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当竞争(精选8篇)
不正当竞争 篇1
论不正当竞争行为
【摘要】不正当竞争是一个内容广泛、性质不易确定的概念,因而各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被外国学者比喻为内外形千变万化的“海神”或“模糊而变幻不定的云彩”,无论是从学术界还是从其他国家的立法来看,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存在各种各样的定义,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我国学术界也对此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但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仍有分歧。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界定、构成要件及典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确认三方面,来进一步明确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关键词】不正当竞争 构成要件 行为认定
不正当竞争概念因其内容太过广泛,性质很难确定,致使学术界、立法界都没能对不正当竞争的定义和行为的认定达成共识,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笔者认为要讨论不正当竞争行为,必须要先有一个对不正当竞争概念的明确界定,其次,再讨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概念的界定
历来各界对不正当竞争概念难以有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营者的竞争手段也在不断变化,难以判断其竞争行为的正当性;第二,不正当竞争行为容易与其他破坏市场经济竞争的行为相互交织在一起,界线难以分清,如垄断行为、限制竞争行为、侵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行为;第三,受不同国家传统风俗、公共道德、立法状况、研究深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上有一定的差别。
从学术界和各国立法来看,不正当竞争的概念普遍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不正当竞争应包括垄断行为,而狭义上的不正当竞争则不包括垄断行为,而是与垄断行为相并列的,但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的相继出台来看,可以看出我国实际上已采纳了狭义上的不正当竞争定义。
纵观国内外的立法和理论学说,结合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可对不正当竞争概念作出如下认定:即不正当竞争是指在市场竞争交易中,经营者采取非法的或者有悖于公认的诚实守信等商业道德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营者相竞争,损害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
二、不正当竞争的构成要件
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大致如下:
(一)行为主体即各类市场交易活动参加者
依据我国目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可以看出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是“经营者”,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对“经营者”进行认定时,存在两种不同角度的认定,一种是从主体资格进行认定,即只有具有法定经营资格的人才可以被认定为经营者,另一种是从行为角度进行认定,即不论是否具有法定的经营主体资格,只要参与或从事市场交易行为,都可以被认定为经营者,而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具体规定来看,显然是从行为的角度来认定”经营者”,即只要参与市场交易活动,都可以被认定为“经营者”。
(二)客观方面即行为人实施了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或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个行为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无论何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其共同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其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中要求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为判断竞争行为是否正当的一项基本原则,正是体现了这一共同本质,它要求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要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不得进行欺诈或侵权行为。
(二)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
确认一种行为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要求其客观上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或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行为,而且还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即是否具有损人利己的动机或目的,或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动机目的。在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往往采取过错推定原则,首先推定行为人具有过错,再由行为人证明其主观上无过错,若其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则认定行为人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害的客体是多重的
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犯的客体往往是多重的,不是固定单一的,首先,其行为侵犯竞争对方利益的同时也侵犯了不特定竞争对手的利益,如虚假宣传、假冒仿冒、商业诋毁等行为;其次,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经营者利益的同时也间接或直接的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如虚假宣传,即侵害了竞争对手,也欺骗了消费者;再次,不正当竞争行为间接或直接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秩序,市场经济基本竞争机制被破坏,给社会公共利益带来严重损害。
(四)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某种程度的竞争要素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者之间发生的一种竞争行为,其与垄断行为不一样,垄断行为是为了限制竞争,甚至是阻止竞争,即使是不正当竞争也被禁止,而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不限制竞争,恰恰相反其目的正是为了竞争,只不过竞争手段被法律所禁止,所以一种行为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必然会存在竞争因素,如果一个行为不存在竞争要素,那它就不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常见的几种典型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假冒仿冒行为
假冒仿冒行为,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产品本体或包装上伪造、模仿与该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的商标,生产以次充好的产品,借此蒙骗消费者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类型有:
1、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
2、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2、制造、推销假冒他人产品的产地、厂名或者代号的商品;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假冒仿冒行为是很常见的一种违法竞争手段,其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秩序,损害经营者特别是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须严厉打击这种违法行为。
(二)商业贿赂行为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以排斥竞争对手为目的,为使自己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或提供服务等业务活动中获得利益,而采取的向交易相对人及其职员或其代理人提供或许诺提供某种利益,从而实现交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其行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严重危害,其危害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严重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妨碍公平竞争,使那些劣质商品和竞争力差的经营者近进入市场,而排斥优质商品和竞争力强的经营者进入市场,严重影响资源合的理配置,影响投资环境,造成资源浪费;
2、无形中增加企业经营成本,造成国家税收减少和公有财产被侵吞;
3、为假冒伪劣商品打开了方便之门,最终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社会矛盾。
(三)虚假宣传行为
虚假宣传,是指在市场竞争中,经营者利用媒体、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公开宣传其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商品或者服务,以致足以让购买者产生误解的行为。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虚假宣传行为的规定,可以看出虚假宣传行为表现主要有:经营者利用媒体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有效期限、生产者、性能、质量、产地、制作成分、用途等作出虚假扩大宣传,让消费者产生重大误解。”
(四)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外人所知的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具有经济性、实用性的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他人采取盗窃、利诱、胁迫等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为自己获取利益而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主要包括:
1、以非法方法盗窃、利诱、胁迫等非法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非法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3、义务人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的有关合同约定,擅自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获取的商业秘密;
4、第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所使用的商业秘密系他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而仍予以使用的行为。以上行为都是侵犯商业秘密的典型行为,必须加以禁止。
(五)不当有奖销售行为
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根据自身企业经营现状,商品的种类、特征及消费者的需求,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给予消费者一定物品、金钱奖励,以刺激和诱导消费者积极购买该商品的行为。但有奖销售行为并不是随意毫无限制的,下列有奖销售行为被法律明文禁止:
1、欺骗性有奖销售,谎称有奖销售或对所设奖项有关中奖概率,中奖金额、奖品种类、数量、质量、提供方法等事宜作虚假承诺;
2、质次价高商品的有奖销售;
3、采取欺骗手段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以诱导消费者相信中奖;
4、故意将设有中奖标志的商品、奖券不投放市场或不与商品、奖券同时投放或不同时间投放;
5、巨奖销售,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的;
6、其他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
(六)商业诋毁行为
商业诋毁,是指经营者自己或利用他人故意捏造、散布虚假事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恶意的诋毁、贬低,以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并为自己取得竞争优势的行为。在这里要注意一点,即捏造、散布虚假的事实必须是出于主观故意,如果是以采取对产品或服务比较的方式来说明客观情况,此行为不能构成商业诋毁行为。商业诋毁行为表现形式形形色色,概括起来主要有:
1、利用发传单、召开新闻发布会、刊登对比性广告等形式来贬低竞争对手,抬高自己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2、利用商品的说明书,鼓吹自己商品质量好,贬低同业竞争对手同类产品质量低劣。
3、指使他人在公众场合造谣传播竞争对手所售商品质量低劣;
4、组织他人以消费者名义向有关部门投诉竞争对手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差等问题的虚假投诉。
(七)低价倾销行为
低价倾销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独占市场排挤竞争对手,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和期间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严重扰乱市场竞争交易秩序的行为。但需注意下列行为应不属于低价倾销行为:
1、低价销售不易保存担心腐烂变质的鲜活产品;
2、因季节性降价;
3、为减少损失,低价倾销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4、降价销售商品是因经营者需要清仓、偿还债务或转产歇业;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产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正当竞争行为种类和手段也会出现新的形式,其行为认定也肯定会越来越复杂,只有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使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律漏洞可钻,才能真正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漆多俊.经济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孙虹.竞争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蔡唱.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J].时代法学,2000,(2).
不正当竞争 篇2
1 概 述
1. 1 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含义
在了解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含义的时候,我们应当先认识不正当竞争的含义。可以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来探讨。德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所谓不正当竞争指的是在企业的商业经营活动中,所采用的部分交易手段不符合善良风俗的要求; 法国研究学者塞特 - 戈尔则将不正当竞争定义为: 一切带有欺骗性质销售企业产品的手段,此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从其他企业或是个人那里获取利润,抑或是影响其他企业的经营生产,导致企业解体。其认为即使是一些不足以破坏整个商业市场秩序的欺骗竞争手段,也属于市场竞争中的不正当竞争。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对不正当竞争也有描述,其规定只要在经营活动中采取了不符合实际状况,违背诚实经营守则的竞争手段均属于不正当竞争。
在国内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研究中,部分研究学者认为其是企业经营者通过欺骗、隐瞒、利诱等手段来实施经营活动,从事不公平的市场交易; 有些学者则认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为获取高利润而采用一些不恰当的、危害国家、个人和其他企业利益的手段,这种手段对整个市场经济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些学者则认为不正当竞争是一种未能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违背商业伦理的行为。
市场营销则是指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中的一项职能,其能够充分认识到市场的需求,预算出市场所需要产品的数量,能够帮助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正确的决策,制订科学的产品设计方案,选择恰当的产品营销手段。市场营销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指的是企业在开展产品营销活动的过程中,由产品开发到最终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中,所存在的一些欺骗、违背商业道德的,不符合诚实营销原则的违法的营销手段。
1. 2 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分类
1. 2. 1 立法分类
我们可以根据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来对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分类。我国所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不够完善,缺乏健全的体系,因而其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归纳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确定了实际经济交易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在市场营销中所出现的欺骗交易行为; 第二种则是在市场交易中采用强逼违法手段; 第三种则是利用所拥有的行政权力来破坏市场竞争环境,予以其他企业一定的限制的行为; 第四种则是指用利益来诱惑市场交易中的相关人员,在市场营销中出现商业贿赂的行为; 第五种则是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所宣传的产品性能不符合实际,对顾客进行虚假的宣传的行为; 第六种则是指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为了应对其他企业而泄露商业秘密的行为; 第七种则是指滥用低价营销策略来打击对手; 第八种则是指在从事商业交易的时候还附带其他交易条件的行为; 第九种则是指所实施的不恰当的有奖销售行为; 第十种则是指在市场竞争中为了打击对手而毁坏对方的商业信誉,与不良人员相互勾结的行为。
1. 2. 2 理论分类
从理论角度来研究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性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指在市场营销中实施具有欺骗性质的市场交易行为,指的是在产品营销过程中故意隐瞒商品的实际情况,欺骗和误导顾客购买; 第二种则是利诱性交易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利用金钱等利益性物质来引诱对方与其交易; 第三种则是指强迫性交易行为,这种交易行为是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威逼对方交易; 第四种则是指除以上三种之外的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
其次,根据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施者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别,一种类别是指企业经营者所实施的一系列不正当竞争行为,另一种则是相关行政单位在市场交易中所进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 促销策略视角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 1 关于促销
所谓促销就是指企业相关营销人员对所需要销售的产品进行宣传,为广大顾客宣传产品的性能和优势,让顾客充分了解此产品的各项信息,从而增加顾客对产品的兴趣,使其能够信任产品并且愿意购买此产品,是一种企业营销活动。现阶段,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促销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营销方式,促销的形式也各有不同,其不属于价格竞争的内容。促销这种营销手段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在于这种营销手段所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只予以顾客短时间的考虑时间,在空间上也有所限制,而且促销所重视的是与顾客的互动,重点是在两个字,即行动。除此之外,促销所需要的工具较多,营销效果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呈现出来,整体产品销售状况也比较好。
促销这种市场营销手段类似于广告的形式,但却又不同于广告。我们说促销与广告相似,主要是指二者都具有目的性,其意图都是将产品信息传递于群众并且使其能够对商品产生兴趣,均是一种能够促进销售量提高的手段。而且无论是促销手段或是广告方案,其主要对象都是顾客,都是为企业经济效益而服务。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促销手段与广告的定义有所不同,广告所强调的是通过小小的广告片段来为顾客提供购买产品的理由,而促销则是强调用一些具有激励性质的手段来鼓励顾客购买产品,使其获得更多的附加利益。从目的上来说促销手段和广告还存在着些许差异。广告是一种长期营销策略,其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形象,致力于企业商品品牌的创建; 而促销的目的是具有短期性的,起到一种诱导作用。
从实际市场营销状况来看,我们可以将促销方式分为这几种: 第一,在顾客购买某种产品的时候可以附带另一种产品,比如说买酸奶送玻璃杯,买泡面送碗等; 第二,在顾客购买某种产品的时候可以送样品或是优惠券,比如说在买化妆品或是护肤品的时候可以赠送小样,在用餐埋单的时候可以送抵用券; 第三,在顾客购买某种产品的时候可以试试现金折扣,比如说在买酒的时候可以返现金五元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促销方式,如特价包装、抽奖或是免费试用等。
2. 2 附条件交易行为
2. 2. 1 概念以及类型
附条件交易主要是指企业经营者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强迫顾客购买与其购买意愿不相符的产品,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搭售。所谓搭售附条件交易行为是指在顾客购买产品的时候,必须搭配另一种产品才能将其售出。这种行为不符合公平交易的原则,违背了购买者的购买意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购买者是自愿搭配购买则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范畴。另一种类型则是所附加购买的条件不合理。这种方式主要是指企业对商品的价格进行了限制,商品对于不同的顾客、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购买要求。另外,像独家销售产品这种形式也是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的一种形式。
2. 2. 2 认定条件
在判断附条件交易是否正当需要通过一定的条件进行判定,首先,我们应当判断实施此行为的是顾客还是企业经营人员,要考虑做出这种行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是否具备强迫的形式。其次,要考虑其所附带的条件是否存在顾客所不需要的相关服务,比如说买车的时候搭售其他相关汽车产品等。要确定所开展的附条件交易行为是否违背了顾客的购买意愿,是否遵循了市场价值规律,是否符合商业伦理的要求; 判断其是否限制了自由竞争空间,是否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3 结束语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营销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我国所制定的法律中并未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相应的规范,市场营销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所使用的经营手段也更加多样化,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挑战性。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必须重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机制,制定完善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且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企业的相关权益,以提高我国市场竞争的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简单地介绍了市场营销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含义和类别,从促销策略的视角下简单的研究了市场营销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全面了解市场营销中的竞争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范市场营销秩序,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据此,有利于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性,针对市场营销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来提出科学的营销策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不正当竞争等 篇3
【假冒注册商标】日前,安徽省宿州市公安局埇桥分局端掉一个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查获涉嫌假冒“飄柔”、“潘婷”等多个品牌的洗发水共计400余箱。据了解,该售假窝点的经营者张某自2012年至今,从山东某地购进大量假冒品牌日化用品,对外销售,涉案价值达300余万元。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审理】因认为稻香村(玉田)食品有限公司擅自生产印有“端午印象”字样的粽子商品,苏州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以侵犯商标权为由将该稻香村公司及参与销售的北京某超市诉至法院,要求索赔50万元。近日,该案在北京大兴法院开庭审理。
【不予注册】同处浙江省余姚市两家企业,因一件“中塑指数”商标而对簿公堂。在商评委裁定“中塑指数”商标不予核准注册后,其公司向北京一中院提起行政诉讼。日前,法院一审判决维持了商评委裁定。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异议商标标识为汉字“中塑指数”,引证商标标识为汉字“中塑”,两商标在文字构成、认读、整体视觉效果等方面差异甚小,使用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易导致消费者混淆、误认,构成近似商标。据此,法院一审判决维持了商评委作出的对被异议商标不予核准注册的裁定。
不正当竞争的名词解释 篇4
2.本文通过介绍不正当竞争情报与商业秘密的涵义、异同点,阐述了我国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途径。
3.中国的知识产权单行法,需增加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附加保护。
4.域名抢注是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不正当竞争形式.
5.保护商业秘密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维护的反不正当竞争权之一。
6.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不得利用广告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损害竞争关系。
7.但目前可以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因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商标法的重要补充,它可为商标法提供兜底性的保护与救济。
8.昨日,途牛网状告同程网不正当竞争案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9.但这些败诉并未给带来冲击,相反,较低的赔偿额度助长了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让变得越发有恃无恐。
10.由于对自由放任式市场经济产生的经济危机的深刻认识,德国才改行国家宏观调控式市场经济,其目的一是为了均衡社会经济利益,二是为了防止因为垄断而导致限制甚至扼杀竞争的现象,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11.在这一部分,文章分别探讨了链接滥用可能引发的著作权侵权、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的种种法律讼争。
12.与供应商要保持良好、正当关系,自觉运用合理、公平、公开竞争机制,严禁不正当竞争交易行为。
13.第三条国家依法维护营业性演出经营主体、演职员和观众的合法权益,禁止营业性演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4.目前世界各国都注重对企业名称权的法律保护与规范,大多采用由民法、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组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保护机制。
15.在当下,有些企业拿“驰名”当招牌,有时将驰名商标越界标注,虚假宣传;更有甚者,醉心于投机取巧,傍靠驰名商标,进行不正当竞争。
16.上下九步行街第十甫路一家时装店被指销售山寨“梦特娇”,法院判其构成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却不履行判决书。
17.长城宽带公司因出现不正当竞争广告行为,被立案处罚,罚款人民币万元。
18.卡梅伦还说他会致力于打击以防止欧元区国家窜谋致使不正当竞争。
19.于是,一些口腔诊所为了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就会铤而走险对外打出虚假广告进行不正当竞争,结果却是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
不正当竞争 篇5
发布日期:2010-09-28 文章来源:互联网
摘要:网络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运用法律对该虚拟市场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适用更为复杂。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尚不完善在规范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实务中造成严重阻碍。为了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维护网络经营者的利益,对《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修改与完善,加强对网络不正当行为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不正当竞争行为;表现形式;法律规制;完善
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新市场,在这个虚拟的市场中市场主体的竞争激烈程度比真实市场环境下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竞争永远具有双重性,既包括正当竞争,也包括不正当竞争。网络环境中存在大量新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危及网络交易的安全,最终将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在本质上仍然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应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进行监管和约束,但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1993制定的,由于当时没有考虑到互联网特定经营模式与传统环境下的区别,因此,该法调整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存在诸多缺陷,法律的滞后性凸显出来。因而。对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分析,适当修改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与表现形式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的定义是: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其本质的特征是采用违反商业道德、商业惯例的手段进行竞争。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在市场竞争中违背诚实信用的商业原则,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可见,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违背诚实信用的商业原则,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破坏公正经营秩序的行为。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侵犯商标权及商业混同行为。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物体、字符、标识等表现形式的电子化和网络易模仿、易复制等特性,增加了制造市场混淆的机会和手段。由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快捷性和多变性,网络环境下新型的侵犯商标权及商业混同行为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将他人的注册商标尤其是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利用他人商标的知名度进行不正当竞争。
商业混同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混淆,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三种类型的商业混同行为,以及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的行为;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的行为。
(二)不正当模仿行为。不正当模仿行为是恶意对他人商品形态不做任何盲从模仿,直接破坏了市场竞争规则,对竞争对手与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损害,有必要运用法律加以规制。不正当模仿行为的构成应当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被模仿商品须具有市场价值。通常情况下被模仿商品需为知名商品;2.模仿者的模仿行为直接侵犯了被模仿者的商品利益:3.模仿者完全模仿或仅作细微模仿,足以引起混淆。总的来说,模仿者主观上处于模仿他人商品形态的行为,并造成其商品与他人商品相混淆的后果。
(三)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所谓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是指在他人的商品上擅自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即未经他人许可,在自己所有的他人生产的商品上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构成要件如下:1.反向假冒商标只有在被反向假冒商标是注册商标,即他人依法对该注册商标享有商标专用权的情况下,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才构成商标侵权;2.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本质上构成不正当竞争。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中,行为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通过擅自替换其竞争对手的商标,构成购买者对其竞争对手的产品误认为是行为人的产品而予以购买。反向假冒商标行为在网络购物中最为常见,人们总是期望自己能以较为实惠的价格买到高档商品,往往是由于存在企图心,是网络商户一味的追求低价还是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消费者盲目地跟从名牌而不谈真假就此顺利成交。在一定程度上是消费者纵容了网络商户的不法行为,必然危害市场竞争秩序。
(四)商标与企业名称混同行为。商标和企业名称都用于本产品与其他产品在生产、制造、加工或者经销等个环节相区别,一旦商品和企业名称相混淆,从而造成消费者的误认,直接表现为盗用该产品生产制造商的商业信誉。此类商业混同行为实行,为人谋得了利益,因此,构成不正当竞争。构成商标与企业名称混同行为,需满足以下条件:1.商标与企业名称相混淆,损害在先权利人的合法权利;2.商标已注册和企业名称已登记,商标与企业名称混同行为一般是针对知名商标和企业,对该地区的经济秩序有较大范围的波及。因此,社会危害性较大。
(五)侵犯他人商业秘密。所谓商业秘密,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居于实用性并经权利人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其目的是借此获得并维持竞争的优势地位。商业秘密的特性是:第一,商业性,表现为它具有实用价值并能够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第二,秘密性,表现为它不为社会公众所知悉,并且权利人还采取了保密措施来维持这种保密性。上述两个特征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六)域名抢注。域名是一种用于互联网上识别和定位计算机的地址结构,是对应于互联网数字地址(IP地址)的层次结构的网络字符标识,是进行网络访问的基础。由于在网络领域中具有唯一性、专有性、识别性,其法律性质类似于商业范畴中的商标,因此,域名也成为唯一识别某个特定组织或个人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标志。在电子商务开展中,由于它是企业在网络中的名称,通过它才能开展电子商务,并且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他又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出售。
(七)虚假宣传。《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虚假宣传如今延伸到服务领域,特别是可以延伸到网站的技术平台和服务领域。虚假广告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公众知道的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如1999年发生的北京市某市场拓展服务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被告因使用“最权威、第一家”等虚假宣传用词受到提供同类在线服务的起诉。
网络虚假宣传的目的在于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来引诱消费者购买服务,电子商务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应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欺诈、不实广告、虚假宣传等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应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禁止和制裁。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缺陷
目前,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大多涉及网络著作权、商标权、域名等侵权纠纷。由于现有法律对网络环境下侵权行为的界定并不十分清楚,因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常常作为知识产权法的“兜底”法予以适用。然而,由于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解决网络经济不正当竞争纠纷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
(一)适用主体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只适用于经营者的行为,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网络环境下从事电子商务或其他营利性活动的阿站、个人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上都是没有障碍的,但一些公益性网站或不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个人网站如果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是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原则,现有法律并无明确规定。
(二)适用范围。传统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在一国领域内具有效力,至于互联网上《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的地域范围,一般认为,至少在两种情况下的行政机关和法院可以行使管辖权:一是网站或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注册登记所在地;二是实施侵权行为或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但由于互联网缩小了地理距离,可能会出现在国外设立网站或注册域名而向国内提供服务的现象,以逃避国内《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和管制;或者利用各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非同步性,在国外的网站上主要针对外国经营者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两方面都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盲区。
(三)责任承担。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该法第20条规定了民事责任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式,即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或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这一规定对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致损害赔偿同样适用。但在审判实践中,计算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侵权赔偿额是非常困难的。例如,侵权人抢注他人商标、名称等注册域名后并未使用,而是待价而洁。因此,在未转让和出租前无法计算侵权人的侵权所得;被侵害人的经营损失同样难以确定。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力不从心。
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立法在网络环境下的完善
我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配套法规进行规制,但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尚未对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以直接、特别规定,在援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止网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过程中,已产生了现实法律不能满足网络发展需要的矛盾。在此仅就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网络环境下的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一)修改和补充《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围。目前,《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列举了10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但对新型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并未做具体规定。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围,既要针对网络空间的特性,又要与传统法律相协调,在基本法学理念和法律规范的指导下进行修改。通过分析传统法律在网络环境下的适用及其缺陷性,可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列举实例法与概括相结合的立法模式。首先,可增加利用网络实施的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条款,以增大法律的涵盖面,以利于执法部门有法可依。其次,明确网络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普遍性、跨国性、不确定性、隐蔽性、社会危害性、复杂性的诸多特点,增强“一般条款”的效力,以扩大适用范围,加强对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持法律的稳定性。
(二)完善法律责任的规定。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可概括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三种。一方面,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民事责任属一般民事责任,当发生网络侵权行为时,明显应按侵权责任处理的案件仅按照一般民事责任,不足以震慑不正当竞争行为人,应考虑对于严重危害当事人利益的恶性行为,从法律上规定其承担民事责任的惩罚性措施。另一方面,我国对于行政责任的规定中行政处分的部分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虚拟空间的违法行为情节与处分力度对应性不明确,存在以行政处分代替追究刑事责任的现象,往往责任单位或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建议在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该项内容。
(三)完善司法解释。司法实践中,对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是在充分利用现行法律资源的基础上,以法律解释为重要补充的。针对我国网络立法无法短时间出台,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十分猖獗的状况下,当务之急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审判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关于网络经济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适用的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主要包括责任主体、行为要件、典型形态、处罚与赔偿等方面,以应付日益增多的纠纷与诉讼,改变法律适用混乱的局面,促进法律理解与适用的统一。
(四)紧跟国际立法趋势。在信息时代各项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迅速更新是其显著特点,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的立法规制永远不可能赶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因此,我国应当适应各国立法发展趋势,建立完善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限制竞争法》、《反垄断法》在内的《竞争法》体系。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应考虑到网络的特殊性,并使之在相关条款中有所体现,例如增加关于第三者责任的规定,通过立法明确网络服务商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中承担的责任原则与标准。
四、结语
不正当竞争 篇6
海淀法院民五庭
上传时间:2005-11-
21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正当竞争纠纷也日益增多,其中虚假宣传案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出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海淀法院民五庭(原知识产权庭)自1995年至2005年共受理不正当竞争案件168件,其中38%为虚假宣传案件。在这64件案件中,以判决方式审结的有51件,占80%,调解5件,撤诉7件,移送1件。判决认定虚假宣传行为成立的案件占全部判决案件的88%,判决案件上诉率为12%。
虚假宣传的形式形形色色,主要表现为:对没有定论的性能、功效等作定论性宣传;对产品性能作夸大宣传;将专利申请号作为专利号宣传;没有事实依据的“忠告”宣传;假冒他人名义、商誉等的宣传;对对手的经营、资金状况等的恶意宣传;采用未经认可的“首创”、“独家经营”等用语宣传;在未经比较的情况下采用“换代产品”、“第二代”等说法宣传。此类案件中常常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竞争关系的理解
当经营者之间在商品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有直接竞争的情况下,较易认定竞争关系的存在。而当经营者的数量、范围不确定,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竞争时,如果彼此的产品或服务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那么也应当认定他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在这种广义的竞争关系中,一方以虚假宣传的方式误导消费者放弃其他诚实经营者的商品,选择自己的商品,同样会破坏竞争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
二、对“引人误解”的认定
对此通常应从手段和结果两个方面认定,尤其应重视对结果的考察,即不单以宣传内容的真实与否来确定是否构成虚假宣传,还要从“引人误解”的角度来考量后果。对于“引人误解”中的“人”,如果是普通产品和服务,即应为一般的消费者;如果是专业性商品,则应是专业人士。判断“误解”通常应以一般人的理解为基准,对于专业性商品则应以相关专业人士的通常理解为尺度。
三、虚假宣传与商业诋毁的关系
二者在理论上存在竞合,即对特定竞争对象的商业诋毁,同时也会构成虚假宣传。两者的区别在于:虚假宣传一般涉及同类竞争的多数企业而没有明确的针对对象,商业诋毁则通常针对某一具体的竞争对象;虚假宣传通常只对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虚假和引人误解的宣传,而商业诋毁往往还通过片面介绍、夸大事实等方式来贬损竞争对手。
四、虚假宣传与比较广告
比较广告并不是独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但与其他广告形式相比,更容易造成引人误解或者诋毁他人的后果,落入虚假宣传的范围之内,故更应予以规范。
五、法律关系的主体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参与市场活动,受竞争机制以及市场环境的制约的经营者,只要被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损害,就可以作为主体主张权利。而对于消费者,因反不正当竞争法目前仅给予间接保护,故尚不能作为此类案件的诉讼
1主体主张权利。对发布广告的媒体而言,其对广告内容有一定审查义务,如明知或应知广告具有虚假宣传性质仍予以发布,则在客观上为扰乱竞争秩序的行为提供了实施条件,应承担不正当竞争意义上的法律责任。
六、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此类案件中法院判定的赔额往往远低于原告的请求数额,这一方面是因为当事人很难证明虚假宣传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是由于此类案件判决赔偿时通常以补救为宗旨,而不是以惩罚为目的。在确定损失赔偿的数额时,通常需要综合考虑虚假宣传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受害方的诉讼支出以及受害方为其恢复商誉所要支出的费用。
七、证据的固定
对于采取散发宣传单以及其他不固定形式的虚假宣传,需要原告将证据来源以及其他一些相关信息固定下来,或者以公证方式确定来源。
为减少此类纠纷的发生,我们建议对规范广告发布者、培训类学校加强规范,制止散发、张贴小广告等行为,遏制虚假宣传的发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制建设将会不断完善,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也会更加成熟和规范。
关于工程招标中的不正当竞争 篇7
招标投标制素有“阳光交易”之称。经多年的实践证明,招标投标制度是比较成熟且科学合理的工程承包发包方式,也是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施工进度,取得理想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佳办法。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发育尚不规范、政府宏观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法制法规不能很好的实施、行业门槛较低以及经验不足等原因,工程招标投标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分析工程招标投标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预防的措施。
1 工程招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分析
工程招标投标的不正当竞争表现形式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但其行为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即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的恶意串通;投标人彼此之间的恶意串通;投标人与评标人之间的恶意串通。
(1)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进行相互串通,实施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不正当行为有:投标人与招标人商定,投标时压低或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人或者招标人额外补偿;招标人预先内定中标人以及其他串通投标行为。(2)投标人彼此之间相互串通,实施损害招标人、国家或者集体合法权益的不正当行为有: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在招标项目中分别以高、中、低价位报价;投标人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投标人之间其他串通投标报价的行为。(3)投标人与评标人之间进行串通,实施损害招标人、国家或者集体合法权益的不正当行为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中虽没一一列举,但有所提及:评标委员会成员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为投标人谋取利益的,评标委员会成员或者参加评标的有关工作人员向投标人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的,均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以上基本概括了实际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招标投标活动中一旦有上述行为发生,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就应进行调查取证,当确认有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时,应按照法规给予处罚。
2 工程招投标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预防
(1)完善招投标法,严格执法程序招标投标是一个相互竞争的过程,需要有严谨的法律来保证它公开进行、公平竞争、公正裁决、诚实信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就是实行招标投标的具体法律,它作为招标投标领域的基本法律,起到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的作用,使招投标管理部门有法可依,招标投标活动有法可循。但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当竞争现象,直接导致了腐败问题的产生,也为施工中的“豆腐渣”工程埋下了隐患。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直接干预或插手招标投标等经济活动,这充分证明问题的症结在于招标投标的机制有问题。为了健全招标投标机制,国家计委相继颁布了《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此外,我国还有《建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等规范和约束招标投标活动的法律等法规条例,进一步健全工程招标投标制度。按照我国的法律原则,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强化行政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招标投标法》第七条规定:“招标投标活动及其当事人应当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正当竞争,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虽然按照《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招标人无论是自行招标还是委托招标代理机构代理招标,都必需有监督体制。但是由于监督程序弹性太大,导致监督缺位,行同虚设,那不正当竞争行为就不可避免。通过对招标项目审批、招标人及招标代理机构资质审查、开标评标过程监督等,就可以充分发挥招标投标行政管理机构的宏观监督职能,从而规范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确保正当合法竞争。(3)招标投标机制市场化。我国目前工程招标投标价格大多是“量价合一”的静态管理模式,采用“综合评估法”的招标投标机制。即先由一个咨询公司预算出一个工程造价作为标底,然后根据这个标底,组织专家为投标人打分,得分高者中标。这种招标投标机制可以有效的控制投资,防止施工单位漫天要价,但存在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缺点,最突出的就是贿赂评标专家和领导暗示定标。这种制度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的色彩,政府集“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难免会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2003年7月1日起实施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对这种情况有所改进。按照“量价分离”的动态管理模式,即由招标人根据工程施工图纸,按招标文件的要求,以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为投标人提供实物工程量项目,投标人根据提供的统一量和对拟建工程情况的描述及要求,综合项目、市场、风险以及本企业的经营施工情况自主报价,也就是所说的“定额量,市场价,竞争费”的计价模式。这样工程量清单的公开,提高了招标投标工作的透明度,淡化了标底的作用,也就避免了标底的泄露现象,从机制上杜绝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
目前,中国的建筑市场还不完善,恶性竞争非常严重。据了解,有些大型国企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工地没有利润,甚至赔钱,这也与目前的招标投标工作有很大的关系。采用新的计价模式并最低价中标的招标投标机制,让企业和市场拥有定价权,实行风险分担,合理中标,把实力不强、管理不善,靠批“条子”的企业堵在市场之外,也就将领导影响工程招标投标结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样既保护了我们的领导干部,也从源头上防范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
3 结语
在目前进行的新一轮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浪潮中,建立公平、公开、公正和诚实信用工程招投标市场竞争机制,显然有利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双方的利益,取得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扰乱了整个建设工程行业,使其成为我国最腐败的领域。因此必须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加快法制建设,加强监管职能,规范招标程序,以防止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
摘要:目前在工程招标中存在的不正当竟争行为使本不完善的竞标机制倍生隐患。为确保工程质量,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不正当竞争行为采取相应措施并兼采国际先进制度,是工程行业迫在眉睫之势。
网络推手的不正当竞争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网络推手 舆论导向 不正当竞争
互联网在全球快速发展的今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烦恼。随着网络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网络推手,网络推手通过雇佣“水军”,进行炒作影响舆论导向。在社会正常的商业活动中,我们也能看到网络推手的身影。他们自己成立或者把自己装扮成网络营销公司,组织大量人员在论坛上密集发帖、回复和转帖,从而形成在一定时期内的网络舆论热点,取得预期的商业利益。在这个商业运作的过程中,却存在大量不道德甚至明显的违法行为,损害他人商誉,蒙蔽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一、 网络推手的含义与不正当竞争的关系
网本文所研究的网络推手限于在商业领域,网络公司通过网络对其受托人的产品进行虚假宣传,抹黑竞争对手的网络宣传行为。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 行为由经营者所为是不正当竞争主体要求
网络推手在网络宣传中,作为专业的网络营销公司通过组织全国各地的“水军”,对受托人的产品、服务进行营销。这种营销行为当然是一种经营行为,虽然网络推手公司本身不是产品、服务的直接生产、提供者,但是其作为宣传方仍然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作为网络推手也需要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得使用不正当竞争的宣传手段,打击、抹黑竞争对手,侵犯他人商誉的行为。
(二) 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是不正当竞争行为违法性要求
营者不得以欺骗、假冒和妨碍为手段,或者以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利益为代价,获取市场竞争优势,这种行为就是不公平和不正当的,它违反了公认的商业道德,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当禁止的行为。因此,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正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本质特征。
网络推手通过删帖、回帖、转帖的手段实现营销目的。删帖也称危机公关,网络推手公司通过自有的网络技术平台,帮助客户删除对自己不利的负面消息牟取暴利。回帖、转帖则通过操纵网络舆论导向。这些手段都是广大的网民不能了解事件的真相,侵犯了普通民众的知情权,欺骗公众,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破坏了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可见网络推手的行为违反了公认的商业道德。
(三) 市场竞争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目的
网络推手其实就是一种市场竞行为,企业一方利用网络推手公司,对自己的商品、服务进行宣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对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进行攻击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网络推手完全是一种市场化运作,帮助一方经营者在于对方经营者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的行为。
(四) 损害竞争者的合法权益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后果
这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从危害后果上所表现出的一种特征。任何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相对于市场中的其他诚实竞争者而言都是不公平的,会造成自己利益的损害。当然不正当竞争行为通常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带来消费者财产上的损失甚至是人身方面的伤害。
网络推手不仅损害了正当竞争者的合法竞争利益,而且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网络推手危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阻碍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损害其他经营者的正常经营和合法权益,使守法经营者蒙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害。
二、网络推手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网络推手进行营销的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网络炒作、危机公关等方式。
(一)网络炒作;网络公司为达到预期的炒作目的可能故意夸大信息的真实性或者直接大肆伪造虚假信息。网络公司通过众多的“水军”冒充普通的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的性能进行夸张,让其他消费者认为他们的产品是最好的,与此同时也就起到了打击竞争对手的目的。。
(二)危机公关;在本文中危机公关变成了网络推手谋取利益的重要手段,当网络上出现不利于自己的消息在传播时,多数的企业为了迅速的压住这种不利的因素,会通过网络推手进行危机公关。而网络公司进行危机公关的主要手段就是进行删帖,通过删帖直接让这些负面消息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
三、网络推手问题的法律规制意见
(一)采取概括式的规定,列举为辅,扩大某些行为的主体。《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不正当行为有第五条;这种概括式的规定显然不能包括现阶段网络推手的问题,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网络推手对他人的商誉确实造成了损害,是一种新的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形式。
网络推手在现阶段我认为还不能界定为单纯的广告经营者,网络推手虽然在实践中发布了虚假的信息但是这并不是虚假的广告。法条中的“其他方法”是否包括网络推手在内本人认为也不应该包括,应为这是指经营者不的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自己的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而网络推手的行为存在对他人的商品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这就无法适用本条。这就需要对立法进行修改,扩大行为的形式,是网络推手的行为能够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缺乏概括性的一般条款,造成该法适用范围过于狭窄,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重新调整[1]。因此我建议立法应当采取概括式的规定,辅之以列举方式,要对网络推手加强法律约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商业行为,使得网络推手能够真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和谐统一。
(二)加大执法力度,明确各执法主体的权限。我国对不正当竞争的执法模式是以行政执法为主,司法执法为辅的[2]。行政机关对不正当竞争进行全面的管制,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的制定,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查和处理,行政机关拥有全面的权力,司法机关只起辅助的作用。有人认为我国对不正当竞争的执法模式应当重新选择,应以司法执法为主,行政执法为辅[3]。
我国现行法律并未确定一个独立的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主管机构,执法过程中存在多头执法的情况,会导致执法主体的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等混乱现象,不利于案件的及时有效的处理。根据法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也可以作为执法机构,但是这种执法却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公信力,政府很有可能在执法过程中为了地方利益而牺牲法律的权威,出现枉法裁判。本人建议应该统一执法权或至少应该明确各主体在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中的权限,防止各主体的争权、推诿行为。网络推手损害他人商业信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执法主体应当及时处理,防止危害在网络迅速蔓延,照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三)建立网络实名制。将逐步建立和落实网站用户注册实名制,避免同一人注册“马甲”。网络实名制在媒体上其实早已提出,最主要是为了防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的一系列网络犯罪。有利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增强人们对于自己言论的责任感。网络虽然是普通公民的话语堂,但是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能让网络成为不法分子谋求不正当利益的,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工具。此外还将在重点网站、重点论坛监控推手,警惕非法公关。
参考文献:
[1]刘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亟需修订完善。
[2]刘定华,董岚:对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有关问题的探讨。
【不正当竞争】推荐阅读:
不正当竞争行为05-14
不正当竞争:电子商务08-24
反不正当竞争法09-10
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法10-02
《反不正当竞争法》常识10-12
新反不正当竞争法解读06-09
反不正当竞争法复习一10-10
反不正当竞争法练习题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