝制员工分为A、B两类,A类为缝制素质优等,B类为缝制素质差等,隔开进行有效的安排生产。②分别在每年的3、10两月份开展质量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员工的动手.动脑的能力,着重从人性化管理上做文章。
四、原辅材料,供应及时
⒈生产厂长必需及时追踪正下单的原辅材料,如有需上报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处理。
⒉组织车间各有关人员做好一切产前准备工作:如生产设备的配置,有关人员的调配,有关工具的搭配等。
⒊配合技术部准备好有关需用的定位板、实样板等各类生产前的必备用品,使每款上线,都井井有条,临阵不乱。
五、纪律严明、考核严格
⒈严格执行厂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严守管理制度,对违反本厂管理制度人员,视情节轻重,按规章制度有关条款予以处罚。
⒉督促每位员工准时上下班,做好车间有关人员的考勤制度。⒊对考勤制度做到公正、公平,以理服人,以事实为根据。
⒋车间管理人员薪资实行底薪加抽成和“4+4+2”考核办法相结合的薪资体系。
六、设备完好,运转正常
⒈督促各组员工负责保养好各自的机台设备,做到“谁使用—谁保管—谁使用”。⒉督促有关人员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调整、维护和保养。
⒊督促各组员工每天上班清洁机台,检查自用设备是否完好,娟异常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以保机台运作正常。
七、安全第一,消除隐患
⒈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做到安全第一。⒉做好安全生产消防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⒊严禁一切易燃品及火种进入生产车间,车间内杜绝吸烟。
⒋生产厂长每天下班前需督促有关人员检查车间每个角落,做好安全检查工作。⒌下班后督促各有关人员关闭好门窗,大门上锁前务必检查各门窗是否有关闭妥当,清理车间所有人员,关闭车间所有电路。
⒍督促每位员工养成人离机关的习惯,并提醒有关人员定期安检。
八、堆放整齐,文明生产
做到:裁片不落地,衣框不乱放; 衣角不掉地,成品不乱堆; 散线不乱抛,断针不乱丢; 补片一换一,辅料次换优; 食物不进车间,杂物不放衣框; 机台保持清洁,场地整洁卫生。
⒈平车、凳子、框子及有关工具、设备定放置,排放整齐,不准随意摆放、挪动或调换。⒉与生产无关的个人物品(如茶杯、零食等)严禁带入车间。
⒊要求半成品、成品要堆放整齐,不可随意捆绑,不能落地,次品隔离并加以标识,防止机器漏油造成污渍,对不同扎号的半成品或裁片分开,以免造成色差。
⒋保证生产现场的环境卫生清洁,督促有关人员每天打扫生产现场,督促各组员工保持环境卫生。⒌督促有关人员定期擦洗门窗、现场地面及各生产备用工具。
九、原始记录,齐、准、快、明
⒈做好日常事物记录,车间的人事记录,登记好员工名单,对每单货的投产日期及结束日期、生产组别等做好详细的记录,并妥善保管。
⒉现场管理人员保管好所有的生产资料,每天汇总各组上交的《生产日报表》、《质检记录》,及各项报告按时上报厂长处。
⒊落实有关呈上的报告及《生产日报表》、《质检记录》是否准确实际和在看板上公示。⒋每天下班前处理好当天的日常事务。
⒌负责车间生产数量收发一致,及时处理好车间与各有关部门的交接手续。
十、士气高涨,协调一致
⒈带头遵守厂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的规则上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激励机制,以达到充分发挥员工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个目的,使之为公司更好的服务。
⒉调动车间生产员工的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生产工作气氛,使生产线员工士气高涨。⒊协调各班组的生产分配恰到好处。根据有关人员的缝制技术,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合理的工作分配。⒋督促各组长完成当日的生产计划指标,并保持每当位员工的持续运作。
⒌督促质检员处理完当日交到验收室的成品,填写每日《检验记录》,督促发料员统计好当日发到车间的裁片,汇总、反馈给厂部。
十一、服务现场,以理服人
⒈负责及时处理好有关人员出现在生产线上的问题。
⒉在操作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感情成分,使员工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为员工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如住宿、饮食等,使之为公司更好的服务。
⒊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纠纷,有关人员务必恰当的处理好内部的人际关系,如有无法处理或较为严重的事情,及时反馈到厂部解决,切勿在生产现场与其发生冲突,造成负面影响。⒋负责维护好本车间的现场生产秩序,使生产有条不紊
服装厂厂长的工作职责和范围 篇2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学校德育,价值取向,功能作用,服务范围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小学校服务已然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研究热点, 并在社会工作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充分发展, 形成完善的工作体制与机制。在国内, 社会工作介入学校并提供专业服务也不再是新鲜事物, 2002年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开始从事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服务, 开启了国内学校社会工作实践探索的先河, 其后北京、深圳、中山、佛山等开始了学校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学校社会工作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学校提供服务, 这种服务与学校德育存在怎样一种关系呢?这种存在关系又是怎样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让社会工作者介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 并取得成效呢?本文从学校社会工作和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功能作用和服务范围三方面视角, 论证两者间所存在的关系。
一、学校社会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服务目的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目的很明确, 即社工以专业人员的身份在学校中提供服务, 与家长和学校各方人员包括校长、学生处教师和班主任等, 共同携手帮助学生成长。具体目的包括协助学生开发潜能和健康成长、协助学生解决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问题。[1]从学校德育角度出发, 德育目标是指学校要培养具有何种德性的何种人 (角色) , 即德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怎样的德性品质和培养何种德性的何种社会角色。[2]具体来看, 学校德育目标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另一方面要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无论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还是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 都需要在具体实践中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困难, 需要培养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与天赋。可见, 德育工作目的也就包含着上述学校社会工作目的, 即开发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解决学生成长中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因此, 从目的分析看, 学校社会工作和学校德育目的服务对象具有一致性, 都是学生主体, 且都为学生健康发展服务。既然两者工作目的具有一致性, 那么能否相互替代呢?
二、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德育的功能作用
从本质看, 社会工作与学校德育的功能作用各不相同。国内研究者指出[3], 从结构功能主义思维路径分析, 社会工作具有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功能。其中, 社会工作的个体层面功能主要包括人格塑造、情绪调节、行为转化三种功能。其群体层面功能主要包括目标导向、规范约束、价值整合三种功能。而社会层面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整合、社会导进两种功能。站在学校来看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个体层面功能和群体层面功能是切合学校需要的, 因为学校服务个体是学生、教师, 服务群体是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对于学生个体来说, 可能在人格、情绪、行为等方面遇到发展问题, 需要借助社会工作功能加以解决。对于师生群体来说, 在团队建设、在学校发展中, 需要通过目标导向明确团队建设的目的、清晰学校的发展方向, 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团队成员、学校师生行为, 提炼团队或者学校组织共同的价值观, 形成团队文化或者学校文化, 引领团队或者学校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工作的某个具体领域, 其具备的功能针对性更强、更为具体, 包括协助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 实现受教育机会均等;补救班级教学的缺点, 协助学生个体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发展个性与潜能,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协助学生发展与“学校—家庭—社区”的良好关系, 增进教育的功能。[4]在国内, 由于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较晚, 学生、教师和家长对社会工作融合学校教育的态度还在转变, 从不清楚到熟悉, 从持观望态度到认可, 并积极寻找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 因此, 学校社会工作功能与作用存在不足, 不能完全发挥出上述功能, 尚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
从学校德育所具有的功能来看,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在《德育功能简论》中表示, 学校德育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社会性功能的实现首要的中介环节在于影响、塑造好德育对象的品德人格, 主要通过德才兼备的“产品”去影响社会。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5]
比较分析发现, 学校社会工作和学校德育具有的功能作用, 两者间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两者都具有个体和社会两方面的功能, 那么, 学校社会工作的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功能, 与学校德育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具有怎样的关联呢?
(一) 学校社会工作个体层面功能是学校德育个体性功能的补充
学校社会工作的个体层面功能是通过人格塑造、情绪调节和行为转化实现的。该功能存在需要具有前提假设, 即学生存在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人格方面、情感与心理方面、行为方面等。社会工作者针对这些问题学生, 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手段, 给予解决, 实现服务个体发展的功能。学校德育个体性功能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实现的。两者比较得出:一是学校社会工作面对的是问题学生, 而学校德育个体性功能, 既要面对问题学生, 又要面对非问题学生, 开展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二是学校社会工作功能不包含思想政治教育, 而学校德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大任务。三是学校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工作领域, 以问题解决为目标, 提供服务为内容, 教育功能弱。学校德育属于教育领域的核心内容, 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构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性是德育的重要功能。
可见, 尽管两者间的功能具有重合性, 但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个体层面功能, 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理解成要比学校德育功能作用小。因此, 学校社会工作只能补充学校德育工作力量, 而不能替代它。
(二) 学校社会工作社会层面功能是学校德育社会性功能的有益补充
学校社会工作的社会层面功能被认为是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两种功能, 两大功能是站在社会发展视角, 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 实现社会和谐, 巩固社会成果。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 以及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整合。导进功能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功能。具体从学校社会工作看, 这种社会层面功能主要体现在发展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方面, 具体在于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等多方面, 目的在于增进学校教育的功能。学校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是通过实施教育后, 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 良好的道德品格, 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两者比较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中的社会层面功能是有别于学校德育社会性功能的。一方面, 学校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是针对获取社会资源, 发展社会关系等方面出发的。而学校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从人才培养, 培养社会人、社会公民出发的。另一方面, 学校社会工作难以在学校对学生群体进行新的社会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学校作为存在状态的组织, 已然形成自己的文化, 有了学校自己的价值体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自然把学校的价值观念等内化为规范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规范和结构整合, 达到与学校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学校社会工作在社会层面发挥的功能, 只能是在兼顾学校已有的社会价值、规范和组织结构上, 对学校德育的有益补充。
(三) 教育性功能是学校德育独有的, 学校社会工作不具备该功能
教育性功能决定了学校德育的不可替代性。学校社会工作实施的前提, 是学校存在需要通过社会工作方法与技能, 解决个人或者某个群体成长或发展中的问题。问题解决就是社会工作目标的结束, 可能在解决的过程中呈现出教育的特点, 解决问题的个案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但是始终改变不了学校社会工作的社会问题解决的服务属性, 这种服务就是解决问题, 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 教育性不是它的直接目标。而学校德育属于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中小学教育中, 被置于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首。教育性是学校德育的本质属性。分析得出, 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德育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一定共性, 有关联性, 但更突出地表现在学校社会工作功能作用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 而非替代性。
三、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把价值取向界定为“一定主体价值选择的总趋向和价值追求的一贯性倾向”。学校社会工作和学校德育两者实施构成的主体是不同的, 前者是社会学专业或职业人员群体, 后者是教育学专业或教育职业人员群体。社会工作职业人员的价值选择是立足于社会发展, 解决社会问题, 满足社会群体的需要。教育职业人员的价值选择是立足学生培养, 解决教育问题,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工作职业人员眼中, 学生是社会人, 属于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在教育职业人员眼中, 学生是培养对象, 是与社会人存在一定差距的“准社会人”, 他们需要通过教育逐渐完成社会角色转变。因此, 前者是社会救济帮扶, 后者是教育影响, 两者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 学校社会工作某方面的价值取向可以满足学校德育的需要
更具体看, 国内学者把学校社会工作定义为具有三方面的价值取向。首先是作为助人活动的价值取向, 其次是作为一种专业的价值取向, 再次是作为一种制度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 其价值取向主要有尊重人的价值, 满足人的需要;作为一种专业和职业, 其价值取向主要有个别化原则、接纳原则、民主自决原则、职业道德原则;作为一种福利制度, 其价值取向主要有秩序、正义和效益。[6]从上述三个角度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 作为助人活动和作为一种专业或职业的价值取向, 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也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福利制度, 在学校社会工作中体现不太明显, 目前国内至少还是难以作为福利制度, 让在校学生和家长都可以享受社会工作提供的专业服务。
学校社会工作具有助人活动的价值取向, 学校社会工作者把师生看作是需要获得帮助的群体, 尽管身处学校系统, 但也面临多种社会问题。因此,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是尊重师生和家长的价值, 满足师生和家长的需要的, 体现出学校社会工作的助人活动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 与学校德育工作中对问题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具有直接关联性。可以说, 学校德育某部分工作内容, 正是要面对问题学生, 这些学生呈现出来的问题, 不仅仅是在学校系统环境下形成的, 更多是通过家庭、社会因素导致, 或者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学校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价值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期望和需求不谋而合。
(二) 学校社会工作核心价值不是满足人的教育需要
从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或职业价值取向来看, 有学者研究提出了个别化原则、接纳原则、民主自决原则、职业道德原则。这四个原则, 一方面与学校德育工作原则具有共性。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需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生群体进行个别化的教育。也需要接纳学生态度, 容忍学生犯错误, 因势利导解决学生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也需要通过民主方式, 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途径的讨论, 与德育实施者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对于德育工作者, 职业道德原则必须遵守,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底线。另一方面尽管两者间在价值取向方面具有共性, 但是从两者价值的总趋势和追求的一贯性看, 学校社会工作本质不是为了满足人发展中的教育需要, 而是从社会问题角度出发, 解决人的社会性问题, 满足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需要。学校社会工作专业进入教育领域, 提供以教育为宗旨的服务, 与教育进行融合, 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领域, 由于其价值取向的差别, 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是区别于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与作用的。因此, 学校社会工作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包括工作的服务性与利他性、注重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和注重自助与民主参与。
四、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德育的服务范围
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德育工作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所涉及的范围显然不同。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面向社会的任何有需要的群体, 学校教育的服务对象是面向社会中固定的学生群体。学校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是助人自助工作, 是救助、帮扶社会中问题个人与群体的服务, 服务内容可具体化。学校德育工作者是对学生提供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是意识形态上的服务。当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学校德育工作之后, 学校社会工作者、学校德育工作者同时出现, 学校如何协调两者关系, 让两者形成合力, 发挥最大效果?这就有必要清晰两者的服务范围, 清晰两者的关系, 明确两者各自的职责。
(一) 学校德育的服务范围
学校德育范围通常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三大类。实际上, 学校德育范围可能超出上述三部分, 被认为是“大德育”, 把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学风教育、青春期教育、礼仪训练等都列入学校德育内容。[7]无论是一般理解上的意义, 还是“大德育”概念, 所涉及的服务内容是让学生从思想上、政治上和品德上取得发展。所期待的学生是全体的学生, 学校德育目标是达到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 而非是针对某个别、某学生群体等。当然, 学生个体性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各种个性化问题也会出现, 当个别学生在思想、政治和品德方面出现行为问题, 学校需要通过德育干预并可能联合家庭一同干预, 帮助问题学生解决已有问题。学校德育服务范围既包括整体的德育工作, 又包括个别的德育工作, 但以整体德育为主, 在学校层面整体设计安排, 或者从年级组层面整体设计安排。个别的德育工作主要落在班级之中, 由班主任实践解决, 这种个别教育形式不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部分。但是, 个别问题学生可能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德育, 对学校德育产生巨大冲击, 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负面效果。
(二) 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
学校社会工作是在社区及家庭对穷困、疾病、偏见和压迫问题无能为力的状况下而产生的, 显然, 学校社会工作所承担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与上述存在关联, 但是又有区别。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中, 其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范围不断拓宽, 当学校社会工作进入到学校服务领域, 其服务内容转变为“是在学校管理中家庭干预、人格教育以及社区和家庭参与的重要参考”, 其服务目的在于学生成长, 而非以社区及家庭作为服务对象。在学生成长问题解决途径中, 可能会涉及社区和家庭。在香港, 学校社会工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突出模式, 以驻校社工形式介入学校工作, 其服务内容包括预防、发展及补救三大功能。并指出“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因此需要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以切合他们的需要”[8]。这种观点表明学校社会工作者更侧重于满足学生个性需要, 从个体或者群体角度出发, 提供专业服务。因此,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方法主要在于个案咨询、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和团队活动。与学校德育面向全体, 服务全体是有区别的。从这种意义上看, 学校社会工作对学校德育来说辅助性伙伴关系更为明显, 而非学校德育所必备的。
参考文献
[1][8]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3.
[2]班华.德育目标应有的要求: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统一[J].教育研究, 2013 (2) .
[3]陈成文, 孙嘉悦.论社会工作的功能:一个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2) .
[4]张晓冬.论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以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试点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 2004.
[5]檀传宝.德育功能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5) .
[6]徐道稳.论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J].求索, 2002 (6) .
店长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篇3
1.店长是店铺的兴奋剂。不断的激励店员,鼓舞店员士气,使店员能够精神饱满的迎接每一天的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相处中难免出现一些小矛盾,这些小矛盾都是正常的,但作为店长因起到调和作用,不能让员工之间产生敌对情绪,使店铺工作得以顺畅。
2.店长是导购的协助者。店铺员工人数不是很多,店长应该主动协助导购,以提升销售业绩。
3.店长是店铺的培训者。店长应首先加强自我学习意识,并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不断传授给店员,提升店员整体素质。
做一个极具权威的店长
1.店长从事着店铺一定的决策性工作和管理工作,所以在老板和其员工眼里对店长的要求本身要高一些。
如果店长的陈列不及导购,叫导购调整卖场的陈列时就会显得很无力,如果店长的销售能力不强于导购,跟导购说销售技巧时就很难让人接受,如果店长的协调能力不强时,跟导购说站位安排问题时就难以让人心悦。做账能力不强于助店及员工,跟助店说做账的技巧就很难。因此店长必须具备强于店铺里其他员工的专业技能,特别是综合能力方面,否则就难以服从。
店长又如何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
1.做到事事领先。作为店长,如果自己经常迟到,就无法批评其他员工的迟到;如果自己经常谈论老板的不好,就无法批评其他员工在背后说人坏话;如果自己从来不擦玻璃等就无法批评其他员工打扫卫生的好与坏。
2.宽大的胸怀,由于工资制度的竞争机制,难免让员工之间产生一些小的矛盾。如果店长不具备宽大的胸怀,非但不能调节好其他员工的关系,甚至还跟他们一样小脐肚肠,就难以树立起个人的权威。同时,与人相处要懂得谦虚。
3.敢于面对和承担责任。店长应该把店铺当作自己的店管理,负起责任,遇到困难,正面去面对;遇到挫折和困难不去躲避,不去推诿,在老板和顾客面前要有承担错误的勇气,在员工面前要有承担员工所认为的老板办事不公的解释。
晨会应该天天开
1.店长应该跟店员一起养成天天开晨会的习惯。每天开晨会可以及时了解到员工的心态以及店铺内的一些日常事务,每天开晨会可以让员工之间增强情感和友谊,提高团结性。销售工作员工除了技巧以外,其心态非常重要,店长每天开晨会,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
晨会的基本内容
1.由当班店长总结昨日工作情况,尽可能的表扬和鼓励工作人员,并宣布当日的工作重点及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要细分到每个人、细分到时间段。
2.介绍新到货品的款号、价格、颜色、卖点,并让每一个员工熟知这些问题。介绍销活动、针对促销活动方案及服装搭配的附加推销技巧并推出爆款。
3.可以及时了解员工的一些心态变化。近期某位员工状态不好,是因家里出了什么事,还是自己身体不好,还是跟其他员工闹矛盾……这些都可以及时去了解并解决。如果遇到店长不是上早班的时候,那就是在店长上班之前开会。每个班次的副店长也要给当班员工开会,并与下一班次的员工做好交接工作。
4.激励性口号,调节员工心态。
5.其他工作的安排指示。
6.店长必须听从经理安排并尊重员工。
服装厂厂长的工作职责和范围 篇4
(一) 交强险定义
交强险, 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简称。它是指以救助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为目的, 通过法律强制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或驾驶人以法定的责任限额进行投保, 并由保险公司以“保本微利”原则经营的一种法定责任保险。交强险制度的首要目的及设计理念就是保障交通事故受害第三人的基本权益, 填补受害第三人的权益损害, 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和公正的赔偿, 并促使交强险的功能和价值得到真正实现。
(二) 交强险的特点
1. 责任保险的效力基础不同。
交强险是一种法定的强制责任保险, 投保人必须投保, 保险公司没有法定的理由也不得拒绝承保。一般的责任保险是一种自愿责任保险, 投保人是否投保与保险公司是否承保都是由双方自愿决定的。
2. 赔偿原则不同。
交强险的赔偿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投保了交强险的机动车, 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并给第三者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无论被保险人是否存在过错, 保险公司都必须在责任限额内赔偿受害第三者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在交强险制度下, 尽管被保险机动车在交通事故中没有过错, 保险公司仍然要对受害第三者进行赔偿。
3. 保险责任限额不同。交强险的责任限额是全国统一的。
二、交强险第三者范围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 交强险的第三者范围问题分析
根据《交强险条款》的规定, 如果投保了交强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 在该交通事故中遭受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人, 即为中国交强险制度下的受害第三者, 但是被保险机动车本车车上人员和被保险人不属于中国交强险制度下的受害第三者。
交强险旨在确保第三人即受害人因意外事故受到损害时能够从保险人处获得救济, 为不特定的第三人利益而订立的合同, 同样的人, 同样的生命, 同样的事故, 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结局。交强险的本质在于为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基本的保障, 如果受害人对事故的发生并无控制力和影响力, 却因为某些与事故发生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形而不能得到平等的保护, 有悖交强险的设立初衷。
驾驶人不属于第三人是毫无疑问的, 事故发生时的驾驶人对机动车具有控制力, 他们在机动车交通事故中兼有加害人的身份, 将驾驶人排除在第三人范围以外, 可以促使他们谨慎驾驶, 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乘客不属于第三人范围以内, 这里所说的车上乘客, 指事故车辆在使用过程中除实际驾驶车辆的驾驶人以外所有乘坐在该车辆上的人员。车上乘客自上车起, 就将自身的生命安全交给了机动车驾驶人, 与车下人员相比, 他们甚至处于更弱势地位, 根本无法控制甚至是躲避危险的发生, 交通事故发生时, 即使被保险人不是实际驾驶人, 无论其处于车内还是车外, 均被排除在第三人的范围之外, 目前中国的保险公司在进行交强险理赔时一般也都排除了被保险人。从理论上说, 投保人、被保险人和第三人之间并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 投保人是交强险合同的一方当事人, 被保险人是交强险合同的关系人 (在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重合的时候, 被保险人成为合同的当事人) 。通常情况下, 投保人、被保险人不是交强险意义上的第三人, 但在事故发生时, 他们如果不是实际驾驶人, 只是车上的一名普通乘客, 甚或当时位于事故车辆之外, 此时的投保人, 被保险人也应该包括在第三人范围以内。
(二) 针对现行交强险第三者范围问题的建议
因此, 建议在今后的“交强险”制度修订中, 应增加第三人认定的内容, 引进实际驾驶人的概念, 事故发生时的实际驾驶人为被保险人, 除了被保险人及实际驾驶人外的其他人员均为第三人, 不应区分第三者是否为被保险人或驾驶员的家庭成员, 另外将车上的乘客也应列入第三人的范围。
三、交强险赔偿范围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 交强险赔偿范围问题分析
交强险的赔偿范围也就是保险人的保险责任范围。根据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 主要分为单赔制和双赔制。单赔制主要是指交强险只保障受害第三人的人身损害, 而双赔制则是指交强险不仅保障受害第三人的人身损害, 还保障受害第三人的财产损失。
在既有人身损害赔偿又有财产损失赔偿的情况下, 应该以人身损害赔偿为核心, 只有在人身损害得到确实保障的基础上, 才可以考虑将财产损失填补纳入交强险的保障范围
目前, 中国尚处于交强险实施初期, 交通事故十分严重, 责任限额较低, 赔付水平不高, 社会保障制度尚在建立、受害人自我恢复能力不高、加害人赔偿能力不足、保险公司承受能力不强, 而且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往往财产损失占了大多数。
保障人身损害是交强险的首要功能。交强险制度最为主要的使命是交通事故受害第三人抢救费用、医疗费用以及受害人、被抚养人基本生活的保障, 而非精神损害、财产损害等的保障。
即使是在既保人身损害又保财产损失的国家, 与人身损害相比较, 立法也对财产损失设定了较低的责任限额, 以免财产损失的填补侵占过多的保险资源。
例如, 英国是既保人身损害又保财产损失的典型国家, 英国将第三人财产损失责任纳入交强险范围, 规定其保险责任限额定为25万英镑, 而人身损害赔偿则没有责任限额的限制, 财产有价而生命无价。
实际上, 在既有人身损害又有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中, 因为存在人身损害优先的处理原则, 财产损失的承保不仅很难发挥作用, 还会影响人身损害案件的理赔速度;在财产损失案件中, 通常小额案件占了大多数, 其理赔费用往往高于实际的财产损失, 财产损失案件占据了全部保费赔付金额的大部分比例, 这势必会导致人身损害的赔偿限额降低以及人身伤害案件的理赔速度。又可能造成保费提高, 因保障范围过宽使投保人承担较大缴费压力。
(二) 针对现行交强险赔偿范围问题的建议
中国交强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赔偿范围应当包含受害第三人的生命、身体健康损害赔偿, 其中具体包括抢救、医疗、丧葬、部分收入损失及被抚养人的抚养费用等, 而不应将财产损失、精神损害纳入交强险保障范围。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交强险”保障健康和生命的目的, 宜在不增加投保人负担的情况下, 取消财产损失的赔偿, 提高人身伤亡和医疗费用的赔偿限额。
四、交强险赔偿限额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 交强险赔偿限额问题分析
交强险中的责任限额一般由法律规定。就具体责任保险数额而言, 根据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有所不同, 总体上保持一个合理的标准, 既要满足受害人基本保障的需要, 又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被保险人的承受能力相适应。金额过低不足以保护受害人, 过高则投保人经济难以承受, 导致投保人的保费负担过重, 反而刺激其逃避强制投保义务, 过高的责任限额亦可能诱发第三人的道德风险, 应在保护第三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 在交强险关系人之间求得适当的利益平衡。
中国“交强险”的法定责任限额实行分项限额。分项责任限额制度的含义是指, 受害人的单项损失只能限于在对应的分项责任限额内获得赔偿。当某一项责任限额未用尽时其所剩余额不能填补于其他损失范围内。
在一次事故的受害人并非一人, 存在多个受害人的情形下, 则每一受害人每一单项获赔额只能按比例计算, 每人的实际获赔数将更少。在受害第三人为多人时很难保障受害人的利益。
(二) 针对现行交强险赔偿限额问题的建议
对此, 宜在法规中分别设定单次事故对每个受害人的责任限额和每次事故总的责任限额“对前一项限额, 应设定较低金额, 以满足保障基本性和公平性的要求;对后一项限额, 可设定较高的金额, 以满足对多个受害第三人保障的广泛性要求”。
五、结论
服装厂厂长的工作职责和范围 篇5
他们利用了嫁接的方法, 以大豆早熟品种黑河27为砧木, 晚熟品种自贡冬豆为接穗, 通过嫁接并结合去叶处理, 创造砧木和接穗叶片数各不相同的嫁接体, 观察砧木及接穗的叶片数目对接穗发育的效应, 分析大豆叶片中可传导开花诱导物质和抑制物质的有无、作用方式及其对植株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长日照 (16小时) 条件下, 与黑河27嫁接, 导致自贡冬豆接穗开花, 而自体嫁接的自贡冬豆在试验结束前 (>120天) 仍未开花, 说明在非诱导光照条件 (长日照) 下, 早熟品种黑河27的叶片可产生可传导的开花促进物质, 并通过嫁接传导至晚熟品种自贡冬豆的顶端分生组织, 诱导了原本不能开花自贡冬豆的开花, 诱导接穗开花的能力大小与其所保留的叶片数目呈正比, 证明可传导物质对大豆开花的促进作用存在剂量效应。晚熟接穗的叶片在长日照下可产生开花抑制物质。接穗上的花朵和荚果数目与其保留叶片数呈反比, 证明开花抑制物质阻止生殖器官的发育, 且其作用也具有剂量效应。
揭示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 叶片根据光周期信号的变化, 调节开花促进物质和开花抑制物质的多少和比例, 进而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进度。
这项研究为改良大豆生育期、拓宽品种适应范围方面指明了方向。大豆育种家可通过遗传操作的方法, 调控大豆植株中这两类物质产生的时间和数量, 设计出生育期符合育种家愿望新品种。这项研究还为认识作物经济产量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一般认为, 作为源器官的叶片越多, 越有利于增加作物的经济产量。但这项研究告诉我们, 开花促进物质和抑制物质协调源库关系, 共同控制光合产物在源器官和库器官之间的分配比例, 对作物的经济产量至关重要。
服装厂厂长的工作职责和范围 篇6
1 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应用的概述
1.1 水工环地质勘察的概念
传统的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主要指水文、环境和地质的地质勘察,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要, 现代化的水工环地质勘察在水文、环境和工程的基础上, 还增加了灾害地质的勘察功能, 有效地将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由专业的技术发展成综合性服务强的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要, 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必然会走向服务科学、服务社会的道路。
1.2 水工环地质勘察的意义
水工环地质勘察的功能是通过技术和设备对地质状况进行勘察, 了解地质环境和灾害情况, 为准确、高效的采矿工程开路。地质勘察作业是一项复杂繁琐的技术活, 不仅对勘察工作的技术要求高, 还需要系统的管理, 控制能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促进绿色勘察、科学采矿、合理应用。
1.3 水工环地质勘察的现状
目前, 我国的水工环地质技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突破性的进步和发展, 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尤其是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是依赖着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在矿物质开采中的先锋作用, 快速占据经济市场的一席之地。但是, 面对经济发展对矿物资源越来越大的需求量和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的现实, 矿产采集的难度越来越大, 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还要面对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要发展, 要有新的思想和系统的管理制度, 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也要明确发展方向, 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范围
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技术的进步, 从传统的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和环境地质勘察, 发展到灾害地质勘察的范围。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从最初的高能耗生产到现在的保护生态环境, 有了突破性的进步和改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对科学可持续理念的推广, 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展, 从服务矿产开发, 到为经济发展提供矿产资源, 再到为社会的需要而工作, 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正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与之同步的水工环地质勘察管理制度, 也在实践中建立了系统化的管理体系, 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不仅能提高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效率, 还能提高矿产开采的质量, 扩大了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范围。
3 水工环地质勘察的技术应用
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中最常用的是GPS技术和RTK技术, 这两个科技含量高、应用能力强、勘察准确的技术, 能帮助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3.1 GPS技术和RTK技术的原理
GPS技术在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的主要作用是对地质环境进行卫星定位。其根本原理是通过3颗以上的卫星和3个以上的地面已知点交汇处取得的数据, 计算推测地面未知点进行地面导航和绘图。GPS技术通过卫星导航勘测地面数据, 技术人员利用已知数据推测未知领域, 从而达到勘测地质地形和地貌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 GP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绘测出三维的立体地质模型, 还能锁定精准的地理坐标, 为矿产采集做出准确的估测和预算。
RTK的基本原理是应用差分GPS位置差分、相位差分、伪距差分三种中的相位差分, 通过流动站进行测量矫正, 确保定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简单来说, RTK技术在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功能是数据收集和整理。
3.2 GPS技术和RTK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水工环地质技术不仅在地质勘察工作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 还在地震灾害的资料整理中取有着巨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作用。GPS技术和RTK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的创新积累和质量保障。为了充分发挥GPS技术和RTK技术的应用价值, 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应用队伍, 还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 建立前期准备工作, 再开展可行性高的项目调查和地质勘测。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在保证矿产资源产量的同时, 也要确保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才能真正实现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和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观, 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还建立了系统化的管理制度, 监督其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各项地质勘察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政治.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A].湖北省水利学会、武汉水利学会.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湖北省水利学会、武汉水利学会, 2011:12.
服装厂厂长的工作职责和范围 篇7
关键词:保管期限,制度
国家档案局于2006年颁布实施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八号令) (简称《规定》) 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正确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的依据。《规定》第十四条指出,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军队系统、民主党派、企业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规定》对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划分具有指导意义, 但是在指导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规定》的改革内容
《规定》是在1987年国家档案局颁发的《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两个业务文件的基础上制定的。关于文件材料的保管期限, 《规定》改革了保管期限划分方法, 将原来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中的“永久”、“长期”、“短期”的保管期限划分方法修改为“永久”、“定期”, 定期中再实行标时制, 分为30年、10年。原有的文书档案“永久”、“长期”和“短期”保管期限的划分方法, 使得实际操作中的情况往往是:长期保存的档案实际上都是保存50年, 短期保存的档案都是保存15年。到期后才考虑档案的鉴定工作, 有的甚至一拖再拖。我国大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采用了这种划分保管期限的做法, 而这种做法已经被我国的档案管理实践证明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违背了档案价值鉴定“效益性原则”的要求。有学者指出, “尽管划分保管期限的人可以比较容易地对档案的保管期限作出决定, 但是人为性和弹性过大, 导致的鉴定结果往往是“两头小中间大”, 即永久的少、长期的多、短期的少。这种保管期限的划分方法基本上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手段, 它也使我们的档案鉴定专业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因为专业化的档案价值鉴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操作标准要细化。”[1]19
《规定》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采用了标时的划分方法。“定期分为30年、10年, 是指一般条件、一般情况下的基本划分方法。机关可以根据本机关实际工作需要再增设期限档次或调整现有期限。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必须实行标时划分, 这是《规定》对定期保管档案实行标时划分的基本要求。定期保管档案之所以要实行标时划分, 不能直接注明或写上“定期”, 主要是便于对机关达到保管期限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明确的标时划分克服了以往对档案保管期限较为模糊的划分方法, 避免了以往短期保管档案 (15年以下) , 一般要等到了15年以后才对其开展鉴定销毁工作, 长期保管档案 (16—50年) , 一般要等到50年以后才对其开展鉴定销毁工作的问题。”[2]40根据《规定》, 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要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档案馆移交, 以确保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书档案得到有效保管和保护, 为国家积累历史财富和文化财富。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由本机关自己留存, 备机关日常工作查考利用, 保管期满后经机关鉴定, 或销毁或延长保管期限。《规定》中定量保管期限的确定, 初衷是减轻档案馆的压力。永久保管的档案才进入国家档案馆, 非永久的由产生机关自己留存, 其目的是方便对到期档案及时地进行鉴定处置, 减少保管压力, 节省保管空间和人力、物力。
二、《规定》对实践的影响
《规定》实施保管期限定量改革之后, 造成的结果依然是“两头小中间大”, 原有存在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定量改革后的保管期限, 试图把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从“长期”中“剥离”出来, 归入到永久, 这样既可以减少长期保管档案到期鉴定工作的压力, 也可以使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享受到“永久”被保存的档案应该享受的“待遇”, 而不是到50年了经过“价值和生死鉴定”后, 才能“享受”到这一“待遇”。这样的做法, 预期目的在于节约管理成本。但是, 定量和定性的划分保管期限的做法只是形式上的改变, 在实践中并没有带来管理上的增效, 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理论上的目的。理论上讲, 两种划分档案保管期限的方法是有区别的。采用定性的方法, 长期保管档案要到保管期满50年才能进行再次鉴定, 短期档案保管期满15年才进行再次鉴定;而定量划分档案的保管期限, 则每隔10年或30年进行一次期满档案的鉴定。可是, 没有明确标时的长期和短期 (长期到最高年限50年, 短期到最高年限15年) 与标时的定期30年和定期10年, 都是在保管的“终点年”面临鉴定问题。所以在实践中操作的结果如出一辙。《规定》中的保管期限划分方法, 只是把鉴定工作的压力放在了10年和30年, 而不是之前的15或50年了。并且对于定期不到30年的而又大于10年的, 是按照30年来划分合理, 还是10年划分合理, 这也是很大的问题。
另外, 对于某份文件保管期限的划分, 会存在判定结果不一致的现象。表现在:第一, 主体认识差异带来保管期限划分的不同。“重要”和“一般”的划分, 不同的主体可能因为其立场、对事物的认识以及个体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判断。这样的保管期限表在实践中会导致“执行”的不一致。第二, 特殊文件的保管期限的界定具有特殊性。属于永久保管的“年度和年度以上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如果没有的话, 那么本该为10年保管期限的“年度以下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是不是应该适当的延长保管期限呢?所以, 《规定》在实践中执行起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这些模糊性语言必定会影响到执行者的主观判断和操作, 带来实际操作上的不一致, 导致管理上的混乱。
《规定》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并没有结合管理实践上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的途径和办法。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使得档案的鉴定工作没有减负, 反而显得更加的繁杂。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依然困扰着实践部门。保管期限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制度的变化, 只是形式上的变化, 并没有带来管理上的实质改变。目前对于文件的鉴定, 其趋势表现为加拿大的“宏观鉴定战略”。“宏观鉴定战略”不再局限于传统理论中的价值标准, 提出应全面考虑社会结构、文件形成过程、文件形成者及其职能等多种因素。它使鉴定的重点由根据研究目的的判定文件价值转变为根据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和结构来鉴定文件形成背景或文件来源的重要性[3]222。随着文件形态、文件运转的系统依赖性变化, 直接鉴定法将退出历史舞台, “宏观鉴定战略”将走上舞台, 奏响鉴定的新篇章。这才是新技术、新形势背景下文档鉴定工作的出路。
三、由《规定》引发的思考
本文主要基于《规定》与《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的不同, 分析了《规定》存在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在制定档案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 即制度的可操作性问题。
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 往往表现为:一是过于突出制度的约束性, 过于强调制度的物性, 制度过于细化、量化, 标准太高太严等。这样要么使制度执行起来十分困难, 要么使制度执行的成本非常大。一是制度过于笼统, 说明不清, 标准不明。制度系统缺乏整体性, 制度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制度执行者不能得到清晰的制度解释, 造成制度执行者无法领悟制度的内涵, 无法执行制度。制度执行起来要么不知约束谁, 是谁违反了制度, 要么缺乏参照, 自由裁量权过大。
已有的制度在理论上是合理的, 但是在实践中操作起来却不如人意。新的发展趋势已经出现, 但是原有的制度依然“勃勃生机”, 没有走向终结的迹象。制度的可操作性是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制度是用来执行的, 不是纯粹搞研究用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 才会成功的规范实践。制度过宽或过严都不行。制度建设不仅需要针对呈现出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开创途径和通道, 实质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成都武侯祠有副对联的下联说“不审势, 即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思”, 档案管理制度也如此, 过宽过严都会失误, 要把握一个度。档案管理制度的产生源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是为了解决档案管理中的问题, 规范档案管理。但是, 就某些具体单位来说, 过于原则或者过于模糊的档案管理制度本身就无法操作或者可操作性不强, 这就使得档案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那么, 久而久之, 则会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玮.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制实践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北京档案, 2007 (5) .
[2]李明华.《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问题解答[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7.
【服装厂厂长的工作职责和范围】推荐阅读:
服装厂厂长岗位职责08-21
服装厂理单员的具体工作是什么07-01
服装销售工作的总结06-18
服装跟单的工作职责09-02
2024服装厂设备工作总结07-02
汽车制造业和服装业08-07
服装厂采购部工作总结09-04
服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09-03
服装销售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