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开发

2024-09-24

老街开发(精选8篇)

老街开发 篇1

珠海路位于广西北海市北部, 东起北海海关西至外沙岛, 全长1.44公里, 宽15米, 是岭南最长的骑楼老街之一, 现有居民1000多户。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承载了北海融南珠、家、客家、海洋等于一体的多种文化, 是北海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开发街区。但对于珠海路的价值, 人们重视不足, 2005年起珠海路被修缮开发并受到关注, 笔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拟采用社会学调查方法对珠海路的历史沿革和目前的开发状况进行研究探讨, 以期进一步补充和丰富前人的研究成果。

一、珠海路的历史与遗存

珠海路旧称大街, 又叫檫乳巷, 始建于1884年, 《北海杂录·地势》记载了其在光绪三十一年前后的情况:“本埠……直街只三条:一曰大街……”。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 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 一批西洋建筑入驻北海城区, 珠海路遂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现今的珠海路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 它的形成与北海建制的升格有关。1927年以前, 它曾是北海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进入30年代后, 由于国内战争及往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对商业的破坏和限制, 它的商业逐渐没落, 从此一蹶不振。八九十年代后, 珠海路悠久的历史和骑楼建筑备受关注:著名作家舒乙认为, 珠海路和新加坡国宝级的老街一样, 建议保护好它;英国建筑专家白瑞德认为, 珠海路的历史文化价值, 对北海, 对华南、全国及至全世界都有重大意义。2005年起珠海路老街开始被修缮开发。

(一) 古骑楼建筑遗址

珠海路现有建筑528栋, 其中不乏历史意义重大的遗址如“陈荣和”等老字号, 丸一药房旧址等。这些建筑除了北海海关旧址等少数建筑形成于西风东渐期外, 其它建筑多为骑楼建筑, 主要形成于东西合璧期, 是中外交往的有力见证。

调查中67.5%的人认为珠海路的骑楼建筑最具代表性和最富特色, 它是粤派骑楼的重要分支, 以岭南风格为主调, 兼有满洲风格, 又受《天津条约》和《烟台条约》后西洋建筑被引入的影响, 故兼有欧式风格, 非常独特。这些骑楼大多二三层, 有前店后居、前店中居后仓或者上居下铺式, 拱门弧窗, 室内回廊, 屋顶以山墙遮挡, 还有西式女儿墙装饰和花墙头, 许多骑楼上有“天目”, 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因珠海路的骑楼保存完好、风貌完整, 故被誉为“近代建筑年鉴”, 对于研究中外建筑演变和中西交融的历史有极高的价值。

(二) 人文风情

珠海路历史悠久、商业传统优良, 是北海历史和风俗及市民生活的浓缩地带, 汇集了北海各地的传统特色小吃和风俗习惯。珠海路上一些已重新开发的摇水井、三皇庙、旧戏台等景点都是老街居民生活的历史写照。

此外, 还有许多见证了北海历史发展的名人轶事, 如吴炳荣抵抗国民党消极抗日政策力保珠城的佳话;善治奇难杂症, 有华佗再世之称的梁济芳名医的故事;还有国民党军队泯灭的历史见证———珠海东永济隆等, 珠海路可谓文化底蕴深厚。

二、珠海路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北海市政府于2005年启动珠海路3期修复开发工程:一期为立面和视觉修复;二期以文物景点的修复开发及整体挖掘修复为主;三期主要是完善珠海路、中山路街区的文化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 目前3期工程均已完成。珠海路还于2006年起开街引商, 于2009年9月起实行步行街管理。

珠海路的开发遵循科学、传承、和谐的原则, 将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 不断挖掘历史丰富内涵, 打造有故事的老街, 同时保护开发不忘民生。目前开发工作取得了成效:已有8栋外观沧桑内部完好, 宜居宜商的样板房;一些旧址如旧电报局等已修复完成并被辟为景点;自开街引商到2010年已引入商铺165家。珠海路已成为北海市政各级部门指定的接待景点, 游客与日俱增, 仅2010年上半年游客就达8.8万人, 平均每月达1.3万人次以上, 珠海路俨然已成为北海旅游新“城市名片”。

珠海路的开发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有诸多问题:

(一) 定位不明确, “不洋不古”

老街的现状是一面在营造“复古”风韵, 努力修缮挖掘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另一面一批现代化的酒吧等娱乐场所大量入驻, 老街处于“不洋不古”的尴尬局面。84%的受访者认为这破坏了老街的古朴风味, 降低了老街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曾参与北海老城改造方案讨论会的范先生表示:现代化商业可在短期内活跃老街商业, 但从长远看这对老街的定位和后续发展影响不良。

为此, 应找准定位, “倚老卖老”。要突出老街的古韵, 对其进行“老”的风貌的统一规划, 分类开发骑楼建筑。如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遗址大清邮局北海分局等, 以保存为主, 可独辟为景点或作参观性的民俗博物馆;其他建筑可视具体情况辟为家庭客栈、地方戏表演场所等, 使老街成为一条宜居宜商而又保持传统风貌的真正意义的“老”街。

(二) 公众参与率低, 参与机制不完善

在发展规划中虽注意到协调居民生活与保护开发的矛盾并提倡民众参与, 但实际却有近89%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老街开发的情况。而对于保护开发的方式则有77.5%的民众认为应采取政府引导下民众广泛参与的形式。另一方面, 有关部门表示目前保护开发工作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不足, 这就更凸显了公众参与的程度低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三) 旅游开发不合理

珠海路上曾举办“2010年首届北海老城酒吧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 《天价宝贝》等电影、连续剧在老街取景, 提升了老街的知名度, 带动了老街旅游业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旅游开发中还存在不合理之处: (1) 旅游产品单一重复, 旅游价值不高。游客在珠海路除参观骑楼建筑和人文景点及在商铺休闲购物、品尝有限的小吃外, 就鲜有吸引人之处。更严峻的是这有限的旅游产品还严重重复:商铺主要为酒吧、工艺品店等, 小吃只有虾仔饼等。56.2%的受访者认为这种单一重复的商业布局会让人感觉乏味。而另一面, 许多特色小吃和风俗却未得到开发;一些已开发的景点, 如永济隆将军府等则被作为危房限制参观, 老城传统婚礼体验馆和接龙桥双水井等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对外开放, 极大影响了老街旅游业的发展。 (2) 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存在安全隐患。一些旅游配套设施如客服中心、停车场等没有设置完善, 给游客带来极大不便。同时, 实行步行街管理后仍有许多车辆穿行并乱停乱放;街上的酒吧等娱乐场也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 09年就发生过酒吧起火事件。这些问题, 不仅不利于街上行人的安全, 也无益于老街居民的生活。 (3) 旅游开发孤立。珠海路紧挨中山路和海堤街, 且距外沙岛、北海港及市中心和北海其他景区景点不远, 但在实际的旅游发展中并未与这些周边环境和景区景点建立密切联系。这不仅降低了珠海路乃至整个北海的旅游价值, 还容易使老街在“五一”“十一”等黄金假期出现周期性游客过剩现象, 给老街的旅游接待、管理和老街的保护开发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 应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实现珠海路旅游事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一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消除安全隐患。这需要各部门共同规划协作并制定相关管理法规, 要求民众自觉遵守, 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老街居民还应主动了解老街, 提高自身接待能力, 给游客提供到位的引导和“活”的服务。二要打造特色资源。以凸显老街的特色为主, 引入现代化的元素, 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首先继续加大景点的修缮开发力度;其次要深入挖掘特色小吃, 并采用现做现讲现卖的方式, 扩大吸引力;同时还可以用一些现代手法再现老街的民俗风情, 如家人渔船对唱、织网等生活常景及北海传统小戏老杨公的现场表演等, 增加老街旅游产品的多元性和趣味性。最后, 旅游开发应该立足整体, 在形成自己特色的同时, 将各个景区连成一个有机的旅游整体, 开发“老城两日游”“北海黄金周”等旅游模式, 提高老街和北海市整体的旅游质量并缓解珠海路周期性游客过量的压力。

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仅就珠海路的历史和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但对于具体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民俗资源的开发等还需要更深入更专业的研究。同时, 居民生活与老街的保护开发及老街的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如何进一步挖掘老街的特色, 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是接下来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阮仪三, 王景慧, 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2]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J].城市规划, 2003, (4) .

[3]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规划., 1998, (3) .

[4]王云才.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 .

[5]王莉, 杨钊, 陆林;经营者/居民参与屯溪老街保护与旅游开发意向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6]周俭, 张恺,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建筑分类与保护措施[J].城市规划, 2001, (1) .

[7]郑景文.对阳朔西街历史街区保护性整治过程的思考[J].山西建筑, 2006, (1) .

老街开发 篇2

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店铺有这几家。一家油条店,是夫妻店,妻子搓面,丈夫炸油条,两个人动作娴熟,配合默契。只见两根白白的面条,放入油锅,瞬间膨大起来,迅速捞出沥油,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刚炸过的油条很松脆,有着金黄的色泽,咬一口细细咀嚼,那滋味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至今他们家的油条仍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油条。一家馄饨店,生意兴隆得不得了,店铺里挤满了人。店主忙着招呼客人,馄饨来不及裹。我们去的时候小馄饨已经下完,店主问我们是否要大馄饨。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吃它家的小馄饨,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那时候中市桥下有一个摊位,是做豆腐花的,摊主长啥模样我不记得了,只记得他们家的豆腐花味道赞的,至今没有豆腐花可以好吃到超越他们。还有一家卖百货的店铺,是我和父亲一起去的,我看中了一双高跟的塑料凉鞋,父亲说我年纪小(在读六年级),还在长身体不适合穿高跟鞋,我那天像着了魔一样非要那双鞋,然后赖在店铺里不肯走,又哭又闹,旁人围了一圈,认识我父亲的人都说给她买吧,最后父亲无奈只好买回家。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双高跟鞋,不过的确一点也不舒服,穿着它很磨脚,老是起血泡。除了起血泡,还经常一不小心就扭了脚,真是苦不堪言,最后只好束之高阁。

中学时代在镇上读书,家也随之搬到了镇上。老街对我来说从童年时代的遥遥相望变成了近在咫尺。周六、周末的时候可以用去镇上溜达,顺便买些学习用品。去镇上的同学家串串门。这时候的老街较之童年时代,已经冷清不少。后来去外面求学,加之父亲分配的房子在现在的菜场附近,商店应有尽有,离老街也有点远,去老街的次数明显减少。

再去老街是的事情了,当时在淀山湖社区挂职半年,经常要走街串巷,了解百姓疾苦。走过儿时繁华的街道,如今却分外安静,只有几个老人沿街而坐,闲话家常。偶有一两家店铺开着,也鲜有人光顾,与往昔的人山人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街巷犹在,游人如织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油条店、馄饨店、百货店的店面已经封住,另作他用。中市桥在镇区改造过程中,被拆毁。中市桥下那一碗美味的豆腐花,亦已无处可寻。让我心底生出淡淡的怅然。

不过可喜的是经过多方的努力,老街迎来重修的好消息,政府出资改造。期待改造后的老街能以全新的面貌示人,虽不能再现往昔的繁华,却可以抚慰对老街情有独钟的灵魂。老街是淀山湖镇的过往,也是每一个淀山湖人心底永恒的情节。只要老街在,一切都有了来处,一切便有了温度。

作者:陆毓

回首看老街 篇3

现在走过这条光滑的麻石路,经过这条狭窄的街道,就能够从街边陈旧的木门上,从门边老人苍老的面容里,看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

大家都生活在这样一座曾经古老,但是又不断走向现代的城市。新城区里,拥挤的人群、闪烁的霓虹灯、不息的车流,形成高节奏的现代气息。而古城区,躲在城市的一隅,低矮、阴暗、潮湿、窄仄,咀嚼着过去的岁月。许多人离开了这里,扑入新城区,留下来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以及收入比较低的市民,却拥有着一种悠闲和舒缓的生活方式。

窑湾的生活模式,至今还是中国历来集镇社会的生活模式,他们打渔、修船、卖蔬菜水果、卖钱纸香烛,他们唱花鼓戏、打麻将。

年轻人在这里结婚,孩子在这里出生,老人在这里故去。清明节祭祖,给先人烧纸钱。故去父母的遗像挂在堂屋,后人承受着先人的注视,也表达着自己对先辈的缅怀。老屋里,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着,每一寸地面,每一块砖头,都浸透了家族生命的气息。端午节赛龙舟,纪念屈原,祭祀河神,念一篇祭文,祈望风调雨顺。龙舟下河,鞭炮声、号子声、锣鼓声,从岁月深处响起。船头镶嵌的龙头是高昂的,每一道刻痕,都传达出古朴厚重,都有湖湘文化的气韵在涌动。

城市的命运和人的命运相通。

历史不会断裂,就这么流淌而来,旧上覆新,新中怀旧。在都市中忙碌的我们,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这样的老街,我们的祖辈,我们的父辈,走过这样的老街,经过这样一段当年也可以称之为繁华而时尚的生活。

出船

退休人员组成的巡逻队

这种木质结构的房子是吊脚楼演变而成的

街边洗漱是居民的习惯

写祭品

雪后窑湾

迷茫

大水淹没窑湾

老街开发 篇4

关键词:城市老街区,生态策略,物理环境,黎川老街

1 引言

吴良铺先生在《北京宪章》中指出:“现代建筑的地区化, 乡土建筑的现代化, 殊途同归, 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将生态建筑这一学科前沿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在一起, 可以为中国传统建筑焕发新的活力, 为中国的生态建筑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江西省抚州市黎川老街就是依傍于黎滩河边的文化底蕴丰厚, 商业气氛浓厚的民国风格城市老街区。本文将从城市老街区的总体格局、街巷空间、天井式住宅、建筑材料等研究为主线, 以黎川老街为案例进行生态化建筑技术的分析和适宜性的生态策略探讨。

黎川县地处江西省抚州市东南部, 地处武夷山脉中西麓。据《黎川县志》记载, 著名的黎川老街依傍于城外的黎滩河——历史上赣闽边界的黄金水道。从街口望去, 宽约8米的街道蜿蜒地伸向前方, 两边是典型闽粤风格、二层骑楼式砖木结构的街楼。老街有古色古香的商贸区, 也有原汁原味的生活区, 每隔数十米有一条小巷与一幢幢古宅相连, 纵横交错。 (图1)

2 城市老街区的建筑物理环境评价方法

城市老街区的建筑物理环境可分为: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室外环境主要是由街巷空间和巷道空间构成的, 室内环境主要是由天井式住宅的室内空间构成的。通过大量研究说明, 影响城市老街区建筑物理环境评价的主要空间特征有:街巷空间特征、天井式住宅、建筑材料及其他因素。

2.1 黎川老街街巷空间的热环境特征分析

关于街巷空间几何特征与热环境之间的关系, 街巷是老街的交通空间, 又是组团间的边界, 也是自然要素如:阳光、风等影响建筑单体的重要界面。如巷道的尺度和连续性会影响老街的通风状况, 顺直的、连续的巷道有利于把风引向老街内部, 巷道的高宽比会直接影响巷道的太阳辐射状况, 即建筑外墙的太阳辐射状况, 从而影响建筑内的热环境 (图2) 。

古朴质感和绵延不尽的黎川老街依黎滩河而建, 每隔数十米便有一条巷子与一栋栋古朴的民居相连, 使老街的生活区和商业区形成有机的整体。绵延2.6公里, 人称其为——“十里长街”。

1) 街巷整体形态

街巷的整体空间形态为鱼骨型, 即以主街道为骨架, 两侧巷道呈枝状延展, 形成脉络明晰的鱼骨型街巷形态。主街巷 (人民路) 的宽度在7.6-8米之间, 支巷的宽度一般都在1.6-2.2米之间。鱼骨型的街巷空间更有利于空气的流动, 通风效果比较好。

2) 骑楼

从南门口到磨市街全长1.6公里的骑楼。它的建筑特点是首层突出部分作人行道, 与商铺相连, 楼上用作民居, 算得上是商宅结合, 亦市亦居, 还可以避免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 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根据街巷空间热环境的参数指标来看, 主街巷骑楼的高度比值 (H/W) 在0.75-1之间, 高宽比值低, 天空可视系数 (SVF) 高的主街显得更为开阔 (图3) , 有利于街道的通风, 但是整个街道的太阳辐射量明显增强, 夜晚因天空可视系数 (SVF) 大而发散出去的太阳辐射量也明显会加强, 空气湿度比值和通风都处于饱和状态。

3) 高而狭窄的支巷

沿街两侧有34条纵横交错的巷道, 走进巷道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 真真切切地踏进了古民居建筑展览馆。这些高而狭窄、高宽比值大 (H/W) 在3-6之间的支巷空间, 能大幅减少地面和外墙面受太阳辐射的时间, 有利于控制外围护界面和地面得热, 在夜间, 向外辐射的长波辐射随着天空可见系数 (SVF) 的减小而减小, 因此表面的辐射散热更慢, 空气湿度比值和通风情况会随着天气的积累而积累, 负值情况较多。

4) 过街楼

依托在巷道两边建筑的屋墙, 架木铺设楼板筑成的过街楼颇为雅致。过街楼一般高2米, 长宽不等, 这些过街楼的存在也同样影响着整个街巷空间的空气流动和太阳辐射等。

总体来说, 整个黎川老街的街巷——宽而绵延的主街、骑楼、高而狭窄的支巷、过街楼等等空间特征都使其保持着稳定性的热环境。

2.2 黎川老街天井式住宅的的热环境特征分析

从空间特征来看, 内天井空间与建筑外部的巷道空间其实是内似的, 可以概括为同一种空间类型——高而狭窄的裂缝状空间。

黎川老街规模庞大, 除了绵延数里的街巷空间外, 街巷内大多数都是保留相对完好的一栋栋豪门大院——天井式住宅 (杨家大屋、刘家新屋、江家大厅、凌云厅、等) 数不胜数, 依河而建, 或临街而立, 或隐于巷中, 其风格或轻巧简洁, 或重门叠户, 或灵秀典雅。建筑虽然年代久远, 但不少楼宇庭院仍历久弥新, 保存完好, 屋内雕梁画栋还能看到其昔日气势宏大。

1) 不同面积的天井——宽而窄、宽而大

不同居宅的天井面积一般不同, 天井面积的大小必然决定了住宅内的室内照度分布情况, 足够大的天井 (刘家新屋) 室内照度平均值较大, 采光效率高, 但是照度分布不均匀, 只有天井下和天井周围的开敞空间的照度较高, 随着进深方向照度值会逐渐降低。当天井的面积相当时, 临天井的室内照度平均值也会受天井高度的影响而变化。

2) 不同高度的天井——高天井、低天井

单栋宅院中一般都是有着不同高度的天井, 当天井的面积一定时, 临天井的室内照度平均值就受窗地比 (天井高低) 的影响 (图4) , 天井越高, 室内照度平均值就越低。江西黎川老街居宅的开合式天井是民居中独特的一种天井形式, 运用活动式格棚调节遮阳, 争取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又取得丰富的光影效果。

2.3 黎川老街建筑材料及其他因素的建筑物理环境评价

建筑材料的运用, 大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利用木、竹、青石等直接取自于自然的廉价材料, 再运用独到的处理, 充分发挥材料的特点, 同时保持着材料原有的特色并与自然生态环境统一协调。黎川老街建筑的室内墙体、木结构、地板等保持了室内湿度较低的适宜环境;夏季建筑四周厚实的夯土墙体、或与邻宅毗连、或处狭窄巷道的阴影中, 几无日晒之虑。坡屋顶梁家结构、室内开敞空间等均利通风, 同时经巷道“冷却”后的气流穿过室内能带走热量。

1) 杉木条外墙贴面

黎川老街街巷两边外表贴着杉木条的骑楼, 这种细腻型建造工艺材料使得室内冬季的保暖、防风和防寒效果都比较好。

2) 白墙黑瓦和马头墙

白墙是因大多数是因为光照充足, 为了反射夏季的阳光和一种素雅的清爽感觉。黑白两色, 也就是对应了夏季炎热 (纬度低、光照强) , 为了给人一种素雅的、清爽的感觉。与气候的关系就是——纬度低, 光照强, 反射阳光, 所以为白墙;降水丰富, 使得瓦上生长了一层苔藓植物, 使得颜色变黑。

木结构房屋容易遭火灾, 为避免火势蔓延产生的“马头墙”又称“封火墙”。黎川老街因规模庞大, 建筑密度比较高, 居宅两端墙顶砌筑的高出屋面的山墙, 主要用来防风, 防火, 隔断火源的作用, 这种建筑防火技术措施的运用在民居建筑中得到大型的推广。

3 黎川老街生态策略初探

3.1 街道空间生态策略——环境再生.修复街区的肌理与机能

修复并强化街区原有肌理。在现有鱼骨型街巷肌理的基础上, 形成“骨干一一支脉—活力细胞”的空间结构。合理疏散街区人口, 采用面积置换的方式将部分民房改造为设施用房、迁移影响街道景观的变配电等设施、完善街区公共基础的配套设施, 同时改善街区景观, 提供经济适用房指标, 置换廉租的公房由政府统筹, 吸引文化创意型企业进驻。

3.2 天井式住宅的适宜性空间布局

室内照度决定了天井式住宅的空间布局关系, 所以在空间布局合理的情况下有可能获得合理的照度和分布。合理的空间布局应满足以下原则:

1) 尽可能地将房间围绕天井布置, 并保证有照度要求的房间至少有一个面积足够大的直接对天井的井窗面, 这样才能有效地通过天井采光。

2) 根据天地比、窗地比和照度的关系函数, 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置换, 确定合适的开窗面积和天井面积。平面布置时可根据照度分布进行分区, 根据照度分布合理安排功能, 充分利用天井式住宅的照度分布特点。

3.3 合理的建筑材料和构造策略

在整体空间形态、色彩、格局和尺度上, 延续和保护现有的风貌, 通过合理的材料与构造措施, 在能够实现遮阳的太阳辐射区采用厚重型高热质量材料, 如外墙采用厚重的砖墙, 在无法遮阳的高太阳辐射区采用轻质低热质量材料, 如屋面采用轻薄的冷摊瓦屋面, 通过空气间层的构造式隔热措施, 避免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

4 结语

黎川老街奠是明清时期闽赣两地人员往来、货物交流的商贸重镇地位, 造就了曾在历史上风流五百年的江右商帮和十里老街的繁华。黎川的“十里长街”向我们展示的也许不只是过去人们的某种生活状态, 也给我们带来对生活的思考。因此, 我们今天在注重发掘和利用传统建筑中的物质层面的生态适应性要素外 (如有利于自然通风的空间设计, 水资源的合理的重复利用;高密度建筑群体的设计等) , 还要注重发现传统建筑中所反映出的精神层面的生态适应性。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 才是一个真正适宜人居的空间场所。

参考文献

【1】赵秀敏.关于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中的出路探讨[J], 同济大学学报

【2】毛靓.皖南传统民居生态化建筑技术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3】张继良.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金滩老街怀旧 篇5

千里赣江,像舞女的水袖,在古镇旁缓缓飘过;古老的码头,承载着千年收获,记忆中的风帆,将码头上的船工号子,随波传颂;赣江上轻盈的渔歌,和着浣纱女的节拍,将古镇的笑声,寄托在老街的深处;历史的脚步,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把这座古镇的韵律,从昨天演绎到今天……

这,就是那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金滩古镇。

据史料记载,金滩古镇,原是赣江西岸一片荒凉之地,宋代,赣江上游的甄波州,有一刘姓大村落,依赣江水运之便,在村中形成集市,因遭特大洪灾,村落被毁,刘姓村民北移至此,形成圩镇。因村东侧河滩产砂金,故取名金滩。而赣江流经此地,拐了三个弯,金滩又名三曲滩。

到了明代,金滩圩镇已形成一定规模,镇上有居民2000余人,街道成“井”字形。有南北向沿河大街和正大街各一条,东西向横街两条,赣江上南来北往的货物交汇于此。金滩镇成为上溯吉安、赣州,下通南昌、九江的通衢之地。

清代的金滩镇更加繁荣。圩镇人口增多,贸易更旺,街道布局扩大,除沿河大街和正大街沿袭明制外,横街由明代的两条增加至七条,圩市分上市和下市,七条横街上有同和隆、恒昌隆、德懋隆、贻庆和、至大、庆复升、明复顺、紫云斋、芝兰斋等商号,沿赣江七座古码头一字排开,江中白帆攒动,镇上灯火阑珊。再现了江南才子解缙“日看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诗句。每逢元霄端午,镇上有闹花灯、划龙船习俗,尤其难以置信的是,镇上每年过两个元霄节,正月十五为上元霄节,二月初一为下元霄节,节日的灯会,绚丽多彩,引人入胜,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时光的流逝,金滩古镇失去了昔日的光华,陆地交通的发达使水上运输为主的赣江变得日渐冷清。繁华的金滩,渐渐失去其商贾云集的地位,店铺和街道变得孤独和空旷。

但就是在孤独和空旷之间,老街上漆皮剥落的吊脚楼和历尽沧桑的古码头,仍在诉说着辉煌的历史,古镇上众多的传统工艺仍在继续为市民服务,冬酒作坊、铁匠铺、木匠铺、篾匠铺、石匠铺、寿衣店、寿木店、剃头店等手工作坊,这些古镇上的老字号随处可见。正大街、沿河大街和上市、下市7条横街保存完整,镇上集聚着数千居民,这些近似于土著的人们,没有被喧嚣的都市所吸引,依旧守望在古镇的老街上……

老街沧桑越百年 篇6

站在老街的入口处, 映入眼帘的是风格迥异, 式样别致, 鳞次栉比, 颇具西方特色的建筑群, 扑面而来的是超尘脱俗的趣味和浓郁的外域情调, 仿佛给人置身于异国城市的错觉。北海老街始建于清道光年间, 起初是给海边渔民提供一个生活用品和捕捞所获的集市交易场所。至19世纪末叶, 英、法、德等国陆续在此建造了领事馆以及店铺、会馆、教堂、酒肆等, 受此影响, 老街的建筑风格趋于西化, 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 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雕有装饰线, 线条流畅, 工艺精美。那墙面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 彰显着西方建筑的浪漫和非凡卓越的艺术创造力, 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 构筑出一幅古色古香的百年画卷。特别是临街而筑的骑楼, 方柱粗重厚大, 结构匀称均衡, 外形修饰华美, 很有几分古罗马建筑的古朴与典雅。人行走其中, 既可挡风遮雨, 又可躲避烈日, 宛如西塘古镇的“烟雨长廊”, 支撑着老街别样的景致和韵味。

我漫步在老街平直的石板路上, 觉得两侧古旧斑驳的墙体, 历经岁月的剥蚀, 虽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但仍旧气度不凡。或许是午后时分, 街上没有车水马龙, 摩肩接踵的景象, 呈现出几分冷清、寂寥和倦怠。那些残缺、剥落的老字号招牌及褪了色的字迹, 显示着一种繁华过后的沉寂与内敛。那些随处可见拍照片、放电影、打井水等神情兼备、惟妙惟肖的青铜雕像, 依然飘逸着些许异国情调的余香, 留给北海一个隐约的历史倩影, 见证着北海昔日的繁华和辉煌, 也见证着中国近代史的辛酸和苦难。徜徉其间, 仿佛觉得时光倒流, 把人带入了那个久远的年代。时而可见围着栅栏的咖啡屋、酒吧, 依稀间透露出几分异国的温情, 虽没有了曾经红伶斗艳高朋满座的浮华, 恰如那雍容的贵妇人, 即使花颜老去, 还能从她优雅的眼神里阅读出曾经的风华。那窗格上爬满了的青藤, 那墙头上布满了的杂草, 不知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 刀光剑影, 至今依然葱茏苍翠, 静静地向世人叙述老街璀璨过后的那份淡泊和从容。有着拱形门廊的过道上, 白发苍苍的阿婆或在喝茶聊天, 或在竹椅上小憩。三角梅盛开的深巷里, 传来几声孩子清脆的啼哭声。而男人们围坐在小几旁打牌, 嬉笑着打量来往的游人。女人们打理着店铺, 出售颇具岭南特色的珍珠、珊瑚、贝壳、古玩等。店里的女人优雅从容, 落落大方, 照呼着进进出出的顾客, 并不因为廊下男人的悠闲而报怨。偶尔有海风携来语焉不详的客家话夹杂着粤曲小调穿街而过, 随意地弥漫在空气中, 凭添了老街的风韵……透过长长的巷子, 可以望到茫茫的海水, 在路的尽头起伏。

不知不觉间, 我被老街散发出来的迷人的异域气息所陶醉了, 不由自主地感叹:老街太美了。其实, 老街的美不在姿色, 不在妩媚, 不在娴雅, 而在品味, 在沧桑, 在故事……或者说只能意会, 无法言说。我不可抑止地被老街的美深深地吸引着, 被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攫住着, 让我整颗心沉静下来, 尘世的喧嚣与汹涌, 不羁与狂躁, 都像大海一样退潮, 都收敛在老街古典的气韵里烟消云散。在我看来, 老街是一部记载北海历史和风土人情的活字典, 是一道吸引各方游客纷至沓来的风景线, 是一曲婉约缠绵美轮美奂的古典乐章。如果北海没有老街, 就像凤冠顶上缺了那颗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珍珠, 必定黯然失色。难怪英国建筑专家白端德先生参观了被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们誉为“近现代建筑年鉴”的老街后, 发出“若城无旧屋, 则如人无先祖”的感慨, 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复合教授考察老街后曾这样写道:“北海的骑楼虽然看上去跟现代格格不入, 但却给人沧桑感、历史感, 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信息, 这是北海人民的宝贵财富。骑楼上的点点痕迹都记载着历史, 它经过了时间和大自然的雕琢, 不是人工可以制作出来的。”

老街行 篇7

小桥,流水,人家。

我漫步在老街的青石道上, 聆听记忆的歌声。

最怀念的还是黄桥烧饼。记得小时候,每个清新的早晨,都能听到一位老爷爷的叫卖声:“黄桥烧饼,五毛咧! ”声音高亢朴实,不加丝毫修饰,真叫人感到神清气爽。每当这时,我都会兴奋地冲下楼去,买一个烧饼当早餐。一来二去,老爷爷也与我相熟了, 每次见着我都是乐呵呵的,笑得像掺了阳光的糖。他心里甜, 我心里也甜哩。

后来搬了家,我就再没遇到过他。每天清晨,我总觉得生活似乎少了点韵味。

直到一次, 我偶然走进了一家草庐烧饼店。“草庐烧饼”,那还是父亲一辈的记忆,想来肯定有别样的感觉。

一进店门, 我便闻到了一股谷物与草木混合的香味, 像极了乡下老家的味道。老板娘微笑着问我:“小姑娘,要些什么? ”声音怪醉人的,宛若山间流淌的清泉,抑或是嘤嘤的鸟鸣,使我立刻感到亲切起来。

我看了看那些金黄的烧饼。一个个胖乎乎的,上面用黑芝麻点缀,活像笑开了花的娃娃,喜庆吉祥,令人欢喜。我似乎一下子就找回了从前的感觉。

人好饼也好,多么亲切自然啊,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描述的那样,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将大自然的馈赠变成美味的食物。这样做出来的食物,带有大地的厚重,天空的广阔,河流的清澈,这才应该是我们对于食物的记忆啊。

“来两个葱油馅的。”我说。“好咧,一共一块六,你拿好。”老板娘依旧笑意盈盈。“一个八毛? ”我奇怪了。“嗯,我们一直都是这个价。”顿时,我心里感动起来。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还有人愿意用平民价格和一片真心去迎接每一位顾客,真不容易啊!

我继续在老街漫步, 忽望见远处一片青翠欲滴、花红柳绿的春日暮景。其实, 一处旅游景点并不只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于“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泰州人而言, 我们更需要传承一种记忆,不是吗?

夕阳如贵妃醉酒,快要卧倒西边了, 而我的耳畔, 几声悠悠的叫卖声也更加清晰了……

点评:老街行,行于老街,穿行于舌尖的芳香,捡拾起岁月的记忆,品尝着文化的余韵。小作者选取极普通的食物,用童年的黄桥烧饼引出对积淀了人文历史的草庐烧饼的思考。阅读本文,恰似饮酒,素淡的清酒,浓郁的陶醉,真挚的人情味,扑面而来。

匆匆那年老街巷 篇8

小时候,奶奶总带着我去巷子里头买零碎。那条街被叫作老街,至于为什么这么叫,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叫,就成了它的名字。

老街自南向北从左数第三个,是家杂货铺,那是奶奶常去的地方。奶奶说,掌店的老板娘勤劳能干懂持家,原来她在那里卖米、卖鸡蛋、卖牛肉干,后来她想想还可以卖些红枣,就在门口收拾了个小地方,摆上了一个麻袋。她家的小孩子也很乖,总坐在门口的一个小板凳上做功课,妈妈在那里招呼生意。

奶奶说,她家的醋是最香甜的。不知道哪户人家在巷子里种下了丁香,很好闻,夹杂在丁香花的芬芳中是从盖着布的酒缸里溢出的醋香,说不出是什么味,不刺鼻,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奶奶总会去她家打醋,她总会顺带送点葱花之类的,说是多出来的。奶奶很喜欢那个老板娘,我也很喜欢她家的红枣。奶奶喜欢跟她聊聊家常,在路上碰到她也会很热情地打招呼。那时候有个穿白裙的小姑娘,扎着双马尾,喜欢躲在奶奶的旧花伞下,东逛逛,西逛逛,总在那家杂货铺里偷摸几颗红枣吃。那时候老板娘总是笑盈盈地别过头去,奶奶又总是无奈地拍拍我的头。

我早就不住在奶奶家,那条小巷我也好久没有再去过了,听说老街的很多店都搬了。老街的边上有了条新街,那条街也就叫新街,至于为什么,不为什么,邻里街坊都这么叫。新街上,不卖杂货,不卖鱼肉,开着些时髦的服装店,还有些装修高档的洗头店。没人吆喝,没有醋味,亦没有丁香花的好闻气味。

这些年来我也吃了不少红枣,有大的、甜的,可是总没有那时候偷偷塞进嘴里的红枣香。

(指导老师 :金 铭)

文南留言

从前慢

一篇怀旧的文章,白描手法运用娴熟,为我们展现了老街上的各种情景。一家杂货铺浓郁浑厚,像一幅画一样平静、优雅,旧时的单纯与美好,让人心动。那些旧时光的记忆,那种旧时光的感觉,是老街成为新街之后再也没有了的。就像木心先生那首《从前慢》,“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慢时光里有着浓味道,让人沉醉。

上一篇:经济案件查账下一篇:市场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