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箱发展史及未来展望

2024-10-02

音箱发展史及未来展望(精选9篇)

音箱发展史及未来展望 篇1

上海燃气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作者: 来源:天然气(煤层气)与管道网 浏览次数:

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是我国最早使用燃气的城市之一,1865年,上海建成第一家煤气厂,于当年11月1日开始供气,从此开始了上海的燃气史。悠悠百年,历尽沧桑,走过140多年历程的上海燃气如今已成为上海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集团。截止2007年末,上海燃气集团拥有总资产值138亿元人民币,净资产78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94亿元人民币,燃气用户511万户,地下管网1600km。员工近万名;天然气、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的年供应量分别为28亿m3、20亿m3和15万t。

一、发展概述

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商人纷纷来上海投资建厂。城市逐渐发展,经济日趋兴隆。早在1861年,居住在上海租界的一些英国商人就倡议在上海生产和供应煤气,并于1862年正式发起筹建大英自来火房,选址苏州河南岸泥城浜以西(今西藏路桥西南侧)建造煤气厂及相关设施,建设工程历时1年6个月,在1865年9月建成,当年11月1日正式向用户供应煤气,主要用于照明,外滩、南京路一带开始启用煤气路灯取代煤油灯,从此标志了上海现代城市燃气乃至城市公用事业的开端。

煤气的应用在当时社会和市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经营情况也逐步好转,并在1867年起盈利。与此同时,上海的煤气发展从其一开始就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既有煤气同行业之间的角逐,也有煤气与电力两种不同产业、不同的技术手段之间的较量。英商自来火房在同行竞争中淘汰了法商自来火行。从1882年上海出现电灯照明之后,煤气又与电力之间展开了竞争,直到上世纪20年代,电取代了绝大多数煤气照明,煤气的供应领域从光源转为热源,从而获得了发展。从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杨树浦煤气厂和吴淞煤气厂先后建成投产,到1949年上海解放,全市年总供气量为2983万m,管线总长414km,家庭用户1.74万户,民用煤气普及率仅为2.1%。在煤气正式供应上海到新中国成立前的84年中,上海城市煤气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上海解放后不久,市人民政府公用局即派军事联络员进驻英商上海煤气公司。1952年11月,市人民政府正式征用,更名为上海市煤气公司。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上海的煤气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先后对杨树浦煤气厂、吴淞煤气厂进行多次改建、扩建,1958年又兴建了吴泾炼焦制气厂(上海焦化总厂前身),在1972年起对液化石油气实行全市统一管理经营,1984年开始兴建浦东煤气厂。以1989年与1949年相比,煤气销售量增长了近40倍,煤气居民用户数增长了75倍,国家累计投资12.3亿元,上海的城市煤气无论是制气设备、技术工艺,还是业务经营、人才培养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为日后上海煤气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31990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用3至5年的时间,解决上海煤气供不应求的突出矛盾,实现全市基本煤气化。期间,浦东煤气厂二期工程竣工,吴淞煤气厂扩建完工,上海焦化总厂“三联供”上马,以及石洞口煤气厂建成,使全市的煤气供应能力在1994年底达到日供818万m3,液化石油气经过“三点一线”建设达到年供10万t,从而基本保证了煤气大发展对气源供应的要求。与此同时,公司在民用气发展方面迅速加快步伐,在5年时间内发展了110多万户家庭用户,实现了上海城市基本煤气化。在此基础上,公司又在“九·五”期间提出了全气化目标,并在上世纪末实现了城市全气化。上海煤气公司也被国家建委等部门评定为全国最大的煤气生产、供应特大型企业。

大发展也带来了上海煤气的大变化,煤气在供应规模、供应能力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工程、储备设施相继建成投营,煤气生产、储备、燃气具开发等一大批科技成果荣获全国、市级奖,并涌现出了一批劳模、先进。对外交流也不断扩大,并成立了上海林内等多家合资企业。

1992年上海市煤气公司天然气公司(筹)成立,开始筹划实施东海天然气下游工程的建设。经过近6年的努力,来自东海平湖的天然气从1999年4月正式开始向上海供气,浦东作为上海改革开放的东方明珠,在比浦西地区迟用煤气123年后,一跃成为上海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城区。2004年1月,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向上海供气,上海燃气从此进入了天然气发展的新时代。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上海燃气行业也实施了三轮重大改革。1997年6月,上海燃气实施了以“产销分离”为重点的第一轮行业改革,撤销上海煤气公司。分别成立上海煤气制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煤气销售(集团)有限公司。

2000年9月,实施了以“裂变重组”为特点的第二轮行业重大改革,撤销上海煤气制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煤气销售(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上海燃气市南、市北、浦东销售有限公司等九家独立核算企业,归口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管理。上海煤气第一、第二管线工程公司和燃气设计院整建制划入城建集团。

2003年12月,上海燃气行业实施了第三轮改革,成立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归并吴淞、浦东和石洞口3家制气公司,浦东、市北和大众燃气3家销售公司,以及天然气管网公司和液化石油气经营公司等企业,燃气集团归口申能(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燃气行业深化改革后,初步实现了从事业化运行机制向具有公益性特征的企业化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管理逐步规范,服务形象明显提升,燃气行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近二十年发展回顾

近二十年来,上海燃气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满足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在加快气源建设、扩大供应能力、实现城市全气化、确保重点工程配套、调整气源结构、拓展燃气应用新领域、不断提高对外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不凡业绩。

提前实现全气化。1987年末上海管道煤气用户为99.7万户,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不到50%。1990年4月,上海市政府决定,在5年内采取国家、企业、个人集资方式,增加气源326万m3/d,发展110万用户,相当于用5年时间去完成上海燃气问世以来125年中煤气用户发展总数(1990年末管道煤气用户114.7万户)。至1995年实际发展用户141万户,净增121万户,民用燃气普及率越过80%,基本实现城市燃气化。

“九·五”期间,城市燃气普及率继续快速上升,继静安区1995年实现民用燃气全气化后,每年有3个区实现全气化,1999年8月10日,全市城区实现燃气全气化,平均气化率达到98%,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实现市政府提出的任务。同时,根据加快郊县集中城区化地区建设的要求,1996年6月,市煤气公司与松江县人民政府联手,组建上海松江管道煤气公司,并于当年年底通气点火。同年8月,奉贤燃气公司成立,1997年底通气点火。郊县“小煤气”得到改造,提高了供气质量。1999年底,上海七区的城镇实现全气化,用户普及率达95%以上。

天然气快速发展。东海平湖天然气进入上海,掀开了上海燃气史上新的一页。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工程的东海天然气早期开采供应上海城市燃气工程,1995年9月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批准。整个工程分上、下游两部分。上游工程包括海上钻采、海底输送和天然气处理等,下游工程为输配、服务和管理。下游工程建设于1996年3月正式启动,工程投资14.8亿元,主体工程于1998年8月底建成,11月底完成调试等生成准备。1999年4月8日东海天然气下游投运气,经过五天四夜奋战,4月12日实现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供气;4月28日起,居民用户开始用上天然气;同年7月,天然气顺利进入浦西。至2000年9月底,浦东地区实现管道燃气天然气化。

“西气东输”天然气供应上海,上海燃气开始进入天然气发展时期。2004年1月1日,上海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天然气销售协议》,开始接收“西气东输”天然气,并与浦东地区东海天然气高压输配管道连通,形成“东西互补、南北贯通、两环相连”,总长约500多km的上海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2007年6月末,上海天然气用户数开始超越人工煤气用户,天然气全面成为上海燃气第一“大户”。

燃气应用拓展新领域。在实现城区全气化后,燃气行业对销售发展方向作了战略性调整,积极拓展燃气发展新领域。改造燃气锅炉,推广燃气空调和分布式供能,建设液化气加气站,发展天然气发电、化工和大工业用户,为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能源结构作出了贡献。至2005年底,上海燃气配合本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共改造燃煤锅炉2000多台,为实现内环线以内“无燃煤化”,全市3×108m2“基本无燃煤区”提供了有力保障。至2007年末,共推广燃气空调686台,发展分布式供能系统12台,总装机量7112kw。天然气发电、化工和工业年用气总量超过15亿m3。

科技进步加快步伐。通过历年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了“上海燃气生产调度管理系统”、“调度中心应急处置系统”、“燃气热线信息管理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业务工程管理系统”、“燃气表具管理系统”、“管网远程监测监控(SCADA)系统”、“管网地理信息(GIS)系统”、“GPS车辆定位系统”和“煤气生产控制(DCS)系统”等一系列计算机管理系统,信息化应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运用“燃气管道不停气快速抢修、接管技术”、“非开挖排管工艺”等,解决了生产运行和建设施工中的难题;“低压机电一体化燃烧器”和“调幅烧嘴”的开发,促进了燃气空调、燃气锅炉的大力推广和发展;“天然气改制工艺”研究,为天然气平衡利用和人工煤气清洁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高压管道施工、管网控制、计量管理、天然气转换、人工煤气和天然气同步运行等各方面的技术运用和管理日趋成熟。

行业形象明显提升。随着用户数快速增长,燃气服务网络同步扩大,从1987年管道气6个服务窗口、液化石油气18个供应站,分别扩展到目前管道气30多个服务窗口、液化石油气20多个供应站;居民管道气新装业务原来全市只有一个窗口办理,目前实现跨区所有窗口办理。同时,燃气企业坚持把市民反映的热点列为服务工作的重点,将用户的需求转为服务工作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服务规范,实行公开办事制度,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开展创建“新风窗口”、评选“服务明星”等活动,服务质量得到持续提高。1995年11月,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宣布:市煤气公司在全市各行业中率先达标;2003年,燃气行业首次被评为市文明行业;2004年11月1日,全市统一的962777燃气热线正式向社会开通;2007年燃气行业连续第三次被评为市文明行业。2007年11月,燃气集团的“燃气销售服务”项目荣获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满意服务”称号。

三、未来展望

目前,上海燃气正在推进新一轮发展。“十一五”是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上海燃气集团以服务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为出发点,继续贯彻市政府有关深化燃气行业改革的文件精神,全力服务于全市能源战略和能源安全,围绕“发展与管理”两大主题,实现“安全供气、科学管理、优化服务、良性发展”四大目标。

平衡燃气供应,培育梯度市场。努力争取天然气增量,积极做好进口液化天然气和川气入沪的配套建设,构建天然气多气源格局。力争到2010年,天然气、人工煤气和液化气的供应规模分别达到60亿m3、18亿m3和20万t。进一步强化需求侧管理,加强市场细分和市场营销,培育梯度市场,积极做好世博园区等建设配套项目,加快推进燃气发展。

构建多气源供应一张网,健全应急储备保障体系。加快天然气主次干网及相关设施的建设,形成本市多气源供应一张网,并努力探索与周边省市形成互通互补;加快五号沟LNG扩建项目等安全储备和应急设施建设。将本市天然气基本用户的安全储备保障能力提高到15天。

确保安全生产,提高安全受控度。健全燃气管网安全运行监控、事故应急处置、社企安全用气协作三大网络。以“平安建设”专项整治为契机,提高管网安全巡查白检率,占压管总量每年净减20%以上;确保居民用户两年一次安检覆盖率和重要安全隐患处置率达到100%,家庭用户万户死亡率小于0.08。

提高服务质量,做优服务品牌。确立上海燃气服务水平在本市公共服务行业中领先的目标,确保服务规范率达到90%以上,保持文明行业称号,实现行风评议争创第一的目标。

加快科技进步,抓好节能降耗减排。健全集团系统技术管理和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研培训中心的功能建设。通过优化生产,技术改造挖潜,将制气转换效率提高到78%以上,燃气配送损失率降至5%以下。

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科学管理。巩固和拓展集团统筹管理平台,进一步整合优化各类资源。改进完善集团的管理模式和事权划分,以及“一张网”的管理架构和销售服务的市场化模式等工作的研究和探索,深入稳步推进改革,科学调整生产关系,稳妥实施资本运作,积极推行集约化管理,不断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

上海燃气的发展史,也是无数“燃气人”不断追求、无私奉献的奋斗史。140多年的发展历程孕育出蓝焰闪耀,薪继火传的燃气精神,生生不息的内在因子将传承“燃气人”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我们坚信,上海燃气的发展将不断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沪2015年人工煤气基本转换为天然气

2008年05月18日08:50 新闻晨报

到2015年,上海天然气用气量将达到120亿立方米左右,人工煤气用户基本完成向天然气的转换。记者昨天从上海市政科技周“专家论坛”上获悉,届时申城天然气的储备能力可以满足基本用户15天的用气量。

天然气储备拟从3天增至15天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王以中在论坛报告中透露,“十一五”期末,上海天然气用户将增至360万户,人工煤气用户将减少至155万户,液化气用户维持在260万户左右。燃气用户总数达到775万户。2010年,上海天然气供应量基本满足全市各类用户需求,同时储备能力也将提高,争取天然气储备能力可以满足基本用户15天的用气量(目前为3天)。

王以中透露,2015年上海天然气用气量将达到120亿立方米左右,人工煤气用户基本完成向天然气的转换。2020年,上海天然气用量将达到150亿至180亿立方米,城市管道燃气实现天然气化。应急储备量也将从2010年的15天上升到2020年的30天。

专家建议燃气储罐处布设地震观测站

在昨天的论坛上,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专家赵鸣等指出,在各类自燃灾害中,强烈地震是对燃气系统威胁最大的灾害。这种威胁,不仅体现在燃气系统会在强烈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而且会在强烈地震后引发火灾、爆炸等一系列严重的次生灾害,给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值得警惕的是,城市地下管道工程运行时间长,抗震设防标准不高,为此建立燃气系统地震紧急处置系统已经十分迫切。

赵鸣透露,上海地区的燃气系统的抗震能力是比较低的。为此建议,在燃气厂站如城市门站、燃气储罐等处合理布设地震(强震动)观测站,一旦发生异常,即向决策中心传送监测信息,由数据处理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作出是否切断的指令。

音箱发展史及未来展望 篇2

在图像融合中,参加融合的源图像是由不同的图像传感器或者是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时刻得到的,所以在进行融合之前需要对图像进行配准和一些预处理操作。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参加融合的图像都是经过配准了的,图像融合的过程可以发生在信息描述的不同层,通常将图像融合分为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1]。像素级的图像融合是最低层次的图像融合,但该层次的融合准确性最高,能够提供其它层次上的融合所不具备的细节信息。可以说像素级图像融合是特征级和决策级图像融合的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图像融合方法。

1 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

像素级融合的过程一般可分4个步骤:预处理、变换、综合和反变换 (重构图像) 。大多数研究像素级融合的论文都假设被融合的图像已经配准,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论文专门研究配准处理[2]变换阶段采用的主要方有:PCA,有时也称PCT;HIS变换;多分辨方法,如金字塔 (pyramid) 算法和多分辨小波变换wavelet。综合阶段将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结果进行综合处理,从而获得最终的融合图像。综合方法可分为:选择法。即根据某种规则,分别选择同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系数,组成一组新的变换系数;加权法。即用某种加权平均算法将不同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系数综合为一组新的变换系数;优化法。即根据应用不同,构造某个评价融合效果的性能指标,综合结果使该性能指标达到最优。反变换阶段是根据综合阶段得到的一变换系数进行反变换操作,得到融合图像。

2 加权平均法

假设参加融合的两个源图像分别为A, B,图像大小为N1×N2,经融合后得到的融合图像为F,那么对A, B两个源图像的灰度加权平均融合过程可表示为:F (n1, n2)=ω1A (n1, n2)+ω2B (n1, n2)式中:ω1+ω2=1,ω1,ω2在不同类的图像融合当中,通过仿真确定它们的值。当两幅图像很相似时,合成图像就采用两幅图的平均值也就是权值分别为0.5和0.5;当两幅图像差异很大时,就选择最显著的那一幅图像,此时的权值为0和1,上面的权值选择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人眼的视觉特征,而没有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目标特征。Lallier利用军事应用中的目标特征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权值选择方法,所产生的融合算法计算量较少,适于实时处理,而且稳定性非常好。

3 小波变换法

小波变换[3]也是一种图像的多尺度、多分辨率分解,而且小波分解是非冗余的,使图像经小波分解后的数据总量不会很大;同时,小波分解具有方向性,利用这一特性就有可能针对人眼对不同方向的高频分量具有不同分辨率这一视觉特性,获得视觉效果更佳的融合图像。

这里以两幅图像的融合为例,对于多幅图像的融合方法可由此类推。设A, B为两幅原始图像,F为融合后的图像。其处理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每一源图像分别进行小波变换,建立图像的小波塔形分解;第二步对各分解层进行融合处理,各分解层上的不同频域分量可用不同的融合算子进行融合处理,最终得到融合后的小波金字塔;第三步对融合后的小波金字塔进行小波逆变换 (即进行图像重构) ,得到的重构图像为融合图像。

4 总结及展望

图像融合能够协同利用同一场景的多种传感器图像信息,输出一幅更适合于人类视觉感知或计算机进一步处理与分析的融合图像。它可明显的改善单一传感器的不足,提高结果图像的清晰度及信息包含量,有利于更为准确、更为可靠、更为全面地获取目标或场景的信息。因此,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是一项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何友, 王国宏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社.2000.11.

[2]王东峰.多模态和大型图像配准技术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2.

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及未来展望 篇3

关键词:图像融合小波变换反变换

0引言

在图像融合中,参加融合的源图像是由不同的图像传感器或者是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时刻得到的,所以在进行融合之前需要对图像进行配准和一些预处理操作。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参加融合的图像都是经过配准了的,图像融合的过程可以发生在信息描述的不同层,通常将图像融合分为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像素级的图像融合是最低层次的图像融合,但该层次的融合准确性最高,能够提供其它层次上的融合所不具备的细节信息。可以说像素级图像融合是特征级和决策级图像融合的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图像融合方法。

1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

像素级融合的过程一般可分4个步骤:预处理、变换、综合和反变换《重构图像》。大多数研究像素级融合的论文都假设被融合的图像已经配准,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论文专门研究配准处理变换阶段采用的主要方有:PCA,有时也称PCT;HIS变换;多分辨方法,如金字塔(pyramid)算法和多分辨小波变换wavelet。综合阶段将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结果进行综合处理,从而获得最终的融合图像。综合方法可分为:选择法。即根据某种规则,分别选择同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系数,组成一组新的变换系数;加权法。即用某种加权平均算法将不同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系数综合为一组新的变换系数;优化法。即根据应用不同,构造某个评价融合效果的性能指标,综合结果使该性能指标达到最优。反变换阶段是根据综合阶段得到的一变换系数进行反变换操作,得到融合图像。

2加权平均法

假设参加融合的两个源图像分别为A,B,图像大小为N1×N2,经融合后得到的融合图像为F,那么对A,B两个源图像的灰度加权平均融合过程可表示为F(n1,n2)=ω1A(n1,n2)+ω2B(n1n2)式中:ω12=1,ω1,ω2在不同类的图像融合当中,通过仿真确定它们的值。当两幅图像很相似时,合成图像就采用两幅图的平均值也就是权值分别为0.5和0.5:当两幅图像差异很大时,就选择最显著的那一幅图像,此时的权值为0和1,上面的权值选择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人眼的视觉特征,而没有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目标特征。Lallier利用军事应用中的目标特征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权值选择方法,所产生的融合算法计算量较少,适于实时处理,而且稳定性非常好。

3小波变换法

小波变换也是一种图像的多尺度、多分辨率分解,而且小波分解是非冗余的,使图像经小波分解后的数据总量不会很大;同时,小波分解具有方向性,利用这一特性就有可能针对人眼对不同方向的高频分量具有不同分辨率这一视觉特性,获得视觉效果更佳的融合图像。

这里以两幅图像的融合为例,对于多幅图像的融合方法可由此类推。设A,B为两幅原始图像,F为融合后的图像。其处理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每一源图像分别进行小波变换,建立图像的小波塔形分解;第二步对各分解层进行融合处理,各分解层上的不同频域分量可用不同的融合算子进行融合处理,最终得到融合后的小波金字塔:第三步对融合后的小波金字塔进行小波逆变换(即进行图像重构),得到的重构图像为融合图像。

4总结及展望

音箱发展史及未来展望 篇4

一、粮食流通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一)粮食统购统销体制的建立及成就。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后,从1953年起,国家正式进入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口以及工业加工用粮等对商品粮的需求日益增长,虽然1952年粮食产量达到3278亿斤,比1949年增长了44.8%,但是人均占有粮食水平仍然处于很低水平,特别是从旧中国长期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过着糠菜半年粮生活中走过来占总人口80%农民,在逐步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需要消费更多的粮食。这便是国家承担的社会粮食供应量越来越大,中国粮食的产需矛盾加大,同时,由于当时粮食自由市场存在,社会上一些粮食投机商利用尖锐的粮食产需矛盾,与国营粮食部门争夺市场,抢购粮食,有的甚至拦路抢购粮食,国家粮食计划无法完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许多地方出现抢购现象。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中央于1953年10月16日作出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其主要内容是:

1、对农村余粮户实行粮食统购政策;

2、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口实行统销政策;

3、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实行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的政策;

4、实行在中央统一管理下,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1953年当年睢宁县收购粮食2918.5万公斤,有力地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建立的成果主要表现在:

1、缓和了粮食产需矛盾;

2、保证了社会各方面正常的粮食需要;

3、保证了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

4、促进了资本主义粮食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计划经济时期粮食流通体制历史性演变。国家粮食统购统销体制的建立后在实施过程中经过了数次的调整与变革,1955年8月,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1958年,粮食收购取消三定,实行大购大销,所产粮食全部收购,再按需返销;1959年到1961年睢宁粮食大幅度减产,收不抵支,出现奇缺。1965年粮食实行征购“一定五年不变”的政策,1971年改为“一定五年”的政策,同时规定在完成订购的基础上加价30%,1979年国家再调高订购价的基础上,超购价格在新订购价的基础上调高50%,1983年后粮食征购实行包干制,以村委会为基础,包产包销。1985年,粮食取消了统购统销,改为合同订购,真正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此拉开序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由于继续对粮食仍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国有粮食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对粮食进行独家垄断经营,即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经营粮食发生的亏损,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

1985年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多渠道经营粮食的局面逐步形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已经确定。

二、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一)1985至1992年——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1985年,根据粮食总量收支平衡有余的新形势,为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国务院决定粮食流通体制实行“双轨制”,即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由市场调节供求,实行议购议销。在“双轨制”推动下,国有粮食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开展多种经营,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又搞活了粮食流通,促进了国有粮食企业较快发展。同时,职工人数也发生了膨胀式的增长,全县粮食职工在1956年工资改革时315人,到1979

年二十多年间才增加到899人,而从1980年到1986年短短六年时间增加了1000余人,达到1706人。全国国有粮食职工在1986年的总数也达到了252.5万人。

在实行“双轨制”过程中,为了逐步把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分开,鼓励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调动企业和职工经营积极性,各地从实际出发,探索了许多改革模式和经验,其主要做法是:对政策性粮食实行统一经营,亏损集中管理,将粮食政策性亏损同企业正常经营盈亏划分开来,使基层国有粮食企业卸掉长期亏损的包袱,强化企业内部考核,增强职工勤俭节约、增收节支的责任感,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1992年至2001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1992年,为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进行了改革,即放开粮食销售价格和销售市场,对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改为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国有粮食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对过有粮食购销企业来讲叫做“基本断奶”。

1994年,为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财政补贴作用,保证政策性收购资金不被商业性经营业务所占用,粮食部门实行“两条线运行”改革,即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建立两条线运行机制。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实行财务分开、核算分开。通过分开核算,严格划分政策性业务费用和商业性业务费用,防止互相挤占也就是讲的“彻底断奶”。

1998年,针对当时粮食流通体制仍然存在政企不分,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粗放、富余人员较多,同时又挤占挪用粮食收购资金,形成大量经营亏损和财务挂账,增加国家财政负担等问题,国家实行了以“四分开一完善”为重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即实行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重点推进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重点是实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主营业务与附营业务分开以及富余职工下岗分流。

(三)2001年至今——按照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要求,全面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

2001年,国务院决定在八个粮食主销区省份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8号)。随后,原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等八部门又下发了《关于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计综合〔2002〕677号),江苏省在200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苏政办〔2002〕5号)文件,江苏省国有粮食企业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才正式拉开序幕,对企业的三老问题,真正开始处理,睢宁县国有粮食企业共裁减职工3709人,历史财务负担得到进一步剥离,但是,按照文件要求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各地进展不一。对全国总的来讲这一段时间解决了一下几个重点问题:一是粮食主销区省(市)在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史包袱的基础上,加快企业战略性改组,合理调整企业布局和结构。二是粮食主产区省(区)把实行政企分开、减员增效和加快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作为改革重点,积极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管理体制创新。三是中央和地方储备粮企业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特别是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和收购市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了适应改革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五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粮财〔2004〕125号),提出了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妥善解决企业历史包袱,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

2006年,为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和国务院先后下发了《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等六部门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粮财〔2006〕123号),对继续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

三、粮食流通体制与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建立、完善、演变与改革,时刻围绕着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主题,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潮刚刚兴起的时候,国家粮食安全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时候,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的出台,有力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与发展。在上个世纪国际冷战时期,为保证应对全球战略危机,果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战略储备政策,在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储备粮体系的建设,有力保证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

(一)、在统购统销即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粮食储备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①“甲子粮”目的是为了“应付灾荒和各种意外”。②“506粮”。这是一种以备战为目的的军用粮,属于战略储备。③商品库存,即为了保证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以及完成粮食计划调拨而由粮食部门建立的储备。商品库存实际上是周转储备,以上三大储备体系虽与现代意义上的粮食储备结构有所不同,但是长期以来,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组织未来发展展望 篇5

组织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是不确定的`.组织未来的目标将会增多,重点是满足其中若干项目目标达到最佳成果.未来组织活动范围将不限于地域而是面对整个世界,将要看得更远,想得更多,未雨绸缪.这就对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提出了挑战,要终身学习,全面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不断充电,不断发展新知识和新技能.

作 者:张立艳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学院,商经系,天津,300222刊 名:商业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COMMERCIAL RESEARCH年,卷(期):“”(10)分类号:F279.21关键词:

材料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未来 篇6

摘要: 回顾过去,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发展离不开材料。从人类早期发展到现在,材料的发展在人类发展史上占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直到现代,人类的材料生产与制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各种新材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展望未来,材料依然将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向半导体材料、结构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方向发展。

关键词: 材料,发展

一、回顾材料发展历程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人类文明曾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没有材料就是没有发展。

人类诞生以前其实就有了材料,材料的历史与人类史一样久远,可能还要比之久远呢!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他们是

1.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之后也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而已。

2.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主要材料有:陶、铜和铁。

3.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20世纪初,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主要材料: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4.材料的复合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金属陶瓷的出现标志着复合材料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可以利用新的物理、化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独特性能的复合材料(只要是由两种不同的相组成的材料都可以称为复合材料)。

5.材料的智能化阶段:如形状记忆合金、光致变色玻璃等等都是近年研发的智能材料(自然界中的材料都具有自适应、自诊断合资修复的功能,而目前研制成功的智能材料还只是一种智能结构)。世纪以来,物理、化学、力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推动了对于物质结构、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同时,金属学、冶金学、工程陶瓷技术、高分子科学、半导体科学、复合材料科学以及纳米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各种新型材料的产生,并推进了对于材料的制备、生产工艺、结构、性能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为材料的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材料功能和性能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现代材料科学更注重于研究新型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创新,对于设计具有不同性能要求的材料复合工艺和纳米态材料的凝聚过程,以及各类材料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性能以及综合性能的研究给予了更多的重视。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不仅与揭露材料本质及其演化规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能有关,而且与使用材料的工程技术学科以及制造加工材料的工程学科有着相互交叉性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材料科学与工程”逐步形成学科,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下分三个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二、材料的未来发展

新材料的诞生会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甚至会催生新的产业和技术领域。材料科学现已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根据我国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新材料领域值得注意的新发展方向主要有半导体材料、结构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敏感与传感转换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及复合材料。

1.半导体材料

随着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半导体及其应用研究的中心正向直接影响市场的微型或低维量子器件、改善传输质量和效率、增大功率和距离等方向发展,半导体化合物(GaAs、InAs、GaN、SiC等)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2.结构材料

Fe基、Al基、Ti基以及Mg基合金作为力学材料的主体,构成了系列结构材料,其主要功能是承担负载(如火车、汽车、飞机)。汽车用钢近年来已从一般钢铁发展为使用灿合金或特殊的高强Mg基合金,高强Ti合金在高强钢中有重要位置,不锈钢则有取代碳钢的趋势。用于军用飞机的Al合金及一般钢材则被先进的Ti合金及高分子基复合材料所取代。进一步还需要发展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或Al基复合材料。结构材料的主体有:(1)钢铁;(2)Al合金;(3)Mg合金;(4)Ti合金;

(5)结构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3.有机/高分子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是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的重要基石,已成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以及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一方面量大面广的通用高分子材料需要不断地升级改造,以降低成本、提高材料的使用性能;另一方面各类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将应运而生,尤其是有机及聚合物分子或少数分子组合体的光、电和磁特性将成为高分子向功能化以及微型器件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音箱发展史及未来展望 篇7

1 SUV发展特征分析

1.1 市场占比不断增长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我国汽车市场呈现为迅猛增长的态势,并在2009年与2010年政府政策的促进下,快速跃居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市场[2]。乘用车作为汽车市场的作用,通过2011年的调整以后,乘用车市场近年来恢复为稳定增长的势头。而SUV作为乘用车市场的细分领域,更是表现为持续火热的现象,已经成为促进乘用车市场增长的中流砥柱,即便是乘用车行业处于调整阶段,其相应的市场增长率也高于25%[3]。从市场份额来看,SUV在乘用车市场中的占比则从2006年的4.4%快速上升到2015年的31%,短短时间,SUV市场份额就已经突破3成。

1.2 消费结构产生变化

最近几年来,SUV消费结构呈现为不断上移的趋势,中高端(15万元以上)表现为比重快速提升的趋势,特别是20万元以上的车型。中低端(1 5万元以下)则表现为不断下滑的势头。从产品类型来看,我国自主品牌SUV基本上垄断了15万元以下的市场,而15万元以上的市场则基本上被合资品牌与进口品牌所垄断。虽然国内各个自主品牌均努力涉猎高端市场,但与我国轿车市场较为类似,仍然难以突破价格天花板。从合资品牌层面来看,欧美品牌在中高端市场仍然占据较大优势:从欧系品牌来看,以德国大众为代表的SUV仍旧占据着极为明显的优势,从途观到宝马X系列、奥迪Q系列等,均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从美系品牌来看,虽然其进入到我国的SUV市场相对较晚,然而其近几年来的快速增长势头仍旧是无法忽视的,比如福特翼博、翼虎,别克昂科威、昂科拉,雪弗兰创酷、科帕奇等车型,均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高端车型牧马人、大切诺基等也具有一定的市场。日系与韩系尽管也在相继推出CR-V、RAV4、IX35、KX5等车型,但其在高端市场的份额则表现为不断走低的形势[4]。

1.3 小型车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汽车行业所面临的交通、环境以及能源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峻,SUV也从传统的大尺寸、高油耗特征逐渐朝着小尺寸、低油耗的形式变化,小型SUV市场占比不断增长,表现为快速增长的趋势。从产品形式来看,小型SUV大部分都是基于轿车平台进行量产,车长通常都在3850~4350mm之间,轴距一般指的是2670mm以下。相较于同平台的轿车而言,小型SUV本身具有更高的离地间隙,以至于其通过能力更强,普遍都会配置行李架装饰,并且价格均高于同平台轿车。从小型SUV用户群体层面来看,通常是以首次购车的年轻人群体为主,大部分潜在用户均为80后与90后,对于售价方面,合资品牌通常也集中在10-15万这个区间,自主品牌的价格区间则相对较低。从价格层面来看,小型SUV竞争对手则主要是以紧凑型轿车为主。

从当前新上市的车型来看,小型SUV新产品正表现为加速上市的情况,相应的型号越来越丰富。最近几年以来,长安福特翼搏、别克昂科拉等均在小型SUV市场中获得良好的销量,而自主品牌长城哈弗H1、长安CS15等均也在市场获得良好的反响。随着越来越多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再加上各个厂家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未来小型SUV这个细分市场领域所面临的竞争必然也会越来越激烈。

2 SUV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2.1 市场占比进一步提升

从当前SUV消费需求、特征等层面来看,未来SUV仍然会表现为持续火热的状态,并逐渐进入到稳定的增长阶段。支撑SUV市场持续火热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然会持续增长,消费方面的升级会进一步带动SUV需求增长;其次,综合参考当前市场发展现状,车型推陈出新与换购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之前已经购买低级别轿车或者其他车型的车主均可能成为SUV的潜在群体;最后,SUV产品已经成为众多汽车厂家公共关注的焦点,相应车型的不断丰富必然能够满足更多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促使用户群体得到拓展。

2.2 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虽然现阶段SUV市场持续研发各种新车型,相应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然而相较于轿车市场来说,SUV的市场竞争还远远不足。从市场集中度的层面来看,前五品牌市占率仅为29%,前十品牌集中度也仅为45.6%[5]。合资品牌正在不断向中低端车型进行渗透,10~15万元价格区间的车型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一些优秀的自主品牌正开始朝着高端市场涉猎,比如哈弗生产的H8、H9,长安刚刚上市的CS95等。可以预见,随着后续的不断发展,车型的进一步丰富,SUV竞争必然会越来越激烈,车型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比如跨界SUV、7座SUV等型号的增长。

2.3 小型SUV份额持续增长

正如上文所述,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所面临的交通、资源以及环境等相关问题越来越严峻,全国各个城市均开始进行限购,传统SUV本身的高油耗、大排量以及大尺寸劣势越来越明显,而SUV节能化、小型化正好符合了上述要求。小型SUV有效集合了SUV的功能,同时更为符合彰显个性、年轻的特征需求,逐渐成为广大年轻群体的新选择。从现阶段哈弗HI、M4的热销,福特翼搏与别克昂科拉等相关车型的热度不断增长,都进一步证明小型SUV市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除此之外,随着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增大,小型SUV市场份额还会不断扩张,消费群体也会持续增长。

3 对自主品牌的发展建议

3.1 注重技术创新

要想实现SUV市场更好的发展,自主品牌应当摆脱一味模仿的发展理念,重视技术创新,通过进一步整合当前的技术进行新技术的开发。技术作为汽车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政府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均致力于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研发,比如特斯拉、比亚迪等研发的电动汽车,均已经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从本质层面来看,各个汽车企业之间所进行的竞争主要在于技术与资源方面的竞争,而在资源方面的竞争,各个企业存在的差距是短期难以弥补的。这就需要自主品牌立足SUV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进一步提升SUV市场占有率。

3.2 提高市场预测水平

本研究在第二部分针对SUV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而该种展望仅仅是段时间来的越策效果,其本身必然会存在较大的偏差。对自主品牌来说,进一步了解广大用户群体对SUV市场的需求,深入认知SUV市场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加强自身对SUV市场的预测水平,时刻关注市场与政策方面的变化,以此来保障SUV市场预测的科学性。

3.3 防范SUV市场风险

SUV市场近年来的持续火热在较大程度上均是因为消费升级所带动,随着相关消费的持续升级,消费者对性能、动力以及空间方面的要求必然会不断上涨。这里可以以几年前的轿车市场为例,自主品牌轿车在较长一段时间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始终保持30%左右,然而随着各个合资品牌轿车的重视,其对应的价格持续下探,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开始侵占自主品牌[6]。在丧失价格方面的优势以后,诚然自主品牌在品质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提升,然而因为自主品牌在溢价能力方面的缺失,导致轿车市场占有率不断降低。相较于市场同级别的合资品牌SUV来说,自主品牌在定价方面显然更低,价格战仍然是自主品牌的主要战略。然而正如上文所述,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开始重视中低端市场,自主品牌如果仍然将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轿车市场风险仍然会出现,自主品牌必须要重视防范SUV市场风险。

4 结语

综上所述,从SUV发展特征与优势来看,未来近年来SUV市场仍然会表现为不断增长的态势,但SUV结构则必然会存在较大幅度的调整。未来几年,国内外SUV市场仍旧处于成长阶段,所以SUV必然能够获得较大程度的增幅。对我自主品牌来说,在看到SUV市场持续火热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其在不同细分市场存在的竞争,应当致力于注重技术创新、提高市场预测水平以及防范SUV市场风险,进一步提升自主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仕鉴,李文杰,傅业焘.消费者偏好驱动的SUV产品族侧面外形基因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16,02:173-181.

[2]唐波,赵晓红.越野型SUV与城市型SUV的博弈[J].汽车与配件,2012,18:39-40.

[3]谭征宇,董濡悦,赵江洪,邢少伟.基于造型特征的自主品牌SUV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24:32-36.

[4]林雷.共同的增长趋势,不同的增长路径——2010年国内SUV各细分市场分析及未来发展展望[J]市场研究,2011,03:23-27.

[5]朱向雷,沈立军,张琳.中国市场SUV动力类型现状及趋势研究[J].上海汽车,2014,11:59-62.

中国航天发展的未来展望 篇8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相继调整并制定了新的航天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将发展航天活动列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近地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仍将是世界航天活动的重点,并进入更大规模开发和服务社会的新阶段;载人航天向深空扩展,探索月球以及火星成为深空探测的新热点;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目前,中国航天正处在重点跨越、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中国政府已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航天技术与生物、信息、材料、能源技术一起列为国家五个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并且明确了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概括起来主要内容如下:

1、研制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和小型运载火箭,提高进入空间的能力。

为满足中国航天事业的后续发展需要,我们已经启动了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可靠、低成本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计划。新型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覆盖10~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覆盖6~14吨,预计在2013年左右投入使用。目前,用于新型火箭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氢氧发动机已经取得技术突破。

为适应日益增长的小型卫星发射任务需求,“十一五”期间将开展用于发射小卫星的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研制。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按照“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周期短、三化”的设计原则,发射周期5~7天,700千米 SSO轨道运载能力500千克,具备双星或多星发射更小重量级卫星的能力。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发动机,适应绿色环保的要求。

2、开发高可靠大容量通信卫星,实现通信卫星型谱化。

中国已经成功研制了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更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建立由电视直播卫星、大容量通信卫星、宽带多媒体卫星等组成的新一代卫星广播通信空间网;提供卫星直播、互联网接入、应急通信等广泛的业务服务。

3、发展新型遥感卫星,提高对地观测的能力。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正在研制新一代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新型海洋卫星、新型“中巴资源卫星”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等遥感卫星系列;实现气象卫星的更新换代,填补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的空白;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同时,我们正在统筹发展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提高遥感卫星数据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

面向国民经济各领域发展需求,我们还启动了更长远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建设。在天基、近空间、空基不同层次,实现高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的大气、陆地、海洋的综合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提升国家对地观测的整体能力。

4、分阶段发展导航定位卫星系统,形成自主实用的卫星导航定位能力。

在第一代北斗区域导航定位星座的基础上,我们已启动覆盖我国及周边地区并能向全球扩展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将首先研制并建成由12颗静止轨道和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到由30多颗不同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5、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后续工程,实现驻留空间的能力。

继“神舟六号”成功飞行之后,我们将重点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重大关键技术,为建立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有人照料、长期在轨飞行的空间实验室奠定基础。

6、实施月球探测二、三期计划,提高空间科学研究能力。

在完成月球探测第一阶段绕月探测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实施第二阶段计划,在2012年左右,完成月面软着陆探测。月球软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巡视勘察月球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成分与分布,开展月基天文观测等。在完成第二阶段探测后,进一步实施第三阶段计划。在2017年左右,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未来,我们将积极推进空间天文、空间物理与探测、空间环境利用领域的研究与开发,重点支持空间天文与太阳系探测和日地空间环境等领域的研究。研制和发射硬X射线太阳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火星探测器等航天器。

7、加强国际合作,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

太空属于人类,航天需要合作,这是航天活动的一大特点。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全人类,是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是我们开展航天合作的原则。

未来几年,我们将优先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国际合作:

一是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二是卫星通信广播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方面的应用,卫星广播电视应用范围的扩大,卫星导航定位相关服务。

三是卫星商业发射服务;卫星的设计与制造,卫星地面设备及关键部件的制造;卫星整星及其零部件的出口。

四是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共享与服务,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全球变化监测与预报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

五是航天测控多资源共享。

六是航天活动各领域的人员交流与培训。

探索外层空间、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我们大家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中国航天作为世界航天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愿意与所有有志于航天事业的朋友一起,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携手遨游于浩瀚的宇宙。

毕业总结及未来展望 篇9

逢此毕业之际,稍作回忆以总结,稍作思想以展望,故有此篇,聊以慰藉。

大学四年,恍如隔世!记忆追述,竟全无印象。思之忆之,犹记开学时,进校园,大巴进学校后门,在原艺术学院前面的广场上停下,下车稍有茫然,之后记忆稍有模糊,只记得是在25号宿舍楼下找到生物班迎接新生的志愿服务的师兄师姐,报道,领宿舍钥匙,我在29号宿舍楼6层,在学姐带领下,穿过两篇草坪,看见楼,楼是新建的,犹能闻到漆味,进门左拐,到尽头,再左拐,两三步看见右边有门,进门是楼梯,径直而上,直至顶层(这大概是我大学四年里痛苦的记忆之一,每天攀爬6层楼)左拐,右拐,要走到尽头的时候终于看到我的宿舍,也看到我相处四年的舍友,相互寒暄,就和送我的亲友出去吃饭,第一次吃饭是在南区的二食堂,饭菜不错,还满意。之后琐事,不做赘述,这些就是我的大学四年记忆的开始。

之后,因为开学时间晚,并没有军训就开始上课,同学们大多都积极于社团活动,积极入社,参加各种面试,我只记得自己参加过一个叫idear精英汇的社团面试,初试未果,之后就再无消息,也没参加其他社团的活动。两年过去,我周围的那些参加社团或者入学生会的同学,或者退社退团,或者成为社长部长,各有所得,唯有我和像我一样不入社团的懒散人全无这段的经历和记忆。虽无甚遗憾,却实感无力,现在想来,如果那时积极参加又如何,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了,感慨又有何意义,徒增伤感。

说起大学生活,大多数没有过这段经历的人喜欢畅想为田园式的理想生活,经历过的人又总结为忙碌或者碌碌无为,其实绝非如此简单,自从选择专业开始就影响到了你的大学生活,选一个自己喜欢,契合未来打算的专业尤为重要。至于我的大学生活,谈不上忙碌,我直到毕业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却全无能力。大一大二,每天都赶早上8点的课,最希望就是哪天的第一节课是上午10点,课上更少认真听讲,尤其是在经历过第一学期考试后,因为老师会在考试前给一些资料用于复习。大三选专业,学专业课,也就是以前的模式,课程上全无优势,也没有努力,应付而已。老师也只是讲完课就离开,应付而已。今天想来,竟全无印象。或许偶尔记得课上老师拿睡觉的同学开玩笑;计算机基础课上老师点名,我的班上竟只有我与另一名同学上课;大一参加高数实验班选拔,最后因为在课上不能看见黑板(视力不好)考试没通过——那大概是我大学颓废的开始吧;工图课上我实在因为自己的不错表现而得意;考场上全是窃窃私语和偷偷抄袭和老师的纵容。这些大概就是我大学生活的全部零碎记忆,也听说谁在课业上的优秀表现拿了奖学金,有些嫉妒;也听说有谁在外边报了培训班拿了各种证,有些不屑有些羡慕;也听说有谁参加了学校或者国家组织的大赛拿了奖状,有些心动;还听说有谁经老师介绍在外边有一份不错的兼职毕业后就能直接工作,有些感慨。这些也许就是我大学生活的全部渴望。只是时光已逝,追悔无益。

现在想来,竟与别人的大学生活天差地别,没有同学间难以割舍的友谊,没有师生间亦师亦友的情谊,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任性放纵的逃课,没有众人艳羡的成绩前途,没有自己坚持的骄傲,没有不羁放浪青春,没有努力勤奋的背影,这些竟是我真实的大学生活。

大四下学期全是忙着论文。那天参加面试,一个面试官问我:你的毕业设计是怎样完成的,我就讲自己是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完成的,只是讲完我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我的论文只是将各种文献上的资料拼凑一下,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和思考,有上届的模板,答辩的时候老师会有一些宽松,这大概就是大学生的论文,我实在不知道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是怎样完成论文的,只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大概就是我大学生活的总结吧,竟没有一点心动。之后就是各种聚会,聚会上大家拼酒痛哭,我竟有点游离于其外。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句流传已久的大学生活的话:考过四级;不挂科;搞对象;逃课(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现在回忆起来,只是完成了逃课一项,其他或者因为自身条件太差不能完成,或者因为能力不足缺乏努力不能完成,没有什么遗憾,倒觉得挺有些哭笑不得。其实在大学生活开始之前有过太多的设想:轰轰烈烈的爱情,真真切切的友谊,自由不羁的生活,随心所欲的选课,努力勤恳的阅读,但事实如此的不同。

至于未来,记得有一个小故事:一个记者到山区做采访,问到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孩为什么放羊,小孩告诉他为了结婚生小孩,又问生小孩后呢,小孩又告诉他让小孩放羊,又问放羊为什么呢,小孩又告诉他为了结婚生小孩。关于这个故事,且不论是否杜撰,只是我却并不想这样生活,不想我的儿子问我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我告诉他在为结婚生孩子而拼命赚钱;不想我的孙子问我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我告诉他在为结婚生孩子而拼命赚钱。保尔希望年老时回忆人生能为自己的选择自豪——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呢?大学四年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一直并不明确。高二那年,我一直暗恋的一个女同学分班去了另一个班级,那段时间我有点颓废,也让我更加自我,更加专注于一个问题——人生而为何,甚至想过为了这个命题专门写一本武侠小说,此事最后如我设想过得大多数事情一样未能成立,只是我一直在思想。记得我作过一个颇为自得的比喻:人如尘埃,落下后谁还能记得你是哪颗。如此想来,我真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这对于一个能力平庸的人来说真是一种煎熬,于是我花了七年时间思考我要做些什么,也许这就是我大学四年恍如隔世的原因,不过也少有所得:为了人类的美好生活发起一些变革,实现自己的愿望。

但这真是一个空洞的愿望,又哪里有实现的意义。周围的同学或者考公务员(我妈特别支持我考公务员,因为生活稳定);或者找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西装革履,人模狗样;或者勤勉踏实,小有所成,而我一无所成,有的时候真的很怀疑自己的选择,于是在临近毕业终于找了一份工作,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能让我妈安心的工作,接下来就是为了结婚生孩子而努力赚钱。只是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不甘心。大四这一年,上半年我妈催我考研,拿我表哥作例子,他念完研正准备出国,下半年又催我找一份好工作,拿我表姐作例子,她专科毕业,如今工作顺利;还催我考公务员,拿我本家的一个和村里好多先辈作例子,他们如今收入稳定,工作清闲。只是一想到我未来的生活全部注定,竟有些毛骨悚然,但又哪能承担起漂泊不定,徒增母亲的担忧,实在不敢在她老人家一生凄苦的末尾再添烦恼。

今天我妈问我,你在高中那几年看得那些杂书有什么用,言下之意自然是斥责我因为高中三年的不专心导致没考一个好大学也不能找一份好工作,这在她是完全顺理成章的——因为没读好初中,所以没读好高中,因为没读好高中,所以没读好大学,因为没读好大学,所以没找好工作,只是这样想来,我竟无言以对。也许因为自己看过太多的励志故事,所以不甘于如此的人生。那天我妈打电话问我工作找的怎么样了,我告诉她我实在不甘心如此生活,在人生的最后追忆起来,那些年轻时候的梦想全无意义。我不知道那时候的自己是不是会痛哭,是不是会感慨,是不是会无言,是不是会心痛,只是现在想来就觉得不甘心。

其实我真的好想有一番自己的事业,我不在乎有多大的名声,不在乎有多少收入,不在乎别人眼中的成绩,我如是跟我妈说。记得高四那年复习,我给自己写过一句话:我不是为了向谁证明自己的能力,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虽然最后结果并不如人意。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在坚持自己的这个信条的。如此想来,我真的好想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还有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再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再有一个乖巧自主的孩子,最后有一个任性的晚年。这大概是双鱼的妄想,这个词是这几天我妈一直用来形容我的梦想的。只是多愁善感的我能适应我妈的设想吗?我实在不甘心。

上一篇:政风行风评议实施方案下一篇:英语四级分值明细与及格线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