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著作

2024-09-12

软件著作(共8篇)

软件著作 篇1

0 引言

开源软件也称为开放源代码软件, 是一类遵照开源软件许可证发布的软件, 具有源代码完全开放的显著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 开源软件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逐渐形成了以软件技术服务为主的开源软件商业化模式, 是未来软件开发及应用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相比商业软件, 开源软件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遵照开源软件协议和源代码完全开放两个方面, 由此造成了很多不确定性, 例如开源软件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著作权及权属约定问题和软件源代码潜在的侵权及专利风险问题等[1,2]。

在开源软件知识产权法律研究方面, 张平、张韬略等从开源软件本体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分析, 认为开源软件自身的特殊性与现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封闭性趋势有所冲突, 这一冲突是产生开源软件知识产权问题的核心[3,4]。另外一些研究者针对具体涉及的法条解释和司法案例分析等, 系统论证了开源软件的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性, 分析了现有版权制度和专利保护在调整开源软件过程中存在问题[5,6,7,8,9,10]。其中, 穆合义等通过分析开源软件许可证, 归纳了许可证契约下的软件特征[9]。闫晔等针对基于开源软件开发专有软件这一具体问题开展版权保护研究, 提出通过著作权和专利权共同保护的方法规避侵权风险[10]。

综上所述, 由于开源软件是一类法律意义上的新鲜事物, 现有法律的滞后性可能会制约其发展, 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适用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及规避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同时, 由于开源软件涉及程序代码和软件开发等计算机技术, 其专业技术特征非常明显, 也给知识产权法律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带来了困难和挑战。针对开源软件知识产权相关的专门性单一法律适用性特点和法律特征, 例如单独针对著作权法或针对专利法, 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梳理和分析。

著作权法保护在计算机软件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中处于核心地位。开源软件作为一类计算机软件, 其著作权优先得到保护。同时, 其开放的源代码及软件开发的无限继承性所带来的著作权风险及矛盾调整问题也是首当其冲的, 例如著作权的归属问题与变更调整, 软件代码修改和再次发布等源代码继承过程中的侵权风险等。本文将针对开源软件的著作权法律适用性问题, 依据著作权法和相应法律法规, 归纳开源软件的著作权属性和法律特征。

1 开源软件历史与基本概念

1.1 开源软件发展历程

尽管开源软件一词最早出现在1998 年, 但是开源理念可以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的自由软件运动。1984 年, 美国Richard Stallman发布了《GNU宣言》, 反对当时逐渐流行的封闭软件源代码行为, 倡导发起自由软件运动。随后, 广泛用于自由软件及后来的开源软件的通用公共许可证 (即General Public License, 缩写为GPL) 正式发布。1989 年,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Linus Torvalds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Linux操作系统软件。Linux采用GPL, 为开源软件兴起提供了基础核心支撑。1997 年, 美国Eric Raymond在著作《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中文版为《大教堂和大集市》) 中进一步明确区分了自由软件和商业软件, 理论性地论证了自由软件以及后来的开源软件在开发模式上代表着历史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 为后续开源软件的发展进行了关键的理论探索。

1998 年2 月3 日, “Open Source”被正式提出用于开源软件, 以区别自由软件。接着, 由Eric Raymond等人发起并设立了开源计划组织 (Open Source Initiative Association, 简称OSI) , 为开源软件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组织支撑和制度保障。1999 年初, 《Open Sources: Voices from the Open Source Revolution》 (中文版为《开源软件:开源革命之声》) 正式出版。至此, 开源软件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系统性概念及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成为有理论、有目标、有框架、有内容、有权威组织负责机构的完整体系。目前, 开源软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于2004年成立了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 随后出现了开源中国社区等组织。各组织持续推动着开源软件发展。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致力于开源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红旗Linux和优麒麟Ubuntu Kylin等。

从软件开发自身及商业化发展角度来说, 开源软件不同于自由软件, 它在坚持开放、自由和共享的同时, 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技术优势, 积极与商业市场充分融合, 逐渐实现了产业化发展。随着基于开源软件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和软件公司逐渐壮大, 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 已经初步形成了开源软件的商业产业链。另外, 大型商业软件公司也找准时机, 纷纷与开源软件组织展开合作。例如, 1999 年, IBM率先启动开源软件支持计划, 与开源社区组织合作, 共同开辟了新型的以服务为盈利的商业模式。总之, 从软件开发目标和理念来看, 开源软件继承了自由软件精神, 通过软件的开放、自由传播和共享, 实现软件和知识的全人类共享。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为其提供了无限的发展动力。尽管自身特殊性和法律滞后性给开源软件发展带来了隐患, 但是, 开源软件是未来软件发展的重要趋势, 其前景不可估量。

1.2 开源软件定义与开源软件许可证

通过OSI的说明可以发现, 开源软件定义本身是对开源软件许可证所做的界定。具体来说, 任何一款软件或程序只有采用了OSI认证通过的开源软件许可证进行发布, 该软件或程序才能够归属为开源软件。其中, OSI开展认定所依据的开源软件许可证认定标准是核心。该标准文件限定了开源软件许可证的基本条款和要求内容, 从而约束了开源软件的发布、开发和使用等各项工作, 其内容主要包括确保软件可以被自由的再次分发, 发布的软件必须包括源代码, 保障使用者可以修改并开发获得衍生版本的权利, 保障作者源代码的完整性, 以及应用对象不得有歧视及其他限制等。目前, 通过OSI认证的开源软件许可证约有近30 多种, 例如常见的LGPL、MPL、BSD、QPL和IBM等许可证。

通过上述标准认定的软件许可证才能称为开源软件许可证或协议, 并可以被用于开源软件的发布。尽管各种开源软件许可证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 但是其基础标准已经被严格限定。由于其所采用的协议严格遵守相应开源软件许可证标准, 因此, 开源软件特殊性的根源来自于此。这类开源软件协议的约束为软件本身带来了众多显著特征, 并与其他类别软件存在明显差异。典型的具体特征包括: (1) 必须遵守预先约定的开源软件许可证即开源软件协议; (2) 源代码完全开放; (3) 软件作者保留相应著作权; (4) 软件作者对软件后续责任的免除; (5) 后续再次发布等过程中的开源协议继承性。这些特征突出表现在协议约束继承性、代码完全开放性和担保责任免除性等三个方面, 并对著作权相关权利属性产生影响。

2 开源软件的著作权属性

开源软件属于计算机软件的一个分类。在保护开源软件时, 会适用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制度。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 世界一直在探索调整计算机软件的法律制度。1972 年, 菲律宾成为世界上最早选择使用版权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国家。1980 年, 美国也将计算机软件纳入版权法的调整范围。1990年, 我国颁布的《著作权法》第三条将“计算机软件”纳入著作权的保护范围。1994 年,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通过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其中规定了计算机软件应作为《伯尔尼公约 (1971 年) 》所指的文字作品给予保护。目前, 我国的计算机软件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除了《著作权法》外, 还包括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主要保护内容为著作权人申请保护的程序源代码和相关的文档。而从著作权保护内容来看, 其保护的核心主体是“表达”, 并不保护所谓“思想”的技术核心, 计算机软件也是如此。尽管在现有知识产权保护方法和专业技术上, 无法通过简单地审核程序代码和文档进行“技术”甄别, 以实现软件“思想”的保护, 但是, 由于计算机软件不同于文字或艺术作品, 是为解决计算机运行等实际技术问题而开发的, 具有明确的实用技术性质, 因此, 单纯基于软件版权和著作权法保护知识产权存在潜在风险。

使用著作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是目前国际通用做法。依据我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拥有法律规定的专有权利, 包括发表权、署名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修改权、翻译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另外, 软件著作权人还有权将署名权之外的其他专有权许可他人使用并获得报酬。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将全部或部分权利转让出去获得报酬。此外, 著作权人还可以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附加技术措施或权利管理信息, 其他人不得故意规避或破坏。著作权法在授予和保护著作权人权利的同时, 也做出了一定限制, 主要体现在保护时间、附件合法持有者额外权利以及研究学习等合理使用约束。

开源软件作为一类特殊的计算机软件, 虽然具有众多差异性特征, 但是其仍然受版权法规制。开源软件的作者同样享有以上著作权, 其权利也受到著作权法的限制, 只不过权力与限制所表现的内容和调整对象不同而已。与传统计算机软件相比, 由于开源软件其本身所依赖的开源软件许可证协议及其固有的合同约定效力, 开源软件在著作权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性, 其法律特征主要体现在放弃部分权利和约束附加义务, 比如, 开源软件开发者明确放弃复制权和修改权。但这些不影响开源软件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根据著作权特点, 开源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具体权利项可以主要分为精神权利、财产权利和作品附加管理信息及措施受保护权利三个方面。

3 开源软件著作权内容

3.1 精神权利方面

开源软件著作权的精神权利方面是指开源软件著作权人基于开源软件而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密切相关的权利。所涉及的精神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

发表权是将开源软件公之于众的权利。一般来讲, 开源软件在未发表之前的软件本身是私有软件, 只有按开源许可证协议要求发表以后才可以说是开源软件。开源软件普遍采用网络社区发布方式, 对于在社区公布于众的代码, 其代码的提交可以认为是发表。

署名权是开源软件开发者表明身份以及在软件上署名的权利。通常将开源软件作品上署名的人推定为开源软件作品的作者。开源软件的开发主要由开源软件网络社区组织、企业或自然人完成。对于变更协议发布的软件作者, 其署名权不会因为将软件开源而丧失对软件的所有。对于开源软件作者来说, 署名权所代表的精神权利意义十分突出, 并明确加以保护, 以防他人假冒署名。大多数开源软件许可证明确要求修改者必须说明具体修改内容, 并注明软件原作者, 确保不影响原作者的声誉。

修改权是指对开源软件代码或文档进行增加、删除或变更程序语句前后顺序的权利。开源软件修改权与一般软件不同。如果开源软件修改后不再发布, 这种修改是没有限制的。如果是对开源软件修改后再发布, 则应严格遵从具体开源协议, 该制约来自协议的合同效力。

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指保护开源软件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对于开源软件的任何修改, 都需要明确原作者并标注修改内容。由于软件产品不同于文学艺术作品有强烈的人格色彩, 所以其主要内容完全可以被包含在修改权内。这项权利也包含防止恶意修改的作用。

3.2 财产权利方面

开源软件的财产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及应当由开源软件权利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包括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和转让其拥有版权的权利。

复制权, 是指将开源软件制作成一份或多份的权利。根据开源软件许可证, 开源软件可以任意的被他人复制, 即开源软件的开发者允许他人复制其成相应软件, 不受权利人的限制。但是, 对于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后果及连带责任, 开源软件协议明确了无担保责任的免责条款。

发行权, 是指发布开源软件的权利, 具体是指以出售或者赠与的方式向公众提供软件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在不改变原软件许可证的前提下, 开源软件使用者可以向任何人提供该软件, 包括赠与及销售。开源软件协议没有限制用户出卖自己获得的开源软件。

出租权, 是指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程序复制件的权利。开源软件通过许可协议将复制权、再发布权都授予软件的使用者, 所谓出租权已不存在现实意义。因此, 开源软件的出租不受限制。

网络信息传播权, 是指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软件, 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软件的权利。信息网络传播权在本质上是复制权和发行权的结合, 既然开源软件许可证将这两项权利都授予软件用户, 那么对原始软件的网络传播权也是开放给用户使用, 并无过多的制约。

翻译权, 是指将开源软件所用的自然语言文字转换成其他自然语言的文字的权利。需要说明的是, 将软件的源代码用其他计算机语言重新编写不属翻译权的范畴。只要不是将开源软件再次发布, 公众可以将原软件翻译成其他语言, 这在原则上是允许的, 但是应当注明译者的名字, 以免影响原软件的声誉。

开源软件权利人还拥有许可他人行使专有权及转让著作权的权利。包括开源软件权利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其软件著作权的各项权利, 以及权利人可以全面或者部分转让著作权, 并依照约定获得报酬。正是基于该项权利, 开源软件权利人可以通过开源软件许可证对使用人进行约束。这也意味着开源软件权利人对自己经济权利的让渡, 放弃了部分获得报酬的权利。

3.3 作品附加管理信息及措施受保护的权利

随着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进程加快, 对软件或程序的复制越来越简单, 商业软件一般会采取某些技术措施限制这种未经许可的复制行为, 典型如禁止商业软件的盗版复制或破解使用。我国法律规定, 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保护其包括计算机程序在内的各种数字形式作品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权利管理信息, 均属于侵权行为。

开源软件用户的修改、复制和再发布软件权利是依据开源软件许可证而接受限制的。作为开源软件本身, 其作品附加管理信息及措施受保护权利是存在的。但是, 如果因为开源软件本身作为技术措施受保护而限制用户修改该软件, 则违背了开源软件精神。因此, 一些开源软件协议明确规定并限制使用开源软件被用作版权技术保护措施。

虽然在本项所述涉及权利方面, 上述假设情况没有十分突出的矛盾。但是, 开源软件许可证只对当事各方 (软件作者和使用者) 产生约束力, 没有对第三方约束的效力。因此, 开源许可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开源软件被用作版权保护措施, 但却不能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开源软件精神与知识产权保护价值理念的固有冲突。

4 结束语

开源软件是一类遵从开源软件许可证发布的计算机软件, 具有完全开放的源代码特点。开源软件许可证是一种协议, 约束和限制了软件作者和使用者, 也使得开源软件在软件著作权方面具有众多显著的法律特征。通过分析这些法律特征发现, 单纯的著作权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涵盖涉及开源软件使用和开发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事务调整范围, 还存在一些潜在的过程风险。一些研究学者也提出采用著作权法、专利法和电子信息管理等综合性知识产权保护方法实现对相关开源软件工作的系统性调整。总之, 开源软件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知识产权涉及的方方面面制度尚不健全。后续将围绕开源软件的专利法特征及法律法规适用性等问题进一步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秦勤, 刘春年.网站构建中开源软件许可分析

[2]林枋.开源软件的许可证浅析[J].科技广场, 2009, (05) :242-243.

[3]张平, 马骁.开源软件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批判与兼容 (一) [J].科技与法律, 2004, (01) :54-61.

[4]张韬略.开源软件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制度诱因、规则架构及理论反思[D].北京:北京大学, 2004.

[5]秦明.开源软件知识产权保护若干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2006.

[6]车璐.开源软件法律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7.

[7]杨宜坚.开源软件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2011.

[8]马龙.开源软件开发和使用之法律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1.

[9]穆合义.开源软件许可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9.

[10]闫晔, 李超.基于开源软件开发专有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7 (07) :22-25.

软件著作 篇2

1.1 什么是软件著作权登记

1.2 什么是软件版权登记

1.3 为什么要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软件版权登记)

1.4 软件著作权登记所需材料

1.5 哪些人可以作为软件著作权登记的申请人

1.6 软件著作权登记是民间行为还是政府行为,它的效力如何

1.7 软件著作权登记的时间

1.8 我想办理软件著作权登记业务,但是又担心我的软件代码因此泄露,怎么办

1.9 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可以被撤回么

1.10 我的登记信息或者登记材料有误,可否变更或者补充

1.11 哪些情况下登记申请会被否决

1.12 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可以被撤销么

1.13 软件著作权登记所需的费用有哪些

1.14 软件著作权登记业务办理流程

1.15 什么是著作权(版权)

1.16 哪些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

1.17 保护著作权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

1.18 各类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有多长

1.19 作品著作权登记的范围

1.20 什么是计算机软件

1.21 软件著作权保护期限是多长

1.22 哪些人可以成为软件著作权人

1.23 软件著作权可以保护软件的思想、算法和技术方案吗

1.24 什么是软件开发者

1.25 合作开发的软件著作权怎么归属

1.26 委托开发的软件著作权怎么归属

1.27 由国家机关下达任务的软件著作权怎么归属

1.28 职务开发软件和非职务开发软件怎样界定

1.29 软件相似是不是就视为侵权

1.30 进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有什么作用

1.31 只有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后才有版权吗

1.32 申请登记的软件名称是不是不能与已登记的软件名称重名

1.33 可以以个人名义申请登记吗

1.34 个人申请登记要提交什么身份证明文件

1.35 法人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要提交什么身份证明文件

1.36 合作开发的软件由谁进行登记

1.37 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需要提交的材料是什么

1.38 软件著作权登记中需要提交的鉴别材料包括什么

1.39 申请表中的一般交存和例外交存怎样区别

1.40 鉴别材料作例外交存有什么意义

1.41 软件的初始版本已经登记,升级版本还要再登记吗

1.42 登记证书可以要两个或多个吗

1.43 外地申请者的申请费什么时候交

1.44 算法软件可以登记吗

1.45 游戏可以登记吗

1.46 其它问题

什么是软件著作权登记

答:根据《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 记办法》的规定:“为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增强我国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国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鼓励软件登记,并对登记的软件予以重点保护 “。因此,软件著作权登记是指根据国家《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的规定,由国家主管机关依职权对软件进行的著 作权登记活动。经过登记并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的软件,不仅受到国家著作权法的保护,而且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

什么是软件版权登记

答: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和版权含义相同。因此,目前大家常说的软件版权登记,就是软件著作权登记,两者含义完全相同。

为什么要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软件版权登记)

答:

1.软件著作权登记是软件得到重点保护的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第32条规定:“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要规范和加强软件著作权登记制度,鼓励软件著作权登记,并依据国家法律对已经登记的软件予以重点保护。”

2.软件著作权登记是提起诉讼、司法保护的前提。在发生软件著作权争议、软件著作权纠纷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是著作权人主张权利的证明,因此,它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司法保护的前提。

3.软件著作权登记是软件作品作为技术出资入股的前提。《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计算机软件可以作为高新技术出资入股,但是一般都要求权利人提供《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作为评估依据。

4.软件著作权登记是权利人享有各项优惠政策的前提条件。登记人可以依据《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享受有关税收、知识产权、投融资、产 业技术、出口、人才吸引等若干的优惠政策。另外,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后,可进行软件产品登记和软件企业的认定(双软认定),由此可享受国家的税收 优惠政策。

5.软件著作权登记是在我国境内合法经营或者销售软件产品的前提和保障。

软件著作权登记所需材料

答:申请人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应当向其代理人提交如下材料:

(一)按要求填写的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

(二)软件的鉴别材料;

软件的鉴别材料包括程序和文档的鉴别材料。

程序和文档的鉴别材料应当由源程序和任何一种文档前、后各连续30页组成。整个程序和文档不到60页的,应当提交整个源程序和文档。除特定情况外,程序每页不少于50行,文档每页不少于30行。

(三)相关的证明文件。这些文件一般包括: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身份证明;

有著作权归属书面合同或者项目任务书的,应当提交合同或者项目任务书;

经原软件著作权人许可,在原有软件上开发的软件,应当提交原著作权人的许可证明; 权利继承人、受让人或者承受人,提交权利继承、受让或者承受的证明。

哪些人可以作为软件著作权登记的申请人

答: 根据《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的规定:“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人应当是该软件的著作权人以及通过继承、受让或者承受软件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 “。根据这一规定,并非只有原始著作权人才能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他的继承人,或者受让他的著作权的个人或者单位,都可以作为申请人来申请。对于那些合作 开发的软件进行著作权登记的,可以由全体著作权人协商确定一名著作权人作为代表办理。著作权人协商不一致的,任何著作权人均可在不损害其他著作权人利益的 前提下申请登记,但应当注明其他著作权人。软件著作权登记是民间行为还是政府行为,它的效力如何

答: 软件著作权登记是一项国家权力,其效力受到国家信用的保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版权局主管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管理工作。目前,国家版权局认定中 国版权保护中心为软件登记机构。经国家版权局批准,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可以在地方设立软件登记办事机构。同时,鉴于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需要较多的专业经验和 知识,申请人一般都委托盛邦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代理其申请。

软件著作权登记的时间

答:一般来讲,从取得受理通知书之日起30日,登记中心可以办理发证事宜。具体时间请留意中心的通知,或者与我们的工作人员联系。

我想办理软件著作权登记业务,但是又担心我的软件代码因此泄露,怎么办

答: 我们理解您的担心,但是,一般来讲,申请人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过程中提交的源代码、程序文档等材料是被严格保密的,除非经过公检法等部门的依法查 询,除申请人以外的其他人都无法接触到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中规定,“软件著作权登记时,申请人可以申请将源程序、文档或者样 品进行封存。除申请人或者司法机关外,任何人不得启封”。

另外,目前登记机关允许申请人对软件代码进行特殊处理后再提交,这种提交方式被称为“例外交存”。目前允许的例外交存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A 对鉴别材料作例外

然,这并不是说软件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就完全不被法律保护。虽然由于著作权法的局限性,软件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将独 创性的方法申请成为专利,并通过专利法对软件创造性的算法、流程、思路进行排他性的保护。具体信息您可以通过与我们的专利工程师联系获取详细资料,盛峰专 利网的网站地址是http:///zl。

什么是软件开发者

答:是指实际组织开发、直接进行开发,并对开发完成的 软件承担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或者依靠自己具有的条件独立完成软件开发,并对软件承担责任的自然人。

合作开发的软件著作权怎么归属

答: 根据《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定的精神,由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作开发的软 件,其著作权的归属由合作开发者签订书面合同约定。如果合作开发各方没有书面合同约定,或者对于书面合同没有达成一致,我们可以参考著作权法的规定:“ 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 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委托开发的软件著作权怎么归属

答:接受他人委托开发的软件,其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书面合同约定;无书面合同或者合同未作明确约定的,其著作权由受托人享有。

由国家机关下达任务的软件著作权怎么归属

答:由国家机关下达任务开发的软件,著作权的归属与行使由项目任务书或者合同规定;项目任务书或者合同中未作明确规定的,软件著作权由接受任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职务开发软件和非职务开发软件怎样界定

答: 自然人利用业余时间及个人的物质技术条件开发完成的,并且与本人的本职工作内容无直接联系的软件为非职务开发软件。自然人在单位任职期间针对本职工作中明 确指定的开发目标所开发的软件,或者开发的软件是从事本职工作活动所预见的结果或者自然的结果,或者主要使用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金、专用设备、未公开 的专门信息等物质技术条件所开发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软件,自然人的开发行为属于职务开发,软件为职务开发软件,该软件著作权由单位享有。

实践中,具体开发人员与其所在单位就软件的归属发生争议的情况越来越多,并且存在举证困难,后果严重的情况。因此,我们建议无论是开发者还是其所在的工作单位,在软件开发完成后及时办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避免日后的纠纷和麻烦。

软件相似是不是就视为侵权

答: 软件开发者开发的软件,由于可供选用的表达方式有限而与已经存在的软件相似的,不构成对已经存在的软件的著作权的侵犯。所谓的表达方式有限,是指由于软件 产品的潜在用途、行业、功能的局限性,导致软件必须采取某种表达方式的,这种表达方式的相似就是由于表达方式有限导致的,不构成侵权性的相似。例如,文字 处理软件都需要有复制、粘贴等编辑功能,那么,两款软件都有这个功能就互相之间不构成侵权。另外,两款财务软件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财务规则和财务制度编写 的,那么,他们为了遵守通用财务规定和规则而出现的相似性,也不构成侵权性相似。有关这方面的具体问题,可以与我们的法律顾问盛峰律师事务所沟通获得帮 助。

进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有什么作用

答:国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鼓励著作权人 进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并对已登记的软件给予重点保护。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是对登记事项的初步证明,可以帮助持有者在诉讼中起到减轻举证责任的作用。根据国务院颁发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有关规定,证书可以作为软件企业申请减免税收的证明。

只有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后才有版权吗

答: 软件开发完成后著作权自动产生,不论是否登记,都享有著作权。但是,考虑到方便举证的问题,目前国家政府机关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软件企业认定等方面,还 是要求企业提供《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作为其享有软件著作权的证据材料。在法院诉讼过程中,《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

申请登记的软件名称是不是不能与已登记的软件名称重名

答:只要是独立开发享有著作权的软件都可以申请登记,软件名称可以相同或相似。但是,考虑到不同厂商之间软件产品的区分,以及部分软件产品的名称与其开发单位享有的商标专用权可能有一定的关联,我们建议后登记的软件尽量不要和先登记的软件重名。可以以个人名义申请登记吗

答:只要是著作权人就可以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依靠自己具有的条件独立完成软件开发,并对软件承担责任的自然人本身就是软件的著作权人,其完全可以作为申请人申请登记。

个人申请登记要提交什么身份证明文件

答:需要提交个人的身份证复印件(打印在A4纸张,如果是二代身份证则正反两面信息都要复印)。

法人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要提交什么身份证明文件

答: 公司需要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事业单位需要提交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机关需要提交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社团法人提交社团法人证书复印件。都应是 A4格式,都需要盖章后提交。外国的公司、社团和其他单位也可以依据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进行登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外国公司提交的身份证明文件需要 中国驻当地使领馆的认证,同时所有的外文文件需要翻译公司翻译,并加盖翻译公司的公章。

合作开发的软件由谁进行登记

答:合作开发的软件进行著作权登记的,可以由全体著作权人协商确定一名著作权人作为代表办理,申请者签章时只需由此著作权人签公章。著作权人协商不一致的,任何著作权人均可在不损害其他著作权人利益的前提下申请登记,但应当注明其他著作权人。

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需要提交的材料是什么

答:基本材料一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二是著作权人的身份证明文件;三是软件的鉴别材料,其他文件视材料中的具体情况而定。

软件著作权登记中需要提交的鉴别材料包括什么

答: 软件的鉴别材料包括源程序和文档,由源程序前、后各连续30页,以及任何一种文档前、后各连续30页组成。共120页。整个程序不到60页的,应当提交整 个源程序;整个文档不到60页的,应当提交整个文档。除特定情况外,程序每页不少于50行,文档每页不少于30行(如有图片则不需要)。全部用A4纸单面 打印,不需要装订。

鉴别材料的页码可以打印,也可以手写,在材料的右上方,源程序从正文第1页编到第60页,文档从目录开始由第1页编到第60页。

申请表中的一般交存和例外交存怎样区别

答:一般交存指的是提交源程序的前、后各连续的30页;例外交存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方式之一:

(一)源程序的前、后各连续30页,其中的机密部分用黑色宽斜线覆盖,但覆盖部分不得超过交存源程序的50%;

(二)源程序连续的前10页,加上源程序的任何部分的连续的50页;

(三)目标程序的前、后各连续的30页,加上源程序的任何部分的连续的20页。鉴别材料作例外交存有什么意义

答:计算机软件鉴别材料中含有商业和技术秘密,或者含有不愿透露的内容时,申请人可以例外交存程序或文档的鉴别材料。

软件的初始版本已经登记,升级版本还要再登记吗

答:不同版本是不同的软件作品,软件功能和性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升级软件,申请人如有需要,还应再登记。

登记证书可以要两个或多个吗

答:著作权人是多方的软件,可以申请要多个证书,其中一个为正本,其余的是副本。证书的正本和副本数额不能超过著作权人的数量。

外地申请者的申请费什么时候交

答:通过初审材料符合要求,申请人收到缴费通知后,通过银行或邮局汇款。

算法软件可以登记吗

答:算法是数学方法,在软件开发中,使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的算法,其表达形式受到版权保护,可以进行登记。

游戏可以登记吗

软件著作 篇3

案例一:

原告通过网络搜索在某博客上发现了被告公开自己刚刚开发完毕的软件界面,于是原告通过公证机关取得了相关的网页证据,并以此起诉被告,要求其停止侵权;被告答辩称其公司有自己单独的网址,公司产品信息也全部是通过公司网址发布,同时,作为专业化的软件公司,其不可能通过不知名的博客发布自己的信息,即便是存在这样的现象,也不可能留下错误的联系方式。因此,被告怀疑原告取得的证据是为了恶意诉讼而进行的伪造。

案件二:

原、被告均为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供应商,原告认为被告的软件程序抄袭了其已有的软件,因此,查封了被告的数控机床及其控制系统,并且请求法院对于涉案软件进行对比。在被告方没有提供源代码的情况下,鉴定机构在根据查封的软件与原告提供的软件源代码进行对比时发现,被告的软件采取了加密措施。首先必须破解它的加密系统,才能读取固化其中的软件代码。理论上,可以通过芯片解密读取软件二进制代码,再反汇编出软件源代码,但是该方式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而且即便通过解密获得二进制代码,再反汇编出软件源代码与被解密的软件实际源代码也会有一定差异,且这种差异的范围难以估计;同时,芯片解密本身的合法性也是一个问题。因此,鉴定机构认为无法出具鉴定结果。

案例三:

原、被告均为网络游戏的提供商,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出具报告称,因被控侵权源程序不是软件完整的源程序,故无法验证被控目标程序与被控侵权源程序是否一致,但经过对被控目标程序反编译后比对,被控目标程序与被控侵权源程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被控侵权源程序不是软件完整的源程序,因此,无法与原被告的软件源程序进行实质意义的比对,且被控侵权源程序存在的少量源程序在原告提供的源程序中也没有对应内容。被告以鉴定机构的上述结论为依据,认为原告没有完成相应的举证责任。因此,应当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以上三个案例中,法院支持了案例一中原告提交的网络博客的证据,尽管该份经过公证的确实疑点重重;在案例二中,一审法院以原告未能完成举证责任为由,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在案例三中,法官以被告拒绝提交被控侵权的软件源代码为由判决被告败诉;在很明显在后两个案例中审理法官将案件的举证责任分别判由原告和被告承担,案例二中法院因无法判定是否侵权而判决被控软件不侵权,案例三种同样是因为无法判定侵权,但是法官认为造成无法判定结果的原因是被告拒不提供被控软件的源代码,因此判定被控软件侵权。

严格的来讲,每一个案件的审理中都会有不同于其他案件的特点,因此不能因为案例二和案例三看似矛盾的判决而断言某个法官犯了错误,笔者仅以此为例来说明软件著作权案件中举证责任的复杂性。

举证责任制度最早产生与古罗马法时代。古罗马法上关于举证责任制度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五句话:“原告对于其诉,以及其诉请求之权利,须举证证明之”,“原告不举证证明,被告即获胜诉”,“若提出抗辩,则就其抗辩有举证之必要”,“为主张之人负有证明义务,为否定之人则无之”,“事物之性质上,否定之人无须证明”。可见,罗马法就举证责任确认了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为“原告有举证责任之义务”,它是“无原告就无法官”这一古老法则在证据法上的映现。其二为“为主张之人有证明义务,为否定之人则无之”,即“肯定者应负举证,否定者不负举证责任”。当时的证明责任制度已经比较健全,就此,奠定了“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规则。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案例二中,法官认为因为被告的软件采用了加密措施,致使鉴定机构无法出具鉴定结论,原告对于其主张的事实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因此“原告不举证证明,被告即获胜诉”,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原告对自己提出的被告软件侵权的主张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原告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原告承担不利后果,法官判决原告败诉是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

在案例三中,法官作出判决的依据则与上述的举证责任不同。因为在现实中,特别是大规模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医疗事故引起的赔偿问题等案件中如果仍然沿用旧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对受害者则显失公平。因此,根据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法律同时规定了将举证责任转移给被告方承担的举证模式,即举证责任倒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五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在案例三中,被告方无疑是持有被控软件的源代码的,但是,被告以软件源代码用以鉴定后有可能会泄露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提供源代码用于对比,如果被告提供源代码,则无疑有助于法院查明事实解决纠纷。从原告的角度来讲,被告之所以不提供源代码是因为被告害怕对比,即人们常说的“心中有鬼所以躲躲藏藏”,法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最终在没有专业结构鉴定结论的情况下推定被告的软件抄袭了原告的软件,某种程度上有其法律依据的。但是,笔者认为法官在分配举证责任时,由于软件著作权纠纷的特殊性,应当十分慎重使用举证责任倒置。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中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源代码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才能够确定被控软件源代码与原告源代码是否存在相同或者相似,技术处理的不确定性,使得被告保存的源代码并不会产生十分明确的证明效力。考虑到源代码所凝聚的知识积累和时间积累在没有确定是否侵权时,对原告和被告都很关键,特别是在部分企业试图通过诉讼来阻止其他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等非正当目的情况下,法官应当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慎重地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

案例一中证据是否应当得到法院的认定与上述的分析有关,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立案的标准也一直是实践中争议的问题,各地对于原告提交的初步证据是否可以证明存在侵权事实的标准上也各有不同,根据北京市高院《关于审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几个问题的意见》规定,原告一般应提交如下证据:

(1)侵权的程序、文档以及与之进行对比的原告的程序、文档;

(2)被告实施侵权行为的其他证据;

(3)原告的软件与被告软件的对比情况。

开源软件的著作权归属风险分析 篇4

(一) 开源软件的概念和特征

开源软件是指源代码公开, 公众基于许可证的授权下可对其自由使用、修改和再发布的一系列软件集合。实质上开源软件权利人通过开源软件许可证放弃软件著作权中的一部分权利, 其中包括许可使用权、修改权, 以此为了扩大用户的自由与权益。

(二) 开源软件的许可证

开源软件许可证是开源软件的一种契约和授权方式, 是对开源软件进行规范的授权合同。并且开源软件许可证是以著作权法为其法律基础, 开源软件也是主要通过其许可证对其著作权进行保护。开源软件许可证旨在扩大用户的自由和权益, 而一般商业软件的许可证则体现对权利人利益的保护, 明确权利的归属及用户承担的义务, 一般会限制用户修改, 传播软件的自由。

二、开源软件的著作权归属风险

开源软件的开发是一个长期过程, 由众多开发者共同开发, 每个人对软件有贡献且发挥作用也大小不同, 确定软件的归属变得复杂。依照著作权法的规定, 开源软件属于合作作品, 而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全体开发者。而仔细分析开源软件的许可证条款后, 就会发现开源软件原作者并没有放弃任何权利, 而只是有条件地将某些权利授予给所有愿意接受许可证的人, 例GPL许可证第4条:“除非你明确按许可证提出的要求去做, 否则你不能复制、修改、转发许可证和发布程序。任何试图用其它方式复制、修改、转发许可证和发布程序是无效的。”由该条款说明按照GPL许可证开发的开源软件, 许可证颁发者 (即软件作者) 是有条件的将部分权利授予用户, 所以后续参与开发的人员仅仅是被许可者,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著作权人, 所以就不能对该软件充分行使著作权。这就存在开源软件的著作权归属风险, 如果许可证颁发者对许可证条款的修改或撤销, 就会影响开源软件使用者的权利, 而许可证的本质是一种民事授权、单方法律行为, 例如GPL没有规定授权期限, 也没有其不可修改的规定。因此, 一旦原始许可证颁布者单方面撤销或者修改许可证, 那么后续的开发者, 无论是作为共同开发者也好, 还是作为演绎作品的作者也好, 后续著作权归属问题就值得思考了。所以解决著作权后续归属问题很有必要性, 它关系到开源软件使用者以及后续开发者的利益。

三、开源软件著作权归属风险之应对

如前文所述, 除了原始许可证发布者外, 被许可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该开源软件的著作权所有人, 被许可者没有对后续著作权的控制权。在处理开源软件后续著作权归属这问题上, 建议可以以一个专门组织的名义来控制开源软件所有的著作权利益。可以由政府出面协调, 行业协会牵头来成立开源软件著作权专项事务组织, 开源软件原始著作权人把自己所拥有的开源软件著作权转授给该组织, 由该组织作为开源软件著作权的持有人, 由该组织来保护开源软件的著作权不被侵犯。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开源软件后续著作权归属的问题, 平衡原创作者和后续开发者之间的权利关系, 维护开源软件的健康发展。

关于成立开源软件著作权专项事务组织来应对开源软件著作权归属这个问题上, 可以借鉴FSF的做法, 它提倡开源软件原始著作权人把著作权授予给开源软件的国际性组织。比如FSF, 这样FSF就以一个实体的名义, 控制开源软件所有的著作权利益, 以一个适格的诉讼主体身份来处理各种侵权行为。

同时可将许可证做适当修改, 保护作者和修改者的署名权。在许可证中强调署名权, 因为署名既是软件作者与修改者的权利又是他们的义务。强调作者与修改者的署名权, 确定开源软件的相应责任人。因为一个开源软件项目的开发可能集合了全世界众多的开发者, 而网络的匿名性会使软件权利的归属变得不明确, 因而使得软件容易被侵权、被私有化, 所以强调署名权很有必要。明确开源软件所有源代码的出处即它的责任人, 如果未被更改的源代码被复制、分发时, 必须标明出处和责任人, 当源代码被修改时, 必须清楚地表明代码的原作者以及修改者。这样一来, 开放源代码软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出处, 有利于明确关于开源软件错综复杂的著作权归属关系, 平衡原创作者和后续开发人员之间的权利关系。

摘要:开源软件是一种倡导开放自由理念的软件, 它通过开源软件许可证来对开原软件的著作权进行保护, 也正是许可证的引入使得开源软件的著作权归属变得复杂。文章的核心是在分析开源软件的著作权归属问题上, 提出应对方案, 从而促进开源软件健康发展。

关键词:开源软件,许可证,著作权

参考文献

[1]参见http://www.opensource.org/licenses/alphabetical公布数据, 2009-10-12.

[2]杨林村.开放源码软件及许可证法律问题和对策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

软件著作权申请事项-- 篇5

一、保护期限

保护期限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自然人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自然人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软件是合作开发的,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软件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软件自开发完成之日起50年内未发表的,本条例不再保护。

二、登记机构

国家版权局主管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管理工作。国家版权局认定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为软件登记机构。经国家版权局批准,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可以在地方设立软件登记办事机构。

三、申请登记的材料

(一)按要求填写的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需要盖章)

(二)软件的鉴别材料;

(三)相关的证明文件。

 其中,软件的鉴别材料包括程序和文档的鉴别材料。程序和文档的鉴别材料应当由源程序和任何一种文档前、后各

连续30页组成。整个程序和文档不到60页的,应当提交整个源程序和文档。除特定情况外,程序每页不少于50行,文档每页不少于30行。

简单的说,源程序1份,按前、后各连续30页,共60页(不足60页全部提交)。第60页为模块结束页,每页不少于50行(结束页除外)。在页的左侧留出装订线,右上角打印或标注页号1-60(不需装订)。

word文档1份,(如:用户手册、操作手册、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等任选一种)按前、后各连续30页,共60页。(不足60页全部提交)第60页为结束页,每页不少于30行(结束页除外)。

 主要证明文件包括:

(1)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身份证明;

(2)有著作权归属书面合同或者项目任务书的,应当提交合同或者项目任务书;

(3)经原软件著作权人许可,在原有软件上开发的软件,应当提交原著作权人的许可证明;

(4)权利继承人、受让人或者承受人,提交权利继承、受让或者承受的证明。

寄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南大街1号天桥艺术大厦A座三层302,软件登记部收,联系电话:68003837(邮编:100050)

四、其他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应当自受理日起60日内审查完成所受理的申请,申请符合《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相应的登记证书,并予以公告。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要求申请人补正其他登记材料的,申请人应当在30日内补正,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撤回申请。

五、硬广告

我是做知识产权的,包括专利、商标、软著,如果需要,可以找我,价格也很美丽,软著根据具体案件,一般300到500,也可以远程指导,可以加微信***,或者电话咨询。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正当性探讨 篇6

一、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模式

在当今国际世界,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模式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保护模式,也是未来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主要趋势。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模式始于1972年的菲律宾著作权法。而1980年美国修改著作权法,首次正式将计算机软件纳入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后,由于美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计算机软件大国,使得著作权保护模式逐渐成为国际潮流。目前,采取著作权法保护模式的国家已经将近五十个。1993年的《知识产权协定》也作为国际条约将计算机软件列为文字作品。著作权法保护模式较其他两种保护模式具有以下优点:软件一经完成即取得著作权,能够迅速及时地得到保护;著作权的专有性没有专利权强,所以推广起来比较容易;著作权的保护期限较其他保护方式最长,使得计算机软件能够得到长久的保护。

我国采取著作权法保护模式,计算机软件属于著作权法中的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八)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文艺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创造成果。"

二、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正当性的质疑

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计算机软件的主要保护模式的同时,其正当性也受到很多质疑:主要表现在:

第一,计算机软件与传统的知识产品不同,必须借助计算机硬件才能完成一定的任务,仅其软件内容而言,只是0和1组成的文档,如何体现其作为作品的独创性?而作品的独创性是法律保护作品表达方式的客观依据,是此作品区别于彼作品的重要标志,也是作品取得著作权的最主要条件。既然计算机软件连独创性都无法体现,何以授予著作权?

第二,计算机程序究竟是著作权法中的思想观念的表达方式,还是操作方法?就其应用而言,计算机程序一般在植入电脑等硬件之后,是一系列指令的运行,具体来说,是计算机为执行某项任务的机器内部操作方法。如果是操作方法,一般是不能授予著作权。美国著作权法第102条第二款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作者原创性作品的版权保护,都不延及于思想观念、程序、工艺、系统、操作方法、概念、原则和发现,不论它们在该作品中是以何种形式描述、解释、说明或体现的。"类似的著作权立法还有法国知识产权法等,国际条约有世贸组织的Trips协议等都明确规定操作方法不适宜授予著作权。

第三,传统的著作权客体,主要有文字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等等,这些作品都是读者通过感官系统来认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计算机软件很显然不是为了看或者听的,是为了推广和应用的,计算机软件的内容,他人如果不通过运行该软件,仅通过阅读计算机程序和文档,是无法得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计算机软件同传统的著作权客体,在作品应用方式上存在着差别,将计算机软件归于文字作品或其他作品,显得有些牵强。

第四,推动计算机软件进行著作权保护的国家主要都是美国、欧洲等软件技术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力推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力度,并非基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正当性,而是基于本国利益,这与知识产权促进全世界文明进步的立法宗旨相违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正当性究竟在何处?

三、传统知识产权正当性理论视角

基于以上质疑,笔者从传统知识产权正当性三大证成理论为视角,寻找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正当性来源。传统的知识产权正当性的三种主要理论有功利论,劳动论,人格权论。

1、功利论视角

知识产权功利论来源于功利主义学者亚当·斯密,边沁等对功利主义思想的阐述,其基本内容为:给创造者授予知识产权,是为创造者带来激励,促使其愿意投入创造活动,努力为社会创造出丰富而有价值的知识产品,从而使社会公众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产品,进而促进社会总福利或者社会净福利的最大化。功利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总福利。

功利论强调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体现了市场的激励机制与消费者需求杠杆的基础作用。对于软件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支柱产业,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对外出口的重要产业,造就了微软、IBM等一大批企业的神话。众多软件公司组织人力、财力开发软件,方便人们生活,所以计算机软件作者理所当然的获得著作权,以激励其投入更多精力开发软件,促进社会进步,从功利论视角推理,这似乎天经地义,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存在很多缺陷。首先,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是否有利于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缺乏详细的数据证明。计算机软件作者被授予著作权后,很难说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福利,且不说微软等软件业巨头在全球获得巨大财富的同时,更在世界范围来带来垄断等不利于社会福利的因素。其次功利论无法解释软件著作权中著作人身权的正当性。功利论只能解释著作财产权的正当性,而难以推导出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中的发表权、署名权、作品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权利的来源。

2、劳动论视角

劳动论的代表是洛克的《政府论》。知识产权劳动论的基本内容是:创造性智力成果是创造者付出智力劳动创造出来的,其劳动在道德上应当获得回报,而回报方式便是赋予他们对那些智力成果的独占性权利,即知识产权。洛克劳动轮有两个前提假设,第一是世界为全人类共有,第二是创造者在取得知识产权的同时,不能造成浪费。劳动论体现了道德的优越性,诉诸于自然法,为有形财产权提供了理论基础。软件开发者付出劳动开发软件,因此取得著作权,很符合自然道德准则。并且依照劳动论推理,劳动者的著作权不能损害社会公众的共有权,可以很好的解释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等限制制度。但是劳动者取得著作权,是否少于劳动者给予其他人的好处,没有造成浪费,却很难考证。现实中存在大量因为应用软件漏洞致使计算机系统崩溃的现象。而且与人格论一样,从劳动论视角,并不能说明计算机软件的著作人身权来源。

3、人格论视角

知识产权人格论来源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黑格尔认为人格就是人的资格,人的资格应该是人的个体实践自己意志的资格。人有权将他的意志体现于任何物中,财产权对个人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知识产权人格论的主要内容是:人可以通过创造将个人人格体现于智力产品,创造者可以取得智力产品财产权和人格权。

人格论既可以说明著作财产权的来源,又能解释知识产品中的人格属性。从人格论视角,开软件发者可以通过创作,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包括著作财产权和著作人身权。但是基于人格论,就可以推导出不仅软件开发者具有著作权,使用者也可以取得著作权,这使现实中的软件盗版现象成为合法行为,显然不利于保护软件开发者的利益。而且,计算机软件开发中,作者将其人格属性体现于何时以及何处?是在运行的电脑上,还是程序所在的文档本身吗?据上所述,1和0的排序很难讲通是作者人格属性的体现。

摘要: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是如今热点问题, 目前有多种保护模式, 其中主要是著作权保护模式。著作权保护模式有其方便快捷的优点, 也面对着众多质疑,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是否具有正当性, 从功利论、劳动论以及人格论等传统知识产权正当性证成理论出发, 可以推导出著作财产权具有理论支持, 而难以解释计算机软件的人格属性。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正当性

参考文献

[1]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2

[2]吕彦主编.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6.

[3]应明, 孙彦著.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3.

[4]李明德, 许超著.著作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1.

[5]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3.

[6]吴汉东.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J].法商研究, 2003:5.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法律保护浅议 篇7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法律保护

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把计算机软件 (以下简称软件) 纳入了作品之列, 使软件成为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重要内容。但软件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被纳入我国著作权的客体, 与传统意义上的著作权客体相比毕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特殊性。而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软件的运用又特别广泛, 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因软件侵权引起的纠纷也十分普遍。因此, 为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减少和依法解决因软件侵权引起的纠纷, 国务院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作为特别法对软件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作了特殊而具体的规定。

1 法律意义上软件的基本含义及其著作权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基本条件

根据《条例》第2、4、5、6条规定, 法律意义上的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 两者共同构成了对软件的著作权保护的客体, 但不延及开发软件所用的思想、处理过程、操作方法或者数学概念等。受保护的软件必须由开发者独立开发, 即必须具备原创性, 同时必须固定在某种有形的物体上, 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开发者的头脑中, 即必须具备表现性和可再现性。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所开发的软件, 不论是否发表, 均依法享有著作权。外国人、无国籍人对其所开发的软件, 依照其开发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我国签订的协议, 或者依照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 受我国法律保护。

2 软件著作权的内容、归属、产生、保护期限

根据《条例》第2条的规定, 软件著作权人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 (以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软件, 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软件的权利) 、翻译权及应当由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根据《条例》第9、11、12、13条规定, 除《条例》另有规定外, 软件的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 如无相反证明, 软件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开发者。由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开发的软件, 其著作权归属由合同规定或协商确定。接受他人委托或者由国家机关下达任务开发的软件, 著作权归属由合同或项目任务书规定, 合同或项目任务书没有规定的, 著作权由接受任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职务之作 (指任职其间针对本职工作中明确指定的目标, 从事本质工作所预见的结果或自然结果, 主要使用了单位的资金、专用设备、未公开的信息等物质技术条件开发并由单位承担责任的软件) , 其软件著作权由提供职务的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 但对开发软件的自然人应进行奖励。

根据《条例》第14、15条规定, 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之日起产生。自然人的软件著作权, 保护期为自然人终身及其死亡后50年, 截止于其死亡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合作开发的截止于最后死亡者死亡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软件著作权, 保护期为50年, 截止日期为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自开发之日起50年未发表的不受本《条例》的保护。软件的著作权在有效期内除署名权之外可以依法继承。

3 软件的使用许可和著作权转让

根据《条例》第18条规定, 软件著作权人具有许可他人使用软件或全部、部分转让其著作权, 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许可使用软件和转让其著作权应依法订立合同。根据《条例》第17条和《著作权法》等法律的规定, 软件的使用许可除通过合同方式进行之外, 还有法定许可和指定许可。法定许可是指为学习、科研、教学、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等非商业性目的的需要对软件进行少量的复制, 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或者合法受让人的同意, 不向其支付报酬的许可。指定许可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对本系统或者所管辖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开发的对国家和公共利益具有重大意义的软件, 有权决定允许指定单位使用, 由使用单位按规定支付使用费的许可。

4 软件著作权的登记管理、确认和法律责任

根据《条例》第7条规定, 对软件实行登记制度, 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管理机构登记。申请登记时, 应向登记管理机构提交按规定填写的软件著作权登记表和符合规定的鉴别材料, 并按规定交纳登记费, 由软件登记机构发给证明, 并公告。如果最终确认申请登记中提供的主要信息是不真实的, 著作权登记将被依法取消。这就是说:软件作为一种特殊的作品, 其著作权的取得不同于一般作品, 不适用自然保护原则, 即因作品完成而自然取得著作权, 其著作权自然得到保护, 而适用登记管理确认原则, 即作者在作品完成时, 要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著作权登记管理机构办理登记手续, 依法确认其软件著作权, 从而取得软件著作权。未依法登记确认的, 其软件著作权将得不到法律的认可, 更谈不上法律保护。

根据《条例》第23、24条规定, 对于侵犯软件著作权的行为, 权利人可根据情节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侵权人不主动履行或有争议的, 权利人可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并强制执行;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同时要承担责令停止侵权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 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 可并处以罚款, 情节严重的并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行政责任;触犯刑律的按照侵犯著作权罪, 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规定, 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实践中, 对于软件著作权除依《著作权法》、《条例》保护之外, 也适用专利法的保护。另外, 刑法、民法、合同法、诉讼法、行政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作为广义的著作权法也是软件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对软件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仅仅依《著作权法》、《条例》等狭义的著作权法还不够, 必须从广义上适用著作权法, 才能全面、有效地保护软的件著作权。

参考文献

[1]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Z].国务院法制办, 2002.

[2]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Z].

软件著作 篇8

P2P即“点对点”技术, 是一种不经过中继设备而直接交换数据或服务的技术, 它通过在系统之间的直接交换实现计算机资源和服务的共享, 改变了互联网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 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更直接, 真正消除了中间商。

P2P软件给网络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也引发了严重的侵权问题。大量用户使用P 2 P软件交换享有版权的歌曲、电子书籍等, 直接影响了版权人的利益。另外, 通过P 2 P软件, 用户能在线观看电影, 或在短时间内将电影下载, 并将影片再次传输给他人欣赏, 使电影等大型文件的盗版变得非常容易。

二、美国P 2 P软件的著作权侵权理论基础

对于上述行为, 美国普通法采用了参与侵权责任或侵权代位责任, 以促使P 2 P公司尽到注意及监督管理的义务。而故意诱导理论和主要商品理论正是推论侵权者责任的主要依据。

1. 故意诱导理论

美国最高法院认为, 产品侵权者的目的是促进该产品被使用于著作权的侵害, 例如散布者清楚表达或其它促进侵权的积极措施, 则该散布者必须对第三人使用该产品的侵权行为负责。

尽管最高法院曾强调, 著作权并非存在于普通法上, 且权利的范围和适当的补救方式应从严解释。但在Grokster案中, 法院却认为“故意诱导或鼓励直接侵权行为”为参与侵权。同时将侵权代位责任认为是“当缺乏行使监督管理权利以阻止或限制侵权时, 被告从直接侵权中获取利益”, 法院第一次认为在意图诱导的理论下, 须负间接责任。

2. 主要商品理论

主要商品理论认为, 当某人制造或贩卖一项对象, 而该对象只能适用于受专利保护的某组合设备中, 该人将被认为是意图从事这种行为, 而该项行为将被推论是要将该对象用于有专利的组合设备中。换言之, 一项对象主要用途除了侵害他人权利外无其它适用的可能时, 推论该对象散布者意图使该对象被用于侵害他人专利, 因此散布者须对该侵权负担责任。相反地, 该项对象若有其它用途, 则散布者不构成专利的侵害。

在Sony案中, 最高法院从专利法中引出主要商品理论, 即若一个被告能够显示出他的商品是有实质上或是商业上主要用于非侵权使用的用途, 则可阻却参与侵权责任的知悉要件。

三、美国P 2 P软件的著作权保护措施

针对P 2 P软件引起的著作权侵权, 美国采取的保护措施凸显了著作权人与P 2 P公司间的博弈——无论何种保护模式, 版权人与P 2 P公司都全力运用科技以保护其自身的利益。

1. 移转执行成本至第三人或P 2 P公司

如果美国版权组织只是强化数字权利管理 (D R M) 以阻止个人规避保护措施, 其成效可能很有限, 因此该组织不仅要求在法律上保护著作权, 同时扩大到网络作品的保护措施。然而若对每个使用者提起诉讼, 版权组织将面对巨大的诉讼成本, 同时这些诉讼将影响著作权人与使用者的公共关系恶化, 因此版权组织希望能将成本转嫁至第三人或P 2 P公司。

从法律经济观点来看, 将使用者的侵权损害转嫁给P 2 P公司第三人责任, 以促使公司执行著作权法对网络作品的保护并无不当, 可能对实施法律规范更是有效的机制。但版权组织对于P 2 P问题的解决未考虑其它处理模式, 而竭力以诉讼保护其自身利益, 将重大的外部性问题强加于具有科技价值的使用, 使增加社会福利的服务难以发展。尽管版权组织的威吓手法可能已收到相当的成效, 然而版权组织以法律作为控制数字作品所有权的手段, 最终仍将是无效的, 即使能成功, 其阻碍科技创新、减少社会福利所产生的社会成本, 相比较给予版权人绝对的利益保护而言, 将是不值的。

2. 破坏P2P系统程序

通过技术人员设计虚假或无效文档, 使P 2 P使用者在下载时耗费更多时间或根本无法下载, 或者在非法文档中附随病毒程序, 以减弱用户使用P 2 P软件的意愿。但这样存在两个风险:第一, P 2 P公司以目前技术可以侦测到或有反制技术, 例如测试使用者传输文档的速率以评估该文档是否为无效文档。第二, 将产生负面形象的公共关系。因此, 美国版权组织要求国会立法允许著作权人对公司和其使用者进行妨碍、封锁或消减P 2 P网络功能, 著作权人可以免责。

3. P2P公司及其用户的反制方法

2000年, 加装于音乐作品上的DRM系统被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破解。D R M技术并非完全可靠, 而保护措施经常遭到挑战而破解, 即使不具有该专长的普通民众, 也可通过网络搜寻, 找到破解保护措施的方法, 因此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不禁令人怀疑。

另外, 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延伸到网络作品的技术保护措施, 其保护范围是否过当、有效不无疑问。网络上P 2 P软件种类众多, 使用者可以随时改变或同时使用不同的软件, 以避免追查。即使所有P 2 P软件都被禁止使用, 使用者还是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取得非法网络作品, 例如到ftp网站下载。因此无法有效解决现行网络著作权侵害的问题。对P 2 P公司而言, 可从技术上规避版权组织的追踪。例如, 允许使用者通过代理服务器上传和下载文档, 这样使用者的地址将被隐藏, 而出现其它的地址信息。

网络传输能力的提升已经威胁到了网络作品, 美国版权组织的自力救济和保护措施都无法长期有效保护作品。目前, 美国诸多学者已经提出了补偿金制度以平衡版权组织与社会大众的利益, 或许可作为重新思考现有著作权制度的修改与取代。

参考文献

[1]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组合钢立柱下一篇:作文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