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研

2024-05-09

体育教研(通用12篇)

体育教研 篇1

主题式体育教研活动, 通俗地理解就是教研活动围绕一定主题进行, 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笔者结合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三级体育教研活动, 梳理了以下五种主题式教研活动及其带来的成果, 与大家共享。

一、以同课异构为价值的主题教研活动

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 即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与理解备课并上课。其在于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 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 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可以让大家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 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真正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 从2011年11月由浙江省体育特级教师沈斌校长发起的侧手翻同课异构活动到2012年6月14日的五城区联合体育教研活动——“足球正脚背踢球”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 均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模式。在后者的活动中, 每个城区选派一名教师展示25分钟的片段课, 授课年级为四年级, 教学内容为“足球——正脚背踢球”。在本次活动中, 不同教师采用了不同教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以体育单元教学为思路的主题教研活动

以单元教学为思路的教研活动有利于帮助教师理清教材,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梯度分解, 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连续性、层次性的把握, 有利于教师抓住课时重难点, 有利于体现教师对运动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整合, 有利于多元目标的落实等。如, 针对水平二“跪跳起单元教学”, 三位教师采用不同的练习手段与方法,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开展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研活动课。第一课时:初步会做跪跳起动作, 培养学生的跪跳起兴趣;第二课时:60%的学生能够模仿并掌握跪跳起动作, 学会帮助完成动作;第三课时:结合已学过的动作 (滚翻) , 形成跪跳起组合动作, 进行拓展练习等。通过研究该教材同一水平上的各课时教学设计, 可以促进教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单元教材体系。

三、以中小学衔接为系统的主题教研活动

现行体育课程标准为实现大家研究和实践教学的衔接, 提供了学科教学理论方面的支撑。如, 杭州江干区体育教研员莫豪庆老师, 开展以“中小衔接·系统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研讨活动以四个课例的形式展开, 分别是一年级“前后滚动”、三年级“前滚翻”、七年级“远撑前滚翻”、八年级“鱼跃前滚翻”。本次研讨活动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体育教材——体操和技巧, 且通过小学教师对体操教材的处理、中学教师对技巧教材的处理, 对两者进行有效衔接起了示范作用。研讨现场, 中小学教师们通过彼此的对话和交流发现从目标衔接、内容衔接、方法衔接和学习习惯衔接等多个研究点去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 有效地帮助了小学生适应中学的体育学习。教师对每个教材的处理, 要用系统性的眼光去对待, 每个水平阶段、每个教材必须要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才能为下个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同学段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要求不同, 学习目标达成度不同, 学生心理变化、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存在差异等, 为教师找准学生能力发展的起点提供了帮助。

总之, 通过中小学衔接的研讨活动, 中小学教师发现, 应该通过寻找中小学体育技能动作学习的衔接点, 以动作技能学习为主线的同时, 更充分地发挥教材的功能与价值, 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个性发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上取得不同层次的成功。需要注意的是,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衔接的过程中, 要重点考虑几个衔接的问题, 如, 学习兴趣的衔接、教材内容的衔接、对体育运动习惯的衔接、对运动技能的衔接等。

四、以解决疑难问题为目的的主题教研活动

这类教研活动一定程度上是指引教研活动的风向标, 具有创新的教研活动形式, 一线教师可以把自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提炼出来作为教研活动主题进行研究。如, 如何把体育教学目标细化、分解, 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达成, 以及体能与技能的有效统一、目标与过程的和谐统一、主导与主体的和谐并存等专题活动。又如, 2011年浙江省中小学召开的“体育疑难问题”专题研讨会, 研讨了教学目标的正确性、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目的性及适用性、评价标准的确立等, 重点对单元课时之间如何衔接、课时安排是否合理进行探讨等。再如, 针对“前滚翻成直腿坐”、“后滚翻接跪跳起”、“立定跳远”、“跳上成蹲撑——各种姿势下”教案分别进行研讨。通过体育专题研讨的途径, 发掘教材的内涵, 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 这类教研活动要求目标低、问题小且带有实践性、可操作性, 有具体的反思点、互动点, 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因此, 灵活而有效。

五、以校本教研为特色的主题教研活动

以校本教研为特色的主题教研活动, 主要是以某一个学校、某一个区域的体育教学为单位, 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朴实有效的研究。主要目的是, 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针对实际面对的困惑问题, 群策群力,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如, 水平二“体操:侧手翻”、“仰卧推起成桥”、“跳山羊”等是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相对冷门且带有一定危险性的教材内容, 通过看课, 参与教师获得了启发, 且可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校本教研活动的关键是, 要认真地去观摩课堂教学, 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听什么、怎么听;看什么、怎么看;记什么, 怎么记;反思什么、怎么去反思等。

体育教研 篇2

发言人:武杰

体育课上“安全警钟长鸣”

体育课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习体育知识的主要方式。但是,如果说上体育课时不注意自我保护,忽视安全,就很容易出现运动伤害。轻微的如擦伤、拉伤,扭伤等,严重的会造成骨折、脑震荡,甚至还会造成终身残疾以及死亡。因此,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预防事故的方法,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课的着装知识

上体育课要穿易于运动的宽松服装,女生不能穿裙子。上体育课时,大多需要全身运动,不仅活动量大,而且要使用很多运动器械。为了避免危险,课前一定要认真检查穿戴,下列物品一定不要配戴。

(1)衣服上不要别胸针、别针、校徽、证章等物。(2)女同学不要戴各种发卡。

(3)不要佩戴金属的、玻璃的、塑料等质地的手表、项链、戒指、手镯、手链、耳环、脚链等装饰品。

(4)戴眼镜的同学,如果能不戴眼镜,上体育课时就尽量不要戴;如果必须戴,做动作时要加倍小心,做滚翻、倒立等垫上运动时,必须摘下眼镜。

(5)衣服口袋里不要装小刀、胸针等锐利的物品。(6)上体育课不要穿皮鞋或塑料底的不利于运动的鞋子,必须穿球鞋等运动鞋。

二、体育课的安全注意事项

体育课上教师也要特别注意安全,不同的训练内容,不同的器械,要注意的事项也有所不同。

(1)在进行单、双杠和跳高训练时,器械下面必须准备好符合要求的海绵垫子。

(2)在进行跳箱、鞍马等跨跃训练时,如果老师不在或器械前后缺乏保护措施,同学们千万不可跳跃。

(3)跳远时,要严格按老师的指导助跑、起跳。

(4)进行投掷训练时绝对要按老师的口令行动,不可以有丝毫大意。

(5)在短跑训练中也要按规则进行,因为的在向终点冲刺时,人身体的冲力很大,如果不按规则、各行其是就极有可能被撞伤。

三、体育运动受伤的处理办法

体育运动中难免会受些外伤,以下是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法。

1、擦伤

擦伤多是因表皮组织受急剧摩擦引起的。如果伤口较浅可用生理盐水洗净伤口,用25%的酒精消毒,然后涂上2%的紫药水,不用包扎,使伤口干燥,几天就可以痊愈了。如果伤口较深,则需要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挫伤

在进行体育运动中,我们可能会由于相互白冲撞、器械磕碰及落地姿势不正确等引起挫伤。如果不慎造成挫伤,应将挫伤部位立即加压包扎起来,进行冷敷,并抬高肢体;同时,外敷创伤药膏,内服治疗跌打损伤的药,要注意过24小时后再进行按摩、热敷、、。如果挫伤还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3、扭伤

要体育运动中,常由于外力的[突然作用或外力过大造成肌肉拉伤或关节韧带扭伤。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损伤,不要惊慌,可按挫伤的处理方法进行急救,严重者须送医院救治。

4、脱臼

新时期体育教研工作之我见 篇3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言而喻,作为教研部门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怎样发挥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出体育课程更新与发展的建议,并协助组织实施;二是开发地方体育课程,指导并帮助学校按照国家和地方对课程的规定,以及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协助学校开发校本体育教材;三是积极开发多样性体育课程资源,协助学校搞好校际间体育课程资源的交流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学习空间的拓展提供服务,为学校选择体育教材提供服务;四是围绕学校和体育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教研和体育教师培训活动;五是积极参与体育课程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同时体育教研员本身也要强化“有为才能有位”的思想意识,用扎实有效的工作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研员应该也必须成为体育教师的教师,这是比较科学的定位。而体育教研员比起体育教师来,其优势不过是接受外来信息的机遇多一些,学习的时间宽裕一些,如此而已。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靠吃老本过日子,其优势很快就会荡然无存,教研室也就会随之土崩瓦解。

毫无疑问,教育理念是非常上位的,是影响我们一系列教育行为的重大问题,必须下功夫去抓。如果体育教研人员和一线体育教师死抱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放,以一种被动应付的心态对待课改,即使是一流的课程标准、一流的教材,实施起来也会事倍功半,甚至还会南辕北辙,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转变教育观念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首先,体育教研员也必须积极参加通识性培训,逐步加深这次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等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抓紧对体育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同时体育教研员还要了解古今中外教育经典学说,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因为教育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既是对传统教育积弊的革命,又是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不了解昨天的中国和当今的世界,就会使自

己一直处于混沌之中,难以自觉地、有效地参与课程改革。

三、积极参与,做好有效服务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研队伍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和多样化的教材对于体育教研员来说,同样是全新的东西,如果不加强学习,体育教研员的相对优势将会锐减。这就要求体育教研员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先学一步,在学得好一些、理解得透一点的同时,在加强体育教研工作的广泛性、创新性、计划性和前瞻性的同时,努力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对体育教师的接受式培训和以听课、评课、面对面指导为主的单一的教研工作方式,逐步转变到以参与性指导为主的多元化服务方式上来。体育教研员不仅要在如何理解和执行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创造性的运用体育教材等方面对体育教师进行强有力的指导,而且要能够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处理教材,善于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能够为体育教师教学做示范,敢于亮自己的绝活。必要时,可以采取到学校蹲点的办法,且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体育课改之中,使自己获得课改的亲身体验,与一线体育教师形成平等共建的关系,共同磋商,共同进步,而不仅仅是指手画脚,居高临下。

四、多元互动,整体推进改革

体育课程改革要与落实体育教学常规相结合,与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课题研究相结合,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

事实一再告诉我们,不懂得体育教学常规,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改革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与时俱进意义上的自我扬弃和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建立在很好地落实体育教学常规的坚实基础之上,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顺利推进、健康发展。

过去,我们的体育教师大多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难以放开手脚去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推广工作。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是一次巨大变革,同时,它也呼唤我们体育教研人员和一线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出与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教学方法来。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尽管五花八门,但均应以“开放、合作、主体、发展”为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引发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学校内涵、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等方面的改革。如果我们能够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正确、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必将使其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器”。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注意让信息技术教育有计划地出现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机会,让学生在体育学科学习中接触一些专门软件,学会运用新的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技术、技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工具。

体育教研——规范务实为本 篇4

一、对体育教研员现状的认识

长期以来, 中小学体育教研员队伍专业素养不足, 工作任务繁杂, 地位如同体育教学那样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处于边缘化。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强调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 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这里, “研究”、“指导”和“服务”主次有别地凸显了教研员的基本职能, 对照《纲要》提出的要求, 当前教研员的现状尚不能适应。

1. 体育教研员的选拔机制造成体育教研员专业素养的“边缘化”

体育教研员的产生主要有两个途径, 即行政选用任命和公开招聘。但往往行政选用任命的比例占绝大多数, 虽然近年来公开招聘在逐渐增加, 但比例仍然很低, 这就决定了体育教研员的人际关系 (尤其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的主观印象与意愿) 在体育教研员的选用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其体育教研专业素养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边缘化”。这种行政选用任命的方式弊多利少,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管理区域内的部分体育教师不服气甚至有抵触行为等一系列管理上的问题, 体育教学研究上也仅停留在完成一些评比、检查之类的常规性活动上, 很少或根本不去系统地思考和策划区域内教研工作。

2. 体育教研员在整个教研员队伍中处于弱势地位

教学研究机构中的非考试科目教研员地位与学校中非常相似, 一脉相承, 体育教研员也不例外, 常常表现在单位领导不重视、开展活动限制性条件很多、想开展独立研究工作和实地调研也非常困难等等, 有些管理者甚至不愿意做表面文章以示对体育学科的关心重视。比如, 有学校特别是高中邀请教研员调研, 就会出现两种现状:一是照顾面上, 连同非考试科目一起参与, 这在升学率至上的当今教育环境下属于非常不易之举, 显示了管理者考虑问题全面、圆滑处事的能力;二是赤裸裸地张扬调研之为高考的目的, 将非高考科目的教研员排除在外, 这些管理者们连表面文章都不屑一做, 从而使得非高考科目教研员借机调研教学的愿望也不能达成。

3. 体育教研员是参与行政事务最多的学科教研员

在教育系统中管理体育卫生艺术有个专设的相关处室或人员, 虽然在县、市一级很少单独设立处室, 但还是会在教学管理处室中有一位专门兼管学校体育工作, 这样一来体育教研员在管理形态中处于比较复杂的关系。依据行政编制体育教研员是隶属相应的教学研究机构, 即教研室 (教科院等) , 但由于教学研究机构隶属教育行政, 机构的负责人行政级别理论上和教育厅 (局) 里体育卫生艺术处室负责人是相同的,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尤其是市、县一级, 比如县教育科一名副科长分管体育, 而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虽然行政级别上相当甚至要高, 但实际上是要归教育科行政管理的。因此, 体育教研员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服从两边的管理, 从而会承担许多本应该行政履行的中小学生各类体育竞赛、体质健康检查等工作。当然, 体育教研员配合、参与这些行政工作, 对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势必分散有限的教学研究精力。

4. 体育教研员是承担学段最多的学科之一

在教学研究机构中, 通常文化类学科教研员是按照学段分别配备的, 但体育教研员是要承担从小学到高中三个学段的全部教学研究工作。从学科内部看, 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无论是课程理念落实、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指导、课堂教学实施指导等均可以通盘考虑、整体研究落实。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的体育课程改革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加上教学对象年龄特征的明显差异, 在实际教研工作中往往思路会有所不同, 这点会给工作的转换造成一定的麻烦。比如高中课程改革启动实施以后, 当你集中精力投入到高中课改时, 满脑子出现的都是高中选项教学、模块设计等等这些理念和做法, 一旦转身去做小学教研工作时思维会一下子不太适应, 需要一定的时间调整而影响工作效率。同时, 还要应对单位各年段部门相关工作, 有时候就会出现应付工作的场面。

二、新时期体育教研员职责的实践策略

基于体育教研员所面临的客观现实, 新时期下体育教研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切实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的对教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要求, 把“研究”、“指导”和“服务”等教研员的基本职能作为指导思想, 在规范务实上做足文章。

1. 借“风”使船达目的

体育教研员的工作现状决定了想要有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就需要合理地借用各种平台, 实现、贯彻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研思路,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达成更大的工作效益, 从而推进体育课程改革,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2006年, 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进入, 培训是保障新课改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之一, 同时, 也成为各门学科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抓手, 当时除了岗前培训 (由各师范大学组织) 以外, 省教研室每学期均组织课前培训 (新教材备课) , 由于体育教材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是按照模块编写的, 三年只有一册教材, 因此, 在第一轮三年5次 (学期) 的课前培训中, 体育就不需要每次都组织。但这是高中体育开展教研工作非常有效的平台, 多年来高中体育教研工作就是紧紧依托新课程改革, 不放弃每学期单位常规计划中的课前培训时间, 充分利用好单位课前培训这个平台, 抓住高中体育课改的关键问题即选项教学, 采用专题的形式落实每次课前培训的内容, 有效地推进了体育新课程实验, 并体现了高中体育教研工作规范务实的原则。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如何合理调配时间和精力开展义务教育体育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单位当时刚好有个研究项目启动, 要求义务教育段每个学科研制学科教学建议, 这一研究主题正好符合义务教育段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要求, 经过几年体育新课程的实验, 广大体育教师已经逐渐接受并努力实践“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新课程理念, 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运动情感体验, 努力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但在取得改革进展的同时, 不可否认仍有许多问题存在, 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教学内容选择比较随意甚至混乱, 一些体育教学的优良传统诸如教学计划的制订、课堂教学常规的执行等有弱化现象, 阻碍了体育新课程实验的进一步深化, 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 义务教育段的教研中心工作就是利用单位这个平台, 抓规范和管理, 以“托底与继承”为原则研制体育学科教学建议, 并以此为切口深化义务段体育新课程改革。

新时期体育教研员除了做好课程改革这项中心工作以外, 还有一块较大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需要完成, 而借助日常工作开展体育教研, 可以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比如, 课堂教学评比作为一项常规工作, 往往只定位在选几位教师上上课、评个奖就结束这个层面, 没有能够更好地挖掘深层次的功能, 有的甚至因为评比组织不严密而导致矛盾重重。其实, 如果能够以“常态、基本功、公平”为核心理念来做这件常规工作, 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评比中过于理想化的作秀成分, 让更接近或符合常态教学的课堂教学形态成为评比课的主流;改变只把课堂教学视作单一的教学评比的做法, 把教学基本功的考量也纳入课堂教学评比之中, 使评比成为一项综合的活动, 同时也通过评比向广大一线教师传递教研员重视什么, 从而引导教师们平时去关注、去提高, 进而为改进教学服务;改变家长式的、任人唯亲式的评判模式, 把评比的公平性作为提升评比可行度的首要条件, 从而引导基层教研员和教师把精力集中到改进教学中来。

2. 咬定青山不放松

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研员, 应该致力于体育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并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为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体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而奋斗。就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 专业素质仍亟待提高, 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以下原因仍未根本改变:一是各地体育教研员的工作重点有偏差, 大部分体育教研员不是很重视体育教学质量的检测, 缺乏以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的检测制度, 从而造成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不够重视;二是课程标准没有规定体育教学内容, 让体育教师自己根据内容标准选择, 而现实中的体育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造成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随意、不成系统。因此, 着力完善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符合课程标准的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是促进区域内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突破口。

浙江省在前几年研究以及试行《浙江省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建议》和《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必学内容》教师用书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进行行动研究, 为进一步建立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教学质量检测体系奠定基础, 也为各地各校规范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操作依据。虽然,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必学内容》教师用书的出版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和基层教研员的欢迎和支持, 但限于编写人员的水平, 这个工作也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实验, 诸如某个项目的内容系统性、课时比例、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有待实践检验和修正。因此, 这个研究仍将是今后几年或更长时间研究实践的重点工作和教研工作的中心, 也坚信通过长期的研究一定会有过程的收获和丰厚的成果。

3. 众星捧月统整之

体育教研员的工作内容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单纯, 尤其是当前教学研究机构的管理多采用综合部门形式, 要求学科教研员不能单纯就学科而学科, 要跳出学科看学科, 即所谓的一专多能型人才标准。因此, 体育教研员除了自己确立的重点研究项目以外, 还需要承担相关部门主持的与本学科有关的相应内容。同时, 体育教研员又是各大专院校培训机构的主力军之一, 所有这些工作如何有机地整合起来为自己的重点研究项目服务, 是新时期体育教研员需要思考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 体现每项工作的实效性。浙江省近几年来采取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机构优势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领雁工程”、“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携手行动”等是几个有代表性的培训项目。其中, 后两个项目是由省教研室承担的, “领雁工程”项目是由师范大学承担的, 笔者以这些项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两种身份出现, 在具体的策划落实过程中就始终以重点研究项目为思考基点, 将《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必学内容》的研究作为开展培训的核心内容, 既做到使培训内容充实、主题明确、效果明显, 又有力地推进了《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必学内容》的研究进程。

三、对新时期体育教研员职责的几点思考

基于以上体育教研员现状的分析和实践体会, 新时期体育教研员的职责应以规范务实为本, 厘清关系, 突破重点, 相互促进, 提高效益。

1. 要着重抓好区域内的体育教学质量监测工作

这项工作看似一个单一的评价性研究, 其实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涵盖了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标准的研究以及教师专业成长、骨干教师培养等等。同时, 这项工作是否开展、落实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但各级体育教研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 省、市级体育教研员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研究确定符合本地的具体教学内容、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等;而县 (市、区) 体育教研员才是落实体育教学质量检测的主体, 也只有他们能够直接面对一线体育教师, 并且学校和人员数量不多, 检测的可行性强并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

2. 要有机整合行政力量为己所用

体育教研员首先必须摆正位置, 调整心态, 积极争取。正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要以教学研究为先, 参与行政事务为辅, 两者不能颠倒, 这样既能配合行政开展工作, 又能把行政力量整合到自己的教学研究工作中来;在单位同事和领导面前处事做到多和自己竞争, 没有必要嫉妒别人, 也没必要羡慕别人, 相信只要你去做, 你也可以的;凡事都要主动出击, 多请示, 保持低调, 争取外力的最大支持和帮助。

3. 要抓好典型, 积极推广

体育教师兼体育教研组长个人总结 篇5

一、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校园足球与我结缘。

2010年,当万物复苏的春季到来之际,各大高校的毕业生们也开始了自己忙碌的求职生涯。正忙着找工作的江西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我,在网上看到一条长沙市雨花区长塘里小学招聘足球教练员的消息,家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的他简单联系了长塘里小学的招聘负责人后,便买了一张火车票,踏上了开往长沙的火车。

2010年8月25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我满怀着希望开始了自己的教育之旅。还记得那一天,我站在长小的门口,我就被足球场的小球员吸引住了,这些小球员在操场上肆意挥洒汗水,或铲球,或头球,基本功比一些大学生还出色,着实让我目瞪口呆。此外,漂亮的教学楼、典雅的校园、热情的同事们把我紧紧地包围在幸福中。我暗下决心:长小有这么优越的教学环境,我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成绩来!

“我从小就很喜欢踢足球,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往职业方面发展,大学学的专业是体育教育,专项也是足球。但是这里的学生那么小就能接受那么专业的训练,技术在教练的指导下练得那么好,一种想与他们融入到一起的愿望顿时油然而生。

在与长塘里小学学生一起生活了两个月后,我便与学校签订了合同,成为长塘里小学的足球教练员。第一个学期,因为学校编制问题,我并没有体育教学任务,每天只负责足球队训练的工作。在第一年的时间里,师从湖南省小学足球“教父”——李海平老师。在这一年里,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终于从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应届毕,变成了一名真正的足球教练。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爱岗敬业,以学校的大局为重,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不讲条件。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只要学校有需要我的地方,我就会挺身而出,我也习惯了享受工作带来的忙碌。

二、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努力拼搏培育球员。

教育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讲究细致的工作,教书育人,是教师全身心地把知识、智慧、爱心、时间奉献给每一位学生。教育好学生,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更要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

我喜欢学生,将他们都当成我自己的孩子,我喜欢和我的孩子们一起踢足球,一起跑步,一起训练。在生活上,我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健康;

学生生病、受伤,我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精心护理和及时送去就医;

我还经常与家长电话联系,互相交流学生的表现,从不计较额外费用的支出;

每次有大型的比赛活动,我也总是身先士卒,加班加点陪着学生训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每个孩子都是坠入凡间的天使,我知道每一个足球小子都已经完全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1年10月,李海平老师退休。学校教学楼建设,足球场被占用。在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下,长塘里小学足球队在蔡铭老师的带领下,组建了一支教练团队,每天坚持训练学生,坚持陪学生一起踢足球,玩足球,将足球带在身边。在艰苦的环境中我和所有的足球教练一起陪着这些怀揣着足球梦想的长塘里足球少年打拼出一条属于我们长塘里小学特有的足球之路。

三、岗位历练铸就师魂,足球素养不断提升

在长塘里小学工作的这6年的时间里,我在工作中一直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服从组织分配,听从领导安排,工作任劳任怨,从不叫苦叫累。汗水交织着心血,让我慢慢地在工作中找到了自我价值,体会到了成长与收获的喜悦。

对待工作,我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教好每一个学生,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足球训练的核心位置上。

努力付出终有收获,2013年11月,长塘里小学荣获了“长沙市第八届城市运动会足球小学组”冠军,而我跟随着长塘里小学足球队继续成长。2014年9月,我考入雨花区正式编制,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

2015年8月,雨花区联合组队参加“全国校园足球冠军杯总决赛”,比赛现场战况激烈,全国少年足球高手云集,我带领孩子奋力拼搏,为了自己的荣誉,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雨花区的荣誉,为了湖南省的荣誉而战,在紧张激烈地角逐中,我们的队伍获得亚军的成绩,创造了湖南省足球的历史,身为教练组的一员,我有幸的见证了这个光荣的时刻。

短短6年,我与长塘里小学足球队收获长沙市各级足球比赛的荣誉无数,培养了数百名足球“小将”。他也在随着长小足球不断成长。

“我们学校足球队在训学生有140人,目前有8名专职教练员,大多是通过大学校园招聘这种方式引进到学校的,他们受过专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培训,足球基本功扎实,和学生交流沟通有技巧,很有责任心。”长塘里小学校长谢秀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学校引进的教练员赞不绝口。

四、业余时间不忘充电,紧跟时代努力前进。

要想学生有一杯水,老师自己得有一桶水;

要想学生学得活,老师得要长流水。活到老、学到老,是当下最先进的步伐,通过自己利用休息时间去上课、学习,与此同时,我注重追踪体坛信息,及时了解校园足球的教育教学动态,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上级部门规定的各种培训,按时完成继续教育。

体育教研 篇6

【关键词】 校本教研;调研;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各个学校都几乎相似地提出了“实施教研强校战略,打造教研型校园”的办学思想,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但是当今的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改,促进教育发展的主要策略和关键环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问题是普遍共存在的: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如何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深化校本研训等,解决这些共性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必须。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应用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构建与新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小学体育校本教研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一调整反映了权力重心的层层下移,使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培训等各种校本形式在学校兴起。教育部近年提出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其中强调指出:“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和工作方式。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5日第4版)。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的内容及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初步形成我区小学体育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探索适合我区体育校本教研的内容方法及途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研究氛围。

2.通过开展校际间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加强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交流思想观点,形成团结互助,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提升我区体育教师专业化素质。

2.调查方法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进行研究。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三元校区部分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根据调查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同行专家、部分一线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此外还通过实验法、沙龙聊天法,帮扶结队法、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课题的论证,选择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研究,确保课题研究实效性。

三、实验教学的相关措施

计划方案制定好后重点从校本教研的内容方法上进行论证研究。本次实验共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思想先行。

1.树立以校为本开展教学研究的思想,建立体育校本教研学习型组织。

在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各学校体育教研组的全体教师认识到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自己是否具有高度的专业兴趣和必需的知识与能力,对于研究的影响非常之大,一致认同应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建构学习文化,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气氛,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自己专业发展。首先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对参与课题的全体教师进行了校本教研的通识培训。接着各校课题负责人组织每月一次分组理论学习研讨,期间有以片区范围内的沙龙式研讨,共同交流校本教研在教学中的疑惑及解决办法活动等。

2.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构建新型校本体育教研模式,增强实效性。

(1)理论先行

集中理论学习培训、分组交流:由教研员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培训,通过理论学习,达到对校本教研通识培训的目的,从而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接着由各校课题组组长负责每月一次对本组教师进行分组学习讨论,交流与实践相结合的体会,使一线教师能利用理论指导实践,使之有机地结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2)加强反思

反思以往的教研活动,教师常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存在形式主义、内容窄化、经验主义、研教分离等现象,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增强教研实效性,根据教师不同的需求与活动主题,问题出现或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以文字形成呈现。

(3)片区活动,推进校本教研

以片区活动进一步推进校本教研。首先在第一片区学校研讨活动开始。东霞小学王海霞老师执教的发展跑的反应练习课,老师在这堂课中大展风采,教法新颖别致,独具匠心,赢得了应邀参加活动的体育骨干教师的一致好评。课后就本课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本次活动的开展使学校体育教学更加扎实有效,校本教研的氛围更加浓厚。

(4)以研带训,提升专业素养

历时3天的研训,有讲座、课堂教学比武、互动式交流研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次活动很有幸地邀请到市教科所的教研员参加,给我们指导点评,并做了专题发言。

通过这次研训,真正起到在小学体育校本教研内容方法上的提升。

第二阶段:侧重校本教研实践研究:结合校本教研开展行动研究。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校本教研。

1.体育沙龙活跃

各校教研组负责人进一步组织每月一次课题组研讨沙龙,教研员亲自参与,共同探讨校本教研的内容方法及途径的实践体会。对身边发生的教学问题畅所欲言,说出心中的不解,大家出谋献策,尽力帮助。并将问题及解决办法及时进行思考,让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并形成有形成果。

2.教研科研一体化

体育教研 篇7

一、常态下主题个性化的师本教研的模式

“常态下主题个性化的师本教研”是教师在常态下根据能力层次和个性需求的不同, 自组团队进行教研活动的一种校本教研形式。它与以教研组为单位, 共同研究同一主题的组本教研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具有关注个体教师的发展需求, 切实帮助老师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操作起来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等特点。我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学习, 形成了师本教研的基本模式:自组团队→自拟主题→自行备课→设计观察量表→课堂展示→研讨反思。

1. 自组团队:自主组合同伴互助团体, 自主推荐小组长, 本学期体育组自组了一个教研团队;

2. 自拟主题:

教师自己提出自身需要提高的教学技能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自拟个性化主题, 作为教研的主题;

3. 自行备课:

教师根据自己拟定的教研主题自主备课, 或同伴互助集体备课;

4. 设计量表:设计听课课堂观察量表;

5. 课堂展示:听课并作好课堂观察量表的记录;

6. 研讨反思:

课后针对性评课研讨, 个别交流、网上点评、集体研讨、多样形式并存。

二、实施过程

08年第一学期, 我们体育组每位教师进行了常规的校级开课教研活动, 徐老师开课的题目是:初三男生《头手倒立》第一课时。听课记录显示:这堂课练习氛围很好, 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头手倒立的练习, 但教学效果一般, 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好, 只有两名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初步完成技术动作, 部分学生在靠墙的情况下能完成动作, 大部分学生没能初步掌握头手倒立的技术动作。评课结果显示:教研组里的张老师、杨老师和潘老师本人针对这堂课的头手倒立的教学设计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本次课老师运用了两个教学步骤:团身的头手倒立和靠墙的头手倒立。靠墙的头手倒立练习, 三人都持肯定的态度, 而对团身头手倒立则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1. 自组团队, 进行研讨

为了解决《头手倒立》这个教学问题, 形成解决策略, 我们三位老师决定组成一个小组, 按照学校提供的主题个性化的师本教研模式———自主团队→自拟主题→自行备课→设计量表→课堂展示→研讨反思, 进行深入地研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 大家进行了两次集体备课, 对头手倒立这个教材有了新的认识, 于2008年3月17日由徐老师上初三男生《头手倒立》课。

听课记录表显示:课堂练习氛围很好, 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头手倒立的练习, 教学效果一般, 学生掌握情况比杨老师的课略好, 有两名学生在“脱保”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 有5名学生能够在保护帮助的情况下完成。

为了检验这次活动形成的策略的有效性, 我们决定由他继续上一节初三男生的《头手倒立》课, 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 于2008年3月24日, 徐老师第再次上了初三男生的《头手倒立》课。

听课记录表显示:课堂练习氛围很好, 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头手倒立的练习, 有4名学生能独立完成头手倒立, 有15名学生能在帮助的情况下完成技术动作。

2. 形成解决策略

经过多次的小组合作校本教研的研讨, 初步形成了我们小组对《头手倒立》教材第一课时的解决策略:1.教学准备部分要渗透紧腰的身体姿态练习, 培养学生的本体感觉, 能自然地过渡到主教材的教学;2.《头手倒立》教材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教师示范团身头手倒立———学生模仿尝试团身头手倒立———发现支撑不稳的问题———解决头手三角支撑面和前额着垫———继续尝试———发现很难发力成团身倒立状态———教授两脚尽量靠近头手的支撑面的方法———继续尝试———发现团身倒立不稳的问题———教授保护帮助的方法———继续尝试———引导学生分层次进行尝试头手倒立完整动作的练习;3.教学重点:团身倒立练习时, 两脚一定要尽量靠近头手的支撑面, 然后轻轻发力保持平衡;4.教学难点:学生之间保护帮助的方法。

三、研究结果

通过研究表明, 主题个性化的师本教研模式可以成为体育组开展校本教研常态化的重要模式之一。

1. 主题个性化的师本教研, 能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

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随着校本教研的深入, 校本教研不仅需要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科共性的大问题, 更应与日常教学相融合, 帮助老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个性化的小问题。在这次常态化的校本教研活动过程中, 我们教研主题的产生就是来源于常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种来源于教学实践的研究主题, 一线的教师做起来更能得心应手, 也做得更加有深度, 还能让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目的更有的放矢, 更能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我们自主组合的小组针对《头手倒立》这个课题, 进行了研讨, 形成了解决策略。

2. 主题个性化的师本教研模式, 操作起来更加灵活、有效, 具备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一个教师常是工作、家庭、生活多重担子一肩挑, 一个骨干教师更是学科教学、训练队工作、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身兼数职, 所以, 找到少受时空限制的常态形式, 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此次校本教研的主题就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 整个过程只涉及了对《头手倒立》教材形成解决策略感兴趣的三位老师, 这使我们此次校本教研安排活动的时间更自由, 无需整组调课、大动干戈。所以这种教研流程, 以自主组合、互助小组的教研形式, 其灵活性和自由度都更大, 可成为体育组开展常态化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

3. 通过主题个性化的师本教研, 改变了体育教师学习的方式。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自己的课堂为“基地”, 从课堂的实际出发, 通过教学实践的真实感受, 发挥教师的主体精神, 通过不断追问、质疑、解难, 达成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构建。这次体育组主题个性化的师本教研的尝试正是在一节校级公开课上产生问题, 然后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 产生解决的策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网络等广阔的空间进行学习, 对这个问题不断产生新的认识, 然后通过讨论、再实践, 进行不断的交流, 使老师的专业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三位老师在第一堂课后的交流过程中, 对问题的看法还只是根据自己已有经验作出判断, 后两节课的交流中则从头手倒立这个动作技能的技术掌握规律上进行探讨, 使得对掌握头手倒立这个技术动作的分析有了科学理论的依托。这种针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专业发展性的行动学习, 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4. 通过主题个性化的师本教研, 发展了体育教师的合作学习能力。

体育教研 篇8

体育教师成长了、发展了,才能够推动学校体育向前发展,所以我们要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如:专家讲座、网络媒介的学习、体育教研活动等,不断地进取,提升自己。而这些学习方式中教研活动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研活动是为了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提高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注重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更注重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传达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其活动的形成又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来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为体育教学服务。

1 沙龙式教研活动:让体育教师向全面型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体育教研活动质量,拓宽思路,创新教研的形式,使学校体育的教学研究工作上层次。体育教研沙龙能科学有序地开展活动,收到实效。这一过程中重点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突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通过对问题讨论研究,达成理论共识,提出改进教学的一些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为教学指明方向,避免教学走弯路,提高教学效率。如:大家可以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上课以及对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研究,不光可以研究教学方面,还可以对课间操的组织形式、内容,也可以是校田径队、篮球队等训练方面,运动会组织、项目的实施。还可以就运动员如何选材等方面进行讨论,这些方面都可以作为讨论的内容,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而“沙龙教研”过程中,不求严谨古板,但求随和亲近,充分尊重每位体育教师的意见,注重教研活动的人文性,所有参与人员均可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制造一个和谐的气氛。当然为确保教研活动质量,每位体育教师都要发挥主人翁意识和对事业高度的责任感,深入钻研问题。同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增进教师间的感情,为以后教研活动和组织大型活动营造出和谐的氛围。所以“沙龙式教研活动”是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一条有效途径,使一部分体育教师尽快成长全面型教师,提升教师研究水平,促进教师像全面型发展。

2 专题性教研活动:让每位体育教师向专业型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从传统教育观念中走出来,避免一个哨子、两个球的教学方法,要放弃老、旧的教学手段、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孔子曾说过“教无定法”,教学过程没有一层不变的教学方法,就连古人也知道这点。而我们现在又实行素质教育,一切以学生健康为中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身心和身体都健康成长,老、旧过时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必须具有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克服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教法枯燥无味,要做到百花齐放,多种教学方法并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以下手的教材时,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目前,最典型的就是进行“同课异构”,同一教材,采用不同的上法,让大家在一起研讨,得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研讨过程中能够让每位体育教师更深层地研究教材,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想尽各种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每位体育教师向研究性方向发展。

3 区域性教研活动:让每位体育教师向成熟型方向发展

只有充分发挥区域的优势,不断丰富区域的教研活动,加强校际之间、教师间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就目前状况,要想每次大面积地组织全体体育教师在一起进行研讨,那是不太现实的,难度也比较大,无论是交通还是教学任务方面都不方便。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小范围的、几所兄弟学校之间经常在一起研讨,既方便,又实效。这一过程中,因为大家都属同一区域,各个方面基本上都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更有利于沟通,又能体现出效果,更能很好研讨出一套适合本区域教学方法,这样既促进教师的成长,又不耽搁教学,而且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优势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如:你校体育中考成绩年年名列区前茅,可以向他学习教学方法,他校的田径运动会年年获区第一名,可以向他学习训练方法。这一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每位体育教师向成熟型方向发展。

4 公开课、研讨课式教研活动:让每位体育教师向能力型方向发展

公开课式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教师基本功的一个高效平台,是教师平时教学智慧的凝练。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而准备一堂公开课,上课教师少则要一、两周的时间准备,多则要用一学期来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必然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个过程中也是教师在慢慢成长的过程。而在评课和研讨的过程中,经过同行们肯定的亮点,我们要继续发扬,而不足之处,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和克服,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又为教师发展指明方向。每位教师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自己向专业型教师方向发展。

5 网络学习式教研活动:让每位体育教师向研究型方向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它已经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农村学校的信息本来就不是太广,好多信息、数据只有从网上才能知道,所以体育教学同样离不开网络。首先、网络教研活动它的面广,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间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作为平时的教研活动的补充,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其次,大家还可以根据教学中某一教材内容,在网上集体讨论备课、上课,这种备课方法面广,拓展了教师间的时间和空间,加大交流的机会,提升备课和教学的能力。同时,教师经过多次这样的“学习、反思、研究、合作”,将教学工作和教学与教师成长真正融为一体。最后,它还可以为我们提供直接观看视频的机会,像全国性的比赛、示范课、观摩课。像我们农村学校不可能每次都能到现场参加观摩,那我们可以通过观看网络视频,这样可以不用到现场,照样可以学到要学的东西,还有网上有好多优秀教师上传一些的教学视频同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网络上不光可以讨论教学,还可以是“课题”、“论文”的研讨,如:最近开展的一个讨论平台“草根争鸣”,这个活动面广将全国的体育教师都集中在一起进行研讨。在这个过程中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直接和专家交流,向他们请教,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来指导研究方向,提高研究层次与水平,让我们逐渐成长为善于研究型的教师。

6 专家的引领:让每位体育教师由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方向发展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的发展需要专家的引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素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一方面要靠教师自己钻研理论、探索、总结教学经验;另一方面要靠学习同行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这其中必须有专家的指导,专家都是本学科的引领者,他们都是走在本学科的前沿,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通过专家的讲座、示范课,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学习平台,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契机,我们要借鉴名师专家的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位体育教师向主动学习型发展。

走进我们的体育教研组 篇9

一、参与体育运动,促专业技能发展

笔者所在学校的教研组是一个运动型的教研组:全组教师每周坚持锻炼2次~3次;时间为早上8:00~9:00;内容为排球、羽毛球、篮球等,其中,以排球为主项(学校是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教研组锻炼机制的形成,使每一位体育教师的运动技术水平得到了保持和提升,尤其是新分配来的体育教师。去年,学校新来了一位女体育教师,其排球运动技术水平很低,但大家并没有放弃她,而是通过每周固定的锻炼时间陪她一起练习排球技术,一年以来,她的技术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这也正是教研组“以老带新”理念的体现。

二、讨论是提高的有效途径

体育教研组形成了“一事一议”的常规,以吸取老教师的经验、听取新教师的建议。在每学期初,体育教研组都要召开一次例会,参会人员包括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总务主任(体育教师)、全体教研组成员,内容为前一学期学校体育工作的回顾、本学期体育工作的安排,以及对日常工作的建议和工作难点的讨论;在每周五下午,要开一次教研组例会,内容包括对本周体育课教学、课外活动情况的分析,对学校体育工作安全性的探讨,对日常小型体育比赛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型比赛前的例会,除了学校领导要参加之外,还应邀请班主任、学生代表参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制订出符合学生比赛的规程和意见,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三、浓厚的科研氛围

努力营造科研型教研组是笔者学校教研组的又一目标。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第一,要求每学期期中每位教师都必须上交课后反思或训练反思一篇,期末上交总结一份,并选择其中2篇~3篇参加县、市评奖;第二,每学年要求教师上交数量不限的论文、教案,并推荐参加县、市评奖;第三,教研组每2年~3年研究一个课题,如,今年的课题为“初中体育安全研究”,内容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户外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安全,对此,学校还专门组织了一次体育安全演练。正所谓“付出总会有回报”,今年的教研组课题被列入了市级课题。

四、团队的核心是合作

教研组成员始终坚持“团结、合作”的工作思想,并相互分享实践经验、专业资源。如,在排球队的训练与管理方面,教研组安排一老一新,其中,老教师是国家一级裁判,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新教师具有三年的带队(基层小学)经验;新教师编写训练计划,老教师查问题、找不足、促提高;在训练场上,老教师积极帮助新教师纠正错误,促进新教师立足实践、获得成长。此外,教研组还坚持和其他教研组展开合作,以弥补知识与教学的不足,如,在撰写科研论文时,可以让语文教师帮着整理思路、润色词句。

五、体育教师要继续学习

体育校本“协同教研”的实践探索 篇10

“四项机制”是指动力机制、目标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首先应注意创造良好的研讨氛围, 使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教研活动中, 互相学习, 互相激励;其次, 要明确每次教研活动的方向和目的, 明确目标, 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第三, 要及时鼓励和评价教师获得的成就, 并适当给予奖励;第四, 由校长、教导处直接管辖, 保障体育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条件。始板桥小学体育校本教研图解见下图。

二、构筑“四大平台”

1. 搭建团队研训平台, 促进卓越成长:

一是开展骨干教师“引领课”, 操作方法为:骨干教师上课——说课——现场反思——组内评课——现场交流互动——总结;二是开展体育教师之间“互助课”, 操作方法:小组确定主题——组内分头准备——教师组内汇报——组内合作交流;三是开展随机检查“抽签课”, 操作方法:确定抽签时间表及名单——教师随机抽签——单独准备——公开教学——确定优点指出努力方向;四是开展问题教师“跟踪课”, 对发展较慢的教师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 实行跟踪式指导教学, 随班讲授, 采用“我做给你看, 我教给你的看”的方式手把手地指导。

2. 搭建课堂诊断平台, 培育教学智慧:

主要针对学习目标确立、教学资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调控、教学活动的效度、学习效果与评价等进行诊断、分析, 从而及时改进教研不足, 摆正教研方向。

3. 搭建才华展示平台, 提供充足成长机会:

教研活动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展示平台, 包括:青年教师“汇报课”、课程改革“研讨课”、集体调研“会诊课”, 以及轮流主持“月沙龙”, 以促进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

4. 搭建对话交流平台, 促进协作共赢:

交流平台包括:师徒双赢结对平台、互补协作备课平台、随机灵动调研平台、看课评课平台, 基于这些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 产生知识碰撞的火花, 促进教师提高和发展。

三、推行“七大策略”

体育教研 篇11

关键词:小学体育;校本研究;新课改

一、校本教研的意义和价值

1.各环节的连接纽带

结合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校本的落实主要体现在校本研究、校

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这四个方面,其中校本研究是其中的重点,也是直接针对学校课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就研究的轨迹来看,只有将校本研究的工作全面落实好,才能为其他三项工作的展开打下坚实可行的基础。因此,我们说校本研究是校本工作中各个环节的连接纽带。

2.学校特色教学的支撑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校虽不属于盈利单位,但其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此外,有特色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其存在是客观的。此外,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学校在进行校本研究时,可以适当与当地的政府科研部门联系,增强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使得校本研究“大众化”,学校则以此提升办学理念,增强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校本研究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所走的必然道路

在当前提倡办学个性和主体性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集中式教研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为了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校本研究自然而然就是必经之路。

4.教育研究回归实践的体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本研究的最大意义就是改变了传统教程研究的“纸上谈兵”,而将研究更多地付诸行动上,这不仅增强了教程研究的实用性,还为我们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二、体育校本教育的具体方法

1.确立主体

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来源于教师在日常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教师应当根据体育实际课程教学中最优针对性的问题来进行相应的研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校本研究才是最科学,最有实用性的。

2.流程的安排

(1)备课环节:将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布置之后,课余时间可与大家实地探讨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具体情况有哪些。

(2)加工式备课:在课堂上,上课的教师完成备课方案以后,可与诸位教师对此方案进行相应的研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并针对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以及教材选择和练习次数等方面提出各自的看法,最后总结出一套对学生最有针对性的方案,這样也就能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

(3)理想化设计:将所有教师的意见进行科学的综合,然后对既定备课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这样集大家之所见的备课方案,无疑更加全面,更具有针对性。

三、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主体确立一定要准确

确立一个好的主体,是展开校本研究后续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具体例子,不难发现很多学校存在着对体育课程的先天不重视,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其次,在目标的制定上,不能够脱离主体的选择,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2.不能闭门造车

很多教师在遇到实际的教学困难,或者针对性相对比较强的问题时,往往会自己独立研究,找出办法。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错误,但是为了确保校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也是很有必要的。

校本研究对于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以及课程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具体改变了小学体育教学那种单一、实效性缺乏的教研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参与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符合我国当下新课改的具体要求的。

参考文献:

何通.小学体育“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下,2012(10):35-36.

舟山体育教学教研硕果累累 篇12

一、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

舟山市的各区、县中小学都建立了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 各实验基地学校每学期确定公开课活动周, 经常性开展教学研究、案例分析、上展示课、研究课。实验基地学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了加强学校体育教研组的建设, 进行先进教研组的评选, 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有效教研活动, 要求确定重点, 要求教师对教材教法进行有效研究。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主题, 定时检查活动记录。教研员经常性地到学校参加教研活动, 与教师共同研究、探讨问题。以省级中小学体育评优课评比为契机, 认真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 在层层选拔的比赛过程中, 提升了理念、提升了教学能力, 近年来在中小学体育评优课评比中取得较大的突破。

1.2005~2012年省级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优课评比中获奖20次, 其中省一等奖10次。

2.2005~2012年省级以上中小学生体育教师评优课评比中获奖8次。

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能力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体育教师能做还要会写,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奋斗的目标。体育学科的科研水平近年来进步很快, 市教研部门狠抓全市教研活动, 通过请专家作专题报告, 召开本区学术交流会、论文报告会等形式。加大对体育教师培训并要求体育教师规定年限上交一篇以上高水平论文。提出多写, 多练, 力求提高科研水平。各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硕果频传。

三、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青蓝工程, 它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的培养策略, 这几年来体育学科在教学教研方面非常重视这项工作, 市教育局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让一批教师, 特别是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进行了“领雁工程”行动计划, 将全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培育对象建立电子档案, 每个培育对象由各县、区确定, 对每学期用人情况都进行了记载, 对培育对象重点加以培育, 给他们搭建平台并通过多种有效地途径, 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教学实践能力提高, 逐步形成学科骨干力量。现在舟山市全市有市级体育学科带头人6人, 平时每年举行中小学体育学科带头人教学观摩活动, 以带动全市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立足课题研究引领, 促进学科教研内涵发展

我市坚持以课题研究引领体育学科教研发展, 提升体育教研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延伸与拓展了体育教研工作的内涵与途径, 扎实有效地做好了体育学科教研工作,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两项课题获省政府一等奖。

2. 八项课题省级立项、结题。

上一篇: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下一篇:羊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