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吸引创客扎根
上海图书馆吸引创客扎根 篇1
上海图书馆吸引创客扎根
上海大学3名学生“泡”在“创·新空间”,开启“地铁的士”的创业之路。
“好项目„逼‟着你创业。”22岁的袁其杰是上海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去年6月开始,上海图书馆3楼“创·新空间”成为他几乎天天“报到”的地方。包括他在内的4人团队正在进行的是一个名为“地铁的士”的科创项目,团队中的3人都是上海大学大四学生,临近毕业,随着学校的课程越来越少,他们待在“创·新空间”的时间越来越多。毕业后,3人将以“地铁的士”项目开始创业。
袁其杰说,“泡”在“创·新空间”近一年时间,越来越体会到这里的优势。“办公场地、文献和专家资源,这里一应俱有。”
“创客”来扎根
昨天下午,记者在“创·新空间”里找到这3位年轻人。和往常一样,他们在自己固定工作的长桌前摊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各自手头的工作。袁其杰和机械专业的王勇在为“地铁的士”的车厢设计顶轴,汤卓楠则在检索各类专利信息。在“创·新空间”2000多平方米内,像他们能这样或三四结队,或单独“作战”开始头脑风暴的年轻人还有不少。
“这里就像是一个„创客空间‟的概念”,带领3位大学生开展“地铁的士”项目的是“70后”赵毅。“地铁的士”源于他4年前的一个点子,去年,他在上海大学为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担任金融“导师”,“和年轻人的交流中发现,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挺强,但创新性有所欠缺。”他把自己的点子抛给学生,直到形成这支比较固定的四人创业队伍。
“创客”一词最近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回顾2014年工作时专门提出:“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工作重点中就包括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赵毅是上海图书馆的老读者,自由职业的他在撰写自己一本金融方面专著时就将上图作为写作和查询资料的大本营。在他看来,上海图书馆在孵化读者创意的服务方面“一直走得较前”。去年6月,他和团队无意中踏进上图“创·新空间”,立刻被这里的开放式环境、海量资源和硬件设备吸引,“就算有人给我们提供办公室,还是觉得这里更好。”
帮他们把“脑洞”开大
在2013年正式开放的上图“创·新空间”里,既有多语种多载体跨学科的文献借阅、文化创意产业各行业报告和专题数据库服务;也有专业制图设备和设计软件;多媒体触屏、3D打印等设备也一应俱全;专业会议用投影、音响等设备让前来“头脑风暴”的读者更容易互相交流,展示各自的创新阶段性成果。“我们希望提供让创新更容易的服务价值。”上图读者服务中心副主任金红亚说,“过去图书馆的资料堆到天花板,现在资源载体变了,我们就把省下的空间让给读者,提供他们进行科创的场地,为他们配备工具——各种设计类软件,举办各类展览、讲座、专家„坐堂‟,一句话来说就是帮助他们把„脑洞‟开大。”
在“创·新空间”的投影屏上,汤卓楠向记者展示“地铁的士”项目的研究成果。两人一个车厢、利用轨道动能运作的“地铁的士”将公共交通的大运能和私人交通的舒适性结合,试图为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新型方案,解决目前越来越沉重的交通负担。“开始向别人解释这个方案要花三小时,现在只要10分钟就能基本说清楚。”袁其杰说,这正是团队在“创·新空间”工作以来的成果,在大量制图、3D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地铁的士”的原理和运作模式被梳理得越来越清楚。
促进科创成果产业化
6月,袁其杰等三人将从大学毕业。脱离了“学生”身份,他们将面临更实际的生存问题。“从公共交通角度而言,„地铁的士‟项目要真正落地,可能需要10年以上时间。”在团队蓝图中,为城市提供公共交通方案是目标之一,但三位年轻人也清楚认识到其中有不小难度,“大城市已有相关基础建设,要改弦易辙是漫长过程,新兴二三线城市有空间可能,但交通运能需求可能达不到。”而在“带头人”赵毅的设想中,团队未来将围绕专利链做文章。“„新交通‟模式是各国都在研究、发展的新模式,中国已是专利大国,但还不是专利强国,很多专利„躺‟在仓库里、纸面上。如何在新领域中抢占专利先机,并形成产业链,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支持小微企业、草根创业,促进科创成果产业化也是„创·新空间‟的最终目标。”金红亚说,已有大学主动联系“创·新空间”希望为学生科创提供场地,上图也在积极与漕河泾高新开放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机构的小微企业办公室进行联系,“他们有企业少信息资源,我们恰恰相反。”未来,“创·新空间”所属的上图数字产业图书馆还将开设官方网站,为创新项目提供免费展示空间。金红亚介绍,上图是“科技查新”国家一级机构,可对科创成果进行第三方认证,在先进性、新颖性、实用性等方面作出认证报告。“我们会遴选在„创·新空间‟孵化的„好苗子‟为他们提供免费认证服务,在网站上发现感兴趣项目的投资人也可以委托我们进行认证、评估项目的价值,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循环。”
“地铁的士”团队刚刚向德国红点设计奖递交了应征图片,目前正为参加下半年的上海工博会紧张筹备。另一位把“创·新空间”当作“办公室”的读者刘夏的服装设计作品最近正式登上T台。袁其杰说,与在“创·新空间”遇到的其他创业者进行交流,也是互相促进、产生火花的重要途径。“上图有知名度、公信力和资源,很适合发展„创客空间‟。”赵毅说,现代信息、创意的活跃,已经不再停留于安静地阅读,更要求沙龙式的交流氛围,“将来成立公司后,还是会把上图作为产生创意的一个基地。”
【上海图书馆吸引创客扎根】推荐阅读:
上海暑期图书市场调研报告06-01
上海市上海中学简介10-17
上海图书馆07-04
【上海电力学院排名】上海电力学院特色专业-上海电力学院录取分数线09-30
走进上海老校园(四) 上海交通大学11-14
民国上海07-18
上海高考07-18
近代上海05-17
上海影像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