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当竞争行为(通用12篇)
不正当竞争行为 篇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应当随之改变,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经营环境,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采用多样化的经营管理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企业只顾自身的利益而采用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影响了市场营销秩序。市场营销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企业经营利润的增长,推动企业健康而长远的发展。市场营销中的不正当竞争将会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搅乱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企业的经营。为此,企业应当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符合法律和商业伦理道德的要求下,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以维护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行。
1 概 述
1. 1 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含义
在了解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含义的时候,我们应当先认识不正当竞争的含义。可以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来探讨。德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所谓不正当竞争指的是在企业的商业经营活动中,所采用的部分交易手段不符合善良风俗的要求; 法国研究学者塞特 - 戈尔则将不正当竞争定义为: 一切带有欺骗性质销售企业产品的手段,此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从其他企业或是个人那里获取利润,抑或是影响其他企业的经营生产,导致企业解体。其认为即使是一些不足以破坏整个商业市场秩序的欺骗竞争手段,也属于市场竞争中的不正当竞争。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对不正当竞争也有描述,其规定只要在经营活动中采取了不符合实际状况,违背诚实经营守则的竞争手段均属于不正当竞争。
在国内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研究中,部分研究学者认为其是企业经营者通过欺骗、隐瞒、利诱等手段来实施经营活动,从事不公平的市场交易; 有些学者则认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为获取高利润而采用一些不恰当的、危害国家、个人和其他企业利益的手段,这种手段对整个市场经济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些学者则认为不正当竞争是一种未能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违背商业伦理的行为。
市场营销则是指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中的一项职能,其能够充分认识到市场的需求,预算出市场所需要产品的数量,能够帮助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正确的决策,制订科学的产品设计方案,选择恰当的产品营销手段。市场营销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指的是企业在开展产品营销活动的过程中,由产品开发到最终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中,所存在的一些欺骗、违背商业道德的,不符合诚实营销原则的违法的营销手段。
1. 2 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分类
1. 2. 1 立法分类
我们可以根据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来对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分类。我国所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不够完善,缺乏健全的体系,因而其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归纳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确定了实际经济交易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在市场营销中所出现的欺骗交易行为; 第二种则是在市场交易中采用强逼违法手段; 第三种则是利用所拥有的行政权力来破坏市场竞争环境,予以其他企业一定的限制的行为; 第四种则是指用利益来诱惑市场交易中的相关人员,在市场营销中出现商业贿赂的行为; 第五种则是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所宣传的产品性能不符合实际,对顾客进行虚假的宣传的行为; 第六种则是指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为了应对其他企业而泄露商业秘密的行为; 第七种则是指滥用低价营销策略来打击对手; 第八种则是指在从事商业交易的时候还附带其他交易条件的行为; 第九种则是指所实施的不恰当的有奖销售行为; 第十种则是指在市场竞争中为了打击对手而毁坏对方的商业信誉,与不良人员相互勾结的行为。
1. 2. 2 理论分类
从理论角度来研究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性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指在市场营销中实施具有欺骗性质的市场交易行为,指的是在产品营销过程中故意隐瞒商品的实际情况,欺骗和误导顾客购买; 第二种则是利诱性交易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利用金钱等利益性物质来引诱对方与其交易; 第三种则是指强迫性交易行为,这种交易行为是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威逼对方交易; 第四种则是指除以上三种之外的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
其次,根据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施者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别,一种类别是指企业经营者所实施的一系列不正当竞争行为,另一种则是相关行政单位在市场交易中所进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 促销策略视角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 1 关于促销
所谓促销就是指企业相关营销人员对所需要销售的产品进行宣传,为广大顾客宣传产品的性能和优势,让顾客充分了解此产品的各项信息,从而增加顾客对产品的兴趣,使其能够信任产品并且愿意购买此产品,是一种企业营销活动。现阶段,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促销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营销方式,促销的形式也各有不同,其不属于价格竞争的内容。促销这种营销手段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在于这种营销手段所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只予以顾客短时间的考虑时间,在空间上也有所限制,而且促销所重视的是与顾客的互动,重点是在两个字,即行动。除此之外,促销所需要的工具较多,营销效果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呈现出来,整体产品销售状况也比较好。
促销这种市场营销手段类似于广告的形式,但却又不同于广告。我们说促销与广告相似,主要是指二者都具有目的性,其意图都是将产品信息传递于群众并且使其能够对商品产生兴趣,均是一种能够促进销售量提高的手段。而且无论是促销手段或是广告方案,其主要对象都是顾客,都是为企业经济效益而服务。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促销手段与广告的定义有所不同,广告所强调的是通过小小的广告片段来为顾客提供购买产品的理由,而促销则是强调用一些具有激励性质的手段来鼓励顾客购买产品,使其获得更多的附加利益。从目的上来说促销手段和广告还存在着些许差异。广告是一种长期营销策略,其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形象,致力于企业商品品牌的创建; 而促销的目的是具有短期性的,起到一种诱导作用。
从实际市场营销状况来看,我们可以将促销方式分为这几种: 第一,在顾客购买某种产品的时候可以附带另一种产品,比如说买酸奶送玻璃杯,买泡面送碗等; 第二,在顾客购买某种产品的时候可以送样品或是优惠券,比如说在买化妆品或是护肤品的时候可以赠送小样,在用餐埋单的时候可以送抵用券; 第三,在顾客购买某种产品的时候可以试试现金折扣,比如说在买酒的时候可以返现金五元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促销方式,如特价包装、抽奖或是免费试用等。
2. 2 附条件交易行为
2. 2. 1 概念以及类型
附条件交易主要是指企业经营者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强迫顾客购买与其购买意愿不相符的产品,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搭售。所谓搭售附条件交易行为是指在顾客购买产品的时候,必须搭配另一种产品才能将其售出。这种行为不符合公平交易的原则,违背了购买者的购买意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购买者是自愿搭配购买则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范畴。另一种类型则是所附加购买的条件不合理。这种方式主要是指企业对商品的价格进行了限制,商品对于不同的顾客、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购买要求。另外,像独家销售产品这种形式也是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的一种形式。
2. 2. 2 认定条件
在判断附条件交易是否正当需要通过一定的条件进行判定,首先,我们应当判断实施此行为的是顾客还是企业经营人员,要考虑做出这种行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是否具备强迫的形式。其次,要考虑其所附带的条件是否存在顾客所不需要的相关服务,比如说买车的时候搭售其他相关汽车产品等。要确定所开展的附条件交易行为是否违背了顾客的购买意愿,是否遵循了市场价值规律,是否符合商业伦理的要求; 判断其是否限制了自由竞争空间,是否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3 结束语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营销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我国所制定的法律中并未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相应的规范,市场营销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所使用的经营手段也更加多样化,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挑战性。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必须重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机制,制定完善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且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企业的相关权益,以提高我国市场竞争的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简单地介绍了市场营销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含义和类别,从促销策略的视角下简单的研究了市场营销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全面了解市场营销中的竞争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范市场营销秩序,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据此,有利于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性,针对市场营销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来提出科学的营销策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关键词:市场营销,不正当竞争,市场经济,营销策略
不正当竞争行为 篇2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而在我国学界学者对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和性质界定仍存在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不正当竞争,主要是指经营者采用欺骗、胁迫、利诱以及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和公平竞争商业惯例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 ①“不正当竞争是指在市场竞争活动中,损害国家、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利益,扰乱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②“不正当竞争是指违背商业道德与法律,不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以不正当手段与方式谋求经济效益行为。”③“所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是经营者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争取交易机会的行为,而不正当手段则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的手段。” ④“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的是具体、个别生产经营者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是商事领域的竞争超出正常竞争所允许限度的一种表现,这种限度由某一社会的一般商业道德和法律规范所决定。”⑤尽管国内外立法和学者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但是根本上将其界定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商业行为。无论在立法上采用广义或者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概念,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的立法背景和宗旨是截然不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要旨是静态地保障个别主体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它是传统民事侵权法在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提升以后,向商事及公法领域的一种自然延伸。这种延伸表现为从法律上具体确认市场竞争中的特殊侵权形式,以及不同程度地令行为人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法律适用上,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是事后救济、不告不理。”⑥
传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般包括:无正当理由擅自断绝与另一方竞争者的交往(包括买卖关系)或者给其他同行一定的好处,使之拒绝与自己的竞争者交易,以及采用任何手段对竞争对手的企业、商品和活动造成混乱的行为;以价格手段打击、挤垮竞争对手的行为;滥用经济优势和其他强势条件强迫对方接受不平等交易的行为;以贿赂或过重的馈赠方式争揽顾客的行为;以侵犯商标专用权、假冒对方商标、服务标志、产品标识以及一切可能使公众对商品、服务的性质、制造方法、特点、适用目的发生混乱认识的表示或说法的行为。关系的竞争性、主体的特定性、行为的违法性、手段的不正当性、动机以及目的的非义(非正义)性、客体的多重性被普遍认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然而随着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颁布实施,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成熟,新的社会现象也随之层出不穷,在不正当竞争的控制与反控制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具有新特点,而现行法律又未明确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严重侵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此,笔者在此提出“不正当竞争新行为”的概念。
一、不正当竞争新行为的各种表现形式
“不正当竞争新行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相对于《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法》而言是“新”的行为,在该法中找不到明确的法律依据。事实上,任何竞争行为只要被定为不正当竞争,都可纳入“一般条款”的规范范畴,“一般条款”形如一个口袋规则,兜住了任何列举式法律所不能囊括的行为类型。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存在“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但相对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中所列举的11种行为而言,这些“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伴随法律的滞后性必然存在,同时鉴于“一般条款”的弊端---过于抽象、缺乏稳定性,也有必要确定一个标准以判断“是”与“非”,由此生出“新”与“旧”的话题。
(一)法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变相、演化形式。这种不正当竞争新行为表面上合法,实质仍属借助某种中介来逃脱责任的法定不正当竞争行为。
典型表现形式有:
1、仿冒作品名称。如《读者》的刊名、装潢被《读者博览》《读者精品》等杂志攀附侵权案。⑦法院最终以仿冒“知识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为由对其进行了规制。
2、变相的虚假宣传。被告利用专家或政府的“权威”论证,做出对竞争对手不利的鉴定或检查报告,欲推脱责任,如黄山牌香烟的封闭式品吸会;⑧不正当的价格比较也可归入此类。
3、变相的商业诋毁,如利用或唆使投诉者无中生有,寻衅滋事或索赔天价,间接损害对手商誉⑨。
4、还本销售的变相低价销售行为⑩。
5、网上仿冒行为,仿冒知名软件的名称或知名公司的网上形象装潢等,如“《股神》”原创者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诉“《股神》2000”推出者北京惠斯特科技开发中心一案。11
(二)法定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的漏洞导致的不正当竞争新行为,即“纯粹不正当竞争行为”,又可分传统与网上不正当竞争两种类型。在传统竞争方式里,以仿冒的漏洞居多,新型误导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新形式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网上不正当竞争新行为主要是域名抢注、超链接行为和程序破坏(即“黑客”行为)三种。
新型仿冒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方式:
1、反向假冒。典型案例如“枫叶”牌西装裤12一案。
2、利用他人知名形象或者虚构形象,侵犯他人商品化权利的行为。如何明兰一案13和崔永元一案14。
3、仿冒商品名称、包装或装潢以外的商业标志如企业代号、字号、简称、无工业产权的商品外形、无著作权的商品图案(如被单花纹)、商业装潢、印刷标志符、广告短语等。154、纯粹商标淡化行为。如雀巢咖啡与雀巢奶糖16。
新型误导行为。如对企业资信和客户情况、企业的隶属关系或合作关系、保证人地位甚至有关企业在慈善、社会福利或环保方面的虚假陈设等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新的表现形式有三:
1、纯粹破坏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如为了获取、使用或披露商业秘密的目的而从竞争对手一方以高薪或其他手段聘走其关键项目的关键技术人员的“挖墙脚”行为17;
2、非经营者侵犯他人商业秘密。
3、经营者侵犯非经营者商业秘密18。
商业诋毁的主体也不再是经营者,而可以是消费者协会或新闻媒介19;不正当有奖销售的当事人也不再限于经营者与购买者,而可以是与购买者关联的当事人,如通过向观众提供巨额奖品以提高收视率从而间接地吸引广告商--节目的真正购买者的行为20。与侵犯商业秘密的新形式一样,它们以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扩散为特征。
(三)对竞争的延伸保护:以制造、运输或销售、展览等方式使用他人商业标识或者带有商业标识的产品的,视为仿冒行为;传授不正当竞争技术、教唆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或为他人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的行为,视为亲自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21。
(四)强迫交易、不正当引诱、传销22等复合型不正当竞争行为。这类行为可以据外在表现的不同而进入前几大类,如强迫交易若是由公用企业或政府部门作出,则属行政垄断或滥用优势地位的垄断行为范畴,不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如系在企业或个人之间或两者之间发生的行为,则是否属不正当竞争范畴另有分析。
二、不正当竞争新行为的规制
为保证对不正当新行为规制的同步性,可考虑两条完善的途径:一般条款的完善,做好事前预防;公益诉讼的引入,加强事后监督。
对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没有“一般条款”的存在这个问题学界争议已久,矛盾集中体现在第二条中授权性条款的缺失和法律责任中相应罚则的空白上。首先应肯定一般条款的存在与作用,“法定条款说”不合适宜;其次应肯定执法机关的认定权威性,“有限的一般条款性”应退居二位。照此说法,某种行为可以是民法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不是行政法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意即他可以只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利益而不损害市场经济秩序23,显然这是不符合法理的。在确认一般条款存在的同时,又要防止权力被滥用,即一方面授予行政执法机关(通常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认定的权力,另一方面借鉴劳动仲裁的做法,由法院以事后监督的形式来矫正行政认定的错误。
落实的具体措施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参考:
1、修订、增加“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改进立法技术。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用列举的方法,规定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应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新出现的情况加以总结,以补充不足之处。在立法技术上,就《反不正当竞争法》而言,采用单纯的列举示例方法,显然已不足以涵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展。建议在修正中,采用列举示例法与概括相结合的方法,以利于执法部门结合社会具体情况,对符合不正当竞争特征,而法律又未明确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制裁,而不致无法可依。此种立法技术在我国许多部门法中均有体现,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2、加强与其他相关法律的衔接关系。每一部门法,都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必然与相关联的其他法律间有适用上的联系。在立法中,这一点应引起立法者足够的重视,否则,将影响到法律适用的严谨逻辑性,真的成了“法网恢恢”,从而导致违法者成为漏网之鱼,或者在法规竞合时“趋利避害”成为可能,给执法工作带来难度,不利于实现法律之正义,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如在第七条所规定之行为发生时,行政机关的诉讼地位如何确定,用何种诉讼来维护受害者的权益,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条款与其他法律规范竞合时,如何适用法律均有待进一步明确。笔者认为,在有行政机关参与的不正当竞争中,应先通过行政申诉或行政诉讼的方法,排除非行政干预,确定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而后再起诉不法经营者。
3、完善法律责任的规定。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以下规定:即《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32条之内容。可概括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种。笔者认为前两种法律责任目前尚不够完善。首先是民事责任。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显然都属于侵权的民事责任,采用的也是一般民事责任,仅是让行为人无利可图,当前已明显不足以震慑不正当竞争行为人。应考虑对恶性而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从法律上规定其承担“加重民事责任”或“惩罚性民事责任”,并明确加重或惩罚其赔偿的幅度。其二是行政责任。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分为两种:一是行政处罚,这一行政制裁的规定是先进且完善的,而且力度强;二是行政处分,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0、31条的规定,主要是针对政府职能部门及责任人员参与不正当竞争。从实践中看,几乎形同虚设,主要存在问题有:一是违法行为情节与处分力度对应性不明确,存在以行政处分代替追究刑事责任的现象,往往责任单位或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建议在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违法行为与所应受处分规定一个幅度以明确范围。二是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将行政处分裁量权授予了上级机关或责任人员所在单位。从理论上讲,由上级行政机关干预、纠正下级行政机关参与不正当竞争,并对责任人员进行处理,是一种内部性质的行政行为。而且,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没有规定这种“纠正、处理”的行政行为是否应受司法权保障,而缺少这一点,该责任将失去法律责任的特征。而目前这些机关单位将行政处分作为单位内部的人事处理来解决,而无司法权的介入,从理论上讲混淆了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违法行为与一般违纪违章行为的性质。作为案件的当事人,主要是受害人对此处分决定一般无权过问,更得不到反馈,由于缺乏透明度,大多导致裁量单位敷衍了事,建议在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可适当授以案件当事人知情权、获得反馈权、申诉权,让当事人有权了解处分情况,有权监督并提出意见,以便能将法律责任落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了完善的立法、规定,“有法可依”进而才谈得上“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毕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公益诉讼与一般条款的事前监督相辅,属事后规制,两者结合,形成对不正当竞争的有效防治。引入公益诉讼形成一种潜在的威慑力24,能最大限度地发现与打击隐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消除反不正当竞争“十赔九不足”的局面。可对总则第四条进行修改,将“进行社会监督”改为“提起诉讼”,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试点自上而下逐步达到公益诉讼的普及目标亦未尝不可。
此外,在实施操作过程中让市场经济职能部门及市场主体知法、懂法,了解相关市场管理法规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全国许多领域都在开展资格认证制度,建议市场管理机关,可否将有关市场管理,运行法律法规的掌握情况作为市场准入的资格认证的一个要件,即对要从事经营活动或市场管理执法的主体,进行必要的法律培训,并将此作为取得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进而对发生达到一定标准的违反市场管理运行法律的经营者及其主要负责人,取消或限制其再次进入市场的资格。从实践中看许多发生不正当竞争的地方,从经营者、具体执法者到地方政府长官,多不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容。因此,贯彻和加强法治化,做到知法,守法,护法显得举足轻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人民法院
① 种明钊主编《竞争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页。
② 种明钊主编《竞争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③ 种明钊主编《竞争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65页。
④ 种明钊主编《竞争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28页。
⑤ 种明钊主编《竞争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⑥ 陈有西,《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概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⑦ 陈有西,《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概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⑧ 陈有西,《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概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238页。
⑨ 黄君骊、赵科,“放几只死老鼠敲你几十万”,《经济与法》,1998年第11期,第45-47页。
⑩ 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若干基本问题研究》,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月第1版,第567页。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若干基本问题研究》,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月第1版,第222页。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若干基本问题研究》,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月第1版,第510-513页。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若干基本问题研究》,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月第1版,第571页。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若干基本问题研究》,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月第1版,第523页。郑友德、焦洪,“反不正当竞争的国际通则”,《知识产权》,1999年第2期,第44-47页 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若干基本问题研究》,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月第1版,第568页。郑成思,《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待完善》,-57k.。
郑友德、焦洪,“反不正当竞争的国际通则”,《知识产权》,1999年第2期,第44-47页。
浅谈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性 篇3
关键词:不正当竞争行为;特点;危害性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79-02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
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是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并且它是多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或不正当交易行为的集合,不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因此,很难对其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就是在国际范围内,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而且对其认识也是随着历史发展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德国早期学者将不正当竞争行为比做海神,认为它千变万化,掠夺商人们诚实劳动取得的成果。而意大利学者把其比做捉摸不定的云彩。还有的学者认为,“不正当竞争是指所有欺骗其他任一厂商的顾客为目的的行为及手段。”“不正当竞争,是指利用欺蒙、虚假的手段,排斥公正和诚实,非法夺取他人利益,招徕顾客的行为。”法国学者则将其定义为:“凡利用欺诈手段出售产品,以及厂商为了从他人现有利益中获益,促使他人商品及企业解体,并使其商业市场受到打击的行为,均视为不正当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商业行为。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与危害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
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为市场竞争机制产生的一种副产品,不仅具有其特定性,而且也有反映其本质的如下特点。
1.手段的多样性。这种行为的实施者,主要是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出卖人,有时也包括获取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人。但更多地表现为前者,他们在交易活动中为了取得或争取交易机会和条件,并使自身处于交易的优势地位,往往采取或运用种种不正当交易或竞争手段,如欺诈、假冒、排斥、引诱、贿赂、诋毁、贬低、隐瞒、混淆、串通、窃秘等等。这些不法竞争手段的多样性、复杂性,不仅表明了现代市场交易与竞争的激烈性、复杂性与风险性,同时也证明了维护市场公平交易与公平竞争的艰巨性。
2.性质的违法性。这种行为的性质不是合法的,而是为法律所严格禁止并予以制裁的违法行为。这是因为行为者所采取的各种不正当交易手段,一是违反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其行为本身不仅对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侵害,而且破坏了正常、公平、公正的社会交易秩序和竞争机制。二是违背了诚实信用等公平交易原则以及公认的商业道德。诚实信用原则是所有交易者在交易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该原则要求交易者应以善意、诚实、公平的心理状态进行交易与竞争活动,任何以非法或非正当手段所进行的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竞争行为都是违法的,应受到法律制裁。
3.范围的广泛性。这种行为广泛地存在于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部门以及交易者之间。由于各种类型的交易者、竞争者存在与活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加上其交易的形式、手段、方法与目的的多样,因而凡与竞争共存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就不可避免地、广泛地存在于各个交易领域及过程之中。这是因为,一方面交易者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规避法律,常常采取五花八门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他们所采取的不正当手段越多,不正当竞争行为存在的广泛性就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竞争的方式和竞争的领域也在不断地增多与扩大,旧有的传统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与翻新,并以新的形式与面貌出现,现代的新的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也将随之不断产生。因此,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常以多种表现形式,广泛地存在于各个经济交换领域的每一个角落。
4.违法的交叉性。如前所述,这种行为是违反竞争法的违法行为。但这种行为的产生与出现,其本身不仅仅是违反竞争法,而且还可能同时违反了商标法、广告法或产品质量法等法律的规定。因此,一种不当交易行为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反过来说,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本身也可能是违反其他有关法律规范的违法行为,这样在违反法律上有一定的交叉。这种同一违法行为同时违反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的现象称之为法律竞合,即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违法的交叉性,但其行为交叉触犯法律的范围和领域都是市场交易或竞争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具有的违法交叉性,表明它受多个法律的调整,因此,要求立法者在确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范围以及执法者在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和适用法律时,应注意立法、司法与执法的相互协调关系。
5.认定的复杂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标准和依据。同时,这种行为又常以合法、隐蔽的形式出现。因此,认定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间的区别,以及对两者界限的划分有时就显得十分模糊、困难与复杂。如就某一具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来说,其侵犯的利益不仅是直接竞争者或间接竞争者或潜在竞争者的利益,而且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的对象可能是某一事物的一个方面,也可能是某一事物的多个方面或者不同事物的不同方面;某一不正当竞争行为可能同时违反多个法律的规定;某一竞争者或经营者也可能同时实施多个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有这些情况都说明了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违法性质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既增大了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相关法律的困难,同时也给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和多渠道的经济往来以及商品交易活动日趋活跃与频繁,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法制、体制和经营者自身素质等原因,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不公平交易或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已经大量存在,不仅扰乱和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使其他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而且导致人们道德水准下降,败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甚至影响了国家外贸信誉,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严重破坏市场公平交易和公平竞争秩序,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当、公平交易和正当竞争行为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积极动力,而制售假冒他人商标的商品和伪劣商品、侵犯他人商业秘密、商业贿赂、欺诈性交易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直接扰乱并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阻碍了正当、公平竞争所具有的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等积极作用的正常发挥。同时,企业或竞争者之间采取的联合固定价格,联合限定产量、销量,联合划分市场,联合抵制竞争对手等联合限制竞争的行为,不但直接排斥、阻碍和抑制市场正当竞争,而且削弱和窒息市场经济及竞争机制应有的活力,严重阻碍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严重损害其他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假冒他人商标、商品名称、字号、包装、装潢的行为以及侵犯他人商业秘密,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妨碍竞争对手正常经营的行为,不仅给竞争对方造成经济损失和信誉上的损害;而且给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带来不同程度的侵害。近年来,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利,限制、妨碍经营者正当竞争行为,从而使假冒伪劣商品大量泛滥,严重了市场正当、公平、合理的交易活动与竞争秩序,造成许多合法经营者被迫退出市场,不仅使合法经营者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更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难以估计的损害。
3.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造成道德水准的普遍下降。由于一些经营者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在不公平交易中获取了大量资财,使社会上的许多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欺、蒙、坑、骗。赚钱就得靠不正当手段,使用公平交易与竞争在市场经济中行不通。基于这些错误和误解的观点,一些人利用工作之便或各种关系相互拉拢、行贿受贿、牟取私利,为不正当交易等不法行为开方便之门,其结果,不仅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一批人的思想,而且造成道德水准下降。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买卖公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基本的商业道德在日益减少,甚至不复存在。因此,对商品交易中的不正之风、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造成的腐败现象,绝不能任其发展,放任自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与制裁。
4.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外贸信誉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不正当竞争行为对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政策带来了消极影响,严重损害了国家外贸信誉,影响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影响了外商来华投资的积极性。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假冒伪劣商品已蔓延到国际市场,特别是我国一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名牌商品因被假冒而销路不畅。更有甚者,大量假冒伪劣商品集中销往一些国家和地区,加之出口商品检验把关不严,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质量信誉,而且已出现了数起中国商品索赔事件。此外,侵犯他人(国)工业产权(如侵犯国外企业商标行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大量存在,加之监督制止又不够得力,致使一些外商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和贸易环境顾虑重重,存在不信任感。这些对我国外贸信誉的不良影响和严重损害,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将阻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拖延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利于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最终将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田.司法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和整合[J].法律适用,2005,(4).
[2]郑友德,万志前.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发展与创新[J].法商研究,2007,(1).
[3]王仁富.中国竞争法律体系及其协调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
不正当竞争行为 篇4
一、出版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
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 国际公约与我国立法都有相应规定。比如, 《巴黎公约》第10条规定为:“凡在工商活动中违背诚实惯例的竞争行为, 即构成不正当竞争。”“各国立法的表述, 有的为‘诚实交易惯例 (比利时和卢森堡) ’, 有的为‘诚信原则 (西班牙和瑞士) ’, 有的为‘职业道德 (意大利) ’或‘善良风俗 (德国、希腊和波兰) ’。在没有专门立法的国家, 法院常使用诸如‘诚实和公平交易原则’或‘市场道德’等词语来表达”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 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 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同时,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详细列举了11类不正当竞争行为:虚假商业标识行为、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行政垄断行为、商业贿赂行为、虚假宣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不当亏本销售行为、搭售行为、不当有奖销售行为、商业低毁行为、串通招标投标行为。
我国学界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存在诸多界定。如孔祥俊认为, “所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就是经营者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争取交易机会的行为, 而不正当手段则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手段”。透过上述界定, 我们不难发现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1) 违反商业道德 (诚实信用原则) ; (2) 具有侵权性; (3) 以取得竞争优势为目的。由此, 出版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乃是出版市场主体 (经营者、政府及其他组织) 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而违反商业道德侵犯其他经营者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出版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1. 行政不当干预
在我国出版市场, 行政不当干预主要表现为行政垄断和变相行政垄断。行政垄断主要表现为出版社利用和政府部门、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各种名目强行向所属部门、地区推销或摊派。变相行政垄断则并非政府部门直接利用行政力量阻碍或帮助出版社销售书籍, 其主要表现为充分利用手中的合法权利谋取垄断利益。如我国出版行业存在严格限制市场准入、书号发放量等制度, 在这些制度的保护下, 某些企业享受着垄断利润。
2. 盗版、盗印
盗版、盗印在我国出版市场上屡禁不止且有猖獗之势。一些出版公司利用盗版来打击竞争对手。如湖北武汉“8·11”盗版教材案、河北石家庄“7·13”盗版教材案、北京“8·06”非法出版幼儿教材案、广州“8·06”盗版幼儿教材案等。据统计, 正版书的成本价一般在60%左右, 而盗版成本仅为20%左右。一本定价10元的盗版书, 其成本只有2元, 半价售为5元。在西安童家巷的书商将定价6.5元的《老照片》卖2元;定价39.8元的《补天裂》卖9元;定价82元的《资治通鉴》卖24元。因而, 盗版带来的高额非法利益诱使某些市场主体铤而走险。
3. 虚假宣传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 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 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在出版市场, 虚假宣传主要表现为出版主体利用“伪造名人推荐”、“虚假的图书排行榜或图书销量”、“虚假书评”及“电视虚假广告”等。
4. 不当价格表示
不当价格表示主要包括“出版产品价格虚高”、“回扣方式诱导公款消费”及“一般回扣”等。比如, 市场上经常出现高价低折的礼品书。所谓“礼品书”, 也就是包装精美、定价较高 (一般每套书在一千元到数千元之间) 的图书, 主要用作礼品送人, 也有人称其为大部头书。这些书一般定价都在几百数千元, 而最后的却以一折两折的价格出售, 也难怪读者会动心;一些书店或出版社为一些老板或老总大批量的购书, 就暗中给与回扣, 如打折之后仍然按照定价开发票;一些书商和出版社通过高额回扣、一号多书、虚报印量、退税漏税等手段提高其出版物的市场竞争力的现象。
三、不当竞争行为的规制措施
1. 设置行政监督程序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政府权力的行使受惯性路径的影响, 不当干预出版市场的运行, 造成政府公权力对出版主体经济权利的侵害。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滥用行政权力, 通过限制书号、严格准入、限制出版物的发售及经营范围等手段限制私营出版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 政府直接通过公权力的行使帮助具有公有性质出版企业强行推销或摊派出版物。更为严重的是“寻租”公权力。一些出版市场主体意识到了政府公权力的作用, 为了本出版企业的发展“寻租”公权力。
要遏制以上现象, 必须构筑出版市场合理的行政监督程序, 才能对我国出版市场行政公权力的滥用形成合理有效的监督。惟有如此, 才能对出版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对出版市场主体权利的保护, 真正树立起制度藩篱。
2. 规范出版企业的产权制度
产权, 即所有权。产权是一组权利, 包括“占有、使用、改变、馈赠、转让或阻止他人侵犯其财产的权利”。阿尔钦认为, 产权体系是“授予特定个人某种‘权威’的方法, 利用这种权威可以从不被禁止的使用方式中, 选择任意一种对特定物品的使用方式”。私有产权被一些哲学家看作一座防御政府专横实力的堡垒。”伴随政府权力的转移, 中国的市场经济已有很大的发展, 又敦促政府权力继续向其应发挥作用的领域转移。政府权力的转移将为中国经济文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明史已经证明, 不管政府愿意与否, 他都将从主导资源配置的地位引退, 这是经济文明发展的需要, 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
我国出版市场之所以出现政府不当干预、商业贿赂和高定价高折扣等现象, 这与出版企业的产权不明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推动出版市场的健康发展, 政府应该厘清出版市场主体的产权, 规范其法定地位。只有划清政府权力与出版市场主体间权利的界限, 明确政府管理的权力范围, 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才能使出版市场主体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权利与利益。
3. 完善出版市场的相关法律制度
为规范出版市场的有序发展, 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 我国应该健全、完善与出版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如, 建立科学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完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科学界定与垄断行为的区别, 完善执法主体、职责、程序及其责任追究制度等;修改、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建立科学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完善消费者知情权等权利实现机制, 完善消费者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著作权法》, 进一步强化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罚机制, 等等。
4. 加强出版市场的监管
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严格执法。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规制。 (2) 行政管制。行政部门从自己做起, 规范监管行为, 加强市场监管, 对盗版盗印、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应该给予坚决打击, 建立、健全出版市场的监管措施。 (3)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出版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新闻媒体要给予积极、充分的报道, 使有关部门、民众了解相关情况, 从而使监管部门发挥其积极的监管作用, 使广大民众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抵制出版市场的不正当竞争。
参考文献
[1]漆多俊.经济法论丛 (第1卷) [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2]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3]王新民.走马书林中国图书出版调查[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3
[4]R.库特.法与经济学[M].北京:三联书店, 1991
[5]罗伯特.考特, 托马斯.尤伦.法与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不正当竞争行为 篇5
论文关键词:工程招投标
不正当竞争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工程招投标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从完善自身运行机制和改善外部环境两方面提出了预防工程招投标中不正当竞争的相关建议。
在计划经济时代,工程建设的承包主要是由发包方的领导或其主管上级部门确定的。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做法已经不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有助于滋生腐败。因此,我国开始引入了国际通行的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招投标制度,是当前建筑工程发包的主要形式,它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原则,由各设计、施工和材料供应等单位自主报价投标,相互竞争,最后由发包方择优选定承包方。
招投标制度是建筑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项重大变革。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招标投标制度是比较成熟而且科学合理的工程承包发包方式,也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取得理想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但是,它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由于缺乏监督而导致一些工程质量不佳,招投标过程中容易出现相互串通而滋生腐败或损害发包方的利益等等。由于我国建筑市场发育尚不规范,从事建筑业的门槛较低以及有关部门监管体制的束缚等原因,不少问题在现阶段还难以根除。笔者在分析了工程招标投标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之后,将提出预防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工程招投标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称为串通招标投标,它是指招标者与投标者之间或者投标者与投标者之间采用不正当手段,对招标投标事项进行串通,排挤竞争对手或者损害招标者利益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五条规定了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投标人彼此之间串通和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相互串通。《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办法》,在规定了以上两种情形之外,还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了招标代理机构违法泄密或者与招标人、投标人串通以及投标人与评标人之间进行串通这两种情形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投标人之间的串通投标行为。
投标人之间的串通投标行为,是指投标人之间在投标过程中达成协议内定中标人或实施协调行为,相互拘束对方的投标活动,排挤、限制其他投标人竞争,破坏招投标竞争机制作用发挥的行为。投标人属于处于同一交易阶段的竞争者,所以,该串通在性质上属于横向串通。《招标投标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下列行为均属投标人串通投标报价,投标者之间相互约定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在招标项目中分别以高、中、低价位报价,投标人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投标人之间其他串通投标报价的行为”。
该串通通常发生在某些投标商垄断某行业或地区的情况下,他们通过串通来分割市场,从而谋求高额利润。如某市拟修建一座大型立交桥,采用招标方式选择施工队,约有十家施工队参与投标。该十家施工队私下串通,约定一起抬高报价。最后使招标人只能提高标底标价。该案例中的投标人之间恶意通谋,约定抬高投标报价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招标投标办法》的有关规定,不仅损害了招标人的利益,还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因此,对投标者之间的串通招投标行为必须依法惩处。
(二)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的串通招投标行为。
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的串通招投标,是指招标人与投标人在招投标活动中达成协议或实施协调行为,相互拘束对方招投标活动,排挤、限制投标人竞争,破坏招投标竞争机制作用发挥的行为。招标人与投标人属于不同交易阶段的市场主体,不具有直接竞争关系,所以,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的串通行为在性质上属于纵向协议。《招标投标办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下列行为均属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招标人在开标前开启招标文件,并将投标情况告知其他投标人,或者协助投标人撤换投标文件,更改报价,招标人向投标人泄露标底,招标人与投标人商定,投标时压低或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人或招标人额外补偿,招标人预先内定中标人,其他串通投标行为”。
如某单位要招标翻新旧房,几家建筑队前来参加投标。其中某建筑队的包工头对该单位领导暗示如果中标必有重谢。该领导就与包工头相互通报了标底和标价。后该建筑队以优厚的条件中标,包工头则暗中送给该领导5万元作为酬谢。该案例中,招标人为了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向投标人泄露标底,使其他投标者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实质上是剥夺了其他投标人中标的权利。投标人与招标人相互勾结,其目的是排挤其他竞争对手以使自己成功中标,从而破坏了投标者之间的公平竞争秩序。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招标投标办法》的有关规定,并且相关责任人已涉嫌刑事犯罪,应依法惩处。
此外,在《招标投标办法》中,还规定了招标代理机构违法泄密或者与招标人、投标人串通以及投标人与评标人之间进行串通这两种情形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九条规定,招标代理机构违法泄露应当保密的与招标投标活动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或者与招标人、投标人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受到相应的处罚。第七十七条规定,评标委员会成员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评标委员会成员或者参加评标的有关工作人员向他人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的,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招标投标办法》中所列举的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基本包含了工程招标投标具体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情形,同时也为具体操作中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法律依据。如果在招投标活动中发现有上述行为,建筑行政管理部门应认真调查取证,依法认定并给予处罚。
二、对预防工程招投标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招投标自身运行机制。
我国引入建设工程招投标机制已有二十余年,实践证明,招投标机制是比较合理、科学的工程发包承包方式,有利于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但是它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完善。
首先,应加强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把好招投标的“入口”关,是有效防止招投标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第一步。招标人应对投标人的履约能力、施工资质、商业信誉以及以往业绩等进行综合审查,将企业的注册资本金、固定资产的情况作为企业履行合同的能力加以考核,对企业依法履行合同、依法纳税,良好的银行信用,优良工程率,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按时支付民工工资等工作,作为商业信誉考核的评判尺度,特别是针对投标人在本地区按照最低价评标法中标的履约情况。在综合考查的基础上选出综合实力较强的投标人参与投标竞争,同时要特别注意具有关联关系的投标人,防止其相互串通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这样便能把没有诚信的投标人直接拒之于竞争者行列之外,把工程交给真正有诚信的合理低报价者。
其次,对招投标价格实行“量价分离”的计价模式。即由招标人根据工程施工图纸,以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为投标人提供实物工程量项目,投标人根据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和对拟建工程情况的描述及要求,综合项目、市场、风险以及本企业的经营施工情况自主报价。实行量价分离,有利于科学、公正评标。在传统的招标投标方法中,标底一直是个关键的因素,标底的正确与否、保密程度如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工程量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一部分,是公开的,标底只起到参考和一定的控制作用(即控制报价不能突破工程概算的约束),而与评标过程无关,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甚至可以不编制标底,这实际上淡化了标底的作用,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标底准确性、标底泄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机制上杜绝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
第三,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综合评标法或合理最低价评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评标的两种方法,综合评标法和合理最低价评标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应视具体工程项目而定。对于复杂的大型项目,可采用综合评标法,综合评价投标人的资格、能力、技术水平、施工方案以及投标报价等因素,最后选出综合分值最优的投标人。而对于一般工程,则可采用合理最低价评标法,选出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的投标人,最低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二)不断改善招投标外部运行环境。
招标投标是一个相互竞争的过程,它只有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中才能正常运行。这个外部环境不仅仅是诚实信用的行业环境,更是良好法治的社会环境。只有法治社会才能保证招投标过程公开进行、公平竞争、公正裁决、诚实信用。
首先,立法机关应不断完善招投标相关立法,为规范招投标活动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作为我国招投标领域的基本法律,起到了规范招投标活动的主要作用。此外,还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建筑法》等法律规范以及多个相关法规、规章来约束和规范招投标活动。这些都为规范招投标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随着招投标机制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招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还会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形式、新动向,立法机关应当密切关注这些新形式、新动向,及时修改和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使招投标管理部门有法可依,招投标活动有法可循。
其次,行政机关应认真履行行政监督职责,依法对招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采取相应行政处罚措施。《招标投标法》第七条规定:“招标投标活动及其当事人应当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正当竞争,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招标投标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招标项目审批、招标人及招标代理机构资质审查、开标评标过程等的监督,确保招投标活动的正当合法竞争。同时,对招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应根据具体情况依法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改正、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措施,对相关责任人依法处以罚款或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或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三,司法机关应对在招投标活动中因不正当竞争而构成犯罪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工程招投标往往因其标的数额较大,而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正因为这样,工程招投标领域发生的大量腐败案件,也成为了司法机关历年来重点打击的对象。但是司法机关在打击犯罪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利益遭受损失的一方的保护,使民事赔偿落到实处。
三、结语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篇6
关键词: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
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互联网领域中的不正当竞争纠纷频繁发生,并呈现出迅速蔓延的趋势。而在该领域的法律规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相应法律规范体系的滞后,网络环境下众多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已经无法得到有效的规制。因此,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在法律规制上加以完善显得迫在眉睫。
一、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层面
首先,立法漏洞较多,存在立法空白。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的规定仅仅是一个抽象性的规定,可操作性较弱,因此众多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纠纷需要靠法官发挥自由裁量权才能审理,而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又兼具法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其他学科知识,这对法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当下的司法环境实现难度较大。而且该条文同时声明所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仅指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不涵括法律所禁止的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由于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复杂多样的特点,该款规定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互联网领域司法实践所出现的新的疑难问题。
再者,规制主体限制不当。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主体限于“从事商品或者营利性服务”的市场主体,但在互联网行业中,并非所有的市场主体都需要经过合法的工商注册登记,也并非所有的市场主体实施某一市场行为时都以营利为目的,但这些主体却往往可能会实施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对此,由于对主体的限制性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此类纠纷中并不具有调整和规范的作用。
(二)司法层面
首先,相关的程序法已不能适应互联网发展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证据的认定上,由于互联网领域兼具开放性和无国界性,所有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都是通过电子数据的形式来传输实现的,但电子数据自身具有极易被破坏的特点,因此在司法实践中,一旦此类电子数据被破坏,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恢复和认定,这极大增加了司法的成本。
再者,传统的司法管辖原则已不能适应互联网发展的需要。例如侵权的民事纠纷,传统案件一般由侵权行为地或者侵权结果地的法院来进行管辖。但在互联网领域中,确定网络用户所在地无非只有确定网址这一手段,而网址是固定不变,网络用户却是可以流动变化的,若网络用户采取流动作案的方式,这将会给定位网络用户的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从而也无法准确地确定司法管辖地。
(三)執法层面
执法机构设置不合理是我国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在执法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行使反不正当竞争职权的执法机构主要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但该设置存在以下弊端: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单独内设一个行使反不正当竞争职权的机构,该项职权只是依附其他业务机构兼顾管理。而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将该领域的反不正当竞争职权交由综合性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行使,执法效果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地方一级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当地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当地政府的行政指导,缺乏独立性,在执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当地政府的干扰和阻碍,从而也无法保证良好的执法效果。
二、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一)立法层面
首先,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应的法条来确立互联网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概念及范畴:“违背网络竞争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和一般的商业道德,侵害经营者、消费者或者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是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另一方面,应当根据当前互联网领域的现实环境并尽可能前瞻性地预料未来可能出现的行为方式,加快制定互联领域反不正当竞争的具体性条款,避免因法官在该领域中过分宽广的自由裁量权而影响案件的审判质量。
再者,扩大反不正竞争适用主体的范围。应当根据市场主体的行为来认定互联网领域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即但凡是在互联网领域中从事了市场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都应纳入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如此一来,才能全面地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有效规制,防治监管漏洞。
(二)司法层面
首先,建立电子数据采信规则。该规则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则是保证电子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另一则是保证电子数据内容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对于电子数据来源的合法性,主审法官应当及时排除伪造和变造的虚假证据,而对于保证电子数据内容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主审法官所需要把握的便是查明电子数据所反映的事实与所要查明的事实之间的关联程度,对于关联性较弱甚至是毫无关联的证据应当及时予以排除。
再者,完善司法管辖制度。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网络实名制,从而有效防止网络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身份信息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其次,可以仿效美国,采用域名和网址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具体的侵权管辖地;最后,应当联合其他国家共同确定在全球范围内适用的、有利于共同打击互联网不正当行为的管辖原则。
(三)执法层面
基于执法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性,我国应当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专门的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构,或者至少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由其统一行使职权,重拳打击混迹于纷繁复杂网络环境中的一切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结语
互联网在深刻影响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同时,也带来了层出不穷的问题。为此,应当结合互联网发展的特点,从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维度对我国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有效地法律规制,从而营造一个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晋,李胜利著.竞争法原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不正当竞争行为 篇7
1 网络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界定及自身特殊性
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 特别是网络浏览、网络搜索、互联网界面技术的普及, 使得网络环境下的商业竞争非常激烈和复杂, 出现了很多传统商业领域中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大量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的涌现, 使得我们不得不对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做出厘定。
1.1 网络环境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涵义
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 虽然具有其独特性, 但是又和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有相统一的一面, 因此, 对网络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不能脱离《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给出的基本框架, 网络仅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 它不能偏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根本。因此, 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网络商品交易中, 违背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不遵守基本的商业道德, 侵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扰乱社会正常经济秩序的行为。
1.2 网络环境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殊性
与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相比, 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呈现的自身特点也显而易见, 例如其行为的隐蔽性强、手段多样可变、实施领域广、国际性普遍、法律的可规制性差等等。因此, 互联网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所表现的形式除了在诋毁对方商誉、侵犯商业秘密、发布违法广告等传统领域外, 还有其新型的形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施攻击、干扰和控制行为, 利用网络迅速散播虚假信息行为, 软件外挂程序行为, 假冒用户所实施的恶意虚假评价行为, 以超链接技术、框传输技术、埋字串技术进行的不正当竞争以及域名争议中不正当竞争等。
2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现状及缺陷分析
2.1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范的缺失
互联网虽然代表的是21世纪的高科技, 但对其规制所采用的仍然是丛林法则, 对于网络常见问题, 例如域名、搜索、网络链接问题等均缺乏明确规定, 使得网络环境下不正当竞争案件中频频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同时, 最高人民法院对与之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亦没有实质上的突破, 法官们在适用法律时面临重重困难, 导致在追究这些不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上面出现“真空”状态。因此, 维护互联网虚拟市场下公平交易秩序也就成为无稽之谈。
2.2 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近些年, 由网络信息技术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件持续上升, 新类型、疑难案件不断增多。网络环境下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 给司法实践中带来诸多问题, 集中体现在:涉及诉讼主体多, 确定被告难;原告诉求显著过高, 滥诉情况严重;损害赔偿额难确定等等。此外, 司法裁判的速度往往不能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步伐, 导致相当多企业“赢了官司、输了市场”, 因此, 企业在选择权衡得失时举棋不定, 这是实践中很现实的问题。
2.3 维护网络安全的技术薄弱
由于当下技术手段的制约, 取证难、确定证据难等诸多瓶颈又是网络维权面临的新问题, 这些使得消费者维权成本很高;相对而言, 网络经营者的侵权成本却很低, 因此, 网络虚拟市场就为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法行为滋生了温床。
3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及其完善建议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 其软件配置在日趋升级, 网络风险安全也在日益提高, 然而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网络环境下依然有增无减。因此, 利用立法的方式来确定游戏规则显得尤其重要。
3.1 实体法方面的修订与借鉴
从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展态势看, 我国现有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不能完全涵盖其表现类型, 因此, 要尽快填充这方面的法律空白。
首先, 应着手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 对该法第二章中不正当竞争行为部分进行扩充, 增加对网络环境下新型形式的列举;同时, 第三章监督检查的力度和方式过于笼统, 在具体化监察部门的职责和强化其查处力度的同时, 最好能增加网络监督监察这方面的立法, 加大法律在网络环境下的可操纵性。同时, 最高人民法院应当不断总结审判经验, 在此基础上尽快出台关于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适用的司法解释, 以应付日益繁多的诉讼纠纷, 从而摆脱法律适用混乱的局面。
其次, 应当及时修订调整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的其他法律的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作为竞争法的基本法律, 基于协调这两部竞争基本法之间关系的考虑, 在对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适当修改的同时, 我们也应当对反垄断法进行相应的修整。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条文中明确规定的几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有五种是和反垄断法相竞合的, 包括搭售、低价倾销等。同时, 在执法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 这两部法律均存在协调的必要。此外, 我国的其他法律同样需要通过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来进行协调, 如商标法、律师法、招标投标法等行业监管法, 由于涉及行业内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问题, 同样应以此为模板进行具体的修整。
最后, 由于发达国家在网络商品交易方面起步较早, 在网络商品交易经营中对网络功能的利用相对全面, 因此,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立法模式, 应当成为完善我国网络商品交易制度的重要工作。
3.2 程序法方面的补充与调整
目前, 现有的相关法律对网络空间管辖权方面的问题没有进行具体规定, 然而, 最高法在2000年和2001年相继出台的两个司法解释中, 对网络管辖权问题做了相应解释, 由此看出, 最高法仍然沿用了以往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管辖的传统原则。然而, 在网络商品交易活动中, 原告通常基于保障自身权益最大化和降低诉讼风险考虑, 把可能的侵权人一股脑全部列为被告, 而不去考虑被告是否适格。本文认为, 在确立适当的管辖制度时, 保障原告的合法利益固然重要, 然而对于被告合法权益的保护也应当给予兼顾, 应尽可能做到将管辖与实质性损害相联系, 确立合理可行的管辖权原则, 从而限制管辖权的滥用。
此外, 对于程序法的修订, 还要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和法律责任。依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 执法可以分为通过法院进行的司法程序以及由执法机关主导的行政调查程序两种。司法程序在起诉、审判、上诉以及执行等程序中均有完备严格的规定;与此相比, 行政执法程序的规定显得简单和笼统, 调查期限也极富弹性, 如果能够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这些方面进行修订, 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的程序和体系, 这样一来, 行政执法的效率将会大幅度地提高。对于法律责任的认定, 当下的经济状况与20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 应当结合现阶段的经济状况对罚款数额和责任形式适时的进行调整。
3.3 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提高与监管
网络不正当竞争是网络信息时代滋生的特有产物, 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运用, 为其产生、发展和膨胀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因此, 立法先行的同时, 还要极大地发挥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作用, 增强反网络不正当竞争技术水平的效用。在具体地技术操纵方面, 在加强对新型技术安全手段管理的同时, 还要加快对公众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避免通过技术措施对隐私权、个人信息的各种侵犯, 从而杜绝在虚拟的网络体系上出现更大的信息安全隐患。
4 结语
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 不仅仅会打破虚拟市场的平衡, 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实体市场规律的反作用, 更会使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受到影响, 这给我国的法律在网络经济中的适用提出了相当严峻的挑战。因此, 为网络经济的发展繁荣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我们责无旁贷。
摘要:网络领域的商品交易是现实市场的拓展和延伸, 不少人借助网络虚拟世界追逐非法高额利润, 导致该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恃无恐。同时, 由于其自身的隐蔽性, 致使其危害程度更为突出, 法律的适用也比较特殊。本文在厘定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不正当竞争行为现状, 并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赵墅艳.网络环境下反不正当竞争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8 (2) .
[2]温兴琦, 王哲.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问题研究口[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4 (1) .
不正当竞争行为 篇8
近年来, 大连海产品市场逐步走向细分时期, 以鲍鱼、刺参、扇贝等深加工产品为主流的海珍品市场发展迅猛。然而作为新生事物, 大连海珍品市场还存在许多问题。很多知名企业在拓展市场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侵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大连海珍品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海珍品的概念界定
一般概念上讲, 海产品按种类划分, 可分为鱼、虾、蟹、海参、鱼翅等;如按地域, 可分为舟山带鱼、阳澄湖大闸蟹等。然而何谓“海珍品”?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笔者参考大量文献, 根据自己的定义:海珍品, 因区别传统意义上的“海鲜”而得名, 指自然产量较少、品味独特、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较高经济价值的海产品。
1.2 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 (简称4P's) 是指企业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 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购买力信息以及商业界期望值, 通过协调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 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 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1.3 市场营销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市场营销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是指产品在经历一系列经营销售活动到转入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存在的、以追求不当利益为目的、违反善良风俗与商业道德、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其具有过程的特定性、侵害对象的特殊性、不当目的性、违法性四个特征。
2 不正当竞争行为分析
本文结合4P's营销策略理论, 将大连海珍品企业营销过程中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分析。
2.1 产品策略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1.1 虚假性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7条第3款规定:“广告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也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 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然而, 很多海珍品企业为扩大影响, 都会采取虚假宣传手段。例如, 宣传中广泛使用“拥有中国最具规模、最先进的海参深加工基地”等类似字句。实际上, 诸如海参胶囊和海参口服液这样的精细加工产品, 对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等方面都有极高要求, 对生产标准也有明确规定。但是, 依然有很多企业在未经许可的前提下宣称自己可以生产销售海参精细加工产品, 并通过广告向消费者传播不科学的观念, 以此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虚假宣传引起的购买行为将直接损害消费者和诚信经营者的利益, 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诚信, 是世界各国对广告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消费者缺乏认知能力的情况下, 虚假性宣传的确为企业暂时赢得了市场,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企业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无异于自掘坟墓。
2.1.2 混淆行为
为迎合消费者认同名牌的心理, 一些实力稍逊的小型加工企业往往使自己的产品商标与知名企业商标相同或相似, 或者直接盗用知名企业的商标, 通过混淆行为达到销售产品和谋取利益的目的。这种行为对被侵犯商标专有权的企业和消费者而言, 伤害都是无法估量的。一方面, 它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质量不过关的假冒伪劣商品将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另一方面, 同名的劣质产品将极大损害知名企业的社会形象, 严重威胁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后续发展。此外, 正规企业为恢复名誉, 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打击假冒伪劣, 承担额外的经济负担。更严重的是, 像曾经轰动一时的龙口粉丝、金华火腿事件, 也许因为一个企业的产品出现问题, 结果导致一座城市乃至整个产业遭受毁灭性影响。
2.2 价格策略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价格策略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 而不正当价格竞争, 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 冷藏海珍品需要做点“水文章”几乎成为全行业牟取暴利的潜规则。由于某些高档海珍品需要冷藏存放, 于是有的批发商和零售摊主就在冷冻加工时采取增层冷冻、针头注水等办法达到增加重量的目的。消费者花费高价购买的高档海珍品, 拆开包装却发现“一半是海珍品, 一半是海水”, 很多钱竟是为水埋了单;还有的商家在销售海珍品时告知消费者可以自由搭配其种类, 然后再组合成品种繁多的海珍品大礼包。消费者在选购过程中通常只说明所选品种控制在多少钱, 多数人不会详细询问每一种海珍品的价格。于是商家便借机加价, 可怜的消费者又一次被推进了“精明”商家制造的“陷阱”。
众所周知, 近年来一直受热捧的海参、鲍鱼这类营养价值较高的海产品, 自它们从餐桌佳肴跨入标榜着高档、健康的海珍品行列之后价格就一路飙升。据调查显示, 2011年年末大连海珍品市场上, 海参、鲍鱼等传统海珍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 个别海珍品高档礼盒更是标出上万元的天价, 这样的售价已远远高出成本价的几十倍。因受“一分钱一分货”等消费文化的影响, 价格成为产品价值的象征, 也成为消费者身份和消费档次的标签。在炫耀式或自我满足式的消费心理驱使之下, 那些购买能力较强的消费者也会认同“最贵的就是最好的”, 推动海珍品价格飙升。然而长此以往, 如果这种脱离产品真实物质属性的定价策略还在延续, 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必将不复存在。待到消费者擦亮眼睛辨别良莠之时, 唯利是图的企业也终将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2.3 渠道策略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比其他保健食品, 大连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海珍品滋补身体。然而, 越熟悉的产品就越难以引起消费者的深层关注。当前很多海珍品多单一进入商场和专卖店进行销售, 而何种渠道策略能够真正拓展海珍品市场则是企业很少思考的问题。因此, 当销售渠道单一化给企业发展带来阻力时, 部分销售商开始采取非法手段开拓市场。在大连的海珍品市场竞争中, 部分企业常以商业贿赂来达成大批量产品销售的目的, 一般采用带领目标客户单位的采购员在大连观光旅游, 向其赠送现金、礼物或双方达成某种给予回扣、提成的协议, 这样往往会顺利促成大批量的产品交易。据调查显示, 涉及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此种商业贿赂行为违反国家有关财务、廉政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也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违背商业道德。商业贿赂行为扭曲了公平竞争的本质, 使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阻碍市场机制的运行, 不利于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2.4 促销策略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每逢重大节日, 大连的海珍品商家往往会打出有奖销售牌来吸引消费者, 声称达到一定购买量便可参加奖品丰厚的抽奖活动。《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抽奖式的有奖销售, 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五千元。以非现金的物品或者其他经济利益作奖励的, 按照同期市场同类商品或者服务的正常价格折算其金额。”然而液晶彩电、冰箱这类奖品有些已超过限定金额。此外, 节假期间海珍品还会纷纷穿上“精美礼服”, 更有甚者捆绑上银质餐具等附加品, 立即“身价”倍增。过度包装的附加值远远超过简易包装, 海珍品商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乐此不疲的将奢华包装品推陈出新。同时, 中国人送礼追求高档、高价的好面子思想也助推了过度包装现象的出现。据调查了解, 精美礼盒拆分工序复杂, 回收价值还不如报纸。这些难以回收利用的包装物, 既浪费资源, 加重消费者负担, 又污染环境。其次, 在公款消费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 奢华包装海珍品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助长虚荣、奢侈、腐败等不良行为。尽管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明确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 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但是生产者有利润驱动, 消费者有需求, 海珍品过度包装和捆绑搭售现象仍屡禁不止。
3 不正当竞争行为解决措施
3.1 法律层面
为有效遏止大连海珍品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 完善规范市场营销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条款;然后再对已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详细的列举规范, 即所谓的“一般条款与具体列举相结合”。这样, 既具确定性, 便于实际操作, 也具原则性, 以避免因法律条款过于死板而让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钻了法律的空子。此外, 相对于经营者, 消费者始终是弱势群体, 立法中应对其合法权益给予更多保护。
3.2 行业自律层面
目前, 针对海珍品市场的行业组织有海参商会、中国海参网等非官方组织, 它们对规范市场的经济秩序, 维护行业整体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种作用却非常有限。因为这些组织的最大功能是实现信息共享, 却没有统一规范对行业内经营行为进行约束。因此, 要想鼓励、支持开展合法、公平、有序的海珍品行业竞争, 应该成立一个专门针对大连海珍品市场的企业联盟组织或者海珍品行业协会, 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和支持下协助相关部门监督和维护大连海珍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3 企业层面
大连海珍品闻名遐迩, 如果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叫停, 损失的将不仅是某一个企业的利润, 更将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美好形象。因此, 必须全面提升大连海珍品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平竞争的意识, 更应倡导所有企业珍视“大连海珍品”这个宝贵品牌, 奉行“质量第一, 信誉第一”的宗旨, 共同维护、发展、壮大大连海珍品市场。企业若都能从“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高度认识到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那么将从根本上解决不正当竞争的诟病。
3.4 消费者层面
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不仅是国家的重要职责, 也是消费者本身的重要任务。利用好消费者这一广泛的社会力量, 必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起到最有效的监督作用。因此, 可以考虑由大连政府出面成立一个专项基金, 用以奖励对违反市场竞争准则的企业进行举报的消费者, 而资金可以由合法经营企业联合提供, 这样, 不仅间接为合法经营企业做了宣传,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消费者保卫自身权益的热情, 进一步促进大连海珍品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摘要:借助独特的地域优势, 大连海珍品市场在近几年发展势头异常强劲, 以海参、鲍鱼、扇贝等为主流的品牌产品层出不穷。然而在看到优势的同时, 也必须关注海珍品营销中存在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这些现象显然是与健康的社会经济结构相悖的。文章结合4P's营销策略理论, 对大连海珍品营销中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解决举措, 以期引导大连海珍品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连,海珍品,不正当竞争,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罗超.市场营销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3]黄赤东, 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不正当竞争行为 篇9
一、工程招投标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及认定
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也称为串通招标投标, 它是指招标者与投标者之间或者投标者与投标者之间采用不正当手段, 对招标投标事项进行串通, 以排挤竞争手段或者损害招标者利益的行为。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两个方面, 即:招标者与投标者之间进行串通和投标者之间进行串通, 他们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不正当竞争是通过不正当手段, 排挤其他竞争者, 以达到使某个利益相关者中标, 从而谋取利益的目的。
国家工商总局1998年1月发布的《关于禁止串通招标投标的暂行规定》和国家五部一委一局2003年3月审议通过发布的《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将串通招标投标行为列举如下几种主要表现:
(一) 投标者之间的串通招标投标行为:投标者之间相互约定, 一致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投标者之间相互约定, 在投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或低价中标;投标者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 内定中标人, 然后再参加投标;投标者之间其他串通投标行为。
(二) 投标者与招标者之间进行相互勾结, 实施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行为:招标者在公开开标前, 开启标书, 并将投标情况告知其他投标者, 或者协助投标者撤换标书, 更换报价;招标者向投标者泄漏标底;投标者与招标者商定, 在招标投标时压低或者抬高标价, 中标后再给投标者或者招标者额外补偿;招标者预先内定中标者, 在确定中标者时以此决定取舍;招标者和投标者之间其他串通招标投标行为。
以上从立法角度进行归纳、描述的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几乎囊括了实际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在实际的招投标活动中, 不正当竞争行为往往同时以多种形式一起出现, 出现了这种异常, 就应该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进行调查、取证, 认定是否有上述行为存在。
法律、法规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的描述已经为实际操作中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依据。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发现有上述行为的, 招标投标管理部门应进行调查取证, 一旦认定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 按照规定给予处罚。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程序一般可以是由质疑招投标结果及过程的招标者或者投标者提出异议, 由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取证, 即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取证和认定的主体是全国各级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和各地建设主管部门。
二、工程招投标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防止
(一) 加快立法进度, 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法制宣传
招标投标是一个竞争过程, 应当有严格的规范, 保证它是公开进行的, 公平合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就是实行招标投标的具体规范, 它作为招投标领域的基本法, 起到了规范招投标宏大的奠基作用, 使招投标管理部门有法可依, 招投标活动有法可循。
在《招标投标法》实施过程中, 根据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实际操作的需要, 国家计委相继颁布了《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其中,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是国家计委会同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
此外, 我国还有《建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等规范和约束招投标活动的法律, 另外还有《关于禁止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暂行规定》等法规条例。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 按照我国的法律原则, 还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说来, 应加大“三个力度”, 建立“三个防线”, 达到“三不效果”: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建立思想防线, 使人不想违法。要大力开展招标投标法规的宣传, 教育招标投标双方及代理中介组织、行政监督机关工作人员自觉学法、自觉用法、自觉守法。
2.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建立机制防线, 使人不能违法。
3.加大打击力度, 建立惩戒防线, 使人不敢违法。各级检察机关应充分履行惩治犯罪的职能作用, 努力提高对招标投标中的违法行为的侦查水平和公诉水平通过加快立法, 加大执法力度, 狠狠打击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者, 该绳之以法的决不心慈手软, 姑息迁就。
(二) 发挥招标投标管理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
《招标投标法》第7条中规定:“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应当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保护正当竞争, 加强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同时, 依法查处招标活动中的包括不正当竞争的违法行为。
通过建设项目报建、建设单位资质审查以及对开标、评标过程的监督, 可以充分发挥招标投标管理机构的宏观职能, 规范工程招标投标活动, 才能真正保证工程建设效益, 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 规范招标投标程序, 在各个环节杜绝串标行为的发生
在招标投标的整个程序中, 最能有效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两个环节是资格审查和评标。
1.资格预审
目前, 资格预审应当主要审查有兴趣投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具有圆满履行合同的能力。招标单位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审查, 可以同时审查投标单位的业绩、信誉、投标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所谓关联关系, 可以借助《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对关联关系的定义: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 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 本准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 也将其视为关联方。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 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 (例如;母公司、子公司、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之间) ;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 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对于有关联关系的单位同时投标的, 招标单位可以采取措施, 比如只允许其中一家单位进行投标, 或者在进行评标的过程中, 对于存在关联关系的单位的评标得分一律乘以一个小于1的系数。通过对这种利益相关的单位的限制, 尤其可以对投标者之间的串通投标进行防止。
2.评标
在招标文件中就已经对评标的相关事宜进行了规定, 比如规定了工程计价类别, 这就为评标过程中个单位的投标价格的比较提供了统一的口径, 使得投标文件具有价格上的可比性。在开标的过程中明确宣布了评标的原则和方法, 同时公开唱标, 有了这样一个过程, 在评标结果不合理的情况下, 为提出质疑的单位提供了依据, 可以有理有据地说明是否存在内定中标者等行为存在。对有标底评标的, 要求标底绝对保密, 以此可以防止招标人有意泄露标底等行为的发生。为了保证评标的公开、公正和最终获得最佳的投标, 《招标投标法》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 其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最后, 对评标方法的不断完善, 也是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必要条件。目前, 建筑市场应用的评标方法一般有:百分制法, 两阶段法, 合理低价法。由于投标报价是主要的竞争, 一些投标方片面追求低标价, 这就造成过度低价竞标的恶性循环, 也容易造成相互串通高价竞标。所以投标应以合理低价中标为好, 因为合理低价不仅考虑了投标报价的问题, 还发挥了评标委员会的作用, 从投标人施工组织设计评审各项降低费用的措施及保证质量, 缩短工期方面的组织惯例措施是否可行。也即是说评标时应综合考虑技术标、商务标, 尤其应以技术标为核心, 不应片面追求低价, 例如, 在香港, 技术标的评审约占70%—80%的比例。我国在评标方法上也作了不少改革, 如南京市使用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尝试, 合肥市在百分制记分法的基础上创造了A+B”平均值法, 还有采用计算机评分制度的, 这些方法对于防止标底泄露, 防止过度低价中标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结论
不正当竞争行为 篇10
1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
首先我们先明确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给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下的定义是经营者违反本法的相关规定所进行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电子商务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进行欺诈和损人利己等行为损害其他正常经营者的利益, 扰乱正常电子商务经营秩序的违法行为。可以说电子商务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外延的延伸, 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具体来讲往往通过虚假网络广告, 抢注域名, 虚假信息宣传等来达到竞争目的。
1.1 混淆行为
混淆行为是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中最常用的手段。它是指不法经营者在自己的商品上不正当的使用他人的标志, 使消费者难以区分从而达到混淆的目的获得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受侵害的往往是一些知名企业。不法经营者通过这种方式变相借助知名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 拉动自身的竞争力。电子商务中常见的混淆行为有将自己网站的标志设计的同知名标志等相似或者将他人的商标作为网站名称来使用等。
1.2 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是传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常用的手段。在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中虚假宣传又有了“新发展”。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不法经营者为了获得竞争的优势, 而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不合实际的虚假宣传来误导消费者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伴随着现代贸易中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 不法经营者进行虚假宣传的方式不断地更新, 宣传的范围也更广。例如, 向广大网民发送电子邮件, 在各个网站上广告, 制作虚假的宣传片上传于网络中等等。其造成的影响范围更广和影响程度也更深。
1.3 侵犯商业秘密
词典中将商业秘密解释为, 在商业活动中所使用的信息, 配方等, 可以使其所有者据此获得更多的竞争机会和商业利益。可见商业秘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要件, 首先商业秘密必须是仅限于一少部分人知道的, 并且有一定的保密措施保护的信息资料;其次, 商业秘密必须是实用的技术或者经营信息, 所有者通过掌握或者运用它可以获得直接的收益或者间接地竞争优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达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商业秘密的保密受到了大的挑战, 现实中电子商务运行中所出现的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有, 企业中负责电子商务运行的人员利用自身的岗位优势盗取企业的商业信息, “黑客”非法侵入企业的信息网络获取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料, 或者BBS, 信息传输手段的运用披露企业的信息资料。实践中随着电子商务水平的发展, 对企业商业秘密和商业信息侵害的手段也不断增多。
1.4 商业诋毁
常见的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方式还包括商业诋毁。不法分子对一些经营者的信誉或者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水平进行歪曲, 捏造甚至诋毁。通过这种方式来打击竞争对手, 给商家造成巨大的损失。通常的电子商务商业诋毁常常以发布匿名信, 在网络上发布诋毁信息等。结合电子商务快速的传播速度, 其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传统的商业诋毁形式。并且由于行为主体可以虚拟, 查证起来更加困难, 产生的影响也更难消除。
1.5 域名抢注
域名是指所有人所拥有的能够进行定位于身份识别的网络地址。网络发展的初期人们对域名并没有足够的认识, 仅仅认为域名所对应的不过是一个IP地址, 与企业的名称等无关并没有其他的意义。但是,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 人们对域名的认识不断增多, 开始认识到域名的唯一性也是一种变相的商标, 拥有着极大的价值。这一切也导致域名抢注行为产生。其常见表现就是不法行为者抢注知名企业的商标和名称为域名, 知名企业逼不得已只能考虑高价购买, 不法行为者通过这种行为对知名企业等进行变相敲诈来牟利。
2 电子商务环境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归根结底电子商务也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新形式。本质上同传统的市场竞争是一样的,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社会原因, 市场自身的资源分配就是以竞争为基础的, 市场研究的事实证明竞争可以实现优胜劣汰, 最快速度的实现最合理的资源分配。但是不能否认市场调节在实现优胜劣汰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问题。电子商务运行中市场竞争比传统的商业贸易更加激烈, 这也导致许多经营者在商务贸易中急功近利, 为了取得更多的利润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来获得竞争优势和利益。
其次是法律和道德因素。法律和道德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和价值标准, 都直接的调整着人们的思想, 价值观和行为。电子商务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是法律空白与道德缺失相互作用的结果。电子商务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我国发展, 至今虽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完善的体制仍没有形成。加之法律滞后性的特点, 立法过程要考察行为性质, 对社会的影响等多个方面难以做到在第一时间就对新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立法规制。同时, 我们现在处于经济的转型期, 经济的过快增长和文化水平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脚步没有很好的统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人们思想上的第一要务。过分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道德的缺失。伴随着电子商务性质的特殊性, 自身具有的隐蔽性等, 更是给不法者提供了机会。
最后是技术因素。结合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常见的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形式我们可以看出, 除了侵犯商业秘密对不法者能力有一定要求之外, 其他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需要投入的成本都很小, 只要掌握相关技术就可以完成。但是, 电子商务的不正当竞争取得的效果又是十分明显的。举例而言, 在盗取商业资料时, 只需要行为人拥有相关的电脑技术就可以以微小的代价换取价值巨大的商业信息, 同时采用技术手段进行, 风险很低, 加之目前我国网络执法体系的不健全很容易就逃过了处罚。
3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
3.1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特征
不正当竞争行为本身包含了经营主体的牟利性, 自身行为的违法性, 较强的社会危害性, 行为主体的主观故意等特征。随着互联网的覆盖面积不断增大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 不正当竞争行为又有了新的载体, 但是究其根本仅仅是不正当竞争行为采用了更新的手段而已, 并不影响行为本质。因此,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本质特征和传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没有区别, 仅仅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下让其拥有了更多新的特点。
3.2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
3.2.1 行为主体的隐蔽性
电子商务活动以互联网这样的虚拟世界为平台,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 行为的运行不过是一种简单的远程数据交换, 只要你希望你就可以以一种有别于现实的新的身份出现, 个人或者企业都是如此。这一切就使得电子商务行为拥有了虚拟性的新特点。主体和行为方式的虚拟也就造就了电子商务中不正当竞争的隐蔽性。
3.2.2 行为具有更强的社会危害性
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近年来贸易的不断升温使得电子商务使用者之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贸易环境的不断增压也促使着更多的经营者开始通过不正当竞争行为牟利。同时, 电子商务覆盖交易范围的全球性, 以及信息网络传播的高速性, 这些也直接决定了电子商务中的不正当竞争所带来的危害性更大, 波及面更广。另外行为主体的隐蔽性等也直接导致了违法行为的追究和处罚困难。现阶段电子商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3.2.3 违法行为的认定与监管有了更大的难度
电子商务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归根结底仍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种表现, 显然要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进行规制。但是出现的问题是电子商务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接住了电子网络等新形式, 由于法律的滞后性等特点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没有能够结合市场变化和社会形势及时的加以修订。这样一来, 在寻找相关的法理和依据时常常难以处断。并不能直接有效的寻找法律条文对违法行为进行认定和规制。同时, 电子商务借助的平台是全球化的互联网体系, 其行为地与损害结果的发生地之间常常有较大的出入。因为电子商务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在电子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所产生的新的现象, 国际上对这一行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定意见。同时, 国家间就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处理并没有形成相关的条约或协议, 再加之管辖权的问题使得国内法律对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更加的有心无力。
电子商务自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快速发展, 自其开始, 电子商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就开始出现, 并且伴随市场竞争的发展违法形式也是层出不穷, 这是国际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共有问题。本文由于篇幅有限, 列举了我国常出现的几种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形式, 这些行为在现今的经济环境下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轻者侵犯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 重者甚至严重扰乱了我国的经济秩序。因此, 如何对形形色色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准确的定性, 怎样快速地采取手段规制不法竞争行为是当务之急, 也是对我们的巨大考验。
摘要: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传统模式中和电子商务模式中并没有较大的区别, 但是电子商务这一载体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更加隐蔽的空间。同时结合电子商务虚拟性的特点, 对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和规制就有了更大的难度, 这一切使得行为主体具有的社会危害性也越大。
关键词: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特点,产生原因
参考文献
[1]薛虹.美丽新世界——因特网上的知识产权纵横谈[J].知识产权, 2009.
不正当竞争行为 篇11
一、工程招投标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及认定
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称为串通招标投标,它是指招标者与投标者之间或者投标者与投标者之间采用不正当手段,对招标投标事项进行串通,以排挤竞争手段或者损害招标者利益的行为。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两个方面,即:招标者与投标者之间进行串通和投标者之间进行串通,他们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不正当竞争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排挤其他竞争者,以达到使某个利益相关者中标,从而谋取利益的目的。
国家工商局1998年1月发布的《关于禁止串通招标投标的暂行规定》和国家五部一委一局2003年3月审议通过发布的《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将串通招标投标行为列举如下几种主要表现:(一)投标者之间的串通招标投标行为:投标者之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投标者之间相互约定,在投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或低价中标;投标者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投标者之间其他串通投标行为。(二)投标者与招标者之间进行相互勾结,实施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行为:招标者在公开开标前,开启标书,并将投标情况告知其他投标者,或者协助投标者撤换标书,更换报价;招标者向投标者泄漏标底;投标者与招标者商定,在招标投标时压低或者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者或者招标者额外补偿;招标者预先内定中标者,在确定中标者时以此决定取舍;招标者和投标者之间其他串通招标投标行为。
以上从立法角度进行归纳、描述的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几乎囊括了实际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在实际的招投标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往往同时以多种形式一起出现,出现了这种异常,就应该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进行调查、取证,认定是否有上述行为存在。
法律、法规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的描述已经为实际操作中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依据。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发现有上述行为的,招标投标管理部门应进行调查、取证,一旦认定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按照规定给予处罚。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程序一般可以是由质疑招投标结果及过程的招标者或者投标者提出异议,由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即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取证和认定的主体是全国各级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和各地建设主管部门。
二、工程招投标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防止
(一)加快立法进度,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法制宣传 招标投标是一个竞争过程,应当有严格的规范,保证它是公开进行的,公平合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就是实行招标投标的具体规范,它作为招投标领域的基本法,对招投标工作起到了规范作用,使招投标管理部门有法可依、招投标活动有法可循。
在《招标投标法》实施过程中,根据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实际操作的需要,国家计委相继颁布了《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其中,《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是国家计委会同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
此外,我国还有《建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等规范和约束招投标活动的法律,另外还有《关于禁止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暂行规定》等法规条例。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按照我国的法律原则,还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说来,应加大“三个力度”,建立“三个防线”,达到“三不效果”:(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思想防线,使人不想违法。要大力开展招标投标法规的宣传,教育招标投标双方及代理中介组织、行政监督机关工作人员自觉学法、用法、守法。(2)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建立机制防线,使人不能违法。(3)加大打击力度,建立惩戒防线,使人不敢违法。各级检察机关应充分履行惩治犯罪的职能作用,努力提高对招标投标中的违法行为的侦查水平和公诉水平,通过加快立法,加大执法力度,狠狠打击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者,该绳之以法的决不心慈手软,姑息迁就。
(二)发挥招标投标管理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 《招标投标法》第7条中规定:“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应当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保护正当竞争,加强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同时,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的违法行为。
通过建设项目报建、建设单位资质审查、以及对开标、评标过程的监督,可以充分发挥招标投标管理机构的宏观职能,规范工程招标投标活动,才能真正保证工程建设效益,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规范招标投标程序,在各个环节杜绝串标行为的发生 在招标投标的整个程序中,最能有效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两个环节是资格预审和评标。
(1)资格预审。目前,资格预审主要审查有兴趣投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具有圆满履行合同的能力。招标单位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可以同时审查投标单位的业绩、信誉、投标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所谓关联关系,可以借助《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对关联关系的定义: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本准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也将其视为关联方。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例如;母公司、子公司、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之间);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对于有关联关系的单位同时投标的,招标单位可以采取措施,比如只允许其中一家单位进行投标,或者在进行评标的过程中,对于存在关联关系的单位的评标得分一律乘以一个小于1的系数。通过对这种利益相关的单位的限制,尤其可以对投标者之间的串通投标进行防止。
(2)评标。在招标文件中就已经对评标的相关事宜进行了规定,比如规定了工程计价类别,这就为评标过程中各单位的投标价格的比较提供了统一的口径,使得投标文件具有价格上的可比性。在开标的过程中明确宣布了评标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公开唱标,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在评标结果不合理的情况下,为提出质疑的单位提供了依据,可以有理有据地说明是否存在内定中标者等行为存在。对有标底评标的,要求标底绝对保密,以此可以防止招标人有意泄露标底等行为的发生。为了保证评标的公开、公正和最终获得最佳的投标,《招标投标法》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其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最后,对评标方法的不断完善,也是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必要条件。目前,建筑市场应用的评标方法一般有:百分制法,两阶段法,合理低价法。由于投标报价是主要的竞争,一些投标方片面追求低标价,这就造成过度低价竞标的恶性循环,也容易造成相互串通高价竞标。所以投标应以合理低价中标为好,因为合理低价不仅考虑了投标报价的问题,还发挥了评标委员会的作用,从投标人施工组织设计评审各项降低费用的措施及保证质量,缩短工期方面的组织措施是否可行。也即是说评标时应综合考虑技术标、商务标,尤其应以技术标为核心,不应片面追求低价。把好评标的关,真正做到评标方法合理,评标规则完善,才能维护招标投标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以上提出的解决招标投标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出现的方法应该同时进行,在完善法律的同时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在实际操作中完善评标方法和规则。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结论
不正当竞争行为 篇12
一、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网络经济中存在着很多不正当竞争行为, 这主要体现在域名不合理抢注、设置不当链接、不正当网络广告、擅自修改主页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分析。
(一) 域名不合理抢注
通常来说域名主要是指一种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识别和定位的计算机的地址结构, 这意味着其是主机名字的一种标识并且功能类似于传统交易中的商标。除此之外, 域名的存在对于网络经营商的商品或者服务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已经成为公司或者个人在网络市场体现品牌型的重要武器。从而使得大部分企业均希望以自己企业或者商标名作为域名, 而域名不合理抢注主要是指不法分子通过利用了大企业的这一点来大量抢注大批与他人名称相同或者是相似或者接近的域名, 注册后以高价出售或者是出租或者其他方式转让, 从中在其中获取不正当的利益的行为
(二) 设置不当链接
众所周知网络链接的主要类型包了括纵深链接和视框链接以及埋设字符串等不同的方式, 而设置不当链接主要是指不法分子通过利用网络链接来从事不正当的竞争行为。除此之外, 设置不当链接的主要表现形式还包括了不法分子利用加框技术使用户经其网站上的链接对他人的网页进行访问时, 从而使他人的网页内容仅仅只局限于不法分子所设计的视窗中, 同时用户的电脑上也仅仅只显示不法分子自己网站的网址和相应的广告内容。这意味着这种行为本质都是直接复制他人网站内容, 利用他人网站信息, 从而造成了不平等的竞争行为。
(三) 不正当网络广告
不正当网络广告是网络上比较常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与传统广告相比网络广告自身具有不受地域和时间的约束等特点, 因此这意味着其能够跨国界并且跨时间地宣传。除此之外, 不正当网络广告出现的原因还包括了制作成本低廉并且周期短与此同时还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而不法分子则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进行不正当的网络广告行为, 这种行为既占用用户的邮箱空间与此同时也耽误用户的阅读时间, 因此在形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同时还影响了用户的个人权益。
(四) 擅自修改主页
擅自修改主页是网络经济中不正当行为的常用模式。例如不法分子通过利用设置不当元标记或者是关键词的位置, 来将他人网站的所有者信息或者是网站标记以及表达网站特色的关键词等埋置于自己网页的源代码中, 从而使得用户在搜索相应关键词时则不法分子自己的网站就显示在他人网站的前面, 从而白白的搭他人商业信誉的便车。除此之外, 擅自修改主页还体现在不法分子为大力推广本公司的搜索引擎来使用技术手段擅自反复篡改用户当前设置的主页, 最终使得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直接跳转至篡改后的网页中降低了原有网页的使用率。
二、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
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完善不正当竞争法、拓展法律适用范围、明确管辖范围、加强执法力度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进行了分析。
(一) 完善不正当竞争法
完善不正当竞争法是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的基础和前提。在完善不正当竞争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针对当前我国现行的不正当竞争法比较注重的是传统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对于网络经济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则相对比较薄弱的特点来对其进行完善。除此之外, 在完善不正当竞争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将法律的完善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结合, 从而能够有效针对新出现的网络不法行为。另外, 在完善不正当竞争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适用于网络经济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条款, 从而能够在不与商标法或者是著作权法等发生冲突的情况下, 更好地规制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 拓展法律适用范围
拓展法律适用范围对于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拓展法律适用范围的过程中由于网络经济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法适用范围窄在当前我国传统的市场经济中, 并且经营者的行为或者盈利性机构的行为或服务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登记注册方可营业。因此通过扩展法律适用范围就能有效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除此之外, 在拓展法律适用范围的过程中由于当前我国的网络经济中并且网络经济行为的行使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从而导致了很多政策措施的执行适用面较小, 因此通过拓展法律适用范围可以有效提升法律措施的有效性。
(三) 明确管辖范围
明确管辖范围是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的核心内容。在明确管辖范围的过程中由于网络交易中涉及了信息发布者和网络用户以及网络运营商等多个当事人, 因此针对网络又具有虚拟性、跨国界性、隐蔽性等特征, 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合理明确其管辖范围。除此之外, 针对网络经济中不正当竞争行为自身的隐蔽性及传播迅速性等一系列特点, 工作人员通过明确管辖范围能够有效减少法律执行的难度。
(四) 加强执法力度
加强执法力度是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的重中之重。在加强执法力度的过程中我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 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注重保证执法的独立性。除此之外,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执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增强对于网络经济不正当竞争的重视程度。另外, 在加强执法力度的过程中针对有高技术性的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工商部门还应当增强自身执法的专业性,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得到有效的遏制。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网络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 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适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有关工作人员应当对于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模式有着清晰的了解,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法律实践的进行来促进我国网络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夏澈.网络环境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J].鄂州大学学报, 2012, 3 (12) :46-48.
[2]王勇.浅析网络广告不正当竞争行为及防治措施[J].法制与社会, 2011, 4 (16) :12-16.
[3]赵军.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J].特区经济, 2013, 5 (7) :41-44
[4]饶传平.网络法律制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
【不正当竞争行为】推荐阅读:
不正当竞争05-14
不正当竞争:电子商务08-24
反不正当竞争法09-10
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法10-02
《反不正当竞争法》常识10-12
新反不正当竞争法解读06-09
反不正当竞争法复习一10-10
反不正当竞争法练习题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