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管理

2024-06-23

著作权管理(通用12篇)

著作权管理 篇1

从2011年,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调研工作启动以来, 国家版权局向社会两次公开征集意见, 三易其稿, 在第三稿第二十六条和第六十一条 (1) , 规定了著作权在某些领域实行延伸性管理, 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特别是受到的广大权利人和学者们的强烈质疑。所谓著作权延伸性管理是指在著作权与邻接权领域, 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权人组织 (通常包括作者和一些制作者) 与使用者达成的作品使用协议, 依据法律规定其约束力也同样基于不是该组织成员的权利人。 (2) 即,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代表非会员行使部分权利, 除非作者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除外。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欧各国 (包括丹麦、冰岛、芬兰、瑞典和挪威) , 最初运用于广播领域。此次引入延伸性集体管理主要也是借鉴北欧各国的做法, 但是很多人认为, 我国集体管理组织尚且处于起步阶段, 运作机制不够健全, 还不具备引入延伸性集体管理的条件。但是笔者认为在新的网络环境下, 作品创作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非常有必要引入延伸性集体管理。

一、引入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必要性

(一) 网络环境下孤儿作品大量存在, 权利得不到保护

孤儿作品是指尚在著作权保护期内而无法找到著作权人的作品。 (3) 互联网的普及, 论坛、博客、微博等的兴起,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提出自己的见解, 分享智力创作成果, 网络作品爆炸式增长。但是现今很多网络作品作者没有署名, 或者是署笔名而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使用者很难找到著作权人获得使用许可, 并支付费用。为此使用者对这些孤儿作品的利用可能会导致两个后果, 一是不经过著作权人的同意, 直接利用作品, 从而构成侵权;或者是因害怕受到侵权追诉不得不放弃对孤儿作品的利用。这不管从哪一角度来看都给孤儿作品的利用带来了困难。 (4) 如果对孤儿作品进行延伸性管理,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利用, 符合著作权的立法目的。另一方面, 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为非会员寻找作者, 可以扩大搜寻范围, 更有可能找到真正的作者, 向权利人转付使用费, 实现作者获得报酬权。

(二) 使用者对作品的需求多样化, 集体管理组织无权发放全部许可

在目前我国自愿式集体管理模式下, 除了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以外, 其他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 不得使用作品, 否则构成侵权, 权利人可以自愿决定是否授权集体管理组织去代为许可, 若无权利人授权, 集体管理组织无权发放使用许可。但是在广播、卡拉OK、休闲与购物场所等大量使用音乐作品的领域, 涉及的权利人众多, 由著作权人一一许可使用非常不科学, 不经济。目前在实践中, 使用者都是通过音著协或者音集协来获得使用许可, 但是相关集体管理组织不可能获得所有权利人的授权, 这就面临一个选择, 集体管理组织在发放授权时侯告诉使用者说, 协会只能解决使用作品中99%的权利, 其余的1%的权利自己想办法另外寻求授权, 这种做法听起来非常合理合法, 但实际操作中非常不现实, 使用者往往希望通过协会解决所有的问题, 否则拒绝付费。 (5) 因此为了更好地方便使用者, 音集协在开展卡拉OK的收费工作中, 采用了一揽子许可方式, 即对歌厅的授权包括了非会员的作品, 并承诺由此产生的问题由音集协解决。但是未经权利人许可直接管理其作品的方式是无法律依据的, 集体管理组织有可能遭遇诉讼, 增加管理成本, 使用者获得的授权也是无效的, 权利人依然有权要求使用者停止侵权, 赔偿损失。

(三) 作者难以控制作品的传播, 非会员作者维权困难

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和传统的出版方式相比, 作品的复制和传播都非常简单快捷, 作品一旦在网络上发表, 作者很难控制作品的复制和传播, 更别说一一和使用者谈判, 进行授权并收取使用费了。另一方面, 在人人都可能是作者的今天, 非会员往往都是一些“小作者”, 他们即便发现了侵权情况, 也很少利用法律的手段来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小作者们”手里的作品数量少, 缺乏人力和物力与广大的使用者进行周璇, 即便是其诉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其获得的赔偿额与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相比也是九牛之一毛, 非常的不经济。因此, 有必要在某些领域实行延伸性集体管理, 由集体管理组织出面, 来维护“小作者们”应有的权利。

二、引入延伸性集体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 延伸性集体管理适用范围

因为著作权属于私权, 而对于著作权实行延伸性管理, 赋予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管理非会员的作品, 实际上是对权利人的进行的权利限制。为了保护权利人自由行使和控制著作权的权利, 法律必须明确规定实行延伸性集体管理必需限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 比如说音乐和文学作品的广播权, 复制权等。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的第三稿和送审稿统与第二稿相比, 用兜底条款代替了列举的方式, 增加了可实行延伸性管理范围上的不确定性, 让本来就对这一制度抱着恐慌感和失落感的权利人更为不安和抵触, 担忧规定的不确定造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权利的任意扩大, 使得权利人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另外在法律还没有规定的情况下, 在具体的实践中, 集体管理组织已经向使用者发放了一揽子许可。比如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签署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音乐著作权合作备忘录》规定, 由音著协对于上海世博会期间组织者和参展者使用第三方音乐作品进行一揽子许可, 在缴纳使用费后, 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和参展者在许可范围内使用第三方音乐作品所引发的著作权纠纷, 由音著协代为解决。 (6) 这一备忘录使得使用者可以比较放心的使用所需要的作品, 但是这毕竟只是使用者与集体管理组织的协议, 在一揽子许可中不乏有一部分无权发放许可的作品, 集体管理组织对其部分权利进行直接授权没有法律依据, 而且忽视了对非会员权利的尊重, 引发了权利人的争议和不满。

为此笔者建议在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施行延伸性集体管理的作品类型及其权利, 防止集体管理组织和使用人达成不合理的协议, 损害权利人的利益。比如说音乐作品领域的著作权, 包括广播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文字作品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摄影作品的复制权、放映权、展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播权、汇编权等可以考虑纳入延伸性管理的范围, 并在法律中详细规定。这样既可以消除广大著作权人担心无限制的被代表, 也为集体管理组织的一揽子许可提供法律依据。

(二) 非会员拒绝集体管理的权利

目前, 大多数的实行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国家都赋予了以“声明”来排除集体管理的权利, 以体现著作权作为私权的本质属性, 避免对著作权实行强制管理。这在《著作权法》的三个修改草案和送审稿都有所体现, 对于“声明”本身也要求采用书面的形式, 但是对于声明的内容, 向谁声明等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 缺乏操作性, 可能会影响到权利人的预期效果。另外, 著作权人拒绝集体管理组织管理后, 他日若想重回集体管理组织应该如何授权等也应该有明确规定, 以便区别对待。

(三) 非会员公平的获得报酬的权利

获得使用费, 是著作权人许可他人使用作品的对价, 获得使用费等报酬是著作权人最基本的一项权利, 也是有效激励更多人投入到创作中去的一大动力。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得非会员获得使用费, 但是目前我国集体管理组织的付酬机制并不完善, 比如说, 如何合理的规定使用费, 并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 若无权利人认领的情况下应如何提存等等的问题, 在草案和送审稿中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著作权使用费如何分配的问题是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目前根据我国的《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关于使用费的转付办法的制定和修改由各个集体管理组织的章程规定, 而且从规定中不难发现, 分配方式的规定几乎都为单方面的规定, 集体管理组织和权利人之间并无沟通和协商机制, 使得权利人面对强势的集体管理组织感觉到抗拒和无奈, 权利人不清楚相关使用费的分配标准如何确定, 分配方法如何执行。因此在这种信息强烈不对称的情况下, 在《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中忽然出现在某些领域实施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的规定, 更是引发了广大权利人的质疑和不满, 不可避免的使著作权人认为著作权实行延伸性管理只是出于使用者利益的考虑, 而忽视了非会员收取报酬的权利, 也剥夺了私权所有者的话语权。

(四) 完善对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管

目前世界上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产生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 并不强制规定某一个领域内只有一家集体管理组织, 比如在美国仅音乐表演权集体管理组织就有三家, 它们之间形成竞争, 通过市场自我调节来形成合理的管理机制;另一种模式为德国、荷兰等国为代表, 政府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成立加以严格限制, 在一个领域里一般只允许一家集体管理组织存在。 (7) 中国属于后一种模式, 集体管理组织带有垄断的性质, 如何在没有竞争机制下使得集体管理组织、使用者和权利人三方关系平衡, 利益分配合理, 就需要国家、社会、权利人多方面对集体管理组织进行有效监管。

合理制度设计中, 赋予权力的同时必须辅之以必要的监督, 以避免权力的滥用造成对制度的破坏,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也不例外。 (8) 为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来损害权利人、使用者的合法利益, 采用德国模式产生集体管理组织的国家, 集体管理组织都要受到全面有力的监督。

目前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也规定了对其监督的内容, 但是规定的较为原则, 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在利益分配上, 缺乏合理的依据。比如说, 使用费的非配上, 集体管理组织可以扣除一定的管理费用, 但是管理费用支出不够透明, 集体管理组织为制度建立投入的成本也缺乏统计, 在收取使用费后缺乏对使用信息的跟着跟踪, 缺乏对作品使用的监督, 包括对未经许可非法使用会员作品情况的统计和对使用会员作品的情况统计, 如对网络点击率进行统计。为此, 笔者认为, 对于使用费的收取标准, 使用费的分配方式的制定, 需要有合理的依据, 不能单凭少数人的意志决定, 同时集体管理组织应该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也就是说要对许可费的收取和分配, 管理费的支出等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公开, 定期出具审计报告, 加强对未分配出去的使用费进行管理。

三、结语

著作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利, 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 他人不可以擅自使用其作品, 否则可以构成侵权。但是, 在具体的实践中, 著作权人很难对成千上万的使用者一一发放许可, 并获得相应的使用费, 同时对广泛使用者擅自使用的侵权也无力抗衡, 另一方面使用者对于作品需求更为丰富, 有时使用者也很难找到权利人进行协商和获得使用许可, 为此, 需要建立一种专门的机构来代替著作权人发放许可, 收取使用费, 并可以代权利人起诉或应诉, 是权利人能够摆脱诉累, 专心投入创作, 同时也使使用者能够更为方便合法的获取作品。这是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存存在的最根本的意义所在。目前, 我国为尊重著作权私权属性, 规定著作权人通过自愿的方式加入集体管理组织, 集体管理组织只能对会员作品进行管理, 伴随着现今网络时代的到来, 作者、使用者以及作品数量都出现了爆炸式增长的情况下, 非会员作品也大量存在。因此对非会员作品在某些领域实行延伸性管理有其必要性, 但是如何在尊重权利人的情况下, 更科学合理的实行延伸性管理, 合理分配利益, 达到各方利益平衡, 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利用, 不仅是引入该制度前需要充分讨论的问题, 同时也是今后在具体制度实行过程中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引入延伸性集体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任重而道远。

摘要:《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公布以来, 公开向广大民众征集意见, 几经易稿, 各方都充分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其中关于我国是否应采用延伸性集体管理, 以及如何管理, 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写在这《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之际, 主要是浅析在某些领域采用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必要性, 以及探讨在实行延伸性集体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集体管理,延伸性集体管理,延伸管理

注释

1《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第三稿, 第二十六条:著作权保护期未届满的已发表作品, 使用者尽力查找其权利人无果,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可以在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机构申请并提存使用费后以数字化形式使用: (一) 作者以及作品原件所有人均身份不明的; (二) 作者身份不明, 作品原件所有人身份确定但无法联系的; (三) 作者身份确定但无法联系的。第六十一条: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权利人利益的, 可以就自助点播等方式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文字、音乐或者视听作品, 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 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除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转付相关使用费时, 应当平等对待所有权利人。前款具体实施办法, 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另行规定。

2陈凤兰.著作权集体管理机制研究[M].第41页.

3李玉香.延伸性集体管理研究[J].法学杂志.2013年第8期:第14页.

4王琴, 曾若溪.浅析我国延伸性集体管理[J].商业文化.2012年第8期.

5马继超.我国实行延伸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DB/OL]:第282页.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badd10100xdbv.html, 访问日期:2014年4月1日.

6世博会音乐著作权合作备忘录签署音著协给予一揽子许可法制网http://www.legaldaily.com.cn/0801/2009-04/26/content_1082709.htm, 访问时间:2014年4月1日。

7陈凤兰.著作权集体管理机制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第47页.

8杨东锴, 朱严政.著作权集体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第204页.

著作权管理 篇2

一、司法管理

各级人民法院原均可受理有关著作权的案件。为保证司法的顺利开展,人民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包括:

培训法官,不断提高审判水平;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一批著作权审判的司法解释,使审判有关案件有了具体明确的依据;

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自1992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和一些省、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以及一批中级人民法院先后设立了知识产权审判庭。



二、著作权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

为了加强著作权行政管理,中国逐步建立、健全了国家和地方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简称“国家版权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版权局,一些计划单列市和部分地、市也设立版权局。

根据著作权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各级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著作权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包括:

查处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案件;

调解著作权纠纷;

对出版境外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计算机软件的授权合同以及著作权质押合同进行登记;

对作品进行自愿登记;

开展涉外著作权人就工作。

著作权政管理部门同时是行政执法部门。国家版权局和地方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已依法对一批侵权者实行了行政处罚。

略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 篇3

目前世界各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总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民间性质的社会团体,一种是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机构。采取何种类型,与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从历史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存在民间机构,二战以后在东欧一些国家出现了官方或半官方机构,后来又发展到讲法语的非洲国家。而西欧国家发展的新趋势是,国家加强了对集体管理协会的监督和政府干预。

那么,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采取何种类型呢?有人认为应当采取非官方的民间性团体组织为宜,理由是: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该是由著作权人自愿参加,以集体方式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组织,不应是国家机关或其附属单位;作为民间性的社会团体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或用提取一定比例的作品使用费来支付开支,能够减轻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并且我国第一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就属于民间团体,实践证明运作效果也良好。有人则认为应当采取官方或半官方类型。这样可以节省作者为了筹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而必须支出的大额费用,费用由政府支出;政府参与其中可使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有利于著作权人权利的保护;同时还有利于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监控,站在全局的高度更好的协调各方主体的利益。还有人认为,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先由相应的著作权人组织与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组成,定为半官方的机构,在条件成熟时再转而成立民间社团法人形式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各种观点各执其理,似乎都有道理,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点是:不论我们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

2005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指为权利人的利益依法设立,根据权利人授权、对权利人的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进行集体管理的社会团体。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依照有关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的行政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并开展活动。”可见,国家己经把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类型定位为民间的社会团体。但是,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组建过程来看,政府在其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发起人的角色。不论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设立,还是我们正在筹备的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政府部门实际上扮演了发起人的角色,这使得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看起来很像具有官方性质。究其原因在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必须要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是其工作的基本前提。所以,对于正在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国家而言,树立组织的权威简单而又快捷的办法,就是给予其一定的官方性。这就给许多人造成了一种假相,似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没有了官方性,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威权性就无法体现。而实际上,两者并不是必然联系的,官方不等于权威,具有权威性并不等于就要有官方性,官方性质固然能增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威信,但是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威更应当在其实际运作中通过很好地维护其著作权人利益,尽力地为使用者服务来树立。况且,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由著作权人组成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著作权人的私权利,从它的组成和目的上看,其性质应是民间组织。

所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借助官方力量建立之后,还是应该还之以民间社团的本色。这样既有利于政府职能的社会化,也有利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发挥其自主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作用的完全退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仍然要接受有关行政部门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

我国《著作权法》在总则中规定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权利人的正当权益,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所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宗旨就是为著作权人提供服务的,其职能在于接受权利人的授权,向使用者发放许可,收取使用费,向权利人分配利益,同时加强国际间集体管理组织的合作。其在运作过程中收取的使用费,在扣除必要的活动经费(管理费)后,应当全部分配给权利人。所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一般都是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性组织。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做法认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非营利的民间私人团体。如西班牙知识产权法规定,要求以自身名义或者他人名义为各类作者或者其他知识产权权利人管理使用权和其他财产权的机构应得到文化部的批准,该机构不得具有营利目的。所以,我国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第八条第二款就明确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非营利性组织”。

由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公益性非营利的社团组织,为了维护著作权利人的权益,其设立一般都采取会员制,即由著作权人组成会员自治管理的组织。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中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规定就采用了会员制。如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会员大会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力机构。”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会员大会是权力机构,理事会是执行机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收取的使用费,在提取管理费后,应当全部转付给权利人,不得挪作他用。”这就充分说明了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公益性非营利的性质。

科技档案管理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篇4

1 科技文件资料归档鉴定应确定著作权的归属

科技档案资料的著作权归谁享有, 涉及到谁依法对所保管的科技档案资料享有专有权的问题。在归档文件的鉴定环节, 科技档案的管理人员除按《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确定归档文件的范围、期限外, 还应当鉴定归档的科技资料著作权的归属问题。

1.1 一般原则是科技档案资料的著作权归署名人

对于科技档案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等原始文件, 是谁签的名字, 往往是最后认定谁是该科技作品著作权归属的原始证据。因为我国著作权法规定, 只有作者才享有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作者的署名表明了该科技作品的创造者及著作权归属谁所有。这是判定著作权归谁所有的一般原则。

1.2 当科技档案资料属于职务作品时, 应当依法律的规定分别情况确定著作权的归属

单位在保存科技档案的时候, 档案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关注科技档案上的署名问题。这涉及到科技档案所涉及的科技作品著作权法定归属问题。这也为所保管的科技档案的使用合法化, 提供了法律依据。科技档案的档案管理人员对于科技档案上署名的异样情况, 应当有所警醒, 提醒单位的领导关注科技档案上、科技作品上的署名问题。

我们要特别关注科技档案所涉及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如果涉及到职务作品, 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 不能简单地认定科技作品上署名的人就是著作权人。

对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有以下三种规定。

1) 作者享有著作权, 所在单位享有业务范围内两年的优先使用权。一般情况下,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享有。但由于作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法律关系, 并且该作品的完成是单位的工作任务。如果在此条件下形成的科技作品, 或者就科技档案管理中的科技资料而言, 作者虽然享有著作权, 但所在单位享有业务范围内两年的优先使用权。

2) 作者享有署名权, 所在单位享有著作权的其他权利。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 主要是利用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物质条件, 并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 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 作者享有署名权, 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享有。

3) 所在单位视为作者, 享有全部著作权。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 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主持, 代表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意志, 并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职务作品, 法人或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著作权的全部权利均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享有。作为事实作者的职员, 只享有依劳动合同请求劳动报酬的权利, 不享有著作权。

2 在科技档案利用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要注意保护著作权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著作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并获得报酬权。其中使用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在科技档案利用中存在发生著作权侵权的可能性。

就科技档案利用中所涉及的合理使用问题而言, 主要涉及到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 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不向其支付报酬, 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除此之外利用科技档案资料都应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给付使用费。否则, 就是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当特别注意, 未经科技档案著作权人同意, 非依法律规定, 不得随意使用他人的科技档案资料, 否则可能给自己带来著作权的侵权风险。

如果发生著作权侵权行为, 依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规定, 应当根据情况, 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 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 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 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 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当下“知本”昌盛的时代, 一个科技机构拥有的知识产权越多, 他们拥有的科技实力就越雄厚。这无疑对当下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即科技档案管理系统的科技档案管理人员, 要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 认真关注科技档案资料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科技档案管理中所涉及的著作权保护的相关问题:一是科技文件资料归档鉴定应确定著作权的归属;二是在科技档案利用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要注意保护著作权。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管理规定 篇5

1、各地版权管理机关应认真对本地区的计算机软件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情况,为管理工作取得必要的信息;

2、各地版权管理机关应大力开发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销售单位和个人依法办事,同时要求机关、事业单位使用合法软件;

3、各地版权管理机关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务院12月20日三百三十九号令《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有关条款,对侵犯计 算机软件的有关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对于性质严重的制作、发行、销售盗版计算机软件的犯罪行为,可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请各地版权管理机关及时向国家版权局反映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

补充知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有哪些权利?

①发表权,即决定软件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②开发者身份权,即表明开发者身份的权利以及在其软件上署名的权利;

③使用权,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以复制、展示、发行、修改、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其软件的权利;

④使用许可和获酬权,即许可他人全部或部分使用其软件的权利和由此而获得报酬的权利;

⑤转让权,即向他人转让使用权和使用许可权的权利。

法律规定由国家版权局总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相关事宜,但各地的版权管理机关也会起到一个配合、辅助的作用。同时,小编还给大家提供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拥有的相关权利,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对此还有疑问的话,可以来电具体咨询我们的在线律师,我们将尽快为您解答。

延伸阅读

因著作权取得的收益属夫妻共有财产吗

数字著作权交易管理制度的选择 篇6

关键词:电子书;交易成本;层级管理制度

目前在数字著作权的授权上,因为有作者的信任,多数出版社在取得作者的授权上仍具有一定优势,因此交易成本在作者与出版社间还不算太高。但是当出版社要代表作者授权给各类数字内容制作或交易平台时,要考虑的因素往往就非常复杂。因此,相较于纸本著作权交易市场的稳定,目前的数字著作权交易市场正充斥着诺贝尔奖得主威廉姆森所提到的造成交易成本高涨的诸多原因,以致交易前后的成本都大为增加。过高的交易成本,造成数字出版著作权交易困难,使得数字出版在欠缺合法数字著作权作品的情况下,至今仍很难迅猛发展。

交易成本决定企业制度

面对这种因交易成本过高而无法顺利进行市场交易的情形,威廉姆森提出了“组织失灵”框架。威廉姆森(1975)的交易成本理论是假设“一开始就有市场的存在”,之后当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加上购买成本大于自行生产成本时就会出现“组织失灵”现象,此时交易对象就会逐步考虑以内部层级管理制度替带外部市场交易。显然,交易成本是以经济组织的效率为主要考虑目标,是交易成本决定了企业的交易制度。以这个角度观察,当数字著作权的交易成本太高时,出版社就有可能倾向按照内部层级结构的制度自己生产电子书,如此一来就可以不透过外部市场交易,以内部交易方式使交易成本降低,但生产成本却也会因此而提升。在数字化转型期,“交易成本”正可作为出版社在选择数字著作权交易管理制度时的移转界限。

但交易成本却很难衡量。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放弃了传统的计算边际成本的方法,而是通过以该项交易特性所产生的交易成本间的比较来估计交易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并以此为该项交易找出最适合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我们不必精确地去求得某项交易的交易成本,而只需要透过比较的方式,确认市场上的交易成本高于内部层级管理制度的交易成本,此时交易的管理制度就会改变,倾向由外部转向内部。

交易特性影响交易成本

为了测量交易成本的高低,威廉姆森(1975)首先将交易的特性分为三个部分:资产专属性、交易频次、不确定性。威廉姆森认为根据每项交易特性的不同,交易成本的高低也会不同。因此,以下将先针对电子书的交易特性作出检视。目前市面上由出版社出版的电子书大致可分为三类,各自具有不同的专属性与交易频次(见图1、图2)。

(1)数据库中的数字档案。其档案类型,是将纸本书全文扫描后,再经过OCR的处理,使文字可被检索,之后通过质检去除乱码或格式不符的部分就完成了。这类型电子书的数字化工序相当标准,具有一致性,并不会因为单书内容的特殊属性而做出不同的设计,出版社对数字厂商的授权也多半采用非专属性授权。也就是说此类电子书无论是在内容或制作的专属性上都较低。但在交易的次数上,数据库的销售对象一般为图书馆,对数据库内容数量的要求往往较高,因此交易的次数也最多。

(2)电子书书城中贩售的电子书。这类电子书制作方式与数据库大致相同,但由于面对的是一般消费者,因此对档案的品质和加密要求会较高:有的公司会重新排版,以求档案放大阅读时仍有最佳的视觉品质;对于DRM的加强也会更重视,资产专属性会略高于数据库形式的电子书。但因为销售对象是一般消费大众,品种多为畅销书,故出版时间过久的出版品,其实往往也已经没有出版电子书的必要。因此,交易需求与次数也会略低于数据库形式的电子书。

(3)加值程度较高的动态电子书。如APP电子书等。这种类型的电子书会因为单本书的特性而具有不同的数字加值,基本上是一种改作的过程,需要一本本地制作,资产专用性也相对大增;且因为耗时、耗神,出版的速度不可能太快,因此交易的次数也会较静态的电子书更低。

所谓的不确定性,指的是交易过程中受各种风险影响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情况的发生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理性的限制使得人们在面对未来的情况时,往往无法完全事先预测未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常发生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形所造成。显然,目前相较于纸本,无论是人们对未来数字技术发展认知的有限性,抑或是买卖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机率,都比纸本的著作权交易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各种交易成本。

威廉姆森认为正是以上交易的三个特性决定了某项资产或某项交易成本的高低,进而促使企业在外部市场交易或是内部层级化管理制度时作出选择。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The Economic Institute of Capitalism)一书中,威廉姆森先介绍了麦克尼尔(Lan R.Macneil,1974)的三种契约类型:古典契约法则(classical contract law)、新古典契约法则(new classical contract law)、关系契约法则(relational contract law),并在假设交易不确定性程度已知的状况下,以交易频次与资产专属性为构面,用交易成本的观点对麦克尼尔所提到的三种契约类型进行解释,还提出交易与制度的最适配置架构,其中每一种制度皆是根据交易的特性所作出的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的选择,目的是达到经济效率,也就是最有效的管理。

以下将针对威廉姆森分出的三大类管理制度作出说明。

(1)市场管理制度(market governance):对应于古典契约(classical contract)。适用于资产类型属于非专属交易(non-specific transactions)及交易资产的专用性较低,且交易频次中高度的交易。

nlc202309032103

(2)三边管理制度(trilateral governance):对应于新古典契约(new classical contract)。适用于偶尔发生且交易资产具中等或高度专属性的交易,即非标准化交易,需要第三方仲裁(arbitration)的参与。

(3)交易特属管理制度(transaction-specificgovernance):对应于关系型契约(relational contract)。适用于经常发生的交易,并且这些交易资产具有中等或高度交易特质,且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执行。具体有两种管理制度,一是双边管理(bilateral governance),对应于关系契约。双边管理双方的关系紧密,近似于垂直一体化关系,需要的专用性资产投资规模也会较大。其二是单边管理(unified governance)与其对应的是内部组织的雇佣契约,以内部交易代替外部交易,即纵向一体化,以求降低交易成本。适用于资产专用性极高,且交易频次也较高的交易形态。

数字转型期出版社最适合的交易管理制度

应用威廉姆森的管理模式,可以得出未来出版社和数字平台双方可能出现如下的交易管理模式(见表1):

1 数据库电子文档

在出版社与数字平台间的数字著作权交易关系中,出版社是供应方,数字平台是需求方。经营此类数字产品的数字平台对于著作权需求量大,交易频次较高,且数字化程序标准,又多为非专属授权,资产专属性较低。此时可以古典契约的市场交易管理制度维持双方的关系,在合约内清楚载明双方的权利义务,但现实中却几乎不可能达到信息完全透明,全知全能的理想交易环境其实是不存在的,交易的双方总是握有对方不知道的信息。

且事实上,“交易”能赚的钱就是由双方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目前即便数据库的赢利模式是所有数字化产品中商业模式较稳定的,却依旧有未知的变数存在。现实市场中,透过关系契约建构合作网络,形成双边管理形式,才是常见的情况。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子数据库业者,无论是华艺科技、汉珍科技都是采用框架性的关系契约,和出版社取得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双边契约的管理方式来维持两方的合作关系。大陆地区的出版社,虽然在编制和资金实力上都较具优势,但在数据库类型电子书的发展上,以关系契约和固定对象进行合作的恐怕仍是多数,其中自然与该类型电子书的资产专属性低、交易频次高有极大的关系。

2 电子书城的电子书

此类产品对于著作权的需求也是十分庞大,但相较于数据库著作权的交易频次略低,而在资产的内容和制作格式上却相对较具专属性,也会倾向以关系契约使交易双方维持稳定关系。

中国台湾地区鲜鲜文化总经理沈元表示:“如果和对方有相互授权关系,合约就容易谈。如果是固定合作的对象,双方通常并不一本本地签订许可协议,而是签订一个框架性合约,之后有新书就相互授权。如果有新公司找上门来,公司也会尝试性地合作,比如签约时间较短,或是以非专属授权的方式合作。如合作效果不错,就会渐渐变成固定的合作对象,否则就中止合作关系。”很显然,面对不确定因素多的数字环境市场,当交易频次愈来愈高时,借由关系契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行双边管理模式会是大家共同寻求的方式。两岸知名的电子书书城,不论是大陆的当当网或是台湾的联合在线等,和出版社的交易也都是以签订框架性双边合约的方式进行。

3 加值较多的APP动态电子书

APP动态电子书,因为投入成本高、制作时间长,相较于前两种形式电子书的著作权交易频次不是太高,但因为会针对每本书的内容特色特别加值,专属性会较高。面对此类型电子书,交易双方理论上会因为资产专属性强且交易频次不高而倾向采取三边管理的模式。若交易频次偏高,则会倾向内部自制形成单边管理形式,以节省外部的交易成本。

按照目前实际的发展,由出版社提供著作权,技术厂商或平台厂商提供技术,双方共享销售利润的模式已成为市场的主流。所以如此,显然是因为数字出版的盈利市场尚未成熟,出版社即便想自己经营著作权,内聘专人制作电子书,但在内部交易和生产成本垫高之际,若迟迟没有收入,将势必导致企业无法永续经营。因此在数字出版发展初期多半只能先以外部交易的合作方式进行。

面对不同类型的数字产品,台湾小鲁文化选择将著作权需求量最大的数据库型的静态电子书直接交由合作厂商代制、代销。因为交易频次太高,固然可以用框架性合约降低交易成本,但内部生产成本却会大增。因此以中国台湾地区中小型出版社的生产能力而言,面对海量且制程标准化的数字化产品,多半会选择外发制作。交易量较少的静态电子书档,小鲁文化会依照合作的销售平台商的要求格式,内部重新制作档案,提供给平台使用。至于资产专属性较高的动态电子书,小鲁则选择自己经营数字著作权,但将工作细分外包。这主要是小鲁文化对电子书品质的要求标准很高。该社总编辑陈雨岚表示:“小鲁会自己执行发包工作,而不是交给数字平台厂商去处理,因为唯有这样的做法编辑才能掌握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质量。”显然企业是否会选择单边管理的模式,除了交易产品的特性和交易频次这些因素,也会受到个别公司主观的经营理念引导。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目前出版社的数字化方案更多采用的可能是类似小鲁文化这样——根据不同交易特性,实行自制与外发并行的混合管理制度。

内部管理成本不容忽略

对于威廉姆森的交易管理制度分类法,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1988)却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他认为威廉姆森将决定自制和外购的界限以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高低来划分是不合理的,因为若延续新经济制度学创始人科斯对交易成本的想法,组织内部的成本有生产成本还有管理成本,这些成本主要是为避免内部团队在生产过程中有偷懒的行为出现。此外还有团队管理的问题,如选择以公司内部团体来自制产品时,就需进行相关的职业训练和知识管理等,但这些成本在威廉姆森所提的交易成本理论中是看不见的,威廉姆森的交易管理,仅局限于组织间层次的探讨,并没有对组织内的交易执行的管理工作有更深的分析。约翰逊和梅克林(Michael C.Jensen and Mec!ding William H.1976)也认为企业内部也有交易成本,也就是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是指委托人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的严格监督来限制代理人的行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是说,当企业因为外部的交易成本太高,想要转向内制时,要考虑的是企业因此增加的生产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和仍低于对外交易成本及管理交易的管理成本,否则在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交易依旧会在市场上进行(见图3)。

整体看来,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资产专属性中度、交易量较大的静态电子书著作权的交易在管理结构上会倾向双边管理的形态,以关系契约的方式建立合作网络;而资产专属性较高的高加值电子书则有可能会倾向单边管理,即以企业内制的方式生产,但是如果企业内制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大过交易成本,交易就仍会在企业外部进行。另一方面,如果与获得数字著作授权和授予著作权的单一对象交易频次都不高时,出版社就会透过第三方著作权代理人协助交易,目的是促进交易的频次,即降低交易的风险与成本。

著作权管理 篇7

一、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概念

(一) 国际上对著作权集体管理概念的规定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简称WIPO) 对著作权集体管理所下的定义为:“在集体管理的框架下, 权利人授权集体管理组织管理其权利, 即监督相关作品的使用、与使用者谈判、以收取合适的许可费为对价发放许可, 并向权利人分配许可费。” (1) 德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法》第一条规定, “凡为多名作者或者有关权利人集体管理著作权法所生的用益权、许可权及获酬权, 以达到共同使用的目的, 不论以本人或者他人名义都属于集体管理。” (2)

概括地说,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相关权人或者是其他权利人授权有关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代为集中管理著作权、相关权的一种机制。

(二) 我国对著作权集体管理概念的界定

我国1990年的《著作权法》没有对著作权集体管理做出规定, 国务院1991年颁布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仅在第54条规定了著作权人可以通过集体管理的方式行使权利的一般原则。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第8条确立了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法律地位和组织性质, 2005年颁布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不仅增加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相关的法律规范, 也标志着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

2014年《著作权法送审稿》第61条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概念做了修改, 表明当权利人行使权利事实上存在困难或者得不偿失时, 由其授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管理是必要的。这一点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著作权和邻接权的集体管理的基本原则》中的规定是一致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送审稿第61条在规定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来源时, 不仅有著作权人和相关权人的授权, 还有法律规定, 在这一点上是不符合国际通行自愿原则的。

二、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垄断现状

(一) 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上世纪90年代, 随着流行音乐在国内普及, 出现了保护保护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呼声, 我国在1992年成立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 这是我国第一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1994年,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加入了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 (CISAC) , 开始与国际接轨。2005年《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颁布, 2008年一年之内, 先后成立了4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 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至此, 我国现有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基本成立, 它们在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向欧美国家学习的产物, 在中国没有相应成熟的市场, 缺乏制度实施的基础, 因此在实践中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的同时也不利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二) 市场垄断地位的滥用

我国立法对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采取核准制, 并采取维持垄断的管理模式。《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7条关于设立条件的规定, 其中的“唯一性”和“全国性”的要求, 表明虽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集体管理组织垄断地位, 但以设立方式的限制上看, 实际上是维持已成立集体管理组织在相关领域的垄断地位, 即在某一类型的作品领域仅存在一家集体管理组织。

世界各国选择设立集体管理组织的模式各有不同, 通常大陆法系国家采取垄断模式设立集体管理组织, 而英美法系国家则选择采用自由竞争模式。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是各集体管理组织自主成立, 并通过设立章程方式自主运作, 将集体管理组织视为商事经营体, 在市场中竞争。那些提供优质服务、分配较高的许可使用费的集体管理组织, 便能吸引更多著作权人的加入, 逐渐形成一定规模, 最终形成市场垄断地位。大陆法系国家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普遍采取严格的批准制度, 由一个集体管理组织管理某一类型的作品, 从而形成垄断。也就是说, 两种模式最终都可能导致集体管理组织形成垄断。事实上, 大多数国家某种程度上是希望维持现存集体管理组织的适当的垄断性。因为这种适当的垄断性可以使得集体管理组织获得更多著作权人的授权, 降低作品流转的成本, 增加著作权人的利益;使用者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成本。

但是如果不能对垄断的管理组织著作权集体进行有效的监督, 存在的问题是可能造成对弱势的权利人以及使用人合法权益的侵害。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垄断行为, 包括没有正当理由, 收取过高的管理费;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著作权人实行歧视性待遇;不合理的限制入会和会员退出;强迫使用者接受一揽子许可的行为等等。以我国五大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业务量比较多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 (以下简称音集协) 的为例, 根据《全国卡拉0K著作权使用费分配方案》分析, 版权费扣除税费和全国卡拉OK内容管理系统8%后, 50%用来支付成本 (其中音集协提取23%, 运营公司分走27%) , 剩下的50%才是音乐权利人最终可以拿到的报酬。 (3) 而美国音乐相关集体管理组织ASCAP, 在2012年所征收到的版权费总额为9.417亿美元, 维持组织运营的费用约为1.13亿美元, 分配给会员的8.287亿美元占总收入的88.4%。 (4) 从直观的数据比较来看, 我国集体管理组织分配给权利人的报酬太少, 收取的管理费用太高, 难以达到激发音乐创作人的创作热情, 这其中难免存在垄断状态下集体管理组织与权利人争利的情况。

然而, 我国现行的《反垄断法》主要是对自由竞争环境下经营者垄断行为进行规制, 整部法律只有最后第55条将知识产权作为反垄断的一个“除外适用”, 并没有直接明确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做出任何规定。这表明目前对于集体管理组织的市场垄断行为基本没有规制措施的。我国现在正在起草的《关于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执法的指南》, 能够使得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进入了反垄断审查的阶段。也许《指南》的出台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这类组织的反垄断治理, 对其相关行为进行合理限制。

三、对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市场垄断地位的法律规制

首先看一下其他国家规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垄断行为采用的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 仅通过反垄断法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垄断行为进行监管;二是以德国、法国为代表, 通过著作权法和反垄断法共同对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行为进行控制;三是以俄罗斯、加拿大为代表, 排除反垄断法对集体管理组织的适用。 (5)

从上文来看, 我国采取类似欧盟国家的模式, 著作权法和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中规定有关部门进行监督;反垄断法给了一个“例外适用”的规定, 但是实际上很难发挥作用。所以不得不讨论到底应该怎样做到有效的规制。

(一) 具体规则层面的设置

1. 权利人对高额管理费的异议权

我国现行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17条中规定, 由会员大会即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力机构决定管理费的收取比例。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收取的管理费用一直比较高, 但是按照市场规律, 经营过程中随着成本的收回, 应当逐步降低其管理开支的比例, 将更多的利益分配给会员。因此, 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赋予权利人对过高管理费的异议权, 在著作权法方面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管理费的收取进行监督, 同时在反垄断法中也赋予权利人异议权, 就管理费过高问题展开反垄断调查, 打破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著作权法送审稿第62条规定使用者对于集体管理组织提供的使用费标准有异议的, 可以申请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门委员会进行裁定。

2. 对集体管理组织管理的权利进行限制

著作权法送审稿第61条规定, 集体管理组织管理的权利是权利人或者相关权人“难以行使和难以控制”的。由于概念不清, 不同的集体管理组织对于管理的范围有着不同的理解。除了法律规定的只能有集体管理组织主张的权利以外, 权利的范围由会员大会确定, 根据作品类型的不同, 确定符合权利人和相关权人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范围。

我国对著作权人或相关权人的权利转让的程度没有具体规定, 而有些概括性的转让可能构成垄断。欧盟的做法是, 对于集体管理组织要求权利人转让其在世界范围内管理作品的权利, 以及要求权利人转让所有对作品利用方式属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权利人享有自己管理或者选择加入其他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同一件作品, 权利人有权把不同的权利类型交给不同类别的集体管理组织管理。所以概括性的转让管理权和作品利用方式, 剥夺了权利人的自由选择权。

3. 改变专有许可制度

根据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20条规定, 我国实行的是专有许可制度, 权利人在与集体管理组织签订合同以后, 就丧失了一切相关权, 无法掌握自己作品的使用情况, 无疑加剧了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地位。同时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数字化作品的下载、播放和复制次数能够更准确有效的被记载, 因此权利人自行许可成为备受关注也更为高效便捷的授权方式。所以未来的发展是不但要允许著作权人自行许可, 而且要允许著作权人能够和集体管理组织协商使用新的许可方式, 从而进一步制约集体管理组织的市场垄断地位。

(二) 制度层面的改革

我国集体管理组织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政府主导的结果, 与生俱来的官方背景让其市场垄断地位拥有了合法性。这是我国知识产权方面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先引进制度而后形成市场,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并非适应市场需求, 而是回应政府的需要。但是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知识产权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想要进一步解放我国版权产业的生产力, 就要将集体管理组织纳入市场竞争之中, 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环境下的著作权交易的有力主体。因此建立竞争性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这一制度变革在所难免。

1. 取消设立集体管理组织的准入条件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就是权利人的意思自治, 权利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得到使用, 从而获得更多报酬。正是由于利益的一致性, 使得权利人联合成立集体管理组织, 以其利益的最大化为基础, 一旦形成规模更能够保护团体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权利人。要在我国建立竞争的集体管理组织, 需要取消行政核准制, 将设立方式改为登记制, 不再由有关行政部门来决定是否准许设立集体管理组织, 只要满足法定条件即可登记设立。这种改变能够有效排除行政机关对集体管理组织的不当控制, 甚至还能防治其在集体管理组织中加入自己不合法的利益。

2. 允许集体管理组织业务范围的重合

目前立法禁止集体管理组织业务范围交叉重合, 这导致某一特定作品类型下只有唯一对应的集体管理组织。如果采取竞争性集体管理模式, 这就意味着, 如果同一作品类别下有多个集体管理组织, 那么著作权人和相关权人就能根据它们给出的不同条件, 包括利益分配标准、管理费用等方面, 自由选择授权的组织。不同集体管理组织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 会自发的改进自身的管理水平, 提供更多的选择以满足权利人的需求。这种模式下设立的集体管理组织需要很长时间, 并经过漫长市场博弈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市场地位。进入网络时代后, 著作权商业运作发生重大变化, 著作权人和使用者对集体管理组织的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 市场竞争显得更加重要。同时通过激励竞争的方式, 打破集体管理组织对市场的垄断。对于我国而言, 允许一定领域或者一定地域设立多个集体管理组织, 是满足我国著作权产业从业人数多且分布范围广的要求。

四、结语

知识产权领域的著名学者吴汉东认为, 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要想发挥制度优势, 第一步就是去行政化和垄断化。我国在著作权权领域发展的落后, 自主发展较缓慢, 政府通过运用法律的手段, 建立带有官方色彩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来引导产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全力维护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地位, 这造成集体管理组织枉顾其会员的利益, 甚至出现与其争利的情况, 引起权利人和使用者的强烈不满, 使得这个制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著作权法第三稿送审稿中, 虽然对具体条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但是整体制度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对于问题的解决恐怕也难以起到作用, 所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摘要:中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如同中国的著作权法律制度一样, 起步较晚, 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近一百五十年。西方国家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已经获得著作权人和使用者很大的认可, 相比之下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在立法层面以及实际运作层面, 还存在许多质疑的声音, 比如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性、半行政化, 管理理念的落后, 管理制度的缺失等等问题。著作权法送审稿中, 增加了一些规定, 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现状出发, 讨论其滥用市场垄断地位的问题, 期待该项制度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著作权集体管理,垄断性,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杨宏芹, 黄海榕.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法律规制——以美国版权结算中心为视角[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12, 19 (6) .

[2]王新霞.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中的反垄断问题研究[J].西部法学评论, 2010.6.

[3]吴白丁.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一揽子许可的法律规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5.8.

[4]张文珍, 王通.美国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运作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出版, 2015.8.

著作权管理 篇8

2014年6月26日, 由天兆猪业旗下分公司四川省天兆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天兆云智能养猪管理系统V2.0”, 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严格审核, 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天兆云智能养猪管理系统V2.0”是四川省天兆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天兆猪业对猪场生产管理“数据准确”的要求, 经过深度分析研发而成的高效养猪管理软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和分析猪场数据, 如猪群免疫、死亡、治疗记录, 以及猪只销售情况、物资使用情况等, 从而实现对猪场车间猪、物料、人员的管理, 对猪群批次、料肉比和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利用系统内的数据, 可以对各猪场各车间的生产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分析, 并以表格和图形的形式输出, 是基层及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猪场实况, 对猪场进行高效管理的便捷工具。软件不仅适用于天兆猪业旗下的所有猪场, 还可根据具体情况稍加修改后应用与其他猪场。

该软件的成功开发和应用体现了天兆猪业十六字经中“数据准确”的要求, 更体现了天兆管理的高速、高效和信息化, 标志着天兆猪业对猪场生产管理水平进入到V2.0时代。

著作权管理 篇9

中国法律语言学创始人陈炯 (2005) 定义法律术语为在立法体系中表达法律概念的专门用语, 并进一步指出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规范性法律文件内所使用的专门用语。大陆著作权法术语与香港版权法术语之间受各自不同的法律体制以及地域性语言差异的影响, 存在着显著的语域内变异现象, 其术语所表达的上至法律概念下至法律主体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 大陆或者香港两地的法律语言的使用者须小心区分使用两地著作权/版权法律术语, 由此, 两地中文术语及英译术语的同义关系对比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方式

本研究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2001/201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2002/2013年) 简体中文及其英文版本, 与香港现行的《版權條例》 (2013年) , 繁体中文及其英文版本, 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 (CAT) 软件的术语管理技术建立术语库, 导出164个术语, 并从中抽取两地中英文同义术语 (占术语库的86.6%) 。

此外, 结合Cruse (2007) 同义关系研究, 以命题同义、近似同义与语义相近为框架对所导出的相似术语进行对比研究。

三、两地著作权/版权相似术语的语义对比研究

1.命题同义的中文术语匹配同一英文术语。Cruse认为命题同义主要是在于词语和词语之间的衍推关系。术语库中大部分的此类术语可视为此类, 其特征多为所表达的法律概念一致, 却因地域性语言差异而出现的所选用术语与大陆或香港其中的一地的选词与表义不同, 或是其适用语体不一, 或是话语的语义场不一的情况。对此类术语的英译处理, 多为两地术语皆匹配同一英语术语。

与同义等级的参照点最为接近的术语, 有“著作权/版權”与其衍生而出的“著作权转让/版權轉讓”, “著作权所有人/版權擁有人”, “权利继受人/權利繼承人”以及与著作权主体直接有关的术语“作曲者/音樂創作人”。两地中文术语相似, 虽在中文用字上有所区别, 但却相互间词汇语义相等, 所表达的法律概念相同, 参照之下同义等级较高, 可视为命题同义。因此其英译中分别采用同一英文术语“copyright”, “assignment of copyright”, “copyright owner”, “successor in title”。此外, “专有权/獨有權利”对应为“exclusive right”则是典型的语体不一。而语义场不一的例子有“著作权归属/版權的擁有權”, “受委托创作的作品/委託作品”, “出租权/租賃權”。其匹配的术语分别为“ownership of copyright”, “commissioned work”, “the rental right”。

2.命题同义的中文术语匹配命题同义英文术语。本术语库此类术语特征为中文术语和其匹配英译皆使用不同的字或词表达同一法律术语概念, 显著地表现出两地的术语不一致性, 具体如下:

除了两地的中文术语会采取不同的选词这一原因之外, 不同的英译策略也是此类术语出现的原因之一。如在处理“All publications occurs in several countries within 30days subsequent to the first publication shall, including the first publication, be deemed as simultaneous publication.”这一概念时, 中国大陆使用“同时出版”作为术语, 而翻译时以描述性术语为原则, 译为动词结构“simultaneously published”;而香港则使用“同時發表”作为术语, 倾向以规定性术语为原则, 译为名词结构“simultaneous publication”。

3.近似同义的中文术语匹配同一英文术语。Cruse认为近似同义词允许程度或是背景方面的差异。术语库中属近似同义的中文术语例子, 在两地相互之间表义上有一定的程度差异。

如, “侵害著作权/侵犯版權”, “许可/特许”, “篡改/割裂”, “报酬/酬金”, “化名/假名”以及其衍生词“化名作品/以假名署名的作品”, 虽两地中文术语近似同义, 但实为表达同一法律概念, 因此皆各自分别英译为同一术语“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license”, “mutilation”, “remuneration”, “pseudonym”及“pseudonymous work”。

4.语义相近的中文术语匹配同一英文术语。此类术语因地域性语言差异选取语义显然不同的词汇, 却表达着同样的法律概念, 显现出显著的两地术语表达不一致。

“改编/改编本”, “翻译/翻譯本”, “设计图/圖則”, “发行/分發”, “出版/發表”, 及其衍生词“已出版作品/已發表作品”, “发行权/分發權利”和“稿件/手稿”等词, 其对应英文术语分别为“adaptation”“translation”“plan”“distribution”, “publication”及其衍生词“published work”, “right of distribution”, “manuscript”。

其中例子不乏因着某些词在不同区域的进化与演化过程的不一致所带来的地域性语言差异的现象, 因而, 大陆与香港两地的表达会存在着显著不同, 尤其是词性的使用之上。

如“piracy”的术语表达两地分别称为“盗版/盜用”。以大陆的中文惯用习惯来说这两个词分属不同的词性, 前者为名词, 后者为动词。但是在香港“盜用”却可用作为名词。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原件/原本”, 而后者在大陆的中文惯用习惯来说常作为形容词或副词使用, 而其实为同一概念, 译作“original copy”。

5.语义相近的中文术语匹配语义相近的英文术语。此类术语就术语库中的8个形式相似的英文术语但却在两地术语中表达着截然不同的意思, 对应不同的法律概念。例如, 在大陆法律法规中“侵权行为”译作“act of infringement”, 而在香港条例里面有相似的表达“action for infringement”却意为“就侵犯版權進行的訴訟”。

此外, 因着两地法律系统的差异, 会出现两地所使用的中文术语以及其概念不同, 但却使用同一英译术语的现象。如术语库中, “arrangement”一词非常特殊, 其可根据两地的不同的语境转换为三种截然不同的意思, 分别指向不同法律系统中的不同概念。

另外, 大陆的著作权法中的“图形作品”与香港版权条例中的““平面美術作品”亦体现出法律概念上的显著差异。前者专门指称“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 ;而后者明确规定为“包括 (a) 任何髹掃畫、繪畫、圖形、地圖、圖表或圖則; (b) 任何雕刻、蝕刻、版畫、木刻或相類的作品……”。

四、结论

本研究以术语管理的视觉, 对两地著作权/版权中的同义关系术语进行了系统的语义对比分析, 进一步揭示了两地著作权/版权术语翻译上的不一致性及探究产生的原因。在研究中, 从术语库抽取得同义关系的著作权/版权术语进行分析, 总体表现出显著的两地著作权/版权术语的不一致性, 其语用差异主要因两地政治形态与法律系统的不同以及两地的地域性语言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Cruse, D.A. (2007) .Meaning in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42-145.

[2]陈炯.法律语言学概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31-35.

[3]姜望琪.语用推理之我见[J].现代外语, 2014 (3) :293-302.

[4]汤志详.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汉语词汇方面若干差异距离[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5 (1) :103-109.

[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著作权与邻接权法律术语汇编 (中英法对照)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6]香港律政司双语法例资料系统.版权条例.来自互联网:http://www.legislation.gov.hk/blis/chi/index.html.2015.12.

著作权管理 篇10

2006年第9期《中外企业文化》杂志, 曾以封面人物和署名文章的形式介绍了齐善鸿教授以及他的道本管理思想, 文章题目是《新企业文化理论——以道为本的“道本管理”》。2007年12月20日, 齐善鸿的这一理论获得国际管理学会颁发的著作大奖。

齐善鸿长期潜心从事管理理论的研究, 从古今中外丰富的管理实践中, 提炼出道本管理的思想, 并于2007年初出版了《道本管理:精神管理学说与操作模式》和《道本管理:中国企业文化纲领》两本著作。

国际管理学会是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性学术组织, 由著名管理学者和企业家发起, 重在推动以管理实践为基础的管理理论创新。

著作权管理 篇11

关键词:著作权 集体管理 收费标准 延伸管理 监督

一、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立法现状

2001年10月27日,《著作权法》修改后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确立了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著作权法》第8条规定:"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2005年3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成立、组织机构、管理范围、业务监督及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详细规定。2012年至2013年,《著作权法》修正草案第一至三稿也涉及到了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法律设计。这些年来,中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获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薄弱,集体管理组织自身运作和管理等因素,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力量还很弱小,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在传统环境下的问题和困难还没有较好解决的同时,又面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

二、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问题

(一)著作权收费方式不尽合理

围绕着著作权集体管理存在的种种争议中,最为授权使用人所诟病的,大概就是收费方式和数额了。曾经沸沸扬扬的卡拉OK收费事件,正是对这种争议的注解。从我国现行立法对收费标准的规定来看,《著作权法》第二十七条和《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大体一致:收费标准要么依据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标准进行收费,要么与使用者约定使用费的具体数额。在收取使用费时,还应留存使用作品的名称、使用方式和权利人姓名等信息。

实践中,我国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版权使用费收取标准实行的是行政审批制,在版权使用费标准必须由国务院著作权管理部门审批的情况下,该审批行为有关的集体管理组织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获得相应的法律救济。可是,如果使用人对经审批后公告的版权使用费标准有异议,则无法获得法律救济。这对于权利人来说很不公平。

(二)延伸性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 以下简称延伸管理)是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国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授权下,可代表非会员开展其未明确授权的著作权集体管理业务。该模式首次在2013年的《著作权法》(修正草案第三稿)以立法形式确立下来。《著作权法》(修正草案第三稿)在保护著作权人权利的前提下设计了以会员制为主、非会员制为辅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建立了著作权人难以行使的权利的授权机制和交易模式,使合法者受到保护、违法者受到制裁。把非会员著作权人纳入到延伸管理体系中,可有效保护非会员著作权人的权利;但是,该项制度仅仅在《著作权法》(修正草案第三稿)中提出,国家尚未正式颁布施行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延伸管理的规定较为原则,还需要颁布相关实施细则加以明确规范。

(三)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对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督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是指会员大会的监督。会员大会的监督存在着许多的障碍,《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中对于会员的监督权并没有做太多的规定,仅仅规定会员大会有权选举和罢免理事的权利。但是罢免的基础、理由和程序是什么等一些问题并没有涉及。外部监督主体中,国家版权局是集体管理组织的最主要监督机构,但是它与各集体管理组织之间关系难以理清,其所起到的监督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另外,民政部门作为集体管理组织的审批机构之一,也具有一定的监督责任。但是民政部门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其监督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三、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统一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收费标准

首先,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制定版权许可使用费的参考标准,这个标准是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可以浮动的标准。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参考集体管理组织拟定的收费标准,并且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理论研究,来确定浮动的标准,以及不同标准适用的不同地区。在使用费的订立过程中,应当经过严格的听证程序,听证时,权利人、潜在使用者、行业代表人都应出席。国家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专业性机构来进行使用费订立的评估,这样一方面减轻了集体管理组织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使收费标准可以尽快的确定下来。

(二)明确适用延伸集体管理的范围和权限职能范围

延伸管理制度虽然对改革当前会员制的弊端有很大裨益,但是该制度尚有很多争议,亟待明确其范围,防止集体管理组织垄断化、公权化,甚至剥夺著作权人的选择权。因此,我国可以将延伸著作权集体管理限定于国家的授权、法律的规定。对于已经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延伸管理并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权利人可以通过事后确认或者不溯及既往地否认许可来确定延伸许可的效力。而对于著作权人可以自己行使的权利则不允许延伸管理。

此外对进行延伸管理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要进行如下权能限制:(1)延伸管理对非会员的著作权只能进行非专有许可;(2)非会员著作权人享有事前禁止许可与事后确认或否认许可的权利;著作权人不允许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延伸管理其著作权的,可以通过法定方式公示以禁止延伸管理,没有公示的视为默认延伸管理。对于已经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延伸管理并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著作权人可以通过事后确认或者不溯及既往的否认许可来确定延伸许可的效力。

(三)构建综合健全的监督机制

首先,要加强政府监督。政府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的监督,第一,要监督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准入制度,第二,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成立以后,对其运营进行的一系列监督和管理。然而政府的监管并不是干预集体管理组织的正常经营活动,而是对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变更,对集体管理组织的使用费标准、分配规则、财务运转等集体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监督。其次,要加强组织内部监督。在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采用的都是会员制,可见会员对于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在我国并未规定组织应成立监事会的情况下,应加强会员大会对理事会的监督。"如在程序上,若理事拒绝履行召集会员大会义务时,应当赋予会员有权提起会员大会召集之诉;或者依照公司法的规定,使会员可行使代位之诉。"再次,加强公众监督。一方面,公众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运行的监督可以有效地防微杜渐组织内的暗箱操作;另一方面,公众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运行的监督,可以使公众及时获得相应信息,促进著作权私权领域与公有领域的平衡,以达到著作权法鼓励创新、促进文化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杨东锴、朱严政.著作权集体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玉香.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研究--写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之际[J].法学杂志,2013(8).

[4]奥拉夫·斯托克莫.延伸集体管理应适用于中国[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12-27(06).

著作权管理 篇12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著作权管理模式, 其通过集体组织的设立、权利人的授权等程序来实现对著作权的保护, 尤其在著作权的批量化许可行为、报酬的支付等方面因其便捷性而受到青睐。目前, 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作品的大量涌现对其著作权的保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保护网络作品成为热议的话题, 而采用集体管理制度实现对网络作品的保护成为了现今学界较为主流的观点。

但是, 中国的集体管理制度起步较晚, 发展还不成熟, 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缺陷。“2014年1月16日,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汤兆志在出席由国际作者和作曲者协会联合会 (CISAC) 召开的‘版权和集体管理研讨会’时表示, 中国的集体管理制度还存在四大缺陷:‘法律法规设计有缺陷、集体组织公信力不够、集体组织自身管理存在问题、人们的版权意识还不强。’”1面对现状, 集体管理制度是否能真正解决网络作品的保护问题?是否可以另辟蹊径, 排除网络作品的集体管理, 而采取自我管理的方式实现对网络作品的保护呢? 值得深思。

二、中国现行集体管理制度及其缺陷

(一) 中国现行集体管理制度

在中国, 著作权主要分为两种管理模式:一是行政管理, 一是集体管理。行政管理模式即是国家公权力为更好地实施《著作权法》、保护相关合法权益而设置专门的政府机构予以监管, 与之相对, 集体管理组织则多为民间组织。根据中国 《著作权法》第8条第2款规定, 中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非官方的非营利性组织。

中国的集体管理组织出现较晚, 从1992年底成立第一个集体管理组织音著协开始, 至2010年, 中国集体管理组织体系才得以基本建立。中国现行《著作权法》对于集体管理组织并无详细的规定, 仅在第8条作原则性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难以适用。直至2004年12月, 国务院制定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才对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 机构、活动、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使中国的集体管理制度有法可依。但不可否认, 在立法上仍然存在诸多缺陷, 仅有管理条例的规制是远远不够的。

(二) 现行集体管理制度难以保护网络作品

1.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中国《著作权法》自2001年第一次修改时才将集体管理制度引入现行法律中, 但仅在第8条以一款原则性的规定一语带过, 并未对其相关制度予以具体规定, 显然在司法实践中不会起到太多实际的效果, 2010年的修正仅对部分条文予以调整, 并未触及集体管理制度的完善。此后, 虽然制定了 《条例》予以弥补, 但仍然存在立法缺陷。如邻接权是否使用集体管理、美术作品的追续权等方面。

2.集体管理组织自身存在问题

能够行使集体管理的前提不仅是法律的保障, 同时也要得到权利人的信任。现今, 中国民众对于集体管理制度所知甚少, 并且普遍对其持怀疑态度, 纠其原因, 其实是集体管理组织自身存在问题。其一, 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地位。虽然中国的集体管理组织属于民间组织, 但其行政属性浓郁, 监督机制不足, 导致其在管理活动中形成超然的垄断地位, 难以得到权利人的信任。其二, 日常管理存在不足。例如信息公开渠道的建立就难以使人满意。虽然《条例》规定集体组织必须向权利人公布完备的权利使用信息, 但是现实中却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 使得权利人宁愿自我保护, 也不愿将权利交由集体组织管理。

3.网络环境的特殊性

网络环境具有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等特点, 与传统的著作权保护相比, 有其特殊之处。其一, 运营商往往有自己的运作模式, 在中国, 其目前并没有和集体管理组织建立起成熟的合作机制, 例如如何建立商业运行模式、合理收取使用费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其二, 用户长期以来已经形成 “拿来主义”的习惯, 集体管理组织又没有形成较高的公信力, 无法取得用户的信任, 难以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

三、《〈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三》的修改及其评价

(一) 引入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面对上述诸多问题, 法律的及时更新已经呼之欲出。目前,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 且被看作是首次主动修改。2012年10月, 国家版权局内部讨论了第三次修改草案, 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该草案对现行法律的体系、具体条款均有重大变动, 其中针对著作权集体管理存在的问题, 将原则性、难以实施的规定予以细化, 增强了可操作性。但是, 修改草案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这主要表现在61条、72条1确立的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指集体管理组织, 在得到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的授权后, 可以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 除非权利人书面声明排除集体管理。这就将集体管理组织规制的对象从会员扩展至全体权利人, 大大增加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范围。

该管理模式并非中国首创, 而是在国际社会中早有先例。例如北欧, 在长期的集体管理实践中, 逐渐确立延伸性集体管理模式, 并广泛运用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转播等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俄罗斯也设立了相关制度, 在音乐、音像作品等领域确立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这些成功的经验是中国在本次修改草案中决定引入该制度的理论基础, 也为中国立法提供了借鉴的余地。

该制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一, 法定性、授权性、广泛性。该项制度触及到全体权利人的切身利益, 因此需要严格贯彻其法定性, 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全部要件、得到行政部门的授权、本身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集体管理组织才可以行使。其二, 非自愿性、特殊性。该特点主要针对非会员。该制度是对民法上私权自治制度的突破, 首先确定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权, 非会员只能通过书面否定的方式才能予以放弃, 具有非自愿性。同时, 非会员也有依法单独获取报酬或者禁止非法使用的特殊权利。

(二) 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中国立法引入该制度的初衷是好的, 其旨在通过集体组织的集中管理, 批量化解决例如授权困难、权利人维权力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使得著作权的保护成本降低, 提高司法资源的利用率。但是, 目前拟确立的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却存在很多缺陷, 与立法初衷难以统一, 不符合权利人的要求,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集体组织的权力在法理上无来源依据。集体组织作为一种非官方非营利性组织, 其所拥有的权力必须严格依靠法定, 遵循“法无明文规定皆禁止”的法理思想。代表权作为一项私权, 必须来源于当事人的授予, 否则将造成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侵害。本次修改草案中的规定, 将集体组织的代表权无限地扩大, 推定其自始即具有代表权, 当事人只有作出否定的权利, 否则皆视为代表权存在。这种做法将导致当事人“被代表”, 剥夺了当事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和私权的意思自治原则具有强烈的冲突。况且集体组织作为强势的一方, 这种范围过大的保护将为其滥用权利提供便利, 当事人往往因种种原因不敢与其对抗、公开声明否定, 这在无形中逼迫当事人必须承认该代表行为, 是不符合法理也不符合人权要求的。

其次, 进一步导致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上文已经提到, 集体管理组织因其行政色彩、转悠性质而存在垄断的现象, 这一直遭到权利人和部分学者的诟病, 本次修改稿的内容更是将这种垄断推向一个高峰。不必经过授权的代表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地位, 使权利人的弱势更加明显。

最后, 没有意识到集体管理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难”很大一部分原因, 是来源于自身问题导致的民众信任度低。若不解决授权问题, 管理活动难以开展的现状是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信息公开渠道的不健全、垄断地位与市场规律的矛盾等等, 这些现存的问题尚且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又通过设立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剧权利人对“被代表”的担心, 无疑是治标不治本。这只会导致集体组织的信任度继续下降, 而且可能滋生滥用权利、与第三人恶意串通等违法行为, 权利人的弱势地位不仅没有得到扭转, 甚至于是否授权的自由都是限制重重, 这无疑与《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背道而驰。

四、网络作品可否定集体管理

通过上述阐述可知, 中国的集体管理制度还不成熟且面临多重困境。在这种情况下, 再行介入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 不仅会使得集体组织的运作更加力不从心, 而且难以有效达到保护网络作品的效果。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网络作品排除在集体管理的范围之外, 转而采用自我管理的模式保护网络作品。具体做法可以参考如下意见:

首先,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弥补集体管理制度的相关立法的同时, 明确集体管理制度涉及的范围, 将网络作品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从管理范围中删去。此外, 针对网络作品的保护专门立法, 例如, 管辖权如何确定、法律术语的完善、合理使用范围的适当扩大、支付补偿金等问题, 均应设定详细的规则, 使网络作品的保护有法可依。

其次, 加强技术监控手段。网络作品侵权行为往往具有技术含量高的特点, 因此加强技术手段可以从侵权条件上遏制此类行为。目前已经广泛运用的手段有:小说阅读网站常用的防拷贝技术, 应对传统的非法复制行为;德国开发的数字水印技术, 应对音乐作品的非法下载行为等。此外, 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网络监控技术等等技术手段也都渐趋成熟。 这些新兴技术手段是短期内应对网络作品侵权行为的一条捷径。

最后, 加快树立版权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树立用户的版权意识, 从根本上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网络的便捷和廉价, 已经使用户形成了免费使用的习惯, 如不及时扭转, 那么保护措施的推行将受到很大的阻力。例如, 曾经尝试推行的音乐付费下载、KTV收取版权费等, 都因为负面反映太大而难以进行。因此, 版权意识的树立是根本做法, 但是需要长期的过程, 只能循序渐进。

五、结语

网络作品由于其特殊的性质, 导致著作权保护存在诸多困难。集体管理制度虽然有其优势, 但是在网络作品的管理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虽然中国希望在《著作权法》的修改中, 引入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予以完善, 但是在平衡各方利益时过于偏重对集体管理组织的期待, 忽视了对其权利的限制, 反而导致集体管理组织垄断性增强等负面影响。在网络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 大胆将网络作品排除在集体管理的范围之外, 不失为一个值得考虑的新思路。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保护网络作品, 或许会在现阶段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于玉.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应对数字网络环境挑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2]罗向京.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与变异[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3]杨东锴, 朱严政.著作权集体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梅术文.著作权法上的传播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5]杜伟.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若干问题探析——基于著作权法的立法考量[J].知识产权, 2013, (1) .

[6]卢海君, 洪毓吟.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质疑[J].知识产权, 2013, (2) .

[7]高恩胜.著作权法修改草案若干规定的否定性创见[J].求索, 2012, (11) .

[8]倪静.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反垄断规制的新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3, (6) .

[9]梁志文.著作权延伸性集体许可制度的移植与创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2, (8) .

[10]熊琦.论著作权集体管理中的私人自治——兼评中国集体管理制度立法的谬误[J].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3, (1) .

上一篇:视觉元素下一篇:护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