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授权书

2024-11-07

著作权授权书(通用5篇)

著作权授权书 篇1

近年来, 版权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各国越来越重视版权产业的发展。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估计,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GDP中版权产业所占的份额大约在3%到6%之间。[1]作为版权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出版产业, 以其迅猛的发展不断地推进着传统版权产业向数字版权产业的过渡。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 其中, 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收入7.6亿元, 电子图书收入2亿元, 数字报纸 (含网络报和手机报) 收入10亿元。2008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 比2007年增长46.42%。[2]但从整体上看, 中国版权产业仍然是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与发达国家的版权产业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版权资源在经济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 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 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3]

2008年6月5日, 我国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扶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娱乐、广告设计、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等版权相关产业发展。这表明尽管我国的版权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但国家已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著作权授权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出版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著作权人的法律观念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 如何应对海量授权的问题, 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数字出版与著作权授权制度的关系

1.1 数字出版的概念

作为数字时代的产物, 数字出版以其便捷性、低成本和信息量大等技术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 对数字出版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 数字出版尽管有不同于传统出版的新特点, 如可以人机交互、即时更新、海量存储等, 但在出版的内涵上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4]有学者认为, 数字出版是指在整个出版过程中, 从编辑、制作到发行, 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 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5]还有学者认为, 只要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 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 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印的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6]笔者认为, 数字出版就是数字化的出版, 是涉及数字内容的出版发行。广义上说, 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 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不仅丰富了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 也改变着社会公众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

1.2 数字出版与著作权授权制度的关系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 大量作品被数字化。而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应受著作权法律规范的调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6] 11号) 第二条规定,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包括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因此, 数字著作权是著作权在数字时代的延伸和扩充。

数字著作权以著作权为基础, 只不过融入了数字的属性, 即数字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 包括以数字化方式保存、复制和发行作品等权利。由于数字出版是将已出版或未出版的作品以数字代码的形式加以固定和传播, 只改变了作品内容的表现方式, 并没有对原作品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或修改, 是一种复制行为, 因此, 在使用原作品时, 必须事先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

将作品数字化, 形成资源库, 再提供给用户, 数字出版已经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数字出版过程中使用已出版或未出版的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 新的传播技术带来诸多过去没有的难题, 它不仅创造了新的作品形式, 拓宽了著作权客体的范围;而且使得著作财产权的权能日见丰富多彩, 为著作权人开辟了获取财产利益的新途径。与此同时, 它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复制、录制等传播手段, 使得本来就难以控制的无形智力成果更加易于逃逸出专有领域, 在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使用作品的情况下, 著作权人独占使用的权利受到极大的威胁。[7]数字出版过程中涉及海量的作品使用, 而海量的授权要求对著作权制度提出了挑战。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需要著作权制度进行相应的变革。因为著作权制度和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当产生技术突破的时候, 著作权制度应当适时作出调整。

2 传统著作权授权模式存在的问题

著作权作为私权, 应当是个别行使的。任何人如有使用作品的意愿, 必须先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数字出版要求对作品的海量授权使用。显然, 用调整个别行使著作权为基础的著作权法, 规制海量使用作品的数字出版行为会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 也使得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2.1 传统著作权授权模式无法满足海量授权要求

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 本法规定可以不经许可的除外。”第八条规定:“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据此, 我国著作权法确认了作品使用的两种授权模式——使用者与权利人之间的谈判授权模式和使用者与权利人的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模式, 即一对一模式和集体管理模式。传统的一对一授权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数字出版产业的的需要, 无法使数字出版商在短时间内取得海量的使用授权。退一步讲, 即便是授权问题得到了解决, 授权交易的费用也将达到天文数字。巨大的交易成本, 将增大数字出版产业的运营成本, 阻碍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传统的著作权授权模式中, 集体管理是解决大量作品授权问题最成熟和有效的模式。但从德国VG数字出版机构Wort、美国CCC著作权处理中心、英国CLA的集体管理组织实践的经验来看, 集体管理组织服务的对象始终是少数人, 因为集体管理组织同这部分人取得联系是相对容易的, 而对于大量的普通作者来说, 都加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不现实的。在我国, 虽然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保护和使用者合法使用作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 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存在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授权渠道不畅等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集体管理组织功能的发挥。仅仅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解决数字出版中的著作权授权问题, 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2 授权要约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著作权授权问题

针对数字出版产业授权问题, 数字出版商进行了有益尝试, 如书生公司提出了授权要约模式。只要个人或机构愿意接受著作权人在图书中的要约声明即可自动达成与著作权人的授权协议, 并按照约定的方式合法使用作品。授权要约模式省去了使用者与著作权人的一对一洽谈, 简化了作品数字化的授权程序。笔者认为, 授权要约模式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对解决海量作品授权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由于要约一经承诺, 相当于成立格式合同。要求著作权人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发表授权声明, 并使要约人与承诺人切实履行合同义务, 难以推行。除此之外, 授权要约模式的实行, 必须有相适应的配套制度, 比如代理收取授权费用的机构的设立及监管问题, 保证作品使用人依据合同向著作权人支付使用费的措施等等。上述配套制度的欠缺, 使授权要约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海量授权问题。

2.3 著作权权利限制不适用于数字出版产业

为了平衡著作权人、使用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著作权法律制度在赋予著作权人权利的同时给予一定的限制, 以实现最大的社会价值。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制度, 但对于数字出版产业摆脱授权困境并无帮助。

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十二种作品合理使用的情形, 但将作品数字化, 已超出合理使用的范畴;《著作权法》规定的适用法定许可的情形中, 也不包括作品数字化。因此, 从著作权权利限制的角度无法解决海量授权的问题。2007年2月, 方正数字图书的运营商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被某作者起诉至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2008年9月, 482名硕、博士诉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学位论文侵权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该案已作出判决。针对数字出版商提起诉讼的案件, 大多因数字出版商未经同意, 擅自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而败诉。著作权授权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是数字出版商屡遭侵权诉讼的根源。

笔者认为,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障碍不在技术上而在法律上, 完善著作权授权模式, 协调著作权人、使用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利益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3 完善著作权授权模式的措施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海量数据传播成为可能, 数字出版产业的核心是版权的产生和转移, 新技术条件下的数字版权产业的版权流传更加复杂, 但并没有颠覆既有的版权流转的核心理念, 复杂化的仅仅是版权流转路径的深度化。[2]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并未使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突破传统著作权法律的框架, 但对著作权的保护不应阻碍技术创新。对作品的海量需求与授权模式之间的矛盾已严重影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为适应数字出版产业的要求, 必须改变和完善著作权授权模式, 将法律规定和现实情况的冲突降至最小。笔者认为, 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著作权授权模式:

3.1 制定和完善权利保护与限制的平衡机制

著作权具有人身权与财产权的双重性质, 数字出版产业是数字出版产业和经济产业的融合。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 都存在权利的取得、维护和利用三个主要问题。就版权而言, 权利的利用占突出的地位。因为获得版权不是目的, 通过转让、许可等贸易活动取得经济上的收入, 才是目的, 才是版权制度最初产生的原因, 也才是维护版权的主要理由。[9]因此, 不能仅仅强调著作权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 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保护作用, 还要重视作品的利用和传播。必须将著作权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著作权制度的核心是保护作者的权利。通过保护作者的著作权调动其创作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由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状况是影响甚至制约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使得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与保护作者权利成为著作权法律制度能否与时俱进的重要考量。著作权制度必须鼓励和促进知识的传承, 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是人类的义务。

数字技术的日益发展, 打破了著作权人、使用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利益格局, 仅仅注重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 而忽视技术创新对于知识传播的贡献是有违于著作权制度设立的根本目的的。所以, 必须制定和完善权利保护与限制的平衡机制, 在保护著作权人权利的同时, 扩大合理使用或法定许可的范围, 以实现著作权人、使用者和传播者的共同认可, 这对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文化繁荣, 实现著作权制度设立的最终目的具有积极意义。

3.2 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功能, 疏通授权渠道

作品的授权使用离不开著作权法的规范, 数字出版授权也不例外。加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功能, 不仅有利于著作权人行使权利, 也有利于使用者使用作品。笔者认为, 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功能, 疏通著作权的授权渠道, 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改善授权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一, 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存在组织缺失。

我国已经建立的集体管理组织主要有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和中国音像著作权管理协会。由于我国对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采取行政核准制, 须经国家版权局和民政部审批, 设立条件较为严格, 相关行业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为形成畅通、便捷的授权渠道, 有必要在涉及著作权的相关行业建立相应的集体管理组织, 如数字作品著作权协会, 以解决海量授权问题。

第二, 应加强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监管。

著作权集体管理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为提高效率, 避免权利滥用和妨碍作品的正常使用和传播, 必须对其加以监督和限制。我国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管不够重视, 欠缺相关的规范。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和义务, 设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关, 明确监督管理机关的职责, 有利于促进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工作。

第三, 完善有关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立法。

目前, 针对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我国《著作权法》第八条做了原则性规定。该条没有明确著作权管理组织的性质、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与监督机制等, 缺乏可操作性。法律的不完备必然会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实践造成影响。完善的立法是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不断发展的基础。应当修订和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相关法律规范, 以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对著作权保护的要求。

3.3 完善中介、版权代理等方式, 构筑授权体系

尊重著作权是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授权模式既能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又能充分保障著作权人的权益。积极调动中介和版权代理机构的积极性, 逐步构筑起新的授权体系是在现行著作权制度下可行的方法之一。

目前,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面临的授权困境,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授权体系支撑。数字时代, 数字技术使海量知识传播成为现实, 对版权的使用需求往往超出著作权人与出版商签订的出版协议约定的范围。版权使用需求增加, 但版权授权模式并未改变, 形成版权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巨大差异。

笔者认为, 为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应当充分发挥中介和版权代理机构的作用, 以缓解数字出版产业授权的压力。著作权人委托中介和代理机构进行相关的权利管理, 即由专业人员进行相关的版权管理, 有利于保障著作权人的利益;中介、版权代理机构和数字出版商加强合作, 则避免了数字出版商以一己之力与众多著作权人进行协商, 既能获得授权, 又能节约交易成本。因此, 我国应制定相应政策, 如改革版权管理体制, 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中介和版权代理机构进行人才培训, 扶持中介和版权代理机构的发展等措施, 逐步完善版权代理制度, 实现一对多的授权, 并逐步建立起新的数字出版授权体系。

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积极的意义, 而影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著作权授权模式。必须在尊重著作权人权利的基础上, 采取积极的措施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改进著作权的授权模式, 构筑授权体系, 以解决现有著作权授权模式与海量授权要求之间的矛盾, 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顺德.知识产权贸易与知识产权产业[EB/OL].http://www.tenyun.com/GuoZhaiYanJiu/20080316/173790-1.sht-ml., 2009-04-12.

[2][8]《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7, 10.

[3]柳斌杰.版权创造财富[EB/OL].http://media.chinapub-lish.com.cn/gc/200810/t20081028_40528.html., 2009-04-11.

[4]徐丽芳.数字出版:概念与形态[J].出版发行研究, 2005 (7) :5-12.

[5]谢新洲.数字出版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2.

[6]《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4.

[7]吴汉东.从电子版权到网络版权.中国民商法律网.[EB/OL].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2052., 2009-04-16.

音乐作品曲著作权授权使用协议 篇2

甲方:

电话: 地址:

乙方: 电话: 地址: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就

曲著作权授权使用专有事宜,特签署合同如下:

一、音乐作品

1、授权曲目:

2、作曲:乙方

二、授权范围及性质

1、授权作品:乙方拥有本协议涉及音乐作品合法的曲著作权。

2、授权期限: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有效期 年。

3、授权地域:全世界地区

4、授权方式:独家专属授权

5、授权性质:

A:甲方同意从乙方取得,乙方同意向甲方授予本合约之作品的曲使用权。

B:甲方同意从乙方取得,乙方同意向甲方授予以甲方名义打击各种侵犯本合约之作品的不法行为及获得赔偿的权利。

C:以上两项授权的性质都为独占许可使用或独家代理。在本合约约定的授权内容、地域范围和期限范围内,甲方可用于一切商业、发表、传播、发行等途径,乙方不得自己使用、处置或者许可第三人使用、处置本合约之作品。

D:乙方具有本音乐作品永久、全世界范围的曲著作权和署名权。

E:在合约授权限期(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内,甲方拥有本音乐作品独家专属使用权,乙方不得自己使用、处置或者许可第三人使用、处置本合同之作品。当时间超过授权限制期限后,既 年 月 日开始,甲方依旧拥有本协议授权作品的曲使用权,但是非独家专属。

F:甲方对于本授权音乐作品拥有永久、全世界范围的曲使用权,并且在甲方将本音乐作品制作表演成音乐成品之后所获得所有途径的商业利益,永久全部归甲方所有,乙方都不参与利益分成。

三、授权内容

1、在本合约约定的授权范围内,乙方授予甲方使用本协议涉及音乐作品的曲著作权权利种类为:包括但不限于现行著作权法规定的所有权利种类(复制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出版权、发表权、汇编权等)。

2、甲方保证充分尊重乙方对本合约之作品的署名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3、乙方同意甲方将本协议涉及音乐作品在任何渠道发表、传播、经营。

4、乙方同意甲方在适当的范围内基于合理使用之目的自主对本协议涉及音乐作品做适当修改或授权做适当修改。

四、双方权利义务

1、乙方保证对授权内容拥有合法曲著作权,并保证授权内容不违反任何法律法规,也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甲方根据本协议对该授权内容的使用无须另行取得任何第三人的同意和支付任何费用。

2、若甲方如约使用授权作品,而导致第三人(包括但不限于词著作权人、编曲著作权人、录音制作权人、演唱者等)就授权作品及授权内容提出异议或主张权利,甲方应于知晓该异议或主张后尽快告知乙方;若导致甲方涉诉或甲方用于商业行为的本授权音乐作品无法正常运营,乙方应如数退还甲方已支付的使用权利金及其他相关费用;因此所产生的一切法律纠纷由乙方负责解决,给甲方造成损失的,乙方负责赔偿甲方全部损失,承担甲方因此而支出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任何的赔偿金、补偿金、罚款、诉讼费、律师费等。

3、乙方对本协议涉及音乐作品如发生任何转让、继受之行为,必须事前书面告知甲方,且权利义务的转移不影响甲乙双方已签署协议的任何条款,甲方所获授权依本协议所载条款继受。

五、使用费用及支付方式

1、本协议所涉及音乐作品为 首,甲方应支付乙方使用费用为人民币 元整。

2、甲乙双方协商约定其支付方式。

六、商业秘密

甲乙双方承诺关于双方往来所获知对方之商业秘密、其他机密信息,以及合约内容细则,无论口头或书面,均不得对第三者泄露,也不可利用其做本合同以外目的使用,此约定自合同生效日起永久有效。

七、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应正当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保证本协议的顺利履行。

2、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项下的任何规定,均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违约方的损失赔偿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协议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八、争议解决

1、因执行本协议所发生的或与本合约有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双方协商不能达成协议时,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九、其他

1、本协议经双方书面同意,可以予以修改、补充或变更。

2、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自双方盖章签字之日起生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协议附件是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页无正文,为甲乙双方签署页)

甲方: 乙方:

授权代表: 授权代表:

签署日期:

年 月 签署日期: 4

授权书英文 篇3

I, *****, Passport NO.:******, Date of Birth: 29/03/1988, hereby authorised *****,holder of Passport NO,:******, Date of Birth:19/07/1988, to collect The Cert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graduated student on my behalf.Signature of application

Signature of proxy:

质量授权书 篇4

为了加强产品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作的领导,确保产品质量职业健康体系持续有效运行、持续改进,特授权为产品质量控制组长。

产品质量控制组长的职责和权限:

a)管理产品质量控制,并组织其工作;

b)确保产品质量控制成员的相关培训和教育;

c)确保建立、实施、保持和产品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d)向总经理报告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业绩和任何改进的要求; e)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客户要求的意识;

f)负责与体系有关事宜的内外部联络;

g)审核管理手册,批准程序文件;

h)对记录控制情况进行监督;

i)组织对现有文件进行评审;

j)主持内审(检查),任命组长;

k)协助最高管理者组织管理评审。

总经理:

XXXXXXX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日

地址:

厂家授权书 篇5

在认真阅读和领会《石安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完善工程施工招标公告》的基础上,本授权书宣告: (产品生产厂家名称) (法定代表人)(姓名)合法的代表我单位确认:

1、我公司授权(投标人名称)作为我公司下列产品的销售代理,从事相关投标和安装工程。

2、我公司有能力按《石安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完善工程施工招标文件》技术要求规定的质量生产加厚型(4mm)欧美式护栏板和加高改造护栏柱。(附相关证明材料)

3、我公司保证如果 (投标人) 在石安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完善工程施工招标中中标,将按《石安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完善工程施工招标文件》技术要求规定的质量和规定时间提供上述产品,否则,承担违约连带责任。

生产厂家: (盖章)

授 权 人: (签字)

投 标 人: (盖章)

(签字)

上一篇:从全国中职技能竞赛谈电子技能的教学下一篇:火锅店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