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拆迁条例

2024-07-06

新拆迁条例(通用7篇)

新拆迁条例 篇1

一、当前拆迁形势的基本分析

1.《征收条例》与现行《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立法旨意是一致的

从《征收条例》与现行《城市拆迁管理条例》 (下称《条例》) 的内容对比看, 《征收条例》进一步凸显了民意, 凸显了征收主体、范围、程序, 《征收条例》的出台将进一步推进依法、规范拆迁, 保障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这也是现行《条例》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切实维护好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从现行《条例》实施近10年来的情况看, 各地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 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 最大限度地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基本上都实行了市场化评估和政府提供安置房等补偿加保障的做法, 被拆迁人的实际补偿已达到或超过了同类区商品房的市场价格, 被拆迁群众的合法利益得到了充分保护。只要把握了这个基本点, 依据现行《条例》实施拆迁就有底气, 即使《征收条例》出台后也能较好地过渡衔接, 拆迁将始终在依法、规范和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上推进。

2. 现行《条例》的许可程序与《征收条例》的征收程序并不冲突

虽然《征收条例》对征收程序作了进一步规范, 尤其是危旧房改造项目必须征得90%以上被征收人同意等方面的规定更加具体明确, 但现行《条例》与其相比并没有冲突, 特别是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 已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操作流程。如许可前的听证制度, 凡申请许可的项目, 基本上都将相关批文、安置方案、资金到位等通过听证程序, 进一步征求被拆迁人意见, 许可后被拆迁人还有对许可提起行政复议和诉讼的权利。在补偿安置上也是采取先评估、后签协议、再交房拆除和支付补偿款的顺序, 与《征收条例》“先补偿后搬迁”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在危旧房改造项目上, 南通等地也已采取了先期征求意见的办法, 在调查摸底阶段, 就将相关的改造方案送到产权人手中, 充分征求意见, 在得到大多数人同意或意见基本一致后才启动拆迁。此外, 《征收条例》中有关严禁使用断电、断水、断气等暴力胁迫搬迁的规定是现行拆迁中明令禁止的, 就江苏而言, 还通过“平安拆迁”考核等方式进行了深化、细化, 在行业管理上也为《征收条例》的实施完善了衔接条件。

3. 现行拆迁与征收搬迁的实施方式基本相似

认真研读《征收条例》征求意见稿不难看出, 《征收条例》出台后, 即使拆迁变为搬迁, 且征收的主体是政府, 但其具体实施过程和方式与目前状况不会变化太多, 无论是目前的拆迁还是以后的征收搬迁, 都需要具体的管理机构, 需要一支专业评估机构和具备资质能力的实施队伍, 这也是今后征收工作能够实现的有生力量。近年来, 随着行业管理的不断加强, 拆迁实施单位、评估机构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 拆迁推进的责任主体也由过去的拆迁人及委托的拆迁实施单位, 变为项目所在地的属地政府, 有些地方还专门成立了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共同推进拆迁, 即使开发用地也是通过政府先拆迁、后熟地拍卖出让的形式出现的。实践证明这些做法的成效是好的, 这与《征收条例》规定政府为搬迁主体的规定已初步接轨。因此, 现行的拆迁机制与模式为以后的征收搬迁打下了基础, 基于这样的分析, 目前形势下, 应坚定信心, 大胆推进拆迁。

在认真分析形势, 充分看到当前拆迁推进有利一面的同时也必须充分估计到当前影响拆迁的不利因素。

一是社会对《征收条例》出台的心理预期提高, 拖延拆迁的现象会增多。由于《征收条例》征求意见稿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加上媒体和相关方面的炒作, 社会对《征收条例》出台后补偿安置方面的期望值增加, 但《征收条例》何时正式出台, 征求意见后内容有多大改动, 与现行《条例》的差异到底多大等目前还不能确定。在《征收条例》出台前, 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前瞻性、基础性的拆迁工作不可能停止, 需实施的拆迁项目只能沿用现行的政策处理, 但在实施中有些被拆迁人可能会不积极配合拆迁, 以期延缓进程, 期待《征收条例》施行后增加谈判砝码, 从而获得更多利益。目前这种苗头已显露, 有些项目即使是《征收条例》所列的公共利益范围, 但在许可前的听证中, 被拆迁人也以种种理由加以抵制, 有的甚至以集体上访形式给政府部门施加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 拆迁效率会打折扣, 社会不稳定因素会增加。

二是难度加大, 拆迁过程更加艰难。《征收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和征收主体等热议的焦点, 虽未以正式通过的法规确定下来, 但其影响已深入人心, 认为这是《物权法》有关法律规定在拆迁方面的具体化。只有因公共利益需要才可以征收房屋已经成了公众心中的概念。从《征收条例》所列公共利益范围和当前的拆迁项目看, 有一大部分项目不在其中, 如土地储备、工业项目、商业开发等以及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等, 而目前的拆迁项目又以集体土地、土地储备、工业项目等居多, 目前状况下这些项目将遭到被拆迁人的“合法”抵制, 这些项目即使实施拆迁, 其工作的推进难度、拆迁周期及拆迁成本等可能会较往年大幅增加。

三是行业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由于当前拆迁政策处于敏感时期, 如果保障机制不及时到位, 暴力拆迁、野蛮拆迁、违法拆迁的现象会进一步抬头;重效率、轻规范、求结果、弃过程的状况会更加明显, 由此导致的投诉、上访及不稳定因素会增加。

二、相关对策

1. 加大正面引导, 减少政策理解误区

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征收条例》与《条例》在内容、程序、补偿等方面的共同点;宣传《征收条例》的规定在现行拆迁中已体现的可感点;宣传当前在拆迁补偿安置方面政府为民、惠民的做法。同时, 应尽力减少群众对现行拆迁政策的抵触。此外, 还要通过拆迁带来的发展变化帮助被拆迁人算好三本帐:补偿的经济帐、居住环境的改善帐、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帐, 通过正面引导, 防止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因对拆迁政策体系不完全了解而产生的认识误区, 减少拆迁阻力。

2. 坚持依法拆迁, 慎重启动新项目

在《征收条例》出台前, 对准备启动的新项目, 要坚持“公共利益优先、民生工程优先、重大项目优先”的原则, 要根据项目急缓程度, 分清主次, 能缓的则缓, 确保拆一个项目了一个项目, 防止跨政策工程引发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对急需实施的拆迁项目, 可参照《征收条例》征求意见稿相关要求, 进一步做好许可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扎实搞好前期调查摸底, 充分论证补偿安置方案, 广泛征求被拆迁人意见, 严格依法实施, 提高规范化程度, 努力减少矛盾。

3. 坚持阳光拆迁, 增强拆迁补偿的公开透明度

从现阶段暴露的拆迁矛盾看, 主要还是补偿安置工作不够公开透明, 前后补偿标准不一, 没有真正做到先走的不吃亏、后走的不沾光, 造成被拆迁人之间相互攀比、商谈不积极、漫天要价。根据南通等地近年来全面推行“十公示一监督”制度的做法看, 由于拆迁政策和补偿标准进一步公开透明, 群众对拆迁的理解配合程度增强, 拆迁推进效率提高, 矛盾明显减少。《征收条例》也明确规定, 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将补偿协议向全体被征收人公布, 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征收补偿的公开透明度, 接收被征收人和社会的监督。为此, 在《征收条例》出台前, 对新审批的拆迁许可项目, 可试行将每个被拆迁人的补偿安置结果完全公开, 增加补偿的透明度, 增强政府及拆迁行为的公信力。

4. 进一步完善现行拆迁政策, 切实做好补偿安置工作

越是在《征收条例》等政策因素处于朦胧状态的背景下, 越要规范拆迁行为, 在做好补偿安置工作方面下功夫, 让被拆迁人减少政策疑虑。缓解拆迁恐慌的心理, 尤其是在现行的补偿标准上, 凡没有达到市场化水平的, 调整到市场化水平, 甚至超过市场化水平。在安置点落实上, 尽力提供原地安置, 条件不允许的, 尽力提供区位优势明显的地点给予安置。在安置房建设上, 一要加快安置房建设速度, 努力减少过渡周期, 力争实行零过渡;二要确保安置房质量, 不但要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 而且新建的安置房其质量、环境等与市场上新建的普通商品房不应有明显差别。在补偿款支付上, 做到足额按时支付, 防止出现拖欠或打白条现象。

5. 强化行业管理, 进一步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新《拆迁条例》为何难产? 篇2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温惠玲的问题,海淀区四季青乡门头村村民湛士勤对于强拆的担忧,有望在相关法规中得到明确界定。

但作为《物权法》的配套法规,原计划在2008年完成修改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修改近两年却尚无音讯。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务院法制办相关负责人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拆迁问题非常敏感,现在不适合接受采访,“新的拆迁法规什么时候能够出台还不好说,事情本身比较复杂。”

一位曾经参与过前期草案讨论的法学专家透露:“听说现在停下来了。”

多年专注于征地和拆迁案件的北京律师杨在明甚至向《中国新闻周刊》直言:“我个人认为这个《修改条例》,可能出台不了。”

杨在明的理由是,《物权法》非常明确地规定,只有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才可以征收土地和不动产。但对于什么是公共利益,又很难界定其内涵和外延,“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司法界和社会各界的难题。”

难题的核心在于,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权力空间。

地方政府曾主导拆迁

中国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1991年6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的行政法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原因是为了配套《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实施中遇到了规划调整,这就需要拆房子。” 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才亮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当时的背景。

彼时,国有单位还是城市建设的主体,拆迁以政府为主导,并不涉及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的区分,而指导思想则是通过旧城改造房屋拆迁,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当时的补偿是立足于安置,被拆迁户的居住条件大都得到了改善,所以老百姓比较拥护。” 王才亮说。

1994年,中国正式开始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并在当年出台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由此拉开了城市建设和房地产的市场化序幕,开发商成为中国城乡建设的主力军。就在同一年,中国开始推行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开始逐渐倚重土地财政。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拆迁和建设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2001年6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修改,并于当年7月1日正式实施。

修改后的条例,仍然没有区分公益和商业拆迁,其运作模式依然是建设单位向政府申请拆迁许可,获批后实施拆迁,发生纠纷由政府裁决;被拆迁人拒绝拆迁的,实行强制拆迁。

其中,地方政府既是拆迁许可者,又是争议裁决者,并在无形中充当了强拆的支持者,理论上为官商“合谋”提供了现实的便利,并逐渐发展成为拆迁矛盾的根源。

依据中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建设单位不能直接从土地原有使用者手里取得土地,必须经由政府。按照法理,政府需要先收回土地使用权,再转让给建设单位。现实则是,地方政府往往在没有收回土地的前提下,就把土地转让给了开发商,并给予建设单位拆迁许可,而政府退居幕后。

成为拆迁主体的开发商,为了追求利润,往往尽可能压缩拆迁补偿标准,并且把拆迁负担转嫁到房价里。这样就导致了相对于日渐升值的土地和房地产价格,被拆迁户往往觉得补偿不足而不同意搬迁,矛盾由此引发并层出不穷。

国家信访办从2003年到2006年接待的上访人数当中,有近40%涉及拆迁,而在住建部,这个比例甚至高达70%到80%。

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多次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处理好土地征收和城市拆迁问题。

政府角色再定位

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有望规范拆迁活动。该法第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

因与上述条款抵触,国务院2001年公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曾被传言要停止执行。

为此,2007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上通过《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修正案》,其中规定:“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国家可以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和个人的房屋,并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此前,关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修改已经引起住建部的关注。2007年4月初,由住建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主办的全国城市房屋拆迁理论工作研讨会上,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住建部和全国各地拆迁管理部门的代表就《物权法》对城市房屋拆迁的影响达成了共识:

首先,需要对条例做出修改并上升为法律,“与现实管理机制相适应的能保留的应该保留,从立法上不要做太大的变动,以免影响社会稳定和城市建设”。

其次,对拆迁和征收的关系要进一步研究。

再次,要坚持实体和程序公正,保障被拆迁人或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

最后,要坚持与完善评估制度,扩大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随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修改被正式提上工作日程。

据一位了解条例修改进程的学者介绍,目前为止,相关部门至少提交了两次修改草案,但是均没能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领会把公平正义放在第一位的精神,也不符合《物权法》的基本精神,《物权法》说要征收单位和个人住房的,要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而他们起草的办法做不到这一点。”这位不愿意具名的学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据新华社报道,2007年 12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第200次常务会议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草案)》是第一项议题。

会议认为,这个条例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求有关部门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修改后,再次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然后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再由国务院决定公布施行。温家宝总理说:“这样做,用的时间长一些,但这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

据《京华时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利明曾经在2008年3月上旬透露,《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草稿)已经拟定,正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被拆迁人等各方意见,“草案有很多重大的改进,最重要的一个是理念上的变化:要以政府为拆迁主体来进行制度设计。”

其初衷则是,拆迁属国家征收行为,由政府来主导完成,进而减少拆迁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才亮认为,在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政府是征收人,政府要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地方政府滥用公共利益怎么办,我们有什么法律救济手段?这是关键问题,需要法律规定明确的强制手段。”

难产之因

2008年3月6日,全国城市房屋拆迁委员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住建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为配合《物权法》的施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入修订阶段,但面临诸多尚待研讨的新课题,如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原地回建如何实现、补偿标准的制定如何切合实际等,国家有关方面正在研究。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也认为,条例修改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界定公共利益。

杨在明认为,公共利益的界定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强拆空间,“就我个人的办案经验来看,现在有80%的是商业拆迁,只有20%是公益拆迁。”这就意味着,如果严格限定公共利益,“很多项目就拆不了,这也是地方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室中心处长赵路兴则认为,由拆迁引发的矛盾往往集合了医保、就业、低收入、住房等等各种社会问题,“想要把住房拆迁制度修改好,让社会各界都认可,这个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新《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修改中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要严格保证只有存在“公共利益”时地方政府才可以介入拆迁,“可以通过听证程序,务必保证公开、公正、合法、科学。”

而对于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拆迁应该如何补偿,刘俊海认为,必须引进市场化的补偿手段,“公共利益的增进应该由全体人埋单,而不应该让被拆迁人单独承担,被拆迁户已经被剥夺了财产所有权,就不能在财产价值上再次被剥夺,而且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为市场化补偿提供了可行性。”

界定了公共利益之后,非公益性的拆迁还要不要做?王才亮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非公共利益的拆迁需要协商,是一种民事行为,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一种交易,不存在地方政府介入的问题,地方政府应从这里退出来。”

山西省城市房屋拆迁条例 篇3

第一条 为加强对城市房屋拆迁的管理,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合法有序进行,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并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拆迁当事人包括拆迁人、被拆迁人、被拆迁房屋承租人,拆迁人是指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单位,被拆迁人是指被拆迁房屋的所有权人。

第四条 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旧区改造,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居住条件,有利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文物古迹。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负责管理房屋拆迁工作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与城市房屋拆迁有关的土地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城市房屋拆迁作。

第二章 拆迁管理

第六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城市旧区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依法报经批准。城市房屋拆迁的街区应当具有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旧区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城市房屋拆迁的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房屋拆迁年度计划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对涉及拆迁的建设项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前,应当以适当形式予以公示,充分听取拟拆迁范围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建设项目规划一经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审批。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其变更前,应当重新进行公示。

不符合前三款规定的,不得实施房屋拆迁。

第七条 拆迁房屋的单位依法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拆迁。申请房屋拆迁许可证,应当向房屋所在地设区的市、县(市)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以下简称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

(四)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

(五)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证明;

(六)产权清晰、无争议的安置用房证明。前款第四项规定的拆迁计划,应当包括拆迁范围、拆迁方式、拆迁期限、工程开工和竣工时间;拆迁方案应当包括拆迁补偿安置资金预算、临时周转用房和用于产权调换安置用房的安排。

第八条 拆迁房屋的单位申请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时,其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不得低于拆迁总预算的百分之八十,拆迁房屋的单位提供的用于安置的现房价值可以折价计入,但不得高于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百分之三十,安置用房的价值依据拆迁房屋的单位提供的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确定;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不足部分由拆迁房屋的单位在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规定的期限内补足。

第九条 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应当专款专用,拆迁房屋的单位不得以抽逃、转移等方挪作他用。

拆迁房屋的单位应当与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签订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专款使用协议,并在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时报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备案;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条 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房屋拆迁单位的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经审查符合本条例第七、八、九条规定的,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不符合其规定的,不予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并应当作出书面答复,说明理由。

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拆迁人实施拆迁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自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之日起5日内,将房屋拆迁许可证中载明的拆迁人、拆迁范围、拆迁期限等事项,在拆迁范围内予以公告。

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和拆迁人应当向被拆迁人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第十二条 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依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确定拆迁范围后,拆迁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下列活动:

(一)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及其附属物;

(二)改变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建立新的房屋租赁关系。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就前款所列事项,书面通知有关部门暂停办理相关手续。暂停办理的书面通知应当载明暂停期限。暂停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年;拆迁人需要延长暂停期限的,应当经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批准,延长暂停期限不得超过1年。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拆迁范围内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停止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新建、改建和扩建。

第十三条 拆迁人应当自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之日起5日内,在拆迁范围内公示下列内容,公示时间不得少于30日:

(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二)房屋拆迁许可证;

(三)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

(四)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落实情况;

(五)其他需要公示的内容。

第十四条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依法签订书面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拆迁租赁房屋的,拆迁人应当与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依法签订书面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拆迁人应当自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签订之日起15日内,向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实行货币补偿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被拆迁房屋的地点、建筑面积、结构型式、层次、户型、朝向和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等基本情况;

(二)货币补偿金额及其支付办法和期限;

(三)搬迁期限;

(四)搬迁补助费、其他拆迁补偿费用及其支付办法和期限;

(五)违约责任与争议解决方式;

(六)当事人认为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 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除载明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一)、(三)、(四)、(五)、(六)项事项外,还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安置用房的地点、建筑面积、结构型式、层次、户型和朝向等情况;

(二)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

(三)周转用房地点、建筑面积、结构型式、层次及水、电、气、暖等生活设施情况;

(四)房屋产权调换差价结算办法和时间;

(五)临时安置补助费支付办法和期限。

第十七条 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和对被拆迁人的安置不落实的,不得实施拆迁。

第十八条 在拆迁期限内,拆迁人不得实施造成未搬迁的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用水、用电、用气、取暖中断以及排污、交通阻断等影响生产、生活的行为。

第十九条 被拆迁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拆迁人提出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经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拆迁:

(一)有产权纠纷的;

(二)产权人下落不明的;

(三)暂时无法确定产权人的。房屋拆迁前,拆迁人应当就被拆迁房屋的有关事项,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

第三章 拆迁补偿与安置

第二十条 拆迁人应当依法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安置;被拆迁人应当在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

拆迁补偿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可以实行房屋产权调换。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被拆迁人可以依法选择拆迁补偿方式。

被拆迁房屋的货币补偿金额和所调换房屋的价格,根据其区位、用途、结构型式、建筑面积、装饰装修等因素,由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房屋拆迁价格评估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一条 被拆迁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补偿;

(一)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

(二)拆迁范围确定并公告后,新建房屋和扩建、改建房屋的部分。

第二十二条 被拆迁房屋的建筑面积,依据房屋所有权证的记载确认。

被拆迁房屋的用途,以房屋所有权证的记载为准;房屋所有权证未记载用途的,由设区的市、县(市)房屋所有权登记管理部门依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合法有效文件进行确认。

第二十三条 因拆迁非住宅房屋造成经营者停产、停业的,拆迁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拆迁范围内产权性质为住宅,拆迁许可证颁发前已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的,拆迁人应当根据其经营年限及纳税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偿。

前两款规定的具体补偿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四条 拆迁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幼儿园等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房屋及其附属物,拆迁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城市规划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给予货币补偿。

第二十五条 房屋拆迁中涉及军事设施、教堂、寺庙、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房屋拆迁中涉及古树名木的,应当依法予以保护;其他花木、绿地,按照城市规划不能保留的,拆迁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补栽、补种或者补偿。

第二十六条 城市房屋拆迁需要迁移公共设施或者各种管线的,由所有权人按照城市规划自行迁移,所需迁移费用,由拆迁人给予补偿。补偿金额和支付方式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

第二十七条 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的,被拆迁人有权要求拆迁人提供的安置用房不小于被拆迁房屋原建筑面积。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结算被拆迁房屋和安置用房的差价。

被拆迁房屋和安置用房的价格按照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

拆迁人应当协助被拆迁人办理安置用房的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

第二十八条 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被拆迁人,仅有一处住宅房屋且被拆迁房屋建筑面积小于45平方米,实行产权调换的,拆迁人应当提供建筑面积不小于45平方米的成套住宅作为安置用房,安置用房45平方米以内的部分不结算差价,超过45平方米的部分,按房地产市场价格结算。

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将享受前款规定条件的被拆迁人,在拆迁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九条 拆迁人提供的安置用房,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有关技术、质量、安全标准。

第三十条 安置用房为期房的,低层和多层房屋的过渡期限不得超过2年;中高层和高层房屋的过渡期限不得超过3年。过渡期限应当自被拆迁人搬迁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一条 在房屋拆迁过渡期限内,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解决住房的,拆迁人应当自被拆迁人搬迁之月起3个月内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按照当地租赁与被拆迁房屋相当面积、区域的住宅房屋所需费用的平均价格确定。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使用拆迁人提供的周转房的,拆迁人不再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

因拆迁人的责任延长过渡期限的,对自行解决住房的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拆迁人应当自逾期之月起按照原规定标准的3倍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拆迁人已提供周转用房的,除继续提供周转用房外,还应当自逾期之月起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

第三十二条 被拆迁房屋实行货币补偿的,拆迁人应当在支付被拆迁人房屋补偿安置资金时,一并支付搬迁补助费;被拆迁房屋有承租人的,拆迁人应当将搬迁补助费支付承租人。

被拆迁房屋实行产权调换的,拆迁人应当支付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的搬迁补助费。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从周转房迁往安置用房时,拆迁人应当再次支付搬迁补助费。

第三十三条 搬迁补助费和临时安置补助费的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章 拆迁评估

第三十四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房屋拆迁价格评估办法,每年制定并公布一次当地不同区位的房屋拆迁评估指导价。

第三十五条 拆迁人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后,应当委托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依据房屋拆迁评估指导价对被拆迁房屋进行评估,确定拆迁范围内被拆迁房屋补偿标准参考价格,并将被拆迁房屋的评估因素、评估依据等主要情况在被拆迁范围内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0日。

第三十六条 被拆迁房屋的评估应当由具有房地产价格评估资质的机构依据房屋拆迁评估指导价进行评估。

房地产价格评估应当遵守房地产估价规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房地产价格评估报告应当由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签字并经其所在评估机构盖章。

第三十七条 设区的市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房地产价格评估技术鉴定专家库。

技术鉴定专家应当具备连续从事房地产价格评估工作5年以上执业经历的注册房地产估价师资格。

第三十八条 房屋拆迁价格评估的估价时点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延长拆迁期限的,估价时点为批准延长拆迁期限之日。

第三十九条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就房屋拆迁补偿价格达不成协议的,应当在10日内协商确定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协商不成的,经当事人申请,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组织拆迁人、被拆迁人随机抽取具有房地产价格评估

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前款规定的评估费用由拆迁人支付。

第四十条 房屋拆迁当事人应当协助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提供有关资料,配合实地勘察。

第四十一条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认可的,依照该评估结果进行补偿。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委托其他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重新进行评估。评估费用由委托方支付。

重新评估结果与原评估结果的误差范围在3%之内的,采用原评估结果。重新评估结果与原评估结果的误差范围超过3%的,房屋拆迁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经当事人申请,由所在地设区的市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组织拆迁人、被拆迁人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5人以上的专家组成房地产价格评估技术鉴定专家委员会,对评估结果进行鉴定。经鉴定维持其中一个评估结果的,鉴定费用由申请鉴定的当事人承担;经鉴定需要重新评估的,重新评估的费用和鉴定费用由原来两个评估机构分摊。

第五章 拆迁纠纷裁决

第四十二条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订立后,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迁期限内拒绝搬迁的,拆迁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期间,拆迁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先予执行。

第四十三条 房屋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当事人可以向被拆迁房屋所在地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申请裁决;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是被拆迁人的,向被拆迁房屋所在地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申请裁决。

第四十四条 申请裁决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是拆迁当事人;

(二)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三)有具体的裁决请求、事实与理由;

(四)申请人提出申请的时间最迟不得超过拆迁期限届满前30日。

第四十五条 申请裁决的当事人,应当向裁决机关提交书面申请,同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申请书副本。

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身份证明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裁决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身份证明和住所;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第四十六条 申请人是拆迁人的,还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房屋拆迁许可证;

(二)被拆迁房屋和安置用房的结构、建筑面积、平面示意图以及相应的评估报告;

(三)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因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拒绝配合,拆迁人无法提供被拆迁房屋结构、建筑面积、平面示意图及其评估报告的,可以在申请书中做出说明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裁决机关经核实情况属实的,可以受理。

第四十七条 申请人是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的,还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房屋所有权证明或者租赁关系证明;

(二)户口簿、身份证等合法身份证明;

(三)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四十八条 裁决机关应当自收到裁决申请书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向申请人发送受理通知书;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向申请人发送不予受理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裁决机关应当自受理裁决申请之日起10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裁决机关提交书面答复。

第四十九条 裁决机关裁决城市房屋拆迁纠纷,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自受理申请裁决之日起30日内作出裁决。

第五十条 裁决机关裁决城市房屋拆迁纠纷,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裁决机关工作人员与裁决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裁决机关裁决时,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裁决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第五十一条 拆迁当事人对裁决机关不予受理裁决申请的决定,或者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十二条 拆迁人依照本条例规定已对被拆迁人给予货币补偿,或者对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提供安置用房、周转用房,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由房屋所在地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

实施强制拆迁前,拆迁人应当就被拆除房屋的有关事项,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在拆迁期限内,因拆迁人的行为造成未搬迁的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用水、用电、用气、取暖中断以及排污、交通阻断等影响生产、生活的,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拆迁人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房地产评估价格显失公正的,评估结果无效;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对房地产评估机构给予警告、依法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五十条规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本条例规定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

(二)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以及其他批准文件后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三)未按本条例规定发布拆迁公告的;

(四)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实施房屋拆迁的;

(五)违反本条例规定实施强制拆迁的;

(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有前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在本省城市规划区外的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并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八条 在本省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并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鞍山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篇4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一日鞍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二000年一月二十七日辽宁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保障城市建设顺利进行,保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国务院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上,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房屋及附属物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拆迁人是指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个人。

本条例所称被拆迁人是指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人(包括代管人,国家授权的国有房屋及其附属物的管理人)和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的使用人。

第四条 拆迁人必须依照本条例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合理补偿和安置。被拆迁人必须服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在规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

第五条 鞍山市人民政府负责城市房屋拆迁的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县(市)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其职能是:

(一)拆迁单位的资格审查、年检和房屋拆迁资格证书的发放;

(二)房屋拆迁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发证;

(三)房屋拆迁计划’和方案的审批;

(四)《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核发;

(五)拆迁工作中违法行为的查处;

(六)拆迁纠纷的裁决;

(七)拆迁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八)法律、法规授予的其他职能。

鞍山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拆迁办)、是鞍山市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具体工作机构。

第六条 规划、土地、城建、房产、工商、公安、电业、电讯、城市公用设施管理等部门以及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上级主管单位,应按各自职能配合房屋拆迁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做好拆迁工作。

第二章 拆迁管理

第七条 城市房屋拆迁实行《房屋拆迁许可证》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房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房屋拆迁申请报告和拆迁方案;

(二)建设项目计划批准文件;

(三)建设用地规划批准文件和规划建设平面图;

(四)房屋产权产籍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书(灭籍手续);

(五)回迁安置用房建设专户存储资金;

(六)需要提供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经市、县(市)拆迁办审查符合条件的,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拆迁。房屋拆迁需要变更土地使用权的,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八条 《房屋拆迁许可证》一经发放,市拆迁办应将拆迁人、拆迁范围、拆迁期限等内容,以公告及其他形式予以公布。

拆迁人必须按照规划部门划定的拆迁范围进行拆迁,不得擅自扩大或缩小拆迁范围;在拆迁范围内,拆迁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放弃任何房屋及附属物的拆除。

《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12个月。《房屋拆迁许可证》规定的拆迁期限为6个月,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期限的,必须在期满前15日向市、县(市)拆迁办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

第九条 城市房屋拆迁实行回迁安置用房建设资金专户存储制度。

任何单位或个人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房屋,必须在申办《房屋拆迁许可证》之前,向市、县(市)拆迁办指定的银行存入回迁用房建设工程总造价30%的资金,专项用于被拆迁人回迁用房建设,不得挪用、抽逃,市、县(市)拆迁办应按照回迁用房的建设进度批准使用。

第十条 城市房屋拆迁实行拆迁资格管理和年检制度,具体办法由市拆迁行政主管部门公布。

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由具有房屋拆迁资格的单位或个人来实施。拆迁工作人员应进行培训、考核,必须持证上岗。

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得在拆迁工作中使用威胁、恐吓、欺诈等不正当手段。

第十一条 拆迁范围确定后,市、县(市)拆迁办要书面下达冻结通知书,通知有关部门在拆迁范围内暂停办理下列事项:

(一)迁入居民户口和居民分户,但因出生、军人转退、婚姻等确需迁入或分户的除外;

(二)房屋买卖、交换、出租、抵押、典当、赠与、分户、析产、调换,但需执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生效的判决、裁决除外;

(三)房屋新建、改建、扩建和临时土地使用证等手续;

(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营业执照及许可;

(五)电业、自来水、煤气、通讯等相关业务。

暂停办理有关手续的期限为12个月。

第十二条 城市房屋拆迁实行下列形式:

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统一拆迁。经市、县(市)拆迁办批准,也可以由拆迁人自行拆迁或委托拆迁。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地区和重点工程建设,应当实施统一拆迁。

拆迁人委托拆迁的,被委托人必须是取得房屋拆迁资格证书的单位。

第十三条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在规定的拆迁期限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签订书面协议。

协议应当明确:补偿形式、金额;安置用房性质、户型、面积、地点;过渡期限及违约责任和当事人需要订立的其他条款。

凡是涉及设有抵押权、有产权纠纷和依法代管的房屋,的协议,必须经公证机关公证,办理证据保全。拆迁当事人所签订的协议,必须送交市、县(市)拆迁办审查备案。

第十四条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补偿形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经协商达不成协议的,由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裁决。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在接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诉讼期间,如拆迁人给被拆迁人做了合理安置,或者提供了合理周转用房的,不停止拆迁的执行。

第十五条 在房屋拆迁公告规定的或者经裁决做出的拆迁期限内,被拆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拆迁的,由币、县(市)人民政府做出责令限期拆迁的决定,逾期不拆迁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

第十六条 法律、法规对拆迁军事设施、教堂、寺庙、文物古迹等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章 拆迁补偿

第十七条 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人(包括代管人、国家授权的国有房屋及其附属

物的管理人),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给予补偿。

拆除违章建筑、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拆除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给予适当补偿。

第十八条 拆迁补偿实行产权调换、作价补偿或者产权调换与作价补偿相结合的形式。

产权调换的面积按照所拆除房屋的建筑面积计算;作价补偿的金额按照所拆除房屋的建筑面积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结算。

第十九条 拆迁房产部门管理的公有住宅房屋和企业、事业单位自管的合法住宅房屋,实行产权调换的,按原户型偿还。偿还建筑面积相等部分,不再结算;偿还建筑面积大于原建筑面积部分,按建筑成本价格结算;偿还建筑面积不足原建筑面积部分,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结算。

第二十条 拆迁具有所有权证的私人房屋和附属物,实行产权调换的,按照所拆房屋建筑面积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与新建房屋的建筑成本价格结算结构差价。偿还原户型建筑面积大于原建筑面积部分,按建筑成本价格结算;偿还建筑面积不足原建筑面积部分,按市场评估价格结算;拆除的旧料归拆迁人所有。

第二十一条 拆除有产权纠纷的房屋,在市、县(市)拆迁办公布规定的期限内纠纷未解决的,由拆迁人提出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市)拆迁办批准后实施拆迁。拆迁前,市、县(市)拆迁办应当组织拆迁人对被拆除房屋做勘察记录,并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

第二十二条 对拆除设有抵押权的房屋实行产权调换的,由抵押权人和抵押人重新签订抵押协议。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在市、县(市)拆迁办公布的规定期限内达不成抵押协议的,由拆迁人参照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实施拆迁。

拆除设有抵押权的房屋,实行作价补偿的,由抵押权人和抵押人重新设立抵押权或者由抵押人清偿债务后,方可给予补偿。

第二十三条 拆除出租住宅房屋,实行产权调换的,原租赁关系继续保持,因拆迁而引起变动原租赁合同条款的,应当做相应修改。

第二十四条 拆除具有合法产权的非住宅房屋,实行产权调换的,偿还建筑面积与原建筑面积相等部分,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与新建房屋建筑成本价格结算结构差价;偿还建筑面积超过原建筑面积部分,按照商品房价格结算;偿还建筑面积不足原建筑面积的部分,按照市场评估价格结算。

拆除合法的附属物,一律实行作价补偿,拆除的旧料归拆迁人所有。

第二十五条 拆迁用于公益事业的合法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拆迁人应当按照原性质、原规模予以重建,或者由人民政府按照城市规划统筹安排。

拆除非公益事业房屋的附属物,不作产权调换,由拆迁人给予适当作价补偿。

第二十六条 对被拆除房屋的评估,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机构对被拆除房屋进行评估时,应当通知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到场并予以配合。被拆除房屋所有人或者委托人不在场或者不予配合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仍然有效。

第二十七条 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后,因城市建设需要拆除宅基地上的房屋的,按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给予补偿。拆除宅基地上附属物、农作物,一律按有关规定的标准作价补偿。

第二十八条 拆除合法非住宅房屋,造成停产、停业,引起经济损失的,由拆迁人按下列规定计算补偿费用:

(一)无法恢复使用的设备,按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结算;

(二)按照货物运输价格和设备安装价格计算运输费和安装费;

(三)凡自行安排临时生产经营用房,继续维持生产经营的,拆迁人按市、县(市)拆迁办核定的直接受到影响的在册职工数,以市、县(市)社会月平均工资额为标准,一次性付给3个月补助费;

(四)被拆迁人不能解决临时生产经营用房的,在停产停业期间,在申领工商部门签发的因拆迁注销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营业执照证明后,拆迁人按市、县(市)拆迁办核定的直接受到影响的在册职工人数,以市、县(市)社会月平均工资额为标准,按月发给生活补助费。补助日期从拆迁之日起至回迁安置日止;

(五)对被拆迁人实际应承担的离退休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费,拆迁人应按相应的期限和规定的标准给付被拆迁人。

第二十九条 用合法住宅房屋或用经过规划部门批准的且尚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从事生产经营的,因拆迁造成停产停业的,被拆迁人申领工商部门签发的因拆迁注销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企业营业执照证明后,拆迁人按从业人数,以市、县(市)社会月平均工资额为标准,一次性付给3个月补助费。

第四章 拆迁安置

第三十条 拆迁安置,实行房屋安置和货币安置两种形式。货币化安置的比例,由市、县(市)拆迁办

在核发《拆迁许可证》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行货币化安置的具体办法由市拆迁办另行制定。

第三十一条 实行房屋安置的,对被拆迁人的安置地点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就地或易地安置。第三十二条 用于回迁安置的房屋,设计必须按有关规范进行,建筑面积按单室46平方米,双室56平方米,叁室75平方米的标准执行。未按规定设计建设的房屋,不得安置被拆迁人。

第三十三条 对被拆迁人的房屋安置,按以下标准办理:

(一)凡在拆迁范围内对符合安置条件的被拆迁人,不论人口、辈数,一律以房产档案和房证(照)为依据,按原住合法房屋的间数、面积确定回迁安置的户型。

被拆迁人确属居住困难的,可增加居室,所增加的居室面积按商品房价格结算。

(二)具有私房所有权证的被拆迁人,如原房实行作价补偿,放弃产权并需要安置住房的,按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办理。

(三)对于居住临时建筑或者违建房的被拆迁人,原则上不予安置住房。对经认定确系无房的,且有拆迁范围内的正式户口,可按一户单室户型易地安置,按建筑成本价格结算。

(四)凡在拆迁范围内,持与本单位或个人名称相符的合法营业房证(照)的商业网点,按营业房安置,结算方法按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被拆迁人将合法住宅房屋改成生产经营用房自用或出租的,一律按住宅房屋安置。用临时建筑和违建房从事生产经营的,不论有无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均不予安置营业用房。如系居营合一的,可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三)项的规定予以安置。

拆除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违建房,一律不予安置。

第三十五条 拆迁人对被拆迁人采取房屋安置的,自市、县(市)拆迁办批准拆迁之日起按下列规定确定过渡期限:

(一)建设多层建筑,建设规模在5万平方米以下的,18个月;5万平方米以上至10万平方米的,24个月;10万平方米以上的,36个月。

(二)建设八层以上(含八层)的住宅和高层建筑,建设规模在5万平方米以内的,24个月;5万平方米以上的,36个月。

(三)新建小区建设规模按规划范围内的合法建筑物总的建筑面积计算。

第三十六条 被拆迁人因拆迁而迁出的合法房,由拆迁人一次付给搬家补助费200元;对自行安排过渡用房的,每月按原住单室80元,双室100元,三室以上120元的标准发给临时安置补助费。

搬家补助费和临时安置补助费由拆迁主管部门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适时地予以调整。

实行货币安置的,一次性安置的,由拆迁人提供周转用房的以及原住非合法房屋的,不付给临时安置补助费。

第三十七条 因拆迁人的责任,使被拆迁人回迁安置超过过渡期限的,拆迁人应对自行安排住处的被拆迁人,增加临时安置补助费。超期在6个月以内的,每月增加100%;6个月以上不足12个月的,每月增加150%;12个月以上的每月增加200%。

第三十八条 被拆迁人应支付的代建费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被拆迁人支付的代建费,按房改的有关规定执行,作为参加房改的购房资金,计算产权归属。

(二)被拆迁人是民政部门确定的五保户、社会户,免收代建费,可适当降低标准安置,但不得低于原户型标准,安置房屋产权归拆迁人所有。

(三)拆迁人收取的代建费,属于非营业性收费,专项用于被拆迁人的房屋安置。

第三十九条 用于回迁安置的房屋,必须经拆迁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安置被拆迁人。

回迁安置,原则上按照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在规定的拆迁期限内签订有效协议的先后顺序,立体单元,公开自选房间。

回迁安置前,拆迁人应将回迁方案报市、县(市)拆迁办审批,审批合格发给《回迁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回迁安置。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房屋拆迁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一)拆迁人挪用、抽逃存储资金的,限期改正,两年内不予批准新的拆迁项目。

(二)拆迁人未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及未按《房屋拆迁许可证》规定拆迁的,责令停止拆迁,并对拆迁人按照拆除房屋建筑面积每平方米10元至20元处以罚款。

(三)被委托拆迁单位未取得《房屋拆迁资格证书》进行拆迁的,责令停止拆迁,并对委托人按照拆迁房屋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处以20元至40元罚款。

(四)拆迁人擅自提高或降低补偿、安置标准,对拆迁人处以提高或者降低额1至2倍的罚款。

(五)拆迁人擅自扩大拆迁范围,对拆迁人处以扩大范围的安置费用两倍的罚款;拆迁人擅自缩小拆迁范围或在拆迁范围内放弃对房屋及附属物的拆除,除责令拆迁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拆迁外,并处以拆迁安置费1.5倍罚款。

(六)擅自扩大或者缩小安置面积的,对拆迁人处以扩大或者缩小面积的基本造价1至2倍的罚款。

(七)拆迁人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拆迁期限或者擅自延长过渡期限的,对拆迁人予以警告,限期改正,并处以1万元至5万元罚款。

(八)被拆迁人回迁安置后拒绝腾退过渡用房的,责令限期腾退过渡用房,并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对违反本条例,涉及有关部门管理权限的,由有关部门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予以处罚。第四十二条 房屋拆迁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妨碍房屋拆迁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规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0年3月1日起实施。

浅谈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修改 篇5

高丽娜

摘要拆迁活动进行的依据主要是《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民众与政府引发的冲突以及一些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非

法暴力拆迁事件频发。按原条例的规定,拆迁主体界定混乱及补偿标准较低还有作为拆迁的动机的“公共利益”界定不明

等诸多不当之处。学界呼吁大修拆迁条例,在征求意见稿出台后至正式法规出台前我们需要对相关问题加以注意,以期立

法的相对完善。

关键词拆迁管理条例暴力拆迁条例修改

作者简介:高丽娜,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宪政。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163-02

从重庆的“最牛钉子户”事件到成都公民唐福珍自焚抗拒拆

迁,到2010 年12 月2 日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王进文因老家遭强拆

而发的致潍坊市长的一封公开信引起的关注,频频发生的暴力拆

迁一次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一位公民在什么情况下会在众人面

前燃烧自己的生命?支撑野蛮拆迁背后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

例》俨然成为一部“恶法”,不除不修不足以平衡和彰显社会正义。

一、原拆迁管理条例不可回避的问题

《物权法》第66 条规定,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与此同

时物权法还规定,国家、集体、私人财产均依法受到保护,这三者的财产同等重要,同样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当公民手里拿着土地

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在权证在手的情况下,在登记薄上依然登

记是产权人的情况下,是土地使用权人的情况下,怎么就来拆房

子了呢?难道那个拆迁许可证比房产证的权利还大吗?《物权

法》第42 条对政府征收公民个人的房屋和不动产采取了例外允

许、严格限制的态度。该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

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

屋及其他不动产”。但这应当是征收补偿,而不是拆迁补偿。因

为公共利益审查过之后,它是征收而不是拆迁,征收是所有权变

更的一种方式,经过征收,房子的所有权变成政府的,政府拆的是

自己的房子,不存在强制拆除的问题。依照物权法的规定,确实

属于公共利益的建设项目,在给与了足额补偿之后,政府要将财

产的产权变更到政府名下才能实施拆除。可是现在却把这个补

偿环节放在拆迁来谈。其实应该是在征收补偿完了以后才涉及

到拆迁房子的事情。拆迁的时候很容易因为补偿的问题产生争

议,然后又会寻求裁决,又会寻求法院起诉,但是这一切都不影响

拆迁的进程。

2001 年以前《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实施之初,为保证旧

城改造和项目的顺利实施确实起到了高效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

2004 年新修订的《宪法》和2007 年生效的《物权法》推出,这一条

例就与之产生了矛盾。当以《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为依据,没

有经过征收的情况,去拆别人《物权法》保护物权的时候,行为的性质毫无疑问就是一种侵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征收和拆迁的结果实际上是消灭了民法上的另一个合法权利了,如果这个 “拆迁人”是一个公司或企业,他绝对没有权力去消灭一个别人的 一个权利。从宪法的角度来看,它是违反《宪法》和《物权法》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沈岿、王锡锌、陈端洪、钱明星、姜明安五位

学者《关于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审查的建议》中指出: “依据宪法和法律,征收、补偿主体应该是国家,征收补偿法律关 系应该是行政法律关系;而《条例》却将补偿主体定位为拆迁人,将拆迁补偿关系界定成民事法律关系。”征收的决策主体依然是 政府,具体行使这一决策权的机构是“市、县人民政府房屋拆迁管 理部门”。但是,具体的拆迁人却是所谓“拆迁人”,他们通常是商 业性企业。在征收行为中,政府无端引入了一个第三者,且让其 分享自己的征收权。当然,政府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个第三者实现 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反过来也必然与这个第三者结成利益同盟,而损害被拆迁/征收人的权利和利益。根据《拆迁条例》,政府是 拆迁的仲裁人,但当土地成为地方政府主要“财源”时,这必然导 致法律缺陷,根本无法保证拆迁的公正。激烈的权利与利益冲突 也由此而生。不少捍卫私产者以惨烈方式抵抗暴力拆迁,甚至付 出了生命的代价,仍不能阻挡被利欲驱动以致“疯狂”的铲车。当 强权与暴力屡屡突破法律规范、消解对法律的敬畏时,原本指望 通过法律救济自身权益的民众,得到的无疑只能是失望。如此一 来,拆迁所拆掉的就不仅仅是普罗大众赖以安身立命的住所,还 有他们对于法律公正的信仰、对于人权至上的理念——而这无疑 是在拆除中国“和谐社会”的根基。

二、修订拆迁条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多次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国有土地上房屋

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伴随着名称的改变,其内部的制 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原条例强调的是“管理”,而新名称体现了由 单向的管理到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尊重和保护。而且征求意见

稿中摒弃了“拆迁”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搬迁”,从“拆”到“搬” 也折射出一种法治理念的进步。虽然拆迁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前 者已然造成一种不良的社会心理暗示。

首先面对的是如何界定公共利益的问题。征收条例采取了

列举的方式界定公共利益,且倾向于进行范围较窄的界定。根据 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只有因七种“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才能征 ◆政法论坛

2011 · 02(中)

收房屋;只有90%以上被征收人同意,方可进行危旧房改造。不 过这遭遇了地方政府的不同意见,地方希望能够将之界定的宽一 点。至于“公共利益”这个筐究竟该编多大,争执了那么久似乎也 没争出个所以然。例如央视就举例,旧城改造可以美化市容,提 供更多住房,算不算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如何界定一直都是拆迁 条例修改过程中最焦灼的问题之一。虽然专家们对以列举的方 式界定公共利益范围基本无异议,但公共利益的具体范畴却备受 争议,专家学者以及多年代理拆迁案件的律师,都认为建议稿中

公共利益的规定差强人意,专家们对此无法达成共识。北京大学 法学院副院长沈岿教授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理性的 公共利益界定模式是:法规列举+民主程序+司法程序。尽管相 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认定标准,但这一条件本身就意 味着,征收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有些公共利益是很 模糊的,这个在国外同样争论不休,但是有一个民主程序。蔡定 剑教授曾说解决拆迁问题的根本要从民主制度上下功夫。在城 市在建设规划、设计规划的时候,就要纳入公众参与,这个公众参 与最终是要经过议论批准。解决暴力拆迁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 是要有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我们的社区规划要有真正的公众 参与。

条例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征收程序。包括征收程序,及由谁

启动等问题。新条例可能改为“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多了“征 收”和“补偿”二字,显示其对被征收人的尊重。不过要是不解决 关键性的问题,“依法征收”就难免会变成“依法强制征收”。此 外,补偿问题也是难点,法制办倾向于按市场价格补偿,毕竟,房 子是几代人的积蓄或者当了一辈子房奴换来的,理应“风能进雨 能进国王不能进”。即便新条例明确了要按“市场价”补偿,可什 么是“市场价”?同等位置的不同小区,甚至不同楼层、不同朝向、不同装修,都会导致不小的价差,在实践操作中仍会面临诸多问 题。建议有专业的评估机构介入“市场价”的评定。

再之,由于国家征收是行政法律关系,而非公共利益征收一 般是民事法律关系,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能否放在同一部征收条 例中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唐福珍事件折射出的农村集体土地 以及土地上房屋的拆迁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这一块,无论是未来 统一的土地和房屋征收和补偿法,还是说我们现在新的条例修 改,都需要去考虑相关原则和规范。希望这个统一的立法可能会 尽可能快的出台。另外也必须引起对目前施行的财税体制改革 的思考,因为这一制度引起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并引发 了土地征收和拆迁事件频发。

三、法规背后的利益博弈

要解决暴力拆迁的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制定一部《拆迁条例》。贺卫方教授曾谈到《拆迁条例》只是整个制度链条中的末端性的 问题。而最源头的问题就是关于我们土地制度问题,《土地管理 法》本身的规定不甚公正合理。宪法和有关的土地法律都规定,城镇的土地都属于国家所有,这天然的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 任何在城镇中的拆迁、建设和开发,即使是商业开发,也必然与政 府的公权力有关联。土地是国有的,虽然并非政府所有,但政府 却是国家的代表,所以政府就不断地会介入到相关的争议中。价 格不能由土地的占有者来决定,也不能由拆迁者来决定,因为两 者都倾向于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最后恐怕还是要由行使公权力的 政府来决定。行诉法是私权面临公权力侵犯时,寻求救济的一部 最重要的法律和制度设计,但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在当 下的城市大规模拆迁和建设中,民众与政府引发的冲突以及一些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拆迁补偿标准过低造成的,但按照当前的行政 诉讼法,被侵权者却不能起诉,因为拆迁和补偿标准往往被界定 为抽象行政行为,而行政诉讼法却规定不能对政府的抽象行政行 为提起诉讼,即使把拆迁补偿标准界定为具体行政行为,这个问 题依然解决不了。法院也同样面临这样的一个困难,这个困难是 中国土地制度的缺陷造成的。

所以很容易理解《拆迁条例》最大的阻力为什么来自政府。这些年地方经济发展都很快,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依靠土地财 政和拆迁来支持着这种财政。拿北京来说2009 年全年土地出让 金是930 亿,其中住宅土地出让金约700 亿。今年前三月住宅土 地出让金已超过去年的一半。地方政府难以抑制卖地冲动是有 原因的,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地方政府手中的金融权力被悉数上 收,地方政府赖以主动推动经济增长并能够独立支配的只有土地 这一项核心资源了。房价的飙升刺激投资的迅猛增加,并拉动经 济快速增长和地方财税的大幅增加。一些地方政府低价征地,转 手高价出让,卖地越多,财政收入越多,如2009 年上海土地出让 金有“日赚2.5 亿”的说法。此外地方政府官员要获得政绩,最直 观的印象莫过于城市面貌的改善,政府工作任务的强力推进。这 也是暴力拆迁难以制止的原因。在武汉“3 · 3”事件发生前一个 月,武湖街工委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光2010 年,在武湖街拟 建项目就多达40 多项,涉及土地调整征用6000 多亩,需要拆迁 村庄23 个,涉及家庭1600 余户。他指示,要“强力推进征地拆 迁,从空间上保障项目落户”,“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周在讲 话中说,将把征地拆迁工作作为加快发展的硬任务来落实,全力 以赴打好“攻坚战”,务求必胜。这也就不难理解拆迁人的暴力行 径了。

新拆迁条例 篇6

一、具体做法

模拟拆迁是指实施单位在办理《房屋拆迁许可证》之前, 先对拟实施改造地区住户进行拆迁意愿调查, 根据住户意愿再与住户协商拆迁补偿安置事宜, 签订模拟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如果同意改造住户所占总户数比率 (下称拆迁意愿率) 和签订模拟拆迁协议住户所占总户数比率 (下称模拟签约率) 均达到一定比例 (一般为90%以上) , 则按相关拆迁法规办理《房屋拆迁许可证》, 所有已签订的模拟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按约定转为正式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如果拆迁意愿率与模拟签约率未达到一定比例, 则不再对该片区实施拆迁。

二、可借鉴之处

1. 拆迁退出机制的提出, 有助于促使拆迁补偿要求回归理性

退出机制有效解决了群众补偿期望与市场脱节的矛盾。在以往的拆迁中, 尤其是一些低洼棚户区, 住户对居住环境改造的呼声很高, 但列入拆迁范围后, 这些住户往往因追求自身更大经济利益, 提出过高要求, 使拆迁受阻。

模拟拆迁时, 拆迁意愿率、模拟签约率需达一定比例后, 才能正式对该片区实施拆迁;反之, 则退出拆迁, 除了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工程外, 较长时期内不再考虑对该片区进行改造。这有利于住户理性思考拆迁补偿安置问题, 权衡利弊, 提出合理的补偿安置要求, 从而加快拆迁进程。

2. 充分体现群众意愿, 减少拆迁矛盾, 大大降低拆迁监管的行政成本

模拟拆迁是在充分民意调查基础上实施的, 其协议的签定是被拆迁人为实现补偿安置要求而与实施单位进行友好协商的民事行为, 故被拆迁人抵触情绪减少, 双方矛盾减少。同时, 实施单位在操作上完全尊重民意, 拆迁强制性弱化, 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磨擦和纠纷, 住户上访也相应减少。

当模拟拆迁转换为正式拆迁时, 由于大多数住户对模拟拆迁协议约定的民事义务的主动履行, 拆迁管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的信访、调解、裁决等工作量也大大减轻, 有利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拆迁管理中, 大大降低了拆迁监管的行政成本。

3. 激发了住户搬迁的积极性, 加快了片区改造的整体步伐

由于拆迁中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不一样, 对拆迁的想法也有差异。模拟拆迁中, 虽然住户对居住环境改造的热情很高, 但仍有极少数住户, 因种种原因不愿搬迁。

对此, 在现有的拆迁模式下, 被拆迁人往往持“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 认为那是拆迁人的事, 即便是自己希望房屋被改造, 对未搬迁者也不闻不问。而模拟拆迁中, 拆迁意愿率、模拟签约率成为是否实施拆迁的一个前提, 这就极大地激发了这部分住户的积极性, 实现了从“要我拆”到“我要拆”的转变。先签定模拟拆迁协议的住户为了实现及早搬迁的愿望, 会主动做不愿搬迁住户的工作。由于他们与不愿搬迁的住户同属被拆迁人, 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 其说服力远高于拆迁工作人员。这样就促使住户能从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大局出发积极搬迁, 从而加快了片区整体改造步伐。

4. 为商业拆迁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目前, 诸如房地产开发等商业性质的拆迁可谓举步维艰。一方面, 因为是商业行为, 从住户的意愿角度考虑, 强制拆迁在此种拆迁中受到抑制, 致使拆迁缺乏有效的推动力。另一方面, 住户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 往往认为商业拆迁中, 开发商可赚取利润空间大, 故提出过高要求, 使拆迁受阻。模拟拆迁可使开发等商业行为进退自如。如果商业拆迁得不到大多数住户的支持, 则停止开发。这有效避免了因拆迁停滞不前, 使开发成本无限增大。

三、不足与待完善之处

1. 不适用于所有性质的拆迁项目

模拟拆迁的退出机制由于弱化了拆迁的强制性特点, 因此不适用于所有性质的拆迁项目。如果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性质的拆迁中使用模拟拆迁, 那么当拆迁意愿率、模拟签约率不能达到一定比例时, 则势必导致拆迁实施困难重重,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难以继续, 最终影响城市建设, 阻碍城市功能的提升。

2. 所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模拟拆迁将拆迁补偿安置协商工作前置, 在未办理《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情况下, 由工作人员入户与房屋产权人或使用人商谈房屋拆迁事宜。这就涉及到行政和民事两方面的法律问题。按照规定, 拆迁必须取得相应行政许可。而模拟拆迁在操作上, 属未经许可而预备实施, 这是否违反行政法规规定值得商榷。

如果违反行政法规, 将导致两方面结果:一是拆迁管理部门将承担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的法律责任, 而实施单位也将承担因无证拆迁而受到行政处罚的风险;二是从合同法角度考虑, 如果存在行政违法, 所签定的模拟拆迁协议属无效合同。这样, 被拆迁方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可能因此起诉至法院, 申请撤销模拟拆迁协议, 为今后正式拆迁的实施留下隐患。

拆迁条例不是悲剧根源 篇7

张千帆

在成都等地发生被拆迁户以自焚表达抗议的悲剧之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某些条款的合法性乃至是否符合宪法再次被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我们可以从道义上同情被拆迁户,可以谴责拆迁大军不近人情、暴力执法,甚至可以指责拆迁条例本身违法违宪,但各地频发拆迁悲剧的根源其实并不在此。拆迁不过是执行政府和开发商联合制定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最后一步,拆迁悲剧的种子其实早在决策阶段就已埋下。

综观全国各地的暴力拆迁过程,直接原因无非是拆迁许可来得太容易,只要开发商把当地政府搞定就成了,许多地方的被拆迁户直到政府贴出限期搬迁通知才知道自己的房子要拆了,当然不可能参与拆迁决策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开发商悄悄就把安置补偿标准给定了,当然是往低了定;开发商有钱赚,政府也有钱赚,拆迁成了两厢情愿的事情,拆迁许可能不快吗?等到一切内定了再来通知被拆迁户,当然有人不接受如此决定的安置补偿。这样的拆迁过程能不产生“钉子户”吗?能不出现暴力拆迁、暴力抗法产生的拆迁悲剧吗?

因此,拆迁悲剧的根源不在拆迁条例,而在于整个城市规划和拆迁决策过程换言之,只要市民仍然被排除在拆迁规划过程之外,只要拆迂对于政府和开发商来说还是一门利用公权无本生利的行当,那么无论如何修改条例,拆迁都文明不起来。要让拆迁文明,让城市规划理性,首先要保证拆迁没有钱赚或至少没那么容易赚,政府和开发商也就不会那么“热心”拆迁了。某些地方领导在潜意识里早已将拆迂与发展画等号,早已将地方GDP增长和自己的“政绩”与仕途联系在一起,以至根本想不到也许不拆才更有利于当地人民安居乐业。

如何让拆迁没钱赚呢?拆迁显然是一种财产征收行为,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要求征收给予“公正补偿”,也就是按照财产的“公平市价”标准给予补偿:要拆的房子在当地市场上值多少钱,政府或开发商就得给被拆迁户补偿多少钱,付不出这个成本就不能拆,否则强拆必然酿成社会悲剧。拆迁悲剧的制度根源首先在于我们没有从宪法或法律上保证公正补偿。2004年宪法修正案确实规定征收必须给予“补偿”,但没有说明必须是“公正补偿”,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在补偿标准上也没有任何进步,以至为各地以低于市价标准拆迁并酿成暴力冲突埋下伏笔。要防止悲剧重演,首先必须从宪法和法律上确立并落实公正补偿原则。

既然拆迁成本落在了被拆迁户身上,任何理性的决策过程都必须有他们的实质性参与,公平市价补偿只是在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和监督下不得已而达成的妥协。只有事先征求市民对拆迁方案和补偿标准的意见并获得他们的同意,拆迁才可能理性地进行下去。然而,目前有哪个地方的拆迂会事前征求市民意见呢?没有市民的参与,拆迁决策就会成为政府和开发商的内部交易,由此产生的土地腐败自不必说,拆迁引发的各种悲剧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和谐拆迁必须满足的第二个制度保障,就是有效的市民参与。

如果双方产生争议怎么办?这时就需要第三个制度保障,也就是中立估算和公正司法。因为公平市价是可以根据客观程式准确估算出来的,因而一旦出现争议甚至在出现争议之前,就应该请中立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测算,最后通过公正的司法裁判一锤定音。到那个时候,不仅政府和开发商必须履行符合公正原则的补偿协议,而且被拆迁户也得服从大多数市民同意并获得司法认可的拆迁方案。而且到那个时候,我想那些暴力抗法的。钉子户也早已自动消失了吧。

不满足这些条件,则无论如何修改拆迁条例,暴力拆迁还会屡禁不止。

拆迁条例何止与宪法相抵触?

杨红兵

纵观近期发生的几起因拆迁引发的群体事件,暴力的背后何止是拆迁条例与宪法相抵触?拆迂补偿标准各执一词,诉求渠道不畅,征用土地使用权没有法律依据等等,均是点燃冲突的导火索。

首先,拆迁双方对补偿安置标准的理解较难统一。以拆迂评估為例,通常参照地方商品房的市场价,有的甚至采用拆迁房所建时的标准来补偿,这显然悖情悖法。同时政府还忽视了区位,用途、房屋单体造价、成新率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就势必导致拆迁评估与老百姓心理预期差距较大。

在新西兰,依照当地的法律,即便是涉及到公共工程的拆迁,先是政府给出一个评估价格,如业主觉得不公道,政府会出钱,让你到市场上随机挑选两个权威的评估机构,选择平均评估价格支付。而在中国,很难找到这样完全中立和独立的房屋估价机构,即便有,也在整个拆迁评估过程中往往忽视土地使用权的价值,且拆迁标准的制定更多考虑政府,房地产商的利益,拆迁户的利益往往被虚置,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整个评估体系的不科学。

其次,没有一个通畅的诉求渠道。被拆迁户不能就拆迁补偿纠纷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也是房屋拆迁最尖锐的矛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新宝认为,拆迁补偿协议不遵循自愿原则,但在补偿安置的方式和数额等方面则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遵循等价有偿原则。诚如斯言,政府为了公共利益可通过法定程序决定征收公民的房屋,被拆迁人没有选择的自由,但拆迁入和被拆迁人对补偿安置的方式和数额有异议时,法律应允许他们之间的拆迁补偿纠纷通过司法程序予以解决,这样可以解决政府既是当事人又是裁判人的问题,缓解被拆迁人和政府之间的矛盾。

再次,征用土地使用权缺乏法律支撑。一般来说,在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前,政府如果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开发商,就得从被拆迁人手中购回余期土地使用权,但我国的拆迁制度并不是这样设计的,而是先把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开发商,然后由开发商和被拆迁户双方去“协商”,开发商如果向被拆迁户支付丧失土地使用权损失的费用,等于支付了双重费用,对开发商也是不公平的。

基于此,除了为解除“拆迁之痛”提供公正,公平的法律环境之外,从评估标准看,要发展独立的中介机构和建立规范的评估体系,构建专业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专业评估团队。

从政府层面分析,无论是商业拆迁或政府拆迁,政府都不能偏袒投资商,侵犯原住居民的权利。要主动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或者通过听证会的形式来让原住户与开发商之间充分博弈。

房产往往是一个家庭财富的“心脏”,一座关涉家庭安居乐业的房子被强拆,很容易引爆家庭“地震”和突发事件。因此,城市拆迁本身不仅仅是拆房子,而且牵涉补偿,房产,土地,建管,街道,社保等多方面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

上一篇:长潭河卫生院传染病管理工作奖惩办法下一篇:邮政金融业务综合平台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