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诗“百姓医生”

2024-09-21

王学诗“百姓医生”

王学诗“百姓医生” 篇1

王学诗“百姓医生”

南方中药港 2008年4月7日

老百姓要求就两条,一是少花钱,二是治好病。咱们当大夫的心中要是有这“两杆秤”,就知道该如何为百姓看病了。

——王学诗

每天早晨7点半,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都会准时出现在他的诊室。为了让大老远赶来的乡亲们都能看上病,虽然患有严重的颈椎病,他还是常常从早晨一直工作到下午一两点。

他就是山西省永和县中医院院长、被村民敬为“百姓医生”的王学诗,挂着“门诊科”门牌的这孔旧窑洞就是他的办公室。

2007年9月,王学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7年12月19日,中宣部、卫生部、中医药局和总后卫生部在京举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典型事迹首场报告会,作为报告团的一员,王学诗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亲切接见。

“我对自己说,当医生就要当百姓医生,办医院就要办百姓医院。”1984年3月,王学诗受命牵头组建永和县中医院,在6孔窑洞中开始创业。创业之初,王学诗便确定了“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办院方针。

为了服务百姓,中医院制定了5条便民措施:节假日不休息,全天候服务;住院不交押金,保证经济困难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住院部设立方便灶,解决农村患者“吃饭难”问题;医院坚持低标准收费,高质量服务,用药处方坚持“少而精、简而便、廉而验”的原则,尽量让农民患者少花钱看好病;对特困户患者的医药费实行减、缓、免。

措施一出,就受到了广大患者的热烈欢迎。不久,医院还提出一项规定:农民患者一时困难,可先到医院看病,待秋后卖了玉米再还欠款也行。从那时起,永和县中医院因“农民背着半袋玉米就敢来看病”而声名远播。

永和中医院实行“不挂号、随意择医”的制度,不少农民到医院,一天能把十几个医生都看一遍,“每个人都拿着十几个处方,哪个处方最便宜,用哪个抓药”。在全国某些地区的医生争相开“大处方”赚取高额提成时,永和中医院的医生却争相开“小处方”。因为“大处方意味着跑单,意味着白干”。只这一招,永和中医院就对患者实现了“能吃便宜药不吃贵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能门诊不住院”。

同时,永和中医院全部经销“便宜药品”,“薄利多销、以量取胜”。医院广泛使用价格低廉的中草药,对中成药和西药始终坚持“新药少用,贵药不用”的原则。在全国中医院全面萎缩的今天,永和中医院却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年业务收入超过当地所有医院的中医院。王学诗说,“在看病贵的背景下,中医药具有简、验、便、廉的特点,契合了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的需求。”这,正是“百姓医院”成功的一大原因。

王学诗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为山区百姓健康服务,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是中医药战线的模范和典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发出《关于开展向王学诗同志学习的决定》。

永和县中医院在您的带领下,坚持中医药发展的办院方针,坚持为群众提供便民措施,真正把中医院办成了“百姓医院”。你们的办院理念和精神值得全国中医药行业学习和借鉴。在基层,在山区贫困的地方,有您这样优秀的院长为百姓服务,很难得。您坚持几十年为群众服务,把为老百姓服务当作是自己最大的乐趣。在您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医药系统的全体同志都要向您学习。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对王学诗寄予殷切期望。

这里的人怎么敢拿着5元钱就来看病?

一个外地来的医生在永和县中医院进修几天后感慨道。在永和中医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比较常用的一些疗效好、价格低的老药,现在依然应用广泛,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远低于一般县级医疗机构。

永和老百姓都来这儿找老王看病。他千方百计想着少花钱治好病,看得也比较详细,所以我们每次来都找他。

一提起王学诗,患者段穆琼就不停地夸赞。在她心目中,王学诗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是一个真正为患者着想的好大夫。(来源:中国卫生人才网)

上一篇:描写雷雨的作文500字下一篇:年国土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