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老街(精选10篇)
泰州老街 篇1
泰州老街汇集了以特色小吃、茶楼饭庄、院落私房莱馆为主体的近百家商铺,经营江淮,特别是本乡本土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及全国各地风味独特的美食。在老街上,游人尽可以品尝到市面上已绝迹多年的,令老泰州人和曾经来过泰州的外地人津津乐道的大炉烧饼、干丝、鱼汤面、姜丝、肴脆、虾糍、蜂糖糕、蜜酒酿、水酵饼......此外游人还可细品现场制作的质细肉嫩,鲜脆味甘的城河香藕;葱香四溢,润滑爽口的葱油面;卤香浓郁,余味不绝的烧腊;色泽金黄,甘甜松软的六角形京江脐;现场出炉的嵌桃麻糕;还有常熟的“叫化鸡”、浙江嘉兴的粽子、绍兴的老台门汤包、口感别具的天津肉卷、云南风味的过桥米线、山城重庆的特色火锅......游人到这里,既能领略凤城河景区的湖光翠色之胜,又可大快朵颐,一饱口福。
泰州老街又是一条极富民俗文化的街区。老街上设有古戏台和评话茶楼,游人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还可在老街可以观赏到“福禄寿”走街、衙役巡街、更夫打更和老泰州人婚嫁场景等民俗表演,泰州古城的草根文化在这里尽现。所有这些,都足以使人打开尘封的记忆。在古色古香的幽雅环境中,闻着杯中的缕缕茶香,欣赏精彩的戏曲表演,聆听评话艺人那神色飞扬、娓娓动听的评书,使人神清气爽,悠然自得。
不仅如此,泰州老街还能让人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徜徉在“老街”的石道上,那些老泰州街头小景的落地古石雕以及反映“水包皮”和“皮包水”的生活场景的照壁、正申报吉尼斯纪录的“华夏第一锣”、引人入胜的“皮包水”戏曲茶楼、老泰州式的洞房、苏中最大的生态水车......古宅式的门第、明清家居式的院落、古风古韵的砖雕砖饰、旧民居门楼、透空花脊和匾额、迎风招展的旌旗、店幌,一一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置身其中,不禁会让人由然产生对泰州历史回顾的满足感和厚重感,再现泰州”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的辉煌。
描写老街的随笔散文:菇乡老街 篇2
过去,没有现代社会发达的生产力,所有房屋均为土砌瓦盖,后来才有一些单位部门建有少量青砖瓦房,且依山势而建。每家每户大多一间屋的门面,直接朝后伸延。上沿街朝山上一间间房屋踏坡而上,对面下沿街则顺着坡一间间屋往下建着。中间留有丈余宽的一条弯曲相间的街道,横穿南北贯通。从街这头漫步到街那头,也不过四五分钟的时辰。这条街的大部分居民都为当地的村民,当时文化生活极度贫乏,都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习惯。人们习惯地将老街从哑巴家对门的巷子一分为二,称为上街(北)和下街(南)。街道上的孩子们除了上学外,白天就喜欢结伴去大山里检柴,晚上上街和下街的两帮派,在孩子头的带领下打打闹闹以此取乐,往往上街孩子众多而占上风,犹如打了胜仗的战士一样,高兴的手舞足蹈。
就是这么古老的一条老街,在山乡小镇,从解放初期到八十年代,却是应了那句老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过去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之中心的一条老街。除大部分为纯朴的老街住户外,好多机关单位也分布在整条街上和周围。南街头与区公所(现为镇政府)相邻,整条街大部分为供销社的各门市部,如新华书店,日杂百货,布匹,医药批发,生产,豆腐店,收购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财政税务所,食品所,社办企业,农机站等等,最北头是农业银行和党校,还有幼儿园和中心小学。
老街下南后街有邮电所,市场管理所。旁边紧挨着一口堰,一条大路横穿到粮管所。那口堰对岸河边,长有一棵不知多少年的空心半边大槐树,树下用柏树圈有几小间猪圈,就是买卖猪仔的猪儿行。那时街上分冷热节,热节时乡下村民们,都会从三山五岳地来赶节,挑着箩筐或背上驮篮等器具买卖猪仔。在猪儿行交易,可由中间人或各自做价成交,交易老板监称收取手续费。猪儿行几经易地后,最后搬迁到水管站侧面巷子出口处,如今那里也建设成了街道,就再也见不到猪行了。
老街中段建有十几间屋面积大的大礼堂,仍然是依山坡而上几十个台阶,进入大门,分设有后门和侧门。礼堂内设有主席台(舞台),会场布置肃穆规范,从前到后是排列整齐有序的座位。这个大礼堂是多功能的,过去主要承载镇政府的各种会议及重大集会,平时用于放映电影和节日庆典时的文艺演出。近年改造拆除建成新的居民楼,大礼堂由此结束了它的史命,它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也历经见证过世事的沧桑。
记得从部队退伍,刚到单位工作那段时间,大部分晚上,我们那帮年青职工,下班晚饭后,常常结伴光临那里,买好票,再一人一包瓜子,坐在一起边磕瓜子,边聊天观看电影或戏剧,开心快乐,别有一番风味。
沿街还有后来的社办企业,包括小餐馆,钟表收音机修理,理发店,压面,私人小买卖,农副产品和陶瓷器门市部,七、八十年代,在那个特殊环境里,生意着实兴隆了一阵子。
值得一提的是老街南头的书店,餐馆,大礼堂对面的收购门市部。那些地方是儿时常光顾的地方,留下许多终身难忘的记忆。
上学读书时,先是喜欢看小人书,也爱玩玩具手枪。因此,从小崇拜军人,一直想长大当一名人民解放军,紧握钢枪,保家卫国。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更喜欢看长篇小说和学习资科,新华书店就是我最爱去的地方。以至于平时勤工俭学弄的钱,大部分都花在了那里,这个习惯直到现在也难改变。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喜欢买书看书存书,家里储藏的各种书籍就是知识银行,使之与文字结缘一辈子,虽然物质欠富裕,但是精神却富有。
那家社办餐馆,由几个落实政策回城镇的中年妇女组成,当时物质条件所限,只能有清一色的小吃馒头类的食品,能填饱肚子已经很不错了。虽然如此,但还是有很大的诱惑力。只要是上街路过那里,免不了和好多人一样,都会去买两个糯米绿豆馅的煎糍粑,过一把嘴瘾而解解馋。那个美味哟,到现在还回味无穷。现在生活好了,感觉什么都不好吃。
大礼堂对门的收购门市部,那是儿时光顾最多的地方,可以毫不夸张地形容成银行也不为过。在那个年代,真正是我买书、买玩具、好吃解馋等……所有儿时活动经费的源泉。最常捞钱的是利用节假期或在家放牛的时间,经常和湾子的一同年女孩坤(其是叔伯兄弟的姨姑)结伴在山上割黄荆条,检橡子橡碗,挑到几里路远的老街收购门市部卖钱。黄荆条一般要一线直的粗细适中,长短约1一2米,去枝叶从头中尾分别捆好,挑去检查合格过称,2一3分钱一斤。橡子橡碗检回后需分开晒干,橡子5分,橡碗8分钱一斤过称。平时会根据季节摘些金银花,八月渣,刺果子,挖点土伏岑,麦冬,天冬之类的中药材晒干卖钱。老爸是上过学当着村官的开明人士,总是用积极的态度鼓励我们勤工俭学,从不用上交利润,而让留作自由支配。
老街中间,还住居着一家特别的人家,老夫妻俩育有一个聋哑儿子,老头是街上有名的屠夫,早前做着卖猪肉生意,家境在当地算是殷实富裕。只可惜早逝归天,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我印象中的老妈妈,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手有点残疾,靠着她的智慧和勤俭,为聋哑儿子娶得一房儿媳,生得三个孙子传宗接香火。老人家平时在自家门口支一张桌子,摆摊卖些针线钓鱼钩之类的小商品。
哑巴的妈妈一家,在六七十年代,是老街居民区最有钱的人家。很深很长的房子的门总开着,隔壁是社办的豆腐坊,白嫩的豆腐远近闻名,生意火爆。过往的大人们都爱在她家里坐会喝杯茶,满街的小孩们都爱在她家窜进跑出玩躲猫猫。那时街上旅社很少,哪家来客了或单位开会住宿,都会到她家租被子,人们都还没有做生意的意识,她已凭借着智商活跃的大脑超前赚钱养家了,而且一家人生活富足有余。那时爱玩的我喜欢钓鱼,和方圆几十里的人们一样,也光顾过老妈妈好多生意。对其印象最为深刻,记忆犹新。
那些日子里,老妈妈指挥着聋哑儿子每天早起,挑上水桶去南街外头那口古老的大深水井里,拿起用木头做的水井支架上的绳索拴住水桶,用手绞着木轮慢慢放下到水井里,抓着绳索用力装满水后再绞起,直到装满两水桶,挑到需要水的人家,一般1角钱一担,收费后再去挑下一家。
后来,老人家去世了,哑巴汉子再也没人能管得住他,懒且夹生的他,再也不愿意帮人挑水赚那个辛苦钱了。随之家境也逐渐衰落,几年后,他老婆也带着一个儿子随河南来唱戏的人私奔了。给哑巴留下的两个儿子,长大后一个儿子去外地打工,数年后而成家立业。另一个儿子听说学习很刻苦,家庭条件所限而失学,发展到后来精神有点失常。现在的爷儿俩靠着国家的各种好政策,享受着低保和残疾人应有的待遇,过着吃饱喝足穿暖的优闲生活。
老街基层组织,在“”时期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为了阻止几个瞎子残疾人算命搞封建迷信活动,有组织地安排他们到压面店工作,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比如揉面,绞压面机等,虽说是些体力活,但也能养活自己。因为逢年过节或赶人情,都少不了几斤面条。在那个饥荒的年代,食物就是最好的礼物。所以每逢那时,父母都会要我去排队压面条,早去晚归才能压几斤晒干的面条弄回家。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山镇老街,重操旧业的残疾算命先生们,大把进钞票的同时,享受着国家优抚政策,过着有社会保障的安稳生活。
如今的老街,看似还是那条街,但已是今非昔比,早已是旧貌变新颜。先是做香菇生意致富发财的老板们,拆旧换新建起了几层小洋楼,按照政府城建办规划扩宽了街道,而后又打通大礼堂至收购门市部的地段,建成一条新的大十字街直通粮管所与食品公司,乃至三里岗中学的街道,改名元宝街。过去窄小的老街,除少量一段十几家保存着原址原貌外,其余全部改造建成三四层以上的高楼大厦。一栋栋林立的商品房,招揽着新人新户入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原址的老街,只留下广电网络和文化馆两个单位,其余所有单位和部门早已搬迁到更有发展前途的风水宝地,建起了一条条新型商贸街道。比如农技,邮政,土管,客运站,工商(市场管理),农贸市场,财政,税务,兽医等单位搬迁到洪山街和新街。老邮政所旁的堰塘也填了,建起了四层高的供销大楼和腾飞商场,紧挨着建有农业银行,水管站等单位。对面河岸大槐树边的大田里,先前建的是红砖瓦房,后又拆除建起了四层楼的食品公司大厦,大院内先是建设为镇农贸市场,后又改建成顺泰仓储,打造镇级一流的商贸超市,形成一条新型商业贸易黄金段街道,南至人寿保险公司,北到镇小学,南北贯通称之为新街。
另有卫生院,信用社,新生活超市,林业,供电,庄稼医院等单位和部门建在了平桥街,平桥街的香菇庄,原有以雷氏菇业为代表的各个私企公司,后又有了汇丰银行。按照城镇规划设想,不久将会与新农村建成连接一体的新型城镇街道。
憧憬美好的未来,三里岗镇的老街,只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如今富裕的菇乡人民,正沿着党指引的小康之路阔步前进,在富裕中发展,在发展中腾飞,展示在世人面前,必将是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美丽菇乡之镇。
作者:樊启金
百年太原老街 篇3
从人声鼎沸到灯火霓虹,从沙俄统治时期名不见经传的小街巷到如今闻名东北的著名商业街,在激荡起伏的历史变迁中,大概每一个老沈阳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百年太原街上的风云变幻与经典更迭的商贾传奇,在岁月的长河中传颂流转,汇聚成一部气势磅礴、不可复制的商业史诗。
今天太原街的繁荣景象■本版图片由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街道办事处提供
1月16日,在完成历时近一年半的规划改造后,兴隆集团旗下一家经营面积达12.4万平方米的超级综合百货——兴隆一百,将在太原街盛大开幕。
2015年沈城开业的第一个商业项目首秀太原街,不禁再次唤醒沈阳人对于百年太原街商业文明的尘封记忆与无限畅想。
历史回眸 百年商贾隆兴地
从“西四条街”到“春日町”再到今天的“太原街”,这条街上经历的不仅是简单的更名易帜,而是商业繁荣的原始积累,更是历史回眸的时代剪影。
上世纪30年代的中谷计时店(现为中兴大厦所在地)
沈阳太原街商业步行街毗邻沈阳站,全长3950米,是中国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
太原街的历史要追溯到1898年,沈阳火车站前当时还是沙俄租界区的“西四条街”,一个只有十几家油盐杂货店铺的杂八地,这也是最早以商业形式出现的太原街的前身。
1905年初,日俄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于1919年将“西四条街”更名为“春日町”。到上世纪30年代,这里已经有上百家商号,此时的商贸流通业已粗具规模。
解放后,这条历经沧桑的百年老街被正式命名为“太原街”。
1981年后,太原街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逐渐发展成为一条商贾云集、人流如织的著名商业街。今天,太原街已经拥有数百家临街店面、多座现代化大型商场和大型专业市场,日客流量达到百万,日交易额过亿元。
城市记忆 老沈阳商业印记
从近代兴起的骡马市到现代市场的改革开放,从物资集中交易的小时代到物质极大丰富的市场经济,太原街以其雄厚的商业底蕴一度成为引领几代沈阳人消费变革的隆兴之地,也深深烙印成这座城市的商业记忆。
圈楼、冷食宫、生生照相馆、沁园春食品店、外文书店„„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触动了几代沈阳人对这条百年老街的回忆。
提起以前的太原街,不少老沈阳人首先会联想到曾经红极一时的和平副食商场、新华书店、兰州商场、妇女儿童商店、工艺美术大楼等颇具代表性的商业建筑。
年近七旬的郑大爷至今还记得1952年老联营公司开业时的场景。当年坊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乡下佬进城,一身趟绒。先进饭店,后逛联营。”郑大爷告诉记者,“当年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以来沈阳联营购物为荣,我们作为沈阳人自己也觉着脸上有光。”
潮流崛起 引领风尚始变革
太原街的现代商业文明,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投资客来此兴业。新店涌入,品牌涌入,泛太原街地区的商业繁华曾经如日中天,让沈阳从工业重镇到时尚前沿的转身华丽而优雅,更使得这座东北门户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潮流生机。
时间进入现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带来商业文明的蓬勃崛起,让太原街活力四射,如沐春风。
现代太原街的商业启蒙,从1987年中兴大厦的破茧而出开始,从1995年起新世界百货南京街店、太原街店、中华路店的相继进驻迅速升温,从2005年东舜百货、2006年五洲商业广场和华联商厦的纷纷落户而格外热闹,从2008年伊 势丹百货和美美百货的高歌猛进再燃战火,从2009年万达广场携手百盛、国美、沃尔玛集体亮相以及2010年新玛特花季的后来居上而渐入佳境、登峰造极。
全沈阳乃至整个东北的首家港资、日资商场,面积体量最大的综合型购物中心,多到足以眼花缭乱的首次进驻的国内国际一线知名品牌„„太原街的商业名利场拥有太多令人艳羡的荣耀光环,也由此生发出更多潮流生机。
作为一个二线城市,沈阳的新店开张数量甚至远高于北上广。在很多奢侈品牌眼中,沈阳的地位飙升,速度紧逼国际前沿。而生来就喜欢追逐潮流的沈阳人,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零距离触碰时尚的脉搏,享受足不出城便可购尽所需的生活便利。
所有这一切,太原街功不可没。
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主任记者 郭文新
■百年记录
太原街商业史上的N个第一
太原街在商业探索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众多举世瞩目的骄人业绩。其中很多个业界第一,不仅足以令沈阳人引以为傲,更在中国的商业史册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第一家百货商店
1920年,辽宁第一家百货商场——沈阳秋林公司开业。就连附近城市的居民都纷纷前往当年的“奉天市”逛街购物,场面堪称火爆。
第一家公私合营百货店
1952年,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中谷时计店”变成了第一家公私合营的百货店——国营贸易企业联合公司,就是沈阳人说的“老联营”。按照当时的社会消费水平,当年的联营公司堪比今天的市府恒隆、万象城。
第一家全国销售五强商场
1987年,太原街上又一家地标性商场——中兴大厦开业。中兴开业之后取代了联营公司,成为沈阳商场新一代的霸主,在2005~2009年,成功地跻身全国百货商场销售额前五名。
第一家港资商场
1995年,由香港新世界集团投资的东北第一家商场——新世界百货南京街 4 店开业。这也标志着沈阳商业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拥有了主营国际一线奢侈品牌的“高端商场”。其后,新世界再下两城,实现了太原街“一条街、百米内、三家店”的错位经营。
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主任记者 郭文新
上世纪80年代沈阳太原街一角
一条千米长街的 “现代商业史记”
■记者手记
一条街路因“商”而起,便也因此多了很多故事„„
全长3950米的太原街横亘南北,东西辐射了泛太原街地区的众多商家。和平区乃至整个沈阳城的现代商业文明从这里起步,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与国际接轨。同时,这里惨烈的商业竞争也在每天上演。
寸土寸金的太原街是历来商业巨子们虎视眈眈的必争之地,不论是来自日本、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的投资巨擘,亦或是内地掘金成功不断涌现出来的操盘高手,但凡从事商业领域运营的,几乎没有谁不对其心生好感。
这也造就了今天太原街上的繁华景象,以至于面对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这么多大商场,徜徉在步行街上的沈阳人仿佛顷刻之间恍若隔世,大有广州、上海、北京一夜的时空错觉。
如果说,二十年前,尊崇时尚的沈阳人为了买个“LV”还得专程飞一趟香 5 港,或者托国外的朋友往回带;十二年前,土得掉渣的沈阳商业还不知道购物中心长啥样,与百货商店究竟有什么区别;六年前,人们根本听都没听过城市综合体,更别提怎样想象身处其中所能带来的便利,那么今天,这些都已不再是问题,我们得益于现代商业文明的迅猛发展,让一切皆有可能。
虽然坐拥流金淌银的地标街路,但商业从来都遵循“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这也是其得以变革发展的重要考量。
从中兴、联营完成股权改革,由传统商业“四大国企”成功转型现代商业,到美美百货败走、新世界二店出让、五洲经营落败、伊势丹新玛特双双撤出,再到中兴方城盛大开业,太原街新天地、朗勤商道、兴隆一百强势进驻,太原街上关于商家走马灯式的交替故事永远都在上演。
记者做了一个统计,从2005年开始,太原街上平均每年都会开业2家大型商场,同时又关停一家商场。究其原因林林总总,有水土不服的,有受不了商品同质化的,有定位策略偏差的,有资本层面因素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对于消费者而言,常换常新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变化永远是商业惟一不变的主题。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太原街在自己的商业发展道路上逐渐清晰思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划构想。同时,这条百年老街上的现代商业传奇,在弥散着战火硝烟的市场洗礼中砥砺前行,辉煌续写。
老街_ 篇4
一条老街,散发着自己独有的味道,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一入老街,让人沁人心脾的味道,就穿巷而过,拂过鼻尖。那味道,是夹杂微风中的淡淡香气,不浓烈,却极具感染力,让你那匆匆脚步也不由得慢了下来,脚下的青石板,也散发着古老的韵味,讲述着那古老的故事。
两侧的小店,并不奢华,入眼皆是带有古典气息的布置和物件,老板在不紧不慢地在往外摆放东西,金钱利禄,赚多赚少,似乎与他们无关,只管将最喜欢的东西摆上,任人欣赏。老人也陆续搬出小凳,在暖洋洋的太阳底下,摆上茶桌,品茗论棋。而行人,也没有步履匆匆,都在悠闲踱步,慢悠悠地逛着这里的每一家店,从这家店出来,在下一家店又碰见了。这里,没有汽车的鸣笛声,没有行人的喧闹声,安静得像是梦中的地方。
这老街,让人安心。
继续走,那股淡淡的香气却又渐渐地变得浓郁了起来。勾起我的馋虫。跟着香气走,到了一家小店前,门前的柜台上放着一些圆圆的饼,那股香气便是从它身上而来。这便是有着中华名小吃称号的“周村烧饼”。圆圆的饼上撒满了芝麻,轻薄的特点并没有影响它的味道,吃起来格外酥脆。香气在唇齿间回荡久久不散。
这老街,气息独特。
一路走一路看,在每一家店旁驻足,微微仰头,看着店门前的介绍,一行行看完不由得轻轻感叹,原来不起眼的小店也有着这样的故事。
走到了一块大碑前,赫然写着“今日无税”四个大字。碑体讲述着这四字的由来。周村因为地处十字路口,往来的人很多,是最初的几家小店发展成的集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些好吃懒做的人别开始收缴各种税款。商人苦不堪言,都有关门不干的打算。也就是这个时候回乡探亲的李化熙听说了这件事,十分忧虑。他上书皇帝,建议皇帝下令免除周村的市税,让商人们安心做生意。皇帝说,那就免除一天的市税吧。可是,一日无税怎能常保繁荣呢?于是李化熙想了个法子,让人立了这个今日无税碑。周村街上做买卖不收税的消息越传越远,四面八方的商人都赶来周村设立铺号,贸易越来越兴盛了。回味着这一路上听到的故事,心中不免多了几分感慨。一条有着近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街,经过了那么多年的风雨沧桑后依然挺立,街旁的老树见证了这里绚烂缤纷的故事。
这老街,很有故事。
南塘老街 篇5
我们刚走到街口,脚就被一股烧烤的味道勾住了,我们走进一家烧烤店,我一看,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连位置都快满了,只剩下二楼的位置了。于是,我点了羊肉串、鸡翅串、青菜,奶奶点了玉米棒、茄子、香菇和扇贝,然后我们付了钱,找好了位置就开始津津有味地吃 起来,我先尝了一口热腾腾的羊肉串,这味道真是令人垂涎三尺啊!
接着,我们又去吃了鼎鼎有名的鸡蛋仔。在等待的时间里我认真观察了一下鸡蛋仔的制作过程,只见老板先把一杯鸡蛋汁倒入蛋仔机里,然后把蛋仔机盖上盖子反个面,过一会儿把边缘露出来的鸡蛋刮掉,一个香喷喷的鸡蛋仔就做好了。我吃了一口,嗯,味道还真不赖呢!
最后,我们又来到一家臭豆腐店,刚走进门,就看见一列长长的“ 火车”,于是,我们排在“火车”后面,等了好长好长的时间终于轮到我们了,我们付好钱,就开心地吃了起来,这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 却很香呢!
南塘老街作文 篇6
南塘老街是以老建筑、老字号为主的步行街,充满怀旧的味道。老街不长,大概500多米,这里聚集了很多宁波当地的美食和特色小吃,街道两边的墙壁上种满了鲜花,每一面墙都被绿色的植物覆盖着,这里也是很多摄影爱好者聚集的地方,在这样的街道上面拍出来的照片是非常美的,南塘老街真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天堂游览胜地!
南塘老街的建筑很有自己的特色,青砖黛瓦,排列整齐。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墙体已经开始脱落,墙根下,还会有绿色的青苔,路面上是一块块粗糙的红色石头,显示着它年代的久远和繁华。
南塘老街的美食是更上一层楼,那里有铁板鱿鱼、臭豆腐、麻糍,还有包饭、鸡翅与龙虾等等,处处飘散着诱人的香味,让人眼花缭乱,数也数不清,烧烤架上滋滋地冒着热气,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椒江海门老街作文 篇7
在这条全长225米的海门老街,它有着悠久历史,在200多年前,这个地方叫北新椒街,可为了避开“不幸”的谐音,也为了体现海门特色,人们把它改成海门老街。200多年前的海门老街十分繁华,是通往致富之地的主要街道。
海门老街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海门老街的房子也别有特色,这里每一座房子都体现着古代传统文化,在两旁,你会看到老式的房子,那可不比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差。除了有古代老房子,还会看见几座华丽漂亮的欧式房子。其中有个像洋房似的房子,据说是古代贵人住的地方。你见过这么独特的景色吗?
故乡的老街作文 篇8
老街于我,正是如此。
以前故乡的老街是土路,来来往往的人和车把老街的路踏得平整结实。
老街是连接村子和村外的唯一通道,村里的老乡每路过这条街都会微笑着打招呼。乡邻的这种浓浓的情谊在每日的交集中愈变浓烈。
老街的东方,有一位卖烧饼的爷爷,他坐在房前的阶梯上,手里轻轻摇着扇子,脸上总挂着笑意。每次我揣着钱去他家买烧饼,他总会偷偷多塞给我一两块。大爷是个好人,但命运总是不公平的。听邻居说,他的老伴早早离世,只留下了一个儿子陪伴他,但不幸的是,几年后,儿子也因病早早离世了。我很难想象一位年迈的老人在面对如此沉重的苦难前需要有着多强大的心理能力去承受。现在回到故乡,我总找他聊天,他仍乐呵呵的笑着。他年纪大了,不打烧饼了,在田里种了点菜。他心境是如此平和,对生命的大起大落都已经大彻大悟,我从心里对这位大多了一份佩服。
我很清楚地记得,在这条老街在上的每段旅程,因为它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在老街上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在土路上嬉笑打闹。同村的老人总要倚杖闲聊,每看到全身沾着泥土的我,总要笑称:“再这么闹下去,你爸妈就该接你回去了!”我听罢,紧张地大哭。他们到底是有多么不懂我对故乡的感情。
离开故乡的日子还是到来了。那天,大雾弥漫,再也散不去。我脑海里弥散不去的,有村庄的老街、房上飘起的炊烟、跟在我身后的一条小花狗以及一滴滴落在故土上的我的泪。
几年后,我重回故乡。故乡已不复往昔的模样,楼房代替了农舍,老街也糊上了一层水泥,村里卖烧饼的老爷爷也不见踪影。
人们已经不再眷念这个地方,都挤上城市追逐自己的梦想,可当儿时故乡的模样再度浮现在眼前。
老街作文 篇9
街两边尽是些式样古老的房屋。不是那种全木板楼,而是矮矮的白墙青瓦的中国古式建筑。听年长的人说,那是清朝年间留下来的,因为当时房屋一栋接一栋地建了,也就自然形成了这么一条通道。这些房屋格式大同小异,那盖着青瓦的尖屋顶,向外伸出的飞檐角上,都吊着一个大铜铃,有风利过还会发出悦耳的铃声。厚实的砖墙下方都开有一张宽大的正门,而窗户却是小小的,而且都安在靠墙顶处,所以屋内异常昏暗。屋顶的大梁也已沟沟壑壑,那样子像是不堪重负了。它们是年迈的长者,无声无息地用自己衰老的身躯证明着遥远而深重的历史。
老街不长,但九曲三折的,本来它不是一条刻意修建的街道,只是夹在一幢幢房屋间自然形成的一条石板小路而已。老街的行人也不多,但仿佛都彼此认识,擦肩而过的时候,总会相互颔首致意,有时是简单的一句问候,没有过多的寒暄,却十分真切地流露了乡邻之情。人们常常以各自的眼光、不同的声调来品评自己的老街,这块虽显寂寥却备感亲切的土地,在喧嚣闹市背后有着它迥然不同的风格。
太阳悄悄地爬上了东边的天空,阳光照进了老街,照到街两边的老屋,也投下了一片阴影,老街的早晨就这样开始了。它是寂静的,同时又是安详的,丝毫没有都市人的喧闹与匆忙。早饭过后,老街的年轻人“嘎吱嘎吱”地骑着自行车带着一身的神采穿过老街,他们笑喀咯地与街边晨练的老人们打个招呼,踏踏实实地上班去。孩子们背上书包蹦蹦跳跳奔出家门,招呼着跟在自己屁股后跑的小构,叫着唱着跑出老街去上学。过八点,晨练之后,用过早点的老人们也开始活动了。这儿摆个棋盘,一声招呼立刻围上了三五人,来一番龙争虎斗;那儿放几把竹椅,置一张方桌,泡上几杯绿茶,几个人挤在一块儿,扯家常、聊海天……那一张张布满皱纹、写满沦桑的面孔上,挂满了坦然、幸福的笑容!
老街作文600字 篇10
远看,那些亭台楼阁,古色古香,气派古老,屋顶上都是一片白茫茫的雪,黑白相间,又古朴又含蓄。近看,中心广场上人来人往,房屋的牌坊上,都挂满了灯笼和中国节,门上贴了一对春联。更好玩的是,周围的堆了很多雪人,有的手里举着扫帚,有的戴了一顶帽子,还有的是两面派,我也忍不住与雪人拍照留影纪念。妈妈说:“七宝老街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古镇,整条街有丰富的小吃,以及古色古香的建筑等。七宝自后汗起形成,到宋初发展,明清繁盛,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作为历史上的松郡重镇,七宝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小宝,你知道这里为什么叫七宝吗?”我说:“是不是这里有许多好吃的,因为七宝的谐音就是吃饱。”“是因为以前在民间流传着‘七件宝’的传说,分别是: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神树、金鸡、玉斧、玉筷,所以这里就叫七宝。”
老街分为南北两大街,北大街以旅游、古玩、字画为主,我自然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但是还有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店与魔术店。南大街特色以小吃为主,有海棠糕、叫化鸡、椰子、大元宵等,最让我垂涎三尺的就是千里香臭豆腐,我老远就已经闻到了它的香味。
【泰州老街】推荐阅读:
老街改造08-10
老街开发09-24
历史老街01-02
老街十字散文10-05
游老街作文300字06-26
老街的记忆初中作文07-05
北海老街保护条例草案08-13
散文欣赏老街寻梦10-11
介绍物品的作文500字 南塘老街06-18
乌镇南栅老街导游词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