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

2024-08-07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共15篇)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 篇1

战国初,魏文候任用李悝为相国,厉行改革,加强统治。他实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平籴[dí]”法。所谓“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用平价买进粮食,到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持稳定。这样,就促进了封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李悝的经济改革,尤其是所实行的“平籴”法,使一个名叫白圭[guī]的商人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了一种适应时节变化的经商致富办法,这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

按照这个办法,在丰收季节,农民收的粮食很多,大家都不要,价钱也就便宜下来,他就大量买下粮食。这时,粮价虽然很低,但蚕丝、漆等因不是收丝或割漆的季节,没有大量上市、价钱自然很高,他赶紧把这些货物卖出去。

到了收丝时节,蚕丝大量上市,价钱贱下来,而粮价却高了起来。这时,他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就在这买进卖出之间,牟利致富。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 篇2

成语典故文化在城市空间中通过景观元素再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状态,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成语典故文化来自社会生活,每一个成语典故都来自一个故事,一段生活场景,甚至是一件具体的物件,至今仍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因此,城市空间的物质景观要素成为成语典故在城市空间中再现的载体,是文化体现的重要表现形式。

一、成语典故文化景观再现的现状

成语典故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元素,需要不同的载体展现出来。

1、街道标示与成语典故文化

城市街道是人们生活、交通的重要节点。街道标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容易被识别。成语典故文化的再现,主要是通过街道标示的文化标牌展现。标示以类似广告箱的形式出现,四字成语字体放大加粗,配上一幅画、一段文字,给人视觉上的感知。这种特点即可保证极短时间内对内容的有效识别也能保证人们驻足时的仔细浏览。根据调研和对行人的简单调查、以及在步行、骑车、开车等方式的体验来看,这种方式的感知浅显,没有情感上深刻的印象与记忆。

2、雕塑小品与成语典故文化

在城市街头绿地、城市出入口、商业区等地方会布置一些极具成语典故文化特色的雕塑小品。如城市东北角高速入口处的胡服骑射雕塑,现火车站广场上的“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雕塑。代表了邯郸这座城市的成语典故文化特色,是城市的标志性雕塑,为邯郸人深入人心城市文化代表,也是许多进入这座城市的人们所能感知到的邯郸文化的代表。

3、建筑立面与成语典故文化

文化在现代建筑立面的再现,以壁画、浮雕为主,也有建筑采用立体造型等形式。通常是将成语典故的一个场景以静态的画面表现出来,或者将成语典故中具体的一个人物或者物件进行巨像的形体再造,或将某一段有连续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四格画、电影胶片式的展示。事件过程的展示通常结合浮雕、镂雕、版画等形式安装或塑造在建筑立面上。其主要是视觉上的传达,需要通过阅读或近距离观看才能感知到这种成语典故文化的存在。

4、城市广场与成语典故文化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空间节点和景观要素,是人们集中休闲娱乐的场所,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中心。将成语典故文化在城市中的主要广场进行景观的再现,具有重要的意义。邯郸主要的城市广场如丛台广场、、古城广场、文化宫广场等,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或多或少的融入城市特色文化,如成语典故景观的再现,主要是雕塑、景观小品和立体浮雕的形式。

5、城市公园与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市现有以宣传赵武灵王的改革精神的丛台公园、以赵文化为基础而建的赵苑、在赵王城遗址上进行保护再建的赵王城遗址公园、以及体现现代文化休闲的龙湖公园、滏阳公园、南湖公园及北湖公园,在公园内均可见成语典故文化的印记。如赵苑北门的和氏璧雕塑,成语典故苑以题字、碑文、浮雕、壁画等形式对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进行了再现。

二、成语典故在景观应用中的问题

1、方式方法相对简单

从现状中不难发现,文化再现的手法主要集中在艺术表现形式中,如利用二维表现手法的壁画、版画、浮雕、镂雕、灯箱等和三维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圆雕等。历史事件、场景的表现多用二维表现方式。对有代表意义的人或物多采用三维的形式。这几种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艺术表现形式,在手法上相对单一。

2、重城市节点轻生活节点

在对城市中各个成语典故的调查中,大多数的景观分布于城市的主要道路(高频使用的交通空间)、重要的城市广场(重要的对外形象展示空间)和城市公园(人群高频使用的部分空间与人群极少使用的空间)内。而与市民生活接触较频繁的街头绿地、街道、小区内环境则极少见到。

3、对人群的吸引力不足

仅以针对大学生对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认知调查来看,本地74% 和外地58% 的学生对邯郸的成语典故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但是,外地学生对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认知程度大约是本地学生的一半,而在对其获取来源地调查中景观的贡献率不足一成,本地学生亦是如此。有此可以看出成语典故文化景观缺乏吸引力,被认知效果差。

三、对策研究

针对现状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成语典故文化景观再现对策进行研究,初步提出几点研究内容。

1、从视觉体验发展到感官体验

景观再现可以考虑将可视的静止景观实体,通过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歌舞、情景表演、行为模拟等形式,将城市开放空间坏境作为舞台,利用声光设备制造声音与光效上的感官效果,研究从不同的感官上演绎成语典故文化景观。这种形式适合在龙湖公园、丛台公园和赵苑等人群相对密集,空间较大,具有良好环境条件的开放空间运用,能更生动地展现邯郸“成语典故之都”的形象,感官体验上能形成深刻的触动。

2、从城市重要空间渗入城市生活空间

成语典故景观从城市重要空间渗入城市生活空间就是由“大而全”到“小而精”。“大而全”有利于观察者对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整体了解和认知,但耗时过长,容易造成景观形式单一等问题。在城市生活空间的再现可以对一个或一类成语典故文化进行深入的加工与细致的展现。同时,在城市生活空间中加入成语典故文化,可以扩大在城市中的分布范围,整体提升城市文化的底蕴。

3、从对成语典故本身的宣传到针对不同人群的“私人定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改革措施 篇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纷起,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许多诸侯国都进行了鼓励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时期,改革家管仲首先在齐国进行改革,他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井田畴均”和“相地而衰征”。相,视也;衰,差等也;征,征取也。就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制好坏征收赋税,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管仲认为“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而事实也证明,他实行的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而所谓的初税亩就是以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的一项改革,是在认可了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税赋。这种征收赋税的方法很先进,因此我们一般也把鲁国的初税亩作为我国农业税征收的开始。

管仲的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共同促进了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转变,而两国在赋税制度方面的改革,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更加激烈,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也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各国的改革进行的更加如火如荼。为增强国力,各诸侯国鼓励发展农业的措施则更多,也更全面。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在他的支持下李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法,在农业方面他实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两项措施,其中“尽地力之教”的措施更加有利于中国农业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他主张在农业上耕地要深,除草要勤,在種植上应采取多种经营的方式,如果一种作物受到自然灾害,还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获,收割时必须要迅速,以免遭受损失,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作用。“平籴法”就是好年成由政府出钱籴进一定数量的余粮,坏年成由政府平价粜出一定数量的粮食,当时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物价,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维护了农民和百姓的利益,防止了“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状况的发生。李悝的变法极大地提高了魏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使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次著名的变法,同时也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他的改革对秦国的强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商鞅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具体措施有:①“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开阡陌封疆”意味着把象征着井田制的“阡”和“陌”去掉,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从此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按照所占土地多少来负担。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明确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样就明确的用国家法律条文确立了农业的主体地位,这一措施在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③统一度量衡。度:长短;量:容积;衡:重量。统一度量衡是商鞅变法的一大举措,变法之前的秦国,各地的度量衡都不一样,这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以及国家赋税的征收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度量衡统一后,全国上下有了统一的标准,对当时的秦国和日后的秦朝都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春秋时期的典故 篇4

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2、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 僖公十五年》: 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3、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 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4、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5、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 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6、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7、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8、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9、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 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10、大义灭亲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篇5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

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

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精选 篇6

典出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独树一帜,被画坛称作“湖州画派”。文同主张,画竹时必先有成竹在胸。“成竹在胸”这句成语典故出自汉中洋县。 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文同有《筼筜谷》诗赞曰:“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行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他还在此谷建一“披锦亭”,闲暇常去谷中探幽观竹,吟诗作画,有时还携爱妻前往赏竹、植竹。长年累月,心胸中已烙下各种竹子的形态,积累无数画稿。画竹实践中,他首创画竹叶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笔法,画技日臻精益,所画墨竹栩栩如生,潇洒清秀,他主张画竹要“成竹在胸”。后来画竹者学他笔法的很多,被称着“湖州竹派”。 文同在汉中洋州曾给他表弟苏轼赠《偃竹图》一幅,喜欢画竹的苏轼十分珍爱。苏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振笔直遂,以追其所思„„”同时代的文学家、画家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的诗句,这样文同画竹时“成竹在胸”就成为典故。“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说画家在画竹子时,头脑中要有一个具体生动的竹子形象,那么就会得心应手,画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后来这句成语已不拘泥于画竹,泛指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已有成熟的主张和办法。

客观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 篇7

关键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评价

作为语文教师, 在成语教学中经常需要讲解其典故出处, 以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并牢固掌握。很多成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尤其对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但历史往往本身就存在争议, 因此, 很多成语释义对于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失之偏颇, 不尽客观。长此以往, 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情感定势, 这些历史人物也被一代代后人深深地“误解”、“误读”,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选取了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语“纸上谈兵”和“李广未封”加以阐述, 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典故当中的主人公, 从而还历史人物一个生动、丰润且真实的形象。

(一) 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上讨论军事方略。[用法]比喻脱离实际, 空谈理论。[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言兵事,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

一提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很多人就会对典故中的主人公赵括投以不屑的目光, 憎恶其夸夸其谈, 言过其实, 致使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事实真是如此?其实不尽然。

首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秦军倾全国兵力进攻赵国的长平, 赵将廉颇率数十万大军驰援, 仓促应敌, 数战失利, 于是赵军坚守营垒不出, 双方僵持不下。战事一拖就是三年, 旷日持久, 消耗了大量的粮草军械, 由于赵国综合国力远不及秦国, 因此, 更加捉襟见肘。为此赵国四处借粮, 由于外交失当, 楚齐魏均拒绝相助。赵王多次催促廉颇主动出击, 尽快结束战事, 然廉颇不受君命, 赵王只好委派赵括接任廉颇之职。赵括的到来使赵军的战略由防守转为进攻, 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但制定者并非赵括一人, 赵括更多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

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迅速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首战大捷, 突破秦军前沿阵地, 灭敌三万有余。秦军因势利导诱敌深入, 赵军追击, 猛烈攻打秦军壁垒, 但四日未破, 发现后路已被秦军截断, 当即回师。然而秦方援军源源不断开来, 赵军一直未能冲出包围圈。于是赵括指挥赵军驻起车城圆阵死守, 以待援军。秦昭襄王听闻秦军合围赵军主力的消息后, 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 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 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 阻击赵国援军。赵军随身干粮吃完后开始杀战马, 最后不得不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也开始组织余部精锐做最后的突围, 他把部队编分四队, 轮番进攻突围。可惜突围失败, 赵括也战死沙场。

长平一战, 赵国亡军四十五万, 从此一蹶不振, 秦军亦损失数十万精锐部队, 而后被六国联军一直打到咸阳郊外, 二十年后才恢复元气。

由此可见, 长平一战甚为惨烈, 双方伤亡均十分惊人。典故中的赵括确实存在年轻气盛、好大喜功等诸多缺点, 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他所体现出的英勇、身先士卒、忠君爱国还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二) 李广未封

[释义]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 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 战功显赫, 却未能封侯。后多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 命运乖舛。[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 蔡为人在下中, 名声出广下甚远, 然广不得爵邑, 官不过九卿, 而蔡为列侯, 位至三公。”

对于“李广未封”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李广, 很多人可能都为他的“未封侯”而扼腕叹息,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缺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李广感慨自己的部吏封侯的不下数十人, 但自己一直得不到封爵封地, 于是去问星相家王朔。王朔反问他是否做过悔恨的事, 李广说:“过去我在陇西当太守时, 羌人造反, 于是诱降他们, 投降的有八百多人, 当日我就以欺诈的手段把他们全杀了, 至今追悔莫及。”

然而应该令李广反省的远不止这样一件事。李广曾因兵败而被削职为民, 闲赋在家, 有一次与别人在野外饮酒, 夜里很晚才回来。路过霸陵时, 霸陵尉按照规定不予放行, 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尉官适逢酒醉, 回答道:“现任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 何况是前任将军!”李广对此耿耿于怀, 当他复职担任右北平太守时, 便要求把霸陵尉调入辖下, 结果霸陵尉一到军中, 李广就公报私仇, 把他给杀了。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 李广的胸襟并不十分开阔, 品格也不是非常高尚, 这也为日后“未封侯”埋下了伏笔。

笔者选取的上述两个成语典故虽然比较具有代表性, 然而对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中华民族瑰宝———成语来说, 可谓沧海一粟, 冰山一角。但以小见大, 现实生活学习中, 乃至教学书籍中, 确实存在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被曲解、被断章取义的现象 (笔者认为这一点与成语文字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感情色彩强烈等特点密不可分) 。因此, 对于就事而去论人的成语, 释义起来就更加需要慎之又慎。当然也不能因为成语典故中提到的某一件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武断地给某一位历史人物下定论。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笔者认为,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需要把万卷书读全、读“破”, 融会贯通。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人物的背景资料, 才能更透彻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人。

(二) 不迷信权威, 不仅听一家之言、片面之词。对于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 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正反、褒贬两方面的资料书籍。

(三) 摈弃固有的思维模式, 放下个人主观的感情色彩及任何功利目的。部分图书典籍的作者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受所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和个人阅历的局限, 可能还出于各种政治目的需要, 对于人物事件的评价失之偏颇。此时就需要读者以批判性的角度来加以研读。

只有做到上述几点, 语文教师才能正在以全面、辩证、发展、客观的目光来看待历史人物。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在成语典故中, 才丰满、生动, 栩栩如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7, 第1版.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7, 第1版.

[3]本书编写组.实用汉语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9, 第1版.

[4]靳生禾, 谢鸿喜.长平之站[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8.

[5]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上) [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

春秋战国时期技术进步的原因初探 篇8

关键词:技术进步;军事斗争;商品经济;墨家

收稿日期:2010-03-15

作者简介:徐勤涛(1979-),男,山东郯城人,苏州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史。

经过夏、商、西周的经验积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生产技术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在冶铁鼓风炉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铸铁冶炼技术,铸铁柔化技术和渗碳制钢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为铁农具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创造了条件,而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又推动了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得到推广。在水利灌溉方面的技术进步也很突出。战国时代,在很多大河流上都建筑了比较长的堤防。这些堤防比以前设计的更合理,建造的更坚固了。秦国在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达到了古代世界较高的技术水平,至今仍能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铜锡合金的原理,能够铸造出既有硬度又不易折断的武器。青铜工艺技术不断有着新的创造。“金银错”技术的创造使得此后的青铜器外形更加精致绚烂。此外,煮盐、酿酒、制陶、制皮革的技术也出现了很大的进步。[1](P.42-103)

春秋战国时期的技术成就不仅远远超越了前代,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些技术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应用着。探讨这一时期技术进步的原因既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这段历史,又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为发展我国的生产技术提供借鉴。生产技术的发展是和技术自身的传承和特定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因而,本文拟从技术自身的传承,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等视角来探究技术进步的原因。

一、对前代技术成就的继承

中国铸铁冶炼技术之所以能够比欧洲早一千九百年出现,并且很快被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继承和发展了青铜冶炼技术。远在商代和西周时代,青铜冶炼技术已有很高水平,商代已能铸造大型青铜器如“司母戊鼎”,西周已能铸造大型青铜器如“大盂鼎”、“大克鼎”等。春秋时期已使用高大的锥形炼铜竖炉,高达一点二到一点五米左右,炉缸有一或两个鼓风口,有着鼓风设备,因而到春秋后期,冶铁鼓风炉有重大进步,已能铸造大型铁器用来颁布成文的刑法。如果没有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的传承,很难想象春秋战国时期会创造铸铁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以及渗碳制钢技术。我国自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勇敢地同旱涝灾害作斗争,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知识。大禹治水的传说实际上就反映了先民们对于开渠泄洪化害为利的认识。如果没有千余年的水利知识的积累,战国时期怎会有如都江堰这样工程浩大,设计科学,造福后人的伟大工程的兴修?春秋战国时期,其他领域的技术进步也都是在继承前代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

二、政府力量的直接推动是春秋战国时期技术进步重要原因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军事斗争日益激烈。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以来,由于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国。各诸侯国便乘机依靠实力,相互进攻,掠夺对方的土地和人口。仅先后起来争为诸侯霸主的就有五国,即齐、晋、楚、吴与越。这五国为成为诸侯霸主不断扩充势力对外用兵,周边小国多被其吞并。其他不见于史册的地区大国间的斗争以及小国与小国间的军事斗争就更多了。战国时期的军事斗争更加激烈,动辄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战斗已不罕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2](P.283),就是当时战争的真实写照。尚存的诸侯国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军事斗争中战胜对手保存自己?首先,要有先进的武器。各国政府都不遗余力推动本国的武器技术革新。春秋战国时期,武器制作技术的巨大进步就是各国政府国家意志推动的结果。如据说楚国为了进攻宋国,曾经请著名的工匠公输般为其发明云梯与钩拒。而当时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弩也是楚国国君为进攻别国令工匠发明的。

除了要有新式的更具杀伤力的武器外,国家的经济力量更具决定意义。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鼓励和推广新的技术,并通过兴修重大水利工程的方式推动了工程技术的进步。秦国在这方面走到了其他国家的前面。秦国在岷江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在这个工程上,许多先进的水利工程理念被应用,并创造出当时领先的水利工程技术。都江堰工程在今天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足以证明秦国在修建这一工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技术的先进性。

三、社会改革激发了劳动者在生产中革新技术的积极性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国家间竞争的加剧,促使各国纷纷改革变法。而改革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更多地保护了他们的权益,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于是,生产者们努力改进生产工具,积极学习邻国先进的技术并应用于生产。

战国时期,最早推行改革的是魏国。魏国在李悝的主持下进行了以“尽地力之教”为核心的改革。具体内容为:1.“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就是说,同时播种稷、黍、麦、菽、麻,这样即使某种作物发生灾害也不至于没有收成。2.“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就是说,要促使农民努力耕作、勤于除草,收获时要加紧抢收,如同防止强盗来抢劫那样,以防备风雨对庄稼的损害。政府对生产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对农民的生产活动是有激励作用的。这种激励作用也必然会通过农民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体现出来。

在各国变法运动中,最成功的要数商鞅变法了。商鞅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两项重要的措施:第一,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卫鞅变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3](P.2230)这种奖励耕织的做法必然会鼓励生产者想方设法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改进生产技术。第二,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卫鞅在秦国境内正式废除井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并扩大政府拥有土地的受田制度,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地税的收入。卫鞅这次对农田制度的改革,一方面破除了旧的阡陌封疆,用法令形式废除了井田制;另一方面是重新设置了新的阡陌封疆,用法令形式保护了土地私有制。对土地私人所有权的充分保护必然会极大地提高土地所有者的生产积极性,而这种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又会直接的促使土地所有者在生产技术上积极革新。

四、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为人们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条件

发明创造依靠自由不羁的头脑,而专制与严密的人身控制和思想控制则是发明创造的大敌。这一时期,没有大一统的专制政府,而是列国纷争,国家对人们的人身控制和精神控制都是比较宽松的。政权的专制性远没有后世那么强,各国国君的权力实际上受到贵族集团的牵制。因而,人们可以自由的思想,甚至可以议论时政。这种社会环境为有创造力的人发挥创造才能提供了舞台。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一个人才高度流动,民族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有一技之长的士人们可以到各诸侯国去寻找发展的机遇。著名的学者如孔子就曾周游列国,荀子也曾到过多个国家,“晋才楚用”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人才的流动和学者们之间的交流对于各国生产技术的交流和在交流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此外,华夏族与周边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也对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技术进步

商品经济的突出特征就是生产服务于市场。消费者的偏好决定商品及其生产者的命运。因而,商品经济是崇尚竞争的经济。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或者创造新的产品市场。为此,生产者必须竭尽全力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创新,从而推动技术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商业和手工业的经营者,一般可以取得十分之二的利润。据说“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3](P.2241)。地主、官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商业市场有很多联系。同时,由于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农民除了粮食、布匹菜蔬以外,农具和若干实用物品都需要向市场购置。手工业者制造出来的农具、陶器、木器、皮革也都投到了交换领域。由于各个诸侯国和各个地区间商品交换的需要,交通工具有了进步。战国中期的造船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航行于岷江、长江中的舫船能够载运五十人和足够吃三个月的粮食。当时无论陆路或水路,运输物资的数量是很大的。鄂君启节铭文在运输的通行证上规定陆路以五十车为限,水路以一百五十船为限,说明战国中期官僚和商人陆运或水运的物资,数量已经很大了。

春秋战国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把许多农业生产者和手工业者卷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竞争的压力促使生产者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因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一时期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

六、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技术进步

自孔子首倡私学以来,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日益盛行,大批学者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范围。这使得广大的生产者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一旦受到了教育,有了一定的文化素质,就能更好地传承生产技术和总结生产经验。墨家士人们对科学知识有着不同于别家学者的偏好,他们总结了许多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为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技术进步是巨大的。而促使技术进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多方面,但最核心的因素则是,这一时期社会自由度高,社会竞争激烈。认识到这一点,将会对我们今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丹皮尔.科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关士续.科学技术史简编[M].哈尔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 篇9

这日上午,风和日丽,天空清明。在赵国都城邯郸通往边城阏与的道路上,一支5 万人的部队正在强行军。可以看得出来,士兵们斗志很高。

“将军命令,停止前进,就地扎营。”突然,从中军帐传来了传令兵的大声呼叫。急速行军的队伍,像一条望不到尽头的长龙,戛然停止游动。

“怎么,才离开都城30 里路就扎营了?”

“我们是去解阏与之围的,怎么刚走一个时辰便停兵不进了呢?”部队一停下来,官兵们就议论开了。

“将军有令,有谁敢提出军事行动异议的,与此人同罪!”只见骑着高头大马的传令兵,一路过来,手中提着一个血淋淋的人头。

许多人一眼就认出,被杀的是一位刚才冲进中军帐,向主将赵奢要求继续开进的旗牌官。官兵们一个个惊骇得战战兢兢,谁还敢再提进军救阏与的事呢?

就这样,部队在那儿一停就是28 天。赵奢命令官兵每日增修军营和堡垒,大有要在此地长期驻留的意思。赵军中下层官兵尽管心里不满,无奈军令如山,只得忍耐着。

一日,一个前来探听军情的秦军奸细被擒。

“好啊,今天我们可以好好出口气了。”

“把这家伙先宰了再说。”

一群士兵押着那个奸细,五花大绑地来到营门口。正准备开杀戒的时候,却碰上了出营巡视归来的赵奢。

“把他放下,带到中军帐来。”

赵奢把那位秦军间谍带到中军帐中,那人心想;今天横竖是个死了。可是,赵奢不但没有杀他,反而置办了美酒佳肴,热情地把他待为上宾。然后亲自把他送出营门。

送走秦军间谍后,赵奢当即发出命令:全军整装出发,全速赶赴阏与。

赵军在一昼夜间赶到了阏与附近。这时,一位叫许历的人赶到中军帐,对赵奢建议道:“将军,秦军未料到我军会如此神速赶到这儿,但目前他们的士气还很高,将军你务必加强防务,待机破敌,不然我军或许会吃大亏。”

赵奢听后,点点头:“你说得对。”

“我违反了你不准提建议的军规,请酌情惩办我吧!”许历说。

“哦,等回到邯郸再说吧。”赵奢笑了笑,“你还有什么建议?”

“我认为,我军要取胜,必当首先占据阏与北面山头,这样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许历大胆地建议道。

“对,你的分析很正确。”赵奢赏识地点点头。

不久,战斗打响了。赵奢真的按照许历的提议,发兵一万,先抢占了北山。赵军利用地形上的绝对优势,向秦军发动猛攻,一举打败了骄横的奉军,解了阏与之围。

战后,赵奢特地为许历向赵王请了功。他还向官兵们解释了为何停军不进,又为何放走奸细的道理。

蟪蛄不知春秋的历史典故 篇10

典源出处

《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释义用法

朝菌和蟪蛄 (夏蝉) 寿命都很短,朝菌活不到一个月,所以不知有晦 (每月最末一天)朔 (初一),蟪蛄夏生秋死,所以不知有春秋。后以此典表示寿命或人生短暂; 也用以指无知多怪。

用典形式

【蟪蛄】唐·杜牧:“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蟪蛄流】 宋·苏轼:“俗使蟪蛄流,知有龟鹤年。”

【菌蟪春秋】 清·王夫之:“偏是羁孤臣妾,贪他菌蟪春秋。”

【春秋如蟪蛄】 清·王士禛:“巧偷豪夺历千劫,阅尽春秋如蟪蛄。”

【寒意几蟪蛄】 宋·苏轼:“芳心未饱两蛱蝶,寒意知鸣几蟪蛄。”

【蟪蛄话春秋】 清·丘逢甲:“凤舞鸾歌自酢酬,蟪蛄莫漫话春秋。”

【蟪蛄疑春秋】 宋·王安石:“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

【与蟪蛄语春秋】 宋·苏轼:“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

成语典故:狐假虎威等 篇11

这时一位叫江一的大臣站出来说:“我还是先讲一个故事吧。饥饿的老虎出去找食物,抓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能吃我,天帝派我来做百兽之王,你要是吃掉我,就违背了天帝的圣意。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走在你前面,你在我后面跟着,看是不是百兽见了我都害怕。’老虎相信了狐狸的话,跟着它走,果然不管是什么野兽见了它们走来都吓跑了。老虎并不知道野兽们是由于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还以为是害怕狐狸哩!”江一讲完这故事后接着说:“如今国王有土地千里,军队一百万,而把军权交给昭奚恤,所以各诸侯国就惧怕他了,其实他们是怕国王的军队,好比百兽害怕老虎一样。”宣王听后,才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现在用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写作宝典:如何写好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限定了作文题目的一部分内容,然后留出一部分内容由作者按要求自己填写完整,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这种作文形式的主要标志是作文题目中留有空缺,特点是有较大的开放度、灵活性,给人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又有一定的限制性。

写这类作文的前提是要按要求补全题目。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斟酌已给出的半个题目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特长、写作内容等将其补全,成为全命题作文,巧妙地让陌生的新题变成自己熟悉的旧题,从容地完成一篇熟悉的作文。

二是注意审清题面要求,明确选材范围。

三是标题切忌大而空,要力求展示个性风采。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眉目”,好的标题能使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四是立意要鲜明、集中、新颖。如“生活因______更精彩”和“生命因_____更精彩”都是半命题作文,空缺处可以填名词、动词、形容词,如音乐、读书、挫折、爱等,也可以填短语,如得到关注、奋力拼搏、遭遇苦难等。题目一旦确立,就要善于从平淡的生活彩链中挖掘出最耀眼、最闪光的那一节来写,要写出精彩的一瞬、精彩的场面、精彩的心灵感悟。总之,要突出精彩,突出填写的词语,突出主题。

还有,表达的角度要巧。在突出主旨的前提下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悬念、插叙、呼应、对比等技巧,要设计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行文中要注意反复点题。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 篇12

一、春秋战国时期侠士崛起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许多侠士, 例如在魏都大梁就有屠者朱亥、夷门监生侯生, 燕国都城处士田光、高渐离、勇士秦舞阳, 卫国荆轲, 赵国邯郸鲁句践、薛公、毛公、盖聂等。由此可见, 春秋战国时期侠士之风十分盛行。虽然当时的法律对于侠士进行了严格限制, 但是这个群体却仍然崛起并兴盛, 与当时社会发展背景有着十分紧密联系。

1.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为侠士的崛起提供环境。

虽然一些侠士经常佩戴刀剑, 为树立操守和冥界, 聚集徒众, 触犯国家法令, 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性。但是, 春秋战国时期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 特别是纲纪不立、秩序混乱, 对于侠士有较大需求, 为侠士崛起提供良好社会氛围。在诸侯纷争的社会动荡政治环境中, 一些达官贵人需要侠士来解国家的困厄, 例如燕太子丹请求荆轲助之刺杀秦王, 信陵君在窃符救赵中, 朱亥就帮助他击杀晋鄙。还有一些贵族利用侠士为之报仇, 例如智伯死后, 豫让为其报仇, 虽身死却不后悔, 公子光就请求专诸帮他刺杀吴王僚。并且, 侠士在适当时候, 发挥侠义精神, 替百姓解危救难, 正如史学家司马迁所言的, 孔子、管仲、伊尹、吕尚、虞舜、百里奚等人物都会遇到危急时刻, 况且是普通百姓。身处困境中的百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就渴望有人能够帮他们扶危济困, 帮助自己脱离困境。

因此,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中, 国家、政客、百姓对于侠士有着高度的渴求, 所以一些统治者, 例如战国四公子, 吕不韦等人不仅十分看重文士, 对于身负绝技的侠士也以礼相待、以诚相待, 甚至是尊崇。魏国信陵君威客表示对侯赢的尊重, 专门为他举行一次宴请, 专门到侯赢家中接他, 让侯赢坐在他的左边最为尊贵的位置。在民间对于侠士也是十分推崇的, 韩非子就指出当时的老百姓尊称那些为私人恩惠而犯法的人为忠诚之士, 尊重那些轻视法律而不避死罪的人为勇夫。由于当时社会对于侠士高度推崇, 特别是统治者的尊重和需要, 产生了对侠士处置问题上的双重矛盾标准。只是在当时, 人治大于法治, 君主的权威是高于法令的, 从而使各个国家禁止侠士的法令形同虚设, 侠士之风日益兴盛。

2. 侠士之风受到当时著名学派的支持。

由于侠士之风的兴起, 侠士轻财重义、扶危救困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墨家和儒家的兼爱、仁德思想注重, 所以墨家和儒家对侠士也十分推崇。据记载, 墨子门生中的一百八十人在墨子的教育和指导下, 都具备了死不旋踵、赴汤蹈火侠士精神,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 皆可使赴火蹈刃, 死不旋踵, 化之所致也。”春秋战国时期, 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属于显性学派, 在社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他们对于侠士的尊崇, 对当时的社会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也对侠士之风兴起产生推波助澜影响。

3. 侠士的崛起于当时的尚武精神有紧密联系。

在当时侠士十分盛行的燕赵大地, 特别是燕国上谷、赵国代地等地方, 都处于边关, 与北方胡人相邻。北方少数民族, 如匈奴人经常侵扰边关, 当地人为了生存, 就不得不习武, 形成了侠士之风。齐国一些地方百姓虽然是怯于聚众争斗, 但是却勇于暗地伤人, 虽然在当地有很多抢劫伤人案件。吴楚各地同样有此民风, 甚至吴王阖闾和楚国春申君专门招徕侠士于门下为自己效劳。春秋战国时期尚武精神, 推动了侠士之风的崛起和兴盛。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崛起对武术的影响

总体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崛起, 对于武术产生的作用是有积极促进和消极阻碍两个方面的影响。

1.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崛起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侠士的崛起是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特别是在当时,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兴盛, 侠士的活动、交往、聚集有了一个更为集中的场所, 无形中是促进了侠士可以经常聚集在一起进行武艺的切磋交流。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 经过长期刻苦练功的侠士就会聚集在城市某个场所相互切磋武艺、进行竞技比赛。在《管子·七法》中对当时侠士聚集在一起比武的场景进行生动描述“春秋角试, 以练精锐为右。收天下之豪杰, 有天下之骏雄。故举之如飞鸟, 动之如雷电, 发之如风雨。莫当其前, 莫害其后, 独出独入, 莫敢禁锢”, 由此可见, 当时侠士在一起切磋比武有打擂台比武的意味了。随着武术专门化和侠士职业化, 更是在当时涌现一些武艺高超、勇力过人、豪爽仗义的英雄好汉。春秋战国时期的斗剑比武风气日盛, 在此影响下, 那些侠士唯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武术技艺, 才能在与他人比武或者斗剑的过程中, 免于被杀死或者被刺伤。赵国赵惠文王蓄养一批侠士, 并且对其日夜加以训练, 在与人相互切磋武艺中, “日夜相击于前, 死伤者岁百余人”, 由此可以设想, 如果这些侠士没有高超武艺, 自己的生命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威胁。而且侠士主要是为主人所蓄养, 如果没有高超的武艺, 就难以被主人所重视, 更是难以超越尊卑级差地位的文化圈, 而这也是当时侠士最为看重的, 所以侠士格外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武艺。当时一些侠士热衷于武艺切磋、交友交流, 从而进一步促进当时武术的提高。在《史记》中记载到, 荆轲曾经在游历天下时候, 在榆次地方与盖聂相遇, 两人在剑术武艺方面产生分歧, 甚至是相互怒目而视。从《史记》的这段记载, 我们可以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在武术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不同的观点, 他们对于武术的精益求精的追求和深入钻研, 极大促进当时武术的发展。因此, 春秋战国时期侠士的崛起和兴盛, 一方面极大促进武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促使武术向专业化的方向进行转变。

2. 春秋战国武术的崛起促使武德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开始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开始建立的重要时期, 侠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极大提高。侠士阶层在其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提高以后, 必然要对其自身的人格品质更加注重和追求, 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和一整套完整的礼仪约束。侠士之所以在当时能够被各个阶层所接受,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着高超的武术技艺,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的道德准则和伦理价值观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有章节对当时的刺客进行了列传, “自曹沫至荆轲五人, 此其义或成或不成, 然其立意较 (皎) 然, 不欺其志, 名垂后世, 岂妄也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对于侠士的伦理价值高度肯定, 而侠士的这些伦理道德和价值追求与墨家和儒家学派思想有着许多契合点。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侠士和暴徒的身份进行了清晰划分, 他认为侠士是那些平时“修引砥砺, 声施于天下”的闾巷之侠, 与“朋党宗强比用, 设财役贫, 豪暴欺凌弱, 恣欲自快”的暴徒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当时许多贵族十分看重侠士, 并对其加以重用, 主要就是看中了侠士的轻生死、重诺然的价值观。直到今日, 重诺守信仍然是我国传统武德的重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连连征战, 让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受豪强和官府欺压的百姓就把希望寄托在那些武艺高强、豪侠仗义的侠士身上, 对其英勇事迹广泛流传。侠士的这种伦理价值观念被逐步渗入到社会中, 他们重诺守信的行为得到人们的效仿, 对于我国传统武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十分重要影响。

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韩非子曾经指出, “带剑者聚徒属, 立节操, 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也就是说侠士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的法令是相违背的, 成为统治者难以控制的一股社会武装势力。韩非子对侠士的评论, 体现了春秋战国后期侠士的发展方向, 他们不仅凝聚成为一个社会群体, 在这个独特的群体中有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甚至为了名节, 不惜牺牲自己、触犯法律。当时魏国著名富商虞氏因为对侠士进行了侮辱, 最后被聚集起来的侠士攻入家门, 全家都被残杀的恶劣事件。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侠士此时开始向豪强化方向开始发展, 触犯了社会法令, 被统治者所限制, 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当时武术的发展。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是我国传统武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直接对我国传统武术发展产生影响。文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崛起社会背景和政治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阐述了当时侠士崛起对于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春秋战国,侠士,崛起,武术

参考文献

[1]姜周存.从春秋战国时期武侠的兴起看武术的发展[J].体育文史, 1999 (2) .

[2]韩永保.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2 (9) .

[3]江明非.中华武术与中国武侠的兴衰[J].湖北体育科技, 1999 (2) .

[3]张志和.中国文史中的侠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0) .

短小的成语典故 篇13

有一天,他在自已家的演练场上表演射箭。观看的人,个个为他鼓掌叫好。这时有个卖油的老头也来观看,他放下自已肩上的担子,站在篱笆墙外边,斜着眼睛瞅着陈康肃射箭,好长时间不离去。可是当他看见陈康肃射中靶子时,仅仅只是微微地点一下头, 井不觉得有什么很了不起的。

陈康肃想:“每当别人看到我射中靶子时,总是大声称赞,连声叫绝,这个老头却只点点头,真是个糊涂老头。”

陈康肃问老头说:“你在这看了这么久,你也懂得射箭吗?你看我的射技怎么样啊?”

卖油老头扦字胡子,微微一笑,然后慢悠悠地 说:“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陈康肃一听,勃然大怒,大喊起来:“你这个呆老头,凭什么敢小看我的射技。”

卖油老头不气不恼地说:“我是凭我倒油的技巧了解到这个道理的。”说完,老头从担子里拿出一只 葫芦放在地上,又从衣袋里掏出一个带孔的铜钱放 在葫芦嘴上画,然后用勺子舀油往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顺着钱孔里流下去,葫芦里的油装满了,却一点儿也没有沾到钱孔上。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人连声叫绝。卖油老头站起来微笑着说:“我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由于手熟罢了。”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 篇14

目前,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数字内容产业也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1]。数字内容产业是专门以信息资源为劳动对象, 提供文化形态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是指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 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数字内容产业即流过那条“粗管子”——光纤宽带电缆的所有节目。它涉及互联网服务、移动内容、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2]今天走俏的短信、网络游戏和VOD点播、音乐下载, 甚至QQ等都属于新兴的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化是一种趋势, 谁能预见这种趋势并积极加以运用, 谁就能占据生存主动权;谁看不到这种趋势, 无视新技术的巨大影响, 谁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 邯郸在发展成语典故文化产业的同时, 也要注重成语典故数字内容产业的开发。

邯郸成语典故数字内容产业的开发可以以互联网为依托, 从建立城市门户网站、开发网络游戏、建立数字图书馆, 以及发展动漫产业等几个方面展开。互联网服务是数字内容产业的重要部分之一。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07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称, 截至2007年6月, 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 仅次于美国, 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网民年增长率达到31.7%, 步入快速增长阶段。简而言之, 互联网拥有巨大的使用群体。这将使邯郸成语典故数字内容产业的开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 建立数字化城市门户网站, 突出强化邯郸成语典故之都的特色。如今人们习惯在网上收集信息, 建立城市门户网站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解邯郸。门户网站的建立, 不仅能够宣传邯郸成语典故的文化特色, 提升邯郸在全国城市中的知名度, 还可以获取用户对邯郸成语典故的反馈信息, 为用户提供各种实时、高效的服务;从而扩大邯郸的影响力, 促进邯郸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增强邯郸的经济实力。

成语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而别具特色的载体, 多则几个字, 少则两个字, 浓缩了一段历史故事和一个深刻道理, 特别是那些经典的成语典故, 它所承载的内涵和信息, 往往是历史文化的精髓, 蕴含着那个时代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对成语典故的大力发掘与弘扬, 有利于邯郸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第二, 开发富有成语典故特色的网络游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表于2007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玩过网络游戏的网民已经接近一半 (47.0%) 。在2008年4月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 我国未成年网民中玩过网络游戏的人比例甚至高达73.7%。数据表明, 网络游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将是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邯郸的成语典故不仅蕴含了赵文化的精神和灵魂, 还体现了文赵国的军事化。定都邯郸的战国七雄之一赵国, 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后, 成为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它处于四战之地的险恶环境当中, 军事冲突不断, 军事人才辈出, 如名将赵奢、廉颇等。这些都在成语典故中有所表现, 如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这些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军事事件将为网络游戏提供全新的视野。目前盛传的网络游戏如腾讯QQ三国、三国群英传online等均以群雄纷起的三国时期作为游戏背景, 这不仅为以成语典故为特色的网络游戏的开发提供了先例, 而且预示着成语典故网络游戏的发展前景。成语典故为特色的网络游戏将以其蕴含的开放、包容、进取和融汇的赵文化精神在网络游戏中独树一帜, 成为邯郸打开网络游戏市场的关键所在。

第三, 建立成语典故数字图书馆。成语典故是在语言文字中产生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是高度稳定而有序的结构词组。成语典故的巧妙运用, 可以使文学作品形象生动, 可以使议论辨析深刻有力, 可以说它是语言文学中表情达意的画龙点睛之笔。所以千百年来成语典故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成语典故数字图书馆的建立, 必然会对成语典故的学习、推广、使用及研究产生极大的帮助。邯郸作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在这方面具有非常大的资源优势。

建立成语典故数字图书馆, 将组织丰富的馆藏文献, 包括古籍、图书、地方文献、会议报告、中外期刊、音频视频文件、历史照片等相关资料。成语典故图书馆将运用先进成熟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 采用简洁的界面风格、统一的软件管理, 同时还充分考虑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适应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形成远程、快速、全面、有序、智能、特色六大服务优势。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将使邯郸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第四, 大力发展以成语典故为特色的动漫产业。动漫产业是大规模高效率生产动画片的工艺及运营系统, 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动漫产业在我国2004年的总创收约为117亿元人民币, 2005年达600亿人民币。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动漫市场尚具有1000亿元人民币的发展空间。邯郸要抓住机遇, 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动漫产业。成语典故之都邯郸拥有众人皆知的成语故事和丰厚的历史文化。成语典故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精髓, 借鉴其中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 是解决原创动画角色的重要途径。同时邯郸一座投资六个亿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即将建成, 其中国家级动漫基地也将建立。这将为邯郸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技术支持。因而, 通过对成语典故文化的整理和挖掘, 将成语典故文化注入动漫及其制作过程, 将使邯郸动漫独具特色。

在开发邯郸成语典故数字内容产业的同时, 要意识到, 数字内容产业是新兴的产业, 力量还较薄弱。要实现成语典故数字内容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邯郸应以建设“邯郸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为契机, 多措并举, 逐步扩大数字内容产业的规模, 提升成语典故数字内容产业的竞争力。

首先, 提升对数字内容产业的认识。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中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 对数字内容的需求必定迅速上升。数字内容产业是非常绿色的产业, 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所以, 数字内容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邯郸悠久的文化以及丰富的成语典故资源将成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 实施数字内容产业人才培养工程, 建设高素质数字内容产业队伍。要建设高素质的数字内容产业队伍, 首先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邯郸市委市政府要充分发挥、利用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 加强与京津高校及国内外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 多渠道培养数字内容产业人才, 特别是融合文化资本运营、网络及数字技术等多种知识的优秀人才。其次是要吸引数字内容产业人才。充分发掘古都邯郸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丰富、悠久的文化内涵吸引人才;同时健全用人激励机制, 以优厚的条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人才。

第三, 政府支持, 实行倾斜政策。尽管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就目前来看, 数字内容产业仍是一个弱势产业。为了尽快做大做强, 使邯郸既有的资源优势真正形成产业优势, 邯郸政府还必须在资金、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特别是那些有市场潜力的企业, 邯郸市政府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尽可能地培育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摘要: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邯郸在发展成语典故文化产业的同时, 也要注重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邯郸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应以互联网为依托, 从建立城市门户网站、开发网络游戏、建立数字图书馆和发展动漫产业等方面展开。为实现邯郸成语典故数字内容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需从提升对数字内容产业的认识、建设高素质数字内容产业队伍、政府支持、实行倾斜政策等方面, 多措并举, 逐步扩大成语典故数字内容产业的规模。

关键词:邯郸,成语典故,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

参考文献

[1]杨吉华.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 (01) .

馆藏春秋战国时期动物纹饰牌鉴赏 篇15

固原博物馆收藏有不少青铜(金质)牌饰,其特征显示出了自身多元文化风格,具有浓郁的区域特征,为研究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

虎噬鹿金扣饰

1981年宁夏固原县头营乡坪乐村出土,直径3.1厘米。金质。扣饰整体呈半圆球形,铸造成型,背面有一固定用钮。正面浮雕出两虎两鹿,构成两组相同的虎噬鹿图案。两虎分别咬住两鹿颈部,两鹿双眼圆睁,后肢朝上翻转,相互交缠(见图1)。

虎噬鹿青铜饰牌

1987年宁夏西吉县陈阳川村出土,长12.4厘米,宽6.5厘米。青铜质。此牌饰是中国北方地区草原民族的腰带组件,整体为透雕虎噬鹿图案。虎圆眼睁,虎右前爪攫住幼鹿肩部,张口露齿噬咬幼鹿胸部。幼鹿圆眼,长耳,四肢蜷曲,作惊恐挣扎状。虎肢体健壮,额前部附一环扣,长尾翘起贴于背部,上饰麦穗纹,尾末端为一勾喙猛禽头,身上装饰有联珠、圆点、弧线等纹样(见图2)。

虎噬鹿镀锡青铜饰牌

1984年宁夏彭阳县白杨林村出土,长8厘米,宽4.5厘米。青铜质。此饰牌是中国北方地区草原民族的腰带组件,整体为透雕虎噬鹿图案,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虎作伫立状,圆眼,椭圆形大耳,张口噬咬小鹿颈部。小鹿四肢蜷曲作挣扎状。虎肢体健壮,背上有一勾喙猛禽头,长尾下垂,上饰麦穗纹,尾末端为勾喙朝上的猛禽头,勾喙猛禽头生两尖耳(见图3)。

怪兽纹金饰牌

1996年宁夏固原县中河乡出土,金质。长6.2厘米,宽4.7厘米。为腰带组件,模铸成型,背面有一固定用钮。怪兽的身子为大型猫科动物,头部似狼,上唇朝上翻卷,露出锋利的牙齿,鬃毛由头部延伸至背部,长尾下垂,上有凹陷孔,原来应为镶嵌装饰物(见图4)。怪兽面颊、肩部、臀部等装饰螺旋纹,是战国晚期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装饰纹样。

翼马纹金饰牌

1980年固原县三营乡出土,金质。长6.9厘米,宽4.5厘米。为腰带的带头,模铸成型。长方形,带有绳索纹边框,边框内浅浮雕有一翼马。翼马呈腾空飞行状,低首,圆眼,三角耳,前肢后屈,后肢腾空朝上翻转,蹄形足,尾下垂,末端装饰有带耳的勾喙鸟头。马背装饰有6只带耳的勾喙鸟首,肩部、臀部等装饰螺旋纹(见图5)。

鎏金虎纹铜扣饰

1993年固原县潘家庄农场出土,长8厘米,宽5厘米。青铜质,表面鎏金。长方形的块板上留有边框,内浮雕一虎低首作行进状。虎体肥大健硕,低首,圆眼外凸怒睁,巨口张开,利齿外露。额前一辫状物沿脊平贴背中部,束端饰勾喙鸟头,尾下垂(见图6)。背面平素,有两桥形系扣。

透雕动物纹咬斗青铜饰牌

1999年彭阳县草庙乡张街村出土,长7.6厘米,宽4.9厘米。青铜质。整器略呈长方形,造型为一兽,圆眼,粗颈,张口露齿噬一幼兽。兽身阴刻细线、饰涡纹,体健硕,长尾下垂,前肢弯曲踩踏幼兽,后肢呈蹲踞状(见图7)。

透雕动物纹青铜饰牌

1999年彭阳县草庙乡张街村出土,长7.4厘米,宽4.5厘米。青铜质。整器略呈长方形,素面。造型为一兽,三角眼,短耳直立,张口露齿噬一幼兽。体肥硕,长尾下垂,尾端上卷作站立状(见图8)。

透雕双鹿青铜饰牌

1987年固原县彭堡乡撒门村于家庄墓出土,长3.4厘米,宽3.1厘米。青铜质。构图为两鹿交配状。一鹿前后足收拢作站立势,竖耳回首目视后方;另一鹿有环形角,前肢搭在前鹿臀部(见图9)。背面平直。

透雕动物纹青铜饰牌

1989年固原县杨郎乡马庄村杨郎墓出土,长9.5厘米,宽5厘米。青铜质,略呈长方形。造型为一兽,素面,圆耳,粗短颈,低首,口噬一兽。体肥硕,长尾卷曲贴于背中部,四肢交错呈行进状(见图10)。

透雕动物纹青铜饰牌

1989年固原县杨郎乡马庄村杨郎墓出土,长9.5厘米,宽5.2厘米。青铜质。整体造型为一兽,素面,粗短颈,圆耳,低首,张口噬一幼兽。体肥硕,长尾上卷搭于背中部,四肢粗壮交错呈行走状(见图11)。背面有三个桥形钮。

透雕虎噬鹿青铜饰牌

1989年固原县杨郎乡马庄村杨郎墓出土,长8.1厘米,宽4.5厘米。青铜质。整器为素面虎噬鹿纹。虎立耳,粗颈,圆眼高凸,张口露齿噬一幼鹿背部,左前后爪踩于幼兽头部,长尾下垂。幼鹿立耳,圆眼睁,四肢弯曲作挣扎状(见图12)。

双鸟形青铜饰牌

nlc202309081019

1989年西吉县新营乡陈阳川村出土。长6厘米,宽4.3厘米。青铜质。上部为两鸟回首相对,圆耳,圆眼凸起,长喙弯勾,鸟尾展开相接如花瓣。下部圆牌中间突起上浮雕一团身小兽(见图13)。背面有竖钮。

透雕动物纹青铜饰牌

1989年固原县杨郎乡马庄村杨郎墓出土,长12厘米,宽6.3厘米。透雕伫立状虎,素面,小耳,凸眼,肢体雄健,长尾下垂,张口吞噬一卷曲小兽。虎口前方附一方形小扣环,扣钩外突(见图14)。背面有桥形钮。

透雕动物纹青铜饰牌

1987年固原县头营乡双台村出土,长9.1厘米,宽5.8厘米。青铜质。整体造型近长方形,两兽前半身反向连接,圆眼,三角形立耳,形似张口露齿噬一小兽,后半身简略呈S形(见图15)。

双鸟纹青铜饰牌

1987年固原县彭堡乡撒门村于家庄墓出土,长4.6厘米,宽1.8厘米。青铜质。双鸟头相背连接,体呈S形。圆眼,圆耳,长喙弯钩,头顶部冠状(见图16)。背面有一拱形钮。

子母豹透雕青铜饰牌

1982年固原县杨郎乡大北山出土,长5.3厘米,宽5.3厘米。青铜质。透雕双豹图案,造型为大小两豹相对互抱。大豹弯身屈肢卷尾,前后足相叠,圆眼,立耳,口微张,前额紧贴小豹下颌(见图17)。形象生动传神,表现母子亲情。小豹腹侧有一凸钮。

透雕鹿纹青铜饰牌

1989年固原县杨郎乡马庄村杨郎墓出土,长13.7厘米,宽8.2厘米。青铜质。鹿作蹲踞状,前后肢内屈,蹄相连,昂首前视。短吻前伸,短颈,锯齿壮大,角向后延伸与背部相连,短尾上翘(见图18)。整体扁平,造型简略。

透雕鹿纹青铜饰牌

1989年固原县杨郎乡马庄村杨郎墓出土,长13.8厘米,宽11.3厘米。青铜质。鹿作奔跑状,前肢后屈,后肢前伸,蹄相连。长吻,短颈,锯齿壮大,角向后延伸与背部相联,短尾上翘(见图19)。造型简略。

虎噬鹿镀锡青铜饰牌

2012年固原市原州区出土,长10.4厘米,宽5.4厘米。青铜质。透雕伫立状虎,小耳,短粗颈,肢体雄健,长尾下垂,尾端及颈部饰鸟头纹。右前爪踩踏一仰面屈肢幼鹿颈部,张口露齿作噬状。整器表面镀锡,饰勾云纹、圆点纹(见图20)。

透雕虎噬羊青铜饰牌

2012年固原市原州区出土,长8厘米,宽4.4厘米。青铜质。透雕虎作伫立状,小耳,粗颈,三角眼,肢体健硕,长尾下垂,尾端及颈背装饰长喙弯钩、圆眼的鸟头。左前爪踩踏一蹲踞状小羊头部,虎张口露齿作噬状。羊圆眼,大卷角,仰首。器身饰勾云纹、圆点纹,虎尾部、颈部饰连锁纹(见图21)。

透雕虎噬羊青铜饰牌

2012年固原市原州区出土,长9.5厘米,宽4.8厘米。青铜质。整器扁平呈长方形,器身用涡纹、点纹刻划出一蹲踞形虎,低首,三角耳,圆眼,张口露锯齿噬一幼兽,长尾下垂(见图22)。造型简洁,古朴。

透雕虎噬鹿青铜饰牌

2014年固原市原州区出土,长10.7厘米,宽5厘米。青铜质。整器扁平呈长方形,造型为一伫立状虎,短耳,粗颈,圆眼,体健硕,张口露齿噬咬幼鹿腹部。幼鹿圆眼,长耳至背部,后肢抵虎颈部,作挣扎状。虎长尾下垂,上饰绳索纹(见图23)。

透雕羚羊青铜饰牌

2014年固原市原州区出土,长4.5厘米,宽4.3厘米。青铜质。羚羊低首,圆眼,口微张,肢体健壮。扁平环状角与尾相连接,短尾上翘,蹄状足(见图24)。造型生动逼真。

牛纹青铜饰牌

2014年固原市原州区出土,长5.4厘米,宽5厘米。青铜质,一组两件,两件构图一致。长方形,边框饰麦穗纹,中间透雕一伫立牛形图案。牛低首,圆眼凸起,弯角向上,肢体健硕,长尾下垂(见图25)。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博物馆)

上一篇:男生励志热血带符号qq网名下一篇:描写胖子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