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述略

2024-11-13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述略(共3篇)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述略 篇1

我国的战国时代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一段时期中, 春秋列国经历的长期的战争兼并, 形成了七雄并立的态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教育进一步平民化, 自由讲学之风盛行, 各诸侯国为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很大程度上包容了思想自由, 思想文化大放异彩,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所谓百家争鸣, 是说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众多, 后世有九流十家 (十家实际包括了九流) 之说, 即儒、墨、法、道、名、阴阳、兵、农、纵横、小说, 然可观者九, 小说家乃稗官野史, 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一般意义上来说, 百家争鸣皆有其基源问题, 尤其以儒、墨、道、法诸家, 它们的基源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为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大规模的频繁战争造成社会政治秩序的混乱, 如何重建社会秩序, 换言之, 即如何“措天下于衽席之上, 解黎民于倒悬之中”, 此为诸子百家所共同思虑之问题;一为价值信仰体系的崩溃, 如何重构人们的精神信仰, 亦成为诸子百家所殚精竭思之问题。面对这两大问题, 各家有不同的思维路向和理论学说。

儒家, 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人。二人分别在两个方向上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具体来说, 孟子以磐磐大才, 直探人性之根本, 提出性善之说, 为孔子所主张的道德原则和“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孟子坚信, 通过主体自觉的修养功夫 (诸如于寡欲、养心、求放心、养气、反身而诚等) 实现人生完满的价值, 以此解决人们的信仰危机 (尤其对治甚嚣尘上的功利主义和唯我主义) 。社会政治领域, 孟子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施仁政, 行王道, 把政治纳入道德领域, 具有典型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所以孟子是从“仁”或者“为政以德”这个层面来继承和发展孔子的理论。荀子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认为, 现实经验的人性是恶的, 所以他更多地强调后天的学习与圣人的教化, 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实现“人皆可为尧舜”的道德追求。政治方面, 荀子主张礼制。因此, 荀子是在孔子“为国以礼”这个角度来对其思想理论进行继承和发展, 表现出道德的现实主义色彩。

墨家, 其代表人物为墨翟 (即墨子) , 思想主张围绕着“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来展开。墨家认为, 社会之所以混乱, 战争之所以频繁, 人心之所以丧乱, 主要是因为人们不相爱, 故墨家主张“兼爱”的思想, 即一种平等的无差别的爱。兼爱往往与功利联系在一起, 故有“兼相爱, 交相利”之说。然墨子在论述兼爱之时亦为该理论寻找形上根据, 即所谓的“天志”、“明鬼”, 换言之, 天志的内容便是对于他人的关爱, 故兼爱便是天志的要求和表现了。墨子认为, 人人兼相爱, 便可实现天下安定, 人民幸福。在社会政治领域, 墨家学派提出尚同、尚贤、非攻、节葬等主张。墨家的思想有针对儒家的意味, 尤其是对于不懂儒家真精神的腐儒嗤之以鼻。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多有发展。另外, 墨家非常重视经验的重要, 墨子提出了“三表法”, 即通过上古的历史经验、现实的事实经验和效果三个方面来衡量理论和主张。战国结束之后, 墨家随之中衰。就墨家思想而言, 它具有平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就其尚同的主张和组织的形式而言, 墨家具有权威主义的色彩;就其行为的方式方法而言, 墨者颇有苦行的特点;就后期理论发展而言, 墨家的逻辑思想在战国诸家甚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都是占得有一定地位的。

道家, 战国时期一批“冷眼看世界, 笑对人生”知识精英, 主要代表人物为庄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为老子, 其他较有影响力的人物还有杨朱。老子思想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但他并未完全地否定现实社会, 只是他主张的救世方案不同于孔子和儒家, 认为“无为而治”可治天下, 追求的是一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杨朱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表现出“重生”“贵己”的色彩。庄子, 天纵英才, 极大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思想, 他的思想具有极大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直探宇宙和生命的本源。相对于老子较为关注社会政治而言, 庄子则对此不仅采取强烈的批判态度, 而且主张出离世间, 他的思想特性在于:独善其身, 超然物外, 一任自然, 遂性率真, 庄子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寻求生命的本真意义。毫无疑问, 庄子是一个热爱生命的思想家, 他倾慕的是人生旷达与逍遥, 他人与自我、人类与自然、生命与死亡等一齐悟透, 惟与大道合一。

法家, 战国时期的现实主义者, 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申不害、慎到、商鞅、韩非和李斯等人。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们深切地知晓君王需要什么, 因此他们以最现实的方式来思考社会构建 (法家并不太注重思想价值信仰方面的重建, 甚至继承了道家反智主义的传统, 对于价值信仰本身采取一种否定与取消的态度) , 比如李悝、商鞅重法, 申不害重术, 慎到重势, 而韩非则合三人之说, 建立起法、势、术合一的集大成学说, 虽韩非未用于世, 然其师弟李斯却是其学说的忠实执行者。法家诸人皆在其当政期间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因此得到各诸侯国君主的一致推许。当然, 法家亦有其可观之处, 相对于儒家 (梦回三代) 、墨家 (“背周道而用夏政”) 、道家 (小国寡民) 的复古主义, 法家持进步的历史观, 所谓“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这一思想为历朝历代的改革者所引用。就中国传统政治格局而言, 法家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所谓“外儒内法, 兼辅之以道”, 十分恰当的说明了战国时期占主流地位三家思想在我国传统社会政治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阴阳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邹衍, 该派思想家继承了发展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思想, 认为这不仅是诠释自然世界的方法, 亦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传统中国人解释自然的基本理念, “五德终始”成为历朝历代开国皇帝表明其合理性与合法性的重要理论依据, 该派虽未成为官方、士大夫以及民间的显学, 但其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名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等人, 诸人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名实之辩, 提出了“历物十事”, “白马非马”, “合同异离坚白”等命题, 对于我国传统哲学的逻辑学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兵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吴起等人, 著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杰出的军事著作, 对我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以《孙子兵法》为著。就哲学价值而言, 这些著名军事著作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对我国后世哲学有一定的影响。农家, 主要代表人物为许行、陈相诸人, 他们以神农氏为其尊崇对象, 主张上至君王, 下至百姓, 皆应务农, 国家经济应以农为本。农家并无流传著作, 相关主张见于《孟子·滕文公》篇。纵横家, 实为战国时期的外交家, 主要有苏秦、张仪合众连横之术享誉宇内, 后人编著《战国策》一书, 能为我们遥想当年纵横家的风采。

战国时期正处于所谓的“轴心时代”, 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 后世中国的哲学思想 (除佛教之外) 皆发轫或充分发展于此时, 时至今日, 战国百家争鸣都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倾慕神往, 皆感叹先哲的伟大创造力。总之,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我们对于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应当加以深入研究, 为今日民族是伟大复兴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6.

[2]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8.

[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6.

[4]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1.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述略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继承与发展了春秋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同时又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教材主要简介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和影响,以及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这是高中阶段《课程标准》里的部分内容,高中阶段侧重点在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即儒家思想如何在百家争鸣中吸收各派精华而获得自身发展。

二、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3)学生缺乏与思想文化史规律性有关的个人经验,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

三、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归纳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列出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中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的事例,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探究体会古人多元的思想、情感,感受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依据:儒家思想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因而在本专题学习中居于重要地位。

难点: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情了解,因而本人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式教学、史料分析法

学法:表格法、角色体验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诸子百家智慧争相辉映,绘成一幅让人神往的优美画卷,此后两千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是什么原因铸就这种辉煌?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诸子百家的历史渊源

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百家”是指有一百家吗?“争鸣”在当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争论的主题是什么?社会环境允许争鸣吗?这种方式对我们有何启示?(自由的认识与争鸣才能创造出光辉、深邃的精神产品。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主题概念,有利于学生对该主题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生成学习方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环节二:感悟先哲思想

步骤

1、探究儒家思想的形成 阅读史料,总结孟子思想: 材料一: 苛政猛于虎

材料二: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仁政 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民贵君轻 材料四: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人性本善。

点拨:孔子的仁爱过于宽泛,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孟子运用“仁”的观念来调节阶级关系,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重要发展。阅读史料,总结荀子思想。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仁义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恶 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治(法家)荀子曰:“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规律(道家)

点拨:荀子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还吸收道家和法家观点,从而克服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缺陷(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法律作用的倾向),成为早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从孔子、孟子到荀子思想发展的脉络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即多元发生、多元组合、互相交融、共同发展。百家争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吸收各派精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步骤

2、从宇宙观、政治观、心性观、历史观四个方面比较儒、墨、道、法各家的观点。设计意图: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步骤3.角色体验: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君主,你会采用哪种政治主张治国?说明理由。假如你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平民百姓,你会更倾向与哪种思想?阐明你的理由?

升华:古代的思想家总是希望通过他们的想象,来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西方,柏拉图专门有本著作,就叫《理想国》。在中国,有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孔子的“大同”思想。从这些里面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思想家伟大的志向和抱负,同时也能够感觉到他们伟大的救世的热忱,拯救世道,关心民生的这样一种热情。有伟大的志向,同时也有崇高的道德,尽管他们的很多思想,可能在今天看来很落伍,但是他们的道德,他们的智慧,对我们都是有永恒的启发的。

步骤

4、案例分析

请问:如果你分别是信奉儒、墨、道、法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习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墨家:这是师生关系不和问题,主张兼爱,即爱学生如己。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那就由他去讲,讲到他不想讲为止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要连坐!一人讲话,周边同学都要一起受罚!

过渡:上面我们一同领略了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那么到底百家争鸣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学生生成认识。环节

三、古为今用

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诸子百家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请大家各抒已见,谈一谈现实生活中哪些思想与先哲们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无为而治”——“韬光养晦”

2.留意一下我们当代生活中还有哪些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等)。由此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民俗是群体传习文化的重要方式。以丧葬礼为例,古代中国社会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把处理死者看作是重大而庄严的事情,并视其为调整家族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传统丧礼大致包括停尸、1招魂、吊丧、殡仪、送礼几项程序; 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对服丧功期也有严格规定。现今的丧葬仪式虽已简化,但从中仍然能够窥探到传统伦常观念的影响。又如除夕祭祖、中秋节合家团聚的节庆习俗,反映了亲亲的伦理观念在当代中国的传承。

3.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课堂小结:在历史长河中,诸子思想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做着加法和减法,这也是历代君王、大臣和学者为了“现实”进行选择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阳儒阴法、儒道互补、法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它承载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国和农业文明。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各种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充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很圆满的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但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基础知识的差异,在教学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1,学生讨论时参与问题的完整度。2,对教材细小知识点的把握。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述略 篇3

1.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学案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情景材料的再现解决重难点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2、体会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的法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屏幕展示《稷下学宫图》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图片,让学生感性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且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探究(孟子的仁政以及诸子百家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教材并没有明确说明,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展示相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学生分成诸子百家派别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之后向学生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派别,提问学生对哪些派别熟悉能不能简要述说其主张?之后导入新课。

让生在观察思考中自己总结出百家争鸣的原因,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内容: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 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理想风帆下一篇:职工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