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灵感音乐教学反思

2024-06-14

非洲的灵感音乐教学反思(通用15篇)

非洲的灵感音乐教学反思 篇1

非洲的音乐给我非常强烈的感受,仿佛可以把人带到密密麻麻的原始丛林,让人可以暂时忘却周围烦躁投入到快乐和谐的音乐当中。我十分乐意和学生分享这样的音乐于是选择了这一课。

本课以欣赏非洲民间音乐片段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受非洲音乐风格特征,在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中感受到乐趣,并且能够喜欢非洲的音乐。虽然从课上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很投入的感受、参与并乐在其中,但是从整堂课的设计和细节落实上还存在许多不足。

内容安排欠妥。首先总的内容过多。如果所有内容都要落到实处,至少要上两课时,所以每个环节似乎都有些匆忙,不够尽兴。乐器、歌唱、活动,这些方面若要面面俱到就还需要在选材上精减,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让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效果最大化。其次,虽然在课堂最后总结了非洲音乐的特点其中提到“与舞蹈的紧密结合”,而课堂上恰恰忽略了这点。如果添加进去,那么不仅内容丰富了,而且整个课堂就活了,可以想象孩子们随着热情的非洲音乐舞动起来的样子。

参与欠缺。在“跨节奏”练习的环节非常成功,学生迅速并且较完美的完成了四声部的跨节奏练习,引起课堂一个小的高潮,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展现的欲望。但是我没有乘胜追击,之后课堂的内容除了聆听、交流以外就没有再引导他们在参与活动中体验,一方面是受教具的限制,如在认识马林巴的时候,若能让学生尝试演奏马林巴,那对这个乐器的了解学生会深入许多。在欣赏《阿伊亚》时,应该放慢进度,有目的组织带领学生来模仿演唱,甚至可以来学习非洲人,表演“一领众和”。即使学生的表现不那么完美,他们的收获也会是加倍的。

语言欠凝练。很多小环节的连接,我都没有仔细斟酌过用词,导致上的过于随意。如果把语言设计好了,有目的的提每个问题。那么整课不仅显的紧凑,更方便学生紧紧随着老师的思路走近非洲、感受非洲。这样,本课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非洲的灵感音乐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教师: (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地形图, 收集有关的图片。 (2) 提供以下资料供学生阅读: (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 (2) 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示意图; (3) 可可对加纳经济的重要性示意图; (4) 乍得首都恩贾梅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示意图。学生: (1) 做好课前预习, 收集有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种、经济、人口、粮食与环境方面的图文资料。 (2)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 每大组再以6个左右分成学习小组。

2. 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利用音乐《A frika W assa》进行情境导入, 带有非洲传统特色的旋律使学生们爱好大增。然后, 展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些图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在上述情境下, 配合着非洲的鼓声, 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 可以发现图中隐藏的一些地理信息, 再分析探讨出与本课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些学习内容。如: (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上的位置、范围、地形特点; (2)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景观、气候类型; (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种、文化、风俗习惯等; (4)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状况及成因、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 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学生自己从图中分析出来。学生通过分小组讨论, 进行自主学习, 对课前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教师可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适当的提示, 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或纠正学生学习的错误。

4. 合作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会话, 进行讨论、质疑和释疑。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所以让学生分三个大组交流、探讨下列问题, 然后请代表上台讲述, 让同学们共享成果。问题: (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环境; (2)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特点及形成原因; (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二、教学反思

1. 教学达到的目标。

通过读图, 学生能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 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分布特征, 培养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过程中, 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 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利用各方面的资料, 经过小组讨论、分析, 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 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经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以及课堂中的共同讨论、探讨、共享, 学生能较好地把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与存在的问题, 培养了有目的查找资料及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这次教学, 我感觉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既调动了积极性, 又把握了知识。

2. 为个别化教学应作的调整。

对需要帮助的学生, 应适当降低难度, 指导他们在地图上获取资料, 并让他们展开讨论和交流, 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随时鼓励, 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高才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培养其高级思维能力, 能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现状的原因、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体现综合分析能力。

3. 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 (2) 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 (3) 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章的教学中,我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教师:(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地形图,收集有关的图片。(2)提供以下资料供学生阅读: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②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示意图;③可可对加纳经济的重要性示意图;④乍得首都恩贾梅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示意图。学生:(1)做好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种、经济、人口、粮食与环境方面的图文资料。(2)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大组再以6个左右分成学习小组。

2.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利用音乐《AfrikaWassa》进行情境导入,带有非洲传统特色的旋律使学生们爱好大增。然后,展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些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在上述情境下,配合着非洲的鼓声,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可以发现图中隐藏的一些地理信息,再分析探讨出与本课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些学习内容。如:(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上的位置、范围、地形特点;(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景观、气候类型;(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种、文化、风俗习惯等;(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状况及成因、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从图中分析出来。学生通过分小组讨论,进行自主学习,对课前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教师可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或纠正学生学习的错误。

4.合作学习。在學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会话,进行讨论、质疑和释疑。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让学生分三个大组交流、探讨下列问题,然后请代表上台讲述,让同学们共享成果。问题:(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环境;(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特点及形成原因;(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二、教学反思

1.教学达到的目标。通过读图,学生能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分布特征,培养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经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以及课堂中的共同讨论、探讨、共享,学生能较好地把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与存在的问题,培养了有目的查找资料及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这次教学,我感觉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既调动了积极性,又把握了知识。

2.为个别化教学应作的调整。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应适当降低难度,指导他们在地图上获取资料,并让他们展开讨论和交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随时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高才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其高级思维能力,能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现状的原因、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体现综合分析能力。

3.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2)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3)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 篇4

上完课后,我发现用视频导入和用图片说明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在五年级学生中,厌烦课堂,不愿思考的现象非常典型,而有效运用多媒体能够帮助我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目的,并给以他们最直观的感受——非洲是彩色的,在理解课文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整堂课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去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尤其是“写作方法”上的指导。从分析课文的总分总结构到学习课文的首尾呼应和过渡句的承上启下,同学们都明白了一篇优秀作文的常规结构可以这样搭建。在分析重点句时,我通过“修改原句,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要写好一篇文章,就要认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发现各种素材与众不同的美,同时在平时也要积累好词好句,用上各种修辞,这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东西写具体,写生动。我还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准性,启发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一定要斟酌词句,做到用词严谨,从而增加语言信服力。我又通过“蝴蝶”与“其他动物”的笔墨比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写作要详略得当,才能重点突出,否则将会是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当然,在学之后,我还设计了“写一写”的环节,让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把它写生动,从之后的反馈中得知,大部分学生都已能用生动的语言来具体描写植物的特点了。

但是,这节课还存在不少问题。从大环节上来说,第三部分“走进非洲”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这节课的时间安排出现了小小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迟迟答不到点上,而我只知道一味地引导,其实,如果这时采用四人讨论,我去个别小组单独指导的方式就会节省不少时间,提高上课效率。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我要及时改变教学策略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从小细节上来说,第二部分“自学生词”还须微调,因为我在上课时忘记了多音字“脉”的字音强调,也忘记了“暇”的字形强调,这一点还需落实。而因为时间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在这节课的后半部分出现了赶教案的现象,导致本堂课的“朗读训练”有所欠缺。从我个人来说,还需注意几点:

一、在上课时,如果遇到生成与预设不符时,一定不能着急;

二、时刻牢记,要从学生的角度提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三、要从语言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避免用命令式的口气,比如说要把“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改成“让我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等。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 篇5

这篇课文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表达。它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既首尾照应,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二是语言。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我在处理本课时主要分两块:

一是通过自由读、浏览、默读来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色。

二是通过学生分组活动,充分的阅读来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

我回顾课堂上这几个环节处理不妥当:

一、学生抓住彩色的非洲一方面进行品读,说说体会。学生往往是心里有,但表达不出来。不如,就让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读出非洲的美,也是展示的一种。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反思 篇6

二、上课班级:高二12班,高二13班

三、上课时间:20xx年3月17日

四、上课教师:曹xx

五、主要亮点:

1. 以九四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饥饿的苏丹》导入,一步步地提出问题,这幅照片反应了非洲怎样的状态?非洲为什么贫困?非洲的贫困和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有何关系?导入震撼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2.课件制作精美,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建立。

3.设置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将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给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互动面板与学生积极互动,并点名学生的表现,使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

5.知识点讲解细致,在基础知识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特别是上课时对于一些学生以前掌握不佳的自然地理知识点多次讲解,使学生逐渐掌握。

六、改进意见:

1.每节知识点过多,特别是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导致经常超课时或者拖堂。知识点虽然都是考点,但在课堂上面面俱到不可能,所以需要有取舍的去讲

2.部分学生上课不积极,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学习态度的掌控不易。针对这部分学生以鼓励,连线提问,科学打电话问原因来监督。

3.因为没有板书,导致PPT上字过多,学生要记的笔记也较多。应该精简课件上的文字,只需体现主要知识点的框架和总结性的内容。

4.非洲气候的非地带性是一个重要考点,但是很多学生对于高一的气压带风带掌握的不好,导致在讲解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时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讲这个知识点前应该先用图片结合动画的形式复习一下气压带风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我的写作教学灵感 篇7

近日看书, 看到唐传奇中有这么三个小故事, 叫做《纸月》、《取月》和《留月》。《纸月》是说有一个人, 能够剪个纸月亮照明;《取月》说的是另一个人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 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留月》里说的是一个人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 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

二、启示录

这让我想起了作文。每个学生都希望成为作文高手, 要成为作文高手, 你必须学会创造月亮, 而要创造出美丽的月亮, 你必须懂得“留月”、“取月”和“纸月”。

1.“留月”——在你的篮子里装上各种素材。

在作文中, 什么是“留月”呢?“留月”也就是把月亮放在篮子里, 也就是要积累素材。只有在篮子里随时备有月亮 (素材) , 你才能有备无患,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如何才能把月亮放在篮子里呢?烦闷时, 请你去菜市场走走, 记下小贩的模样;压力过大时, 请你去海边遛遛, 海风会带给你活力, 海浪会拍给你激情, 海滩会留下你深深的脚印, 回来的时候, 别忘了把这一切放入你的篮子中;开心时, 请你在篮子里放下你的欢声笑语;……当你的篮子里装上了这么多东西, 你一定能临危不乱, 在别人黑天黑地的时候, 相信你定能自如地从篮子里取出月亮, 它一定会温暖你的心, 助你走出困境。

2.“取月”——把月亮放在怀里掂量, 让它带上你的真情实感。

当你的篮子已充盈, 必要的时候, 你就可以随时拿出月亮, 放在怀里好好地斟酌, 细细地掂量。有一次, 我让学生写一篇以“父亲 (或母亲) ”为话题的作文。其中有位女同学, 她没有写父亲的白发, 也没有写父亲的大手, 更没有写父亲的雨衣, 她写的是对父亲说的一句话———《父亲, 您慢些走》, 此文不但感动了我, 也感动了全班同学。原来, 她父亲是个生意人, 说得简单些, 是个蔬菜小贩, 每天零晨四点, 父亲都会快快地爬起床, 开着旧摩托去进货, 为了进到新鲜货, 父亲会拼命的加油。而此时, 女孩只能站在窗前, 对着父亲开走的背影, 在心里叮嘱父亲:“父亲, 您慢些走, 注意安全……”天天如此。很简单的生活细节, 很寻常的故事, 但当我拿出来, 在班上静静地朗读 (我没加任何点评) , 却感动了全班同学, 许多同学的脸上挂上了泪珠。

其实, 从怀里取出的“月亮”, 不管是亮是暗, 是美是丑, 只要它带上了你的真情实感, 一定能照亮你的前程。

3.“纸月”——剪个纸月亮,

创造完美的作文。

“纸月”又是什么呢?篮子里有了月亮, 又具备了取月的能耐, 这时候, 你就可以根据情况来剪个纸月亮了。而要剪个好月亮, 必须要有双好眼睛, 这样月亮才有光彩。而这双眼睛就是作文的题目。然后你可以注意桂树和嫦娥的搭配 (结构) , 也可以注意突出嫦娥的多姿 (中心深刻突出) , 又或者工笔细描, 写出最清晰的画卷 (语言) 。总之, 如何剪辑, 全看你喜欢。

如果是考场作文, 具有剪个纸月亮的能力则更加重要。那么在考场上如何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作文呢?我觉得“简单”二字最好。所谓“简单”, 并非内容空洞无物, 而是另有所指。从结构上来说, “简单”是说应有章有法, 亦即结构应完整, 条理应分明, 或者是并列式, 或者是层进式, 又或者是纵横结合式。总之, 必须让人一眼就能明了。从内容上来说, “简单”是说内容应集中, 不要过散。从形式上来说, “简单”即是记得时时“点题”, “点题”可以是在开头、结尾、行文中间回应题目, 也可以是在行文时点话题, 又或者是在行文中时时出现材料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句子。从外表上来说, “简单”即清楚, 包括字迹清楚和卷面整洁。外表清楚是过好“面试”第一关的关键。

考场的高分作文, 其实就如此简单。当然, 文无定法, 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 大可不必过于拘泥, 行云流水, 肯定也能挥洒自如。

非洲的灵感音乐教学反思 篇8

作文教学中需要灵感,更需要触发点。语文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活跃学生的多向思维,帮学生触发写作灵感,形成浓厚的写作氛围,诱发出不甘人后的必欲写好的心理机制,提高写作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触发写作“灵感”,让学生头脑中闪现出一个又一个“灵感”呢?笔者认为:

一、观察素材,构建大脑信息网络,提高灵感的概率。

有位作家说:“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的直接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从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文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学生如果心中“米”,“晨炊”就不会为难了。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写作时才会胸中有墨,泼洒自如。

丰富感知,扩大信息量,是写作的原动力。所以,教师要丰富和强化感知,让人的大脑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保留和积累刺激的痕迹

综合起来,使新刺激和旧痕迹综合起来,然后去组织、加工、改造进行信息编码,长期储存。

1.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确积累素材的重要性。

从写作角度看,灵感源于生活;生活之水积蓄到什么程度,就有什么样的灵感。一盆水有风不起浪,大海之上却是无风浪千叠。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牛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

把握生活的真谛,才会产生灵感,才会"句自神"。教师要长期给学生推荐美文佳作,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素材对作文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怕写作,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是忽视周围世界的细心观察,缺乏有意识的积累,大脑空空,当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观察要细致,要能发现所描写对象的特点。所以,鲁迅说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还说,对任何事,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

3.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名著、读佳作。

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全部就说明应该怎样写”。教师应培养先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引导学生将自己觉得有价值或值得玩味的东西用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常常翻动它、感悟它,使阅读真正发挥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积累素材的积极性。

比如上综合实践课,教师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多搜集相关的素材,然后上课展示;可以是辩论会、故事会、古诗朗诵等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他们获得心理的满足。

二、作文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触动学生思考的“兴奋点”,唤起写作灵感

写作是一种积累的发泄,平日积累的素材有了,这时就需要恰当地点燃“引线”把藏在胸中的某种情感短时间迅速爆发,写出的文章自然文采飞扬。

也许我们可以从“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得到启迪,曹操此举的成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望梅”的话是在士兵有过吃梅子的生活体验并且是非常渴的条件下说的,二是要说“前面有一片梅林,可以摘梅子吃”这样的话。再看看作文课上老师的命题和指导,学生没有“吃梅子”的体验,没有“吃梅子”的需要,却偏要出那方面的题目,当然“流不出口水来”,写不出真正的文章来,这就是学生所谓没灵感的由来。所以语文教师大可学学曹操。

“灵感”的产生需要有外界的新信息的刺激,去“惊醒”那些“潜伏信息”。语文老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轻轻敲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让学生头脑闪现“灵感”的“火花”。

1.读写结合法。

教师每每分析课文时,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往往使学生忘了下课,课后还会对课文中有关情节和人物进行一些漫无边际的评议和想象,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好胜心强,

富于幻想。在此如果引导他们到书中认识人生,寻找写作的材料和技巧,启发学生进行系列性、创造性的联想,必然把学生记忆仓库中的材料诱发和召唤出来,燃起写作的热情,促使他们想象思考,提笔为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材料中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采用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方法来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让学生给小说再续上一个结尾。写作效果出奇的好,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结局写的异彩纷呈。

2.用歌曲创设情景,为想象力插翅

把歌曲引入课堂作文,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次感受美、品味美、接受美的熏陶的机会,同时还可营造出特定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头脑中储存的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人物形象的回忆,学生就能容易的找到触发点。比如教学《我的母亲》,教师放了一首《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感受母爱。当听完两遍后,大部分学生已泪流满面,有的甚至泣不成声。无需太多的文题分析,学生提笔疾书。过后,教师检查学生的习作,大都文理通顺、重点突出、标题也新颖,

3.作文命题方式要推陈出新,注重题目的触发作用。

叶圣陶主张出题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夏丐尊认为作文题目“犹如爆竹上的“药线”,这些话都讲得极为生动和深刻。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命题上应尽可能多样化,信息量充足,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广泛诱发学生的情思。例如供材料作文、补题作文、一题多做等。比如写“面对诱惑”的话题作文,就可以拟出一

段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语:生活中,人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权利的诱惑、名誉的诱惑。作为学生,面对名牌的服饰是一种诱惑,面对可口的饭菜是一种诱惑,甚至于考试时的高分也会是一种诱惑,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呢?上面这段提示语就正如爆竹上已经点燃的“引线”,就是写作的兴奋点,抓住了这一点,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4.抓住契机,随机作文。

如今年的春节晚会上,赵本山又一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就可以让学生写《我看赵本山小品》的作文,甚至于一次犯错误,都可以让学生写反思性的作文。

彩色的非洲课后反思 篇9

彩色的非洲课后反思篇1

考虑到学生自学能力,根据略读课文教学略教但不略学理念,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走:初读知大意,再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我的课堂主要围绕目标分两个板块来展开。第一板块便是“列提纲,理文脉”,扶放结合,引领学生将全文进行梳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达特色。而后在粗犷的音乐声中让学生从大量图片中走进非洲,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紧接着,进入第二板块“读悟结合,感受非洲风情”教学,主要让学生走进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从文字中细细品味,用作批注的方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并能迁移运用,用做读书卡的方式自学另外三方面内容。

课堂上,我始终贯彻了两个主旨:一是精读与略读相融合。采用列提纲的方式来梳理本文的文脉,了解本文表达特色,提纲时以第三段为例,理段脉以第六段为例,品味语言以植物世界为例,给学生充分的言语实践时间和空间,体现着略读教学略教而不略学理念。二是感悟与积累并重。采用作批注、读书卡等方式让学生感悟非洲的色彩斑斓并内化积累。

遗憾总是伴随着课堂。在教学中,教学细节有点处理不当,如:理文脉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致使后面的语言赏析部分也就不能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有点匆匆走过场的感觉。而这些都是对于学生的预设不到位,没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为了完整呈现教学流程而导致的。

本堂课中我在学生交流自己对彩色非洲的认识和了解时,同一层次的教学所花时间太多,没有让学生得到太多的发展。

彩色的非洲课后反思篇2

《彩色的非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域风光和文化,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读后让人大开眼界。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一是表达。它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

二是语言。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作者联想丰富,如,“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彩色的非洲课后反思篇3

课堂因有讨论而生动活泼。因有合作交流而丰富多彩。

自主学习完毕后,我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于是整个鸦雀无声的教室立即沸腾起来了,四人小组围坐在一起,由小组长带领先说,然后组员补充,然后再把小组里的疑难困惑找出来,准备一会儿一同在班里汇报。组员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人人都有说的份,个个都有表达的机会。小组交流后,小组开始就知识的“一个方面”进行汇报,于是整个教室仍是情绪高昂,一个小组汇报刚完,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补充,在汇报到“非洲的动物是彩色的”“非洲的植物是彩色的”“非洲人的衣食住行也是彩色的”这几部分时,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在底下搜集到的有关方面的资料。当一个小组提出疑问和困惑后,其它小组帮助解决,真是群策群力呀。

语文教学与灵感思维 篇10

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方式分别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其中灵感思维不可等闲视之。关于灵感思维这一概念,古今中外的文论之中,几乎都有阐释。我国古代《文赋》指出:“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意即灵感产生时,文思如天风海雨。而文学创作和研究都离不开灵感思维,“思如风发,言若泉涌,摇笔挥洒,骏利无状”的境界恐怕非灵感思维难以达到。如果说文艺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加工,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文艺作品的再创造。特别是语文课本中的散文诗歌等,离开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便难以引领学生进入其中去欣赏品味。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难以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所以,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思维方式通常能体现出一定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艺术。

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正处在“愤”和“悱”的思维阶段。他们知识丰富,思想活跃,对外部世界无不充满好奇之心,高度的好奇心又促使他们想更多更深地了解外部世界。有经验的教师会针对这种心理,采用一定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灵感,帮助学生产生更为活跃的思想和联想,从而结出创造性思维的果实。

现今,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思维方式: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突出的思维方式是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观察呈现理性、逻辑的分析;人文主义则更多地重视感知灵感和综合。显而易见,前者稍显呆板,后者略呈浪漫。如果把这两者有机结合,相互通融,艺术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只强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定式,在思维活动中立体交叉,创造者即活动的主体一定能在最佳的心理构成和心理合力作用下,获得强烈的、明快的、和谐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信息,按最优化的科学思路,灵活地借助想象和联想、直觉与灵感等因素,实现重新组合,脱颖升华,并以此促进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基于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就需要自觉地运用灵感思维方法,在原有的形象生动的言语表达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造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进行语文课的协同合作教学。即通过言语、实物、图像、音乐等直观教学形式来启迪思路,通过联想、想象等抽象思维方式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灵感思维通常遵从这样的“教学链”:

首先是入境。灵感不是天外来客,它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境域,才能让学生“入境”。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情境,诸如实物演示情境、图像再现情境、多媒体显示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来促使学生浮想联翩。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之前,我们可以先播放名曲《春江花月夜》,通过悠扬、舒缓、美妙的乐声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产生有关“月”的思维联想和艺术感觉。这样,教师就借助音乐语言给学生创造出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其身临其境,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是启迪。启迪是连接各种思维信息的纽带,也是开启新思路的钥匙。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思路诱导,在系统讲授过程中,如果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内在的作者思路,并据此明确自己的讲课思路,有意识地启迪学生追寻教师的讲授思路,从而有效地影响、丰富和优化学生脑海中解决问题的思路网络;二是教师的课堂提问、悬念设置等,要有利于学生从各种“启发原型”中得到启迪。如讲授《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可启迪学生以理清文章脉络为基础,探寻文章写作手法,以此来分析把握“空中楼阁”的内涵,并以理解关键语句的方法,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采用前后对照的形式,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握作者情怀,从而认识写作构思的自然巧妙、天衣无缝。

再次是触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言:“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教师的教学启迪必然引起学生学习的触发。而真正的触发应该有一种创造的激情、一种神圣崇高的心境。如读《我有一个梦想》时,应深切感受到自由、平等、和谐对这个世界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是顿悟。它是灵感在潜意识孕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时的瞬间表现,是一种自由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心领神会。它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时,不拘泥于字句、章法,能够超脱客体的具体形貌、个别细节,作出非凡的联想和想象。如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教师应在分析初秋景物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这里环境的特征,认识到这种环境的特征正是诗人理想之中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宁静闲适、自在惬意生活的写真。

综上所述,通过“入境—启迪—触发—顿悟”这一环环相扣的教学链接,形成了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语文教学中知、情、意的和谐统一,进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谈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灵感 篇11

一灵感来自于学生浓厚的美术兴趣

兴趣是灵感最好的引导师,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因此, 美术教学可以从学生角度出发, 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合适的切入点, 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使学生产生共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美术课堂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

例如, 讲《壁挂》一课时, 笔者一言不发径直走上讲台, 首先展示了一块麻袋片, 把它挂在墙上, 学生们的表情有些惊异。接着, 笔者又展示了几个毛线球, 学生们更莫名其妙了。过了一会, 笔者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了一幅做好的壁挂作品, 并把它挂在墙上。一幅静谧的山村夜色图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回同学们笑了。他们不由自主地讨论开来:“麻袋片和毛线球还有这样的作用?”笔者因势利导地引入了新课, 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块麻袋片和毛线球等相关材料发给学生, 让其分组构思并动手创作。接着继续启发学生:“我们身边可以用来创作的东西很多, 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发现并大胆尝试, 我们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不想试试吗?”结果, 没有拿到材料的同学强烈要求下节美术课继续制作壁挂。这样,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课堂活跃了, 他们开始了自主学习的旅程。

二灵感得益于轻松激励的教学环境

美术没有标准答案, 它更注重学生个性的释放、潜能的唤醒、个体的感悟和灵感的激发。一个人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和自由时, 才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与想象。教师应努力做到师生平等、与学生心心相印,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追求教学民主,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敢于想象、大胆幻想、甚至是异想天开, 学生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美术课中, 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不受教师和课本的影响, 这样学生才能自主地发挥个性、展现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给予的最好的帮助就是相信、鼓励, 和对他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一个鼓励的笑容, 一句肯定的话语, 会激发学生更高的热情、努力, 以及更强的自信心。

三灵感有助于提升学生个性化发展

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尽量让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让他们永远保持一种灵性、灵气、灵动, 方能设计出展现自己个性和风格的美术作品。

1. 尊重学生对表现方式的选择

在对美术作品表现方式的处理上, 对作品意境的构造上, 对美术练习的答案上, 教师从不提供标准答案, 允许学生争论、点评, 允许他们保留自己意见。如在“造型游戏”活动中, 教师只公布活动主题, 不事先设定具体形象和表现手法, 让学生凭感觉、联想, 和想象来进行美术造型。允许学生提出大胆的想法, 鼓励学生突破常人思维, 对主题的表达有独特的见解, 设计出富有个性的作品。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对发展灵感和形象记忆以及创造性思维十分有益。

2. 重视学生的心灵体验

学生能沉浸在各类造型活动中, 乐此不疲, 说明他们的情感与艺术共鸣, 触动了心灵之弦。如在教学《水墨交融写青山》一课时, 笔者先让学生欣赏奥运会开幕式中集体创作巨幅水墨画的视频, 让他们感受到音乐、舞蹈、画笔共同创设的奇妙境界, 然后也在班级的地上铺了一张特大的宣纸 (由六张四尺宣接起来) , 请全班同学共同创作一幅《水乡春色》的水墨风景画, 同时播放一段音乐将他们带入画境。同学们热情高涨, 作画过程非常投入, 体验着音乐的律动和生动变化的笔触秘墨韵, 让和谐的大自然通过自己的双手展现在大家面前, 让手中的画笔和自己做心灵的交流。

3. 学以致用, 拓展学生的实践时空

艺术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 人们最终的愿望是让它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改变独立、封闭的课堂式教学, 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自然和生活,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美术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 领悟到美术学习的价值所在。例如, 在教学《招贴设计》一课之后, 笔者让学生结合校园活动的特点, 布置了为学校元旦文艺汇演设计制作招贴画的作业。这样的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既巩固了新学知识, 又拓展了学生的技能。

此外, 用计算机作为学生美术学习的载体,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特别是设计课, 学生可以利用画图软件等进行艺术创作, 摆脱了纸张、铅笔、颜料、调色盒等烦琐的绘画工具的限制, 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 或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 将作品上传进行展示。

当然, 作为美术教师, 要为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 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展示自我, 激发创造灵感, 使他们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浓厚了, 美术课堂活了, 美术课就变得其乐无穷了。

非洲歌舞音乐的表现特征 篇12

作为一门跳跃和律动的艺术, 非洲黑人的歌舞音乐具有以下的音乐表现特征:

一、强烈的节奏感

黑人有着强烈的生命热情、冲动与节奏。节奏是黑人传统音乐的核心, 生命中的热情与冲动正是孕育于其中。他们对节奏的敏感度是任何国家的歌舞艺术所不能相比的, 这种节奏可以说是舞蹈动作的声乐化, “任何一个基本音乐的思想基础都是动作和声音动机的一致, 首先是节拍、节奏动机的一致”。节奏感是非洲歌舞音乐最突出的表现特征, 无论是宗教祭祀的颂歌还是祖先业绩叙事曲上都有明显体现。歌舞音乐中节奏具有复杂的特性, 传统黑人舞蹈音乐的节奏包括均分节奏和非均分节奏两大类。均分节奏就是在每小节中重音出现都是十分有规律的, 而非均分节奏是要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进行变换, 从而导致节拍重音位置的不稳定, 小节线也无法均等的来划分时值。几个单纯的 (奇数和偶数) 节拍相互重叠, 演奏者演奏一定的节拍时就出现了节拍交替;演奏者不断改变其节奏拍子展示出高超的演技和创造性时, 就出现了复杂的交叉节奏。

舞者可以根据演奏着的节奏编排动作, 还可以即兴的对舞蹈的基本动作做出不同的加工处理, 但要和舞蹈的领鼓手或器乐家演奏的节奏线相一致, 因为整个舞蹈受这种节奏线的支配。节奏决定舞蹈的韵律, 也决定着舞蹈的风格特点。与东方细腻委婉的歌舞音乐形式相比, 非洲的歌舞音乐更加凸显粗线条直白的、简单心思的表达。

非洲鼓是节奏的语言表达者, 它们表现出来的“通话”是别开生面的。鼓声节奏强烈、音量悠远高亢、热情奔放, 有着很强的音乐表现力。集体击鼓或一个人同时击多只鼓时, 鼓声气势磅礴, 有如万马奔腾, 雄壮激越。如果说音乐是黑人文化的一笔重要财富, 那么鼓就是人们探视黑人音乐文化的一扇窗口。

二、歌者声音音色的力度与舞者的律动性

音乐是二度创作的艺术, 其表现力依赖于表演者的演唱, 因此非洲音乐的另一个特征是声音音色的力度。专业的歌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重要条件, 首先声音要有力、紧凑、柔美或高亢;其次要有低哑喉音的音色, 并倾向于使用声音音域的两极音区;第三还要有即兴的创作词曲的能力, 对语言的自如表达及具有天赋的表演能力。

非洲黑人舞蹈音乐具有律动性强的鲜明特点。舞者们的动作粗犷有力, 感情炽烈, 善于以夸张的形体动作抒发自己的感情, 常常剧烈地甩动头部、起伏胸部、屈伸腰部、摆动胯部、扭动臀部、晃动手脚、跺脚等。这种大幅度的身体动作造成的强烈的律动感成为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又一特色。

三、社会群体性和大众性

黑人的歌舞音乐产生于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因而其音乐创作的出发点是出于自娱功能和带有一定社会目的的。歌舞音乐是与非洲的传统习俗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群落的人们大多数都会参加到团体仪式的相关音乐活动中。音乐成为了民众化和社会化的活动, 它既强调艺术性, 又强调社会性、政治性和宗教性。

悠久的非洲音乐传统文化给予黑非洲恒久的生命力。在社会领域, 音乐活动可以凝聚黑人各族的团结, 更好的传承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习俗。在日常生活中, 自娱功能的歌曲很多, 每个部族成员都可以用音乐来消遣自己的闲暇时光, 从这个意义上说, 每一个非洲人都是歌舞演员。

非洲的群落是丰富多彩的, 孕育了风韵多姿的民族文化, 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就如同一条流淌不息的大河, 从遥远的过去流淌到今天, 也成为一种确认民族身份的象征。歌舞音乐作为非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部落有自己的一整套风俗习惯, 几乎涉及到的社会活动都要有配套的服务音乐, 并且世代相传。每个群落的民族文化宫殿里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音乐, 族人们用歌舞音乐表达着每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摘要:非洲的歌舞音乐体现了非洲各民族独特而乐观的生活态度,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消遣方式, 而且也是构成社会整体所需的一种社会活动, 兼自娱功能和社会功能为一体。文章试图以歌舞音乐的表现特征为出发点, 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关键词:非洲歌舞音乐,节奏感,声音音色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加纳) J.H.克瓦本纳·恩凯蒂亚 (J.H.K.Nketia) 著;汤亚汀译.非洲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

激发写作灵感 创高效作文教学 篇13

关键词:写作灵感;高效作文;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33-01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很多学生苦于在写作的时候没有材料,不知道写什么,但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说,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灵感,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灵感,学生才能下笔如有神,写出感情浓厚,文采飞扬的作文。教师之后再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才能创造出高效的作文教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写作

平时的作文比较枯燥,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根据课后的材料出一个写作题目,学生对于一个干巴巴的题目难免陷入苦恼。教师可以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使用音乐、视频、图画等,根据实际,在课堂上设置出一个有趣的情景或者是一个贴近现实的情景。让学生从分感受到作文的主题思想,激发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受到学生内心的真正想写的内容。

比如在上一堂作文课时候,正好外面在下雪,而我的作文题目也是和雪有关,我就和学生们一起来进行了一次关于雪的讨论。首先带领学生们说雪,让学生们回忆一些有关于雪的古诗、文章、宋词、故事等。学生们讲起了程门立雪的故事,背诵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找出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之后又带领学生们分析这些雪景的不同之处,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又一起听两首现代的歌曲,一首是有歌词的,一首是纯音乐。学生们在外面白雪飘飘,室内歌曲环绕的情境下,再加上脑海中浮现不同关于雪的资料,学生们表现的特别好。一位同学从下雪的雪景导出自己母亲作为环卫工人在下雪天气的辛苦,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对雪又喜又怨的感情,文章感情诚恳,立意新颖。

写作的情境创设就好像是挖井的最后一下,教师给同学们一个灵感的引子,学会们就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写作自然感情真挚,有利于表达出自己对于社会,自然,人生的特殊感受和真实的体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生活的精彩和事物的特征

二、循循善诱方法

循循善诱是教师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较有利的方法,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不断的提问,不断的引导,不断的开发学生的思想,使用各种有技巧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的乐趣。具体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在出题目的时候给题目进行一番解读,给学生朗读精美的范文,让学生假设身份,带入作文,尤其是一些想象类得作文,比如,假如我回到了过去,二十年后的地球等。

在一堂关于对手为话题的作文课上,我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康熙皇帝在执政60年之际,举行千叟宴,在宴会上,康熙敬酒三杯,第一杯是孝庄太皇太后,感激辅佐他登上帝位。第二杯敬酒全体大臣,感谢群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第三杯酒;康熙说:我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鳌拜。通过故事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之后再留给学生们一个思考问题,康熙皇帝为什么要感谢他的这些对手?如果生活中没有对手,是不是会生活得更好的?没有对手之后,我们是否还能够上进呢?

通过将故事,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对于话题的思考,不断的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让学生在面对话题作文的时候思路更广泛一些,更灵活一些。

三、集体谈论方法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在面对材料作文的时候,一个人人的思想难免狭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开发出不同的写作方向,集思广益,学生们更加受益匪浅。集体谈论有着四个原则。第一,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同学有着不同的看法,不能准确的说那个同学的说法是对的,说的是错的。第二,各抒己见原则。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不用担心是否偏离主题。第三,最求数量原则。数量越多越好。第四,取长补短原则。同学们的想法难念会有欠缺的地方,大家一起集思广益,改进不当的地方。

语文教师可以这样使用这种方法,显示布置一下作文的题目,教师给同学们讲明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们自由的思考和谈论,相互之间交流想法,每个人都尽可能的有自己特殊的想法和角度,对于每个同学们的想法都给予肯定,引导学生们头脑风暴。课后教师和学生总结出全面有价值的观点。尤其是材料作文,可以有着不同的想法。比如,这段材料:大雨还在不住地下着,三个人相继跑到路旁的破土屋避雨。墙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时,忽然滚落了下来。这是它第六次失败记录。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注视着这只蚂蚁,一个人禁不住称赞:多可敬的小蚂蚁呀!有了这种毅力,何愁事业不成功!第二个人却禁不住说:多可悲的小蚂蚁呀!怪不得你一辈子都在地底下挣扎。第三个人自言自语道:多愚笨的小蚂蚁呀!你为何不另找出路呢?同样一段材料,有的同学提出出了不同角度看问题,有的同学提出了做事情需要坚持。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做事情有技巧,有的同学看出了看事情不能以偏概全。

一个同学只能有一个看法,学生们这样集体谈论的方法可以带动学生思维活跃,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观点,增加学生写作的思路,

总之,灵感是属于无影无形的东西,不是简简单单可以培养出来的。教师只有采取不同的有效方法,激起学生的灵感,学生习作灵感不断出现,写作不再是枯燥无聊的事情。学生自然喜欢上作文课,教师自然会创造出高效的写作课堂。

参考文献:

[1] 刘 坤.激发初中生写作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3-03-01.

非洲的灵感音乐教学反思 篇14

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产生背景

纵观巴赫的一生, 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魏玛时期 (1708-1717年) , 此时最主要的作品是管风琴曲;第二阶段是柯登时期 (1717-1723年) , 这是他器乐曲创作最旺盛的阶段。许多著名的乐曲基本都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 如《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创意曲、《十二平均率》上卷等等;第三阶段是莱比锡时期 (1723-1750年) , 此时主要的创作为合唱曲, 也是巴赫将宗教艺术发展至最高境界的时期。

在当时的柯登宫廷里有两位古大提琴家——傅贝尔曼和李尼希克, 巴赫便以他们为对象, 谱写了一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同时李尼希克也是这六首组曲的首演者。组曲是由许多“小曲”组合而成, 在当时有其约定成俗的配套组合, 它由五种不同的歌谣舞曲组成, 彼此间的形式、调性相同, 因此它们主要以节奏性格、速度快慢来区分辨识。根据需要, 作曲家可以在最前面加上前奏曲。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一共有六首, 作品编号从BWV1007-1012, 均作于1717—1723年期间。它的构成是这样的:No.1, BWV 1007, 《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No.2, BWV 1008, 《d小调第二无伴奏大提琴组曲》;No.3, BWV 1009, 《C大调第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No.4, BWV1010《降E大调第四无伴奏大提琴组曲》;No.5, BWV 1011《c小调第五无伴奏大提琴组曲》;No.6, BWV 1012《d小调第六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六首组曲中, 每一组都由一首“前奏曲” (Prelude) 和五首不同节奏、风格的“舞曲”组成。分别是“阿勒曼德舞曲” (Allemande) 、“库朗舞曲” (Courante) 、“萨拉班德舞曲” (Sarabande) 、“小步舞曲” (Menuet) 、“吉格舞曲” (Gigue) 。有时第5首舞曲由“柏雷舞曲” (Bourrée) 或“嘉禾舞曲” (Gavotte) 代替。同巴赫其他作品一样, 这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仍然没有表情与速度标记, 需要演奏者根据不同的舞曲风格甚或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演绎。因此, 这组组曲历来是每一位大提琴演奏者钟爱的作品, 也是他们演奏水平的试金石。自1890年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 (Pablo Casals) 发现巴赫此曲的手稿并首次演奏此曲以来, 许多名家都录制过不同版本的唱片。如, 匈牙利著名大提琴家斯塔克 (Janos Starker) 、前苏联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 (Mstislav Rostropovich) 、著名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等。他们的演奏各成一派, 都非常有自己的风格, 受到许多听众的喜爱!我个人是比较喜欢马友友版本的, 因为他把巴赫那么富有理性的组曲演绎出了浪漫主义风格, 儒雅、含蓄而不失生动、明快……

二、马友友与《来自巴赫的灵感》

马友友是我们所熟悉并喜爱的著名美籍华裔大提琴演奏家, 他出生于法国却成长于美国。4岁开始学习大提琴, 后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 师从于罗斯教授 (Leonard Rose) 。但他却在7年后退学, 前往哈佛大学就读文化人类学专业并取得学士学位。在此期间, 他已与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合作, 逐步声名鹊起, 并录制演奏了巴赫的《大提琴组曲》。马友友演奏的这套组曲我认为是非常优秀的, 他技巧娴熟、演绎流畅, 浪漫优雅, 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并且, 由于他具有的中国血统, 我们可以在马友友的音乐中感觉到他独有的、古朴的东方传统气质。

马友友从四岁起, 就开始练习巴赫的这套组曲, 过程是非常艰难的, 因为这六首组曲是许多人公认的、难度比较高的独奏音乐。也正因为如此, 各个不同时期的大提琴演奏家对此作品是趋之若鹜, 马友友自然对它也是情有独钟!1991年, 受到史怀哲——身兼音乐家、神学家和医生的伟大人物的影响, 尤其是史怀哲对巴赫的深刻研究, 令马友友叹服!他说:“巴赫是一位在音乐中放入色彩和绘画的作曲者”。由于得到这样的启示, 马友友开始尝试探索巴赫音乐中可能具有的视觉特质, 也激发了他以“巴赫的灵感”为主题的一系列创新诠释。终于在1997年, 马友友费时六年完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六首组曲, 每首都拍摄了一部影片。演奏者是他自己, 完全都是重新录音, 影片的名字就叫做《来自巴赫的灵感》。重要的是, 影片以巴赫的音乐为出发点, 马友友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家, 如花式滑冰好手托薇儿与狄恩、花园设计师梅瑟维、导演伊果杨和吉拉德、日本歌舞伎坂东玉三郎等合作激发的灵感, 创造出全新风貌的巴赫。这些艺术家突破了传统音乐的极限, 将各自擅长领域的艺术与巴赫的音乐完美结合, 带给大家全新的视听享受:如, 将园艺与大自然、建筑、冰上舞蹈等等与巴赫的音乐融为一体, 让人在美丽的影像中去感受音乐, 感受生命, 使巴赫的音乐得到极大的升华。因此, 影片一经播出, 就好评如潮、获奖无数, 包括两项艾美奖、加拿大双子星奖16项提名及许多国际影展大奖。

三、《来自巴赫的灵感》第五首

第一次看到《来自巴赫的灵感》第五首时, 带给我的是强烈的震撼!原来, 巴赫的音乐可以这样与东方艺术结合, 碰撞出如此亮丽的火花, 真是妙不可言!在本集里, 马友友请来了日本当今最著名的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 共同创造出主题为“追寻希望”的第五首音乐电影。

第五首组曲结构构成为:1.前奏曲2.阿勒曼德舞曲3.库朗舞曲4.萨拉班德舞曲5.嘉禾舞曲6.吉格舞曲。在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 以第五首最为忧伤。著名的前苏联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洛波维奇曾经用这样的词语概括这六首组曲, 依次为:明亮——悲伤而强烈——辉煌——庄严而不透明——黑暗——阳光。因此, 第五首无伴奏组曲总的基调是黯淡的、有些压抑的。基于对这首组曲的理解, 马友友和日本大师级的歌舞伎艺人阪东玉三郎, 分别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出发, 试图寻求对人生、对艺术, 对“美”的共通点。影片前一部分是马友友和坂东玉三郎对于巴赫音乐各自的理解, 并由坂东玉三郎根据乐曲结合日本传统歌舞伎的表演设计动作。他们不停的探讨, 马友友讲英语, 坂东讲日语, 虽然有语言障碍, 并且有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但是正是应了那一句“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当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充当了中间媒介, 便将文化隔阂消除于无形。

坂东和马友友合作的这第五首组曲, 主题为“追寻希望”, 除前奏曲外随后的五首舞曲被冠以五个标题, 分别是:1.哀叹;2.否定;3.祈;4.梦;5.调和。马友友在演奏音乐时, 具有浪漫主义的演绎风格, 表情比较丰富, 激情四射但是拉弦却稍有控制, 生动而不失稳重。阪东玉三郎的编舞, 则有一种很强的仪式感。由于日本歌舞伎是产生自江户时代的古老艺术, 坂东演“女形”, 因此, 他设计的舞蹈还是沿袭传统的歌舞伎表演方式。比如, “她”手里会舞动具有代表性的日本纸扇、腰间敲打精巧的腰鼓, 腿部动作不多, 主要靠上肢的手掌、手臂以及腰身来表现。而且, 坂东玉三郎非常纤瘦, 身着古代中国式的服装, 有轻盈的白色纱衣, 有高贵的紫色锦缎, 也有如荼的红色长袍。“她”就如同翩翩起舞的女神, 在哀叹和祈愿中苦苦追寻着希望……如同巴赫的作品一样, 给人救赎的感觉。马友友演奏的音乐在起伏的音符跳动中感受着生命的律动, 追寻着巴赫富有哲理的旋律线条。而坂东玉三郎则围绕着一个圆心在不停地画圆, 追求东方哲思中的圆满。他们两人的配合, 就如同两位东西方伟大的哲人在对话, 对话的结果就是达成共识……

四、结语

总之, 马友友的这个大胆的创新是非常成功的, 他将东西方两种完全不同的古典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带给大家一部非同寻常的巴赫无伴奏组曲, 这也许和他去哈佛攻读文化人类学有关, 使他不完全以音乐的角度出发, 而是站在整个人类文化的至高点上去表现他心目中的巴赫。我想, 我们也应当不断探索更多东西方艺术之间的共通点, 迸发出更多的灵感, 使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多出现东西方的美妙“交响”!

参考文献

[1]兰燕.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库朗特舞曲分析.交响, 2011, 9.

[2]黄朔.巴赫与他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音响技术, 2006, 11.

[3]徐晋山.艺术的魅力在于创新—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剖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7.

非洲的灵感音乐教学反思 篇15

灵感为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了可能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堂设计、学生心理把握、备课等等诸多环节。灵感的出现,使教师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产生顿悟,突然产生超越现实教学模式的新思想、新想法,如果能够将这些微观层面的火花及时总结提炼和完善,就能进一步升华,继而开发更能优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水平的提升则会水到渠成。

灵感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灵感的作用之一,就在于它能够进一步强化教学个体对教学的兴趣。一个对备课革新有价值的灵感,将使教师为枯燥过程注入新的灵魂,进而更加热情地改进备课模式;一个对课堂教学环节产生变革的灵感,将会驱使教师热情地投入到改革课堂教学的乐趣之中,进而使单调的40分钟变得活力四射,激情澎湃。

灵感能强化教师的教学魅力。一个时常迸发灵感的教师,一定会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大胆思考,勇敢探索,走出机械地传道、呆板授业的误区。这样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输者,更是极具影响力的课堂领袖,拥有吸引学生眼球,掌控课堂进程的巨大“能量”。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作为受众的学生会如同参与一次教学盛宴,教学的效果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大化。

二、最大程度激发教学灵感的方法

要多学习,积聚激发教学灵感的力量。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才会积累大量有助于教学灵感应时而出的有益“因子”。首先,要广泛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洞察其教学中与其他个体殊异之处。其次,要积极参加研讨。倾听其他教师的发言,了解其独特教学风格的产生途径,思考如何灵活吸收,取其精华。再次,还要重视教学系统理论的学习,以更精准把握教学规律,使自己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更高自由度,为激发灵感提供现实可能。

要多调研,夯实激发教学灵感的基础。调查研究有助于夯实激发教学灵感的基础。调研的对象,可以是同行,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学生的家长。应当采用与学生一对一、面对面的访谈形式,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方法的评价,也可以直截了当让学生直指自己的失误,这样就可以为产生灵感,改进教学提供现实基础;调研同行,可以发现同行已经掌握而被自己忽略的情况,进而补上产生灵感最为欠缺的一环,顿悟后促使灵感产生。

要多思考,打开激发教学灵感的开关。首先要学会“类比”思考法。作为有心的教师,要运用“仿生学”的原理,发现客观事物之间功能与作用上的相似性。具体而言,要习惯做有心人,将教学某一环节与另一环节类比,也可以将生活细节与教学细节类比,广受启迪。其次,要学会运用“重组法”。教师如果能对教学中的旧方法分化重组,就会产生发现新的教学方法的可能。再次,要学会运用“发散法”。思考问题时转换角度,发散思维,就有可能促使抑制于潜意识里的信息重新排列,甚至可能最终进入有助于教学革新的“有用组合”。

三、深化教学灵感对优化教学的路径选择

要注重教学灵感的后期巩固。教师在教学灵感产生后,要及时解剖,细致探求灵感的细节,迅速加强对教学灵感的包装,完善其实施流程,赋予各步骤的教学技术参数,使之固化为新式科学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操作达到实战巩固的效果,重点是将其作为一种常用教学方法,在同态同质的教学中大胆操练,让学生体会其精妙,让学校认可其助益,最终成为一项教学品牌。

要促进教学灵感的共享交流。教学灵感囿于一个教师的教学之内,一定难以最大化。为此,在教学灵感的产生、提炼和固化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时,都应当在教师群体中加强推广,使成功经验为教师群体所共享。同时,在分享中,成长中的教学灵感也能获得更多补充,得到完善,甚至在群体共鸣中产生灵感连锁反应,激发更多更新教学灵感。在此过程中,最初的教学灵感的层次会臻于完备,必将提高最初灵感孕育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要加强教学灵感的最终升华。教师应当多做有心人,把自己每一次的教学灵感认真总结,细心汇总,分门别类,搭建起以备课、授课、反思等为经纬的新型教学体系(模式)。同时,要主动争取学校的支持,由学校牵头,开展“教师际”的教学灵感研讨,加强不同教师间由灵感产生的个人新型教学体系碰撞,形成更丰富,更完备的立体教学特色品牌。

上一篇:家长学校工作流程图下一篇:马儿的童年时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