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研活动制度

2024-09-16

体育教研活动制度(共10篇)

体育教研活动制度 篇1

1 劳卫制简介

建国初,我国政治体制受前苏联影响较大,模仿和移植前苏联政治体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无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特征,体育也不例外,通过模仿前苏联1931年建立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锻炼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完成的我国劳卫制。1954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205次政务会议批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同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劳卫制暂行项目标准、预备级暂行条例,195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了《准备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标志着劳卫制正式成为我国体育基本制度。直到1964年更改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劳卫制延续10年,期间虽经历了国家苦难期(1959-1961)、三年大跃进(1958-1960)、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等,但劳卫制作为一种基本的体育制度,对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提升身体素质和掌握体育技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劳卫制与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周边国际环境密不可分。我国近代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压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加剧了国家贫穷,新中国建国初,国家一穷二白,迫切需要通过劳动改善国家经济状况。政治军事也内忧外患,对内,仍需要进行阶级斗争和肃清国民党余孽;对外,台湾依仗美国随时准备反攻大陆,美国通过东南亚和朝鲜半岛对我国虎视眈眈;前苏联也准备干预我国内政,并试图从我国东北获利。正是在这种政治、军事和经济环境下,出台劳卫制,通过体育教育,确保青少年成长为祖国保卫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

“劳卫制”更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直接关心的结果,1952年6月毛泽东主席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新中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2];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写信给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先生,要求“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实行劳卫制[3];贺龙元帅建国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亲自参与劳卫制起草和实施。

2 劳卫制特征分析

2.1 劳卫制目的分析

劳卫制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和仿效苏联体育制度的产物,劳卫制(1954年暂行条例)明确了劳卫制是“向劳动人民进行全面体育教育的基本制度”,“保证人民体育运动广泛地、经常地开展,运动技术不断地提高”,“使每一个参加者通过劳卫制的训练成为强壮、勇敢、坚毅、乐观的祖国保卫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劳卫制(1958年)进一步明确“鼓励人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使人民身体力壮,意志坚强”,最终实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4]。

劳卫制是全面进行体育教育的基本制度,对象是全体劳动人民,这是我国首次通过政策法规明确体育教育对象是全体劳动人民,政治意义明显,标志着我国人民摆脱帝国封建官僚压迫,翻身当家作主;劳卫制仅是一种体育教育制度,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广大劳动人民运动技术水平,使人民身体力壮。由此可见,劳卫制的对象是全体劳动人民,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体育教育。

劳卫制“鼓励人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通过鼓励人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从而实现终极“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的目的。

通过劳卫制目的分析可知,劳卫制强调通过体育教育,培养身强力壮、意志坚强的劳动者和祖国保卫者,注重集体效益,忽略个人身体健康发展。

2.2 劳卫制项目设置

劳卫制分为少年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少年级设置五项内容,分别为60米、400米、跳高或跳远、手榴弹或垒球掷远、爬绳或爬竿。少年组五项内容包含了快速跑动能力、中长跑能力、下肢爆发力、上肢力量等。一级和二级含六项内容:60或100米、1500米和800米、跳高、跳远、举重、引体向上、俯卧撑或爬绳、射击运动、手榴弹或行军、游泳、体操或滑冰。从内容上来看,包含了快速跑动能力、耐力(中长跑能力)、下肢爆发力、上肢力量以及技能类项目。劳卫制项目以身体素质为主,对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测试项目缺失,实现了身体素质测试,未能实现全面身体健康监测转变。

仅从测试内容看,劳卫制项目内容涵盖了速度、耐力、力量、军事以及机能类项目,注重身体素质,有利于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三级内容相互衔接,尤其是劳卫制预备级的存在,从儿童少年注意身体素质运动习惯的培养,身体素质训练逐步提升,实现青少年身体素质整体提高,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组织做好准备。

劳卫制项目长跑、冰雪项目、游泳项目的设置,适合我国疆域辽阔的特征。“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飘舞,长江两岸,柳树开始发芽,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由于我国南北维度和东西经度差异大,自然条件差异极大,南北、东西开展耐力项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项目的开展,应该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我国东北长时间冰雪封盖,仅开展长跑,显然不适合东北当地实际情况;南方持续高温和湿热,广阔水域的存在,游泳开展极其有利。

受历史条件影响,劳卫制开展实施期间,国家物质匮乏,百业待兴,体育教育与体育锻炼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劳卫制对测试项目给予了极大的灵活性。受场地设备等条件限制,选测项目可以部分开展,更鼓励因地制宜,增加本地区的选测项目。

2.3 测试组别与年龄

劳卫制按照年龄,分成三组(具体分组表1)。从分组来看,男性从15岁开始,女性从14岁开展参加第一组的测试,这一年龄的学生基本进入青春发育期,具有完成各项身体素质测试的身体条件准备,能完成各项测试。

劳卫制根据体能、技能逐步提高的规律,劳卫制测试共分为两级,即一级和二级。一级是全国统一的锻炼项目和标准,规定了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需全面参与锻炼,以劳卫制预备级为基础。二级是在一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参与体育锻炼青少年的体能和技能;二级在充分考虑未成青少年身体发育规律,鼓励青少年参加多方面体育锻炼,防止“拔苗助长”,二级没有第一组。

劳卫制设置了预备级,预备级要求各级各类单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体育锻炼制度,为全面实现劳卫制做好准备。预备级的设置,为未到组别年龄儿童青少年提供锻炼方法和评价标准;劳卫制预备级执行方案,给予了地方极大的灵活性,地方根据劳卫制和地方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地方的劳卫制预备级实施方案,有利于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全面的开展。

2.4 测验时间与组织形式

劳卫制测验按年度计算,自第一年11月1日至第二年10月31日为一个测验年度。具体测试时间安排,各地方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季节、测试项目时间、运动比赛等情况制定全年度测验计划。通过劳卫制规定可知,劳卫制测验按年度组织实施,没有对具体测试时间作明确规定,各地方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实施,这有利于地方劳卫制开展,尤其是计算时间选取每年11月1日为开始时间点,充分考虑了北方季节特点,有利于冰雪项目开展。

劳卫制由地方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管理和批准实施,推行劳卫制基层单位,需获取地方体育运动委员会的审批;未经批准参加或推行劳卫制一级、二级的个人或团体,不得申请测验。劳卫制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参加或者推行劳卫制的个人和团体,必须获得地方体育运动委员会审批,才能申请测验。劳卫制组织实施计划制度明显,审批权力下放到地方,减少了审批环节,促进了劳卫制的开展。

为了照顾参加者的时间,劳卫制测验可在各基层单位经常地、有计划的进行,体现了劳卫制的灵活性与计划性:首先是灵活性,经常地开展,有利于参加者通过锻炼,不断提高自己,最大限度便利参加者测验,鼓励接受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其次是计划性,参加者可以有计划参与锻炼,逐级提高。

对劳卫制测验参与者,劳卫制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需要经常参加锻炼,劳卫制要求参加测验者必须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并有体育指导人提供证明。其次劳卫制测验参加者需通过医生检查,确定身体正常者。这两点要求确保了劳卫制测试参加者具有良好的训练基础和身体保障,估计劳卫制参与者参与体育锻炼,规避突发意外情况的发生。

2.5 成绩获得与认证

通过劳卫制测验及格者,在群众大会上给及格者发放证书和证章。这一成绩获得形式首先强化了劳卫制测验,所有项目达标者及格,要求体育运动参与者全面接受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提升整体身体素质;其次是通过群众大会发放证书和证章,奖励及格者,鼓励体育活动锻炼者。获取证书和证章在群众大会公开颁授,尤其是佩戴证章是及格者享有的权利,是对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一种承认,更是为劳动和保卫祖国做好了准备的一种象征。

劳卫制对测验及格者权利进行确认:首先,授予证书和佩戴证章,是对测验及格者成绩进行认定和确认;其次,有参加体育比赛资格,享有被选为国家、大区、省、市运动队代表队优先权,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劳卫制,积极锻炼,为国家、大区、省、市争光;第三,有报考业余体育学校及体育干部学校优先权。劳卫制赋予测验及格者的权利,实际上是完善的全民体育锻炼、基层业余训练、省(市)、国家队的四级训练模式。全民体育运动锻炼为劳动和保卫祖国做好体育和身体准备;业余体育学校和体育干部学校报考优先权是为国家高水平培养人才,通过赛事逐级选拔为省(市)、国家队体育精英体育人才。综上所述,劳卫制是举国体制原型和前身。

劳卫制规定测验及格者应尽义务:首先是积极参与建设和保卫祖国,明确劳卫制终极目的;其次,测验及格者必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第三,经常向群众宣传体育运动,并协助参加者进行锻炼及测验工作。

3 劳卫制对《标准》开展启示

劳卫制保障和鼓励群众接受体育教育,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活跃群众体育生活,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和保卫祖国培养了大量的合格人才。时至今日,青少年体质健康逐年下降,制约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史为鉴,推动《标准》开展,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

3.1 以“生”为本,转化《标准》测试上报方式

《标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测试,并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管理。《标准》高度集权,反馈滞后,制约地方、基层单位、学生自我干预。劳卫制行政授权下放,测验比赛及格者直接反馈参与者个人,向群众公布测验成绩,给予承认,直接扩大了劳卫制影响。

下放《标准》测试数据管理职权,省市负责管理本区域《标准》测试和数据管理,省市统一上报,灵活地方数据管理,促进地方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加强《标准》数据抽测复查,加大《标准》数据造假成本,确保数据真实性。强化全国统筹管理,地方结合实际,灵活管理,及时干预,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管理。

3.2 灵活测试时间,强化测试周期

劳卫制规定第一年十一月一日至第二年十月三十一日为一个测验年度,测验年度可以多次参与测验,测验全部项目达标即劳卫制及格。《标准》规定了测试时间,以2014年为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要求10月31日前完成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测试和上报。受气候、新生入学等影响,难以完成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测试和上报,如偏远山区新生入学,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尤其是黑龙江等地区,10月份天气并不适合户外运动。

《标准》测试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依据,仅是教育发展评价依据,构建以学年为《标准》测试周期,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测试开展,确保《标准》测试数据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3.3《标准》测试项目设置区域化,避免《标准》应试化

《标准》设置了体重指数(BMI)、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50米×8往返跑(小学)、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等项目,分别对身体形态、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测试。《标准》测试项目全国统一,测试成绩与学业关联,既不利于测试项目在全国开展,又容易催生应试《标准》的产生。

根据《标准》要求测试的身体形态、身体技能、身体素质(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要求,设置适应与区域开展测试项目,推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教育,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思想。

3.4 完善《标准》测验体系

劳卫制(含预备级)涵盖全体劳动人民,通过劳卫制一级,继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转入业余体校等专业学习具有优先权,劳卫制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的“举国体制”。完善的进阶体系,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标准》与我国竞技体育选拔机制衔接,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将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劳卫制对我国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提升身体健康,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借鉴劳卫制优点,规避存在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标准》,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劳动卫国体育制度》的目的、特征及作用,旨在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和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青年少体育教育和身体健康的重视;该条例注重身体素质,等级设置有利于可持续的推动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项目设置合理,测试时间灵活,评价标准全国统筹与地方自主相结合,充分考虑我国区域性差异,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该条例注重身体素质,忽略体质健康。建议:修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版)》测试项目和测试时间,制定区域化标准,建立评价标准等机制,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和终身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准备劳动,卫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J].中国学校体育,2014,01:2-3.

[2]于红妍.中国学生体质测试的演进历程及阶段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0:113-118.

[3]郑先常,邵斌.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14,12:114-117.

体育教研活动制度 篇2

【关键词】管理方法;课外体育活动;有效的

课外体育活动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和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思想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并不是很重视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其放之任之。本文旨在对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现状进行分析,为今后能够更深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制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方面的论文30多篇,《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学校体育文件, 了解目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现状及国家对高校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2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制度现状

通过查阅资料,在高职院校中采取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基本上是学生处主要管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与学校的体育课堂完全脱节,关联不多。下面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常用的几种管理模式。

2.1体育社团形式

大多数学校采用体育社团的形式,即由学生处组织相关的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从事体育锻炼,这种形式可以满足学生锻炼的不同要求。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好,形成个人的体育特长,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并在锻炼中增强与其他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这种形式要求学校具备较充足的体育设施和一定的经费支持,对教师的专项专业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否则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和提高的需要。目前,很多学校存在场地和指导的问题。同时,应将没有体育课的学生接纳加入体育社团中,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体育活动管理。同时,在一些场馆使用的收费中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

2.2体育竞赛形式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以体育竞赛的方法带动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根据学校场地条件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具体要求,组织小型多样的单项竞赛活动,如小场地足球赛、三人制篮球赛、跳绳比赛、拔河、趣味活动等。这种竞赛活动由体育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组织和技术指导,由学生或者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承担组织和裁判工作。再加上这种小场地、单项的竞赛简单易行,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参与面广,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竞赛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激烈的竞争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竞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裁判能力,但竞赛对学生个人来说作为一种经常性的锻炼身体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竞赛时间有限,不能持久。因此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和经常锻炼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2.3自选活动形式

这是一种相对比较松散的管理形式。在学校各运动场所设立各项指导站,并在规定时间里有体育教师轮流值日,负责技术技能方面的指导、场地设施安全监督和学生课余时间锻炼考勤,学生可自由选择时间和活动项目去各运动指导站进行锻炼。学校在整体上负责对学生周锻炼次数提出量化要求,学生锻炼时凭课外活动相关信息,由当值教师记录出勤,作为考核平时锻炼的依据。也有的学校采用学生自行活动,体委负责考勤,学期末由班里根据每个学生平时锻炼情况评定课外锻炼成绩。这种形式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学生的不同的兴趣爱好,锻炼时间和项目都比较灵活,有利于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全校学生。自选活动形式是一种比较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课外活动管理方式,但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体育有一定认识,能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否则难以收到实际效果,并会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

2.4课外辅导形式

针对教学班学生的情况,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辅导,教学班有固定的体育课外辅导时间,主要对体育知识、健身知识、运动损伤以及各运动项目裁判员的培训等方面,这种方法,一方面对在课堂上的体育活动的补充,又可以根据课堂上内容让学生更深一步的掌握各种技能。唯一的缺陷是教师的课余时间占用过多,一位教师不是仅仅只带一个班,运用多班制是解决办法的一种途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河南省大多数课外体育活动采用体育社团形式、体育竞赛形式、自选活动形式、课外辅导形式,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使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更有序。

3.2建议

重视课外体育活动,不能让学生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上,让体育锻炼在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成为必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虽然简单,实施起来会很大的困难,需要学校各部门的有力配合。

【参考文献】

[1]姚宏茂.宁波市高职高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状况的调研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3):21-22.

[2]刘晓.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兴趣状况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3,(3):23-24.

[3]范立仁等.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動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7-11

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篇3

一、课内体育活动

1、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装,穿运动鞋。体育课中,如确需穿钉鞋时,必须得到体育教师的允许。

2、学生上体育课必须遵守纪律,听清教师关于课堂体育活动应注意的事项,记住安全要领,增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要服从教师的安排的调配,不做与该课无关的事。不得擅自进行教师没有布置的活动项目。进入各种体育场地要遵守场地制度。

3、体育教师为安全责任人,负责上述安全教育。

二、课外体育活动

1、所有班级和学生按规定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并按规定的项目活动,不得擅自进行其他项目的活动。

2、学生在体育活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并按体育活动项目所规定的`安全要求进行。学生之间要互相帮助,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3、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要在指定场地上进行,不能乱窜乱跑,影响其他班级学生活动。严禁学生之间互相争执、吵闹甚至斗殴。

4、铅球等投掷项目在无体育教师在场时,学生不能自行活动。

5、各班主任教师为安全责任人,体育教师协助做好安全工作。

三、体育比赛或运动会

1、全体学生必须遵守体育比赛或运动会规则,服从体育教师或班主任安排,不进入危险区域,在指定的地区观看比赛。

2、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要顾及周围学生的安全,自己也要遵守运动规则,严格按运动项目的动作顺序进行,并做好准备活动。

3、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必须服从裁判组的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

4、大会领导小组为安全责任人,对参加运动会的全体师生负责。

四、体育卫生安全:

1、学生要学会自我监督,随时注意身体功能状况变化,若有不良症状要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如果知道自己有病,应先调养或剧烈运动或比赛。

2、学生有以下疾病或症状,禁止参加体育活动;

①体温增高的急性疾病;

②各种内脏疾病(心、肺、肝、肾和胃肠疾病)的急性阶段;

③凡是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肺及支气管咳血,鼻出血,伤后不久而有出血危险,消化道出血后不久等;

④恶性肿瘤;

⑤传染病及慢性疾病,如乙肝等。

体育教学研究活动制度 篇4

学校每周有一课时的教研活动时间。这个时间是全体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的时间,不应挤占,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每星期一第一、二节课为教研活动时间,组长要求严格考勤,教师应自觉遵守纪律。

(二)、每位教师必须积极认真参加教研组的活动(参加活动要有记录)。

(三)、每次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内容、任务要求并做活动记录。

(四)、教研活动以听课评课,学习法规性文件,学习新大纲,集体备课,研讨教材,教法为主。

(五)、教研活动,也可安排本校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或集体开展课题研究,写研究文章,研究如何宣传本校体育工作。

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制度 篇5

为了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一、活动内容

在班主任、体育教师的组织参与下,以班级为单位分成小组,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进行篮球、长跑等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的选择注重特色、传统和创新。

二、活动时间

大课间活动时间都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下课开始(14:35——15:05)

三、合理分工、责任到人

1、领导负责制

学校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和监督小组

组长:xx

成员:xx各班班主任体育组纪检部学生

2、班主任负责制

(1)认真组织本班学生准时出操。保证出勤率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亲自参与正确引导,教育和鼓励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班集体争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检查、了解、监督、管理本班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考勤人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

3、体育老师负责制

(1)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安排。

(2)内容要考虑地点、季节的特点,乐曲要适合学生和内容的特点。

(3)负责活动地点、场地及退场安排。

(4)负责组织大课间全过程,负责指挥和示范,协助班主任工作。

4、德育处、纪检部负责制

(1)负责大课间活动的检查评比工作

(2)负责每月的检查统计评分工作

四、每月进行统计评分工作,保证大课间的活动质量

1、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让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经久不衰,成立大课间活动检查评比小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检查评比细则,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常年不间断的检查与评比,定期公布,及时表彰,确保大课间活动长期顺利地开展下去。

2、大课间活动考核列入班级年终评比依据之一。

体育教研活动制度 篇6

关键词:体育考试,制度

1 体育中考发展的制度背景

1.1 体育中考制度的探索阶段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 1 9 9 2年原国家教委体卫司印发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并正式确定京、津、辽、苏、鲁、浙、湘、粤、陕等九省市为全国试点省市, 同时允许其他省市可根据情况确定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1993年4月, 原国家教委在深圳召开会议, 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 要求各试点省市结合本地情况参照执行。同年全国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升学体育考试的试点工作。1995年, 原国家教委出台了《全国继续试行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 对体育考试的范围对象、组织领导、考试项目的确定、评分标准, 及计分办法、时间安排、对残疾和有病的学生的照顾、实施工作的要求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规定。1997年11月, 国家教委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凡已试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两年以上的地区, 从1998年开始, 全面实施“体育考试”;凡至今尚未试行的地区, 从1998年开始, 进行为期两年的试行, 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体育考试”。“体育考试”作为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被正式确定下来。我国体育中考开始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

1.2 体育中考制度的全面实施阶段

1999年开始, 体育中考作为制度被确立了下来, 并全面铺开。1 9 9 9年4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 体育考试分数一般应为中考部分的5%。要积极试行将体育课成绩和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计入体育考试总分。1999年9月,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确定, 辽宁省营口市、浙江省嘉兴市开始进行体育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实验。

2001年,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01年初中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通知》, 下达了做好全面实施升学体育考试的工作。确立了体育考试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平时的体育锻炼, 上好体育课;有利于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安全、减轻学生的负担;考试的方法要简便易行、公正合理。

1.3 体育中考制度的纵深发展阶段

2007年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 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 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 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这一规定充分肯定了中考体育制度的重要性与合法性, 极大地坚定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贯彻实施这一制度的信心与决心。至此, 体育中考开始进入纵深发展阶段。

现阶段各地区的体育中考基本是由本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操作进行的, 其考点选择一般为集中于一个或几个有条件的学校进行统一考试, 参与体育中考的监考人员一般由本地区的教育主管机构选拔和任命。体育中考的评分标准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且不同地区考试项目也有所不同。各地区都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考试项目和评分标准。

总之, 体育中考由最初的试点到随后的全国推广, 实施至今, 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促进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发展了学生的锻炼意识和习惯, 增进了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2 大连市体育中考的实施现状分析

2.1 大连市体育中考的组织

按照规定, 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体育考试由各区市县教育局和先导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人员下校考试, 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本地区非测试学校的主任代表各1人进行监督;初三年级考生的体育考试由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 (考试场地标准要求统一) 。当天, 考生可以在现场获得考试结果。考生互相监督评判标准, 如果考生现场提出质疑, 考务人员将现场解决。考生每测试完一项, 由记录人员将原始成绩记录在“登记表”上, 并签字或盖章, 同时, 督查人员签字或盖章。若考生对自己的测试成绩有疑义, 必须在听到考务人员报出成绩后当场立即提出。每测试完一项, 考生签字确认自己的成绩。考点学校在醒目地方设置体育考试评分标准公示板。

2.2 大连市体育中考的项目设置及成绩设定

2.2.1 项目设置

初一:男女生均为跳绳。

初二:男女生均为立定跳远。

初三:男生:1000米跑, 引体向上和掷实心球 (重2千克) 两项任选一项;女生:8 0 0米跑, 仰卧起坐和掷实心球 (重2千克) 两项任选一项。

2.2.2 成绩设定

大连市体育中考成绩从初一开始计算, 初一、初二年级各占10分, 初三年级学生的体育成绩满分为30分, 总分为50分。

初一、初二年级体育成绩由体育考试成绩和学校平时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体育考试成绩满分为5分, 学校平时考核成绩满分为5分。体育考试成绩优秀为5分, 良好为4分, 及格为3分, 不及格为2分。无故不参加体育考试的考生体育考试成绩为0分。

初三年级学生的体育成绩满分为30分, 由体育考试成绩和学校平时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体育考试成绩满分为25分, 学校平时考核成绩满分为5分。体育考试成绩优秀为25分, 良好为20分, 及格为15分, 不及格为10分。无故不参加体育考试的考生体育考试成绩为0分。

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的考生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任何一项有无故缺席记录的, 有一项扣1分;健康教育测试成绩不合格的, 扣1分。体育平时考核成绩由考生所在的学校认定, 报主管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辖区学校须经各区教育局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市教育局备案。

经审查确认因残疾免试体育的考生, 体育考试成绩按考试满分处理;因病、伤免考体育的考生, 体育考试成绩按考试满分的40%计算;在大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取得的成绩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的考生因病伤免考体育, 体育考试成绩按考试满分处理。

3 大连市体育中考制度的特点分析

3.1 比较全面准确诠释学生健康发展的概念

考试内容涵盖了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发展和健康发展的众多要素, 能够引导中小学各年级把学生运动体能发展、运动技能培养落到实处, 有利于引导学校体育教学常态化发展, 有效抑制应试体育教育现象的发生。

3.2 强化过程评价

重视学生的平时体育学习的表现或行为。对学生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健康教育测试均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对鼓励或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活动, 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建构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符合自己发展情况或兴趣爱好的体能类或运动技能类项目进行考试, 鼓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解决了学生运动能力、运动体能差异性的问题。

3.4 重视学生基础运动能力发展。

把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作为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手段和载体来看, 重视在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几项运动技能, 让学生喜欢玩、学会玩, 希望以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带动学生运动体能的发展。

4 大连市体育中考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

4.1 强制性制度变迁造成的供需矛盾使得考核项目难以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

大连市体育中考加试制度是根据国家指示精神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所制定的, 考评者从自己预先设定的统一的标准、规格出发, 对被考评者进行度量, 给以定性、定格、定量, 居高临下地给以规训、惩戒。这里没有多少被考评者说话的机会, 没有什么例外可以解释, 所有的人被操控成一组顺从的行为模式, 行为与意义的界限完全由考评者决定。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这种方式虽然便于管理, 便于统一。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形式其弊端也非常明显:一方面, 学校和体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体育成绩, 就只在要考核的体育项目上下功夫, 集中训练这些项目, 而忽视其他体育项目的训练使得体育课成了纯粹为应试而进行的课程, 造成体育课枯燥无味和学生对体育课丧失兴趣。另一方面, 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受到打击, 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导致部分学生对中考体育产生不满情绪, 从而不能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约束学生的体育个性化发展。

4.2 政府的有限理性是体育中考难以做到公平公正

借鉴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观点, 即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 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利益的协调者。不过, 政府是由官员或公务员来使之运转的, 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利益, 构成特殊的利益集团。体育中考制度施行以来, 争议一直存在。制度的制定由于缺少民间力量的介入而缺乏理性。包括:考试项目的制定并非对所有学生都机会均等 (比如:中学生长跑运动员显然在1000米考试中有优势) ;学生自选项目可供选择的项目太少 (比如:学生在自选考试项目中是二选一, 可选项目太少,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 。考试的组织存在漏洞 (虽然为确保体育考试公正公平, 大连市采取许多举措比如:对考试过程进行全程录像、所有考务人员实行轮岗制等等。但是制度的制定者与执行者身兼一职, 难免保证公平公正) 。

5 完善大连市体育中考制度的建议

中考体育工作, 由于上上下下长期坚韧不拔的共同努力, 现在已是大势所趋了, 剩下的主要是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与方法的问题。

5.1 加强过程评价, 纠正应试倾向

体育中考制度制定的根本宗旨在于充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但是, 从这几年大连市体育中考制度实行的现状看, 某种程度上, 得到了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的重视, 督促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但是, 不排除是应试压力所致。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反而, 由于过于强调达标, 不能全面评价学生体质

的发展状况, 甚至会造成考什么, 教什么, 练什么。使很多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了厌倦。这和政府部门所制定制度的初衷是背离的。体育中考制度应进一步完善过程性评价的内容。, 重视对学生平时体育学习行为和表现的评价, 促进体育教学常态化发展。

5.2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凸显学生自主选择项目

原来的体育中考项目设置不够丰富, 方法过于简单, 容易导致体育教学简单化。建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符合自己擅长或兴趣爱好的体能类或运动技能类项目进行考试, 鼓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解决了学生运动能力、运动体能差异性的问题。比如:除了体能类项目必测之外 (男子1000米, 女子800米) , 其余项目可在列定的考试项目中由学生自选。自选项目的设置, 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征,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5.3 规范考试程序, 提高体育中考信度

罗尔斯认为,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原则, 那么, 中考体育政策的制定必须体现正义的价值, 坚守公平原则, 能够实现每个学生的自由和权利。由招生学校或者专业组织研制考试方案, 交立法机构审议通过, 委托具有一定资质的中介组织实施考试, 并成立考试监督机构和仲裁机构。避免行政力量的直接介入。

参考文献

[1]柳西浪.考试改革中的非理性倾向[J].透视新课程, 人民教育, 2009, 24.

[2]黄龑.中考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8.

[3]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1~2.

[4]张磊.维护、巩固、完善与发展中考体育制度[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7.

高校体育教学制度的创新思考 篇7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和国际化,受教育者的机会也逐渐增多,渠道也逐渐多元化。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对优秀人才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变革时刻影响着教学制度的变革,自然体育教育也不例外。素质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成为主流话题,高校的体育教育业应该随之创新和完善。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管理制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4

一、高校体育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育制度的制定目的较为落后

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制度制定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和控制学生,基本管理依据是以管理者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将教学控制作为管理方法。此理念的最大缺点在于限制了学生体育学习的自由和教师教学的自由,错将管理者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将被管理者看做客体。这种做法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规章制度严格、缺少人文关怀

现在高校也有意改变体育教学制度,提倡实施弹性教育管理制度,其中已经实施的包括:取消留级、实施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建立选修课制度等。虽然这种弹性教育制度有利于学生的个人自由发展,比如说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但是这种制度侧重目标性管理制度,忽略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以至于弱化了预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缺少人文关怀,缺少对受教育者的关心,另许多制度犹如虚设。

(三)僵硬的制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由

“教”和“学”是一个相互配合的双向活动,严格僵硬的制度容易使得学生将主动学习变成被动的执行,这将偏离教育的主题。最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受教育者为本,教育者只是引导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教学管理并不符合这一理念,例如:在高校的体育专项课中,往往不同意人数少的课程的审核及设立,而且不允许中途作调整。这样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对教师缺少激励制度

就当下的体育教育改革情况来看,教师落实新制度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就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来说,关键问题不是新制度的推出,而是教师们的落实。要想促进体育制度的落实,必须要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的事业心和创新性活动。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出台正式的体育教学方面的奖励制度。

二、针对高校体育制度的几点新思考

(一)开放思想观念,以师生为本

教学管理制度将教学管理思想、理论、观点具体化。当下我国高校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都是从管理角度出发,将规范管理放在首位,并未将师生的去求考虑进去。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应该做到开放观点,这是教学管理改革的先导,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前进动力。因此新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切实做到以师生为本,开放思想。

1.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制度要求教育者要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本体,尊重其独立自主的意识,保证学生能够自由的学习。高校的一切教学决策都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就体育教学来说,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和兴趣所在,供学生有效的选择体育课程。学校应该将学生的意志和选择放在第一位,给学生充足的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权利,学校并应给予最大的支持,如若有课程设置上的困难,应极力克服。另外,体育教育除了学习和锻炼之外,并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大学体育课程的影响力延续到以后的生活中。

2.以教师为本

以教师为本首先要还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之前的那种以管理决策为教学活动中心的行为剥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是教学活动失去了自由化。教师的教学经验要远胜管理者的教学经验,教师能够更加及时明确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兴趣所向。只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掌握一定的决定权和自主权,教师才能自由的随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能够更加恰当的做好师生之间的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提升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教学规章制度

现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要一方面保证教学目标的按时完成,另一方面要体现教学自由这一概念,这样既能使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又能积极地学。

要想保证学生的学习自由,首先要完善公共体育课程的選课制度,在开课之前应以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对课程的设置有初步的测想。如有课程无法落实,体育部应该向学生做出明确的说明。其次,选课之前,还应该针对学生的自身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选课指导。另外,高校的教师是社会创造力量的核心集体,学校应该按照《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中对教师权利的描述,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

2.3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和考核不仅是报酬的依据,同时也是激励教师创新教学的手段。现在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以及教师评测系统,笔者认为应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首先应该完善评价主体的选择范围,做到多主体、多角度、多方面。其次要做到评估手段多样化,坚持量化与质化的结合,避免教师处于评估的被动地位。

小结:

我国的体育教学制度正处于一个逐步完善的阶段,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等方面已经突破了旧式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没有得到完善。当下高校体育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体育教育制度的制定目的较为落后;规章制度严格、缺少人文关怀;僵硬的制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由等。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开放思想观念,以师生为本;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经过不断地改革,相信体育教学一定会有一套符合师生要求的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张璐,谭志华:对高校弹性学制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体育科技,2010,25(2)

[2]周小敏: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新思考[J],管理考察,2009,(7)

[3]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4)

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管理制度 篇8

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管理制度

广播操、眼保健操、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不断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特做如下要求:

1.坚持每天一次广播操,两次眼保健操制度。

2.课间操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班主任老师跟班,负责班级管理。

3.要求课间操各班集合整队,做到快、静、齐,做操动作准确、优美,姿态正确规范,态度认真严肃,并组织学生检查,教师抽查。

4.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器材、经费、教师五保证,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5.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判素质的全面提高。

6.在课外文体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体育教研活动制度 篇9

(一)做好学生集体活动(含体育课和校外)的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学生集体活动报告制,切实落实学生集体活动安全责任;坚持“谁组织,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把好组织和审批关。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其他集体性活动。

(二)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和组织体育活动时,必须提前5分钟到岗,检查体育器材、设备、场地是否安全。

(三)备好安全课或制定安全预案。上课和开展活动时要重视安全教育、安全防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四)学生锻炼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锻炼结束后应做放松运动。

体育教研活动制度 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中考考试;制度实施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of Sports Exam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enan Province

LIU Tian-xiao

(Department of Sports, Huanghuai College, Zhumadian, Henan 463000)

【Abstract】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 reform, the system of Sports Exam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enan Province has benefited a lot. And now it is implemented everywhere. The examining items include standing long jump, 1000-meter race (for boys), 800-meter race (for girls), 50-meter race, shot put ball, sit-ups (for girls), rope skipping, pull-up (for boys), and basketball.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Key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Exam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豫发〔2007〕30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组织实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实行初中体育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体育中考”)是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锻炼的一个有效的手段;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关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豫发30号”文件下发四年来,河南各地在实施体育中考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分析,为进一步改进和执行体育中考制度提供参考。

1河南省体育中考制度的历史回顾

自河南省1981年进行重点中学体育中考试验,2007年提出体育中考改革要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口号,即体育中考改革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健身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2008年进行体育中考的全面改革,至今已有19个年头,河南省体育中考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1试验推进阶段

1992年原国家教委体卫司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河南省被正式确定为全国试点省份。1992年体育中考刚刚推出之时,重文轻体现象十分严重,针对这样的情况,河南省教育厅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加强体育中考的宣传和教育,统一思想,并把体育中考确定为“地位考试”和“初中毕业生选拔性考试”。结合1979年“扬州会议”提出的“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体育教学观念,以及当时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状况,河南省首先按传统的“跑、跳、投”老三项进行考试项目设置,确立“50米快速跑、铅球、立定跳远”为中考内容。1993年增设“耐久跑(男1000米,女800米)”,允许学生在“跑”的项目内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50米跑”,或是“耐久跑(男1000米,女800米)”,第一次尝试了选择性考试。项目评分标准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优秀级确定为满分标准。每项满分各为20分,三项满分为60分;1993年把60分改为45分,每项满分各为15分。考试的组织形式采用全市统一安排,现场集中测试的方式。1994年开始采用电脑编排、录入考试成绩。经过几年的实施,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程度有了较好的改观,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学生的体能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1.2初步改革阶段

20世纪末,就在体育中考得到广大体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可的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为了能让学生获得体育中考的高分,置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于不顾,使体育中考慢慢地走近应试教育。体育中考成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指挥棒。教学过程简单化、程式化,使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不良影响。为此,从2000年起河南省把原来确定的体育中考的“地位考试”和“初中毕业生选拔性考试”,改为“水平性考试”和“导向性考试”。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运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把“跑、跳、投”老三项考试项目改为“球类技能项目、身体机能(肺活量/体重指数)、运动体能(身体素质)、平时成绩测试”,分值分别为5分、10分、15分、10分;球类技能项目为“篮球行进间投篮、排球垫球、足球颠球”三项,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参加考试;运动体能(身体素质)为“实心球、立定跳远、跳绳”,也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参加考试;第一次增加“过程性评价”内容,对学生初中阶段三学年的体育成绩进行评分,计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学校给予评价,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审核或检查。

nlc202309051242

1.3逐步纠正发展阶段

2000年的中考方案一直延续到2002年,2003年因为非典没有组织考试。到2004年,体育课程改革继续深化,《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实施,但是,课改中的一些负面问题也随之出现,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被忽视,运动技能学习被淡化,体育教学中“放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初中体育教学应试教育的现象又进一步抬头。学生的体育学习根本无法体现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想更加无从谈起。分析其原因,是由于体育中考内容设置不够丰富,方法过于简单,没有运动技能含量,容易导致体育教学简单化。初一、初二体育课“放羊”,初三时逼着学生每天练习体育中考的内容。为此,2004年河南省首先加大平时成绩检查的力度,在平时成绩测试中增加学生需要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要求,并在检查中专门抽查这一内容。把原来球类技能项目中考成绩的分值由5分增加为6分,进一步刺激运动技能教学。同时把《体质健康标准》中的三项身体机能测试项目“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引进体育中考之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三选一进行测试。2005年开始有把《体质健康标准》中三项身体机能测试项目改为“肺活量/体重指数、坐位体前屈、握力/体重指数”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考试。这次改革,由于增加了运动技能评价在体育中考中的权重,并在整个评价体系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体育中考的评价由单一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有效地解决了体育教学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倾向。

1.4全面深化阶段

2004年河南省教育厅就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的功能定位、价值取向以及我省体育中考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性意见:体育中考如果仅仅是在学生苦其心志的基础上再劳其筋骨,激化应试教育,就需要改革甚至没有必要存在。如果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引导体育教学向良性、健康、常态化发展,就值得肯定,并需要加强。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河南省集中力量开始调研、论证,构思新的体育中考方案。2007年底提出未来几年积极稳妥完善体育中考改革的基本设想和推进思路,提出了2007、2008年逐步过渡的建设思路。2009年在2008年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和评价内容,加大运动技能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所占的权重。把体育中考分值划分为过程性评价分,终结性评价分。具体分值根据各地市实际情况确定。

2体育中考考试的意义

2.1体育中考考试的目的是培养德、智、、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体育中考考试是一种育人考试,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公民的手段。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从体制上解决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问题,同时促进学校、社会、家长共同来重视学生体质和健康问题,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主要表现在各地市教育部门实行初中体育毕业升学考试时指导思想明确,注意了考试的政策、评分标准以及计入升学总分的比重与本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考试的项目较少,评分标准宽,计入升学总分的成绩满分值一般是30-60分。从一些教学实践和统计材料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其中60%-90%左右的分数。据全国许多试点城市1994年统计,在许多市、区、县中考成绩550分以上的人中,考试体育的成绩未达到满分60%的仅只占1%,(其中还要扣除少数支体残障和患有先天疾病的考生)并未影响他们的升学。在这里,从正确树立人才观的高度必须强调指出,我们所说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电脑网虫”。

2.2体育中考考试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形式

体育中考考试不分及格与不及格的界限,只要学生努力达到的分数,真实准确,无论得多少分都计入升学考试总分。因为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强身健体!只要学生平时认真上好体育课,按规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还有,学生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生理和心理上一方面调节了因学习紧张引起的疲劳;一方面增强了体质,精神状态也迥然不同,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也是人们常说的“8-1>8”的道理所在。实行“考试”的目的意义概括起来就是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纠正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积极有效形式。其目的在于全面落实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学校关心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让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的活动落到实处,确实改变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的高近视率、多肥胖症、多瘦条型、运动协调能力差、自私、怕吃苦、耐力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等素质、健康方面的严重社会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全社会都来重视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问题,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问题,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3河南省体育中考成绩显著性分析

以河南省1995和2005年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为例,1995年(未实行体育中考)有效样本数量共2488名学生,其中男生1244名,女生1244名;2005年(实行体育中考)有效样本数量共3824名学生,其中男生1912名,女生1912名。

由表1-表4可以看出:男生1000m、女生800m跑;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反映了人体在速度、耐力、力量等的身体素质。2005年初中学生比1995年初中学生明显退步,说明了学生运动素质明显提高。运动素质是身体组织、器官的功能表现,如耐力素质是心肺功能的直接表现,2005年初中学生比1995年初中学生运动素质明显提高。大量的事例和数据都说明:初中体育毕业升学考试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推动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体育课的正常化;缓解了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带来的精神压力;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nlc202309051242

4对策与建议

4.1利用体育中考,转变人们的体育观念与行为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应加大宣传力度,把人们的体育观念从传统的“训练-强健模式”转到“活动-健康”模式上来,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健康和终身体育为目的体育活动。以体育中考为手段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更多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生动性,积极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提高学生、学生家长对体育中考及学校体育活动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与习惯,端正办学思想,形成重视学生体质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推动素质教育。

4.2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和评价

开展学校体育专项督导,确保各项措施的实施。包括体育器材、场馆建设、课时安排。健全、建立长效机制,为学校体育工作保驾护航。要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真正把体育工作摆到学校教育更重要的位置。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学校体育制度,如评比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和个人、学校体育年终考核等,把体育中考作为其中固定量化项目,促进学校体育走向规范。

4.3利用体育中考,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软硬件的建设

学校要重视体育场地与器材的建设,改变学校体育投入不足的状况,提高、改善学习和教学的环境,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用体育考试的办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是教育管理的无奈选择。改变这一尴尬局面需要理念的更新,需要管理制度的创新,更需要对体育教师的师资配备和教学能力培训,要始终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专业技能培养、教学能力锻炼、教学理论学习作为重点来抓。从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和选定准则三个方面构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和发展要求,提升体育教师知识创新能力。

4.4优化体育中考全过程的操作模式

体育中考的“透明度”是抑制其发展的“瓶颈”,要想得到社会认可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今后在工作中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规范,设立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确立一套有效的安全保障制度,形成一支作风正派、业务熟练的考评人员队伍。体育考试实施办法、考试规则、裁判工作组等要报批并对监考裁判人员进行政治与业务培训,做好考前、考中、考后准备工作,考试检测工具应尽量使用智能化测试仪,避免人为操作作弊的可能,提高考试评分的科技含量和考试的信誉度。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考试工作质量。

4.5推进课程化的体育考试

对体育中考进行课程学研究,尝试把体育中考作为一个目标纳入原来的目标体系,采取多样的课程教学方式,增强课程的生动性。课程化不仅表现为课程内容知识的衔接和递进,而且也表现为课程的逐步深化,关注课程在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层面上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得学生在意识、视野和能力得以逐步提升。具体说就是要促进学生上好体育课,不断感受体育文化,提高运动能力,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重视平时锻炼考评,倡导运动技能结合“2+1”工程,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平时锻炼测试综合考评,研究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内容方式体现人性化。

4.6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和透明度

体育中考作为综合性评价手段,检验标准要把运动能力、健康知识,包括对体育的态度、习惯、技术掌握等也列入考核和评价内容,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着眼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重视对学生平时体育学习行为和表现的评价,以此促进初中各学段学生都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防止平时成绩在最后弄虚作假,要强化学生平时体育课成绩的审查,要求各校每年把学生测试的成绩公示,学生平时都是现场测试,对自己的成绩很清楚,公示后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成绩,增加透明度。同时还要加强师德修养,细化检测制度,严惩弄虚作假,这样才能使平时成绩成为实现体育中考初衷的“催化剂”。

任何事物都是在前进中不断地发展,体育中考也是这样。河南省的未来体育中考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严格各项规章制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终身发展的内部需要;优化体育中考方案、提高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对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为造就体魄强健、文明高尚的一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S〕.2007-05-07.

〔2〕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S〕.豫教体发〔2000〕30号,2000-07-5.

〔3〕刘海元.我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实施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8,(9).

〔4〕王燕,关于我国中考加试体育工作的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第23卷,2008,12.

〔5〕谢卓锋.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情况的审视与思考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

〔6〕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2006,9,18.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加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5,7.

〔8〕陈两福.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回顾与展望〔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2).

〔9〕赵东辉.沈阳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08,(31).

〔10〕李秋兴,洪惠娟,胡新民,方敏,黄法良.中考体育评分方法的设想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4).

(责任编辑:李远伟)

上一篇:五年级音乐教师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清明节朗诵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