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与证明导学案

2024-10-3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命题与证明导学案(通用10篇)

命题与证明导学案 篇1

命题与证明2

学习目标: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内角互余。会添加辅助线,构造新图形。知道作辅助线的几何证明常用的方法。

学习重点:“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例4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已知:ABC,如图14-14(课本)

求证:ABC180.1 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加的线叫做_______,辅助线通常画成_____。2 在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则DBC

_____.3 如果三角形中一个角是9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另两个角的和应为_____,于是得: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_____。(什么是推论?)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补充完成下列证明,并填上推理的依据:

已知:如图,ABC,求证:ABC

证明过点

则D—————E 180.A作DE//BC,(); EAC_____,()DAB______,所以BBACC___________(_)

=180.()补充完成下列证明:

已知:如图ABC,(图略,如课本练习)

求证:ABC180.//AB,DF//AC。分别交AC、AB于点E、F.证明点D是BC边上一点,过点D作DE

(作图)DE//AB,(请补充完成证明)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求证:BADBBCDD360

BD

命题与证明导学案 篇2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命题教学,应用,探究

数学命题, 顾名思义就是与数学有关联的命题。在数学领域内, 一切符号、语言以及表达式都可以应用到语句的判断中去, 这样的语句叫做数学命题。数学命题的形式是陈述句, 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数学课程的设计, 对数学规律以及方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导学案的应用时, 应该把握住数学命题的符号性、抽象性以及逻辑性的特点, 使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导学案的含义

导学案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方案, 以自身教案为辅助而设计的对应学生的方案。导学案与数学命题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 通过对其特点的把握, 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

将导学案应用到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 有这样的环节与内容:课前预习:学习目标、预习探求、预习检测;课堂环节:命题获得 (其中包括命题引入与命题证明) 、命题应用 (包括典例精析、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包括知识深化) 、课堂自测;课后环节:同步测评 (分层) 以及阅读思考。通过这些环节建立有效的教学系统, 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进步,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 课前环节的设计

导学案课堂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应用导学案进行数学命题教学的必要环节, 其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不足, 并且引入预习要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达到导学案的目的。通过关于命题的导学案课前设计, 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初步了解, 并且提高自学能力。

2. 如何进行课堂环节设计

(1) 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所提出的学习方法, 其应用于导学案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旧知识的引入引出新知识, 可以让学生将两者快速联系起来, 巩固知识的学习。

(2) 由生活引入命题。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命题进行探究, 运用生活中的各种仪器、工具进行导学案的命题引入。

(3) 由数学方法引入命题。在数学教学中, 有很多方法可以应用到命题中来, 例如类比法、观察法以及归纳法, 这些方法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以及代数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发挥作用, 还能够对已学知识进行综合复习。

3. 证明阶段的设计

证明阶段的设计环节为:情境引入—原理形成—应用举例—归纳小结, 或者是复习引入—定理获得—应用举例—归纳小结。通过这种模式进行问题的设计与检测, 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导学案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命题中的作用

1. 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导学案的应用有利于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 把教学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教师在授课之前, 为了设计导学案, 需要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 便不断完善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2.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 有利于学生学习思想的转变, 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使其能够快速融入到课堂氛围中去。导学案的应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习惯以及态度, 有利于其主动参与教学方案, 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 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 有利于教师数学命题能力的提高

导学案应用于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其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的便利性, 顺应新课标改革的形式。导学案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对命题的条件、理论以及推理过程、证明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学习, 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增强了学生解题的能力,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具有一定的推广性与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俊亮.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1.

命题与证明导学案 篇3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命题教学;重要性;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91-1

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旨在解决学生数学命题学习中的“会学”和“学会”问题。教师通过恰当地设置导学案中数学命题教学的各环节,利用生活中的问题或借助温故知新的方式引入命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分析数学命题,进而更好地应用所学的数学命题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重要性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导学案进行数学命题的教学设计,借助生活中的问题或情境引入命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数学命题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导学案的引导,学生不再一味地依靠教师给出数学命题、给出证明结论,而是自主探究、自主判断命题的真伪,学会证明命题的方法。第二,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通过导学案的引导,学生将由过去被动地接受数学命题知识转变成主动地发现和探索数学命题知识,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类比、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点拨,去理解和把握好所学习的数学命题,力求通过自己的推理论证所学命题,以便更好地应用所学命题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得到了发挥,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第三,有助于加快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导学案强调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侧重于指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数学命题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自主探究数学命题的过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针对性地、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这样的导学案教学容易促使教师在数学命题教学过程中及时转变教学重心,转换教师角色,进而加快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设计

1.数学命题引入阶段的导学案设计

在数学命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数学猜想形成的“矛盾”以及温故知新的方式来引入命题。如在讲解“三角函数和角公式”时就通过数学猜想形成的“矛盾”的命题引入方式去探究数学命题。首先要求学生计算sin30°、sin60°、sin(30°+60°)的值。然后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sin(30°+60°)≠sin30°+sin60°,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sin(α+β)=?是否存在一个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去探索出正弦的和角公式:sin(α+β)=sinαcosβ+sinβcosα。通常情况下,学生会认为sin(α+β)=sinα+sinβ,但是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这种假设又不成立,进而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主要由于将sin作为一个运算元素套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而产生的一种思维冲突。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入命题,既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又能唤起学生探究数学公式的欲望。

2.数学命题证明阶段的导学案设计

数学命题的证明过程是一个由猜想到给出合理解释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了数学命题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证明思路,获取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途径。在设计数学命题证明阶段的导学案时,重点在于强化数学命题的推理证明过程,注意数学命题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命题的理解,加强数学命题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命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进行正弦定理的证明时,除了借助教材中的证明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平面向量的方法加以证明。这时教师可在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问题:①在任意三角形ABC中,向量AB,BC,CA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②通过AB+BC+CA=0,怎样才能产生数量积运算?③若在AB+BC+CA=0两边乘以相同向量e,得到(AB+BC+CA).e=0,请问向量e是否为任意向量?

教师在指导学生借助平面向量证明正弦定理时,要适当地提示学生将哪些知识点串联起来,用什么样的向量数量积作为证明定理的主要工具。在表示向量数量积时,要引导学生把握好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得出正弦定理的向量推导方法。

3.数学命题应用阶段的导学案设计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数学命题中的定期、法则、公式,数学命题的应用对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数学命题应用阶段的导学案设计是数学命题教学中导学案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进行这一阶段的导学案设计时,关键要重视各类例题和习题的设置,除了基础知识题型外,还要涉及到巩固知识的题型以及综合类的题型,以促进数学知识的综合贯通,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如在学习“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时,为了达到强化巩固,灵活运用公式的目的,教师可在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练习:

①若sinα+cosα=2,则tanα+cotα等于( )

A. 1 B. 2 C. -1 D. -2

②下面四个命题中可能成立的一个是( )

A. sinα=0且cosα=-1.

B. sinα=12且=12

C. tanα=1且cosα=-1

D. α在第二象限时,tanα=-1cosα

陆羽与《茶经》导学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 舀 吭 茶”理解“煎茶”等词。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4、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师生活动,协作探究讨论交流,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说:“陆羽不愧的茶圣。”

5、在了解陆羽传奇事迹的基础上,弄懂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激发学生学习他的品质.二、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三、学习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四、学习方法。

阅读—理解—探究—

五、知识链接。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天门市)人,一各疾,字季疵,号竟陵子。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历时二十六年的时间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的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六、学习过程.学法:自由读课文。画出字词。查阅标出注音,辩义。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扫读。小声读课文,把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一)给下列生字注音组词。认读3-5遍,会写为止.煎〔 〕()舀()()吭()()嫌()()荼()()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千载难逢———— 博学多才———— 如火如荼———— 源远流长————

二读,连读。小组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相互检查字的读音。三读,想读。小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按照总起——分述的顺序分四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第()从茶乡想到陆羽。第二部分,第()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拒绝做官,编写茶经。第四部分,第()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四读,选读。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对照学法,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二)品读,理解重点

1、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

2、为什么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并体会人物的动作描写。

3、“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这句话在文中起说明作用?

4、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那些影响?

5、文中运用了照应的写法,是怎样照应的?

(三)精读,探究陆羽品质

1、陆羽为什么要撰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有什么感受。

理解1: 朝廷要他好几次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

理解2:当时,人们都以取功名利禄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二陆羽却毫不动摇。

2、认真阅读第十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四)质疑,深化主题

陆羽分辨江水,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做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存高远,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表现了陆羽什么精神?

七、当堂检测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答案才能。()

(2)比喻历史悠久。()

(3)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

2、找出文中三次“不仅--------而且”的句子,说说各处的作用。

八、学习反思

收获——

疑惑——

附答案;

一、品读理解重点

1、见课文军士取水后--------这才是南零水呢 2、说明陆羽精通茶艺。3、中心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四句话

5、文章开篇从中国茶史谈到了茶史上的传奇人物陆羽,这与课文后面分述的三部分内容完全照应,又以文章结尾的句子“因此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形成首尾照应。

二、精读探究陆羽品质

1、理解1说明陆羽为撰写茶经不求取功名利禄的态度十分坚决。

理解2强调了他不随波逐流,不放弃自己推广茶艺的决心十分坚定。

2、陆羽的一生鄙夷钱财,坚持向上,热爱自然,志向远大。

三、质疑,深化主题

表现了陆羽,淡薄各利,坚定不移的精神

四、反思

收获——认识了陆羽是一个怎样的人,学习他的精神品质。

疑惑——陆羽在当时的唐朝,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决心写《茶经》是什么思想支配他一定要写这部书。

五、当堂检测、(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十一自然段)说明“茶经”内容丰富。

文化与经济、政治导学案 篇5

课题文化与经济、政治设计者:邝映洁审核者:_高二政治备课组日期:_2014年09月04日

第一部分:个体自学

1、完成《全优课堂》P6的填空题。

2、阅读教材p10—12,将下列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划出来,并进行标注。

(1)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如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表现是怎样的?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5)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3、观点判断

(1)一定的文化决定着一定的经济和政治。

(2)文化都能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是否意味着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会好。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探究1:

材料一:《变形金刚3》首周四天累计票房约为3.94亿,创下多项新纪录。打破了《让子弹飞》(1.815亿)、《唐山大地震》(1.8亿)等片的首周四天票房纪录,还打破了(〈阿凡达》(2.8279亿)的首周七天票房纪录。此外,2011年7月23日单天1.12亿的票房,也创下了内地电影的单日票房新高。《变形金刚3》在全球其他地区的票房也全线飘红。

材料二 :“变形金刚”被成功地搬上大银幕,圆了全球“金刚迷”的梦,圆了美国电影公司、汽车生产企业、周边产品生产商等的梦。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变形金刚3》票房全线飘红有什么经济意义?这说明了什么《文化生活》的道理?

探究2: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探究3:

材料一 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年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

1/

4材料二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不仅掌握了经济霸权、军事霸权,而且正在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有材料显示,美国目前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好莱坞生产的电影产品,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80%。它们不仅为美国带来丰厚的商业利益,而且到处推销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消解着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这种情况不仅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警惕,甚至连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感到忧心忡忡。许多国家纷

纷在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各国

问题1: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问题2: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角度看,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文化生活》的启示?

我的收获:(请尝试列出本课的知识结构!)

我的疑惑:(请把预习过程中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

第三部分:巩固提升

1.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 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体现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C.文化离不开政治、经济D.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2.《人民日报》报道,近几年,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有的企业甚至早早与职校签订培养协议。这 体现了()

A.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B.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就业的增加

C.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D.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3.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 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 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极大地促 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材料说明()

A.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

B.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 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D.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4.2011年,我国电影业的票房收入再创新高,超过131亿 元人民币,在全球排在第三位。这一事例表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电影业成为文化繁荣的基础

C.文化传播增加了新的途径D.电影文化代表了文化发展的方向

5.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这启示我们()

A.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B.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

C.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6.2011年8月8日,第九套广播体操正式发布。新中国 成立60年,广播体操曾经是政治,曾经是暗示,曾经带 有色彩,也曾经是国家主义“身体政治”的浓缩物。最 终,每一套广播体操都在不经意间化为所在时代的符号。这体现出()

A.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B.文化反映政治并决定政治的发展

C.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D.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7.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下列对 文化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 一定的政治、经济

B.文化会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

D.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派生物

8.(2011,天津)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 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 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9.为了给中国和平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向世界说明中国,花大力气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这表明()

A.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基础性作用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文化对政治、经济能产生重大影响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 总值4%的目标,这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 展的坚定决心。教育发展需要财政支持说明()

A.经济发展了文化才能发展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C.增加教育支出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D.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11.第四届中国国际网络博览会上提出了“中国健康网络文 化年”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政府部门倡导净化网络空间,利用互联网积极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促 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指导用户对网络文化 产品合理消费,促进产业的技术革新等。上述材料说 明()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②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③先进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2.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决策越来越民主化和科学 化,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越来越广泛、多样和直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公民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表明()

A.在时代的发展中,文化与政治日益融合B.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C.文化的发展促进政治的发展D.政治活动就是文化活动

13.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 北京召开。会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会议指出,要推动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 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 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 造力。这样做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

D.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14.201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施行1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 煌历史,铭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资 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 护、开发和利用,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也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D.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15.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 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我国在突破和掌握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对于增强我 国民族自信心和综合国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 远影响。这说明()

A.我国的科技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生产力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D.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16、山东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注重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发展蓝色文化产业,下大力气打造海洋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的融合,积极培植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国内著名旅游胜地,打造山东“蓝色旅游”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发展蓝色文化产业对山东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探究1:

美国大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加GDP,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人,带动美国电影公司、汽车生产企业、周边产品等相关产业发展。这说明了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探究2: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

探究3:

(1)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材料一中美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反映,材料二中美国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反映出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

(2)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 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我 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 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巩固练习

1.A 2.C 3.B 4.A 5.C 6.A 7.D 8.A 9.D 10.B 11.A 12.A 13.D 14.A 15.D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导学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的阅读方法。

2、要充分预习,品读重要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并认真做好批注。本文的批注不少于4处,并写出你的理解。反复朗读课文,力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4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季羡林 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水浒传》 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108个农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古文观止》 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

1.对词语的理解。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自学导航】

1.读一读,写一写。(用你智慧的眼光发现课文中重要的字词,积累下来,再通过组内交流补充)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苗苗的见解 我的感受 季先生的见解 2.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3..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练练测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是根据意思写汉字

水浒传()济公传()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三侠()五义 古文观()三国()义 2.回答问题。

a.“三贯通”则是指什么?

b.小苗指什么,大树指什么。你如何理解? 【拓展提升】

§24.3命题与证明 篇7

§24.3 命题与证明

1.定义、命题与定理

试一试

观察图24.3.1中的图形,找出其中的平行四边形.

24.3.1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怎样的图形才能称为平行四边形.你还记得 以前学过的知识吗?

“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句话说明了平行四边形 的含义以及区别于其他图形的特征.一般地,能明确指出概念含义或特征的句子,称为定义(definition).还可以举出如下的一些定义: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有六条边的多边形,叫做六边形.

(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定义必须是严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术语,比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正确的定义能把被定义的事物或名词与其他的 事物或名词区别开来.

思 考

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同位角相等;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是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它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proposition).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种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例-1-

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是结论.例1 把命题“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解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这里的题设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结论是“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axiom).例如,我们通过探索,已经知道下列命题是正确的:

(1)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

平行;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或三边)分

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我们把这些作为不需要证明的基本事实,即作为公理.

此外,我们把等式、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等量代换(即在等式或不等式中,一个量用它的等量替代)都作为逻辑推理的依据.

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theorem).

例如,运用公理“两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得到定理:“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根据.

练习

1.找出右图中的锐角,并试着对“锐角”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它的题设和结论.(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地边相等.3.指出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和假命题.(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证明

思 考

一位同学在钻研数学题时发现:

2+1=3,2×3+1=7,2×3×5+1=31,2×3×5×7+1=211.

于是,他根据上面的结果并利用素数表得出结论: 从素数2开始,排在前 面的任意多个素数的乘积加1一定也是素数.他的结论正确吗?

如图24.3.2所示,一个同学在画图时发现: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 交点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于是他得出结论: 任何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他的结论正确吗?

24.3.2我们曾经通过计算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等的内角和,得到一个结论: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这个结果可靠吗?是否有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不满足这一规律?

上面几个例子说明: 通过特殊的事例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结论,还需进一步加以证实.

根据题设、定义以及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proof).

前面的学习已经告诉我们: 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线所得的内错角相等.下面我们运用前面所提到的基本事实,即公理来证明这个结论.

例1 证明: 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内错角

相等.

已知: 如图24.3.3,直线l1∥l2,直线l3分别和l1、l

2相交于点A、B.

求证: ∠1=∠3.

证明 因为l1∥l2(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4.3.3 又∠2=∠3(对顶角相等),所以∠1=∠3(等量代换).

如果要证明或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那么我们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题设而不符合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这称为“举反例”.例如,要证明“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例如锐角等于30°,钝角等于120°,但它们的和就不等于180°,从而说明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练习

1.根据下列命题,画出图形并写出“已知”、“求证”(不必证明);

(1)两条边及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

形是直角三角形.2.判断“同位角相等”是真命题还是假命是,并说明理由.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下面的例题所表述的结论

是正确的,现在通过推理的方式给予证明.

例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24.3.4,直线l3分别交l1、l2于点A、点B,∠

1=∠2.

求证: l1∥l2.

24.3.4证明 因为∠1=∠2(已知),∠1=∠3(对顶角相等),所以∠2=∠3(等量代换),所以l1∥l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例3 已知:如图24.3.5,AB和CD相交于点O,∠A=

∠B.

求证: ∠C=∠D.

证明 因为∠A=∠B(已知),所以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图

24.3.5 所以∠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试一试请在下面题目证明中的括号内填入适当的理由.已知:如图24.3.6,AD=BC,CE∥DF,CE=DF.求证: ∠E=∠F.证明: 因为CE∥DF(),所以∠1=∠2().在△AFD和△BEC中,因为 图

24.3.6DF=CE(),∠1=∠2(),AD=BC(),所以△AFD≌△BEC(),所以∠E=∠F().

练习

1.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EF、GH所截,∠1=∠2,求证:∠3=∠4.(第1题)

(第2题)

2.已知:如图,AB=AC, ∠BAO=∠CAO.求证:OB=OC.习题24.31.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是假命题,则举一个反例加以说明.(1)两个锐角的和等于直角;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把下列命题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三角形全等,对应边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3)三个内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证明:平等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提示:连结AC)

(第3题)(第4题)

4.如图,OA=OB,PA=PB,试证明:OP平分∠AOB.5.证明:矩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相等.(第5题)(第6题)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导学案 篇8

学习目标

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理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讨论社会统一之间的关系。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

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回报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砥砺自我,铸就人生辉煌。

课前预习案

详读教材,勾画并理解记忆,知识成串,标注疑问。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自查组内互查老师抽查

知识梳理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1)人只有在__________中,才能创造价值。

(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__________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_______________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

2、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①只有正确处理__________与社会、__________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在__________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②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_______________、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________________。①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个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_________自己能力的过程。②个人素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素质、道德素质、_____________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__________信念,需要正确____________的指引。

合作探究案

材料一: 课本102页中间部分

材料二: 如果离开了劳动、创造、奉献,作为单纯个体的人的价值和意义,真是十分可怜。如果仅就一个人的肉体而言,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计算:脂肪可制造肥皂7块;石灰最多粉刷一间小屋;碳可制造20磅焦炭;石磷可制2200根火柴;铁可制一枚英寸的铁钉;还有一匙的硫磺和一两重的金属。这种种物质的价值加起来,也就几十元而已,然而,当我们把个体的人放到社会中去看,放到他的劳动、创造、奉献的过程看,人则可以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远远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思考:(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并说出理由。

人们把那些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低收入群体称做“蚁族”。他们和蚂蚁有许多相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既然大城市不好生存,为何不回家乡去?“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也无法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句话道出了大部分“蚂蚁心声。从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角度分析,你认为“蚁族”群体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1.“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一刻。”这句经典语言出自魔术师刘谦之口,观众在目瞪口呆中享受了魔术的魅力。刘谦的奇迹基于社会和他人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源于他对专业的热爱和执迷、刻苦训练和天赋。刘谦奇迹的创造说明()

A.意识的能动性决定客观事物的发展 B.天赋决定人的发展

C.个人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D.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4.许多党员干部在痛失亲人的情况下,仍然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他们用忘我的劳动来驱散内心的痛苦,用对群众的救助来弥合失去亲人的创伤。他们的先进事迹表明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实践 ③实现人生价值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放弃个人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做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

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

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①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②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③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④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肖志国由一个儿时捕捉萤火虫、怀揣无限遐想的孩子,历经求学苦读、艰辛探索,研发出第一代性能稳定的蓄光型自发光材料,成长为发光材料专家。他的发明被誉为世界自发光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实是理想的必然结果 B.现实是理想的发展方向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在奋斗中变为现实

9.“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知也。”上述材料表明()A.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B.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C.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D.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打破成规,敢于创新

6.“感中国2013人物” 别是:默默奉献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35年前仆后继、追逐梦想的 “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守护开国将军梦想,为群众服务的道德楷模龚全珍;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村官段爱平;最美教师,西藏墨脱山区教师格桑德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身患重病,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为子女筹学费的慈母姚厚芝。此外,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员群体获得了集体奖。

从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介绍的感动中国人物,被观众称为中国人的一部精神史诗。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顽强拼搏,以其感人的实际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感动着中国。

请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说明感动中国人物为什么会感动中国?

第十二课第三框参考答案

训练案 1~5.DAADC

6.(1)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感动中国人物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4分)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感动中国人物凭借其对社会的贡献,实现了自我价值。(4分)(3)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时,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感动中国人物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4分)

(4)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感动中国人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不凡的业绩。实现了人生价值。(4分)答案:(1)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有多种途径,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只有通过劳动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2)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蚁族”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导学案 篇9

学校: 板桥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万小凤

课题 位置与方向

案序 第 10单元第1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2页第1题。

学习目标 1、能说清八个方位,会熟练、准确运用方位词说明路线。

2、知道位置与方向相对性的特点。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

3、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导学案

自主预习整理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1、在本册的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在画平面图时,怎样表示八个方向?

在我们教室里,你能指出这八个方向吗?再说说每个方向都有什么摆设?

3、说说你的八个方向中,每个方向对应的是哪个同学?

4、完成教材第112页第1题。

交流合作

1、讨论并总结:确定八个方向的简便方法。

2、做一做P112页1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1)社区示意图中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分别在小清家的什么方向?

(2)她从家到健身园可以怎么走?

(3)小清到其他场所该怎样走?

(4)你还能说出哪些与位置和方向有关的问题?

3、你还有哪些与位置和方向有关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共同解答。

4、你会正确判断、描述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吗?

5、你知道这几个方向的相对位置各是什么?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反馈测评

1、根据所学习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画出自己家所在社区的示意图。

说一说自己家四周都有些什么?

2、描述自己从家出发的上学路线。

拓展延伸

1、位置与方向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我们要知道八个方位词的意义和相对性,正确判断、描述物体的位置与方向。

命题与证明导学案 篇10

——郑州市107中学 于得平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原则,追寻教育的真谛,秉承道德课堂理念,我校积极开展了生本教育实践,着力打造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旨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轻松、愉快、高效、主动地去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成长的幸福滋味,就成了我们长久以来的奋斗目标。“导学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所以“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关系到道德课堂的落实于推进。在这里我仅谈谈自己对“ 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一些看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在细化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供学生在课下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巩固。简单地说,“导学案”就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不仅是沟通教与学之间的重要纽带,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和巩固过程,确立准确的学习目标和适当的学习方法。

二、“导学案”的设计

(一)要充分备课、精心制定导学案。学案不同于教案,它要求老师要转换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知识储备等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案,使之真正成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实际,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以教材为主线的灵活性原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性原则。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思想品德导学案的基本环节我们大致分为:教师寄语、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前置作业、自测自评、畅谈收获等几个环节。在教学流程上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模式,向着“设计模式化、课堂自主化、运行自动化、问题层次化、知识能力化、检测系统化、评价激励化、时间明晰化”的改革方向努力。

(二)注重前置作业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生本教育实践中,前置学习作为课堂学习的起点和关键环节,在导学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设置前置作业的根本点有三个:低入性、开放性、阶梯性。①低入性,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已经知道的,但如何把握低入的度,低入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可能大家和我们一样,都曾经心里没有底。我们认为低入到让每个学生在展示课中都能有话说,给学生把表现的门槛放低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到参与的快乐,尽量避免课堂的旁观者,从而满足每个学生希望被人注意的心理需求。②开放性,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他们的个性化解读。在前置作业设置上,常常以“我认识到…….”或“我懂得了…….”这样一个粗放的问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教材知识的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样环节中都能表现出自己的认知水平。③阶梯性,就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完成前置作业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一味的低,程度好的学生会觉得没意思,因为能力没有充分显示出来,而挫伤他们表现的积极性,无法起到引领作用。所以在设置前置作

业时尽量体现出阶梯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好的更好,差的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三)教师要切实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新课程要求教学工作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学案的利用将课前学生的自学作为一项重要的环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序地有目的地进行高效率的自学,这是我们特别需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地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如在设计预习题目时,将学习目标变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并在语言设计上糅合了学生易接受的语言,如“请你说说看”,“你能告诉我吗?”,“你知道吗”?等这些学生易接受和产生共鸣的亲切语言,无形中增加了知识的亲和力,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不经意间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导学案”的使用:

1、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②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2、合作交流,暴露问题。

展示“前置作业”以及完成“自测自评”步骤时,我认为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的方式,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的交流,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搜集起来,为下一步教师的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是否有意义,讨论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太远。讨论交流中学生往往各执己见,甚至争执、辩论,乱作一团,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更不用说如何达成共识。因此,要善于控制合作交流学习的进程,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

3、释疑解难,精讲点拨。

导学案的使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让学生完成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讲要讲到学生需要之处,讲到学生困难之时,讲到点子上。讲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强化弱点。针对学生交流中暴漏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对比较幼稚的问题不能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四、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的注意点

导学案使用中要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给自己以正确的定位:是导演不是演员。“导学案”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自我展示的动力和活力。教师在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经过充分的预习后,教师再通过查阅学生的前置作业的完成状况,及时进行二次备课,将学生通过自学还不能掌握的问及时使了解,以备课堂上进行有效地点拨,避免无效教学的产生。这样教师可以放心地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网络,小组合作讨论难点、疑点,对于知识学习部分,有选择地根据题目难度的不同鼓励学生自己去完成知识的讲授和解释,在这期间教师一定要不惜赞美之辞,及时鼓励表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步步接近和达到学习目标。我们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决不是要动摇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精讲点拨也应该是课堂的精彩部分,但不是什么都从头讲起,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讲解。

另外,教师是整个课堂的调控者、指挥者,决不能将自己置身于课堂之外,要密切关注课堂事态的发展,了解每位学生的表现,掌握好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及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导学案”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切实提高“兵教兵”的效果。

“导学案”的核心是“导和学”,使“教”围绕着“学”转。导学案的应用除了应关注导学案的科学设置外,还需要教师发挥好导的作用:导以目标、导以兴趣、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能力„„只有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登堂入室引路人的角色,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伴随着道德课堂理念下的生本教育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课前有期待,课上争先表现自我,展示自己,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课堂节奏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导学案的使用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记忆知识要点上,从而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导学案”的应用使长期以来沉闷、单调的初中政治课堂也焕发了生机活力,课堂成为学生尽情挥洒才情,张扬个性的舞台。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真菌下一篇:低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