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亲的王老师

2024-09-28

可亲的王老师(精选15篇)

可亲的王老师 篇1

王老师是一位对我们严格要求、和蔼可亲的好教师。一张椭圆形的大脸,脸上嵌着两只晶亮的黑葡萄般的大眼睛。“浓眉大眼”用在他的脸上最合适不过了。大大的眼睛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真像是天天都博览群书的学者。他的“刘海”黑呼呼的,像染过一般。他的那张大嘴说起话来可流利了,哦!我想起一个词了——口若悬河。平日,使我们规矩的是他那严厉的嘴,是他那动人的嘴,是他那可亲的嘴。

记得有一次,王老师叫我们写一篇周记,以《窍读记》后感为题。我们都没有写好,只有一位同学得了90分,他没有恼怒,而是安慰我们:你们的作文写的还不够多,只要多写就会好的。可见王老师是多么善解人意呀,他还微笑地鼓励我们:“嗯,还是不错,比上一次有进步。”就是因为王老师的鼓励我们有了作文的信心。

敬爱的王老师,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感谢,请允许我大声地说一句:王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

可亲的王老师 篇2

就在昨天,我们班举行了“班干部竞选”这个活动。一开始,我信心十足地走到台上,还没等我开口,台下许多同学就在窃窃私语:“樊钰涵这么凶还上去竞选班长,我们都不要选樊钰涵。”我心想:唉,看来我这次是没有希望了。这时,张老师正好走了进来,她气场十足地站在讲台上,环顾四周:“你们觉得班干部来管理你们是为了什么呢?相信大家都明白,是为了让我们班级变得更优秀,大家说对不对?顿时,一股暖流流遍我全身。同学们在下面不禁发出了赞同的掌声……我十分感谢张老师能够理解班干部,让我有足够的信心担任班长这个职位。

记得还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后发现作业本落在教室里了,走到窗边就听到张老师在不厌其烦地为孙翔讲解着题目。顿时,我对张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张老师的尽心尽责,我就想抱着张老师说一声:“张老师,我爱你,更爱语文!”

做可亲的大国 篇3

光是“强”还不行,还要政策得当

周边国家中,除了俄罗斯,中国比其他邻国都要大。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现代化也在持续推进。另一个事实是,中国的发展崛起十分迅速。此二者结合起来,很容易引起一些周边国家产生不适和复杂心态。

首先,周边国家欲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中国的辽阔幅员加上不断增长的经济,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借中国的发展之机以求得自身的发展,是周边各国的共同需求。扩大和加深合作,是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的。

其次,如果仅仅如此,那么事情就会很好办。现实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还存在别的因素。细细分析,周边国家中有不少其内心都有隐隐的担忧。这种担忧是无法说出口的,但却挥之不去,无时无刻不在隐隐约约地起作用。这种隐忧就是中国未来会怎样,中国的发展强大会不会给它们带来消极的影响或后果。由于一些海洋领土争议的存在,这种担忧就更得到加强,或经由海洋领土问题上的不和而表现出来。

第三,中小国家多半谋求大国平衡。两个可资借用的资源,一是别的大国,二是国际性机制,表现为或是引其他大国而达成其所希望的力量平衡,或确立规则以规范彼此。小国一般欲造成大国之间相互制衡的态势,使自身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左右逢源,但小国又不希望大国之间剑拔弩张以致被迫在它们之间做出选择。选边站队这种情形是其力求避免的,因而其行为又有一定的限度。

以上观察如能成立的话,一些行为就会变得比较容易理解了。

譬如南部邻国缅甸,本来发展平稳,受西方制裁并非一年两年,执掌政权的军人经由“七步走”路线图实现“换装执政”,也属正常。然而风起于青萍之末,2011年缅甸政治和对外关系发生骤变。中国在缅的密松电站重大项目突遭停工,中国投资风险一下凸显。

常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很多问题之所以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国力还不够强。只要中国的实力强大了,众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失之于粗,很多问题并不是一个“强”字所能解决的,否则,美国这么“强”,问题都该迎刃而解了。

所以说,光是“强”还不行,还要政策得当。况且中国本来就处将强而未强之际,处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和心态复杂之状态。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的过程中,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不同于过去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对于已经引起或将可能引起的各种复杂反应,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大国克制,小国识相,大约便是事小事大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更好、更准确及时的理解呢?途径之一是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放到对方的位置上,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所谓“同情的理解”。大国要这样做,小国也应这样做,当能有助于彼此间更好地相互理解,从而达成相互接近。

中国儒家思想中对“大”与“小”之间的关系,做过精辟的阐明,浓缩为“以大事小曰仁,以小事大曰智”这十二个字。从“仁”这个汉字的构成看,是单人旁加二,表示一种关系。“仁”意为仁厚,并不以大欺小,并不因自己强就压迫弱小的对方。小国则不应因大国仁厚而刁钻油滑,尽谋好处,或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这样看,大国克制,小国识相,大约便是事小事大之道。

过去的一些年,我国经济和国力增长迅速,国家整体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这是很令人自豪和欣慰之事。与此同时,我国周边国家也在发展,但其中不少起点较低,或者发展不如我们快,加上中国的“块头”大,总体国力的对比有明显的差距。这些年来,通过建立各种“伙伴关系”、建立自贸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举措,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了长足进展。未来的课题,是中国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一个“大而可亲”的国家。

大而可亲,使别人放心、安心;与之相反的是“大而可畏”,即强大而令人畏惧。如是后一种情况,那可能出现的情形是:表面上“你好我好”调子很高,但内心里却是满腹狐疑,使得双方关系的“表”和“里”并不一致。倘若再加上对方别有所图,就更加复杂。目前这种情形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从我们这方来说,就是要努力做可親的大国。

各个层面都要努力

做可亲的大国,首先是不要居高临下,而是平等相待。近代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充斥着各种受辱的事例以及被强加各种不平等条约。基于这一历史,中国人比较能够体会平等待人的重要,比较体谅对方的感受,较好地克服了大国沙文主义,但问题并非都解决了。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个地方,在平等待人方面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教育好我们的国民,需要作出更多努力。

其次,“亲”是亲切。亲切是具体的,它不光体现在高层互访中,而且体现在我方与外方各个方面的种种接触中。要在两个社会之间培养起纽带和感情,有多种方式,比如外国青年来华留学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泰国的诗琳通公主与中国很亲近,就与她有在中国留学的经历从而培养起了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密不可分。这样的外国人士越多,就会越亲近中国。当然,不能仅仅限于精英人士之间,社会和国民之间的亲切感,需要在更大范围、在各个层次上建立和培养。

第三,愿意倾听。要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些时候可能是刺耳的声音,这很重要。国际上,包括我们的周边国家,对中国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和看法,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的议论和评价当然会让我们高兴,但对不那么积极的评价和议论更要注意倾听。出于恶意的言论一定存在,但多数言论可能并不属于这种情况,因而不宜一概以“中国威胁论”来加以定性,或者拒绝与之接触对话,而是应作出具体分析。有些议论可能属于不了解情况,接受了不正确的信息,因而应通过更好的公共外交把事实和信息准确地传递出去,以消除误解。有些批评可能不无道理,那就要通过耐心倾听发现问题所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拉近彼此距离的重要途径。

亲近感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细水长流,润物无声。政府的工作极重要,但展现和保持可亲、培养与周边国家的亲近感,却远超政府工作的范围,而涉及全社会。

笔者最近就中日钓鱼岛之争写了一篇英文文章,发表于西方国家一本刊物上,文中对日本有若干批评,引起了一些反应。这些评论自有其可取之处,并非无理狡辩,对我文章中所写也大致认可。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得到的同情也不少。二战结束后多年间,日本通过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大国后,很重视援助其他亚洲国家,帮助它们发展。日本这方面的工作持续了几十年,因而赢得了不少好感。在更大范围内也类似,日本为联合国会费出资不少,显然,这是对国际公共产品的一种贡献。日本的这种正面的形象以及别国对它的好感是比较牢固的。明乎此,我们对日本的批评一定要注意用事实说话,把握好分寸,切忌“大批判”,否则有可能引起第三方的反感,造成相反效果。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可亲的老师作文 篇4

陈老师个儿不高,身材苗条,走起路来很有动感韵律,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对我们可好了。她说话的语气很温柔,所以一下子就和我们亲近了起来。陈老师很喜欢讲故事。上课时,她除了将课文内容讲解清楚之外,还会贴近日常生活给我们讲解相关的故事,加深了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丰富了我们写作的素材。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则凄婉而动人的故事:一个小女孩才5岁半,一不小心摔伤了,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持续的高烧引发了腿部肌肉的痉挛,医生只能为她及时做手术以恢复肢体的知觉。妈妈含着泪一直陪伴着小女孩,并不停地鼓励她,希望她忍着巨大的疼痛也要坚持不哭。为了减轻小女孩的痛苦,小女孩的妈妈总是接二连三地讲着有趣的童话故事逗小女孩开心,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心里的恐惧和肉体的折磨。小女孩的泪水在眼圈里打转,硬是不让它流出来。小女孩惊人的毅力感动了医院的病友们,小女孩这种坚强、乐观的精神鼓舞着很多病友坚决地同病魔作斗争。我们听了,也不禁为之动容,令人肃然起敬。陈老师也很关心学生们。有一次,我忽然不舒服,心情十分低落,胃口也不好。

和蔼可亲的老师作文 篇5

杨老师教我们的时候很少直接批评人,因为她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有一次,我上课开小差了,杨老师叫我起来回答问题,我什么也不知道,只好语无伦次的胡乱回答。杨老师没有说什么,只是平静地望着我,面对着老师那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我心里很慌张,目光躲躲闪闪,不敢去看老师。

杨老师轻声细语地又把那个问题讲了一遍,然后问我懂了没有。她一边问,目光又一边在我脸上划过,那是怎样一种目光啊!里面有责备、担忧,更有深深的期望,使我感到羞愧和悔恨。

从此以后,每当我想开小差的时候,只要看见老师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我就感觉到好像有人在提醒我不能开小差。

可亲可敬的老师作文 篇6

尔要道的是我上幼儿园的第一位老师——周老师。

己们都说幼儿时代是承受启发孩童毕生中的要害,我恰是果替有了一位漂亮、仁慈、仔细庇护我们的老师,才使我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教生。

该周老师笑的时候,她的脸上就会呈现一条月牙似的弯眉,一弛瓜子脸,长的亭亭玉破,还有一头乌领。不论是对聪明的孩子仍是机灵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好不会由于哪一个孩子聪慧就给他多发一点货色。她会对聪亮的孩子说持续努力共时也对敏感的孩子给夺激励。

有一次咱们考拼音,我的拼音始终不佳,连前鼻韵母跟后鼻韵母皆分不清,考的很差,而我的敌人杨语馨却考的很赖我望着老师摸了摸杨语馨的头,满足的啼了。我标认为我会被老师叱骂成果老师只是对我笑了笑说“下次尽力遇上哟!”

可亲可敬的岳父母 篇7

岳父母生养了5个子女,我妻子是家中老小,她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当年谈恋爱时,我第一次去见她父母,心里忐忑不安,提了一点礼品,并随了200元钱。我们离开时,她父亲送我们上车时掏出200元给我,我很难过。眼泪都快出来了。在我的老家,女方家长如果不同意双方再交往,会把东西和钱退回给男方。我强打起精神说:“伯父,就算您和伯母不同意我俩在一起,但这是我的一片心意,你们就收下吧!”不善言语的他笑了:“你想哪去了,婚姻是你们自己的大事。只要你们愿意在一起。我们还有什么说的!你第一次来我家,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家长同意了,是要有表示的。”这话让我真是喜出望外,却一下子不知说什么好。

虽然岳父母思想比较开明,但和我们一起生活。也总免不了磕磕碰碰,有时我忍不住还对岳父母发过火。我19岁当兵出来后落脚在这个城市,父母不在身边,岳父母怜爱我,每次在电话里或到家里来总有许多话叮嘱。我女儿出生时刚好岳母离休,她老人家索性住到我家来帮忙,弄得妻子的两个嫂嫂颇有微词。后来我女儿长大读书了,跟外公外婆特别亲,经常往外公外婆家跑。岳父母心生欢喜,难免做点她喜欢吃的菜,买点糕点、糖果,给点零花钱,顺她宠她,久而久之,我女儿多少给惯出了娇气和任性,有几次气得我直冲岳父母发火,怪他们不该这样宠小孩。岳父母被说得很难过,嗫嗫嚅嚅,好像做错了事的样子。事后我挺后悔的,岳父母其实真不容易。妻子的哥嫂本来就说二老偏向我们,可我却还那么鲁莽、不懂事。然而,岳父母并没记我这个“毛脚”女婿的“仇”,依然宽容待我,这让我十分惭愧,也更敬重他们。

同大多数父母一样,岳父母在同自己儿子、儿媳的相处上也有一些不便说出来的尴尬,比如儿子嫌他们做事太磨叽等等,有些事岳父母会解释一下,如果解释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就会选择沉默,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一如既往地为儿子、儿媳操持家事,倾注慈爱。遇到哪个儿子、儿媳拌嘴闹矛盾,岳父母总是先责怪自己儿子,再劝慰儿媳。对孙子、孙女,岳父母尽量做到一视同仁,给喜欢吃饺子的孙子做饺子,孙女也绝对有一盘:给喜欢吃红烧肉的孙女做红烧肉,孙子也少不了一碗。逢年过节,哪怕再辛苦,他们都要招呼着儿女拖家带口回家团聚。看着一家老小开开心心。吃得高兴,岳父母的脸上就像绽开了花似的。

我本以为岳父母会在城里和我们这些儿女一直住下去。谁知他们却突然起了回乡下老家建房定居的念头,谁都劝不住。只好由他们了。回到老家的岳父母并没闲着,不但种起了菜,还养了鸡,隔三岔五,总会打电话要我们过去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或者亲自给我们送来辣椒、茄子和标着日期的土鸡蛋。我们曾经劝他们二老不要再这么劳心劳力。可岳父母却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回到乡下老家定居,一来是叶落归根了,二来种菜、养鸡可给他们添点乐子。

老师可亲可敬 篇8

雷声轰叫,一说路红光在地面闪避不迭,就连学室里的电灯也有些浮躁不安了。卧在后排上的共学简直看不清黑板上抬大的笔迹。“怎么办?雨这么大,爸妈都在农息,没空来接我,怎么回家呀?”我在心中默默地祷告着:“雨快停,速停下来吧!”只管我能瞅清乌板上的字,但我却怎么也不能当真听道了。

置学铃声音了,雨依然在下……其余的同学都敏捷的整理赖书包,在父母的陪伴下一伏回家了。只有我不紧不缓地硬将书塞入书包里,在取天私斗气。班主免老师睹教室门还没关,决然走了出去,见到了趴在桌上愁眉不展的我。

“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吗?”

“不…老师。”我烦闷的说讲。

“那位什么还不回家?哦,是没带伞吧?”“我…我…”老师啊,你正说到我的心面往了。我不晓得是喜仍是愁,只是一味的低着头,揩抹着眼角的泪水。

老师仿佛望没了我的心理,竟啼着说:“早说嘛,这点小事不要不好心念。来,你穿我的雨衣!”老师说着即将身上披着的雨衣脱了下来,将雨衣牢牢的裹在了我的身上。我露着泪,低声的说:“谢谢老师,不必啦。我想我妈妈一会儿会去交我的。”我仍然低着头,不敢直视老师。

“还客气什么,你是教生,万一被雨淋着,淋感冒怎么办?这你跟老师皆得失相当了别磨蹭,钝归野吧。”我注视着老师,把虚耻口扔在了脑后。此时我才发明老师的慈祥要比眼角的皱纹多良多的。

我走在泥泞的小路上,雨滴告诉我,亮天必定是个大晴天;小草告知我,昔后它一定会欣欣茂发;花儿告诉我,它会替每一集体带来沁己的芬芳;我告诉我本人,我要佳恶学习,报效祖邦!

第二天,地果然转晴了,我骄傲的向同窗们夸耀:昨天老师将他的雨衣借给了我。可我却清然不知老师未躺在病床上击点滴……

和蔼可亲的班主任——郭老师 篇9

苗条身材,高高的个子,乌黑的披肩长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下,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的是谁啊?告诉你吧,她就是我们和蔼可亲的班主任——郭老师。

郭老师是一个既严肃又和蔼可亲的班主任。她对学生既像园丁又像母亲。每当哪个同学做错了事,郭老师总会严肃地批评他。每当哪个同学做了好事,她总会鼓励、表扬他。

郭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而且讲的课也很有趣.。一次郭老师讲习作,记一次游戏,为了让我们作文能写好,还让我们在上课时玩了一次游戏。我们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而那一次我们的作文写的也很好。

我每次习作,郭老师总是认真批解,把好句好词或精彩的句子,用红笔批改加以鼓励,使我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个子高高的,长得帅气的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宋老师,他既幽默又有耐心。要是有同学遇到不懂的题去问他,他都会耐心的给讲解。为了鼓励我们上课积极发言,他为我们准备了许多小礼物,把我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多。

活泼可爱的.美女老师是我们的英语老师——知知老师,在学习上她对我们很严格,为了让我们记住单词,每节课都会让我们玩单词小游戏,要是谁不写家庭作业,她会把没写作业的同学留下补做。课下她喜欢同学们和她打招呼,聊天,我们都很喜欢她。

树木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只有他们无私的施舍,才会有生机勃勃。花朵的生活,离不开大地,有了大地提供的营养,才会有花儿的艳丽动人。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老师,有了她的热情帮助,有了她的谆谆教诲,才会有我们的健康成长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真伟大!您是我最好的老师!我喜欢您!”

爱心护理院那些可亲可爱的院长们 篇10

西安市百岁爱心护理院:院长似亲儿

中等个儿,圆脸儿,人到中年的西安市百岁爱心护理院院长刘洪义,1964年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市一个普通的家庭。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8岁时,母亲的瘫痪就使他学会了自力更生。即使后来遭遇了父亲、岳父因脑血栓、中风,行走不便的压力,他也没有低头。他将岳父接来同自己的父亲住在一起,端饭送水,铺床叠被,精心照顾了20年。成年后,刘洪义一直梦想建一所养老院,他说:“我决心用照顾父母的方式,照顾其他老人,减轻他们的痛苦,减轻儿女的压力。”

2005年,刘洪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经西安市民政局批准,位于未央区常青路上的一座占地10亩、180张床位的百岁爱心护理院成立了。作为院长,刘洪义常用这样一句话自励自己和引导大家:“做事先做人,爱心是为老人服务的基础,是最美好心灵的体现。”他请来了著名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长为本院的护理人员培训授课,护理工作处处以人为本,对老年人身体保暖、翻身、气垫床、气圈的使用方法,都作了详细规定,使每项工作有章可循。

2006年8月,刘洪义所开办的老年公寓被挂牌成为“全国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单位之后,他将对老年的临终关怀列为该院的重要服务内容。近两年来,他们共为103名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赵菊莲老人身患重病,因子女都在南方工作,被送到百岁护理院后,得到护理人员细心照料。去年大年初八,老人走完了她最后的人生历程。一时间,她的儿女、亲朋联系不上,刘洪义便出钱把老人的寿衣买了回来,护理人员给老人整理面容和发式,擦洗身体,穿寿衣,设灵堂,协调殡仪馆。一周后,在西南出差的儿子来到护理院,看到院方所做的一切,感动得哭了。他紧紧地握着刘洪义的手动情地说:“你们就是我的亲兄弟,谢谢你们为我母亲所做的一切!”

一位老人身患脑瘤,经过多次化疗无效,被送到百岁护理院。刚来时,他不配合吃药,也不配合吃饭。每次护理人员把饭端到他面前时,他都将饭菜摔在地上。护理人员好言相劝,一次又一次地端上热饭,直至第6次,他终于被感动了。他说连自己的子女都做不到这样的不厌其烦。

两位老人住在秦岭的大山深处,无儿无女,生活状况十分凄苦。刘洪义从电视里看到这一情况后,一夜未眠。第二天,他和志愿者一起冒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刺骨的寒风,将两位老人接到爱心护理院。当他亲自为他们洗脸、梳头、换洗干净的衣服时,老人感动不已,不知所措。刘洪义对老人说:“我就是你们的儿子,公寓就是你们的家,放心地住下吧。”

……

院办公室里,我们看到满墙的锦旗、荣誉证书。一面“院长亲似儿,公寓暖如家”的锦旗格外醒目。刘洪义腼腆地笑着说:“这是家属的心声,更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与最高的荣誉!”

渭南市临渭区爱心护理院:从淮北到渭南

一身朴素的衣着,恬静的笑容,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爱心护理院院长黄秀娟,原是安徽省淮北市的一位下岗工人。2003年,她白手起家,4年间,她在资金短缺,人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公寓规模一年一个样,4年上了三个台阶。从6间房间、8个老人发展到寓舍88间,床位150张,入住老人130人。公寓初具规模,可是当黄秀娟看到许多孤贫的老人流落于街头的情景,就感到内疚不安,一股热血上涌。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她东拼西凑,筹集资金6万元,于2005年6月又创办了一所渭南首家独具规模的托老中心,专门服务城乡孤寡无靠的特困老人。

开创这样的托老中心,势必会碰到更大的困难、压力和风险。累累负债早将黄秀娟压得喘不过气来。许多好心的朋友、长者都为她担心,劝她三思而后行。但黄秀娟讲:“钱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胆和志,有胆识,有志气,就没有办不了的事。”她坚信:“敢不敢,能不能踊跃承担这样的风险和压力,对每个有志于奉献的创业者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如今,她创办的护理院实行“一寓两体”的多功能多层次服务机制,让不同需要的老年人享受到最贴切的服务。

为了办好护理院,黄秀娟毅然决定将户口和全家人从安徽淮北市迁到了陕西省渭南。她说:“这样我就能一心一意地把护理院办好,心贴心地和老年人在一起了!”

郑州市爱馨护理院:细节决定成败

“人生能有几回搏?贵在青春这一度!”这话出自郑州市爱馨护理院院长豆雨霞之口,说出了她追求理想、干出一番大事业的积极心态。12年前,豆雨霞将自己刚满周岁的双胞胎女儿交给了家人,忍着心疼离开家乡原阳,来到了郑州,寻求在养老保健产业探索自己的道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乡间女子,奋斗成了拥有几千万元资产、老年人拥戴、手下人员服气的“巾帼英雄”。

1998年,凭着自己的一些积累,豆雨霞开始了筹建护理院的事业,几年间老年公寓由一个发展为3个,成立了爱馨养老集团。9年之间,爱馨护理院入住老人人数翻了20多倍,资产增加了上百倍。

“细节决定成败。”这话在豆雨霞身上体现得最为透彻,特别是在对待老人周到细致的照料上。大家公认,豆雨霞对于老年人的细心和耐心,可以和任何老人的儿女相媲美。这里不妨回放一个真实的“镜头”:她根据老人的要求,盛好面条或者大米饭,然后双手捧过去,轻声问道:“李奶,你尝尝咸淡咋样?是放点醋还是加点盐?”老人们有什么话要告诉她,她就蹲下来,笑眯眯地仔细地听。这时一位老人喊道:“俺霞,我吃饱了!”

豆雨霞赶忙过去,劝她说:“张奶,您再吃两口吧。“

“不吃了……”张奶说着把自己的剩饭推过来,“闺女,你把它吃了吧。”

“你真的不想吃了?”豆雨霞问,“那行,我吃了。”

豆雨霞说着,就蹲坐在老人的床头,把剩饭吃了。张奶奶看着豆雨霞把饭吃了下去,点头笑了。

这种极其微小的细节,豆雨霞一直坚持到现在,她千方百计让老人们享受到温馨和幸福,行为令人敬佩。

“春有海棠夏有兰,秋有金桂冬有梅。”这三个护理院院长只是目前全国120多个挂牌试点单位院长中的几个。他们安心岗位,各有所长,都在规划着自己爱心护理院美好的前景,在放飞梦想的舞台上再展风采。

可亲的王老师 篇11

老师的眼睛“会说话”。上课的时候,如果哪位同学说话,张老师立刻就会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盯住他,而那位同学会感到脸红,便不再说话了。

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知道答案并且举了手,过了一会儿,我又放下了,这一幕被老师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发现了。老师便叫我起来回答,当时我很紧张,脑子里一片空白,但是我看到老师那双会说话的眼睛里充满了鼓励,我便大胆地回答出来了,老师夸我说的好。并对我说以后还要继续加油。

我的老师还很有爱心。还有一次,操场上一位小同学摔倒了,老师赶紧走过去把小同学扶了起来,并给她擦干了眼泪。

老师,您是路灯,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老师,您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您是辛勤的园丁,浇灌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

可亲的王老师 篇12

一头浓密乌黑的短发,显现出他的才华横溢,一双眼睛更是炯炯有神,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方形镜片的眼镜,更显得他满腹经纶。

这个周三的物理课之前,物理老师静静地走到我和刘梦凡的桌前,略带着批评的口吻说道:“刘梦凡和李志敏,这次期末考试考得不太好呀。”

我们俩立刻惭愧地低下了头,但老师接着说,“你们两个的家长也没有给我打电话,我以为你们家长不得打电话批评我一顿吗——‘怎么教的我的孩子?’一个寒假我都在家里提心吊胆呢……”听完这一番诙谐的话语,我们两人偷偷地莞尔一笑。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上讲台,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刚才我找刘梦凡和李志敏两人谈了谈这次的成绩,还害怕她们家长找我‘算账’。我承认,她们两人的学习态度很好,各科老师都认可,可是我没有教给她们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怪我!好的学习态度加上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出来成绩啊……”

老师在自责,在检讨自己,他委婉的话语,却胜似晴天霹雳,让我们俩更加内疚了……

平易而未近人 和蔼尚待可亲 篇13

可是,当高考评卷结束,冷峻的计算机以它固有的客观统计毫不留情地蹦出语文主观题全省考生平均得分为67.29分(满分110分)的时候,在场的专家和评卷教师是吃了一惊的。因为这个分数与2007、2008年高考语文主观题全省平均分相比低了近4分!

于是,人们困惑、质疑、争议。有反思中学语文教学的,有质疑评分标准的,也有回头再看高考试卷的。

细察今年高考语文广东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为了避免造成中学语文教育的“动荡”,试卷结构布局保持基本稳定,这一点大家都容易看清楚。第二,为了避免中学语文教育过于“功利”,在“考纲”范围内,具体考试知识和能力点今年都有适当调整。例如,前四题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变化,文言文阅读第7小题考试内容的变化,选考部分的实用类与文学类的不同文体组合等。第三,为了发挥高考试卷的导向功能,试题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又要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例如,每年高考试题的选文材料要体现文学流派之别,每年的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都要在突出“粤派”的实用性上狠下功夫等。第四,为了避免去年语文试卷的部分选文过于“高雅”而遭遇微词的现象,今年的选文材料力求扮演“平易”“亲民”的形象,也企图藉此让考生考出比较理想的成绩。

应该说,命题专家的上述思想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对这些“思想”,中学语文教师是如何反应的呢?

对于上述第一点,中学语文教师是欢迎的;对于第二点,则是“骑墙”的;对于第三和第四点,不少高三语文教师则实行“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基本策略——据说,我省相当数量的学校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只做实用类文体的复习指导,以节约复习时间,这样,试卷体现的什么“文学性”“派别性”都与我无关。据评卷现场通报,今年我省选考实用类的考生占全体考生人数的71.26%,比2008年增加近10%,如果再加上两类试题都选考了的乌龙考生,这个比例还要增加。

这样,对于某所学校、某位高三语文教师而言,他的学生只需对所选择的某类文体的阅读“负责”,那么,一旦所选中的阅读文本或者试题有了“不协调”,就可能导致考生成绩的不正常状态发生。

从已有的各种现象分析,命题人与应试者的“隔膜”形成了二者之间的一层“厚障壁”,这种“阻隔”容易造成高考语文成绩的不可预测。

据此,我们试着从高考语文命题和高三语文复习的角度对今年的高考语文广东卷做一些分析与展望,希望得到命题专家、高中语文教育同仁、广大高三师生的指正。

与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比较,今年的语文试题在“走近考生”方面做了一些令人感觉“平易”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试卷形式“平易熟稔”。全卷结构和考查内容自新课程高考以来基本保持了不变的形貌。前四题的题干表述与2007、2008年比较,试题题干几乎是“拷贝”而成。给人以早在“意料之中”的“窃喜”。在接下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中,依然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理解。对第7小题,命题人更是从2008年文言句式的“创新”考查“倒退”到信息筛选的“历史老路”上去了。从全卷整体结构上看,四大板块、六道大题的模式依然如故。

第二,命题选材“通俗易懂”。今年的语文试卷,不论是语文基础知识、语言运用材料,还是阅读文本的选取,都给人以平易通俗之感,令考生甚至不少语文教师,都感到试题不仅平实甚至有些“简单”。例如:

文言文考查选取的文本材料依然是历史传记,此类阅读,高三师生早已“了然于胸”。

现代文阅读文本与2008年的阅读文本比较,亦显得“通俗易懂”。今年的社科文阅读文本虽然选择爱因斯坦的作品,但却没有一般外文翻译作品的晦涩之弊。文学作品阅读文本选自我国当代山东籍作家张炜的散文《耕作的诗人》,显然,与2008年考卷所选的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作品《河的第三条岸》比较,今年的考生心中起初可能会掠过不胜惊喜之情;而实用类文本是《黄侃先生二三事》,仅仅凭文本的标题,考生就感觉到与初中生常见的“XXX二三事”之类的作文练习题相似,它同2008年高考实用类阅读文本《绝妙的错误》中那“DNA分子”和“基因组”的艰涩概念比较简直是“通俗得十分可爱”了。

每年人们都有着“创新”期待的作文试题,今年更是显得出乎意料的“平常”。语文考试后的第二天,不少媒体甚至以通栏大标题报道:高考作文考“常识”!其字里行间,包含着今年高考作文试题太过“平常”与“通俗”之意。

然而,上述种种“可爱的通俗”与“平易”并没有成就今年语文高考可爱的成绩。这是今年我省高三师生乃至不少语文专家始料不及的。

今年全省高考语文平均分令不少人深感讶异,人们一时陷于迷茫之中:“平易”的试题为何得到的是“不易”的成绩呢?

我们撩开试卷“平易”的面纱,其“内在的高贵”就会显露出来,于是我们明白,这种“出乎意料”的考试结果原是“情理之中”的事。且看这份试卷如何“高贵”:

第一,文本材料的“高贵”。

今年的试卷所选用的某些文本材料是颇有令人产生心理距离的“高贵气质”的。例如,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应该说黄侃作为我国现代国学大师,其贡献和影响是有口皆碑的。但其个性的独特和为人之狷狂也是闻名学界的。人物恃才傲物、率性而为的“性格特色”与考生心目中的专家学者虽学富五车却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的形象有较大差异。考生在教材“传记”的阅读中,读到的“布衣总统”孙中山、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民族英雄文天祥、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等,莫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典范;在现实生活中,考生耳闻目睹的“专家学者”也都已十分“现代化”了,去年9月媒体热炒的“40位教授竞争一个处长职位”就是明证。因此,考生对黄侃这样狷介狂放、个性鲜明的学者既有新奇之感又有难解之惑。这种难得一见的“高贵”,给考生阅读理解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文本中,黄侃先生仅因学校门卫按照规定要检查他所携纸包而气愤难平,从此拒绝到校上课。此类颇有桀骜之气的率性行为给考生整体理解人物带来了困惑,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考生与人物“对话”的“心理隔膜”,进而影响考生的答题思路。

第二,试题设计的“高贵”。

语文试卷的部分试题设计了答题“陷阱”,增加了难度。例如,试卷的第五大题第22小题是一道图(表)文转换试题。其实,这里的“图(表)文转换试题”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这道题要考查的已经不单纯是图(表)文转换了。完成这道题需要三个步骤:首先要读懂图表含义;其次要将读懂的内容用明确通顺的语言概括出来;第三,考生将概括的句子填进“空缺”以前要考虑与上下文语意保持连贯。

在具体解答此题的过程中,考生至少要经受八种能力的考查:读懂图表的能力,分析图表数字意义及其关系的能力,选取图表有效信息的能力,将图表数字有效信息转换整理成文字的能力,语言概括表述能力,捕捉文段关键信息的能力,语境语言的衔接连贯能力,对标点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这众多能力的考查中,任何一种能力的不足都可能造成“短板效应”,导致严重失分。可见,这道试题真是“高贵”得可以了。

这道题不仅仅是综合考查多种能力的试题,还是一道精心设计、险象环生的“陷阱题”——它以简单“填空”的表象“屏蔽”了多种复杂综合能力考查的实质,考生在接受每一种能力考查的过程中稍不经意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或走进迷雾,或踏入陷阱。

考查结果显示:今年广东全省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61万多人,该题得0分的考生近14万人,得分在1分以下的考生达30万人!而全省考生该题平均得分仅为1.73分!

显然,这不是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所谓综合性试题希望得到的考查结果。

客观地看,单就试题本身的设计来说,它是不乏精彩之处的。但从全卷检测功能分布来说,该题考查“语言连贯”是让人存疑的。因为这份试卷的第一部分里已有第4小题专门考查语言“连贯”的试题。在同一份试卷中重复考查“语言连贯”能力,这是命题人有意为之还是斟酌不周呢?

第三,作文题的“高贵”。

我这样说,可能要遭遇质疑。因为,本文前面也说到这道题是公认的“通俗”和“平易”的试题,何来“高贵”之说?

从试题本身来说,这是一道代表了作文试题改革方向的好题(下文还要继续为今年的作文试题唱赞歌),然而在现实的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考生的头脑和审题思维已被固有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标题作文三种命题形式强化。这样,试卷中出现这种“三不像”作文试题后,对于接受多年“套路”训练的考生而言,难免对它产生一种“邻居的高贵”和“熟悉的陌生”之感。它似乎是常见的,却又是不可亲近的。考生带着这种心理困惑,必然难以较好地完成写作,难以考出自己的水平。今年作文试题得分的几个主要统计数据可以证明这种“高贵”的客观存在:全省的高考作文平均成绩为39.42分,比去年作文平均分低了近1分;获评一类卷人数为5.76%,比2008年低1.65%;全省获得满分的17人,创下了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历史记录的新低。

试题的上述种种“高贵”势必影响今年“平凡”的高考考生。这样,全省高考语文主观题成绩下降就不那么奇怪了。不过,这一现象对于我们的高考命题和高三复习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下面就2010年高考语文命题形势做一点展望,对新一届高三复习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珍视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客观性试题给我们的启示。

今年的客观性试题的难度比去年有所降低,这样才填补了主观性试题的差距,缩短了与去年全省语文总平均分的距离。这从另一个方面给我们两点基本启示:

1. 加强语文基础训练,是获得高考语文良好成绩的基本保证。从今年全省客观性试题得分形势较好的局面看,语言基础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文总分。高三复习宜抓早抓实,并要贯穿高三复习的全过程。

2. 适当提高字词基础训练的难度。今年的客观性试题难度相对较低,不是明年相应试题难度降低的依据。字词基础训练要精心设计,形成梯度。基础训练题既要让学生看到复习的效果,以增强复习信心,降低基础训练的枯燥感,又要形成循序渐进的训练态势,逐渐适当提高基础训练的难度,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能力。

第二,把握试卷的变化及其规律,理性分析,科学应对。

从我省近三年新课程高考试卷看,试卷材料和试题形式的变化一直在进行之中。如前四题考查内容的组合在变化。2007年高考前四题中的同义词辨析换成了语言连贯,2008年高考则将成语考查由在句子中考查改变为语段中考查,应该说,这样的考查更符合语言理解的规律。文言文考查不论是文本选择还是在试题内容都有不断地变革与突破的尝试。基于这样的情势,高三语文复习要遵循语文本身的规律,指导学生全面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不可过于功利地追随高考试题考查知识和能力点变化的轨迹做选择性的所谓“重点复习”,以免造成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

最具变化特征的是第五大题,即所谓语言运用题。今年语文试卷的第23题是一道关于应用文格式和表达得体的试题,这道题的导向十分明显,它告诉我们,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对今年的第22题本文前面已做了一些分析。我们认为,第22题的主要意义仍在于其应用性的指向,其综合性与高难度设计的意义在于其警示性。该题造成大量考生失分的具体原因很可能是填空要求的“隐蔽性”。比如,要求填入第一个空格的句子,是需要与下文连贯的,可该空格的上一句说的是年龄与收看电视节目获取信息比例的关系,考生从上文读下来,获得了这一强烈的语言信息刺激,他填入的句子很可能考虑的是要与上文关于“年龄”的内容连贯,而不是下文,这样导致答题错误。虽然这里有一个分号标志,但许多考生会忽略这一点。这样的“忽略”当然不是可以原谅的。但作为一道选拔性考试试题,让考生“栽”在这种更多偏向于阅读“心理性失误”的地方,应该不是命题人的目的。

所以,在2010年高考复习中,我们不必机械地模地仿设计这样的试题给学生练习。但该题考查“下文连贯”的思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

第三,普通高考语文广东卷将日渐科学与理性,更加贴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

2008年与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选考题阅读文本材料的选择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误,有一种或“大雅”或“大俗”的偏向,这是应该纠正的。我们隐约感到,命题人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考虑文本特色的因素较多,考虑考生阅读的因素较少。如果为了追求文本的多样性而忽视考生阅读的现实性,容易影响考试信度和效度,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2010年的高三语文阅读复习不必追随高考文本选择的“导向”而作“东施效颦”式的模仿。去年的高考阅读试题选择了《河的第三条岸》作为文本阅读材料,不少地方的高三语文教研活动便掀起了类似小说流派的阅读研究热潮。这种简单追逐“时尚”的做法,是高三语文复习应该避免的。我们认为,高考阅读复习指导还是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指导学生掌握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答题能力。

我们相信,有2008、2009年两次阅读材料选择的不甚理想的经历,广东高考命题专家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会更加科学和理性,更加走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也就是说,在这方面,命题专家很可能要更多地倾听来自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声音。

第四,高考作文命题将更加贴近考生实际生活。

虽然今年的高考语文广东卷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试卷中体现出来的追求改革、努力探索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试卷在高考作文命题上的改革努力是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广东卷的最大亮点。

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长期在话题、材料、标题三大题型中转悠。同时,高考作文试题本身端着“高”字的架子,追求试题内涵的“哲理高度”和“思想深度”,远离考生的生活实际,形成了高考命题的既“高”且“大”的基本模式。“模式化”的作文试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高三作文指导的“套路化”和考场作文答卷的“程式化”。这种僵化“八股”应试生态的长期存在,严重违背了新课标精神,阻碍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影响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甚而影响我们民族的未来。

今年的广东卷作文试题开始打破命题形式的界限。这道作文题很难说它是材料作文、标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这种突破在我国大陆高考作文命题史上具有首开先河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不要纠缠于作文命题的形式,要关注作文命题内容本身。

今年广东作文试题要求考生“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其试题内容的正本清源的意义在于,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生活、关注社会常态(不是多年提倡的所谓社会热点),引导考生走出语必说哲理、文必谈思想的僵化思维模式,以根治多年来高考作文答卷年年大量“套作”的顽症。

有人赞扬今年的上海卷“反猜题”成功。如果说今年上海卷作文题是成功的,我们认为,它只是一种“命题策略”的成功,这种成功是暂时的;而广东卷作文题的成功,则是一种“命题思想”的胜利。它为从根本上治疗应试作文的“套作”顽症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为中学作文训练引导青少年一代“说真话,做真人”开辟了一条新路,为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思想的进一步落实做出了贡献。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成绩不是很理想,恰是这种试题“转型时刻”难免要付出的“代价”。这道题已经没有过去作文试题那种简单比附的“高度”和“深度”可“套”。可是,由于长期备考“套路”训练的思维惯性,许多考生依然将这道题“转化”成“套路”,写成了“诚信是常识,我们必须要具有诚信的美德”“坚韧是常识,有坚韧的毅力才能成功” “苦难是常识,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彩虹”等。而今年的作文试题,恰是这类“应试套作的克星”!这样的“代价”为今后高三作文指导提供了“前车之鉴”。

因此,2010年的高考作文训练需要“弃旧图新”。

“旧”,指过去不少高三作文训练中所谓“富有成效”的旧的“思路、做法、经验”。诸如“范文引路,模仿套路”“引联议结,四步三段”“理不够,例来凑”“事例不会编,搬出司马迁”“不求高档,只求稳当”等“贻害千古”的“有效”策略与方法,这些高三语文训练的“明规则”和“潜规则”都到了应该抛弃的时候了。

“新”,是指考生要体会并学会整理自己的生活,学会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写进作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的考生若能将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倾诉出来,在高考作文答卷上再现出来,一定能够打动评卷老师,夺取作文高分。笔者多年参加高考评卷工作,一旦读到那些写真事、抒真情的文章莫不为之动容。

总之,2009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广东卷)向中学语文教学一线的师生做出了“平易”“和蔼”的姿态,但还缺乏“近人”“可亲”的“实惠”,在文本选择、部分试题的设计上有些失误;2010届高三复习需要全面分析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把握高考语文考试的发展趋势,扎实备考,力图取得明年高考的优秀成绩。

(说明:本文所列2009年高考语文成绩的各项数据,均来自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考语文科评卷现场权威信息发布)

和蔼可亲的外婆 篇14

开始做香肠了!外婆搬两张椅子,外公拿已经洗干净的猪小肠。灌香肠漏!外婆把小肠,套在漏斗上,再将肉塞进漏斗进入小肠,外公拿着绳子大约每隔30毫米系一根绳子,一节一节的,每六七节就成了一串香肠。不一会儿六七串香肠做好了。我问外婆:“我能不能也做一下香肠呢?”外婆连忙说:“不行,不行!万一做破了就要把做破的剪掉重新做,所以我来做。”“哦!那做完能不能跟我讲讲这肉怎么做。”“行啊!”不一会儿,香肠做好了,外公把香肠挂到阳台上,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外婆说:“现在我讲了,是先去菜市场买来猪小肠,把肉去皮,切成片。再放味精、白酒、盐、白糖等调料。接着搅拌均匀,这样肉馅就做好了。最后,就像你看到的把肉塞进小肠内,一节一节系好。

严肃又可亲的父亲作文 篇15

我的父亲他个子高高的,脸白白的,在脸上还长有一颗颗黄黄的雀斑。抿着嘴的时候,脸上一脸严肃,没有一点笑容。

记得您小时候就对我的期望就特别高,尤其是在我的学习方面上,您每一次都要求我每一次的考试都在90分以上。如果我达不到您的要求您就要用犀利的目光瞪我一眼。不时的打我一下。吓得我连说话都不敢说,头也不敢抬。在这样子的重压之下,使我的成绩一次不如一次,从90分降到了80分又从80多分又降到了70多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您老是打我,老是骂我。可是,后来您换了一种方法,经常跟我讲道理,分析试卷,告诉我错在哪里,哪里应该错,哪里不应该错,说得我心服口服,慢慢地我又从70多分升到了90 多分。

上一篇:如何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下一篇:关于高考句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