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污染防治技术初探(共8篇)
城市河流污染防治技术初探 篇1
城市河流污染防治技术初探
城市河流的污染具有巨大危害性,因而日益引起社会关注,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对污染水体进行控制与治理十分必要.本文根据河流污染后的主要特点,针对性的.提出了城市河流水体污染的四项防治技术.
作 者:喻敏霞 杨仁斌 作者单位:喻敏霞(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杨仁斌(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 “”(17) 分类号:X5 关键词:城市河流水 污染防治技术
城市河流污染防治技术初探 篇2
1 城市河流污染产生的原因
1.1 城市人口的增加
造成城市河流水污染的原因一般分为两类: (1) 工业废水造成的城市河流水污染。 (2) 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造成的城市河流水污染。不管是哪种原因, 城市河流水污染都与城市人口的增加有不可分离的直接联系。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 一批外来人口涌入城市, 不但造成了工业废水的增加, 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活废水的增加。城市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生活废水造成污染的增加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尤为重要, 控制城市人口的增加也是相关从业人员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2]。
1.2 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增加
工业废水对城市河流的水质量能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尤其对冶金、造纸行业来说, 会给城市河流的自净化能力造成沉重的负担。由于我国发展的需要, 国家鼓励民间开办工厂, 因此在短短的几年之间,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如同雨后春笋, 林立在我国的城市之中, 迅猛的发展造成的后果是, 相关管制条例不够明确, 大批中小型企业钻了制度的空子, 导致城市周边的河流各种有毒元素严重超标, 甚至影响到我国城市周边的生态和谐, 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施行。这个问题由于十分严重, 已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注意。同时, 由于我国重工业起步较晚, 在许多方面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尤其在环保理念上, 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 领导层也忽视了这方面的建设, 因此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废水处理设施以及废水处理能力普遍低下, 造成城市河流水污染严重, 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了不利的影响。
1.3 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
畜禽养殖业所产生的污染也影响到我国城市河流水污染的防治, 由于畜禽养殖业都需要进行家畜粪便的处理, 这就给我国城市河流的自净化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同时, 我国的畜禽业的粪便处理相对落后, 因此许多粪便没有经过环保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城市周边的河流里, 造成了严重的城市河流的水污染。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对于饲料的规范相对较少, 因此造成严重的水体营养化的现象, 给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阻碍我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1.4 雨后污染
雨后污染也是导致我国城市河流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较低, 因此常常出现重金属超标的现象, 这种现象也严重的影响我国城市河流水污染的防治工作[3]。通过雨水的冲刷, 将许多城市中的污染通过排水系统排到了城市周边的河流生态系统中, 造成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紊乱, 甚至阻碍了我国城市的生态平衡, 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2 物理法治理河流水污染技术
物理治理河流技术是城市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常见的一种技术。由于利用物理的治理方法,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较小, 并且其以自然治自然的方法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谋而合, 因此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治理工作中。一般来说, 物理治理河流的技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水污染的防治工作, 这三种方式分别为截污分流与引水冲污。
2.1 截污分流
截污分流利用了城市的排水系统, 通过修建污水截取的基础设施, 从而减少城市水污染的程度, 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污染现象。利用相关基础设施, 可以达到对污水的净化处理, 从而拯救城市边缘濒临崩溃的生态系统, 增加其运行的自循环能力[4]。当然, 截污分流的工作需要水利, 市政与城市给排水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才能达到较好的物理治理效果。
2.2 引水冲污
引水冲污是一门比较古老的河流水污染的治理技术, 通过将河流改道, 实现稀释污水的效果, 从而减少城市废水排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 进而增加城市周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改善我国城市河流的污染情况。但引水冲污技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将河流改道的成本较高, 同时也难以实施, 比起其他城市河流水污染技术缺乏操作性, 因此在我国的实际案例比较少。
底泥是河流污染的来源之一, 因此对河流中底泥的控制也是城市河流水污染防治技术的一个目标之一, 底泥通过一定时间的分解, 会产生有毒物质, 影响城市周边河流的生态系统, 从而造成一定的污染现象。目前, 我国对此还没有很好的防治方法, 只能通过人工疏通来减少底泥的污染, 同时在清除底泥的工作中, 也常常出现因为操作的疏忽而造成二次污染的现象。
3 化学法治理河流水污染技术
化学法水污染治理技术主要通过对城市周边的河流投放化学药品, 借此来改善我国城市周边河流的生态面貌, 从而实现河流水污染根治的目地。相比发达国家, 我国的化学法水污染治理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比如我国化学法水污染治理技术的起步较晚, 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 因此实施起来, 极容易造成河流水质的二次污染, 甚至会影响河流本身的生态系统, 因此在开展化学法水污染治理技术时, 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对化学药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增加化学法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稳定性。
3.1 化学除藻技术
化学除藻是针对营养化的水体投放胶原体, 从而实现化学除藻的目的。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化学除藻工作之前, 要对投放的药物进行长期实验, 在保证其安全性达到国家要求之后, 才能投入实际的应用, 否则会给城市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威胁, 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5]。
3.2 重金属化学固定技术
重金属的化学固定是通过投放特定的药物, 将水质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一定的沉淀, 从而保证水质的清澈。这种方法较为廉价, 实施起来也不难, 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的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治理工作之中,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碱性物质的溶解, 能够提高河水的PH值, 从而使河水中的有害物质, 固定在河水的底泥之中, 方便城市河流水治理的后续工作。
4 生物法治理河流水污染技术
4.1 生态修复
通过生态修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复城市周边的河流生态系统的循环能力, 从而达到自净化的目的。生态修复技术是如今学术界最为提倡的一种技术, 因此受到了各个部门的关注。生态修复技术运用生态系统修复与人工辅助结合的方式, 提高城市周边河流生态系统的自修复能力, 从而提高城市的环境建设, 给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生态修复技术对相关技术人员的生态学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之前, 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城市周边河流的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认识, 从而保证环境多样化的前期下, 开展河流水污染的防止工作, 通过相关苗木的选择, 能够固化城市周边的土壤, 提高城市的抗腐蚀能力, 从而保证不发生水土流失的状况, 优化我国城市化的资源配置工作。
5“水十条”的政策导向
针对我国城市河流水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 经过国务院常委会的批准, 出台了《水污染防水纸行动计划》。一方面体现出国家的对城市河流水污染的重视程度, 另一方面, 水十条的颁布促成了多元化的水污染控制措施。首先, 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河流水污染情况, 将酌情关闭一些污染超标的造纸、印染等企业, 促其整改。其次, 相关部门将加大污水的处理费的收取力度, 从经济层面上, 限制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扩散情况。同时, 加大社会投入, 引入第三方的监督管理制度, 从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治理和修复城市周边河流的生态系统, 促进我国建设可持续化经济, 保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 结语
综上所述, 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 因此对相关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通过修复城市周边河流的生态结构, 降低城市污水排放的力度, 能够有效增加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治理能力, 从而完善我国城市的面貌, 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纯洁, 王丽芳.城市河流水污染防治技术综合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 308:62-63.
[2]邓柳.城市污染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15.
[3]徐文芳, 杨准, 姬晓娟.城市河流水污染防治技术应用和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 2013, 403:29.
[4]宋钊.城市河流水污染治理及修复技术[J].工业用水与废水, 2013, 704:6-8.
城市河流污染防治技术初探 篇3
关键词:多环麝香,生活污水,沉积物。
多环麝香是日化产品和化妆品中重要的香味物质,随着日化产品和化妆品的使用首先进入生活污水,或随生活污水直接进入环境水体;或经过污水处理厂再次进入环境水域。研究表明,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难以降解污水中的多环麝香,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水中残留有相当含量的多环麝香,这是表层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水体中多环麝香即使在浓度很低的条件下,也能呈现出较强的雌激素效应以及较强的抑制异源生物质转运的作用,还能抑制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目前,多环麝香的污染已经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由于多环麝香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疏水性,易吸附在颗粒上并随颗粒逐渐沉降进入水体沉积物中。因此,研究沉积物中多环麝香的污染水平,可为正确评价河流水体的污染程度,为进一步探索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选择苏州河上海市区段、珠江广州市河段以及珠江支流——东江东莞市河段的部分水体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沉积物中多环麝香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比较不同城市河流沉积物中多环麝香的分布差异,初步评价城市水体中污染现状和生活污水对城市河流有机污染的贡献。
1、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表层沉积物样品分别采集于珠江主干、东江东莞河段以及苏州河上海河段,样品于-20℃冷冻保存。分析前将样品冷冻干燥,二氯甲烷抽提72h,加活性铜片脱硫,再通过硅胶/氧化铝复合柱分离纯化。其提取分离、纯化以及定性定量分析详见文献。
城市河流污染防治技术初探 篇4
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世界上很多河流,湖泊等淡水体系在其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都经历了受到污染,污染加剧和生态退化的过程。然而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污染治理技术的开发与实施、环境管理措施的完善以及大量环保资金的投入,目前这些发达国家的淡水体系大多数已逐渐消除污染,水质与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不容乐观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江河水系有步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后尘的趋势。我国七大水系中,除珠江和长江水质尚较好外,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河流受有机污染较为严重,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辽河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生化需氧量„。城市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各城市典型水域仍以氨氮和有机污染为主。大型淡水湖泊:太湖、滇池、巢湖等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
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氧化水样中的某些有机物及无机可氧化物质,由消耗的高锰酸钾量计算相当的氧量,用IMn表示。高锰酸盐指数是反映水体中有机可氧化物质污染的常用指标,但不能作为理论需氧量或总有机物含量的指标,因为在规定的条件下,许多有机物只能部分地被氧化,易挥发的有机物也不包含在测定值之内。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是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这也是河流中氨氮的主要来源。
生化耗氧量(BOD)是“生物化学需氧量”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其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也就越严重。
其他指标项还有化学需氧量(COD),石油类(如挥发酚),总氮,总磷等,应用到实际时,应根据不同的污染状况测定不同的指标对河流进行调查与评估。
根据污染河水处理系统与河道的相对空间关系,河流治理技术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河水引出河道水系,引入附近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异地处理法,其中截污工程是异地处理法的关键;第二类是在河道内建设处理系统,沿程进行河水净化的原位处理法,如河道内的曝气法、投菌法、生物膜法和化学法等;第三类是在河岸带上建设处理系统,将河水分流其中进行处理的旁路处理法,如建于河岸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氧化塘以及多种形式的生物床或生物反应器等。
纯化学的方法包括强化絮凝、化学杀藻(投加杀藻剂控制河道中藻类暴发)、化学除磷(投加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和化学脱氮(投加石灰脱氮)等。强化絮凝技术是在一级处理工艺基础上通过投加化学絮凝剂,强化去除水中各种胶体物质及细小的悬浮物质,可以在短时间内以较少的投资和较低运行费用而大幅度消减污染负荷使污染河道得到有效处理。但产生的底泥、泥渣等须妥善处置,否则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然而化学,化工污染也是河流的一大污染源,针对于此,由美国化学会(ACS)提出的“绿色化学”,目前得到世界广泛的响应。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 “新化学婴儿”。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城市河流与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篇5
1.1 河流是城市诞生的摇篮
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随相伴。在欧州,国际河流多瑙河孕育了两岸的城市群;在我国,黄浦江与东海滋润和催生了上海,使之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
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巴黎与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舍的关系。塞纳河从巴黎城的中间流过,将巴黎分为南北两部分,它像一条美丽的项链串起了整个巴黎。塞纳河聚集了巴黎的许多人文景观,也聚集了法国古往今来的许多精华所在。巴黎倘若离开了美丽的塞纳河,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恐怕谁都难以想象。上海离开了黄浦江、苏州河,也就不能成为今天的上海。
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傍水而建。一般,河流中下游地区大多是城市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中国7大江河的下游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集中了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产值;而由河流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更是经济中心所在:如地处上海经济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中国南方深圳、广州、珠海经济区的珠江三角洲。据预测,在本世纪初,全国各类规模的城市总数将逾1000座,这些城市大部分分布在长江、黄河等7大水系和沿海地带,它们的诞生和发展都和河流水系息息相关。
1.2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祥地
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并依靠必要的可供水源而发展起来的。古代早期的城市,也都选择在有河流、有水的地方。许多民族和国家都把河流比做自己的母亲,如中国的黄河,印度的恒河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起源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也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发展繁衍的。河流以其丰富的乳汁孕育了人类早期的伟大文明,并在河流两岸崛起大批的繁华城市群。凡是河网水系发达的地区,都是城市文明最发育的地区。
河网水系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城市水系的点缀,丰富的水面与城市的其他景观相映衬,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会充分展现。1.3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在远古时代,城市河流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发展到后来,城市河流除提供水源以外,随着水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成为城市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在近代工业化阶段,城市河流对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成为水源地、动力源、交通通道、污染净化场所;在现代,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
河网水系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了水,才有了城市的灯红酒绿、高楼林立,才有城市的经济繁荣和人们的安居乐业。可以说,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1.4 河流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
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而营造城市景观环境离不开大自然中与城市关系最密切的河流和水面。当代国际大都市环境建设的价值观念趋向表明,都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已由疏离、隔绝变为亲近和融合。开阔的水面和流动的水体所形成的自然风貌,无疑能给城市增添许多魁力。从19世纪英国人欧文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设想,无不反映了城市人对城市优美景观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城市滨水空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城市滨水区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它是城市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
1.5 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
河网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同时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河网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各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生态建设意义多种多样:包括为城市生活和生产提供就近水源,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基地,丰富城市景观多样性和城市物种多样性,为市民创造文体娱乐、亲近自然的空间。目前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已经和正在被城市建设者所关注,其生态功能的应用,也逐渐被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国外城市河流治理规划发展的新趋势
2.1 建设生态河堤是现代城市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城市中保持自然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城市治理准则,河道的治理也不例外。自90年代以来,采用混凝土施工、衬砌河床而忽略自然环境的城市水系治理方法,已被各国普遍否定,建设生态河堤已成为国际大趋势。
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一体的水利工程。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瑞士、德国等于80年代末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所谓“自然型护岸”技术,就是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视性护岸。据有关资料介绍,欧洲的MELK流域经过近自然治理后,每百米河段的鱼类个体数量、生物量从治理前的150个、19公斤提高到治理后的410个、55公斤。
德国的莱菌河,1993年和1995年发生两次洪灾,洪水淹了一些城市,造成的损失估计达几十亿欧元。分析洪灾原因,主要是由于莱菌河流生态遭到破坏,菌菌河的水泥堤岸限制了水向沿河堤岸渗透所致。因此,德国现正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将水泥堤岸改为生态河堤,重新恢复河流两岸储水湿润带,并对流域内支流实施裁直变弯的措施,延长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减低主河道洪峰量。
日本在90年代初就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1991年开始推行重视创造变化水边环境的河道施工方法,即“多自然型河道建设”。仅在1991年,全国就有600多处试验工程。日本建设省推进的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将对5700公里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其中2300公里为植物堤岸,1400公里为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2000公里不得已使用的混凝土,都将按“多自然型护堤法”进行改造,覆盖土壤,并种植植被。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水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水边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
美国的南佛罗里达州在70年代修建了很多人工河道,但逐渐发现周围湿地越来越干,生物多样性也急剧减少,进入90年代开始改造,目前已恢复曲流河道的状态。著名的洛杉矶河也正在拆除衬砌。
总之,很多国家都在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进行反思,都在逐渐将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9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纷纷大规模拆除了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其实,拆衬砌的资金投入要比铺衬砌昂贵得多,但这些国家普遍认为,保持河道的自然环境对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水质、防止水资源流失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已成为河堤建设在国际上发展的总趋势。
2.2 还河流以空间,是现代防洪规划的新理念
作为城市防洪的对策措施,在国际上非常重视“堵疏结合、蓄泄并重”的治水理念,给河流以空间,增加河流的过水断面,给洪水以出路。
在欧洲,1993年、1995年莱茵河和默兹河发生洪水,对荷兰的防洪策略与河流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1995年洪水使莱茵河沿岸低洼地(圩垸)疏散25万人,虽然没有垮堤,但是影响深远。荷兰对已沿用几十年的河流堤防加固计划作了审查和修订,河堤均按抵御12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进行加固。但是荷兰人知道,无论如何加高河流堤防,安全保障总是有限度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安全水准的提高,土地利用也发生很快的变化,总体风险(发生洪灾的概率)也在增加。洪水概率的降低很快被可能出现的更大的洪灾损失所抵消。土地利用和提高防洪水平的相互作用,已使荷兰主要河道沿岸的自然景观受到很大负面影响,进一步加高加固堤防,已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赞同。
为此,近年来荷兰人提出“还河流以空间”的新理念,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这可能要求放弃几百年前筑围堤形成的滩地。目前荷兰人正在研究的措施包括疏浚河道、挖低漫滩(与自然开发相结合),甚至退堤、扩大漫滩。在莱茵河的一条支流上,正考虑拆除现有挡水堰,这并非完全出于航运方面的考虑。
日本1965年以后针对因城市化急剧发展围绕河流引起的问题开展了新的河流治理。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连续遭受三次大的水灾,于1977年6月开始推行“城市综合治水对策”。为解决城市化增加的雨水径流,既采用传统的工程措施,也实施了许多现地贮留、渗透、多目的治水绿地、地下大型贮留池、地下河等新型治水措施。恢复流域在开发过程中丧失了的保水、游水机能,并减少发生泛滥时的受害损失。
2.3 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河流治理的经验表明,要发挥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英国泰晤士河的治理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18世纪末期,英国产业革命后,沿泰晤士河两岸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伦敦人口迅速增加,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中。19世纪开始,泰晤士河逐渐变成河水浑浊、污染严重的臭河。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泰晤士河污染更是严重,它的含氧量等于零,除了少数鳝鱼幸存外,其他鱼类几乎绝迹;污黑的河水臭气熏天,令人不堪忍受,尤其夏季,泰晤士河的气味腐臭难闻;面临河畔的英国议会大厦的窗户,不得不悬挂由消毒水浸泡的窗帘。河水污染还引起疾病流行,1849年到1954年,滨河区共有2.5万人因霍乱而死亡。
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从1964年开始,对泰晤士河进行全面治理。通过立法,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重建和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453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每天处理9.44亿加仑污水,使排入河流废水由污水变成清水。
30年来,泰晤士河的污染已减少90%,河水逐渐变清。水质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数量不断增加,1979年已有104种鱼类在河中畅游,有人还捕到对河水污染极其敏感的大马哈鱼,还见到海豹沿着泰晤士河道逆流而上。甚至,成群水鸟在河面上飞翔觅食。现在,泰晤士河河面河水清澈,鱼儿穿梭,运动健儿浪击飞舟;河岸老人垂钓,儿童嬉戏。泰晤士河重新成为伦敦一道风景线。
2.4 建设城市滨水环境,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一个城市能见水、近水、亲水的特色景观环境,也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开发的热点。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空间、景观、环境、设施等各方面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其目的在于创造生动、优美、富于特色的城市水空间形象。自6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注重城市滨水空间的综合利用,使其原有的码头、工业区等逐渐变为公共活动繁忙、环境良好、地价不断上升的综合功能开敞区。
60年代欧美广泛开展以充实改善水空间功能为目的滨水区建设,拉开大规模城市水空间规划建设的序幕。以日本东京、横滨滨水区建设和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建设为代表的遍及世界的滨水区开发,从根本上改变了水空间的形象,重新恢复了它作为城市空间的活力。华盛顿波多马克河绿带规划及日本各地的亲水公园建设,使城市河流再次展现了河水清清、绿树成荫的良好自然风貌。
日本80年代响起“亲水”的呼声,90年代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河流治理方略。其目标是建成一个具有健康富裕的生活条件与美丽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富有活力的社会。提出要改进并确立有关管理体制,确保一般河流的水量,恢复洁净水流,保护水质,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建设城市水网并加强绿化,要求水边空地具有舒适开阔的空间,为各种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并重视它的生物多样性,将城镇改造成与滨水环境成为一体的居住区。
遍及世界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活动,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恢复城市水空间,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创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城市滨水空间形象,是当今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当前我国城市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十分重视河网水系的规划和河岸的整治与美化。广州市已经提出了要把珠江广州河段建设得象法国塞纳河巴黎河段一样美丽的整治目标,具体包括提高堤防的防洪标准,改善两岸的交通、绿化环境,特别是美化河流两岸,让游客及市民有一个观光、娱乐的好去处。成都市府南河的整治集防洪、排水、交通、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环保效益,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城市建设模式,2000年10月召开的21世纪城市建设与环境成都国际大会,对成都市府南河的治理给予了充分肯定,该项目获得了世界人居奖等三项国际大奖。府南河治理工程的成功,包含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住房与安居等多方面的内涵,是城市河流治理的成功范例。苏州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保持了三纵三横加一环的河网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城特色,保持了路河平行的基本格局和景观,城市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苏州曾说“苏州之所以成为苏州的关键在于水,建筑物还是其次的”。北京市1998年开始以建成“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现代城市水系为目标,对城市水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取得明显改善。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1 盲目填没河流,减少水面,导致生态系统和排水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河流水面被人为侵占或缩窄,导致城市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加重了内涝发生的机率。在城市建设中,为了多争一块土地,许多城市盲目填河,将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将软排水改为硬排水,城市排水管网与城市河道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协调。防汛排水时,市区内河水满为患,泵站被迫停机的事时而发生,致使城市排水的矛盾十分突出。
当城市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恶臭难忍时,人们往往迁怒于河,干脆“活埋”了事,或以此作为与河争地的借口。人与河道争地,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留情,城市调节雨洪的能力越来越低,一遇降雨,到处积水,损失越来越大。人类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挤占河道,堵塞洪水通道,自然也给人类以报复,水位一年比一年高,灾情一年比一年大。
3.2 河流被硬化、渠化,导致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破坏
目前国内城市河流治理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略感美中不足的是,以往的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保护城市安全,河堤年年加高,并大量建设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以为这便是将水系“治服”,以图一劳永逸。河流的硬化、渠化,使人类自动放弃数百年来的亲水环境,断绝人与水的关系,造成地面与水面相隔离,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其实,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讲,硬化河床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根本解决不了水污染净化的问题。河道是有自净能力的,自然的河道有大量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有降解污染有机物的作用。植物还可以向水里补充氧气,有利于防止污染。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些生态功能就会随之消失。失去了自净能力的河道只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另外,如果河岸做硬化处理,能够阻挡垃圾的植被被破坏,更容易造成河道水质的污染。
人类砍掉河流两岸的植物,种上钢筋水泥“植物”,本身就是破坏河流,破坏生态,破坏城市景观,随着城市的扩张,这种破坏会日益显现出来。
3.3 河流污染严重,河流生态功能遭到破坏
沿海城市河道一般都具有防洪、排涝、生态环境景观等综合功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经济迅猛发展,河道两岸土地开发利用,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河道功能遭到损害:大量工业、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严重污染,水质恶化,河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目前全国80%以上的城市河流受到污染,许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达不到Ⅲ类水水质标准。据全国2222个监测站的统计,在138个城市河段中,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仅占23%,超过Ⅴ类水质的占到38%,能饮用的地面水已所剩无几。其原因就是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排入河道。河流污染使鱼虾生物基本绝迹,而代之以适应污染的各类底栖微小生物类群,导致城市河流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加强城市河流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4.1 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河堤
城市河流治理主要就是减轻或避免水灾对人类及其生产活动造成的损失,而当今城市河流治理所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河流景观与其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性。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中心区河道的堤岸整治,由于土地原因,大都采用单调的浆砌条石垂直断面或水泥堤岸,只考虑了泄洪、排水功能,基本没有考虑生态功能。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出发,在河道治理方面,生态河堤建设要给予充分重视。
与人工混凝土河堤相比,生态河堤有如下优点:(1)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
生态河堤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通过科学的配置,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建立起阳光、水、植物、生物、土壤、堤体之间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堤的坡脚护底具有高孔隙率、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带、多鱼类巢穴,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两岸的绿树草丛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也提供了空间。
而混凝土河堤把水、河道与河畔植被分隔,隔断了护堤土体与水体的交换和循环,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不仅使很多陆上的植物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生存和避难场所。
(2)增强水体自净作用
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有机污染物受氧化作用而变成无机物的过程。排入河中的污染物首先被细菌和真菌作为营养物而摄取,并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机物,细菌又被原生动物吞食,所产生的无机物(如氮、磷等)又作为营养盐类被藻类吸收,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又产生氧供其它水生生物利用,过量的藻类又被浮游动物、鱼、虾、蝎、牛、鸭等所食,即按食物链的方式使其污染物浓度降低。
生态河堤采用种植于水中的柳树、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既能从水中吸收无机盐类营养物,其生长舒展而庞大的根系还是大量微生物以生物膜形式附着的好介质,利于水质净化。
生态河堤修建的各种鱼巢、鱼道、造成的不同流速带,形成水的紊流,利于氧从空气传入水中,增加水中溶解氧,利于好氧微生物、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促进水体净化,改善河流水质。
(3)调节水量、滞洪补枯
生态河堤的植被有涵蓄水份的作用,同时,河堤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使河堤土壤具有很高的孔隙率。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储存,减少洪灾;枯水期,储水反渗入河或蒸发,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作用。
而混凝土河堤是一个封闭系统,阻止了水体与土壤的渗透交换,丧失了自然河堤固有的调节水量的作用。
4.2 保护水面,还河流以空间
我国的城市防洪比较注意防外水,即防洪,比较忽视防内水,即由于城市汇流区内遭遇暴雨所产生的内涝灾害。目前我国城市的排涝标准较低,一般不足10年一遇,一遇大雨,市区到处积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甚至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对城市水的出路有很好的考虑和安排。尽可能地保留城市内原有的河流、湖泊、洼地及排水通路。不得任意填埋和淤塞。必要时应开挖人工湖和运河,这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也可以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
在城市河道断面形态规划设计上,既要注重河流防洪排水的功能要求,又要体现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的要求,尽可能采用。复式断面,这样可以加大洪水过水断面,保持河流主槽常年不淤积,增加人们良好的亲水感和视觉的美感。
4.3 营造水景,建立滨水环境
水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融入城市市民的整个生活环境中。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促使人类向往自然环境,以和谐的方式处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要结合城市景观规划,以水造景,把水景观融入城市景观,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构成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水边环境。
4.4 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
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城市河流不应是工业、生活污水的纳污之地。城市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意味着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城市河流只剩下排污的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
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初探 篇6
近年来,中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制定了防治大气污染的政策、法规,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生产、生活过程中各种污染物向空气中的排放,提高了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水平,空气质量得到根本好转。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物流、仓储、交通、建筑等行业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撑力的同时,引发的环境问题凸显。加之工业烟尘、粉尘、冬季取暖煤烟的排放等,不仅原有大气污染源尚未得到根本治理,且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新老污染源比重不断变化,导致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污染源构成日益复杂,治理难度不断加大。从中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来看,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显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颗粒物污染仍是影响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1,2]。
1 可吸入颗粒物对城市空气污染的贡献率
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成份复杂,来源众多。从排放形式上可分为两类,a)集中排放源类,如,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尘等;b)无序排放源类,主要是城市扬尘。近年来,中国城市扬尘对城市颗粒物的贡献率在日益增加,已成为城市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多数北方城市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的扬尘贡献率都在50%左右。部分城市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贡献率见表1。
2 城市扬尘的构成[3,4]
城市扬尘指道路积尘在风力、机动车碾压、人群活动作用下被扬起,城市房屋建设、拆迁、市政公路建设、道路清扫保洁、固体物料运输、堆放等活动中产生的细小尘粒以及车辆尾气排放、无植被覆盖土壤风化,生产、生活燃煤煤烟排放等。扬尘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施工造成的扬尘
建筑施工、房屋拆迁、道路施工过程中、物料堆放遮挡不严、物料运输洒露、建筑垃圾渣土清理不当、施工场地路面没有硬化等所产生的建筑扬尘。
2.2 各类堆场产生的扬尘
堆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沙石、灰土的各类堆场,由于大都没有防尘措施,随风飞扬而生成扬尘。
2.3 道路扬尘
道路、街道上的积尘在风力,机动车碾压或人群活动的作用下形成道路扬尘,其中包括汽车尾气尘。
2.4 裸露地面产生的扬尘
裸露的、植被覆盖少的地面在干燥、风多的季节极易产生大量尘土。
3 城市扬尘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
过去,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放在对工业烟尘、粉尘的治理方面,对城市扬尘导致空气质量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尚没有对扬尘的成因、成分、特征、排放渠道、危害程度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扬尘防治工作没有引起各级各部门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研究制订行之有效的防治扬尘的有效措施。
3.2 职责不明监管力度不大
城市扬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引起人们重视的特殊的污染源,其形成原因呈现出来源多样、成分复杂的特点,致使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涉及面广、方法措施不一、协调难度较大。具体地讲,这项工作不仅涉及到环保部门,还涉及到城建、园林、交通、环卫、规划、国土等诸多部门。目前,中国多数城市尚未形成政府牵头、各部门联动的防治机制,部门职责不清,监管力度不大,导致城市扬尘污染日益严重。
3.3 措施不力治理效果难显
由于对城市扬尘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导致各级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城市扬尘缺乏足够的重视,形成防治治理工作的盲区。多数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尚未对城市扬尘形成原因、危害程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尚未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虽然过去在治理大气污染的同时,有些城市对城市扬尘进行了局部或短期治理,但终因措施不系统、不全面、不得力,治理效果不明显。
4 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对策
综上所述,城市扬尘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迫在眉睫。我们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为依据,根据城市扬尘污染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着力改善空气质量。
4.1 城市扬尘污染防治要法制化规范化
由于国家没有对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制订操作性强的办法和条例来指导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多数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还没有真正列入环境保护工作的议事日程。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有关规定,组织各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开展对城市扬尘污染形成、排放、治理方面的研究,针对其成因复杂、排放渠道多样的特点制订污染防治配套政策规定,形成防治治理工作长效机制。使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
4.2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
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多家行政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必须组织协调好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联动,全力防治城市扬尘污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监测稽查,适时预警,充分发挥专业职能部门的技术支撑、现场指导、监督管理职能;交警部门应配合环保部门,加大对各种交通工具尾气排放的防治工作;规划、城建部门要加强建筑施工现场规范作业的监管力度;交通、商贸部门要对物流、交通运输业进行集中整治,将无遮盖运输作为整治重点。
4.3 加快城市生态化建设
城市生态化建设是控制、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城市生态化包括水系建设、园林绿化、植被培育等方面。水系建设在不断增加水域面积的基础上可有效地增加空气湿度,对城市扬尘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园林绿化、增加植被、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土壤裸露比例,抑制土壤风化、扬尘。
4.4 加强城市管理
各级政府作为城市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应针对城市扬尘主要来源于道路扬尘、汽车尾气、施工堆场、物料运输的特点,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和防治措施。如,采取加快道路、街巷硬化建设,加强尾气排放达标治理,改善环境卫生清理方式,推行全封闭物料运输等措施抑制扬尘污染。此外,北方城市要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着力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大力提高集中供热覆盖面,降低煤烟排放量;采取洒水、喷雾等方式,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地表附着度,减少道路、地面积尘的排放,通过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力度,以达到对城市扬尘的有效控制。
2001年4月,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出的《有关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城市环保部门对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会同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订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的规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相继制定了《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的环境保护规定》,并逐年实施和推进,同时,为促进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部分省市(如,江苏南京,山西太原,等)已推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排污费征收工作,这对建筑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4.5 加强扬尘污染防控科学研究
积极组织科研院所、专业机构重点开展对大气颗粒物源分析研究、对控制扬尘措施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研究,根据各类污染源的污染途径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4.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扬尘污染防治的认识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扬尘污染防治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扬尘污染防治。
注:还参阅了《长治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晋城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济南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等科研报告。
摘要:目前,对中国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最主要的污染源就是大气颗粒物。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烟尘、粉尘和扬尘,其中来源于扬尘的颗粒物在颗粒污染物总量中所占比重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已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叙述了中国城市扬尘污染的现状和来源,指出,中国城市目前扬尘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空气质量,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长治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晋城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济南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等科研报告。
[1]陈小华,薛永华,吴建会.中国城市道路扬尘污染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8),31-36.
[2]王玮,汤大钢,刘红杰.中国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研究,2003(3):43-45.
[3]彭林,白志鹏,朱坦.我国空气颗粒物中烃类物质的来源解析研究现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6(3):60-62.
江西省中小河流治理对策初探 篇7
潘海军李建春
(上饶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江西省上饶市 334000)
[摘 要]江西省2010年主汛期发生的大洪水,呈现汛期早、暴雨强度高、洪水大、持续时间长、分布广、险情多、灾情重的特点,灾害的主要成因是异常的气候引起大洪水。反思这次洪水,反映在中小河流投入上的欠账太多,管理比较薄弱。本文从建立中小河流的长效投入机制出发,在流域规划、工程维护与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方面初步探讨中小河流治理对策,推动中小河流治理。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对策
江西省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km以上河流有3771条。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五大河流为省内主要河流,纵贯全省,五河来水汇入鄱阳湖后经湖口注入长江,涵盖了江西省94.1%的国土面积。江西省境内水系主要属长江流域,占97.7%,其中绝大部分属鄱阳湖水系,仅有少部分属珠江、钱塘江及韩江流域诸水系,江西全省生态系统与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几乎重合;因此,全省的中小河流治理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人们追求优越的水土条件,往往傍水而居;一方面中小河流能够提供丰富的水量,给当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但另一方面,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又给人们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治理中小河流,许许多多的水利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这方面公开发表的文章也不少。自98年长江大洪水以来,全国开展了以河道堤防治理为重点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以长江为代表的七大江河防洪抗灾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2010年波及江西全省范围的洪涝灾害表明,中小河流治理问题最为突出,绝大多数防洪标准偏低,常遇洪水就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中小河流洪灾以及诱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占据总体的绝大部分,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安居乐业。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水利工作的技术人员,试图通过分析江西省中小河流现状存在的问题和2010年所发生洪水的成因,初步探讨中小河流治理对策,旨在抛砖引玉,推动中小河流治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添砖加瓦。2
1洪涝灾害状况及成因
1.1 2010年洪涝灾害状况
2010年江西发生了全省性的严重洪涝灾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一是汛情早,3月初,昌江、乐安河就发生大洪水,3月6日,昌江潭口站洪峰水位超警戒0.35m,乐安河虎山站超警戒1.46m,均为历史同期有记录最大值。二是洪水大,全省五大河流及长江鄱阳湖全面超警戒;其中,赣江、抚河、信江三大河流同时发生50年一遇特大洪水,实测洪峰流量均刷新历史最高记录。三是持续时间久,全省共出现25次明显降雨过程,其中强降雨过程15次;从3月昌江、乐安河早汛,到4、5月份的赣江、抚河、信江支流局部暴雨洪水,特别是5月份连续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整个月都在抗洪抢险;6月抗击赣江、抚河、信江特大 1
洪水,长达半个月;7月上中旬,鄱阳湖区水位全面超警戒,到8月6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超警戒时间长达45天。四是险情多,持续暴雨洪水造成全省各地水库、圩堤险情不断。五是灾情重,5月7日,定南县一场暴雨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就致12人死亡;6月中下旬特大洪水,导致余江、东乡、南城、资溪、铜鼓等县城进水被淹,鹰厦铁路、鹰潭市境内沪昆高速公路、320国道等道路中断,水利、交通、供水、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损毁特别严重,全省17座千亩以上圩堤决口;6月21日,抚州市唱凯堤决口,导致10万群众被洪水围困。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前7个月,全省共有114个县(市、区)1513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871万人,32个城镇受淹,农作物受灾面积1483千公顷,倒塌房屋15.9万余间,损坏水库1463座、堤防1.01万处、护岸1.77万处、水闸6680座,直接经济损失502亿元,其中水利设施120亿元;全省因洪灾死亡26人,失踪2人,紧急转移群众207.9万人。
1.2 中小河道现状及洪水成因
2010年的江西发生的特大洪水,表现为中小河流危机重重,损失巨大,分析洪水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气候异常和地理位置特殊。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气候变暖,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气候变化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江西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极易发生强降水过程;江西山脉众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易受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和太平洋东海、南海季风影响,一般从4 月份开始,雨量逐渐增加,到5、6 月份冷暖气流交绥于江南地带,降雨量剧增,7、8月份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会出现台风雨。2010年1~7月,全省出现罕见异常气候,平均降雨量高达1649mm,比多年同期多35%;其中主汛期4至6月,平均降雨量1043mm,比多年同期多42.7%,甚至比1998年同期还多14%。据统计【1】,2010年江西境内强降雨表现为时间早、强度大、历时长、范围广的特点,3月初,赣东北就出现强降雨过程,5月5~6日,定南县鹅公镇高湖站36小时累计降雨量高达450mm、24小时335mm,为该地区有记录以来最大值;6月17~27日,全省平均降雨量达253 mm,有15县市超过500mm,铅山、资溪、广昌、贵溪、黎川等5县市超过600mm,资溪柏泉站24小时高达441mm;7月5~9日,景德镇市平均降雨量231 mm,13~15日,再次降雨268mm;超强度的降雨引发了全省性的严重洪涝灾害。
二是中小河流及小型水库防洪标准低。98年大洪水后,全国开展了以河道堤防治理为重点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经多年治理,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防洪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在今年的强降雨过程中,长江多个主要站点出现超警戒水位,但河堤及沿岸重要城镇均安然无恙。然而,中小河流则险情频发、小型水库隐患重重;一般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仅有3~5年一遇,甚至不设防,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据统计【1】,2010年1~7月,江西全省共有955座水库发生险情,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1)型水库85座,小(2)型水库863座,特别是有11座小型水库漫顶;360座千亩以上圩堤2000多处出险,其中5万亩以上圩堤36座,1~5万亩圩堤86座,千亩至1万亩圩堤238座,众多中小圩堤渗漏、泡泉、滑塌、管涌等险情接连发生,险象环生。
三是规划简单。多年来国家和地方制定了流域防洪、水资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各种专项规划;但勿庸讳言的是,按照河道分级管理的政策,中小河流大都由省市甚至县乡级实施管理;由于中小河流量大面广、管理权限分散,往往一条河流流经不同的行政区域,管理起来各【2】
自为政,缺乏对整条河流统一认识。虽然近年加强了规划工作,但县级以下往往技术力量匮乏,许多规划的编制往往是1~2个人在短时间内完成,资料收集不充分,规划成果与实际脱节;而且由某一行政区域制定的专项规划往往在治理方面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上下游不能兼顾,标准不一,缺乏全局观念;一旦发生洪水,首尾不能兼顾。
四是无序建设。近十年我省经济发展迅速,从城市到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笔者对部分中小河流的现状调查发现,粗犷型的经济发展往往对一些河流造成破坏。其
一、山塘淤积;由于山塘数量大、分布广,往往不易管理,近年受农民建房及道路建设等各种土地开发方面的影响,造成水土流失;山塘淤塞极为严重,有的已名存实亡,大量水体被侵占,水面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洪调蓄的能力。其
二、河道堵塞;一些临河村庄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往往将河道视为天然垃圾场,而垃圾中存在大量不能自然降解的材料,造成河道堵塞严重。其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乱挖、挤占河道;主要表现在乱挖乱采使河床千疮百孔、糙率提高,随意弃土造成河床淤积、断面缩小,减低了行洪能力。其
四、拦河设障、无序建设;有的地方不经严格的科学论证,在很短一段河道内建有多座桥梁或拦河坝,阻碍了行洪、抬高水位,严重时造成水毁。
五是缺乏维护、治理缺位。江西省内河流众多,中小河堤堤坝非常长,且多为土堤,许多工程已存在几十甚至上百年;过去农民有义务出工制度,农民必须要出水利工,冬修时在自家旁边修堤,农民的积极性很高,每年由当地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进行河流整治的效果都非常不错;但在国家取消“两工”制度后,地方政府也少有投入,中小河流多年未治理,基层水利工程状况每况愈下,中小河流堤岸管理几乎陷入瘫痪。
六是地形地质复杂。省内中小河流大多为山区性河流,流域面积小、坡度陡、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少,防洪难度很大;洪水发生时往往没有预警,因而一场小洪水也可能造成大灾难。同时,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中小河流治理对策
针对中小河流现状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总结近年来省内外一些河道治理的经验,初步提出治理对策,寄望于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有所帮助。
2.1 加强中小河流的规划
为克服以往水利工程建设中缺乏全局性、科学性,而带有局部利益、短期行为的弊端,必须要有综合性规划,同时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划实施。事实上,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我省2009年完成了这一规划;但受编制时间、资金限制,目前所编规划仍然是局部性的,往往成为单项乡镇防洪规划。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展详尽的调研工作,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中小河流逐条进行全面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治理目标、建设标准、采取措施等,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防止一些地区只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出发,盲目开发、拦河设障、挤占河道、危害生态,保障中小流域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立长效的投资机制
从这次江西特大洪灾看,基层水利的欠账很多。这主要是小型工程大多属村集体所有,相当部分农村小水库仅靠村民承包养殖维持运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和堤垸保护经费逐
步取消,小型工程维护更成“无源之水”。由于全省河流纵横、水系复杂,如果从点到面大兴水利工程,所需资金绝非小数目,这一点,对省内一些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来说,尤为棘手。
中小河流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实行中央与地方双管齐下。需尽快将防洪能力弱的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加固列入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大盘子,纳入国家治理计划,中央长期进行投资。2010年初,水利部陈雷部长强调必须把中小河流治理作为民生水利的重要内容;温总理指出“虽然我们在大江大河治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小型水库度汛难度大,山洪灾害防治薄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表明国家要加快治理中小河流及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并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地方政府应建立中小河流治理的长效机制,恢复岁修制度;地方财政应每年在中小河流治理中投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金,避免出现“大灾大治、小灾小治、无灾不治”的现象。资金筹措上可以采取激励机制,如采取治理出的滩地归农民使用若干年,水土保持种植的作物收益归农民等办法鼓励当地农民投资投劳,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按照规划尽快改善薄弱环节、提升中小河流防汛减灾能力,使之成为造福苍生之举。
2.3 采用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从历年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非工程措施建设在防汛抗洪中的作用巨大,因此,有必要采用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
一是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巨大而不可替代,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管护力度。重建设,轻管护,甚至基本没有管护是小水库、支流堤防险情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在基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不健全,管护措施不到位,使一些水利工程过早失去设计效益。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地相继设立了水管站作为县水利局的派出机构管理基层水利设施,但由于待遇偏低,乡镇水利人才要么流失,留在乡镇的也被其他工作占用大量精力、专业退化。在基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只要没有出现突发事件,日常管护因为表面看起来不那么紧迫,基本没人顾得上,因此,加强基层水利人才培养、建立日常管护基金显得极为迫切;江西省目前采用的水库安全员制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三是转变治理观念。一提到中小河流治理,很多人就会想到建多少防洪堤、修多少座水库;事实上,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设计不同的组合方案,是一条可行路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对已有的水塘、小山塘、湖泊进行清淤维护,对水库进行加固,增加蓄水空间;其次对现状涉河建筑进行一次清理,该拆除的拆除、需改造的改造,给洪水以流畅的通道;三是在治理上根据不同河流特性采取不同措施。山区河流,因其具有洪水来势猛、流速大的特点,应在上游区修建蓄水工程和重点城镇堤防防护,河道以护岸为主,给洪水以出路,防止全岸盲目修建堤防,抬高洪水位从而加重水灾;由山区进入丘陵平原区的河流,具有河道宽浅、坡陡流急、游荡性强、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宜以生物措施生态治理为主,稳定河道,保护两岸土地资源;处于平原区的中小河流,流经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坡降较缓,可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总之,在治理中,应摒弃一味建堤的老观念,从维持生态本来的平衡、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出发,还河流以泛滥区;人员居住则着重在避开洪水、优化建筑的逃生系统;在防汛方面,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是加强执法管理。现状河道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该说与疏于管理、执法不严有关。许多地方政府一味强调发展经济,置水利法规于不顾,在建设涉河工程时往往将河道管理部门撇在一边,而河道管理部门也确实属于弱势,执法无力。因此,各地应剖析本次大洪水的实例,大力宣传保护河流的重要性,宣传水利法规,加强执法管理。结语
从2010年主汛期江西省发生的特大洪水来看,呈现汛期早、暴雨强度高、洪水大、持续时间长、分布广、险情多、灾情重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异常的气候引起,属于自然不可抗拒的因素;在这次防汛抗洪中,广大军民英勇无畏、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大书特书。反思这次洪水,不可回避的是我们对中小河流欠账太多、管理薄弱;为此,今后中央与地方都应加大对中小河治理的投入和治理力度,加强河道管理。在进行中小河流治理时,应有切合实际的综合规划,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应舍得牺牲眼前部分经济利益,恢复自然湿地,给洪水以出路,如果一味建堤防护,我们就很难走出堤坝越筑越高,洪水越涨越高的怪圈。
参考文献:
【1】 孙晓山 《在全厅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8月6日
【2】 黄亮 温才国 《浅谈中小河流暴雨灾害的防治》 2010年8月
作者简介:
关于家乡河流污染的调查报告 篇8
学号:120906038
姓名:*
专业:*
调查对象:通许县涡河
调查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河流污染情况,并确切的对此努力改善,行动起来改变环境污染现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调查时间:2015年01月26日—2015年2月14日
我的家乡通许县有一条美丽的涡河,涡河(涡guō)是淮河中游左岸一条支流,古作“㳡(guō)水”。南北朝东魏时改为“涡水”,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改“涡水”为“涡河”。现为淮河第二大支流,河道全长421公里,流域面积15905平方公里。涡河东南流经通许县、太康县、柘城县和鹿邑县后进入安徽省,在安徽省亳州市西北的二河口左汇涡河最大支流惠济河,继续东南流经亳州市区、涡阳县、蒙城县,最后于怀远县县城注入淮河。
十年以前通许境内的涡河各段都还很清澈,孩子可以下河洗澡,现在由于康力啤酒厂(各媒体曾报道过,但没有改善),宏大化工等企业直接将污水排放到河段内,导致河道内水污染严重,地下水也受到很大污染,其中有几个村有迹象会成为新的“癌症村”,污染情况非常严重。我去河流沿边村庄询问几位老爷爷,老奶奶他们说:“前几年,这河里还能钓鱼,现在别说钓鱼了,一到夏天,大老远就能闻到臭味。”“一下雨,这河里的脏水就往外漫,腥臭无比,是该彻底治理了。”老爷爷表达了对河流环境的不满。作为这里的村民,他们希望早日还河流的清白,家门口的河水,让人记忆想念,兮兮的河水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如果是被污染的水,只会伤害人们的身体。政府应加快治理,不能因为这些影响了通许的形象。”为此,有人建议,在河流环境差的河段,干脆给河道盖上盖子,把明河改成暗渠,上面修成人行道或者建花园,既不耽误河流的正常流通,又眼不见心不烦,算是两全其美了。其实,明河改暗渠并非难事,但这样一来,表面看是干净了,可河流景观没有了,而且对河流水质改善更是没有一点帮助,无非是把问题遮掩起来,治标不治本,也不利于汛期排洪泄涝。不过,从人们对河流环境的关注可以看出,河流环境治理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一)河流污染现状
水污源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工的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
死亡有机污染 它来源于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造纸污水、农业污水及都市垃圾。死亡有机质能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气,危及鱼类的生存;还能导致水中缺氧,致使需要氧气的微生物死亡。而正是这些需氧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维持着河流、小溪的自我净化能力。它们死亡的后果是:河流和溪流发黑、变臭,毒素积累,伤害人畜。有机和无机化学药品污染 这些化学药品来源于化工厂、药厂、造纸厂、印染厂和制革厂的废水,以及建筑装修、干洗行业、化学洗剂、农用杀虫剂、除草剂等。被有机化学药品污染的水难以得到净化,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
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大量的污染物首先排入河流,造成内陆水域污染。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水水中的一些巨毒物质可在几分钟使人畜死亡。最危险的是镉,铅等金属物质,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
(二)我县水环境质量现状
1、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地表水域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流域污染严重,并一直处于劣势变化,康力啤酒厂,宏大化工等企业直接将污水排放到河段内,导致河道内水污染严重,地下水也受到很大污染,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我县地表水质应符合三类水体功能,力争控制在二类水体标准,水质应能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的功能。将国家标准与我县监测站近几年来地表水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我县大部分地表水质超过了国家标准中的四类标准限值,严重时达到五类标准限值,只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功能。这表明,河流污染的整治迫在眉睫。
2、地下水环境状况:城区地下水体出现污染势态,由于污染日益积累,已导致部分区域的地下水无法饮用。城区南部水位下降,东北部供水水源地水质浑浊、涩性、异味,部分家属楼居民饮用水有絮状沉淀和异味,西南部180余户居民饮用水被污染,垃圾场附近地下水水质恶化。
(三)水污染原因
1、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城区年产生居民生活污水357万吨,由于我县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通过城市排水系统由城西排污口直接灌注于河流内,恶化了水体生态环境。
2、工业废水。城镇内的河是工业废水和铁东生活污水集中排放点,虽通过了“一控双达标”验收,但排入河流入江口的污水每年仍有25.8万吨。
3、水土流失。由于前些年的毁林开荒、开山采石、河道采砂以及在各支流内非法采金等野蛮行为,致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生态调节能力下降,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9.80万公顷,是县营面积的31%,土壤有机质下降了2%,流失的水土进入河流,造成了河流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和氨氮的严重。
4、城区内渗水井、公厕以及排水管线和部分化粪池渗漏,直接污染地下水,导致水体恶化。
(四)对于污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近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三令五申,不仅要抓好建成企业的节能减排,还要抓好新建项目的节能减排,以此促进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按照相关要求,政府在项目立项前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并把河流环境因素列为重点,对超过当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项目,即使投资再多也坚决不允许落地建设。由此可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河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对改善河流环境,提高河流水质和增强水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承载能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和现实意义。(五)总结:
【城市河流污染防治技术初探】推荐阅读:
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探究-以城市河流为例06-04
城市河流治理管理08-19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11-10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实例研究12-06
国内外城市河流保护的比较研究05-29
河流污染的初中英语作文09-10
河流环境污染调查报告12-16
连续点源河流污染带几何特征参数研究12-07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分析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