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神童寓言故事

2024-10-31

教育神童寓言故事(精选12篇)

教育神童寓言故事 篇1

教育神童寓言故事

神王朱庇特有一个儿子,在认识到自己身系名门之后,有着神的心灵。童年本不应懂得爱情所要经历到的幸福和痛苦以及哭泣和叹息!

他是神王朱庇特的儿子,因此,他比普通的孩子更具有聪明才智和手眼神通,他凭借依稀的记忆待人接物,就如同他曾作过别人的熟人,一切言谈举止是如此的.得体,但父神还是认为应以教育为本。

这一天朱庇特把众神召来,说:“到今天为止,我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独当一面,驾驭宇宙。现在我想把一些工作分给我的儿子去担任,为了使他的学识和他的地位相称,他应努力学习,知晓一切。我很关心这可爱的孩子,我的骨肉。各地已为他筑起了祈祷的祭台。”话音落下,众神一致鼓掌表示赞同。

战神说:“我愿亲自教给他战争的艺术,很多英雄通过打仗使神坛为之增光,为帝国开拓了疆域。”

“我教他来作诗。”博学的阿波罗神说。

会他克制自己的情欲、战胜其邪恶。这些恶毒的怪物,如同七头蛇一般,不时地涌现在心头;柔情蜜意是敌人,这会使他因人们欠缺道德修养而被轻易地宠坏。”

当轮到维纳斯说话的时候,她说她要教给这孩子一切。爱神说得好:“当聪明才智一旦和渴求知识的愿望相结合,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东西。”

教育神童寓言故事 篇2

笔者作为《中华神童》作者的友人, 有幸先睹该书的文字, 读后受益良多, 诚感该书是一本雅俗共赏、少长咸宜、引人入胜的好书。下面, 约略谈谈我在阅读该书之后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第一, 该书作者在“神童”人选的别择上颇费苦心, 充分考虑到了时代、性别、才具、资料存佚等多方面的因素, 能确保入选者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

如前所述, 中国古往今来的“神童”数不胜数, “神童”的故事也是繁若天星, 因此, 要在一本20多万字的著述中将中国“神童”及其故事收罗殆尽, 肯定是不太现实的, 而有必要加以遴选别择。就入选《中华神童》一书中的68位“神童”看, 作者在遴选别择上的确是苦费心力, 下了一番工夫。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 入选书中的“神童”上自先秦, 下迄近代, 较为均衡地分布于这个漫长时间段中的各个历史时期;换言之,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代, 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神童”人物入选。这有助于较为完整地构筑起古今“神童”人物的形象长廊, 比较全面地展示古今“神童”的面貌与风采。

其次, 在书中, 先秦至近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虽然都有“神童”人物入选, 但相较而言, 唐、宋、明、清及近代入选的人物在数量上要略为多一些。这样的安排和处理, 也是十分合理的:一则唐、宋、明、清及近代在历史上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 所产生的“神童”本来就多于其他历史时期;再者, 这几个时代有关“神童”的资料相对丰富、完备, 便于编撰时寻检和利用, 以写出血肉丰满的“神童”人物来。

再次, 女性“神童”在入选的68个人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众所周知, 在中国封建社会, 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所以, 载录古代女子生平事迹、成就贡献的文献资料较为稀少。而本书作者为了保证入选人物具有代表性、多样性, 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有限的文献记载中披检爬梳, 获得了一些有关女性“神童”的宝贵资料, 从而使得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 (汉魏、唐、宋、明、清及近代) 都有女性“神童”入选本书之中, 如甄后、徐惠、苏小妹、叶小鸾、秋瑾, 等等。

最后, 入选书中的“神童”人物, 其智力超常之处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拘于一。有的胸藏韬略, 善于理政, 如甘罗、晏殊等;有的巧思善辩, 敏于应对, 如刘弗陵、孔融等;有的精于诗文, 文采绝伦, 如曹植、王勃、梁启超等;有的工于琴棋, 长于书画, 如叶小鸾、夏完淳、王羲之等;有的文武双全, 智勇兼具, 如荀灌、耶律铸、秋瑾等。如此种种, 不一而足, 使入选书中的“神童”人物充分显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二, 该书在写作上, 能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 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 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适合各种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

统览全书, 不难看出, 富有传奇色彩的“神童”机智故事在书中占有主导地位, 构成了该书的主体内容;而且, 作者记述“神童”的机智故事, 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 运用文学语言、文学手段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再加工。因此, 阅读该书, 读者首先会被书中一个个奇妙精巧、情趣盎然的“神童”故事所吸引, 感到兴味十足。例如, 书中所述莫宣卿的故事:“一位姓梁的知县路过开建县, 听说了莫宣卿的神童之名, 便特地去拜访。见面后, 梁知县问道:‘你就是乡亲称颂的莫家公子吗?’莫宣卿当即回答:‘是, 大人。’这位梁知县误听为他自称‘大人’, 心中很不高兴。于是, 稍作思索, 便出了一句上联诘问:‘廿日小孩岂称大?’莫宣卿一听, 知道这是一个合字对, 将‘廿’、‘日’、‘大’三个字合在一起, 组成他的本姓‘莫’字, 且出言不逊。他听说这位知县姓梁, 便也出了一个合字对作答:‘三两木头不成官。’这句下联构思非常巧妙:将‘三’、‘刅’ (‘两’字的俗写) 和‘木’字合为知县的本姓‘梁’字, 意思是说, 你这个知县一见面就出言侮辱人, 实在不像一个官。”书中记述的故事, 大多类此:委婉生动, 妙趣横生, 富于艺术的感染力, 能够引发人的阅读兴趣。当然, 细心地读过该书, 又不难看到, 作者不是想把“神童”故事当作奇闻趣事讲讲, 以满足人们对“神童”的好奇心, 以博取读者漫阅闲览后开心一乐, 而是想让读者在“悦读”故事的同时获得种种有益的信息和启迪。因此, 作者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神童”故事的过程中, 也总是有意识地融进古今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 不动声色地表达自己对“神童”成才成长之经验教训的思考。譬如说, 作者讲述故事时, 就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介绍诗词歌赋、楹联对句、民俗地理、科举考试等方面的知识, 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面貌和精神, 能满足读者的求知欲, 可助读者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像上文提及的“合字对”, 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又譬如说, 作者讲述故事, 很注重描说“神童”人物成才成长的背景和经历, 以昭显“神童”人物所以成才成器之故, 能启人心窍, 示人门径。如写白居易幼时“昼课赋, 夜课书, 间又课诗”, 直至“口舌成疮, 手肘成胝”, 以示成才成器离不开勤身笃学;写宋濂在乡贤张继之的保荐下负笈庠府, 学业大进, 以示成才成器也需外界的帮衬和扶掖。如此之类, 不一而足。

正因为该书具有上述特点, 所以相信它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拥有较为广泛的受众面;相信它既适合成年人阅读, 也适合少年儿童学习, 既可为文化层次较高的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又能给粗通文墨的读者以种种教益。

第三,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该书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譬如说, 该书作为一本可读性较强的读物, 用文字叙说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这当中的部分文字内容, 如果利用插图的形式将其转换为具象可感的画面, 以图画的传形功能来补益文字的达意作用, 则会使本书增色不少,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诉求。可惜的是, 本书没有一帧插图。又譬如说, 该书所写的68个“神童”人物, 在记述文字上明显地存在着多寡详略不一的现象。像解缙、杨慎、戴大宾等人, 作者花费的笔墨较多, 对他们事迹的记述较为详尽、细致;而书中匡衡、孙亮、司马绍等人, 相对来说就写得粗简一些。当然, 出现这种失衡的情况, 也不能苛求作者, 因为有些人物的生平资料传诸今日, 实在是有限, 叫人难以措笔, 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儿子.故事.神童 篇3

面对这一串“显赫”的荣誉,同事、邻居羡慕不已,纷纷打听使了什么教子绝招。其实,我们并没有什么绝招,我们只不过是得益于故事——这个并不新式的教育武器。

我是农民的后代,我的外婆是乡村一位十分出色的故事家。我的童年就是在她那美丽动人的故事里度过的。这对我后来考上大学、干上记者这一行,所起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正因为如此,儿子一出生,我就与妻子达成了教子共识——用故事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他智慧的大门。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3-7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我们是舍得花精力和时间去培养孩子的。

三岁的儿子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他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词语,并能运用它们表达简单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就教他读(唱)儿歌,念绕口令,也背些童味较浓的古诗,这样既能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又能给他积累一些高雅的词汇,为他以后的使用打下基础。

大约是4岁以后,我们就开始给儿子讲故事。起初的故事当然是很简短的,一个小小的道理,一件稀奇的往事,一次惊险的奇遇,一场短暂的矛盾……都可能成为儿子一顿精彩的精神快餐。渐渐地,儿子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趁热打铁,在故事里作起“文章”来。先是故事讲完了,向他提些小问题,如讲完《孙悟空大闹天宫》后,我就问他:孙悟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为什么要大闹天宫?孙悟空大闹天宫结果怎样……儿子听得津津有味,回答起问题来也就有鼻子有眼了。有些问题稍难,我们就作必要的提示,他很快就能转过弯来。

有时,我们在故事中又有意无意地加入一些数字,让他加强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和练习简单的数字运算。《黄鼠狼》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黄鼠狼,抓到一只瞎眼母鸡,于是装出友好的口气,说自己是一只小狗,想跟鸡交朋友,问它有多少孩子,鸡说有5个孩子,它又要鸡第二天带孩子们一起到它家做客。第二天,瞎眼母鸡果然带了五只小鸡摸索着到黄鼠狼指定的地方,黄鼠狼奔过去就要吃掉它们一家子,幸好猎人赶到一枪把它打死了。听完这个故事,我问儿子:黄鼠狼为什么第一次抓了老母鸡不吃?儿子说:因为老母鸡太老了。我和妻子都被他逗笑了,觉得儿子还不会利用数字去说明问题。就启发他:第一次吃了,只能吃1只鸡,第一次不吃,它就能在第二次吃到6只鸡,6比1多5,所以狡猾的黄鼠狼就宁肯第一次不吃了。

这种融进一般加减法的故事,我们讲了很长一段时间。待儿子对数字的简单运算比较熟练之后,就马不停蹄地融进较为复杂的乘除运算。让儿子在故事里做些数学题,只是我们教他数学的一种手段。我们更多的精力,是花在培养儿子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上。大千世界错综复杂,21世纪的主人,应该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能说会道的外向型人才。因而从小锻炼他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儿子五岁以后,我们在给他讲故事时,又增加了他“听”的难度。

先是将一个精彩的故事讲掉一大半,剩下结尾部分不讲,让他自己去想象出故事的结局,我们叫这为“找尾巴”。起初,儿子听惯了现成的,就找不到,通过我们启发,渐渐能找到一些了;后来几经锻炼,他不但能找出一条较好的“尾巴”,有时还能找出两条或多条。有时找出了“瘾”,在我们的故事刚刚讲到高潮时,他就要求暂停,找好几条“尾巴”,问我们哪条最好?很多时候的故事结局真的让他说中呢。

伴随“找尾巴”之后是锻炼他编故事的能力。一个故事讲了个开头,就问他后面会怎样发展;讲到发展之后,又问他接下去高潮应该怎样。这很像故事接龙。有时先讲个开头,后讲个结尾,留下中间让他用故事去“填空”。这样既锻炼了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的思维想象能力,从儿童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创新,确能起到一石双鸟之效。

接下来我们又搜集了大量的训练儿童说话的图片,先是单幅的,要他用一句或几句话说明图片内容;然后是多幅的,要求他串联起来说一段完整的话或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培养他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时候,我和妻子就成了他的“忠实听众”。随着训练的加深,儿子的综合能力逐渐扎实起来。我们曾拿小学高年级的看图说话让刚入小学的儿子去说,竟也说得头头是道,老师们都夸他智力超前。

大量的儿童故事虽然给儿子的童年涂上了瑰丽的色彩,但理解故事的内容、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才是最重要的。起初,我们给儿子讲故事,完全是让他沉浸在诱人的故事情节中;后来,我们又将各种知识(如数字、天文、地理、历史等)寓于故事之中,让他接受全方位的教育;最后,我们就顺理成章地提出: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这个较难的问题,我们同样采取循循善诱的办法,一点一点地启发他,让他逐渐学会理解、概括。

几年来,我们给儿子讲的故事已有近千个了,儿子从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他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与日俱增。今年“六一”节,他在全市小学生现场抽题即席演讲比赛中,以其清晰的思路、准确的语言夺得优胜奖。大人们问他为什么讲得这么好,他说:我听多了爸妈讲的那些故事,我的心里有话可说。

也许读者要问:你们这些故事是哪里来的?严格说来,是儿子逼出来的。从三四岁时迷上听故事,儿子就要求每天给他讲一个。储存在脑子里的故事全讲完了,我们就向书本、报刊进军。偶尔有时“无米下锅”,我就硬着头皮“临时创作”,但这常常不容易“过关”。因为儿子规定,不好听要罚讲一个。这样,业余专写小说的我,在儿童故事创作上也有了收获。这几年,我先后整理出30多个自己创作的较为满意的短小故事,在《少儿故事报》、《东方儿童》、《家庭教育》等报刊发表,有两篇还获得征文奖;当小学教师的妻子受育儿经验的启发,写成的低年级作文教改论文《紧咬“练”字不放松》和《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写”》先后在《小学教学研究》杂志上发表,前者还被评为2003年江西省小学教研论文一等奖。最近,她以优秀的教研成果被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

蒋小神童与老道对对民间故事 篇4

他擅长诗词古文,诗作气体雄俊,与袁枚、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此外,他还工于作曲,就连乾隆皇帝也对他深感佩服,称他为“江右才子”。

蒋士铨早慧,又勤奋好学。深得先生喜爱。先生常说能作蒋士铨的老师,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先生除了教他儒家经典,有时还传授他一些吟诗作对的基本方法。蒋士铨接受能力很强,没多久就达到能和先生对句的程度了。

渐渐地,许多人都风闻蒋士铨善对工诗,附近的一些文人也登门相试,结果个个叹服离去。就这样,蒋士铨就被封作“小神童”了。

有一年,葛仙山老道人出外云游,途经蒋士铨的家乡。他好奇于这个小神童的诗才,决定亲自证实一下。

他来到私塾时,蒋士铨刚刚散学,他拦住小神童说道:“葛仙山有座虎岩,贫道这里有一句关于它的上联,至今没能对出下联,不知小神童肯不肯为我试对一下?”

蒋士铨是个机灵的小孩,听出了老道人的意图。于是很恭敬地对他说:“道长且出上联,我愿小试一下,若有不妥的地方,还望您多多指教!”

老道人见他如此谦恭有礼,点头赞许,接着吟道:

虎岩无虎,呼虎成名,赵公元帅;

蒋士铨听后,便觉这上联出得奇绝。但他并不紧张,转头之际,忽见远处塔山上,宝塔高耸,随即灵机触动,高声吟道:

塔山有塔,托塔为神,李靖天王。

老道听后,惊喜异常,说道:“小神童果然名不虚传。”

之后,他又仔细端详了蒋士铨的面庞,说道:“小子有福相,将来一定非富即贵,希望你潜心立学,日后必定大有作为。”

读《哑女变神童》有感 篇5

哑女是一个小女孩,名叫周亭亭。她一生下来就双目失明,可是凭着妈妈对她不懈的鼓励和耐心的教育,终于奇迹出现了。她六岁时,会认XX多个汉字,会背200多首诗;到八岁时能将祖冲之的圆周率背到100位数字。上小学时,她连跳两级;初中毕业考试,她名列全校第二名。

要知道,她原来是一个哑女,而今她却变成一名“神童”。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她妈妈的多少心血啊!而我们既不聋也不哑,既不缺吃,也不缺穿,却得不到像哑女那样的好成绩。羡慕之余,我们每一位同学只有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将“铁杵磨成绣花针”。

“神童班”是教育奇迹还是浮云 篇6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7月12日,备受关注的合肥一中“创新人才班”、合肥八中“资优生班”被当地教育部门紧急叫停。当地媒体的高调宣传一度让外界对这项改革举措充满了期待,似乎这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现实路径。可是,最终的结局让人多少有些意外。

7月5日,合肥一中宣布将与中国科技大学联手创办“创新人才班”,招收40名14周岁以下、完成初二年级学业、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用两年时间完成初三、高一及高二的课程。随后,合肥八中也表示,将从小学应届毕业生中选拔50名左右12周岁以下、小学毕业、智力超常的“资优生”,用4年时间完成初中、高中全部学业。按照计划,两校招收的学生都将在16周岁以前参加高考,目标瞄准中科大少年班。

两校上述招生信息发布后,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再一次拨动了人们对于“超常儿童”“神童班”诸类话题的兴奋点。据当地教育界相关人士透露,为了不甘落后,合肥另外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也曾酝酿过类似的招生计划,但未能通过论证。

在不少家长看来,合肥一中、八中的举措无疑为孩子将来进入高校少年班开辟了一条便捷的通道。有媒体评论道:“这为高智商的孩子提供了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成长空间,同时也为高校少年班定制人才。”一时间,家长竞相为孩子报名,其中合肥八中报名人数达到六七百人。

出人意料的是,这两所学校的做法中途夭折。合肥市教育局相关人员表示:“两校勇于探索多元化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精神值得肯定,但两校拟举办的‘创新人才班’‘资优生班’论证不足,时机尚未成熟。”

“主要是不能突破国家和省里现行的政策。”该局一位负责人指出,一是不符合《义务教育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规定的“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學校不得采取入学考试或者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等规定;二是初中至高中学制的相对缩短,势必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存在揠苗助长的倾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为了遵守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维护广大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保障其长远发展,故作出叫停的决定。

对于两所学校的“创新”举措,民间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议:“这是不是提前‘掐尖’,抢夺生源的做法?如果全省的省级示范高中群起效仿,会不会影响正常的招生、教学秩序?”不少非重点中学的老师更是对此表示担忧:“这样一来,会进一步加剧优质生源向名校集中。”

无论是“创新人才班”还是“资优生班”,其实就是瞄准中科大少年班这样的所谓“神童班”。

另据《新京报》报道,在这之前的5月13日,被称为“神童班”的北京八中少儿班初试开考,千余名10岁左右的小学生应试,有30名孩子将被录取。4小时的考试结束后,语文、数学的大题量让孩子直呼“没答完”。初试分为数学、语文、思维三大部分,考试从早上8点持续到约12点,其间安排两次休息。考生普遍反映语文、数学题量大,全部为选择题,其中语文80多道,数学50多道。初试之后有200名复试。之后,有50名学生进入最后一关“试读”。再经过7天的全封闭考核,最终会有30名考生成为第18届“少儿班”学生。

据称,1985年,经北京市教育局批准,北京八中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创办了北京八中超常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少儿班学制四年,招收有北京市户口、年龄10岁左右、具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智力超常儿童,经4年培养,使他们完成小学五、六年级和初高中全部课程,即完成普通学生8年的学业。

早在2005年的高考考场上,就出现了一名特殊的考生——张炘炀,年龄只有10岁,他以510分的成绩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011年高考后,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一位11岁的“神童”。

2008年夏天,13岁的张炘炀通过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三年过后,16岁的张炘炀再受关注,这位全国最小的博士生转瞬成为众矢之的,原因是他在央视访谈中展露出神童学业之外的“特立独行”——要求父母在京全款买房。他说:“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

节目播出后,非议四起。许多人说,这神童读书读傻了,不了解社会现实,不体谅父母苦楚;也有人说他是不孝之子,面对父母的奉献不知感恩,反而进一步索取。

张炘炀无疑是有天分的。然而天赋与努力可以让他在学习中神通广大、赶超成人,却无法令他的心智同步飞跃,跨过心理成熟、道德形成所必需的时间与诸多门槛。他的言行颠覆了社会通常情理与公共价值观,这与他16年来一直被捆绑的成长有着自然的关联。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大开始办“少年班”,也高调宣传了。

如今提前在中学开始办“神童班”,而办班的时代背景也出现了三大变化:社会风气没有改革开放初期好;学校应试倾向和争优质生源现象十分突出;学校已经有了诸如重点班、实验班之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办“神童班”就有三大弊病:一是人脑有差异,但夸大这种差异,必然导致家长为让孩子戴上“神童”桂冠而拼命“填鸭”,同时也让多数孩子产生自卑感甚至自暴自弃;二是为了进“神童班”,难免出现“拼爹”、拼关系的游戏,潜规则应运而生,某些肮脏交易会暗中进行;三是大城市办“神童班”,会广泛吸引优质生源,无疑会加剧教育不公平,若全国各地都照此办理,那将是何等的乱象?

在2011年的高考中,全国年龄最小的考生苏刘溢考了566分。据媒体报道,苏刘溢称高考太累,拒绝再次高考。每年高考都不乏神童再现,可是为什么现在神童们对高考越来越抵触?这当中,牵涉高校、媒体以及家长各方的利益纠结。

每年高考结束后,关于高考神童的正面报道连篇累牍。高校纷纷对神童伸出橄榄枝破格录取,学校及媒体大力宣扬他们的“发迹史”。在神童秀一场接一场上演之后,不少家长担心,对神童的热捧其实是对应试理念的肯定。南京一位家长问得更加直接:“媒体如此正面评价神童,高校也对神童这么感兴趣要破格录取,那不就等于鼓励家长们把孩子教育成神童吗?每个孩子资质不同,如果都按照神童标准去培养,孩子的压力和负担会有多重?”

还有的家长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过度宣扬低龄孩子参加高考,等于将高考这种中国的应试教育发挥到了极致。过早与过度的学业和心理负担不仅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更会带坏整个社会的教育风气。他们质疑,高校靠招揽所谓的天才儿童提高了自身知名度,但最后大都是揠苗助长,受损害的还是家长和孩子本身。

“所谓的高考神童就是超前家教和天赋的产物,中国学生基数那么大,每年总会有那么几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冒出来。然后,他们就被贴上神童的标签被媒体被社会热炒。商家、高校、媒体纷纷开始利用神童大做文章。这些小考生被盛名所累,自然会越来越抵触。”南京市晓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顾新佳老师对采访的记者如是说。

顾老师表示,不少所谓的神童,在成年后未必出类拔萃。当年曾风靡一时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神童们,如今成为佼佼者的为数寥寥。所谓的神童到了真正应该出成就的阶段,反而集体性地消失了。其实所谓的神童们,只是家庭教育超前一些,天资聪明一些。如果在基础教育中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由发展,很可能先前积累的优势会迅速消失殆尽。

由于神童只是具备了较高的学习数理学科所需的智力水平,而创造力水平未必比常人高。很多神童仅仅是学业智商高,而情商平平,这使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显得很平常。

心理学家都认为,如果单从学习的角度来看,神童的确令人羡慕。但神童并非神通广大,他们和常人一样,除了必须面对各种生活挑战,还需要朋友、需要快乐、需要真正的童年生活。正是由于在童年就受到了巨大压力以及单调的生活,他们往往智商很高却情商不足,这导致许多神童在昙花一现后就销声匿迹了。

神乎其神的“神童”,最终大多难逃“泯然众人”的结局。世界上许多有成就的大师和伟人,其童年都是很平常很普通的,没有什么特别。从我国的华罗庚到陈景润,再到国外的牛顿、爱因斯坦,他們的童年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5年前从江西赣州市走出的“中国第一神童”宁铂,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后离开中科大,醉心于佛学,两度出家。1998年,宁铂参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一期有关神童教育的讨论,针对神童教育,他持不予肯定的态度。

对此,江西省社会学学会会长王明美曾经评论称:“‘神童教育’在本质上是违反教育规律和人的智力发展规律的。一般情况下,人的受教育过程都要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过程,这是正常的一般的教育规律,而‘神童教育’却贸然提前了学习时间,明显违背教育规律。人在违背规律的情况下,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在沉重的压力和过高的外界期望之下是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

欧美不少发达国家都对神童教育说“不”,我国不少被誉为“神童”的高考状元也被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拒之门外。再说,各地争相培养的高考状元,据《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显示,近30年来,我国精英人才梯队中高考状元几乎“全军覆没”!

高智商并不等于高情商,这是父母必须注意的,很多成功者并非出自名校就是鲜活的例子。如果你家里真的有“神童”,那么你一定不能及早曝光,要低调对待“神童”。在注重孩子文化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尽量给他一个优秀的人必须有的好的学识、心智、心性,缺一不可。

一个靠考试起家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中不断地跳级,除了说明他的脑子比较好、转得快、记得牢以外,还能说明别的什么吗?比起那些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学生而言,“张炘炀们”不过是一台比较好使的考试机器罢了。从这一点上说,他们根本就称不上是神童。作为一个未来的科学家,一定要具备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素质,而不只是会死背书本。

确切地说,张炘炀这种神童实际上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其实,这种神童并不少见。在各类国际“奥赛”上,中国学生屡获金奖,但从来拿不到诺贝尔奖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我们的学生不怕考试,在世界级考试中也能获金奖。但是,我们这样的考试“尖子”生大多想象力差,没有多少创造力。因为他们只会背书,只会背标准答案,根本不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更不会提出自己的见解。“神童”不“神”,个中缘由在于“掐尖”式的揠苗助长。

很多家长看到高考神童的报道后,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神童,于是给自己的孩子严酷训练,让孩子承担过重的课业和学习负担。试想普天之下,哪有父母不期望子女成龙成凤,希望自己的子女飞黄腾达、光耀门庭?因此,父母千方百计培养孩子,让孩子的翅膀更硬一些,这几乎是所有父母相通的心愿。

“神童班”包含了学校、家长对培养人才的几多期许,但其剑走偏锋,负面影响远超过积极意义。给学生分“快慢班”,一直以来是中小学校的传统。用学校和老师的说法是分班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以提高学生的分数,从而进一步达到成才的目的。虽然每次分班都有学生和家长提出不满,但是在强大的考试压力下,他们都选择了妥协。

某地有4所培养尖子生的“实验初中”,孩子要挤进这样的优质资源学校,就得拼命读书,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繁重作业外,双休日还得上奥数班或英语、语文补习班。不少家长说,只要孩子能上这些优质学校,再昂贵的学杂费我们也愿意交。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就要让孩子“以分数论英雄”,这对童年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广州日报》最近报道,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期末考试三科:分别考了100分、99分和96.5分,班主任竟说她考得比较差。平均98分却是全班倒数第一!孩子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吗?

我们的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孩子天性的不尊重。老师和学校逼神童跳级,给“差生”戴绿领巾。学校一面表现出面对现实的被动与无奈,感慨着、痛斥着把责任推给学校的现实;一面却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对学生成长的全方位的束缚与逼迫。老师和学校重视成绩、特长,却很少关注他们内心的感受,更不“放任”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

受利益驱动,中学名校热衷于办“神童班”,其因材施教的办班宗旨,肯定没有因“财”施教的初衷那么强烈。因为,一些所谓的“神童班”,其实就是“天价班”,学校在挑选“神童班”学生时,会只认钱而不认人。只要交得起天价学费,哪怕有的学生成绩与潜质均较平庸,也可以通过“拼爹”的游戏,用金钱砸开“神童班”的大门。可见,在“神童班”面前,权力与金钱的博弈,比小升初的“占坑班”来得更直接、更凶猛、更激烈。

“神童”与“神童班”,实际上体现着人们根深蒂固的“人上人思維”: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博取功名。前不久有调查显示,2011年,“望子成龙”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九大生活动力之首。

一个健康的社会,成才的价值观应该是多元的,教育的选择也该是多元的。有积极的教育投入意识当然好,但如果在孩子身上投射太多“功名期待”,将“博功名”当作教育的终极目的,而将孩子的人格养成、人本意识都忘掉了,就值得商榷了。孩子能考上名校仅仅是“分数高手”,而成功则可遇而不可求,不是单一的“高分”就能达到和得到的。芸芸众生中,高手如云,天外有天,能成为金字塔塔尖者,少之又少。

不切实际的“人上人思维”,因为忽略了对孩子的个性精神尊重、平等关注,孩子压力很大,活得很累。一意孤行的“人上人思维”还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孩子敢怒不敢言,将更多负面情绪挤压内心,不利于其阳光心态、豁达品格的形成。

据报道,孩子正在成为心理疾病多发群体。因为追求功利而让孩子成为“心理残缺者”和“瘸腿发展者”,甚至在人格发展、道德发展方面出现失衡,这就太不划算了!

因此,不妨多一些“人中人思维”,教育发展不能以功利化和人生大成功当做终极目标,而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劳动能力、快乐拼搏的职业性情以及慈善博爱的公共品质,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平常心。就算是孩子不能成龙,只要能凭借自我劳动,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同样是一种“教育成功”。正如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行员等高技能人才。”

合肥“神童班”在舆论的质疑中和教育部门的干预下叫停了。有意思的是,目标明确、直指应试教育的重点班、实验班、“占坑班”依旧在中小学中悄然存在,并被媒体所津津乐道。这是不是一出黑色幽默?

《神童的秘诀》教学设计 篇7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请全班同学齐读课题。开火车复习生字新词。

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生答)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有哪位同学能用上“因为„„所以„„”这对关联词,把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讲讲?

过渡:陈毅小小年纪为什么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呢?当中的“秘诀”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究一下。

(二)学习二—六自然段,探究“秘诀”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神童”的秘诀是什么?用三角符号在书上找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勤奋

多学多问

过渡:原来,陈毅小时侯被称为“神童”,秘诀之一就是“勤奋”。那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表现陈毅“勤奋”的句子吧。

生读、找、划,教师巡视。

指名反馈,相机出示句子:他正在灶前一边烧火,一边看书。指导朗读:瞧,陈毅小时侯多么勤奋学习呀,帮妈妈做家务还不忘看 书!来,咱们班的男同学,把小陈毅认真的样子读出来。

说话训练:这个句子,作者用上了“一边„„一边„„”这个关联词,把事情说清楚,有哪位同学也能用上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

除了这个句子表现出陈毅勤奋外,还有哪个句子?

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因为他看书入了迷,火烧得太旺,锅里冒出了煳味儿。

联系上下文理解“入了迷”——说明陈毅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包括煮饭。

指导朗读,学生评价。

观察插图:同学们瞧,这就是陈毅爷爷小时侯因为读书入了迷,结果把饭烧煳的情景,妈妈当时气得火冒三丈,抄起刷子就要打他。是谁连忙劝阻的呢?(生答:毛老师)

当时毛老师是怎样劝阻的,谁能把他说的话读一读?

过渡:陈毅这么勤奋学习,难怪毛老师会这么喜欢他。可是,光靠勤奋,就能考到好成绩吗?(不能)那还要怎样?(多学多问)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板书: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原来„„„„便直接向老师提出问题从这个方法中,你知道了陈毅是怎样学习一篇新课的吗?

重点了解他是怎样预习的?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好在哪? 师生合作读4、5自然段。

小结: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能看着板书,再次总结一下陈毅 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被人称为“神童”的秘诀是什么吗?那就是——

勤奋

多学多问

(板书:加号)

过渡:我们来看看毛老师是怎样称赞他的,拿起课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读完思考:你从毛老师的称赞中明白了什么?

拓展延伸

夸夸班上的“勤奋之星”:其实,在我们班里面,也有很多像陈毅那样勤奋好学的同学,大家能夸夸他们吗?

齐读名言:天才在于勤奋

聪明在于积累

总结:正因为陈毅爷爷小时侯勤奋好学,他懂得“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所以总能走在别人的前面。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他一样,做个“多学多问”的人!

同步阅读:阅读陈毅小时侯的另一个故事——《吃墨水》 板书设计

23、“神童”的秘诀

勤奋

多学多问

(好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资料介绍

(一)、出示课题:16 “神童”的秘诀(齐读)

(二)、学习生字并理解:秘诀(jue)

(三)、由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预设问题: 什么样的人被称为神童?(指特别聪明、才能非凡的儿童)

文中的“神童”指谁?

为什么叫他“神童”?

“神童”上面为什么要打引号?

“神童”有什么秘诀?

(四)、预习交流:

神童是指谁?——陈毅

学习生字:毅(书空、组词)

(五)、了解陈毅生平

师:你了解陈毅伯伯吗?(生自由交流)

师:陈毅伯伯是老一辈革命家,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能吟诗作赋,文武双全!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写的就是陈毅爷爷小时候的故事。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引发其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伊始让学生对本文的主人公——陈毅,有较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学完课文之后,能懂得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

二、检查预习

(一)、轻声读全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各小组内反馈预习情况:交流已懂字词

(三)、归纳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既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通过查字典选择正确的义项来理解,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方法。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来检查预习情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自学字词。再由老师来归纳理解词语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

三、初读课文,理解大意,找出秘诀

(一)、指名读第1节 说说:为什么称陈毅为“小神童”?(这一自然叙述部分,应读得清楚)

1、结合理解“私塾、名列前茅”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介绍陈毅得名“神童”的原因。

3、用“……总是……”说一句话。

(二)、过渡:既然陈毅年纪小但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是神童,神童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1、默读课文2——5节,用直线划出“神童”的秘诀是什么?把关键词用圈圈出。

2、交流。

我今天总算发现了你学习成绩好的秘诀。人们称赞你是“神童”,说你聪明,其实更重要的是你勤奋。你真正懂得了“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

3、根据生回答板书:勤奋 多学多问

四、学习课文、加深体会

(一)、学习第二小节 出示:说你聪明,其实更重要的是你的勤奋。

1、请在第二小节中用横线划出表示陈毅勤奋学习的词(1)什么是入迷?陈毅为什么会入迷?(3)妈妈回来怎样做的呢?怎样才能读出这种语气?(4)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当陈毅的妈妈要揍他时,毛老师怎么说,怎样做的呢?

(二)、把毛老师跟小陈毅的对话提示语用波浪线划出来。(亲切地说/惊奇地问/十分高兴地称赞)思考为什么有神态语气的变化。

1、亲切地说:师范读。请生说出为什么小陈毅做错了事情毛老师要亲切地说,而不是严厉地?----这孩子专心用功,我就喜欢。(因为……所以……)

请多名学生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2、惊奇地问:看到一篇还没教过的课文,上面画了很多圈圈点点。指名读,读出惊奇的语气。

3、十分高兴地称赞:

我今天总算发现了你学习成绩好的秘诀。人们称赞你是“神童”,说你聪明,其实更重要的是你勤奋。你真正懂得了“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

A、读正确句子。

B、总算是什么意思?谁能为它找找近义词?(终于)指导用“总算”说一句话。

师:毛老师听了陈毅的回答,是怎么说的呢?(生齐——十分高兴地称赞)

师:给“称赞”找找近义词吧。

C、全班齐读,注意提示语给你的提示,读出称赞的语气。

7(1)、思考:毛老师听到了为什么变得十分高兴?(小陈毅学习的秘诀及好方法--陈毅学习时:先预习,后听讲,又学又问。)

出示:毛老师十分高兴地称赞道:“真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师引读。

(2)、师:那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陈毅学习秘诀中哪个好的学习方法呢?用波浪线划出来,并把关键的词用圈圈出来。(预习/听课/提问)

交流出示句子:原来陈毅每次听课前,总要把新课先预习一下,把生字和不懂的词句划出来。听课时,他格外留心,再有不懂的地方,便直接向老师提出问题。

(3)、读正确句子。

(4)、格外是什么意思?谁能为它找找近义词?(分外、非常)

师:原来陈毅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先预习,再听讲,多学多问”。

(5)、那陈毅是怎么预习的呢?找找陈毅的预习方法,用波浪线划出。

交流句子并板话陈毅的预习标记标记。

出示:“打圈圈的,是懂的。打半圈圈的,不太明白,等老师讲明白了,再打圈圈。打黑点的是生字。”

8(6)、师:最近,我们也在学习预习课文的方法,谁来说说,你一般怎样做预习?会在书本上作些什么记号?

板书常用预习标记:

-----?表示疑问或不理解的词句 波浪线: 表示好词好句/重要的句子.表示点出重点词、关键词 ○ 表示圈出的动词(7)、分组读这句话。

(8)、看板书连起来复述陈毅的这个学习好方法。

再次引读:毛老师十分高兴地称赞道——

生跟读:真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读出称赞的语气)

(机动)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 的学习方法真好。

五、再读课文,体会中心,1、读读课文,课题的“神童”上面为什么要打引号?

小结:正因为陈毅伯伯小时候真是个好学、勤奋的孩子,他懂得“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总能走在别人的前面。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多学多问的人。

1、课文有6个自然段,请六位同学轮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思考同学们提出的几个疑问。(特别强调六位同学是读给大家听的,不是读给老师听的,旨在提醒学生认真听。)

2、讨论:你现在知道谁是神童了吗?大家为什么称他为神童呢?(神童是陈毅,因为他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大家都认为他聪明。)

3、课文中哪一部分描述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再一次认识大家为什么称陈毅为神童。

4、那么你现在知道什么是神童了吗?(引导学生认识到天生聪明的人就被称为神童。)板书:天生聪明

5、那么陈毅称为神童真的是天生聪明吗?(不是。)他有什么灵丹妙药吗?还是有什么绝妙的办法?(引导学生认识 什么是秘诀-----绝妙的办法就是秘诀。)

6、老师想看看,今天我们在座的哪位小神童能快速的找出课文中描写陈毅秘诀的部分?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强调读,认识陈毅课前预习的好方法。

7、陈毅在课前做的这些,别的同学都做到了吗?你平时能够这样子做吗?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谁能说说这叫做什么?(勤奋好学)板书:勤奋,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勤奋相对比就是懒惰。

8、这种勤奋好学的孩子你喜欢吗?课文中的毛老师也喜欢,今天站在课堂上的张老师也喜欢,你能够用喜欢的语气读课文中毛老师的语言吗?自己练习读,思考毛老师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认识到,疼爱的,亲切的,惊讶的,称赞的)

9、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3---6自然段,让张老师来扮演毛老师,我们全体男生都来做一回小神童读陈毅的话,女生来读小作者的话怎样?

10、多种形式练习朗读这段对话,女生也来当一回神童,读一读陈毅的话,强调认识陈毅是怎样课前预习的。

11、看来,陈毅成为神童不是因为他天生的聪明,而是他做到了勤奋好学。强调---他不是天生聪明的神童,是勤奋好学得来的神童,所以,要在题目上加引号。

12、课件出示毛老师的话和陈毅的话,重点指导认识引号的用法。强调说话的人在前面,说的话用冒号引号,说话的人在中间,说的话用逗号引号。

13、小结:看来只要做到勤奋认真,就能够成为小神童。就像毛老师说的一句话,引导学生说出----------学问学问,多学多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这么一句话:天才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勤奋。齐读这两句话。

四、拓展

1、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是如何做到勤奋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你是怎么做的?

3、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吗?

《“神童”的秘诀》教学设计 篇8

1、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本课8个词语。

2、理解“惊奇、赞叹”等词语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能区别“总算”与“总是”两个词语的不同用法。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4、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学习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同的词语。

2、本课重点学习的预习方法是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并尝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

3、对于不同的`词语学习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

4、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在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做上不同的记号。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秘诀”

通过读课后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特别聪明的孩子,人们称他们为“神童”,人人都想成为神童,其实成为神童也有秘诀。

3、出示课题:16 “神童”的秘诀

4、齐读课题

5、根据课题质疑:谁是神童?为什么称他神童?为什么要在神童上加引号?神童的秘诀又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圈划:谁是神童?他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2、师生交流:根据交流媒体随机出示正确答案。

3、简介文中主人公陈毅。

(1)学习生字: 毅 茅 (“毅”注意笔画,特别是左边的最后两笔不能少;“茅”的最后一撇不能少,可以和“序”加以区别。)

(2)理解“名列前茅”的意思:联系学生学习情况来理解。

4、读通课文,在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做上不同的记号,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

(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生字和不太明白的地方。)

5、学习生字

(1)指名读,老师正音:“旺”是后鼻音,“劝”是三拼法,“诅”平舌音。

(2)认清字形,进行组词

(3)口头交流:这四组字都是属于部首不同的形近字,要加以区别。

三、复习巩固

1、读词语。

秘诀 刷子 符号 格外 圈圈

劝阻 名列前茅 火冒三丈

教育神童寓言故事 篇9

来自南京的“音乐神童”张圣今年才9岁。据他家长介绍,他花两年时间就成功拿到了小提琴和钢琴的十级证书,实在是羡煞旁人。在节目中张圣将仅凭“看”动作就能判断曲目,评委随机选择小提琴谱,交给隔音间中的小提琴手演奏。这位小提琴手头部、手部都有感应装置,以此来捕捉她的动作,最终反映在大屏幕上的只有几个点几根线,大致表现出小提琴手的演奏动作,像极了科幻电影里的虚拟技术。而张圣只能通过看大屏幕来判断演奏的曲目。挑战中,张圣的动作十分可爱,随着大屏幕上点和线的移动,他不时用胖乎乎的小手打着拍子,萌坏了现场观众。

教育神童寓言故事 篇10

葛韵霖和“小女友”

为了让现场观众更加信服,小韵霖又邀请了20位台上的现场观众,让他们继续无规则输入20组数字,加减任意。还是在音乐的干扰下,在最后一组数字出现时,小韵霖又准确无误地报出答案,现场观众终于相信了这个事实。最后在魏坤琳给出难度分数后,现场观众屏住呼吸,小韵霖最终成功晋级。

节目播出后,葛韵霖的相关微博、视频等在各大网站迅速走红。记者采访了葛韵霖的爸爸葛民多:“孩子4岁的时候,我发现他对数学感兴趣,就送他去学习珠心算,通过学习,并没有把孩子学成计算的机器而是使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葛韵霖的珠心算教练李振全告诉记者:“珠心算,是以算盘为工具,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计算、开方等题型,即好像在脑子里有把‘活算盘’,这种活算盘的影像,称为‘虚盘’。它透过知觉、形象、记忆等过程,在大脑里来完成多种复杂运算。”

读《孔子拜七岁神童为师》有感 篇11

众所周知,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这么伟大的人却谦虚有礼,令人佩服。我今天阅读了《孔子拜七岁神童为师》这篇文章,让我感慨万分。

主要讲了孔子遇到了一位七岁的小孩,对孔子的四十个问题对答如流。孔子很佩服他,于是拜了这位年仅七岁的神童为师。

孔子这种学无常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无常师,代表是不仅仅是向不同的老师学习的行为,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之精神。

我不禁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来了一位新老师,被分到我们班教语文,她姓黃。那时我们是三年级的学生。黃老师和蔼亲切,对我们很好。因为我们班同学家里都有电脑,所以个个都是电脑高手。黃老师上课时突然问我们:“大家好。你们有人会用电脑吗?”我举起手,老师就让我跟她去办公室。原来,老师的电脑累积了很多垃圾,导致网速太慢,下载课件很慢。我先帮老师清理完垃圾,网速快多了。老师夸我能干,还向我请教该怎么操作。我教了老师几遍,老师就学会了。老师对我说:“谢谢你!”我心想:老师真谦虚啊!能向我们这些学生请教,学无常师!

小神童幼儿园亲子运动会园长致辞 篇12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孩子们、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天高云淡,秋色宜人,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我们共同迎来了小神童幼儿园第九届秋季运动会。首先感谢各位家长能抽出您宝贵的时间,来参加幼儿园的这次活动,同时感谢为这次运动会做出精心准备的台湾泡泡龙体智能的老师们,谢谢大家!本次活动是有我们幼儿园和台湾泡泡龙体智能公司联合推出的亲子运动会,相信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次亲自运动会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运动会以“团结、文明、创新”为主题,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口号,我园依据幼儿的特点分别设置了很多幼儿竞技项目和亲子运动项目,参加这次运动会的有我们神童幼教的两个幼儿园——蓝贝园和德贝园,希望这次活动,首次合作愉快。

多年来,幼儿园始终以“融入自然,科学探索,和谐发展”为办园特色,充分利用丰富的户外活动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无论是六一文艺汇演,元旦联欢、亲子活动还是科技活动,我们都坚持百分之百的参与率。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园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我们的特色教育活动也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和各级领导的肯定。

今天我们的运动会又是在“以多彩的秋天”为主题活动的基础上的拓展活动,我们希望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家长同孩子们同拼搏,共跳跃,一起来感受孩子的成长,收获亲情与欢乐,为幼儿纯真的童年勾画美丽的色彩。

上一篇:小学生获奖作文下一篇:等闲之辈同义词